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南京都圈现代农业发展规划

发布时间:2020-03-03 19:39:37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南 京 都 市 圈 现 代 农 业 发 展 规 划

(2014-2020)

第一章 规划总则 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南京都市圈区域发展规划》的总体要求,立足“共建、共享、同城化”的发展目标,以南京市为核心,强化八市农业经济联系,夯实现代农业一体化发展基础,以提升现代农业、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为主线,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市场竞争能力为主攻方向,以发展农业经济、促进农民持续增收为主要导向,在圈域范围内整合农业合作资源、拓展农业合作领域、创新农业合作机制、提升农业合作水平,加快建立现代农业产业体系。通过优化现代农业发展布局,提高农业基础设施与装备水平,强化政策科技人才支撑,实现南京都市圈现代农业一体化跨越式发展,建设服务于长三角的、一流的、现代化的都市型农业。

基本原则

立足高远

持续发展

面向圈域社会经济“四化同步”的发展要求,以率先实现都市圈农业整体现代化为目标,创新发展理念,明确发展定位、完善产业构架、总括空间格局、拓展农业功能、提升产业水平、构建错位、协调和高效的发展体系,引领南京都市圈现代农业平稳持续发展。 合作共赢

错位发展

以合作、开放促发展,注重优势互补,突破行政壁垒,加快城际开放、交流与合作,推动城市间要素自由流动与分工协作,整体谋划都市圈发展,把握好各成员城市之间及各市与圈域整体间的关系,凸显各市优势特色,推动圈域差异化发展。 科技创新

快速发展

面对都市圈土地资源紧缺、农业生产空间受限、环境压力上升的实际,发挥南京创新要素与科教资源集聚优势,提升圈域自主创新能力,集成最新最前沿的现代农业生产技术及装备,全面提高水土、能量、生物资源的利用率,在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同时,实现圈域农业快速发展。 市场主导

有序发展

坚持市场在现代农业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功能,壮大主导市场,培植新兴市场,先行先

1 试产业转型转移、跨省合作等方面的市场新机制;发挥南京在整合核心竞争要素和配置圈域资源中的引导作用,提升都市圈现代农业自主创新能力,共同开创都市圈现代农业协同有序发展的新局面。 引擎突出

统筹发展

从南京国际化都市定位的实际出发,把提升南京现代农业市场竞争力作为统筹圈域农业发展的强力引擎,突显南京在科教、理念、机制、服务、市场等方面的引领作用。通过要素合理配置,实现圈域整体与各市共同提升、互促共进,走出一条以中心城市为核心,带动圈域一体化统筹发展的新路子。

第二章 基础条件分析

1、自然资源环境 地理位置

南京都市圈总面积63007平方公里,范围涉及江苏省西南部和安徽省东部部分地区,地跨北纬29°57′~ 34°06′、东经117°10′~119°58′之间,东接苏锡常地区、上海市,西靠合肥市及中原经济区,北临陇海铁路大动脉与山东省,地处长江流域中下游,浩浩长江自西南向东北穿过都市圈。 气候条件

南京都市圈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向温带季风气候过渡的区域,雨量充足,光照适中。都市圈年均降水量在906~1429.6mm之间,年日照时数在1784.1~2411h之间,年均气温在14~16℃之间。 地貌土壤

南京都市圈自南向北由丘陵区向平原区过渡,长江以南的宣城、芜湖、马鞍山、南京和镇江属于丘陵地区,滁州、扬州属长江下游平原区及江淮丘陵地区,淮安地处黄淮平原地区与江淮平原地区。都市圈土壤主要为黄棕壤土,也有潮土、黑土、基性岩土和石灰岩土等类型。 水文水系

南京都市圈自南向北地跨钱塘江、长江、淮河三大流域,其中长江流域面积最大。洪泽湖、高邮湖、太湖、固城湖水系是主要的湖泊水系;其他重要水体还包括滁州地区的滁河、纵穿淮安与扬州腹地的京杭大运河、淮河干流水系的主要支流,以及白马湖、石臼湖等较大湖泊。

2、社会经济条件 地理经济区位

南京都市圈地处我国东部长三角和中部皖江城市带结合部,沿江、京沪两大经济大动脉

2 和运输大通道交汇于此,具有统筹东中部地区发展、传递放大长三角辐射,带动中西部融入全球经济体系的重要门户作用。 道路交通体系

南京都市圈交通优势显著。拥有南京禄口国际机场、扬州泰州机场、淮安涟水机场3座民用机场,镇江、扬州、马鞍山、滁州四个城市已规划轻轨直达禄口机场。

拥有京沪高铁、沪宁高铁、宁杭高铁等高速铁路和京沪铁路、宁芜铁路、宁启铁路、新长铁路、宁洛铁路、沪宁铁路、宁芜铁路等铁路线,拥有南京南站、镇江南站、扬州站、滁州南站、马鞍山东站等近50座火车站。

以南京为核心,以宁沪、宁杭、宁芜、宁合、宁洛、宁淮、宁通等高速公路为框架,都市圈各市各区县全部实现高速连通。

水运在都市圈交通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以长江航道、京杭大运河为水运动脉,建设有南京港、镇江港、扬州港、马鞍山港和滁州港等港口。 圈域经济发展

2012年,南京都市圈圈域生产总值19521.87亿元,比上年增长14.15%,人均生产总值5.74万元。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249.53亿元,较上年增长11.95%;第二产业增加值9989.79亿元,较上年增长12.83%;第三产业增加值8282.55亿元,较上年增长17.27%。三次产业比重由上年的6.56:51.98:41.47调整到6.40:51.17:42.43,第一产业比重较上年下降0.16个百分点。

2008年以来,圈域生产总值和农业总产值都呈现逐年递增的趋势。其中,生产总值由2008年的10262.19亿元增长到2012年的19521.87亿元,年平均增长率17.43%,排名全国圈域经济体的前列;2012年圈域生产总值较上年增长14.15%,略低于近5年年平均增长率。都市圈农业总产值由2008年的1241.03亿元增长到2012年的2165.35亿元,年增长率14.93%,略低于圈域生产总值年平均增长率,2012年较上年增长11.95%,略低于近5年年平均增长率,农业总体上进入“稳量、提质、增效”阶段。

2012年,都市圈成员城市中南京市地区生产总值为最大,达7202亿元,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85亿元,第二产业增加值3171亿元,第三产业增加值3846亿元;扬州、镇江次之,分别为2933和2631亿元;滁州、宣城两市最小,分别为971和758亿元。

3、农业产业发展 3.1农业产业现状

2012年,南京都市圈圈域种植业产值1147.8亿元,占农业总产值的53.0%,农作物总播种面积5581.11万亩,其中粮食作物4056.32万亩,水稻播种面积2187.28万亩,小麦播种面积1494.53万亩,两种作物在8市中均以淮安市和滁州市的播种面积为最大。圈域蔬菜种植面积629.03万亩,蔬菜总产量1346.3万吨,蔬菜种植面积在8市中以淮安市为最大。

3 2012年,南京都市圈圈域林业产值65.35亿元,占农业总产值的3.0%,总造林面积39517公顷。宣城市林业产值最高,为19.11亿元,芜湖市和淮安市次之,分别为9.52亿元和9.18亿元。

2012年,南京都市圈畜牧业产值459.15亿元,占农业总产值的21.2%,肉类产品总产量为152.54万吨,其中猪牛羊肉产量为91.96万吨;圈域生猪出栏总量达1109.23万头,滁州市和淮安市出栏较多;家禽年末存栏总量达12685.76万羽,宣城市存栏最多。

2012年,南京都市圈渔业产值372.32亿元,占农业总产值的17.2%,水产品总产量161.47万吨;圈域渔业养殖总面积551万亩,扬州市和滁州市较大;圈域设施渔业养殖面积82万亩。

圈域共被认定43个省级现代农业园区,1个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即安徽省南陵县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以及江苏南京白马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安徽芜湖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和江苏淮安国家农业科技园区等3个国家农业科技园区。

圈域拥有规模以上休闲农业企业(园区)382个,被认定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6个,即江苏省南京市江宁区、江苏省南京市高淳区、江苏省淮安市盱眙县、江苏省镇江市句容市、安徽省宣城市绩溪县和安徽省宣城市宁国市;圈域现有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9个,即浦口区雨发生态园、南京傅家边现代农业园、高淳银林生态园、句容市九龙山庄、宁国市千秋畲族休闲园区、宁国市安徽恩龙林业集团有限公司、芜湖市大浦乡村世界、南陵县丫山花海观光园、凤阳县藤茶山庄,全国3星级以上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星级示范创建企业(园区)26个。

圈域共有国家级农业龙头企业36家,省级农业龙头企业648家,规模以上农产品批发市场130个,被认定的国家农业产业化示范基地6个,即江苏扬州宝应县宝应湖有机农业开发区、安徽省宁国市南山食品产业园、江苏省淮安市淮阴区农业产业化示范基地、江苏省南京市溧水区白马农业产业化示范基地、安徽省滁州市经济技术开发区农业产业化示范基地和安徽省广德县农业产业化示范基地;认定的农业部定点市场13家,具体包括江苏南京果品中心批发市场(南京农贸中心股份有限公司)、江苏高淳水产批发市场有限公司、江苏南京白云亭农产品批发市场、江苏南京应天水产有限公司、江苏省扬州阿波罗花木批发市场、扬州联谊农副产品批发市场、江苏淮安清江蔬菜批发市场、安徽芜湖长江园农产品交易市场、安徽芜湖三山水产品批发市场、安徽马鞍山市安民农副产品批发市场、安徽省和县皖江蔬菜副食品批发市场、安徽宣州中心市场和安徽省滁州乌衣粮油批发市场。

圈域共有“三品”总数5895个,拥有中国名牌农产品9个,即“老山”蜂王浆冻干粉、“苏垦”大米、“红太阳”咸鸭蛋、“新象”小麦粉、“盱眙龙虾”龙虾、“女山湖”大闸蟹、“詹氏”山核桃、“金玉”滁菊和“敬亭绿雪”绿茶。 3.2 农业发展分析

4 农业比重变化趋势分析

2012年,南京都市圈第一产业增加值为1249.53亿元,较上年增长11.95%;占圈域生产总值的6.4%,较上年下降0.16%。2008年以来,圈域第一产业增加值由2008年的745.2亿元增加到2012年的1249.53亿元,占生产总值的比重却呈现出逐年递减的趋势,由2008年的7.26%下降到2012年的6.4%,年均降幅3.1%,其中2009-2010年的降幅较大,为7.7%。总体来看,都市圈第一产业增加值在生产总值中的占比较小,且呈现逐年递减的趋势,说明圈域三产结构日趋合理,农业生产正从量的增加逐渐转向质的提升。 农业结构变化趋势分析

2012年,南京都市圈种植业总产值占农业总产值比重达到53%,优势明显。2008年以来,都市圈农业结构变化较为平稳,其中种植业和农林牧渔服务业比重呈平稳上升趋势,年均增幅分别为1.37%和1.33%,种植业比重由2008年的50.2%上升到2012年的53.0%,农林牧渔服务业比重则由2008年的3.4%上升到2012年的5.6%;而林业、牧业和渔业比重基本保持逐年下降的趋势,其中林业、牧业比重下降较为明显,年均降幅分别为5.1%和4.1%,渔业比重下降较缓,年均降幅为0.57%。总体来说,近5年都市圈农业产业结构正逐步得到调整,种植业稳步提升,牧渔业受到限制,林业则以生态功能发挥为主。 各市农业产值比较分析

2012年,圈域种植业总产值最大的为淮安,达289.28亿元,最小的为马鞍山,仅63.93亿元;林业总产值最大的为宣城,达19.11亿元,最小的为马鞍山,仅1.82亿元;畜牧业总产值最大的为滁州,达109.52亿元,最小的为马鞍山,仅18.9亿元;渔业总产值最大的为扬州,达102.74亿元,最小的为宣城,仅19.78亿元;农林牧渔服务业总产值最大的为芜湖,达30.02亿,最小的为滁州,仅5.57亿元。 各市农业结构分析

2012年,圈域种植业占农业总产值比重最大的为淮安和镇江;林业则是宣城和芜湖;畜牧业为滁州,淮安、宣城和镇江次之;渔业则为南京、扬州和马鞍山;农林牧渔服务业则以芜湖为最高。

第三章 战略规划

1、发展定位

服务长三角、同城化一体化的都市型现代农业

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依托长江三角洲先行区和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两大国家战略的深入实施,坚持“四化同步、错位合作、市场主导、科技创新、生态持续”原则,紧抓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加速和南京建设国际化都市的机遇,充分挖掘都市圈现代农业的基础与优势,不断提升“共建、共享、同城化”的发展水平;完善圈

5 域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提升圈域特色农业水平,强化圈域现代农业物质条件建设,构建圈域农业合作发展平台,将都市圈建设成以南京为核心,“服务长三角、同城化一体化的都市型现代农业”,成为体现现代农业科技应用的重要载体,成为彰显现代农业生态文明的重要窗口,成为圈域协调发展、均衡发展、全面发展的重要组成,成为辐射带动东中部现代农业协调发展的重要平台。

2、功能定位 绿色产品生产

依托现有较高水平的生产基础,进一步提高农业规模化、机械化、专业化、标准化生产水平,进一步做大做强优势主导产业,进一步培育提升区域特色农业,不断延展农产品精深加工产业链条,不断提高产品的质量和竞争力,建设有较大影响力的绿色农产品生产供给基地。 农业科技示范

依托都市圈丰富的农业科教资源,以南京白马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和圈域内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为载体,围绕现代农业生产加工重要关键技术,加强农业科技投入,建设国内领先的集创新、孵化、示范于一体的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基地,形成“研发—转化—培训—推广”一体化的农业科技创新示范链条。 休闲观光旅游

根据都市圈都市农业导向,利用圈内优美的生态环境、深厚的文化底蕴、悠久的农业文明及丰富的科教资源,不断加大对农业生活功能的深度开发,为城市居民提供接触自然、体验观光、旅游休闲的机会,更为市民提供舒适、和谐、人文的生活环境。 机制体制创新

立足“共建、共享、同城化”的发展目标,推进农业生产经营机制创新,整合农业合作资源、拓展农业合作领域、完善农业合作机制、提升农业合作水平;围绕农业市场经济制度的完善,培育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主体,优化新型农业生产经营机制,提高圈域农业一体化经营管理水平。 生态环境保护

按照都市圈社会经济发展的总体要求,积极应对发展经济和保护环境的双重挑战,以及城市化与工业化进程带来的环境压力,优化都市圈农业生态系统调控、农业生态环境管理和农业环境污染防治,构建起都市圈现代农业物质与能量循环利用的体系与模式,全面彰显农业的生态功能与生态效益。

3、产业构架 种植业

稳定粮食种植面积,着力主攻单产,积极开展“粮食高产增效”创建活动,切实加强高

6 产稳产的高标准农田建设,建设全国知名的高产稳产商品粮生产基地。着力打造千亿元优质粮油产业,重点建设淮北中熟中粳稻、江淮迟熟中粳稻籼稻、沿江单季晚粳稻、南部丘陵晚籼稻等水稻优势产业区和淮北强筋小麦、里下河及沿淮中筋小麦、沿江弱筋小麦、南部丘陵中筋弱筋小麦等小麦优势产业区;积极发展油菜、花生等油料作物生产。着力优化种植业结构,推进新一轮高标准 “菜篮子”工程建设,以设施蔬菜、品牌蔬菜、出口蔬菜为重点,切实加强规模化、标准化设施蔬菜基地建设,集中力量发展城郊优势菜区和淮北、沿江、丘陵等特色菜区,进一步发展果树、花卉、苗木等产业,全面提升设施化水平。大力促进农机和农艺结合、良种良法结合、技术创新与制度创新结合,加快推进农业技术集成化、劳动过程机械化和生产经营信息化,着力提高种植业生产的组织化、集约化程度,建立生产、购销、加工、科研一体化的产业新体系,增强种植业产业的综合竞争能力。 畜牧业

按照“因地制宜、突出优势、强化标准、壮大产业”的总体思路,稳定发展生猪、家禽、奶业、肉羊等产业,着重提升江淮平原生猪优势产区、里下河地区水禽优势产区和丘陵山区肉畜肉禽优势产区。加快畜牧生产向农业主产区、粮食主产区、经济欠发达地区转移步伐。坚持“发展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畜牧业”原则,大力发展规模养殖、健康养殖和生态养殖,全面建设“资源集约、科技密集、加工增值、生态友好”的现代畜牧业,实现畜禽产业向专业化、规模化、生态化、安全化跨越。加快发展标准化畜牧业,大力开展畜禽标准化和生态健康养殖示范创建工作,重点在饲料供应、兽药应用、环境控制、清洁消毒、产品收集、粪便处理等主要环节推广应用节能化、智能化、自动化设施设备,实现畜禽良种化、养殖设施化、生产规范化、防疫制度化、粪污处理无害化和监管常态化。 渔业

坚持“特色突显、品牌优先、生态养殖”的思路,形成河蟹、青虾、小龙虾、南美白对虾、罗氏沼虾、斑点叉尾鮰等特色水产品优势生产区、加工区和出口区,着重推进沿江、沿湖圩区生态规模养殖场的建设。建设“质量安全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规模效益型”渔业,大力推进渔业高效规模化、生产标准化、经营产业化、组织合作化和服务社会化,全面加强池塘标准化改造,着力推进高效化养殖、生态化养殖、科技化养殖,着力构建生产安全、质量安全、生态安全的保障体系,全面提高渔业综合生产能力、市场竞争能力。更加注重渔业创新能力提升,依靠科技进步,突破技术难点,实行集约化规模生产,不断提高水面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劳动生产率。大力推进渔业产业化,更加注重一二三产业协调发展,大力拓展渔业发展空间,更加注重发挥渔业的多功能性,加快发展科技加工渔业、质量品牌渔业、休闲观光渔业,推动渔业向更高层次发展,闯出一条产业发达、科技先进、环境友好、渔民富裕、渔区繁荣的富有江南特点的渔业现代化发展之路。 休闲农业

7 将南京都市圈建设成具备江南特色、江景特色、都市特色的,集高效生产、观光、休闲于一体的休闲观光农业胜地,以及全国知名的、具有广泛影响力的生态农业旅游基地,将休闲观光农业发展成为都市圈现代农业产业的重要经济增长点。突出发展休闲农业、观光农业、创意农业和科普农业,充分挖掘不同区块的自然风景、农业文明和农村文化,整体构建沿江观光农业风光带、南部山地丘陵生态观光农业区、北部丘陵平原高效农业体验区和洪泽湖白马湖特色渔业休闲区等休闲观光农业集群。着力整合都市圈内各类旅游资源,积极开发现代农业的生态保护、文化传承、观光休闲等功能,结合造林绿化、生态修复、新农村建设、城镇化建设,着力建成一批有影响力的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生态主题观光农业园、休闲农业专业村,打造一批集观光赏景、休闲娱乐、美食品尝、农事体验等多功能为一体的高品质农业旅游线路,举办一批有地区影响力、感召力、宣传力、生命力的农业节庆活动,实现市民消费需求和农民增收致富的双重目标。 农产品加工物流业

坚持“做大总量、培育品牌、集群发展”的发展思路,在加强主要农产品优势产区生产基地建设、引进不同加工类型的专用品种、增加和丰富原料供应量的基础上,支持优势产区现代化鲜活农产品批发市场建设,引导农产品加工业向种养业优势区域集中,建设高标准、高投入、高效益的农业产业化示范园区。引导农产品加工企业入驻园区和集中区,发展精深加工,实现资源共享、抱团发展,扩大产业配套,形成集聚效应。进一步整合提升原有的资源型粗放加工企业,着重培育大型特大型产业化龙头企业,大力发展其物流、储藏、包装、销售等相关产业,实现产业细化基础上的一条龙链条,不断增值产品加工链条,开发精深加工产品,增加产品附加值。加强农产品市场营销体系建设,加快农产品批发市场升级改造,大力发展连锁超市、物流配送、电子商务等现代流通业态,鼓励流通企业到农产品基地建设储藏、加工、冷链等设施,落实都市圈内鲜活农产品运输“绿色通道”政策,提高生产流通组织化程度。强化南京加工物流中心功能,实施农业产业化提升工程,优化流通基础设施建设和产销信息引导,培育一批大型加工和流通企业集团。 林业

以建设“绿色林业”为主题,按照“发展现代林业、建设生态文明、推动高效发展”的要求,以加快转变林业发展方式为主线,以林木覆盖率增长、森林蓄积量增加、林业综合效益增强为核心,拓展造林绿化空间,加强生态保护管理,突出森林经营养护,努力创造绿色都市圈建设新成果。充分利用都市圈南部山地丘陵资源,以林、竹为主,立足本地产品和资源,形成多层次、多品种、粗精结合的林竹木及其加工产业体系。大力发展立体林业,提高森林综合生产能力与效益,提高森林对调节生态环境的整体功能。大力推进农田林网建设,提高农田防灾能力;在沿路、沿江、沿湖、沿城等生态敏感区和生态脆弱地带,高标准构筑“点、线、面”相结合的生态体系作为绿色屏障;着力实施生态城区林业工程,提升城市生

8 态环境承载能力。

4、发展目标

通过7年的努力,把都市圈建成农业产业体系完善,区域特色鲜明,机制创新突出,物质条件坚实,科技示范领先,辐射带动强劲,综合效益显著,开放融合、统筹协调的国家都市现代农业先行区、农业体制机制创新示范区和中国东部农业科技创新中心。

至2015年

——农林牧渔服总产值2500亿元以上,第一产业增加值达到1500亿元以上;

——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6000元以上;

——建设1400亿级种植业,70亿级林业,500亿级畜牧业,450亿级渔业,200亿级农业休闲产业;

——农作物总播种面积5400万亩,其中粮食种植面积4370万亩,园艺种植面积1100万亩;水产养殖面积达到630万亩;畜禽标准化规模养殖达到80%;

——创新都市圈现代农业合作新机制,推进农业信息沟通交流,完善圈域农业公共服务及社会化服务体系,初步构建圈域现代农业合作发展平台。

至2020年

——农林牧渔服总产值3500亿元以上,第一产业增加值达到2000亿元以上;

——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0000元以上;

——建设2000亿级种植业,100亿级林业,650亿级畜牧业,650亿级渔业,250亿级农业休闲产业;

——农作物总播种面积为5600万亩,其中粮食种植面积4540万亩,园艺种植面积1300万亩;水产养殖面积达到750万亩;畜禽标准化规模养殖达到98%; ——进一步提升都市圈现代农业合作新机制。

5、总体布局

按照因地制宜、优势互补、特色彰显、开发与保护协调的理念,统筹生产、生态和生活空间配置,打破行政边界,构建“一核、一带、四片”的总体空间布局,实现空间均衡、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一核

指南京,为都市圈现代农业发展引擎。 一带

指沿江生态农业保育带。

四片

指江南都市农业发展片、江南生态农业发展片、江北生态农业发展片、江北高效农业发展片。

—— 一核

指南京,为都市圈现代农业发展引擎。率先建成投入密集、科技密集、服务密集、合作密集、辐射密集的都市型现代农业,全面强化南京现代农业的科技研发、人才培养、市场构建、机制创新、统筹服务等方面的优势,着力打造圈域农业综合服务功能的集

9 聚中心和提升都市圈现代农业竞争力的核心引擎,带动整个圈域农业转型升级,推动结构调整、要素流动和产业转移。

—— 一带

指沿江生态农业保育带,连接南京、镇江、扬州、马鞍山、芜湖等沿江中心城市。面向都市圈黄金水道临港经济带建设发展需要,加快构建都市生态农业发展体系,实现沿江农业的绿色转型、绿色升级和绿色发展,全面彰显都市农业的生态功能和生活功能。

—— 四片

指江南都市农业发展片、江南生态农业发展片、江北生态农业发展片和江北高效农业发展片。

江南都市农业发展片:包括镇江市以及南京、芜湖、马鞍山三市的江南地区。以“服务城市、改善生态、提升产业、优化布局”为要求,加快自主创新能力建设,有序转移处于一般性种养环节的低端常规农业,大力发展一二三产融合的高端农业,积极发展科技设施型农业、生态景观型农业、体验参与型农业、旅游度假型农业、特色精品型农业等都市农业形态,重点建设现代都市农业的科技园、生态园、产业园;推动新型工业化和新型城镇化,着力推进城乡统筹开发,严格控制土地开发规模和强度,优化城乡空间格局和生活环境。

江南生态农业发展片:包括宣城市和芜湖市南部。大力发展山地高效生态农业,着力推进农业产业的生态化、标准化改造,积极调整产业结构、培育名优品种、推进农业产业化、创新种植技术,积极发展错时节的高效农业、设施农业、科技农业,不断加强山地与平原都市区的联系,解决中间流通环节,不断提升山地农业的市场空间和市场价值;完善土地管理制度,强化山地资源保护,强化生态森林保护,严格防控生态灾害,严禁乱砍乱伐。

江北生态农业发展片:包括扬州市南部以及南京、芜湖、马鞍山三市的江北地区。纳入长江水资源综合保护体系,全面发展生态农业, 加快建立农业生态安全体系,构筑生态农业发展的安全机制。优化提升现有产业类型,调整产业结构,积极发展生态特色农业产业,推广应用生态新技术和生态农业新模式,建设“新起点、高标准、高要求”的高效生态农业示范基地,带动优势产业向优势产区集中,增强示范、带动、辐射作用。

江北高效农业发展片:包括滁州、淮安两市以及扬州市北部地区。依托现有产业基础,着力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大力培育新型增长点,完善产业承接与转型提升环境,大力吸纳先进的资本、技术、人才和品牌等要素,着力建设现代农业产业密集区,全面推进“政产学研合作”、“产供销一条龙”、“农工贸一体化”的生产经营模式,高标准地建设打造一批园区化、集团化、规模化、产业化和现代化的产业基地。

第四章 完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

1、种植业

10 1.1 发展目标

——到2015年,都市圈粮食总产量达1817万吨,农作物总播种面积5429.5万亩,其中水稻播种面积2162.5万亩,小麦播种面积1490万亩,油菜播种面积462万亩;蔬菜种植面积720万亩,花卉及观赏苗木155万亩,果茶药等园艺作物257万亩;水稻万亩示范片300个,小麦万亩示范片135个,设施农业万亩示范片41个。

——到2020年,都市圈粮食总产量达1881.5万吨,农作物总播种面积5643万亩,其中水稻播种面积2199万亩,小麦播种面积1580万亩,油菜播种面积490万亩;蔬菜种植面积815万亩,花卉及观赏苗木201万亩,果茶药等园艺作物310万亩;水稻万亩示范片450个,小麦万亩示范片255个,设施农业万亩示范片75个。 1.2 产业布局

优势种植业农产品——

优质水稻:着重建设淮北中熟中粳稻、江淮迟熟中粳稻籼稻、沿江单季晚粳稻、南部丘陵晚籼稻等四大水稻优势产业区;优势区域为南京的六合,扬州的邗江、江都、高邮、宝应、仪征,淮安的涟水、淮阴、洪泽、淮安(区)、盱眙、金湖,马鞍山的含山、和县、当涂,芜湖的无为、南陵、芜湖(县),宣城的宣州、郎溪、广德等区县。

优质小麦:着重建设淮北强筋小麦、里下河及沿淮中筋小麦、沿江弱筋小麦、南部丘陵中筋弱筋小麦等四大小麦优势产业区;优势区域为南京的六合、溧水、高淳、江宁,镇江的丹阳、句容、丹徒,扬州的高邮、宝应、仪征、江都、邗江,淮安的涟水、淮阴、盱眙、淮安(区)、洪泽、金湖,滁州的定远、凤阳、明光、天长等区县。

蔬菜:着重建设江淮平原设施蔬菜、沿江水生蔬菜、南部丘陵特色蔬菜、城郊都市外向蔬果等四大蔬菜优势产业区;优势区域为南京的江宁、浦口、高淳、溧水、六合,镇江的丹阳、句容,扬州的江都、宝应、高邮,淮安的涟水、金湖、洪泽、盱眙、淮阴、清浦、淮安(区),滁州的来安、全椒、南谯、琅琊,马鞍山的和县,芜湖的无为、鸠江、南陵,宣城的宣州、宁国等区县。

花卉苗木:着重建设南部丘陵特色花卉苗木、沿江高效设施花卉苗木、江淮平原特色花卉苗木等三大花卉苗木优势产业区,优势区域为南京的浦口、江宁、溧水,镇江的丹阳、句容,扬州的江都、仪征,淮安的金湖、洪泽、盱眙、涟水、淮阴,滁州的来安,芜湖的芜湖(县)、鸠江,宣城的宣州、郎溪、广德等区县。

油菜:优势区域为滁州的全椒、定远、南谯、来安、天长,马鞍山的和县、含山、当涂,芜湖的无为、芜湖(县),宣城的宣州、郎溪、广德等区县。

茶叶:优势区域为南京的六合、江宁、高淳、溧水、浦口,扬州的仪征,滁州的南谯,宣城的泾县、郎溪、宁国、绩溪、旌德等区县。

花生:优势区域为滁州的定远、凤阳、明光等区县。

11 特色种植业产品——

特色蔬菜:莲藕重点发展南京的栖霞,扬州的宝应、广陵,淮安的洪泽、金湖,滁州的全椒,芜湖的南陵等优势区域;竹笋重点发展宣城的宁国、广德等优势区域;荸荠重点发展芜湖的无为、南陵,宣城的宣州等优势区域。

特色果品:特色核桃重点发展宣城的宁国、旌德、绩溪等优势区域;板栗重点发展宣城的广德、宁国、泾县,芜湖的南陵等优势区域。

特色粮油:啤酒大麦重点发展扬州的高邮、宝应,淮安等优势区域。

特色饮料:滁菊重点发展滁州的南谯;绿茶重点发展南京的高淳、溧水、江宁、六合,镇江的丹徒、扬中、丹阳、句容,芜湖的芜湖、无为、繁昌,宣城的郎溪、宣州、广德、宁国、泾县等优势区域。

特色花卉:盆栽重点发展南京的江宁,淮安的淮阴,芜湖的芜湖(县)、鸠江区,宣城的绩溪等优势区域。

2、畜牧业 2.1 发展目标

到2015年,都市圈畜牧业生猪年出栏1143.5万头,家禽年出栏42900万羽,奶牛存栏5.3万头;肉蛋奶总产量达到240.73万吨,其中肉154.65万吨,蛋63.43万吨,奶22.65万吨;建成万头以上规模养猪场115家,存栏10万羽以上蛋禽场62家,存栏10万羽肉禽养殖场317家。

到2020年,都市圈畜牧业生猪年出栏1190万头,家禽年出栏46500万羽,奶牛存栏5.87万头;肉蛋奶总产量达263.18万吨,其中肉168.75万吨,蛋69.28万吨,奶25.15万吨;建成万头以上规模养猪场185家,存栏10万羽以上蛋禽场110家,存栏10万羽肉禽养殖场400家。 2.2 产业布局 畜牧优势产区——

江淮平原畜牧优势产区: 重点发展淮安的涟水、淮安(区)、金湖,扬州的宝应,滁州的天长、明光、凤阳、定远、全椒、来安、南谯,和南京的六合等优势区域。

里下河地区畜牧优势产区:重点发展扬州的高邮、仪征、邗江、江都等优势区域。 丘陵山区畜牧优势产区:重点发展镇江的丹阳、句容,南京的溧水、高淳,芜湖的南陵,宣城的宣州、郎溪、广德、宁国、泾县、旌德等优势区域。 禁养区与适度养殖区——

在畜牧优势产区内合理划出禁养区和适度养殖区。

禁养区:为各城市、区县、乡镇的城镇建成区,各工业开发区,生活饮用水源保护区,

12 主要交通道路沿线两侧1公里,机场周边1公里,重点河道沿线两侧1公里及其入河河道两侧1公里。

适度养殖区:禁养区以外,避开城乡主要交通道路、骨干排灌河道、村庄民居,可适度发展畜禽养殖项目。项目要科学论证,点状分布,实现规模养殖、集约养殖和生态养殖,并要求结合粮食和园艺产业,构建起生态循环的种养结构,在环境承载力可控范围内可持续、无污染的发展。 优势畜牧业农产品——

生猪:以雨润集团、江苏华威农牧发展有限公司、芜湖双汇食品有限公司、安徽安泰农业集团等为龙头,南京的江宁、六合、浦口、溧水,镇江的丹阳,扬州的宝应,淮安的盱眙、涟水、淮阴、淮安(区),滁州的定远、明光、凤阳、天长,和芜湖的无为、南陵、宣城的广德、宁国、泾县等区县为优势区域。

家禽:以芜湖温氏畜牧有限公司、安徽五星养殖(集团)、安徽太阳禽业、安徽和威公司、安徽华卫集团、宣城市立大禽业、江苏高邮鸭集团等为龙头,南京的溧水、浦口、六合,镇江的句容、丹徒,扬州的仪征、高邮、宝应、江都,淮安的洪泽、淮阴、盱眙、金湖、淮安(区)、涟水,马鞍山的和县、含山、当涂,芜湖的无为、南陵、芜湖(县),和宣城的宣州、宁国、广德、郎溪、泾县等区县为优势区域。

奶牛:以马鞍山现代牧业有限公司为龙头,南京的高淳、六合,扬州的邗江、仪征、高邮,马鞍山的当涂,宣城的广德等区县为优势区域。

肉羊:南京的江宁、六合,扬州的仪征、高邮、江都,宣城的宁国广德等区县为优势区域。

3、渔业 3.1 发展目标

——到2015年,都市圈水产品总产量达到176.5万吨,渔业养殖面积633.5万亩,其中常规鱼养殖面积193.5万亩,特种水产品养殖面积455万亩, 河蟹养殖面积287万亩,龙虾(青虾)养殖面积134.5万亩;建成设施渔业面积107万亩,万亩渔业标准示范片36个。

——到2020年,都市圈水产品总产量达到205万吨,渔业养殖面积752万亩,其中常规鱼养殖面积228.5万亩,特种水产品养殖面积536万亩, 河蟹养殖面积330万亩,龙虾(青虾)养殖面积177.5万亩;建成设施渔业面积154万亩,万亩渔业标准示范片65个。 3.2 产业布局 优势渔业区——

沿湖渔业区:主要包括洪泽湖、高邮湖、白马湖、固城湖、石臼湖等周边渔业产区,具体有淮安的淮阴、洪泽、盱眙、金湖,扬州的高邮,滁州的天长,南京的溧水、高淳,宣城

13 的宣州、郎溪等优势区域;重点发展虾蟹特种养殖,是都市圈现代水产养殖、淡水水产加工出口主产区。

沿江渔业区:主要包括南京、扬州、镇江、马鞍山、芜湖等市的沿江区域,具体有南京浦口、六合、江宁,扬州邗江、广陵、江都,芜湖的无为、繁昌、芜湖(县),马鞍山的和县、当涂,滁州的滁河圩区等优势区域;拟打造成江鲜养殖产业区、淡水集约化养殖示范区和水产品精深加工出口区。

城郊渔业区:主要分散位于各市区县城郊,以保护水域环境为主,构建水域环境蓝色屏障,重点发展都市型休闲渔业。 优势渔业农产品——

河蟹:南京的高淳,扬州的宝应、金湖,淮安的淮安(区)、洪泽,滁州的明光、天长,马鞍山的当涂,芜湖的无为、南陵、芜湖(县),宣城的宣州等区县为优势区域。

克氏原螯虾:镇江的丹徒、丹阳,扬州的宝应、江都,淮安的盱眙、淮安(区)、洪泽、金湖, 滁州的全椒等区县为优势区域。

青虾:南京的浦口、江宁,淮安的金湖,滁州的南谯,马鞍山的当涂,芜湖的芜湖(县)、无为,宣城的宣州等区县为优势区域。

罗氏沼虾:扬州的高邮、江都等区县为优势区域。 特色渔业农产品——

珍珠:南京的六合、浦口,镇江的丹阳,滁州的南谯,宣城的泾县、郎溪等区县为优势区域。

鳜鱼:南京的六合、高淳,镇江的丹阳,滁州的全椒,宣城的宣州、郎溪等区县为优势区域。

黄颡鱼:扬州的宝应、高邮,淮安的洪泽、金湖,马鞍山的和县,芜湖的芜湖(县)、无为、当涂、繁昌等区县为优势区域。

黄鳝:南京的高淳,扬州的宝应、句容,淮安的金湖,滁州的定远、全椒、天长、明光,马鞍山的和县、含山、当涂,芜湖的无为等区县为优势区域。

乌鳢:滁州的明光、天长,马鞍山的和县、含山,芜湖的无为等区县为优势区域。 鲶鱼:滁州的明光,马鞍山的和县,芜湖的繁昌、芜湖(县)、南陵等区县为优势区域。

4、休闲农业 4.1 发展目标

到2015年,都市圈建成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10个,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20个,国家三星级以上休闲农业企业(园区)36个,省级最有魅力休闲乡村61个;形成精品旅游线路89条,年游客量人次5950万人次。

14 到2020年,都市圈建成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17个,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30个,国家三星级以上休闲农业企业(园区)53个,省级最有魅力休闲乡村105个;形成精品旅游线路163条,年游客量人次8550万人次。 4.2 产业布局

充分挖掘不同区块的自然风景、农业文明和农村文化,整体构建“沿江观光农业风光带、南部山地丘陵生态观光农业区、北部丘陵平原高效农业体验区、洪泽湖白马湖特色渔业休闲区”等四大休闲观光农业集群;着重发展南京的六合、浦口、江宁、高淳、溧水,镇江的丹徒、丹阳、句容,扬州的江都、邗江、仪征,淮安的淮阴、洪泽、金湖、盱眙,滁州的南谯、来安、凤阳、明光,马鞍山的当涂,芜湖的南陵、无为、繁昌,和宣城的宣州、宁国、绩溪等区县为优势区域。

5、农产品加工物流业 5.1 发展目标

到2015年,都市圈实现农产品加工业产值5220亿元;培育国家级农业龙头企业44家,省级农业龙头企业400家,建成国家农业产业化示范基地9个,省级以上农产品加工集中区28个;建成规模以上农产品批发市场156个,其中农业部认定定点市场14个。

到2020年,都市圈实现农产品加工业产值6900亿元;培育国家级农业龙头企业61家,省级农业龙头企业570家,建成国家农业产业化示范基地18个,省级以上农产品加工集中区45个;建成规模以上农产品批发市场225个,其中农业部认定定点市场22个。 5.2 产业布局

构建以粮油、果蔬、畜禽和水产品加工为主导的农产品加工业格局,进一步提升稻米、面粉、油料、棉花、畜产品加工等品牌,支持优势产区现代化农产品批发市场建设,引导农产品加工业向种养业优势区域集中,建设高标准、高投入、高效益的农业产业化示范园区;着重发展南京的六合、浦口、江宁、溧水,镇江的丹徒,扬州的邗江、广陵,淮安的淮阴、淮安(区)、宝应,马鞍山的当涂,芜湖的芜湖(县),宣城的宣州、宁国、广德,和滁州的南谯等区县为优势区域。

6、林业 6.1 发展目标

——到2015年,全都市圈森林覆盖率达到23%,经济林297.5万亩,生态林1255.5万亩,森林蓄积量7275万立方米;农田林网覆盖率达到85%,主要道路、河道生态绿化覆盖率达到95%。

——到2020年,全都市圈森林覆盖率达到26%,经济林331.5万亩,生态林1367万亩,

15 森林蓄积量7560万立方米;农田林网覆盖率达到100%,主要道路、河道生态绿化覆盖率达到100%。 6.2 产业布局

山地林区:主要位于宣城;为圈域最重要的林区,应将这部分山区中的生态脆弱区划为生态公益林,大力培育生态竹木林,严格管理,稳定区内木竹植被覆盖率,促使其生态效益极大化,并进一步开发竹木产品及生态休闲功能。

丘陵林区:主要包括南京、镇江、马鞍山、芜湖和滁州的南谯、定远、全椒;地貌以丘陵、岗地为主,人口较为密集,适宜栽植松类、杨树、栎类、茶类、果树、绿化苗木等经济林业。同时要充分利用林业景观资源优势,积极发展林业景观旅游。

平原林区:江淮平原地区,主要包括淮安、扬州和滁州的天长及凤阳、明光;该区自然条件优越,土层深厚,土壤肥沃,适宜发展杨、竹等速生丰产用材林。该区域要重点加强林业结构调整,发展绿化苗木、果树等产业,尽快提高林地的经济效益。为改善农田小气候和保证农作物丰产、稳产,要大力加强农田防护林的建设。

城市林区:各城市区县城区;城市生态系统易受到外来干扰和破坏,城市中绿化生态环境的建设尤为重要。结合道路建设、河道整治和旧城改造开展绿化工作,有效增加绿地面积;城市公园、城市绿地等集中绿化建设要重点突出。

沿路沿江沿湖生态敏感区林区:各主要高速、国道、省道,一级、二级、三级河道两侧;按一定标准建设生态绿化林带,形成区域农业生产和水利设施的生态屏障,增强抵御旱、洪、风沙等自然灾害的能力。

第五章 大力推进重点工程建设

1、设施农业工程

以提高南京都市圈设施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为目标,以设施蔬菜、设施果品、设施花卉苗木、设施育苗和设施渔业为重点,加快发展高科技设施农业,推进生物技术、工程技术和信息技术在设施农业中的集成和应用,加快设施农业提档升级。大力发展钢架大棚、日光温室、连栋大棚和玻璃智能温室,积极推广遮阳网、防虫网、喷滴灌、平棚架等设施栽培技术,推广应用水、肥、气、温控制设备以及耕作、播种、冷藏、清洗和分拣等小型农机具,推进建设“规模化种植、标准化生产、商品化处理、品牌化销售、产业化经营”的园艺作物标准园。加快发展设施渔业,大力推进鱼池标准化建设,积极引入微孔增氧、自动投饵和水质自动监测等养殖设备,重点应用生态高效养殖、循环水养殖、复合型水草种植、优质配合饲料选用、养殖尾水生态处理等技术,推进渔业健康养殖示范场的创建。着力提高畜牧业标准化、设施化养殖水平,重点推广监控防疫卫生设施设备、自动化饲喂设施、自动化收集设备、畜禽舍环境智能控制设备、无害化处理设施、废弃物资源化利用设施等,建设畜禽标准化示范场。

16 大力发展设施育苗育秧,加大对园艺育苗温室、工厂化育苗育秧玻璃大棚等的扶持,引进穴盘育苗育秧播种流水线、钢结构标准化催芽室等,稳定并增强都市圈农业种苗供应能力。到2020年,都市圈设施农业总面积达550万亩以上,其中设施种植业面积400万亩,设施渔业面积150万亩;建成万亩设施园艺示范片75个,万亩设施渔业示范片65个,设施园艺标准园300个,设施渔业标准园150个,畜禽标准化示范场50个;建成温室育苗中心100万平方米,设施育秧中心100万平方米。

2、生物农业工程

把农业生物技术作为提升圈域农业科技竞争力的核心技术之一,全面开展生物农业发展专项规划研究,引导都市圈生物农业产业合理有序发展。加快提升生物农业产业化水平,构建起生物育种、生物食品、生物制品、生物质能源等生物农业产业领域协同共进的发展格局。以南京生物农业谷为龙头,按照“项目—产业链—产业集群”的发展思路,着力建设打造一批生物农业产业集聚区,大力推进生物农业市场化、产业化和集聚化,构建起体现具备都市圈地域特色的生物农业产业体系,使都市圈成为长三角地区乃至全国最重要的生物农业集聚区和增长极。大力扶持生物农业企业发展,拓宽生物农业企业发展空间,创新生物农业企业发展模式,建立生物农业首席专家制度,加强生物农业科技服务中心的建设。到2020年,都市圈生物农业产值达2000亿元,建成生物农业产业集聚区20个,生物农业龙头企业100家,生物农业科技服务中心50个。

3、生态农业工程

全面加强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建设,构建起生态循环、经济高效的持续农业发展模式。减少农业生产过程中化学肥料和农药的施用,控制高毒高残留投入品的使用,加强农业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提升农业废弃物的肥料化、能源化、饲料化、基质化和材料化水平,逐渐消除农业废弃物对生态环境的污染,改善农业生产生态环境。积极推广生态农业,重点发展“废—肥—农”、“废—肥—果”、“废—肥—渔”等循环农业模式,着力推进生态农业示范区、循环农业示范基地等的建设,注重农田或养殖水面对农业废弃物的承载能力研究,实现农业废弃物的在农业内部的合理消纳。应用生物技术与生态工程等综合措施改善或恢复农业生态功能,启动南京都市圈绿色城市、绿色村镇、绿色通道、绿色屏障“四绿”工程建设,实施好退耕还林、长江防护林、自然保护区、湿地保护等重点生态工程,在水流源头及灾害多发陡坡地段,加强水源涵养、水土保持等的建设。到2020年,都市圈农业废弃物处理率达90%,其中秸秆还田率达70%,打造50个循环农业生产基地;都市圈森林覆盖率提高到25%以上,主要生态敏感区实现全覆盖保护。

4、休闲农业工程

充分利用都市圈优美的山水资源与人文景观,依托圈域知名旅游景区,积极发展观光农业、创意农业、体验农业和科普农业,以及乡村旅游、民俗采风等休闲农业业态,配套发展

17 餐饮、住宿、娱乐等服务产业,大力整合旅游资源,逐步形成点、线、面结合的农业休闲旅游体系。推进休闲观光农业示范点、示范园区的建设,培育农业生态观光、渔村休闲垂钓、农业生产活动体验、鲜活农产品采摘、农业科普教育等各具特色的农业旅游项目,打造休闲农业的优质载体,推进休闲农业的提档升级。加快发展乡村旅游,充分挖掘都市圈丰富多样的乡村生态旅游与文化旅游资源,着力开发古朴的村庄建筑、原始的劳作形态、真实的民风民俗、土生的农副产品等“古、始、真、土”乡村生活形态,将民间文化、饮食文化、生态文化融入乡村旅游中,同时加强农村公共服务设施和旅游配套设施建设,建设打造魅力乡村。着力整合区县各类旅游资源,形成一批集观光赏景、休闲娱乐、美食品尝、农事体验等多功能为一体的高品质农业旅游线路,进一步培育放大“南京农业嘉年华”的品牌效应,将都市圈八市都纳入嘉年华活动的范围之中,带动并发展一批有影响力、感召力、宣传力、生命力的农业节庆活动。到2020年,建成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17个, 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30个,国家三星级以上休闲农业企业(园区)53个,省级最有魅力休闲乡村105个,并形成精品旅游线路163条,品牌农业节庆活动10个。

5、特色农产品工程

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过程中不断增强各市地方特色农产品的产业竞争力,鼓励和支持优势区域建设特色农产品产业示范基地。以南京的盐水鸭、河蟹和雨花茶,镇江的香醋、肴肉和面粉,扬州的双黄蛋、河蟹、莲藕和花木,淮安的红椒、黑猪、龙虾、河蟹和大米,滁州的滁菊、河蟹、小龙虾和芡实,马鞍山的油脂、河蟹和蔬菜,芜湖的大米、青虾和河蟹,宣城的家禽、竹产品、山核桃和茶叶等地方优势特色农产品为重点,建设特色农产品示范基地,推进特色村、特色镇、特色区块的发展。强化地方优势特色农产品批发市场、直销店、品牌店、网络店等流通渠道的建设,推进特色农产品的产业化开发,完善区域特色农产品的产业链条,增强特色农产品的市场知名度,提升特色农产品市场竞争力。加强农业品牌建设,进一步提升农业部农产品地理标志、国家工商总局地理标志产品等的影响力和知名度,进一步发挥“老山”蜂王浆冻干粉、“苏垦”大米、“红太阳”咸鸭蛋、“新象”小麦粉、“盱眙龙虾”龙虾、“女山湖”大闸蟹、“詹氏”山核桃、“金玉”滁菊、“敬亭绿雪”绿茶等品牌农产品的市场影响力和带动作用,全面引入品牌营销模式,通过产品技术创新、核心价值凝练、品牌错位定位、品牌形象设计以及宣传推广等手段,提升圈域农产品的品牌附加值。到2020年,都市圈建成特色村200个,特色镇50个,特色农产品示范基地50个,万亩特色农产品示范片20个;建成特色农产品批发市场50个,直营店300个;申报认定农业部农产品地理标志20个,国家质检总局地理标志产品20个;认定国家级品牌60个,其中中国驰名商标10个,中国名牌产品10个,中国名牌农产品20个;认定省级著名商标50个,省级名牌农产品150个。

6、农业园区工程

18 按照打造都市圈现代都市农业的发展定位,以园区空间的形式对农业生产用地进行整合,将农业园区建设成为都市圈现代农业发展成果的展示窗口、生态安全食品的主要生产基地和农业农村文明的博览园。全面推进43个省级现代农业园区、1个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安徽省南陵县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和3个国家农业科技园区(江苏南京白马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安徽芜湖国家农业科技园区、江苏淮安国家农业科技园区)的建设,形成产业发展领先、科技应用先进、综合效益显著的现代农业发展标杆。立足农产品优势产区、特色农产品集中区的发展要求,打造粮食、蔬菜、果树、花卉、渔业、畜牧等不同产业特色的现代化园区,做强优势产业,培育支柱产业,大力发展独具区域特色的园区产业,建成能够引领区域主导产业、优势产业发展的核心引擎。强化园区市场化运作,将具备较强竞争力的农业企业作为园区建设主体和运行主体,不断创新园区运行机制,对农业园区建设的资金投入、产业立项、用地审批、企业入驻等多方面给予政策上的倾斜。到2020年,都市圈重点打造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5个,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示范园或示范区60个;发展各类市级以上现代农业重点园区500个,其中每个区县着力打造1-2个规模较大的综合型省级园区,每个镇街重点建设1-2个特色农业基地型园区。

7、农业产业化工程

大力推进都市圈农业产业化的发展,着力培育国家级、省级农业龙头企业,提升产后贮藏、保鲜、烘干、分级和包装等的技术研发和设施装备水平,建立行业协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与农户有机结合的贸工农一体化的产业体系,增强农业龙头企业的辐射力和带动力。按照“做大总量、培育品牌、集群发展”的方向,引导重大农产品加工企业进驻农业产业化示范区或农产品加工集中区,促进加工型龙头企业聚集发展,提高产业集群化发展水平,建设打造国家农业产业化示范基地、省级农产品加工集中区,全面推进江苏扬州宝应县宝应湖有机农业开发区、安徽省宁国市南山食品产业园、江苏省淮安市淮阴区农业产业化示范基地、江苏省南京市溧水区白马农业产业化示范基地、安徽省滁州市经济技术开发区农业产业化示范基地和安徽省广德县农业产业化示范基地等国家农业产业化示范基地的建设。加快完善农产品流通渠道建设,以建设规模化、标准化、信息化的农产品批发市场为重点,构建农产品网络交易平台,增设农超对接平台,大力扶持从事农产品物流配送的企业发展,规范农民经纪人队伍。大力推进外向型农业发展,按国际标准,构建符合国际规范、有利于双向交流的农业运行机制和宏观管理体系,培育建设一批同国际市场需求变化相适应的外向型农业基地与企业,进一步提升江宁、淮阴、和县等国家级台湾农民创业园的发展水平,形成有国际竞争力、高辐射力、高增值力的农业经济体系。到2020年,都市圈培育国家级农业龙头企业61家,省级农业龙头企业570家;建成国家农业产业化示范基地18个,省级以上农产品加工集中区45个;建成规模以上农产品批发市场225个,农业部认定定点市场22个;形成圈域农产品网络交易平台1个。

19

8、农产品质量安全建设工程

积极开展“三品”农产品认证,加大农产品注册商标和地理标志保护力度,全面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加快制订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的产前、产中和产后的规范和标准,加大质量安全控制技术的推广力度,继续推进园艺作物标准园、畜禽养殖标准化示范场、水产标准化健康养殖示范场和农业标准化示范县建设。加强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等规模生产经营主体标准化生产技术的指导和服务,指导企业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体系,提升企业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加强农产品绿色流通渠道建设,构建以企业的零售实体和区县批发中心为主的“三品”流通体系。进一步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建设,建立健全市、县(区)、乡镇(街道)三级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网络,建立健全市、县(区)、乡镇(街道)三级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机构,在规模蔬菜生产基地、水产品基地建立田头(塘口)农产品质量安全产地准出快速检测室,对产地环境、投入品使用、生产过程、产品质量、产品流通、产品准入等进行全程监控,逐步实现农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制度、召回制度、产地准出、市场准入和退出制度,全面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水平。到2020年,都市圈累计申报认定无公害农产品7000个,绿色食品2500个,有机食品500个,农业标准化生产覆盖率达80%,农产品质量检测合格率达98%;建成省部级农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8个,每个区县建成1个综合性农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

第六章 强化现代农业条件建设

1、创新现代农业生产经营体制

构建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新型农民为主体,合作组织为承接,农业龙头企业为引领,订单农业等市场农业为导向的现代农业生产经营体制。着力培育新型农民,大力发展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合作农场等规模化生产主体,对家庭农场、合作农场等新型农业生产主体给予以较大的扶持政策,推动农业生产主体专业化、职业化发展。着力规范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在“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基础上,引导合作经济组织增加自身活力和服务功能,增强合作经济组织生产经营、市场开拓和组织带动能力。进一步放大农业龙头企业在农产品生产经营市场化配置中的引领作用,引导农业龙头企业通过品牌嫁接、资本运作、产业延伸等方式进行联合重组,培育一批产业关联度大、带动能力强的大型上市农业龙头企业。大力推进土地流转,在稳定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的基础上,按照产权明晰、用途管制、严格管理的原则,规范、完善和创新农村土地管理制度,加强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管理和服务,搞好农村土地确权、登记、颁证工作,完善土地承包经营权权能。

2、健全现代农业科技支撑体系

加大农业科技支撑体系建设,促进农业科技研发、农业教育培训、农业人才培养、农业技术推广相互协调发展新机制。以南京白马国家农业科技园区为核心,整合科技资源,发挥

20 群体优势,创建圈域农业科技合作平台,构建“一核多点”的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开展南京都市圈农业科研协作,引领各市农业科技研发水平的提升,提高农业科技资源的产出效率。加强农业教育培训和农业人才培养,成立圈域农业教育培训基地,以域内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为依托,各市农业科教部门及人事部门协同共进,提供各种类型的农业教育培训服务,构建农业人才本土化定向培养模式,为圈域各市提供农业经营、管理及推广人才。发挥各级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农业技术服务站点、农民技术人员等农业科技服务机构在农业科技进步中的基础作用,充实并稳定一支既年轻又有技能,既能留又愿意留在农村基层从事农业推广工作的农技人才队伍。积极发展以农业龙头企业、农业科技企业为主体的市场化推广方式,扶持市场购买和财政补助方式,推广使用更多的农业科技最新成果。大力推进农业科技“三新”工程,支持建设产业科技综合示范基地,支持建成南京农业大学、安徽农业大学、江苏省农科院等院校的科技成果转化示范中心,集中示范应用农业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

3、强化现代农业机械装备建设

加强都市圈农业机械装备建设,不断完善推广科研和社会服务,夯实圈域现代农业发展基础。积极推进农业综合机械化水平的提升,大力推广大马力拖拉机、乘坐式插秧机、低污染高效植保机、自走式联合收割机、一体化粮食烘干机、自动秸秆还田机等大田农业机械,标准钢架大棚、日光温室、连栋大棚、玻璃智能温室以及遮阳网、防虫网、喷滴灌、平棚架、田园管理机、蔬菜播种机等高效园艺装备,微孔增氧、自动投饵、水质自动监测和高效清淤机等水产养殖装备,自动化饲喂设施、自动化收集设备、畜禽舍环境智能控制设备、无害化处理设施、废弃物资源化利用设施等畜禽养殖设备。加大农业机械装备投入的政策扶持,认真落实购置补贴、政策保险、报废更新、税收优惠和信贷融资等各项补贴政策,提高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及农机服务主体的装备积极性及能力。大力支持新技术、新型机械装备推广应用,加大对新型机械装备的开发推广、技术培训和试验示范,推进农业机械装备科技创新,提高农业机械装备研发关键领域和薄弱环节的自主创新水平。加强农业机械装备服务体系建设,逐步推进农业机械装备服务产业化水平,加强农业机械装备合作社培育扶持,进一步支持服务大院、专业协会、股份合作制服务公司等新型服务主体发展,大力提高其专业化服务面积规模,加快其监理、培训、维修等服务能力建设。加强农业机械装备质量管控,提高农业机械装备作业质量水平,实现农业机械装备建设标准化和作业标准化。

4、完善现代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

构建以公共服务机构为依托、合作经济组织为基础、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为骨干、其他社会力量为补充,公益性服务和经营性服务相结合、专项服务和综合服务相协调的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引导公共服务机构转变职能,逐步从经营性领域退出,重点在新品种新技术示范推广、土壤环境监测、圈域疫病防控、产品质量监管以及农业金融保险等具有较强公益性、外部性和基础性的领域提供专业化服务。着力培育经营性社会化服务组织,把农资经

21 销企业、农机服务队、农技服务公司、农业龙头企业、农业专业合作社和农村资金互助合作社等纳入政策支持范围,作为各级政府加强社会化服务的重要抓手,重点加强农业机械化服务、农业综合信息提供、农产品产后加工、农产品物流配送等服务领域。在社会化服务模式上,重点发展“公共服务机构+农资农技服务公司+农户”、“龙头企业+基地+农户”、“农资经营公司+基地+农户”等服务模式。

5、构建农业信息化服务体系

充分利用现代智能信息技术,构建都市圈农业信息全程覆盖、共建共享的一体化服务体系。加强都市圈内各成员城市为农服务网、惠农短信、“12316”服务热线、“96121”灾害性天气预警信号发布平台、农业电视点播系统等信息服务平台标准化、统一化、共享化建设,加强统筹规划,提高共享程度。加强圈域农业市场信息服务能力建设,构建都市圈现代农业电子商务交易平台,集成应用物联网技术、云端服务技术、大数据分析技术等现代市场分析手段方法,拓展农业电子商务应用范围,实现农业市场信息对农业生产经营的指导。强化都市圈农业政务信息服务,构建都市圈农业电子政务服务网络,建设南京都市圈农业信息共享平台网站,推广和完善信息化服务系统,增强政府农业决策的信息支撑能力。加强信息技术、智能技术在现代农业生产中的应用,加快建设智慧农业,加快物联网技术、遥感技术、通讯技术、计算机技术与现代农业生产的融合,加强专家决策模型的研发与应用,大力推进农业生产环境及农业生产操作环节的智能化与可预测化,促进圈域范围内农业生产经营的协调与可控,从而为农业市场波动的预测与调整提供支持。

6、建立农业资源生态保护制度

全面提升都市圈农业资源节约利用水平,构建圈域农业生态安全网络,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南京都市圈。突出抓好以滁菊、新淮猪、苏淮猪、扬州鹅等为代表的地方种质资源的保护利用,加大对外来有害生物入侵的防治力度。大力加强耕地地力保护,建立地力补偿制度,普及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提升土壤有机质含量。充分挖掘城乡存量建设用地,提高土地利用效率,推进农村建设用地整理,适当撤并规模小、配套差、空心率高的居民点,促进土地集约利用。统筹水资源利用需求,联合调度和利用过境水资源,推广农业生产、生活节水技术,加强用水总量控制,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加强跨界水污染综合治理,建立长江及主要河流湖泊的水质、水量双层监测和信息通报系统,确保重要水面水质水量安全。加强固体废弃物污染协同防治,大力推广农业生产废弃物的分类和循环利用,推动废弃物处理无害化、减量化和资源化,严禁秸秆焚烧,严禁乱排乱放。协同建设圈域农业生态安全格局,完善长江综合防护林体系,完善重要水体湿地生态保护体系,建立跨圈域森林火灾应急管理、跨界山地水土保持和林业资源保护的协同机制,构筑生态敏感区的生态安全屏障,共同提高圈域生态服务功能。

7、构建圈域现代农业合作平台

22 圈域农业现代化必须走“合作共赢、错位发展”的道路,通过构建圈域合作平台,充分发挥圈域各市优势及特色,提升圈域现代农业综合竞争力,促进圈域现代农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重点在粮食保障、菜篮子工程、农产品质量安全、农业环境保护、农业生物灾害控制、农产品准入及标准制定、农业机械化、农业科技服务以及农业信息化方面等开展一系列的实质性的合作。圈域各市需本着开放合作、互利共赢、发挥特色、优势互补的原则,进一步加快探索和创新农业合作运行机制,构建起城际间现代农业多形式、多领域、多层次、多渠道、全方位、多元化合作模式和框架。加快建立和完善现代农业合作发展平台,重点在农业资源共享平台、农业科技合作平台、农业信息交流平台、农业企业融资平台、农产品流通及监管平台、农业灾害预警平台、农业人才教育培养平台等领域取得重要突破。

8、夯实现代农业基础设施建设

充分发挥政府主导和政策引导作用,采取多元化筹资机制增加对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大力加强道路设施的建设,按照农业机械化的要求,着力提升路网密度,提高田间道、机耕路和生产路的层次,以及农机下田(地)坡道、桥涵等附属设施的配套程度,全面提高田间道路直接通达的田块数占田块总数的比例,提高农机作业便捷度,到2020年,田间道路通达率平原区达100%,丘陵区达90%以上,基本满足农机作业、农业物资运输等农业生产活动的要求。加大对农田水利建设的投入力度,大力实施小型水源工程、灌区续建配套、排涝泵站更新改造、排水沟渠配套等四大类农田水利项目建设,全面提高水利工程抗御水旱灾害能力,到2020年,都市圈农业用地灌溉保证率达到80%以上,排涝标准达到5年~10年一遇,农田防洪标准达到10年~20年一遇,田间水利工程配套率达到80%以上。大力推进农田防护林网建设,根据防护需要及时修复或新建农田防护林网,在水土流失易发区,合理修筑岸坡防护、沟道治理、坡面防护等设施,到2020年,农田防护面积比例应不低于90%。结合城镇乡村电网改造等工程建设,完善农田电网配套,配备必要的输配电设施,实现机井、河道提水、农田排涝、喷微灌等用电设施的供电保障。推进农村信息化建设,深入实施“村村通”工程。加大推进“沼气建设工程”力度,积极发展风能、太阳能等农村可再生能源。

第七章 合作平台建设

1、农业资源共享平台

坚持将圈域农业资源共享作为推动圈域农业长期合作、长效合作的重要举措,以制度推进共享、以机制深化共享。在都市圈农业专业委员会的指导下,构建圈域农业资源共享平台,平台挂靠南京市农业委员会。要共同保护和开发圈域农业自然资源,统筹制定水资源、土壤资源、生物资源等重要自然资源的保护规划及使用计划,实现自然资源的持续利用;对于圈域的森林、湿地、河道、湖泊等优质农业生态资源,可在休闲农业共同开发方面做好城际合

23 作;要进一步加强圈域农业科技资源的共享,探索建立圈域各市农业科技资源共享机制。

2、农业科技合作平台

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城际合作平台和长效机制的形成,加快圈域具有优势和特色的水稻、小麦、油菜、蔬菜、花卉等种植业产品和生猪、家禽、河蟹、龙虾等养殖业产品的新品种和关键技术集成交流合作,增强南京都市圈圈域科技合作交流,促进都市圈农业科技和涉农企业“对话沟通”。在农业部、科技部和江苏省及安徽省省科技厅等涉农科技部门的支持下,以南京白马国家农业科技园区为牵头,圈域内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为支撑,各市地方农科所、农牧校及八市涉农部门为成员,筹建形成“南京都市圈农业科技合作共享平台”,平台挂靠南京白马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在平等、互利、共赢的基础上,平台下设粮食、园艺、林业、水产、畜牧等5个专业工作组,集中开展相关领域的农业技术合作。

3、农业信息交流平台

整合优势力量和资源,搭建形成以成员城市农业信息服务部门为主体,以圈域农业科研院校、龙头企业、星级专业合作社和家庭农场等为成员的“南京都市圈圈域农业信息交流平台”,平台挂靠南京市农业委员会。平台信息包括城际之间农业项目申报、农业产业化开发、农业产业链整合、农产品流通市场、农业标准制定和农业科技推广等为主要内容的数据库,平台通过各成员的信息发布交流实现农业科技网络服务,圈域各市区县农业信息服务部门需建立农业科技和市场信息采集、处理、发布和查询网点,以保证信息的及时获取。

4、农业企业融资平台

着力推进解决农业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过程中资金短缺、融资困难的问题,在现有农业企业、中小企业融资担保平台的基础上,拿出专项资金,用于圈域对现代农业发展的支持与保障。建立由政府引导、市场主导的都市圈农业企业融资保障平台,成立都市圈农业企业风险评估中心,设立农业担保有限责任公司和农业产业投资基金,在都市圈现代农业投融资领域形成点、线、面相结合,多层次、多形态的农业投融资支撑体系,辅助南京都市圈农业经济向“规模化、集约化、产业化”方向发展。在政府指导下面向市场筹备构建都市圈区域性农业风投基金,指定基金公司负责管理,设立投资决策委员会和风险监督委员会,面向都市圈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加工企业、农业科技企业进行投资。

5、农产品流通及监管平台

健全农产品市场流通体系,进一步理清圈域产地初级市场、中心交易批发市场和终点市场(批发市场和零售市场)的关系,加大对农产品流通市场设施的支持力度,把农产品流通市场作为民生事业、公益事业、社会事业的一部分来发展,采取相应的政策予以扶持。规范形式多样的市场流通主体,农产品专业销售公司、农业经纪人、农产品批发商、农产品零售商均全面推行资质管理。探索筹建南京都市圈农产品竞价中心,引进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农产品拍卖、竞价模式,对接圈内大型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主要农产品批发市场和大型连

24 锁超市,构建信息化联网运销体系。完善农产品市场信息体系,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推进农产品流通信息工程,增加农产品价格信息的透明度,提高农产品资源的市场调配能力。大力推广农产品可追溯系统,配备电子交易卡,跟踪产品来源及走向,将品种、价格等信息存入档案,加强冷链系统建设,保证农产品“路上”质量安全。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产地准出和市场准入的信息对接,实现农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

6、农业灾害疫病监控平台

加快构建监测预警、应变防灾、灾后恢复、灾害评估与减灾预案等防灾减灾体系,建立圈域、市域、区县域三级灾情收集交流网络平台,完善和强化地方及部门自然灾害灾情快速评估、上报和发布制度,进一步提升都市圈农业防灾能力,突出气象预警预报、水文洪水预警预报、病虫害预警预报、疫源疫病预警预报、森林火灾预警预报、大气环境预警预报等方面的能力建设。以圈域内气象观测站、水文站、雨量站等为基础,大力发展农田小气候3要素观测站,构建农业气象自然灾害的监测、诊断、预警、评估系统。建立健全农作物病虫害、重大动物疫病防控物资储备体系和保障机制,加强种子、饲草料等应急救灾物资储备调运条件建设,推广相应的生产技术和防灾减灾措施,提高应对自然灾害和重大突发事件的能力。

7、农业人才教育培养平台

加强农业教育培训和农业人才培养,构建“南京都市圈农业人才教育培养培训平台”,平台以南京农业大学为依托,扬州大学、安徽农业大学、各市农委科教部门及人事部门为协同推进部门。平台主要从事人才培养和培训两方面的工作,培训服务主要针对圈域各市现有农业技术人才、管理人才及经营人才,人才培养主要是根据圈域各市提出的人才需求,定向地从所涉各市招收高中毕业生或已在职的具有大学或大专学历的农业从业人员提供本科学位教育和硕士学位教育。

第八章 规划实施保障

1、组织保障

成立南京都市圈农业专业委员会,工作平台是南京都市圈农业专业委员会联席会议。南京都市圈农业专业委员会联席会议由专业委员会主任、副主任和委员参加,根据工作需要,可邀请市相关部门和区县农业部门负责人列席,每年第四季度召开一次,分别在各市轮流举办。南京都市圈农业专业委员会下设办公室,办公室是委员会的协调机构,负责处理都市圈农业协作发展日常工作。探索实行都市圈农业干部轮岗调配和相互挂职制度,由都市圈农业专业委员会提出并实施相关工作方案;探索组建南京都市圈各市现代农业合作发展工作组,由各市农委牵头,发改委、土地局、水利局等涉农部门参与,共同研究都市圈各市农业产业开发建设的重大事项,做好政策、市场、基建、科技和投资的无缝衔接。

25

2、资金保障

由南京都市圈农业专业委员会牵头,成立共享基金,重点解决南京都市圈农业一体化发展中合作项目的融资问题,委托专业基金公司管理,提高资金利用率和投资效益。各级地方政府部门应设立政策性支农资金,由政府提供农业担保资金,委托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管理并开展农业担保业务。大力发展金融融资,积极引导和大力支持中介服务机构对农民和农村创业者融资提供担保服务,积极引导和大力支持有条件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上市融资。创新农民“三权”(即土地承包经营权、林地承包经营权、宅基地产权)的有效性和流动性问题,使农民可以利用“三权”抵押贷款,投入农业产业化经营和农民创业。

3、政策保障

都市圈应探索制定圈域农业科技创新激励政策,加大对农业科技创新的激励强度,探索促进产学研一体化的新机制,对农业技术人员下基层在制度上予以保障,对在基层第一线从事产业开发的技术人员,在提薪、升职、职称评定等机会上予以倾斜。探索制定圈域农业生态保护政策,减少圈域农业生产过程造成的面源污染,保护农业生产环境不受外来污染的侵害。探索制定统一的农业标准,使圈域农业生产的产前、产中和产后在统一的轨道上运行,在保证农业生产规范化的同时,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和产量。积极制定圈域农业保险政策,按照政府引导、政策支持、市场运作、农民自愿的原则,建立完善农业保险体系,并扩大农业政策性保险试点范围。都市圈各市应配套相关政策,保证中央和省级财政的现有各项惠农支农项目能够落实到位,加大补贴力度,扩大补贴范围。

4、人才保障

要大力引进农业高端人才,打造农业产业化领军人才高地,与国内外著名高校、涉农研究机构结成紧密型联系,利用外部智力资源,为各市农业发展服务。通过合作建立专家工作站、博士后工作站、研究生工作站、农业技术创新工程技术中心等方式,申报农业科技创新项目,使引智战略具备可操作性。着力培育或引进农业经营管理人才,从事农业经营单位中的策划、决策、管理、运行等高层次的农业经营活动,推动农业企业良性发展。着力培育农业技能人才,包括技术技能型、知识技能型和复合技能型三类人员,承接应用农业科技“落地生根”,运用专业技能独立完成农业生产及服务等领域岗位一线的基本任务。建立南京都市圈农业人才智库,在各市农业人才智库的基础上,汇聚各市农业高端人才、农业技能人才、农业经营管理人才,打造成云集农业知识精英和农业实践精英的战略“思想中心”,鼓励南京都市圈内农业人才跨区域流动、合作,实现人才与产业的高度融合。

26

现代农业发展规划

阳春市现代农业发展规划

全国现代农业发展规划

陕西现代农业发展规划

浦东新区十二五现代农业发展规划

广西玉林市现代农业发展规划

京都散文随笔

江苏沿海地区现代农业发展规划(2020)

南圈小学书法社团活动总结

南埝村发展规划

南京都圈现代农业发展规划
《南京都圈现代农业发展规划.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