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发布时间:2020-03-01 19:31:48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导学案

学习目标

1、了解“格物致知”的真正含义及其对于学习科学知识的重要性,从整体上把握文章内容。

2、理解本文从正反两方面运用摆事实和讲道理相结合的论证方法。

3、结合自身学习实际,积极争取做一名注重实践、有开拓精神的人。 学习重点

1、理解作者观点,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2、学习“摆事实、讲道理”的论证方法。 学习难点

掌握本文的论证方法,正确理解“格物致知”的真正含义。 学习时间:2

预习学案

一、知识链接

1、了解作者

丁肇中(1936-)美籍华裔物理学家。1936年1月27日出生于美国密执安州的安阿伯,当时他的父亲在密执安大学念书,后来到台湾大学任教。青少年时期,丁肇中是在祖国大陆和台湾度过的,在国内念完 小学和中学后,到美国密执安大学学习,1959年获得工程学士学位,1960年获得科学硕士学位,1962年获得(物理学)哲学博士学位。1963年以福特基金研究生的身分到瑞士日内瓦欧州核研究中心从事原子弹的研究工作,1964年回到美国,担任纽约哥伦比亚大学讲师,第二年提升为助理教授。1969年提升为物理学教授。1977年被委任为《核仪器与方法》编辑委员会委员,也是美国、意大利等地物理学会会员,美国艺术与科学学院院士。

2、写作背景

本文是作者在被《暸望》周刊授予“情系中华”征文特别荣誉奖时的一篇发言稿,节选时省略的内容是:“我非常荣幸地接受

3、“格物致知”注释补充 格:推究。致:获得。《礼记•大学》:“致知在格物,格物而后知至。”意谓推究事物,方能获得事物的知识。宋•洪迈《容斋随笔旧序》:“因命纹梓,播之方舆,以弘博雅之君子,而凡志于格物致知者,资之亦可以穷天下之理云。”严复《原强》:“顾彼西洋以格物致知为学问本始,中国非不尔云也,独何以民智之相越乃如此耶?”(《中国成语大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6年)

二、自主学习

1、朗读课文,积累词语。

(1)注音

肇(

)

埋没(

)

彷徨(

) (2)理解词义

格物:

致知: 彷徨:

修身: 清谈:

诚意: 正心:

齐家:

袖手旁观: 一帆风顺:

讲授学案

一、预习检查

二、自主学习

阅读课文,思考以下问题:

1、作者怎样解释“格物致知”?

2、本文的论点是什么?

3、本文的结论是什么?

方法指导:速读课文,对课文进行圈点批注,找出标示论题的语句、表达作者观点的句子、承上启下的段落、各段的关键句等,并找出本文论点,给课文划分段落层次。

三、合作探究、精读精练

聚焦论证方法,重点学习“摆事实”“讲道理”相结合的说理方法。 提问:本文运用了哪几种说理方法?请结合课文内容作简单分析。

课堂检测:

(一)达标训练: 1.“在中国传统教育里,最重要的书是‘四书’”,这“四书”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应有格物致知精神”中“格物”一词的含义是(

) A.合格的事物

B.推究事物的道理

C.探讨自己

D.追求最高理想 3.从课文中找出与下列意思相一致的词语,写在后面括号里。

(1)船挂满帆,一路顺风行驶。(

)(2)把手笼在袖子里,在一旁观看。(

(二)能力提高:阅读下面几节文字,回答文后问题。

实验的过程不是消极的观察,而是积极的探测。比如,我们要知道竹子的性质,就要特地栽种竹子,以研究它生长的过程,要把叶子切下来拿到显微镜下去观察,绝不是袖手旁观就可以得到知识的。

实验不是毫无选择地测量,它需要有细致具体的计划。特别重要的,是要有一个适当的目标,以作为整个探索过程的向导。至于这目标怎样选定,就要靠实验者的判断力和灵感。一个成功的实验需要的是眼光、勇气和毅力。

由此我们可以了解,为什么基本知识上的突破是不常有的事情。我们也可以了解,为什么历史上学术的进展只靠少数人关键性的发现。

时至今天,王阳明的思想还在继续支配着一些中国读书人的思想。因为这个文化背景,中国学生大都偏向于理论而轻视实验,偏向于抽象的思维而不愿动手。中国学生往往念功课成绩很好,考试都得近一百分,但是在研究工作中需要拿主意时,就常常不知所措了。 在这方面,我有个人的经验为证。我是受传统教育长大的。到美国大学念物理的时候,起先以为只要很“用功”,什么都遵照老师的指导,就可以一帆风顺了,但是事实并不是这样。一开始做研究便马上发现不能光靠教师,需要自己做主张、出主意。当时因为事先没有准备,不知吃了多少苦。最使我彷徨恐慌的,是当时的惟一办法——以埋头读书应付一切,对于实际的需要毫无帮助。

1.第1段举研究竹子的例子证明了什么?

2.第2段主要讲的是什么道理?

3.第5段举“我”个人的经验证明了什么?这是什么论证方法?

4.为什么说当今社会需要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

5.丁教授认为《四书》中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是什么?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14、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14.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课堂实录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课后练习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读后感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教案

14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教案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