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我眼中的老舍

发布时间:2020-03-01 16:46:59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我眼中的老舍

内容摘要:

 “舍予”“老舍”,就是他一生忘我精神的真实写照。  强烈的民族自尊感和炽热的爱国主义,是老舍先生的高贵品格,也是他作品中宝贵的精神遗产。

 在语言的准确生动、富有表现力和艺术性方面,在创造新的文学语言方面,他在现代作家中是十分突出的。  老舍先生一生创作了大量的小说、剧本、散文、诗歌,几乎什么文学形式都涉及了。

关键词:忘我工作、敬业、北京、爱国、人格魅力、童年、家庭、语言大师、幽默、多种文学形式

正文:

老舍先生的一生总是在忘我地工作,他是文艺界当之无愧的“劳动模范”。他说:“我终年是在拼命地写,发表也好,不发表也好,我要天天摸一摸笔。”正因如此,他笔耕不辍,创作了大量优秀文学作品,赢得了“人民艺术家”的赞誉。“舍予”“老舍”,就是他一生忘我精神的真实写照。

老舍先生先以长篇小说著称,当他开始创作时,新文学作家中还鲜有人撰写长篇,他是中国现代长篇小说最早的作家之一,为开拓这种体裁作出了贡献。他的短篇小说不多,却也不乏意味深长的优秀之作,《断魂枪》、《上任》等篇就都写得各有特色,并且他的短篇在艺术构思的精致和题材的宽广方面往往都胜过长篇作品。和五四以后

1 的多数作家不同,他利用多种传统形式,写下大量体裁各异的通俗作品,包括不同的传统剧种之间移植改编的戏曲。老舍先生是现代中国作家中作品形式、体裁最丰富多样的一个,而且在不少领域都取得了出色的成绩。

这除了他的勤奋和善于同时从中国传统的和外国的文学汲取营养以外,还有更为深刻的思想上艺术上的原因。抗战爆发时,他就已是著名小说家了,鉴于迫切需要以人民群众理解和喜爱的文艺形式进行抗战鼓动,他中断小说创作,全力探索通俗文艺的利用改造并身体力行地“大胆去试验(通俗)文艺的多种体裁”,随后又出于“抗战需要戏剧,戏剧必须抗战”的考虑转向戏剧创作。写作《龙须沟》时,中华人民共和国刚成立而他又刚回国,他深知从旧中国的批判者到新中国的歌颂者意味着多么艰巨的变化:“在我的二十多年的写作经验中,写《龙须沟》是个最大的冒险”。最终,他以自己的创作实践回答了时代提出的崭新课题。在取得话剧创作的成功后,他继续进行“新的尝试,没完全叫老套子捆住”,向强调时间、地点、人物线索和情节都需要高度集中的传统戏剧规律挑战,写出了被誉为“画卷戏”的《茶馆》。在老舍先生身上“不但表现了一个艺术家最可宝贵的政治热情,而且也表现了同样可宝贵的艺术家的真正的勇气”。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艺术创新精神使他孜孜不倦地涉猎文学创作的各个领域,也使他永不满足任何已取得的成就从而在四十多年的创作生涯中取得不断的进展和突破。

2 老舍先生开始创作时抱有“不管是谁与什么吧,反正要写得好笑好玩”的态度,因此他的作品一开始就具有鲜明的幽默讽刺的笔调。他是现代文学史上为数不多的幽默作家之一,一度还有“幽默大师”、“笑匠”之称。他那“我要笑骂,而又不赶尽杀绝”的性格,使他的讽刺缺乏鲁迅的冷峻尖锐,更多一些温情轻松,由此形成他独特的幽默风格。自三十年代中期起随着对国家的灾难和生活的严酷的体验的增加,他的笔调逐渐变得激愤严肃,幽默不再是他大部分作品的基调,但在他的多数作品中仍常出现机智俏皮的语言,将嬉笑怒骂融合在一起的笔墨使人发笑或哭笑不得,有时还会催人泪下或是发人深思。后期作品中,他让不少人物笑着向昨天告别。所有这些都具有一种内在的妙趣——升华了的幽默。

在大杂院里的童年生活使他从小就熟悉车夫、娼妓等挣扎在社会底层的城市贫民,就喜爱流传于市井巷里的传统艺术,这些都是后来他倾向于写平民生活和长于话剧创作的生活基础。他善于描绘城市贫民的生活和命运,尤擅刻画浸透了封建观念的保守落后的中下层市民在民族矛盾和阶级斗争中、在新的历史潮流冲击下惶惑犹豫的矛盾心理和进退维谷的不知所措。他喜欢通过日常平凡的场景反映普遍的社会冲突,笔触常延伸到民族精神的挖掘、民族命运的思考,让人于轻快诙谐中品出生活的严酷沉重。同时,他关于自然风光的渲染、关于习俗人情的描摹更是增添了作品的生活气息和情趣。现代文学史上,他的名字总是与市民题 3 材、北京题材紧密相连,他是现代中国文坛上杰出的风俗世态(尤其是北京的风土人情)画家。

老舍先生的作品往往还表现出鲜明的反帝爱国主旨。除了特定时期以外,在一般作家的创作中,反帝的主题和内容不多,老舍先生的作品中却常有明显表现。他的第一篇习作《小铃儿》,通过小学生带有稚气的行动,表达了反抗外国侵略者的民族意识。茅盾便从老舍先生最早的作品中深切地感受到“对于祖国的挚爱和热望”。在这以后,他写了不少直接揭露帝国主义侵略罪行的作品,还有从不同侧面描写它们的经济文化、宗教渗透和种族歧视所带给中国民众种种伤害的作品。他在表现民族觉醒、表彰民族气节的同时也抨击着在侵略者面前卑躬屈节的洋奴汉奸。他的后期作品则强烈地表现了中国人民当家作主、自立自强于世界的喜悦和自豪,对于社会主义祖国的热爱为他的爱国主义增添了新的内容和光彩。强烈的民族自尊感和赤诚的爱国情怀是老舍先生的高贵品格,也是他作品中宝贵的精神遗产。

此外,老舍先生还努力从人民群众的口头语言中汲取提炼文学语言,他所使用的是一种真正艺术化了的活的语言。老舍先生的小说和散文都可以琅琅上口,话剧的对白更是活泼传神,作品中许多人物的语言都能体现各自的性格特点。在语言的准确生动、富有表现力和艺术性方面,在创造新的文学语言方面,他在现代作家中是十分突出的。老舍先生认为作家的风格首先体现在 4 语言上,他的语言的确也成为其表现艺术风格的重要手段,甚至连他的理论文章的语言都是很有个性特征的。

老舍先生,这位惯于对人的灵魂进行鞭辟入里透视的现代文学大师,也特别注重人格的塑造。他在《大时代与写家》一文中写道:“伟大文艺中必有一颗伟大的心,必有一个伟大的人格。”“有了人格作根,我们的笔才会生花。”这是老舍先生对伟大文艺的向往,更是他对作家伟大人格的真切呼唤。正是基于对自我人格塑造的自觉意识,他的人格才显得特别丰满厚实、光彩动人:既随和友善,又刚正耿直;既一丝不苟,又豁达磊落;既严谨稳实,又幽默诙谐。而他人格中的许多迷人之处,大都可以从他青少年时期所受的家庭影响中找到本原。首先,母亲那种中国劳动女性特有的优秀品格对老舍造成了巨大感化,正如他自己所说:“生命是母亲给我的。我之能长大成人,是母亲的血汗灌养的。我之能成为一个不十分坏的人,是母亲感化的。我的性格、习惯是母亲传给的。”其次,父亲的战死在老舍先生幼小的心田里埋上了爱憎的种子,同时也对他的人格形成产生了深沉影响。从父亲的死中,他渐渐领悟了有国才有家。从此,他心中埋上了对侵略者仇恨的火种,同时也升腾起炽热的爱国情怀,这爱和恨的交织培育起他敢于抗争、宁折不弯的人格因素。再次,童年的苦难磨练了他的意志,也养育起他质朴勤勉的人格取向。

纵观中国文坛,二三十年代开始写作的作家,到了五六十年代依然保持旺盛的艺术创造力并且不断取得新的成果的,老舍先生是突出的一个。唯其如此,*的风暴呼啸而至时,造反派和红卫兵强加

5 罪名于他身上,使他遭受人格上的侮辱。最终年近古稀遍体鳞伤的他不堪忍受如此侮辱,选择了投湖自尽才显得那么令人惋惜,而他在生命的最后一刻都想了些什么也永远不会有人知晓。

老舍先生一生创作了大量作品,几乎什么文学形式都涉及了。谈现代长篇小说的生成,你不能超越他;回顾现代讽刺幽默精神,离不开他;讲到中国戏剧的民族化,自然不可绕开他;而要认认真真地总结中国现代白话的历史,更是不可忽视他的存在。可以说,他的作品确实称得上“经典”:它一以挡百、一以挡千的毋庸臵疑的分量;它在历史上不可或缺的地位、无法逾越的典范性;它产生的时候是重要的,之后又拥有持久的影响力,一代一代都有读者;它值得人们再三回味,不断感受、验证,不断有新的发现,具有永恒的魅力。

巴金先生说,老舍先生永远活在他的作品当中,活在一代代读者心中,活在人民中间。诚然,斯人虽已远去,但他及他崇高的人格魅力将永存我们心中。于他的身上,我们可以学着去做一个普通但诚实的人,一个勤奋敬业的人,一个幽默温和而不失原则的人。 参考文献:《光辉工作二十年的老舍先生》《三年写作自述》《抗战戏剧的发展与困难》《〈龙须沟〉写作经过》《答复有关〈茶馆〉的几个问题》《从〈龙须沟〉学习什么?》《我怎样写〈赵子曰〉》《我怎样写〈老张的哲学〉》

地球物理与信息工程学院

勘查技术与工程11-2班 2011011269 杨楠

我眼中的老舍

我心目中的老舍

我心中的老舍

老舍《我的母亲》

老舍《我的母亲》

老舍我的母亲

我眼中农信社

我眼中“安全“

我了解的老舍先生

老舍我的母亲读后感

我眼中的老舍
《我眼中的老舍.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