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常态化实施方案(版)

发布时间:2020-03-02 12:18:09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头道营子实验小学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常态化实施方案

一、问题的提出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涌现出的一种新的课程形态,在我国新的课程体系中占有重要位置,它包括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以及劳动与技术教育。按照新课程计划,综合实践活动占总课比例的6%——8%。它不是其他课程的辅助,而是具有独特功能和价值的相对独立的课程形态。对丰富学生的经验,形成对自然、对社会、对自我的整体认识,发展创新精神、实践能力,以及良好的个性品质,都具有重要意义。

然而,根据教育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组专家的一项调查,自2001年启动课改实验五年来,综合实践活动新课程还仅仅停留在部分学校、部分班级中开设,仅仅停留在公开课和观摩课层面上,还没有真正意义上启动。专家提出:提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常态化”基本特征:课程必修,普遍实施;教师能教,便于操作;学生爱学,积极投入;效果实在,确有收获。四句话32字,高度概括,较全面地反映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走向常态的基本特征。

自治区自义务阶段全面进入课改实验以来,采取了一系列举措推进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每学期组织专兼职综合实践活动教师学习培训;每年举行一次综合实践活动优质课竞赛;每年举行一次课改专项检查,评选课改先进学校和先进个人。

二、研究依据

1.《国家九年义务教育课程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纲要(试行)》。《国家九年义务教育课程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纲要(试行)》明确指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九年制义务教育课程计划》所规定的小学3-9年级的一门必修课程。它阐明了综合实践活动的课程目标,内容领域,实施与评价,并就学校及教育行政部门对课程的管理提出了要求,是本课题研究的主要依据。

2.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专家组核心成员郭元祥教授提出了 1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常态化”实施的几项标准,是本课题研究的参考依据:

(1)区域大面积普遍实施;地方有规划和方案;并完善制度保证;

(2)学校有实施方案;有全员参与的教师指导团队;综合实践活动进入学校发展策略;

(3)纳入课程表,可持续实施;

(4)有多样化的课程资源、相对稳定的经典实施主题;

(5)每学期3-6年级每个学生每学期至少完整地经历一个活动主题的全部过程;有比较详细的活动过程记录、活动报告等结果性文本。

(6)指导教师对每个学生有学期综合实践活动的评语和等级评定的结果。

三、研究目标

(一)明确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常态化”实施的基本要求。

(二)调查本地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的现状, 分析影响该课程“常态化”实施的因素。

(三)研究保障综合实践活动“常态化”实施的相关策略,推动本地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走向常态。

四、研究对象与方法

本课题对学校3——6年级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进行研究。主要采用行动研究法,辅以调查法、文献法、经验总结法、专家咨询法等。文献法。查阅指导性文件,课程专家对综合实践的解读和实施指导意见或建议,以及实验区实施经验或案例等资料。

调查法。调查实施现状,发现问题,寻求对策。

行动研究法。边进行研究和实施,边总结和完善认识和构想,积累经验;在不断总结的基础上实施,进一步提高实践能力和水平。总结法。总结过去的实践经验,总结当前的实践经验,总结课题整个研究过程的实践经验,探索策略。

五、研究内容

(一)综合实践活动“常态化”实施的基本要求。

1.综合实践活动“常态化”实施的内涵

2.综合实践活动“常态化”实施的标准

(二)本地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现状。

1.学校对课程的认识及管理现状

2.学校保证课程实施的基本条件

3.教师对课程的认识及实施能力

4.学生对课程的认识及需求

5.家长及社会对课程的认识及态度

(三)保障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常态化实施的相关策略。

1.制度管理督查策略。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常态化”实施,客观地要求学校建构具有创新性的管理制度、管理方式和管理行为,认真落实课程计划,保证国家制定的课程计划的严肃性。

2.资源开发保障策略。综合实践活动作为一门必修课程,承载着独特的教育功能。

活动课程的学习领域,没有规定具体的学习内容,因而,课程资源开发成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的核心问题。统整学校、社区及社会的教育教学资源是该课程“常态化”实施资源开发保障的突破口。《3—6年级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学习指南》是一本既分别利于小学教师活动指导,又利于对小学生活动进行方法和知识引领的综合实践活动学习指南,将其作为课程“常态化”实施的重要载体。

六、呈现方式

(一)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课内)

(二)学校所开设的第二课堂活动,如:舞蹈队、笛子队、口风琴队、绘画组、篮球队、乒乓球队、鼓号队、腰鼓队以及各班专长训练等活动。

七、学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常态化组织机构

组长:高延安

副组长:姜治豹

成员:丛培玉王景海马云燕林慧清王建华何丽娟

郑晓慧杨显军宋志艳韩素会康瑞东高海英

八、研究原则

1、开放性原则

综合实践活动的学习内容应该是多方面的,有来自学科知识的巩固、运用和验证的学习,也有来自学生兴趣、爱好、特长的学习,还有来自社会问题和学校常规教育等方面的学习,充分满足学生的各种需要。学习内容的开放,才使得学习过程和学习时间的开放成为可能,学生可以依据自己的兴趣和爱好,按自己的学习需要、学习速度和计划,适时地选择参与学习的时间,进行自主的、个性化的,跨时空、超链接的学习。

2、自主性原则

强调学生动手动脑的实践过程,它不能单纯依靠教师的传授知识和技能,而是强调学生自主学习的行为与过程。通过创设类似科学研究的情境,让学生自主地探究、实践、发展和体验,从而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创新思维以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协作性原则

学生个体的学习迫切需要小组讨论、交流和协商,进行互相学习、师生互动、生生合作和情感交流。充分发挥小组、班级、指导教师以及互联网人网的力量,从而得到团队成员的帮助和启发,进行问题的研究和任务实践,共同参与完成学习任务。

4、问题性原则

综合实践活动以问题学习为载体,整体课程主要围绕着问题的提出和解决来组织学生的学习活动。问题的产生,可以是由老师根据学生实际情况,提出学生感兴趣、有意义的问题,也可以由学生自己提出问题。教师提出问题的优势在于问题比较成熟,不确定因素相对较少,较容易指导,学生的想象力、兴趣和特长发挥受到一定局限性。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提出他们所关注的问题,这样更能激发学

生的创造力,发掘其潜力。

5、亲历性原则

强调理论与社会、科学与生活实际的联系,关注学生身边的环境问题、现代生活问题、社会发展问题,要求学生在实施过程中,亲身体验,亲自实践,自主活动。并需要学生具有一定的组织策划能力,能与人合作、交往;具有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以及语言、文字表达的能力;具有责任感和意志力等素质。使他们通过亲自经历、实际操作与活动实践来获得探究问题、与人交往的能力,以及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九、保障措施

1、政策保障。学校高度重视,为推进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提供了政策保障。

每学年对学校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均提出了明确要求,引导并督导学校认真落实课程计划,保证国家制定的课程计划的严肃性。对3——6年级班主任所作出突出成绩的给予奖励

2、人员保障。课题组主要成员由学校管理者和一线教师组成,组成结构合理,学科背景丰富(语文、数学、科学、英语、美术、劳技、心理健康、信息技术等)且大多数有“十五”科研的经验和成果。为本课题的研究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3、制度保障。课题组建立学习研讨制度及过程管理制度。组织课题组成员阅读相关书目,围绕承担的课题做好学习笔记,定期召开学习研讨会、实验研究会并做好记录。

4、经费保障:本课题是市、县规划办重点课题,有专项拨款,专款专用。

5、根据上级文件要求,适当向家长收取综合实践活动经费,确保活动正常开展。

“常态化”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思考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方案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方案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方案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方案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方案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方案

常态化实施方案

综合实践课程实施方案

综合实践课程实施方案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常态化实施方案(版)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常态化实施方案(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