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活动方案

活动课程实施方案(精选多篇)

发布时间:2020-04-06 21:46:12 来源:活动方案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推荐第1篇: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方案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方案

小学 2014.8

为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和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结合我校实际,特制订《刘举人庄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面向全体学生,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发现知识的形成过程和发展变化规律,全面、主动地发展。开展多种活动项目,丰富活动内容,使学生接触自然、社会,综合运用所学过的知识。通过活动使学生拓宽视野,增长知识,培养能力,发展个性,生动、活泼、主动地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

二、组建机构

学校建立以戴广东校长为组长,李新颖、李井贺、任巨兴、贾艳学、冯桂荣、梁冬仙霍淑芝、冯津燕、王福俊教师为成员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领导小组。戴广东校长负责全面工作,李新颖、李井贺为业务指导,其余几位教师为主研教师。

三、队伍建设

1、在校教师均有承担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责任和义务。学校要注重教师的培训与培养,不断调整教师的知识结构,建设一专多能型的教师队伍。各任课教师要积极利用学校、社会资源。

2、对教师们进行规范性,灵活性培训。规范性培训,就是把老师送到市级进行专题培训,充实理论,丰富内涵。

四、课程目标

(一)、总目标

1、获得亲身参与实践的积极体验与丰富经验。

2、形成对自然、社会、自身内在联系的整体认识,发展对自然的关爱和对社会对自身的责任。

3、形成从自己的周围生活中主动地发现问题并独立解决问题的态度和能力。

4、发展实践能力,发展对知识的综合运用和创新能力。

5、养成合作、分享、积极进取等良好的个性品质。

(二)、分段目标

1、小学低年级目标(1-2年级) ⑴、培养儿童愉快、美好的生活体验和积极的生活、学习态度。 ⑵、培养儿童参与探究活动的兴趣和初步能力。 ⑶、初步的责任感和行为规范。 ⑷、独立、安全生活的基本能力和技能。

2、小学中高年级目标(3-5年级)

⑴、亲近周围的自然环境,热爱自然,初步形成自觉保护周围自然环境的意识和能力。

A、接触自然,丰富对自然的认识。 B、欣赏自然世界,发展对自然的热爱情怀。

C、过丰富多彩的活动,理解人与自然不可分割的内在联系。 D、知道如何保护和改善自然环境,并身体力行。

⑵、考察周围的社会环境,自觉遵守社会行为规范,增长社会沟通能力,养成初步服务社会的意识和对社会负责任的态度。

A、社会资源,并能有效利用。

B、走入社会,熟悉并遵守社会行为规范。 C、发展人际交往,养成合作品质,融入集体。

D、掌握基本的生活技能,养成生活自理的习惯,初步具有认识自我的能力,养成勤奋、积极的生活态度。

⑶、激发好奇心和求知欲,初步养成从事探究活动的正确态度,发展探究问题的初步能力。

五、活动内容

内容包括四大领域,即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技术教育、信息技术教育。

1、研究性学习

研究性学习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从各学科中选择和确定专题进行研究,并在研究过程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

研究性学习的内容,要因地制宜,要注意把文献资料和现实生活中“活”的资料结合起来,要注意从当代社会热点、焦点以及学生生活、未来发展密切相关的“问题”中选择设计。最主要的是把学生身边的事作为研究性学习的内容,引导学生充分关注家乡的自然环境、人文环境以及现实的生产、生活,关注赖以生存与发展的乡土和生活环境,从中发现需要研究和解决的问题。

2、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

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走出教室,参与社区和社会 实践活动,以获取直接经验、发展实践能力、增强社会责任感为主旨的学习领域,是综合实践活动的主要内容之一,对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实践能力具有较大的帮助。农村小学可以组织学生考察身边的环境、帮助村里打扫街道、清理垃圾、帮孤寡老人干家务等活动。通过开展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爱护社会环境,关心村庄的发展。

3、劳动技术教育

劳动技术教育是以学生获得积极劳动体验、形成良好技术素养为主的、以多方面发展为目标,且以操作性学习为特征的学习领域。

4、信息技术教育

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基本知识和技能,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其应用对人类日常生活和科学技术的深刻影响。通过信息技术课程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 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教育学生正确认识和理解与信息技术相关的文化、伦理和社会等问题,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

六、活动形式

1、在校内开展。注重开发优势教学资源,学校充分开发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充分利用各具特长的教职员工以及图书馆、实验室、计算机房、校园设施、场地和设备等。

2、在校外开展。一是发挥校外实践基地的作用。二是走出校园,走进社会,开展实践活动。

七、经费投入

综合实践活动课,不象其它学科,它强调超越课堂和学校的局限。在活动时,向自然环境,向学生的生活域和社会活动领域延伸,具有开放性和实践性。这就需要学生走出校门,走进社会„„拍照、摄像、购买资料、奖励师生等,都需要经费开支,我们学校将保证资金投入,确保综合实践活动的顺利开展。

推荐第2篇: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方案

彭教发[2012]44号

关于印发《彭阳县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实施方案(试行)》的通知

各中学、乡镇中心校、城区小学:

现将《彭阳县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方案(试行)》印发给你们,望贯彻执行。

彭阳县教育体育局

二〇一二年三月七日

主题词:课程方案通知

抄送:本局书记、各局长、督学。

彭阳县教育体育局办公室2012年3月7日印发

彭阳县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方案

(试行)

二〇一二年三月

为贯彻落实《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和《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纲要》,保证我县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设和有效实施,特制定全县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方案。

一、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思想

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以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贯彻国家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精神为指导,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及良好的个性品质为目标,以建设形式多样、内容丰富、资源充足、学段衔接的课程体系,培养专兼职相结合的具有专业素养的课程教师队伍为重点,规范课程实施与管理,全面落实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设要求。

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目标

通过实践学习、探究学习、体验学习、合作学习等开放性学习方式,在生活和实践中获得积极体验和丰富经验,提高对自然、社会和自我之内在联系的整体认识,发展科学精神、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形成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与良好的个性品质(学段目标略)。

三、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内容

综合实践活动课是国家设置的必修课程,内容包括指定领域和非指定领域。

(一)指定领域

指定领域是指《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纲要》明确规定的四大领域,即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技术教育、信息技术教育。

(二)非指定领域

综合实践活动的内容十分宽泛。儿童的生活范围有多大,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范围就有多大。因此,除了《指导纲要》上的指定领域外,其余的生活领域都可以作为综合实践活动的内容。如班团队活动、文学艺术活动、体育卫生活动,此外,还有学校组织的科技活动,如科技节等。

四、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

(一)课程设置

根据国家课程计划,从义务教育阶段三年级至九年级、高中阶段开设此课程,且每周三课时。

1、信息技术教育每周1课时,固定时间和专任教师授课。

2、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技术教育三个领域整合实施,每周2课时,由专任教师授课。具体课时使用可灵活处理,将集中与分散相结合。

(二)开设范围

结合我县实际,各中学、城区小学、乡镇中心小学、寄宿制小学、200人以上村级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必须开设。

(三)课程实施组织机构

1.课程实施领导小组

组长:张建银

副组长:胡建晖袁栋

成员:祁炳英 袁治军 各中学及乡镇中心校、城区

小学校长

2.具体责任人:

校长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第一责任人, 教研员、教务主任是课程实施的具体操作者和指导者。

五、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要求

1、相关股室要加强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工作的督导检查。

(1)教育督导室要加强对课程实施的督导检查。监督教育股、教研室对课程实施工作进行指导评估。

(2)师资培训中心、教研室要扎实进行综合实践活动学科教师全员培训,培训面达到100%。坚决做到“先培训,后上岗,不培训,不上岗”。

(3)教育股、教研室要强化检查指导,制定评估考核细则。

2、各学校要提高认识,把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作为落实国家课程计划、实施素质教育的突破口常抓不懈。

(1)学校领导要切实提高思想认识,提高执行新课程的自觉性,要对课程的发展有思路。坚决落实《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纲要》,使该课程走向“规范化”、“常态化”。

(2)学校要成立以校长为组长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建设领导小组,由领导小组统筹安排,整合力量,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务处是实施课程的主体,要加强与班、团、队的协作,形成合力,实施课程。

(3)学校应设置综合实践活动教研组,每年制定实施计划,撰写工作总结,组织开展教研活动。要做好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常规工作。要有计划,有落实,有总结,做好档案资料建设,特别要保存每次活动中有价值的视频资料。

(4)要逐步建立和培养一支专兼职教师队伍。教师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的主体,要让真正知识面宽、组织能力强、教育教学理念新、课程实施能力强的教师担任该课程教学。学校要充分利用校本研训、片区教研、网络教研等平台强化业务培训,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特点、课堂教学有效实施、教师指导策略、主题构建、课程资源整合等课程实施的各个方面进行培训,提高教学技艺。为了提高培训的实效性,可充分利用教学录像与成功案例,提高教师的感性认识。

(5)大力开发课程资源,建立保障机制,提供必要的软硬件支持。如提供照相、录像、上网设备,提供一定的经

费,购买参考资料,支持教师外出学习考察等等。各校积极探索这方面的措施和办法,创设有利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顺利实施的环境。

(6)强化制度建设。为了加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建设,学校要出台有关管理制度,明确职责。要加强检查指导评估,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情况纳入教师业务考核和评优选先之中。通过考核奖励调动教师工作的积极性。

(7)学校每学期向县教研室提交一份高质量的课程实施总结报告,推荐一份该学科优秀教学光盘课(不要求是某一主题的全部内容,可以只选取某一环节相对完整的内容)。

3、科任教师要正确认识、深刻理解、扎实实施该课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新、观念新、内容新,没有一支真正能胜任教学的专兼职相结合的教师队伍是无法实施的。为此,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任课教师要加强业务学习,积极参加各级各类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研训活动,了解和把握该课程基本理念、实施要点、评价管理,切实提升业务水平。要整体安排学期活动计划,精心设计研究性学习主题实施方案并认真组织实施,及时总结活动成果。每学期每班实际授课不少于25课时,开展一至两个主题活动,每学期向学校至少提交一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研究成果。

推荐第3篇: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方案

××市教育局关于印发××市义务教育阶段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方案的通知

各教育学区辅导中心、各中小学:

现将《××市义务教育阶段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方案》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贯彻执行。

二〇〇九年十一月二十五日

主题词:义务教育 △综合实践活动 实施方案

抄送:温州市教育局,××市人大、市政府、市政协。

××市教育局办公室 2009年11月25日印发

××市义务教育阶段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实 施 方 案

为全面贯彻落实课程计划,大力推进我市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的规范化、常态化,根据《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浙江省教育厅关于实施教育部的意见》、《浙江省义务教育综合实践活动教学指导纲要(试行)》、《浙江省义务教育段综合实践活动教学建议(试行)》及《温州市义务教育阶段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意见》(温教中〔2009〕33号)等精神,结合我市实际,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和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为指导,以建设具有鲜明学校特色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文化,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及良好个性品质为目标,以形成形式多样、内容丰富、资源充足、学段衔接的课程体系和培养专、兼职相结合的具有专业素养的课程教师队伍为重点,规范课程实施与管理,保证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各项要求的全面落实。

二、实施意义

综合实践活动是国家设置、地方管理、学校开发的课程领域,是义务教育阶段国家规定的必修课程,其内容主要包括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信息技术教育、劳动与技术教育。设置综合实践活动必修课是基础教育课程体系、课程结构的重大改革,是促进新形势下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变、落实素质教育目标的重要措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有利于体现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有利于密切教育教学和现实生活的联系,改善学校教育的课程结构;有利于鼓励教师创造性地实施课程,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有利于扩展德育的空间和视野,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有利于学校开展特色办学,深化课程文化的内涵。

三、课程目标

引导学生在实践学习中获得积极体验和丰富经验,形成对自然、社会和自我内在联系的整体认识;体验并初步学会问题解决的科学方法,具有问题意识,发展良好的科学态度、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形成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养成合作、分享、积极进取等良好的个性品质。

四、课时安排

根据浙教基〔2009〕120号精神调整后的省义务教育阶段课程设置规定:3—6年级每周3课时,7—8年级每周2课时,9年级每周1课时。上述课时均不含信息技术课程,其中各年级的劳动与技术每周均为1课时。所有各级各类学校的学科教学均不得挤占综合实践活动课时。

各校在安排课时时,在确保落实综合实践活动学期总课时并不超过周总课时数、不影响学校正常教学的前提下,可以随活动需要采取灵活的弹性课时,可集中几天或一周时间搞一项主题活动。全市各类学校每年级每学期至少要设计和指导3个以上的主题活动,每个主题活动不少于3课时。建议周四或周五安排2节,以充分利用双休日开展活动,周一或周二安排1课时,用于交流、小结或提出下一阶段的活动要求等。

五、活动内容

在我省课程设置中,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基本领域是研究性学习活动、社会实践和社区服务,也包括班团队活动、校传统活动(科技节、体育节、艺术节、游戏节等)、心理健康教育、环境教育、科技教育、“绿色证书教育”等活动内容。

各校可按照亲近与探索自然(人与自然)、体验与融入社会(人与社会)、认识与完善自我(人与自我)三个维度进行设计和组织,以主题活动形式开展,具体如:

(一)文化艺术类主题:如各地的传统文化、家乡风情、家乡名人、运动会标志设计、板报设计、我心中的居室、剪纸艺术、插花艺术欣赏等。

(二)社会生活类主题:如饮食与健康、乐清方言、本地特产、零花钱压岁钱的去向、学做小记者(节目主持人等)、我心中的明星偶像、贫困学生失学问题、关注外来人口等。

(三)科学技术类主题:如环境污染及其保护、校园环境调查、垃圾问题、城市与绿化、身边的科学等。

(四)科技制作发明类主题:如模型制作、发明创作、插花艺术设计、雕刻工艺、电脑设计、纸工、泥工等加工工艺等。

(五)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如敬老服务、法制宣传、环保卫生、领养绿地、科普活动、军训、社会生产劳动、郊游、参观等。

各校组织的校班(班团、班队)活动课符合主题的,可视作综合实践活动课时。

九年级综合实践活动可整合学校课程与地方课程进行(3-8年级地方课程《人·自然·社会》和《话说温州》2本教材,每周1节,各校可根据实际每学期单独教授一种,也可以交错隔周教授一种,但不能用地方课程、校本课程替代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六、组织实施

(一)加强领导,提高认识

认真落实课程计划,保证国家课程计划的严肃性,是学校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实施素质教育的最基本要求。校长作为课程实施的第一责任人,必须提高认识,率先学习,努力实践,使自己成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行家。

(二)建立队伍,完善网络

1.学校要鼓励教师任教或转岗任教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建立专、兼职相结合的综合实践活动教师队伍。省、市示范学校力争从本学期起,至少配备1名综合实践活动专职教师,其他规模较大的学校(18个教学班以上)从下学期起至少要配备一名专职指导教师,规模不大的学校(18个教学班以下)要配备多名兼职指导教师;要确定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年级负责人、班级负责人,建立“班级固定、年级协作、学校协调”的教师使用机制,保证综合实践活动实施的各个环节都落到实处。

2.在市教研室教研员指导下,各学区要建立综合实践活动教研组,有条件的学校要设立综合实践活动教研组,选择组织能力、责任心、综合素质强的专兼职教师担任组长,配合教导(务)处制定全校综合实践活动实施计划,组织、指导、参与实施及开展教研活动,从而初步形成市、学区、学校三级教研网络。各级教研机构要定期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研讨活动,并使之常态化。

3.市教研室和教师进修学校要分层次、分批次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师资队伍培训,开设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研修班,促进教师观念转变,提高教师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能力。

(三)整合资源,积极开发

全市各校要优化组合学校课程资源和社会课程资源;研究和分析地方、社区的背景和条件,充分挖掘地方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文化状况、民族文化传统等方面课程资源,体现课程资源的地方性特色。同时,要关注教师、学生和社会相关人员的人力资源,重视与现代信息技术相伴随的信息资源。要注重整合班团队活动、学校传统活动(科技节、体育节、艺术节等)、学生心理健康活动、环境教育、禁毒教育等内容,同时充分利用当地博物馆、科技馆、德育基地、科技示范基地等校外活动场所,形成良性互动机制。

(四)周密组织,认真实施

1.各校要成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领导小组。校长必须亲自担任组长,同时指定一位校级领导分管、负责课程的规划、组织和落实工作,做好相关部门的协调。要从社区学校资源、师资条件、场地设备和经费等实际情况出发,开齐、开足、开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确保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顺利实施。

2.教导(务)处和教研室要制定全校“综合实践活动总体方案”、“学期课程实施计划”和教师个人工作业绩考核细则,指导和审核各年级的综合实践活动方案,及时做好全校总结,做好每个活动主题资料的收集、整理、存档等相关工作,为以后的教学教研积累素材。

3.明确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教师责任制。根据学校学期课程实施计划,确定每位教师每学期应承担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任务量。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师要制定活动周历表,以“周”为单位落实综合实践活动的内容,及时监督、检查课程实施与计划执行情况,做到专时专用。

4.各校在日常公用经费中要确定一定比例用于综合实践活动的课程开发、师资培训、活动开展等。

5.加大综合实践基地建设力度,市教育局争取在2010年至少建成2个具有一定规模、能满足当地学生开展实践活动的综合实践基地。

七、过程管理

科学地组织和有效地管理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顺利实施的保证。

(一)组织形式力求灵活多样。

小组活动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主要组织形式,各校可根据实际情况采取小组活动与个人活动、集体活动有机结合的办法,灵活运用,相互配合。在活动进行的过程中要求做好活动日记,及时记录活动基本情况。

(二)教师指导必须细致到位。

教师是综合实践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和参与者,指导教师必须制定学生活动主题的具体指导方案,编写活动方案(活动方案包括背景分析、活动目标、活动准备、课时安排、活动过程、场所要求、人员分工、安全措施、活动评价等环节),预设活动展开过程可能遇到的问题、困难及其解决方案,并认真指导学生制订计划、实施计划,通过参观访问、实地考察、资料查阅、实验观察、设计制作、志愿者服务等方式进行实践与探究,获取丰富的信息和资料。

(三)实施过程务必安全合理

各校必须逐步加强综合实践活动主题数量、活动小组、活动结果、教师工作、课程资源与教学资料等方面的制度建设和过程管理,科学合理地计算综合实践活动指导教师的工作量。要增强安全防患意识,对学生进行必要的安全教育,提高学生的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各校要制定综合实践活动安全制度和预案,加强与学生家庭、社会相关部门的沟通和联系,保证师生开展各项外出活动的安全。

八、评价奖励

学校要根据整体性、多元化、过程性等原则,运用成长记录袋、活动过程的观察、学生自我反思、师生协商式民主评议、成果展示等多种评价方法,对每一位学生在综合实践活动中的表现作出相应的阶段性评价。在学生评价活动中,教师应注重收集和分析学生活动过程和结果的资料和数据;明确促进学生发展的改进要点,提出改进计划;处理好综合实践活动学生评价过程与结果、个人与小组、评价周期与时空、多元主体评价的必要性与实效性的关系。

学校要建立专兼职综合实践活动教师评价制度,并将其纳入教师的年度考核。对教师的评价,应侧重于教师在综合实践活动中的组织、规划、设计、指导、管理、工作态度等方面的能力、实效的评价。根据温教中〔2009〕33号精神,常年担任综合实践活动指导并取得一定成效的专职教师,其任职时间可按二分之一计入班主任工作年限。开设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课时应纳入教师课时总量。任教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满三年且成绩优秀的教师,申报高级职称时予以优先推荐。教师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教学质量,应作为教师教学业务考核、晋级、职称评定、评选先进的依据之一。

市教育局要建立学校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评价体系,把综合实践活动的开设作为教学常规管理年度检查的一项重要内容,从组织领导、课时安排、师资安排、课程资源开发利用、校本教研实施、管理制度、具体保障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价,考核结果将与学校评先评优及校长年度绩效工资等直接挂钩。如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设不符合要求且整改不力的,予以全市通报批评;申报创建各类市级先进学校的,其参评资格予以一票否决;属于省、市示范学校的,警告且整改不力达两次及以上者报请上级有关部门取消示范学校称号。

二〇××年××月××日

推荐第4篇: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明确规定:“从小学至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并作为必修课程,其内容主要包括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以及劳动与技术教育。”综合实践活动是“以学生的兴趣和直接经验为出发点,以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问题为内容,以研究性学习为基本学习方式”的新型课程。通过活动利于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利于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利于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利于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形成对自然、社会、自我的整体认识,培养作为一个社会人、现代人的各种能力和素质,让学生学会生存、学会做人、学会学习、学会创造,从而促进学生的终身学习和可持续发展。

二、活动的目标

1、获得亲身参与实践的积极体验和丰富经验。

2、形成对自然、社会、自我的内在联系的整体认识,发展对自然的关爱和对社会、对自我的责任感。

3、形成从生活中主动地发现问题并独立地解决问题的态度和能力。

4、发展实践能力,发展对知识的综合应用和创新能力。

5、养成合作、分享、积极进取等良好的个性品质。

三、实施内容

1、关爱大自然,争当环保小卫士

在地球环境日趋恶劣的情况下,引导学生关注人类共有的生存环境,懂得爱护资源的重要性。树立环保意识,提高环保实践能力,激发热爱我们共有一个美丽家园的情感,从而争当环保小卫士。通过小组研究性学习活动,发现生活中的浪费现象,知道浪费带来的严重后果,从而增强学生的节约意识,养成勤俭节约的好习惯,增强社会责任感。通过活动,引导学生从自己的身边开始了解、调查、搜集周边环境状况资料,唤起学生的忧患意识。懂得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道理,知道破坏环境对人类造成的危害,使学生主动向社会宣传,让大家都来保护环境,绿化我们的家园。

此课题可定以下子课题:人与树木、垃圾的危害、空气中的有害气体、野生动物与人类……

2、走向社会,我是合格的小公民

综合实践活动的产生既适应了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又适应了社会发展的需求。每个学生的个性发展都具独特性、具体性,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己的需要、兴趣和特长,都有自己的认知方式和学习方式,综合实践活动为每一个学生个性的充分发展创造了空间。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作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学生进行社会实践、接触社会、认识和了解社会,增强社会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的重要学习活动。

在活动中学会关注自己的生活、关注身边的人、关注身边的事,做一个社会人;学会交往与合作、培养动手、创新等多方面的能力;乐于参加力所能力的劳动、体验劳动的可贵;愿意为家乡为社会建设和发展服务,有较强的服务意识与责任心;积极参与志愿者活动,关心残疾人、老年人等弱势群体,并乐于为他们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

所涉及的活动内容有:社区卫生宣传、学雷锋活动走进社区、绿化美化社区、净化社区系列活动……

3、盘活竹乡资源,挖掘竹乡文化

综合实践活动是一门全新的课程,在新课改的教育平台上,它有着更大的创新走向。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积极鼓励学生从课堂走向社会、自然的“十字路口”,把学习的触角引向多个角落。立足当地实际,着眼家乡发展,彰显地方特点。盘活地方资源,凸显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知识积累的丰富性、探索问题的多样性、教育评价的多元性,使课内与课外,校内与校外,有机地结合起来,进而在综合实践活动中拓展教学途径,让学生的创新精神、个性得以和谐主动的发展。

充分利用建瓯市当地的“活教材”——“中国竹子之乡”的丰厚资源,为我所用。例:开展考察了解家乡竹乡宝库知多少;建瓯特产;收集民间竹编工艺;上网查找名家竹画;谱写竹乡小诗歌;办一份竹乡巨变电脑小报;到农村开展关于竹子的种植与管理等知识的实践探索活动。

4、以“小小科学家俱乐部”为载体,构建“五小”工程。

为了弘扬科学精神,宣传科学思想,传播科学方法,倡导创新意识,普及科学知识,培养科学行为,推进学校素质教育的深入开展,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以江总书记“关于科学普及尤其要从青少年抓起,这是振兴我国科技事业的基础措施”主要指示为指导,

5、综合实践活动与雏鹰争章有机整合。

把雏鹰争章机制引入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各个板块。综合实践活动课的开设,以雏鹰奖章活动为抓手,在综合实践中突出建设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的评价制度,强调发展性评价,重视评价的激励和改进功能,更要加强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评价,并从学生的心理需要出发,给予二次评价、多元评价,从而不断完善奖章机制。注重把握在争章活动的过程中体验教育,即在定章中体验“选择中学自主”,在争章中体验“实践中求感悟”,在考章中体验“展示中强自信”,在颁章中体验“激励中有内化”,在护章中体验“持久中育品质”,注意争章活动的完整性,操作过程的规范性,努力提升学生自主参与争章的意识。可创设许多特色章,如网络章、信息章、消费章、生态章等等。

四、综合实践活动的评价

综合实践活动的评价方法多种多样,有汇报、成果或作品展示、研究报告答辩、演示、表演、竞赛、评比等。“档案袋评定”与“协商研讨式评定”等方法是非常有效的评价方法。

五 实施步骤

(一)准备阶段:(XX.8—XX.9学习、培训、制定计划)

1、参加各级培训,组织教师学习,转变教育观念,提高认识。

2、成立综合实践活动课题组,制定实验方案。

3、设立综合实践活动教研组,制定教研计划,制定校本教研活动。

4、召开全体担任该课程教师会议,加强责任意识。

(二)探索阶段:(XX.9—XX.6实践、探索、提高)

1、学习——实践——再学习——再实践,逐步将理论和方法转化为教学行为。

2、开展观摩、听课、评课、研讨、座谈、交流等活动,提高实施能力。

3、进行论文、案例、作品等交流、验证。

(三)总结阶段: (XX.7—XX.8总结、深化、提高)

1、撰写综合实践活动实验报告、撰写论文、进行试点总结;

2、学生综合实践活动调查报告、个案记录与分析、作品;

3、综合实践活动优秀案例及评析;

4、综合实践活动资料与教学软件;

推荐第5篇: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方案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方案

八家子九年一贯制学校(小学部)2010.9

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课程理念,以德育为核心、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价值取向,是我国基础教育的改革与发展面临新的挑战。为此,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明确规定设置“综合实践活动课”为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必修课程。小学阶段,应在3—6年级开设“综合实践活动课”。

综合实践活动,是基于学生的直接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体现对知识的综合运用的课程形态,是以活动为主要形式、以实践为主要环节、以综合为主要特征、以学生的经验与生活为核心的实践性课程。这一新型课程的产生,既继承了我国基础教育的优秀传统,又体现了当前素质教育的内在要求;既适应了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又适应了社会发展的需求。

一、指导思想

必须实现传统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过渡,努力打破学校封闭性,引导学生遵循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战略思想;综合应用社会、生活和学科知识,开展以学生为主体的自主动手动脑的生活实践、社会实践、科学实践活动,加强与现实社会的沟通和联系,让学生及时了解时代的最新信息,紧跟科技迅速发展的步伐,使他们的情感态度、综合知识、实践能力、学会学习等方面得到发展。

二、培养目标

综合实践活动是一个开放性的实践性课程,其目标包括“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阶段。小学阶段,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具体目标是:

1、亲近周围的自然环境,热爱自然,初步形成自觉保护周围自然的意识和能力。

2、考察周围的社会环境,自觉遵守社会行为规范,增长社会沟通能力,养成初步的服务社会的意识和对社会负责的态度。

3、逐步掌握基本的生活技能,形成生活自理的习惯,初步具有认识自我的能力,养成勤奋、积极的生活态度。

4、激发好奇心和求知欲,初步养成从事探究活动的正确态度,发展探究问题的初步能力。

三、基本原则

综合实践活动作为综合程度最高的课程,它不是其他课程的辅助或附庸,而是具有自己独特功能和价值的相对独立的课程,与其他课程具有等价性与互补性。实施过程中要遵循综合性、实践性、活动性、开放性、自主性、生成性等原则。

四、课程设置

1、内容框架设置课程菜单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内容主要包括: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以及劳动与技术教育等。四大领域不是并列的关系,不能相互割裂。基于学生的兴趣和需求,结合学校、社会实际,通过综合实践活动指定领域之间的整合,及指定领域与班队活动、学校传统活动等非指定领域的整合,从“探索自然”、“发展自我”、“亲近社会”等板块着手,整合形成了“生活与体验”、“卫生与健康”、“民风民俗”、“种植与养殖”等小板块的课程内容,形成序列、体现个性差异、体现地方特色。

2、课时安排彰显弹性特点

按义务教育课程设置的要求,综合实践活动每周为三课时。考虑到现行的课时计划和活动实施的实际,必须灵活安排课时,实行弹性课时制度。

长线活动与短线活动相结合。短线活动时间短,一课时或几课时,以短线活动为主;长线活动时间长、跨度大,以长线活动为辅;长短线活动相结合。

分散安排与集中安排相结合。在制定活动计划时,以时间段来安排课时,但实际实施过程中是以集体活动的集中时段与学生分组活动的分散时段相结合;或者是学校集体活动的集中时段与班级活动的分散时段相结合。

课内和课外相结合。作为制定方案的时段可在课堂上进行;学生小组观察、研究、考察、调查、查阅资料等活动可作为一个时段,在课后进行;总结展示可在课堂或课后进行。 在将综合实践活动课排入课表的同时,具体活动时要求各班根据活动计划报学校同意后适时调整时间段的安排。因课时安排彰显弹性特点,在学校加强管理的同时,更需要教师自觉主动按课时计划开齐上好综合实践活动课。

3、师资配备实施一辅多兼

目前,在农村小学,还无法配备专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教师。因此,“全员参与指导”是确定指导教师队伍的基本措施,主要落实“一辅多兼”的做法。即每个班确定一名指导教师,但在具体实施活动的时候根据实际需要,相关教师都要参与对学生的指导,特别注重对学生活动过程的全程指导和跟踪服务与评价。

4、活动模式注重实践体验

与传统课程相比较,“综合实践活动”更关注问题的提出、探究和解决。一个具体的综合实践活动内容,一般都可以按“确立活动内容—制定活动方案—学生实践体验—成果交流评价”等步骤进行。

综合实践活动课的三种基本类型。一是选题指导型(选择课题,制定活动方案)。二是实践体验型(设计制作、社会实践、家庭体验、网络探究等)。三是成果交流型(活动情况的阶段性总结,或者是活动结束的成果展示)。

学生参与实践活动的形式有:递进式(共同完成一个主题,围绕一个专题,逐步展开,环环紧扣,层层推进,不断升华)。协作式(一个专题按不同的活动形式或分成的小专题分组,小组既相互联系,又相对独立,小组内调查研究成果,大组内交流)。

不同的学习领域,各环节有所侧重,但实践体验及成果展示是其中重要环节。要求学生全员参与、全程参与,在调查、考察、参观、表演、实验、剪贴等多样化的活动中去体验和感受。用好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的原始素材库——信息资源本,作调查统计、记录、写感想等实践活动所用。让学生将自己的研究成果以自办报、小论文、图表、小制作、调查报告、实验报告等不同形式展示出来,并通过校报、画廊、黑板报、红领巾广播站、星星电视台、综合实践活动周等阵地为学生的成果提供展示的舞台。

六、实施措施

1、搞好宣传发动

对有关部门、单位和学生家长进行宣传动员,使他们认识、理解和适应“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设,形成实施课程良好的氛围。

2、加强组织领导

成立由校长蒋福城任组长,教导主任李晓梅任副组长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领导小组,。课程领导小组负责课程的统筹、决策、协调、保障工作;负责制定综合实践活动计划,负责课程的开展、研究、指导。

3、组织教师培训

⑴校本培训,全员参与

加强理论学习,组织全校教师学习有关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文件及有关课程标准、课标解读等理论学习文章。

(2)外出学习,重点培养

加大对实验骨干教师的培养力度,尽可能安排他们外出学习,通过看现场、聆听专家报告、观摩教学活动等多种途径,提高骨干教师的业务素质,使他们挑起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发和实施的大梁。

(3)教育研究,全面提高

开展课改沙龙活动,组织教师利用教研活动、业务学习时间进行集体备课;定期组织汇报课、研讨课,对基本类型、形式、设计思路、教学模式等进行学习研讨。

通过系列培训活动,使教师迅速提高自身科研素养和指导学生活动的方法和能力,尤其是让教师在不同类型的案例剖析中获得有关的启示,使教师在摸索中前进,尽快走进新课程。

4、加强过程管理

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发的工作明确列入学校工作计划、教学工作计划中,并将工作的具体落实情况作为学校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来抓,列入执行课程计划的专项检查内容,列入视导检查中重要工作来落实,落实到对学校目标考评、对教师年度考核聘任等工作中去,确保实验有效实施。同时,组织学生信息资源本展评、优秀学案评比、活动设计方案评比、活动材料展评、优秀辅导教师评比、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开发展示等活动。通过竞赛活动,推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发的顺利实施。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设,必将彻底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和教师的教学方式,其最终目的是提高学生的素质,也是一项复杂而艰巨的任务,实施过程中将会遇到许多的困难和阻力。因此,我们必须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原则,正确处理继承与发展、借鉴与创新、局部与全局、现实与长远等各方面的关系,以科学研究为轴心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引导综合实践活动健康发展。相信通过我们的不懈努力,一定会开创出具有石桥特色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推荐第6篇: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方案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方案

××市教育局关于印发××市义务教育阶段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方案的通知

各教育学区辅导中心、各中小学:

现将《××市义务教育阶段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方案》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贯彻执行。

二〇〇九年十一月二十五日

主题词:义务教育 △综合实践活动 实施方案

抄送:温州市教育局,××市人大、市政府、市政协。

××市教育局办公室

xx年11月25日印发

××市义务教育阶段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实 施 方 案

为全面贯彻落实课程计划,大力推

进我市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的规范化、常态化,根据《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浙江省教育厅关于实施教育部的意见》、《浙江省义务教育综合实践活动教学指导纲要》、《浙江省义务教育段综合实践活动教学建议》及《温州市义务教育阶段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意见》等精神,结合我市实际,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和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为指导,以建设具有鲜明学校特色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文化,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及良好个性品质为目标,以形成形式多样、内容丰富、资源充足、学段衔接的课程体系和培养专、兼职相结合的具有专业素养的课程教师队伍为重点,规范课程实施与管理,保证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各项要求的全面落实。

二、实施意义

综合实践活动是国家设置、地方管

理、学校开发的课程领域,是义务教育阶段国家规定的必修课程,其内容主要包括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信息技术教育、劳动与技术教育。设置综合实践活动必修课是基础教育课程体系、课程结构的重大改革,是促进新形势下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变、落实素质教育目标的重要措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有利于体现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有利于密切教育教学和现实生活的联系,改善学校教育的课程结构;有利于鼓励教师创造性地实施课程,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有利于扩展德育的空间和视野,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有利于学校开展特色办学,深化课程文化的内涵。

三、课程目标

引导学生在实践学习中获得积极体验和丰富经验,形成对自然、社会和自我内在联系的整体认识;体验并初步学会问题解决的科学方法,具有问题意识,发展良好的科学态度、创新精神和

实践能力;形成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养成合作、分享、积极进取等良好的个性品质。

四、课时安排

根据浙教基〔xx〕120号精神调整后的省义务教育阶段课程设置规定:3—6年级每周3课时,7—8年级每周2课时,9年级每周1课时。上述课时均不含信息技术课程,其中各年级的劳动与技术每周均为1课时。所有各级各类学校的学科教学均不得挤占综合实践活动课时。

各校在安排课时时,在确保落实综合实践活动学期总课时并不超过周总课时数、不影响学校正常教学的前提下,可以随活动需要采取灵活的弹性课时,可集中几天或一周时间搞一项主题活动。全市各类学校每年级每学期至少要设计和指导3个以上的主题活动,每个主题活动不少于3课时。建议周四或周五安排2节,以充分利用双休日开展活动,周一或周二安排1课时,用于交流、

小结或提出下一阶段的活动要求等。

五、活动内容

在我省课程设置中,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基本领域是研究性学习活动、社会实践和社区服务,也包括班团队活动、校传统活动、心理健康教育、环境教育、科技教育、“绿色证书教育”等活动内容。

各校可按照亲近与探索自然、体验与融入社会、认识与完善自我三个维度进行设计和组织,以主题活动形式开展,具体如:

文化艺术类主题:如各地的传统文化、家乡风情、家乡名人、运动会标志设计、板报设计、我心中的居室、剪纸艺术、插花艺术欣赏等。

社会生活类主题:如饮食与健康、乐清方言、本地特产、零花钱压岁钱的去向、学做小记者、我心中的明星偶像、贫困学生失学问题、关注外来人口等。

推荐第7篇:课程实施方案

课程实施方案

一、总则

校本课程是指学校在理解国家统一课程纲要的基础上,根据自身的教育哲学思想和资源特点且实施的课程。校本课程的开发是以试图弥补国家课程开发的局限性。以学校为实施课程资源开发的主体。它是作为国家课程的一种重要补充。

(一)校本课程的性质:

1、以课程权力的下放为前程。

2、校本课程的开发主体是学校的校长和教师。

3、开发的场所是具体学校能拥有自主权。

(二)校本课程开发的基本理念

1、校本课程开发是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2、从学校的发展上来说,也很有必要,只有不断开发,才会体现学校特色。

3、从学生的发展角度来说,也很有必要,有利于促进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

4、校本课程开发的优势:

(1)能够与时俱进地反映时代社会变化和学生需要。 (2)校本课程开发更贴近实际,具有更多的适应性。 (3)校本课程开发更能反映课程多元化的趋势。 (4)校本课程开发是一个连续的动态过程。

(三)校本课程开发的标准

1、校本课程开发如何关注教师,学校和学生的发展

(1)关注教师的发展,因为教师是课程开发的主体。教师专业化发展是校本课程开发的前提,校本课程的开发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途径。

(2)关注学校科特色,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和学科特点,我们紧紧抓住了我校足球、阅读的学科优势,作为校本课程开发的龙头。

(3)关注学生的发展,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应该最终成为校本课程开发的中心理念。学生需求什么,我们就开发什么。

二、校本课程的目标

根据我校校本课程是以足球、阅读为主要内容,根据我们的初步设想,目标确定为:

1、总体目标

以课程为载体,在校本课程开发实施中,做到以师生为主体,以人的发展为核心,以培养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为目标,积极发展学生个性,全面落实素质教育,让师生与课改共同成长。

2、具体目标

(1)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发展个性特长。 (2)拓展学生的知识领域,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3)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修养和审美能力,陶冶情操、增进身心健康。

(3)树立健康第一,终生健身的意识,培养团队精神和合作能力,增强学生的身体素质。

三、校本课程的评价办法

按照我校课程开发实施方案中提出的评价设想:

1、学生评价。

(1)校本课程不采用书面的考试或考查方式。

(2)教师根据每个学生参加学习的态度进行评价,可分为“优秀”、“良好”、“一般”、“较差”记录,并作为“十佳学生”评比条件。

(3)学生成果可通过实践操作、作品、竞赛、评比、汇报演出等形式展示,成绩优秀者可将其成果记入学生学籍档案内。

2、教师评价。

(1)教师从教必须有、有进度、有教案,有考勤评价记录。 (2)教师应按学校整体教学计划的要求,达到规定的课时与教学目标。

(3)教师应保存学生的作品、资料及在活动、竞赛中取得的成绩资料

(4)教务处通过听课、查阅资料、调查访问等形式,每学期对教师考核,并记入业务档案。

四、师资建设

(一)随着现代化建设的发展和素质教育的深化,校本课程的内容和形式将越来越丰富多样。根据我校在职教师的现状,将采取以下措施,提高教史的水平。

1、走出去--参加市内外有关单位组织的培训。

2、请进来--聘请校外有关师资。

3、老带新--通过名师带教;培养青年。

4、自学--通过提供书籍、资料、器材,经过一段时间学习,掌握一门或几门校本课程教学能力。

(二)、教材建设

满足学生的需要,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任课教师进行大量创造性的劳动,以丰富的实践为基础,参考有关资料,自己动手编写教材,学校资助教材的刊印,保证校本课程的可持续发展。

(三)、相应措施

1、教科室、教导处、年级组、教研组要积极帮助教师制订好教学计划,负责协调安排和组织指导教学计划的执行。

2、学校聘请社会有关人员担任部分课程的,邀请领导、专家、到校指导工作。

3、校本课程与国家课程(必修课程)一样,计入教师工作量,工作实绩载入业务档案。

4、学校保证课程开展必需的经费、器材等物质条件。 2018年3月

2017---2018学年下学期

课程实施方案

城关乡第一小学 2018年3月

推荐第8篇:课程实施方案

宋庄中心小学课程实施方案

根据《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的要求及我们学校的实际,特制订如下本校实施新课程方案。

一、课程实施的总体目标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实施有效教学,构建高效课堂”为重点。以全体学生的发展为本,根据小学阶段学生的身心特点与学科教育发展的特点,确定小学课程的目标,使学生在以培养创新精神、实践能力为核心的思想、文化、身心和劳动等方面的素质都得到全面的提高,个性特长得到一定的发展。

二、实施过程

(一)学习理论、转变观念、走进新课程

1、要改革旧的教育观念,真正确立起与新课程相适应的体现素质教育精神的教育观念,组织全体教师学习《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及有关课改的文件及论著,认真学习上级教育主管下发相关文件。要求教师都要按照课改的总体目标,主体任务,确定课改的理念与策略,倡导全面和谐发展的教育观念。

2、进行师资培训,让教师能把握新课程的改革思路,掌握新课程的教学方法,选派骨干教师参加各级各类课程改革培训班学习,组织校本全员培训,请“专家”进行课改讲座。

(二)把握新课程方案,积极主动实施。

1、按照新的课程计划设置每学年的课程,上课时间全部按规定

40分钟。根据要求,设置学科课程、地方课程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培养儿童具有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乐于探究,热爱生活;开齐开足音乐、美术、体育等课程,培养学生的艺术能力及人文素养。

2、组织教师学习领悟学科课程标准的改革思路,熟悉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人教版大修订教材,弄清新老教材的变化。要围绕素质教育培养目标,用新课标的理念来改革教学,各教研组要广泛开展教研活动,研究新课标、新教材,优化课程实施水平。

3、顺应新课程,改革评价标准,学校领导加强随堂听课力度,推行新的课堂教学评价标准,推进新课标的落实。

三、课程实施及评价

1.组织学习课程标准,认真组织学校全体教师开展校本教研,用校本教研促进学校教学改革,以教学质量标准为基准,规范日常教学行为。

2.明确教研组、备课组、骨干教师、一般教师的教学任务。

3.发挥教师潜能,倡导校本教研、即时教研与个人教研相结合的教育科学研究模式。

4.加大贯彻教学管理制度的力度,重视学校教育教学评价制度的建设。

四、保障措施

1.成立由校长负责之下的课程建设领导小组和工作小组。

2.规范和指导教师执行和开发学校课程的程序与管理,加大对教师课程开展能力的培养。

3.有计划、有重点地研发校本课程,为学生提供选择学习的平台。

4.建立学校课程评价制度,强化课程管理,确保课程开发与实施的高质量。

宋庄中心小学2011年9月

推荐第9篇:课程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定不移地推进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以新课程理念和学科课程标准为导向,坚持教育创新,通过对课堂实施质量的评价,促使教师转变教学行为,指导学生改变学习方式,提升教学质量和水平。同时,规范我校课程实施行为,推进素质教育的深入实施,全面落实课程方案,开全课程,开足课时,切实减轻学生过重课业负担,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学校课程实施评价的目标

1、以国家课程标准对各学科、各学段的教学要求为依据,体现课程标准对不同学段的学生在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不同要求。

2、注重学生的学习成果,追求有效的课堂教学。关注教师的教学行为和学生的学习方式,提倡采用启发式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3、注重教师的专业发展。通过教师对自己的教学思想和教学行为进行反思,不断提升教师的思想素质和专业素养,使教师逐步形成自己的教学个性和教学风格。

4、注重评价的可信度,做到公平、公正、公开。关注教师的起点,体现出教师成长、发展的过程;尊重客观事实,切忌主观武断;采取多元评价的方式,及时回馈评价信息,允许教师有不同意见。

三、学校课程实施评价的内容

新课程课堂教学评价的内容分为教学目标、教学行为、学习方式和教学效果四个方面。具体要求是:

1、紧扣教学内容设定教学目标,体现《课程标准》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的基本要求。

2、有效地组织开展学习活动,对教学过程进行合理调控与优化,尽可能采用先进的教学手段,采用启发式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所提高。

3、充分发挥学习主体的主观能动性,引导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在教师指导下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营造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教学氛围。

4、面向全体学生,让学生动口、动脑、动手,学到知识,培养能力,陶冶情操,在一定的单位时间内使教学效益最大化。

四、学校课程实施评价的方式

新课程的实施评价是促进教师成长的发展性评价,强调教师对自己的教学行为进行分析与反思,注重学生的学习效果。在评价的过程中,要充分考虑教师的综合素质,关注教师个体的差异,通过教师的自评及同事、教学管理者、学生、家长共同参与的多元评价方式,多渠道收集体现教师理论素养和教学水平的实证和数据,对教师进行全面评价,促进教师素质的自我提升和完善。

1、自评。教师对自己的教学行为和教学效果进行反思:教学设计是否适合学生的学习实际,是否科学、有序地组织、指导学生开展学习活动,以及学生的学习状态和学习效果等。自评应注意教学个性(风格)的自我评价与反思,特别要突出帮助学生构建“三案六模块”的新型学习方式的方法与反思。

2、互评。听课的同事对执教教师的课堂教学进行评价:主要从教学目标、教学行为、学习方式及教学效果四个方面进行评价。

3、他评。教学管理者、学生、家长对教师的教学行为进行评价:包括教学能否激发学习兴趣,学生有了哪些收获,教学是否有利于学生的发展,提出改进教学的意见和建议等。

五、学校课程实施评价结果及运用

1、新课程课程实施评价的结果以等级方式呈现,分为A、B、C、D四个等级。A等:优秀;

B等:良好;C等:一般;D等:不合格。

2、新课程实施评价是一种发展性的评价,它重视被评价者的起点与发展过程,重视被评价者的差异及发展的多样性,并根据评价的结果进行回馈,提出具体的、有针对性的改进建议。从这一理念出发,评价中应鼓励教师在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听取各方意见的基础上,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评价的结果主要用来进行纵向比较,让教师看到自己发展变化和成长进步的轨迹。

3、评价结果除了提供给教师本人参考外,也可作为教师业绩评价的重要依据之一,由学校教师评价工作小组核定后,进入教师的业务档案,作为职称评定、晋级和年度评先、评优的参考。

新的学期,新的理念,给我们带来新的机遇,向我们提出了新的要求。我们坚信,只要有务实创新的工作态度,踏实地推进“三案六模块”建构式课堂教学模式,就一定会推进我校课程实施的发展,全面提高我校的课程实施质量。

金山中心小学课程实施评价表

班级:学科:

教学内容:任课教师:

项目

评价内容

权重

得分

总分

教学

目标

15%

1.知识与技能根据教学内容设置知识目标和技能目标。

5 %

2.过程与方法根据学生实际设计“教”与“学”过程,尽可能采用先进的教学手段和有效的教学方法。

5 %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根据教学内容激发学生健康的情感,培养正确的生活态度,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5 %

教学

行为

35%

4.教学过程创设师生平等交流、生生合作互动的学习氛围;面向全体,关注个体差异;展示发展思维、培养能力的学习过程,注重学习过程的调控和学习效果。

10%

5.教学方法根据学科特点和教学内容,采用启发式教学,指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科学、有序地组织开展学习活动;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10%

6.教学手段根据实际需要,恰当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或其他教学手段辅助教学;适当拓展并利用教学资源来提高教学效益。

5%

7.教学基本功教学语言准确、规范,教态亲切自然,灵活运用教材,应变能力强;板书设计合理,书写工整美观。

10%

学习

方式

30%

8.自主性学生有浓厚的学习兴趣;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自主选择最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进行有效学习;自觉遵守课堂纪律。

10%

9.合作性学生在教师的组织下,有效地运用各种交流和沟通的组织形式,开展师生、生生之间的学习合作,在合作中共同学习、共同进步。

10%

10.探究性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独立思考或与同伴合作,运用已有的经验和技能,去发现、探究学习问题,并在发现、探究中培植质疑的能力,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10%

教学

效果

20%

11.目标达成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标。

6%

12.学习活动学生参与面广,课堂学习气氛活跃,互动效果好。

6%

13.综合发展基础知识得到夯实,基本技能得到提高,思想情操得到陶冶,思维能力得到发展。

8%

总评

总分合计:评分等级:评 分 人:日期:年月日 附: 分数与等级的比照

100 — 85分:优秀;84 — 75分:良好;74 — 60分:一般;59分以下:

推荐第10篇: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方案

实施方案(试行)

2017-2018学年第一学期

一、指导思想:

综合实践活动是是义务教育阶段国家规定的必修课程,是国家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开设的新型课程。它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通过多种活动项目,丰富的活动内容,灵活多变的活动方式,使学生接触自然、社会,综合运用所学过的知识,开展以学生为主体,以实践性、自主性、创造性、趣味性以及非学科性为主要特征的多种活动。通过活动使学生拓宽视野,增长知识,培养能力,发展个性,生动、活泼、主动地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

我校以素质教育理论为指导,积极落实《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的有关目标,根据市教育局教研室及犁倭镇中心校的相关工作要求,加大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理念的学习力度,通过积极参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来克服以往课程中脱离学生自主生活和社会生活的倾向,注重学生对生活的感受和体验,形成学生勇于实践的意识和善于实践的能力。同时,通过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发与实践,培养学生活动的自主性、探究性、合作性,使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探究性学习活动中学会发现,学会探究,学会合作,形成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实施目标:

(一)总体目标

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旨在让学生获得亲身参与实践的积极体验与丰富经验,加深对自然、社会和自身内在联系的整体认识,培养他们对自然的关爱和对社会对自身的责任,形成从自己的周

发展他们的实践能力和对知识的综合运用和创新能力,养成合作、分享、积极进取等良好的个性品质。

1、获得亲身参与实践的积极体验与丰富经验。

2、形成对自然、社会、自身内在联系的整体认识,发展对自然的关爱和对社会对自身的责任。

3、形成从自己的周围生活中主动地发现问题并独立解决问题的态度和能力。

4、发展实践能力,发展对知识的综合运用和创新能力。5、养成合作、分享、积极进取等良好的个性品质。

(二)具体目标

1、学生发展目标

①亲近周围的自然环境,热爱自然,初步形成自觉保护周围自然环境的意识和能力。

②接触自然,丰富对自然的认识;欣赏自然世界,发展对自然的热爱情怀。

③走入社会,熟悉并遵守社会行为规范。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理解人与自然不可分割的内在联系。

④了解社会资源,并能有效利用;知道如何保护和改善自然环境,并身体力行。增长社会沟通能力,养成初步服务社会的意识和对社会负责任的态度。

⑤逐步掌握基本的生活技能,养成生活自理的习惯,初步具有认识自我的能力,养成勤奋、积极的生活态度。

⑥激发好奇心和求知欲,初步养成从事探究活动的正确态度,发展探究问题的初步能力。

2、教师发展目标:

①转变教育,教学理念,改变教学策略。 ②强化教师的课程意识,提高课程开发能力。 ③形成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

⑤拓宽教师的知识结构。

3、学校发展目标:

①营造“自主、合作、开放”的校园文化。 ②密切与社会、家庭的联系。 ③促进学校教育、教学的整体改革。

④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更具有开放性和多元化,更具生命力。

三、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

1、实施原则

“综合学习与实践活动”不是 几种课程的随意叠加,它的内容和形式和其他课程有交叉,但价值取向和功能是相对独立的。我们在实施中须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1)关注兴趣。基于学习者的需要、动机,兴趣和直接经验来设计、实施相关课程活动,是综合实践活动有别于学科课程的一个基本标志。充分关注学习者的兴趣和直接经验,并以此为基础实现对传统学科的知识结构与逻辑体系的超越,建立一个更接近学生真实学习世界的创新课程领域,是综合实践活动确立自身存在合理性的必然选择。

(2)回归生活。学校课程建设回归儿童的生活世界,课程设计向真实生活情景转化,是当今世界课程改革的一大趋势。综合实践活动必须最大限度地回归儿童的生活世界。当今学习理论表明,只有当学习发生在有意义中和有背景中,即与学习者的生活世界发生密切联系时,才是有效的。综合实践活动的课程性质客观上决定了这类课程在确定课程内容时必须真正回归学生的生活世界,从学生真实的生活世界中选取那些具有一定的综合性、实践性、现实性的问题事件、现象来设计课程内容。这是综合实践活动选择课程内容时必须坚持的一条最基本的准则。

3)立足实践。不在局限于书本知识的传授,让学生亲身参与,主动实践,在实践中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各种实际问题,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是综合实践活动的最根本特点。需要指出的是,实践的内容是丰富的,实践的方式也是多样的。实践并不仅仅意味着让学生作社会调查、参观、访问,更重要的是为学生营造实践情景,通过引导,让学生自己能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特别是学生能够面对生活世界的各种现实问题,综合运用所学知识,主动去探索、发现、体验、重演、交往、亲力亲为,获得解决现实问题的真实经验,从中培养实践能力。

(4)着眼创新。着眼于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价值与目标最本质的体现。与学科课程相比,综合实践活动为学生创新品质的形成提供了更为宽松、自由的空间。它不受学科知识体系和逻辑结构的限制,在活动过程中,学生始终处于主体地位,自己发现问题,自己设计方案,自己收集资料,自己解决问题。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可以充分发挥出来。着眼创新的根本目的在于,要以培养今天的学生适应明天的社会生活为己任,尽可能创造条件,让学生在积极探索、主动实际的过程中,不断有所发现,有所思考,有所创新,具备初步的怀疑精神和批判精神,具有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将来培养创新型人才奠定基础。

2、实施策略

(1)与学科教学相结合

每一门学科都不是孤立的,它们之间都互相渗透。在不同学科教学中,学生会由本学科生成许多具有研究价值的问题,这时,老师要具有敏锐的捕捉信息的能力,帮助学生提炼加工使之成为综合实践活动的研究课题,每一个老师都要在教学中培养自己挖掘综合实践活动素材的意识,使学科教学深入、彻底,更使综合实践活动课题的选择具有广泛性。如结合语文的阅读教学可开展阅读实践:充分利用现实生活中的各种阅读材料、开展大量语文

培养学生对各类读物和阅读活动的强烈兴趣,使之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形成优良的阅读品质,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和阅读能力,可采用室内与室外相结合、个体与群体相结合、小组与班级相结合等多种形式提供阅读素材展开阅读。

(2)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结合

生活,是学生学习的大舞台。但是很多学生对自己的生活熟视无睹,丰富多彩的生活对他们来说是平淡无奇的。这是因为他们对身边的小事往往习以为常,见怪不怪。如果用研究的眼光看待、分析、认识身边的小事,不仅会理解小事的教育意义,而且会提高思维的品质和研究习惯。这是综合实践活动的重要使命。如开展常识活动课:即通过多种形式开展常识活动课,可以帮助学生学会正确常识自己、常识别人、常识自我,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我,进而关注个人专长能力、树立自信心,常识别人,让孩子发现别人长处,学会与别人合作,发展学生合作过程中的人际沟通能力。

(3)与社会热点问题相结合

现在的学生不再是只会读书的机器了,他们关心国家大事,关注社会的焦点问题。对一些公众现象,他们有自己独特的见解。他们渴望被大人们认同,希望得到和大人们一样的成就。我们把社会热点问题引入校园,指导他们采用具有个性化的方式展开尝试探究,从而获得自己独创性的理解。这是综合实践活动的主旨所在。如通过对自然界观察、参观、饲养、调查等多种形式,使学生懂得人与自然要和谐相处、珍爱生命,让学生从人文景观、自然景观中获得美的体验。

(4)与传统节日相结合

我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文化传统的泱泱大国,在历史长河中积淀下来的文化精髓是学生学习的极佳资源,为了让学生记住我们中化民族的优良传统,我们结合传统的节日开展综合实践活

开来的以尊老爱幼、继承遗志为主题的系列活动。

(5)与学校工作相结合

综合实践活动是一门课程,虽然没有固定的教材,但并不是没有目标。而这些目标和要求往往也是学校德育工作要达到的。因此,我们将综合实践活动的课题与学校德育、少先队活动和校本课程的开发结合起来,互相借鉴、互相渗透更有利于学生的发展,如可结合国旗下讲话内容、红领巾广播栏目,开展行为习惯系列、文明道德系列、时事热点系列、自主管理系列等主题的综合实践活动。

四、活动方式:

一般根据实际情况可以采取以下三种组织形式: 1.个人活动

个人活动是在个别学生对某一问题有特别的兴趣,并且对该问题已有一定程度的了解,能在教师指导下独立完成的活动。个人活动的组织形式能够有利于发展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部分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社会活动能力,在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过程中,应允许学生独立地进行活动,并完成活动任务。在学生个人完成活动后,应鼓励学生积极与他人进行交流与分享。学生在探究活动中也需要与他人交流。在小学阶段,特别提倡家长支持和参与孩子的探究活动,但家长不要包办代替。

2.小组活动

小组活动是综合实践活动最基本的组织形式。鼓励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小组的构成由学生自己协商后确定,教师不过多介入他们的选择。小组成员的组成不限于班级内,为使实践与探究走向深入,允许并鼓励各班之间、不同年级之间、甚至不同学校、不同地域之间学生的组合。研究小组一般由3-5人组成,学生自己推选组长,聘请具有一定专长的成

(如本校教师、学生家长、校外人士等)为指导教师。研究过程中,课题组成员要学会相互合作、相互支持,共同完成任务.3.集体活动。

集体活动是以班级、年级或学校为活动单位共同完成一项主题活动的组织形式。通过分工合作、共同探究、集体讨论,以求对某一主题的全面和深入的理解。

在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过程中,可以多种形式交融使用。由于综合实践活动要求学生走出校园,走近自然,走入社区,走向社会,在开放的时空中开展实践性的学习活动。因而教师要对学生进行安全意识教育,培养学生的自我保护能力。教师要精心规划和组织学生校外活动,要对校外活动的空间范围、活动情境进行事先考察和推想并作出合理的规划,尽可能采取小组协作的方式来进行。学校和教师要尽可能地争取社会有关部门和学生家长的支持,鼓励一部分学生家长在可能的前提下,参与学生的校外活动。

班级集体探究需要全班学生围绕同一个研究主题,各自搜集资料、开展探究活动。再通过全班集体讨论,交流大家搜集到的信息和形成的想法,进行思维碰撞,由此推动同学们在各自原有基础上深入探究。此后,可以进入第二轮研讨,也可以就此完成各自的“作品”。

小组研究、班级研究或其他各种合作研究形式要强调集体中每个人的积极参与,要以个人的独立思考和认真钻研为基础,避免出现一部分人忙、其他人闲,少数人做、多数人看的现象。同时,也要防止学生之间的不合作现象。个人研究并不排斥交流与合作,要引导学生主动地与他人交流,学会分享资源。

五、工作措施:

(一)课程落实

《九年制义务教育课程计划》所规定的小学3-6年级的一门必修课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基本课时为3-6年级每周1课时。根据现阶段的实际情况,建立弹性课时制度。

(二)制度制订

制度政策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走向“规范化”、“常态化”的根本,也是的必备条件。要使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成为“常态课”,必须建立必要的管理制度或激励机制。学校要制定相应的制度,如学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方案、级段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方案、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管理制度、教师和学生的评价制度以及相应的管理制度等。

(三)师资建设

1.全面参加培训,促使指导教师认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价值,把握课程的特点,掌握课程实施的方法。

2.加强校本培训,促进指导教师快速成长。 培训要求:

①参加培训的教师相对固定。 ②培训时间要保证有教师系统学习。

③培训的内容系统全面,专题设计合理,有助于骨干教师把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理念,同时掌握实践经验。

④培训的形式要灵活多样,既有理论学习,又有自主实践,实现个人自学与集中学习相结合,本校实践探索与经验交流分享相结合,学校整体现场观摩与个人提交研修成果相结合。

(四)课程开发

课程资源开发成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常态化实施的核心问题。

(1)利用校本开发的理念编写综合实践活动资源包; (2)建设实践基地,如语文学科基地,道德与法治学科基地等;

(3)建立人才资源库,加强校内外指导教师队伍;

4)继续开发、落实非指定性领域的课程内容,如体育节、艺术节、科技节、体育竞赛、大课间操、班干部轮换等。

六、评价奖励:

综合实践活动的学生评价应坚持发展性原则、客观性原则和激励性原则。评价的方式主要有测试、观察、汇报表演、成果展示、答辩、竞赛等。

(一)评价内容:

1.参与综合实践活动的课时量与态度。2.活动中所获得的体验情况。 3.知识、方法、技能的掌握情况。 4.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发展情况。 (二)评价方式:

1、自我评价和他人评价,个别评价与集体评价,形成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相结合。

2、建议建立《学生综合实践活动档案》,将学生参与每一项活动的过程及评价装入成长档案袋,期末进行综合评价。

3、提倡协商研讨式评价,即教师和学生共同协商评价的方式和标准,并根据协商的结果进行评价。

4、恰当运用量化评价和质性评价。

5、评价要客观、公正、合理,要从促进学生学习的角度恰当地解释评价数据,以增强学生的学习自信心,提高学习的兴趣,激发学习的动力。

6、教师在评价过程中要注重方法、态度和体验的评价,重视用文字说明学生活动令人满意或需要改进的地方。

(三)奖励措施:

每学期开展“四个一”活动,即一次公开课活动,一次论文撰写活动,一次综合实践活动案例评比,一次学生研究小论文评比。每学期末,学校拟表彰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优秀指导教师和学生。

1、成立领导小组。确保每周每班的信息课、劳技课、研究性学习课安排。

组 长:李平(学校校长) 副组长:夏群梅(教务主任)

成 员:罗昌福、曹树、李震、黄书琴、杨国龙

2、在教师中广泛开展有关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学习和理论培训,了解其内涵理念、目标、操作的基本原则,不断提高教师对综合实践活动实施的规划和设计能力,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一方面学校将派出骨干教师外出培训;另一方面充分发挥校本培训的作用,开展校内培训,并将培训计划纳入学校整体工作之中。

3、学校加大宣传力度,开好家长会,积极争取家长、社会等各方面对学校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工作的支持。联系社区,与周边居委加强合作,资源共享,扩大学生的实践活动范围。

4、做好经费保障和后勤保障工作。加强后勤管理,落实责任制,并制订好安全工作方案,确保综合实践活动顺利开展,保障活动全过程安全顺利进行。

5、根据我校的实际情况,我们采取三步走,第一阶段为模仿阶段,模仿其他学校的综合实践活动,采用走出去,请进来的方法,使我校的教师感悟综合实践活动;第二阶段为摸索创新阶段根据前阶段的模仿感悟,结合我校的特点提出切合我校的综合实践活动课题并予以实施;第三阶段为总结模式,根据操作的结果确定符合我校特点的综合实践活动系列方案。

小屯小学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实施方案(试行)

2017-2018学年第一学期

2017.9.19

第11篇:高级中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方案

板桥高级中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方案

根据教育部2003年颁布的《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综合实践活动已明确作为高中课程结构八大学习领域之一,是高中学生的必修课程。为确保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根据我校现有条件,经学校校长室研究,特制定学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方案,希全校各部门认真执行。

一、指导思想

坚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认真落实第三次全教会精神,以教育要“三个面向”和“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为指导,通过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和其它课程的实施,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的新一代人。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新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使学生能保持独立的持续探究的兴趣,获得参与研究、社会实践与服务学习的体验,发展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掌握基本实践与服务技能,学会分享、尊重与合作,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增强服务意识与奉献精神,具有关注社会的责任心和使命感。因而必须全校高度重视,寻求家长和社会各方面的支持,切实实施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二、课程组织措施

学校成立以廖新汉校长为组长,副校长朱越兴、石海年、奚明华为副组长,教科室主任杨书祥、教导处主任沈荣昌、学工处主任吴陈虎、校团委书记姚小军为组员的领导小组,组织制定综合实践活动总方案和各学期实施计划,领导全校学生和教师积极参加综合实践活动,协调与家长委员会、社区有关部门机构的关系,确保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

三、课程实施方案

(一) 研究性学习

1、课程设置

每一学期研究性学习的研究课题为3个学分,必须在学校统一安排的课时内完成,原则上每学期必须完成一个课题,并记载入“学生学习报告单”。高

一、高二分别为6个学分,高三为3个学分。

各年级研究性学习课时安排采用分散与集中相结合。每周安排三课时,为固定课时(语数英指导老师各一节),其它学科指导老师根据课题需要安排在活动课或统一时间内进行。

2、课题研究的组织

考虑到我校的实际状况,学校不提倡采用个人独立研究,鼓励学生自由结合成立研究小组,每组人数一般在5—8人左右,设组长一人。班主任要关注小组成员的个性、特点、能力及男女生比例等,需要时与学生协商作适当调整。学生可在本班组建小组,也可跨班组建小组,暂时不提倡跨年级、跨学校、跨地区组建小组。

组内每个学生都要承担一部分相对独立自主的课题工作,确保真正参与课题研究。

3、课题研究的实施

⑴培训教育。对于高

一、高二学生,由于很多都是第一次进行研究性学习,学校通过讲座、课堂教学、网站、板报等多种形式,就如何进行研究性学习进行培训。在每次开展活动前进行安全、礼仪、法制等方面的教育。

⑵选择课题。由学生根据自身的兴趣,在班主任、任课教师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学生自身生活中自主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提倡课题的综合性、社会性、探究性、开放性、独特性;强调课题的需求性、创造性、科学性、可行性。鼓励课题形式的多样性,可以是文献研究、观察报告、项目设计、科学实验、社会调查、问题追踪等。

⑶制定计划。课题小组确定研究课题后要填写课题实施方案表格,内容包括课题名称、课题背景说明、课题的意义与价值、小组成员及分工、指导老师、研究目的与计划、活动步骤、活动场地与器材申报、预期成果等。

(根据我校实际情况,在研究性学习实施初期,由各教研组确定课题,并制定好实施计划。每个教研组两个课题,高

一、高二各一个,十个教研组便有高

一、高二各十个课题实施方案供学生选择实施。此项工作责任人是各教研组长。)

⑷搜索资料。根据计划,各成员承担自己的职责,通过图书馆查询、网络搜索、参观访问、问卷调查、实验记录等多种途径和渠道广泛搜集资料,建议学生作好记录,有条件的可进行录像、摄像、录音、下载等。

⑸整理总结。对搜集到的各种资料,研究小组一定要进行讨论和分析,各成员都要表达自己对问题的认识与理解,然后对资料作出处理,如发现还缺少材料,可继续进行搜集,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可通过不断的整理、分析、验证、提练等,形成课题成果。课题成果的形式可以是研究报告、小论文、项目设计、实验报告、科技作品等。⑹交流评价。(详见下文“学分评定”部分)

4、课程管理

研究性学习课程在学校综合实践活动领导小组领导下展开,具体由学校教科室和教导处负责实施。教科室负责学生研究性学习的课题确定和具体实施,指导教师对研究性学习课题小组全过程负责。教导处负责研究性学习课题的结题和学分认定。教科室、教导处协同负责对指导教师的考核。

(二) 社会实践与社区服务

1、课程设置

社会实践:每学年2个学分,每学年考核一次,并记载入“学生学习报告单”。社区服务:学校不统一安排时间,学生可在高一或高二期间的假日内进行,但工作日必须达10个以上即得该学分,学分统一记载入高二“学生学习报告单”。共2个学分。

2、组织形式

社会实践中的军训或学工、学农、校内公益劳动、值周以班为单位由学校统一组织;社会实践中的校内兼职、校外实践活动与社区服务以小组形式进行,小组的构成由学生自已协商后确定,学校和班主任不过多介入他们的选择。各小组要选出一名组长,小组成员的组成可不限本班级,可根据学生居住地就近组织,但不提倡跨年级组合。

3、活动的实施

⑴活动前教育。由于部分社会实践与社区服务,学生要走出校园,进入社会,在开放的时空中开展,必须确保学生的安全等。因此,学校在活动前都安排一定时间进行安全、法制、礼仪教育。教育学生预防事故,注意自我保护;教育学生必须遵守法制,遵守实践地和社区的规章制度;教育学生礼貌待人,体现省中学生良好的精神风貌。⑵精心规划。学生必须首先联系好将要前去实践或服务的地点或单位,制定活动计划,报告班主任或指导教师。班主任或指导教师要对活动的计划和地点进行分析和考察,活动要坚持“就近”原则,注意活动的主题性、价值性、实效性、可行性、经济性,并尽可能有特色等,杜绝不安全性、功利性、随意性。

⑶内容选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已有的知识经验,从接触的生活世界出发,从熟悉和关注的社会实际中自主选取活动主题和内容。社会实践可以是参观、访问、考察、调查等,也可以是进行政治和经济活动,如政策宣传、政策调研、义卖、形象设计、企业策划等;社区服务可以是公益劳动、助残帮困、低年级学生的辅导、管理服务(如图书馆、电影院、政府机构、绿化场所、养老院、社区或城市大型运动会等)。

⑷活动实施。学生必须按计划进行活动,接受实践地或服务地的负责人领导,班主任和指导老师要随时关注活动的正常开展。在活动中组长要协调好小组成员及各方面的关系,各成员要发挥团队精神,相互协作,确保活动的顺利进行。

⑸总结交流。学校每学年安排一次社会实践和社区服务活动的总结交流,形式由班级自定,可以是主题班会、班级网页、墙报展览等。学生都必须写出社会实践和社区服务活动的报告、小结、体会、感受等。

⑹评价考核。(详见下文“学分评定”部分)

4、课程管理

社会实践与社区服务在学校综合实践活动领导小组领导下展开,具体由学校学工处和团委负责实施,班主任对全班的社会实践和社区服务活动负责,指导老师对所分管的社会实践和社区服务活动小组负责。

四、课程学分评定

(一)评定原则

1、参与性:学生只有参与综合实践活动才能获得相应学分。如发现学生并没有参与研究性课题的研究,没有达到规定的社会实践和社区服务时间,不能得规定学分。

2、过程性:学生只要参与综合实践活动就能获得相应学分。研究性课题的质量高低、社会实践和社区服务中的结果表现不影响学生获得学分。

3、真实性:研究性课题必须是学生自己进行的,不能由家长或教师代替完成;社会实践和社区服务必须由实践地或服务社区负责人签字盖章证明,如发现虚假现象,学校将作出扣除学分和其它相应处分。

4、规范性:学分的认定由学生互评、班主任或指导教师考核、学校教导处、教科室、学工处、团委审核组成,并建立公示制度、抽查或回访制度。

(二)评定过程

1、研究性学习:

①课题展示:学生以班级为单位进行论文展示或答辩、模型作品展示和介绍、小品表演、主题演讲等;

②学生进行组内互评和组间互评;

③班主任或指导教师考核,并组织、引导学生再一次反思自己的研究历程,综合评价学生的研究活动;(不论何种研究成果,其格式应包括以下基本内容:课题名称、课题报告执笔人、指导老师、文章摘要、研究成果、小组成员的小结报告、指导老师意见及出勤情况等。)

④教科室审核,教导处备案确定学分。

2、社会实践和社区服务:

①校内统一组织的活动由相关部门提供证明,校外活动由学生以组为单位申报,提交相关证明材料(实践地或服务社区负责人签字盖章);

②通过学生的交流,学生分别进行组内互评和全班互评;

③班主任考核,并引导学生对活动进行反思,强化体验,表扬先进,对学生进行综合评价;

④学工处、团委审核,并在学期结束前统一公示学生社会实践和社区服务内容和学分。

在课题展示和活动汇报过程中,可邀请家长、社区相关人员、专家等参与活动。学校在审核、班主任和指导教师在考核过程中根据具体情况应听取家长、实践地或服务社区负责人方面的意见。

(三)评比奖惩

为提高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质量,增强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根据我校的已有实践经验,在评定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学分的同时,试行相关评价方法并开展相应评比活动,对没有获得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学分的学生根据相关文件要求不得毕业,对优秀活动小组和指导教师进行奖励。没有参与指导学生综合实践活动的教师不得审报中高级教师职称。

2008年11月28日

第12篇:小学校本课程活动实施方案(推荐)

万丰镇中心小学校本课程活动实施方案

(2018—2019学年度)

“校本课程”是学校课程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与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共同组成了在学校中实施的“三级课程”的结构。随着社会政治生活的民主化与经济文化的多元化发展,对学校课程的需求日益多样化和个性化。课程在很大程度上决定受教育者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既要强调传授知识的普遍性,还要强调根据地区的差异选择不同的课程。校本课程的开发,有利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为学生提供学习过程中空间选择和内容选择,体现了教学内容的多元性和选择性。因此,校本课程的开发是推进课程改革、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另外,教师参加课程开发,不仅可以提高课程的活力,而且也是教师继续教育的良机,有助于教师专业素质的提高。为了全面实施学校校本课程的开发,特编制本方案。

一、成立领导小组

组 长:

副组长:

成 员:

二、活动分类:

绘画校本课程,体育技能校本课程,小学音乐艺术课程,益智象棋课程,阅读朗诵课程,手工制作等。

三、具体项目课程时间安排

每周二下午第三节课开始

四、本学期校本课程活动分以下三个阶段进行。

(1)、准备阶段:第一周;学校制定活动方案,宣传动员,组织实施。各校本课程负责老师、班主任学生组织报名并填报社团名册,制定活动计划,确定活动内容等

(2)、实施阶段:第2-16周根据计划开展社团活动。

(3)、成果展示阶段:第17-18周,校本课程领导小组考核检查学生活动效果,评选最佳指导教师和最佳学生并举行“庆元旦”成果展示活动。

五、活动要求

1、选成员办法:尊重主体,自由选择

2、活动必须由指导教师组织学生开展活动,要在固定时间和地点进行活动。

3、指导师要制定切实可行的活动计划,认真组织开展活动。做到“六有”:有计划、有活动设计(教案)、有名册、有记录、有成果展示、有总结。

4、指导教师负责做好活动期间的安全教育工作,做好学生的点名工作,保证学生的出勤率。因特殊情况无法参加活动的成员需提前向指导老师请假。

5、每次活动目标明确,活动过程完整,指导教师分阶段上交相关材料。

6、学校科研处做好社团活动宣传工作,利用各种渠道宣传学校各项活动,提升学校知名度。

六、校本课程兴趣小组考核

1.每周教务处将组织相关人员进行考核登记。

2.每学期末将组织学员的学习情况进行考核评定。3.学校对在活动中表现出的优秀指导教师和优秀学生进行表彰。

第13篇: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方案

杜家庄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方案

2011——2012学年

综合实践活动是一门走出课本、走出教室、走出传统知识教授方式的课程。它在课程结构上,是学校、教师及学生课程“自由度”最大、课程“空间”最广、课程“实施”最为灵活的课程,它取走了罩在学生身上的“玻璃罩”,使学生在成长的路上跳得更高,走得也更远。

一、课程实施的背景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自主进行的综合性学习活动,是以学生的兴趣和直接经验为基础,以与学生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密切有关的各类现实性、综合性、实践性问题为内容,以学生自主探索学习为主要特征的一类新型课程。它包括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四大领域,具有综合性、实践性、开放性、生成性、自主性的特点。

综合实践活动作为一种独立形态的课程,强调学生通过实践,增强探究和创新意识,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发展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活动课程的深化、发展 体现了鲜明的时代精神与特色,也集中体现了新的课程管理制度――国家、地方、学校三级管理:国家统一制定课程标准和指导纲要,地方教育管理部门根据地方差异加以指导,学校根据相应的课程资源,进行校本开发和实施。因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最能体现学校特色,满足学生个性差异的发展性课程。

我校从2003年秋季开始试行这一课程,四年多的实践,建立了四个稳固的综合实践活动校外实践基地,前后进行了三轮相关课题的研究,积累了较丰硕的成果,初步形成了农村小学综合实践活动的操作模式。学校以树立人人都是综合实践活动指导老师为理念,积极探索综合实践活动常态化教学的有效模式和教师的引领策略,充分发挥海盐县综合实践活动基地的示范作用,以探究“农科技综合实践活动特色”为目标,以塑造“睿智·求索”的学校文化为主线,以素质教育理论为指导,贯彻新课程理念,通过让学生主动参与,亲自实践组织各种研究性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观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形成学校的办学特色。

二、综合实践活动的组织机构

为确保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常态有效实施,我们构建以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为载体,以“农科技实践活动”为主题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学校运行机制。

第一层次:学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领导小组

主要负责本校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方案,制定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年度计划及相应步骤;统一协调学校各部门的工作,负责课程的校内外教育资源的开发等。

第二层次:教导处 教科室 德育处

教导处主要负责“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组织、实施、管理和评价。检查实施的进展情况,制定有关“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学生评价方案和教师管理评价方案,并开展实施考核评价。

教科室为广大学生和教师提供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相关的信息和科研方面的支持。选编综合实践活动成果资料,负责学生、教师课题的申报、评奖工作。

德育处主要从活动内容、活动方式等方面进行规划和指导。规划不同年级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研究主题,具体指导各年级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活动观摩、展示、交流;负责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的设计等。

第三层次:综合实践活动教研组 信息技术组 科学组 学校图书室

综合实践活动教研组把“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列入教研组活动计划,组织本教研组进行综合实践活动理论学习,充分利用我校网站上建立的综合实践活动基地网页这一平台,及时将自己的研究成果和学生体验上传,形成浓郁的研究氛围。信息技术组做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网络的建设和推广工作,促进互动与交流,为共享课程资源搭建平台。科学组、学校图书室等部门为综合实践活动的顺利开展提供资源上的支持。

第四层次:综合实践活动课任教师 班主任 各学科教师 基地校外辅导员

综合实践活动课任老师根据教研组的统一部署,组织、实施综合实践活动,包括选题分组、协助聘请指导老师、成果的展示等。班主任、各科教师针对所任班级指导一个活动小组,对学生研究的每一环节――选题可行性、资料收集、调查研究、课题报告撰写、结题展示、总结答辩等给予具体指导,同时做好团队协作、安全防范和有关部门联系等。

三、综合实践活动的课程开设

1、课程总目标

结合我校“农科技实践活动”为主题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充分发挥学校和社区资源,引导学生利用校外基地亲历、探究和体验。通过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对参与实践活动的兴趣。了解信息技术、劳动技术、社区服务和探究活动的一些常识,使学生具有基本的交往协作能力、观察分析能力、动手实践能力以及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和创新能力。初步养成合作、分享、积极进取等良好的个性品质,形成对自然对家乡的关爱和对社会、对自我的责任感。初步掌握参与社会实践与调查的方法、信息资料的搜集分析与处理的方法,获得亲身参与综合实践活动的积极体验和丰富的经验。

2、分阶段目标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内容包括: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信息技术教育等。这是国家为了帮助学校更好地落实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内容而特别指定的几个领域,并非是综合实践活动内容的全部。在实践中,可以以综合主题或项目将四大指定领域进行有机融合,彼此渗透。

3、课时安排

我校的综合实践活动课,每周开设2课时,学校将在这两课时集中安排在每个年级每周星期五的下午进行。信息技术教育每周安排1课时,劳动与技术教育平均每周安排1课时。并将课时列入课表,配备专任和兼职教师,班主任协同合作的新格局。当然,各年级可因临时教学需要或师资情况灵活采用弹性制,做到课时集中使用与分散相结合。

4、课程资源的挖掘

(1)立足校园生活,挖掘实践资源

多年来,学校组织了许多活动,如春(秋)运动会、科技节活动、读书周活动、艺术节活动以及各种内容的班队活动等,这些传统的活动长期根植于学校,我们可以从这些活动内容上设计综合实践活动主颢。

也可直接将学校的各类活动作为主题。如春(秋)季运动会,3月的学校安全教育周活动等。 根据自己的爱好自由组合,进行办报合作实践。办出了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手抄报。例如,办“环保知识小报”, “数学知识报”, “语文学习报”等

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要立足于学生的现实生活,选取能让学生“心动”的主题,如开展《亲近校园植物》、《文化上墙我出力》、《我为环保校园献一计》等。

(2)立足学生生活,丰富实践资源

学生的生活充实而精彩,他们中有许多资源待我们去开发。如从儿童生活中的游玩活动,可以产生“对儿童游戏的调查”“儿童动画片知多少”“小学生喜欢什么漫画?”“你玩滑板车吗?”之类的主题。从班级出现的某些现象中,可以“淘”出了许多有价值的深受学生欢迎的课题。

在学科学习中引导学生的发现主题。学习生活是学生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各科的学习的过程中,学生同样会产生各种各样的问题,如: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学生提出了这样的问题:“英语中有些单词是缩写,衣服标牌上的S、M、L、XL是不是英语的缩写呢?是哪些单词的缩写?”等,这些问题是学科学习的延伸与拓展点。

在各类活动中,引导学生生成主题。学校组织的各类活动是学生产生问题的沃土。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关注学校的各类传统活动,发现其中的问题。如在体检活动中,高年级视力有所下降,问题出在哪儿?我们是不是近视了?什么是假性近视等。

教师也可以有意识地布置学生开展自己感兴趣的调查活动,在实践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比如, “最喜欢的电视节目的调查。”什么样的节目对小学生的成长有利?每天看多长时间的电视最好等。

增强学科活动的综合性和实践性,也可延伸成为综合实践活动的主题。如语文课中的《蝙蝠与雷达》一文,让学生对动物的特功能产生了极大的兴趣,而语文课有自己的教学任务,它是不可能给大部分时间你去进一步研究的,我们的综合实践活动能不能给学生提供一个时空,让他们研究一下“动物的特异功能”呢?

(3)关注社会生活,生成实践资源

随着近年来“科教兴农战略”的实施,现代效益农业,特色农业发展迅猛,渔业、种植业、养殖业发达,镇内有多个省级、国家级现代农业园区和实验基地,农业科技含量高,因此,要十分注重开发和利用这独特而又丰富的地理资源和环境资源,立足地区的经济特色开发活动主题。

◆引导学生从社会现象角度去发现问题。

农村学生并非生活的真空之中,社会上的赌博、迷信时时可见。而对这些社会不良现象,辅导老师要引导学生带着思考的眼光去观察,去发现问题。

◆引导学生从环境保护角度去发现问题

农村学生生活在大自然之中,对家乡的一草一木,山山水水有着深厚的感情,所以只要引导学生去观察周围的环境,就会发现许许多多的问题:门前的小河怎么变黑了?蚕怎么会中毒?水葫芦怎么越来越多了?养猪大户把猪粪排泄到河道好不好?所有这些问题略作修改,就可以认为活动的主题。

◆引导学生从经济效益角度去发现问题

家住农村的孩子对自家种养业情况比较了解,一亩田种植什么?经济效益高不高,不仅仅是大人们时常思索的问题,也是孩子们比较关心的问题。如:种水稻和种葡萄哪项获利高?同样的蔬菜为什么不同季节会有不同的价格?等等。

◆引导学生从农业技术角度去发现

让学生联系自家种养业,可以产生许许多多的技术问题,如:“为什么我家桃树只开花不结果?”“我家庭院里栽种的葡萄怎么不甜?”“养好沼虾要注意什么?”“温室养鳖是怎么一回事?”等。这都可以成为学生有兴趣的研究课题。

◆引导学生从农具改革角度去发现问题。

农业生产工具已沿习了几千年的历史,只要在这方面多观察,多动脑,也不难能发现有许多需要改进的地方。怎么提高挖沟效率?(对铁锹的改进)怎样使除草剂喷洒不损害植物?(对喷雾药机喷头的改进)怎样提高采叶的效率?(设计方便采叶器)怎样改进兔子饮水器?(设计兔禽自动饮水器)。

结合学生家庭特点,在自家劳动中学生学会了给植物、蔬菜松土、除草、施肥,及时施药防治病虫害等。

5、资源板块的设置

以农科技为重点的资源板块,以学生的自主兴趣为前提,选择研究的小课题,通过指导教师的引领开展不同形式的综合性研究,形成生成性的子课题。

第14篇:汝城四中少先队活动课程实施方案

汝城四中少先队活动课程实施方案

一、指导方针:

为进一步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部署,以“少先队活动课指导纲要”为依据,结合我校少先队工作实际情况及各年级队员特点,积极设置课程内容。围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的总体目标,把握少先队组织属性,实现少先队组织的根本任务,结合我校办学宗旨,努力培养队员的组织意识和良好品格修养,引导队员成长为祖国的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

具体实施《纲要》工作目标为统领,分年级工作内容为根本任务,活动为主要形式,实践为主要环节,体验教育为基本途径的综合活动课程。具有以下几个特性:

主体性:强调队员是活动课程的主体,也是课程的积极建设者与开发者。在遵循队员认知特点的前提下,引导他们在生活中发现和探究问题,培养创新精神和实 践能力。通过队员的自主学习、自主体验、自我教育达到综合素养的自我“内化” 的目的。

整体性:活动的内容上实现了组织教育、思想道德教育、综合素质、心理教育等方面 有机融合,体现出活动课程的综合性;活动的手段和方法上,围绕主题采用观察、调查、考察、走访、演练、讨论、争辩、游戏、资料检索等多种学习方法和手段;活动的资源开发上,有机地整合校内外的环境资源、社区资源、人文资源等,体现出综合性。

体验性:强调队员自身的“情感体验”和“实践性操 作”,每个活动名称及内容对应《纲要》要求、队员的年龄特点和认知特点,以及本年级段少先队教育特点,设计出颇具特色的实践体验内容,在活动过程中, 通过采用队员喜闻乐见的方法和手段,“少告诉、多体验”、“少讲解、多互动”, 帮助队员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促进素质的内化,由感悟而指导行动,培养队员对生活的正确态度和行为习惯。

生成性:从活动的目标和内容看,针对各年级队 员发展的特点,由浅入深地递进实施。各年级在完成好基本任务的基础上,把全国和当地少先队组织开展的主题教育贯穿其中,还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开展特色活动,体现生成性。从道德行为的养成规律上看,队员在活动过程中,体现了 由“情感道德体验”再到“素

质内化生成”,这个动态的、持续的、发展的过程,突出了队员自身的感悟和心理的内化,体现了内隐的生成性。 课程的设置以队员的全面、持续、和谐发展为主线,以活动设计和实施为主体,科学构建了内容框架结构。其内容结构有分年级队员发展特点、工作目标和内容、分年级活动设计及安排、精品示范、少先队特色活动读解与例举六部分组成。活动内容涵盖组织建设和教育、思想道德教育、综合素质教育、心理教育四个维度,活动采用大、中队主题队会、小队活动、实践体验、小课题 研究等多种形式。实施的少先队活动活动按《纲要》要求,以时间为序,由浅入深地递进开展,分别构建了各年级的活动名称、活动目的、活动形式、活动准备、活动过程、活动 建议、资料链接等几个板块,在读解特色活动的同时,进行一些鲜活的案例和具有示范作用的经典活动。

二、具体实施:

1、少先队活动课程的具体实施应纳入学校课程,利用团队课开展活动,至少每周一次,按照进度完成任务。

2、实践体验性活动,活动时不搞程式化、形式主义,要贴近学生生活,讲究实效,要从本地、本校的实际情况出发,灵活组织开展与时代、社会发展及队员的实际紧密联系的活动,让每个活动成为构成队员生活的课堂。

3、对活动课程实施情况的考核,应采取多元评价原则,倡导过程性、发展性、激励性评价理念,采用多样的形式和手段,对学生进行考核,结果于学期结束时列入队员的综合素质考评中。

三、开展少先队活动课程应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整体性原则。以全面实现少先队教育的目标为基本的价值取向,来规划、构思和设计特色活动,要处理好基础“达标”与特色创建的关系,强调在全面实施《少先队辅导员工作纲要(试行)》,实现少先队教育基本要求的基础上,创建特色,切忌急功近利,以偏概全。

持久性原则。活动的特色切忌昙花一现,要努力坚持,长期显示,保持发展。特色活动的实施与队员个性发展相统一的原则。打造少先队特色活动与 培养“合格+特长”的队员都是教育的目的和任务,因此,要努力做到相辅相成、和谐发展。

第15篇:学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方案

学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落实《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关于综合实践活动的精神,有效整合学校教育教学资源,以综合为特征,以实践为核心,以活动为载体,面向全体,着力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提高学生素质。

二、活动目标:

1、活动主题:实现整合。充分挖掘课程资源,将综合实践活动与学科课程、特色建设、德育活动等联系起来思考,制定出切实可行的活动方案。

2、活动形式:体现多元。开展多种多样的实践活动,努力做到集中与分散结合,校外与校内结合,集体与个体结合,自主与创新结合。

3、活动过程:常态规范。对综合实践活动进行全方位监控,要求做到课前有准备,课中有指导,课后有反思,力争每堂课都实实在在。

4、活动评价:不断完善。注重过程性评价,继续展开以现场观察、学生座谈,成果展示为主要形式的督查评价,促使活动深入开展。

5、活动资料:注重积累。每位任课老师要及时记录活动中的成败得失,及时收集整理学生的优秀成果。

三、课程的总体构想

1、课程总体目标

获得亲身参与实践的积极体验和丰富经验;

形成对自然、社会、自我之间内在联系的整体认识,发展对自然的关爱和对社会、对自我的责任感;

形成对自己的周遭生活中主动地发现问题并独立地解决问题的态度和能力;

发展实践能力,发展对知识的综合运用和创新能力;

养成合作、分享、积极进取等良好的个性品质。

2、三——六年级综合实践活动具体目标

(1)亲近周围的自然环境,热爱自然,初步形成自觉保护周围自然环境的意识和能力

〃接触自然,丰富对自然的认识

〃欣赏自然世界,发展对自然的热爱情怀

〃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理解人与自然不可分割的内在联系 〃知道如何保护和改善自然环境,并身体力行

(2)考察周围的社会环境,自觉遵守社会行为规范,增长社会沟通能力,养成初步的服务社会的意识和对社会负责的态度

〃认识社会资源,并能有效运用

〃走入社会,熟悉并遵守社会行为规范

〃发展人际交往,养成合作品质,融入集体

〃力所能及地参与社区服务活动,体会参与社区服务的意义

(3)逐步掌握基本的生活技能,形成生活自理的习惯,初步具有认识自我的能力,养成勤奋、积极的生活态度

〃注重生活卫生,料理自己的日常起居

〃认识各种灾害及危险情境,学会自我保护

〃端正劳动态度,形成良好的劳动习惯

〃认识和了解自己,树立人生理想,积极进取

(4)激发好奇心和求知欲,初步养成从事探究活动的正确态度,发展探究问题的初步能力

〃关注日常生活及周围环境中的问题,激发探究的热情

〃考察科学发现的历程,感受并初步养成从事探究活动所必备的精神和品格

〃亲身实践,学会使用一些最基本的工具和仪器

〃尝试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初步掌握获取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3、课程原则

(1)坚持学生的自主选择和主动实践。指导教师尊重学生基于自己的需要、动机和兴趣所选择的活动内容与方式,支持和帮助学生展开实践活动。

(2)以融合的方式设计与实施综合实践活动,实现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信息技术教育等领域的彼此渗透,达成课程的理想的整合状态。

四、工作安排:

九月份:

1、制订学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方案。

2、召开综合实践活动任课教师会议,贯彻活动计划。

3、各班讨论活动内容,制订本学期班级活动方案。

十月份:

1、抽查各年级各班开展活动的情况(主要看是否按计划进行)。

2、撰写综合实践活动案例,全校班级进行评比。

3、上交每月活动方案以及相关资料。

十一月份:

1、完善综合实践活动网页制作、平台发布。

2、上交每月活动方案以及相关资料。

十二月份:

1、各年级进行一次活动成果展示。

2、上交每月活动方案以及相关资料。

一月份:

1、收集整理活动资料。

2、上交活动总结与案例。

3、完成综合实践活动师生考评工作。

第16篇:合唱课程实施方案

合唱校本课程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从学生的兴趣、能力和需要出发,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遵循学生的生理、心理及审美认知规律,提供感音乐、表现音乐、创造音乐及学习音乐文化知识的机会,为学生终生学习和音乐审美素质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二、学生与资源分析

为了切实推行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个性发展,培养学生学会处理不同的作品,而且会用不同的情感来表现歌曲内容的能力。演唱优秀的合唱歌曲,对于孩子们道德的培养,性格情操的熏陶,形象思维的丰富,都是有积极作用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在合唱技能的训练、艺术形象的塑造表现中,会促使孩子们扩大视野、积极地思维,从而会有力地促进孩子们的智力发展。中学的孩子偏爱感情深厚丰满的音乐。

二、课程理念

1、坚持以音乐审美为核心。在本课程教学过程中围绕音乐主线,通过音乐带给学生美的感受。

2、坚持技能与情感的统一。指导学生在训练课程技能的同时加强对作品情感的把握及表现。

3、坚持理论与实践的统一。理论的探索最终要上升到实践的高度,在实践中生成新的经验。

4、坚持面向全体学生和促进个性发展的统一。遵循本课程集体

与个体和谐的特殊性,良好的处理其中的关系。

三、课程目标

1、加强合唱欣赏,培养合唱兴趣。

2、注意以科学的方法结合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进行深一层的歌唱方法和形态训练。

3、养成良好而正确的发声姿势。

4、扎扎实实地进行音准与节奏训练。

5、注重训练合唱音响的协调、咬字吐字的清晰。

四、课程内容

1、训练学生正确的歌唱姿势和发声方法。

2、积累一定数量的合唱欣赏作品,丰富学生的音乐视野。

3、进行试唱和节奏的训练。

4、加强声部之间的配合,注重声音的和谐。

五、学习基本内容

合唱队招生工作

1、唱歌

2、听音歌唱方法

第一课章 主题 划分声部

1、根据音色划分声部

2、根据音域划分声部

3、根据学生换声点划分声部

第二章 声乐训练

1、基本原则

2、声乐训练的一些方法

第三章合唱前的练声

1、练声的要领

2、练声曲谱例

第四章 练唱前的准备工作

1、熟悉作品与分析处理

2、歌曲演唱的艺术处理

第五章 歌曲的排练

1、歌曲排练的程序和要点

2、一些重要的排练方法

3、技巧训练与乐感表现的关系

4、演唱的艺术表现

第六章 合唱的统

一、平衡与和谐

1、统一——音色、速度、节奏基本表情的一致

2、平衡——声部间音量的安排

3、和谐——音准的协调

第七章 合唱的指挥

1、指挥要领与基本手势

2、指挥的常用手法

3、指挥应注意的一些问题

4、合唱读谱

5、指挥的动作设计

6、合唱指挥的特点

六、课程评价

1、评价标准:以促进学生的发展为根本,以课程价值和基本目标的实现为评价的出发点,建立综合评价机制。

2、评价主体:发挥学校、社会的综合评价功能,突出教师和学生的互动评价。

3、评价手段:坚持多元化,引导激励性评价,倡导个性化评价。

4、评价方法:包括学生、教师和课程管理三个层次,可采用自评、互评和他评等多种形式。

在音准的训练、艺术形象的塑造中,会促使孩子们扩大视野、积极地思维,从而会有力地促进孩子们的智力发展

校本课程总计划

为了扩展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社综合素质,满足部分音乐爱好者的兴趣。我校开展了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特将音乐兴趣小组的活动计划简介如下:

一、音乐知识方面

本学期将具体教给小组学生的有:音乐知识及音乐语言的基本要素、拍子音名、音的分组、二声部合唱。

二、基本要求

教学要求:

1.教师认真的准备好每一次活动,要求知识通俗易懂并有一定的兴趣性。 2.学生不得旷课,学生认真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 3.学生积极和辅导教师进行配合,以便使音乐兴趣活动小组开展的具有生动性、活泼性。

三、具体工作措施: 1.上好音乐活动课,做到“四定”。即定内容、定人员、定时间、定地点,发展学生的个性特色,以此推动学生音乐素质的全面发展。 2.在完成音乐课堂教学的同时,不断扩大学生的音乐视野,丰富学生的精神生活,进一步培养、发展学生的音乐兴趣,使他们学有所长,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 3.经常督促学生完成一些学习音乐的好习惯,并使之不断巩固、篇2:合唱校本课程实施方案

合唱校本课程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从学生的兴趣、能力和需要出发,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遵循学生的生理、心理及审美认知规律,提供感音乐、表现音乐、创造音乐及学习音乐文化知识的机会,为学生终生学习和音乐审美素质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二、学生与资源分析

为了切实推行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个性发展,培养学生学会处理不同的作品,而且会用不同的情感来表现歌曲内容的能力。演唱优秀的合唱歌曲,对于孩子们道德的培养,性格情操的熏陶,形象思维的丰富,都是有积极作用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在合唱技能的训练、艺术形象的塑造表现中,会促使孩子们扩大视野、积极地思维,从而会有力地促进孩子们的智力发展。中学的孩子偏爱感情深厚丰满的音乐。

二、课程理念

1、坚持以音乐审美为核心。在本课程教学过程中围绕音乐主线,通过音乐带给学生美的感受。

2、坚持技能与情感的统一。指导学生在训练课程技能的同时加强对作品情感的把握及表现。

3、坚持理论与实践的统一。理论的探索最终要上升到实践的高度,在实践中生成新的经验。

4、坚持面向全体学生和促进个性发展的统一。遵循本课程集体

与个体和谐的特殊性,良好的处理其中的关系。

三、课程目标

1、加强合唱欣赏,培养合唱兴趣。

2、注意以科学的方法结合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进行深一层的歌唱方法和形态训练。

3、养成良好而正确的发声姿势。

4、扎扎实实地进行音准与节奏训练。

5、注重训练合唱音响的协调、咬字吐字的清晰。

四、课程内容

1、训练学生正确的歌唱姿势和发声方法。

2、积累一定数量的合唱欣赏作品,丰富学生的音乐视野。

3、进行试唱和节奏的训练。

4、加强声部之间的配合,注重声音的和谐。

五、学习基本内容 合唱队招生工作

1、唱歌

2、听音歌唱方法

第一课章 主题 划分声部

1、根据音色划分声部

2、根据音域划分声部

3、根据学生换声点划分声部

第二章 声乐训练

1、基本原则

2、声乐训练的一些方法

第三章合唱前的练声

1、练声的要领

2、练声曲谱例

第四章 练唱前的准备工作

1、熟悉作品与分析处理

2、歌曲演唱的艺术处理

第五章 歌曲的排练

1、歌曲排练的程序和要点

2、一些重要的排练方法

3、技巧训练与乐感表现的关系

4、演唱的艺术表现

第六章 合唱的统

一、平衡与和谐

1、统一——音色、速度、节奏基本表情的一致

2、平衡——声部间音量的安排

3、和谐——音准的协调

第七章 合唱的指挥

1、指挥要领与基本手势

2、指挥的常用手法

3、指挥应注意的一些问题

4、合唱读谱

5、指挥的动作设计

6、合唱指挥的特点

六、课程评价

1、评价标准:以促进学生的发展为根本,以课程价值和基本目标的实现为评价的出发点,建立综合评价机制。

2、评价主体:发挥学校、社会的综合评价功能,突出教师和学生的互动评价。

3、评价手段:坚持多元化,引导激励性评价,倡导个性化评价。

4、评价方法:包括学生、教师和课程管理三个层次,可采用自评、互评和他评等多种形式。

在音准的训练、艺术形象的塑造中,会促使孩子们扩大视野、积极地思维,从而会有力地促进孩子们的智力发展

校本课程总计划

为了扩展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社综合素质,满足部分音乐爱好者的兴趣。我校开展了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特将音乐兴趣小组的活动计划简介如下:

一、音乐知识方面

本学期将具体教给小组学生的有:音乐知识及音乐语言的基本要素、拍子音名、音的分组、单声部合唱。

二、基本要求

教学要求:

1.教师认真的准备好每一次活动,要求知识通俗易懂并有一定的兴趣性。 2.学生不得旷课,学生认真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 3.学生积极和辅导教师进行配合,以便使音乐兴趣活动小组开展的具有生动性、活泼性。

三、具体工作措施: 1.上好音乐活动课,做到“四定”。即定内容、定人员、定时间、定地点,发展学生的个性特色,以此推动学生音乐素质的全面发展。 2.在完成音乐课堂教学的同时,不断扩大学生的音乐视野,丰富学生的精神生活,进一步培养、发展学生的音乐兴趣,使他们学有所长,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 3.经常督促学生完成一些学习音乐的好习惯,并使之不断巩固、篇3:合唱校本课程工作计划

合唱校本课程工作计划

作者:gqyx_jdc 来源:本站原创 发布时间:2013-9-23 点击数:775次 字体: 小 袁丛丛

一、指导思想

合唱教学对于启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培养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表现能力和进行思想品德教育都有重大的意义。通过有表情的歌唱可使学生真正感受到合唱艺术的魅力,培养学生独立识谱能力,发展他们的音乐听觉和音乐记忆力;提高音乐修养和鉴赏水平,理解和掌握各种音乐表现手段;通过合唱还可以培养学生的集体观念和群体意识,从而陶冶情操、启迪智慧、增进团结,使身心得到健康的发展。

二、组队设想:

合唱团是学校音乐课堂教学的延伸,是学生发挥各自特长的舞台,是促进学生素质提高的重要阵地。为了丰富校园文化生活、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艺术修养,使学生掌握科学、正确的发声方法,更好的演唱歌曲;进一步展示我校的艺术风采和文化底蕴,我校继续开设合唱小本课程。。

三、训练目标:

1、通过不同的发声练习来规范学生的声音、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演唱水平和演唱

技巧。

2、通过练唱合唱歌曲,来提高学生的音乐修养和自身素质。

四、训练要求

合唱是一门综合性的艺术,它要求合唱队员具有一定的视唱水平及乐曲欣赏水平后才能进入合唱训练。因此,合唱课必须对学生进行声乐、乐理、视唱练耳、乐曲等项目的训练。为了科学的安排好每一节课,确实做到教有所获,学有所得,将综合教学法,即集视唱练耳,

节奏、乐理、歌唱、等于一体的立体式交错教学法。

五、训练内容:

1用科学的发声方法和规范的训练步骤来训练学生的声音。

2、合唱姿态、表情、动作、舞台造型。

六、训练时间:

每周

二、周四活动课

七、训练地点:合唱教室

八、注意事项:

1.学生按时参加,每次训练点名签到。

2、保持安静,不大声喧哗、不随便走动,不乱扔垃圾,保持场内环境的整洁,注意安全。篇4:后村中学音乐校本课程实施方案合唱队

东港区后村中心初中校本课程实施方案(合唱)

一、指导思想

为了帮助学生巩固、加深和扩大在课堂教学中获得的知识和技能,促进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使校园充满欢乐和生机,现决定在初一,初二年级中选拔学生组建学校合唱队,有利于扩大学生的音乐视野,增进学生的音乐知识,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提高艺术修养。

二、任务目标

希望学生在合唱队的艺术训练实践中,真正感受到艺术的美,和谐的美,生活的美,健康人格的美。感悟个人在艺术小舞台乃至社会大舞台中的角色位置,感悟个人对集体,对生活的责任,体现艺术育人的特殊功能。

指导老师应根据教学实际,灵活运用,根据学校、学生的实际,注意发挥学生主体作用,鼓励学生一起参与对作品的艺术表现的再创造,或选择其中部分作品,指导学生自己组织,自行视唱。争取在不断的艺术实践过程中,求得兴趣的增强,合唱知识面的拓宽和能力的迁移。

三、具体要求

1、参加合唱队的同学除自愿报名参加以外,还应通过必要的挑选,应具有一定的演唱能力和特长。

2,合唱队设有队长、指挥,伴奏由教师担任。

3、由于合唱队的声音是否优美取决于每个合唱队员的表现力及声部的均衡协调,因此要求队员不能随意缺课,请各班主任老师加强督促。

4、合唱队员采取学分制,每周活动两次,每学期累计学分,成绩纳入中考素质教育评价。

四、本学期合唱队训练活动安排

(一)制定计划:

1、制定训练计划,准备合唱曲谱和有关资料

2、制定排练活动计划

3、通知各班文娱委员,做好报名工作

4、根据各队员特点,确定各声部人员名单

(二)正式排练:

1、歌唱的呼吸训练,及视谱能力训练、听音训练

2、歌唱的发声训练和节奏练习努力提高合唱队员的表现能力

3、合唱的姿势及咬字吐字训练

4、合唱队的音色协调及音量控制训练

5、排练古今中外的各种类型的优秀作品 a、作品的选择由易渐难,且对每首作品应有一定的标准 b、选择歌曲应注意歌曲的音域

(三)对形的排列

一般高声部在前面,低声部在后面,按照一般大合唱对形

五、活动时间安排

每星期二,周四下午第四节如有演出任务,时间另有安排。篇5:小学合唱比赛活动实施方案

合唱比赛活动方案

为了丰富校园文化生活,陶冶学生高尚情操,为学生创建艺术实践舞台,丰富学生课余文化生活,提高学生的艺术表现力、创造力、鉴赏力和审美能力,促进学校合唱水平的提高,进一步加强爱国、爱校教育,提高我校班班有歌声活动的水平,在元旦到来之际,特组织校园合唱比赛。 具体方案如下:

一、活动宗旨

通过合唱活动,丰富学生课余生活,营造和谐向上、健康文明的校园文化氛围和艺术教育环境;展现校园文化风采,培养团结合作精神,不断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达到“班班有歌声、人人都参与”,促进学校艺术教育活动的普及和提高。

二、活动主题 “庆元旦,唱响快乐童年”

三、活动安排

比赛时间:12月31日

比赛地点:大多媒体教室(北楼三楼多媒体教室) 参赛对象:1—5年级各班。

四、评委席安排

五、工作人员安排 总负责人: 舞台总监: 音响布置:

舞台布置、伴奏、主持人: 评委席、屏幕: 会场纪律: 催台: 摄影: 宣传:

六、活动日程安排

一、12月

17、18日下发通知及赛前宣传工作。学校成立合唱活动组织小组。各班赛前准备工作开动,以营造“合唱活动”的良好氛围。

二、12月18—30日组织学生进行赛前排练,准备比赛所需材料,如服装、道具、参赛曲目伴奏等。

三、12月27日前各班上交参赛曲目名以及参赛曲目伴奏,交于郭峻汝处。

四、12月30日班级抽签。

五、12月31日下午1:50正式进行合唱比赛。

七、曲目及演唱要求 (1)本次大赛采取团体比赛形式,以班级为单位,表演形式不限。每班准备一首曲目,时间3——5分钟。曲目自行选定,内容要健康向上,贴近主题,贴近学生生活,要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

(2)节奏整齐、音准正确、表现力丰富,具有一定的合唱艺术效果。 (3)合唱队员与伴奏音乐配合得当,表现形式富有创意。

(4)精神饱满、富有朝气、台风好,上下台纪律良好、行动整齐,服装整齐,符合歌曲表现的内容。

(5)比赛自愿设定指挥席。

八、比赛评分规则

1、精神饱满、富有朝气,体现师生风采,精神风貌好,上下场迅速。

2、服装整齐、统一。

3、节奏整齐准确、音准好、节奏感强,吐字清楚、声音和谐、具有一定合唱艺术效果。

4、歌曲艺术处理得当,有一定的艺术感染力,表现形式有创新,采用二声部形式演唱。

5、比赛采用10分制,取各位评委评判分数的平均分为最后得分,最后得分保留小数点后一位。

九、颁奖

1、奖项设置

一等奖5名 二等奖7名 三等奖4名 另特设最佳演唱奖1名,组织奖1名(组织奖参照上下台速度及后场秩序评比)。

2、比赛结束后为获奖班级颁发证书。

十、赛场秩序要求

1、为保证比赛的有序进行,各参赛队须听从工作人员的指挥,比赛前由领队提前整队入场,按指定位置进行准备工作。

2、各参赛队可以制作相关的宣传标语、标志等,营造比赛现场的良好氛围。

3、尊重评委评判,对评判结果有异议应有组织的向组委会汇报,不得无理取闹,影响评委评判。

第17篇:篮球课程实施方案

小学新兴篮球课程实施方案

一、校本课程开发的意义

为进一步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提出的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及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精神,坚持以人的发展为本,以弘扬民族精神为核心,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提高教育质量,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打好基础的目标。根据我校的师资条件、社区资源和学校的硬件条件,考虑学生个性化、全面化、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决定设置篮球校本课程,体现学校的办学特色。依据《门头沟区教委关于中小学校本课程开发与管理指导意见》,从我校办学特色和育人目标出发,本着有效利用现有的教育资源,依靠社区及本校教师、学生和家长共同开发的原则,决定从2006年春季开始实施本校课程计划。

二、篮球校本课程开发的需要评估:

1.评估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

从学生的需求出发,尊重和满足学生的个性差异的校本课程,才会有长久的生命力。学校在校本课程开发前期的调查问卷中发现,有76%的学生赞同篮球校本课程开发,而不赞同的只占不到10%,同时还了解到另外一部分学生自购了篮球,篮球活动已经成为了每节课课间学生们主要的活动内容。这些数据表明了学生有开设篮球课程的需求,完全可以实现用自己一技之长,带动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

2.评估教师专业发展的需要。

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实施使教师不仅是课程的实施者,而且成为课程的设计者、课程标准的制定者、教材的编制者、课程的先导者、具体的实施者,这些都要求教师不断地去努力,认识课程、探索课程。充分研究学生,研究课程,苦练基本功,还要拥有专业的学科知识,精湛的教学艺术,以及有融会贯通的综合能力。校本课程的开发为教师提供了无限表现与创造的舞台,令人欣慰同时也感到机遇与挑战是并有的。它是一种压力、一种挑战、一种责任、一种渴望、一种成功。在奋斗中,我们共同成长。

3.评估社会发展与家长的需要。

近几年来,随着社会发展迅猛,人们生活水平明显提高,社会对教育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教育需求旺盛。作为一所城镇中等学校,结合学校特殊地理位置,只有迎合社会的教育需要,努力创建自己的教学品牌,才能获得社会及家长的认同。同时通过校本课程开发前期的家长问卷我们不难发现,有80%以上的家长认为学校开设篮球校办课程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有70% 以上的家长认为开设篮球校本课程有必要。综上所述,我校篮球校本课程的开设,顺应了社会的需求,是时代发展的产物,更是孩子健康成长的需要。

4.分析学校优越而独特的课程资源。

我新兴小学是篮球运动传统校,每年都举办历时半个月到一个月学校体育节,全校师生都共同参与其中。本校的学生篮球男队近两年在区小学篮球比赛中获两连冠,女队去年获冠军。学校配备了专用的篮球场地3块,设施较完善,并拥有教学经验丰富的体育教师。学校教师业余篮球队的球艺精湛,经常和友邻单位切磋球技,社会反响中具有较好的口碑。

以上的这些条件,都为实施幸福型校本课程开发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三、校本课程目标

(一)总目标

1、培养运动的兴趣和爱好,形成坚持锻炼的习惯;

2、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具有良好的合作精神和体育道德;

3、树立\"健康第一\"的思想,提高个人健康和群体健康的责任感,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

4、增强体质,掌握和应用基本的篮球知识与运动技能;

5、发扬体育精神,形成积极进取、乐观开朗的生活态度,养成克服困难的坚强意志品

质。

(二)分阶段目标

初级阶段(三年级学生)

1、培养对篮球的兴趣爱好,形成坚持锻炼身体的习惯;

2、学习简单的篮球基本技术,发展柔韧、协调和灵敏的身体素质;

3、培养篮球争抢意识和勇敢精神;

4、建立篮球课的常规和要求。

中级阶段(四年级学生)

1、学习熟悉基本技术动作要领和方法;

2、用科学的方法参与篮球运动,具有积极的态度和行为;

3、具有良好的心理品质,表现出人际交往的能力与合作精神;

4、发展身体柔韧、协调和灵敏素质;

5、培养勇敢精神,积极主动和团队精神。

高级阶段(五年级学生)

1、熟悉基本技术动作,发展运动技能,对技术动作进行规范化训练。发展在对抗中的应变能力;

2、进行身体素质的训练,进一步发展发应、动作和移动速度;

3、学习基础配合和比赛知识,培养和提高战术意识;

4、加强心理训练,提高意志和注意品质;

5、发扬体育精神,形成积极进取、顽强拼搏的态度,养成克服困难的坚强意志。

四、校本课程内容

初级阶段(三年级)

学习领域一:运动技能

(一)球感的基础学习

(二)基本技术训练

1、步法

2、运球

3、接球

4、传球

5、投篮

学习领域二:身体健康

1、柔韧性学习

2、灵敏性学习

3、速度学习

学习领域三:心理健康

1、体验篮球活动中的心理感受。

2、在篮球活动中具有展示自我的愿望和行为。

3、在体育活动中适应陌生的环境。

学习领域四:理论知识学习

1、介绍优秀运动员的成长过程(感受体育意志能力)

2、介绍运动卫生常识,培养良好卫生习惯。

3、提出篮球课的要求,建立篮球课的常规,形成既活泼又有良好的纪律。

4、团结同学尊重师长,培养团队精神。

学习领域五:社会适应能力

1、体验集体活动与个人活动的区别。

2、在篮球活动中尊重他人。

3、篮球课中与他人合作完成活动任务。

初级阶段(四年级)

学习领域一:运动技能

(一)技术基础学习

(二)基本技术训练

1、步法

2、运球

3、接球

4、传球

5、投篮

6、徒手切入

7、突破

8、抢篮板球地面动作

9、掩护

学习领域二:身体健康

1、柔韧性学习

2、灵敏性学习

3、速度学习

4、跳的学习

学习领域三:心理健康

1、通过篮球活动树立自尊和自信

2、在一定的困难条件下进行篮球活动

3、观察并说出同伴在篮球活动中的情绪表现

4、学会调节情绪的方法

5、敢于进行难度大的体育活动

学习领域四:理论知识学习

1、介绍篮球运动的特点,培养学生团结合作,尊重裁判尊重对方,遵守比赛规则的作风。

2、帮助学生认识和处理好学习文化知识与篮球学习的关系,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

3、讲解篮球课的规定与要求,遵守课堂纪律,团结和遵循同学、师长、培养文明、顽强的作风。

4、讲解基本技术的规格和要领。

学习领域五:社会适应能力

1、在篮球活动中表现出合作精神。

2、在篮球活动中表现出对弱者的尊重与关爱。

3、理解不同运动角色的任务,识别篮球活动中的道德行为。

4、简单评价媒体的篮球报道与健康信息。

中级阶段(五年级)

学习领域一:运动技能

(一)技术基础学习

(二)基本技术训练

1、移动

2、传球

3、投篮

4、持球突破

5、运球突破

6、假动作

7、策应

8、抢篮板球地面动作

9、掩护

(三)

战术训练

1、进攻配合

2、防守配合

3、快攻学习

学习领域二:身体健康

1、柔韧性学习

2、灵敏性学习

3、速度学习

4、跳跃的学习

5、力量练习

学习领域三:心理健康

1、通过篮球活动改善心理状态

2、表现出积极进取的生活态度,在篮球活动中努力获得成功感,。

3、在篮球运动中表现出调控情绪的意愿与行为

4、在具有挑战的运动情景中,体验战胜困难带来的喜悦。

5、在篮球活动、学习和生活中自觉表现出勇敢顽强的意志品质。

学习领域四:理论知识学习

1、介绍篮球运动的特点

2、讲解篮球赛场上的行为规范

3、讲解基础配合的概念,运用配合方法和要求

4、进一步介绍讲解比赛中的主要规则和特殊规则

学习领域五:社会适应能力

1、在篮球活动中表现良好的体育道德和合作精神。

2、关心社会的篮球运动和健康问题。

3、具有通过互联网获取篮球与健康知识和方法的能力

4、表现出与社区活动的联系。

五、课程的实施与评价

(一)课程的实施

(1)成立学校校本课程开发管理委员会,由校长任负责人,是决策者,对校本课程开发进行全面负责。

(2)“委员会”本着“以校为本,以人为本”的原则,起草校本课程开发总体方案。经学校审议通过后,各课程的专任老师根据些方案制定具体的、操作性强的课程实施计划,目标明确。我们注重的是这批孩子“人格的健全、个性的完善”。其次是课程内容的安排,要求重点明确,按从易到难,及学生的实际,课程资源的情况来安排。涉及到选择什么样的内容来自编或选编校本课程的教材;怎样组织这些内容,准备哪些教学用具或教学资源;在课程上如何设置等问

题,然后是课程实施预设:涉及课程实施方法、如何组织教学,一周的课时安排,场地的安排、人数的要求等内容,最后是课程评价建议:如何对教师自身和学生进行客观合理的评价,涉及评价方式、评价内容等。 (3)加强校本课程的培训。

学校从校本课程实施的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对教师进行各种模式的培训,从而来提高他们的专业素养。

(二)校本课程的评价

课程评价的主要目的,是对课程设计和组织实施的科学程度进行诊断,并确定课程目标的达成程度。它是不断完善课程建设的重要依据和途径。

(一)学习评价

1、评价的目的

(1)了解学生学习情况,以及达到学习目标的程度。

(2)判断学生学习中存在的不足及原因,改进教学

(3)为学生提供展示自己能力、水平、个性的机会,并鼓励和促进学生的进步与发展。

(4)培养与提高学生自我认识、自我教育的能力。

2、评价的重点

不太强调

比较强调

评价与遗传因素相关较大的体能等

评价与教学过程较为相关的态度、行为等

评价篮球与健康知识的记忆

评价对篮球与健康知识的理解与运用

评价单个运动技术掌握的水平

评价运动技术的运用和运动参与程度

仅评价最终成绩

既评价最终成绩,又评价学习过程和进步幅度。

仅由老师进行外部评价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自我评价、互相评价和教师评价

相结合。

3、学习成绩评定内容

体能——与不同学习水平相关的体能项目。

知识与技能——对篮球知识的认识,科学锻炼的方法,有关健康知识的掌握与运用。

学习态度——学生对待学习与练习的态度,以及在学习和锻炼活动中的表现。

情意表现与合作精神——学生在篮球学习中的情绪、自信心和意志表现,对他人的理解

(二)评价建议

根据学生年龄的特点,课程学习成绩评定方法应采用评语制和等级判定制。

学生学习成绩的评定还应重视建立学生成长记录袋,学生成长记录袋可以收录在体能和运动技能方面的发展、学生学习态度和行为的变化等方面的有关资料。学生成长记录袋即有助于学生的自主学习,也有利于教师、家长更好地了解和指导学生的学习。

学习成绩评定形式的建议:学生学习成绩评定不仅要有教师参与,同时也要重视学生的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

第18篇:阅读课程实施方案

平阴县实验学校“”阅读课程实施方案

为深入实施素质教育,稳步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提高我校学生的人文素养和道德修养,,提高我校教育教学质量,结合我校实际,制定本课程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课外阅读是课内学习的延伸与补充,有助于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优秀文化的思想感情,有助于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有助于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独立精神,有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我们要充分发挥课外阅读的作用,认真落实新课程要求。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

二、目标要求

通过开展读书活动,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和浓厚的读书兴趣,开阔视野,增长知识,开发智力,陶冶情操,充实文化底蕴,提高综合实践能力。使学生能欣赏文学作品、阅读科技作品和议论文,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能阅读浅易文言文和诵读古代诗词,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有意识的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能利用图书馆、网络,搜集自己需要的信息和资料,小学生课外阅读中总量不少于100万字。

三、课程实施措施

我们要结合我校学生必读书目,根据教学实际,及班级教学特点,扎实组织好校本课程——大阅读课程,鼓励学生扩展阅读面,自主选择, 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

1、创设读书氛围。

保证学生有书可读。(1)学生自己购买。(2)组织在校图书馆借阅、进入电子阅览教室进行网上阅读。(3)与他人资源共享,成立班级图书角。在教室布置中,各班应充分利用黑板报等宣传阵地,推荐好书、读后感、有关读书的名言等内容 ,营造班级阅读氛围。我们向学生推荐好书的原则是:(1)符合学生的身心特点;(2)尽量配合教材;(3)有利于传承我国文化经典。

2、指导读书方法。

首要的是激发兴趣;其次要帮助学生制订读书计划;然后要指导读书方法,组织学生开展形式多样的阅读交流活动; 最后要加强检查,激励表扬,让学生尝到读书的乐趣。对不喜欢读书的学生,要特别关注,经常引导、鼓励、熏陶、点拨。教师自身也要以身作则,不仅对“必读书”要熟悉,还要拓展阅读面,多读书,好读书。我们还将组织语文老师召开讨论交流会,交流与总结工作中的经验与教训,并将成功经验在本年级、全校中推广。

3、保证读书时间。

教师按照本年级制定的阅读计划,认真组织学生开展阅读课程 。可以是阅读短文的集中指导,也可以是必读书目、推荐书目的指导课,学生读书情况交流展示活动等。按学校制定的进入阅览室、网络教室活动安排时间,定时组织学生进入专用教室参加阅读活动。

4、开展读书活动。

(1)全面动员,人人参与,深入开展“阅读伴我成长”的校本课程。根据各年级的必读书目及相关的古诗、成语等阅读与积累拓展资料,开展各年级的课外阅读知识竞赛,主要目的是检查学生有没有认真阅读必读书,各班是否利用阅读课、阅读俱乐部等时间,指导学生积累相关内容。

(2) 开展活泼生动的读书活动,营造校园浓厚的读书氛围。我校于三——五月份将组织各班开展争创校级“书香最浓的班级”,校级“小书迷”活动, 营造良好的校园书香氛围。

争创活动及评选评选依据有: a班级布置中创设的读书氛围。

b各班进入阅览室、网络教室进行课外阅读的活动情况;

c本学期学生的读书征文竞赛活动情况。

d学生在校、县或市级以上各类报刊杂志中的发表情况。 e各年级组织读书交流活动的观摩。

四、课程实施办法:

1.强化阅读指导

教师要有计划、有目的地进行课外阅读指导,带领学生潜心阅读经典美文,领略中外名著,吟咏古今诗文,强化国学教育,在大量的阅读实践中培养小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和兴趣。控制作业量,保证学生每天至少有半小时自由阅读时间。不断地探索课外阅读指导的思路,逐步形成课外阅读的基本课型,如:

指导课:这种课型主要是教给小学生阅读的方法。指导学生边读边思考,提高理解能力、评价能力、想象能力等;指导学生写读书笔记和读后感等;采用摘录好词佳句和感想相结合的形式。

推荐课:小学生年龄小,认知水平有限,选择读物时往往带有盲目性和随意性。因此,老师上好推荐课,通过讲解主要内容、朗诵精彩片段等向学生推荐读物,也可以同学之间互相推荐。

欣赏课:这种课型主要是引导学生欣赏阅读材料,可以通过配乐朗诵、角色表演等各种方式,促使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对文章进行鉴赏,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积累语言材料,提高审美能力。

汇报课:这种课型是在学生课前广泛阅读的基础上汇报自己在课外阅读中的感受与收获。主要形式有:读后叙述、交流评论、表演展示等。

2、实现资源共享

利用好学校图书室内的阅读资源,学生互相借阅。广交书友。

3、师生同读一本书,尽力与学生有更多的共同语言

书籍记载着人类成长的历程,是人类历史的见证,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在读中形成“与书为伴”、“与书为友”的良好读书风尚,实现‘读书使人明智,读书使人明理,读书使人聪慧,读书使人高尚,读书使人文明”目标。

4、培养阅读兴趣

有计划地举办读书故事会、佳作欣赏会、人物评论会、读书看报心得交流会、优秀诗文朗诵赛、读书辩论赛、读书笔记展评等课外阅读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感受阅读的快乐和幸福。举办 “读书节”,邀请家长和师生共同参加诸如名著欣赏讲座、征文比赛、朗诵比赛、文艺演出等阅读交流活动。组织“书香班级”、“亲子共读书香家庭”、“班级阅读之星”、“诗词诵读大王”评比,激发学生读书热情,提升学生读书质量。

5、注重考核评比

尽可能建立合理的评价体系,把学生的课外阅读纳入到学生综合素质的考核之中。以检查促开展,以活动促提高,尝试采用活动评价、作品展示、读书记录卡等形式对学生的课外阅读进行评价,建立学生的课外阅读档案。

五、具体安排:

1.启动阶段(每年

9月)

(1)根据《小学生读书活动实施意见》,从本校实际出发,坚持把读书活动与新课程改革相结合,与推动学校素质教育相结合,与全面提升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相结合,制定具体的年度读书活动方案 (2)在校园内的走廊、宣传橱窗等阵地张贴宣传标语、名人名言等,营造出一种浓郁的读书氛围,让学生明白读书的益处。

(3)学校在搞好图书室、阅览室和班级图书角建设的同时,依据推荐书目,添置图书,为读书活动的全面启动做好准备。

(4)学校广播站、校园网、宣传栏开辟读书专栏,每周宣读一些短小的名家名篇及学生的读书心得,介绍有关名人读书的故事;开办好书介绍、读书心得、每周一诗(词)等栏目,引导学生诵读经典,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书的熏陶。

(5)利用国旗下讲话,政教处和少先队员代表向学生发出倡议,积极宣传“创建书香校园”活动,倡导学生读好书,好读书。 2.实施阶段(每年10月—第二年5月)

围绕学校读书活动实施方案,开展各项读书活动

(1)保证读书时间:各教学级部、班级要科学安排,保证学生每天的课外阅读时间(学生在校和家庭的课外阅读时间均不少于30分钟)和阅读量。学生在校的阅读时间要相对集中和固定,并排入课程表。

①每学期班主任、语文教师要指导学生制定明确的读书计划;

②每班上好每周的阅读课,语文、阅读课教师要加强对学生读书活动的指导;

③坚持“诵读与积累”活动。“诵读”即广泛开展古诗文、名言格言、成语积累、美文的诵读活动;“积累”即培养学生边读书边积累的读书习惯,并将各项读书活动积累与“阳光团队”评比相结合,并建立相应的管理与奖励办法规范学生的读书活动,使学生逐渐积累起走进教室就读书的习惯。

(2)营造书香班级氛围:通过召开主题班会、制定相应的制度、班内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引导、督促、激励学生积极读书,培养学生良好的读书习惯。

①倡导建立班级图书角,学校提供专用书柜,书由班主任组织学生捐一点,向学校图书馆借一点,每班藏书量至少达到人手一册。 ②每班选出两名图书管理员,并做好班级图书出借、登记、归还等工作。

③建立好书交换站,在班内同学之间,同年级各班之间,乃至各年级之间建立好书交换站,定期举行好书换着看的活动。

(3)明确读书内容和要求:学校要积极开展各种活动,根据推荐阅读书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阅读能力,分段指导学生制定阅读计划和建立学生阅读卡,并交给学生科学的读书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读书习惯,确保读书数量和质量。

低年级要求学生读后把页码或标题记录下来,由家长签字证明;中年级要求学生摘抄精美词句,能用自己的话复述阅读内容;高年级要求学生做好读书笔记(内容可以是摘抄精美词句、内容摘要,也可以适当写些自己的读书体会。)同时要求教师不仅把这项任务和作业布置结合起来,不加重学生课业负担;而且要有布置有检查,每周至少批阅学生读书笔记一次。

(4)狠抓读书效果:各教学级部、班级要加强对读书活动开展情况的检查,及时进行信息反馈,做到计划有落实、过程有记载、活动由主体、结束有总结。同时结合学校开展的读书节、读书班会活动、读书知识竞赛、优秀读书笔记、“书香班级”和“阅读之星”等评选活动,确保读书活动的各项要求落实到实处。

(5)定期开设“语文名著阅读讲座”或“名著欣赏讲座”。学期末进行“阅读之星”、“诗词诵读大王”、“最佳读后感”、“最佳读书小报”、“亲子共读书香家庭”等评选活动,激励学生自主读书。

六、附:推荐书目: 第一学段(

1、2年级) 必读书目:

安徒生童话 格林童话 365夜故事 一千零一夜 选读书目:

十万个为什么 少儿百科全书 郑渊洁童话集 陈伯吹童话集 严文井童话 张天翼童话 小王子 列那狐的故事 科幻故事 三字经 千字文 第二学段(

3、4年级)

必读书目:世界名人传记 昆虫记 格列佛游记 木偶奇遇记

三毛流浪记 海的女儿

选读书目:

十万个为什么 少儿百科全书 成语故事 中外神话传说 唐诗三百首 名侦探柯南

西游记 金波儿童文学作品选 中外科学家故事 中外名人传记丛书 宇宙之谜丛书 儿童文学 我们爱科学

第三学段(

5、6年级)

必读书目:

爱的教育 伊索寓言 西游记 鲁滨逊漂流记

上下五千年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假如给我三天光明

冰心散文选 选读书目:

儿童文学 我们爱科学 三国演义 水浒传

红楼梦 唐诗三百首 宋词一百首 论语 哈利波特 红岩 汤姆叔叔的小屋 海底两万里 中国散文精选 猎人日记 中国短篇小说精选 童年

在人间 我的大学――高尔基自传三部曲

第19篇:国学课程实施方案

国学课程实施方案

城子小学 孙旭颖

一、活动目的:

国学经典文章内涵丰富,语言精练,句式齐整,富有韵律,易于诵记,名篇佳作篇目繁多,美不胜收。让学生从小诵读古文,不仅能拓展他们的知识面,培养对文学的兴趣爱好,培养学生的语感,打下扎实的文学功底,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还能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陶冶他们的情操和审美情趣,全面提高整体素质。我们的学生正处于记忆的黄金时期,也是学习语言、积累文化的最佳时期。因此,吟诵古文活动对于他们今后的治学修身、熏陶性灵、引导价值判断、提升审美品味以及培养语文能力,塑造少年儿童的灵魂,增强民族的自豪感和民族凝聚力,更具有无与伦比的作用。

二、基本原则:

1、熟读成诵: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对国学读本的内容达到“认识字、发音准确、流利诵读,对其中大部分篇目能背诵”的目标

2、教学相长:教师在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的同时,自己也要广泛学习国学内容,不断提高国学素养,学生背诵的篇目教师先要进行研读,力争做到熟读成诵。

3、教研同步:将“国学经典诵读”作为一项研究课题,学校领导与教师要边实践、边研究、边总结、边交流,提高国学经典的教育效果,使教师和学生通过此活动在思想和知识能力上有所提升。

三、工作安排和要求

1、参与年级:根据教育局的精神,我校四年级全体学生及部分教师参与“国学经典诵读”活动。

2、四年级教学内容及目标:

(1)、一级古诗词专题诵读:20首古诗以及弟子规总序 (2)、二级古诗词专题诵读:40首古诗以及弟子规至入则孝

(3)、三古诗词专题诵读:60首古诗以及弟子规的总序、入则孝和出则弟。

四年级基础还比较弱,学生只掌握了三级的内容,以上至八级还需要再以后学习中继续落实。

3、教学目标:

我校的整体教学目标是:增强语文能力,夯实文化功底。塑造良好品德,奠定优雅人格;激发读书兴趣,培养良好习惯。

4、课时安排:

国学经典诵读主要由四年级语文教师负责,每周利用每天早读时间完成此项活动。

(1)采用教师带读、学生齐读、优生领读、学生自由诵背等多种形式,引导学生诵读理解。让学生坚持天天吟诵,按照各年级的要求完成诵读任务。

(2)利用写字课时间,将要求所吟诵的经典、古诗词,再通过书写加强记忆,达到一举多得的目的。

(3)召开家长会传达其精神,引导、鼓励学生家长积极参与,父母与孩子一起学习,共同引导孩子进入国学的殿堂。

4、评价方法:

(1)学校定期检查学生背诵要求篇目的情况,然后结合情况对学生和教师总结评价,对表现优秀的班级和学生给予适当奖励。

(2)校领导听推门课,参加学校研讨课、教学评优活动。学校依据评价方案进行综合评价。

(3)举行“国学经典诵读”古诗词考级。实施定期考核。

5、组织管理:

成立以教导主任为首的“国学经典诵读”领导小组。

6、保障的措施。

1、坚持教研制度,保证“国学经典诵读”课程的开发与实施工作不断地完善纵深。

2、学校将尽力地在经费、人力和物力上给予最大的支持。篇2:国学校本课程实施方案 2012-2013学年

时村联小“国学”校本课程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二、目的和意义 2.陶冶性情品德。与圣贤为友,与经典同行,美心美文,嘉言懿行。使学校成为书香校园,精神家园,和谐乐园。 3.提高语文素养。在诵读熟背中增大识字量,扩大阅读量,增加诗文成诵量,促进《课程标准》关于课外阅读、记诵任务的落实,促进学生语文能力培养目标的达成。学生在诵读中增强语感,感受文言精华,奠定语文基础,在记忆的黄金时代,增加经典储备,从而扎下语文水平的厚实功底。 4.推进特色学校建设。国学经典进校园,传统与现代有机对接,打造平舆教育新特色。

三、组织领导:

“国学”校本课程设立专门的领导小组,具体如下:

组长:张艳省

副组长:车素环 郑明明

成员:各年级语文教师

四、实施办法: 1.每周开设一节“国学”校本课程。低年级重在朗读背诵,高年级重点诵读与理解感悟相结合。

2.各校选拔语文素养较高的教师开发“国学”校本课程资源,具体负责课程的实施。 3.一二年级《弟子规》,三四年级《三字经》,五六年级《论语》,平时可以再根据班级需要,加入一些有国学代表性的诗歌、对联等。 5.诵读安排:在上课前的晨读时间、校本课时间,语文教师根据教学情况组织诵读。 6.有条件的班级可开展“讲古代名人故事”、“国学手抄报展览”、“国学经典书法展览”、“国学经典知识讲座”等活动。 7.各年级教师要根据年级需要和实际情况编辑“国学”校本课程教案。

时村联小

2012年9月1日篇3:国学经典课程实施方案

德艺学校小学部“国学经典”进课堂

实施方案

一、活动目的

1、弘扬中华文化,培养民族精神,丰厚校园人文底蕴。

2、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培养朗读兴趣,增强朗诵能力。

3、加强学生品德教育,促进学生正确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树立。

4、帮助学生了解和热爱中华传统文化。

二、活动要求

1、编撰《德育校本教材》

要把国学经典与和德育相结合,必须在原有的《经典诗文诵读》校本教材的基础上编撰《德育校本教材》,此校本教材在全校各年级开设不同的国学经典与德育相结合教育内容,进行教育教学活动。

2、《德育校本教材》内容设计

一至六年级编撰一本《德育校本教材》,教材共设计6个主题单元(共30课),每个单元精选5篇,每篇结合主题配备与国学经典有关的德育故事。

一年级的篇目,要配有汉语拼音注音以方便诵读,高年级部分篇目

3、每本教材6个单元的主题设计:

(1)自理自立篇

(2)劝学励志篇

(3)文明礼仪篇

(4)诚实守信篇

(5)感恩回馈篇

(6)爱心行动篇

教材中设计的国学经典故事中都会有一个先锋人物,可以很好的让学生以先锋为榜样的精神达到规范良好的行为,养成良好的习惯目的,从而逐步提高学生的道德修养。

三、活动形式和安排

国学经典诵读要注重实效的话,不单只是建立在每天晨读、课前读、学生路队读的形式上,还要开设课程,然而课程的内容要以《经典诗文诵读》、《德育校本教材》、《弟子规》为主:

1、开设国学经典诵读课程,创设“学堂”。

根据学校实际情况各班级每周开设一节国学课堂,如果开设课程必须要创设一间学堂,这样能营造良好的诵读氛围。图 1

2、进学堂学生应穿汉服,开讲前应行古代礼仪。 凡是进学堂的每一位学生都应穿汉服,能传承汉服数千年的文化基因,又能体现每一位学国学的人对礼仪的要求。(图1)

开讲前的师生行礼(图2)

3、“弘扬国学精髓,倡导尊师重教”应举行“拜师礼”

“拜师礼”在古代对每个读书人来说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在求学受教之际都要行拜师礼,所以一年级新生入校应举行一次“拜师礼”。在行“拜师礼”的过程中应让学生家长陪同观看,家长们能看到老师和学生在践行肃穆而又充满人文关怀的礼仪过程中,建立亦师亦友的

现代师生关系,通过拜师仪式,让传统礼仪与现代文明更好地传承与弘扬,对接与践行。

“拜师礼“程序:根据学校实际情况(稍作改动)

1、主持人在介绍参加仪式的嘉宾;

2、解读仪式的意义;

3、请出老师,并介绍老师;

4、主持人宣布仪式正式开始:

第一篇:正衣冠,拜孔子

“欲存传统,先正衣冠。衣冠正,品行端。”随这主持人引读,学生应整理衣冠。随后师生同行高揖礼,三拜孔子,表达至圣先师的崇高敬意。

第二篇:三行礼;点朱砂,启迪智慧

学生行礼完后,由班主任给孩子们点朱砂,开蒙启智。(主持人念寓意:把智慧的种子播洒在孩子们的心间,寄托着老师对孩子们美好的祝福与希望)。老师回赠礼物(经典诗文诵读、弟子规两本书籍用红绳捆一起),教师代表讲话。 第三篇:传经典,立志向(校长寄语)

最后:由主持人领读,全体师生跟读校训。让全体新生共同见证孩子们学习历程中最美好、最神圣的时刻。

4、在“拜师礼”的基础上创设“毕业礼”

在六年级学生毕业前举行一次“毕业礼”,让每一位学生“学会感恩”感谢老师的恩情。 “毕业礼”在传统文化中并没有,为了学生在结业时不忘老师恩情,教会学生“感念师恩”所以创设“毕业礼”并且要家长参与。 “毕业礼”流程:

1、主持人在介绍参加仪式的领导、嘉宾;

2、解读仪式的意义;

4、主持人宣布仪式正式开始:

第一篇:正衣冠,拜孔子

“欲存传统,先正衣冠。衣冠正,品行端。”随这主持人引读,学生应整理衣冠。随后师生同行高揖礼,三拜孔子,表达至圣先师的崇高敬意。

第二篇:三行礼;送祝福

学生行礼后,学生送上自己的祝福(贺卡、一束花、一件礼物等)给自己最崇拜的老师,感谢老师的恩情。篇4:国学 校本课程实施方案定稿

乌市十九中学“国学”校本课程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严格执行有关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的相关要求,结合我校实际,开设“国学”校本课程,引导学生接触国学经典,学习优秀传统文化,在国学经典中寻求滋养;加强思想修养,促进我校学生养成教育的进一步升华,在文化底蕴积淀的过程中突出创新人格与现代精神的塑造;培养学生对祖国传统文化热爱,全面推进我校的特色教育和新课程改革工作。

二、目的和意义 2.陶冶学生性情品德。与圣贤为友,与经典同行,美心美文,嘉言懿行。使学校成为书香校园,精神家园,和谐乐园。 3.提高语文素养。在诵读熟背中增大识字量,扩大阅读量,增加诗文成诵量,促进《课程标准》关于课外阅读、记诵任务的落实,促进学生语文能力培养目标的达成。学生在诵读中增强语感,感受文言精华,奠定语文基础,在记忆的黄金时代,增加经典储备,从而打好学习语文的厚实基础。 4.推进特色学校建设和学校新课改工作。国学经典进校园,传统与现代有机对接,打造我校教育教学新特色,落实新课改的要求。

三、原则 1.开放性原则。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过程中要体现开放性的原则,教学内容和形式都不能局限于传统教学的模式,要充分体现校本课程的特点。 2.针对性原则。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要针对学生的身心特点和社会需要。 3.激趣性原则。本课程的开发和实施,一定要注意学生兴趣的培养。

四、组织成员

组 长:罗群雁

副组长:张群 许倩 刘红 王玫

组 员:杨阳、周煜晴、陈鑫、郭晨龙、杨凯、齐玉、李媛、黄莹莹、王国霞、吴靖。

五、实施办法: 1.初一初二每周开设一节“国学”校本课程,也可两周安排连堂两节,便于集中开展活动。高一高二下学期每周开设一节国学校本课程,也可两周安排连堂两节,和现有的走班课,以及研究性学习结合起来。要将诵读、理 解、感悟以及应用相结合。 2.全校选拔语文素养较高的参与热情高的教师开发“国学”校本课程资源,具体负责课程的实施。

国学校本教材由刘红、王玫、杨阳、周煜晴、陈鑫、郭晨龙、杨凯、齐玉、李媛、黄莹莹、王国霞、吴靖负责开发,可根据情况开发初中版(两册)和高中版的校本教材(两册)。由初一初二高一高二语文老师具体实施。 3.校本教材内容可包括诸子百家篇、唐诗宋词篇、戏曲音乐篇、建筑服饰篇、国画书法篇、中医篇等。可参考经、史、子、集的划分方法,重点选儒家经典,古代著名历史散文经典、其他诸子百家经典、历代作家的散文、骈文、诗、词、曲和文学评论经典(重点是唐诗宋词),

4.国学经典诵读安排:每天早读十分钟、语文课前三分钟时间,语文教师根据教学情况组织诵读。还可和读报课结合起来,比如播放“百家讲坛”等。还可利用学校的电子屏,每日或每周推荐一则国学经典片段。 5.还可开展“讲古代名人故事” “国学手抄报展览” “国学经典书法展览” “国学经典知识讲座” “ 国学课本剧展演”“ 国学诗歌朗诵会”“ 国学读书汇报会”“ 国学演讲比赛”等活动。活动可结合重大节日,以节日为主题,进行设计(如“清明节诗歌颂唱会”),可根据时令季节设计,可家校互动,为学生提供广阔的国学学习天地。 6.由教务处具体检查国学校本课的上课情况,组织对学生学习情况进 行考核。学生的具体考核由任课教师在课程安排的最后一周,随堂进行考核。考核成绩分两部分,其中平时课堂表现占40%,学期末考核占60%。

7、任课教师要在课程结束后,总结反思自己国学课开展情况,要在规定的时间内将总结材料上报给教研室,为国学校本课程的进一步开发和实施提供参考。

8、和课题研究结合起来,和学校的读书节、道德讲堂、元旦迎新晚会等常规活动结合起来。

六、保障措施:

1.搞好“国学”校本课程资源的开发和资源库的建设。 2.学校要在经费、人力和物力上给予有力支持(事情多而杂,要分工明确,责任到人)。 3.国学校本课程的开展要和学校的德育工作以及校园文化建设有机结合。

乌市十九中语文组

2014.3.20篇5:国学教育实施方案

国学教育实施方案

为贯彻落实《西岗区国学教育实施方案》,加强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教育,弘扬民族精神,推进区域跨文化德育特色,培养既有传统文化底蕴又有现代创新精神的一代新人, 我校结合实际情况,制定了如下的国学教育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为根本,以育人为核心,积极探索融合民族性、时代性和教育性的国学教育的内容、方法和手段,充分发挥传统文化的教化力量,增强道德教育的实效性,切实提高学生国学修养和文化素养,为其健康成长奠基。

二、工作目标

积极营造良好的国学教育氛围,整合国学教育资源,加强国学教育队伍建设,建立教师、班级、家庭、社区教育共同体,积极开展国学课题研究,推进国学进课堂,积极开展特色活动,丰富育人途径,把学生培养成具有热爱祖国、热爱集体、尊重师长、善待他人、勤劳俭朴、诚实守信、举止文明、谦虚好学、自尊自爱、遵守公德、遵纪守法、拼搏进取等优秀精神品质的人。

三、实施原则

1、坚持针对性,实效性原则。对学生进行中华传统美德教育是站在学生终身发展的高度,站在对人的生命负责的高度,不是枯燥乏味的说教,不是应付形式的走过场,而是感悟一场场波澜壮阔的生命

历程,传承一部部生生不息的民族精神的过程,因此必须坚持针对性,实效性原则。

2、坚持贴近社会实际,贴近现实生活,贴近未成年人的原则。为了使中华传统美德教育落到实处,收到实效,在活动中应尽量贴近学生实际,贴近学生生活、贴近未成年人,赋予传统美德以时代气息,体现时代精神。

3、坚持知与行相统一的原则。我们对学生进行中华传统美德教育 不能仅仅只停留在感知阶段,更重要的是要关注学生的社会外显行为,要将这种认识化为一种自觉行为,因此在教育过程中应坚持知与行的统一。

4、坚持学校与家庭、社会相结合,课堂与课外相结合的原则。

四、活动的内容与形式

(一)、加强领导,进行理论学习,形成共识。

1、成立学校国学教育领导小组

组 长:史美丽

副组长:张新、赵芬、邹闯

成 员:刘瑞玲、牟维毅、刘书彤、曹辉、全体语文、政治教师。

2、加强传统美德教育师资队伍建设。

教师在弘扬。继承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中起着骨干、主导和示范作用,是传统美德教育重要的保障机制。学校规定全体科任教师和班主任都必须参与其中来共同开发研究这一宏大的工程。此外学校还将认真组织教师和家长参加区教育局组织的国学教培训。

3、认真学习,宣传发动,营造氛围。

结合学校实际,将国学教育与学校的办学理念、育人思想有机结合,成立国学教育领导机构,要充分利用黑板报、广播等宣传工具,大力宣传学习国学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让每一位教师都行动,让每一位学生都参与,积极营造诵读经典,积淀文化底蕴的书香校园,构建和谐校园的良好氛围。

(二)立足主阵地找准突破口,扎实开展传统美德教育。

对学生进行中华传统美德教育,必须找准切入点,形成以点带面,以面成体的全方位、立体化的教育动态链。根据学校实际,经过反复论证我们选定以“礼仪教育”作为对学生进行中华传统美德教育的突破口,从学生实际出发,从身边的每一件小事出发,通过日明一礼,日正一行,日学一语,日行一善,可以循序渐进地去到达到我们制定的培养目标。

1、组织培训,走进课堂

学校是学生接受教育的主阵地,课堂是学生接受思想道德教育的主渠道,因此学校每学期有计划的安排国学课,每周利用一节晨读时间,组织学生进行10分钟的经典诵读,逐步形成日常化,规范化的教学体系。教导处组织检查。

2、加强课题建设,开展教学研究。

各校结合学校教学实际,成立课题研究小组并组织国学骨干教师研究讨论,确定既符合学校实际,又具有特色的课题进行专项研究,抓好师资队伍建设。 按照《西岗区国学教育实施方案》的工作要求,

结合我校实际,从《弟子规》《三字经》《论语》《朱子家训》《唐诗三百首》等历史著作中选取一些经典的片段,编写《国学校本教材》形成教学内容体系。

3、将中华传统美德教育融入校园文化建设。 学校将《国学校本教材》编印发给全校学生,利用升旗仪式教育、校园广播、班会时间集体学习,学校有计划的开展国学教育的各项活动(如每天10分钟书法、花样跳绳等),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调动学生学习国学的积极性。

4、探讨在“国学教育”的推动下,传统美德教育的深化,促孝行、雅行“两行”教育向纵深发展。

(三)联系社会生活实际,深化传统美德教育。

对学生进行传统美德教育,不能只局限于学校、课堂,更应该走出去,深入社会,贴近生活,贵在践行,重在持久。

1、每学年组织学生到中小学德育教育基地开展活动。学期初,对初一新生开展军训,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的精神;到学农基地接受劳动教育;到革命英雄纪念卑前扫墓,接受艰苦奋斗的革命传统教育。

2、号召全体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公益活动,如公益捐助,参加义工劳动等,培养学生的奉献精神。

3、办好中学家长学校,学校各班每学期召开两次家长会通过家教咨询,家教讲座,帮助家长提高家庭教育质量,将传统美德教育向家庭延伸,形成一股合力。

第20篇:《传统文化》课程实施方案

初二传统文化课程实施方案

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的历史遗产在现实中的展现。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实践活动中创造积累的文明成果,是中华民族悠久历史的见证,它博大精深,为世界文化的发展做出了伟大贡献。

学习传统文化,传承中华文明,弘扬民族精神,是基础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习诵优秀传统文化经典,了解历史名人、名胜古迹、科技发明、艺术创造(如建筑、绘画、书法、戏曲)和民俗风情等传统文化内容,对少年儿童人格的陶冶和智慧的启迪,对培养他们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都有不可忽视的作用。为了进一步丰富育人环境,营造良好的育人气氛,提升学校的办学品位。从实际出发,把传统文化教育内容作为班级特色教学内容,并制定本学期期传统文化教学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全面贯彻教育方针,不断深化课程改革,以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和社会主义荣辱观为导向,体现传统文化的“先做人,后读书”的教育理念,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和教师的专业成长。

二、实施原则

1、育人性原则:根据班级实际,结合时代特点和形式需要,发挥传统文化的育人功能,使学生在传统文化的教学中提高思想道德修养和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的教育方针。

2、整体性原则:传统文化教学要符合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围绕学校教学工作,密切联系班级实际,弘扬传统文化精神。

1

3、特色性原则:创新教书育人的途径和方法,丰富班级文化的内容和形式,在继承中挖掘新意,通过传统文化来领导新事物。用融合的手段为教书育人注入生机与活力。

三、整体思路

1、本期传统文化教学内容

中国传统节日:除夕、春节、元宵、立春、寒食节、清明节、端午节、七夕节、重阳节、中元节、中秋节、冬至、腊八节等十三个节日。

2、教学内容的具体设施如下: A、传统文化教育工作。

B、本期学习内容:采取各个节日由全体成员收集资料,集体研讨制成学案,然后再交学校领导审核后,制成册子,供每个学生上课时备用。

C、老师要尽量写出每节课教学反思、心得体会。学生写出心得,并由全体成员集中讨论,整理归纳,制成小册子,为共享资源。

3、班级传统文化建设

黑板报以版块呈现,室内布置坚持传统文化精髓统一规划与个性化相结合。

4、传统文化进班级活动开展

A、充分利用各种有利契机,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并引导将知识理念化为行为规范。在早读课前十分钟、中午十分钟、下午放学后十分钟,播读中国传统节日相关内容《三字经》、《弟子规》、《千

2 字文》、《论语》等内容。

B、举行一次学生传统文化知识竞赛。

总之,传统文化教学是一项周期长,是见效慢的复杂系统工 程,需要我们时间和思考的问题还很多,只要我们真正做到思想重视,大胆探索,不断实践,让传统文化成为又一育人课堂。

3 4

活动课程实施方案
《活动课程实施方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