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慈善事件的影响

发布时间:2020-03-02 07:14:28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慈善事件的影响

近期发生的“郭美美事件”,经过媒体反复曝光,又起“卢美美事件”、“郎教授采访”等连锁反应,我国慈善捐赠降到了冰点。面对强大社会舆论压力,民政部官员称拟专门机构单独监管慈善公益组织。慈善公益事业的发展不仅可以集中社会力量对困难群体提供帮助,扩大社会保障的范围,提高社会保障的质量;也可以缓解政府在面临困难人群帮扶过程中出现的各种压力,有利于国家和社会的稳定发展。我国慈善公益事业的发展不缺乏良好的经济基础,部分地区、群众还相对贫困,尚需慈善捐助扶持,但是我国慈善公益事业缺乏规范的慈善公益组织管理。民政部社会福利与慈善事业促进司副司长徐建中也说过:“慈善事业是一个链条,其中非常关键的环节就是我们的慈善公益组织。他们的作用发挥得好不好,对于整个慈善资源的合理调配、使用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规范慈善公益组织管理,重塑慈善事业公信力迫在眉睫。

一、我国慈善公益组织管理的存在问题

根据我国管理学高校教程《现代管理学》“在借鉴中外学者对管理概论的认识,我们把管理定义为:在社会活动中,一定的人和组织依据所拥有的权利,通过一系列职能活动,对人力,物力,财力,及其他资源进行协调或处理,以达预期目标的活动过程。”所谓的慈善公益组织管理则是一种有组织,有计划,持续动态的管理过程,其管理者应多元化,不能仅限于政府、个人、媒体舆论,其管理系统不能采取舆论控制、舆论导向等行为预防,处理和消弥危机慈善公益组织存在问题,而是应从制度上根本的解决问题。我国目前正处于“经济转轨、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这正是西方管理学理论中所渭的“管理危机频发期”和“管理环节薄弱期”,所以从制度上正确处理慈善公益组织管理对于慈善公益事业科学发展、国家的长治久安具有特殊的现实意义。

第一,我国转型时期出现的制度漏洞和真空造成的各种制度化问题,对和谐社会科学发展提出挑战。所谓转型时期,是指事物的结构形态、运转模型和人们观念的根本性转变过程。不同转型主体的状态及其与客观环境的适应程度,决定了转型内容和方向的多样性。转型时期是主动求新求变的过程,是一个创新的过程,更是一个事物向正反两极动荡,逐步趋于稳定的过程。我国慈善公益事业需走出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中国社会主义道路,难有前车可鉴,我国在慈善公益事业中缺乏完善的制度,造成在突发事件处置进度迟缓,信任危机不断扩大,迅速蔓延,我国慈善捐赠极易降到了冰点。

第二,灰箱制度操作导致行政缺乏公信度,是慈善公益事业公信力下降的主要原因。慈善公益事业公信力建设实质就是通过加大慈善公益事业透明度、可信度,树立诚信慈善公益事业健康形象,对社会公众产生感召力、影响力和凝聚力,从而获得社会公众对慈善公益事业的认同、依赖和拥戴。而我国慈善公益事业从“帐篷门”事件到玉树捐款汇缴事件,慈善公益组织灰箱操作屡屡遭人诟病,公信力不足已成为制约慈善公益组织乃至慈善事业发展的一大顽疾。

第三、慈善公益组织行政色彩浓厚,缺乏专业化管理。改革开放以前,由于实行计划经济体制,作为非盈利组织的慈善机构完全依托于政府。改革开放以后尽管政府对于公民自发组织的慈善机构的政策有所松动,但是大多慈善公益组织是从民政部门分离出来的事业单位,依旧以政府部门的运作方式和思维逻辑开展慈善工作,而且慈善机构工作人员的专业职业技能较低、专业人才相对匮乏。甚至,“郭美美事件”后媒体曝光的“卢美美事件”,也引发舆论的讨论:“24岁能掌控20亿?”、“慈善是否需要舍近求远?”等讨论。

二、建立和完善我国慈善公益事业外部管理体制

就我国经济现状而言,面对各种危机,最重要的战略选择应是建立一套比较完善的慈善公益事业管理机系,并在此基础上不断增强政府、个人以及整个社会舆论的监督管理意识和能力。

1.推进慈善公益事业立法和制度创新。我国的慈善公益组织从根本上摆脱难以摆脱我国社会经济转型的国情,就要有必须的法律法规给予其制度层面上的支持和监督, 这样才能使慈善公益组织开展日常工作有法可依、有章可循,有制度规范防止善款挪用、灰箱操作等

状况。当前在法律完善过程中应该重点规范三个方面的内容:首先,要明确慈善公益组织的社会运行标准、管理制度,建立多元化的慈善捐助途径和形式。我们的慈善公益事业要发展和成长为全社会的事业、大众化的事业,而不是政府或者准政府行为,就必须打破现有的单一化的慈善公益募捐形式,形成多元化、多渠道的慈善募集形式,培育更多的慈善公益主体。其次,要建立起慈善公益事业的有效监督机制和自律机制。即明确政府监督部门与慈善公益机构的组织形式和运作程序以及慈善公益组织的自我运作行为准则,重点放在对慈善公益组织的发起募捐、使用募捐资金以及物品等全过程进行规范。最后,通过法律规范对慈善公益组织的运行建立起一套考核评估制度,通过系统的考核评估指标,对慈善公益组织进行评估,对管理规范、运行较好、有较高社会公信度的慈善公益组织提供社会捐赠的优惠政策,对没有达到考核标准的慈善公益组织要及时进行整改和清理。

2.加强慈善公益事业透明度,提高慈善公益组织公信力。公开慈善公益组织资金的管理和应用,规范慈善资金审批、使用程序,加强机构内部自我监督和外部第三方监督,保证慈善资金的公正、公平利用。要通过社会、政府两方选举慈善机构外的人员组成监事机构,对资金的募集、管理、使用、增值等活动进行监督,并定时通过社会舆论向捐赠人公布捐款的用途和监督,积极接受政府审计部门的审计,向社会公众公布年度报告,提高公众对慈善公益组织的信任度。加强慈善公益事业透明度,还要做到:“简”、“准”、“全”。 目前,慈善公益事业业内还没形成普遍认可的、面向社会公众的年度报告。慈善公益事业要充分利用并整合现有的各类评估机构和评估标准,成立以完善合理的专业评估机构,并尽快制定出可操作化的、具有针对性的、普遍认同的各项年度报告标准,保证评估的准确性和客观性,保障慈善公益事业公信力。

3.树立新的“监督观”,提高个人以及整个社会舆论的监督管理意识和能力。要建立现代监督体系,首先意味着要加个人力量,个人作为慈善公益事业的最基本个体,是慈善公益事业的主要力量,在监督方面发挥作用越来越重要。政府应通过教育和培训等方式,强化社会公众的慈善公益事业主人翁意识和慈善资金流向相关专业知识。再者,要积极引导科学合理的社会舆论,不能一掩遮百丑,积极报道不合理、不科学的慈善公益行为,尤其需要突出全民的慈善公益监督教育,提倡和优化社会舆论监督行为,开创人人慈善公益、人人监督管理的全民意识和社会氛围。

三、慈善公益组织要加强自身能力建设,强化组织内部规范管理

慈善公益组织应当加强自身能力建设,完善组织内部治理结构,借鉴现代企业管理理念和管理制度,强化组织内部规范管理。通过决策机制、执行机制、激励机制、内部监督和评估机制、宣传与反馈机制的建立,促进慈善公益组织专业化、规范化的高效运行,形成具有高度公信力,能够永续经营持续发展的慈善公益组织。

(一)组织决策和执行机制

慈善公益组织要进一步完善并落实理事会(董事会)制度,改变以职位换捐赠的筹款方式及理事会形同虚设的现状,减少政府公职人员和企业家在理事会的席位,提高法律、财务、会计和税务等专业人员所占比例,促进组织决策的民主化和科学化。对于以出资人身份进入决策层和领导层的人员,要严格以组织决策和领导者相对应的权力职责对其进行约束和规范,严守利益回避原则,避免内部人控制和以公谋私问题的出现,保证决策层以组织利益为最大考量,做出正确明智的决策。

同时,慈善公益组织还要通过制定完整、具体可实施的内部管理规章制度,建立起有效的执行机制,明确划分各部门的职能和权限。尤其要确立详细的财务申请审批程序和财务预算制度,严把财务关,避免活动开展和项目实施等过程的浪费和低效,降低组织运营成本,减少组织决策执行的随意性,保证组织决策执行的规范化和高效化,推动组织决策的顺利落实。

(二)内部监督和评估机制

慈善公益组织本身的自律和自我约束是提升组织公信力的基础。慈善公益组织要尽快完善内部监督机制,并为监督部门充权,赋予监事充分独立的监督权和质询权,让他们以相关

法律规范和内部规章制度为依据;对组织的日常运作管理、组织决策和项目执行等进行强有力的监督,尤其要加强对组织财务的审查和监督,实行对善款筹集、分配、使用的全程监管。监事要时刻以组织利益和形象为考量,通过敏锐的嗅觉及时发现组织运作中的问题。对组织运作中出现的异常或违规现象,监事有权提出质疑并要求相关部门和个人予以解释和澄清,对违法乱纪的事件和个人要及时上报联合会并移交司法机关,避免因个别事件破坏组织形象,降低组织公信力。同时,要尽快建立有效的内部评估机制。以联合会的评估标准和指标为参照,结合组织自身特点制定出一套完整具体有针对性并且能够量化的内部评估指标体系,主要侧重员工绩效评估和项目评估的开展。好的项目是组织最好的名片,对公信力的建立和提升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慈善公益组织要通过评估选择具有发展潜力,能够持续开展、社会效益大的慈善项目,并配合财务部门做好项目预算的制定和评估,为组织决策提供有效依据。对项目运作和实施的评估则要配合监督部门,及时发现问题并做出调整,保证项目规范顺利的实施。事后还要及时进行实施效果的评估,有需要的还要跟踪进行连续性的项目效果评估,要真诚地邀请相关利益主体参与评估,尤其要注重受益者的感受,允许并鼓励他们反映受助中出现的问题和感受,及时总结项目实施的经验教训,提高慈善项目的效果,促进相关利益主体对慈善公益组织的认同,提升组织公信力。

(三)组织激励机制

组织成员的形象、工作态度和专业性等直接影响着公众对组织的认可程度。慈善公益组织一方面要尽快改变政府委派和以“权”“钱”为考量的人才上岗模式,通过公开、公平、规范的招聘,择优录取专业性人才,尤其要侧重对社会工作人才的选拔。另一方面要为现职工作人员提供岗位培训,对外交流和晋升的机会。鼓励组织成员自主学习,尤其要注重组织成员使命感、责任感和职业伦理道德的培养,通过团队活动等具体有效的方式,强化团体意识,提高组织成员的认同感、归属感。同时要充分利用绩效评估的有效结果,对优秀成员进行表彰和奖励,发掘具有发展潜力的优秀基层慈善工作者,并发挥示范效应,激励组织成员,减少人力资本的流失,避免因人员流动影响活动开展和项目实施对组织公信力的破坏,打造一支稳定、高效、专业并有着强烈责任感的慈善工作队伍。

(四)宣传与反馈机制

慈善活动参与的非直接性和慈善公益组织信息的封闭性,是公众与慈善公益组织之间的一道天然屏障。慈善公益组织应当主动冲破屏障,建立宣传与反馈机制,加强与公众的联系和沟通。慈善公益组织一方面要充分利用现代市场营销理念,深入策划、宣传和推广慈善项目,打造出具有广泛社会影响力的慈善项目品牌,并让公众清楚知道慈善项目的类型,受益人群和申请程序、运作过程等。另一方面要,要格外关注大众媒体的相关报道,积极主动发布组织的相关信息和发展动态,争取信息发布的主导权,避免媒体的猜测性报道。对一些媒体的不实和歪曲性报道,要及时出面解释澄清,加深公众对组织的正确认识,减少负面报道对慈善公益组织形象和公信力的破坏,维护组织公信力。

影响党史的十大事件

江苏省慈善总会模拟新闻事件策划

九一一事件对欧盟的影响

影响整形美容界十大事件

乌克兰事件多中国的影响

影响中国法治进程的事件

双汇事件的过程及其影响

影响公众慈善行为的因素分析

从“郭美美”事件看中国的慈善立法

中国十大品牌危机事件及其影响

慈善事件的影响
《慈善事件的影响.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慈善事件 慈善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