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降低手术部位感染的措施

发布时间:2020-03-03 19:02:38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降低手术部位感染的措施

摘要 目的:探讨降低手术切口感染的护理对策。方法:以回顾性调查和跟踪随访的方法收集手术切口感染情况的资料进行分析统计,并采取了一系列的护理对策。结果:采用综合护理措施后,手术切口的感染率明显下降(P<0.01),环境微生物采样的合格率有明显提高(P<0.05)。结论:在临床护理过程中,可以通过有效的空气净化消毒、加强环境管理和微生物学检测、改善洗手等卫生设施,加强患者营养支持,降低手术切口的感染。 关键词 手术切口 切口感染 护理对策

中图分类号:R47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07-8329(2009)08-(0088)-(03)

2006年7月~9月,我院手术室对手术患者作术后随访发现手术切口感染率出现增高现象,为此从护理方面采取一系列的对策,经过3个月的跟踪随访,证实取得了一定的效果,现汇报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

1.1.1 随访时发现2006年7月~9月我院手术患者切口感染率在本季度中呈上升趋势。

1.1.2 采取综合措施后,跟踪随访2006年10月~12月手术患者切口感染率,以了解改进后的实际效果。

1.2 诊断标准。按全国医院感染监控中心诊断标准,手术切口感染包括:表浅切口感染,深部切口感染及腔隙感染。 1.3 相关资料用X2检验进行统计学处理。 2 结果与分析

2.1 手术切口感染情况统计。2006年7月~9月我院手术例数1037例,切口感染69例(占6.65%)。经采用综合护理措施后,发现手术切口感染率明显下降。资料显示:2006年10月~12月我元手术1107例,切口感染45(占4.07%)经X2检验P<0.01。

2.2 不同类别手术感染情况统计。2006年7月~9月I类手术216例(占3.24%),II类手术793例,切口感染49例(占6.18%),Ⅲ类手术感染28例,切口感染13例(占46.4%)经采取综合护理措施后,不同类别手术感染都有不同程度降低,资料显示:2006年10月~12月I类手术206例,切口感染2例(占0.97%),II类手术883例切口感染4例(占4.64%),III类手术18例,切口感染2例(占11.11%)。

2.3 手术间人数不同时空气浮游菌数比较。对4个手术间空气浮游菌数监测进行对比试验。实验分2组,手术间人数A组:4~6人,B组:10~12人,2组空气采样时间均为患者入手术间后60分钟。经统计发现,两组空气中细菌总数分别为163cfu/m3和287cfu/m3。提示:在人员流动大的情况下,空气中微生物监测的菌落数越高。

2.4 接台手术时术中空气浮菌数比较。对我院4个手术术间进行不同时间空气浮菌监测,发现于第2台、第3台接台前采样的各20个平皿中,空气平均细菌总数分别为453cfu/m3和511cfu/m3。依据卫生部对重点科室的微生物监测标准,二者空气菌落计数均100%不合格。提示:接台手术次数越多,空气中微生物监测的菌落数越高。

2.5 手术持续时间长短不同时空气中浮游菌数比较。分别于手术开始后60分、120分、180分进行空气浮游菌数监测。其平均细菌总数分别为117cfu/m

3、192cfu/m3和281cfu/m3。提示:手术持续时间越长,空气中微生物监测的菌落数越高。 3 讨论与对策 通过我院收治患者手术切口感染率的跟踪随访,发现引起手术切口感染的发生是一个多环节综合因素的结果,与手术医师的技术熟练程度,在手术过程中无菌原则的正确使用手术持续时间长短等都有重要关系。在护理过程中,我们采取一系列综合护理后各类手术切口感染率明显下降。如前面所示:I类手术感染率为0.97%(原为3.24%),II类手术感染率为4.64%(原为6.18%),III类手术感染率为11.11%(原为46.4%)。

3.1 重视空气消毒的效果对降低手术切口感染起着不容忽视的作用。空气消毒的目的在于消除或杀灭存在于空气中的各种微生物,以预防由于空气媒介引起的各种呼吸道传染病,减少医院内感染,同时还可以减少对室内物体的污染。紫外线照射法,因其具有杀菌谱广,经济安全,使用方便的特点,是最广泛使用的消毒方法。鉴于紫外线具有穿透力差的性能,有文献建议采用联合消毒的方法。对手术室而言,本身对无菌要求就很高,且手术患者往往病情都较危重,疾病谱广,抢救频率高。在这种情况下,单独用紫外线照射进行空气消毒难以达到预期的消毒质量。在我们的空气微生物监测中也曾发现有霉菌生长。为此我们采用术后及时通风,对物体表面、墙壁及地面以500mg/L含氯消毒液彻底湿式清洁,并坚持每周1次过氧乙酸熏蒸的空气消毒。使手术间空气浮菌监测合格率明显提高。

3.2 加强手术室的管理,减少或限制人员流动是降低手术切口感染的关键。手术室的空气质量除与空气净化设备和适宜的温湿度有关外,还与空气的静止状态密切相关,人员活动及人体不断排菌也会增加空气中的细菌量,因而在手术时应尽量减少人员流动,接台手术之间做好空气消毒,并努力培养和监督工作人员养成良好的操作习惯,在操作过程中要求动作幅度要小,以减少人为增加空气中浮游菌数的机会。

3.3 严格遵守无菌原则,避免外源性感染是降低手术切口感染的有效措施。

3.3.1手 术所用用具的消毒灭菌效果将直接影响切口的愈合程度,为减少各种\"人为污染\"的机会,我们将以往集中消毒的纱布、盆等改为单一包装,从而减少无菌器材受到污染的机会。对于外来器械,无论消毒与否,我们都视为有菌物品,必须重新高压灭菌后才能使用。 3.3.1.1 高危险性物品:这类物品是穿过皮肤或黏膜而进入无菌的组织或器官内部的器材,或通过破损的皮肤、黏膜而进人无菌的组织或器官内部的器材,或与破损的组织、皮肤、黏膜密切接触的器材和用品,如手术所用刀、剪、钳等,此类物品必须选用灭菌方法处理。 3.3.1.2 中度危险性物品:此类物品可能和破损皮肤或黏膜相接触而不进入无菌的组织,如麻醉机管道、止血带、血压计袖带、吸引器瓶及连接管等。此类物品不能高压灭菌,可采用清洁后浸泡在500mg/L含氯消毒液内,30分钟后用清水冲净,晾干备用。 3.3.1.3 传染病人用过的器材:分别采用物理或化学消毒方法处理。选用2000~5000mg/L含氯消毒液浸泡30分钟后去除器械上的血渍等污染物,进行彻底刷洗,然后用流水冲净、擦干、上油、尽快打包,高压消毒2次。

3.3.2 医护人员工作服和口罩帽子的细菌污染不能忽视。其染菌量与穿着时间成正比。穿着时间越长,染菌量越多。洗涤方法不同,细菌污染情况也不同,灭菌处理的工作服染菌数比3天以上洗1次的工作服细菌污染数要少的多。因此,采取工作服每天更换、高压消毒,并使用一次性口罩、帽子等方法,以降低外源性感染的发生。 3.3.3 医护人员的双手是医院感染的媒介因素,也是造成外源性感染的重要途径。为此,我们及时改进洗手用具的卫生设施:水箱每周彻底刷洗,并用500mg/L含氯消毒液浸泡,使用壁挂式皂液装置和人手1次使用灭菌小毛巾的方法,以降低外源性感染的发生。 3.3.4 对一次性卫材进行严格管理。无论何种物品,严把质量关,除详细查看卫生许可证及产品合格证外,必须做细菌培养,证实无菌生长后才能用于手术中。存放时也注意防潮防尘,疑有污染时坚决不予使用。用后按规定销毁。

3.4 加强器械管理。各类手术器材的好坏直接影响术者的手术技术和手术时间,而手术暴露时间与术后切口感染的发生率密切相关。因此,我们建立各种规章制度,及各种操作规程和质量控制标准。定期检查,凡不符合要求者随时更换,并按标准做好器材的去污、清洁、保养、包装及操作,以确保手术器材的质量,从而促进手术顺利进行。 3.5 改善局部和全身状况,增强机体的防御能力是降低手术切口感染的又一行之有效的措施。

3.5.1 皮肤和黏膜是人体防御外界致病微生物入侵的屏障。用于皮肤黏膜的消毒剂要求刺激性小、啥菌谱广、快速有效的特点。故我们将原来用于皮肤消毒的刺激性较强的消毒液换成0.5%碘伏液,碘伏具有对黏膜刺激性小,且杀菌效果可靠的特点。

3.5.2 患者的全身状况与手术切口感染率有密切关系。患者身体状况越差,术后切口感染率越高。因此手术后患者的全身状况将对手术后切口的愈合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故除在手术后预防性地使用抗生素外,在术前应及时并积极加强营养支持。如输血、输液等,以纠正患者营养状况,增强肌体的抵抗能力,促进手术切口的早日愈合。

手术部位感染监测方案

手术部位感染控制方案(整理)

第三季度手术部位医院感染监测小结

骨科科手术部位感染监测方案

手术部位医院感染暴发演练总结

降低手术伤口感染风险的八项注意

手术部位感染预防指南更新的解读

手术部位院感

手术部位医院感染的预防与控制制度

手术部位标识识别制度

降低手术部位感染的措施
《降低手术部位感染的措施.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