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探析当代大学生择业问题

发布时间:2020-03-04 05:25:11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探析当代大学生择业问题

摘要:大学生是祖国未来的社会主义的接班人和建设者,大学生的命运直接影响和决定着祖国未来的发展趋势。然而在当今就业形势十分严峻的情形下,择业问题越来越受到大学生的关注,甚至许多高校都有专门的择业指导方案.本文通过对择业观认识的描述,调查分析了当代大学生的择业现状及其影响因素,进而对择业问题如何在当下解决提出了积极的方案.

关键词: 择业观择业现状 影响因素 措施 结语

引言

由于大学扩招,门槛不高,大学生不象过去佼佼者那样飘飘然,加上就业压力、竞争压力过大,现在不少大学生的功利色彩特别明显。这不能不令人担忧。

笔者以为,大学生在择业时首要的是确定他今后人生的历程中能否得到快乐和满足,如果一味追求高薪美差,那无异于本末倒置。如果单位里来了位大学生,他来工作除了生存需要,还能将快乐和幸福感染其他人,我想无论到了哪里,周围的人都会欢迎他、接受他。

对大学生择业观的第二点看法,是要在思想里实际一些。曾看到过这样一个报导,一位大学毕业生被介绍去了一家企业,但回来后却垂头丧气的,他说那家厂太偏了,干上几年人就变儍了,一个月工资才一千多一点。同他这样想法的大学生不在少数,他们绝多数是独生子女,从小就众心捧月似的长大,挫折教育受得少。看到这我们不禁反问:一是你的心理预期这么高,将来在你心目中不算好的单位里工作,你带着坏情绪工作,能干得好吗?二是大城市诚然好,开销也大,而偏僻地方含金量高,你能攒一笔积蓄下来;如果你觉得流动性不强,你还能少受干扰看多看点书,通过不断提高改变命运。三是企业起初不了解你的能力,如果今后工作中你能力突出,觉得你应拿更多的薪水报酬,你不就具有跟老板提要求的资本吗?

第三点看法,大学生切忌存有“骑驴找马”的想法。大学生在社会上是特殊群体,年青有朝气,敢于创新,但不等于要社会对你“虚席以待”。正常的人才流动是必要的、允许的,但没有一家单位愿意自己的员工朝三暮

四、见异思迁,这也是不少单位不愿录用高学历人才的原因。其实,大学生择业,出发点是生存,没有最基本的这一点,个人的发展和成就感都是空中楼阁。[1]

总之,大学的教育背景仅仅为个人适应社会提供了技能和知识上的训练,为今后的继续再教育、工作中提高和完善作了有益的铺垫。大学生要以此为起点,把思想、理论同实践结合起来,认认真真工作,老老实实做人,我想这样的择业心态会更加理性、更受社会欢迎。

一.大学生的择业观

择业观,通常是指人们对职业选择的基本看法。择业观对人们的求职、择业、就业准备等多个方面都有直接的影响。

新的历史条件下,随着人事制度的改革和人才供求关系的变化,大学生确立正确的择业观,对拓宽奋斗领域、实现自我价值、促进社会发展都具有积极意义。然而有些大学生由于受到传统文化的影响,对自主择业一直难以适应。还有一些大学生受社会腐败现象及国外不健康文化影响,再加之不注重自身的修养,因而滋生出贪图享受、不愿吃苦的思想意识。表现在择业上产生了一些不良倾向:

(一)、注重物质利益,功利色彩浓重[2] 有些大学生受经济利益驱使,人生价值发生了倾斜, 在选择上过分选择经济条件好、生活环境舒适、工资收入高的发达地区,而较少考虑中西部欠发达地区。据调查发现,73%的

重点大学毕业生概括自己的职业选择是所谓的“新三到”—到国外、到沿海、到最赚钱的地方去。另据中国社会科学院青年研究室1998年调查,大学生在择业时首先考虑的重要因素依次为:经济收入(53.7%),出国深造(32%)。他们对职业的选择首先考虑到的不是符合自己的专业,而感兴趣和关注的是职业的附属物诸如工资、住房、福利待遇等。由此可以看出,部分大学生的价值取向由原来的社会价值转向经济价值,把追求经济物质利益放在了首位。

(二)、以自我为中心,个人主义倾向严重

许多大学生在择业时不考虑国家和社会的利益要求把个人兴趣爱好放在 首位。他们把是否能在未来的职业生涯中发挥专长,实现自我,发展自我作为择业的唯一要求,不愿到不利自身发展的地方去。据统计,43.9%的毕业生表示,如果有的单位“条件好、待遇高、适合自身发展”,他们可以放弃户口;33.1%的毕业生表示,如果用人单位的条件适合,他们可以放弃自己所学的专业。

(三)、靠不正当的社会关系择业心态[3]

由于大学生所需的公平竞争机制尚未形成,一些人把择业希望寄托在社会关系上。据调查,时至今日,仍有7.3%的高校毕业生认为,“拉关系、走后门”是找工作的最佳捷径。

不过随着社会的发展,社会制度的改进,以上这些不良倾向正在进一步得到改善.

二、当代大学生的择业现状

(一).西部创业,放眼长远

近年来,沿海高校的毕业生到西部就业热情逐渐高涨,这固然与大城市就业压力增大有关,但主要原因是国家开发大西北政策指引和投资力度增加,使西部的吸引力显著增加,一方面为广大学生建功立业提供了广阔的舞台,另一方面待遇条件逐渐与东部接轨,许多名牌大学化学专业的毕业生就和新疆塔里木油田签了约,准备到那里当一名技术人员,做自己所热爱的专业本行,他们认为,做出这个选择并非\"理想主义的冲动\",而是深思熟虑的决定.因为他们都曾到人才市场看过行情,他们觉得现在名牌大学毕业生要在沿海发达城市找份工作不算很难,但很可能要被迫放弃自己的专业和理想.尽管西部地区的生活水平与发达地区有一定的差距,但那里有广阔的事业天地等待开拓,与其在大城市做一份自己不开心的工作,还不如到西部干一番属于自己的事业.

近年来,国民经济高速发展对自然资源的需求,也使得边疆和偏远企业的实力和地位都得到了迅速的提升.塔里木油田就提出,本科生实习期年薪3万~4万,第二年不少于5万,并提供40平方米的住房.这样的待遇再加上广阔的塔里木盆地和美丽的新疆风光,更增添了人们的向往,有专家认为到西部创业不失为明智的选择.

(二).好的方面

1.自主择业意识。由原来的国家硬性分配向“双向选择”的转变,国家所给的“铁饭碗”已经打破,所谓的“铁饭碗”已不复存在。要想拥有自己的满意岗位只能由自己的实力来证明,这样,也就给了大学毕业生一个机会来选择自己喜欢的岗位,而不再是过去的“我是革命一块砖,东西南北任你搬”的主体性意识的缺失。这种自主择业就体现在“我满意岗位,我选择你;岗位满意我,你选择我。”在这样的双向选择下,互动互利,进而形成满意的双边协议,有利于人才资源的恰当分配和利用,当然,也有利于社会的发展。

2.竞争意识和危机意识。原来的大学毕业生根本不担心就业问题,“毕业就等于永远就业。”根本就不需要和少之又少的大学毕业生相竞争,尽管“我”自身素质可能低,但是,这根本不影响就业。有这样的情况,根本没有人去竞争保送硕士研究生,,而是需要鼓励保送,因为都知道就业是100%的事情,所以,权衡两者,就业的是绝对性的居多。因此,对于那时的大学毕业生,竞争意识很弱甚至没有,更不谈危机意识了。回过头来看如今的大学毕业生,由于大学毕业生群体日益增多,我们大多自我定位、自我期望值过高。为了要找到一个

满意的“精英”岗位,压力是很大的。“没有压力也就没有动力”,这样的现实就要求我们必须要竞争,要求我们也必须有危机意识。 有竞争才有发展,因此,竞争和危机意识带来的是全体大学生努力提高自我素质以适应这种竞争。当然,整个社会的发展也因此而带动。

3.自我推销意识。在这样的现实情况下,我们必须要学会自我推销。“精英岗位”不会主动找到我们,只有我们主动去找“精英”岗位,我们不能过于谦虚而不懂得表现自我,我们必须展现自己,寻找每一个机会推销自己。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竞争日益激烈的现在拥有立足之地。

4.务实意识。竞争的后果带来的是我们必须是努力提升自我素质,而不能尽做表面功夫。实际的能力(工作能力、交际能力、适应能力等)是我们要在竞争中处于不败之地的唯一的也是最重要的因素。需要有外交能力,一口流利的英语就能说出来;需要有推销的能力,就能够有较强的交谈说服能力……总而言之,表面的功夫已不再能应付对于岗位的严格要求。只有踏踏实实,上好基础课、打好基础功,这样就使培养大学毕业生的务实意识。

5.创业意识。原来的单纯的国家安排就业忽视了大学毕业生的自我意识。现在大学生有了相应的政策作为后盾,有着自己的愿望作为精神支柱,再加上自己创业的豪情。因此压抑与心中很久的创业意识由此而萌发了。这样的创业,一方面,可以锻炼自我的创造力;另一方面,对于大学生的就业拓宽了道路。自我创业意识带来的就是个人的自主奋斗意识的提高,社会的创新,社会的进步。

(三).存在的问题

(对个人状况的了解程度)[5]调查发现,对个人的兴趣.爱好较了解和很了解的分别占51.9%和29.3%;对个人的性格.气质较了解和很了解的分别占58.1%和24.7%;对个人的能力.素质较了解和很了解的分别占39.4%和13.4%;其说不清的占32.2%. 从以上的调查数据我们可以看出,有1/5的大学生对个人状况说不清,有一半左右的大学生对个人职业生涯不了解甚至从未听说过这个概念,这些问题的存在需要就业指导部门及相关人力资源机构予以充分重视.

(四).大学毕业生择业存在的七大误区[6]: 1.“追热门,随大流,是第一个择业误区。”不少毕业生择业时易受社会上一些舆论的左右,盲目从众,追逐热门,而不考虑自身条件及职业特点和社会整体需求,结果既影响择业又压抑了自己的优势。

2.据介绍,人事部对89个城市的一项就业统计显示,公务员职位虽然只为大学毕业生提供1%的就业岗位,但却吸引了30%大学生的目光。“千军万马挤这个就业„独木桥‟,反映出大学生群体择业取向存在一定偏差———过分强调职业的社会地位,是第二个择业误区。”

3.不少学生在求职过程中,不顾职位是否学以致用,也不管是否是自己专业特长、兴趣能力所及,而优先考虑那些高薪高酬、福利好的职业和单位,今天认为这个单位待遇不错,明天又觉得那个单位有利于自己发展,在多个单位中难以取舍,结果高不成低不就,丧失就业机会。“追求高薪高酬职业,是第三个择业误区。”

4.北京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一项统计显示,许多学生求职的理想地点是北京、上海及沿海发达城市,稍偏远的地区就不予考虑。“片面强调就业地区,是第四个误区。”例如,2004年北京郊区密云国税局公务员职位就无人应考,即使是税务局这一热门报考单位也因地理位置而招不到大学生. 5.“图轻松,缺乏事业心,是第五个择业误区。”据介绍,一些毕业生在择业时避苦就易,目光总盯着工作轻松、稳定、竞争不激烈的单位,在职业选择上有些学生虽然意识到基层艰苦行业需要人才,最能锻炼自己,却又怕基层条件差、埋没了自己的才能。

6.“一味追求个人兴趣满足,是第六个择业误区。职业是人们满足兴趣、发展自我的一

个途径,但如果一味率性而为地择业,不顾主客观条件,便会在择业时遇到许多冲突和阻碍,反而屡屡受挫。”

7.由于社会现实的种种限制,个人所学专业与社会需要并不能一一对接。“狭隘地理解专业,是第七个择业误区。”据就业指导中心的老师提醒,如果求职学生狭隘理解“专业对口”,就会使择业范围和发展空间大大缩小,易导致挫败感和消极情绪。

针对大学毕业生择业中存在的7个误区,专家建议正在求职的毕业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更新择业观念,摆脱传统束缚,消除爱慕虚荣、自我封闭、消极怠慢等心理;同时加强自身修养,客观认识社会转型时的诸多现实,达到个人、社会、国家利益的统一,在主客观限定范围内,寻找适合于自己的就业道路。

(五).择业现状总的概况

1.调查数据统计结果[7]

(1)学生的求职方向:在被调查的对象中,有31.2%的要去三资或民营企业就职,12%的选择了大型国有企业,3%的选择从事科学研究,27.5%的学生愿到机关工作当公务员,3.05%的人渴望出国留学,63.08%选择报考研究生。

(2)工作价值观:在调查中选择“体现自己的价值”,“实现自己的理想”和“高收入”的占前三位,占总人数的50%至60%;选福利。升迁机会。工作稳定的占30%到40%,不重视工作的轻松程度和单位所有制性质不到10%。

(3)对工作地区的选择:在择业中工作地区是学生重点考虑的问题之一,大学生考虑的因素既有政治。经济方面的,也有文化。教育条件的;既要考虑交通。生活条件,也要考虑工资福利等待遇;既考虑个人问题,也要顾及家庭的实际情况。因此,大学生对工作地区的选择呈现多元化趋势。据调查,53.03%的大学生希望在大城市工作,31.51%学生希望就职于外企或驻外机构,12.12%的学生希望到沿海城市工作,仅有少数人选择中小城市。这一结果说明:沿海城市经济发达地区,对大学生具有较强的吸引力。而老少边穷地区,几乎无人问津,即使来自边远地区的学生也不愿意回去,但除了志愿服务西部的志愿者。

(4)大学生最想得到的就业服务(多项选择):在调查中发现,学生选择:个人咨询指导。用人单位介绍。对就业市场的走向和变化的分析研究的占前三位,其次考虑的才是向学生提供人才需求信息,为录用单位和毕业生之间提供更多的双项选择机会,开设就业指导课程或教育,讲座等。

从调查中发现,当代大学生在择业时有一些好的方面,同时也存在一定的不足,因此我们要树立正确的择业观,找对目标,走出属于自己的路。

三.影响大学生择业的因素

(一).生活因素

所谓\"入乡随俗\",到某一个地方就职,我们不仅要工作还要生活.因此要综合考虑了职业本身之外的其他因素,比如自己是否适合当地的文化氛围,是否适应了当地的气候水土,是否还有一些必须考虑的家庭因素或者人际关系. 对某一区域文化环境的认同,一成为大学生选择就业地域的重要因素.在我国,由于地理.语言.风俗.信仰.饮食.性格.历史.经济等诸多方面饿原因,不同区域的生活习惯,文化氛围有很大的差异.通常,我们能对来自不同地区,不同省市的人,给予生活习惯,行为方式,性格特征等方面的基本判断,诸如,喜欢吃咸的还是吃甜的?是精细还是粗犷?喜欢品茶还是喜欢喝酒?是能歌善舞还是能言善辩?等等.而且这种文化氛围的差异,将很大程度体现到用人单位的管理风格上,虽然现今的公司

都在强调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并试图走向国际化,市场化,民主化,但是国际化,市场化,民主化的程度,却是因地而异的,不同地区的企业对人才业绩的评价也会有一定的\"地方色彩\".我们的大学生可能来自不同的地区,但是,经过几年大学生活的磨砺,他们已经知道自己能在那

种文化氛围中生活,更适应于在那种文化环境中发展.

(二).影响职业理想的主要因素是社会舆论

针对限单选的问题项“您在确定理想中的职业时,受外界哪方面的影响最大”,回答“社会舆论”、“家庭”、“学校”和“地区”的比例依次为40.1%、26.9%、18.5%和14.5%。总体上,社会舆论对于职业的评价在学生形成职业理想的过程中起着主导作用,家庭和学校次之。

(三).收入成为职业理想的主要组成部分

针对不定项选择问题项“您理想中的职业,其相关因素包括什么”,依据选择人数的多少依次为:“收入”201人,占77.8%;“就业地区”163人,占55.7%;“发展阶段”150人,占54.5%;“职务”134人,占34.2%;“声望”98人,占30%;“权力”50人,占18.3%。收入在当前大学生群体中已经成为职业理想的主要组成部分;就业地区和发展阶段位居其次;而在以往居于主导地位的权力因素已退居最末。

(四)考虑最多的是“符合个人的兴趣”[8]

本次调查,将大学生择业时考虑较多的因素总结为10项,调查显示:大学生选择单位和职业时首要考虑的因素前5位为:符合个人兴趣、爱好,能发挥个人特长,待遇高,就业地点在大城市,专业对口;第二位考虑的因素前5位为:能发挥个人特长,待遇高,就业地点在大城市,专业对口,符合个人兴趣、爱好;第三位考虑的因素前5位为:待遇高,能发挥个人特长,能解决户口或住房,符合个人兴趣、爱好,就业地点在大城市。这说明,大学生普遍关注两类条件:符合个人兴趣、爱好,能发挥个人特长;待遇高,就业地点在大城市。

(五).影响择业观的主要因素

择业观的形成往往受三个因素的影响:即经济收入,个人价值,社会价值。

经济收入往往职业选择的基础因素。人们在选择职业时,会把经济收入的高低作为一项重要指标,一般都喜欢高薪的职业。职业是以出劳动、获得报酬为主要形式的,因此,在一定范围内,追求合理的经济回报无可厚非。但重要的一点是,经济上的回报应该与所付出的劳动相适应,,脱离这一点,片面的追求高的经济收入则会适得其反。

人们都希望能够通过职业生涯发挥个人的聪明才智,使自己的个人价值能够得到充分的体现。因此,在选择职业时,往往会考虑哪个行业、哪个工作岗位更符合自己的兴趣爱好、特长更能发挥自己的才华,人们往往会偏爱这样的岗位和职业。有的人更是渴望“独闯江湖,建功立业”,干一番“自己的事业”以实现自己的个人价值,这一因素是人们选择职业的较高因素。

个人价值的实现,与社会价值的实现密不可分的。只有把社会需要放在优先位置,以事业为重,个人服从国家需要,到国家、社会最需要的工作岗位上去,为国家的发展,社会的进步,经济的繁荣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才能真正实现我们自己的人生价值。因此,社会价值是人们选择职业的最高追求。

四.措施

(一).学生要走进就业市场

大学生从入学开始就要树立就业意识.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我国的高等教育长期以来是一种高度集中的计划管理模式,从招生到就业,国家\"统.包.管\"一条龙服务,而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大学生就业实行择优录用,双向选择,大学生要认清形势,树立\"不等\".\"不靠\"的思想,着重培养自己的就业意识.大学生可以利用假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争取机会多接触社会,主动了解我国现行的大学生毕业就业政策,我国大学生就业的发展趋势和社会对人才的需求状况,增强对社会.市场的适应性.特别是要培养主动推销自己的意识,\"寻找适合自己,最能充分展示自己才华的舞台\",打破\"一次择业终生就业\"的观念束缚,必要是先 就业后择业,增强企业信心与能力.

(二).树立正确的职业理想[9] 青年大学生对未来从事的职业都有美好的向往和追求,希望在未来的职业中作一番事业。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为他们提供了多元化的思想储备、开放的思想意识,提出了要有高度的社会责任、积极进取的精神和务实的工作态度。但是,大学生本身所处的社会地位及身心发展特点决定了他们的择业期望与社会需求之间的矛盾。因此,这就要求高校应从大学生的思想实际入手,加强教育,帮助他们把个人的理想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结合起来,培养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引导他们确立适应市场经济下的职业道德观念,克服择业过程中的盲目性“大城市化”倾向,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其实,大学生到落后地区、贫困地区在一定意义上更有利于自身的发展。因为经济相对落后地区蕴藏了巨大的发展潜力,这就给人才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天地。再则,落后地区及一些中小企业和单位缺乏人才,大学生去了之后更容易受到重视一展宏图。因此,应给自己的职业理想一个确定的定位,把理想和实际结合起来。“不想当元帅的士兵不是好士兵。”然而一时当不成元帅怎么办?俄国文学批评家别林斯基的一段话是具有启发意义的“每个人不要做他想做的或应该做的,而是要做他可能做的。拿不到元帅杖,就拿枪,没有枪就拿铁铲。”这就说明,做事要从实际出发,决不能好高骛远。“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现在,有些大学生在这方面已迈出了可喜的一步。据《改革时报》载,通过对西部大学生回归意向的调查表明,33.9%的大学生表示不愿回“江东”,他们意识到了西部地区发展在即,腾飞在即,有着无限的发展空间。应该说,这是比较明智的选择。因此,作为当代大学生,要把个人需要和自身价值实现同社会需要及“报国、奉献”联系起来,树立为人民服务的崇高职业理想.

(三).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改革的进一步深入,令人目不暇接的经济、政治、文化的社会变迁,进一步导致了人才竞争的加剧,引起了人们行为方式的转变,从而不可避免地导致人们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的重塑。就大学生而言,有些人在选择职业时,将自己的兴趣、爱好放在首位,以自我为中心,不顾国家和社会的需要,甚至有的大学生以经济利益为导向,贪图生活享受,不愿到贫困地区去。比如,内陆省份以及广大的中小城市,特别是内陆省份那些相对艰苦的工矿企业对大学生的需求量很大,而且为了解决人才断层现象,各级领导也都无不求贤若渴,但是有些毕业生们还是非沿海城市不去,非经济发达地区不去。因此,高校应加强大学生的政治思想教育,培养大学生深厚的集体主义、爱国主义情感,树立科学的人生价值观。引导他们走出以个人为中心的狭隘小圈子,摒弃自私自利、享乐腐化等思想观念。教育广大学生从实际出发,从大局出发,到祖国最需要的地区和部门寻找自己的用武之地,要通过自己的劳动和艰苦努力来改造生存环境,获得不断发展的机会。让大学生充分认识人生的意义及人生的价值不在于他从事什么职业,不取决于工作环境,而在于把自己投身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现实实践中去,使自身所拥有的巨大潜力充分有效地发挥出来。大学生只有在为社会、为人民作贡献的过程中才能实现人生的价值,才能体会到人生的幸福。

(四).树立新型的择业观

1 处理好三个关系

一是事业与谋生的关系,要以事业为重。谋生是基础,事业是重点,我们要把职业看成是实现自己人生价值的事业,而不仅仅是谋生的手段。二是奉献与索取的关系,要以奉献为重。我们要有对社会做奉献的意识,把促进发展看成是自己的责任和,默默奉献,勇于进取。三是长远发展与眼前利益的关系,要以长远发展为重,我们要把自己的职业选择与国家的强盛、区域经济的发展、所在单位的事业联系起来。要立足于自己自己的长远发展,不要在被眼前的利益所诱惑,也不要被短期的所吓倒。眼光放远一些,步子走稳一些,根子扎深一些,脚踏实地,循序渐进,铺就一条不断走向成功之路。

2 正视现实,自主就业

目前,“双向选择,自主就业”已是大势所趋。人们应该提早准备,不断提高自己的职业素质和综合职业能力,为将来的就业打下基础。现在,人才市场、劳务市场正在逐步建立和完善,学校有关部门也在积极地为毕业生的择业就业提供服务和帮助。应该说,人们的就业道路越来越宽。相信大家通过自己的努力,会通过双向选择,自主就业,找到自己理想的职业岗位。

3 改变传统观念,树立新的择业观

以往,大家往往在就业时看重国有企业、事业单位的“铁饭碗”,在职业选定后就“活到老,做到老,靠到老”把某一职业看成终身制。而现在,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就业形势的变化,许多观念也发生了改变,从“铁饭碗”到合同制,从国家分配到自主择业,从终身制到多次选择职业等,这些情况要求抛弃传统的择业观,到最后需要人才的基层、生产第一线、民营企业寻找自己的发展空间。同时,还要树立起终身学习和多次就业的观念,用科学知道不断充实自己,在经济发展的大潮中不断寻找适合自己的位置,开拓自己职业发展的空间。不求一劳永逸,但求不断进取,在实际工作中锻练自己,提高自己,发展自己。

4立创业之志,走创业之路[10] 当前,我国正在进行经济体制改革和立业结构调整,非国有经济在整个国民经济中占有越来越大的比重。中小企业在经济社会中日益发挥着不可替代的功能和作用,是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中小企业和民营经济的健康发展,对于吸纳新增就业人员、启动明间投资、优化经济结构、加快生产力发展、确保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增长、进一步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为了改善中小企业的经营环境,促进中小企业健康发展,扩大城乡就业,发挥中小企业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小企业促进法》自2003年1月1日起旅行。国家对中小企业实行积极扶持、加强引导、完善服务、依法规范、保障权益的方针,为中小企业建立和发展创造有利的环境。新的形势为人们的创业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职业技术学校的毕业生要利用自己所学的知识和技能开创出一番事业来。这样,既为国家解决了安置的问题,也可以通过创业,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立创业之志,走创业之路,建创业之勋。这些年来,涌现出一大批职业技术学校的毕业生自主创业取得成功事迹。他们的实践表明,发挥自己的优势,立创业之志,走艰苦拼搏的创业之路是大有可为的。

五.结语

就业为民生之本。没有就业就没有生存权和发展权。缓解就业压力关系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关系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关系社会公平与国家的长治久安,不仅是重大的经济问题,更是重大的社会政治问题。如果就业问题长期得不到有效解决,将导致广泛的社会危机,引发社会*,直接威胁国家安全。

要就业,必须先择业,只有做好择业方面的工作,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就业问题.大学生转变择业观,不仅是社会的呼唤,也是我国长期发展的必然要求。大学生转变择业观,能够调整人才资源的配置,促进社会全面发展,减少地区间发展的不平衡性,从而全面提高我国的综合国力。因此,学校要制定切实而有效的思想教育目标,积极引导大学生认清我国社会发展的趋势,根据社会需要及时调整自己的择业标准.今后,尤其是各种经济成分的中小企业的发展,将为劳动力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因此,应鼓励毕业生到非公有制企业、中小企业和农村的广阔天地大显身手。现在,已有许多大学生从实际出发,从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出发,经过冷静的思考后毅然决定到边疆、到农村、到基层、到贫困地区。特别是近年来,我国民营科技企业异军突起,其发展速度呈几何级数增长,一些大学生把就业视点转向民营企业,以跻身于民营高科技企业而自豪,另外,当代大学生还应该根据自己的职业特长,或根据自身的能力,要有自主创业、开拓一片新天地的无畏精

神。大学生要逐步适应社会,适应环境,加强自身的修养,想国家、人民之所想,急国家、人民之所急,逐步转变择业观念,将实现个人价值的追求体现在为社会服务的实践之中.正如马克思在《青年选择职业时的考虑》所指出的“人们只有为同时代人的完美,为他们的幸福而工作,才能使自己也达到完美。”[11]

参考文献

[1]王 宏 熊丙奇 田 磊 《直面就业》大学生职业发展指导(第二版) 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2004年10月

[2]张 强 《大学生择业与就业指导教程》 世界知识出版社 2006年2月 [3]林夕宝 王传明 《大学生就业指导》 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 2006年8月

[4]杨公科 孟野 雷五兰 《当代大学生就业方略》 陕西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3年8月

[1] .《大学生就业》杂志 [2] .《中国大学生》杂志 [3] 人民日报

[4]王 宏 熊丙奇 田 磊 《直面就业》大学生职业发展指导(第二版) 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2004年10月

[5] P4 张 强 《大学生择业与就业指导教程》 世界知识出版社 2006年2月

[6] P48 杨公科 孟野 雷五兰 《当代大学生就业方略》 陕西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3年8月

[7]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就业指导中心2003年10月关于毕业生就业调查问卷》

[8]王 宏 熊丙奇 田 磊 《直面就业》大学生职业发展指导(第二版) 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2004年10月

[9] 《改革时报》

[10]杨公科 孟野 雷五兰 《当代大学生就业方略》 陕西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3年8月

当代大学生择业意向调查

当代大学生求职择业取向调查报告

当代大学生的择业观念调查报告

浅谈大学生择业心理问题

当代大学生有关问题

大学生择业从众问题的探究

当代大学生的择业倾向及就业问题的调查研究

大学生择业计划

大学生择业心理

大学生择业调查表

探析当代大学生择业问题
《探析当代大学生择业问题.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