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大学生择业从众问题的探究

发布时间:2020-03-01 20:34:15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大学生择业从众问题的探究

10709223张珊珊

摘要:从众心理是个体社会化的一个重要途径,研究大学生在求职择业中的从众现象、形成产生的主客观因素、对大学生就业的影响以及提出消除大学生消极的从众心理的应对措施,有利于促进新形势下大学生的顺利和充分就业。

关键词:大学生;择业;从众心理

从众是指个人的观念与行为由于群众直接或隐含的引导或压力向与多数人相一致的方向变化的现象。从众行为的本质是个体受到某种社会影响力的作用后所产生的一种适应性行为反应。目前,大学生在择业从众方面所占比例较大。从众心理是一种比较普遍的社会现象,认真分析大学生求职中从众现象的表现和成因,研究大学生求职择业从众现象的心理规律,制定切实可行的应对措施,对于大学生进行合理的职业生涯规划和提高大学生的就业质量有重大意义。

一、大学生在择业中从众心理的现象

此现象既有积极的一面又有消极的一面。积极的是大学生普遍了解社会需求,能对自己作出科学合理的定位,并注重自己的素质能力拓展。

主要表现在几个方面:在社会集体环境下很多大学生认识到目前自己将面临的就是严峻就业形势;认识到本专业在社会的需求情况;期望辅修第二专业和攻读第二学位并在有条件的情况下考取汽车驾照或计划争取获得全国计算机证书和其他各类资格、资质证书。这类大学生在群体里学习和应用大家所共有的社会功能,普遍认识到在学好专业的同时须拓宽视野,尽可能多的掌握相关知识,在知识结构的建立上坚持广博与精深理论与实践静态与动态、个人兴趣爱好与社会需要四个相结合。大学生在良好社会风气、正确舆论导向的引导下形成这些正面而进取向上的从众行为,对个人、对社会均有益处。

消极的一面是大学生在一些歪风邪气、不正之风的污染下,容易形成不求进取、消沉、阻碍发展的从众心理。这种从众便使个人在行动、信念上改变原有观念,放弃个人意见,不加分析地跟随某种时尚的社会风气或思潮,它不论对个人还是对社会均有害。

主要表现的方面:大多数大学生期望毕业后能到经济发达地区的大城市工作,极少数愿意到农村和欠发达地区就业;相当一部分大学生把到公办、国有单位就业作为首先目标,极少数愿意到“无保障”、风险大的民营、合资单位就业;在对就业违约的认识态度上,大多数学生认同“有签先签,保个底,碰到好的就毁约”的做法;近几年考取公务员职位成为大学生所挤的“独木桥”,只为大学生提供1%的就业岗位却吸引了30%大学生的目光。在这种没有考虑专业特长、兴趣能力所及,只是一味的随大流选择高薪高酬、福利好的职业和单位的从众行为导致了很多就业机会丧失。

二、大学生择业从众的成因

从众心理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个体的个性特征,包括能力、气质、性格、性别、年龄、社会阅历和文化差异等。美国心理学家克拉奇菲尔德提出具有以下特征的人容易产生从众心理:智能较不发达、思维过程缓慢、缺乏己见,坚韧性不强,应激能力较差,情绪沮丧,明显的自卑感,自信心不足,自尊心不强,人际交往消极被动,容易受人暗示,依赖性强;另外,据研究证明:女性从众多于男性,年龄小的人多于年龄大的人,社会阅历浅的人多于社会阅历的丰富的人,文化程度低的人多于文化程度高的人。

造成大学生在择业中的从众行为的原因归结为主观和客观两个方面。

(一)大学生择业中的存在从众心理的主观因素

1、求同心理。人是社会群体的一员,在社会性的压力下形成了自己的价值观和行为规

范。马斯洛把人的需要分为五个层次,认为人们在满足了最基本的生理需要后,则渴望获得安全感和亲密感。人以群体生存,无依无靠的孤独和不安全感最可怕。在生活中每个人都希望得到大多数人的肯定评价,大学生在择业中如果没有信息供自己参考,则普遍倾向于求同,这样就会有安全感,不与大多数人对立。求同心通常发生在自信心比较弱的大学生中,他们认为大部分人都这样做应该有充分的理由,在一般情况下都是正确的,以求安慰自己不安的心。

2、缺乏自我认识。有些大学生自我定位不准,自我认知程度较低,特别是与就业有关的专业倾向、个人兴趣等认识不足。当代大学生因为缺乏系统的职业生涯方面的辅导,对自己适合什么样的职业以及将来的职业规划没有一个准确的定位和目标。当外来信息模棱两可时,就会给自己的判断和认知带来困难,这时就会倾向于和群体的意见取得一致,从而增加了盲目从众行为的可能性。

3、功利及竞争心理。许多大学生择业时都优先考虑经济发达地区和高经济收入的三资企业、公办和国有企业。经调查发现:大学生把“工作条件好、有利于发挥才能”排在第一位,把“经济收入高”排在第二位,把“社会地位高”排在第三位。从这些调查中可以清楚的看到大学生求职择业时的功利心理。以致当代大学生的就业趋势大都涌向发达地区以及热门职业,就业竞争压力日趋增加。这种在功利与竞争心理驱使下的从众毫无意义,反而会使很多适合自己的就业机会丧失。

(二)大学生择业中存在从众心理的客观因素

外部因素包括传统文化、社会、学校和家庭的影响。

1、传统文化方面;传统文化中的“群体归属”意识对大学生择业从众心理的影响根深蒂固。自古我国人民就形成了大一统的集体思想,同时也形成了中国人民的独特性格。数千年的传统文化积淀,使我们在处理个人和社会关系时有着很强的团体意识,在这个社会里“他人”的意见对个体的行为有很大影响。人的才能和价值表现在他人的评价上,这是社会群体给予的,这使我们尤其注重他人的评价和社会舆论,在择业过程中就容易迎合众人的选择,将群体的评价作为主要标准。

2、社会发展与需求方面;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时代,经济得到快速发展,需要更多的经济、科技和金融类专业人才,而另外一些还未被熟知或发展的专业被大学生所冷漠,如社会工作、社会劳动与保障和城市规划与建设等。相对以上经济类专业所对应的职业来说这些冷门专业所适应的职业是不被当代大学生所青睐的,不是社会不需要这方面的职业,而是社会还没发展到大量需求此类职业的程度而已。因此,就有热门与冷门职业之说。大学生在选择专业上也优先考虑了这些热门专业,即使没有就读此类专业也会选择辅修或自考第二专业为以后就业转型做准备。在已存有投奔经济类职业的思想准备下大量的大学生涌向经济招聘市场,在一定程度上我们也不能说这种从众是错误的或是不理性的。

3、学校因素方面;学校自身的盲目从众导致学生的被动从众。随着社会的不断变化,学校也设置各类新型的专业,例如前些年的计算机热,各个学校纷纷设立计算机相关专业,近年来又出现了“电子商务”、“物流管理”“金融”等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的专业,一些高校在没有充分了解社会需求、不考虑自身的办学实力的前提下,盲目的设置此类专业,在大学生就业过程中没有正确的引导,由于专业的限制,导致此类专业的大学生在择业过程中不得不从众。

4、家庭因素方面;主要是家庭在对待子女的态度上互相盲目攀比、从众,使得子女在择业中也盲目从众。家人会根据自己的经验对社会形势进行判断,根据自己对某一行业的了解来影响他们的决定,也常常把别人家的孩子与自己家的孩子进行比较从而得出相应的结论。据有关调查,大学生在求职择业中考虑家人的意见的学生占不小比例,这种家长的参照体系导致大学毕业生的从众心理和行为加剧。

三、从众心理对大学生就业的影响

大学生择业过程中的从众心理即产生了积极效应又有消极效应。

(一)积极效应:一是,从众有助于获得大量的就业信息。大学生就业过程中,信息的获得是关键,大学生就业时的从众很容易形成信息资源共享,尤其对独立性和社会性较差的学生来说,同学就是最好的信息来源。二是,从众有利于促进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优化人才结构。从众使大学生了解就业形势的严峻化程度,了解社会对大学生的需求标准,从而促使自己不断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和专业能力去竞争实现自己的目标。

(二)消极效应:一是,盲目、非理性的从众易使学生产生惰性,同时不结合自己的兴趣特长的从众抑制了创新意识和能力。例如,许多学生并不积极地去获得就业信息,而是仅仅等待其他的的同学获得信息后,询问一下便可。一些学生并不清楚自己适合什么样的职业,仅仅是跟着大多数同学走,或是听家长的安排。二是,盲目、非理性的从众易导致大学生产生心理障碍。从众非常明显的现象是千军万马齐过独木桥,竞争激烈,期间的挫折与失败,容易引发大学生过大的精神压力,导致心理失衡。三是,盲目、非理性的从众使大量的人才资源流向经济发达城市和公办、国有单位等高薪企业地区就业,导致人才结构分布不均,农村、欠发达地区的人才资源相对缺乏,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城乡发展及缩短经济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的距离。

四、消除大学生在择业中消极的从众心理的应对措施

(一)大学生自身:调整就业期望值,树立正确的择业观。

大学生要谋求理想的职业就必须认清形势,合理调整就业值。当前,高校急剧扩招,就业形势异常严峻。大学生在择业时,要结合自己所学的专业和方向,充分了解自己专业的社会需求情况,从自身的兴趣、爱好、专业、特长、个性、能力以及家庭情况等出发点定位职业期望值,在职业定位基础上建构正确的择业观。然而,现代大学生择业过程中出现的求闲、怕苦、虚荣、功利、攀比等心理,在一定程度上会阻碍他们的职业选择与发展。所以大学生在择业过程中应该完善认知偏差、自我认知、自我评价不完整的情况,加强对社会、就业信息、就业形势及就业政策等的了解,把自身的实际情况与社会的需要结合起来,树立正确的择业观、价值观,强化自身创业意识和创新精神,避免在择业时出现盲目从众、自负自卑等状况。

(二)社会政策:落实大学生就业政策,扶持大学生自主创业

在就业多元化的今天,许多学生受心理的影响,一味的追求福利好、工作轻松的“铁饭碗”类工作。针对这种情况,教育部发布的《国家促进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政策公告》中提到,国家对到基层、到中西部地区、到中小企业就业、应征入伍、参加重大科研项目以及家庭困难的五类大学毕业生将分别给予各种优惠政策。这些优惠政策、涉及很多方面,包括由政府补偿学费、代偿助学贷款、考研或考公务员可加分并取消户口限制、登记失业并自主创业的如自筹资金不足可申请五万元小额担保贷款等。教育部的这些政策非常具体,一旦得到充分落实,将有利于促进大学生就业。尤其是极大的激发了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的积极性。

(三)学校教育:

1、增强高校专业设置的科学性,加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与就业指导。

目前我国高校的专业设置盲目从众,看到市场需求什么就设什么,而许多具有前瞻性的、紧贴市场需要的专业却没有得到充分发展。高校专业的盲目设置,师资质量跟不上发展要求,导致高校人才质量下滑,学生缺乏就业能力,在择业过程中遇到的难题较大,进而导致就业问题更加严峻。因此,高校应以就业为导向,调整和优化高校的专业设置,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合理配置资源,设置新兴专业,从实际出发,以教学改革为核心,不断提升专业布局和专业建设水平。通过优化高校专业设置与人才培养结构来提高人才质量,提升学生素质,从而使大学生更加自信、更加积极的心态来应对未来生活中的各种挑战,创造美好生活。

很多大学生由于择业目标不明确而导致择业从众心理倾向较强。学校应重视低年级学生的人生规划课、就业指导课的作用,辅导员、班主任要深入到学生当中,开展细致的教育引导工作,积极对学生进行思想上的启迪和人生规划的指导,要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帮助其更好的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同时,学校要对高年级学生加强就业教育,如把就业形势、就业政策、就业技能及技巧等作为就业指导的重要内容,同时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择业观、职业观,这对培养他们良好的就业心理品质有极大的帮助。

2、高校应适当开设第二专业,供有意愿修读第二学位的同学选择

由于没有结合自身的实际,高考时盲目填报志愿的后果,一方面使大学生在大学的学习失去兴趣和动力,另一方面,盲目从众热门专业导致择业时遇到困难,就业很艰辛。这些现实状况,如果高校能够科学地设置第二专业,同时对不满意于第一专业的学生能够在校期间转专业进行学习会更好。原本由于资源有限和专业限制,能够转专业的同学非常有限。因此,开辟第二专业的学习,学生在保证第一学位的学习质量同时,在周末或利用毕业后两年的实践修完第二学位所要求的课程。这既可以让学生学到真正想学到的东西,又能够通过学到知识进行专业对口的实习和工作,避免盲目从众,促进大学生的充分就业。

参考文献:

[1]匡瑾磷.试论大学生职业选择的从众行为.石油教育,2000.

[2]王月霞.大学生择业心理问题及调适方法.理论研究,2010,(8).

[3]张瑞雪.大学生择业过程中的从众心理分析.咸宁学院学报,2011,(4).

[4]吴贵生,温义媛.大学生求职择业中从众心理的调查研究.江西社会科学,2005,(10).

[5]郑云恒.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分析及对策.职业指导.

[6]徐雪兰.大学生择业从众心理的成因及对策.社会科学,2011,(12).

大学生求职择业中从众心理的调查研究

浅谈大学生择业心理问题

探析当代大学生择业问题

大学生从众心理论文

大学生择业计划

大学生择业心理

大学生择业调查表

大学生择业 创业

大学生自主择业

大学生择业之路

大学生择业从众问题的探究
《大学生择业从众问题的探究.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