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课堂教学的拓展技能

发布时间:2020-03-03 12:02:48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课堂教学的拓展技能

课堂教学中“多”与“少”的思考

伴随着新课程改革,广大教师的教育教学观念得到进一步更新,语文课堂更具人文性,更富有诗意,资源的开掘更趋丰富,教学形式更见多样。但深入语文课堂,我们仍会感觉到今天的课堂教学还存在着一些与新课程‚貌似神离‛的现象,还存在着有悖新课改精神的封闭、僵化的现象,教师的诸多做法抑制了学生的创造精神,泯灭了语文课堂生命的活力,这些不能不引起我们的高度关注和深层思考。

一、“教教材”的多,“用教材教”的少

教材作为课程资源的一种形式,它提供的是文化的素材、教学的范例、对话的话题。作为素材和范例,它是引导学生进行认知,促进思维发展,实现意义建构的载体。作为话题,它是师生进行对话和交往,实现情感沟通和人格建构的中介。因此,教学不是如何教教材,而是如何用教材教,如何对教材进行合理的选择和创造性的使用。从教学论角度讲,‚教教材‛旨在把教材(课文)当成教学内容,把理解和掌握教材当成教学目标;‚用教材教‛旨在把教材(课文)当成生成教学内容的例子和凭借。拓展、延伸、超越、创新教材才是教学的终极目的。

反观当前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却有相当一部分教师徘徊、滞留在教教材的层面,不能也不会运用教材这个范例来进行教学。主要存在以下现象:一是教师教育思想、教学理念错误。这其中有两种情况,一种是教师原本就不知道教材中的课文仅是个凭借、载体,旨在通过这个‚例子‛让学生学得知识,习得技能,让学生‚课内得法,课外受益‛。另一种情况是教师错误认为用教材教就是要对文本进行‚拓展‛,对教材进行‚迁移‛。于是在他们的课堂上,很快将课文的教学结束,然后补充一些课外资料进行读写(说)结合。这种淡化文本、游离文本的‚拓展‛、‚迁移‛注定只能成为空中楼阁,至于文本的意蕴和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更是无从谈起。二是教师虽然从思想上、理念上知道不能拘囿于教材范畴死教教材,但限于自身能力,不知该从何入手,怎样落实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

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要辩证地处理教教材和用教材教之间的关系,充分运用教材这个例子,把它教好、教到点子上。对例子的拓展、延伸和超越、批判要基于例子,不能盲目为了追赶所谓的潮流、时髦而无度、无序‚拓展‛‚迁移‛,那样只会本末倒臵。

二、逐段串讲分析多,提纲挈领讲解少

从作家背景介绍,到逐段逐句串讲,从内容结构解剖,到写作特点总结,最后是背诵、默写。随着新课程改革的逐步推进,这种逐段串讲的‚发胖式‛分析在城市学校少了,在农村学校依然存在;在青年教师的课堂上少了,在中老年教师的课堂上依然存在;在各类赛课活动中销声匿迹了,在常态课上依然占据一席之地。究其原因,一是老师们已经习惯了这样一种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几十年养成的陈规陋习,一朝一夕怎能完全摒弃?二是老师们潜心挖掘文本不够,缺乏足够的教材驾驭能力。其实,逐段串讲是只见教材,不见学生,漠视人的因素,忽略人的存在,是一种陈旧的教学观念的体现。这样的教学方法实际上是一种对学生学习主体地位的剥夺,是对学生认知规律的一种否定,是对学生个性发展的一种遏制,说严重点,也可以说是对学生人格的一种不尊重。

任何一篇文章总有一个或两个‚要隘‛或关键点,我们可以选择一个适宜的切入点、突破口,提纲挈领地进行教学。通过教学实践,老师们已经摸索出了许多选择适宜突破口切入文章教学的方法。如:可以从课题入手。如教学《飞夺泸定桥》时,可从课题入手提出如下问题:泸定桥在哪儿?为什么要‚夺‛?怎样‚夺‛?结果呢?‚夺‛的前面为什么要加上‚飞‛呢?可以抓中心句或难以理解的句子。如教学《丰碑》时,可以紧扣‚如果胜利不属于这样的队伍,还会属于谁呢‛这句统领整篇课文内容的中心句子提问,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教学《詹天佑》时,可以抓住中心句‚詹天佑是我国杰出的爱国工程师‛作为开启全文的突破口。还可以抓住关键词语或重点段落进行教学。如窦桂梅老师在教学《晏子使楚》时,抓住‚楚王不敢不尊重晏子了‛中的‚尊重‛一词进行教学,层层推进,步步深入,使学生从对晏子的尊重走向对自我尊重的思考,再到对国家尊重的思考,最终达到对自我尊重的思考。选择适宜切入点进行阅读教学,不仅能使教学内容紧凑,而且还可以让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理解与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进而达到有效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目的。

三、教师提问多,学生质疑少

传统教学中过于强调‚讲‛的方式,遭到教育界内外人士一致的口诛笔伐后,由过去的‚满堂灌‛变为了现在的‚满堂问‛。有资料调查显示:上海市有一所区教育学院对6所中小学语文、数学各9节课的课堂提问进行了专题调查,从中发现了不少问题。如教师提问平均每节课达30次,且大都是教师问学生答,所提问题又过于简单,很难见到学生主动发问。崔恋先生说:‚问题不在多而在精。问题要提在学生的疑点上,提在课文内容、形式的特点上,提在语言训练的重点上,最好能做到‘牵一发而动全身’。‛教师精心设计的好的提问能揭示事物的内在矛盾,形成一个探索问题的情境,可以引导学生思考,激起联想,化难为易,求得答案。但如果提问失法、无当或者泛滥,则会掩蔽或干扰学生思考,反而会给理解课文增加难度,甚至导向歧途。

四、课前预设多,课上生成少

课堂教学进程是预设和生成的辩证统一,将预设和生成结合起来不仅是一种教育的科学,更是一种教育的艺术。当前的小学语文课堂上,随处可见老师的课前预设细致入微,环环相扣,却很少见到学生‚精彩‛的课堂生成。为什么会这样呢?客观上讲,这与预设和生成关注的对象不同有关。预设关注的是文本,生成则是对学生的关注。从学生的角度讲,生成是指学生学到了教材(课文)和教师教学意图之外的有价值的东西,学生有豁然开朗、顿开茅塞的感觉;从教师角度讲,生成是指随机、相机教育的意识和能力。通俗地说,预设与生成的关系就是规定性与灵活性的关系,规定性是科学性、规律性的表现,而灵活性是人文性、艺术性的表现。前者有规可循,后者则需要教师的智慧。因此生成对于教师的综合素质、课堂教学智慧、应变能力等方面提出了更高更广的要求。

五、合作探究多,自主学习少

新课程标准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于是课堂上不管大事小事,无论有无讨论的必要,都要分组讨论,合作探究一番,有人美其名曰‚落实课程标准,培养学生合作、探究能力,‛其结果是用集体讨论代替个人的‚潜心会文‛。诚然,我们提倡合作、探究学习,但不能无限夸大其作用,也不能全盘否定传统的教学方式。合作、探究不是万能的法宝,不是什么科目、什么时候都适用的。我们要准确、完整地理解‚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丰富内涵,在进行合作、探究性学习时,要精心设计小组讨论的问题、小组合作的时机、小组讨论的过程,在安排上必须充分考虑教学内容、学生年龄和学生水平等,要创设一定的情境,用丰富多彩的亲历活动充实教学过程,要讲求课堂的实效,不能走过场,追求表面的热闹。必须以学生扎实的独立学习为基础,对于那些浅显的、没有深度的问题,要让学生独立完成,不必大兵团作战,否则会导致探究的浅层化、庸俗化。

归根结底,自主是前提,是基础,合作探究是提升,是深化。无论选用哪一种教学方式,一定要服从教育内容的需要,由内容决定形式,不能因为追求课堂的活跃而脱离学生的实际,脱离课堂授课内容和课堂环境的实际,生搬硬套地去模仿新的教学模式,那样只会走入死胡同。

学习《课堂教学技能拓展》心得体会

我的课堂教学技能拓展心得

课堂教学技能

课堂教学技能

课堂教学技能学习体会

课堂教学技能心得体会

课堂教学技能心得体会

课堂教学技能学习心得

课堂教学技能总结

课堂教学技能学习体会

课堂教学的拓展技能
《课堂教学的拓展技能.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