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华为海外

发布时间:2020-03-03 01:08:53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美国《华尔街日报》文章

原题:华为收购失利 错在哪里?

中国在美投资引发的争议再次成为新闻焦点。这次主角是华为。华盛顿方面以涉及国家安全为由阻止这家电信设备制造商收购美国一家小公司。

这件事归根到底是一个战略问题。企业必须更好地理解美国的政治气候和投资审查制度,以及如何才能同时处理好上述两方面的问题。

中国面临的最大挑战是观念。每周,美国的政界和商界领袖都在谴责中国。这容易使决策者有一种先入为主的观念,以怀疑的眼观审视中国的投资。

华为事件揭示了美国海外投资委员会审查的任何一家公司都会碰到的问题:政治干扰是审查过程的固有一环。中国公司在美投资遭遇的怀疑目光不仅来自海外投资委员会,还包括美国政界、商界和法律界的其它机构。对于一家公司的前景来说,这些机构的杀伤力和海外投资委员会的审查一样大。

中国公司必须理解,法律法规只是其挑战的一部分,政治气候的改善可以说是更加重要。西方企业很久以前都认识到这一点,动用大量资源让政策制定者了解商界,并为商业议题的公共辩论提供信息。这被称作游说和公关,中国企业如果亲身践行,可以获益良多。

首先,他们应当积极发展与美国联邦和州级政策制定者之间的关系,从而在反对者定义自己之前给出自己的定义。他们必须让政策制定者了解他们的公司,以及他们在美国投资可以带来哪些好处。

其次,中国公司需要更加主动地对待监管手续,一方面是为了避免搞得一地鸡毛,另一方面也是为了让美国人放心,他们对于遵守美国法律是认真的。中国公司应当考虑到,第一个跑到政府门前商讨某笔交易可能是有优势的。

最后,中国公司必须更加积极地跟媒体和美国公众打交道。美国媒体上很少见到中国公司或它们的代理人。中国经理人不能不在电视、平媒或论坛上跟公众打交道。如果不这样做,争斗中中国公司几乎肯定不会赢。

在2012年美国总统大选临近、政客寻找抨击目标之际,中国公司在美国的投资环境只会越来越差。在不涉及国家安全的情况下,这些公司必须自己站起来说话,不然就会面临两年内都做不成交易的局面。

呼唤公平待遇

针对华为在美国投资遭受挫折的事件,日前商务部新闻发言人姚坚表示,中国希望美方能够增强审批的透明度,为中国企业赴美投资提供公平的待遇。

姚坚说,中国企业在美国进行投资活动的过程中,有多起案例都表明美国以安全审查为由拒绝了中国公司的赴美投资。目前备受关注的华为在美投资受挫,就是因为其收购行为被指对美国国家安全造成风险,而被要求接受严密审查并剥除收购。

姚坚呼吁,中国企业海外投资是下一步加速发展的趋势,希望美国这样的一些安全审查能够在透明、公平对待各国企业的范围内进行。他还表示,美国有关方面以包括保护国家安全在内的各种理由,对中国企业在美贸易投资活动进行阻挠和干预。“希望美国有关方面摒弃成见,避免采取保护主义措施,以公平、公正、开放的态度正确对待来自中国和世界其他各国的投资。”

机电商会成套工程部负责人韩圣海此前也分析,华为此次遇挫,表明美国目前贸易保护主义情况非常严重。“国防安全只是一个借口,因为思科、摩托罗拉等公司的核心设备进入中国时,中国并没有提出安全审查的问题,这不符合市场对等原则。”他说,“这件事,至少可以说明两个问题,首先是美国冷战思维非常严重,其次,从我们了解到的信息来看,此次有美国数位议员在向美CFIUS施压,这些议员的背后很可能是华为在美的竞争对手在推动。”

对此有专家呼吁,政府需要发出维护自己国内企业正当利益的声音。同时也有专家支招说,东方不亮西方亮,中国企业还是要针对各个不同市场的规则,充分理解规则、运用规则,让我们走出去的步伐能够迈得更稳和更快。

无论如何,中国企业海外并购的步伐并不会因为这些非贸易壁垒而停止。摩根大通大中华区并购部门负责人顾宏地22日表示,2011年中国企业并购活动应该会延续之前两年的强劲势头,并且在全球并购总规模当中占据8%至9%的比重。他认为,零售、房地产、医疗保健、制药以及工业部门整合有望助推2011年中国国内企业兼并浪潮。

尽管近期发生了华为收购3Leaf遭挫等事件,但顾宏地认为,这不会让中国企业的海外并购之路蒙上阴影。这些交易受阻有其独特原因,并不能预示中国整体海外并购前途凶险。

而华为显然也没有受太大影响,21日华为便和阿联酋电信签署了LTE商用合同。

只是,通往美国等发达国家的并购之路何时才会更加通畅?

华为海外并购再次遇挫后,有专家呼吁,政府需要发出维护自己国内企业正当利益的声音。同时也有专家支招说,东方不亮西方亮,中国企业还是要针对各个不同市场的规则,充分理解规则、运用规则,让我们走出去的步伐能够迈得更稳和更快。

在强大的美国国家机器面前,华为的海外并购之路又遇到一次挫折。华为日前宣布,已主动撤销收购美国3LeafSystems技术资产的申请。

对于实力雄厚的华为来说,这项仅仅200万美元的收购,不仅遭到美国外国投资委员会出面建议撤销交易,还有5位国会议员致信美国的财政部长盖特纳和商务部长骆家辉,认为这一收购直接危害到了美国的国家安全。

数据显示,2003年至2007年间,中国在全球并购市场中所占份额在2%至4%之间。到2009 年,全球金融危机导致其他国家并购活动受挫,中国所占份额随之飙升至9%的顶峰。然而,在海外并购之路上,不仅是华为,其他中国企业也屡屡遭遇非经贸壁垒,特别是在美国,经常遭遇冷遇。

华为美国并购受阻

2月11日,美国国会小组以安全考虑为由,要求中国的华为技术公司剥离已收购美国服务器技术公司 3LeafSystems所获得的科技资产,华为公司于2010年5月斥资200万美元收购了该计算机公司。华为公司曾一度拒绝此项提议,表示退出该交易将会对其品牌和声誉造成“严重损害”,并等待美国总统奥巴马作出最终决定。

有报道曾经评论道,华为拒绝美国外国投资委员会建议的决定(理由是将对美国国家安全构成威胁)“前所未有”,因为在收到这类退出交易的政府建议时,绝大部分公司都会乖乖认命。

不过随后,华为公司宣布接受美国外国投资委员会的建议,撤销对美国三叶公司技术资产的收购,这意味着华为第二次进军北美市场的尝试再次以失败告终。华为称这是一个艰难的决定,公司无意使这一收购交易产生这样重大的影响和关注。

其实,华为已非首次遭遇美国的安全考虑。华为在收购美国网络设备制造商3COM,竞购摩托罗拉无线网络部门,竞购美国私有宽带互联网软件提供商2Wire中悉数失利,但华为表示无论对3Leaf的最终交易决定是怎样的,华为仍将继续发展在美国的业务,并与美国政府进行合作。

频繁遭遇非经贸壁垒

华为并非个案,在中国企业日益壮大并寻求海外契机的同时,非经贸壁垒却像一个隐形的杀手,勒杀了不少并购机会。据德勤2010年并购报告统计,超过50%的中国企业的海外并购交易未取得成功,无法达到增值的底线。值得注意的是,非经贸壁垒正成为这些中国企业海外并购活动中新一轮“成长的烦恼”。

依旧是华为,华为想在伦敦奥运会安装一个总值8000万美元的地铁的移动通信项目,而且是免费提供这么一个服务,但是在这个事情的商讨过程中,英国的议员就跳出来直接对这一事情加以指责,甚至把这个事情跟恐怖袭击这样耸人听闻的事情联系起来。

而作为华为的竞争对手,包括中兴通讯(27,-0.58,-2.10%)、中国移动的投资和产品,在过去的10多年里,也一直未能有效进入欧洲和北美市场。从多次失败的过程来看,本土化和无形的非贸易壁垒是目前这些电信厂商海外扩张的最大障碍。

2009年7月,中国企业西色国际与美国内华达州的一家金矿公司达成收购协议,出资2650万美元,收购其51%的股份,从而获得内华达州叹息故谷附近4座金矿的开采权。但12月美国外资审查委员会以这些金矿靠近美国重要军事基地、威胁美国国家安全为由,对项目进行了否决。“国家安全门”又一次阻碍了中国企业海外收购的步伐。最后,在美国政府和媒体双重压力下,12月21日西色国际主动撤销交易。

2010年中国鞍钢曾经在美国的一个钢铁投资项目推进过程中也受到过类似的阻挠和干扰。

呼唤公平待遇

针对华为在美国投资遭受挫折的事件,日前商务部新闻发言人姚坚表示,中国希望美方能够增强审批的透明度,为中国企业赴美投资提供公平的待遇。

姚坚说,中国企业在美国进行投资活动的过程中,有多起案例都表明美国以安全审查为由拒绝了中国公司的赴美投资。目前备受关注的华为在美投资受挫,就是因为其收购行为被指对美国国家安全造成风险,而被要求接受严密审查并剥除收购。

姚坚呼吁,中国企业海外投资是下一步加速发展的趋势,希望美国这样的一些安全审查能够在透明、公平对待各国企业的范围内进行。他还表示,美国有关方面以包括保护国家安全在内的各种理由,对中国企业在美贸易投资活动进行阻挠和干预。“希望美国有关方面摒弃成见,避免采取保护主义措施,以公平、公正、开放的态度正确对待来自中国和世界其他各国的投资。”

机电商会成套工程部负责人韩圣海此前也分析,华为此次遇挫,表明美国目前贸易保护主义情况非常严重。 “国防安全只是一个借口,因为思科、摩托罗拉等公司的核心设备进入中国时,中国并没有提出安全审查的问题,这不符合市场对等原则。”他说,“这件事,至少可以说明两个问题,首先是美国冷战思维非常严重,其次,从我们了解到的信息来看,此次有美国数位议员在向美CFIUS施压,这些议员的背后很可能是华为在美的竞争对手在推动。” 对此有专家呼吁,政府需要发出维护自己国内企业正当利益的声音。同时也有专家支招说,东方不亮西方亮,中国企业还是要针对各个不同市场的规则,充分理解规则、运用规则,让我们走出去的步伐能够迈得更稳和更快。

无论如何,中国企业海外并购的步伐并不会因为这些非贸易壁垒而停止。摩根大通大中华区并购部门负责人顾宏地22日表示,2011年中国企业并购活动应该会延续之前两年的强劲势头,并且在全球并购总规模当中占据8%至9%的比重。他认为,零售、房地产、医疗保健、制药以及工业部门整合有望助推2011年中国国内企业兼并浪潮。

尽管近期发生了华为收购3Leaf遭挫等事件,但顾宏地认为,这不会让中国企业的海外并购之路蒙上阴影。这些交易受阻有其独特原因,并不能预示中国整体海外并购前途凶险。

而华为显然也没有受太大影响,21日华为便和阿联酋电信签署了LTE商用合同。 只是,通往美国等发达国家的并购之路何时才会更加通畅?

被低估的华为终端:卡住运营商需求

2011-04-12 17:00 发布人:lizhimin210 我说两句(加入讨论)

华为终端在中国或许不是一个要处处与苹果比肩的酷品牌,而是要成为一个卡住运营商需求和智能终端引爆点并带动生态系统崛起的“变革者”。 张思|文

地铁西单站是北京人流最大的地铁站之一,最近地铁里充斥着巨大的华为手机广告,而在地上,华为终端的第一家品牌形象店也在西单紧挨着苹果专卖店高调开张。

华为手机对于消费者而言是桩新鲜事,虽然2003年华为就开始进入手机运营商定制领域,但是对于这样一家B2B厂商是否真的有足够经验杀入B2C市场,业界质疑不断。对于缺乏市场化销售渠道的华为,仅靠打几则地铁广告、开几家品牌形象店就能成功转型获得消费者认可吗?在很多人看来,华为距离最终用户非常遥远。

客观来看,从国内到国外,华为已经习惯了被质疑。10年前没有人认为华为可以超越朗讯、诺西坐上通信设备商第二把交椅,也没有人相信华为真的可以打入欧洲这样的高端市场,但事实上,华为都做到了。

华为的能力似乎总在被低估。那么,华为终端有什么能力是容易被忽视的?在波澜壮阔的这一波智能机普及和移动互联网浪潮中,华为终端到底会扮演什么角色? 站在运营商身边的人

在移动互联网时代,越接近用户就将获得越高的价值,以苹果为代表的终端厂商,大多数都想甩掉运营商自己玩,而运营商也在绞尽脑汁避免沦为管道,一场角力正在上演。而华为终端却以另一种方式告诉业界,终端想取得成功不是只有iPhone这一条道路。

最好的例证就是2010年华为终端发货量近1.2亿台,3G上网卡和家庭终端发货量保持第一,智能手机发货量位列Android智能手机全球排名第五。值得一提的是,这其中75%的收入来自海外,在中国市场,华为终端尚未发力,未来仍有大量上升空间。

在期望获得更大话语权和更高品牌溢价的情况下,鲜有B2C的终端厂商愿意走运营商定制的道路。华为由于出身设备厂商,其基因决定着它选择这条路,而上述数据表明,这并非是一种劣势,或许还将成为一种优势。

在2G时代,运营商几乎是不折不扣的产业链核心,在终端厂商还停留在硬件制造层面的时候,运营商已经在为庞大的用户提供信息服务。尽管运营商们并不能如苹果般抓准用户的脉搏、甚至是为用户创造需求,但是作为通信服务的提供者,对于市场的理解并不逊于终端厂商。

华为深谙此理。根据德国电信的要求,华为2008年就开始研发Android手机,2009年就做出全球首款针对预付费市场的Android手机。

彼时,大部分终端厂商都热情不高,所有人都猜测到底Android究竟能否成为主流?但是华为选择信任运营商的判断,不遗余力地投入,完全聚焦在Android手机的研发和生产上。“之所以敢去做前期投入是因为我们基于这个行业的一些判断,那就是将来早晚还是会走向Android。”华为终端CMO徐昕泉表示自始至终华为的判断都是如此。由于起步较早,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成本优势,华为Android手机的出货量到达全球第五位,具备了规模优势,使得进一步降低成本成为可能。

而跟随运营商脚步的华为其实并不需要急于赚取品牌溢价,继续做大规模才是华为所需要的。此前,Android阵营的不少终端厂商都在不同程度地把重心放在二次开发上,其核心原因除了希望做品牌差异化外,就是能够赚取20%的品牌溢价。

这样做的结果是大部分厂商的Android手机定价较高,最近面临谷歌有可能对Android3.0版本加强控制力度而纷纷调整策略,而华为并没有把过多的精力放在深度开发Android操作系统上,“我们是怀着另外一种愿望,就是希望把规模做起来,把规模做大以后,通过总体研发和成本的分摊,可以把这个价格做到更低”。 所以是不是自主研发操作系统,华为并不在意,华为相信使用谷歌的操作系统一样可以做出自己的价值——跟紧运营商推进智能终端以带动数据业务的核心需求,竭力降低成本、加大出货量去占领更多的市场。

目前,华为手机发货量已经达到3000万部,Android智能机的出货量也有了300万部以上,其规模化优势已经逐步积累。虽然比起苹果在3年前就开始囤积60%屏幕产能等核心配件获得超乎寻常低的成本优势还有很大差距,但徐昕泉称“华为承认自己还没有这样的前瞻性,因为那样做也是比较危险的。但是跟随运营商的脚步稳扎稳打,一样为华为积累起其他厂商所不具备的成本优势”。

当通信技术进入3G时代,最渴望其普及的一定是运营商。投入巨大成本建设3G网络的运营商(仅中国运营商建网投入就将高达6000亿元人民币左右)期望以数据业务为特点的智能手机尽快取代以语音业务为特点的传统功能机,这样才能尽快收回建网成本。他们必将是智能终端普及过程中最大的一股助推力量,也是华为可以借助的力量。

这一点华为很清楚。“我们并不强调现在直接走B2C,这样风险太大,始终以客户为中心肯定是不会错的。而具体的路径选择是B2B2C还是B2C,这只是一种策略和方法问题。”徐昕泉这样说道。

事实上,B2B2C未尝不是华为终端最适合走的一条道路。今年3月16日,华为宣布与中国电信合作的C8500机型百日零售破百万,这也是华为为中国电信打造的第三款销量超百万的机型,也是全国首款销售超过百万的Android智能手机。

3个月销售100万台是怎样一个概念?联通合约计划版iPhone4在两个月内销量为40万部,此外还有20万部预约但尚未拿到货的用户,共计60万户。由此可见,C8500的确取得了相当不错的成绩。

做运营商身边的人,带给华为最大的优势就是对于这个产业的理解与基础判断不会出现巨大偏差,甚至还能比其他终端厂商获得更多的先机。

华为数据卡产品的成功就是一个鲜明的例子。一个在其他大牌B2C终端厂商眼中的鸡肋产品,竟然成了移动互联网的杀手级产品。走运营商定制路线让华为数据卡在欧洲保持着接近70%的市场占有率,甚至打入了诸多国外厂商都泼不进水的日本市场。 智能机市场的引爆者

唤醒智能机市场的或许是iPhone,但颠覆手机市场的却是千元智能机。华为一直都坚信穿透3G市场、引爆巨大换机风潮的绝不是高端机,而是像C8500这样的千元机。 目前,华为终端关注的焦点除了价格要在150美元(即1000元人民币)左右外,更重要的一点就是建立在性价比之上的用户体验——“以高端产品3/4的功能和1/4的价格形成引爆点”,这样的判断是来自于全球市场的分析。实际上,中国三大运营商也都比较认同千元智能机代表着这个市场规模最大、同时业务增值潜力最大的部分。

目前,全球手机市场已经由金字塔变成双金字塔,双金字塔上面的小金字塔会越来越往下沉。而根据IDC发布的数据显示,这个下沉趋势正在发生,2010年第四季度智能手机出货量为1.009亿部,同比增长87.2%;2010年全年智能手机出货量为3.026亿部,比2009年的1.735亿部增长74.4%。

低端的智能机将会慢慢抢走高端功能机的市场。徐昕泉说:“这是很明显的过程。在欧洲、美国这种高端市场,我们已经看到他们过去两年多的巨变,所以也可以判断出这在中国未来一两年之内就会发生。”

在这一轮变化的浪潮中,华为究竟能否成功卡位?仅仅依靠与运营商的合作还不够,除了坚守定制这条路以外,打造一个成功的B2C品牌并不容易。例如传统手机销售渠道的建设,将会是一个比开设体验店难度高得多的课题,而对于在品牌建设这种其他终端厂商早已经轻车熟路的问题,华为的确需要不断摸索。

但是,如果华为终端可以真正站住“高性价比的好产品”这样的定位,显然将会让华为终端获得最好的立足点。虽然这不是一个看起来很酷的定位,但是对于一个刚刚进入消费市场的品牌来说,这或许才是最务实的切入点。 生态系统的潜在优势

没有一个终端厂商敢说仅靠自己的品牌吸引力就可以抓住用户,即使是苹果。与传统的功能机相比,智能机需要甚至是依赖应用程序,所以能否调动起产业链上的积极性决定着终端厂商的成败。

目前,几乎所有终端厂商都在设立自己的应用程序商店,然而事实证明,收效甚微。除苹果的APP Store在今年年初下载量破亿外,其他应用商店很难与之比拟。

对于国内的众多开发者,如何调动他们的积极性?最好的办法莫过于让他们有资金生存下去,国内不少终端厂商都是拿出一部分资金作为基金鼓励开发者,而国内用户付费下载的习惯尚未养成,开发者缺乏持续发展的现金流。

华为在这个问题上的思考则紧紧贴着其自身的独特优势,徐昕泉称今年华为就将启动一系列开发者激励计划,“华为是一艘足够大的航空母舰,我们又面向全球这么大的平台,中国有很多好的创意,完全可以走出去,但是往往大家不知道怎么走,华为是面向全球销售、营销的平台,经过10多年时间积累了各式的经验,我们可以带领开发者走出去。如果某种应用适合发达国家的定制需求,我们就会征集到我们的平台上来做,发达国家的用户已经习惯了付费,我们会与开发者共享收入。”

利用在全球市场的智能机规模和海外比较成熟的付费习惯,华为正准备发动“带开发者到海外”的热潮,其已经存在的较大规模和海外市场的诱惑力,对于开发者来说都是“触及灵魂”的吸引。

与此同时,千元智能机如能像华为所愿引爆国内智能手机市场,那华为巨大的市场基数对于开发者而言,又是一个诱惑。

在没有面向消费市场的前提下,华为就已经有5款销售超百万的机型,这是众多B2C厂商很难取得的成绩,即使是联想耗费巨资宣传打造的乐phone也仅仅在上市第二个季度取得过30多万的销量。

致力于将性价比做到极致的华为,其可能渗透的市场或许比我们想象得更深。过去几年,思凯平台叫好又叫座让不少致力于“城市白领”的厂商如梦初醒:一线城市里充斥着要求极高又不愿意掏钱的消费者,他们或许并非是应用程序最佳的买单者。在千元智能机沉淀之后产生的大规模应用,现在谁也难以预估,但华为终端天生的定位或许将是这些业务最好的承载者。

徐昕泉坦言:“我们甚至会研发一部可以唱卡拉ok的手机,去满足一些务工者的需求,也会考虑去跟思凯这样的企业合作。”虽然华为体验店毗邻苹果的旗舰店,尽管西单苹果旗舰店中总是人头攒动,但华为很清楚自己最广阔的市场很可能并不是这里。

其实,华为对于终端战略的定位非常高,其希望终端能够在三五年之内,成为具备全球最有影响力的手机品牌厂商,目标直指终端领域的一线巨头。

但华为终端需要相信这不是一场一两年就能见分晓的比赛,而是要以5年为计算单位的跋涉。在这个过程中,华为要发挥自己的优势,稳步前行,要不断告诫自己避免过度兴奋。虽然华为终端今年的重点是主攻旗舰机型,但是仍然要关注入门机的规模积累。

其实,从华为崛起的历史来看,其品牌的建立一直是依靠满足客户需求和跟对大势而逐渐积累的,在欧洲市场华为正是依靠跟随从2G到3G网络升级的大势并不断跟着运营商的需求做业务才成为了今天仅次于爱立信的第二大设备厂商,

同样的务实基因,也必在华为终端身上得到发扬。当华为终端面对智能机的普及浪潮和中国市场的独特需求,其需要的不是一个要处处与苹果比肩的酷品牌,而是成为一个在产品上卡住运营商需求和智能终端引爆点并且带动生态系统崛起的“变革者”。 在这一点上,不要低估华为终端。(来源:商业价值)

华为海外发展与待遇

华为海外市场之辛酸路

关于华为公司海外市场营销策略分析

电信华为海外战略浅析(图表分析)

【海外留学生招聘】拿下华为offer只需”知己知彼“

华为

华为

华为

华为

华为

华为海外
《华为海外.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华为手机海外 华为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