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小学教育专业本毕业论文

发布时间:2020-03-04 01:34:20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新课标下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研究

创造性是指发散性思维,这种思维方式,遇到问题时,能从多角度,多侧面,多层次,多结构去思考,去寻找答案.数学教学不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数学是思维的体操,是智力的磨刀石。”数学思维能力是数学能力的核心,数学中的创造性思维又是数学思维的品质。创造性思维具有思维的广阔性、灵活性、敏捷性之外,其最为显著的特点是具有求异性、变通性和独创性。这里的“独创”,不只是看创造的结果,主要是看思维活动是否有创造性态度。创造性思维是未来的高科技信息社会中,能适应世界新技术革命的需要,具有开拓、创新意识的开创性人才所必须具有的思维品质。时代在发展,学生也是在发展。现在的学生不是一张白纸,即使是一年级的儿童,他们也有丰富的生活体验和知识积累,其中包括大量的数学活动经验和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策略。培养人的创造能力,应该从培养人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入手。小学教育阶段是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的初始阶段。故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显得尤为重要。创新是民族的灵魂,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发展创造力是时代对我们教育提出的要求。创造思维及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创造思维能力呢?本文结合自己十几年教学实践,谈谈在数学教学中对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的途径和方法。

一、以学生为本位——怎样学

素质教育是学生为主体的教育,从这个角度出发,要求教师在备课和课堂教学中都要站在学生的角度去钻研教材,设计教学过程、组织教学。备课要做到三备:备教材、备学生、备教法。在传统的教学中,许多教师在备课时,往往首先考虑的是教材中的内容怎样教给学生,而没有首先去考虑学生会怎样学习这一内容。现代教学论提倡教师应为学生的学服务。只有把学生视为学习的主体,坚持学生为本位,才有可能真正为学生的学服务,从而使我们的教学去服务每一位学生,充分发挥每一位学生的个性与特长,为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创造条件。

小学生由于年龄特点,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为此我在备课时,往往把抽象的数学内容置于具体的情境之中,使学生对所学的内容感兴趣,让他们的思维有所依托,以适应学生的学习。例如,教学“一个数乘以分数的计算方法”时,有的同学认为,用乘法交换律,交换它们的位置,再按分数乘以整数的方法计算;还有的同学认为可以直接约分,因为分数乘以整数时可以直接约分,凡此种种,无不闪耀着学生探索、创新的思维的火花。

二、以思维为核心——怎样想

人的创造力,其核心是创造性思维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发展学生的创造能力,是现代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也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所以,我认为课堂教学应自始至终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为核心,鼓励学生多动脑,教会学生怎样想。过去,我们往往比较注重让学生的思路跟着教师转,教师怎样教,要求学生怎样想,而很少考虑学生自己会怎样想,以至于学生回答问题都要符合教师备课的意图,否则往往会招致教师的指责,认为是有意捣乱,严重阻滞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例如,在教学乘法应用题时,每份数与份数往往成为学生学习的难点,也常常成为困扰教师的一个头痛的问题。尽管教师再三强调,每份数应放在前面作为被乘数,份数放在后面作乘数,但学生解题时,往往把它们颠倒过来,这一现象一直可以延续到小学毕业。对此,笔者曾对两个班级的108位学生进行过一次调查,其中有约30%的同学表示,他们在解题时,确定了数量关系是 1

用乘法算,就列出式子,很少去考虑每份数是否放在前面。既然学生这样思考,又何必再加重学生的负担呢?又如在学习乘数中间有0的简便算法时,教材中采用的方法是乘数中间有0算起来比较简便,因为0乘以任何数都得0,可以少乘一次。但学生是不是这样想呢?不尽然。我在教学这一内容时,有学生提出,把中间有0的数放在被乘数的位置上比较简便,原因是乘数个位上的数与被乘数个位上的数相乘有进位时,不用再记住并相加,只要直接写出来就可以了,而且当乘数是两位数时,更加简便。举个例子:308×56,列成竖式计算,8×6=48,可以直接写上48,8×5=40,可以直接写上40。这难道不是一种好方法吗?

有研究证明:幼儿园小朋友对“0”像什么的说法比大学生多几十倍。是什么原因造成这一现象呢?值得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深思。我认为,当学生出现与教师想法不一致时,教师应延时判断,听听学生的想法,不应过早地“判决”学生的“生死”,把他们刚刚萌发出的创新思维扼杀在摇篮里。相反,教师应以培养学生的思维为核心,让学生大胆说出自己的想法,多听听学生是怎样想的。

三、以发展为主线——怎样练

21世纪是人类依靠知识创新和可持续发展的世纪。对小学生来说,思维的发展依赖于一定的情境或习题。如何更好地培养、更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练习的设计是至关重要的。我认为:练习应有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要使学生在练习中敢于打破常规,寻求新解。过去,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太注重分数,进行大量的机械性练习,而教师又忙于批改,无暇顾及学生练习中的“创新”,以至于使学生的思维呆板、解题划一。在实际教学中,我精心设计练习题,尽量让学生多做些开放性习题,促进学生各方面能力的发展。例如,学习了百分数应用后,我设计了这样一道题:六

(三)班有54位同学,在科技活动中,班委决定要每位同学购买一只单价为5元的航模。商店对购买一次性购买满60只以上者给予九折优惠,满100只以上者给予八折优惠。怎样买最合适?学生通过分组、合作讨论、交流后,得出有如下几种情况:单独买:每人应付5元,全班应付5×54=270元。如果全班统一购买,且买60只,每人应付5元,全班应付5×90%×60=270元,虽然总价一样,但多买了6只。如果再邀其他班6位同学一起购买,则每人只付5×90%=45元,而全班只需5×90%×54=243元。如果两个班级一起购买,则每人只需付5×80%=4元,而全班只需付5×80%×54=216元。最后经过讨论,决定采用第四种方案。这样练习,不仅加深了学生对折扣的理解,还使学生的思维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

没有学生主体的参与,就没有真正的学习。教学中,教师应努力把学生推向学习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带着自己的思想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主动探索、创新。

四、要启迪学生的直觉思维,培养学生的创造机智。

(一)创设问题情境,启发学生思维

创新都是在强烈的创新意识指导下产生的,没有创新的意识,就不可能有创新的成绩。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深挖教材的潜在因素,善于根据学生的认识规律和心理特征,抓住学生思维活动中的热点,有意识地创设问题情境,引发学生产生疑问、质疑,点燃他们的思维火花,让学生在问题情境的感触下引发学生积极思维。例如,在小学六年级数学教学圆锥体体积公式时,教师做了一个实验:拿出等底等高的圆锥体和圆柱体,在圆锥体里装满黄沙,然后倒入空圆柱里,倒几次正好装满圆柱。(也可以让学生亲自动手做这一实验)然后问学生,通过这个实验你想提出哪些问题,学生会纷纷举手,争相回答和提问:圆锥的体积与圆柱的体积有什么关系?在什么样的条件下有这样的关系?怎样计算出圆锥的体积等等。教师应放弃滔滔不绝的讲解,把精力放在创设问题情境以及启发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激活学生的思维

上。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总是更重要。”在数学教学中,我们常常创造情景引发学生生疑,促使学生弄清未知的心理需求,为创新作好心理准备。

例如,教学应用题“王老师买了2个篮球,用了144元,又买了3个足球,每个足球的价钱和篮球同样多。买足球用了多少钱?教学时大多数同学都列出了:144÷2=72(元)72×3=216(元)但有一个同学好奇地提出:既然篮球和足球的价钱同样多,能不能用2个篮球的价钱再加上1个足球的价钱?经过教师引导,全班同学一齐去尝试、验证,说明这个学生的新想法是正确的:144÷2=72(元)144+72=216(元)而且计算起来更简便了。

(二)设计发散性练习,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

所谓发散性思维是指考虑问题没有一定的思考方向,可以自由发挥相象,突破原有的知识结构和认知领域,提出多种多样的想法和解决问题的办法。加强发散性思维能力的训练是培养学生创造思维的重要环节。在课堂教学中应精心设计问题,为学生的思维发散提供情景、条件和机会。鼓励学生自由思考,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例如:为了进一步加深学生对真分数、假分数、分数的基本性质等概念的理解,同时训练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可以安排这样一道讨论题: 是一个什么分数?让学生展开讨论: 当A5时, 是假分数, 当A是5的倍数时, 是整数,当 A=0A=0,进而学生会发现,当A是小数、分数时, 又是什么分数呢?这时教师5AA应任其发挥:当A=2.55= ?(根据分数基本性质)当A=2.5 时, 5 通过510这类发散练习,有助于培养学生从多方面、多角度思考问题,展开自由想象,训练发散性思维,提高创造性思维能力。

(三)鼓励标新立异,突破常规思维

创造性思维对学生来说是一种新颖独到、突破常规、首次发现或超越常规的思维活动。在教学中,教师往往没有注意及时捕捉和诱发学生学习中出现的灵感,甚至对学生别出心裁的想法,违反常规的解答,认为是“倒蛋”而受到谴责,极大地挫伤了学生的积极性, 不利于学生创造思维的发展。教师要善于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方向去想别人没有想到,去找别人没有找到的问题;鼓励学生展开联想,好于假设、怀疑、幻想,追求尽可能与众不同的思路;鼓励学生去大胆尝试,勇于求异,激发学生创新欲望。对学生标新立异的构思,突破常规的思维,哪怕只有一点点的新意,都应及时表扬和肯定。

五、通过教学中的变式训练,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任何一个富有创造性活动的全过程,要经过集中、发散、再集中、再发散多次循环才能完成,在数学教学中忽视任何一种思维能力的培养都是错误的。发散思维是一种不依常规、寻求变异、多方面寻求答案的一种思维方式,是创造性思维的核心。发散思维富于联想,思路宽阔,善于分解组合和引申推广,善于采用各种变通方法。发散思维具有三个特征:流畅性、变通性和独创性。

加强对学生发散思维的培养,对造就一代开拓型人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数学教学中可通过典型例题的解题教学及解题训练,尤其是一题多解、一题多变、一题多用及多题归一等变式训练,达到使学生巩固与深化所学知识,提高解题技巧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思维的灵活性、变通性和独创性的目的。

(一)一题多解,培养学生求异创新的发散思维,实现和提高思维的流畅性。

通过一题多解的训练,学生可以从多角度、多途径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开拓解题思路。使不同的知识得以综合运用,并能从多种解法的对比中优选最佳解法,总结

解题规律,使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使思维的发散性和创造性增强。

(二)一题多变,培养学生的转向机智及思维的应变性,实现提高发散思维的变通性。

把习题通过变换条件,变换结论,变换命题等,使之变为更有价值,有新意的新问题,从而应用更多的知识来解决问题,获得“一题多练”“一题多得”的效果。使学生的思维能力随问题的不断变换,不断解决而得到不断提高,有效地增强思维的敏捷性和应变性,使创造性思维得到培养和发展。

(三)多题归一,培养学生的思维收敛性。

任何一个创造过程,都是发散思维和收敛思维的优秀结合。因此,收敛性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对学生收敛性思维能力的培养是非常必要的,而多题归一的训练,则是培养收敛性思维的重要途径。很多数学习题,虽然题型各异,研究对象不同,但问题的实质相同,若能对这些“型异质同”或“型近质同”的问题归类分析,抓共同的本质特征,掌握解答此类问题的规律,就能弄通一题而旁通一批,达到举一反

三、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从而摆脱“题海”的束缚。

总之,在数学教学中,教师的作用应尽力体现在思维情境的创设、启发性问题的提出、学生创造性思维兴奋点的捕捉等方面。在小学课堂教学中训练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创新素质的途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这方面的工作有待于我们教师在实践中不断地探索、研究、总结。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在教学活动中,只有真正把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并以他们自身的知识、经验和兴趣动机为基础,去获取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智力,才能不断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 余文森吴刚平《新课程的深化和反思》(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8

[2] 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编写《走进新课程》(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5

[3] 袁振国《教育评价与测量》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12

[4] 牛元柱主编《国内外教育文摘》(月刊)(山西省教育科学研究院山西省教育学会)

2002年第10期

[5] 《新课程与评价改革》 .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2.5

[6] 【美】波利亚:《怎样解题——数学教学法的新面貌》,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7] 朱小蔓:《对策与建议:2004-2005年度教育热点、难点问题分析》,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年10月。

[8] 窦盼英:《新课程小学数学教学法的研究与实施》,国防工业出版社,2006年1月。

[9] 《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7月。

[10]《数学课程标准解读》,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5月。

小学教育专业毕业论文

小学教育专业毕业论文

小学教育专业毕业论文题目

小学教育专业毕业论文写作

小学教育专业毕业论文选题

小学教育专业毕业论文参考选题

小学教育专业毕业论文参考选题

小学教育专业毕业论文题目[材料]

体育教育专业毕业论文

教育管理专业 毕业论文

小学教育专业本毕业论文
《小学教育专业本毕业论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