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新媒体素养材料(定稿)

发布时间:2020-03-02 08:16:05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90后”高职院校大学生的新媒体素养教育研究材料

微博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挑战

(一)微博传播时间上的即时性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出的新挑战

(二)微博传播内容的碎片化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出的新挑战

(三)微博传播方式的裂变化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出的新挑战

微博作为一种新的信息传播形态,它是一种裂变式传播,这样的传播方式被有的人形象地比喻成病毒式传播:

正如互联网趋势研究者谢尔•以色列在其新书《微博力》写到的,“我们正处在一个转换的时代——个全新的交流时代正在代替老朽的、运转不灵的传播时代。在这个由微博推动的、正在到来的交流时代,如果我们还没能跟上它的脚步,那么就可能会被这个时代所抛弃”。

新媒体时代:舆论引导的机遇和挑战

新媒体舆论呈现出迥异于传统舆论的一些特征:舆论主体的匿名性与参与渠道的广泛性、传播空间的无界性与意见汇聚的实时性、议题生成的自发性与舆论发展的不确定性、价值观念的多元性与价值取向的批判性、意见表达的失范性与群体行为的极化性。这些特征,都对舆论产生了深刻而广泛的影响。

⒈互联网成为社会舆论的集散地 ⒉手机媒体成为独特的舆论放大器 ⒊微博成为公民参政议政的重要工具 新媒体舆论管理的对策建议

管理利用新媒体舆论时,首先必须正确认识新媒体舆论的作用;一方面要懂得利用意见领袖提高舆论引导的能力,另一方面又要推动政务信息公开,确保公民的知情权和监督权。政府既要建立有效的舆情预警机制,又要加快新媒体舆论法制建设,从预防和治理两个方面双管齐下做好新媒体舆论的规范管理。

⒈转变管理观念,有效利用新媒体传播渠道

⒉充分发挥意见领袖功能,提高新媒体舆论的引导能力

⒊积极推动政务信息公开,确保公民的知情权和监督权

4.建设网络事件监测体系,健全网络舆情预测与预警常态工作机制

⒌加强新媒体舆论管理法制化建设,打造公民有序参与的网络环境

新媒体给当代生活带来了什么

——雷启立教授在上海美术馆的讲演

传播媒介的每一次大的变革都会带来思维、文明方式的巨大改变,带来我们生活习惯、身体机能和整个社会组织形态的改变。 新媒体深刻地介入了我们的当下生活

1990年代以来,以互联网、数字技术为核心的新媒介迅速发展,深刻地介入、笼罩着我们的当下生活。早晨起来,网上溜一圈,当日送来的报纸就都是旧闻;

不同的媒介方式有不同的时空偏向

“太阳底下无新事”,我们不妨拉开一个比较长时段的历史来观察。传播史告诉我们,新媒体之新是相对于旧而言的,每个时代都有自己“新”的媒体,以及由此而来的新的文化政治。文字的书写对于结绳记事是新的,雕版印刷相对于竹简刻写是新的,金属活字印刷技术较于手抄和雕版印刷是新的。所以,“新”这个东西并不值得我们手忙脚乱。

新媒体带来社会组织方式和文化特质的变革

从表象上看,新媒体首先体现为传递速度快。

第二,新媒体自身的形态、功能变化也很快,是一个具有创新形态的媒体。 新媒体的第三个表象是它的互动性。

这就带来新媒体的第四个非常明显的特点,因为要大量的跟从者,所以参与进入的门槛降低。

媒介偏向背后隐藏着巨大的负面

新媒体展现了“沉默的大多数”的力量,其动能来自于对传统主流意识形态的消解。或者说,新媒体所带来的文化特质以消解主流为特质。对传统主流价值的消解,谁在“上”、谁占主流,谁就是对立面,就向谁开火。其中蕴藏着非常二元对立的思维。比如微博,就140字,当然讲不清道理。消解、嘲讽,都是它的手段。新媒体主要特点是自媒体,也就是缺少编辑加工,从好的角度说是原生态,但与此同时,它粗俗,信息和知识的质量低。新媒体点对点的传播,取消了信息之间的逻辑关系,或者换句话来说,是它取消了问题,直接追求结果,这种从点到点、直奔目的的知识形态结果就是知识的碎片化;新媒体的快速而与当下连接的信息鲜活,这在缺乏大的文化积淀和思想逻辑的背景下,容易产生情绪化。碎片化和情绪化并无逻辑性,再加上进入的门槛低,信息保留的时间短,产生的影响转瞬即逝,其意义和价值自然会受到损害。缺乏长远考量,形成一种只为眼前和当下着想的习惯,受到道德、规范约束的机会小,恶的、个人性的习性滋长并抱团,也容易形成当今社会文化向低端游走的倾向。复旦大学严锋教授的研究,“新媒体正在改变我们的大脑认知和记忆结构”。他认为,新媒体阅读已非传统阅读,而更像是一种“扫描与搜索”。人们读的不再是文本,而是一个个关键词。扁平、单面,在声气相投的同类中寻找呼应,文化和思想同质性高,难以容纳和理解异类思维,这就造成新媒体时代知识和思想生产的“麦当劳化”。

新媒体时代的挑战

时间:2011年12月19日 16时51分 来源:学习时报 作者:黄卫 网络传播无国界,具有天然落地的特点,这样在传统媒体环境下的传播弱国,就能突破以往传播的弱势。所以,新媒体发展是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对外传播的一次良好机遇。

无论是新媒体还是传统媒体,在新的技术条件下都在向数字化、网络化、移动化、融合化发展。

它让阅读变得更便携、更碎片化、更个性化,也更便宜。“任何人”在“任何地点”和“任何时候”获得“任何想要的资讯信息”,这是移动阅读终端发展的内在驱动力和终极目的。

利用新媒体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时间:2011年12月06日 15时14分 来源:人民日报 作者:卢昌军

新媒体虚拟、开放、难以掌握和监控等特点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许多新矛盾、新问题

数字技术、网络技术、移动通信技术 通过新媒体加强互动,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效果。传统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具有较强的单向性特征,而新媒体条件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双向、交互、开放的。

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业务水平提出了更高要求。

利用新媒体开展学习,提高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能力。

新媒体上建起新课堂(视域) 时间:2011年07月08日 00时00分 来源:人民日报 作者:记者 赵婀娜

据统计,我国高校上网人数目前几乎达到高校学生数的100%,其中90.5%的大学生将互联网作为重要信息渠道。校园里不用微博或者不看微博的学生,会被同学们视为“外星人”。如何在这样的条件与形势下,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新媒体环境下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新挑战

新媒体在改变着大学生的认知方式、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 武汉大学党委副书记王传中教授撰文分析,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媒体技术常常以简便、快捷的新闻代替深度报道,大学生在接受信息的同时极容易随着媒体的倾向思维,缺乏独立思考;

网络游戏、快餐小说容易导致学生深陷其中不能自拔;网络信息丰富而参差不齐,不利于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新媒体信息传播的迅速使得不良信息也以更快的速度和更大的范围影响到青年学生;网络的虚拟性使得学生在发泄个人情绪时无所顾忌„„

新媒体环境下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新机遇

西南交通大学党委副书记朱健梅教授分析指出,新媒体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新机遇。一是搭建了新平台。新媒体已经成为思想文化传播的新载体,可以对大学生充分进行主旋律思想的宣传宣讲,进行先进思想文化和科学民主精神的传播引导,进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二是提供了新模式。集中统一的一刀切模式、自上而下的单向灌输方式、简单的命令说教形式逐渐被丰富的多元化模式、双向多向和直接交流互动方式以及图文并茂、音视同期的多媒体形式所取代,一种全新的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正在形成。

“思想政治教育教学要有阵地意识,有学生的地方就要有教育者的声音。”不少专家认为,教育者要注重主体性实现的途径,特别是要在“有用”和“有趣”上下功夫,切实提高思想政治课的教育教学的实效性。只有这样,才能让当代大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开展得扎实而富有成效,才能让大学生喜欢的虚拟空间变得健康、实用、美丽。

新媒体:思想政治教育的“拦路虎”还是新机遇

时间:2011年07月05日 10时04分 来源:中国教育报 作者:赵秀红

有专业人士称,这些新媒体不再是工具,而是形成了一种环境,工具尚属可用不可用的范围,而环境的概念,已经代表无法摆脱。

新媒体在改变大学生的价值观念

但是,一个不可争辩的事实是,新媒体深入影响大学生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和思想观念,这对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手段、教学效果都构成了严峻的挑战。

李林英分析认为,这种挑战根源于新媒体信息传播的“无屏障性”。由于互联网等新媒体中的虚拟主体与现实中的主体有很大的差别,具有隐匿性的特点,学生可以不受拘束,在网上随意发表观点,甚至散播有害观点。此外,由于网络信息鱼龙混杂、泥沙俱下,有的信息是虚假的、黄色的、反动的,现有的技术条件对这些信息的发布、传播和接收难以有效地控制,这对是非辨别力不高、人生观和价值观正在形成的大学生影响很大。

“因为新媒体强调受众对信息进行评述、解释、分析与选择,因此会张扬大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和批判质疑的精神。但大学生涉世未深,当他们将这些能力与精神迁移到思想政治理论学习中时,不免会出现自我意识的过度膨胀,还可能沉溺偏狭的个人世界,甚至会产生一些偏激的想法,这需要在思政课教学中加以引导。”北京理工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院教师郭丽萍说。

“在新技术的使用方面,教育者的脚步落后于受教育者。”李林英说, 祖嘉合说,应该清醒地看到,现实中存在大学生对新媒体的不当使用。比如,有的人在网络上发表不负责任的言论;有的人对新媒体传播的信息缺乏足够的认识,产生消极的人生观,个人主义价值取向凸显;有的人对网络依赖过度,情绪、人格受到影响,等等。对此,她建议,应该建立网络评论员队伍,从学生、教师中招募优秀的青年骨干,在新媒体上对广大学子进行理想信念、人生观、行为规范的引导。

主辅在不少人认为网络等新技术是“电子海洛因”的时候,对于虚拟世界价值观念的输入在慢慢引起很多国家的重视,博客相互呼应,资源共享,教师能更好地了解学生的思想状况和引导教学。

实证明,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中,如果能将博客适当地引入,并加以规范管理,将是对传统课堂教学方式的有效补充。

新媒体如何助推“新道德”

时间:2010年08月06日 14时29分 来源:半月谈 作者:梁恒

有就是心理状态,对80后、90后的心理状态,我们需要有一定的了解。网络里表达的意思是不是他的真实意思表达,需要我们考量。对网络民意,我们往往觉得是天籁之声,觉得是超越性的言论,而恰恰这种言论是有片段性、不完整性,这就像是一个针刺,点到就散了,其实关注度还是很有限的,这个时候其实对于政府的公共政策,媒体的关系,这些方面构成了一种新的结构,这个新的结构我们非常了解,所以我们往往应对网络的问题,都是用对待 纸媒的方式对待网络,用对待电视媒体的方式对待网络。往往把一个小问题,可能过一二天就会自生自灭的问题,把它放大到会通过纸媒传播或者电视传播的大问题,这需要我们客观认识网络的规律,如何客观理解网络生活的复杂性、丰富性、了解80后、90后的心理,怎样给年轻人更多公共生活的训练,这是未来网络新兴媒体需要思考的一个问题。

从“郭美美事件"看新媒体对

贺利娟 新媒体呈现出与传统媒体不同的特点

与传统媒体相比,新媒体具有即时陛、开放性和动性等特点。新媒体打破了传统媒体通过专业媒体单向向广大受众传播信息的局限,使得“人人都是息的传播者,人人都是信息的接受者”成为现实。

二、充分认识新媒体对年轻人的影响 正面作用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新媒体成为年轻人获取和交流信息的最重要渠道。 二是新媒体具有促进个体社会化的巨大功能。 三是新媒体对年轻人主体意识的培养不可估量。

新媒体的反面作用也不可忽视,主要表现在以下

个方面:

一是新媒体冲击年轻人的道德文化,影响其正确道德取向形成。新媒体成为当今社会流行的符号,

二是新媒体给年轻人带来色情、暴力、消极、颓废的消极因素。 三是新媒体缺乏有效监管,一些不良信息甚至错误导向会导致年轻人价值观模糊。

综上所述,新媒体对于年轻人展现自我、弘扬民主自由之精神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但同时也应看到,对于正处在成长阶段、世界观尚未成型的年轻人来说,他们的思想更加容易混乱,在发展的道路上更容易迷失方向。

3 . 提高年轻人的媒介素养

在新媒体时代,如果媒介素养不高,就很容易沉迷其中而不能自拔。因此,要通过各种方式、采取各种措施提高年轻人的媒介素养,让年轻人保持清醒的头脑,学会对各种媒介信息进行客观的解读和评价不偏信、不盲从、不造谣、不传谣,学会如何利用媒介传播表达自己的情感,自觉抵制媒介中的不良信息,进而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新媒体平台下高校教职工思政工作路径探析

中国高等教育2011(7)

◆ 栾 永 玉 / 唐 珍 名

实际上达

到了信息传播的“时间无屏障”、“空间无约束”和“资讯无界限”状态,信息的发布更加自由、获取更加快捷、使用更加方便。 “ 互联网综合症 ” , 出现 了人格缺陷和人格 障碍 ; 3.新媒体平等话语权增加了高校教职工思想政治工作的难度。 众所周知, 在新媒体空间里, 话语权的分配与传统媒体 有着 明显的区别 。 网络世界 的无边 界、不确定性和虚拟性

彻底改变了传统媒体掌控话语 权的状况 ,在这个世界里 ,

利用权力垄断信息的可能性减少 , 居高临下式 的说教不会

被人接受 , 通过强制手段控制信息源的做法失效 , 信息传

播 的主体变成 了公众 , 无论是 国家 , 还是组织、个人要想获得话语权,就必须充分利用数字环境主动参与其中,进行平等互动的交流才可达到目的。毫无疑问,这样的变化给高校教职工的思想政治工作增添了难度。

论新媒体环境下的青少年媒介素养

黄楚新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 2 0 1 0年第 1期

一、新媒体环境呈现 多元和复杂的局面 1.各种新媒体形态不断出现 2 .新媒体时代——人人都是报道者

CNNIC的调查表明,在上网人群中年龄越高,学历越高,收入越高,在网上发表意见的比例越低;从职业身份分析,中小学生比大学生在网上发表意见的比例更高”。叶冲:《网络时代下的美国NIE工程——以网络版为例》,载《传媒》,2007年第2期。

3 .过多消费媒介,影响学业和工作

三、提高青少年媒介素养教育的措施 1 . 政府——制定相关法律法规 2. 学校——让媒介知识成为常识课 3 . 家庭——指导文明上网的重要场所 4. 媒体机构——严格把关 5 .阅读习惯——从青少年抓起

结语 : 随着数字技术的不断进步,今天新媒介的发展日新月异。新媒体环境下的媒介素养应成为信息时代人们必备的素质,是提高人们素质的手段和建设民主、文明、健康社会的基本保障。青少年是祖国未来的希望,重视青少年的媒介素养教育更是关系到我 国未来的前途命运。提高青少年在新媒体环境下的媒介素养,不仅有利 于培养青少年合理利用新媒介的习惯,有利于他们形成健康合理的娱乐观念,更有利于青少年利用新媒体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为我国建设成一个文明、富强、和谐的社会打下牢固基础。

新媒体技术与高校德育发展关系研究

黄建榕

,冯小宁2 0 1 0年第 3期 华 南 师 范 大 学 学 报 ( 社 会 科 学 版 )

( 一) 德育主体地位的缺失

( 1 )教育者主体地位的缺位。 ( 2 ) 学习者主体地位的丧失。 1 ) 主体符号化。 2 ) 人格虚拟化。 3 ) 责任 自我豁免。 (二)德育内容的复杂化

( 1 ) 网络“文化霸权”不容忽视。( 2 ) 网络内容多元化不可忽略。 (三)网络的监督与管理的缺位

网络目前被认为是一个“没有政府、没有警察、没有军队、没有贫贱、没有歧视”的世外桃源,

季海菊 共享社区:新媒体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模式选择

对新媒体 的研 究 中 , 主要集 中在 两个方 面 :一 是新 媒体给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哪些影响;二是如何利用网络平台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

试析新媒体如何在大学生思政教育中有效发挥作用

徐海鑫 , 廖浩君

【摘要】与过去大学生不同当代大学生是在新媒体的背景下成长起来的一代人,每天使用新媒体已经成为了大学生学习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新媒体对他们的交往方式、学习思维方式、行为习惯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因此当代的大学思政教育管理者应该注意这一新特点,与时俱进转变观念、占领新阵地将各方面的教育工作形成合力。从而使大学生思政教育工作更主动更有成效。

一、新媒体相对于传统媒体的新特点 (一)新媒体传播信息的“泛化性” (二)新媒体传播信息的“碎片性”

新媒体传播信息的“ 碎片性” 是相对于“泛化性” 提出的 。 研究表明 , 一个社会 的人均收入达到 3 0 0 o美元左右时社会的各个方面都将发生变化,

这个过渡时期被称为社会的“ 碎片化” , 这个时期原有的社会关系、市场关系、思维意识、信用体系、语言形式等都将逐步瓦解成微小的“碎片”。

二、新媒体对大学生的影响方面

( 一 )新媒体影响着大学生的交往方式 ( 二) 新媒体影响着大学生的学习思维方式 ( 三) 新媒体影响着大学生的个性形成 能

三、新媒体对大学生思政教育的双重功能

( 一 ) 新媒体对大学生的思想引领、学习交流、兴趣审美的培养起了重要作用

( 二 ) 新媒体 中充斥 的不 良信息给大学生思政教育带来冲击

四、用好新媒体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工 作的对策建议

( 一) 大学教育管理者要掌握技能、提升认识、转变观念 ( 二 ) 加强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

新媒体环境下, 开展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是巨 的挑战。媒介素养教育从概念到实现, 需要社会各方面通力合作。 有学者指出媒介机构、社会组织、受众都是新媒体的主体。 其中媒介机构是媒介素养教育体系的实施主体, 社会组织是媒介素养教育体系的环境主体,广大受众是媒介素养教育体系的动各方面通力合作。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需要从学校、社会、大学生自身三方面着手, 用媒介因素、社会因素、大学生个人因素三方面共同发挥作用(如下 图) 。

第一 ,发挥学校作为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的主阵地作用。利用高校教育资源开设专业课程并迅速推广。目前我国的多数大学都在进行着教育教学改革,改革的方式是将现有的人才培养方式和科学研究体系从适应新形势和新变化的角度从式上进行调整,但对于学生教育中最为基础的课程改革甚少。新媒体的出现已经使大学生的信息获取渠道和方式变得多样。当代大学生已经生存于现实世界和网络世界两个层面,但我们的课程设置还没有针对大学生如何正确地面对虚拟世界进行教育,教育的缺失只能让涉世未深的大学生自己摸索着前行,这一过程难免会受到糟粕思想的影响,将自己的人生发展轨迹引向错误的方向。现有的绝大部分大学教师中有专门研究网络、媒体、思想政治教育的专家。 这些教育资源应该进有效的整合,尽快对大学生虚拟生活开设媒介 素养教育的课程 ,让大学生能够在一个合理、健 康、有序的方法指导下使用新媒体。一些西方发达 国家 已经形成了较为完善的媒介素养 师资培训体

系, 我国高校的此项工作可以借鉴他们的做法。 通高校内的相关领域专家和一些媒介素养研究机 构开展共同研究。大学既是媒介素养培养的继续场所又是开展媒介素养研究的广袤沃土,大学的

媒介素养教育有着广泛 的发展基础 和前景 。媒介素养课程也将为下一个阶段针对大学生网络虚拟生活某一个部分进行深入教育打好基础。

第二。造就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的良好社会环境。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要集合国家、学校、社会、家庭 的多方力量,创造社会环境营造氛围。一方面要吸引专业人才、投入专项资金组建媒介素养研究机构。新媒体本身就是在社会不断发展.迅速变化中的产物,新媒体本身也在不断变化创新.对于新媒体使用过程中媒介素养的教育需要紧跟其步伐不断推进创新, 没有专门的研究机构,媒介 素养教育的效果难以保证。例如, 美国的修女托曼创立的“ 传媒教育中心 ” 一直在领导着美国的媒介

素养教育工作。另一方面家庭教育要正面应对新

媒体的出现。面对新媒体在使用过程中产生的负

面效应, 很多家长为了避免孩子收到不良影响, 往

往采用断网、没收手机等控制惩罚办法。我们从身

边 网瘾治疗、网吧失足青年、中学生抢夺手机 等案

例来看, 这些方式不仅没有达到预期效果. 反而激

起了孩子们对于新鲜事物更加浓厚的兴趣 .采用

更多的应对办法逃避家长的监管。孩子和家长问

逐渐构筑起了一道沟通的屏障,家长越来越缺乏

对孩子思想和行为的了解。这~过程中家长应该正视新媒体的出现 ,自己首先数量掌握和使用新 媒体, 通过新媒体加强与孩子的沟通和交流。 一同与孩子面对、分析、解决新媒体带来的诸多问题。

第三, 发挥大学生的主体作用。媒介素养教育的主体是大学生,他们一方面是教育过程中的客体,在多种形式的教育中被动的接受正确使用媒体应该养成的教育;另一方面他们也是教育的主体,自己的积极健康的媒介素养习惯能够有效的影响带动身边的同学共同提高。正如美国学者尼尔.波兹曼在《娱乐至死》一书中指的那样:只有 „ …消除对媒介的神秘感 , 我们才可能对 电视、电

1脑, 或任何其他媒介获得某种程度的控制。媒介素养教育就是要培养大学生对于接受信息时的批判意识和发布信息时的理性态度。

3.网上网下疏导结合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用好新媒体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切忌抛弃我们原有的思想教育工作形式和手段,任何形式的教育效果都比不上面对面与学生的沟通交流,现实世界中传统的思政教育方式能够有效促进网络虚拟世界教育的开展,网上网下形成合力能收到更好的效果。注重监管的方法和力度.在开展网上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科学使用 “疏”、“ 导” 两种方式。“疏”的过程中注重让学生能够在 自由的状态下充分的表自己的内心世界想法和情感。激发学生在网络实践中培养自己的理性思考能力。在使学生情绪抒发的同时能够准确地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而“导”则是从网络信息资源上给予优化,比如通过教师网络博客,辅导员个人网站等,通过一些包装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 疏”、“ 导”既是大学身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方法和形式,科学的疏导是引领新媒体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方法和模式。

曹培庚 关于新媒体环境下高校学生工作的思考 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1(9)

[摘要]新媒体正在日益影响和改变着大学生的学习、生活、行为、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新媒体的广泛运用给当代高校学生工作带来新的机遇,同时也带来了困难与挑战。高校学生工作者应进一步发挥思想政治工作的优势,不断丰富工作的新手段,将新媒体作为有效的载体,提高学生工作的实效。

提高媒体素养

新媒体

新媒体

新媒体时代电视主持人职业素养探究

新媒体整合营销

网络新媒体

新媒体工作计划

新媒体作业

新媒体读书笔记

新媒体工作计划

新媒体素养材料(定稿)
《新媒体素养材料(定稿).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新媒体素质 定稿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