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龙虎山天师府导游词[全文]

发布时间:2020-03-03 21:36:26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师府导游词

各位游客,欢迎大家来到天师府参观!

天师府全称“嗣汉天师府”,它是历代天师掌管天下道教事的总署及张天师生活起居的地方。

现在我们站在天师府的头门。先来看看天师府的地理环境。天师府门临泸溪河,面对琵琶峰,山水特别优美。

一、头门——仪门、甬道——钟亭

我们再回头看头门。天师府正门匾额“嗣汉天师府”,表明从东汉张道陵创立道教以来,历代天师的封号都是世袭的。

天师府最早建于北宋崇宁四年,即公元1105年,它是宋徽宗赐建给第三十代天师张继先的府第。原址在上清关门口,元代延祐年间(1314~1320)迁建至此。

元大德八年(1304),元成宗加封第三十八代天师张与材为“正一教主,兼领三山符箓”,三山即龙虎山、茅山、閤皂山。当时江南的道教,统归张天师管辖。明朝,朱元璋命张天师“永掌天下道教事”,并赐十五镒白金在今址上兴建天师府地。因张天师号“大真人”,所以府名“大真人府”。

天师府头门坐北朝南,临江耸立,巍峨高大,气派非凡。头门宽18.9米,高10.35米,开东西中三扇门。

头门的抱柱联曰: 麒麟殿上神仙客, 龙虎山中宰相家。

这副对联为明代大书法家董其昌于嘉靖年间所作。上联是指汉初开国军师张良的故事,张道陵是张良的第十世孙,麒麟阁是西汉未央宫中由皇帝刘邦召集朝廷重臣举行军事会议的地方,只有朝廷中最高层的政治、军事重臣才能进入。张良封留侯后即弃官隐居,跟随赤松子学道成仙去了。上联寓意麒麟殿上的重臣张良成了仙人。下联表示历代天师的显赫地位。这副联集中体现了道教深受儒家影响、融出世与入世为一体的特征。

“麒麟殿上神仙客”,表明他们虽是神仙客,却是以儒家入世思想为基础的,因为麒麟阁是汉高祖刘邦召开军事会议的地方,反映了儒家对道教的影响。所谓入世,就是积极参与社会事务。“龙虎山中宰相家”,表明他们是以道教的身份来参与社会事务的,因为龙虎山是道教之山,代表道教。总之,这副对联集中体现了龙虎山道教深受儒家影响、积极入世的特征。

道教不忘社会责任,一方面关心民生疾苦,替人治病、逐疫;另一方面积极参与朝廷政事。其先祖张良为汉朝开国元勋,历代天师也多与朝廷关系密切。元武宗皇帝封第三十八代天师张与材为金紫光禄大夫,官至一品,相当于宰相一级,因此,天师相当于宰相,天师府也就是宰相的家了。

过去,人们称上清镇“隔河两宰相”,这两位宰相,一个是泸溪河南岸桂洲村的明朝首辅夏言,一个就是北岸天师府的张天师。这副对联形象地说明了历代天师既是“神仙”又是“宰相”的显赫地位。

天师不但地位显赫,而且相当富有。据说当时董其昌开始收了张天师5000两银子的润笔费,只书写了上联,迫使张天师再补送了5000两银子,才续写了下联。这就是“一副对联万两银”的传说,虽然未必真实,但从中可以看出天师府的富有!

仪门是明清两代官署大门之内的门,既取“有仪可象”之意,又表示“列仪迎送”。甬道指庭院中居中的通道,有“官道”的意思。古代文武官员至此都要下轿、下马,张天师则根据客人的身份在此迎送。

这口大钟是元朝至正十一年(1351)由第四十代天师张嗣德在浙江省富阳县铸造的,重达9999斤。铭文称“凡用赤金九千斤”。钟身周围四行篆文是“国泰民安,风调雨顺,大道兴行,皇图巩固”。铭文为临川进士朱夏所撰,文字则由龙虎山道士、元代著名画家方从义书写。这口钟原在大上清宫。

民间传说此钟初一敲一下,可响到十五,而且,上清宫大钟一响,北京的金銮殿上都可以听到,真是神奇之至。

下面我讲一个民间故事:张天师的钟比皇帝的钟少1斤)

据说皇帝的钟重10000斤,而天师的钟只有9999斤。为什么呢?有一个民间故事是这样讲的:

某个朝代有个皇帝对天师的威名耿耿于怀。他想:我是人间帝王,百姓称我为“天子”;而张天师自号为“鬼王”,居然享有“天师”之威名!于是他心里愤愤不平。他把大臣们召集来开会,商议如何摆正这种天子与天师的位置。有位大臣启奏:陛下妻妾成群,子女众多,何不把一个女儿嫁给天师呢?这样您就可以岳父的身份位居天师之上了。皇帝听了很高兴,依计而行。张天师不知是计,成了皇帝的女婿,地位就比皇帝小了一辈了。所以,天师的钟要比皇帝的钟少1斤,天师府的高度也要比皇宫矮1尺。 在历史上,明朝的几个皇帝都做媒将大臣的女儿嫁给第四十至第五十代天师。第五十代天师张国祥的妻子就是明万历皇帝的外孙女。这个故事可能与此有关。

二、玄坛殿——法箓局

这是天师府中三件绝世文物之一。玄坛殿的“坛”字,原意是土筑的台子,《说文解字》中说:“封土为坛”。

这里原先是天师筑土为坛、讲经说法、祭祀天地的地方。明初改建为殿堂,几经毁建,直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仍然幸存。现在的玄坛殿是1999年修复的,正殿三间,奉祀三位财神爷,左右配殿各三间,分别为救苦殿、文昌殿。

正殿正中的财神名叫“赵公明”(亦名赵玄坛),他隐居终南山修道成仙,被封为财神,他被塑造为骑坐黑龙,一手执钢鞭,一手托元宝的形象,率领招财、进宝、利市、纳珍四位童子,世称“五路财神”。赵公明曾经为张道陵天师守护玄坛,所以又称“正一玄坛赵元帅”。

关羽乃蜀汉名将,集忠、孝、节、义于一身,历朝均列入祀典。宋徽宗时,关帝圣君协助第三十代天师张继先平州盐池水溢,宋徽宗以“崇宁钱”赏之,因世祀关羽为“崇宁真君”,关羽变成了“武财神”。

文财神名“陶朱公”,即春秋末年越国大夫范蠡。他辅佐越王句践(应读为“勾践”)灭吴称霸。越国灭吴国以后,范蠡功成身退,带着西施隐居陶地(今山东定陶一带),经商致富,常赈济灾民、乐善好施,后世奉他为文财神。

左配殿为救苦殿,供奉太乙救苦天尊、吕洞宾、黄大仙。太乙救苦天尊是道教神仙六御之一,专司拯救堕入地狱的亡灵,在《封神演义》中,他是哪吒的师父。

吕洞宾是“八仙”的重要成员,道教尊为“北五祖”之一,在民间深受崇拜。黄大仙原名黄初平,晋代金华人。他能“叱石成羊”,扶厄济困、有求必应,深受民间的崇拜。

右配殿为文昌殿,奉祀的神仙有文昌帝许真君葛仙翁。文昌帝君又名梓潼帝君,为中国古代学问、文章、科举的保护神。现在考博士、硕士,考大学者很多,都会来朝拜文昌帝君,有求必应,香火很旺。

许真君名许逊,是道教净明派的祖师,曾擒灭孽龙精,治南昌水患,后在新建县西山拔宅飞升。葛仙翁即道教灵宝派的祖师,名葛玄,三国时吴国丹阳人,在江西閤皂山修道成仙,人称葛天师。

法箓局。这里原来是明初兴建的两个机构:法箓局和提举署。法箓局,正一派的符箓在此制作、盖印,然后对外销售;提举署,历代天师“永掌天下道教事”,这里是办事机构,2000年修复,现在供奉的是道教中地位较高的九位女神。

正殿供斗姥元君,又称“斗姥中天梵气斗姥元君”。她是众星之母。龙汉年间(指天地未分前所经历的五大劫号之一,有“龙汉开劫”之说)为周御王爱妃,号“紫光夫人”,生了九个儿子,即天皇大帝、紫徽大帝和北斗七星。斗姥元君的法象全身,即《易经》中“太极分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凶之义。

西王母,为太阴之精,女仙之宗,与太阳之精东王公相对“共理二气,调成天地,主宰天界人间,三界十方”。西王母崇拜在民间十分兴盛。

承天效法后土皇地祇娘娘,——道教“三清四御”中的“四御”之一。原为男性崇拜,后因土地属阴,宋时变为女神,是协助玉帝掌管阴阳、生育、万物生长的自然之神。

左配殿奉九天玄女娘娘、妈祖、魏夫人。九天玄女娘娘,是斗姥元君的弟子、黄帝之师,曾协助黄帝大破蚩尤。

妈祖原名林默娘,宋代福建湄州岛人。因苦心修道,又得“天书”,治病救人,显灵于海上,被尊奉为天妃娘娘、天上圣母。宋以后列为皇家祀典,在中国沿海有相当的威望,是海上救难的女神。

魏夫人是晋代女道士,曾为天师道祭酒,被尊为道教上清派第一代宗师,世称“南岳夫人”。

右配殿:“慈航殿”供奉“慈航道人”、何仙姑及碧霞元君。慈航道人乃佛教观音菩萨的前身,她大慈大悲,救苦救难,是佛、道两教均奉祀的一尊神,深受民间崇拜。

何仙姑是八仙之一,唐武则天时人,原名何秀姑,受吕洞宾度化成仙,在民间有很多传说,求拜颇为灵验。

碧霞元君又称为“泰山娘娘”,早在汉代,就有关于泰山女神的传说,因她能保佑妇女生子,保佑儿童及婚姻、农耕、经商等事,又被奉为“送子娘娘”。

三、天师府二门

二门建于清同治六年(1867),原为木质,1995年改为钢混仿木建筑。门上方高悬“敕灵旨”三字,意为天师敕命,告戒鬼魅之意。门前抱柱上的对联:

道高龙虎伏, 德重鬼神钦。

这是一幅古联,何人所撰已无从查考。这幅对联是当代道教大师、上海道协原会长陈莲笙书写的。六扇门上的门神分别为秦琼、尉迟恭、单雄信、程咬金、罗成、杨林,他们都是隋唐时的著名将领。门神的传说非常悠久,早在《山海经》就有门神“神荼、郁垒”的记载。二门这几尊门神,见于《西游记》故事。

这块碑叫“玄教大宗师碑”,是元代遗物,由大书法家赵孟頫所写,迄今已680余年,是天师府三绝文物之一。碑文记载了第三十六代天师张宗演的弟子、上卿玄教大宗师、官一品、饶国公张留孙的生平事迹。此碑对于研究元代宗教史及赵孟頫的书法极有帮助,具有很高的文物价值。 元代高道张留孙的事迹

张留孙是元代的高道,从小随上清宫住持张闻诗学道。元世祖至元十三年(公元1276年)随三十六代天师张宗演进入朝面圣。世祖皇帝对他非常欣赏,便将他留在朝廷辅佐朝政并主管“崇真万寿宫”。张留孙道法精深,曾为皇太子裕宗、皇后祈疾禳灾都很见效。至元十五年,元世祖忽必烈授他为“玄教宗师”称号。张留孙深谙无为而治的黄老之学,每当世祖问政,他问题陈述“虚心、正身、崇俭、爱民以保天下”的思想,希望皇上施政方略能清静简易,与民休息,从而使天下苍生远离战乱,恢复生机。皇上对他的意见甚为重视,多为采纳。后世皇帝对张留孙京是恩宠有加,视之为心腹近臣。成宗皇帝加封他为“玄教大宗师”,武宗皇帝又升其为大真人知集贤院,位列大学士。仁宗皇帝加其号为“辅成赞化保运元教大宗师”。英宗至治元年(公元132年)羽化,享年74岁。在朝历事元世祖、成宗、武宗、仁宗、英宗五帝,长达46年之久。后来朝廷下诏,为之画像纪念,并命大学士赵孟頫收发室赞语。该碑现存天师府内。)

仁靖真人碑旁的两块碑记,一为44代天师张宇清墓志铭;一为清代嘉庆年间重修上清官碑记,均为真品。

这七棵樟树称“七星古樟”。院内的古樟均有700余年的历史,而这七樟树棵呈“北斗七星”状排列,是天师府镇府的宝树。

官保第、广缘斋:约建于明末清初,属古徽派建筑风格。“官保”二字乃“太子少保”、“太子太保”的通称。明末,第五十代天师张国祥、第五十一代天师张显庸均加赠“太子少保”,故有“官保第”。旁边的广缘斋与官保第本为一体建筑,是历代天师及家人用膳之所,今已对外开放,荤素两全。

四、玉皇殿——私第门屋——天师殿

玉皇殿旧址,原为天师教练弟子的“演法大厅”,1993年改建成玉皇殿,占地600余平方米,正中玉帝神像高9.99米,金童、玉女侍立两侧,另有十二天将陪祀两边。殿门前的“灵泉井”相传是南宋高道、南五祖之一的白玉蟾大师与第三十五代天师张可大共同开凿的。灵泉井又名“法水井”,为历代道众饮用及画符所用,有治病强身之功效。台阶上的“二龙戏珠”石雕,称为“丹陛石”,是天师府地位显赫的象征。

此处为天师府内

二、三进院落的分界,构成“前宫后府”式的建筑风格。私弟门原建于明洪武元年(1368),是明太祖朱元璋赐白金(即银子)十五镒(约合360两)重建。明嘉靖五年(1526)又进行了大修葺。门额“相国仙府”四字,其中“国”字由“西、国、人”三字组成,是道教独创的一个字。“南国无双地,西江第一家”是一副古对联,不知何人所撰,说的是南张(张天师)、北孔(孔夫子)两大世家的荣耀与显赫。

门内的古壁,称为“照壁”,又称“屏风石”。古代有“天子外屏,诸侯内屏”的说法,屏有避风、辟邪的功效。正面的太极图案是道教的标志图案。它的原理就是“一阴一阳之谓道”,“阳中有阴,阴中有阳”。“太”即大,大而又大;“极”即屋角,指宇宙的立体空间。背面石雕有鹤、鹿、蜂、猴,谐音即为“厚禄封侯”。用手抚摸此图案,可以带来好运。照壁西边的罗汉松,人称“有情树”。上世纪“*”期间,此树曾经枯萎,没有一点生气;改革开放后,此树奇迹般地复活,所以叫“有情树”。

天师殿原名“三省堂”,语出儒家经典《论语》“吾日三省吾身”。它表明历代天师在行为、修养方面深受儒家的影响,对自己的严格要求。此殿由第六十一代天师张仁晸于同治四年(1865)重建,是天师府内保存最为完好的清代建筑。改革开放后进行了修葺,改为天师殿,供奉祖天师张道陵和他的两个弟子:王长、赵升两位真人。左边有第三十代天师张继先、右边有第四十三代天师张宇初陪祀。他们都是历代天师中的佼佼者。殿堂上方悬挂着宋徽宗赐给三十代天师张粥先的匾额“道行高洁”、明太祖赐给四十二代天师张正常的匾额“永掌天下道教事”、清高宗乾隆赐给五十七代天师张存义的匾额“真灵福地”,这些都是天师道历朝兴旺的有力佐证。

殿中这一块直径三尺五寸的翠色盘石,名为迎送石,是张天师迎送贵客立足之地,有天然生成的太极图像,十分神奇。游人信士用手抚摸,可带来平安和好运。

五、万法宗坛

万法宗坛在元朝时就已建成,明嘉靖五年(1526)重修。因宋、元以来正一派符箓“三山合一”,明朝张天师“永掌天下道教事”,故将茅山上清法坛、閤皂山灵宝玄坛、龙虎山龙虎宗坛、西山净明法坛合并为“万法宗坛”,这里就是“万法宗坛”所在地,所以,这里便是道教祖庭的象征。正上方“万法宗坛”匾额,是已经羽化的原中国道教协会会长黎遇航大师题写的。

正殿为三清殿,1985年进行了第一期修复,2006年又重修。正中供奉的三清即玉清元始天尊、上清灵宝天尊、太清道德天尊。三清又指三清天、三清境,是神仙所居的最高仙境。

四御:分别指昊天金阙玉皇大帝、中天紫微北极大帝、勾陈上宫天皇大帝和承天效法后土皇地祇。四御是仅次于三清的最高神祇。玉帝总管三界、十方、四生、六道一切祸福;紫微大帝执掌天经地纬、日月星辰;勾陈大帝执掌南北二极、天、地、人三才及主人间兵革之事;皇地祇职掌阴阳造化,滋养万物。

三官:即天官、地官、水官。是道教最早奉祀的神,源于原始宗教的自然崇拜。三官又称三元,农历正月十五为“上元”,七月十五为“中元”,十月十五为“下元”,旧时在民间影响很大。

五方五老:五方乃东、南、西、北、中。五行乃五行之精(金、木、水、火、土)。东方甲乙木,司春;南方丙丁火,司夏;西方庚辛金,司秋;北方壬癸水,司冬;中央黄老君即黄帝,为戊己土,司长夏或四季。这是中国农耕文明演化而来的天地自然崇拜的重要内容。

左配殿:为真武殿,祀北极真武大帝,又称玄武大帝、荡魔天尊。玄武谓龟蛇、长寿,是古代崇拜的对象。真武大帝坐镇武当,有“非玄武不足以当之”的说法,故而在湖北武当山声望极高,享誉华夏。

右配殿:右配殿为雷祖殿。雷部正神为“九天应元雷声普化天尊”,执掌五雷,扬善惩恶,浮游三界,九洲万圆,本元始天尊化生。

东西配殿:祀诸天将,共三十六位,称“元帅”或“天君”,又称“天罡”,各有姓字。他们都是道教中的护法神。

甲子殿:太岁崇拜由中国古代天干、地支演变而来,六十年一个循环,六十太岁各有姓字。人出生后,即有“本命神”,称“本命太岁”,随着年岁增长,又逢“流年”,称“流年太岁”。太岁神主管每个人的吉凶祸福,考稽善恶,以及建房造屋,婚嫁、迁徙、经商、仕途等等。俗话说“谁敢在太岁头上动土?”就是说要顺应天时,择善而从。太岁崇拜自元朝以后就已列入国家祭典,诸位信士游客不妨去拜谒一下本命太岁和流年太岁,祈求平安吉祥。

土地庙:也称“土地公公”,由古代“社神”演化而来。“社”是古代的区域范围,即“封土为社”。土地公,土地母乃“福德正神”福佑一方百姓。无论走到哪里,都应尊崇当地社稷之神。

罗汉松:万法宗坛内的这两棵参天大树是罗汉松,树龄近千年,相传为南宋高宗和第三十二代天师张守真所植,一雄一雌。雌树会结果,可以泡水饮食,清神益智。

如何判断这两棵罗汉树哪棵是雄性,哪棵是雌性呢?按照坐南朝北的方位,男左女右,左边粗壮的为雄树,右边亭亭玉立的为雌树。雄树枝繁叶茂,但不会开花结果;雌树每年八月间开始结果,红头绿肚,形似罗汉。

相传,南宋皇帝赵构昏庸无道,当时第三十二代天师张守真为了使之清醒,使用“天心五雷法”来调理昏君,并让赵构来龙虎山天师府悟道。赵构来天师府后,决心改过自新,于是亲自种下左边的这棵雄性罗汉松,期望自己执政的统治能像罗汉松一样茂盛、长青。张天师就在右边种下一棵罗汉松。两棵雌雄罗汉松,历尽九百年风雨而不衰,为天师府五大奇树之一。

六、天师府中厅和后厅——灵芝园

中厅、后厅与天师殿(三省堂)本是连成一体的徽派建筑。中厅为历代天师的客厅,现改为殿堂,供奉“龙虎宗”创始人、第四代天师张盛。东汉末年(或西晋永嘉年间)张盛继承祖业,把早期的“五斗米道”从蜀迁移到龙虎山在此设坛传教。因此才有唐、宋、元、明、清天师道在江南的发展和鼎盛。

中厅前的天井,是江南徽派建筑,聚水之井,取“水之不外流”之义。紫气门暗含“东边”的意思,取“紫气东来”,金光门即西便门,西方庚辛金,构思巧妙。

天师殿的背面原为通道,现祀30代天师张继先神像。中国古典小说《水浒传》第一回:“张天师祈禳瘟疫,洪太尉误走妖魔”说的就是这一代天师的故事。上方“碧城”匾额,是清康熙帝御赐第五十四代天师张继宗的匾额。碧城二字,是指神仙居住的地方。

后厅与中厅紧密相连,中有天井,是标准的江南四合院。东侧卧室原为历代在位天师所居,现已依原样恢复;西侧卧室乃退位或继位天师所住。此处清堂瓦舍,幽雅异常。后厅的几块匾额,“道契崆峒”是袁世凯赠给第六十二代天师张元旭的。契乃“合”的意思,指黄帝到崆峒山问道于广成子的故事,意思是说道教历史悠久,来历正宗。“教演宗传”是乾隆皇帝御笔题赠给第五十六代天师张遇隆的匾额,此匾仍是原物,历经沧桑得以保存,为天师府三绝文物之一。“壶天春水”是民国八年江西督军赠给62代天师张元旭的。“壶天”二字,语带双关,既指壶山仙境,又指壶中岁月。另一块匾“纳甲周星”,纳甲乃古代预测方术,“周”是运转的意思,是说天师法力之灵验。

狐仙堂:中后厅之楼上,有狐山堂和小姐绣花楼。绣花楼是历代天师的女儿及宗族女娃绣花的地方。狐仙堂则有许许多多美丽的传说。大致说来,离此不远的云台山有黄白二狐仙,对天师道贡献良多,自明代以来便悬挂狐仙神像进行祀奉。狐仙传说,全国各地很多,此处即狐山的“总坛”。

这里是灵芝园,最早是张天师为人治病、种植神仙药的地方。园门上置双龙戏珠,内外书先天八卦和后天八卦。两边楹联“八卦涵宇宙,双龙卫乾坤”乃著名书画家彭友善教授所撰。园中的两株桂花树,一株植于明嘉靖五年,有近500年的树龄,每月开花,色泽金黄,称为“月月桂”。另一株是后来移植的,原先不是月月开花的,移到这里以后,渐渐地变成月月开花,也称为“月月桂”,说明这里真是一块风水宝地。两边厢房原为杂役,仆人所居,现辟为书画展销室。

七、敕书阁——天师家庙——后花园、百花堂

敕书阁亦名藏经楼,是存放皇帝圣旨、书信、墨宝的地方。明嘉靖五年(1526),由第四十八代天师张彦羽建造,清康熙十三年和咸丰七年,两度毁于兵火。2002年在政府和各方善男信女的支持赞助下,按原址原貌重建。现在楼上仍作保藏历朝皇帝文献之用,楼下改为道教文物展览厅,内有历朝圣旨、天师蟒袍、玉印、法剑以及海外赠品等珍贵文物,游人可自由参观游览。

从敕书阁出东侧门,便来到原来的天师家庙。天师家庙原名静应观,最早建于宋代,明嘉靖五年与万法宗坛、灵芝园、敕书阁同时建成。清康熙甲寅年毁于兵火。

这里是天师府的后花园。乾隆时代,第五十七代天师曾在这里建绣像宝阁,供奉御赐宫绣太上老君像,咸丰七年烧毁。现在园中的古树,树龄都在六百年以上,有的超过千年。

百花塘原称“玄武池”,里面种荷花,天师们可以在荷叶上打坐练功。池边原有“纳凉居”和一间私塾,供张氏子孙读书。私塾有楹联一副: 泮芹蔓衍芹期采, 丹桂开花桂可攀。

泮芹指学宫前泮池的芹藻,芹藻比喻贡士或才学之士,丹桂比喻考试及第的人,科考及第为“折桂”。这副对联的意思就是说在这里读书的学子都可及第、登科,表明了张天师对子女教育的重视。 可惜纳凉居和私塾都不存在了。

好!今天我们游览、探索了“南国无双地,西江第一家”的“相国仙府,做了一回天师府的神仙客,祝大家带着一身仙气,好运一生! 谢谢大家!

龙虎山导游词

江西龙虎山导游词

龙虎山导游词介绍

龙虎山景点导游词

龙虎山

龙虎山

元帅府导游词

祝府导游词

丽江木府导游词

水府庙导游词

龙虎山天师府导游词[全文]
《龙虎山天师府导游词[全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