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信客》教学设计

发布时间:2020-03-02 21:27:19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信客》教学设计

一、了解信客

导入:如果出门在外,同学们会怎么和你的父母联系? (电话、短消息、电子邮件、QQ留言„„)

现在科学技术发展日新月异,出门在外,和亲人的联系方式有很多种,既方便又迅速。而在早年在乡间,对外的通信往来是什么样的呢?今天我们就一起学习余秋雨的文章《信客》。

信客究竟是怎么样一类人呢?

(看书下注解,同时老师截选余秋雨原文删除片段的一些句子)

在选入课文时,编者将有关信客的介绍部分删除了,如果我们没有阅读这部分,能不能了解信客这个职业吗?

(能,因为文中对“信客”的描写一样可以让我们了解他们,走近他们)

二、走近信客

1、文中写了几个信客,主要写了哪个信客

2、根据课文,填写信客的档案

姓名: 职业: 身体状况: 收入情况: 从业原因: 工作内容: 最高兴的事: 最痛苦的事: 最敬重的人: 座右铭:

(要求学生快速默读课文,就文中捕捉的重要信息来填充档案内容,并强调:有些问题是开放性的,没有统一的标准答案)

3、如果用一个字概括信客的座右铭,你会选择哪个字? “信”

根据字典的解释,“信”字有8个义项,上面的哪些含义与课文或信客这一职业有关? (概括得出:谋生手段:传书递信:职业价值:沟通信息 职业素质:诚实守信)

三、品读信客

尽管时常饱受职业病的困扰;尽管收入永远和付出不成正比;尽管有时还要蒙受无端的猜疑、诬陷、欺凌,但信客牢记老信客的教诲,诚信无私、从不雁过拔毛、见利忘义;心胸宽广,所有苦、累、辛酸、委屈都默默承受。他用大半辈子的风尘苦旅实现了自己的承诺,这是一个多么朴实感人的形象。台湾电视人刘德凯看中了余秋雨先生的《信客》,有意把此文搬上荧幕,可惜,因为各种原因迟迟没有动作,今天就让我们自己来弥补这个遗憾。各位同学,假如你想为影片做一个精彩的片花,你最想拍摄演绎哪个镜头?

四、解读信客

把大家的镜头串联起来,一定是一部吸引观众的精彩片花。大家借用另一种方式展现了信客丰富的内心世界。在大家的创意中,更多的把目光集中在了年轻信客身上,那作者为什么还要在写他之前写了一个老信客呢?他们不同的遭遇能给我们什么样的启示呢? 任劳任怨、诚信无私、待人宽容 ——既是信客维护职业尊严的职业道德,又逐渐内化为他的人格修养,使他不再仅仅作为信客被人需要,更是作为一个完整的“人”而受人尊重、敬仰。所以我们也应该象信客一样,做一个任劳任怨、诚信无私、待人宽容的人。

而两个信客不同的经历告诉我们做人竟是如此的严肃!竟然容不得半点的差错!无论你曾经多么受人尊重、多么让人信任!其实人来到世界上,要犯很多错误,甚至可以说我们是在错误中不断前进。可是我们在做人上却容不得犯一丝一毫的差错,正是“一失足成千古恨”啊! 这是作者在反观人生之后得出的宝贵经验。

五、了解作者

知道这个作者吗?

介绍余秋雨,介绍“忏悔**”,了解**背后,是对知识分子“诚信”的召唤

六、缅怀信客

感动我们的信客已经离我们远去,如果可以,就让我们借用墓志铭的形式表达对他们的无限敬意吧!

(出示墓志铭示例)

七、推荐影片

《那山那人那狗》 影片简介:

即将退休的乡邮员,在湖南茫茫的深山中送了一辈子信,马上要由唯一的儿子接下送信的工作,面对儿子第一次出发老邮员千叮万嘱交代,实在放心不下,于是带着长年跟随的忠狗陪着儿子走一趟送信之旅。„„

起初,父子两人因为长期隔膜只默默走路,渐渐地,通过与不同村民尤其一个漂亮女孩(陈好)的接触,两人渐渐打开话匣,对彼此有了深一层的认识和了解。秀美如画的风景中,儿子慢慢明白了父亲工作的辛苦和意义,父亲也渐渐体会到他二十几年来对家庭的亏欠。

附录:

我国广大山区的邮电网络是什么年代健全起来的,我没有查过,记得早年在乡间,对外的通信往来主要依靠一种特殊职业的人:信客。

信客是一种私人职业,不受任何机构管理。这个地方外出谋生的人多了,少不了要带几封平安家信、带一点衣物食品的,方圆几十里又没有邮局,那就用得着信客了。信客要有一点文化,知道各大码头的情形,还要一副强健的筋骨,背得动重重的行李。

细想起来,做信客实在是一件苦差事。乡间外出的人数量并不太多,他们又不集中在一个城市,因此信客的生意不大,却很费脚力。如果交通方便也就用不着信客了,信客常走的路大多七转八拐,换车调船,听他们说说都要头昏。信客如果把行李交付托运也就赚不了什么钱,他们一概是肩挑、背驼、手提、腰缠,咬着牙齿走完坎坷长途。所带的各家各户信件货物,品种繁多,又绝对不能有任何散失和损坏,一路上只得反复数点,小心翼翼。当时大家都穷,托运费十分低廉,有时还抵不回来去盘缠,信客只得买最差的票,住最便宜的舱位,随身带点冷馒头、炒米粉充饥。

信客为远行者们效力,自己却是最困苦的远行者。一身破衣旧衫,满脸风尘,状如乞丐。 没有信客,好多乡人就不会出远门了。在很长的时期中,信客沈重的脚步,是乡村和城市的纽带。 余秋雨先生写的《信客》,实为文化苦旅中的“信客”,是诚信、宽容文化在不诚信、不宽容文化中的一次苦旅。

文中的“信客”肩负的是诚信和宽容的文化,然而,这种文化的提升和生存之路却是那样的艰难。余秋雨在《信客》中写出了老信客和年轻信客同样的悲剧:老信客和年轻信客都被迫远离信客这一职业,一个是偶然的、唯一的一次失信,导致整个社会对他一生诚信的彻底否定,老信客痛楚无奈地从浸满诚信文化因子的这一职业中悄然退出;而另一个则是因为太诚信而被捕进班房,认识到诚信“这条路越来越凶险,我已经撑持不了”而决然退出。他们殊途同归的根源都在于:整个不诚信的社会文化环境对以他们为代表的诚信文化进行诋毁和嘲弄,甚至是迫害(信客因诚信被打耳光、进班房)。

诚信、宽容文化的生存需要诚信、宽容的环境。假如没有这样的生存环境,就会像“老信客”的结局一样,“活人的世界”没有“宽容”,只有与“死人”—“坟地”相依为伴。 年轻的信客尽管是“诚信、宽容”的文化精灵,然而诚信的每一寸,宽容的每一步,都是要付出忍辱负重的代价的。这个奔波于城市文化和乡村文化之间的“另类文化使者”,并没有因为自己的“诚信、宽容”而感到幸福:他要忍受丧夫之妇咬牙切齿的憎恨、大声呵斥;要忍受“红红的眼圈里射出疑惑的利剑”,这种疑惑和诘问让他“流了一身汗,赔了许多罪”;还要因为在外谋生发财的、因为不忠于自己的妻子而包二奶的同乡的侮辱:挨耳光、进巡捕房。“诚信和宽容”文化的精魂——信客,就是在这种环境中艰难地生存的。这实质上是两种相反的文化在碰撞、在冲突,信客就是在这种冲突中最终忍受不住,败下阵来,这正暗示着“诚信、宽容”文化没有顺利生长的土壤和环境,只好隐退于生活之外。最后,信客与老信客两坟相守,也正暗示着,只有“诚信、宽容”与“诚信、宽容”相随,才是诚信文化生长、生存的最佳土壤和环境,这正是余秋雨先生文本中所要诉求的要义。

而更为有趣的是,信客在平时并没有得到相应的尊重,只有当代表“诚信、宽容”的文化信客不干了,辞职了,那些在外的家属们再也找不到“诚信、宽容”的载体时,他们“一时陷入恐慌”,“才想起他的全部好处”,才开始重新尊重这个信客,其实也是认识到“诚信、宽容”的重要性。这有点寓言味道,耐人寻味:拥有的不如失去的珍贵。

然而,更具有讽刺意味的、荒诞可笑的是,在这种整体社会文化不诚信、不宽容的背景下,只有不诚信才能赢得“不诚信者“的感动和尊重。看看那位在都市里打了信客耳光的同乡,因为信客没有说他任何坏话(即没有向他的结发妻子告发他在外包二奶的秘密),也就是没向他的妻子说真话,而让这位同乡“深受感动”,决定办邮所,让信客任职。其实作者在告诉我们“诚信文化”所遭遇的尴尬和不幸,告诉我们这种畸变的、不诚信文化的社会心态的滑稽与荒诞,可笑与可悲。

这篇文章不是单纯在赞信客的“诚信、宽容和善解人意、任劳任怨、忍辱负重”,而是在告诉我们:“诚信、宽容的文化”在一个不诚信、不宽容的社会里,就必须忍辱负重,乃至消隐。因为信客的“没说任何坏话”反而让人感动,这不能说信客永远是“诚信”的,而只能表明,这是“诚信文化”遇到不诚信的社会而发生的一场荒诞剧,是诚信文化在不诚信社会中经历的一次艰难辛酸的、荒诞的“文化苦旅”。

但是,这篇被选入初中语文人教版的散文所具有的丰富深刻的思想教育价值,却被教参和大部分语文教师进行了浅陋化的表述和解读: 仅仅要求学生学习信客的“诚信、宽容和善解人意、任劳任怨、忍辱负重”,而没有让学生认识到建立整个社会诚信文化的重要性,忽略了诚信个体和诚信社会之间关系的重要性。

信客教学设计

信客教学设计

信客教学设计

信客教学设计

《信客》教学设计

《信客》教学设计

信客教学设计

信客教学设计

《信客》教学设计

《信客》教学设计

《信客》教学设计
《《信客》教学设计.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