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语文课程整合式教学例谈

发布时间:2020-03-02 09:17:11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第二讲 语文教师怎样备课

专题三:诗歌整合式教学探微及教案

示例

江苏教育学院 金荷华

整合课程资源是课程改革所倡导的重要理念之一,也是当代课程设计领域的主要趋势。多年来不少研究者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对其进行了理论的研究与探索,但是落实到实际课堂教学的尝试并不多。最近有语文教育界同仁对语文课程整合式教学进行了新的论述和尝试,这些探索对一线语文教师有一定的借鉴意义。本文在新课程的理念指导下,结合这些研究成果,反思过去的做法和经验,对语文课程整合式教学的途径和方法作了一些思考和探微。

概念:广义的课程整合,不仅仅是一种组织课程内容的方法,还是一种课程设计的理论以及与其相关的学校教育理念;狭义的课程整合,指一种特定的课程设计方法,这里谈的主要是狭义的课程整合,即语文学科内的课程整合。

一、语文学科内的课程整合

语文课堂教学设计

1 第二讲 语文教师怎样备课

语文学科内的课程整合,要求打破原有的结构安排和方法设计,以特定的目标为中心,重新组织课程内容。语文教师应该在课程标准的指导下,依据某一学段的学习目标,以学生既有的学习经验为基础,将教科书所提供的教学内容进行重组,从而设计出教学操作层面上的具体语文课程内容,比如许多教师倡导的读写结合的教学模式,就是语文学科内课程整合的一种方式。新课程克服了课程类型单

一、结构单一的弊端,实现课程模式的多元化,赋予教师更大的教学自主权。语文学科特有的人文性、实践性、民族性特点,使课程整合教学具有很强的可能性。

二、语文课程整合的纬度

1.学科教学目标的整合。实施课程改革以来,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编制的各套语文教科书,目前通过国家审定如“人教版”、“语文版”、“ 苏教版”、“山东版”、“粤教版”语文教材,虽然仍然以教学单元面貌出现,但是其实质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这些单元已经不再着重于语文知识点、能力点的语文课堂教学设计

2 第二讲 语文教师怎样备课

逻辑排列,而是根据不同年级段提出若干“主题”或“情境”,每个单元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过程与方法,知识与能力三个维度上进行整体推进,教学目标具有弹性。 例如“苏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六个单元的题目分别是:“亲近文学”、“金色年华”、“民俗风情”、“多彩四季”、“关注科学”、“奇思妙想”;“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六个单元的综合性学习的题目分别是:“世界何时铸剑为犁”、“让世界充满爱”、“说不尽的桥”、“走上辩论台”、“莲文化的魅力”、“怎样搜集资料”。从这些单元题目可看出,新教材的单元编排,实际上是给学生提出了一个个与学生生活很贴近的话题,这些话题富有激起学生心灵对话的引力,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因此,教学定位就适合选择单元教学模式,设计教学目标时应该从单元总体考虑。例如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由五篇叙事性作品构成,分别是鲁迅的《阿长与〈山海经〉》、朱自清的《背影》、李森然的《台阶》、杨绛的《老王》、余秋雨的《信客》;几篇文章,都是通语文课堂教学设计

3 第二讲 语文教师怎样备课

过平凡事情的叙写,折射出平凡生活中的随处可见的人性美、人情美。结合该单元的读写主题“让世界充满爱”,可将教学目标确定为“感受爱——品读爱——叙写爱——学会爱”;或定为“品读人性美——感受人性美——发现人性美——讴歌人性美”。总之要让学生通过阅读、品味、感受、体验课文中的人和事所表现出来的情和美,充分领悟让人间充满爱的重要意义,从而收到陶冶情操、涵养性情的效果;并且学会怎样发现并描写生活中的各种美好事物。

2.学科教学内容的整合。从教学内容上看,新课程教科书的单元编排,以综合性语文实践活动为主,不仅综合了语文知识和技能,综合了语文能力与观察、调查、参观访问、搜集资料等社会活动,而且还注重语文课程与其他学科的结合,以及语文课程与其他社会生活的联系。单元内部结构灵活,选题具有开放性,师生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调整、补充或重选。如苏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一”第三单元的主题是“月是故乡明”,该主题内设两个板块,语文课堂教学设计

4 第二讲 语文教师怎样备课

第一个板块“漂泊的人生”,统领三篇课文:老舍的《想北平》,韩少功的《我心归去》,柯灵的《乡土情结》;阐释的是人与故乡的关系,包括故土、家、亲情等等;第二板块“乡关何处”统领两篇课文:曹文轩的《前方》,刘亮程的《今生今世的证据》,是对第一板块的拓展,重在阐释家园不仅是指故乡,还指向祖国与精神意义上的皈依,是人生命的确证。与之配套的教材“语文读本必修一”中,又编选一个主题为“故乡诗情”的单元,供学生拓展学习使用。其中的重要内容“乡愁”,就可以作为整合式教学内容。 3.教学方法的整合。新课程按教学主题或情境编排单元,教学时势必要求师生侧重于探究性学习方式,同时既要求学生个体主动去理解体验,又要求展开群体性对话与交流。以诗歌教学为例,如果仅仅是学习一篇诗歌,那主要通过诵读涵泳法就可以达成目标。但是如果把若干篇诗歌放到一起,或把某位诗人的多篇诗作放在一起,然后确立适当教学目标,进行整合式教学,就势必需要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除了诵读涵泳法,语文课堂教学设计

5 第二讲 语文教师怎样备课

还需要运用情境教学法、揣摩语言法、探究阅读法等;学生也需要采用合作、探究的方式进行深入的、个性化的阅读。

当然,还有许多整合的角度,例如,可以从文本的取材方面进行整合教学,如同为论及历史上六国灭亡史实的《过秦论》(贾谊)、《六国论》(苏洵)、《阿芳宫赋》;可以就以手法运用方面加以整合教学,都用象征手法的《病梅馆记》、《白杨礼赞》、《海燕》;可以就写作特色加以整合,如描写战争具有共同特点的《曹刿论战》、《赤壁之战》、《殽之战》;还可以是同一作家作品语言特色方面的整合,如的散文《春》、《绿》、《荷塘月色》、《匆匆》等;或同一作家笔下人物的风貌,如鲁迅作品等。

整合式教学,根据需要,可以进行跨单元、跨版本,甚至跨年级段的整合,语文课程整合突出表现了语文教师对教科书的创造性使用上。但是不管采用哪种视角的整合,教师都应该全面把握文本内容,科学整合教学内容,努力优化教学结构,构建多边互动,强化阅读实践,引导学生探究思考,

语文课堂教学设计

6 第二讲 语文教师怎样备课

做到收放自如,指导到位。

三、语文课程整合式教学示例

一种情思 别样离愁

—三首现代乡愁诗对比阅读教学途径探微

江苏教育学院 金荷华

[整合设想] 乡愁是中国诗歌中历久常新的主题,文化乡愁大多为古今志士仁人、文人墨客不能实现其匡时救世、安邦定国的人生理想而“心事浩茫连广宇”(鲁迅)的心灵倾诉,也是民族精神在知识分子身上的一种折射,这种民族精神和文化心理正是我国当代教育不可或缺的人文滋养。因此语文新课程标准教科书特别重视编选此类文本内容。如苏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一”设置一个专题为“月是故乡明”的单元,并在“语文读本必修一”中编选一个主题为“故乡诗情”的单元,供学生配套学习。

整合课程资源是新课程改革所倡导的语文课堂教学设计

7 第二讲 语文教师怎样备课

重要理念之一。高中语文“课程目标”中“积累·整合”条目中,要求“能围绕所选择的目标加强语文积累,在积累过程中注重梳理 ”;“感受·鉴赏”条目中,要求“阅读优秀作品,品味语言,感受其思想、艺术魅力,发展想象和审美力。”据此,笔者在本方案中试图改变单元教学常规,不局限于教材版本和具体年级段课文,并且打破必修课文和读本课文的界限,以指导诗歌鉴赏方法和途径、增加学生诗词知识积累、提高审美体验能力为整合教学的旨归,选取几篇可以进行多角度、多层次比较的课文,进行诗歌鉴赏整合教学设计,旨在探索怎样更有效地落实语文课程发展目标的路子。

本设计选择三首现代乡愁诗作为对比阅读的对象,它们被编入多种版本语文教科书,分别是余光中的《乡愁》(语文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七年级下册,2003年版;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九年级下册2003年版);洛夫的《边界望乡——赠余光中》(苏教版语文课堂教学设计

8 第二讲 语文教师怎样备课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读本必修一》);流沙河的《就是那一只蟋蟀》(入选苏教版,与《边界望乡——赠余光中》同单元;人教版全日制普通高中语文读本(试验修订本·必修)第三册,2000年版)。 [主题导引] 在我国浩如烟海的文学作品中,乡愁诗几乎俯拾皆是。例如崔颢的“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杜甫的“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李白的“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宋之问的“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古诗十九首中的“环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 卢纶的“家在梦中何日到,春来江上几人还?”李益的“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等等。余光中先生说:“乡愁是根深蒂固的人之常情,但不完全由地理造成。一个人多年后回到故乡,仍然可能乡愁不断,因为他所熟悉的故乡已经变了。物是人非,便有乡愁。若是物也非了,其愁更甚。我当年离开内地,‘掉头一去是风吹黑发 / 回首再来已雪满白头’乃此生最大的伤痛。语文课堂教学设计

9 第二讲 语文教师怎样备课

幸好那一年我已经21岁,故土的记忆,文化的濡染已经深长,所以日后的欧风美雨都不能夺走我的汉魂唐魄。我在诗文中所以呼喊着狂吼着黄河长江,无非是努力为

[1]自己招魂。” [教学目标] 1.知识和能力

熟悉几种常见的诗歌鉴赏方法,注重有关知识的积累和整合;熟悉并背诵古今有关乡愁的诗词 。 2.过程和方法

通过对几首诗品、赏、悟、味的体验活动,发展想象能力和审美能力,进一步提高文学修养。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注重个性化阅读,体味乡愁诗人丰富的情感;感受诗人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高远的人格境界,涵养心灵,提升人格。 [教学过程]

一、整体感知——浏览性阅读

(一)问题及要求 1.问题:《乡愁》、《边界望乡》、《就是语文课堂教学设计

10 第二讲 语文教师怎样备课

那一只蟋蟀》(以下简称《乡愁》、《望乡》、《一只蟋蟀》)三首诗堪称姊妹篇,构成了当代文化乡愁诗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但它们抒情方式各有不同,可谓“一种情思,别样离愁”。阅读后说说三首诗抒发思乡之情的主要方式分别是什么。

2.要求:抓住主要内容,注重从宏观上整体把握。

(二)交流、整合 1.《乡愁》:乡愁的载体是诗人生命年轮中几个富有代表性的印记,表达了诗人生命长河中童年、青年、中年、晚年几个阶段乡愁的不同内涵。 2.《望乡》:诗人通过自己一次“近乡情更怯”的心灵振颤过程来表达思乡的复杂情怀。

3.《一只蟋蟀》:把乡愁置于中华民族广阔的文化背景中,采用与友人面对面的方式来倾诉、吟咏。

二、品赏悟味——鉴赏性阅读

(一)运用知人论世方法,了解三首诗的创作背景,初步把握三首诗所表达的意语文课堂教学设计

11 第二讲 语文教师怎样备课

蕴。

1.指导:知人论世法与西方的“社会历史分析法”类似,是一种源远流长的文学鉴赏方法。所谓“知人”,即理解作者的生活经历和创作倾向;“论世”,即了解作者所处的时代状况和作品所反映的社会生活;依此二者求得对作品的充分认识。鲁迅说:“我总以为尚要论文,最好是顾及全篇,并且顾及作者全人,以及他所处的社会状态,这才较为确凿。要不然,是很容易近乎说梦的。”[2] 知人论世的鉴赏方法可以引导读者深入领会作品的意蕴,引发与作者的心灵对话,从而产生强烈的艺术共鸣。

2.展示有关三位诗人的资料(学生介绍,教师补充。内容略)

3.再次阅读,概述三首诗的不同意蕴(学生发言,互为补充,教师归纳)

余光中丰富的生活阅历、厚重的中华文化积淀,以及深厚的中西学养,无不折射出一个文化大家的风范和从容气度。但是正如他自己所说“欧风美雨都不能夺走我的汉魂唐魄”。

语文课堂教学设计

12 第二讲 语文教师怎样备课

《乡愁》一唱三叹、回环往复,四个画面勾勒出诗人的生命成长过程,展示了一生的漂泊不定,及其在漂泊不定中乡愁的不同内涵,在反映人世沧桑的同时,把个人、国家、民族的命运紧紧地连在了一起,可谓思绪悠悠,离愁悠悠,感慨怅惘幽幽。

洛夫出生于大陆却谋生于台湾以及写诗、译诗、教诗、编诗的人生经历,与余光中颇有相似之处,这是他在偶得望乡机缘时爆发思乡情愫的直接原因。其早期超现实主义的诗歌创作追求,使他善于锤炼语言,创造奇特意象,并且长于从现实中发掘超现实诗情。《望乡》抓住生活中几乎是稍纵即逝的一次心灵振颤过程,用极其繁复而细腻的笔触,将其夸张、放大、生动化、形象化,使读者伸手可及他那强烈的乡愁。

流沙河与前二人经历都不同,他生于大陆长于大陆,对文学的钟爱与追求使他有幸与余光中成为诗友。《一只蟋蟀》的创作,虽然也同样因为诗人对世事沧桑的敏感、忧患,但最直接的因素还是余光中的中华精髓、文化乡愁对他的濡染。该诗小序云:台语文课堂教学设计

13 第二讲 语文教师怎样备课

湾诗人Y先生说:“在海外,夜间听到蟋蟀叫,就会以为那是四川乡下听到的那一只。”他所抒发的乡思乡情,不像前两首诗那样沉郁,而是极其舒缓畅达,雄浑自然;更多的是表达诗人一种坚定的民族信念。

(二)运用品象入境方法,赏析三首诗塑造的不同意境及其表达的意蕴

指导:品象入境,即品味意象、探入意境。这是一种最为常见的具有中国特色的诗文鉴赏方法。一般有以下几个步骤:披文识字——感知物象——探入意境——领悟意

[3]蕴——体会情感——审美评价。

●赏析《乡愁》 1.导引切入:诗中“小小”、“窄窄”、“矮矮”、“浅浅”几个修饰词语有何作用?注意从意境创造的角度去思考理解。 2.讨论、交流、赏析

邮票本来就不大,“小小”似乎多余,用它来形容邮票,意在说明诗人童年时代求学在外,恋家之心太切,想家之情过重,一封短短的家书怎么能取代孩子对家庭温暖的眷恋呢!所以童年时代的诗人面对家书内语文课堂教学设计

14 第二讲 语文教师怎样备课

容,就只能眼巴巴的发呆,似乎母亲就在眼前,伸手可及,却难以扑到母亲的怀抱。邮票之微小,衬托出母爱之博大。

“窄窄”用来形容船票颇有寓意。长大后诗人成家了,乡愁中最刻骨铭心的体验就是对爱妻的深深思念。一张窄窄的船票给亲人带来多少欢乐和幸福,又带去几多期盼和离愁!读到此段,让人顿生柳永笔下的“关河冷落/残照当楼”、“误几回、天际识归舟”的惆怅。惟其夫妻恩爱似江海宽广,每次相聚才会觉得时间太短太短。“窄窄”的船票哪里载得下夫妻的恩爱和离愁!“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那种“相见时难别亦难”(李商隐)、“举手长劳劳,二情同依依”(《孔雀东南飞》)的情境如在读者眼前。

人到中年,操劳一生的母亲永远地去了,留给儿女的只有故乡的一抔土。就是这样一座“矮矮”的坟墓,薄薄的黄土,却如无形的厚墙高壁,阴阳两相隔绝。慈母的牵挂,儿女的喜忧,尽管近在咫尺却难以相诉。这种残酷的生离死别,怎一个愁字了得! 诗人晚年在台湾教书,写作,讲学;应语文课堂教学设计

15 第二讲 语文教师怎样备课

该说人生、事业均收获颇丰,但是诗人总是有漂泊他乡的浓重的孤独感,他在诗文中“呼喊着狂吼着黄河长江”,就是“努力为自己招魂”。然而,就是那不起眼的甚至给人些许美感的“一湾”“浅浅的”海峡,竟然使诗人思乡之情漫长悠远,似乎永远没有尽头。地理概念上的浅浅,反衬出台湾与大陆政治、经济、文化阻隔的深重。不妨听听诗人在《听听那冷雨》中的倾诉吧,“大寒流从那块土地上弥天卷来,这种酷冷吾与古大陆分担。不能扑进她怀里,被她的裾边扫一扫吧也算是安慰孺慕之情”,面对这样的心灵道白,你眼前会出现伫立在台湾海峡一端遥望故乡的老者,其形容恰如雕塑一般。此时,令人联想到国民党元老于右任先生40多年前的凄怆哭喊:“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大陆 / 大陆不可见兮,只有痛哭 / 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故乡 / 故乡不可见兮,永不能忘 / 天苍苍,野茫茫;山之上,国有殇!”(《望大陆》1964年)。 3.整合归纳

作者用几个修饰语分别来形容诗中的语文课堂教学设计

16 第二讲 语文教师怎样备课

几个意象,这是创造意境、表达意蕴、抒发感情的一种必要手段。诗人正是通过“小小的邮票”、“窄窄的船票”、“矮矮的坟墓”、“浅浅的海峡”,以及“„„在这头”、“„„在那头”的对比处理,创造了少小离家别、成年夫妻别、中年生死别、晚年故乡别的生动画面,抒发了沉郁缠绵、悠远深长的离愁之情和故国之思。 ●赏析《望乡》

1.导引切入:该首诗写的是一次边界望乡的心灵震颤过程(或叫心境),请仔细研读每一段,理出诗人当时的心路历程。注意抓住诗中奇特的意象描写,并对语言运用超出常规之处认真咀嚼品味,体会这些语言所创造的意境及其表达的意蕴。 2.师生共同展开赏析 第1段——

1.质疑:只有2句,“说着说着/我们就到了落马洲”,表层语意只是简单交待到了目的地,但是这里有无深层语意呢?纵观全诗可推知他们说的是什么吗?

2.讨论解答:他们说的一定是与故乡有语文课堂教学设计

17 第二讲 语文教师怎样备课

关的人和事,因为他们要去的是边界,是可以眺望故乡的。他们兴致勃勃地说着,不经意间就到了,反映出诗人一行对此次落马洲之行所抱希望很大。

3.教师补充:这正是全诗内容的铺垫,是抒情的蓄势待发;希望越切,失望时越痛苦;这里可视为作者的创作空白。所谓创作空白,就是一切艺术创作中,艺术家有意或无意造成的隐蔽、残缺、中断、休止、无言、无声、无形的部分,即“笔所未到,有意所忽”之处,也就是留给欣赏者通过“有形”部分而进入想象的艺术空间。在语文课程阅读教学视域中,作家的艺术空白大体通过预设、角色、省略、隐蔽、终端、冗余、隐喻、

[4]陌生化等手段来达成。 第2段——

1.质疑:你觉得这段中哪些诗句在语言表达上不符合常规?这样处理有何妙处? 2.回答:有两处,“望远镜中扩大数十倍的乡愁 / 乱如风中的散发 ”、“一座远山迎面飞来 / 把我撞成了 / 严重的内伤”。 3.讨论、分析:由于诗人望乡心切,可语文课堂教学设计

18 第二讲 语文教师怎样备课

是“雾正升起”不能及时望见故乡,因而“茫然”、“四顾”,进而“手掌生汗”,于是就有下面急切的动作。诗人不实写急速调整焦距放大影像的动作行为,而是写调整焦距的轻微动作带来心灵的强烈反应:乡愁被“扩大数十倍”,而且“乱如风中的散发”,可见乡愁何止是剪不断理还乱!就在诗人因即将望到故乡而激动得心跳加剧的时候,望远镜头里如飞一般扑面而来的远山,使诗人一颗饱受思乡之苦的心受到了强烈的冲击。此处用“撞”、“严重”形容冲击力之大,受伤害之深;“内伤”表明这种伤害是看不见摸不着的,完全是内心深处的隐痛。

4总结、概括:语言的超常规表达,在诗歌创作中极为常见。清代诗歌理论家吴乔在《围炉诗话》中将诗歌抒情的一种规律概括为“无理而妙”,说的是诗歌中感情抒发强烈处往往是不合事理的。这种“无理”,有的表现为语法上突破常规,如“碧水惊秋,黄云凝暮”(秦观),“药炉汤鼎煮孤灯”(范成大),“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杜甫);有的则表现为行为方面自相矛盾,如“近乡语文课堂教学设计

19 第二讲 语文教师怎样备课

情更怯,不敢问来人”(宋之问),“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李白);还有的表现为大胆的夸张和想象,如“断肠人在天涯”(马致远),“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王实甫)。超常规的艺术表达,往往创造出新颖而独特的意象,拓宽加深意境的意蕴,从而增强作品的艺术感染力。 第3段——

1.质疑:由故国山河引起的精神痛苦使诗人恰如大病一场,这种病当然无临床表征。那么诗人用哪些富含特殊意蕴的意象来表达这种难以言状的苦痛的?你觉得其中有哪些词语值得咀嚼品味?

2.回答:意象有“凋残的杜鹃”,“禁止越界”告示牌,“白鹭”;值得品味的有行为动作词语有“蹲”,“喀血”,“猛然折了回来”;还有“一只”,“唯一”,“一朵”等数量词。 3.分析效果:以上内容共同构成了凄清、孤独、失望的意境。当时诗人离开大陆已经整整30年了,如今只能在望远镜中重温故乡山水,诗人在无限感慨中神伤心痛。洛夫的诗素有诗意象奇特、表现手法繁复多语文课堂教学设计

20 第二讲 语文教师怎样备课

变、耐人回味之称,此处有意象的跳跃转换:凋残的是杜鹃花(山上那丛),喀血的是杜鹃鸟。杜鹃鸟,又称子规,其啼声如说“不如归去”,游子听其叫声往往顿生飘零之感,离别之恨。“喀血”形容其伤痛之深,与“断肠人在天涯”(马致远)、“肠断白苹洲”(温庭筠)有相同的艺术效果。这里通过意象的跳跃转换,拓宽了意境,增大了意蕴的厚度,给人以诗情回转缠绵的感染。 第4段——

1.质疑:此段有三处值得思考讨论,一是你怎样理解“鹧鸪以火发音”和“冒烟的啼声”?二是鹧鸪啼声“穿透”“春寒”表达上有何特殊效果?三是同伴“冷,还是/不冷”有何深层涵义?

2.讨论、交流:鹧鸪又名山鹧鸪,啼声凄厉悲惨,其叫声如说“行不得也哥哥”。“火”、“冒烟”、“穿透”,写出了鹧鸪叫声频率之快、声音之高,给人以声嘶力竭的感觉;“烧”与前句中“以火发音”和“冒烟的啼声”相呼应,是导致“双目尽赤,血脉贲张”的直接原因;这正是诗人“内伤”严语文课堂教学设计

21 第二讲 语文教师怎样备课

重带来的心理和生理上的强烈反应。而同伴“竖起外衣的领子”问“冷,还是/不冷”,则衬托出在场的所有望乡者都从内到外彻底冷透,此可谓心寒之至!

3.归纳:这里又有语言的超常规表达,用“火、冒烟”的视觉形象,来描写杜鹃啼叫给人的听觉感受,是通感手法。 第5段——

1.质疑:该段颇有点朦胧诗的味道,开头两句列出几个中国特有的农历节气有何用意?你喜欢“当雨水把莽莽大地/译成青色的语言”这一诗句吗?说说你的理由。 2.师生解读:诗人用中国特有的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几个节气来表示时令的更迭,别有寓意。惊蛰、春分,清明、雨水是相邻的几个节气,它们都代表春天的步伐,古老的中华民族就是在这样的信号更迭中春耕,夏种,秋收,冬藏;生生不息,源远流长;同根同祖、血脉相连,这是毋庸置疑也无法改变的历史渊源!春风吹过,大地一片生命的绿色,在诗人看来,那就是中国人无声的心灵沟通的语言,所以他能听懂朋语文课堂教学设计

22 第二讲 语文教师怎样备课

友广东的乡音。可是故乡明明是“伸手可及”,却只能抓回“一手冷雾”,近在咫尺难相诉,骨肉分离几十年,到底谁之过?此时诗人已经彻底伤心失望。

诗句“当雨水把莽莽大地/译成青色的语言”中,用“译”把大自然的更迭渐进现象拟人化了,比王安石“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更添几分人类的灵性。

3.总结归纳:诗人边界望乡时的心路历程:

近乡心切———望乡情怯——念乡心痛——思乡心寒——盼乡失望

●赏析《一只蟋蟀》

[5] 1.介绍有关知识

兴象——是艺术作品中没有明显的人为痕迹的意象,“兴象天然”,是无言的天籁。其构成似乎是纯粹客观的物象,往往没有明显的象征、比喻的意味,单个兴象的存在与否似乎也无关紧要,但由很多单个兴象组成的兴象群,就具有深层的意蕴。

境象——也就是通常所说的意境,是由基础层次上的意象组合而成的一个整体,它语文课堂教学设计

23 第二讲 语文教师怎样备课

比基础性的意象在时空上更具有突破性,有强烈的宇宙感、历史感、人生感。

喻象—— 即通过比喻、象征的方式构置的意象,它是艺术家借助一定的艺术技巧,将客观物象按照心灵重组或变形,让客观物象成为心灵的载体而创造出来的,比喻和象征性的意象因其具有巨大的暗示性而为艺术家所喜爱。

2.导引切入:该诗把乡愁放在广阔的民族文化背景中吟咏,诗中意象众多,内蕴深刻,组合也具巧妙。试找出其中意象的不同类别,并说说这些意象所表达的意蕴。 3.师生讨论、交流、明确

诗中的兴象:主要集中在第

2、

3、

4、5段中。第2段中的诗经、古诗、木兰辞、姜夔词构成第一个兴象群,这是从历史发展纵向铺排展开的;第3段中的驿道、烽台、天井、战场构成第二个兴象群,这是从地点转换横向铺排展开的;第4段中的月饼、桂花、石榴果、残荷、雁南飞、草垛构成第三个兴象群,这是按照童年、中年的生活片断铺排展开的;第5段中的台北巷子、四川乡村、语文课堂教学设计

24 第二讲 语文教师怎样备课

露珠、萤火、鹧鸪构成第四个兴象群,这是按海峡两岸的空间来展开的。四个兴象群中,第

一、二相互呼应,第

三、四相互照应。 诗中的境象:

2、

3、

4、5诗段中众多兴象,组成了四大兴象群,这就构成了全诗的四大境象。透过这四大境象,读者可以深刻地感受到中华民族沧桑的历史,广阔的河山,可爱的家园,以及血脉相连、心灵相通的情愫。这些兴象群,从时间、空间、人物角度相互对应,互为补充,构成一个由客体呈现到主体呈现,由民族的宏观到个人的微观,再到民族的宏观的抒情脉络;充分表明从古至今,我们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共同的文化积淀使生活在不同时代、不同地域的中国人,有着相同的心理和情感。这种多层次、多角度的对应,使诗人将个体的情感投射到民族的文化背景上,从而使个人的情感得到放大、升华,这就使该首乡愁诗已经大大超越了古代文人墨客得意、失意时的思乡之作的境界。这也正是三首现代乡愁诗更容易引起当代读者共鸣的共性特征。 诗中的喻象:就是贯穿全诗的蟋蟀。语文课堂教学设计

25 第二讲 语文教师怎样备课

蟋蟀又称促织,是普通中国人都非常熟悉的小昆虫,但是诗歌中的蟋蟀已经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昆虫了。由该诗小序可知,在两位诗人心目中,蟋蟀已不再受时间、空间、政治等因素的限制,它在两位诗友之间、诗人与读者之间架起了沟通的桥梁。蟋蟀就是我们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共同见证,是中国人血浓于水的感情象征。尽管这种感情有时是沉重甚至惨烈的,但却是不可磨灭的,是任何力量也隔绝不了的。

三、比同较异——评价性阅读

(一)找出共同点

1.主题相同。都描写乡愁,倾诉离情,表达盼望台湾与大陆骨肉不再分离的强烈愿望。

2.体裁相同。都是现代抒情诗歌,结构形式和语言运用都比较宽松自由。

(二)分析不同点(学生列举,教师概括) 1.抒情方式不同。乡愁的载体各不相同,详见“整体感知”概括。 2.结构形式不同。《乡愁》用“在这头”“在那头”、“在里头”“在外头”,构成重语文课堂教学设计

26 第二讲 语文教师怎样备课

章叠句的复沓式结构,全诗大体押韵,且一韵到底;每段行数、句数、字数都相等,较为整齐。《一只蟋蟀》也大体押韵,一韵到底;虽然每段的诗句行数不一,但是由于兴象众多,境象广远,大量相同的句式,构成反复和排比,朗读时有酣畅淋漓之效果。《望乡》则不同,全诗除了首段只有2句,其他几段都是8句,但是每段内部诗句长短极为自由,全诗不讲究押韵。

3.用典不同。从严格意义上说《乡愁》没有涉及典故,只有塑造“夫妻别”意境时用的“窄窄的船票”,赏析时可以引导学生联想李清照《武陵春》中“只恐双溪舴艨舟/载不动,许多愁”,以及柳永《八声甘州》中“关河冷落/残照当楼”、“误几回、天际识归舟”等诗句,因为在写离愁别绪方面它们有异曲同工之妙。

《望乡》中不少意象涉及到典故。一是杜鹃,传说杜鹃鸟叫声凄切,啼叫时嘴里会流出血来,在古典诗歌中多用来表示凄婉哀怨的情调。如李白的“杨花落尽子语文课堂教学设计

27 第二讲 语文教师怎样备课

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为送友人营造了哀怨的氛围;白居易的“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琵琶行》)渲染了被贬后寂寞难耐的情境;李商隐的“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锦瑟》)写出了长期积压的遗憾和伤痛;秦观的“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踏莎行·郴州旅社》)表达了诗人被贬郴州后失意凄苦的心情;而文天祥《金陵驿》中的“满地芦花和我老,旧家燕子傍谁飞。如今别去江南月,化作杜鹃带血归”,不得不使读者为其壮志难酬、矢志不渝的精神境界而扼腕长叹。洛夫在该诗中用杜鹃咯血这个具有传统文化意蕴的意象,表达了自己不能回归故乡的哀怨悲苦之情。 二是白鹭,白鹭在古典诗歌中多表现为对安静、平和生活的自由向往,如王维的“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积雨辋川庄作》),渲染了积雨天气中辋川山野一片画意盎然的景象;杜甫的语文课堂教学设计

28 第二讲 语文教师怎样备课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绝句》),描绘了有声有色的绚丽图景;张志和的“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渔歌子》),道出隐居江湖生活的娴静舒适。洛夫在这里借白鹭“飞跃深圳/又猛然折了回来”,来抒发对台湾大陆和平统一生活的渴望,也表达了自己纵使插上翅膀也难回故乡的近乎绝望的悲凉之情。

三是鹧鸪,又名山鹧鸪,啼声凄厉悲惨,也是古诗词中经常用以表达哀怨离愁的意象。如辛弃疾的“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强烈地抒发了作者不能南归的悲愤之情。洛诗中鹧鸪“以火发音”和“冒烟的啼声”,使诗人蛰伏了30年的故国之思,如潮水奔涌不能遏抑,以致被“烧”得“双目尽赤,血脉贲张”,强烈地抒发了自己遥望故国时急剧沸腾、摧肝裂胆的心灵躁动。以上三个意象的使用,将历史与现实叠合在一起,既抒发了诗人的乡愁情绪,又增加了这种情怀的历史纵深感和厚重语文课堂教学设计

29 第二讲 语文教师怎样备课

感。

《一只蟋蟀》中的意象多到组成四个大的意象群,因而其意象涉及典故和化用前人诗句的现象较多。如第2段中涉及典故:1.诗经《七月》第5章中涉及到蟋蟀的诗句是:“五月斯蟲动股,六月莎鸡振羽。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户,十月蟋蟀入我床下。”描写的是古代生民在岁寒时节的劳作情形。2.“蟋蟀在堂”是诗经中《蟋蟀》每章的首句,该诗是一篇岁暮述怀而又乐不忘忧的诗。3.古诗十九首《明月皎夜光》中有诗句“明月皎夜光,促织鸣东壁”,这是一篇写失意之士对世态炎凉怨愤的诗。4.《木兰诗》中有诗句“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声,唯闻女叹息”,其中“唧唧”一说为拟声词,用蟋蟀叫声,以动衬托静,突出木兰深夜心事重重、不能平静的状貌。5.姜夔的《齐乐天》是一首咏蟋蟀的词,该词着重写思妇、行人、骚客听了蟋蟀凄凉的叫声后的感受和情怀,如“哀音似诉,正思妇无眠,起寻机杼。曲曲屏山,夜凉独自语文课堂教学设计

30 第二讲 语文教师怎样备课

甚情绪?„„笑篱落呼灯,世间儿女。写入琴丝,一声声更苦。”

在前人诗词中出现过的有关诗句或意象,如第4章中的“故园飞黄叶”、“野塘剩残荷”:前者可联想到范仲淹词《苏幕遮》中的“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诗句;后者可联想到李商隐《宿络氏亭寄怀崔雍崔兖》中的“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还有“雁南飞”,也是常见于古诗词曲的意象,如王实甫《西厢记》中崔莺莺唱词:“碧云天,黄花地,秋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又如第5段中的鹧鸪,在《望乡》中也出现过,前文已作分析,此不赘述。

4.诗化语言的风格不同

《乡愁》遣词用字比较平实自然,意象明朗清新。《望乡》则多运用一些超常规搭配的语言,来创造新奇而强烈的刺激,给读者以回味无穷的余地。例如“望远镜中扩大数十倍的乡愁/乱如风中的散发”:无形的“乡愁”以有形的望远镜来语文课堂教学设计

31 第二讲 语文教师怎样备课

“扩大,用“乱如风中的散发”来形容;望远镜中的“远山”把人“撞成”“内伤;以有形写无形,生动、可感。“雨水”把莽莽大地“译”成“青色的语言”,用拟人、通感的手法,把视觉感受和听觉感受完全打通了、融合了,造成了清新脱俗的效果。这些语言的处理,创造了新颖的意象,拓宽了诗的意境,高度艺术化地反映了作者沉重悲苦难以言状的故国之思。《一只蟋蟀》由于通篇运用象征的艺术手法,全诗四大境象都由蟋蟀这个喻象统领起来,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通篇使用反复、排比的修辞手法,每段都由“就是那一只蟋蟀”发端,经过“在„„唱过”、“在„„唱歌”的铺陈排比,将所有的意象都聚会到“蟋蟀”这个象征体上,纵横古今,循环往复,从而形成一种内在的节奏,发展到最后形成高潮。最后以“中国人有中国人的心态,中国人有中国人的耳朵”总结性地揭示了蟋蟀歌唱的深刻意蕴。

四、教师感言 (意在引发学生发表语文课堂教学设计

32 第二讲 语文教师怎样备课

个性化的阅读见解)

如果说《乡愁》是一曲苏州评弹,委婉缠绵地向你倾诉着他生命中曾经历的少小离家别、成年夫妻别、中年生死别和晚年故乡别的遭遇,唱出了人世沧桑的多种况味和当下最强烈的心灵企盼;那么《望乡》就如一段当今流行的“rap”,高频率快节奏大容量地向你倾诉他的一次“近乡情怯”的意识流动过程,淋漓尽致地道出了他的故国之思、离愁别恨;而《一只蟋蟀》则更像一曲沿着远古高高低低的山涧奔腾不息的泉水之歌,通过古今蟋蟀的声声不绝,唱出了中华民族文化同根,血脉相连,时空距离终究隔不断心灵融合的真理;全诗的感情基调厚重而更兼自信和乐观。

语文课堂教学设计

33

幼儿园整合式课程

“工学整合式教学模式研究”初探

教学设计例谈

例谈信息技术与小学低年级语文课程的整合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试题样例

寓言教学创新例谈

《认识垂直》教学例谈

《游子吟》教学例谈教学教案

例谈数学有效教学

打比方句子教学例谈

语文课程整合式教学例谈
《语文课程整合式教学例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