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教学心得体会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心得体会(精选多篇)

发布时间:2020-04-18 16:06:31 来源:教学心得体会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推荐第1篇:语文课程与教学论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 期末复习总结

填空题

10/1’ 判断题

5/1’

名词解释8分

2/4’ 问答题20分

4/5’

应用题57分

2/6’

1/45’

1、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的建立与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从夏商周到清代末年),我们古代语文教育时期。我国第一本教育理论著《学记》提出“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启而弗达”。

第二个阶段(从1898年戊戌变法到1949年解放前夕),我们近现代语文教育(教学)时期。这个学期影响较大的是人物有:夏丏尊、叶圣陶、朱自清等。

第三个阶段(新中国成立至今)。当代著名的语文教育家有:叶圣陶、吕叔湘、张志公 刘国正、朱绍禹。

2、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是以语文教育(教学)的所有现象为研究对象的学科。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是一门应用理论学科。

偏理论

运用性

为什么要教要学语文

教什么样的语

文和学什么样的语文

怎样去学语文

由什么样的人来教语文

3、封建社会,教育发展更快。

一类是儒家经典,即四书五经。

五经:《诗》《书》《礼》《易》《春秋》

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

二类蒙学读物,“

三、百、千、千“即《百家姓》《千字文》《千家诗》 三类文选读本,如《文选》《古文观止》《古文辞类纂》《经史百家杂抄》

4、古代语文教学方法----识字写字方面

《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

5、1904年《奏定学堂章程》,史称“癸卯学制”,至此,中国文学正式单独设科并有了学科的宗旨和要求,同时,中国也具有了学科意义上的语文教育。

中华民国成立后,中国文学统称“国文”。

6、1949年正式定名为语文,“以口头为语,书面为文,文本于语,不可偏废,故合言之”

1986年,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

7、1997年11月份,《北京文学》发表了主题为“忧思中国文学教育”的3篇文章:《女儿的作业》(邹静之)、《中国语文教学手记》(王丽)、《文学教育的悲哀》(薛毅)。展开了语文教育的大讨论

8、语文教改实验热潮彼伏此启

a、于漪:上海。把教语文和培养人结合起来,体现了独特的情感教学风格。人们称她为“情感派”的代表。

b、钱梦龙:上海,“三主四式语文导读法”。

“三主”即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以训练为主线。 “四式”即自渎式、教读式、练习式、复读式。

c、宁鸿彬:北京。卡片辅助教学法。 d、魏书生:注重心理学原理

语文知识树。

“课堂教学六步法”---定向、自学、讨论、答疑、自测、自结

e、李吉林

“情景教学法” f斯霞 g 霍懋征

9、语文教育的理念更新: A 树立以学生为本的理念; B 树立师生合作的观念; C树立“大语文教育”观念

D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基本特点;a、人文性、b实践性

c、形象性、主观性 E处理好基本素养与创新精神的关系;

F遵循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倡导自主、合作、探索的学习方式;

G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导向。

10、20世纪语文教育界对语文学科的性质一直争论不休 争论焦点 “为什么教语文”,二是“教什么样的语文”。

语文课程性质的争论历程,文道之争→工具性与思想性之争性(1978年之后)→工具性与人文性之争(1997年之后)

A

1959年6月上海《文汇报》开辟专栏 展开“关于语文教学目的的任务的讨论”

“文道之争”

b 20世纪80年代

叶圣陶

吕叔湘

提出“反对少惯费差”提倡“多快好省”即如何提高语文教学的效本问题

c 1997年11月份,《北京文学》发表了主题为

2 “忧思中国文学教育”的3篇文章:《女儿的作业》(邹静之)、《中国语文教学手记》(王丽)、《文学教育的悲哀》(薛毅)。展开了语文教育的大讨论

11、语文课程的基本性质: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如何理解语文课程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为什么说语文课程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语文课程必须面对全体学生,使学生通过语文学习,切实掌握阅读、写作和口语交际的基本技能,从而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为学生今后的学习生活服务。同时,语文课程要关注学生在学语文过程中的情感、态度和生活的亲身体验,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培养一种自主、合作、探究性地良好学习行为习惯学习方式,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完善健康的心理品质和高尚的人格,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基。

12、语文课程地位

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

13、语文课程其他性质

综合性

社会性

文学性

14、语文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的四个方面:全面提高语文素养,正确把握语文特点,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

一、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如何培养语文素养?

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情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作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语文课程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

二、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特点1)、注重情感熏陶感染与学生的独特体验;

2)、注重语文教育中学生语文实践能力的培养;

3)、把握汉语言文字的特点,注重语感与整体把握能力培养;

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习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

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应是语文实践,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系统和完整。

语文课程还应考虑汉语言文字的特点,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

三、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评价方式的设计,都应有助于这种学习方式的形成。

语文综合性学习有利于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应该积极提倡。

四、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

15、语文课程目标:是按照国家的教育方针,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通过完成规定的教学任务和学科内容,使学生达到的培养目标。学科目标就是从本学科的角度规定人才培养的具体规格和质量要求。

16、2001年《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2000年《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 2003年《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

18、《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是将课程分为必修课以及选修课两个部分。两种课程均按模块组织学习内容。其中必修课程包含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两个方面的目标,组成“语文1”到“语文5”五个模块;选修课程有五个系列,每个系列又可设计若干模块。

19、语文教材是课程目标与教学实践活动之间的媒介,是对学生进行读写、口语交际训练的凭借物,是学生获取知识、接受思想教育的重要载体。20、语文教材的概念:

A、泛指性

指对人的语言文学修养产生影响的一切书面的、非书面的语言材料皆是语文教材。

(语文教材的学科特殊性和现代“大语文”教育观)

B、特指性

语文教材指的是根据语文教学大纲或课程标准编写的,供语文教学中师生使用的材料的汇总。它包括教科书、习题集、练习册、教学挂图、音像教材、教学软件、选修教材等。以及经全国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审定或审查的供教师用的教学指导书、教学参考书

教科书

(学校语文教材的群体特征) C、专指性

(语文教科书在语文教学活动中的重要地位)

21、语文教材的功能

a智德启迪功能

b语文历练功能

c语文积累

d知识扩展

22、中学语文教材的使用

语文教师如何使用好语文教材

a树立新的教材使用观——用教材观而非教教材 b吃透编辑说明,了解教材特色 c灵活处理教科书

确定语文思维训练点,情感与人格的培养点,对教材作合理补充、删减、修正、重组提升找好突破口,合理安排教学程序

教材再将生活与语文联系作为线索,按所反映的生活非类组织单元,着重培养学生的一般语文能力。

4

23、三个维度: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五个领域:识字写字教学、阅读教学、写作教学。口语交际教学、综合性学习。

A 我国现代教育史上第一部语文教育专著

1924年黎锦熙先生著的《新著国语教学法》 b 建国后语文教育发展

1949年---1956年“语”与“文”的统一,全国中小学的语文课一律命名为“语文”的名字,即“语文”不再命名为“国文”或“国语”(从此语文有了自己的名字,即“语文”学科正式定名)

1956年---1958年汉语文学分科,显示了语文教学的重建和初步革命的发展轨迹。

C 1902年《钦定学堂章程》---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由政府颁布的现代学制---壬寅学制 d 1919年蔡元培倡议

将由纯文言构成的中国文学课改为国语课 e文学课改为国语课,北洋政府不得不把国文课改为国语课,白话文正式进入语文教育领域。

推荐第2篇:语文课程与教学论

第十三章 语文教学范式的转型 学习目标:

1.了解“范式”、“对话”、“理解前结构”、“学习型组织”等基本概念

2.理解并掌握语文对话教学的四个理论支点

3.懂得如何辨别并避免教学假对话

第一节 语文教学范式的时代转型

一、语文教学范式的界定

核心概念

范式是一个特定社团的成员共同接受的信仰、公认的价值和技术的总和

——《科学革命的结构》托马斯·库恩(1962)

拓展概念

语文教学范式是指语文教师群体对语文教学共同的认知、公认价值和常用技术的总和

二、接受教学范式的弊病

信仰:知识的传授(复制和再现)

技术:独白式教学—教师中心—满堂(讲)灌

目的:应试

三、对话式范式的必然

外部动力:科学技术、知识经济、国际竞争(接轨)

《教育——财富蕴藏其中》:通过对话和各自阐述自己的理由进行争论(辩论?),这是21世纪教育需要的一种手段。

保罗·弗莱雷《被压迫者教育学》:没有对话,就没有了交流;没有了交流,也就没有真正的教育。

信仰:对话是教育的基本精神,语文教学的基本理念 技术: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

目的:适应时代变化要求的人

第二节 对话的概念、类型与前提

一、对话的概念

苏格拉底的对话

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陈桂生, 孔子“启发”艺术与苏格拉底“产婆术”比较,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1年 第1期

张运霞, 孔子与苏格拉底启发式教学方法比较,理论月刊,2005年第7期

巴赫金、哈贝马斯

张华:教学对话就是通过教师的提问、激励与引导,学生自由思考、自由表达自己的疑问和见解而获得知识技能、发展能力和人格的教学方法。

对话具有两层含义:

一是隐喻意义,强调对话的精神与品质

一是实际意义,强调对话的行为方式与效果 苏格拉底的“产婆术”

苏格拉底通过长期的教学实践,形成了自己一套独特的教学法,人们称之为“苏格拉底方法”,他本人则称之为“产婆术”。

苏格拉底的教学方法主要分为两个步骤:

第一步是讽刺。他经常与各种人谈话,讨论人们感兴趣的人生问题。在与别人谈话时,装作自己什么也不懂,向别人请教,请别人发表意见。他这样做是为了引导人们发现自己认识中的矛盾,意识到自己思想的混乱,怀疑自己原有的知识,迫使自己积极思索,引求问题的答案。 第二步是产婆术。这一步的作用是,在对方发现自己认识的混乱并否定原有认识的基础上,引导他走上正确认识的道路,从而逐步得到真理性的认识,形成概念。

在色诺芬的《回忆录》中,记述了苏格拉底与欧谛德谟有关正义的对话。

二、对话的类型(略)

三、对话的前提

(一)巴赫金的对话前提(统觉背景)

1.对人的价值、情感和意识形态等差异性的确认

2.对人的本质的未完成性与片面性的确认

3.对人与社会之间共通性与互动性的确认

(二)弗莱雷的对话前提

博爱、谦虚、信任、希望、批判性思维

(三)海德格尔的对话前提

“理解前结构” ;人们进行理解活动的背景知识的总和,是理解者所处的社会、历史、时代和文化所综合给定的

前有:一个人的社会和文化背景、传统观念、风俗习惯、时代的知识水平、精神和思想状况、物质条件、民族心理结构等一切影响因素的总和

前见:特定的解释视角或切入点

前设:预先已有的假设

第三节 语文对话教学的理论支点

一、指向“自我实现”的教学目的观

外求取向:知识与能力

内求取向:学生的内在感受性(幸福度、满意度、需求度)

通过阅读对话与教学对话促使学生自我对话的产生与进行,促使学生的自我认同、自我发展等。对话的最终目的不是外在知识与能力,更不是附着在学习者身上的知识与能力,而是学习者本人的发展与自我认同、自我实现。通过人的认同、自我发展与自我实现,实现人的全面解放。

二、师生的教学合作观

教师与学生在教学中结成“学习共同体”,形成“学习型组织”。教师与学生不再是一种对立关系,而是在合作中共同成长的平等者。教学就是教师与学生合作解决学生发展问题的活动。

三、交往生成方法论

(一)对话式教学采用的是交往生成的方法,对话的目标是生成性的,教学过程、教学问题等都是生成性的,是在师生互动的过程中生成的,并在师生互动的过程中解决问题。当然,对话教学并不排斥部分目标或过程的预定或预设。

(二)交往生成所指向的最终目标具有 “悬置” 的,而不是“实现”的。在交往过程中生成学习认知的结果,也在交往中生成师生的合作精神、合作意识,生成师生互尊互爱的品质,生成对话的精神、态度、能力和品质等。

四、深度师生关系的建构

(一)融洽的师生关系的建构具有深刻的教育价值,是真正让学生学会做人即如何与人交流、与人相处、与人合作、与人共事的过程。

(二)深度师生关系表现为师生之间在知识、能力、性格、态度等多方面的相互深入了解与认识,也表现为师生之间情感的逐渐加深,一言以蔽之,表现为师生之间生命的相遇。

第四节 语文对话教学的实践探索

一、语文对话教学的实践模式

参阅韩雪萍:《阅读教学中的多重对话》,《全球教育展望》2003年第9期

二、警惕语文教学中的假对话

(一)语文教学中假对话的表现 1.掩盖真实意图的对话 2.游离主题的对话

3.不具实质的对话

4.独白式对话

5.自说自话、互不碰撞的对话

(二)避免教学假对话的措施

1.警惕并学会识破“对话陷阱”

2.及时规劝对方回归对话主题

3.对话者自觉遵守对话规则

4.选择富有价值的话题

5.提高对话素养

三、案例比较分析

《荔枝蜜》

推荐第3篇:语文课程与教学论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读书笔记

西城小学

李行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是由王文彦、蔡明主编,高等师范院校中文系本、专科的主干课程之一,本教材是教育部“高等师范教育面向2l世纪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计划 ”研究成果之一。本书在继承中国百年语文教育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努力体现当代国际教育界课程科学和教学科学研究成果,揭示语文教育的规律。本书根据中小学语文教师的现状和需要,侧重于语文课程与教学的设计和实施,对语文教学的五个领域——识字与写字教学、阅读教学、写作教学、口语交际教学、综合学习,进行了具体阐述和示例。根据本学科实践性强的特点,本教材提供了较多的教学案例,从理论和实践上努力凸现课程与教学理论在语文教育实践中的作用,能给语文教师提供直接的、具体的帮助。在读书过程中我对第十章语文教学中学生和教师主体性发展所讲内容印象深刻。下面就这一话题结合书中所讲谈谈自己的一些见解。 实施素质教育,立足于主体教育理念,关注学生的可持续性发展的研究,对于现在和未来具有深远的意义。我们通过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不断尝试,对培养学生的主体性,激励学生在主动探究的过程中不断创新有了进一步的认识,我们感悟到:创设积极探究的氛围,重视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创设民主和谐的氛围,重视培养学生的“读书能力” 创设愉悦融合的氛围,重视培养学生的“想像能力

创设自由开放的氛围,重视培养学生“处理信息”的能力。

一、立足主体教育理念,关注学生的可持续性发展具有深远的意义: 1.立足主体教育理念,关注学生的可持续性发展是实施素质教育,适应我国教育发展的重要选择。

2.立足主体教育理念,关注学生的可持续性发展是变革以知识为本位的教育观念,树立以人的发展为本位的教育思想。

3.立足主体教育理念,关注学生的可持续性发展,将会有利于建立民主化思想,即以学习者为中心、学生自主学习和教师有效指导相结合的教学过程。

4.立足主体教育理念,关注学生的可持续性发展,实施主体性教学有利于变革传统灌输式的教学方法,充分重视学生的亲身经历和生活体验,在教学过程中广泛采用探究式、活动式、体验式等多种学习方式,多方面满足学生发展的要求。

二、立足主体教育理念,关注学生的可持续性发展,实施主体性教学的内容和方式

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战场,我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实施对学生的主体性培养的探索中,做了如下的尝试:

(一) 创设积极探究的氛围,重视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是让他们具有主体性的关键

学生是学习、自我发展的主体,他们具有主观能动性。而体现主体性中最根本的地方之一就是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这也正是孩子们的天性,是孕育探索未知世界的摇篮。亚里士多德说过:“思维是从疑问和惊奇开始的。”这是因为疑问能促使学生积极思考,不断发展。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这也就是说不会提问意味着不会创造。更有古人云:“学贵有疑”“学则生疑”可见,疑是思之源,而思则是智之本。因此,作为教师应该积极创设探究的氛围,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使学生勇于质疑,善于质疑。笔者在语文教学中进行了如下探索和研究:1.启发鼓励,让学生勇于探究,敢于提问。那么作为教师,针对学生的问题,必须注意:态度亲切、温和,语言真诚、宽容。无论学生所问的问题多么肤浅,多么异想天开,都不能嘲笑,一定要杜绝从语言和行动上挫伤学生的积极性。同时,教师要注意鼓励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看法,增强学生主动参与的自信心,捕捉学生智慧的火花与灵感,推动学生不断发现和提出新问题,从而达到培养学生主体性的目的。2. 积极引导,教学生善于探究,提出问题当学生产生疑问时,往往还会遇到表述方面的困难。在这种情况下,教师要教给学生一定的方法。我认为:

其一,教师可以做好言传身教,要学会站在学生的角度先去“问问题”。 其二,教师要积极为学生搭设“爬高”的梯子。比如,当学生学习《果敢的判断》一课时,我注意引导学生针对课文中的矛盾的地方“果敢”与“考虑再三”提出问题。学生经过思考提出:在什么情况下“考虑再三”?都考虑了一些什么?怎么从考虑再三中看出小泽征尔的“果敢”? 3. 适时点拨,激励学生乐于探究,解答问题 可想而知,主动权在学生手上,学生有很大的选择余地,独立钻研的兴趣必将增加不少,再加上老师亲切自然的教态,热情鼓励的话语,真诚赞扬的眼神,幽默巧妙的点拨……学生必将不断主动探究,高高兴兴轻轻松松地突破文章的难点。

(二)创设民主和谐的氛围,重视培养学生的“读书能力”,是让他们具有主体性的基础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基本任务是发展学生的语言。语言是一种由语音、词汇、语法构成的复杂系统,学生要掌握语言,必须将这些因素“内化”。拥有基本的读书能力,是让学生具有主体性的基础。我们在语文教学中这样尝试:

1.让每一个学生在读书中享受快乐。2.让每一个学生在读书中张扬个性。 3.让每一个学生在读书中体验成功

布鲁诺说过:“只要有足够的时间和机会,每个儿童都能达到高水平的学习。”事实证明,的确是这样。同时,这些做法也充分体现了素质教育的发展性、全面性、主动性,使学生们能够体验到成功的幸福和快乐,进而获得全面、主动、多样的发展。

(三)创设愉悦融合的氛围,重视培养学生的“想像能力”,是让他们具有主体性的保证

心理学家认为,学生在观察、感受时,擅长形象思维的大脑右半球处于兴奋状态;观察后,用语言表达情景时,擅长抽象思维的左半球兴奋,这样大脑两半球交替兴奋、抑制,可以挖掘出大脑潜在的力量,从而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提高了参与的兴趣和意识,培养了参与的能力。

根据这一点,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完全可以运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教学手段,在课的开头、课的重点段、课中突破难点时、课的结尾……努力创设吸引人、感动人、陶醉人的想像空间,在师生间、生生间平等互助的基础上,让学生观察、让学生感受,促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够如同身临其境一般,亲自去体验,去发现那些新奇的、有趣的东西,并且能主动地参与进去,积极地发挥想像,不断探究,从而使主体性意识和创新精神得到培养。

(四)创设自由开放的氛围,重视培养学生“处理信息”的能力,是让他们具有主体性的途径

现代信息技术促使我们的语文学科教学活动打破了时间空间范围的限制,实现了远距离、交互的多媒体教学,语文教学的目的不再仅仅关注于学生能够获取多少知识,而是普遍强调培养学生具有高度的创造性,具有很强的自学能力和信息获取、分析与处理的能力 1.课内外知识相结合,广开信息源,激励学生主动探究

2.注重体现个性特点,激励学生提高信息获取、分析与加工的能力 新大纲特别提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要加强学生自主的语文实践活动,引导他们在实践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形成能力,要注意学生个体的差异,开发他们学习的潜能,发展个性。要鼓励他们采用适合自己的方法学习,逐步提高自学能力。要加强综合,突出重点,注重语言的感悟、积累和运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从整体上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所以,我们还在现代化的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的整合中积极鼓励学生争做学习的主人,主动探究,选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学习,努力提高信息的获取、分析与加工的能力。

推荐第4篇:语文课程与教学论、

第一章

1.课程论是依据对社会需要,学生心理特征,学科系统的不同认识和价值取向而建立起来的关于课程编制的理论和方法体系。2.语文科自1904年单独设科。

3.我国古代课程与教学论的著作有《学记》,(它是世界上最早的教学论专著 )、《读书作文谱》。西方如柏拉图的《理想国》、苏格拉底的“产婆术”、昆体良的《论演说家的培养》。 4.孔子的教育内容根据《论语》概括出来:文、行、忠、信;礼、乐、射、御、书、数是孔子教学的主要科目;《诗经》《尚书》《礼记》《乐经》《易经》《春秋》是孔子教学的主要教材。 5.课程论成熟的标志就是1918年博比特出版的《课程论》。 6.课程是为各级各类学校为实现教育目标而规定的教学科目及他的目的、内容、范围、分量和进程的总合,包括为学生的个性的全面发展而营造的学校环境的全部内容。

7.教育史上曾出现过三大课程流派:(1)学科中心课程论(2)人本主义课程论(3)社会再造主义课程论。

8.现代课程论的基本概念是:课程论是依据对学科系统、学生心理特征、社会需要的不同认识和价值取向而建立起来的关于课程编定的理论和方法体系。9.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是最早的一部教育学。

10.教学论包括:(1)哲学取向的教学理论。来源于苏格拉底和柏拉图的“知识即道德”的理论传统,代表作有苏联教学论专家达尼罗夫编著的《教学论》(2)行为主义的教学理论。斯金纳的程序教学代表了行为主义的教学理论。代表作《行为主义者心目中的心理学》(3)认知教学理论。代表人物是美国教育心理专家布鲁纳和奥苏贝尔,布鲁纳的“发现法”是认知教学的代表。(4)非指导性教学。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是情感教学的代表。 11.语文课程与教学论以语文课程与教学问题为研究对象,包括语文课程与教学发展的历史,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的基本理论问题,语文课程与教学的实践问题等。基本任务是:认识语文课程与教学现象,揭示语文课程与教学规律,指导语文课程与教学实践。

12.语文课程现象,是指语文课程在发展、变化中所表现的外部形态和连系,是语文课程外在的、活动易变的方面。变现为三个方面(1)物质性的(2)活动性的(3)关系性的 13.语文教学现象,是指语文教学活动所表现出来的外部形态和联系,是语文教学外在的、活动易变的方面。变现为三个层面:一是环境性的,二是活动性的,三是关系性的。 14.语文课程规律,是指语文课程及其构成要素在发展变化过程中的而本质联系和必然趋势。 15.语文教学规律,是指语文教学及其构成要素在发展变化过程中的本质联系和必然趋势。 16.语文课程与教学实践可以区分为管理、研制、应用三种类型。(1)语文课程与教学管理实践。表现为三方面:一是对语文课程和教学改革的行政组织领导,二是对语文课程和教学材料的行政管理,三是对语文课程与教学评价的组织实施。(2)语文课程研制实践(3)语文教学应用实践。

17.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经历了七个发展阶段:

一、孕育于教育学时期(1902—1918),1902年,钦定京师大学堂设立师范馆。

二、国文教授法时期(1918—1924)

三、国文教学法和国语教学法时期(1924—1939),黎锦熙于1924年出版了《新著国语教学法》

四、语文教材教法时期(1939—1978)

五、语文教学法和语文教学论时期(1978—1989)

六、语文教育学时期(1989—1997)

七、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时期(1997— )。 18.教学法的特点是实践性和操作性,侧重于研究教学的实践技能;教学论的特点是理论性和指导性,侧重于研究语文教学的基本理论问题,追求的是理论指导下的教学实践;教育学的基本特点是教育性和方向性,是运用学科教育理论和教学方法,从特定的侧面用特定的方法,来完成促进学生个性完美发展的育人任务。 19.从“语文教育学”到“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是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研究本质的回归。“语

文教育学”学科名称产生的逻辑是:教育学—学科教育学—语文教育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学科名称产生的逻辑是:教育学—课程与教学论—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这两个不同的逻辑顺序显示:“语文教育学”强调的是语文教学的终极目标—培养个性完美发展的人,“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强调的是语文教学的实践过程—语文学科的课程与教学。终极目标是通过实践过程达到的,语文教学研究的重点应该是它的实践过程。从强调终极目标到强调实践过程,是自身本质的回归。

20.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发展的基本趋势是:既要研究教又要研究学,既要研究具体操作问题又要研究基本理论问题,既要研究教学又要研究课程,既要研究现实又要研究历史和预测未来。第二章

1.中国古代教育有三种表现:原始社会教育、奴隶社会教育和封建社会教育

2.中国封建社会基本的特点是:先教蒙学读物,集中识字;然后学习以“五经”“四书”为主体的儒家经典;以文选作为补充读物和写作范本。 3.我国古代流传最广、历时最久、最具代表性的蒙学读物是《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合称“三百千”。主要作用是用韵语化的方式集中写字。《千字文》相传为南朝(梁)周兴嗣所著。《百家姓》相传为北宋人所编。《三字经》相传为宋代王应麟所编。 4.“五经”即经过孔子整理的《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的合称,加上失传的《乐经》也称“六经”;“四书”是儒家经典的代表作《论语》《孟子》《中庸》《大学》四部著作的合称。

5.文选读本是我国古代用来进行读写训练的主要教材。我国现存最早的诗文总集是南朝(梁)太子萧统编的《文选》,又称《昭明文选》。 6.我国传统语文教育有三大经验:一是建立了成套的、行之有效的汉字教学体系;二是建立了成套的文章之学的教学体系;三是建立了以大量的读、写实践为主的语文教学法体系。 7.识字教学的经验:1)集中识字,为读写打基础。集中识字阶段的识字量以2000字左右为宜,“

三、百、千”三本书结合起来,单字在2000字左右。2)韵文化,便于朗读和朗诵。3)正确处理“文”与“道”的关系。《三字经》是把伦理教育与识字教学结合的最成功的例子,最能显示语文的独立社会价值的是《百家姓》。4)联系日常生活。5)激发儿童的兴趣。 8.古代语文课程与教学的四大弊端:脱离语言实践,脱离应用实际,忽视文学教育,忽视知识教育;古代语文课程与教学的三大问题:1)语文教学的性质和目的的问题。2)教学内容问题。3)教学方法问题。

9.近现代语文课程与教学,指从1840年鸦片战争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这一历史时期的语文教育。又以1919年的五四运动为分界线,划分为近代语文课程与教学和现代语文课程与教学。最突出的有语文单独社科、“国文”名称出现和现代文进入语文教学这三件大事。

10.1902年清政府颁布了《钦定学堂章程》,这是中国历史上由政府正式颁布的第一个现代学制。1904年清政府又颁布了《奏定学堂章程》,史称“癸卯学制”。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由政府正式颁布,在全国范围内实际推行的现代学制。

11.蔡元培1992年创办爱国学社,梁启超1906年前后创办长沙女子学堂,就将这一学科临时称为“国文”。12.语文教学中的变化,是现代文在语文教学中取得了合法地位,并逐步占据了主要地位。1920年该国文科为国语科,白话文进入语文课程,标志着具有现代意义的语文课程的确立。 13.现代文进入语文教学并逐渐占据主导地位,是区别现代语文教育与古代语文教育的根本标志,代表了语文教育发展的真确方向。

14.“国语”的基本性质就是标准的口头语言和用标准的口头语言写成的现代文。

15.现代文教学逐步取代文言文教学,是现代语文教育与古代语文教育的形式上的变化;以“传道”为主变以学习语言文字为主,是现代语文教育与古代语文教育的本质上的变化。 16.1949年中央人民政府教育部接受语文教育家叶圣陶等人的建议,决定取消“国语”和“国文”这两个名称,统称“语文”。所谓语文,应是以北京音系为标准的普通话和照普通话写出的语体文。

第三章(全日制义务教育)

1.课程性质与地位:1)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2)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语文课程的多重功能和奠基作用,决定了他在几年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地位。

2.课程的基本要求:一)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二)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三)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四)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初中》 3.课程标准在“总目标”之下,按1—2年级、3—4年级、5—6年级、7—9年级这四个学段,分别提出“阶段目标”,体现语文课程的整体性和阶段性。 4.课程目标根据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设计。 5.阶段目标从“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四个方面提出要求。课程标准还提出了“综合性学习”的要求。

6.课程目标:

一、总目标1)人是3500个左右常用的汉字2)九年课外阅读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

二、阶段目标:第一学段(1—2年级)

(一)识字与写字1)喜欢学习汉字,有主动识字的愿望2)认识常用汉字1600—1800个,其中800—1000个会写。

(二)阅读:背诵优秀的诗文50篇,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5万字。(三)写话:学会使用逗号、句号、问号、感叹号。

(四)口语交际

(五)综合性学习。第二学段(3—4年级)

(一)识字与写字:累计认识常用汉字2500个,其中2000个左右会写。

(二)阅读1)背诵优秀诗文50篇2)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40万字。

(三)习作:使用冒号、引号。

(四)口语交际

(五)综合性学习。第三学段(5—6年级)

(一)识字与写字:1)累计认识常用汉字3000个,其中2500个左右会写。

(二)阅读:默读一般读物每分钟不少于300字2)背诵优秀诗文60篇3)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00万字

(三)习作课内习作每学年16次左右。40分钟能完成不少于400字的习作。

(四)口语交际

(五)综合性学习。第四学段(7—9年级)

(一)识字与写字:累计认识常用汉字3500个,其中3000个左右会写

(二)阅读1)背诵优秀诗文80篇2)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260万字,每学年阅读两三部名著

(三)写作:作文每学年一般不少于14次,其他练笔不少于1万字。45分钟能完成不少于500字的习作。

(四)口语交际

(五)综合性学习第四章(普通高中)

1.课程性质:1)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2)高中语文课程应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是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审美能力、探究能力,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终身学习和有个性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2.课程基本要求:一)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二)注重语文应用、审美与探究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均衡而有个性的发展。三)遵循共同基础与多样选择相统一的原则,构建开放、有序的语文课程。

3.高中语文课程包括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两部分。必修课程要突出课程的基础性和均衡性。学生应该具有良好的思想文化修养和较强的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在语文的应用、审美和探究等方面得到比较协调的发展。选修课程也应该体现基础性,但更应该致力于让学生有选择性地学习,促进学生有个性地发展。

4.必修课程包含“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两个方面的目标,组成“语文1”至“语文5”五个模块。

5.选修课程设计五个系列:系列1:诗歌与散文;系列2:小说与戏剧;系列3:新闻与传记;系列4:语言文字应用;系列5:文化论著研读。 第五章

1.语文教学设计是以教育哲学、普通心理学、教育心理学、课程论与教学论等作为理论基础,分析语文教学的实际问题和客观需要,制订语文教学规划。《基础教育改革纲要(试行)》和《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集中体现了当代先进的教育思想,是我们进行教学设计的基本依据。

2.语文教学设计的指导思想:一)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二)努力体现语文的实践性和综合性,三)重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正确导向,四)正确处理基本素养与创造能力的关系,五)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语文学习规律选择教学策略。3.确定教学目标:1)确定语文教学目标的依据。语文课程目标、阶段目标、单元目标与教学目标。2)语文教学的实际水平。3)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要求。

4.语文教学目标设计的要求;1)促进学生个性发展2)体现语文学科的性质和特点3)适应社会需要。

5.语文教学目标的表述:1)行为主体应是学生,而不是教师。2)行为动词尽可能是可测量,可评价的,可理解的。3)行为目标陈述有两类基本方式:结果性目标陈述方式,体验性或表现性目标陈述方式。4)必要时附上产生目标指向的结果行为条件。5)要有具体表现程度。6)语文教学目标表述的基本要素(行为主体、行为动词、行为条件、表现程度)。

6.语文教学内容设计的基本原则:1)语文内容和语文形式统一的原则。2)语文教学中发展治智力的原则。3)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全面训练,各种语文能力协调发展的原则。4)语文课程资源的优选和重构原则.7.自主学习,是同“被动学习”“机械学习”“他主学习”相对而言的。特征:1)学习者参与确定对自己有意义的学习目标的提出,自己制定学习进度,参与设计评价指标;2)学习者积极发展各种策略和学习策略,在解决问题中学习;3)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有情感的投入,有内在动力的支持,能从学习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4)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对认知活动能够进行自我监控,并作出相应的调适。

8.合作学习是同“个体学习”相对而言的,而是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有明确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要素:1)积极的相互支持、配合,特别是面对面的促进性的互动;2)积极承担在完成共同任务中个人的责任;3)期望所有学生能进行有效的沟通,建立并维护小组成员之间的相互信任,有效地解决组内冲突;4)对于个人完成的任务进行小组加工;5)对共同活动的成效进行评估,寻求提高其有效的途径。

9.探究学习,就是从学科领域或现实生活中选择和确定主题,在教学中,创设一种类似于学术研究的情景,通过学习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实验、操作、调查、搜集与处理信息、表达与交流等探索活动,获得知识、技能、情感与态度的发展,特别是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发展的学习方式和学习过程。

10.单元教学的基本特点:传统语文的基本特点是文章选编,现代语文教材的基本特点是单元组合。随着语文教材编写体例的变化,单元教学逐步成为最基本的教学结构形式。单元教学就是把体裁、题材或表达方式等方面基本相同或相似的若干篇课文作为语文教学过程中的一个教学阶段。

11.板书图示的基本功能是用简明、醒目的板书、图表和形象,勾勒出作者的思路和文章的结构特点,引导学生完整地理解和把握教学内容,进行思维的条理性和严密性的训练,完成各项教学任务。板书主要内容有文章结构提纲,人物形象提纲,情节发展提纲,写作方法提

纲,景物描写提纲,知识讲解提纲,训练要求。板书图示的主要形式有书写、表姐、图示等。 12.板书图示的能力要素:1)硬笔书法能力,书写必须符合硬笔书法的基本规则。首先要做到字体规范化,工整、流利、醒目、美观等。2)一定的制图能力和绘画能力,并逐步形成系统的教育工艺。3)版面设计的能力。要根据教学内容的体系、重点、难点、疑点等,来设计版面的形式、结构、顺序等。要做到简明扼要、条理清楚、重点突出、结构完整。4)文明的书写习惯。

13.板书图示的美感要素:1)简洁美。能够对课文的内容特别是复杂课文的内容作高度概括,做到语约义丰,以简驭繁。2)含蓄美。简练和概括,使一切板书形式中都具有很多“空白”,能给学生以思考和想象的余地,产生一种回味无穷的含蓄美。3)缜密美。能够展示课文内容特别是繁杂课文内容的内部结构和逻辑关系,显示出一种谨严、缜密的总体美。4)映衬美。板书常用位置排列,色彩区别等方法,将具有对比或类比性质的方法显示出来,相映成趣。

14.教案的主要内容有单元计划,课题计划和课时计划。第七章

1.阅读教学的主要内容:至向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阅读习惯态度,指向知识与能力目标的阅读能力,指向过程和方法目标的阅读方法。

2.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逐步培养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的阅读能力。一)阅读感受力 二)阅读理解力 三)阅读欣赏力 四)阅读评价力 五)阅读迁移力 六)阅读创造力。

3.写作教学的任务:

一、育人训练

二、积累训练 一)观察与感受生活 二)广泛涉猎读物

三、思维训练 一)善于想象与联想 二)深入地思考问题 三)全面、辩证地看问题

四、语言训练 一)准确生动 二)简明得体

五、简明训练 一)审题的能力训练 1.准确理解文题含义 2.弄清写作的要求 二)立意能力的训练 1.正确2.深刻3.新颖 三)选材能力的训练 1.真实2.典型3.新颖 四)谋篇布局能力的训练 五)运用表达方式能力的训练 六)遣词造句能力的训练 七)修改文章能力的训练

六、文体训练

七、写作速度训练。

4.写作训练方式:一)单项作文训练 二)命题作文训练 三)供材料作文训练 四)想象作文训练 五)话题作文训练 六)研究性作文训练 七)自主作文训练。

第九章

1.口头语言主要特点是有声化和情景化,书面语言的主要特点是符号化和规范化,书面语言较之口头语言是更为高级的发展形式。口头语言的学习和发展是学习和发展书面语言的基础和背景,能够不断丰富和促进书面语言的学习和发展。书面语言的学习和发展是学习和发展口头语言的继续和提高,能够规范和指导口头语言的学习和发展。

2.口语交际教学的主要内容:1.口语交际的态度 1)耐心专注地倾听 2)自信负责地表达 2.语音识别力 3.话语记忆力 4.话语理解力 5.话语评判力 6.口语表达力。

3.口语交际教学的基本方法:一)听讲 二)诵读 三)复述 四)答问 五)讲述故事和见闻 六)专题演讲 七)即席发言 八)讨论或辩论 九)创设生活场景。

4.综合学习的主要特点:一)整体性。语文综合性学习的综合有三个层次:首先是识字与写字教学、阅读教学、写作教学、口语交际教学的综合,是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是最基本的层次。较高层次是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的沟通,是各个学科的综合。最高层次是书本学习与实践活动的紧密结合,是实践性和社会性的综合。综合性学习立足于学生个性的整体发展,立足于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二)自主性。语文教学的其他四个领域即识字与写字教学、阅读教学、写作教学、口语交际教学。三)开放性。学习目标不以获得知识为唯一目标,而以语文素养和人格力量的整体发展为目标。

5.综合性学习目标的特点:一)推进学生对自我、社会和自然之间内在联系的整体认知与体

验,谋求自我、社会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二)在综合性活动中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三)让学生体验成功。综合性学习评价的一大亮点就是评价方式的多元化,由过去“一把尺子”的评价变为“多把尺子的评价”。四)强调过程和方法。五)教学评价的重点是探究精神和创新精神。综合性学习的评价应着重于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创新精神。

6.实施综合性学习的基本方式:一)与综合性学习相适应的基本方式是探究性学习。二)利用教材资源进行综合性学习。三)充分利用和广泛开发教学资源。1)从当地文化中选取资源。2)从时事材料中选取资源。3)从现实生活中获取资源。四)尊重学生的兴趣和爱好。五)面向全体学生,承认个别差异。面向全体学生,是顺应未来教育发展趋势,也是国家对人才需求的必然体现。教育面向全体学生是唯一途径。

7.综合性学习一般有三种形式:1)综合语文课程的各个领域,包括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等。2)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的有机整合。3)学校与家庭与社会的广泛联系。五)现代教育技术运用能力。

7.语文教师的转换:

一、教师角色的隐喻与教师角色的转换。

二、从知识的灌输者转换为学习的引导者。

三、从课堂的主宰者转换为平等的交流者。

四、从单向的传授者转换为互动的合作者。1)与学生的合作 2)与其他教师合作 3)与家长合作 4)与教育管理者合作 5)学会合作的三大技巧(倾听、交谈、沟通)

五、从呆板的经验者转换为教学的创新者。1)语文教师必须富有创新的精神 2)新课程为语文教师的创新提供了良好得条件 3)语文教师要善于发掘自身的创新潜能 4)语文教师的创新体现于个性化的教学风格。

8.老师与学生的交流方式:1)单相交流方式 2)双向交流方式 3)多向交流方式 4)综合交流方式。

9.语文教师的能力提升:

一、语文教师应提升处理教材与设计教学的能力。1)确定教学目标的能力 2)确定教学结构的能力,教学结构分为横向结构和纵向结构。横向结构指教学目标、教学原则、教学过程、教学策略、教学评价等内容的相互联系。纵向结构指教学环节的教学结构,包括学生的预习、导入讲解或讨论,作业布置、小结等各个环节,也就是主体的呈现,主题的展开、主题的完成。3)选择教学策略的能力。

二、语文教师应提升课堂教学的组织能力。1)教学语言能力—语文教师的语言表达应:规范、正确、得体。2)课堂组织能力—班级教学的组织形式,小组学习的正确形式。

三、语文教师应提升评价学生学习的评价能力。1)设计练习的能力 2)处理作业的能力 3)综合评价的能力。

四、语文教师应提升教学研究能力。

五、语文教师应提升应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能力。1)是它的物质形式,它的基础设施等 2)是它蕴含着的人类高级智慧。

10.导入方法:1)释题入手,步步深入(释名物、释题意、释结构)2)联系旧课,以故引新 3)制造悬念,引起注意 4)故事引入,激发情趣 5)描绘形象,引入联想 6)演示练习,激荡思维 7)精于设问,循之善诱 8)比较异同,变换角色。

提问层次:知识水平提问,应用水平提问,分析水平提问,评价水平提问。 课程目标:积累整合,感受鉴赏,思考领悟,应用拓展,发现创新。

推荐第5篇:语文课程与教学论

华东师范大学2010 年912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真题

一、名词解释 1综合型语文教材 2形成性评价 3发现学习4陈述性知识 5程序性知识

二、简答

1语文学习为什么要坚持课内课外相结合的原则 2何谓“课程资源”?语文课程资源包括哪些? 3语文教学评价有哪些功能?

4语文学习中的合作学习有哪些主要方式?

三、论述

1什么叫坚持“三个维度的统一”?为什么要在教学过程中坚持三个维度的统一 2语文教师的专业发展需要哪些基本条件?

华东师范大学2011 年912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真题

说明:下面四题,第

一、第二题选做一题,第

三、第四是必答题

1、请概述一下语文课程的美育目标,并联系实际谈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落实这些目标。40分

2、朱自清说“经典的价值在文化不在实用”,你是怎样理解这句话的?你觉得通过什么办法可以使中学生喜欢阅读经典作品。40分

3、语文教学评价具有哪些功能?我们应当如何来利用这些功能促进语文教学。50分

4、你觉得当前语文教学遇到哪些挑战?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应当如何来迎接这些挑战?语文教师应当在哪些方面提高自己的素养。60分 2012年 华东师大考研科目 语文课程与教学

一、基础题30分

1、写出下列著作的作者名

10分

1、《经典常谈》

2、《诗论》

3、《语文常谈》

4、《文言津逮》

5、《新著国文教学法》

6、《教育评价》

7、《教育过程》

8、《教学设计原理》

9、《读书作文谱》

10、《教童子法》

二、名词解释

20分

1、癸卯学制

2、发现学习

3、信度和效度

4、教学相长

5、阮真

三、、论述题 120分

本大题共四题(前两题为必答,

3、4两题选一),每题40分

1、什么是语文教育目标中的智育目标?我们应该通过什么手段来实现这些目标?

2、在语文教育中,小学、初中、高中各阶段有什么不同特点?你认为应该如何来安排我们的教学才更符合教学规律?

3、你认为当前语文教学中存在哪些弊端,应如何克服这些弊端?

4、简述阅读与写作之间的关系,你认为当前妨碍中小学阅读课外书的原因是什么?如何解决这个问题?

2013年 华东师大考研科目 语文课程与教学

一、作家作品

《新著国语教学法》——《文心》——《经典常谈》——《教育评价》——《教学设计原理》——

二、名词解释

学制

效度

发现法

非智力因素

三、论述题

本大题共四题(前两题为必答,

3、4两题选一),每题40分

1.你认为在语文教学中,小学初中高中阶段有什么不同点,应如何安排教学

2.丹麦语言教育家叶斯帕森说“让孩子们在语言的海洋里游泳” 联系现实,说说你怎样理解这句话

3.你读过现代教育家(黎锦熙、叶圣陶、朱自清。。。)的有关著作吗?选一本简单评述

4.你读过当代国外教育家或心理学家(布鲁姆、布鲁纳、奥苏贝尔)的有关著作吗?选一本简单评述

2014年华东师范大学912学科语文真题题型(回忆版)

一、作家作品(10个,一个2分,共20分) 1.《教育评价》布鲁姆 2.《千字文》周兴嗣 3.《文心雕龙》刘勰 4.《谈艺录》钱钟书 5.《教童子法》王筠 6.《语文常谈》吕叔湘 7.《经典常谈》朱自清 8.《新著国语教学法》黎锦熙 9.《奥德赛》荷马 10.……记不得了

二、名词解释(记不清了)

有考到:语文教学评价的信度和效度;

三、简答

1.宋词豪放派和婉约派代表作家各写出三个,并默写两派词各一首(20分) 2.小学、初中、高中语文学习的特点,应该如何安排?

3、语文教材的类型及优缺点

四、论述

1、语文教学评价的功能

2、就你所看过相关专业的书籍谈感受(30分)

2014华东中文系学科语文复试题

一、书名作家(并说明年代)不好意思,记不全了(20分)

《教育过程》——《教育评价》——《国文百八课》——《千字文》——《经典常谈》——《教育分析》——

二、古文翻译(10分)和阐释(20分)

大学之法:禁于未发之谓豫;当其可之谓时;不陵节而施之谓孙;相观而善之谓摩。此四者,教之所由兴也。 发然后禁,则扞(hàn)格而不胜;时过然后学,则勤苦而难成;杂施而不孙,则坏乱而不修;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燕朋逆其师,燕辟废其学。此六者,教之所由废也。

三、论述

1、小学、初中、高中语文学习的特点?语文教学中存在的弊端?如何促进学生语文阅读的兴趣?(20分)

2、语文教学评价的类型?有哪些功能?如何利用这些功能促进语文教学?(30分)

2015年华东师范大学912学科语文真题题型(回忆版)

一、默写以下两首宋词 1.苏轼《水调歌头》

2.李清照《声声慢》(寻寻觅觅)

二、作家作品(古代作品写出朝代) 《洛阳伽蓝记》 《水经注》 《读书作文谱》 《文心》 《经典常谈》 《文心雕龙》 《教育评价》

三、简答

四、论述

1.小学、初中、高中的语文学习各有何特点?如何安排不同阶段的语文教学? 2.请介绍并评述一位教育家的教育思想(中外皆可)

推荐第6篇:语文课程与教学论

语文课程的功能丰富科学文化和社会生活知识的功能,传授语文知识、训练语文能力的功能,启迪思想、开启智慧及人文教育的功能等。语文课程的多项功能其实可概括为两大类,即语言教育的功能和人文教育的功能。

语文教育的复合功能特点第一,多维性和开放性,第二系统性和层次性,第三,辐射性和延展性

语文课程三个维度目标的确立知识与能力 过程与方法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语文课程三个维度 目标的实质 过程与结果的统一,认知与情意的统一,接受性与体验性的统一

语文课程阶段目标在总目标之下是阶段目标,按照四个学段,每个学段又分为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写话、习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五个领域,分别提出阶段目标。 高中语文课程总目标积累整合、感受鉴赏、思考领悟、应用拓展、发现创新 语文素养的含义 就是对语文有长久的修养和训练,指学生在语文方面表现出的比较稳定的、最基本的、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学识能力 技艺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的丰富内涵。

语文教育的特点 一是语文课程的人文性与学生反映的多元性,二是语文课程的实践性与学生的语言实践能力,三是母语学习与感性把握。四是汉语言文字的特点对语文教育的影响 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的必然性

一实施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二学习方式内在逻辑的客观要求

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的具体内涵 一自主学习二合作学习三探究学习

语文教材的文化品性 一民族文化品性二时代文化品性,三生命文化品性,语文教材应具有一种召唤力,主动走向学习者、向学习者靠近的姿态与倾向,还应是境域化的,四典范文化品性

综合性教材模型是旨在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突出过程和方法,体现大语文教育观,强调能力培养的语文教材模型

语言鉴赏性教材模型指语言能力培养与文学鉴赏相结合的语文教材模型 专题性教材模型指以探究为核心,以人文话题为统领,构建研究性学习专题的语文教材模型 活动型教材模型指以活动学习为线索、中心和体裁,以学生自主学习的视角来叙述,编制教材结构体系,以求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语文教材模型

语感教学指以学生对言语作品积极主动的感悟自得为主的主要方式,以培养学生的言语能力和培植学生的精神人格为终极目的的一种教学方式

体验教学打破概念化教学模式,即五是学生与文本之间的交流对话,静态的考察、机械的图解,割舍了语文鲜活丰盈的生命活性,而把教学基本点从对文本的概念化分析转到学生自主性体验和创造性的理解上来,以主体体验活动建构文本的意义,促进学生对自我的全新建构。 审美教学的要求 一,交流性:审美教学展开的必要前提,二创造性:审美教学的运作核心,三和谐性:审美教学的理想境界

审美教学的方法,形象教学方法,情景教学方法,情感教学方法

语文教学艺术是教师娴熟的运用综合的教学技能而进行的富有审美价值的创造性教学活动,其特征是情感性,创造性,审美性,应变性

语文课堂教学的组织艺术,导入艺术,结课艺术

语文课堂教学的表达艺术,教学口语技术教师体态语言艺术,板书艺术 语文教学艺术风格的特征,独特性、稳定性、发展性

影响教学艺术风格形成的因素 个性与人格特征,认识结构,思维品质

教学艺术风格形成的四个阶段 模仿性教学阶段,独立性教学阶段,创造性教学阶段,有风格教学阶段

阅读教学的目标,一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和良好的阅读习惯,二教给学生阅读方法,三,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认读能力、理解能力、鉴赏能力、活用能力 阅读教学的理念与方法,精读和略读 写作教学的理念一呼唤写作主体的回归,二实现人文的融合,三培养学生良好个性及创新意识,四以学生的生活实践为基础

口语交际教学是学生在教师组织和指导下所进行的有目的有计划的训练听说能力的课内外实践活动,它是中小学语文教学的基本内容之一 口语交际教学的作用 一增长见闻,丰富知识。二利于交际,沟通感情。三磨砺思维,发展智力。四促进读写,提高能力

口语交际能力组成听话能力、说话能力、听说礼仪

口语交际教学的理念,一淡化知识教学,注重实践锻炼。二引导多向互动,凸显交际功能,三精心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兴趣,四加强指导示范,培养良好习惯

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内涵 综合性学习是一种相对独立的课程组织形态,它是超越单一学科的界限而按水平组织的原则将人类社会的综合性课题和学生关心的课题以单元的形式统整起来,通过学生主体创造性的解决问题的学习过程,有机的将知识与经验、理论与实际、课内与课外结合起来,以提高学生综合解决问题能力,促进知情意行和谐统一发展

审美教育任务和作用按照美的规律、用美的信息去激发、引导语文教育的对象-学生的审美心理和情感,培养学生符合人类崇高理想的审美意识,帮助学生获得健美的心灵和高尚的审美情趣,使他们在语文学习过程中逐步形成正确的审美观念和健康的审美品质,把握辨真伪、识善恶、分美丑的正确审美准则,提高学生的审美素质和审美能力,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 审美教育的内容 一自然美的教育 在现课文描写的自然形象和画面,体味自然形象和画面蕴含的感情,领悟自然美的理性内容。二社会美的教育 劳动美、风尚美、生活美,三艺术美的教育

对话式评价学习意义的共同建构 一师生共同构建、评价教学文本二师生走向互评与沟通 档案袋评价是指通过对档案袋的制作过程和最终结果的分析而进行的对学生发展状况的评价

语文教师的素质结构 一知识素养,语文专业知识素养、科学文化知识素养、教育科学及心理学知识素养、信息知识素养。二能力素养,语文教师的教学素养、语文教师的教研能力。三情感素养,专业理想、专业情操、专业风格 语文教师的理念更新一以学生为本,关注学生的全面和谐发展,二语文教学过程要充分重视学生的全面和谐发展,打破权威,与学生平等交流、关心学生需求,提升语文能力 语文教师的较色转变一对传统教师角色观念的再认识,对传道授业解惑的再认识、对教师隐喻的再认识。二新课程对语文教师的期待 语文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语文教师是课程的开发者、语文教师要成为研发者

汉语言文字的特点对语文教育具有重要的影响

55 一汉字的特点 二 汉语语法的特点 三对语文教育的影响 构建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 61

课程特点1从课程形态看,语文课程不应该是单一的,而应该是多元的。从教材选文看,它应该文质兼美,在弘扬优秀文化传统的同时,与时俱进,突出时代性,包容民族和世界先进文化。从课程内容看,它要贴近社会生活,反映社会生活,应用于社会生活。从促进学生发展来看,它要贴近学生,符合学生认知的特点和生活经验。从课程资源上看,他应该具有大语文观,广开社会教育资源。从课程功能看,它应尽可能满足不同地区,不同学校,不同学生的需求,并能够包括语文知识,语文能力,语文学习态度和情感、语文学习过程和方法在内的综合体。从课程实施看,它强调是师生与课程文本的互动,强调师生对课程的重建。从课程管理看,它强调民主管理,国家地方学校教师学生及家长共同参与课程决策与管理。 建构语文课程的基本途径一语文课程形态的多元选择将逐渐成为现实 二语文教材将呈现多样化的格局 三确立教师参与课程研制等专业准则

对话教学对话教学的特征教学主体性,主体交互性,多元开放性,意义生成性

对话教学的方式,师生对话:互动交流,生生对话:合作探究,与文本对话:视界融合,与自我对话:反思重构

推荐第7篇:语文课程与教学论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

设计者:吴明刚 作文教学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作文教学理念

2、了解作文教学内容

3、学习作文教学方法

4、掌握作文教学过程及作文训练方式 【基本概念】

作文

作文教学

作文的基本理念

作文教学的基本理念容和方法

作文教学的过程

作文训练 【重点难点】

1、作文前的准备和教师指导

2、作文中的准备和教师指导

3、作文后的准备和教师指导

4、作文训练 【教学方法】 讲授与讨论相结合 【教学课时】

5课时 【教学内容】

第1学时

 第一节

作文教学理念

一、作文与作文教学的理念

 一)什么是作文?作文的基本理念  二)什么是作文教学?作文教学的基本理念  三)作文教学的意义是什么? 一) 作文的含义

作文教学的内  作文是运用语言文字表达思想、交流情感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达的过程。

 在中学阶段,学生写作一般指的是学生学习写文章、写短文。 作文的基本理念

1、开放与自由的表达

2、个性化与有创意的表达 二)作文教学的含义

作文教学是教师引导学生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综合性实践活动,是培养学生基本的适应实际需要的书面语言表达能力的活动。 作文教学的基本理念

1、引导学生认识自我、参与生活和关注社会

2、引导学生运用多种方式写作

3、重视学生全过程的指导

4、采用多种评价方式 三) 作文教学的意义

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写作教学过程就是学生语文综合素养得到提高的过程。

1、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特别是书面语言表达能力;

2、发展思维、提高认识、深化阅读、规范口语表达;

3、培养审美情趣、发展健康个性、形成健全人格。

第2学时

第二节 作文教学的内容和方法

作文教学的内容和方法包括:

1、兴趣的培养

2、习惯的养成

3、作文教学的原则

4、作文教学的要求

5、思维的练习

6、技能的训

7、积累的方法

一、

中学生作文的兴趣与习惯  一)义务教育阶段的目的与任务

1、激发自信,养成良好习惯

2、发展个性,培养创新精神

3、打好基础,训练写作技能  二)高中阶段的目的与任务

1、学习必修课程,培养表达与交流的能力。

2、学习选修课程,强化写作能力。 三)中学生作文的兴趣 

1、中学生作文兴趣的一般特点

 ①初

一、初二上学生喜欢在作文中说心里话;写作努力的着眼点在在字数上;喜欢模仿作品(课文)写作方法

 ②初二下、初三思想封闭,深思,喜欢写内容深刻的文章,如哲理散文。  ③高中生写作观念逐渐淡薄,力图用作文表现自己思想情感,力求融合写作知识有所创新

2、培养中学生作文兴趣的意义  ①克服害怕心理

 ②使学生愿意写,热爱写,变“要我写”为“我要写” 

3、培养中学生作文兴趣的方法

 ①初始阶段强调情感因素,鼓励自信愉快的写作  ②义务教育第一阶段“对写话有兴趣”

 ③第二阶段“留心周围事物,乐于表达,增强习作自信心” “乐于与他人分享作文的快乐”

 ④第三阶段具有写作意识“懂得写作是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  ⑤第四阶段自觉写作  ⑥高中阶段“有写作欲望” 四)中学生的作文习惯

1、中学生的作文习惯的一般特点  ①积极性较高的同学作文热情较高,热爱自然,留心生活。盼望教师讲解写作技巧与方法,自觉性强。写作是精力集中,富于创造思维和创造性想象,有创意的表达。

 ②积极性较差的同学作文有的奉命写作缺乏自觉,文体适合自己的味口,才有兴趣;有的害怕作文,纯粹糊里糊涂,完成任务。 

2、培养中学生的作文习惯的方法  ①端正写作态度

 ②培养独立完成作文的意识和能力  ③对书写、行款、标点、作文修改等有  一定的常规要求。

二、写作教学的原则  总的原则: 

1、作文与阅读联结

2、作文和生活联结

3、提倡自主拟题,少写命题作文;

4、能与他人交流习作心得,互相评改作文,以分享感受,沟通见解。

三、作文教学的要求

1、激发写作动机

2、培养读者意识

3、多给予练习写作的机会

第3学时

第三节

作文教学的过程

一、作文教学的过程

 作文教学的过 程一般指一个单元(一次作文)的过程。分三个阶段:写前和写前指导,写中和写中指导,写后和写后指导。 学生定向——学生写作——学生参与——互相沟通 教师引导——教师帮助——教师批改——交流评改

二、作文前的准备和教师指导

1、作文准备和作用

2、作文前指导内容

 ①定题的准备和指导(命题和选题作文)  ②构思和构思指导(可与立意选材同时进行)

三、作文中的活动和教师指导

1、继续就取材、立意、构思和文体指导

2、指导确立文章题目(选题作文)和用字、遣词、造句、修辞

3、指导书写格式和学生提出的问题

4、指导长文章写短

5、指导自行修改  1)自行修改的意义和作用  2)自行修改的内容

 ①材料无价值或价值太小的;  ②材料堆砌或不足的地方;  ③意思不积极、不健康的地方;  ④层次和脉络上的明显毛病;  ⑤用词不当、句欠通和累赘的;  ⑥修辞上毛病;

 ⑦文字符号和书写格式错误。  3)指导修改的方法

 ①重读自己的文章,标记有误,然后修改;  ②同学中交换修改;

 ③先自行修改,然后在老师指导下共同修改,最后自己修改。

四、作文后的活动和教师指导

1、作文后的活动和教师指导的作用

2、作文批改

 ①作文批改要求:提示学生批改;多就少改、多批少改;围绕一个中心批改;书面批改与当面批改。

 ②批改的内容:改的目的、内容和方式;批的目的内容和方式。  ③作文批改方式:教师批改;教师指导学生该;师生共同改。 

3、作文讲评

 ①作文讲评特点和要求

 ②作文讲评的类型和方式:典型讲评;对比讲评;分类讲评。

第4学时

第四节

各类文体的写作教学

一、作文训练的方式

单项作文训练

命题作文训练

供材料作文训练

想象作文训练

话题作文训练

研究性作文训练 自由作文训练

二、常用文体的写作训练

 一)记叙文

 二)议论文

 三)说明文

 四)应用文 一)记叙文写作训练

 叙述能力

 描写能力

 抒情能力 二)说明文写作训练

 区分说明与记叙

 抓住特点说明

 说明的顺序

 说明的方法 三)议论文写作训练

 学会分析

 谋好结构

 准确表达 四)应用文写作训练  文体特点与要求

 演讲稿的写作

第5学时

第五节

考试作文训练

一、目标要求

二、试题特点

三、指导策略

四、案例分析:  “高考作文 ——

首尾两段的写作”

1、有关首尾两段的论述

明谢榛云“起句当如爆竹,骤响易彻,结句当如撞钟,清音有余” 

元人乔梦符有“凤头、猪肚、豹尾”之说,“凤头”指开头小巧玲珑,俊秀漂亮;“猪肚”指文章的主干饱满充实;“豹尾”指文章的结尾结实有力,色彩斑斓,卒章显志,启人深思。

 开头--小巧而俊秀

 [1]单刀直入,开门见山。或揭示全文内容,或交代写作动机,或切入正题,使全文纲举目张,便于下文条分缕析。 

如:

世界千变万化,疑问层出不穷,答案丰富多彩。

《答案是丰富多彩的》湖北考生

[2]运用修辞格(如引用、比喻、排比等)开篇,营造一种氛围,引人入胜,然后急转直下,切入正题。引用指引用名言、警句、诗文或与文章有密切关系的话语 。

如:

心灵的选择是一组生命的方程式。在无限的空间求解着有限的未知,在茫然的心灵中找寻着最终归宿,在付出与收获的天平上衡量是非与对错。

《心灵飞扬》湖北考生

[3]抒情开篇,拨动读者心弦,烘托渲染气氛,引出所叙说的人和事。 如:

黄山!这就是以奇秀俊美而闻名于世的黄山!有道是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我可要好好记下这里的世外美景!

《答案是丰富多彩的》湖北考生

[4]设置疑问,引起读者注意,急于卒读。

湛蓝长空上云彩是什么形状?似鲲鹏,像蛟龙,如骏马,没有一个固定的形状。鲜花怒放的苗圃里哪种花最迷人?牡丹高贵,秋菊雍荣,玫瑰艳丽„„

《答案是丰富多彩的》湖北考生

结尾--华美而有力

[1]照应开头,结构圆合。这种方法因为前呼后应,常给人一气呵成之感。

开头:“坐在窗边细细地品着一盏龙井,漫不经心地翻着一打报刊,感觉生活是如此美丽。无意间翻到一篇令人触目惊心的报道:一名中学生跳楼自杀未遂,高位截瘫„„”

结尾:“轮椅上的孩子,愿你已经找到了你生命的出口,找到了一个关于生命满意的答案,愿你生命能够更精彩!”

[2]篇末点题,画龙点睛。这种结尾大都以议论总结,把文章推向高潮,使意境得以升华。如:

世上无难事!朋友们:只要你我都能够拥有坚忍不屈的品格,再大的困难也只是一时的“纸老虎”。让我们共同记住奥斯丁的这句话吧:坚强不屈的品格是每个人都应当去奋力追求的。

《坚韧--我追求的品格》

[3]抒发情怀,余味无穷。这种结尾法,因为感情激越,常使读者久久难以忘怀。

„„妈妈,我不知道如何安慰您啊,为什么您一想起外公就满脸泪花。假如记忆可以移植,妈妈,把我的记忆移植给您吧,我的记忆里不仅有欢声笑语,还有感动和幸福。把我的记忆移植给您,抹去您眼中的泪花,让您重现昔日的芳华!

《妈妈,把我的记忆移植给您吧》 [4]蕴含哲理(包括引用名言警句),发人深思。如:

付出,不一定有回报;然而,没有付出,绝没有回报。伸出援助的手,挽起来,是一个天,撑起来,就是高大的“人”字!

推荐第8篇:《语文课程与教学论》

2014年教育专业硕士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考试大纲

一、试卷满分及考试时间

1、试卷满分:150分

2、考试时间:180分钟

二、试题题型结构:

1、名词解释

2、简答题

3、案例分析题(主要是阅读、写作课堂教学的案例分析)

4、论述题

5、教学设计(高中阅读教学、初中写作教学)

三、主要参考书

倪文锦,谢锡金主编《新编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6年

四:考查内容

(一)语文课程性质、理念与目标

1、掌握工具性,人文性,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性学习,语文素养等基本概念内涵。

2、把握语文课程的性质、特点,并能结合语文教学实践的具体表征加以分析;

4、了解义务教育阶段和高中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并能分析应用;

(二)语文课程内容

1、掌握语文课程内容,语文教材内容,语文教学内容,语文知识,语感,定篇等基本概念的内涵

2、理解语识与语感的关系,能联系教学实践谈谈如何培养语感。

4、理解语文课程内容,语文教材内容,语文教学内容三者的联系与区别

(三) 语文教材

1、掌握“语文教材”的含义,

3、掌握语文教科书内容构成要素

5、熟悉语文练习的类型及其设计

(四)课程资源

1、了解语文课程资源、校本课程等基本概念的内涵

3、能结合语文教学实践,谈谈语文课程资源的利用与开发。

(五)语文教学

1、了解教学过程的含义,教学过程的主要矛盾。

6、掌握“范式”、“对话”、“理解前结构”“视域融合”等基本概念

7、掌握语文对话教学的基本模式。

(六)阅读教学

1、掌握阅读,阅读教学,阅读策略等概念的基本含义(161)

2、了解阅读能力的构成

4、掌握阅读教学的基本过程并能运用

5、能运用新课标的阅读教学的相关理论,评析当前阅读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七)写作教学

1、掌握和理解新课标作文和作文教学的基本理念;

2、了解当前作文教学中存在的突出问题,能结合新课标的相关精神进行评析;

推荐第9篇:语文课程与教学论

隐性课程

 隐性课程:是指学生在学习环境(包括物质环境、社会环境和文化体系)中学习到的非预期性或非计划性的知识、价值观念、规范和态度,这类课程是非正式的、非官方的,具有潜在性和隐蔽性。

 隐性课程是影响人的发展的不可忽视的重要课程,为了谋求隐性课程与显性课程的和谐统一,需要创设宽松、自由、真实、富有创造性的教育环境和教学情境,以尽可能减少隐性课程的负面影响,发挥隐性课程的积极作用。学校中的隐性课程和显性课程共同构成学校的“实际课程”。

 隐性课程是与显性课程相对应的范畴。如果说显性课程是学校教育中有计划、有组织地实施的“正式课程”或“官方课程”的话,隐性课程则是学生在学习环境(包括物质环境、社会环境和文化体系)中所学习到的非预期或非计划性的知识、价值观念、规范和态度。是非正式的、非官方的课程,具有“潜在性”。显性课程(有计划的学习经验)与隐性课程(非预期性学习经验)共同构成学校课程的全貌——“实际课程”。  隐性课程特点:隐性课程的影响具有弥散性和普遍性。隐性课程的影响无处不在,只要存在教育,就必然存在隐性课程的影响。隐性课程的影响具有持久性。许多隐性课程都是通过心理的无意识层面对入产生影响的,都是潜移默化的。这些影响一经确立,就持久地影响人的心理与行为,难以改变,隐性课程的教育影响既可能是积极的,也可能是消极的。隐性课程的内容既可能是学术性的,也可能是非学术的。

综合课程和分科课程

 综合课程:有意识地运用两种或两种以上学科的知识观和方法论去考察和探究一个中心主题或问题。如果这个中心主题或问题源于学科知识,就是“学科本位综合课程” ;如果这个中心主题或问题源于社会生活现实,就是“社会本位综合课程”;如果这个中心主题或问题源于学生自身的需要、动机、兴趣、经验,就是“经验本位综合课程”(或“综合经验课程”、“儿童本位综合课程”)。是一种多学科的课程组织模式,它强调学科之间的关联性、统一性和内在联系。  分科课程:是一种单学科的课程组织模式,它强调不同学科门类之间的相对独立性,强调一门学科逻辑体系的完整性。

 关系:这是两类不同的课程。单从学科本身的发展来看,它们各有其存在价值,存在着内在联系。

 首先,分科课程与综合课程的区分是相对的。分科课程总包含着知识之间某种程度的综合;而开发出一门综合课程并作为课程计划的一部分之后,综合课程总是呈现出某种分科的形式。

 其次,分科课程与综合课程相互依赖、相互作用。不同分科课程之间的区别是明显的,但总存在一定的内在联系。

核心课程与边缘课程

 随着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新学科不断涌现出来,这些学科的支持者不断要求将新学科纳入学校(中小学和大学)课程体系之中。然而由于学生在校学习时间和资源等方面的限制,不可能将所有学科纳入学校课程体系之中,那么,所有学习者都应该学习的共同知识核心是什么?  泰勒曾指出,为了回答这个问题,学校课程体系开始被视为由两部分构成:一部分为“共同核心课程”,是所有学习者都必须学习的课程;另一部分为“边缘课程”,是根据学生之间的差异、环境条件的差异以及教育目标的差异而设置的有针对性的课程。

 核心课程:人们主要在两种取向上使用这一概念。

 第一种是把核心课程视为学科取向的组织模式。认为核心课程即是对所有学生都必要的,因而是所有学生必修的学科领域。泰勒也指出核心课程包含5门主要科目:语言、文学、数学、历史与科学。

 第二种是把核心课程视为混合取向的组织模式。认为核心课程是谋求学习者、社会、学科彼此间平衡与整合的课程组织模式,以学习者的需要以及社会生活的问题和领域为核心,融合必要的学科知识,以使学习者共同际遇人类经验的最重要的领域,由此达到平等与优异兼得的教育理想。而不是简单地规定一些必修科目。

 核心课程与边缘课程的关系:为什么有些学科被纳入学校课程体系,有些却被排除于学校课程体系之外?为什么有些课程盘踞于课程体系的核心成为核心课程,而有些课程总是或隐或现、时有时无,作为边缘课程而存在?要理解这些问题,必须明确影响核心课程与边缘课程确立的主要因素。  首先,新学科或已有学科的新分支不断涌现出来,当这些学科进入课程体系的时候,必然引起课程体系的重组。  其次,学生变化中的需要、兴趣与关切是影响确立核心课程和边缘课程的重要因素。  第三,社会需要和期待是影响核心课程与边缘课程确立的又一重要因素。

 因此,核心课程与边缘课程本身及彼此之间的关系不是固定不变的,不存在确定不变的核心课程,也不存在惟一正确、永恒不变的核心课程与边缘课程的结构体系。中心与边缘并非对立的,也非主导与依附关系,而是有机的、生成性的关系。

近代学校的诞生与语文的单独设科

 清朝末年,帝国主义的入侵,将其八股取土、科举选人的制度的弊病暴露无遗。于是学校与科举之争、新学与旧学之争、西学与中学之争日趋激烈。革新教育已势在必行。  1902年《钦定学堂章程》中规定设十二门课,其中有“读经”(即读《书经》、《周礼》、《仪礼》、《周易》,)和“词章”(即学习记事、说理、章奏传记诸文体及词赋诗歌等。)  1903年《奏定学堂章程》又改为“读经讲经”和“中国文字”、和“中国文学”。

 1905年,光绪三十一年,许多封疆大臣,如袁世凯、张之洞、端方等人联名奏请立停科举。8月,慈禧太后下诏书,宣布自光绪三十二年开始“立停科举以广学校”,“所有乡会试一律停止,各省岁科考试亦即停止”。从隋朝开创的在中国实行了1300年之久的科举制度,至此完全废除。

 《奏定学堂章程》规定初小设“中国文字”一科,“其要义在使日用常见之字,解日用浅近之文理,以为听讲能领梧,读书能自解之助,并当使之以俗语叙事,及日用简短书信,以开他日自己作文之先路,供’谋生应世之要需。”  《奏定学堂章程》规定中学设“中国文学”一科:“其要义在使通四民常用之文理,解四民常用之词句,以备应世达意之用。读古文每日字数不宜多,止可百余字,篇幅长者分数日读之,即教以作文之法(详见初级师范学堂章程),兼使学作日用浅近文字……并使习通行之官话,期于全国语言统一,民志之团结。”

 《奏定学堂章程》的拟定与颁布实施,是传统语文学科从综合走向分科,也标志语文单独设科开始。在教学方面已具有语文学科的性质,显示其工具性的追求。

推荐第10篇:语文课程与教学论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作业

班级:10语教 姓名:匡琴 学号:20101203120

结合教学实例,谈谈对语文课程资源的认识?

答:课程资源是指满足课程活动所需要的思想、知识、人力、物力等,课程资源是与课程目标、内容、实施和评价有密切联系的课程外部系统,它是形成课程的因素来源和实施条件。根据这种界定,课程资源可以分为素材性资源和条件性资源。素材性资源有:知识技能与经验、活动方式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以及目标等因素;条件性资源有:人力物力与财力、时间空间与媒介、设施设备与环境,以及认识因素。

语文课程资源包括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例如:教科书、教学挂图、工具书、其他图书、报刊,电影、电视、广播、网络,报告会、演讲会、辩论会、研讨会、戏剧表演,图书馆、博物馆、纪念馆、展览馆、布告栏、报廊、各种标牌广告„„自然风光、文物古迹、风俗民情,国内外和地方的重要事件,以及日常生活话题等也都可以成为语文课程的资源。

一、教材资源

教材是教学之材。我们要深入钻研教材,充分利用教材中资源。

1、以文本为依托,增加阅读容量。在学习文本后补充相关材料,拓展延伸,扩大学生的阅读量。使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相结合,形成阅读链。如学习了《猴王出世》要求学生阅读《西游记》;学习了《草船借箭》要求学生阅读《三国演义》;学习《景阳冈》要求学生阅读《水浒传》;学习了毛主席的诗词《清平乐.六盘山》阅读毛主席的其它诗词;学习了《向往奥运》了解奥运会的有关知识等等,既加大阅读容量,又拓宽知识视野。

2、以文本为凭据,增强习作能力。即在阅读教学中开发写作资源,让学生续写、仿写、改写、扩写、缩写、反写课文,拓展文本,培养学生的发展性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

3、充分利用主体图。主体插图是课文的有机组成部分,在文中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1)帮助学习拼音。第一册中的声母、韵母、音节、词语、短句、短文均有插图辅助学习,帮助学生准确拼读相关音节和学习普通话 ,尤其是拼音配有情境图和提示字母音与形的画面融为一体,增强学习汉语拼音的趣味性。

(2)帮助理解词句、课文内容。如《植物妈妈有办法》中的“纷纷出发”, “带刺的铠甲”。图上画得很明白,一看便清楚;《詹天佑》中的“设计了一种 ‘人’字形线路”,形象地反映坡度特别大,“人”字形的岔道口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就容易多了。 (3)帮助背诵课文。如《植物妈妈有办法》一文有五节,其中有三节分别讲蒲公英、苍耳、豆荚三种植物传播种子的方法。借用三幅形象逼真的图画帮助背诵,便于学生记忆。

二、学校资源

课程资源就在我们每个人身边,学校的语文课程资源丰富。从人物来说,由教师资源和学生资源;从时间来说,有课堂资源和课间资源;从地点来说,有教室资源和操场资源。

1、教师资源和学生资源。语文老师是课程资源开发的主体,要增强主动开发课程资源的意识,提高合理利用课程资源的能力,课程资源往往在反思活动中,我们要养成写教学反思的习惯,常常想一想课堂还有哪些地方需要改进。抓住课内外有利于课堂教学的因素和条件,让随机出现的小插曲和异常情况成为课程资源,为教学活动服务。与同行交流的成功教学经验、优秀的教育教学案例,都是可利用的课程资源。学生也是重要课程资源,学生上课回答问题的错与对都是可利用的教学资源。

2、课堂教学资源。课堂是最容易发生错误的地方,而错误是学情的具体反映,不能置若罔闻,要巧用错误,发展学生的思维和语言能力。如学生回答错误了,教师没有必要早早向学生透露解决问题的统一方法,而是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索问题的空间,让学生在独立思考中合作交流中,在相互讨论中经历挫折,主动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充分发挥学生之间的互补功能,让每个学生主动的参与整个学习过程。

3、教室资源。教室的环境布置是隐性课程资源,可为语文学习提供良好的条件。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利用墙壁开辟学习园地,创设学习氛围,如:开辟“我真行”评比栏, “看谁写得棒”习字栏,高年级办手抄小报园地等。

4、开发校园、课间资源。如:标语、地图、升旗仪式、国旗下的演讲等,都可吸纳到语文教学之中。课间休息,学生常常会玩一些喜爱的游戏,可将语文学习融入游戏活动之中。在操场上,参加体育运动都可以成为语文课程的资源。

三、生活资源

1、立足家庭。家里的语文课程资源是鲜活的,富有个性的,充分利用家庭资源,为语文教学增色添彩。

(1)利用家长。家长的职业和职务各不相同,文化水平与工作能力有差别,社会经历爱好多样,每个人都是一座宝贵的语文课程资源库。可利用家长和孩子一起学习,培养孩子的听说读写能力,因为家长了解孩子对知识的掌握程度,能及时地加以引导,和孩子共同学习。如:和孩子一起分角色朗读课文、指导背诵课文,培养孩子地朗读能力;给孩子修改作文,提高孩子的习作能力;和孩子一同讲故事,训练孩子的口语交际能力;引导孩子做家务。因为有家长的参与,学生无顾虑,学习热情高,效果就好。

(2)利用家具。家具是学生最熟悉的事物,可在家里的家具上做文章。如一年级识字教学《我在家里贴字卡》,可布置语文作业,让学生在家里的家具上贴字卡,这样便于学生识记生字。

2、立足家乡。语文课程资源丰富多彩,开发乡土课程资源简便易行,经济实惠。 (1)识字训练。利用家乡的特产,对学生进行识字训练。如农作物、蔬菜、水果等,利用它们识字,即能提高学生的识字兴趣,又便于学生掌握生字,培养学生的识字兴趣。

(2)丰富习作素材。引导学生参加生产实践,学生有亲身体验、经历、感悟,就有自己独特的所思、所想、所得,以丰富学生的习作素材。 (3)练习口语交际。口语交际重在交际,把自己看到的事物、观察的景色与他人进行交谈,说出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就自己不懂的问题向他人请教,不同的意见与他人商讨,在你来我往的过程中,养成了尊重别人、善待他人、谈吐文雅的习惯,也提高了口头表达能力。

四、社会资源

学生生活的环境是学习语文知识的土壤,教师可抓住这一点让教材再生,达到激发孩子学习语文兴趣的目的。

1、新闻资源

观注新闻热点话题,开展专题讨论。

2、环境资源

我们生活的周边环境随着地方的不同,有着不同的文化气息、民族气息。如:毛乌素沙漠、黄河、贺兰山、沙湖、鼓楼、玉皇阁、清真寺等。这些对学生来说无疑是一笔巨大的课程资源。利用环境资源可以让学生从身边的事物中发掘历史,发掘文化,产生一种做平罗人的自豪感,即学习了知识,又陶冶了情操。

3、自然资源。

大自然是神奇的,斗转星移,四季变换,它赐予人们很多的美丽和灵感,抓住自然界中那美丽的一幕,激发学生学习的灵感,也是语文教学中不可或缺的部分。教师可以采用多种方法来利用这个神奇的资源宝库。写写系列作文、记记连续观察日记。做做组合作文。

五、网络资源

网络给语文教师提供了新的教学信息渠道,使信息的获得更为快捷,对语文教学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多媒体辅助教学也越来越多地运用在课堂教学中。

1、远程教育资源 随着远程教育在学校教学中的广泛运用,远程教育以其特有的科学性和高效性,显示出独特的内在魅力。尤其是农村学校,要充分利用远程教育这块资源,促进教学形式、内容的丰富多彩、教学过程的优化组合和教学质量的普遍提高。

2、网络资料

除了直接利用与课文内容密切相关的资料外,还可以通过网络来进行知识的拓展,一是教师经常要对教学内容做一些补充;二是引导学生查阅与学习内容有关知识。例如作家生平,作品背景的介绍,以及教学内容涉及到的相关资料。如:文本资料、图片资料、音像声音资料、影视资料等,这些都可以通过网络再现。

3、网络教研

网络教研不仅给学校教育教学带来了质的飞跃,也给教师教学研究工作带来极大的便利。实现网络环境下学校教研活动的革新,使学校教研活动不断注入生机和活力,也是课程资源有效合理开发利用的平台。

总之,不管是课本资源,学校资源,生活资源、网络资源还是社会资源,都是语文教学中不可缺少的资源。

第11篇:语文课程与教学论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

名词:

1、课程:是各级各类学校,为实现教育目标而规定的教学科目及它的目的、内容、范围、分量和进程的总和,包括为学生的全面发展而营造的学校环境的全部内容。

2、教学:教师引起、维持、促进学生学习的全部行为方式,其中包括:呈示、对话、辅导等主要行为方式;激发动机、课堂管理、交流期望等辅助行为方式两大类。

3、语文课程标准(语文教学大纲):是语文课程的总体设计,从整体上规定语文课程的性质及其在课程体系中的地位,规范和确定语文课程目标、内容范围和教学顺序,是由我国教育行政部门制定、颁发的规范语文课程的指导性文件,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

4、阅读: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

简答:

1、课程与教学之间是怎样的关系?

答:课程与教学既有相关性,又是不同的。课程与教学具有相互交叉关系,相互依存关系,课程与教学可以分别单独地进行研究和分析,但不能彼此独立地起作用。

2、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的基本任务有哪些?

答:(1)认识语文课程与教学现象;

(2)揭示语文课程与教学规律;

(3)指导语文课程与教学实践。

3、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的研究对象是什么?

答:语文课程与教学论以语文课程与教学问题为研究对象,包括语文课程与教学发展的历史,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的基本理论问题,语文课程与教学的实践问题等。

4、中国古代识字教学的经验有哪些?

答:(1)集中识字,为读写打基础;

(2)韵文化,便于朗读和记诵;

(3)正确处理“文”与“道”的关系;

(4)联系日常生活;

(5)激发儿童的兴趣。

5、中国古代课程与教学的弊端有哪些?

答:弊端:(1)脱离语言实际。主要是脱离口头语言实际,不重视听说能力的训练;

(2)脱离应用实际。读、写大都与日常生活和实际应用无关;

(3)忽视文学教育。进行必要的文学知识和文学鉴赏的教育,作为语文教育的整体目标——培养听说读写能力和高尚的思想情操的一部分,传统语文教育是非常欠缺的;

(4)忽视知识教育。我国有起源很早、很发达的文字学、训诂学知识,但始终没有建立起适宜语文教学的知识体系。

6、中国语文教育大致分为几个阶段,古代语文基本教育的内容是什么?

答:中国语文教育大致分为古代、近现代(1840鸦片战争到1949新中国成立。以1919年为界,分为近代和现代语文课程与教学)、当代三个阶段。古代并无独立的语文课程,教育有三种表现形式,原始社会教育以口耳相传的方式,古代神话故事一直是我国语文教育的传统教学内容;奴隶社会教育从社会生产劳动和生活中分离出来,以“六艺”为基本教育内容;封建社会政治文化专制,教育以儒家经典为主,主体是“五经”。

7、中国古代语文教育对今天语文教学的启示。

答:首先,中国古代语文教育的经验对今天的语文教育有借鉴意义。(1)识字教学:集中识字,为读写打基础;韵文化,便于朗读和记诵;正确处理“文”与“道”的关系;

联系日常生活;激发儿童的兴趣。

(2)阅读教学:熟读、精思、博览;评点法。

(3)写作教学:注重基本功训练;多读多写多改;作文从模仿入手;先放后收。

同时,我国古代语文教育也存着问题与弊端,我们应尽力避免。(1)问题:语文教学的性质和目的问题,我国古代的语文教育基本以儒家思想为指导,始终把德育教育放在首位;教学内容问题,内容陈旧片面,主要是识字、读古文、作古文,过分拟古,窒息了青少年的思维能力、想象能力和革新创造精神;教学方法问题,教学方法死板、单一。

(2) 弊端:脱离语言实际,主要是脱离口头语言实际,不重视听说能力的训练;脱离应用实际,读、写大都与日常生活和实际应用无关;忽视文学教育,进行必要的文学知识和文学鉴赏的教育,作为语文教育的整体目标——培养听说读写能力和高尚的思想情操的一部分,传统语文教育是非常欠缺的;忽视知识教育,我国有起源很早、很发达的文字学、训诂学知识,但始终没有建立起适宜语文教学的知识体系。

8、语文课程的性质是什么,你是如何理解的?

答:在我国,对语文学科性质的认识是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2001年《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对语文学科作了如下定性: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2003年《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沿用了这一提法。

语言是思维的工具,是思维的物质外壳。学习语文不能离开负载它的文化。语文学科的工具性使他区别于其他学科,而其人文性使他区别于其他工具。工具性是语文学科区别于其他一切学科的基本属性,语文学科把掌握和运用语言作为教学目的,其他学科只是单纯地作为工具。语文教育中的人文主义,指汉语言文字中所包含的民族文化,以及在教学实践中发挥民族文化的作用来发展学生的思想感情,培养健全的人格和完美的个性。但也不要“泛化人文性”,语文也并非“纯人文性”,切忌“语文包打天下”和“四不像”的误区。提高语文素养是语文教育的基本任务,也是语文教育的基本功能,是语文教育转型的重要标志。具有创新价值的知识和信息是信息时代的基本生产力,社会要求有掌握这种生产能力的个性完美发展的人,语文教育必须适应时代发展需要,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促进个性完美发展。

9、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有哪些?联系实际理解体会,你认为过去的语文教学偏差在哪里。

答: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1)九年义务教育: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

(2)高中: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注重语文应用、审美与探究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均衡而有个性的发展;遵循共同基础与多样选择相统一的原则,构建开放有序的语文课程。

偏差:首先,在认识上,过分强调语文的工具性,忽视语文的人文性,并由此产生了一系列问题。在语文教育总体目标上,过分要求学生适应社会,忽视了学生作为独特的、自主的存在而需要的个性的全面发展;在教学目标上,过分注重知识与能力,忽视过程与方法,尤为严重的是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混乱甚至缺失;在教学方法上,只是以老师讲授为主的“满堂灌”的形式,刻板单

一、单调无趣,未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课堂气氛沉闷;在师生关系上,过分强调老师的主导地位,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学生多处于被动学习的状态;在语文教学评价上,过分看重智力因素,几乎以分数作为唯一杠杆,忽视了德育、体育、美育等其它非智力因素的发展。

10、制定语文课程目标的依据是什么?

答:(1)国家教育方针;

(2)学生身心发展规律;

(3)语文学科内容;

(4)语文教育教学任务。

11、语文课程总目标体现了哪些思想?

答:语文课程总目标的基本精神是基于人的终身需要以及和谐发展所必须具备的基本语文素养而提出的,体现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

一、思想性与审美性的统一。突出了新的教育思想:

(1)突出了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的主体地位; (2)突出了现代社会对语文能力的新要求; (3)突出了语文课程的实践性本质。

12、了解语文课程目标的设计思路和呈现形式。

答:语文课程目标的设计思路和呈现形式主要体现在三个维度和五个领域上。纵向是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过程和方法、知识和能力这三个维度,这是隐性线索;横向则是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属学习方式,不与其他四个领域在一个层面)五个领域,这是显性呈现。在阶段目标表述方面,只要是比较具体明确、便于操作和评价的目标,尽可能采用行为目标表述;某些目标的实现,难有达成度,往往体现在学习的过程与方法中,采用描述性的表述,于是呈现为展开性目标和表现性目标。

13、教材的本质是什么?联系实际谈谈你的看法。

答:教材的本质是范例性。任何一个时代、任何一个国度里,都没有完美的教科书,而只是有完美的教师。教师选择教材的权力是有限的,但使用教材的科学和艺术是无限的。教材是重要的教学资源,但教师和学生不是被动的接收教学资源,而是要利用教学资源,开发教学资源,创造教学资源。教师不是“教教材”,而是“用教材教”。

14、语文新教材的特点

答:(1)构建新的教科书体系。按人与自我、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三大板块组织单元。

(2)致力于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3)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语文学习方式。

(4)突出学生的语文实践活动,使学生在实践中学习语文。 (5)富于开放性和弹性。

15、教材的功能和要素

答:功能(1)德智启迪。德,指思想品德修养,智即智力,其核心是人的思维品质。

(2)语文历练。语文教材的作用就是语文历练的凭借。 (3)语文积累。包括语言和文章结构模式的积累。

(4)知识扩展。学科学习是积累间接经验的主要途径,语文学科既有语文知识,又有关于自然和社会各领域的百科知识,利于视野的开阔。

要素(1)范文系统。范文即课文,是语文教材的主体。

(2)知识系统。语文知识列入语文教材始于1935年夏丏尊、叶绍钧合编的《国文百八课》,后来形成系统,包括听说知识、汉语知识、文体知识、文学知识四个领域。语文学习以学习语文基础知识为根本目的,最终提高听说读写能力。

(3)实践活动系统。语文能力的培养要靠语文实践,按照一定的目标有计划地设计出一系列与范文系统、知识系统相配合的动口、动手、动脑的实践活动的内容和方法,便构成了教科书中的实践活动系统。

(4)助读系统。助读材料,是教科书编写者对整套书、一册书、一个单元、一篇课文的学习目的、学习要求、学习重难点、学习方式方法等,作的说明、提示或注释,利于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同时可作为教学参考,促进语文教学改革。

16、语文教学方法设计的依据有哪些?

答:(1)依据教学规律和教学原则; (2)依据教学目标与任务; (3)依据教学内容; (4)依据教师素质; (5)依据学生特点;

(6)依据教学的组织形式、时间、设备条件。

17、什么是读议讲练教学法,试举例说明。

答:这种方法是评点法、谈话法、讨论法、导读法、练习法的综合运用方式,由上海育才中学校长段力佩提出。把教师、学生的读议讲练结合起来,根据教材和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优化组合,以适应各种情境。它的一般程序为:

1、指导学生阅读。主要用导读法。

2、组织学生研讨。主要用讨论法和谈话法。

3、精讲。主要用评点法。

4、进行口头或书面练习。主要用练习法。 例如《诗经·伐檀》的读议讲练法教学设计:(1)指导学生阅读,参照课本注释自读,利用工具书理解字词,了解文章大意,提出疑难问题。(2)组织学生讨论的主要问题:为什么要用重章叠唱的形式?(3)教师讲解的重点:三章中不同的字词,揭示课文的中心思想和写作特点。(4)指导学生练习:熟读、背诵、默写。

18、新的学习方式引起了语文教学过程的哪些变化?

答:教学是以促进学习的方式影响学生的一系列行为,是教师和学生互动的过程。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给语文教学过程施加了积极的影响,引起了语文教学过程和语文教师职责的变化,以下事项构成了语文教学过程:引起注意和唤起学生的学习需要;就教学要达到的目标形成共识;激活学习所必需的先前经验;规划学习领域并提供适当的学习资源;引出作业并适时提供作业正确性的反馈;促进保持和迁移。

19、信息技术对语文教学有哪些影响?

答:(1)教育信息化不仅使教育教学中的抽象问题具体化、深奥道理形象化、枯燥知识趣味化、静态事物动态化,而且加快了教育信息的传播速度,加大了教育信息的密度,拓展了教育的时间和空间,有效地提高了教育的质量和效率。

(2)教育信息化有力地改变着教师的教育观念,要求教师树立为学生服务的观念、发展教育的观念、动态执教的观念。

(3)教育信息化更加有力地促进着学生的个性发展。 (4)教育信息化有效地改变着学生的学习方法。

20、教案有哪些主要内容?

答:教案的主要内容有单元计划、课题计划和课时计划。单元计划、课题计划包括单元题目、课文题目,教学目标和教学设想,是教案的纲要部分。课时计划包括教学内容、教学步骤和教学方法,是教案的主体部分。常规教案包括:

(一)课题、课文、作文或单元题目。

(二)年级和班级。

(三)教学目标。

(四)教学设想。

(五)课时安排。或称教学步骤。

(六)课时计划。分课时写。

1、课时课型。

2、教学目标。

3、教学内容。

4、教学过程和教学方法。

5、板书图示设计。

6、教具使用。

7、教后记。

21、自选课文,设计一节阅读课的教学活动。(略)

22、思考:语文教学设计的科学性与艺术性的关系。答:科学是语文教学的学科基础性质,艺术是语文教学的教法主导。语文教学设计的科学性,包括知识的科学性和教学规律的科学性,主要是教学规律的科学性。它既要反映知识内部的规律,更要反映学生掌握知识和运用知识的规律。语文教学强烈的主观性、鲜明的审美性、课堂教学的相对不平衡性、教学方法的灵活性等等诸多的不变量决定了语文教学不存在一劳永逸、机械不变的教学模式,决定了语文教学方法是以艺术为主导的。

语文教学设计的科学性与艺术性是和谐统一的关系,统一于语文教学过程中,二者不可偏废。语文教学“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语文教学是一门科学,而科学的特点就是根据普遍性来处理特殊性;语文教学是一门艺术,就是用教学的特殊性去体现教学的普遍性。语文教学能够做到有规律地自由行动,就是“得法”,是语文教学艺术已趋炉火纯青的标志。

总之,科学性是基础。只有在科学性的基础上才能追求更高层次的艺术,没有科学性的教学设计是谈不上任何艺术性的。没有艺术性的科学性,也同样不能很好地用来指导教学实践。

23、你认为目前阅读教学存在哪些问题,如何改进?联系实际,谈谈你的看法。

答:(1)忽视阅读习惯和阅读兴趣的培养。目前阅读教学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就是阅读教学不阅读,尤其是不让学生阅读。

(2)不注重阅读能力的培养。目前阅读教学忽视学生主体性的发挥,阅读教学主要是老师读,学生只是单纯的接收知识。

(3)在教学目标上,过分追求知识与能力,忽视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反映在教学过程中就是“教什么”与“如何教”的问题,过分强调文本形式,而不注重学生情感的内化。

(4)在教学方法上,几乎以老师的“单向输出式”为唯一模式,忽视了学生的自主性,不利于自主学习与创新学习的培养。

(5)在教学内容选择上,“以本为本”,教师的主体性也未能得到充分发挥。同时,学生由于没有良好的阅读习惯和科学的阅读方法而不能很好的进行迁移与课外阅读实践。

改进:(1)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和浓厚的阅读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读是他们阅读能力提高,阅读方法改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转变的基础,教师要充分利用一切资源、调动一切积极手段引导学生阅读。

(2)注重阅读能力的提高和正确阅读方法的形成。

24、你怎么看待教教材与用教材教?

答:所谓“教教材”,就是依据教学大纲,忠实传授教材内容的教学行为,其特点是对教材内容做细致地梳理,到位地传授,尽可能做到“滴水不漏”,教材的观点就是“真理”、“权威”。虽然教师在教学中也讲究启发、讨论,也讲究师生活动,但当学生的观点与教材的观点不一致时,只能以教材的观点为标准观点,甚至对某个问题的表述都要以教材的文字表述为依据,即所谓“以本为本”,其实质上压抑了师生的创新精神。

所谓“用教材教”,就是依据课标,借助教材的学习素材,忠实地实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三维发展目标的教学行为。在此种教学行为中,教材只是一种学习工具,教材内容只是帮助学生实现三维发展目标的一种载体。 两者不是对立的,而是统一的、不可分的。没有绝对的对错。前者是确定教学内容的基础,后者是“教教材”的动态性生成与提升,没有前者作基础,后者就不可能生成,它是不能离开前者的。所以,如果忽视“教教材”,冷落教材文本资源,单纯追求“用教材教”,教学内容就会失去依据。只有在“教教材”的基础上,根据教学实际,灵活适当地“用教材教”,才能使教学内容实现动态性生成与拓展。但同时又是有区别的,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为主导的背景下,“用教材教”能更好地发挥教师与学生的主体性地位。教师应统观全套教材,了解编辑意图;熟悉整册课本,明确教学重点;钻研教材内容,研究教学策略;在上述基础上,灵活运用,适当调整。

25、怎样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与习惯?

答:

1、明确阅读的的目标和意义。

2、鼓励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

3、追求阅读教学的审美境界。

26、阅读能力有哪些要素,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答:阅读能力包括阅读感受力、阅读理解力、阅读欣赏力、阅读评价力、阅读迁移力、阅读创造力等要素。

(1)要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首先要大量阅读。积淀是阅读的基础,只有达到一定量的积累,才能逐渐形成较强的语感。要想真正提高阅读能力,必须由课内延伸到课外,所谓“功夫在课内,提高在课外”。

(2)其次要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促使学生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浓厚的兴趣能调动学生内在的潜力,促使学生积极思考。

(3)把握阅读的规律。任何选文都有形式和内容两个方面,在形式的基础上要能把握文章的精神实质。

(4)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阅读有朗读、默读、精读、略读等多种方法,对于不同的文章,根据不同的情境,结合阅读方法自身的特点,运用科学的方法进行阅读。

(5)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如边读边思,处理好博览与精思的关系;做好读书笔记等等。

27、举例说明阅读教学的常规过程。

答:就教学模式论来说,,基本上属于认识论为基础的系统学习模式,其常规过程是:感知——理解——巩固——运用。就语文教学改革者的实验来看,阅读教学过程的模式从“三环节”到“十二环节”都有。按照学生阅读知识和阅读能力发展的规律,阅读教学的常规过程:导读——研读——运用。引导过程包括预习、解题,如《药》揭示主题等、介绍有关资料,如《七根火柴》让学生听王愿坚的讲话录音等、课前谈话,如《谋攻》先提问:根据你们看到的战争故事或战争理论,你们知道攻击敌人有哪些方法?比较起来哪种方法最重要?研读过程包括感知阶段、分析阶段,如《变色龙》中五次“变”的作用等、综合阶段,如对《红楼梦》中心的概括等。运用过程是把知识转化为能力,如指导学生背诵《桃花源记》的方法等。

28、阅读教学中“对话”脱离文本的是非。答:阅读底线问题(自己组织语言)

29、你认为目前的写作教学存在哪些问题,如何解决? 答:对照阅读教学问题(自己组织)

30、写作训练的内容主要有哪些?

答:写作教学的内容就是教师运用科学、系统的方法指导学生进行的各种写作训练。写作训练的内容与任务有:育人训练,是作文训练的重要内容之一;积累训练,写作首先要积累,积累才能厚积薄发;思维训练,写作训练说到底就是思维训练和语言训练;语言训练,语言是文章的血肉;技能训练,指导学生审题立意;文体训练,主要是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的训练;写作速度训练,快速作文的能力是在丰富的生活积累和深厚的感情体验的基础上形成的。

31、写作训练的方式主要有哪些?

答:写作训练的方式多种多样,从不同的角度可以划分为不同的训练方式:有片段作文与整篇作文,口头作文与书面作文,课内作文与课外作文,命题作文与非命题作文,写实作文与想象作文,快速作文与研究性作文,各类文体的作文训练等。单项作文训练也叫片段训练,又称小作文,是为培养写作的某种能力而进行的局部的、片段的专项练习,写观察笔记是其重要形式。命题作文训练,老师出题,学生据题作文,命题的最高境界是激发写作欲望,变“要我写”为“我要写”。供材料作文训练,半命题作文,教师提供材料,学生按要求作文。想象作文训练,想象是创新的基础。话题作文训练,开放式的作文训练。研究性作文训练,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为宗旨。自主作文训练,由学生自主进行的作文练习。

32、写作教学的一般过程是什么?

答:(1)教师引导,学生定向;

(2)教师指导,学生写作;

(3)教师批改,学生参与;

(4)交流讲评,互相沟通。

33、写作评价及方式对提高学生的作文兴趣和水平起什么作用?

答:(1)写作评价要根据各学段的目标综合考察学生作文水平的发展状况,应重视对写作的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的评价。比如,是否有写作兴趣和良好的习惯,是否表达了真情实感,对有创意的表达应予鼓励。

(2)重视对写作材料准备过程的评价。 (3)重视对作文修改的评价。 (4)采用多种评价方式。

34、什么是课程评价?课程评价的功能有哪些?

答:见名词。功能:1.诊断功能。所谓诊断功能是指课程评价能够对教育活动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揭示与分析,找到症结和原因所在,进而提出改进和补救的建议。例如通过学业评价,我们可以发现学生学习中存在的困难与不足, 进而判断导致困难与不足的原因,同时也可以帮助教师明了自身教育课程上的不足和学生学习上的问题,并为师生协同采取措施、改善课程提供信息基础。

2.甄别功能(鉴定功能)。所谓甄别功能是指课程评价可以对评价对象和评价指标的适应程度作出区分和认定。例如通过教育测量和评价,能够对学生的学习成就做出鉴定,选拔社会所需要的各种人才,也能够对教师的教育水平做出鉴定,为人事决策提供依据等。

3.导向功能。所谓导向功能是指课程评价对实际的课程活动有定向引导的功能。评价指标所肯定的东西,就成了有价值的,为人们所追求的东西;评价指标所否定的东西,就成了无价值的,为人们所舍弃的东西;评价指标所忽视的东西,自然也不会引起教育者的重视。因此,新课程评价指标的设计必须与新课程评价理念的要求相一致。

4.调节功能。所谓调节功能是指通过课程评价结果的反馈,可以让被评价者了解自身发展存在的优势与不足,从而调整自己的教育或学习行为,促进自身进一步的发展。

5.促进功能(激励功能)。所谓促进功能是指通过课程评价让被评价者在正确认识自己的优势与不足的基础上,从正反两方面受到激励,增强发展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例如,在学业评价中,积极的评价可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提高自我肯定度,激励进一步学习的兴趣,而适度的否定评价往往能引发学生一定的焦虑感,知耻而后勇,更加勤奋努力。

6、交流功能。评价过程中评价者与被评价者之间应进行接触交流,既要给被评价者以发展性的建议,又要给评价者以发表自己意见的机会,使评价双方通过反思来对自己的行为达到一个更清醒、更深刻的自我理解,从而提高人们对语文课程及其评价的认识。

35、语文课程评价存在哪些问题,如何改革?

答:问题:(1)评价内容仍然过多注重学科知识,特别是课上的知识,而忽视了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心理素质,以及情绪、态度和习惯等综合素质的考察。

(2)评价标准仍然过多强调共性,忽视了个性差异和个性化发展的价值。 (3)评价方法以传统的纸笔考试为主,过多地注重量化的结果而很少采用体现新评价思想的质性的评价手段和方法。

(4)评价主体:被评价者仍多处于消极的被评价地位,基本上没有形成教师、学生、家长、管理者等多主体共同参与、交互作用的评价模式。

(5)评价重心仍过于关注结果,忽视被评价者在各个时期的进步状况和努力程度,没有形成真正意义上的形成性评价。

改革:学生评价改革重点(1)全面发展的指标体系;(2)灵活、开放、多元;(3)考试与其它方法结合。

教师评价改革重点:(1)打破传统的以学生成绩论老师业绩的方式;(2)“自评”,反思。

36、语文课程评价的方式有哪些?

答:语文课程评价分为形成性评价、诊断性评价、终结性评价;定量评价和定性评价等。其方式有:(1)考试法,(2)考查法,(3)评语法,(4)成长记录袋,(5)听课法。

37、谈谈语文教学中非智力因素和智力因素的作用。

答:非智力因素是动力系统,智力因素是操作系统。没有非智力因素的动力系统作用,一切智力因素就只能在暗夜里沉睡;智力上的成就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崇高的目的和坚强的意志,而智力又完全可能成为邪恶的卑鄙的服务。语文教学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促进二者共同和谐发展。

38、联系实际谈谈教师的教学对学生的学习兴趣有什么影响。

答:对中小学生的学习兴趣影响最大的就是教师。所谓对语文课有兴趣,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对教师的讲课有兴趣。总的看起来,最根本的是两条:一是课上得好,二是对学生的态度好。这也体现了爱是教育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同时,学生对教材、教法、课外活动等的兴趣也有一定的倾向性,教师要选择合适的内容,采取适当的方式,适当的组织课外活动,充分发挥能动性,调动学生的兴趣。如,学生对讲课有条理,态度和蔼可亲,有风度的老师的偏爱,就容易引起他对科目的兴趣。

39、从哪些方面,通过哪些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答:(1)提高自觉性;(2)严格要求自己;(3)反复训练;(4)典型激发;(5)教师的示范作用。

40、教学工作和教学研究有怎样的关系,联系实际谈谈语文教师研究的特点。

答:关系:教学工作和教学研究在理论上或是道理上是相互促进的关系,即教学促进研究,研究提高教学。教学工作是一种实践活动,能够促进教师对教学问题的新发现、新认识,从而推动教学研究。而教学研究作为一种理论活动,其理论成果应该建立在教学工作的基础上,同时又反作用于教学工作,对教学工作具有指导作用。但在实际中,要妥善处理二者关系有一定难度,教师时间、精力有限,同时由于工作压力等一系列问题导致二者难以完美的结合。

特点:(1)研究领域的扩大化,研究问题的细密化,研究理论的系统化。语文与生活是紧密结合的,而生活又是广阔的,语文教学中新问题层出不穷等因素,决定了语文教师的研究是不断扩大的,而且必须不断扩大;

(2)语文教师教学研究的最大特点,就是理论联系实际。具有可操作性、实践性,与教学工作对立统一。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主导,其研究是在教学工作中进行的,就有一定的实用性,用于指导教学。

41、语文教学观的根本变革是什么?联系新课程,谈谈教师为什么要进行角色转换。

答:语文教育观的根本变革,就是把语文教学变成教师和学生的主体性、能动性、独立性不断生成、张扬、发展、提高的过程。语文课程和教学的主题是教师和学生,语文教学要促进教师和学生主体性的发展。

角色转换:知识的灌输者转换为学习的引导者;课堂的主宰到平等的交流者;单向的知识传授者转换为互动的合作者;呆板的经验者转换为教育的创新者。(原因略)

42、教师要树立怎样的教师观? 答:教师观即教师的教育观念,是教师对教师职业的特点、责任、教师的角色以及科学履行职责所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等方面的认识。它直接影响着教师的知觉、判断,进而影响其教学行为。现代教师观包含多个方面:(1)教师使命:努力学习,提高自身素质;担起“重塑中国人”的重担,实施素质教育,切实提高;勇于创新.并形成自己的教育特色和教学风格。(2)劳动特点:复杂性;创造性;示范性;长期性;前瞻性。(3)教师素质:正确的教育理念,良好的职业形象;多元的知识结构;多向的教育交往;完善的能力结构;健康的心理素质。(4)专业精神:敬业乐业;勤学进取;开拓创新;无私奉献;负责、参与。

43、谈谈语文教师要确立哪些教育观念和教育思想?

答:(1)树立大语文观;

(2)坚持改变传统教育教学模式; (3)围绕以学生为主体。

第12篇:语文课程与教学论

区培民:

课程:广义的课程它包含了教育目标、内容、教材、教学活动、评价方式五大层面,涵括者显在课程和潜在课程,是赋予学习者的一个学习经验的总体。 语文课程目标:从语文科得角度规定人才培养的具体规定和质量要求。 课程资源:指形成课程的因素来源与必要而直接的实施条件。

课堂教学行为:指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根据教育教学原理和具体实施过程的内外部关系,在个人的经验及个性、习惯影响下,对实施中的诸多可操作因素进行择别、组合、运用和监控的工作行为。它通常是通过教师的语言和默语言、教法和教学程序、情绪和情感等活动化地外显的。课堂教学行为包含了教师对校内外、课内外相关教育教学因素的职业态度、文化观念、学科知识、技术理解、心理调适以及将它们转化为外显行为的能力。

呈示行为:以教师为行为主体。呈现、明释教学内容的课堂教学行为。 课堂语言/言语行为:教师用于传达教材信息、转译教学内容和组织学习、启发学生的有声语言行为。

解释式讲解:教学中进行知识转述、意义交代、程序说明、结构揭示、符号传译的讲解范式。

描述式讲解:教学中进行内容陈述、细节描摹、形象分析、材料呈示的讲解范式。 原理中心式讲解:教学中进行定义解说、理念论证、原理演绎、观点归纳、思想分析的讲解范式。

问题中心式讲解:教学中进行能力训练、方法探究、问题解决、答案求证的讲解范式。

多媒体教学:指以计算机/网络为载体的多媒体在课堂教与学/学生校内学习活动中的运用。

教学情境:在教学过程中为了达到既定目的,从教学需要出发,引入、制造或创设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具体场景或氛围,使学生更好地把握教学内容。 先行组织者策略:先于学习材料呈现之前呈现的一个引导性材料,它在概括与包容的水平上高于要学习的新材料,是新知识与旧知识发生联系的桥梁。 语文教学评价:对语文教学工作进行价值判断。其内容包括:教学计划、教师队伍、教学内容、教学态度、教学效果等等。

诊断性评价:是在学期教学开始或单元教学开始时,对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能力发展的评价。

形成性评价:是在教学进程中对学生的知识掌握和能力发展的比较经常及时的测评与反馈。

终结性评价:是在一个大的学习阶段,如一个学期或一门学科终结时,对学生学习的成果进行的较正规的、制度化的考查、考试及其成绩的全面评定。 论文式测验(主观性测验):通过少量的论述题要求学生系统回答以测定他们的

知识与能力水平的测验。

客观性测验:通过出一系列客观性试题,要求学生回答来测定他们的知识与能力水平的测验。

表现性评价:指评定学生在工作项目中的实际行动为表现,要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的行为与具体的教学目标相符,同时必须要在真实的情境下实施。 档案袋评价:每一个学生有一个属于自己的资料袋,有目的地搜索个人在某个领域的作品,这些作品记录了学生自己努力、进步的情况和获得的成就, 效度:可据性,指通过测试能有效地测出学生对某一学科掌握的真实水平。 信度:可靠性,指测试的结果是否没有误差,是否可靠的问题。

成长记录袋:记录学生学习的发展历程,主要收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生成的各种作品以及其他质性材料,用以展现学生的成就与进步描述学生学习的过程方法,反映学生学习的态度与情感。

三维目标:是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所谓“知识与技能”,强调的是学科的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过程与方法”强调的是了解和体验问题探究的过程和方法,并初步掌握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真正学会学习;“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关注的则是“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健康向上的人生态度、具有科学精神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成为有责任感和使命感的社会公民等”。

教学设计:对教学工作质量所作的测量、分析和评定。

1) 是把学习与教学的原理转换成教学材料、活动、信息资源和评价方案的系统化和反思性的过程。(倪文锦)

2) 教学设计是根据教学对象和教学目标,确定合适的教学起点与终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优化地安排,形成教学方案的过程。

语文课程性质: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 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语文课程资源:以学校为开发主体,语文学习利用的各种课程资源的总和就是语 文校本资源,从范围上可分为校内资源和校外资源两大类。校内资源主要是学生、教师和校内环境等,校外资源主要由社会环境包括民族文化环境、时代变革特征、社区教育条件、大众传播媒体、教育研究机构、家庭环境等。

教学评价:是对教学工作质量所作的测量、分析和评定。它以参与教学活动的教师、学生、教师目标、内容、方法、教学设备、场地和时间等因素的有机组合的过程和结果为评价对象,是对教学活动的整体功能所作的评价。

教学目的: 教学目的是教学过程结束时所要达到的结果,或教学活动预期达到的结果。

教学方法:为完成教学任务而采用的方法,它包括教师教的方法和学生学的方法,是教师引导学生掌握知识技能、获得身心发展而共同活动的方法。

教学原则:有效进行教学必须遵循的基本要求和原理,它既指导教师的教,也指导学生的学,应贯彻于教学过程的各个方面和始终。

教学:是在一定教育目的规范下的,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一种教育活动。在这一活动中,学生在教师有计划地组织与引导下,能动地学习、掌握系统的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发展自身的智能与体力,养成良好额品行与美感,逐步形成全面发展的个性。简言之,教学乃是在教学引导下学生能动地学习知识以获得个性发展的活动。

传授/接受教学:是指教师主要通过语言传授、演示与示范使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并通过知识授受向他们进行思想情趣熏陶的教学,亦称接受学习。 问题/探究教学:是指在教师引导下,学生主要通过积极参与对问题的复习、探索,主动发现或建构新知,掌握其方法与程序,养成他们的科研能力、科学态度和品行的教学。

教学反思:是指教师把自己放到研究者、反思者的位置,通过对教育教学日常工作中出现的某些问题的观察、分析、反思与解决,提升自己的专业理论水平和专业实践的智慧与能力。

校本培训:是指在教育专家指导下进行的,以教师任职的学校为基本培训单位,以提高教师专业素质为主要目标,通过教育教学实践和教育科研活动等多种形式,对全体教师实行的全员性在职培训模式。

倪文锦:

程序教学: 就是在编制教材时,将知识按照期内在的逻辑联系分解成一系列的知识项目(或知识点),然后将这些知识项目组合出一套前后衔接、逐步加深的德驯良程序,让学生按照这个程序循序渐进地学习每个知识项目;在每个知识项目的学习过程中,及时向学生提供学习结果的反馈信息和矫正补救的机会,使学生最终能够掌握所有的知识项目,达到预期的课程目标。

表现性评估:是指通过给学生提供一个要求很高的真实任务,让学生建构出作品的一种测量评价方法。

语文素养:对语文有长久的修养和训练。

自主学习: 是指学习主体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对学习内容有自觉的意识并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的过程。

合作学习:通常是指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

探究学习:是学生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并铜鼓各种途径寻求解决问题的答案的学习方式。

课程目标:是国家或地方政府按照一定的教育方针,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通过完成规定的教育任务和学科内容,使学生达到的培养目标。

课程:教师、学生、教材、环境四因素动态交互作用的“生态系统”。学生与教师的经验即课程。生活即课程。自然即课程。

语文课程内容:是课程层面的概念,回答的是语文课程“教什么“这一问题;从学生学的角度,它是学习的对象,因而也是对”学什么“的规定。

课程要素:指特定形态的课程中学生需要学习的事实、概念、原理、技能、策略、态度。

语文教材内容:是教材层面的概念,只为了有效的传递、显现课程内容诸要素而组织的文字与非文字材料,包括“例文“以及我们最近鉴别出来的”样本“和”用件“类型的选文。

语文教学内容:是教学层面的概念,从教的角度说,主要是指教师为达到教学目标而在教学的实践中呈现的种种材料。它既包括在教学中对现成教材内容的沿用,也包括教师对教材内容的“重构”——处理、加工、改编乃至增删、更换;既包括对教材内容的执行,也包括在课程实施中教师对课程内容(正的或负的)创生。 教学内容:包括(1)对于学生的引导和激发作用。(2)同计划(即课程内容)相应的素材内容(包括教材内容)。(3)不属于学科教材内容的掌握过程最优化的一般方法论建议、指导或指引。(4)教师的教育性价值判断与学生集体成员的接受或批判性指示。(5)与上述因素相应,教师的指导作用与学生的规范行为。 目标取向的评价:就是把评价视为将课程计划或教学结果和预定课程目标相对照的过程。

过程取向的评价:就是把教师的指导过程和学生的阅读过程全部纳入评价的范围,一是看教师在课程实施中是不是发挥了应有的作用,主要对学生阅览的管理、对阅读书目的评价、对阅读方法的指导等内容。而是看学生在阅览课上的表现,主要是专心、投入的程度,如能不能认真做摘录、能不能读指定的数目、能不能按规定时间读完应读的书等。

弹性教学目标:即教师根据多数学生的水平确定一个基本的教学目标,而对优生不予限制,对暂时略逊一筹的学生不加苛求,让他们在基本目标的基础上有所加减,尽量让教学目标落在他们各自的“最近发展区”,以确保各类学生都学有所得。

语文研究性学习:是指语文教学内部的研究性学习,它通过在教学过程创设一种类似科学研究的情境和途径,让学生进行主动的探索、发现和体验,学会搜集、分析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从而增进思考力和创造力。

马太效应:对阅读指导有很重要的启示:当儿童阅读能力落后于同龄人的时候,如不加以帮助,落后的儿童只会更落后。一位他们会随着年岁的渐长而自然赶上,这是一厢情愿的妄想。

阅读策略:就是指读者用来理解各种文章的有意识的可灵活调整的认知活动计划。 策略教学:是指通过教学提高学生对学习要求的意识,掌握和运用恰当的策略来

完成学习任务,形成监控策略运用的能力。

教学效能感:是指教师在教学活动前对自己引导学生尽享学科学习活动,以及教学目标达成度的主观预期和体认。

范式:是指一个特定社团的成员共同接受的信仰、公认的价值和技术总和。 语文教学范式:语文教师群体对语文教学共同的认知、公认的价值和常用技术的总和。

自我对话:在通常意义上是指现在的自我与过去的自我的对话;也就是自我对过去所沉积的经验、历史、思想等反思性理解。

语感:是人们在长期的语言实践中形成的对语言文字明锐、丰富感受领悟能力。 反思性教学:教学主题借助行动研究,不断探究与解决自身与教学目的,以及教学工具等方面的问题,将“学会教学”与“学会学习”结合起来,努力提升教学时间和理性,是自己成为学者型教师的过程。

校本教研: 指的是以校为本的教研,它将教学研究的重心下移到学校,以课程实施过程中教师所面对的具体问题为对象,以教师为研究的主体,专业人员共同参与,促进师生共同发生时教学研究的直接目的。

第13篇:语文课程与教学论

第一讲 随堂练习:

(1)教学是教师教和学生学是谁的观点:__________ 陶行知

凯洛夫

赫尔巴特

(2)哲学取向的教学理论来自于:__________ 华生

苏格拉底和柏拉图

布鲁纳

罗杰斯

(3)当代课程论和教学论的关系是:__________ 教学论包含课程论 一关系

(4)国文教授法时期是:__________ 1920-1918

1918-1924

1924-1939

课程论包含教学论

既独立又依存的辨证统(5)在西方教育文献中,最早使用“教学论”一词的是:__________ 拉特克

拉特克、夸美纽斯

夸美纽斯

昆体良

(6)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的学科内容和结构体系要做到“四个基本”__________ 基本事实、基本方法、基本原理、基本原则 基本导向、基本原则

基本事实、基本概念、

基本事实、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原则

本理论、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原则

(7)“语文教育学”学科名称产生的逻辑是:__________ 教育学——教学论——语文教育学 教育学

教学论——学科教育学——语文教育学——学科教育学——语文教育学

(8)“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学科名称产生的逻辑是:__________ 教育学——语文教学论——语文课程与教学论 与教学论——语文课程与教学论 与教学论

教育学——学科课程

课程与教学论——教育学——语文课程

教育学——课程与教学论——语文课程与教学论

(9)语文课程与教学实践是人们有目的地开展语文课程与教学活动的教育实践,可以区分为三种类型:__________ 实践、研制和应用

管理、研制和应用

管理、研制和开发

(10)教育史上曾出现过三大课程流派:__________ 学科课程、融合课程、关联课程、广域课程 问题课程、融合课程 课程论

关联课程、广域课程、

学科中心课程论、人本主义课程论、社会再造主义基础文化课程、劳动技术课程、职业课程

第14篇:语文课程与教学论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

第一章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的学科性质、研究对象和基本任务

1、课程与教学论是教育学的下位学科,研究的是“教什么”和“怎么教”以及二者之间的相互关系问题。

2、中国古代的《学记》是世界上最早的教学论专著。

3、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大教学论》是最早一部教育学。

4、语文课程与教学论以语文课程与教学为研究对象,包括语文课程与教学发展的历史,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的基本理论问题,语文课程与教学实践问题等。基本任务是:认识语文课程与教学现象,揭示语文课程与教学规律,指导语文课程与教学实践。

第二章 语文课程与教学发展史纲要

1、“三百千”千《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千家诗》,合称“三百千”千,主要作用是用韵语化的方式集中识字。

2、“五经”即经过孔子整理的《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的合称,加上失传的《乐经》也称“六经”。

3、“四书”是儒家经典的代表性著作《论语》《孟子》《中庸》《大学》四部著作的合称。

4、我国现存最早的诗文总集是南朝梁太子萧统编的《文选》,又称《昭明文选》。

5、语文单独设科应为1904年。

6、1912年颁布了《中学校令施行规则》,规定中小学一律开设“国文”课,这是我国教育史上语文学科从古代传统教育的综合性社会学科中独立出来后的第一个正式名称。1920年北洋军阀政府通令全国,小学开设“国语”,1949年,语文教育家叶圣陶等人的建议,决定取消“国语”和“国文”这两个名称,统称“语文”。

7、2001年教育部颁发了《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2003年教育部颁发了《普通高级中学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21世纪的课程与教学改革正式启动。

8、《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设计三个维度贯穿五个领域的课程结构。三个维度: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五个领域: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教育。

第三章 语文课程的性质和目标

1、“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语文课程的多重功能和奠基作用,决定了它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地位。”

2、新课程的基本价值取向是“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

3、语文课程目标是语文课程编制、课程实施、课程评价的准则和指南,在语文教育活动中具有导向、推进、控制、评价、管理等作用。

第四章 语文课程设计

1、语文教材有泛指、特指和专指三种不同概念(专指是语文教科书,即课本)

2、语文教材具有德智启迪,语文历练,语言积累,知识扩展等功能。

3、现代语文教材有四种要素构成:范文系统,知识系统,实践系统,助读系统。

4、使用教材具体注意事项:

一、统观全套教材,了解编辑意图

二、熟悉整册课本,明确教学重点

三、钻研教材内容,研究教学策略

四、灵活运用,适当调整

第五章 语文教学设计

1、语文教学设计的指导思想:

一、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二、努力体现语文学习的实践性和综合性

三、重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正确导向

四、正确处理基本素养与创新能力的关系

五、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语文学习规律选择教学策略

2、语文教学设计的主要内容包括:确定教学目标,安排教学内容,组织教学过程,选择教学方法,创设教学情景,板书或演示设计,编写教学方案,组织教学评价等。

3、语文教学目标设计的要求:

一、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二、体现语文学科的性质和特点。

三、适应社会需要。

4、语文教学目标设计基本原则:

(一)语文内容和语文形式统一的原则。

(二)语文教学中发展智力的原则。

(三)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全面训练,各种语文能力协调发展的原则。

(四)语文课程资源的优选和重构原则

5、语文教学设计的具体要求:教学内容要恰当,教学内容要充实,教学内容要做到突出重点、分散难点、明确疑点。

6、语文教学方法设计的依据:

一、依据教学规律和教学原则

二、依据教学目标与任务

三、依据教学内容

四、依据教师素质

五、依据学生特点

六、依据教学的组织形式、时间、设备条件等。

7、语文教学方法设计的原则:多样性、综合性、灵活性、创造性、优化组合原则。

8、语文教学评价的功能

(一)测定学习成绩

(二)鉴定教学效果

(三)检验管理水平

(四)获取反馈信息

(五)预测发展方向 第六章 识字与写字教学

1、写字教学核心是:既要依据汉语汉字的特点,又要符合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具体表现为:集中识字,韵文化,正确处理识字写字教学与思想教育之间的关系。 第七章 阅读教学

1、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逐步培养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

2、

(一)中国古代的阅读教学过程。《中庸》:“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二)赫尔巴特学派的五阶段教学。19世纪前期,德国心理学、教育学家赫尔巴特,创立了适应于各科教学的四个阶段教学法:(1)明了,(2)联想,(3)系统,(4)方法。19世纪后期,赫尔巴特的学生席勒、莱因等把他们的基本理论和阅读教学的特点结合起来,创立了五阶段阅读教学法:(1)预备:复习旧课,解释新课文中的生字、难词等;(2)提示:说明教学目的和学习重点;(3)比较:把新的教学内容同已学过的内容联系起来;(4)概括:归纳全文的中心思想,得出结论;(5)应用:应用新学的知识练习造句或写短文。[16]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这种教学理论和教学方法盛行于欧美,也影响到日本和中国。

(三)凯洛夫的五环节教学。20世纪前期,前苏联教育学家凯洛夫创立了五环节教学法:(1)组织教学,(2)复习旧课,(3)讲授新课,(4)巩固新课,(5)布置作业。[17]20世纪50年代,中国的阅读教学吸收了凯洛夫的五环节教学法,成为普遍采用的模式。

几种常用的阅读教学方法:评点法、话题教学法、讨论法、导读法、练习法、读议讲练法、情境教学法。

第八章 写作教学

1、积累的主要途径有:

(一)观察与感受生活

(二)广泛涉猎读物

2、作文批改几点要求:有针对性、讲求实效;多批少改;内容兼顾形式。

第九章 口语交际教学与综合性学习

1、《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指出了综合性学习的主要特点:(1)综合性学习主要体现为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听说读写能力的整体发展、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的沟通、书本学习与实践活动的紧密结合。(2)综合性学习应强调合作精神,注意培养学生策划、组织、协调和实施的能力。(3)综合性学习应突出学生的自主性,重视学生主动积极的参与精神,主要由学生自行设计和组织活动,特别注重探索和研究的过程。(4)提倡跨领域学习,与其他课程相结合。(整体性、自主性、开放性)

2、综合性学习目标具有以下特点:

(一)推进学生对自我、社会和自然之间内在联系的整体认知与体验,谋求自我、社会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二)在综合性活动中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

(三)让学生体验成功。

(四)强调过程和方法。

(五)教学评价的重点是探究精神和创新意识。

第十章 语文教学中教师和学生主题性的发展

1、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学习语文的特点,关心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评价方式的设计,都应有助于这种学习方式的形成。 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试题样例

姓名 班级 学号

一、填空

1.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是正在兴起和建设中的一门学科教育学科,它是以 为研究对象的一门 。

2.叶圣陶对“语文”的解释是、。 3.语文教材的构成要素包括、、和 系统。 4.从阅读过程来看,构成阅读成力的要素是、、、。 5.《语文课程标准》对语文性质的定义:语文是最重要的 ,是 的重要组成部分。 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6.钱梦龙的“三主四式导读法”中,“三主”是指、、。

7.作文能力一般由 能力和 能力构成。

二、名词解释 1.语文课程目标

2.阅读教学技能

3.情景作文训练

4.课文复述

三、判断

1.从占居优势的倾向来说,语文课是属于抽象型学科。( ) 2.听说训练的内容不仅包括训练听说能力,而且包括训练听说的态度。( ) 3.“讲授”的方法是“注入式”的教学方法,不能启发学生的积极思维。( ) 4.课堂教学是语文教学的基本形式。指导学生学习课文,是语文课堂教学的主要内容。( )

5.单元教学过程包括以下阶段:起领,教读,自读,总结和测试。( ) 6.提问的方法是“启发式”的教学方法,能激发学生积极的思维活动。( ) 7.光学媒体的特点是能同时给学生以视觉、听觉两方面的信息。( ) 8.作文评改应一分为二,以鼓励为主,要少就多改。( )

9.根据考试的目的和用途,考试可以分为学业考试、水平考试、个别考试。 10.备课主要包括两个方面内容:一是备教材,二是备教法。( )

四、选择(含单项选择和多项选择,多选或少选答案均不得分) 1.确定语文学科教学目的的依据是( ) A国家的教育方针和有关的教育法规 B语文学科的内容和特点。 C社会需要。 D学生的年龄特征。

2.一个完整的提问过程,大体上可以划分的阶段是( ) A引入 B介入 C展开 D结束 3.考试的主要功能是( ) A促进学习B选择 C排名次 D反馈

4.中学语文基础知识的教学内容分为( ) A语法修辞知识 B文学知识 C文体知识 D读写听说知识

5.《义务大纲》规定“在小学的基础上扩大识字量”要求初中生认字量是( ) A2500个 B3500个 C4500 D5500 6.作文讲评的基本方式是( )

A典型讲评 B综合讲评 C专题讲评 D重点讲评 7.教师的语文专业修养是( ) A现代汉语修养 B古代汉语修养 C文章和文学修养 D语文教育史修养 8.语文课外活的特点是( ) A容易与社会生活密切联系 B容易组织和管理

C容易与学校各项活动,与其他课程的学习互相配合

D学生参与的自由度大,少受时间、空间与群体活动的限制。

9.《语文课程标准》中规定,初中作文每学期的最少次数是( A6次 B8次 C10次 D12次

五、简答

1.阅读教学的导入有哪些类型?

2.魏书生课堂“六步教学法”

3.口语交际教学的主要方式方法。

4.口头作文的训练方式。

六、论述

1.谈谈如何理解和贯彻“读、写、听、说全面训练、协调发展的原则。”

2.试述中学生语文自学能力的构成及其培养方法。

七、实践

1.《谁是最可爱的人》这篇课文的教学重点有两个,即记叙中的议论、抒情和事例的典型性。有位实习生在确定分课时教学要点时,把记叙中的议论、抒情作为第一课时的教学要点,而事例的典型性放在第二课时,你以为这样是否合理?为什么?

2.请为《 背影》设计三个不同类型的导入。

3.认真阅读《邹忌讽齐王纳谏》课堂教学实录节选,回答下列问题。

生:(读课文)“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与臣,皆以美于徐公”:“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 师:这两组句子,相同的词语是:“私、畏、有求。”也就是说,妻、妾、客对邹忌的态度,与宫妇左右、朝廷之臣、四境之民对王的态度是相似的。邹忌从比美的私事想到治国的故事,这种思维方式叫“类似联想”(板书)他的目的是启发齐王也由生活小事产生类似的联想,去考虑国家大事。邹忌把这两件看似无关的事联系起来思考,找到相似之处,并且得出了结论。请问邹忌的结论是哪一句话?

生:“王之蔽甚矣” 师:请译成现代汉语。 生:你受到的蒙蔽很大。

师:可以。还可以译成:你被蒙蔽得太厉害了。这样语气更接近原文。请想一想,邹忌的这个结论是不是太武断了?他的论据充足吗?他是怎样推导出这个结论的? 生:(思考,沉默)

师:我提示一下。逻辑推理的形式有三种。一是归纳。二是演绎,三是类比。请问邹忌以私事比国事,从逻辑角度讲运用的是哪一种推理。 生:好象是类比。

师:“好象是”,不太有把握。我们来分析一下,邹忌与徐公比美,省略了“美我”,妻是因为“私”,妾是因为“畏”。客是因为“有求”(指板书),而齐王呢,宫妇左右“私”王,臣“畏”王,民“有求”于王。(板书) 邹忌 (妻)私 (妾)畏 (客)有求 蔽 齐王 (左右)私 (臣)畏 (民)有求 蔽 齐王 蔽

师:妻“私”、妾“畏”、客“有求”的结果是邹忌受到蒙蔽,那么,由此推知,齐王左右“私”、臣“畏”、民“有求”的结果,也必然是受到蒙蔽。这是一个由个别性前提推出个别性结论的典型实例。因为两事物的相似点很多。一一对应,论据是充足的,所以结论是能够成立的。再比较一下:“美”邹忌的只有一妻一妾一臣,而蒙蔽齐王的人就多了,宫妇左右“莫不”私王,臣“莫不”畏王,全国之民“莫不”有求于王,全国上下,人人如此,“王之蔽”还不甚吗?邹忌的结论不仅站得住脚,而且还具有很强的说服力。(板书“类比推理”)邹忌的谏辞,运用类比推理,启发齐王产生类似的联想,从浅显的比喻中领悟深刻的道理,多么委婉动听,多么富于艺术性、启发性!

(1)这个教学片段体现了语文教学中发展智力的原则。请联系教学实际说明是如何贯彻执行这项教学原则的? (2)这个教学片段的教学除了讲授外,主要运用了哪一种教学技能?联系教学实际,谈谈运用这种教学技能的优点。 (3)这个教学片段的板书是否符合要求?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试题样例答题要点及评分标准(9)

一、填空(10分)

1.中学语文教学 专业必修课 2.口头为语 书面为文

3.范文系统 知识系统 助读系统 作业系统 4.认读能力 理解能力 鉴赏能力 评价能力 5.交际工具 人类文化 工具性与人文性 6.以学生为主体 以教师为主导 以训练为主线 7.认识 表达

评分标准:每空0。5分,共10分

二、名词解释(12分)

1.语文课程目标:从语文学科的角度规定的人才培养的具体规格和质量要求。 2.阅读教学技能:是一种专门的心智技能,它是顺利完成语文阅读教学任务的心智活动方式。

3.情景作文训练:教师有意创设一个可看见的“景”或一种可感受的“情”,让学生身处其中,观察、思考、想像、议论,触景生情或据情拟景,然后写成作文的一种作文训练方式。 4.课文复述:即通过视觉或听觉将课文消化理解储存脑中,然后转化为口头语言表达出来。

评分标准:每题3分,共12分

三、判断(10分)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 评分标准:每空1分,共10分

四、选择(9分)

1.a、b、c、d 2。a、b、d 3。A、b、d 4。a、b、c、d 5。b 6。b 7.a、b、c、d 8。A、c、d 9。A 评分标准:每题1分,共9分

五、简答(16分)

1. 阅读教学的导入有哪些类型:总结情况,检查预习;承上启下,建立联系;激疑设问,启发思考;渲染气氛,调动情感;变换刺激,引起兴趣 2。魏书生课堂六步教学法:定向、自学、讨论、答疑、自测、自结。 3.听说教学的方式方法:朗读训练、课文复述、课堂谈话、讨论、看图说话、口头作文、课外故事会、讲演会、讨论会、辩论会等。

4.口头作文的训练方式:口述片断;扩展描述;讲述梗概;接续补充;口述全文;即席演讲;辩论等

评分标准:1。5分;2。3分;3。6分;4。6分

六、论述(20分) 1.谈谈如何理解和贯彻“读、写、听、说全面训练、协调发展的原则”?

(1)读、听和写、说之间的关系。读、听为写、说能力的发展提高提供前提条件。发展提高写、说能力需要正确的思想观点指导正确的思想观点指导,不只是从生活实践中来,还需要通过读、听从书本和其他方面得到。而且,通过读、听还能得到写、说的范例,使写、说有所借鉴,从而促进写、说能力的发展提高。反之,写、说促进读、听能力的发展提高。

人们通过写、说把自己的思想感情表达出来的过程,同时也是认识的加深理解提高读、听的能力。

(2)读、写与听、说之间的关系。读、写是通过书面语言进行的,听、说是通过口头语言进行的。口头语言是书面语言的基础。口头语言在不断的丰富发展着书面语言。离开口头语言,书面语言就会僵化,从而丧失生命力。书面一经形成,便规范、净化和优化着口头语言。

在语文教学中贯彻这项原则应做到:(1)读、写、听、说合理安排,全面训练。读、听训练中,要启发诱导学生掌握语言规律、思维规律和表达规律,又用这些规律指导写、说实践。写、说训练中,要深入认识、理解这些规律,促进读、听能力的发展提高。(2)把课文作为读、写、听、说训练的主要凭借。凭借课文进行读、听训练,启发学生思考作者的布局谋篇、遣词造句、文章结构等;凭借课文进行写、说训练,把课文作为范文,由机械模仿到灵活模仿,最后达到创造性的表达。(3)开展语文课外活动。弥补语文课内读、写、听、说训练在数量上的不足、在范围上的局限、在教学组织形式上的单调等缺陷。使学生的读、写、听、说能力得以全面训练、协调发展。 2.试述中学生语文自学能力的构成及其培养方法 构成:积累一定的语文知识、掌握基本的语文技能、具有良好的智力品质、有较完善的非智力素养。

培养方法: 通过说理和指导实践,提高其学习语文的思想认识,使学生有正确的学习语文的目的和态度;通过说理和指导实践,提高其学习语文的心理素质,使学生在意志、情感和个性上有姣好的学习语文的心态;创设语文学习的良好环境,创造读写的浓厚气氛,诱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并使其养成良好的学习语文的习惯;通过指导其掌握语文学习方法,发展学生的智力,使学生能学到应学的语文知识和文化知识,培养应具备的各项语文能力。 评分标准:1。10分,理解原则5分,贯彻原则5分 2.10分,能力构成5分,培养方法5分

七、实践(23分)

1.《谁是最可爱的人》的课时教学要点不合理,两课时的要点应对调一下。道理在于:

(1)文章的表达方式是服务于特定内容的。避开内容而说形式难免就形式论形式,学生难以理解透彻,更难悟出为文的道理。(2)事例的典型性在本课文中尤为突出。搞清这一问题也就对文章内容有了深透理解。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来领悟作者为什么于记叙中议论、抒情,可谓水到渠成。

2.导入的类型很多,学生只要为《背影》设计三个不同类型的导入即可。要求围绕文章内容,语言简洁、恰当。

3.(1)a。丰富语言,促进智力发展;b。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c。结合课文教学,组织必要的专门的智力训练;d。发展智力的各个组成因素;e。培养非智力因素。(联系实际说明略) (2)提问。这个教学片断提问的目的明确,意图清楚;以课文内容为依据,紧扣文章思路;难易程度适合学生水平,能激发学生积极思考问题;各个问题的排列顺序合理,提问语言清楚明白。(联系教学实际略)

(1) 符合要求。具有目的性和方向性,具有条理性和灵活性;具有集中性和简洁性。

评分标准:1。5分;2。9分,每个导入3分;3。9分,三问各3分

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试题样例

姓名 班级 学号

一、填空

1. 与 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2.语文教材的构成要素包括、、

和 系统。 3.语法修辞知识要点的主要内容是、、、、常见修辞格等五个方面内容。

4.作文讲评的主要方式是、

、、。

5.助读系统一般表现为两种形式一是、二是 。 6.中学语文教学的阶段目标是从四个方面加以设计的,包括、、、等内容。

二、名词解释 1.导入

2.供材料作文

3.多媒体教学

4.精读

三、选择(含单项选择和多项选择,多选或少选答案均不得分) 1.传授语文知识应遵循的原则( ) A系统 B精要 C好懂 D有用 2.考试的主要功能是( ) A促进学习B选择 C排名次 D反馈 3.以小结为主的结束,目的是( ) A整理归纳 B深入理解 C强化记忆 D形成能力 4.中学语文课外活动的特点是( ) A容易与社会生活密切联系 B容易组织和管理

C容易与学校各项活动、与其他课程的学习互相配合

D学生参与的自由度大,少受时间、空间与群体活动的限制。 5.一个完整的提问过程,大体上可以划分的阶段是( ) A引入 B介入 C展开 D结束

6.《语文课程标准》规定“在小学的基础上扩大识字量”,要求中学生达到字数是( )

A2500个 B3500个 C4500个 D5500个

7.《语文课程标准》在教学要求部分,明确提出的教学要求是( ) A读、写、听、说能力 B基础知识 C基本概念 D思想教育

8.《义务教育大纲》中规定初中作文每学期的最少次数是( ) A6次 B8次 C10次 D12次

9.语文教师的语文专业修养是( ) A现代汉语修养 B古代汉语修养 C文章和文学修养 D语文教育史修养 10.作文讲评的基本方式是( )

A典型讲评 B综合讲评 C专题讲评 D重点讲评

四、简答

1.词语教学的方法

2.合编型教科书的主要优缺点

3.提问的类型

4.听说教学的方式方法

五、论述

1.当前语文课程评价中存在哪些问题,谈谈你对此的看法。

2.如何理解语文教学目标的多元性。

六、实践

1.一位教师教读《鞠躬尽瘁》一文,正带领学生探讨文章的中心思想:赞扬焦裕禄“心里装着全体人民,唯独没有他自己”的共产主义精神。这时,有一个学生站起来说:“焦裕禄有病不去治,反而说只能叫人压病,不能叫病压倒人。有些病是压不住的,他最后还是住了院,去世了——我以为他有病不治的做法不值得提倡。”

如果你面对这种情况,怎么办?

2.请为《我的老师》一文设计三个不同类型的导入。

3.你怎样指导学生就《我最敬佩的一个人》、《我最讨厌的一个人》这样的作文题目创立新意?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试题样例答题要点及评分标准

一、填空(10分) 1.工具性 人文性

2.范文系统 知识系统 助读系统 作业系统 3.词的分类 短语的结构 单句的成分 复句 4.综合讲评 典型讲评 专题讲评 对比讲评 5.文字 图表

6.识字与写字 阅读 写作 口语交际 评分标准:每空0。5分,共10分

二、名词解释(12分)

1.导入:在一节课的开始,教师往往要从本节课的具体内容出发,运用有效的方法激发学生的兴趣,使他们产生学习动机,明确学习目的,并进而把注意力集中到所学内容上来。这种教学技能,就是导入的技能。

2.供材料作文:供材料作文是教师给学生提供适当的材料,让学生按要求进行作文的一种训练方式。

3.多媒体教学:依据现代教育思想,在课堂教学中,一方面要合理利用传统教学媒体,同时应积极引进现代教学媒体,使二者恰当结合,相辅相成,既能准确、迅速地传输教学信息,又能及时反馈调节,从而实现教学过程的整体优化。这就是多媒体教学。

2、精读:就是精细地读,反复读。精读就要认真地推敲词句,准确地理清文脉,抓住中心,领会写作意图,体会思想感情,理解作者的构思和主要表现方法。 评分标准:每题3分,共12分

三、选择(10分)

1.b、c、d 2。a、b、d 3。a、c 4。a、c、d 5。a、b、d 6。b 7.a、b、c 8。a 9。a、b、c、d 10。A 评分标准:每题1分,共10分

四、简答(20分)

1. 词语教学的方法:运用工具书解词;字形、语素、结构分析法;同义互释;述源释疑;补充形象,丰富感性认识;从语境推断词义;用比较的方法解词。

2. 合编型教科书的主要优缺点:优点是一个教师使用一本教科书容易从整体上处理教学内容,取得姣好的综合效应;其局限性往往在于系统性不容易体现,编得不好会显得眉目不清、头绪芜杂。

3. 提问的类型:记忆型提问;了解型提问;理解型提问;运用型提问;评析型提问。

4. 听说教学的方式方法:朗读训练、课文复述、课堂谈话、讨论、看图说话、口头作文、课外故事会、讲演会、讨论会、辩论会等。 评分标准:1。6分;2。4分;3。5分,4。5分

五、论述(24分) 1.评价目的片面、评价范围狭窄、评价守的单

一、评价之体局限;在实施评价的具体过程中,简单化、惟量化。

1) 分强调学生的学业成绩在评价中的作用,把学生的学业成绩作为衡量学习结果,评价具体课程方案优劣的唯一指标巴考试与评价等同起来

2)过分的强调定化量化的评价,忽视定性评价造成评价者选择的方式越来越少,得到评价的内容也越来越少

3)学生被排斥在评价过程之外,无法参与评价过程,试题设计、阅卷评分、试卷分析等均是教师参与的单向评价活动。 1. 如何理解语文教学目标的多元性?

语文教学目标是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的统一。语文教学目标从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理念出发,首先加强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一重要维度。也就是说,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课程的重要内容,而不是一种外在的附加任务。其次,在目标表述时,对学生学习过程和学习策略的选择有所展开,体现出提高语文能力的主要途径是语文实践,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体,改变过去重知识传授和被动接受的倾向。再次,从现代社会对未来公民素质的要求出发,对语文的“知识与能力”这一维度也有新的理解,不仅仅局限于过去所理解听说读写能力,还包括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评分标准:1。12分,(1)、(2)要点各6分 2.12分,三要点各4分

六、实践(24分) 1. 教师面对这种情况,一要保护学生的积极性,鼓励他们发表不同见解;二要指出他们不应当以今天的眼光去看待60年代兰考县特殊环境下的县委书记焦裕禄;三要引导学生认真读书、思考:在当时当地,焦裕禄所面临的尖锐矛盾:在兰考38万人民和个人疾病中间,作为党的干部,他选择了什么? 2. 导入的类型很多,学生只要为《我的老师》设计三个不同类型的导入即可。要求围绕文章内容,语言简洁、恰当。

3. 这两个司空见惯的题目要创立新意,可指导学生运用求异思维立意。如,《我最敬佩的一个人》通常写古今中外的名人、伟人或先进人物等,写学生也往往写三好学生或优秀干部。但有的同学却写班上有名的差生,写他学习上的韧劲和进取心,写他的诚实和见义勇为,给人一种新奇之感。有位同学写《我最讨厌的人》偏偏写自己最怀念的奶奶。写奶奶粗糙的手总爱在自己脸上抚摸,写奶奶照顾自己的生活、学习,总爱唠唠叨叨,那时候总认为奶奶最讨厌。现在理解了,那是奶奶对孙女深深的爱,因而现在更加怀念奶奶。 评分标准:1。7分

2. 9分,三个导入各3分 3. 8分,两个作文题各4分

第15篇:语文课程与教学论

一、填空

1.语文课程的四大基本理念是

2.在“白话文运动”和“国语运动”的推动下,1920年,正式要求小学教白话文,其课程名称是

3.古代识字教材的“

三、百、千、”是指 ___ ;___;__。

4.新课程各科课程标准皆从

,___,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设计课程目标。 5.中学语文教科书的内容要素即范文系统、___、实践活动系统和___。

6.义务教育阶段语文课程的阶段目标,分为识字与写字、___、___、__、__五个领域。 7.宋代的语文教育以《四书》为课程,四书即《大学》、

四部著作的合称。 8.人教版新教材坚持语文联系生活的思路,按__、__、人与社会三大版块组织单元。 9.口语交际的态度包括“耐心专注的倾听”和_____两个方面的内容。 10.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

的过程。 11.语文独立设科的时间是

12.导语的结构一般分为

13.中国古代最早记载教育的书

14.中国现代语文学科的名称变更顺序是

15.新的语文课程标准规定小学毕业的识字量是

16.义务教育结束学生的识字量是

17.语文课程标准的地位

18.作文批改的要求是

。作文评讲的基本原则是

。 19.中国古代语文教育的教材主要有三类即

。 20.语文教育评价的三个维度是

。 21.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是

22.课堂教学中师生信息传递的方式主要有单向输入式、双向交流式、

三种。 23.《全日制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口语交际应使学生具有日常口语交际的基本能力,在各种交际活动中,学会

的能力,初步学会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发展合作精神。

24.阅读教学的重点是

25.古代“六艺”教学是指礼、乐、射、御、书、数。其中____相当于现在的语文教学。 26.阅读教学的主要任务是指导学生掌握阅读知识、发展学生的阅读能力、

。 27.课程论侧重研究的是“

”和“为什么教学”,教学论侧重研究“教学是什么”和“怎样教学”。

28.义务教育阶段目标从“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

”四个方面提出要求。课程标准还提出了“

”的要求,以加强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以及与生活的联系,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推进和协调发展。

29.阅读教学的主要内容是指向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

,指向知识与能力目标的阅读能力,指向过程和方法目标的阅读方法。 30·语文教学应在师生________的过程中进行。

31· 教师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_______者。

二、判断题

1.新课程不再过分注重知识的传授,学生获得知识和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2.魏书生的每个教学单元有六个步骤:定向——自学——讨论——答疑——自测——自结。 3.任何学科都把语文作为教学的工具,所以语文是工具课。 4.新课标的基本价值取向是: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 5.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 6.广义地说,凡有语文教学,就有语文教学法的研究。

7.阅读训练的方式有精读训练、略读训练、朗读训练、默读训练。 8.语文即语言文字。

9.语文教学目标陈述要从学生的角度出发,行为主体必须是学生,而不是教师。 10.语文教材的功能即智德启迪、语文历练、语言积累和知识扩展。 11.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

12.我国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的发展经历了古代、近现代、当代三个发展阶段。 13.启发式是体现教学相长的一项教育原则。 14.语文学科最主要的特点是人文性和工具性。

15.教学是教师引起、维持、促进学生学习的全部行为方式。 16.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是以语文教学为研究对象,探讨其客观规律,总结其有效的教学方法,以求提高语文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的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应用理论学科。 17.当代教育的核心问题是有关教师的问题。

18.阅读教学的中心环节是对文章的内容和形式的研读过程。 19.教师即园丁。

20.语文课程的终极目标是形成学生的语文能力。

21.《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第三学段学生应有较强的独立识字能力,硬笔书写楷书,行款整齐,有一定速度,能用毛笔书写楷书,在书写中体会汉字的优美。22.选择教学方法的主要依据,第一是教师,第二是教材,第三是学生。 23.理解和掌握语文课程标准是语文教师的一项根本任务。

24.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对于阅读材料学生怎么理解都行。

25.在语文知识教学方面的原则要求是:精要、好懂、有用。

26.教学应变能力是构成教学艺术的核心要素。

27.情境教学法最大的优点是教学方式的科学化,教学内容的情境化。

28.课程标准隐含教师不是教科书的执行者,而是课程的开发者。 29.语文课程要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30.我国教育史上第一个由政府颁布实施的课程标准是《普通教育暂行课程标准》(1912) 31.语文教学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 32.讨论法是以师生的相互问答为主要方式组织课堂教学活动。 33.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是当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点和难点。 34.新课程倡导研究性学习,所以应抛弃传统的接受性学习。 35.阅读教学的中心环节又可以分为感知、分析、综合三个阶段。

36.识字写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是1-2年级的教学重点。

37.语文教学方法设计一般应该遵循多样性、综合性、灵活性、创造性和优化组合等原则。 38.口语交际是一个单向互动的过程,不是听和说的简单相加。 39.提高语文能力的主要途径是语文实践。

40.教师提高研究技能的三种途径是自主、合作、探究。

41.课堂教学中,经常出现教师在学生不注意参与学习时突然加重语气或提高声调的现象,教师采用这种手段的目的是为了引起学生的有意注意。

42.建构主义强调媒体和资料并非用于辅助教师的讲解和演示,而是用于支持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协作式探索。

43.语文在具有工具性的同时,还具有思想性和综合性,例如艺术性、知识性、技能性等。 44.语文就是语言,是思维和交流的工具。

45·作文教学体系要适应学生写作能力发展的规律。

46·学校课程的开发可分为新编、改编、选择和多项活动设计等。

47·课程标准的范围作为一个完整个体的发展,包括认知、想象、情感和动作技能等领域。 48·启发式最早是由我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孔子提出来的。

49·教师专业标准提出的基本理念是“师德为先、教师为本、能力为重、终身学习”。 50·魏书生的“六步教学法”是定向、自学、讨论、答疑、自测、自结。

51·语文教学尤其要注重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发展学生的思维,培养想象力,开发创造潜能,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语文综合运用能力。 52·语文课程资源包括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

53·语文课程标准分别从1~3年级、4~6年级、7~9年级和高中四个学段整体一贯设置课程目标。

54·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是其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

55·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

56·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第二学段写字要求是会写1600个左右常用汉字,是指在第一学段基础上再会写800个左右就可以了。

57·教学方法的选择首先要考虑教学内容和教师的因素。

58·“红领巾”教学的核心是注入式和谈话法。

59·教师专业标准是教师培养、准入、培训、考核等工作的重要依据。

60·课程是为各级各类学校实现教育目标而规定的教学科目及它的目的、内容、范围、分量和进程的总和,包括为学生个性的全面发展而营造的学校环境的全部内容。 61·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统一,这种统一的实质是交往。 62·综合性学习的评价应着重于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创新意识。 63·语文课程资源的优选与重构,是语文教育生命力的表现。

64·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生活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

65·教师专业标准是国家对合格教师的基本专业要求,是引领教师专业发展的基本准则。 66·语文教师应创造性地开展各类活动,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通过多种途径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67.语文课程评价的根本目的是为了促进学生学习,改善教师教学。

三、选择题

1.教杜甫的《石壕吏》时要求学生设想老妇人从军后的故事,并进行复述,这是(

)。 A.详细复述

B.简要复述

C.创造性复述 D.概要复述 2.语文考试命题的依据是

A.语文教科书 B.语文教学参考书 C.语文课程标准D.语文教科书和语文教学参考书 3.与语文综合性学习相适应的基本学习方式是

A.班级学习B.精读学习C.探究学D.系统学习4.“语音语调,正确规范,高低适度,快慢适宜,声音连贯,停顿恰当,感情充沛,节奏鲜明。”这种阅读方法是

A.朗读 B.默读 C.精读 D.略读

5.在口语交际过程中,说话人根据情况,机敏地改变思维路线,调整说话的内容和方式,表现出的是

A.倾听能力 B.应对能力C.评判能力D.表达能力

6.学过莫泊桑的《项链》一文后,让学生续写《路瓦栽夫人的故事》,这主要是培养学生的

A想象能力B观察能力C理解能力D鉴赏能力

7.1956年,我国语文教育的重大改革是(

A.汉语、文学分科教学试验

B.阅读、写作分科教学试验

C.文言、白话分科教学实验 8.阅读能力的核心是(

) A.理解书面语言的能力

B.认读书面语言的能力

C.欣赏书面语言的能力

D.记忆书面语言的能力

9.我国现存最早的文选读本是(

A.《古文观止》 B.《千家诗》 C.《昭明文选》 D.《文章正宗》 10.新中国成立后,设立语文课程,“语文”的含义是(

) A.语为语言,文为文学

B.语为国语,文为国文

C.语为语言,文为“文言” D.口头为“语”,书面为“文”

11.提问尽管有各种各样的,但设计提问都应该遵循以下的基本要求(

A.精心设计,注意目的性 B.难以适度,注意科学性 C.新颖别致,注意趣味性 D.因势利导,注意灵活性 E.面向全体,注意广泛性

12.与语文综合性学习相适应的基本学习方式是(

A.班级学习

B.精读学习

C.探究学习

D.系统学习E.接受学习

13.我国第一次有组织、有领导地对语文教学的科学化和系统化地探索是(

) A.“关于《红领巾》教学”的讨论(1953-1956) B.汉语、文学分科教学实验(1956-1958) C.国民经济调整时期的语文教育(1960-1966) D.改革开放后的语文教育(1977-1999) E.“大跃进”时期的语文教育(1958-1960)

14.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学科的发展轨迹顺序正确的是(

A.教授法→教材教法→语文教学法→语文教学论→语文教育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 B.教学法→教材教法→语文教学法→语文教学论→语文教育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 C.教学法→教授法→教材教法→语文教学论→语文教育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 D.教授法→教学法→教材教法→语文教学论→语文教育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 E.教授法→教材教法→语文教学法→语文教学论→语文课程与教学论

15.1903年颁布的由张之洞等人合定的,在我国第一个经政府正式颁布、并在全国范围实际推行的学制是(

) A.《钦定学堂章程》

B.三三学制

C.壬寅学制

D.癸卯学制

E.《奏定学堂章程》 16.我国教育史上语文学科从古代传统教育的综合性社会学科中独立出来后的第一个正式名称是(

A.读经讲经B.语文

C.国文

D.国语

E.母语

17.下列关于九年义务教育语文阅读目标表述正确的是(

A.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意情感体验,具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

B.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

C.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

D.能借助工具书阅读浅易文言文。

E.九年课外阅读总量应在400万字以内。

18.下列描述符合语文课程评价新理念的是(

) A.以发展为本,淡化甄别与选拔,激发被评价者的内在发展动力,促进新的自身价值的实现。

B.坚持语文课程评价的整体性和综合性。

C.将注重结果的评价重心转移到注重过程评价上来。

D.打破单一的评价方式,提倡评价方式多样化。

E.评价主体要多元化。 19.语文教学一般应该遵循以下原则(

) A.语文训练与思想陶冶统一B.语言学习与思维发展同步 C.阅读写作与口语交际协调发展

D.语文知识学习和技能训练整合

E.语文课内学习与课外学习相辅相成

20.《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高中语文选修课程设计五个系列。以下各项中不属于这一系列中的一项是(

A.诗歌与散文

B.小说与戏剧

C.文化论著研读

D.新闻与写作

21.以下属于新课程作文教学改革理念的是(

A.作文是学生认识世界、认识自我的过程。 B.作文是砥砺思想、涵养情感的过程。 C.重视学生个性发展和创造意识的培养。

D.注重社会需求与写作能力的培养关系。E.作文教学崇尚实用,重视读写结合,重视积累。 22.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目标的设计思路包括以下几个领域:(

) A.识字与写字

B.阅读

C.写作

D.口语交际

E.语文综合性学习

23.《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第四学段学生能认识常用汉字(

):A.2500个 B.3000个 C.3500个 D.4000个

24.下列不属于我国古代的识字与写字教学经验的是:(

A.集中识字

B.韵文化

C.识写分开,多认少写

D.正确处理识字教学与思想教育之间的关系

25.当教学时间不够充裕的时候,最好应该采用的教学方法是:

A.发现法

B.谈话法

C.讨论法

D.讲授法

26.阅读能力的核心是:

A.记忆书面语言的能力 B.认读书面语言的能力

C.欣赏书面语言的能力 D.理解书面语言的能力

27.课堂教学中师生信息传递的方式有多种,其中谈话法属于(

)A.单向输入式B.立体交叉式 C.多向交流式 D.双向交流式

28.《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对识字和写字总目标在量的方面的规定是(

)。

A.3000,2500

B.2500,2000

C.4000,3500

D.3500,3000 29.阅读教学的终目标是(

)。

A.理解课文

B.读懂文章

C.从读学写

D.使学生独立阅读 30.结合作文,训练听说的方式是:

A.看图说话

B.听辨训练

C.答问训练

D.口头作文

31.中学阶段影响学生人格的主要因素是: A.同伴

B.家长

C.自我

D.教师 32.学校人际关系中最基本的关系是

A.同学关系

B.上下级

C.同事关系

D.师生关系 33.根据中小学课程与教学的特点,对中小学生的学习进行评价时应该注意建立发展性评价制度,实行学生学业成绩与相结合的综合评价方式。

A.结果评价 B.考试成绩C.学习习惯评价D.成长纪录袋

34.学生语文学习成绩的好坏,首先决定于学生学习语文的动力,包括()等非智力因素。 A.动机 B.兴趣 C.感情 D.意志

35.选出属于家庭语文课程资源的一项:

A.家庭文化环境

B.家庭亲友交往

C.学生家长和亲友

D.文学社团

36.在阅读教学中培养阅读兴趣需注意以下几点:

A.明确阅读的目标和意义 B.鼓励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 C.追求阅读教学的审美境界 D.鼓励学生精读阅读材料

37.选出语文课程基本理念表述正确的项:

A.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B.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 C.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D.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

38.精读训练要注意以下几点:

A.全面理解,逐次研读

B.仔细品味,融会贯通

C.读思结合,边读边记

D.灵活运用多种精读方法

39 .评价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发展性评价的核心是

A.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

B.关注学生在群体中的位置

C.关注和促进学生的发展

D.帮助学生认识自我

40.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

)①朗读②略读③精读④默读 A.①②③④

B.①③④

C.②③

D.①④

41.( )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核心点,也是新课程改革的主要目标

A.探究精神与合作能力 B.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C.自主意识和探究精神 D.合作能力和创新精神

42.阅读教学过程是

A.学生与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

B.学生与教师之间对话的过程

C.教师与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

D.学生、教师、文本、编者之间对话的过程 43.教案的特点有:

A.可操作性、创造性和实用性

B.科学性、一致性和实用性 C.科学性、创造性和简约性 D.科学性、创造性和实用性

44.以下不属于说话能力要素的是 ( )

A.组织语言能力 B.表情达意的能力 C.理解语言能力

D.应变能力

45.写作是学生必备的语文能力,在第二学段“写作”的具体表述是:

A.写话

B.写作

C.作文

D.习作 46.“先生的责任不在教,而在学,在于教学生学”。这是( )的观点。

A.凯洛夫

B.陶行知 C.赫尔巴特 D.孔子

47.口语交际有两个突出的特点( )A.实践性、情感性

B.综合性、实践性

C.综合性、情感性

D.综合性、随机性

48.语文课程三维目标是:

A.价值观、方法、过程 B.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C.知识、能力、方法 D.情感态度、过程、方法

49.教师的指导作用可以分为三种形式,即:

A.点拨、指点和指向 B.引导、指点和答疑 C.引导、帮助和指向 D.引导、指点和指向

50.下列不属于教师反思与发展能力的一项是:(

A.主动搜集分析相关信息,不断进行反思,改进教育教学工作 B.制定专业发展规划,不断提高自身专业素养

C.勤于学习,不断进取

D.针对教育教学工作中的现实需要与问题,进行探索和研究

51.学生写作积累材料的基本途径是:

A.听别人介绍

B.细心观察生活,用心感受生活

C.广泛涉猎各类读物

D.从网上搜索

52.语文教学中培养和训练想象力的主要方法有:

A.口语训练、设置场景、设置悬念

B.语言描述、加强引导、设置悬念

C.语言描述、设置场景、提高兴趣

D.语言描述、设置场景、设置悬念

53.教学是教师教和学生学的统一活动,这是( )的观点。A.陶行知

B.凯洛夫

C.赫尔巴特

D.孔子

54.我们研究的汉字教学方法是:

A.方法化、艺术化与信息化

B.科学化、规律化与信息化

C.科学化、艺术化与理论

D.科学化、艺术化与信息化

四、简释、简答题

1.语文2.语文教育的特点3.“红领巾 ”教学法 4.导读法 5.情境教学法 6.语文课程目标7.语文教材8.综合性学习9.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的基本任务 10.语文课程标准 11.阅读教学 12.课程 13.教学 14.列举识字教学的常用方法 15.写作教学16.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 17.请简述你对“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特点”问题的认识。18.语文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建议。19.如何理解“语文素养”这个概念? 20.《小学教师专业标准》中对教师“ 组织与实施”这一专业能力的要求有哪些?21.《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的教学实施建议有哪些?22.请谈谈您对“有感情地朗读”这一语文课程目标的理解。23.我国传统语文教学的三大经验、三大问题、四大弊端分别是什么?

24.《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对语文课程评价提出了哪些建议? 25.简述语文教育的发展史。

26.新课程实施中,教师角色和教师教学行为将发生哪些变化? 27.简述语文综合性学习的特点。

28.全日制义务教育阅读教学的总目标是什么? 29.语文新教材新在哪里?

30.全日制义务教育口语交际教学的总目标是什么? 31.在写作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思维训练应注意哪些? 32.语文教学设计的指导思想有哪些?

33.如何创造性地使用好教材,变“教教材”为“用教材教”? 34.作文修改的主要内容有哪些? 35.良好的阅读习惯包括哪些内容? 五.案例分析题目

1.教学《愚公移山》时有学生提出:愚公的精神可嘉,但解决问题的方法不足取;移山之举得不偿失,不如开路或干脆搬家。你怎样回答?

2.鲁迅《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说,覆盆子的“色味都比桑椹要好得远”。学生提出补语“远”用词不当,应改为“多”。你如何回答?

3.下面是一位教师在实施《荷塘月色》教学时的开头导入环节,试针对此设计作一评析。

教师:我们对朱自清这个名字并不陌生,初中时学过他的什么散文名篇?是的,朱自清是一位散文大家,同学们对他的生平经历还知道些什么?(以上答问可灵活掌握,以下教师简述)

教师:是的,朱自清先生由一位小资产阶级出身的知识分子锻炼成长为“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的著名诗人、作家、学者,经历了艰难曲折的道路。今天学习他的代表作品《荷塘月色》,从中又看到他在大革命失败的日子悲愤彷徨的复杂心情和了解他为什么要在对美好景物的描摹中排遣哀愁的原委。当然,教学重点应放在:作品结构、语言、技法的分析理解上,从而认识本文主旨。(播放录音或教师表情朗读) 4.《〈论语〉十则》是七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也是中学阶段学生接触的第一篇文言文。下面是一位教师的课堂教学实录的片断。请根据这位教师的课堂教学设计与课堂实际内容,选择一个角度,谈谈你对于文言文教学问题的看法。

在正式的内容讲完之后往往要组织一些活动课,它是“大语文教育”的重要一翼。当年杭州二中的著名特级教师林炜彤先生曾对我说过:学生最讨厌什么样的课?——公开课;最喜欢什么样的课?——七扯八扯的课。我理解,所谓“七扯八扯的课”,其实就是活动课,就是教学内容向课外、向生活的延伸。由于能扩展视野,满足好奇心和求知欲,又没有必须完成的作业,它倍受学生欢迎。活动课还能密切师生关系,加深师生感情。别忘了,“亲其师”才能“信其道”。我在这一课组织的活动是:

①网上拜访孔子。点击进入: “中国孔子”网站;孔子博物院;孔子箴言名句。这些网站中有许多有趣的东西。

②中央电视台“千秋史话”节目之《孔子》(我这里有一套“千秋史话”的光盘)。电视往往是很有吸引力的。

③探究性学习。这一项最有价值。我这样安排:

朱熹说:“读书无疑者须先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你有疑,特别是“无疑之疑”吗?在适当的时候老师提出自己准备的问题:“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这三句有什么内在联系?可能不可能没什么联系?先对学生交代,这个问题,是许多人不解的问题,几个语文网站的“论坛”中都有人提出和讨论这个问题,可惜结论都不能让人信服。你若能解决这个问题,就是一种创见。

5.天津某校一次单元考试之后,学生陈欣然只考了58分,泪流满面地向老师请求“借”2分,因为考不及格回家要挨打,保证以后多考分还分。假如你是这个学生的老师,你将怎么办?为什么?

六、教学设计或论述题

1.任选七年级语文教材中的一篇课文,撰写步骤完整的教学设计方案。2.根据要求组织高中语文课本第三册杜甫《登高》一诗的教学。

附: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长做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①导入新课的方法有很多种,请选择一种的导入方法,为《登高》设计一个导语。 ②指导学生阅读的基本方法: ③组织学生议论的主要议题: ④教师讲解的重点:

⑤指导学生练习的基本方式: ⑥最佳板书设计:

3.以“我最喜欢的季节”为主题,设计九年义务教育第四学段作文课指导。4.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我爱这土地》·艾青

假如我是一只鸟,

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

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

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

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

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

——然后我死了,

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

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一九三八年十一月十七日

①如果要请你来为九年级学生命制试题,请以这首诗为阅读材料,设计二道阅读理解测试题,并注明参考答案及分值。

②如果要你用一课时讲授这篇课文,学生对象是九年级学生,请你为这堂课设计一份板书。 ③如果要你用一课时讲授这篇课文,学生对象是九年级学生,请你设计这堂课的教学目标。 5.根据下列课文写一篇教案,要求写成简案,能够体现新课改精神,包括课题、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和板书设计等部分。

黄纱巾

薛 涛

女孩放学要经过一个小小的服装市场。

女孩看见并喜欢上了一条黄纱巾。女孩停住不走了,呆呆地看。

卖货的是一个中年人。买下吧,孩子,就剩这一条了,只卖10元钱。女孩无奈地摇摇头。钱,女孩没有。

可以向家里要嘛,我给你留着,看得出你很喜欢它。女孩恋恋不舍地离开了。

整个晚上,女孩都下不定向家里要钱的决心。最终,女孩也没提要买黄纱巾的事,并发誓永远不提这件事。家里不富裕,女孩知道。

女孩再走过小市场时,老远就看见黄纱巾还在那儿飘舞着,像一只黄蝴蝶。女孩远远看了一会儿,才慢慢走近。

带钱来了吧?女孩摇摇头。中年人抚摸着这条黄纱巾又看着女孩,并想象了一下,觉得女孩与黄纱巾搭配在一起是绝妙的组合,就很替女孩惋惜。你喜欢它,没错?嗯,女孩认真地点点头。女孩准备离开了。注定买不下它,不如早点儿走开好。女孩刚走开,中年人已摘下黄纱巾,并追上女孩。孩子,送给你吧。收下。你围上它肯好看。女孩一愣。 不,我不能白收人家的东西。女孩毫不犹豫地说。收下,是我愿意送的。我自愿的。不能!那样我会很难受,比得不到它还难受。

女孩跑开了。女孩又回过头说,反正站在楼上能看见它。能看见它,就很好了。 中年人立在那儿。

从此,女孩不再从那里经过。注定买不下它,绕开它不是更好吗?女孩写作业累了就往楼下看看,看看那条在微风中舞动的黄纱巾。

许多天过去了,那条黄纱巾仍旧挂在那里。它为什么一直挂在那儿没人买?那条黄纱巾,装饰了女孩的梦。

其实很简单,中年人挂了个标签在旁边。标签上写着:永不出售。

6.当前语文教育名家有哪些?您最喜欢哪一位,为什么? 7.语文教学之我见。

8.请结合所学内容谈一谈对语文教学中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的认识。

【2012.6.26】

1.

古代六艺中的书相当现在的()

2.

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是工具性和()的统一。

3.

语文课堂与教学实践是人们有目的地开展语文课程与教学活动的教育实践,可以区分为管理、研制和()三种类型。

4.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设计的三个维度是:()()() 5.

阅读教学的重点是() 6.

语文教材具有()的功能

7.

语文教学目标表述的四个基本要素是() 8.

探究性学习是与()相适应的基本学习方式。 9.

教学过程的基本特点是() 10.

实施探究性学习的根本要素是(相信学生)

11.

任何学科都把语文作为教学的工具,所以语文是(基础课/基础性学科/基础工具性课程)

12.

传统的语文教学情境只有(课堂教学)一种。 13.

语文教学目标的行为主体是()。

14.

写作教学的内容就是教师运用科学、系统的方法指导学生进行的各种()。 15.

()是教师引起、维持、促进学生学习的全部行为方式。

16.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是以()为研究对象,探讨其客观规律,总结其有效的教学方法,以求提高语文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的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应用理论学科。 17.

当代教育的核心问题是有关()的问题。 18.

新课程标准的基本价值取向是()。 19.

阅读教学的内容包括(),(),指向过程与方法目标的阅读方法。 20.

语文课程的终极目标是形成学生的()。 21.

语文单独设科的时间是()。

22.

我国教育史上语文学科从古代传统教育的综合性社会学科中独立出来后的第一个正式名称是()。

23.

现代语文教材的四种内容要素分别是范文系统、()。 24.

我国古代的各类文选读本中影响最大、流传最久的是()。 25.

20世纪末的教育教学改革实验中创立“三主理论”的是() 26.

智力的核心是()能力。

27.

用语要适应语言环境,写作时候考虑具体的时间、地点、场合、上下文的精神,考虑到不同的目的和对象,考虑到文章体裁的特点等因素指的是()A准确B简明C得体 28.

教学是教师教和学生学的观点是()提出来的。A陶行知B赫尔巴特C凯洛夫 29.

综合性学习的主要特点是(整体性、自主性、开放性)。 30.

我国古代的封建社会教育中汉代的主要课程是()。 31.

简释课程论

32.

简释语文教学规律 33.

简释语文教材 34.

简释阅读兴趣 35.

简释写作教学

36.

语文教学设计的指导思想是什么?

37.

简述《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总目标的教育思想。 38.

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层次性是什么? 39.

教学能够实现简捷性的原因是什么?

40.

请结合所学内容谈一谈对语文教学中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的认识。

第16篇:语文课程教学论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

第一章:

什么是课程?什么是课程论?

课程各级各类学校实现教育目标而规定的教学科目及它的目的、内容、范围、分量和进程的总和,包括为学生个性的全面发展而营造的学校环境的全部内容。

课程论是依据对学科系统、学生心理特征、社会需要的不同认识和价值取向而建立起来的关于课程编订的理论和方法体系。 什么是教学?什么是教学论?

教学是教师引起、维持、促进学生学习的全部行为方式。

教学论是教育学中的一门分支学科,研究教学情境中教师引起、维持、促进学生学习的行为方式,对教师的行为方式进行科学概括,作出一般的、具有普遍性的规定或解释,用以指导教学实践。

课程论与教学论的关系?

国外四种意见:1.课程论与教学论之间彼此独立。2.两者相互交叉。3.两者相互包含.4.两者既互相独立,又互相作用。

国内四种意见:1.教学论包含课程论 2.课程论包含教学论 3.相互独立论 4.课程与教学整合论。

现代课程与教学论:二者正通过整合,达到统一。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的发展演变:

1孕育于教育学时期(1902——1918) 。1902年钦定京师大学堂设立师范馆,开设《教育学》中的“国文教授法”。

2.国文教授法时期(1918-1924).重点四暗示教师的“教”,很少涉及学生的“学”。3.国文教学法和国语教学时期(1924——1939)陶行知倡导将“各科教授法”改为“各科教学法”

4.语文教材教法时期(1939——1978)突出了语文教材研究 5.语文教学法和语文教学论时期(1978——1989) 6.语文教育学时期(1989——1997) 7.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时期(1997——今) 教育史上曾出现过的三大课程流派的是什么?

•学科中心课程论的课程目标 以掌握学科的基本知识、基本规律和相应的技能为目标。•人本主义课程论的课程目标 以追求人的和谐发展为目标,希望在教育过程中实现和发展人的本性、人的尊严、人的潜能。•社会再造主义课程论的课程目标 是主张根据社会的需要确定教育目的和课程活动。

世界上最早的教学论专著是什么?

中国古代的《礼记〃学记》篇是世界上最早的教学论专著。 一般认为最早的较为系统的教育学专著是什么?

一般认为,最早的较为系统的教育学专著是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 里面有教育原理、教育制度、学校组织、课程设置、教学法等。 在我国,教学的词义主要有哪几种? 在我国,教学的词义主要有四种。

教学即学习指自学和通过人教而学两种不同途径的学习

教学即教授 1912年公布的《师范学校规程》中规定教育学科包含教授法,教学即有了教授之义。 教学即教学生学 1917年后,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提出:“先生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教学生学。”据此,“教学”的含义即“教学生学”。

教学是教师教和学生学 根据凯洛夫的《教育学》中,“教和学是同一过程的两个方面”的观点,“教学”的含义是:教师教和学生学。 教学理论流派主要有哪些?

哲学取向的教学理论 以知识授受为逻辑起点、从目的和手段进行展开的教学理论体系。行为主义的教学理论 把刺激—反应作为行为的基本单位,认为学习即“刺激—反应”之间联结的加强的教育理论体系。认知教学理论 认为教学就是促进学习者内部心理结构的形成或改组的教学理论体系。非指导性教学理论 认为教学即促进,促进学生成为一个完善的人的教学理论体系。

在人们的思维和研究中,“教学什么”和“怎样教学”的不同侧重会导致怎样的结果?为什么?

突出“怎样教学”,孕育出了以教学方法为核心和取向的“教学思维”方式,促进了教学方法的发展。但内容决定形式,仅有教学方法的花样翻新,无法使教学出现质的变化,会影响教学的改革和发展。

突出“教学什么”,孕育了以课程为核心的“课程思维”方式,使人们自觉地站在“教什么”的课程立场来认识和解决“怎样教学”的问题,但开发出的课程必须要有适当的教学方法来实行,才能保证课程改革的成功。忽视教学方法,课程改革会最终搁浅。 语文教学法的基本任务是什么?

认识语文课程与教学现象,揭示语文课程与教学规律,指导语文课程与教学实践。

第二章:

六艺:礼、乐、射、御、书、数

什么是“

三、百、千、千”?什么是“五经”、“四书”?

三、百、千、千” 我国古代流传的最著名的蒙学读物,即《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千家诗》,主要作用是集中识字。

n “五经” 《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的合称,中国古代教育教材。 n “四书” 《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四部著作的合称,中国古代教育教材。 什么是文选读本?

文选读本是我国古代用来进行读写训练的主要教材。如萧统的《昭明文选》(我国现存最早的诗文总集)、《古文观止》等,各类文选读本所选的大都是各个朝代的名家名篇。 古代识字教学的经验有哪些?

集中识字,为读写打基础;使用韵语和对偶,便于朗读、记诵;正确处理“文”与“道”的关系;联系日常生活,激发儿童的兴趣 古代阅读教学的经验有哪些?什么是评点法?

熟读、精思、博览 以诵读为基础熟读,记忆理解,形成语感;在熟读的基础上精思,有所感悟;在熟读精思的同时,广泛涉猎,博览群书。

评点法 评点法是对文章进行“圈点”、“评注”,是古代阅读教学的主要方式。“圈点”是指在阅读时给字句画上符号。“评注”是把对内容和文字的评论写在正文旁或行间。 古代作文教学有哪些经验?

注重基本功训练,读多写多改,作文从模仿入手,先放后收 中国传统教育有哪三大问题?

语文教育的性质和目的问题-语文教育成了政治教育、道德教育的工具,成了科举考试的附庸。教学内容问题-教学内容陈旧片面,主要是识字、读古文、作古文。教学方法死板、单一,就是诵记和模仿。

中国传统教育有哪“四大弊端”?

脱离语文实际,脱离应用实际,忽视文学教育,忽视知识教育

近代语文课程与教学的巨大变革有哪些?

1904年语文单独设课。国文名称出现(1912年)。现代文进入语文教学。 语文单独设科,《奏定学堂章程》的意义

1.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由政府正式颁布的第一个现代学制,史称“壬寅学制”。—1902《钦定学堂章程》

2.1904《奏定学堂章程》“癸卯学制”。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由政府正式颁布,在全国范围内推行的现代学制。实行分科教学,是我国现代教育的开始。把语文课程从古代的综合性社会学科中分离出来。标志着传统语文教育向现代语文教育的过渡。 语文学科曾用过的名称有哪些?语文学科独立后的第一个名称是什么?

曾用过读经、词章、字课、习字、作文、读经讲经、中国文字、中国文学、国文、国语、语文、汉语、文学等名称。

“国文”是我国教育史上语文学科从古代传统教育的综合性社会学科中独立出来后的第一正式名称。

现代语文产生的背景是什么?表现在语文教学中的主要变化是什么? 现代语文学科是新文化运动、特别是白话文运动和国语运动的产物。

在“白话文运动”和“国语运动”的推动下,北洋军阀政府于1920年通令全国,小学开设“国语”,主要教白话文;中学开设“国文”仍然教文言文。

30年代的研究:主要讲解内容、全面理解和掌握文章的内容和技巧、精读和泛读相结合、指导学生自学。

语文学科的定名:

1949年,中央人民政府教育部根据原华北人民政府教育部教学改革的经验,接受叶圣陶的建议,统称“国语”、“国文”为“语文”。 简述关于《红领巾》教学的讨论。

1953年,在普希金指导下因课文《红领巾》教学引发了一场教育大讨论,内容涉及教学时间和效率,教师的积极性和学生的主动性及各自在教学中的作用,组成语文课的因素及分析等教学方法。这场讨论推动了语文教学方法的改革,建立了现代文教学模式。 简述“汉语、文学分科教学实验”。

为了避免语言、文学混合教学所产生的弊端,我国语文教育在1956年秋实行汉语、文学分科教学实验。汉语系统地讲授汉语知识,文学强调纯文学和文学史系统。这是我国第一次有组织有领导的对语文教学的科学化和系统化的探索。时间虽短,却为以后的语文教学改革积累了宝贵的经验教训。

二十世纪60年代初语文教育大讨论的贡献?

确定了语文是基础工具的学科性质;编写出了以现代文为主的相对稳定的全国通用教材;提出了加强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教学的原则。

第三章: 语文课程基本理念 1.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2.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

3.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4.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 对语文名称的不同认识。

对语文名称有多种认识,语言文字(吕),语言文学、语言文章(叶),语言文化,汉语文学,等等,不同的名称说明人们对语文课程认识不同,也说明人们在不断探索语文课程及其性质,并在不断深化对语文课程的认识。 怎样理解语文课程的基础地位?

“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是一切学习的基础,是工作和生活的基础,“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 语文课程的性质和基本特点?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为什么说语文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语言是一种特殊的工具,它是思维的物质外壳,任何语言的形式都是同其思想情感的内容一起存在的。学习语文不能离开它所负载的文化,离开了就要成为空洞无物的东西。语文学科的工具性使它区别于其他学科,语文学科的人文性使它区别于其他工具。若不能正确理解二者的统一,就会出现各种偏差。 新课程的基本价值取向是什么?

新课程的基本价值取向是:“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这是我国素质教育课程体系的根本要求。“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要求21世纪的中国课程顺应时代潮流,追求新的课程理念。

新课程目标体现哪些新的价值观?

确立起新的知识观 。通过确认知识的不确定性,新课程具有了“探究本位”、学生中心的性质。确立起新的学生观 。新课程把学生的个性发展视为课程的基本目标。确立起课程与社会生活的联系。回归生活世界是新课程目标的重要特色,它使新课程植根于社会生活的土壤。

谈谈对语文课程“三维目标”的认识。

从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理念出发,加强课程目标中“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一重要维度。从语文课程的性质和特点出发,突出课程目标的实践性,将“过程与方法”作为另一重要维度。从现代社会对公民素质的要求出发,对语文“知识与能力”这一维度也有新的理解。三维目标密切联系,相互渗透,在教学中统一,在过程中统一。 语文课程目标有哪些作用?

语文课程目标的作用:导向作用、推进作用、控制作用、评价作用、管理作用等。 语文课程目标有哪些特征? 明确性和模糊性,连续性和阶段性。 语文课程总目标的基本精神突出了哪些思想?

总目标是基于人的终身需要以及和谐发展所必须具备的基本语文素养而提出的,其基本精神体现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

一、思想性与审美性的统一。具体说来,其中突出了以下思想。

1、突出了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的主体地位。

2、突出了现代社会对语文能力的新要求。

3、突出了语文课程的实践性本质。

语文新课程在识字与写字目标中突出了哪些方面?

新课程标准加强了在情感态度方面的要求,重视识字写字的姿势和良好习惯的培养。例如“喜欢学习汉字,有主动识字的愿望”,“养成正确的写字姿势和良好的写字习惯”;“对学习汉字有浓厚的兴趣,养成主动识字的习惯”。强调逐步培养独立识字的能力,例如“能熟练地使用字典、词典独立识字,会用多种检字方法。还强调通过识字写字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在课堂阅读活动中,教师担当着什么样的角色?

教师是课堂阅读活动的组织者、学生阅读的促进者,也是阅读中的对话者。教师作为文本与学生的中介,他的思想深度、文化水准、人生经验、审美水平要高于学生,他可以起向导的作用,但决不能取代学生在阅读中的主体地位。(要重视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在阅读教学中,存在着多重对话关系,如学生与作者、文本对话,教师与学生的对话,学生与学生的对话,教师与作者的对话,但对话的中心是每一个学生个人。必须强调阅读的自主性和独立性。文本的意义是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自行发现、自行建构起来的,要让学生自己阅读,自己学习阅读。要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和体验。) 了解语文新课程在培养学生个性化写作能力方面的要求

鼓励自由表达,在写作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例如“力求有创意的表达”。倡导写作的个性化,例如“注意表现自己觉得新奇有趣的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写作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 语文新课程关于口语交际的技能要求必须在哪些前提下才有意义?

口语交际的核心意思是“交际”二字,所以情感态度十分重要。表现为人际交往的文明态度和语言修养,如自信心、勇气、诚恳、尊重对方、有主见、谈吐文雅等。

语文课程目标强调以贴近生活的话题或情境来开展口语交际活动,重视日常生活中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重在参与,体现了口语交际的实践性。 综合性学习阶段目标要求学生在哪些方面有所发展? 1.乐于探究2.自主学习3.主动参与4.勤于动手 普通高中语文新课程目标简析

由总目标、必修课程目标、选修课程目标构成,较好地实现了与义务教育语文课程目标的衔接,体现了高中语文课程目标的特点。总目标要求学生在五个方面获得发展:积累•整合,感受•鉴赏,思考•领悟,应用•拓展,发现•创新。必修课程目标:阅读与欣赏,表达与交流

语文课程标准的性质和作用是什么?

语文课程标准,是由国家教育行政部门制定颁发的,用纲要形式规范语文课程的指导性文件。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 制定语文课程标准的依据有哪些?

国家的政策法规,国情的特点,学科的知识结构和教学规律,社会的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的需要等。

1978年《全日制十年制学校中学语文教学大纲》对语文知识提出的具体要求是什么? 精要 好懂 有用

1963年《全日制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草案)》有什么特点?

明确地提出语文学科的工具性质。强调语文学科的个性特色。提出:“一般不要把语文课讲成政治课,也不要把语文课讲成文学课。”正确阐述了语文教学中的“道”和“文”不可分割的科学辩证关系。指出“以道为主”“以文为主”“道和文并重”都不符合教学实际,强调文道统一。重视基本训练和能力培养。选材重视思想教育的任务。 本次课程改革为什么用“课程标准”代替教学大纲?

1.从功能目标上看,从重视知识传授、技能培养的人的单向度发展转向重视“全人”发展,由重视选拔取向的精英教育转向大众教育。2.从课程内容上看,改变过于重视书本知识的繁难偏旧现状,密切课程与社会生活和时代的联系。

3.从课程结构上看,改变过于强调学科本位,强调学科间的联系与综合。

4.从教学方式上看,由关注怎么教的具体方法问题转向关注为什么教的目标问题和教什么的内容问题,关注教学的本质问题,努力引导、帮助和促进学生学习。

5.从课程评价上看,改变以往的评价过于强调甄别的选拔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

6.从课程管理上说,增加了一定的弹性,有利于课程资源的开发和选择利用。什么是语文教材?

泛指对人的语言文字产生影响的一切书面的、非书面的语言材料;特指根据语文教学大纲或课程标准编写的,供语文教学中师生使用的材料;专指语文教科书,即课本 语文教材主要有哪些功能?

语文教材的功能主要体现在以下一些方面:智德启迪,语文历练,语文积累,知识扩展。 中学语文教科书的内容要素形成了哪几个系统? 范文系统;知识系统;实践活动系统;助读系统 如何正确认识和把握 (使用)语文教材?

(正确认识和把握语文教材,首先要具备三个必不可少的条件:一是转变教育思想观念,认识课程与教学的关系;二是要有真本领,即有比较扎实的语文功底,善读善写;三是有责任心,愿意刻苦钻研,精益求精。)统观全套教材,了解编辑意图;熟悉整册课本,明确教学重点;钻研教材内容,研究教学策略;灵活运用教材,适当调整。 语文教学设计的正确指导思想是什么?

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强调师生交往的互动性和互惠性。 在教学中努力体现语文的实践性和综合性,强调结论和过程的统一。 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导向、强调认知和情意的统一。 正确处理基本素养与创新能力的关系,强调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语文学习规律,选择教学策略。

语文教学设计的主要内容

明确语文教学目标;安排语文教学内容;选择语文教学方法:构成语文教学过程;组织语文教学评价。

如何理解“三维目标”中“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一维度?

情感不仅指学习热情、兴趣、动机,更是内心体验和情感世界的丰富。态度不仅指学习态度、责任,更是指乐观的生活态度、求实的科学态度、宽容的人生态度。价值观不仅强调个人价值、科学价值、人类价值,更强调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科学价值与人文价值的统一,人类价值与自然价值的统一。

语文教学目标的陈述应该注意什么问题? 1 行为主体应是学生,而不是教师。

2、行为动词尽可能是可测量、可评价、可理解的。

3、行为目标陈述有两类基本方式:结果性目标方式,体验性或表现性目标陈述方式。

4、必要时,附上产生目标指向的结果行为的条件。

5、要有具体的表现程度。

6、一般情况下,语文教学目标陈述的基本要素有四个:行为主体、行为动词、行为条件、表现程度。

例:“培养学生革命的骨气,提高学生写议论文的水平。” 上面的语文教学目标的陈述是错误的,指出其错误,分析其错误原因。

一般情况下,语文教学目标陈述的基本要素有四个:行为主体、行为动词、行为条件、表现程度。语文教学目标陈述必须从学生的角度出发,行为主体必须是学生,只有这样才能体现学生的主动性。上面的陈述的行为主体是教师,而不是学生。其次,行为动词尽可能是可测量的,可评价的,可理解的,以便于教学时把握和评价时适用,上面的陈述不仅主体不对,而且也无法测量和评价,故其陈述是错误的。 语文教学内容设计的原则有哪些?

1、语文内容与语文形式统一的原则

2、语文教学中发展智力的原则

3、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全面训练协调发展的原则

4、语文课程资源的优选和重构原则 语文教学内容设计的具体要求是什么?

教学内容要恰当,教学内容要充实,教学内容要做到重点突出、难点分散、疑点明确 语文教学方法设计的依据是什么?

要依据教学规律和教学原则,要依据教学目标与任务,要依据教学内容,要依据教师素质,要依据学生特点,要依据教学的组织形式、时间、设备条件 语文教学方法设计的原则是什么?

1、多样性原则。

2、综合性原则。

3、灵活性原则。

4、创造性原则。语文教学评价有什么意义?

测定学习成绩,鉴定教学效果,检验管理水平,获取反馈信息,预测发展方向 语文教学评价应注意什么问题?

评价的目的不仅是为了考查学生实现课程目标的程度,更是为了促进学生发展。突出语文课程评价的整体性和综合性。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都是必要的,但应加强形成性评价。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相结合,更应重视定性评价。实施评价,应注意教师的评价、学生的自我评价与学生之间互相评价相结合。根据各学段目标达成的要求,抓住关键,突出重点,进行全面综合的评价。 简介教案的内容及要求

课时计划包括课题,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课时,教学方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教后记等。教案必须具有科学性、创造性和实用性。 识字教学的方式方法

关于识字教学的方式方法,目前影响较大的有集中识字、分散识字、注音识字、字理识字、字族文识字等。

第七章:

良好的阅读习惯包括哪些方面?

边读边思边动笔的习惯,使用工具书的习惯,勤于读书的习惯,质疑问难的习惯,健康读书的习惯

阅读能力的要素有哪些?

阅读感受力阅读理解力 (基本阅读能力),阅读欣赏力,阅读评价力,阅读创造力,阅读迁移力

朗读技巧的训练突出哪四个方面?

(朗读是凭借声音语调,领会作者思想情感的阅读方法。是把无声的文字化作有声的语言。把单纯的视觉作用转化为各种感觉的综合作用,从而加强对书面语言的理解和掌握。) 朗读技巧的训练应突出停顿、重音、语调、节奏等四个方面 朗读与默读、精读与略读的不同要求

朗读的基本要求是:用普通话,正确,流畅,有感情。默读是不出声的阅读,视觉接受文字符号后,直接发射给大脑,立即理解。应注意:

1、速度。

2、理解。3、习惯。

精读是一种为了达到对读物的充分理解而进行的阅读。这种方式要求认真、仔细、精确地研读读物,最后完全理解阅读材料的内容和形式。应注意:

1、全面理解,逐次研读。

2、仔细品味,融会贯通。

3、读思结合,边读边记。

4、灵活运用多种精读方式。略读训练要注意把握大意,抓住重点。提高阅读速度 凯洛夫的五环节教学法包括哪几个环节?

20世纪前期,苏联教育家凯洛夫创立了五环节教学法:

1、组织教学;

2、复习旧课;

3、讲授新课;

4、巩固新课;

5、布置作业。组织课堂讨论要注意什么问题?

1、明确目的

2、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3、教师要有民主的态度 什么是“读读、议议、讲讲、练练”教学法?试举例说明。

该方法是阅读评点、谈话、讨论、讲解指导、组织练习等各种阅读教学方法的综合运用,具有广泛的适应性。其一般程序为:指导学生阅读;组织学生讨论;精讲;进行口头或书面练习。例如(略) 什么是“情境教学法”?

利用生活场景、图片、幻灯、投影、录像、演课本剧等方法,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使学生在具体直观的情境中观察、体验、思考、练习,从而掌握教学内容,完成训练任务。

第八章:

什么是写作?写作训练的内容主要有哪些?

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表达思想、交流情感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达的过程。在中小学阶段,学生写作一般指的是学生写文章、写短文。

写作训练的内容主要有:育人训练;积累训练;思维训练;语言训练;技能训练;文体训练;写作速度训练

联想的方式主要有哪些?

联想的方式有很多,主要包括接近联想、相似联想、对比联想三种。通常所说的“爱屋及乌”、“睹物思人”、“瑞雪兆丰年”等,都属于接近联想。“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属于相似联想。“读书有`蜜蜂式`和`蚯蚓式`,是博采百花酿成花蜜,还是吃进泥土又排出土粒”,属于对比联想。 写作教学中的思维训练包括哪些内容?

1、善于联想与想象;2、深入地思考生活;

3、全面、辨证地看问题;

4、多角度、多侧面地认识事物。

学生书面语言训练应达到什么要求?

1、准确;

2、简明;3、得体;4、生动。 记叙文写作训练的要点是什么?

1、写清楚;

2、写具体;

3、恰当运用议论、抒情。说明文写作训练的要点是什么?

1、抓住事物的特征;

2、掌握说明的顺序;

3、语言准确、平实。议论文写作训练的要点是什么?

1、指导学生立意;

2、选用恰当的论证方法;

3、表达准确、严密。应用文写作训练的要点是什么?

1、强化常见应用文的格式训练;

2、语言要简明得体,注重规范性 写作教学的一般过程是什么?

教师引导,学生定向;教师指导,学生写作;教师批改,学生参与;交流讲评,互相沟通。 写前指导应注意什么问题?

写前指导应适度、恰当。应把重心放在激发兴趣、开拓思路上,并给学生留下思考想象的空间,注重开启学生情感这一源泉。使学生觉得有东西可写,有方法可循。指导方式以集体为主,一般采用讲解法、谈话法和讨论法。 作文批改的主要要求有哪些?

有针对性,讲求实效;多批少改;内容兼顾形式。 作文讲评的主要要求有哪些?

要有重点;发挥多种功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作文讲评的常见方式是什么?

综合讲评;典型讲评;专题讲评;对比讲评。 命题作文有什么特点?

命题作文是由教师出题目,学生据题作文的一种训练方式。

它有利于直接体现作文教学的意图,实现作文教学的系统性和规范性。能够密切配合阅读教学,便于教师进行指导、批改和讲评,避免作文教学的片面性和盲目性。但如果命题不当,就会使学生对作文产生畏难情绪,失去兴味,达不到训练目的。 想像作文训练的具体方式有哪些?

关联式想象作文;扩展式想象作文;延伸式想象作文;假想式想象作文;寓意式想象作文;科幻式想象作文。

话题作文与供料作文的主要区别有哪些?

(话题作文是用一段提示语指明写作范围,启发思考,激活想像,让习作者在同一个谈话中心下,陈述各自从不同角度、不同立场产生的观点,或联想到的经历、体验。)话题作文与“供料作文”的区别主要在于:从审题上说,话题作文强调的是“有关”,不在审题立意上故意为难考生,而供料作文的主旨要与材料吻合;从文体上说,话题作文淡化了文体意识;从结构上说,供料作文中的“料”是必须使用的,而话题作文所提供的材料,仅起一个帮助学生理解话题的意思,写作时可以不联系材料。 什么是研究性作文训练?其训练程序通常是怎样的?

从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当中选择和确定研究性题目,用类似科学研究的方法,通过多种渠道主动地收集资料,加工处理资料,并撰写研究报告或研究论文。训练程序如下:选择课题;设计方案;收集整理资料;撰写研究报告或研究论文;及时评估与交流。

第九章:

口语交际训练的基本内容有哪些?

1、口语交际态度:耐心专注地倾听,自信负责地表达;

2、语音辨识力;

3、话语记忆力;

4、话语理解力;

5、话语的评判力;

6、口语表达能力;

7、口语应对能力。口语交际训练的方式方法有哪些?

听讲;诵读;复述;答问;讲述故事和见闻;专题演讲;即席发言;讨论或辩论,等等。 语文综合性学习有何特点?

1、整体性 语文综合性学习的整体性特点主要体现为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和听说读写能力的整体发展。

2、开放性 课程目标具有开放性;课程内容具有开放性;课程范围具有开放性;评价标准具有多元性。

3、实践性 强调书本学习与实践活动的紧密结合。

4、自主性 突出学生的自主性,重视学生主动积极的参与精神,主要由学生自行设计和组织活动,自己选择学习目标,安排学习内容,选择学习方式,选择指导教师,决定活动结果呈现的形式。

5、生成性 随着学习活动的不断展开,新的目标不断出现,新的主题不断生成,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认识和体验加深,创造性的火花不断迸发,这是语文综合性学习生成性的集中表现。 兴趣的种类有哪些?

需要所产生的兴趣,是对事物或活动目的的兴趣,叫间接兴趣,又叫理趣; 由选择所产生的兴趣,是对事物或活动本身得兴趣,叫直接兴趣,又叫情趣; 具有审美价值的兴趣叫乐趣。 语言感知能力的获得靠什么?

语感能力的获得,不是单靠查字典或其他工具书,也不是单靠书面学习,而是根据在日常生活中积累的丰富真切的生活经验所形成的对于语言文字的感知能力。必须在日常生活中随时留意,得到真实的经验,对语言文字才会有灵敏的感觉。

第十章:

语文教师的专业能力一般包括哪些方面?

1、语文教学设计能力

2、语文教学实施能力

3、语文教学评价能力

4、语文教学研究能力5、班级和团队组织能力

6、运用教学语言的能力

7、语文教学应变能力 什么是语文教学研究?其最大特点是什么?

语文教学研究就是运用教育理论和语文教育研究的方法,研究和解决语文教育历史和现实中得理论和实践问题,认识和掌握语文教育的客观规律,以便提高教学质量,丰富教学理论,促进教学改革。

最大特点,就是理论联系实际,教学促进研究,研究提高教学。

第17篇:语文课程教学论

语文课程教学论课程论文

——论课堂教学与课外拓展的相互结合

姓名:麻晓桢 学号:2012620059 班级:汉语言文学专业2012级4班

【摘要】在语文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如何开放语文课程,把更多的时间交给学生去搜集、去整理、去探索、去思考、去创造,把语文学习与平时的生活充分的联系起来,并让学生将思考探索的结果重新回归到开放的课堂教学中来,去合作,去交流,去探讨,发挥集体的力量,团队的力量,让学生蕴藏的智力得到充分的挖掘,思维的火花得到碰撞和闪光,让学生动脑、动口、动手,在“真情流露”中表现自己,体验成功,让语文课堂教学尽显生机。

【关键词】课堂教学 课外拓展 结合

【正文】

《语文课程教学论》中提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语文又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因而,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 这就决定了语文的学习不能局限于课堂,应该“从你的房子里面走出来”,把课堂延伸到课外,延伸到社会、生活,把学生带到更广阔的课外世界,开阔学生视野,锻炼学生思维,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语感,实现学生的主体价值,训练和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达到知识的迁移。

(一)课外扩展的定义

开放性课堂教学应当是民主的、和谐的、轻松的,师生间、学生间的多边活动易于展开。建构主义认为:学习过程是学生的认识思维活动主动建构的过程,是学生通过自身已有的知识、技能、经验与外界进行交互活动以获取、建构新知识的过程。它强调利用各种信息资源来支持学生的“学”。在开放性课堂教学过程中就要拓展并丰富学生的学习内容,以启动学生的思维并使其积极参与课堂教学,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以学生为中心,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由教师起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的作用,利用情境、拓展、会话等学习环境要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最终达到使学生有效地实现对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的目的。

(二)关于课外阅读的拓展

众所周知,语文学科不仅仅需要学生对于课堂知识的了解,同时还需要大量地也是必须的课外阅读拓展。但长期以来,中学语文课的课外阅读几乎成了一纸空文,情况不容乐观。具体表现在:高中阶段的学生由于各学科的课程负担过大,极大地压缩了课外语文阅读的拓展;初中生却因为自身和老师指导不利,很少甚至不会进行课外阅读学习,最终导致了中学语文课外阅读拓展这一关键学习过程的缺失。那么怎样才能够进一步强化语文学科,推进语文课程新的改革,加强在课堂之外的语文学习呢? 我认为有如下几条:

(1)加强合理、科学有效的学科指导。 (2)把课外阅读培养成一种学习的习惯。 (3)结合实际,合理评价、考查学生的学习成果。 (4) 阶段性、有步骤的推动课外阅读。

课堂,其实是学生从未知到已知的一个起始点,它只是学习过程中的一个阶段,而不是终点,课堂之外的课外阅读拓展则是对课堂教学的延伸,只有抓好课内和课外这两个同等重要的学习环节,那么我们的教学才是完整的,我们学生获取的知识才是系统的。

(三)拓展的几种策略

1、围绕文本积极备课,做好预设性拓展

2、立足课堂及时应变,进行生成性拓展 (1)巧用错误,归谬引申 (2)借助质疑,顺藤摸瓜 (3)直面发难,润物无声

抓课堂对话做好生成性拓展即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能力,又拓展了学生的思维广度和深度,提高学生思维的品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后才能自发、自觉地成为学习的主体。

(四)拓展应有的品性

在一节课中,抓准时机的好拓展往往会让人眼前一亮,会成为这节课的生命线。但过多、泛化的拓展却会削弱对文本的解读,起到喧宾夺主的作用。语文教学的拓展要有效,实在,就要遵循语文课自身的品性。

(1)文本性 “读文必须悟道,悟道要会读文。”“语文教学不仅要让学生读懂文章写什么,还要使他们感悟作者是怎样写的和为什么要这样写,引导学生就道悟文,品位作品的语言美,是语文教师责无旁贷的本分。”⑤这些话语强调的都是研读文本的重要性。教学需要拓展,但是决不能为了拓展而拓展,不能让拓展成为形式。拓展的时机、内容、宽度和深度等等要素都要围绕文本来考虑和设计。尤其是课内的生成性拓展往往有更大的随机性,更应该立足文本,否则“出口千言,离题万里”。文本拓展,要超越文本,更要反哺文本,离开文本的拓展那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如《雷雨》教学,许多老师图省力,就让学生看话剧或是电视剧来代替文本教学,结果是学生评价人物,不着边际。如《项链》教学中,不注意引导学生研读文本的伏笔,导致情节续写,荒诞离奇,一味搞笑求趣味。在《杜十娘怒沉百宝箱》教学时,让学生表演课本剧,不尊重课本,随意添加情节,追求表面热闹。这些都将失去拓展教学的“信度”。教师应在设疑激趣的基础上引领学生加强对文本自主诵读、感悟、体验,才会有新的发现和创造性评价。“真正的、严格意义上的、有信度的拓展应该是服务于课文教学的主题、有助于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和把握、能够有效地训练学生的思维的一种教学活动。”⑥只有注重文本性原则,才能使语文课象语文课,不至于上成思想品德教育课、时事分析课、影视音乐欣赏课等。

(2)必要性 语文的外延等于生活的外延,语文新课程改革要树立“大”语文教学观,密切语文与社会生活的联系。课堂拓展教学体现了中学语文教育原则中的“听说读写教学互相促进原则、语文训练与思维训练互相结合原则、课内语文教学与课外语文学习互相配合原则”,也符合新课标的“课程资源开发和整和”的要求。但课程改革中的语文与社会生活中的语文二者之间并不能简单的划上等号。有些教师由于对《语文课程标准》中关于语文课程资源的内涵的理解的偏差和对叶圣陶先生的“教材无非是个例子”这一观点的断章取义,于是,便随心所欲的将文本进行任意肢解和拓展,想怎样拓展就怎样拓展,想拓展成什么样子就是什么样子,从不考虑是否有拓展的必要,于是有些拓展就出现了画蛇添足、喧宾夺主的闹剧。如在《我若为王》的教学中,有的教师为了教学的形象化,就在课件中引进了《还珠格格》电视剧中的皇帝、皇后、皇子等画面,这可好,一下子就使课堂炸开了锅,那些学生是高兴了,可是课的效果就可想而知了。有些拓展不利于学生学到新的知识,或只对少数几个学生起作用的的话就失去他的实效性,就不予考虑。因此,在进行文本拓展时,首先要考虑其必要性。

(3)适度性 拓展要关注学生的接受能力,不以量多取胜。有效的拓展,内容不在多,而在于恰到好处。有效的拓展应该是原有文本的拓展,恰当的延伸更是原有文本的延伸。有些教师把课堂的拓展当作展现自己才华的“卖点”。笔者听过一堂《赤壁怀古》的公开课,该教师介绍苏轼时从三苏名震京师讲到乌台诗案讲到被贬黄州,从得罪当权、得罪皇帝的诗篇讲到皇帝的爱才不杀洋洋洒洒讲了十几分钟,比较形象还从周瑜的年少有为带出了周瑜精通音律的万人迷的风流形象。这样的课让学生爱听,但由于教师课外知识讲的过多,对学生进行课文的研读的指导就相应减少了,导致学生对诗的内容理解不透,重点没有抓住,不利于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拓展内容和形式一个接一个地抛出,容量是大了,但学生难以一下子掌握,甚至无所适从,课后没有什么印象,这样的拓展起不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再如:在《我与地坛》中大介绍史铁生与某国际体育明星的友谊、在《荷塘月色》中来段即兴的舞蹈表演,这样拓展虽能活跃课堂气氛,却谈不上提高语文素养。适度性原则要求课堂拓展时关注语文课本身的内涵,不必“每课必拓”,不要因追求时髦而失去文化本身的精髓。

【结语】

俗话说:“教无定法”,只有针对学生的个体差异,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采用多种不同的教学策略,才能使学生的个性特长和能力得到充分的发展。实施分层教学的方法,为每一名教师提供施展才华的舞台,也为每一名学生架设了成才的桥梁,充分体现“低进高出,高进优出”的教学理念。语文教学是一门艺术,要全面提升学生语文学习的能力,就需要不断地改进和创新,需要不断地变化和适应,虽然拓展已成为语文课堂教学模式的“流行风”,但却要以“有效”为第一追求,要达到有效,就需要教师从语文教学的本质发出,根据文本教学的需要,精心筛选拓展内容,悉心挑选拓展形式,适度控制拓展容量,准确把握拓展时机,把拓展融入到文本教学的环节中来,成为文本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只有这样,语文课堂拓展才能渐入佳境。 对语文课堂拓展的目的是优化课堂教学效果,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新课改下的开放性课堂教学所应用的拓展虽然有诸多的误区和不足,但它的优点正被广大的教师所实践着。我们教师只有脚踏实地的以文本为基础,遵循语文课该有的品性,做到“有教无痕,润物无声”,才能还学生一个自主的课堂,激情的课堂。

第18篇:语文课程教学论

语文课程教学论

一、填空题 (10分)

1、语文学科的发展

(1)学科萌芽期(1897—1921年) (2)学科草创期(1922—1949年) (3)学科徘徊期(1949—1977年) (4)学科发展期(1978年至今)

2、语文名称的演变

(1)语文单独设科——《奏定学堂章程》 (2)国文——语文单独设科后第一个正式名称 (3)“国语”——现代文进入语文教学 (4)“语文”——语文学科的定名

(5)汉语、文学——分科教学实验(1956—1958) (6) “语文”——1958年后至今

3、古代语文教材

(1)识字类: “三百千千”:《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千家诗》 其他:《声律蒙求》、《笠翁对韵》、《幼学琼林》等 (2)韵语知识类:《昔时贤文》、《名物蒙求》等 (3)经史类:“五经”“四书” (4)文选读本:

现存最早的诗文总集是《昭明文选》。

其后影响较大的有宋代真德秀编的《文章正宗》,谢机得编的《文章轨范》,清代吴楚材、吴调侯编的《古文观止》(影响最大、流传最久),姚鼐编的《古文类辞篡》、孙洙编的《唐诗三百首》等。

4、语文课程性质及其理解

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应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吸收古今中外优秀文化,提高思想文化修养,促进自身精神成长。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5、语文课程目标——义教和高中语文课程目标设计的结构框架、维度、五个方面(显性):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学习方式。 三个维度(隐形):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6、高中总目标的五个层面及其具体内容  积累•整合

能围绕所选择的目标加强语文积累,在积累的过程中,注重梳理。根据自己的特点,扬长补短,逐步形成富有个性的语文学习方式。了解学习方法的多样性,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能根据需要,采用适当的方法解决阅读、交流中的问题。通过对语文知识、能力、学习方法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要素融汇整合,切实提高语文素养。

 感受•鉴赏

形式——能力:

阅读优秀作品,品味语言,感受其思想、艺术魅力,发展想像力和审美力。具有良好的现代汉语语感,努力提高对古诗文语言的感受力。

内容——情感:

在阅读中,体味大自然和人生的多姿多彩,激发珍爱自然、热爱生活的感情;感受艺术和科学中的美,提升审美的境界。通过阅读和鉴赏,陶冶情性,深化热爱祖国语文的感情,体会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追求高尚情趣,提高道德修养。

 思考•领悟

根据自己的学习目标,选读经典名著和其他优秀读物,与文本展开对话。通过阅读与思考,领悟其丰富内涵,探讨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以利于逐步形成自己的思想、行为准则,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理想,增强为民族振兴而努力的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养成独立思考、质疑探究的习惯,增强思维的严密性、深刻性和批判性。乐于进行交流和思想碰撞,在相互切磋中,加深领悟,共同提高。

 应用•拓展

能在生活中和其他领域的学习中,正确、熟练、有效地运用祖国语言文字。在语文应用中开阔视野,初步认识自己学习语文的潜能和倾向,根据需要和可能,在自己喜爱的领域有所发展。增强文化意识,重视人类文化遗产的传承,尊重和理解多元文化,关注当代文化生活,学习对文化现象的剖析,积极参与先进文化的传播和交流。注重跨领域学习,拓展语文学习的范围,通过广泛的实践,提高语文综合应用能力。

 发现•创新

注意观察语言、文学和中外文化现象,学习从习以为常的事实和过程中发现问题,培养探究意识和发现问题的敏感性。对未知世界始终怀有强烈的兴趣和激情,敢于探异求新,走进新的学习领域,尝试新的方法,追求思维的创新、表达的创新。学习多角度多层次地阅读,对优秀作品能够常读常新,获得新的的体验和发现。学习用历史眼光和现代观念审视古代作品的内容和思想倾向,提出自己的看法。在探究活动中,勇于提出自己的见解,尊重他人的成果,不断提高探究能力,逐步养成严谨、求实的学风。

7、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基本理念

(1)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2)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民族性——强调整体把握。 (3)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4)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

8、高中语文课程基本理念

(1)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

(2)注重语文应用、审美与探究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均衡而有个性地发展; (3)遵循共同基础与多样选择相统一的原则,构建开放、有序的语文课程。

9、高中语文课程结构

必修 5个模块 ; 选修 5个系列 任选4个模块。

选修: 诗歌与散文;小说与戏剧;新闻与传记;语言文字应用;文化论著研读

10、语文教师素养——车

人格素养——发动机 专业素养——油

教学素养——良好性能的其他设备+开车技术 科研素养——锦上添花

11、语文教学方法

(1)以师讲为主:讲解法、讲读法、讲练法、串讲法 (2)以生为主:讨论法、复述法

(3)以师生互动为主:问答法、谈话法 (4)以评为主:评析法、评点法 (5)以读为主:朗读法、吟诵法

(6)以品为主:品读法、品析法、品评法 (7)以演示为主:观察法、观摩法、参观法、(实验或挂图等)演示法 (8)以操练为主:练习法、提纲法、表演法

(9)以相关文本为对象:思路法、比较法、互文法 (10)以环境为对象:情境法

①联系生活展现情境 ②运用实物演示情境 ③借助图画再现情境 ④播放音乐渲染情境 ⑤扮演角色体会情境 ⑥运用语言描绘情境

12、语文学习习惯的养成 (1)意义

 提高语文学习效率

 提高自我学习和发展的能力,为终身学习和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2)培养的内容

 依据语文学习的基本内容划分,包括识字写字学习、阅读学习、写作学习、口语交际学习等四大子系统。

 阅读:熟读背诵、精思、博览(略读、通读、跳读、速读)、查工具书、积累  写作:规范书写、练笔、积累

 口语交际:普通话、文明得体、耐心专注倾听、自信负责表达等。

(3)培养原则

      计划性原则 指导性原则 科学性原则 实践性原则 持续性原则 教育性原则

(4)培养过程

 一般包括明确意义、掌握知识和认真实践等三个方面。  1.明确意义。  如默读:(1)对一生的学习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2)提高阅读的效率;(3)可以不受阅读环境条件的限制,随时随地可以进行阅读。(4)可以培养尊重知识热爱学习的感情。  2.掌握知识。包括基本概念、基本特点、基本要求等几方面。如默读,其多种方法——通读、摘读、快读、思读、品读、浏览、跳读等,明确默读的基本要求——正确的读,快速的读,边读边思,边读边写,不带音动嘴,不指读等。  3.认真实践。

二、板书设计 (评析5分+设计15分) 板书设计的基本要求

 高度的概括性 : 《故都的秋》

 语言精炼

 内容全面(课题、作者、出处、内容脉络、表达特点技巧、主旨、情感等)

 清晰的条理性

 层次分明  脉络清晰

 周密的计划性

 形式  顺序  时机

 适当的灵活性:

 自我的及时修改、增减甚至重新设计  注重学生现场的合理用词等的融合

 整体的艺术性:

 字形的正确工整美观  布局的科学合理美观

 主板书:占整体的 35/,中间或左侧或中侧偏左。  副板书:占整体的2/5两边或右侧

 形式的丰富巧妙形象

三、赏析和设计 (赏析段落10分+撰写段落教学的说课稿40分)

说课稿分数比重:(1)说课内容及其顺序的合理安排 5分

(2)教材分析 5分

(3)教学目标表述的规范与合理 5分

(4)教学目标与教学内容的一致性 5分

(5)教学方法与教学内容的一致性 10分

(6)教学过程与教学目标的一致性 10分 课文:《乡愁》、《念奴娇·赤壁怀古》、《散步》、《春》、《背影》

四、论述题 (20分)

可能有些知识点漏写了,希望大家自己补充,祝大家考试顺利,元旦快乐!

第19篇: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练习题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课程练习题

第一章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的基本性质、研究对象、基本任务和发展演变

选择题:

(1)提出“教学是教师教和学生学”观点的是:__________ A、陶行知 B、凯洛夫 C、赫尔巴特 D、杜威

(2)哲学取向的教学理论来自于:__________

A、华生 B、苏格拉底和柏拉图 C、布鲁纳 D、罗杰斯

(3)当代课程论和教学论的关系是:__________

A、教学论包含课程论 B、课程论包含教学论 C、既独立又依存的辨证统一关系

(4)国文教授法时期是:__________ A、.1920-1918 B、.1918-1924 C、.1924-1939

(5)在西方教育文献中,最早使用“教学论”一词的是:__________ A、拉特克 B、拉特克、C、夸美纽斯 D、夸美纽斯 E、昆体良

(6)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的学科内容和结构体系要做到“四个基本”__________

A、基本事实、基本方法、基本原理、基本原则 B、基本事实、基本概念、基本导向、基本原则 C、基本事实、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原则 D、基本理论、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原则

(7)“语文教育学”学科名称产生的逻辑是:__________

A、教育学——教学论——语文教育学 B、教学论——学科教育学——语文教育学 C、教育学——学科教育学——语文教育学

(8)“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学科名称产生的逻辑是:__________

A、教育学——语文教学论——语文课程与教学论 B、教育学——学科课程与教学论——语文课程与教学论 C、课程与教学论——教育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 D、教育学——课程与教学论——语文课程与教学论

(9)语文课程与教学实践是人们有目的地开展语文课程与教学活动的教育实践,可以区分为三种类型:__________

A、实践、研制和应用 B、管理、研制和应用 C、管理、研制和开发

(10)教育史上曾出现过三大课程流派:__________

A、学科课程、融合课程、关联课程、广域课程 B、关联课程、广域课程、问题课程、融合课程 C、学科中心课程论、人本主义课程论、社会再造主义课程论 D、基础文化课程、劳动技术课程、职业课程

第二章 语文课程与教学的发展

选择题:

(11)《三字经》的编写者是__________ A、.周兴嗣 B、王应麟 C、刘英庄 D、叶圣陶

(12)我国现存最早的诗文总集是:__________ A、《唐诗三百首》 B、《昭明文选》 C、《文章正宗》 D、《古文观止》

(13)语文单独设科是在:__________

A、1916年 B、1912年 C、1902年 D、1903年

(14)语文名称的确立,国家是接受哪位教育家的建议:__________ A、徐特立 B、叶圣陶 C、张志公 D、吕叔湘

(15)《千字文》是谁编写的:__________ A、. 刘英庄 B、.王应麟 C、.周兴嗣 D、.昆体良

(16)“五经”是指:__________ A、.《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战国策》 B、.史记》、《尚书》、《礼记》、《易经》、《春秋》 C、.《诗经》、《尚书》、《国语》、《易经》、《春秋》 D、.《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

(17)古代语文课程与教学的三大问题:__________

A、.语文教学的性质和目的问题、教学内容问题、教学技术问题 B、.语文教学的性质和目的问题、教学原则问题、教学方法问题 C、.语文教学的性质和目的问题、教学内容问题、教学方法问题

(18)古代语文课程与教学的四大弊端:__________

A、.脱离语言实际、脱离应用实际、忽视作文教育、忽视知识教育 B、.脱离语言实际、脱离应用实际、忽视文学教育、忽视知识教育 C、.脱离语言实际、脱离应用实际、忽视文学教育、忽视审美教育 D、.脱离生活实际、脱离应用实际、忽视文学教育、忽视知识教育

(19)关于《红领巾》教学的讨论对语文教学改革的推动作用主要有两方面:__________ A、.推动了评价制度改革、建立了现代文教学模式 B、.推动了教学方法改革、建立了现代文教学模式 C、.推动了教学方法改革、建立了素质教育模式

(20)在语文课程与教学中,更新教育观念具体地体现在课程标准中的语文课程理念上。它主要包括四个方面:__________ A、.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积极倡导研究性学习、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 B、.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

C、.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

D、.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正确理解素质教育的内涵、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

第三章 语文课程的性质和目标

选择题:

(1)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__________

A、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B、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C、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

(2)语文课程三维目标:__________

A、价值观、方法、过程 B、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C、知识、能力、方法 D、情感态度、过程、方法

(3)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__________ A、语文技能 B、语文素养 C、学习方法

(4)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__________ A、语文素养 B、语文技能 C、学习方法

(5)关于“语文”这个学科名称的确定,是由谁确定的:__________ A、徐特立 B、张志公 C、叶圣陶 D、夏丏尊

(6)新课程的价值转型必然导致目标重建,主要表现在哪三个方面:__________ A、确立新的知识观、确立新的学生观、确立新的教学观

B、确立新的知识观、确立新的学生观、确立课程与社会生活的联系 C、确立新的知识观、确立新的教师观、确立课程与社会生活的联系 D、确立新的学习观、确立新的学生观、确立课程与社会生活的联系

(7)新课程标准提出的五个领域是:__________

A、课外活动、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

B、识字与写字、阅读、作文教学、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C、研究性学习、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D、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

(8)语文课程目标的作用:__________

A、导向作用、促进作用、控制作用、评价作用、管理作用 B、导向作用、推进作用、控制作用、应用作用、管理作用 C、导向作用、推进作用、控制作用、评价作用、管理作用 D、指导作用、推进作用、控制作用、评价作用、管理作用

(9)语文课程标准总目标中突出的新的教育思想:__________

A、突出了教师在语文学习中的主体地位、突出了现代社会对语文能力的新要求、突出了语文课程的实践性本质

B、突出了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的主体地位、突出了现代社会对语文能力的新要求、突出了语文课程的实践性本质 C、

突出了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的主体地位、突出了现代社会对学生能力的新要求、突出了语文课程的实践性本质

D、突出了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的主体地位、突出了现代社会对语文能力的新要求、突出了语文课程的工具性本质

(10)口语交际有两个突出的特点:__________

A、实践性、情感性 B、综合性、实践性 C、综合性、情感性 D、综合性、随机性

第四章 语文课程设计

选择题:

(1)1903年清政府颁布的哪个文件决定实行分科教学:__________ A、《普通教育暂行课程标准》 B、《中小学课程标准纲要》 C、《学务纲要》

(2)20世纪后半期第一套语文教学大纲,是一套较为规范、完备的分科式语文教学大纲:__________ A、《中学国文课程标准》 B、《初级中学汉语教学大纲(草案)》、初中、高中《文学教学大纲(草案)》 C、《全日制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草案)》 D、《中学国文课程标准》

(3)正确阐述了语文教学中的“道”和“文”不可分割的科学辩证关系的文件是:__________ A、《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试用)》 B、《全日制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草案)》 C、《全日制中学语文教学大纲》

(4)1923年北洋军阀政府颁布了哪个文件是我国具有体现各学科教育思想的指导性文件的开始。:__________ A、《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试用)》 B、《中小学课程标准纲要》 C、《学务纲要》 D、《全日制中学语文教学大纲》

(5) 1956年《初级中学汉语教学大纲》和初、高中《文学教学大纲》具有开创意义的特点是:__________

A、突出了文学教学、教学内容易于抽取线索,形成序列、教学目标明确,头绪清楚、知识系统性强,覆盖面广、提出了教学的具体方法和过程

B、突出了文学教学和语文知识教学、教学内容易于抽取线索,形成序列、教学目标明确,头绪清楚、知识系统性强,覆盖面广、提出了教学的具体方法和过程

black; font-size: 12pt">C、突出了文学教学和语文知识教学、教学内容易于抽取线索,形成序列、教学目标明确,头绪清楚、知识系统性较弱,覆盖面广、提出了教学的具体方法和过程

D、突出了文学教学和语文知识教学、教学内容易于抽取线索,形成序列、教学目标不明确、知识系统性强,覆盖面广、提出了教学的具体方法和过程》

(6)首次把课程分为学科类课程和活动类课程两类,打破了单一课程的格局的大纲是:

A、《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试用)》 《全日制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草案)》 C、《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初审稿)》 D、《全日制中学语文教学大纲》

(7)用“课程标准”代替“教学大纲”从哪三方面来理解:__________

A、课程功能从主要关注怎么教转向主要关注教什么、课程价值着眼于学生能力的培养、课程目的从主要关注学生的智力发展转向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

B、课程功能从主要关注怎么教转向主要关注教什么、课程价值着眼于学生素质的提高、课程目的从主要关注学生的智力发展转向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

C、课程功能着重提高学生能力、课程价值从精英教育转向大众教育、课程目的从主要关注学生的智力发展转向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

D、课程功能从主要关注怎么教转向主要关注教什么、课程价值从精英教育转向大众教育、课程目的从主要关注学生的智力发展转向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

(8)现代语文教材的内容有四种要素构成:__________

A、范文系统,文学常识系统,实践活动系统,助读系统 B、《范文系统,知识系统,实践活动系统,助读系统 C、范文系统,知识系统,能力培养系统,助读系统 D、范文系统,知识系统,实践活动系统,导读系统

(9)教师灵活运用,适当调整教材的方法有:__________

A、在历史性的教材中注入新的观点、自主选择新鲜的时文、适当抽换教材 B、在历史性的教材中注入新的观点、自组单元,显示新意、适当抽换教材 C、在历史性的教材中注入新的观点、自组单元,显示新意、对一些课文不加讲解

(10)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的研究方向:__________

A、学生学习问题 B、教学问题 C、语文课程与教学问题

第五章 语文教学设计

选择题:

(1)语文教学目标设计的要求:__________

A、体现语文特色 B、促进学生个性发展,体现语文学科性质特点,适应社会需要 C、培养学生能力

(2)我国古代的文章评点法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和发展:__________ A、讲授法 B、评点法 C、谈话法 D、讨论法

(3)语文教学内容设计的基本原则:__________ A、1.语文内容和语文形式统一的原则 2.语文教学中发展美育的原则 3.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全面训练,各种语文能力协调发展的原

1.语文内容和语文形式统一的原则 2.语文教学中发展智力的原则 3.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全面训练,各种语文能力协调发展的原则

C、1.语文内容和语文形式统一的原则 2.语文教学中发展智力的原则 3.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原则

D、1.语文内容简易的原则 2.语文教学中发展智力的原则 3.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全面训练,各种语文能力协调发展的原则

(4)语文教学设计的指导思想:__________

A、注重语文的人文性、努力体现语文的实践性和综合性、重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正确导向、正确处理基本素养与创新能力的关系、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语文学习规律选择教学策略

B、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努力体现语文的实践性和综合性、重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正确导向、正确处理基本素养与创新能力的关系、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语文学习规律选择教学策略

C、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努力实现语文工具性的作用、正确处理基本素养与创新能力的关系、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语文学习规律选择教学策略

D、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努力体现语文的实践性和综合性、重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正确导向、注重语文与生活的联系、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语文学习规律选择教学策略

(5)教师的指导作用可以分为三种形式:__________

A、点拨、指点和指向 B、引导、指点和答疑 C、引导、帮助和指向 D、引导、指点和指向

(6)确定语文教学目标的依据:__________

A、1.语文目标、阶段目标、单元目标与教学目标2.语文教学的实际水平3.社会的要求 B、1.语文目标、阶段目标、单元目标与教学目标2.语文教学的实际水平3.课程标准的要求 C、1.语文目标、阶段目标、单元目标与教学目标2.语文教学的实际水平3.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要求

D、1.语文目标、阶段目标、单元目标与教学目标2.学生的实际水平3.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要求

(7)语文教学目标设计的要求:__________ A、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体现语文学科的性质和特点、适应社会需要 B、促进学生个性发展、体现语文特色、适应社会需要 C、促进学生个性发展、体现语文学科的性质和特点、适应社会需要 D、促进学生个性发展、体现语文学科的性质和特点、适应学生的需要

(8)语文教学设计的具体要求:__________

A、1.教学内容要恰当 2.教学内容要简单 3.教学内容要做到重点突出,难点分散,疑点明确。确定教学重点、难点,应从教材实际和学生实际出发

B、1.教学内容要恰当 2.教学内容要充实 3.教学内容要做到重点突出,难点分散,疑点明确。确定教学重点、难点,应从教材实际和学生实际出发

C、1.教学内容要精要 2.教学内容要充实 3.教学内容要做到重点突出,难点分散,疑点明确。确定教学重点、难点,应从教材实际和学生实际出发

D、1.教学内容要恰当 2.教学内容要充实 3.教学内容要符合学生的实际

(9)语文教学行为主体是:__________ A、教师 B、学生 C、学生和教师

(10)教案的特点有:__________ A、可操作性、创造性和实用性 B、科学性、一致性和实用性 C、科学性、创造性和简约性 D、科学性、创造性和实用性

第六章 识字写字与阅读教学

选择题:

识字与写字部分:

(一)斯霞“随课文分散识字”教学法的确优点是:__________

A、1.符合儿童的认知规律和汉字规律;2.强调语言环境,有助于儿童语言和智力的发展;3.有利于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促使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B、1.符合儿童的认知规律和汉字规律;2.强调语言环境,有助于儿童语言和智力的发展;3.有利于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促使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C、1.符合儿童的认知规律和汉字规律;2.强调语言环境,有助于儿童语言和智力的发展;3.有利于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促使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二)开展对外汉字教学与研究的意义是:__________

A、1.增强汉字魅力,促进民族交流。2.可以为我国小学识字教学提供参照系,使二者互相促进。3.通过内外汉字教学差异的对比,拓展视野,帮助我们站在更高的角度重新审视汉字与其它文字,促进文字学理论的研究

B、1.可以直接为对外汉语教学服务,为弘扬民族文化,让汉语走向世界服务。2.可以增强汉语的国际影响力。3.通过内外汉字教学差异的对比,拓展视野,帮助我们站在更高的角度重新审视汉字与其它文字,促进文字学理论的研究

C、1.可以直接为对外汉语教学服务,为弘扬民族文化,让汉语走向世界服务。2.可以为我国小学识字教学提供参照系,使二者互相促进。3.有助于汉字的科学化与艺术化发展

D、1.可以直接为对外汉语教学服务,为弘扬民族文化,让汉语走向世界服务。2.可以为我国小学识字教学提供参照系,使二者互相促进。3.通过内外汉字教学差异的对比,拓展视野,帮助我们站在更高的角度重新审视汉字与其它文字,促进文字学理论的研究

(三)对外汉字教学与我国识字教学的区别是:__________

1.教学目的不同 2.教学对象不同 3.学习基础不同 4.认知模式有别 5.出现偏误不同不 6.选择教学内容的依据不同 7.教学周期长短不同 1.教学性质不同 2.教学手段不同 3.学习基础不同 4.认知模式有别 5.出现偏误不同不 6.选择教学内容的依据不同 7.教学周期长短不同 1.教学性质不同 2.教学对象不同 3.学习方法不同 4.认知模式有别 5.出现偏误不同不 6.选择教学内容的依据不同 7.教学周期长短不同 1.教学性质不同 2.教学对象不同 3.学习基础不同 4.认知模式有别 5.出现偏误不同不 6.选择教学内容的依据不同 7.教学周期长短不同

(四)常见的对外汉字教学法是:__________

A、古文字介入法、画图法、体态语教学法、偏旁部首带字法、语音摹拟法、部件分合法

B、音译法、古文字介入法、画图法、体态语教学法、偏旁部首带字法、语音摹拟法、部件分合法、笔顺展示法、韵语教学法、信息化教学法

C、翻译法、古文字介入法、画图法、体态语教学法、偏旁部首带字法、语音摹拟法、部件分合法、笔顺展示法、韵语教学法、信息化教学法 D、翻译法、古文字介入法、画图法、声音模拟教学法、偏旁部首带字法、语音摹拟法、部件分合法、笔顺展示法、韵语教学法、信息化教学法 ") (五)在对外汉字教学中,必须注意的问题是:__________

A、杜绝简单化、杜绝喧染汉字神秘难学、正刺激与负刺激 B、杜绝幼稚化、杜绝喧染汉字神秘难学、正刺激与负刺激 C、杜绝复杂化、杜绝喧染汉字神秘难学、正刺激与负刺激 D、杜绝幼稚化、杜绝喧染汉字神秘难学、尊重他国的风俗习惯

(六)我们研究的汉字教学方法是:__________

A、方法化、艺术化与信息化 B、科学化、规律化与信息化 科学化、艺术化与理论化 科学化、艺术化与信息化

(七)识字教学的科学化艺术化与信息化的基本目标,就是使汉字教学做到教师一语道破,学生终生不忘,基本方法是:__________

A、形象展示法、字理讲析法、音义归纳法 B、形象展示法、字理讲析法、系统归纳法 C、字型展示法、字理讲析法、系统归纳法 D、形象展示法、拼音讲析法、系统归纳法

(八)课程标准与以往的教学大纲相比,在识字写字方面的特点是:__________

1.突出了识字的政治教育功能。2.在“量”和“质”两方面都有了明确的标准。3.在知识和能力方面最明显的不同,就是提高了对写字的要求。 1.突出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作用,把识字与写字教学与民族文化传统和审美价值的熏陶结合起来。2.在“量”和“质”两方面都有了不做明确的要求。3.在知识和能力方面最明显的不同,就是提高了对写字的要求。 1.突出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作用,把识字与写字教学与民族文化传统和审美价值的熏陶结合起来。2.在“量”和“质”两方面都有了明确的标准。3.在知识和能力方面最明显的不同,就是提高了对写字的要求。 1.突出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作用,把识字与写字教学与民族文化传统和审美价值的熏陶结合起来。2.在“量”和“质”两方面都有了明确的标准。3.在知识和能力方面最明显的不同,就是提高了对识字的要求。

(九)识字与写字教学的目标在7-9年级的要求是:__________

A、1.喜欢学习汉字,有主动识字的愿望。首先强调情感态度。2.认识常用汉字1600-1800个,其中800-1000会写。3.掌握汉字的基本笔画和常用的偏旁部首,能按笔顺规则用硬笔写字,注意间架结构,初步感受汉字的形体美。也有情感态度的因素。4.养成正确的写字姿势和良好的写字习惯,书写规范、端正、整洁。5.学会汉语拼音。能读准声母、韵母、声调和整体认读音节,正确书写声母、韵母和音节。认识大写字母,熟记《汉语拼音字母表》。6.能借助汉语拼音认读汉字。能用音序和部首检字法查字典,学习独立识字。

B、1.对学习汉字有浓厚的兴趣,养成主动识字的习惯。2.累计认识常用汉字2500个,其中2000个左右会写。3.会使用字典、词典,有初步的独立识字能力。4.能使用硬币熟练地书写楷字,做到规范、端正、整洁。用毛笔临摹正楷字帖。5.有条件的地方,可学习使用键盘输入汉字。

C、1.有较强的独立识字能力。累计认识汉字3000个,其中2500个会写。2.硬笔书写楷书,行款整齐,有一定的速度。3.能用毛笔书写楷书,在书写中体会汉字的优美。

D、1.能熟练的使用字典、词典独立识字,会用多种检字方法。累计认识常用汉字3500个,其中3000个左右会写。2.在使用硬笔熟练地书写正楷字的基础上,学写规范、通行的行楷字,提高书写的速度。3.临摹名家书法,体会书法的审美价值。

(十)识字与写字教学的任务,《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在“评价建议”中提出:__________ A、1.突出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作用,把识字与写字教学与民族文化传统和审美价值的熏陶结合起来。2.评价识字要考察学生认清字形、读准字音、掌握汉字基本意义的情况,以及在具体语言环境中运用汉字的能力,借助字典、词典等工具书识字的能力。3.关注学生日常识字的兴趣,关注学生写字的姿势与习惯,重视书写的正确、端正、整洁,激发学生识字写字的积极性,不能简单的用罚抄的方式来达到纠正错别字的目的。 B、1.汉语拼音能力的评价,重在考察学生认读和频度的能力,以及借助汉语拼音认读汉字、纠正地方音的情况。2.评价识字要考察学生认清字形、读准字音、掌握汉字基本意义的情况,以及在具体语言环境中运用汉字的能力,借助字典、词典等工具书识字的能力。3.关注学生日常识字的兴趣,关注学生写字的姿势与习惯,重视书写的正确、端正、整洁,激发学生识字写字的积极性,不能简单的用罚抄的方式来达到纠正错别字的目的。 C、1.汉语拼音能力的评价,重在考察学生认读和频度的能力,以及借助汉语拼音认读汉字、纠正地方音的情况。2.识字教学要将儿童熟识的语言因素作为主要材料,同时充分利用儿童的生活经验,注重交给识字方法,力求识用结合。3.关注学生日常识字的兴趣,关注学生写字的姿势与习惯,重视书写的正确、端正、整洁,激发学生识字写字的积极性,不能简单的用罚抄的方式来达到纠正错别字的目的。

D、1.汉语拼音能力的评价,重在考察学生认读和频度的能力,以及借助汉语拼音认读汉字、纠正地方音的情况。2.评价识字要考察学生认清字形、读准字音、掌握汉字基本意义的情况,以及在具体语言环境中运用汉字的能力,借助字典、词典等工具书识字的能力。3.写字教学要重视对学生写字姿势的指导,引导学生掌握基本的书写技能,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

阅读部分:

(一)阅读教学的中心环节:__________

A、对文章形式的理解 B、对文章的内容和形式的研读过程 C、对文章思想的领悟

(二)从阅读的途径上看,阅读可分为:__________

A、课上阅读和课下阅读 B、书面阅读和浏览阅读 C、直接阅读和间接阅读 D、书面阅读、屏幕阅读和网上阅读

(三)良好的阅读习惯包括:__________

A、1.多读好书的习惯 2.健康读书的习惯 3.边读边思边动笔的习惯 4.质疑问难的习惯 5.使用工具书的习惯

B、1.勤于读书的习惯 2.深入读书的习惯 3.边读边思边动笔的习惯 4.质疑问难的习惯 5.使用工具书的习惯 C、1.勤于读书的习惯 2.健康读书的习惯 3.反复读书的习惯 4.质疑问难的习惯 5.使用工具书的习惯

D、1.勤于读书的习惯 2.健康读书的习惯 3.边读边思边动笔的习惯 4.质疑问难的习惯 5.使用工具书的习惯

(四)在阅读教学中培养阅读兴趣需注意以下几点:__________

A、1.明确阅读的方法 2.鼓励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 3.追求阅读教学的审美境界 B、1.明确阅读的目标和意义 2.鼓励学生精读阅读材料 3.追求阅读教学的审美境界

C、1.明确阅读的目标和意义 2.鼓励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 3.追求阅读教学的审美境界

D、1.明确阅读的目标和意义 2.鼓励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 3.追求阅读教学的美育境界

(五)阅读方法:__________ A、朗读、快读、精读、略读 B、朗读、默读、精读、略读 C、朗读、默读、反复读、略读

D、默读、精读、略读

(六)精读训练要注意以下几点:__________ A、1.把握重点,深入研究 2.咬文嚼字,融会贯通 3.读思结合,边读边记 4.灵活运用多种精读方法

B、1.全面理解,逐次研读 2.理解大意,粗略阅读 3.读思结合,边读边记 4.灵活运用多种精读方法

C、1.全面理解,逐次研读 2.咬文嚼字,融会贯通 3.读思结合,边读边记4.灵活运用一种精读方法

D、1.全面理解,逐次研读

2.咬文嚼字,融会贯通 3.读思结合,边读边记 4.灵活运用多种精读方法

(七)几种常用的阅读教学方法有:__________

A、评点法、讲述法、讲解法、导读法、练习法、读议讲练法、情境教学法 B、评点法、谈话法、讨论法、导读法、练习法、读议讲练法、情境教学法

C、评点法、问答法、疑问法、讨论法、导读法、练习法 D、评点法、谈话法、讨论法、导读法

(八)网络阅读的优势表现在:__________

A、1.阅读资源的丰富性 2.阅读方式的便捷性 3.阅读活动的主体性

B、1.阅读资源的单一性 2.阅读方式的便捷性 3.阅读活动的主体性 4.阅读过程的互动性 5.阅读环境的开放性 C、1.阅读资源的丰富性 2.阅读方式的便捷性 3.阅读活动的主体性 4.阅读过程的互动性 5.阅读环境的开放性 D、1.阅读资源的丰富性 2.阅读方式的便捷性 3.阅读活动的主体性 4.阅读过程的双向性 5.阅读环境的开放性

(九)网络阅读的弊端:__________

A、1.对象的单一性 2.内容的随意性 3.技术的依赖性 4.费用的制约性 5.注意力的散乱性 B、1.对象的芜杂性 2.内容的随意性 3.技术的依赖性 4.费用的制约性 5.注意力的干扰性

C、1.对象的芜杂性 2.内容的过多性 3.技术的依赖性 4.费用的制约性 5.注意力的散乱性 D、1.对象的芜杂性 2.内容的随意性 3.技术的依赖性 4.费用的制约性 5.注意力的散乱性

(十)网络阅读的形式有:__________ A、1.主题性网络阅读 2.延伸性网络阅读 3.定向阅读 4.交互性网络阅读 5.随意性网络阅读

B、1.主题性网络阅读 2.延伸性网络阅读 3.创造性网络阅读 4.交互性网络阅读 5.随意性网络阅读

C、1.主题性网络阅读 2.延伸性网络阅读 3.创造性网络阅读

D、1.主题性网络阅读 2.延伸性网络阅读 3.创造性网络阅读 4.消遣性阅读 5.随意性网络阅读

第七章 写作、口语交际教学与综合性学习选择题: 写作部分:

(1)学生写作积累材料的基本途径是:__________

A、听别人介绍 B、细心观察生活 C、用心感受生活 D、广泛涉猎各类读物 (2)写作训练的任务有:__________

A、育人训练、积累训练、知识训练、语言训练、技能训练 B、育人训练、积累训练、思维训练、语言训练、实践训练 C、技巧训练、积累训练、思维训练、语言训练 育人训练、积累训练、思维训练、语言训练、技能训练

(3)用语要适应语言环境,写作时候考虑具体的时间、地点、场合、上下文的精神,考虑到不同的目的和对象,考虑到文章体裁的特点等因素指的是:__________ A、准确 B、简明 C、得体

(4)作文批改的几点要求是:__________

A、有针对性,讲求实效;少批少改;内容兼顾形式 B、有针对性,讲求实效;多批少改;内容为主,形式为辅 C、多赞扬,少批评;多批少改;内容兼顾形式 D、有针对性,讲求实效;多批少改;内容兼顾形式

(5)立意要努力达到的要求是:__________

A、鲜明、深刻、新颖 B、正确、深刻、新颖 C、正确、有说服力、新颖 D、正确、深刻、求异

(6)选取重点材料应注意的几点是:__________

A、多样、典型、新颖 B、真实、典型、有说服力 C、真实、典型、新颖 D、真实、求异、新颖

(7)写好作文批语的要求是:__________

A、运用夸张性语言进行表扬、运用幽默的语言进行批评、选择恰当的句式写评语 B、运用激励性语言进行表扬、运用含蓄的语言进行批评、选择恰当的句式写评语 C、运用激励性语言进行表扬、运用幽默的语言进行批评、选择恰当的句式写评语 D、运用激励性语言进行表扬、运用幽默的语言进行批评、选择随意的句式写评语

(8)想象作文训练的方法是:__________

A、关联式想象作文、联想式想象作文、假想式想象作文、寓意式想象作文、科幻式想象作文 B、关联式想象作文、深入式想象作文、假想式想象作文、寓意式想象作文、科幻式想象作文 C、关联式想象作文、扩展式想象作文、假想式想象作文、寓意式想象作文、科幻式想象作文 D、关联式想象作文、扩展式想象作文、假想式想象作文、寓言式想象作文、科幻式想象作文

(9)自主作文训练包括:__________

A、教师拟题作文、课外自由写作、网络写作 B、自由拟题作文、课内写作、网络写作 C、自由拟题作文、课外自由写作、网络写作 D、相互拟题作文、课外自由写作、网络写作

(10)写作教学过程划分为四个阶段是:__________

A、教师引导,学生命题;教师指导,学生写作;教师批改,学生参与;交流评改,互相沟通 B、教师引导,学生定向;教师指导,学生立意;教师批改,学生参与;交流评改,互相沟通 C、教师引导,学生定向;教师指导,学生写作;教师批改,学生参与;交流评改,互相沟通 D、教师引导,学生定向;教师指导,学生写作;教师指导,学生自改;交流评改,互相沟通

口语交际与综合性学习部分:

(一)口语交际训练的目标有:__________

A、规范口头语音、规范口语交际的语义、规范口语交际的语法 B、规范口头语言、规范口语交际的语义、规范口语交际的语法 C、规范口头语言、规范口语交际的行为、规范口语交际的语法

(二)良好的口语交际的态度是一个人文明素养的表现,主要表现有:__________

A、一心两用的倾听、自信负责的表达、语音辨识力、话语记忆力、话语理解力、话语评判力、口语表达能力 B、耐心专注的倾听、随意的表达、语音辨识力、话语记忆力、话语理解力、话语评判力、口语表达能力 C、耐心专注的倾听、自信负责的表达、语音辨识力、话语理解力、话语评判力 D、耐心专注的倾听、自信负责的表达、语音辨识力、话语记忆力、话语理解力、话语评判力、口语表达能力

(三)口语表达能力包括:__________

A、组织语言能力、语言编码能力、定向发码能力,将思维转化为有声语言 B、内部组码能力、语言输出能力、定向发码能力,将思维转化为有声语言 C、内部组码能力、语言编码能力、定向发码能力,将思维转化为有声语言

(四)口语交际教学的主要特点是:__________

A、创造性、互动性、综合性 B、情境性、单一性、综合性 C、情境性、互动性、复杂性 D、情境性、互动性、综合性

(五)综合性学习的主要特点是:__________

A、综合性、自主性、开放性 B、整体性、自主性、开放性 C、整体性、随意性、开放性 D、整体性、自主性、交互性

(六) 综合性学习的基本方式是:__________

A、课外实践活动课 B、科研性学习C、探究性学习D、课本知识学习

(七)综合性学习一般有三种形式:__________

A、1.综合语文课程中部分相关内容的综合。2.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的有机整合。3.学校与家庭与社会的广泛联系。

B、1.综合语文课程的各个领域,包括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等。2.语文课程与文科的有机整合。3.学校与家庭与社会的广泛联系。

C、1.综合语文课程的各个领域,包括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等。2.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的有机整合。3.加强社会实践。

D、1.综合语文课程的各个领域,包括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等。2.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的有机整合。3.学校与家庭与社会的广泛联系。

(八)教师在综合性学习中应该避免两种倾向:__________ A、一是教师对不关心综合性学习认是可有可无的。二是教师把自己定位为一个旁观者,彻底放手,基本不给学生提供建设性意见,不指出学生的偏差和错误,不控制活动的发展节奏,放弃了自己的责任。 B、一是教师对学生的活动不放心,不敢放手,过多参与到学生的活动中,替学生选择课题, 替学生分组,替学生拟订方案等等,做了大多不属于自己应该做的工作。二是教师选择的内容脱离学生实际。

C、一是教师对学生的活动不放心,不敢放手,过多参与到学生的活动中,替学生选择课题, 替学生分组,替学生拟订方案等等,做了大多不属于自己应该做的工作。二是教师把自己定位为一个旁观者,彻底放手,基本不给学生提供建设性意见,不指出学生的偏差和错误,不控制活动的发展节奏,放弃了自己的责任。

D、一是教师不知道什么是综合性学习。二是教师把自己定位为一个旁观者,彻底放手,基本不给学生提供建设性意见,不指出学生的偏差和错误,不控制活动的发展节奏,放弃了自己的责任。

(九)复述可分为哪三种形式:__________ A、详细复述、省略复述和创造性复述 B、详细复述、简要复述和陈述性复述 C、详细复述、简要复述和创造性复述 D、简单复述、简要复述和创造性复述

(十)综合性学习对教师素质的要求是:__________

A、1.具有扎实本专业知识。 2.掌握一定的教育学和心理学知识。3.放手让学生自己解决问题,除了必要的指导外教师不要过多地干涉学生,要相信学生的能力,相信学生依靠自己的能力可以解决所遇到的问题。4.加强计划性。5.现代教育技术运用能力。

B、1.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和广博的相关学科知识。 2.掌握一定的其他学科知识。3.放手让学生自己解决问题,除了必要的指导外教师不要过多地干涉学生,要相信学生的能力,相信学生依靠自己的能力可以解决所遇到的问题。4.加强计划性。5.现代教育技术运用能力。 C、1.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和广博的相关学科知识。 2.掌握一定的教育学和心理学知识。3.放手让学生自己解决问题,除了必要的指导外教师不要过多地干涉学生,要相信学生的能力,相信学生依靠自己的能力可以解决所遇到的问题。4.加强计划性。5.现代教育技术运用能力。 D、1.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和广博的相关学科知识。 2.掌握一定的教育学和心理学知识。3.放手让学生自己解决问题,对他们的活动不闻不问。4.加强计划性。5.现代教育技术运用能力。

第八章 语文教学中教师和学生主体性的发展

选择题:

(1)过去经验在头脑中的反映,叫做:__________ A、思维 B、记忆 C、观察

(2)当人和外界发生关系时所产生的使各种智力因素活动起来的心理力量,叫做:__________ A、意志 B、情感 C、兴趣 D、动机

(3)记忆分为:__________

A、长久记忆和瞬时记忆 B、直接记忆和间接记忆 C、有意记忆和无意记忆

(4)语文教学中学生非智力因素有:__________

A、动机、思维、感情、意志 B、记忆、兴趣、感情、意志 C、动机、兴趣、感情、观察

D、动机、兴趣、感情、意志 (5)学生学习语文的动机,一般都要经历哪几个阶段:__________

A、个人兴趣产生的动机、个人发展需要产生的动机、社会发展需要产生的动机 B、外力冲击产生的动机、个人体验产生的动机、社会发展需要产生的动机 C、外力冲击产生的动机、个人发展需要产生的动机、社会发展需要产生的动机 D、外力冲击产生的动机、个人发展需要产生的动机、时代需要产生的动机

(6)动机教育的主要方法:__________

A、通过学校教育培养良好动机;通过树立远期的和近期的学习目标激发动机;通过正确的评价,强化动机;内部动机和外部动机的相互结合和相互转化。 B、通过人生观和世界观教育培养良好动机;通过树立远期的和近期的学习目标激发动机;通过正确的评价,强化动机;内部动机和外部动机的相互结合和相互转化。 C、通过人生观和世界观教育培养良好动机;通过教师指导激发动机;通过正确的评价,强化动机;内部动机和外部动机的相互结合和相互转化。 D、通过人生观和世界观教育培养良好动机;通过树立远期的和近期的学习目标激发动机;通过家长的协助强化动机;内部动机和外部动机的相互结合和相互转化。

(7)语文教学中培养和训练想象力的主要方法有:__________

A、口语训练、设置场景、设置悬念 B、语言描述、加强引导、设置悬念 C、语言描述、设置场景、提高兴趣 D、语言描述、设置场景、设置悬念

(8)“为学生服务”的三项要求是:__________

A、要求教师具有法制意识和民主意识、要求教师精心培育每一个学生、要求教师工作适应和满足考试的需要 B、要求教师具有法制意识和民主意识、要求教师精心培育少数精英学生、要求教师工作适应和满足学生的成长需求 C、要求教师要尊重每一个学生、要求教师精心培育每一个学生、要求教师工作适应和满足学生的成长需求 D、要求教师具有法制意识和民主意识、要求教师精心培育每一个学生、要求教师工作适应和满足学生的成长需求

(9)教学语言的特点:__________

A、严谨性、科学性、艺术性、和谐性、交流性 B、规范性、流畅性、艺术性、和谐性、交流性 C、规范性、科学性、艺术性、和谐性、交流性 D、规范性、科学性、思想性、和谐性、交流性

(10)智力的核心:__________

A、创造能力 B、思维能力 C、观察能力

第20篇:《语文课程与教学论》作业题

2007《语文课程与教学论》作业题

1、怎样理解语文课程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答:“课标”指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这就意味着在语文课程中,工具性与人文性既是相互对立的,又是相互依存的。它们既是一个事物的两个侧面,又有着内在的一致性。对于语文教育工作者来说,着重看待和解决的,不是它们间的区别,而是二者的统一,二者的联结。这应该是一个着眼点和立脚点。

就一般情况而言,语文在作为工具使用过程中,已渗入了人文内容,包括政治、经济、科学和文化等内容,融进了民族的性格和情感。换言之,语文在发挥工具的功能时,也在发挥价值观、情感和态度的功能。由于汉语文表达的含蓄和注重内涵,我国自古以来的阅读和写作传统,在重视识字写字和读写能力培养的同时,一向注重内心感悟和整体把握,注重“物我合一”。它是把工具性和人文性融会到一起的。

就特殊情况而言,工具性与人文性并不是在任何语文教育工作那里总是自然而然地统一的,这既需要具备正确的语文教育观,即统一观、融会观、联结观,又需要实施于语文教学过程中的自觉性。正如一位心理学家所说:“背诵词语,理解词语以及理解词语所包含的思想感情是不够的,应该使这些词语成为内在决定个性的东西。”这就是说,仅仅理解词语及其所包含的思想感情不难做到,而应该“使这些词语成为内在决定个性的东西”,这就需要有自觉的意识了。

基于此,语文工具的学习必须同人文内容的学习结合起来,工具的掌握必须同价值观和情感的培养一致起来,这道理就是显而易见的了。

语文课程实施的一切过程,不论是听和说还是读和写,都既是工具教育,又是人文教育。从总体而论,应该始终顾及这两个方面。教《最后一课》,只着眼于语言的朴素自然,情节的紧凑动人,而不涉及通过主人公的见闻和感受体现出的爱国主义思想,以及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进去,是说不过去的。教《给青年们一封信》而不把作者提出的三点希望作为教学的一个目标,并引导学生自觉地作为自己的目标,也是说不通的。总之,“课标”所指引的语文课程,是语文的工具性和语文的人文性的统一体,既不可简单片面地把它归为工具课程,也不可简单片面地视之为社会学科。它兼具工具性和人文性两个方面,并不是二者择一的关系。

2、怎样理解语文课程的“三维目标”?

答:语文课程目标包括:语文知识目标、语文能力目标、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一)语文知识和语文能力目标

义务教育和普通高中语文“课标”一致指出:“课程目标根据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设计,”并把“知识和能力”放在首位,可见其对知识与能力培养的重视程度。然而实际上,能力的目标几乎处处可见,而知识的目标在义务教育语文“课标”中只有一句肯定性的话:“可以引导学生随文学习必要的语法和修辞知识”和作为《附录》的一项内容,简述了“语法修辞知识要点”。而在还未肯定语文知识教学之前,“课程的基本理念”部分,就首先提醒教师“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其所以如此看待和处理语文知识,“课标”也阐述得清清楚楚:“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

依此,我们可以这样理解:

第一,语文知识指的只是语法知识和修辞知识;

第二,语法和修辞知识的数量和程度,要以“必要的”为限; 第三,衡量“必要的”的尺度,是“随文”理解的需要。 对此,我们的看法是:

第一,在普通教育阶段,教学生语文知识是出于培养语文实践能力的需要,其本身没有独立的意义,自然不应该也不必要系统和完整。

第二,语文知识不单为阅读所需要,也为写作、口语交际所需要,并非只“随文学习”就可得到满足。 第三,语文知识的范围在语文教学中,实际上也不可能只限于语法和修辞知识,比如文章构成要素知识在阅读和写作教学中都不可避免地会涉及到。依据语文实践能力培养和人文素养培植的需要,普通教育阶段的语文知识应包括如下内容:

1.汉字知识 2.语法知识 3.修辞知识

4.读写、口语交际知识

5.文学知识语文能力目标是语文课程中最具有实际意义的目标,是语文教师应该努力追求的,也是学生语文学习成绩的基本标志。

语文能力目标分别体现为: 1.阅读能力目标 2.写作能力目标 3.口语交际能力目标 4.综合性语文学习能力目标 5.思维能力目标

以上这些目标将分别在读、写等教学领域列举,这里从略。 (二)过程和方法目标

同“知识和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一样,“过程和方法”,也作为课程目标由《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设计”并由《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坚持”下来。但在两个“课程”关于目标的文字表述中,却很难找到表述“过程”目标的确切语句,这里也就只好空缺。

方法的目标可以表达如下: 1.阅读方法 2.写作方法 3.口语交际方法 4.思维方法

以上是对语文课程方法目标的最基本的概括表述,其从属的方法自然还能列出几个层次。因相关章、节中会有具体叙述,这里也从略。

这里似有必要简述我们的看法。

两个语文“课标”都看重“过程与方法”,体现了理念的新颖和视角的独特。方法无需说,过程也确实重要,它和结果一样重要,甚至更为重要。但是目标体现为结果,即使是长远的理想目标,最终也还是要体现为结果。而过程则是动态的、变化的,是实现结果的途径,因而也就难以作为目标予以确切把握。因此,依我们之见,它虽十分重要并可以追求,却不宜作为目标表述。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在语文课程中,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当作课程的基本目标提出,同语文能力目标并列,成为语文课程的最重要的目标,是两个语文“课标”的一大特色。它是语文课程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必然产物,也是构建语文课程基本理念的必然产物。

情感目标。按照心理学的界定,情感是人与人、人与自然界接触中产生的心理反应,它是和人在历史发展进程中产生的需要相联系的。它会给人的思想和行为以影响,或者是积极的影响,或者是消极的影响。义务教育和高中语文“课标”充分意识到情感的意义和作用,以至把“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作为“课程标准的设计思路”之一。

分别说来,情感目标应包括如下内容: 1.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 2.热爱祖国科学文化的情感 3.热爱社会生活的情感 4.热爱学习和读写的情感 5.体味自然界的情感 6.关心世界多样文化的情感

态度目标。所谓态度,可以理解为人们在日常生活中逐渐形成的一种持续性的行为反应,它也是两个语文“课标”重点追求的一个目标。从两个“课标”的全部文字表述看,态度目标主要包括:

1.热爱国家、民族的态度 2.热爱社会、人群的态度 3.热爱生活的态度 4.关注生存环境的态度 5.崇尚真知的科学态度 6.自觉学习的态度

价值观目标。义务教育和高中语文“课标”也都把价值观目标当作课程的基本目标之一给以追求。在语文课本中,不单文学作品、议论文影响学生价值观的形成,即使是说明类课文也不同程度地影响学生社会价值观和自我价值观的产生和形成。

语文“课标”并未对价值观的内涵作出直接解释,但从对课程的性质、理念、目标、内容和要求等一系列说明文字中,可以判断其价值观目标当包括下列基本观念:

1.正确的人生观 2.正确的社会观 3.正确的文化观 4.正确的民族观 5.正确的国家观 6.正确的自然观

3、语文教师应该怎样对待语文教科书?

答:狭义的语文教材专指语文教科书,广义的语文教材包括以语文教科书为主体的一切可以用作语文教学媒体的材料,它构成了一个系列。语文科的教材是多种多样的,它反映了语文教学内容的丰富性。它可以区分为如下一些方面:(1)语文教科书、语文副读本、讲授提纲、教学辅导书、学习手册、学习报刊、字帖;(2)教师的板书,教师在学生作业中的改笔、评语,学生作文集;(3)图像、照片、表解、卡片;(4)字典、词典、事典、年鉴;(5)录音磁带、电视节目、电脑软件、网络等等。

上列情况表明,语文教科书只是语文教材中的一种,当然,是最基本、最重要的一种。一般认为,教学的基本构成因素有三个:教师、学生和教材。这三者间的关系,人们称之为“教学论三角形”。而在三者相互作用的过程中,教材则是可以凭借的媒体。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都是凭借教材进行的。在这里,传授和学习的内容主要不是来自教师,而是源于教材。教师的任务就是选择教材,组织教材和引导学生学习教材。学生则是在教师指导下,感知教材,理解教材和运用教材,以掌握获得知识、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语文教材的多方面价值

在诸种教材中,语文教材特别是教科书,其价值是极大的。它承袭民族的乃至世界的文化遗产,传递知识,培育语文的能力,发展思维,建立人生观。教科书在一定程度上“是历史的一面镜子”。事实正是这样:国家要通过这面镜子反映出自己的形象,反映出历史、现实与发展,要从中看出本国的状况;对于编辑者来说,他们用这面镜子,表达出自己的学术见解、艺术水平和编辑能力;从出版部门的角度来看,他们希望利用这面镜子反映出自己的出版发行水平,进而促进出版事业的发展,获得社会的和经济的双重效益;对于教师来说,通过这面镜子,一方面扩大自己的知识和经验范围,一方面,又要使教科书成为最好的教育载体,充分发挥它的功能,从而完成国家赋予的历史使命。至于学生,语文教材特别是教科书的价值就尤为重大了。

2.语文教材对学生的价值 语文教材是为学生编写的,其价值最终也最显著地体现在学生的学习方面。分别说来,其对学生学习的价值体现为思想情感的、知识传递的和技能训练的三种价值。《现代教学论发展》一书中,曾这样指出语文等学科教材的三个方面:“教材总体正如社会的上层建筑具有若干重内部层一般,它也有几重内部层。所谓教材总体所具有的内部层,恐怕就是情感教材层、技术教材层、知识教材层。”因此,我们对语文教材的价值也就可以从这三个层面来认识。

(1)思想情感教育价值

从思想情感教育这一层面看语文教材,其价值体现为三个方面,即:世界观人生观教育价值,伦理道德教育价值,审美意识和审美情操教育价值。在语文教材里,这三方面的教育价值大都是伴随着强烈的情感因素,潜移默化地发挥着作用的,因而也就格外充实而有力。其体现世界观人生观教材的教育价值,可能不亚于政治教材,体现伦理道德内容的教材教育价值可能不亚于思想品德教材,而表达审美意识和审美情操的教材的价值,可能超过音乐、美术教材。当然,要切实衡量出这三方面价值所体现出的结果往往是有困难的,然而却是重要的。我们应用各种方式衡量其体现价值的结果,并力求其结论的可靠性。

(2)知识传播教育价值

从知识传播这一层面看语文教材,它的教育价值体现为认识教育价值和智力发展教育价值两方面。语文教材中的认识教育亦即知识教育,其价值具有四个特点。第一,是它的知识包容的广泛性。古今中外,天上地下,包罗万象,其内容涉及面之广,大概除了百科全书,是没有什么书籍能与之相比的。第二,是它的知识的科学可靠。凡是教材特别是教科书无不把知识的科学性当作首要实现的目标,以使教材中的知识具有最高的正确度和可信度。第三,是它的知识最为纯正健康。我们几乎可以说没有什么书籍内容的纯正健康能够超过中小学的语文教材。第四,是语文教材中的许多知识往往是包含着感情或者是伴随着感情而出现的,其教育作用也就分外有力。语文教材在显示出知识教育价值的同时,还有着非同寻常的发展智力的作用。语文教科书中的课文本来就蕴藏着极为丰富的启发联想力、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内容,这些内容足以激发学生智力的发展,再经过编者的提示,语文课文引发思考和培育智慧的作用就得到了更完满的发挥。

(3)技能训练教育价值

从技能训练这一层面看语文教材,它的教育价值表现在它能最直接而又最有效地培育学生的语言能力和思维能力两个方面。在语文教材中,这两方面的价值是紧密相连的,同时也是相互依存的。在中小学各种教材中,能够起到这两种技能训练作用的当然并非语文一科,但只有语文科是这两种技能训练的基本所在。在语文教材中,不管是课文、注释、语文知识,还是编者提出问题,其语言能力和思维能力的训练功能,大都可以明显地反映出来。这也就使它同其他任何一种教材区别了开来。

总起来说,语文教材兼具思想情感教育、知识传播和技能训练三种价值,它是这些价值的统一体。

教材是构成教学活动的重要因素,它是教学内容的裁体,是教师教与学生学之间的纽带。语文教材的价值,在于它是实现教学目标的主要工具,教师主要是凭借它进行教学,各种文字资料,其他教学工具都只能围绕着它加以利用。

4、怎样认识语文教学过程?

答: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一向是相当复杂的现象。在这一过程中,充满了对立统一关系,包括学生与文本、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学生、学生与生活等的对立统一关系。这些关系是构成语文课堂教学过程的基本因素,又是促进语文课堂教学发展的动力。因此,依据对立统一的辩证观点,明确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文本、教师、生活诸因素之间的关系,有助于理解语文课堂教学过程的本质和对这一本质的把握,进而提高教学效果和效率。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心得体会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心得体会.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