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看菊花》说课稿

发布时间:2020-03-02 12:42:50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看菊花》(第二课时)说课稿

东关小学李翠萍

说教材 教材分析

《看菊花》是国家课程标准苏教版语文第一册第三单元中的一篇课文.全文共四段,讲述了一个星期天爸爸妈妈带我去公园看菊花的事.第一自然段讲星期天“我”跟着爸爸妈妈去公园看菊花.第二自然段讲公园里的菊花好看极了,人们舍不得离去.第三自然段讲大家都很喜爱菊花的原因.第四自然段讲听了爸爸的话,“我”觉得菊花更好看了.让学生明白人们喜爱菊花,不仅是因为菊花好看,更因为它不怕寒冷的品质.插图描绘了五颜六色的菊花迎着寒风开放的样子以及“我”跟爸爸看菊花的情景.第二第三自然段是本文的重点段,要注意朗读指导和词语训练.

(二)课时安排

本课共有两可时。第一课时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学会生字词,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第二课时学习课文第二三四自然段,理解课文内容,知道菊花不仅好看,而且不怕寒冷。

(三)教学目标分析

根据一年级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大纲、教材的要求以及当前低年级阅读教学改革的现状,我确定了第二课时的教学目标为:

1、学习课文第二至第四自然段,

2、理解内容。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能背诵第

二、三两个自然段。

5、知道菊花不

6、仅外表好看,而

7、且不

8、怕寒冷。 教学重点:体会菊花不怕冷的高尚品质。

(五)教具准备:生字卡片、图画

二、说教法

这一课时,我主要采用“直观教学法”“以读代讲法”“联系生活情境教学法”等教学方法。 直观教学法。

通过观察色彩鲜明的菊花图帮助学生阅读课文,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在脑海中展现语言文字所表现的生动形象的画面,让学生进入课文所描绘的情境,读得有声有色,有情有景。

以读代讲法。以读为本是阅读教学的最大特点。新大纲指出:“要让学生充分的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课文中写公园里的菊花好看极了,人们舍不得离去这部分,教学时让学生通过各种形式的读,读中感悟,又反过来以悟促读,不断丰富自己的语感,从而体会到菊花的颜色美和数量多。 联系生活情境教学法。 小学生人小情多,有着丰富的情感世界。教学中创设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激活学生的思维,让他们进行补白练习来帮助学习语言。

此外,我还采用同桌讨论法,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

三、说学法

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本课时主要指导学生借图朗读助解的方法理解课文内容,同时在朗读中也培养了学生“一边读一边想”的良好学习习惯,并且训练了学生的语感。有些疑难问题让学生同桌讨论,从而培养学生学会团结合作,学会探究。

四、说教学程序

(一)复习导入

复习旧课的目的在于温故知新,为新课作铺垫,使教学前后衔接。 复习生字词。

用高兴的语气齐读第一自然段。

(二)学习第二自然段。

(1)要到公园去看菊花,多高兴呀,让我们赶快坐上汽车出发吧﹗

(2)(出示菊花图,远景)公园到了,呀﹗看到菊花我真想说:呀﹗ 公园里的菊花———﹗(学生回答)

学生在生活中往往很容易为某些事物所感动,有着丰富的情感世界.教师及时抓住这一点,进行语言训练,既给学生多了一次情感体会,又训练了语言.(3)听了你们的感叹,老师也忍不住想说:“公园里的菊花好看及了.”

(4)指导读这句话.

(5)过渡:菊花怎样好看呢?

①菊花的颜色好看吗?有什么颜色呢?学生接着朗读:黄的、白的、淡绿的、紫红的;再接着让学生上黑板找出黄菊花、白菊花、淡绿的菊花和紫红的菊花,找对的带读一遍后齐读;最后教师指图描述指导读好表示颜色的词.根据低年级学生的语言特征是词语概念只是和事物表象紧密结合着.利用菊花图帮助学生阅读,让学生进入课文语境,从而体会到菊花的颜色美.②多漂亮的菊花,它们开得多吗?让我们来数一数吧.出示朵”来数.呀!一朵朵的菊花数也数不清.③怎么呢,送你这个词丛”,谁会数.指名学生到上面用一丛一丛来数.一丛丛也数不过来了,那我们只能用它来数了“片”,也请学生上来数.低年级学生重现象思维,在体会菊花多的时候,采用了生活中数菊花的方法,这样既让学生感受到了菊花的多,又理解了“一朵朵” “一丛丛”“一片片”的意思.④是啊,菊花一朵朵, 一丛丛,一片片数都数不过来呢!来发挥我们集体的力量一齐来数吧!齐读:一朵朵,一丛丛,一片片.5﹑瞧,一朵朵形状各异的菊花,精神饱满地开放着,好像也在比试呢!咦这儿怎么只有菊花,其它各样花都到哪去了呢?(指名回答) 6﹑噢,原来它们都怕冷,有的落了,有的躲起来,只有菊花:它们正迎着深秋的寒风开放呢.(齐读这句话)

把菊花同其它花儿相比较,来感受到菊花的不畏严寒.7﹑看着那么美的,这么不怕严寒的菊花,人们舍得离开它们吗? 出示:人们边看边走,边走边看,舍不得离去.(齐读、表演读)如果是你,还会边看边想些什么?(边看边想) 根据课文内容,寻找情节空白处,让学生进行补白的思维练习.这样既让学生体会了人们不忍离去的心情,又再次体验到了生活中对某种喜爱事物恋恋不舍的感情。

8﹑这么美的菊花,让我们一同再来欣赏一番吧!齐读第二自然段.9﹑学生尝试背诵第二段.(指名看图背﹑齐背) (三)、学习第三自然段.过渡:看到美丽的菊花开得这么旺盛,爸爸喜爱吗?他是怎么说的? 1﹑指名读,自由读,小组比赛读,齐读。

2﹑说说大家为什么喜爱菊花?(同桌讨论﹑指名回答) 3﹑小结。

这么冷的天,其它花都谢了,但菊花一点儿也不怕冷,依然开着,多勇敢呀,所以人们都很喜爱它,我们小朋友也要像菊花一样,学习它不怕冷的精神。 根据新课程标准提出的倡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对一些较难回答的问题,让学生同桌讨论,学会合作﹑探究,最后对学生的回答进行小结,这样很好地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 尝试背诵。(指名背、齐背)

(四)学习第四自然段,总结全文。

1、齐读第四自然段。

2、为什么觉得菊花更好看了呢?让我们来齐读一下课文吧。(齐读全文)

3、同桌讨论:为什么觉得菊花更好看了?(让学生自谈)

4、总结。

学习了这篇课文,我们知道菊花不仅外表好看,而且不怕寒冷,那么你们还知道哪些花也像菊花一样不但美丽而且不怕冷呢?下节课再告诉老师好吗?

五、说板书

本节课的板书设计,我运用形象的画面和简明扼要的文字将课文的主要内容列出来,使学生很容易地理解课文内容,这样也突出了本课的重点、难点。 板书设计如下:

8、看菊花

颜色美

菊花图

开得多

好看极了 (贴画)

不怕冷

更好看了

喜爱它 《秋姑娘的信》说课稿

东关小学

庞建琴

一、教材简析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苏教版语文课本第一册的第七课《秋姑娘的信》。

这是一篇科普童话故事,它用秋姑娘写信的形式介绍了大雁南飞、青蛙冬眠、松鼠储备食物、树木裹上稻草准备安全越冬的知识。文章语言生动活泼,字里行间透出了秋姑娘对自然生灵的关爱之情。

二、设计理念和目标

这篇课文融知识和情感为一体,依据新课程标准三维目标体系的理念,我把以读悟情的情感价值目标列在首位。让孩子在读中感受秋姑娘对朋友细腻真切的关爱,在反复诵读中让学生与秋姑娘美好的心灵交汇,从而滋养孩子们关爱世间万事万物的善良心灵。

同时,我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拓展内容,开发课程资源,为孩子展示潜质潜能和语言实践打开广阔的空间,使课堂教学更为自主、更为开放。

当然识字教学是低年级的重点,课文中要求掌握9个一类字,2个基本笔画和5个二类字,这个智能目标是必不可少的。

三、设计特色

课内课外知识交融,追求开放性;

读中感悟怡情养心,注重人文性。

四、教学设计

我打算先学文后识字,分两课时完成。下面我具体说说第一课时学文的教学设计。这个过程,我安排了三大板块。

(一)、营造氛围,产生体验欲望

课前,我让孩子用自己喜爱的方式去感受秋天,或寻找一些秋天的图片,或吟诵一些秋天的诗句,或唱一唱秋天的歌谣,以“我眼中的秋姑娘”为主题进行充分的交流。使学生的知识贮存与课文内容相交融,并产生直觉体验,对课文产生阅读的期待。

1、展现情境,感受秋天

当课伊始,孩子对秋姑娘的情趣已生。此时媒体介入,出现秋姑娘的画面。 “小朋友,你喜欢秋姑娘吗?瞧,她来了,快和她打个招呼吧!”这时候,学生可能会喊,“秋姑娘好!”“秋姑娘来了!”高兴之余,我随机带他们学习“秋” 字。

2、抓住切口、总领全文

认识秋字之后,我又问“那秋姑娘还给我们带来了什么呢?”问完,我马上给孩子出示一幅片片枫叶像舞蹈着的红蝴蝶一般,在飒飒秋风中飘落的画面。

“咦,树上的枫叶都到哪儿去了?”这句话是第六小节的内容,我抓住这个疑问句作为教学的切口,激发学生探究学习全文的兴趣,同时要求有感情地朗读这句话。指导的时候,特别要让孩子读好语气词“咦”。

以上两个环节,我展示了秋的画面,安排孩子们与秋姑娘打招呼,着力地营造时空氛围,意在让孩子们感受秋的美丽,秋的情趣;意在活化人物形象,引领着孩子走进文本,扎进童话的世界;意在激发孩子们体验的欲望。

(二)走进文本,亲历体验过程

文本是语言的载体,是孩子情感体验的途径,研读文本是课堂教学的本质任务。在朗读、理解文质兼美的文本的时候,才能体会人物情感,感受文本所要表达的人文内涵。

1、感知课文,了解大意

让孩子们带着“枫叶都到哪儿去了?”这个问题去读书,实实在在的给足时间,让他们读准、读通课文,在读的过程中去寻找答案。接着通过相互交流,让孩子们自己明白枫叶都给秋姑娘当纸写信去了,知晓秋姑娘是给大雁、青蛙、松鼠、山村孩子这些好朋友写了信。并且呢,我要求他们用“秋姑娘给、、、写信。” 这样的句式讲出课文的主 要意思。

2、归谬激疑,探究学文

在这里,我让孩子再读课文2——5小节,首先让他们了解秋姑娘给朋友写信的内容。然后,我归谬激疑故逗学生,设问如下:“小朋友,秋姑娘对朋友真是非常的关心。不过老师想让秋姑娘把信的内容换一换,让青蛙路上多加小心,让松鼠盖好被子,让大雁准备充足的食品,让山村孩子多给小树浇水,你们说老师的建议行不行?”抛出这样一个问题,目的是让学生再读课文,联系已有的生活经验和课外知识,小组合作学习,充分发表见解,纠正老师的谬误。这样的操作形式意在为孩子打开一个自主开放的学习空间,在这个空间激活了他们潜在的学习情趣,培养他们合作探究的精神,从而让孩子们更真切地感受到秋姑娘对朋友细致入微的关爱。

3、读信说信,语言实践

在这里,我首先举例示范。在枫叶形的信纸上,依据课文内容,用书信的形式,实物投影秋姑娘给大雁的信。让孩子自读,不仅再次感受秋姑娘至诚至爱的美好心灵,而且跃出文本,让孩子初步感受书信的基本格式,有机地拓宽知识面。

接着,我又要求孩子照样子说一说秋姑娘在信中会跟青蛙、松鼠、山村孩子说些什么,这里只要任选一个说。 这样,我为孩子搭建一个语言实践的舞台,给孩子创设一个发挥潜在智能的机会。

4、感情朗读,整体回归

在以上环节的教学后,学生对课文重点部分2——5小节的内容已经了然于心。这时候我设计“换位朗读”,告诉孩子:“你现在就是秋姑娘,你该如何通过朗读表现出对朋友的关切之情,关爱之心呢?”孩子在品读“多加小心”“盖好被子”“别着凉生病”“充足的食品”“别忘了”“裹上冬衣”等词句的过程中,把秋姑娘的内心美展现得淋漓尽致。

感情朗读了2——5小节后,我又回到开头提出的问题:“现在我们明白树上的枫叶都到哪儿去了吧?”借这个问题引读文章的第七小节,让孩子的感悟与文章的内涵更吻合,让孩子的体验与文中人物的情感更接近。然后在优美的乐曲伴奏下,孩子们诵读全文,再次感受课文的语言文字美和秋姑娘的心灵美。

(三)、拓展延伸,升华情感体验

文本给我们提供的信息是有限的,作为语文课程的实践者和操作者,我们不仅要“重文本”,而且要“超文本”。

1、内容延伸,探求知识

读完全文,我又出示了一幅图,图上有燕子、刺猬、蚂蚁,“想一想,秋姑娘还会对其他朋友说些什么?”这样操作旨在让学生更多地了解秋尽冬来之际动物的生活习性,是对他们课外知识的一种补充,也是为了满足孩子无限的求知欲,更好地激发他们探求知识的欲望。

2、呼应开头,升华情感

我对小朋友说:“秋姑娘不但人美,心灵也十分美,她关心朋友,照顾朋友,你喜欢她吗?秋去冬来,冬爷爷马上要来了,秋姑娘也要放心地走了,让我们再次与秋姑娘深情地打个招呼吧!”我话音一落,屏幕便会出现秋姑娘手持花篮,翩然而去的画面。这时,学生要是情不自禁地喊:“秋姑娘再见!”,那么我的课也算是成功了。因为学生已经喜欢上了秋姑娘,喜欢上了这个关心朋友的秋姐姐。我想在这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情感交流过程中,孩子们也正在吮吸着爱心营养,净化着他们的心灵。

3、作业拓展,实践体验

最后我也是以秋姑娘信的形式给学生留了一个作业,作业如下:(多媒体出示作业内容。)

让学生采集落叶观察,并动手做一做树叶标本,也是让学生走出书本 ,进行课外实践活动,在开放的富有创新活动中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动手能力,培养他们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情感

看菊花

看菊花

菊花说课稿

看菊花教案

看菊花教案

看菊花教案

教案看菊花

《看菊花》教案

看菊花教案

看菊花定稿

《看菊花》说课稿
《《看菊花》说课稿.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看菊花课件 菊花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