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积的变化规律》教学设计与教学反思

发布时间:2020-03-02 08:59:03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积的变化规律》教学设计与教学反思

铁力市第二小学 吴鸿燕

教学目标:

1、让学生探索并掌握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或除以)几,积也乘(或除以)几的变化规律;能将这规律恰当地运用于实际计算和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使学生经历积的变化规律的发现过程,初步获得探索和发现数学规律的基本方法和经验。

3、通过学习活动的参与,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合作交流能力和归纳总结能力,使学生获得成功的乐趣,增强学习的兴趣和自信心。

4、培养学生从正反两个方面观察事物的辨证思想。 教学重点:发现并运用积的变化规律。 教学难点:积的变化规律的探究策略。 教学准备:课件、练习题卡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出示:一个文具盒6元,买2个多少钱?20个呢?200个呢? 生读题,口头列式,板书: 6×2= 12 6×20=120 6×200=1200 结合算式复习乘法各部分名称,引入课题。

二、自主探究,发现规律

1、研究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变大,积的变化情况。 6×2= 12(元) 6×20=120(元) 6×200=1200(元) (1)引导学生自己观察发现,并把自己的发现结果在小组内交流。 (2)指名汇报,板书: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几,积也乘几。 (3)启发:还有不同的发现吗?

(4)学生发言,完善板书: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除以几,积也除以几。 (5)学生发言:在除法中,0不能作除数,因此要强调0除外。 (6)完善原有规律。

2、验证规律。

(1)引导学生通过举例来验证规律的普遍性。

(2)学生写3个算式,同桌互相交流:因数和积是怎样变化的? 指导生看书,巩固课堂所发现的规律。

三、运用规律,解决问题

1、根据8×50=400,直接写出下面各题的积。 16×50= 32×50= 8×25=

2、全社会各界朋友发起了向地震灾区捐赠活动,用何种运输方式合适呢?。咱们也帮忙分析一下,一辆大卡车在普通公路上以40千米/时的速度行使,4小时可以行()千米。一辆小轿车在高速公路上行驶的速度是大卡车的2倍,这辆小轿车用同样的时间可行( )千米。

3、一块长方形草地,宽8米,面积是560平方米。如果长不变,宽增加到24米,现在的面积是多少?

4、算出第一个算式的积,然后直接写出其他算式的积。

18×30= 18×15= 18× 5= 54× 5= 生速算,汇报得数,说思路。

比较18×15=270和54× 5=270,你们发现了什么? 生1:为什么两个因数不同,积却相同呢? 生交流、汇报、得出:

两数相乘,一个因数乘(或除以)几,另一个因数除以(或乘)几,它们的积不变。

四、应用规律解决问题

在○里填上运算符号,在□里填上数:

24×75=1800 ﹙24○6﹚×﹙75×6﹚=1800 18×24=432 (18÷2)×(24×2)= □

(18×2)×(24÷2)= □ 学生继续质疑,发表见解„„

五、全课总结

师:经过今天这节课,大家有什么收获呢?

六、板书设计

积的变化规律

6×2= 12 6×20=120 6×200=1200 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几(或除以几),积也乘几(或除以几)。

教学反思:

有效教学是预设与生成、封闭与开放的统一体。教师在教学中应该“提倡生成”,并能够“驾驭生成”,让学生的问题带着我们的课堂自由飞翔。

一、和谐课堂,生成问题

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给学生营造一个和谐的数学课堂,让学生的思维尽情释放!课堂教学不仅是知识传递的过程,也是师生情感交融,人际交往、思想共鸣的过程,创设一种师生心理相融、民主交往的良好的课堂气氛无疑是课堂问题的最好催化剂。只有学生不怕了,学生才会站起来提出他们脑中一直盘旋着的问题。不怕,包括“不怕老师”,对老师的权威敢于提出质疑,敢于表达自己心中的想法;“不怕教材”,对教材的一些观点能够提出自己的看法,即使可能观点存在着错误性;“不怕同学”,很多学生的心理有一种疑问:“我的问题的提出会不会遭到同学们的耻笑?”;“不怕自己”,打断老师的课堂,提出自己的问题是需要多么大的勇气?!学生所能做的就是战胜自己胆怯的心,把信心成功的刻入自己的心里。只有这样课堂才会活跃,学生的问题会接踵而至。由于在平时的教学活动中,我适时鼓励学生敢于在课堂上张扬自己的个性,不怕说错,就怕你不说。在本节课上,学生大胆发言,有一个新的知识点生成出一个又一个知识点。

二、精心预设方能为生成导航

传统教学中,教师思考最多的是教师如何地牵、如何地引、如何地讲清楚、讲明白。教师扮演着不可替代的、绝对权威的角色,教师成了学生学习结果的惟一的评判者。在教师的眼里,学生是知识的接受者,只要认真听、认真看、认真记,顺着教师预先设计的教学思路学习就可以了。因此,所有的教学过程都在教师的控制之中,甚至问题答

3 案都是教师设计好的,这种教学看起来学生是“动”起来了,“参与”了,其实质是学生顺着教师的设计、顺着教师的教学思路、顺着教师的期望,进行教师心中有数的“表演”。最终是学生完成教师预定的教学任务。这种只重预设,忽视生成的理念是传统备课的一大弊端,必须引起我们高度重视和关注。教学过程不可能都是预设的,由于学生存在着差异,因此,问题的答案也不应该是惟一的,教学应该是“预设”和“生成”的有机整合,忽视了教学的生成性,就忽视了学生的差异,忽视了学生的发展。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没有预设的生成往往是盲目的,低效的,甚至是无价值的。生成,不是对预设的否定,而是对预设的挑战——精彩的生成源于高质量的预设。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的技巧并不在于我能预见到课的所有细节,在于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巧妙地在学生不知不觉之中做出相应的变动。”在本节课上,由于课前我进行了充分的预设,当学生运用已发现的规律去解决新的问题是时,我及时地加以肯定,并适时地加以引导。在老师的肯定与鼓励中,孩子们由此生成出更多的数学问题,并能自己去发现。其实在教学中我们只要到:心中有案,行中无案,寓有形的预设于动态的教学中,真正溶入互动的课堂,不断捕捉、判断、重组课堂教学中从学生那里涌现出来的各种信息,随时把握课堂教学中闪动的亮点,样使的教学更具有针对性,为即时“生成”提供更宽阔的舞台,用智慧将教学演绎得更加精彩!

数学课堂上的生成是真实而美丽的,稍纵即逝而可遇不可求的!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要有拨乱反正的胆识,要有取舍扬弃的智慧,及时捕捉一些有用的问题,顺势引导,让有价值的资源渐入佳境,别有洞天;让看似平常的资源,峰回路转,柳暗花明;让极易擦肩而过的资源化险为夷,绝处逢生,炼就一身扬沙拣金的提炼功夫,使学生能在活而不乱、趣而不俗、新而不谬的空间里畅所欲言,自由放飞,使课堂精彩纷呈,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积的变化规律》教学设计与反思

《积的变化规律》的教学反思

积的变化规律教学反思

积的变化规律教学反思

《积的变化规律》教学反思

《积的变化规律》教学反思

《积的变化规律》教学反思

积的变化规律教学设计

《积的变化规律》教学设计

《积的变化规律》教学设计

《积的变化规律》教学设计与教学反思
《《积的变化规律》教学设计与教学反思.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