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我的语文教学观

发布时间:2020-03-03 03:42:18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我心目中理想的小学语文课堂

平南县平南镇中心小学 李燕

学号:XY-2-033

去年11月份,我参加了园丁工程二期二批小学语文骨干教师集中培训学习,聆听专家精彩讲座,感受了名师风采,与学友交流心得体会„„这一切都使我获益匪浅,但也促使我深思了怎样的语文课堂才是充满生机、探索的课堂,才是促进学生发展的课堂,才是有效的课堂?课改专家、华东师大崔允郭博士曾说:“教学有没有效率,并不是指教师有没有教完内容或教得认真不认真,而是指学生有没有学到什么或学生学得好不好。如果学生不想学或者学习没有收获,即使教师教得很辛苦也是无效教学。同样,如果学生学得很辛苦,但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也是无效或低效教学。”

那么理想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是怎样的呢?关于这一点,可谓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有倡简、务本、求实、有度;有真实、朴实、扎实;有诗意、智慧、灵动„„。但在我心目中理想的小学语文课堂应是这样的:

一、“工具性”和“人文性”的水乳交融。

《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性质与地位”的说明中指出:“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在阅读教学中如何把工具性与人文性有机地统一在一起,既不要把语文课上成思想品德教育课,也不要把语文课上成单纯的语言文字训练课,这真的需要我们语文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好好把握了。

一位教师执教《东方之珠》一文,先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一个段落阅读,接着逐个出示关于浅水湾、海洋公园、铜锣湾的多媒体课件。忽而是海豚精彩表演的视频,忽而出现铜锣湾热闹的街景,忽而又是香港回归时分的视频。最后老师又让学生以自己喜爱的方式表达对香港的赞美之情。于是,学生有的吟诗赞颂,有的唱歌展示„„整堂课热热闹闹,好一派情趣盎然。

这是一堂典型的没有语文的“语文”课,外在的、空泛的“人文性”大红大紫,而“工具性”却备受冷落,造成文本的丢失、语文的失落。这样的课堂在我们现在的教学中并不少见,教师盲目地追求教学情境的变换、学习

1 形式的变化;媒体手段的泛滥、高耗低效的使用;刻意地追求多学科的整合、拓展开放,却忽视了语文最重要的东西,那就是——引领学生体味文本语言,感悟精妙表达,学积累、习方法。这样的语文课虚张声势,完全失去了语文味。

语文学习,需要给予学生人文关怀,但不是通过这种花哨的形式来实现,而应渗透在语言文字的体悟过程中。著名特级教师王崧舟执教的《小珊迪》一课就淋漓尽致地实现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和谐统一。例如:王老师在教学中抓住重点词“乞求”进行品读,要求读出“乞求”的语气、语调,既“以读悟语”,又“以读悟情”;设计“忘不了”的完形填空,让学生根据自己对小珊迪的感受和体会,写几句最想说的话。这样的训练既是句子的扩展变说,又是对故事主人公小珊迪高尚品质认识上的升华;采用先写后说的形式与中国留德博士生的“对话”,更是工具性与人文性有机结合的经典教例。通过理解与体验,变说与对话,使学生的语文素养在学习中获得质的提升,从而夯实了学生语言文化的根基。

所以,在我们的语文课堂中,教师需要引领学生经历一个认识由浅入深、体验逐渐丰富的真实的学习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扎扎实实地品味语言,实实在在地训练语言。在此基础上,再引领学生凭借自身的知识、阅历去体味、感悟文本,多角度、多层面地理解、鉴赏文本,产生对文本的情感美、语言美的认同和赞赏,从而培养学生的语感和美感,在丰厚学生文学底蕴的同时丰富其精神世界,真正使工具性与人文性水乳交融、语言与精神协同发展。

二、教师与学生角色的重新定位。

新一轮课程改革很重要的是改变学生的学习状态,强调树立以人为本的学生观,把学生看作学习的主体,教学的一切活动都必须以调动学生的主体性、积极性为出发点,引导学生主动探索、积极思维、生动活泼地发展。教师必须从纯粹的知识传递者向学生学习和探究的启发者、合作者、促进者和参与者转变。有人曾把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地位比作“婚姻介绍人”,这是个非常形象的比喻。教师只是把教材介绍给学生,让学生与文本直接对话交流。学生通过读、思、议,自由发挥、自由伸展,不必循规蹈矩、亦步亦趋,凡事都得符合或趋近教师的解答,统一到标准答案上去,学生可以标新立异,大胆假设,只要自圆其说,言之有理就行,从中学会感受、体会、体验、揣

2 摩。教师不可牵着学生的鼻子走,而是参与学生的学习活动中,在学生读中相机指导,或矫正目标、或提出要求、或纠正错误、或进行激励、或梳理归纳。让学生自读自悟,学生在读中悟到的方法往往更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提出的问题往往是文章的重点、难点,结合问题加以疏导,就水到渠成。

如特级教师薛法根执教的《我应该感到自豪才对》一课的一个片段:

师:沙漠旅行结束后,小骆驼又到小溪边照镜子,又碰到了小红马,你猜猜看,小红马又会说什么?

生:你真难看,还来照镜子。

师:这时候小骆驼会怎么说?

生:我的驼峰、眼毛、脚掌在沙漠里有很大的用处,你别小看我。

师:你可以编故事,也可以两个小朋友合作,一个演小红马,一个演小骆驼,把它们两个的对话演出来。

生:(各自练习,教师指名讲故事、表演,适当点评。

师:小骆驼值得骄傲的不仅是它的驼峰、眼毛和脚掌,它还有很多值得骄傲的地方。(出示补充阅读“沙漠之舟”)读一读,看看小骆驼值得骄傲的地方还有哪些?把它划下来。

生:(各自读、划。)

师:现在请你说一句话:“我感到自豪的是——。”这个“我”就是课文中的小骆驼。用一句话介绍骆驼的一个特点,一个值得骄傲的地方,用上补充阅读中的内容说。

生:我感到自豪的是我的寿命可达35—40岁。

生:我感到自豪的是我有惊人的耐力。

生:„„

师:骆驼有它感到自豪的地方,你有没有感到自豪的地方?想一想自己身上哪一点最令你感到自豪,请你写一句话:“我感到自豪的是。”

生:(各自练写。)

生:我感到自豪的是生活在美丽的祖国。

生:我感到自豪的是我的知识很丰富。

生:„„

师:同学们猜一猜老师感到自豪的是什么?

3 生:老师感到自豪的是您的知识很渊博。

生:老师感到自豪的是您的学生考上了好的学校。

生:„„

师:每个人都应为自己感到自豪,为别人的成功感到自豪。

这是薛老师根据课文特点,善于挖掘说话素材,把说话训练贯穿于阅读教学的各个环节中,通过编故事表演、补充阅读材料、“我感到自豪的是 ”层层深入地说话训练,让学生充分地读,畅快地说,在读中内化,在说中运用。在教师富有智慧、层层深入地引导下,学生不断跟文本“亲密接触”。与此同时,生生之间的碰撞、师生之间的交流,有力地推动着认识的不断深入。学生在教师的有效引导下,智慧获得了开发,认识获得了提升,语言获得了发展,情感获得了陶冶。

由此可知,虽然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体,但教师依然是语文学习的组织者、点拨者,是平等对话中的首席:对于精彩句段,教师应引导学生细细品味,体悟作者遣词造句、布局谋篇的精妙;当学生学有疑惑时,教师要适时点拨,让其茅塞顿开;对于学生没有或无法深入研读的地方,老师要及时引导,让学生的学习、思维活动向纵深延展;当学生发表精彩见解时,教师要及时到位地作精辟评述,让学生的认识得以升华„„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教师引导和学生主体的统一。

三、课前预设和精彩生成的有效结合。

课程专家余文森在谈及预设与生成时曾说过:“预设与生成是辩证的对立统一体,课堂教学既需要预设,也需要生成,预设与生成是课堂教学的两翼,缺一不可。预设体现对文本的尊重,生成体现对学生的尊重;预设体现教学的计划性和封闭性,生成体现教学的动态性和开放性,两者具有互补性„„”由此可知,预设和生成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我们应该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这两者的关系。

但在现实教学中,我们有些老师却误认为“预设”就是“牵引”,每谈“预设”色变;而有些老师又认为生成是师生的“即席创造”,它犹如天马行空,不期而至,是无法预约的。于是这些老师课前不作充分预设,课上又缺少对生成调控的意识和能力,学生讲到哪儿就是哪儿,把“自主学习”与“放任自流”混为一谈。另一些老师也重视预设,但在预设中更多关注的是

4 教学形式多样化、多媒体运用、学科整合、拓展延伸等非语文的东西,反而不重视对文本的深入钻研,忽视了语文本位的东西,导致语文课堂上教学形式花样不断翻新,而语文的本体地位却在逐渐淡化甚至失落。这些都是因为没有处理好预设与生成的关系惹的祸。

《新课标》告诉我们,只有以预设为基础,才能提高生成的质量和水平;只有以生成为导向,才能提高预设的针对性和开放性;也只有这样,课堂才会收获“一地不可预约的精彩”。

如一位教师在《夜宿山寺》的课堂教学中,先让学生初读、再读、三读课文后,请学生说说诗句中写了哪些事物,并说说自己的理解,有兴趣的可以进行小组交流。但教师很快发现许多学生并没有参加小组交流,而是饶有兴趣地在画画,并发现其中一幅有问题的画,那是一张画有星星、月亮和一座倾斜的厉害的高楼。教师默许并支持了这一学习方式,并请学生对那幅画作出评价,学生很快纠正了错误,从而让学生正确地掌握了诗句中“危”字的正确解释不是“危险”而是“高”。

在这个教学片段中,教师不再死抱“预设”,而是及时关注到了课堂的“生成”,灵活地变“节外生枝”为“点睛之笔”,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与学习方法,并在过程与方法中融入新知识的学习指导,使课堂闪烁智慧、富有灵性,让课堂真正因为教师对生成的及时、有效调控而活起来了。看似随意、无心,但如果教师不是有备而来,课堂上怎能这样游刃有余地顺势而导?怎能有这真正的“生成”?只有教师的这种弹性“预设”越充分,动态生成才越有可能,越有效果。可以说,预设就是对生成的丰富、拓展、延伸、超越,没有高质量的预设,就不可能有精彩的生成。

四、经典在语文课堂中淀放异彩。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指出:语文教学要使学生“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取民族文化智慧”。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运用现代化的教育理念,将中华经典诗文融入其中,设计生动的诵读课堂,切实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文化底蕴和语文能力。根据这一指导思想,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我们可以以开放为理念,以学生为主体,以多媒体为手段,充分开发和利用中华经典诗文,为学生提供更广阔的学习空间,为小学语文教学注入新的活力。如在学完《二月映泉》,我们领略到了月光照水,水波映月的美好景象,

5 于是学生对天上的月亮产生了美好的印象,在此基础上,老师让学生想想有关月亮的诗句,,学生兴致盎然,个个脸上洋溢这喜悦的表情,“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月落乌蹄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娥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等优美诗句从学生口中吟出,孩子们在欢笑声中享受到经典诗文带来的乐趣。

又如青年特级教师吉春亚在教学《荷花》中,在理解了诗意,感悟了诗的意境后,引导学生去诵读赞扬荷花的诗《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渔家傲》,拓展了学生的知识视野,也激发了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使语言积累落到实处。这样的拓展,瞄准了衔接的“靶”,也留住了语文的“根”。

总之,小学语文的课堂教学应是真实、艺术、轻松、实在的,是充满生机、探索的课堂,是促进学生发展的课堂。在我往后的教学生涯中,我将以教学理论作指导,在课改大潮中勇于实践,不断反思,勤于总结,努力实现我心中理想的课堂。

我的语文教学观

我的中职语文教学观

我的语文教育教学观

谈谈我的语文教学观

我的小学语文教学观(推荐)

我的教学观

我的语文实践观

我的小班化教学观

我的文言文教学观

我的识字教学观

我的语文教学观
《我的语文教学观.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