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教学心得体会

刘仁增我语用教学观心得体会(精选多篇)

发布时间:2020-04-18 20:07:25 来源:教学心得体会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推荐第1篇:刘仁增 语用型教学观点概述

刘仁增:“语用型”教学的观点概述

多少年来,我国中小学语文教学研究几乎拓展到课程、教材、教法和考试的所有方面,研究成果是丰硕的。但是从总体上看,语文教学仍然存在很多问题,面临很深的困惑。比起任何一个学科,语文教师都付出得更多,得到的回报却是能力差,效率低,学生不爱学,社会不满意。也没有一个学科像语文教学研究得这么多,研究来研究去转化为教学效益的却不多见。一些优秀教师的成功经验,只能孤独地挂在自己的树上。大片语文园林,绿瘦红也瘦。

1983年,在全国中语会第三次年会上,九十高龄的叶圣陶先生开始着急了:“不能今年研究,明年研究,研究它二十年,太慢了!能不能快一点儿?语文教学到底是干什么的?”

记得吕叔湘先生说过,在种种问题上遇到困难,长期得不到解决,“如果能够退一步在根本问题上重新思索一番,往往会使头脑更加清醒,更容易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

什么是语文教学的根本问题?吕先生说了:一是认清教的是什么,一是认清人们学会一种语文的过程。

吕先生的“退一步想”,也就是叶圣陶先生所说的“贵穷本然”。语文和语文教学的“本然”,是不是都已经认识清楚、探究穷尽了呢?会不会在什么根本问题上有了毛病出了差错,才使得语文教学老是迟迟走不出困境?

老主张“穷究”,吕老说要“认清”,都说明认识“本然”正未有穷期。当我们走了很长的一段路之后,再回归到“本然”上重新思索,再看看究竟路在何方,确是非常必要。

语文教学的“本然”是什么呢?目前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大有把简单问题复杂化之势。在多少人绞尽脑汁、难以解脱之时,我们是否可以借助反向思维,不以教学者身份,而是从学习者的角度来思考、审视这一问题呢?倘若如此,事情可能就变得简单多了:作为一个普通的社会人,你学习语文干啥呢?绝大数人的回答应该是:形成基本的语文能力,供自己一生的学习、生活、工作之需。因此,语文不管怎样学,到最后要来考察一个人的语文素养时,语言应用能力无疑是一个不容忽视、不可或缺的重要指标。一个人说的话恰当得体与否,写出来的文章漂亮与否,是很能说明一个人的语文水平怎样的。所以,我们认为,语文教学的“本然”,其实就是言语应用,语文教学的根本任务必须定位在“语用”上,这是语文教学的根本出路。因此,强化“语用”意识,打造“语用型”语文课堂,让文本言语得以“增值”,让言语技能得到提升,是语文教学的本原旨归。

一、语用与“语用型”教学

所谓语用,是指人们在具体的交际情境中使用语言进行交际,表达特定意义,并产生相应交际效果的活动,内容包含语法结构、修辞知识、语言符号及其语言与它的使用者及使用环境之间的关系等等。研究它的学科就是语用学,它起源于20世纪

五、六十年代,是一门专门研究在不同的言语环境中如何理解和使用语言的科学,一切与语言使用者有关的语言动态因素都是其研究的范围。具体地说,语用学就是“研究在一定的上下文里语言的使用,包括所产生的字面意义和蕴涵意义,以及可能产生的效果的学科。”其基本特征主要是:

1、语用学研究语言文字符号的意义及其在不同的语言环境里的不同用法,乃至不同的表达效果,侧重于语言的实用。

2、语用学注重语言本身的使用,以语言为基本的要素,讲究语言的组织与驾驭,特别在乎语言在特殊环境里的特殊表意效果,讲究语言规律的内在探索。

当然,我们这里所研究的“语用”,并不是真正语言学意义上的“语用”,而是学生学习语文后的“语用”,即:能在一定的语境中正确、合理、妥贴地进行表达,并将已学过的字、词、句、篇等内容,根据语境的需要加以规范、恰当、个性的运用。主要包括词汇、书面语、口语、篇章结构、文章体裁等方面的内容。这就是我们所主张的“语用型”教学的价值取向与学术追求,它是基于教学对象是小学生,小学是语言学习的基础阶段这一现实状况而确定的。

二、影响语用能力的主要因素

一个人的语用能力受一些因素的影响和制约。主要有:

语感。语感对言语活动具有理解、生成、监控、情感等多种功能。它不仅能灵敏准确的感受、领悟、把握言语对象意义,使人把握言语对象的字面意义,还能捕捉言下之意、弦外之音,甚至还能准确补足对方未加表达的空白部分的意思;它能亳不费力、自然而然地为人们的言语交际提供一种遣词造句的模式,使一个个个体性的意念团变成线性的言语表达,从而使人一开口或者一动笔就能说出或写出合乎语法规范的人人能懂的句子;它能准确而灵敏地判断、辨别出言语作品的正误、优劣和高下。对自已的言语,在说出或写出之前,如果觉察到有什么不妥,会自动加以纠正或补救。在说出或写出之后,还会进行反馈和评价;它能对言语作品的内容和形式作出反应,引起好恶、美丑、爱憎等情感体验。总之,语感本身所具有的种种神奇的功能,足以使其成为一个人的言语能力的核心,它对语用效果的影响作用是潜在而巨大的,不可等闲视之。

语境。语境是语言的存在环境,同时,又是学习者学习、运用语言文字进行交际的环境。它就象空气,看不到摸不着,但无所不在。每个人都生活在一个具体的语境中,在这个语境中形成自已的语文甚至独特的语言风格。由此看来,语文教育的任务就是将一个语言交际主体放在一定的语境中,对其进行影响和教育。语文课或语文活动就是让学习者进入一个最优美、最典范、充满了营养、能使他高度吸收的语境当中,收到最好的“真善美的熏陶与教育,培养文学素养,掌握恰到好处的语文知识”的学习效果。

文体。口语没有明显精细的体裁之分,但书面语的表达则有长期“写”出来的文体表现形式规范。可是,停留在对静态的、孤立的语言现象进行句法——语义学的形式化分析只能是在抽象的层面上感知语言,感知文字、词汇和语法,并没有太大的“语用”价值,对言语实践的帮助较为有限。只有着眼于个人的语言应用行为、具体的言语创制与表现,甚至更为关注的是话语(说和写):语段与篇章,研究人的言语行为、言语活动,将言语放在特定的应用语境中进行认识,指向话语与篇章,指向“说”和“写”的行为实践才是有应用价值的。具有这种良好“文体意识”的人,对某种特定文体的全部表现形式规范和构成因素如主题、材料、结构、语言等特殊要求的领悟与把握能力就高,其言语的表现力就强。

三、“语用型”教学的基本观点

1、“语用型”教学的价值指向于言语活动。

语文即言语,语文课就是言语课,已成共识。“语用型”教学就是以指向于言语活动而非语言活动为价值向取的,这样的一种定性,是厘清了“语言”与“言语”之区别,回归语文教学本原的必然选择。

语言是由词汇和语法构成的系统,而从本质属性和构成来看,语言由语音、词汇、语法构成,它是一种静态的知识体系;言语则是说话(或写作)和所说的话(包括写下来的话),它由语言运用者、语言运用环境与语言运用作品构成,是一个动态的实践过程。语言是“有限手段”,存在于各种各样的言语当中;言语是“无限使用”,它凭借语言构造出无数意义世界。首先是语言本身的组合就有无限创造性;其次语言与语言运用者、与语言运用环境的组合同样具有无限创造性。从意义系统来看,语言与言语都有个言——意的关系问题。但语言的意义是固定的,概括地附着在语言身上的;言语的意义是不固定的,它存在于语言与语言运用者、语言与语言运用环境以及语言与语言所构成的关系结构中。例如:“今天是星期天”这个句子,语言的意义是“说话人说这句话的当天是一个星期中的第一天”,这个意义是任何情况下都有的、固定的,适用于任何人。但在语言运用中,这个句子的意义随着语言使用者,或语言使用环境的不同而出现“说话人说这句话的当天是一个星期中的第一天”之外的意义。如果一对夫妇,丈夫潜心事业,天天伏案工作,不知休息,妻子说:“哎,今天是星期天。”这是对丈夫的关心,是劝丈夫:今天该休息休息啦,放松一下啦。如果是一个小女孩对爸爸说这句话,可能意义又不一样,是提醒爸爸:“你前天答应星期天带我去公园玩,今天该去了。”是提醒爸爸实现诺言。这是因语言使用者不同带来的意义差异。如果语言运用环境不同,同样的人使用这句话,意义也可能不一样。例如即使同是一对夫妇,丈夫潜心事业,很少顾家,妻子不能理解和支持,这天星期天,丈夫又提起包要到实验室去,妻子说:“哎,今天星期天。”这是说:你应该留下来帮我做家务。即使同是小女孩对爸爸说的,但如果她与爸爸关没有约好去公园玩,爸爸一大早就叫女儿起床,那么女儿的这句话是说:“还让我睡一会儿,我又不上学,淡会迟到的。”同样,在这一句话前后搭配不同的语句也可能引起它的意义的变化。例如:“今天是星期天,领导管不着你。”那么,“今天是星期天”是说这是一个没有工作责任的日子。如果“今天是星期天”出现在“今天是星期天,所以我特意把家里收拾一下,还买了好几样菜”这样一句话里,那“今天是星期天”是说这一天是一个很重要的日子,或者是说这一天没有其他事,很空闲。

因此,着眼于言语活动的“语用型”教学,实际是对传统的语言分析、语言赏读甚至语言研究的路子改变与重建,它以语言运用为学习语言的起点与终点,让学生在学习语言运用中运用语言,从而形成言语能力。

2、“语用型”教学着眼于学生基本言语能力的提高和发展。

语言教学大致分为三个层次,第一是语言的基础,主要学习系统的基础语言,从写字、用词、造句、组段到成篇,并学习简单的实用语法。这个层次特别要学会语言的通顺,从用词准确,句子完整,句意明确,句子与句子在结构、语意和语气上连贯,段落层次清楚,最后归结到思路清晰。第二是语言的应用,主要是学习文章的各种表达方式,从记叙性语言、说明性语言、抒情性语言到议论性语言,并学习一些简易的实用语法和实用逻辑。这个层次继续要求学会语言的通顺,并在通顺的基础上逐步求得简洁。第三是语言的提高,主要学习文学语言,从散文语言、小说语言、戏剧语言到诗歌语言,并学习实用修辞。这个层次进一步要求学会语言的流畅生动。就小学阶段而言,应侧重在语言的基础和语言的应用两个方面下功夫。

而在语言的实际运用中,语用能力又可分为两个层次,一个层次是规范地运用语言文字,一个层次是创造性地运用语言文字。规范地运用语言文字是指在运用语言文字时遵守已有的、共同的语言和言语规则。而创造性运用是在规范运用的基础上更高的一个层次,是对规范运用的超越,是对既有语言和言语规则的突破。如, 1999年4月2日《深圳法制报》报道:一位小学四年级学生在一篇题为《一件有趣的事》的作文中写道:“„„老鼠见了我,吓得没命地跑,突然一头撞到墙上,四脚朝天地躺在地上,不省鼠事。”好一个“不省鼠事”!这就是语言文字的创造性运用。真正语文能力高的人,无不是同时具备了规范运用和创造性运用语言的的人。

3、“语用型”教学的基本策略是让学生“亲历”和“历练”。

语言是人们交流思想的工具,实践性是它的本质属性。人类语言能力的获得、发展,始终伴随着语言训练——实践活动;离开这种活动,语言能力就根本无法形成。这就决定了小学语文教学不是要教孩子许多关于语言的知识,让他们去研究和谈论语言,而是要帮助他们形成实际运用语言的能力。能力不可能是讲会的、听会的,它必须通过反复实践和练习,这就不能离开多读多写。清朝的颜元说得好:“讲之功有限,习之功无已。”“„„垂意于‘习’之一字,使为学为教,用力于讲读者一二,加工于习行者八九,则生民幸甚,吾道幸甚!”因此,成功的语文教学,一定要创设条件,让学生在听说中学会听说,在阅读中学会阅读,在写作中学会写作等。语文教师的讲解、传授,无论如何也不能取代训练和学生的各种形式的自我语言实践活动。

“语用型”教学的实践应当突出两个环节:一个是感受的实践,即借助文本,通过感悟、欣赏言语现象,感受语方使用的精妙和特点;二个是旨在将所感受的言语现象转化为语用的实践,即教师创设具体的语用情境,迁移从文本感受到的言语现象,提高言语表达能力。这一过程,必须强调“两历”:一是亲历,二是历练。

所谓“亲历”,就是亲自经历、亲身体验。一个人言语能力的提高,肯定是自己的事,其他任何什么人都是无法越俎代庖的,必须强化自身的亲历亲为和切实体验。“没有人能真正传授一种语言,只能提供条件让语言在学习者的头脑中自然地发展起来。”(洪堡特)而有了体验,知识的学习不再是仅仅属于认知、理性范畴,它已扩展到情感、生理和人格等领域。在实际的学习活动中,“亲历”表现为:第一,强调身体性参与。学习不仅要用自己的脑子思考,而且要用自己的眼睛看,用自己的耳朵听,用自己的嘴说话,用自己的手操作,即用自己的身体去亲自经历,用自己的心灵去亲自感悟。这不仅是理解知识的需要,更是激发学生生命活力、促进学生生命成长的需要。第二,重视直接经验。重视直接经验,从课程角度来说,就是要把学生的个人知识、直接经验、生活世界看成重要的课程资源。从学习角度来说,就是要把直接经验的改造、发展作为学习的重要目的。这样,学生一旦从文本或生活中获得了言语经验,就能够直接作用于言语实践,使直接经验不断丰富、发展、升华,从而实现知识与能力的统一。

所谓“历练”,就是学生参与言语实践的过程不是一次两次,而是反复地练。

因为,语用是一种驽驭语言的技能,凡属技能都需反复历练,多写才能笔顺,勤练方可文畅。所以,语文能力的提高,必须以一定数量的语言材料积累和反复多次的语言实践为基础。早在50多年前,叶圣陶先生在《略谈学习国文》中就曾说过:“国文教本为了要供学生试去理解,试去揣摩,分量就不能太多,篇幅也不能太长„„但是要养成一种习惯,必须经过反复的历练。单凭一部国文教本,是够不上说反复的历练的。所以必须在国文教本以外再看其他的书,越多越好。”“学校里的定期作文,因为须估计教师批改的时间和精力,不能把次数规定得太多。每星期作文一次算是最多了;就学生历练方面说,还嫌不够。为养成写作的习惯,非多作不可;同时为适应生活的需要,也非多作不可。”虽然讲的是阅读与作文,但对言语实践活动不也一样具有指导意义吗?

4、“语用型”教学讲求“以语言带动内容”。

任何一篇课文都是通过具体可感的语言表达一定的思想,是特定的内容和特定的形式的统一体。语言学习过程应该一个理解语言文字和理解内容相统一的过程。这个过程是由两个相互联系的阶段构成的:第一阶段是借助语言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第二阶段是在理解内容的基础上,体会课文内容的语言表达特点和规律。可见,理解课文内容是语言学习的前提,忽视或放弃课文内容(特别是难点、疑点、重点、突破点)的分析是不可取的。但是,上述过程的出发点是语言,落脚点仍是语言。也就是说,课堂教学以语言应用为主线,带动对课文内容、情节和思想的理解,即教师强化学生对语言的表达特点及语言对思想内容的表现力的认识,引导他们学习语言表达的方式。这种“以语言带动内容”的总体策略是“语用型”教学所讲求的,也是区别于以内容学习为主的教学的显著特点。

正因如此,理解和感悟课文的内容和语言,成了语言应用的基础和前提,换言之,语言应用必须建立在熟知、掌握语言和言语的各种规则的基础上,只有这样,正确、规范、有创意的表达才不会成为镜中花、水中月。因为,语言见之于声音,有共同的语音规则;语言见之于文字,有共同的书写规范;语言表达意义,有共同的组合法则等等。读错音、写错字、违反了遣词造句的一般规则等都不可能达到对语言文字的正确理解和运用。因此,语言运用不可能绕过语言的理解和感悟,必须将其纳入自身体系之中。所以,“语用型”教学的首务工作就是要借助文本,感受语言特点,领悟语言规律,进而在熟练掌握语言规则的前提条件下掌握根据语境使用语言的规则,即言语规则。关于这一点,李海林先生在《言语教学论》中用非常概括的语言提出了四个指标,即“语言与言语内容、语言与言语主体、言语主体与言语客体之间的高度和谐关系以及这三者高度和谐的美学效果,即所谓‘风格’”。以上这些约定俗成的语言规律以及言语在特定语境中的运用规则是正确运用语言的前提。而言语规则的获得,没有理解、感悟是不可想象的。所以,“理解”、“感悟”和“运用”是密切联系、有机统一的概念,不能把它们割裂开来。“运用”不能离开“理解”“感悟”这个基础,“运用”才是最好的理解和感悟。

5、“语用型”教学融“工具性”与“人文性”于一体。

“语用型”远远不是以往的为语言而语言的纯技术性的语言训练,而是融工具性与人文性于一体的“言”“意”互转、“言”“意”融合的过程。这是由文本特点与教学目标所决定的。大家知道,一篇文章无非是要描述一个客观的人物、事件、景物或自己的某些想法,发表自己的感情。他所写的人物、事件、景物等等是具有客观性,这个客观性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但是,这种客观存在的人物、事件、景物等等,不会自动跑到你的言语作品中成为你作品中的言语内容,他之所以成为你言语的内容,是由于你去说,你去写的结果。而作者去说,去写的过程就是人文精神生成的过程。也就是说,作者一下笔,一张嘴说,就不管你是自觉的,还是不自觉的,你就介入其中了。不介入是不可能的,那拿什么去介入呢?优秀的文本就是以人文精神,那个时代的人文精神渗透其中。人文精神主要不仅表现在内容中,而且主要表现在形式中,也就是说,我们应当把关注的重点由言语的内容转移到言语的形式上,由说什么转移到怎么说上面。俄国曾经有过学派叫形式主义文论学派,有一个很有名的代表人物,叫做托马舍夫斯基,他讲过一句很有名的话,“表达在一定程度上具有本体价值”,另外一个是什克洛夫斯基,他说:“形式为自己创造内容”。我认为,一个言语形式,它有两种功能,两种内容,一种是形式所表达的内容,一种是形式为自己所创造的内容。比如几年前,当时英美联军去打伊拉克的时候,巴士拉被英美占领,《参考消息》上有这样两种不同的标题,一是《巴士拉失守》,一是《巴士拉解放》。巴士拉被英美联军占领这个客观事实,他下笔写的时候,把自己主观的思想情感,主观的态度渗透进去了。通过什么渗透进去的?通过言语形式。再比如,人教版五年级下册《人物描写一组》中的《“凤辣子”初见林黛玉》一课,其中有这样一段:“(熙凤)又忙携黛玉之手,问:‘妹妹几岁了?可也上过学?现吃什么药?在这里不要想家。要什么吃的,什么玩的,只管告诉我。丫头老婆们不好了,也只管告诉我。’”初读此语段,觉得熙凤是个喜欢怜爱、关心体贴黛玉的人,可细细一琢磨“妹妹几岁了?可也上过学?现吃什么药?”这几句话,一个讨好贾母、投机取巧、虚情假意的伪君子形象就跃上纸面。试想,熙凤若是真关心黛玉,就应该等黛玉回答一个问题后,再接着问下一个问题。可作者却把三个问题连在一起,就是告诉读者熙凤本就不需要黛玉做回答的,她的一番话本就是说给贾母听的。这些例子都说明,一个言语形式有两层内容,一层是显性的,它所表达的内容,还有一层内容,就是形式为自己所创造的内容,是形式本身所具有的本体价值,称之为隐性的内容。隐性的内容正是文本或作者人文精神渗透之所在,结晶之所在。这就告诉我们,“语用型”教学虽然是以训练学生言语能力重点,但并不是摒弃人文,将工具与人文割离开去,而是在说、写过程中,自然而然地将学生的思想认识、情感态度融入言语表达过程中,从而达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的。在教师正确指导下的言语教学不但不会削弱语文课程的人文因素,而且使两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相反,人文教育如果脱离了对语言的学习和品味,必然有架空之虞,结果是语言和人文两败俱伤。

推荐第2篇:语用教学

一个人说的话恰当得体与否,写出来的文章漂亮与否,是很能说明一个人的语文水平怎样的,语文学科的工具性、人文性,应当首先和主要体现在课堂上的语用交流之上。要想方设法紧紧依托文本所提供的“想象世界”和重点词语,激发学生的语用兴趣,各显神通地进行语用尝试,是语文课堂训练的第一要务。

一、“广积粮”——为语用打基础

积累词语,是为了丰富学生的表达词汇。语文课文中不乏许多好文,美文,词语追求的是量的累积。懂不懂没关系,只要对这个词语有新鲜感,先将其储存起来。词语作为语言材料的重要组成部分,对词语进行积累的价值是不言而喻的。在小学低年级的语文学习中是追求词语理解的深入还是注重词语累积的数量,虽然需要综合多个因素来考虑,但是没有量的积累肯定是不行的,同时,积累的过程也包含着一定程度的意义认识。

1、立足课本

书本是学生主要的“语言积累”来源,特别是语文教科书,所选篇目文质兼美,是进行语言积累的绝好材料。在一节课中教师要有意识的呈现新词,好词,不要贪多,以一两个词作为重点进行了解词义,了解词语使用的语境,通过反复练说,达到学生对词语的内化,积累,日复一日,积累的词语量是相当丰富的。比如:《台湾的蝴蝶谷》,本篇课文就含有很多好词,令人难忘,色彩斑斓,五彩缤纷,翩翩起舞等等,课堂中我抓住这些词语,引导学生进行造句练习,反复练说,我相信这些词能存进学生的脑中。

学习写字时,用字组词也是一个很好积累词语的机会,在组词过程中各种各样的词语,让学生们互相见识,互相学习。

2、拓展阅读

小学语文教学必须在一二年级集中识字,基本扫除文字障碍,但这并不意味着小学一二年级语文教学在本质上就是识字教学,集中认字的目的是让小学生尽快掌握文字(含语言)这个工具,从而自如地进入阅读领域。拓展阅读应该从低年级就开始渗透。首先要取的家长的配合,因为学生识字量还是有限的,亲子阅读绘本可以在一年级上学期开始,到一年级下学期,根据学生有一定的识字量,我设计了“我爱看书”家庭阅读表,引导学生每天从故事书中选一个故事讲给爸爸妈妈听,家长签上名字,用累计红花的方式奖励,提高学生积极性。在学校,学生每天下午来校后到第一节上课前,充分利用班级图书角,让学生广泛阅读各种故事书,目前已经试行一年多了,学生在进行组词的时候,就会说出:扫荡、高贵、万里无云、无精打采„„,都是他们在讲故事的时候耳濡目染的,虽然有的意思不太明白,但是词语已在心中了,了解其义,也是即将的事情了。

3、生活积累

教学中最大的障碍还是生活体验问题,学生每天在与不同的人,不同的环境接触,接收到许多的语言信息,让其久而久之就内化成学生的语言。比如一年级下册《识字3》中对子的认识,跟学生举例子说,春联就是对子,学生马上就反映出我家春联是迎春——接福,以后学生自然会关注春联的内容。

二、“授以渔”——为语用架桥梁

学生积累了很多的词语,如果不能使用,那就形同虚设。只有通过运用,才能把这些内储真正变为自己的东西。该怎么用?教师就需要沉下心来教书,先必须“啃教材”,潜心钻研教材,咀嚼教材,只有洞悉教材意图,熟悉教材体系,明确教材重点难点,还必须在吃透教材和吃透学生学习状况的基础上选择有效的教学方法和策略,创造性使用教材,也就是“用教材教”,把课程资源的开发落到实处,让学生掌握语言的基本规律。“一课一得”即根据课文特点,结合单元重点和学生实际,确定利用这篇课文来训练学生某方面的能力,让学生在学习某一篇课文后,能得到一两个方面知识的学习、训练。课内与课外相结合,即以课内为主,课内以突出段的精读,课外突出篇的训练,课内以名段为主,课外以精品为宜。比如:《沉香救母》这一课中“沉香一想到要去解救妈妈,浑身就增添了力量。”,引导学生先弄清“一„„就„„”的意思后,学着联系生活再说。在学到我会写的字“更”的时候,学生组了个词“更帅”,我就顺势问:“xx同学很帅,谁比他更帅?”有一个男生就回答:“我比他更帅”。学生发言热情顿时高涨,请了一位女同学和我站在一起,引导学生用“更”说话:“xx同学很高,老师比她更高。老师头发很长,xx同学头发比老师更长。”学生在说话中,明白了“更”的使用。

三、“磨铁杵”——为语用创情境

学,是为了用,这是学习语言的基本功能。引导学生把语言置于特定的语境中用恰当,用合适,学以致,以用促学,当然运用训练必须坚持不懈,多法并举,才能真正内化语用。

1、当堂的词语运用操练,还势必促使课堂教学充满无穷的生命活力。老师要创造一个宽松,和谐的交流环境,引导学生大胆,大声,大方的积极主动参与活动,形成自由有序的语言运用情景。这是非常必要的,否则老师生硬的上课,严肃的批评都导致课堂的冷却,无法形成语用环境,那就只是老师讲,学生听了。

2、通过设计出一些符合学生年龄特征,较具生活性,形象性、真实性和准真实性的具体场合的情形和景象,为语言功能提供充足的实例,并活化所教语言知识的教学,创设的情景越活泼、生动、准确,学生就越能理解所传递的信息,触景生情,激活思维,激发表达思想的欲望,这样就越能达到培养和提高学生语用能力的目的。

3、重视日常交流语用的渗透。跟学生聊天是一件很幸福的事情,比如:看到学生打扮特别漂亮,老师夸一夸他,下次他也懂得夸老师,夸别人了。开假时都跟学生聊聊爸爸妈妈带你去哪玩了,玩的怎么样呀?明天就要春游了,大家心情怎么样?等等。

我非常赞赏刘仁增老师据此提出的“语用型教学”的一串响亮口号:生命,因语用而绽放;理性,因语用而温润;意蕴,因语用而开掘;语技,因语用而提升。在语用实践的过程中要由易到难,由扶到放,循序渐进的进行,我将学生引向语言应用、言语提升的学习之途,从而把“语文课”上成“语文”的课。

推荐第3篇:我的教育教学观的心得体会

[我的教育教学观的心得体会]

“我的教育教学观”宣讲活动心得体会

蟒河中学

杨敏霞

时代在变,学生也在变,我的教育教学观的心得体会。变革开放的社会造就了学生五彩斑斓的多元思想。现在的初中生有相当一部分受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环境的影响,对学习是不“思”不“想”,给老师的感觉就是难“教”难“管”。面对这种教育现状,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要践行自己的教育职责,出色的完成自己的教育任务,为社会培育出高素质的人才,就必须要顺应社会发展的趋势,摒弃传统陈旧的教育观念,树立新的教育教学观。

一、提升教师自身素质是教育教学成功的前提。

俗话说“打铁还需自身硬“。

素质低下的教师是教育不出高素质的学生的。现在社会信息渠道多元,学生视眼开阔,对老师总是很挑剔,要求极高。如果我们仅凭固有的“观念与知识”去教育“今天的学生”,恐怕是难调其“味口”。因此我们每一位教师都要审时度势,把握时代发展的脉博,用发展的眼光看待自己,实现自身的持续发展。要发展提升自己,唯一途径就是学习,向书本学习,向实践学习。通过学习教师必须具备以下素质:一是树立与时代相适应的教育教学观念,二是补充足够的知识储备,三是要拓展知识结构,扩大知识视野,四是要掌握多媒体的运用技术等。这样通过不断的学习—实践—再学习—再实践,才能提高自身的素质,练就一身教学“硬”功夫,于教学实践中彰显自己的人格魅力,为促成教育教学的成功提供前提条件。

二、构建和谐师生关系是教育教学成功的关健。

当前,在学校教学活动中存在一些不良的师生关系,比如:许多教师对学生停课、体罚、便相体罚等现象,侵犯学生的人身权利以及学生在校的受教育权;大多数中学为了升学率,偏向优生,大部份学生只好“陪读”,剥夺这些学生平等的受教育权。青少年学生在生理和心理上都不成熟,是社会和教师保护的对象,不良的师生关系正在影响青少年健康成长,因此要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学生自主创新能力,务必要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

构建和谐师生的关系,我认为教师要做好以下方面:

1、转变自身角色

新课程理论指出:教师要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为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创造条件,站在学生角度,从学生经验和体验出发而指导学生学习实践。它要求教师与学生同时参与教学过程,师生在互动中共同讨论、共同交流,教师不再采用“注入式”、“填鸭式”的教学,师生在学习过程中是一种平等交流的关系,师生共同学习、共同成长,心得体会《我的教育教学观的心得体会》。因此要求教师必须放下知识权威者的架子,做学生平等中的首席,做学生学习全程的服务者,这样平等尊重的师生关系有助于做到“教”与“学”的统一。

2、学会欣赏学生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一个事物,从不同的角度看可以得出不同的结论。每一名学生身上都具有闪光点,关健在于你从那一个角度去看。作为一名教师,一定要用一双“发现美”的眼光去发现、去欣赏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利用学生身上“闪光点”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成学生的良性发展,得成教育教学成果转化。而我们通常犯的一个错误就是以学习成绩的好坏去衡量、定位学生的优劣,这是不可取的。看待学生,一定要从多个的角度去看,不要一叶障目,不见泰山。

3、学会宽容学生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

每个人都是不完美的,每个人身上都存在着这样那样的问题。中学生天性活泼,喜欢打闹,自控能力差,免不了做出一些在成年人看来是“错误”,而在他们看来是很正常的事。因此针对学生身上存在的“问题”,要看它是什么问题,如果涉及到思想、品行等做人的根本性的问题时,那我们决不能姑息迁就,必须予以及时的、严肃的批评教育,睁大眼睛关注学生成长。但如果是一些鸡毛蒜皮的小问题,有时候我们未曾不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不必要管得太多太死,可以让其感知你的态度但并不做处理,给他一个改过的机会。相反凡事都去处理,有时未免会伤及学生心灵,让学生与你的关系越走越远。但切记:宽容是给学生改过的机会,绝不是纵容。

4、学会表扬学生

“表扬是一门艺术”。

要构建师生之间和谐的关系,表扬也是一种很好的手段,但关健是我们的一些教师不懂得怎样去表扬学生。首先对学生的表扬必须是真诚的,而不能虚伪的。不能是为了表扬而表扬,这样的表扬不仅不能收到预期的效果,还会适得其反。其次表扬的方式的多种多样的。不要老是一味的“好”“不错”“真棒”等直接的俗套的表扬,时间久了,学生听的逆反厌倦,表扬功效荡然无存。相反我们未偿不可采用或期待目光、或偶发式的惊诧、或他人之口等方式来进行适时适地的表扬,适度的夸张表扬,这样你会发现表扬会收到意想不到的功效,会更加拉近你和学生的关系,促成和谐关系的形成。

三、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是教育教学成功的保证。

课堂教学是实施教育教学的主阵地。要想让自己的教育教学取得丰硕的成效,就必须优化课堂教学结构,争取达成课堂教育教学效果的最大化。

1、精心设计课堂教学

精心设计课堂教学,是课堂教学成功的前提条件。现在许多教师备课时总是跳不出教参的圈圈,对教参的依赖性很强,缺乏创新,以致于课堂上照搬参与,面面俱到。把一篇“味香色美”的文章上得学生如同嚼蜡,食欲全无。为此备课要求教师做到两点:一是要认真的钻研教材,吃透教材,根据本课的教学目标、教学重点与教学难点,对教材内容进行科学的处理,对课堂教学的每一个环节进行精心的设计,使得自己的教学组织起来井井有条,环环相扣。二是要充分的备学生。学生作为课堂教学的对象,教学的主体,课前教师必须要了解他们。那种不了解自己教育对象的教学是盲目的教学。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及知识结构特点,可能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发生的问题作认真的预设。一句话,教学设计必须是自己的设计,是创新的设计。

2、灵活的组织教学

课堂教学设计好了,不等于教学就一定能取得成功。因为课堂教学是生成的,而不是预设的。它要求我们在教学实施过程中要灵活而有序的来组织教学。现代课堂教学,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参与者、合作者、引导者。如何组织学生的学习活动,如何参与学生的合作学习,如何引导点拨学生的学习疑难,如何运用幽默的语言来激活课堂教学,如何运用多媒体来直观形象的教授知识等等都需要进行灵活而有效的组织,只有这样,才能保证课堂教学的顺利,才能保证教育教学的有效性。

3、认真的反思教学

教学技能只有在反思自己的教学得失中才能提高。没有反思,要想提高教学水平是很难。因此要求我们每一位教师必须对自己的每一堂课进行认真的反思,看某一节课成功在什么地方,失败在什么地方,在不断的反思中汲取失败的教训,积淀成功的经验,加以时日,我们的教育教学水平就会在无形中提高,我们的课堂教学才会更优化,教育教学也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总之,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都明白,教育教学本身是有规律的,但没有一条规律适合于所有的学生。我们只有在不断的学习实践中,努力提升自身素质,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优化课堂教学结构,这样,才能使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学习中来,才能使教育工作更加有利于学生的成长,促成教育教学工作的效益最大化。

推荐第4篇:观韦寿增先进事迹报告会心得体会

观韦寿增先进事迹报告会心得体会

韦寿增先进事迹报告会我从头听到尾,并随着演讲中的故事认识一个朴实的国土人,为之感动流泪。我对国土人不太了解,社会上对国土人的解读就是他们住大房,开好车,牛逼哄哄得很。韦寿增短暂的一生告诉了我一个真实的基层国土人,他们平凡的、朴实的、真实的工作和生活。

“时无英雄,使竖子成名。”当世多少人不学无术,甚至胸无点墨,却头衔无数;多少人假公济私,甚至利欲熏心,却美名远扬。

“伟大”,“崇高”,“杰出”之类的字眼,已被滥用得惨不忍睹。

是你教会了我“平凡”和“伟大”的辩证法。你很平凡,却堪称伟大,伟大得不显山不露水,伟大的竟让我难以觉察,你让安宁的乡亲们觉得这一切是理所应当。

对啊。一名共产党员就应当全心无私地为人民服务,当官为民、执政为公,难道不是本就理所应当?只是像你这样自始至终不折不扣地践行这些的干部不多。当世英雄不多,你算一个。

你查处非法采矿,绝不手软,从不畏权贵;你帮助困难相亲,绝不推脱,从不嫌麻烦。

对群众的事,你不仅要管,还要一管到底,但你总抽不出时间陪卧病在床的父亲,而安宁乡所有的地质灾害隐患点、矿点和贫困户,你却翻山越岭,一遍遍地耐心走访。

安宁乡锰矿资源丰富,你甚至无需犯法,只需敷衍,你韦所长的收入就可以神不知鬼不觉地倍增。然而,直到你离开的那天,你四世同堂的一家仍住在破旧的老房,四面透风。

你说“既要保护国家的利益,又不能让群众吃亏”。征地时,你常为了老乡土地的毫厘之差,反复丈量,一丝不苟。

你自嘲“现在心里只有土地,顾不上国家大事了”,因为每次你拖着疲惫的身躯回到家,新闻联播早结束了,况且为了征地录入表和测量草图清晰准确,你还要紧接着把这天的数据录入电脑。

坚持唯一的信仰,无论谁能听见。

在这个无数竖子成名的时代,也许不是英雄的早逝,他们的伟大甚至永远没有机会暴露在聚光灯下,因为他们不是做给别人看的,是他们有信仰。

天道不公!对你不公,对百姓不公,对国家不公。

天道无情!总绝情地让一个个好干部过早地离开我们。

苍天无眼!不识英雄,不为国家留人。

总有人问我,为什么不入党,对工作有好处。

如果入党只是递申请书,开会学习,如果入党只为了工作便利,我会入党。

但如果做不到先人后己,如果做不到刚正不阿,如果做不到心怀天下,如果做不到诱惑之前面不改色,如果我无法真正理解“责任”,如果我没有你的信仰,如果做不到你做的一切,韦寿增,在你面前,入党我还不够格。

韦寿增的牺牲,不是让我们看到牺牲的伟大,而是爱的伟大。

韦寿增的牺牲,让我们感受到的不是伟大,而是深深的痛。痛失兄弟、朋友和亲人。

韦寿增的牺牲,不是让我们前赴后继去牺牲,而是让我们应懂得如何善待自己的工作,自己的生活,自己的生命。

韦寿增的牺牲,不是要让我们知道牺牲是多么伟大,而是让我们知道,敬业不是要牺牲自己的生活,甚至生命。只有更好地活着,才能为大众做更多有益的事情。

一个平凡的基层国土人不平凡的人生,有着怎样的精神内涵?我想不是他的牺牲,而是他认真的工作态度和对人民群众的那份仁爱之心。孟子曰:“君子所以异于人者,以其存心也。君子以仁存心,以礼存心。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推荐第5篇:观韦寿增先进事迹报告会心得体会

文章

来源莲

山课件 w ww.5 Y K j.Co M 6

观韦寿增先进事迹报告会心得体会

韦寿增先进事迹报告会我从头听到尾,并随着演讲中的故事认识一个朴实的国土人,为之感动流泪。我对国土人不太了解,社会上对国土人的解读就是他们住大房,开好车,牛逼哄哄得很。韦寿增短暂的一生告诉了我一个真实的基层国土人,他们平凡的、朴实的、真实的工作和生活。

“时无英雄,使竖子成名。”当世多少人不学无术,甚至胸无点墨,却头衔无数;多少人假公济私,甚至利欲熏心,却美名远扬。

“伟大”,“崇高”,“杰出”之类的字眼,已被滥用得惨不忍睹。

是你教会了我“平凡”和“伟大”的辩证法。你很平凡,却堪称伟大,伟大得不显山不露水,伟大的竟让我难以觉察,你让安宁的乡亲们觉得这一切是理所应当。

对啊。一名共产党员就应当全心无私地为人民服务,当官为民、执政为公,难道不是本就理所应当?只是像你这样自始至终不折不扣地践行这些的干部不多。当世英雄不多,你算一个。

你查处非法采矿,绝不手软,从不畏权贵;你帮助困难相亲,绝不推脱,从不嫌麻烦。

对群众的事,你不仅要管,还要一管到底,但你总抽不出时间陪卧病在床的父亲,而安宁乡所有的地质灾害隐患点、矿点和贫困户,你却翻山越岭,一遍遍地耐心走访。

安宁乡锰矿资源丰富,你甚至无需犯法,只需敷衍,你韦所长的收入就可以神不知鬼不觉地倍增。然而,直到你离开的那天,你四世同堂的一家仍住在破旧的老房,四面透风。

你说“既要保护国家的利益,又不能让群众吃亏”。征地时,你常为了老乡土地的毫厘之差,反复丈量,一丝不苟。

你自嘲“现在心里只有土地,顾不上国家大事了”,因为每次你拖着疲惫的身躯回到家,新闻联播早结束了,况且为了征地录入表和测量草图清晰准确,你还要紧接着把这天的数据录入电脑。

坚持唯一的信仰,无论谁能听见。

在这个无数竖子成名的时代,也许不是英雄的早逝,他们的伟大甚至永远没有机会暴露在聚光灯下,因为他们不是做给别人看的,是他们有信仰。

天道不公!对你不公,对百姓不公,对国家不公。

天道无情!总绝情地让一个个好干部过早地离开我们。

苍天无眼!不识英雄,不为国家留人。

总有人问我,为什么不入党,对工作有好处。

如果入党只是递申请书,开会学习,如果入党只为了工作便利,我会入党。

但如果做不到先人后己,如果做不到刚正不阿,如果做不到心怀天下,如果做不到诱惑之前面不改色,如果我无法真正理解“责任”,如果我没有你的信仰,如果做不到你做的一切,韦寿增,在你面前,入党我还不够格。

韦寿增的牺牲,不是让我们看到牺牲的伟大,而是爱的伟大。

韦寿增的牺牲,让我们感受到的不是伟大,而是深深的痛。痛失兄弟、朋友和亲人。

韦寿增的牺牲,不是让我们前赴后继去牺牲,而是让我们应懂得如何善待自己的工作,自己的生活,自己的生命。

韦寿增的牺牲,不是要让我们知道牺牲是多么伟大,而是让我们知道,敬业不是要牺牲自己的生活,甚至生命。只有更好地活着,才能为大众做更多有益的事情。

一个平凡的基层国土人不平凡的人生,有着怎样的精神内涵?我想不是他的牺牲,而是他认真的工作态度和对人民群众的那份仁爱之心。孟子曰:“君子所以异于人者,以其存心也。君子以仁存心,以礼存心。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对于工作,或许他并没有什么轰轰烈烈的想法,也没有要大干一番事业的雄心壮志,可是,对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众生,他内心里的那份仁爱,让他不知不觉燃烧自己的生命。这种不自觉中的放光,真实、美丽。让我们看到仁爱的魅力,和爱的博大。源于爱,他可以忘我;源于爱,他可以燃烧自己,源于爱,他散发着人性的光辉。

韦寿增是我们的好榜样,他的仁爱照亮和温暖我们的心灵。

文章

来源莲

山课件 w ww.5 Y K j.Co M 6

推荐第6篇:落实语用教学

落实语用教学

一、在言语实践中提升学生的语用能力语文学习就是言语活动的实践,语文学习的目标也就是在听说读写的过程中培育学生的语用能力。

1、错读的资源:读书中的语用 对于学生的出错,教师要善于归因,分析其潜在的认知结构上的不足与错误,让学习主体得到体面的言语实践机遇,帮助其建构合理的图式。 (帮助学生纠错的过程就像是一个重新建构的过程。学生出现错误,说明在认知上出现问题,无法自行建构,教师此时不能简单粗暴的纠错,而是要善于在言语实践中帮助学生自己建构。)

2、倾听的忽视:交流中的语用 倾听是尊重学生的体现,是了解学生的重要途径。语文学习中的倾听更是理解的一种方式,是对话的一种态度,更是一种语文能力。 教师倾听学生发言,悉心引导每一次思维的转换,耐心等待每一回思想的升华,把课堂的空间尽量打开,让学生尽情地舒展自己、释放自己、提升自己。模糊的诘问:表达中的语用 质疑性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发端。在课堂师生、文本的多方语言交汇过程中,在开放和真诚的倾听和倾吐循环互动中,必然会激发意义的生成、思想的升华、智慧的迸发。人文的分离:写作中的语用一旦学生的书面“倾吐”不是尊重自己内心的深切感受,而是为了适应既定读者(例如语文教师)之要求,那么这种“倾吐”就会走味,或者是“吐”而未“倾”也。此乃当前习作教学之弊。倾吐的过程应该成为表现自我的过程,写作与自我之间应该完全同步。

二、抓住“语言”这个牛鼻子

1、思考着读 思考着读的核心是学生在任务引领下的自学、先学,让学生更多的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充分的语文实践中领会、运用语文的规律。 阅读教学可以从具体语言文字运用现象入手,通过对课文语言的品味、咀嚼,来探索文本的意蕴;也可以从整体阅读的感悟出发,到语言文字中找出依据。

2、比较着学 要真正把语文教学的核心目标落实到实处,必须完成语文课堂的转型,既关注写什么,又关注怎么写,既教言语内容,又教言语形式,让教学过程得意、得言、得思。比较着学,不失为一种选择。

3、拓展着写写是语言的一种编码能力。让学生在情境中学习表达,课堂就有了学生自主语言实践的时空,避免了在内容繁复分析上的消耗。

三、“泉”眼无声,“趣”味盎然写景类文章独立阅读的方法:先读出景是怎样的探究作者是如何写景的追问作者的情意是如何表达的读写结合阅读过程:感知语言——理解语言——表达和运用语言

四、让词语在交际中活起来

1、结合课文情境,第一次点击词语

2、结合练笔语境,第二次点击词语以文本中的重点词语为目标,把重点词语、短语复现,让学生运用这些词语来练笔,让这些词语成为积极语汇。

五、语用,从正确理解词句的本义起步教师的提问,要涉及语言文字的学习,要有关联性和层次性,不要个个孤立,更不要没有思维的质量。教师要善于发现文本中的语言现象,然后根据这些语言现象来设计教学,引导学生来发现文本中的语言秘密。 语用的意义有两层:首先是正确的理解词句的本义,其次是在运用过程中体悟作者的言外之意。前者是基础,后者是升华。培养学生的语用能力,得从正确理解词句的本义起步。

六、让“词语盘点”教学“实”起来一词一世界。词语教学是平时教学中最基本、最活跃的元素,是散落在单元中的珍珠。

1、分一分,看谁分得最正确

2、比一比,看谁积累得最多

3、找一找,看谁找得最正确

4、填一填,看谁填得最恰当

5、说一说,看谁说得最形象

6、写一写,看谁写得最连贯

1、画面相辅,让“日积月累”鲜活起来

2、拍客寻美,让“日积月累”生活起来

3、照片注释,让“日积月累”活用起来 教材只是学生学习语文的一个载体,同一篇课文,面对不同年级的学生,教学内容截然不同。哪怕文本中同一个语言点,不同年级的教学定位也是不同的。找准不同年级学生语文知识、经验的起点研制阅读教学内容,举要删芜,才能让不同年段学生的语文素养得到应有的发展。 看似寻常最奇崛,阅读教学要提升学生阅读欣赏的眼力,教师须慧眼识珠,看到学生看不到的语言风景,引导学生在疏忽处驻足欣赏,平中见奇,体味语言魅力,发现阅读乐趣,提升阅读能力。管建刚《滴水穿石的启示》:第二自然段摆出观点,是“起”;第三自然段顺着观点,举出正面例子,是“承”;第四自然段举出反面例子,是“转”;最后总结,是“合”。如此梳理点拨,学生了解议论文的基本式样,也开始关注揣摩篇章结构特点。

推荐第7篇:如何发展学生的语用观

如何发展学生的语用观

魏庄中心小学

孙彦凤

以前我们教师的语文课堂大多是顺着教案而下,为什么这样教,效果又如何?似乎教师没有太多的思考。但新的课改推动着我们的教师必须用心地去研究教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挖掘教材。通过本次学习,让我深切地感受到了“简约而不简单,课内课外一体化”的教学理念如春风化雨般滋润着我们的心田,同时也让我们迫切感觉到应改变陈旧的教学理念,做好当前形势下的“语用教学关”。要想方设法紧紧依托文本所提供的“想象世界”和重点词语,激发学生的语用兴趣,各显神通地进行语用尝试,是语文课堂训练的第一要务。

一、“广积粮”——为语用打基础

积累词语,是为了丰富学生的表达词汇。语文课文中不乏许多好文,美文,词语追求的是量的累积。懂不懂没关系,只要对这个词语有新鲜感,先将其储存起来。词语作为语言材料的重要组成部分,对词语进行积累的价值是不言而喻的。在小学低年级的语文学习中是追求词语理解的深入还是注重词语累积的数量,虽然需要综合多个因素来考虑,但是没有量的积累肯定是不行的,同时,积累的过程也包含着一定程度的意义认识。

1、立足课本

书本是学生主要的“语言积累”来源,特别是语文教科书,所选篇目文质兼美,是进行语言积累的绝好材料。在一节课中教师要有意识的呈现新词,好词,不要贪多,以一两个词作为重点进行了解词义,了解词语使用的语境,通过反复练说,达到学生对词语的内化,积累,日复一日,积累的词语量是相当丰富的。 学习写字时,用字组词也是一个很好积累词语的机会,在组词过程中各种各样的词语,让学生们互相见识,互相学习。

2、拓展阅读

小学语文教学必须在一二年级集中识字,基本扫除文字障碍,但这并不意味着小学一二年级语文教学在本质上就是识字教学,集中认字的目的是让小学生尽快掌握文字(含语言)这个工具,从而自如地进入阅读领域。拓展阅读应该从低年级就开始渗透。

3、生活积累

教学中最大的障碍还是生活体验问题,学生每天在与不同的人,不同的环境接触,接收到许多的语言信息,让其久而久之就内化成学生的语言。比如一年级下册《识字3》中对子的认识,跟学生举例子说,春联就是对子,学生马上就反映出我家春联是迎春——接福,以后学生自然会关注春联的内容。

二、“授以渔”——为语用架桥梁

学生积累了很多的词语,如果不能使用,那就形同虚设。只有通过运用,才能把这些内储真正变为自己的东西。该怎么用?教师就需要沉下心来教书,先必须“啃教材”,潜心钻研教材,咀嚼教材,只有洞悉教材意图,熟悉教材体系,明确教材重点难点,还必须在吃透教材和吃透学生学习状况的基础上选择有效的教学方法和策略,创造性使用教材,也就是“用教材教”,把课程资源的开发落到实处,让学生掌握语言的基本规律。

1、“一课一得”即根据课文特点,结合单元重点和学生实际,确定利用这篇课文来训练学生某方面的能力,让学生在学习某一篇课文后,能得到一两个方

1 面知识的学习、训练。课内与课外相结合,即以课内为主,课内以突出段的精读,课外突出篇的训练,课内以名段为主,课外以精品为宜,也就是现代所提出的“课内课外一体化”

比如:我们这次活动中的《猴王出世》这一课中,教师利用课文引出了一本名著。通过对课内精彩的片段的品读,辐射出其他的精彩片段,进而进一步感受名著的写法激发学生读原著的欲望。这样就把一堂课真正的去延伸到了课外。

2、应有大胆尝试的勇气。考虑学生实际的同时,创造性地利用教材。大胆探索、边干边修正、完善。体会词义,深化理解、领悟内涵、回归文本。

在教学《一次比一次有进步》中 ,本篇课文较长,处理教材时,我把重点放在体会“菜园里冬瓜躺在地上,茄子挂在枝上。”这个句子,引导学生抓住“躺、挂”了解拟人写法的生动,说说菜园里还有____躺在地上,_____挂在枝上。学生说出“西瓜、南瓜躺在地上,辣椒、西红柿挂在枝上„„”等等,这样练说完后,再回到课文,再读本句,学生的感情就丰富了。剩下的课文部分我就简单让学生找出每次小燕子观察到的内容,进行对比,了解做事情要认真,仔细就可以了。

三、“磨铁杵”——为语用创情境

学,是为了用,这是学习语言的基本功能。引导学生把语言置于特定的语境中用恰当,用合适,学以致,以用促学,当然运用训练必须坚持不懈,多法并举,才能真正内化语用。

1、当堂的词语运用操练,还势必促使课堂教学充满无穷的生命活力。老师要创造一个宽松,和谐的交流环境,引导学生大胆,大声,大方的积极主动参与活动,形成自由有序的语言运用情景。这是非常必要的,否则老师生硬的上课,严肃的批评都导致课堂的冷却,无法形成语用环境,那就只是老师讲,学生听了。

2、通过设计出一些符合学生年龄特征,较具生活性,形象性、真实性和准真实性的具体场合的情形和景象,为语言功能提供充足的实例,并活化所教语言知识的教学,创设的情景越活泼、生动、准确,学生就越能理解所传递的信息,触景生情,激活思维,激发表达思想的欲望,这样就越能达到培养和提高学生语用能力的目的。

四、课堂教学简约而不简单 我认为特别经典的“三不教”:(1)学生懂的不教;(2)学生一读就懂的不教;(3)讲了不懂的不教。为我们今后的教学打开了思路,明白了只有舍得,才会有所得,才会有所收获。

比如纪海霞执教的《画家和牧童》这一课,教师并没有过多地去分析人物的性格或者去启发学生还会有谁夸赞戴嵩的画,做到了简约化。而把精力集中在了字词上,尤其讲解“拱手”,“批评”时很是精彩,将词语的人文性与工具性活灵活现的展现在了学生的面前;一些经典的讲解甚至是台下好多老师所没有听过的,真是简约而不简单,使我们深受启发。

这次的学习如“及时雨”般更新了我们的观念,教给了我们方法,为今后的教学实践指明了方向。在未来的教学中,我们将积极地参与学习、认真研究、深刻反思并逐渐提高,同时主动构建高效课堂,让我们的课堂异彩纷呈。

推荐第8篇:我的教学观

我的教学观

莎士比亚曾经说过,简洁是智慧的灵魂,数学知识原理、数学符号语言等本身就蕴涵着简约之美。简约是一种境界,一种韵味,简约背后不仅是大气、精要,还是深刻、智慧,更是超越。

数学教学的最高境界是简约而不简单,简约教学之路符合数学学科的本质特征。回顾小学数学教育的整个历程,老一辈的专家们在追求数学教学简约化的道路上早已进行过深入的探索,比如刘德武老师的“生活化数学”,翟裕康老师的“四了”教学法等等都是非常具有代表性的。

谈到教学观,我个人也比较提倡简约教学,加之有专家们的前瞻性引领,我也由此投入到了研究当中,多年来曾数次深入基层学校进行过一些有益的探索,在和同行们的共同研究下,我们数学学科组决定以“简约数学”为学科教学特色和研究方向,并开始了更进一步的探索,在探索之路上我们有很多的收获,当然也有很多困惑和需要反复琢磨的地方,希望通过两年高研班的学习可以让我们更加坚定研究的方向,并能在导师的引领下更深入的探究简约式教学的独特魅力。

在近几年的探索实践中,我对简约教学有了一定的了解,在此和大家共同交流:

一、简约教学的立足点

很长一段时间,数学课堂承载了过多的额外任务,教师为了追求“课堂看点”,在例题与习题上大做文章,挖掘数学本质之外的东西,人为地添加了许多非数学因素:花哨的情境、精美的课件、繁多的环节、形式的合作„„结果是课堂热闹非凡,学生欢天喜地,而效果则大打折扣令人担忧。众所周知,简单能给我们带来快乐。所以要想教师教得不辛苦,学生学得不痛苦,那就得“简单”地教“简单”地学。简单的教学就是一个遵循自然规律去传授给学生知识不折腾学生的过程。如何直面课改、去粗取精,构建一种“简约而不简单”的理想课堂,是我们广大一线教师的不懈追求。

二、常态课中看“简约”

1、步入正题慢。精心设计的一个导入看似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可是却偏离了学习目标,迟迟说不到重点,为了情境而情境,纯属形式。

2、教学内容多。课堂预设的容量大,教学环节紧,一环压一环,课堂学习犹如走马观花,又似蜻蜓点水,近乎似懂非懂。

3、教学时间紧。40分钟的时间经常不够用,到了课尾要么仓促收场,要么超时拖堂。

4、教学结构散。课堂预设的环节过多,重点不够突出,阶段目标模模糊糊,整堂课下来一盘散杀。

5、习题机械练。教师在讲解习题时不曾筛选,按部就班,一道接着一道练习。看似面面俱到,实则无重点无目标。

三、简约教学的关注点

简约教学,是指高度概括性的教学设计与实践过程,它不仅表现在形式上简洁明了,更体现在教学内容、方法与思维训练上的深入浅出、通俗易懂。简约教学关注目标,聚焦有效。它提倡删繁就简,保留本质,寓丰富于简单之中,将深刻的道理通过简单的形式呈现出来。追求简约,可以把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实实在在地经历知识建构、内化和应用的过程,并在此过程中不断地表现自我,和同伴分享快乐,享受数学学习活动的生命价值,只有这样教师才能有时间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情感体验,让课堂生成更有价值的资源。

四、简约教学的四特征 1.教学内容简单、精练

选材\"少而精\",用材\"单而丰\"。努力做到一\"材\"多用,一\"材\"多变,一\"材\"多效,使每一个材料在课堂上都能发挥最大的效益。

2.课堂环节简洁、扎实

过程决定结果,细节决定成败。简约课堂教学环节应具有明确的目的性。活动环节要注意层次性,力求根据学生的学习需求,引导学生拾级而上,逐步理解数学知识的本质。

3.教学方法简明、巧妙

教学方法要灵活应变,言简意赅,深入浅出。在课堂上尽量排除生活经验中消极因素的干扰,及时进行数学化引领。动手操作时,要毫不留情的砍去价值不高的操作环节,用想像,推理等数学的思考来代替,一定要到非操作不可时再去进行,达到操作不可替代的效果。

4.教学评价简洁、真诚

课堂评价语言要渗透学习方法,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抓住学生的个性特点,有针对性地进行评价。

五、简约教学的三步走

一、从学生入手。弄清学生的认知起点,由此确定教学的现实出发点,弄清学生的“最近发展区”。

二、从教材入手。根据学生的自身认知特点对教学内容合理的进行取舍,凸显主干,挖掘简单背后隐藏的数学思想方法。

三、从教法入手。考虑影响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各个因素,从改变课堂教学时间结构着手,揣摩教法和学法。使学生有足够的时间去充分经历数学知识的发现,内化和应用过程。

六、简约教学的五方法

1.教学用具的简化。模型、图片、工具等数学用具,是学生数学学习的支架。科学、合理地简化数学用具,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

2.语言表达的简化。丰富的表述虽然有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数学事实,掌握数学知识,但适当地简化表述形式,也能减轻学生记忆知识的困扰。

3.人为规定的简化。数学教学内容中有许多约定俗成的人为规定,合理地简化这些规定,同样可以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

4.教学情境的简化。片面追求情境的表面繁华和热闹,忽视其所应承载的数学思考价值必会让数学学习适得其反。简约而富有实效的数学教学情境,一定是情理交融,重情更重理。

5.教学环节的简化。简约化的数学课堂,教学环节应具有鲜明的针对性和层次性,去除旁枝末节,逼近主题,结构严谨、脉络分明。

当然,数学内容的简约还有很多途径。我们可以对解题方法进行简约,让学生获得一种一以贯之的学习策略,促进知识迁移;可以调整知识的呈现顺序,让学生的学习变得符合儿童认知规律;还可以删减当前难以掌握且用处不大,也不影响学生进一步学习的内容,从而减轻学生的负担。

七、简约教学的合理性 1.数据中看简约

我曾经对不同学校的学生做过相同的问卷调查,问题很简单:你觉得数学是什么?孩子们的回答千奇百怪,有的说数学就是计算,反复的算;有的说数学就是阿拉伯数学;还有的说数学就是寻找数学信息,提出数学问题并解决;甚至有的孩子会说数学就是一个麻烦接着一个麻烦......面对孩子的回答,我们怎能不去思考,数学到底是什么?我们心中是否有一个满意的答案呢?孩子们也许不知道未来的数学是什么,可是我们一定知道,在生活中我们何时会去列一个方程并求解,又何时会去应用一个证明题,还有学了很多年都学不完的奥数题。面对这些,我们是不是也觉得儿童的数学真的不用那么麻烦呢?

2.课标中看简约

标准中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要面向全体学生,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使得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因此,小学阶段的数学更应该以促进学生整体发展为本,体现基础性和普及性的基本精神。小学数学不应该是一场比赛,优胜劣汰。每一个身心发育正常的学生都应该能够学好数学,达到标准中所说的目标。我们应该从有利于所有学生发展的角度,来审视哪些内容可以简约,哪些内容还不能简约。并以此为线索,对整个小学阶段乃至更大的范围的教学内容进行一次系统梳理、严谨论证和科学调整。基于此,儿童的数学简约一些又有何不可呢?

3.教材变化中看简约

在教研室工作近20余年,接触的教材可以说是最多的了,纵观各版本教材,人们从未停止过追寻数学教学内容的简约。早在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之初,数学教育界就开始在这条路上作了很多有益的尝试:例如统一了“乘”和“乘以”的说法。将数字“0”明确界定为自然数。删减了步骤多、数据大的繁杂运算。减少了解决实际问题的步骤等等。

八、简约教学的困惑

每次提出一个新的理念之后,老师们就会盲目的效仿,简约教学更是如此。我们深知在教学中不能一味简单地追求数学教学内容的简约,否则,学生就会因为缺少必备的数学基础而影响自身的发展。那么如何才能掌握好简约教学的尺度呢?这一直是我们教研员的热门探讨话题。

对于这一点,我也有自己的理解,个人认为小学数学教学最主要的任务是要把学生的基础打好,因此双基是不能简约的,它是学生数学素养中最基本的“因子”,缺少了,学生就难以参与进一步的学习了,更谈不上让数学满足他们在未来社会生活和生产中的需要了。另外,那些与学生的现实生活和已有知识经验联系紧密的综合应用和探索性内容,即使有一定难度,也不应该简约。我们可以通过分层教学,让不同的学生获得不同的发展,收获自信心。学生也会因此而感受到生活的丰富多彩,感受到数学学习的内在魅力。

在践行儿童数学简约的路上,许多时候需要对所有转变成习惯套路的模式提出寻根问底的质疑,对那些被日常化了的操作概念进行实际意义上的的追问。惟有这样,追寻教学内容的简约才能真正实现其应有的意义。

以上只是个人的一点想法,到底这个尺度该如何把握,还需要实践来支撑,也希望在此次高研班学习中可以对简约教学有更深层次的领悟。

简约是一种智慧,有效是一种追寻,让简约有效成为数学教学的本色回归!

推荐第9篇:我的教师观心得体会

转变教师的角色定位

实验小学 张平荣

作为一名小学教师,将如何面对新的形势,顺应现代教育的要求,适应社会的发展呢?我觉得要先改变自己的思想观念,改革自身的教学方法,也就是要改变教师的角色。教师的角色如何改,改成什么样呢?经过这次“我的教育教学观”宣讲后,我总结了几点在“课改”实验中不成熟的看法和体会。

一、教师是师生情感和谐的“活水”。

和谐的教学气氛能迎来学生对老师的尊重,换取学生对老师的高度信任,能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谐的情感是搞好教学的前提。在教学中,我们应积极创设儿童喜闻乐见的各种情形境,设计各种生动有趣的游戏活动,让学生在玩中学习、体验;以“平视的目光”对待学生,与学生同欢同乐,又以“欣赏的眼光”看待学生;师生之间产生情感磁场,共掀起情感浪潮,引导情感的延续和正确的发展。这样,教师的爱心不断地奉献,形成情感活水永不干涸的源泉。

二、教师是民主平等和谐的设计者。

在教学工作中,我越发感到学生的民主、平等意识增强了。这是一种好的现象,教师得顺势利导,进一步创造民主、平等的氛围。因此,我在教学中逐渐融入学生的思想,学生的创造行为。多给学生自由活动空间,让学生发现、思考、想象。给学生质疑的权力,唤起更强的民主意识,尊重他人意识,主体意识。突出教学中的双向性、互动性,使师

生形成“亲和力”,使教与学更好地统一方向。

三、教师是学习的参与者、促进者、指导者。

以往,我们讲究的是师德,课堂以师讲生受,师授生听为主。学生处于被动,这无形限制了学生的主动参与,限制了学生的创造性。转变后的教师是导师的形象,以指导、促进为主,并参与学生的讨论、学习。师生都在课堂上平等、认真地讲,仔细地听,热烈地讨论,从而形成一个积极的课堂。

四、教师的工作方式是研究型、创新型。

传统课堂,教师一味地灌,忠实于教本,学生可能被动接受,也可能排斥。知识面被圈定,理解思路形成定格,这些极不利于学生创造和发展。实验后教师将对教学目标深入研究,对教学对象作认真地研究,对教学方法等方面也作细致的研究。

五、教师将由单一型转为综合型。

教师单一的传知功能,造成了教师自我的封闭,也造成了学生知识的封闭性。现在的社会需要我们开放意识的增强,需要每个人有较强的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俗话说:“要给学生一杯水,自己就要有一桶水。”确实,作为一个教师应该有丰富的知识,这样才能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望。我们培养的学生就应该是综合能力型的学生,是面向社会的学生。因此,教师就得先更新知识,广取其它学科亮点,综合于“我的课堂”,服务于我的课堂。教学中注意与社会生活的整合,与学生的整合,最终引导、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我认为新课程改革,教师观念的转变,教师角色的改变,既是根本又是关键。我们的观念转变成功了,角色改变成功了,这才有基础谈真正意义上的提高学生的素质,才能谈成功的课程改革。

推荐第10篇:“关注文体,凸显语用”心得体会

“关注文体,凸显语用”心得体会

今天在镇中心小学参加了“关注文体,凸显语用”课堂教学研讨会。本次活动围绕研讨会的主题展开,可谓节节有亮点,从不同的角度,给我很多的启示。活动中,孙丽萍老师分别对《蟋蟀的住宅》,《月光曲》,《渔夫的故事》进行了详细的讲解,充分关注文体,针对不同文体的特点,挖掘了文本有效的训练点,凸显语言文字的运用。研讨课后,孙丽萍老师对本次活动进行了总结。她首先明确了活动主题“关注文体,凸显语用”的含义和意义,接着结合课标来详谈如何将语言运用的能力和阅读能力相结合,凸显语用,让每个老师受益匪浅。还强调“关注文体”,但要避免过渡文体化教学。

此次的观摩课和讲座,明确地告诉了我们:关注不同文体的课堂教学,凸显语用,把语文教学带回家,切实提高语文教学的实效。作为语文教师,我们应该站在课程高度,依据年段,分层落实,关注文本,把握目标,用“课文”教“语文”,教“语言”,注重读法、写法、学法的巧妙融合,培养学生语言意识,提升学生语用能力。本次活动圆满结束,活动带给我们每一位老师的收获是丰厚的。“关注文体,凸显语用”,需要我们老师不断地实践和探索。相信,在教研员孙老师的引领和指导下,我们老师会看到更多美丽的教育风景,体会到更具意义的教育快乐!

第11篇:我的小班化教学观

我的小班化教学观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质量的日益提高,人们对教育的需求也越来越高。尤其是实行计划生育后,儿童的数量在逐年递减,家长对子女教育的期望值特别高,小学教育的发展模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革,小班化教学由此而诞生。所谓小班化教学,是指通过控制班级的学生数来创设良好的教学环境,并根据这一环境选择适当的教学方式,从而促进学生的发展、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班级授课制。它倡导教与学的民主,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培养学生个性的发展。作为一名一线教师我认为小班化教学有一下优势:

有助于关注每一个学生,因材施教

小班化教学,由于人数比较少,教师对每一个学生的学习状态,包括学生的基础、心理、个性爱好、特长、能力等,了解得都比较清楚,因此教师的教学设计具有比较强的针对性,教师也有更多的时间加强对学生的个别指导,因材施教就成为现实。

小班化教学不在于采取什么样的教学方式,而是教师能有效地对班级中的每一个学生进行掌控,保证每一个学生在四十分钟都高效的投入到课堂教学、参与其中,并完成相匹配的教学任务。小班化教学中,学生在课堂内平均占有的时间增加了,每一个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机会增加了,可以畅所欲言和教师直接进行交流,就连那些胆小的、性格内向的,平时少言寡语的学生也有了开口的机会。这样,学生的自我实现的需要得到了满足,学习的积极性大大提高,同时也激发了学生的潜能,使他们充分发挥主观能动精神,克服依赖思想,有更多的机会质疑,表达自己的独立见解,有利于综合素质的提高,学会自主学习、自我教育,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

小班化教学,教师可以在任何时间与空间,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特别是关注学困生的发展,为他们创设一定条件,让他们也获得成功的喜悦。 分组教学是小班化教学的主要组织形式之一。在分组时,要把学困生分配到每个小组中,以优带差、以优助差,提出简单的问题让学困生回答,提出稍难的问题让学困生思考。为了达到集体优胜的目的,每个成员都要动手动脑,积极参加讨论,贡献自己的智慧,为本组的成功尽最大的努力。这样既给了学困生机会和权利,也赋予了义务和责任,并能激发起学困生表达的欲望,产生内驱力,让大脑处于兴奋状态;同时在合作竞争中,由于小组的综合实力是取得胜利的重要因素,这就能促进组员团结协作、相互激励、彼此帮助、默契配合,从而使课堂教学气氛更活跃、也为学困生创造了参与合作竞争的机会。

另外,教师课下对不同层次学生的个别化指导的机会增多,作业可以实行面批面改,师生之间的信息足够,更直接更及时、更有利于学生的发展。教师对学生的个别化指导,作业的面批面改,不仅是学习上的指导,更是师生间情感的交流,师生间的情感更加融洽,“亲其师而信其道”教学质量才会提高。 当前教育正从强调“规模” “速度”向注重“质量” “效益”转变;从让“每个人能接受教育”向“每个人享受优质教育”转变。完成这一转变,就必须把先进的教育理念转化为教育实践,而小班化教学就是实现转变的载体之一。

优化资源配置

由于现在学生的年龄较小,课堂上学生的注意力不够集中,想象思维得不到充分发挥,这就需要教师在课堂上运用实物教学法。小班化教学人数较少,这样教师就可以利用有限的教学资源进行教学,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既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又发散了学生的思维,课堂效果也得到了提高。

实践证明,通过小班化教学,有利于教师组织良好的课堂教学秩序,增加学生在班级教学中的参与性,增强师生的交流,有利于教师对学生因材施教,让不同个性的学生充分发挥他们的学习潜力。

相信随着小班化教学的深入,我们必定会体验到更多成功的喜悦

第12篇:我的文言文教学观

我的文言文教学观

龙潭中学 彭勃

刚刚拿到新教材时,我心里也产生过不少困惑,例如, 文言文不集中安排,如何进行系统的古汉语知识教学?如何进行扎实的词语训练? 我以前的文言文课堂教学,还是以词语训练和古汉语知识教学为主体。实词的一词多义、通假字、古今异义、虚词的不同用法每课必讲,词类活用、句式倒装,更是重中之重。打我做学生时老师就是这么教的。现在有些专家提出这种教学方法是导致学生对文言文产生厌倦情绪的根源,我越发迷惑了:不讲古汉语知识,不训练字词,文言文教什么?文言文怎么教?经过一段很长时间的思考和实践,我改变了以前的想法,逐渐摸索出一些新的文言文教学思路。

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作为高中的学生,他们最关心的是能否在高考语文中取得优异的成绩。语文的功利性学习固然是不可取的,作为语文教师就必须把语文的功利性和语文的美感相结合,力求在短暂的时间里让学生的语文成绩有些质的飞跃。所以我认为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是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文言文生涩难懂,不好学,几乎成了中学校园里师生的“共识”。人民教育出版社新版的高中语文教材中,从必修一到必修五每册书中都有三篇文言文,在选修教材《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中有十八篇古诗,十二篇古文。而要真正去很好地应对高考中的古诗文考题,仅仅学习教材中的篇目是远远不够的,还需从课外选取大量的篇目给学生充电。

为了消除学生们的畏难情绪,逐渐培养兴趣,我特意选取了一些篇幅短小而又情节生动抑或蕴含哲理的课外文言文,学生们读来饶有兴趣,丝毫没有以往文言文教学中的枯燥乏味之感。而这些短文可以说“麻雀虽小,五脏俱全”,课内文言语法知识点一个不少。例如《贞观政要》中有记载:太宗入苑视禾,见蝗虫,掇数枚而咒曰:“百姓有过,在予一人。尔其有灵,但当蚀我心,无害百姓。”将吞之,左右遽谏曰:“恐成疾,不可!”太宗曰:“所冀移灾朕躬,何疾之避!”遂吞之。短短几十字,既考查了“其”字假设连词的特殊用法,“但”字作“只”讲的释义,又涉及了“何疾之避!”的宾语前置现象。

此外,很多寓言和成语典故含有精辟的论述、精彩的表达,学生们完全可以直接拿来为我所用,在口语表达和写作中,一下子就能够提升表达的简洁凝练与深刻睿智,从而尝到成功的快乐。既训练了文言阅读能力,又可以作为作文素材供学生积累,收到“一石二鸟”的效果。例如《傅马栈最难》:桓公观于厩,问厩吏曰:“厩何事最难?”厩吏未对,管仲对曰:“夷吾尝为圉人矣,傅马栈最难:先傅曲木,曲木又求曲木,曲木已傅,直木无所施矣;先傅直木,直木又求直木,直木已傅,曲木亦无所施矣。学生们翻译完短文后,马上得出了这样的结论:这则寓言是以曲木、直木喻人,意在说明: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所以用人之道贵在选好领头人:领头的是“曲木”,必然“曲木又求曲木”,使“直木”无用武之地;反之亦然。又如成语“罗之一目”: 有鸟将来,张罗而待之,得鸟者罗之一目也。今非昔比为一目之罗,则无时得鸟矣。一目之罗,不能得鸟,得鸟者罗之一目耳。 从前有一个人看到别人布网捕鸟,发现被捕的鸟每只鸟头才钻一个网眼,心想既然如此,何必结网呢?他回家便剪断长绳做成一个大圈圈,别人问他作什么用,他笑而不答并庆幸自己一孔之见,就找了一个没人的地方安好这一洞之网,结果一只鸟儿也没捕上。这则成语故事比喻局部在整体中才能起其作用;脱离了整体,局部便不起作用。有的同学在写关于“合作”话题的作文时便把它当做了论述材料,论证有力,恰如其分。

二、重视文言知识积累

首先,任何语言的学习都应该是个整体提高的过程,一定的阅读量是积累的基础,文言文的学习也一样,在整体阅读中积累才会有比较好的效果。孤立的字词训练,只能是死记硬背,没有一定阅读量为基础.死记硬背的积累不仅不能从根本上提高素养,也不能真正达到积累的目的。学习实践证明,很多同学做课外文言文阅读时缺乏对课内知识的迁移能力,在课本中出现过不止一次的知识点,很难举一反三,灵活运用到试题上,根本问题还是阅读量的积累不足。语言的具体运用是丰富灵活的,判定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用法,是一种能力和素养,绝不是简单的对号入座就能解决问题的。

其次,学习文言文核心就是“读”。古人的文言文学习经验,充分揭示了文言文学习的基本规律,我们必须尊重并加以继承。这个规律就是重视诵读,就是以一定的阅读量为基础,在整体阅读中感悟。在文言文教学中,指导学生通过诵读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文言文的教学离不开学生的反复朗读,只有的熟读课文的基础上才能把握文章的内容。新课程标准提出要养成学生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要求学生阅读相当数量的文言文,充分显示了对文言文阅读的重视。因此,先阅读后梳理,先分散后集中,才是符合文言文学习规律的积累方法。即使要进行实词、虚词的整理和小结,也必须以一定的文本阅读量为基础,才会有良好的效果。诵读可采用多种形式,但不论那种形式的诵读,教师都应该给予必要的指导,指导学生有效地读。有效的读是为了让学生学会读,是为了在读中感受文言文的魅力,在读中培养文言文的语感,通过读领悟文本内容。不重视阅读,试图依靠所谓的字词训练和语法知识来加强积累无异于缘木求鱼。

三、培养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

文本理解是文言文教学的基本任务,但不是唯一任务,培养学生文言文的阅读能力也是文言文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

以前我总以为文言文教学逐句串讲,学生学得实在;不串讲,学生脑子里就一片空白。但后来我发现一律采用串讲式教学,有着显而易见的弊端。串讲式教学,教师字字落实,句句翻译,学生几乎没有思考的空间,要做的就是记下教师所讲的内容。由于学生只是被动的接受,没有自己的学习过程,既感受不到文言文的独特魅力,也体验不到文言文学习的乐趣,更不可能培养文言文的阅读能力,获得的只是一些僵化的知识和孤立的词语。客观地讲,学生不喜欢学习文言文,与我的串讲式教学是有一定关系的。

如何在文言文教学中培养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呢?我做了以下尝试。 首先要让学生学会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解读文本。这既是一种良好的习惯,也是一种学习能力。课程标准对此有明确的要求。其次是教师要引导学生在解决一些典型问题的过程中了解文言文的特点,认识文言文阅读的规律,掌握解读文本的方法。比如《论语十则》中“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的“怀”,是按书下注释解释成“怀念”还是理解为“使得到关怀”,我把问题抛给了学生。在一番激烈的讨论之后,同学们否定了书下的注释,理由是:前面的“安”字和“信”字都是使动用法,根据文言文的句式特点,“安”字也不例外。更有一位同学的回答令我叹为观止,他说:“上文孔子的学生颜渊尚且说:‘愿无伐善’,不夸耀自己的优点,作为老师的孔子怎么可能让年少的人怀念他呢?”再如《百喻经》中《尝庵婆罗果》一文中“好甜美者,汝当买来”的“好”字,教参里解释为“质量好的”,读音自然是三声,而我问同学们如何理解这个字时,他们还给出了另一种答案:读四声,意为喜欢。我对两种解释都给予了肯定,本来两种理解都有道理,又不影响对整体文意的理解,何不借此机会让学生从中获得文言文阅读的方法和能力呢?也许这样的探究,最后未必有一个一致的结论,但却可以培养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最主要的是保证学生自己学习的过程。自己阅读,自己体验,自己发现问题,自己解决问题;教师的作用在于激发兴趣,在于教给方法,在于引导过程,绝不可越俎代庖替代学生的阅读过程。这是新课程理念和文言文学习规律所共同要求的。

其实,文言文教学的方法多种多样,教无定法。但不管哪种方法,都应该着眼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提高文言文教学效果,从而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我想,如果语文教师能做到每一堂课都使学生以期待、盼望的心理状态来参与的话,那么语文教学就成功了一半。

第13篇:我的识字教学观

我的识字教学观

遍观当前的语文教学发展,着实有些让人摸不着头脑。以至于个别地区或个别教师对识字教学愈不能引起足够重视。其实著名的语文教学专家张祖庆先生,在前些年就曾对语文教学有过一段高论:“语文,就是引领学生——说铿锵有力中国话,写方方正正中国字,书洋洋洒洒中国文,做堂堂正正中国人。”看来,听说读写仍然是语文教学追求的不变宗旨,更何况是基于语文教学基础的识字教学呢?依据当前识字教学存在的现状,我认为,如果能够把以下几点得以恰当解决和落实,相信对今后的识字教学会大有裨益:

一、教学设计中把识字教学做到足够重视和恰当处理。

毋庸置疑,既然重视识字教学,那么首当其冲我们必须在教学设计中得到足够重视,并得以恰当处理。以低年级段识字教学为例,比较实用的做法是:

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结合学生年龄特点,创设学生感兴趣的话题,使学生愿学、乐学,从而让学生以积极的情绪投入到学习中。

2.激发学习兴趣,反复读文。学生借助拼音把字音读准,把句子读通顺,这需要学生要读四到五遍课文。

3.读准字音,找出生字,重读重点难点句子。学生在反复读的过程中,圈出字词,为识字做好铺垫。

4.缩小生字语境,巧计生字。将课文中的字词抽出来认读,体现由文到句,由句到词,到字,逐步识字,减轻识字负担。

5.教给方法,巩固识字。给学生提供识字方法的交流机会,老师利用猜字谜、编顺口溜等方法,来引导学生识记生字,达到巩固识字的目的。

6.游戏识字,再读课文。将游戏引入课堂,使课堂成为学生学习的乐园。学生在课堂上感受到了游戏的乐趣,对识字就会兴趣盎然。 当然以上所举比较适合低年级识字教学,而高年级段识字教学比重有所减少,但重视程度绝不应该减小。就如一个“鼎”字而言,小学毕业考试考过,中考中屡见不鲜,连高考中都能见到影踪。所以识字教学对学生影响深远,要搞好识字教学,教学设计必须加以重视。

二、结合生活经验认识汉字,多认少写,认写分开。

众所周知,汉字原属象形文字,他本来就源于生产和生活。教学中联系生活经验识记生字绝对是一个事半功倍的好方法。如:老师在讲“法”字的时候,问学生在平时生活中在哪里见过这个字。这就把学习融入到了生活中,让学生懂得在生活中学习。另外,老师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例如在识记生字时,让学生说说自己的识字方法,学生都能根据生活经验,自己说出非常有道理的方法。如:“铠甲”的“铠”字是用金属制成的,所以是金字边;“豌豆”的“豌”字学生说是“碗里有颗豆”等等,以上例子其实举不胜举。

以韩军老师的“举三反一”理论为例,当前的识字教学同样存在一些弊病,学生认得少写得多,学生学习压力异常艰巨。而“多认少写,认写分开”可以为学生今后学习汉字打下坚实基础,进一步减轻当前学习压力,让学生积累的更多,学起来更加容易。

三、注重课文文本教学,提高识字效率。

单纯的识字不是不可以,但是容易记住东而落下西。离开了文本,识字就如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识字教学离不开语文课本,跟随课文识字,是新教材识字的特点和重要途径。在课堂上,教给学生识字的方法:字不离词,词不离句。我的做法是:初读课文中,找出生字、词及所在的句子读准字音;诵读课文中,再次出现这些生字、词的句子,用不同符号标出生字,既要正音,又要理解字义。除朗读指导外,还要提醒学生注意生字的认读,达到强化的目的;在课文结束之前再次进行巩固,让生字出现在其他课外文章中,既拓宽了识字渠道,也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

四、加强学生写字指导,多范写,多板书。

说识字教学被忽视,现今主要表现在对写字指导不够重视。写字是一项重要的语文基本功,规范、端正、整洁地书写汉字,是学生终身学习能力的基础。养成良好的写字习惯,具备熟练的写字技能,是学生应有的基本素养。以低年级写字教学为例,首先,让学生认读后,指导其仔细观察每个字的构字特点及在田字格中的位置,并指导认识字形结构,让学生找一找这个字的关键笔划,说说写这个字时应该注意的地方。其次,在黑板上画好的田字格中示范,向学生展示写字的全过程。边演示边说出笔顺笔画。最后,指导学生的坐姿、握笔的姿势及方法。教学中发现有共性的问题,如笔画不到位,结构不合理,学生书写时,随时提醒学生的运笔方法及其整个字的结构特点,及各部分的比例,做到防患于未然。对于写字稍差的学生手把手地教,手笔顺不正确,要及时提醒观察或教师重新示范,指导学生努力做到最好。

五、关注识字兴趣的培养,让学生有主动识字的愿望。兴趣是激发学生从事学习的动力,浓厚的学习兴趣非常重要,在教学中作为老师必须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把兴趣和习惯放在最后阐述,是因为它对学生的长远识字和语文学习都有着极大推动作用。低年级的学生活泼好动,喜欢游戏,在教学中把识字融入丰富的游戏活动中,让学生在新奇有趣的识字场景中体验识字的快乐。如:猜字谜,找朋友等。现代教学技术发展了,我们也要学会运用多种方法调动学生识字兴趣,比如多媒体教学。运用多媒体教学,学生只需看看画面,对字义就能意会,无需教师多讲。比如“看”字,多媒体配有一人把手搭在眼睛上,往远处看的画面。这些画面,使学生悟出了中国汉字的一些造字方法,很容易地理解了字义并记住了字形,把识字这种抽象思维的过程变得比较直观易感,降低了学生初学汉字的难度。在教学合体字时,多媒体都把字分成几个部件,用不同的颜色对比显示。如:好、妈、请、爸等合体字,部首是红色的,偏旁是蓝色的,鲜明的色彩,强烈地刺激着学生的感观,突出了汉字部件及其部位,同时让学生了解了偏旁部首的概念。这样,不仅满足了学生的视觉效果,而且提高了学生的识字效率。

在教学中引领学生——识潇潇洒洒中国文,“写方方正正中国字”已经成为当前语文教师不可推卸的责任。对于小学语文教学而言,识字教学无疑是一项艰巨而必须细致来完成的重任。识字教学绝不孤立,它既是语文教学的基础,同时又与生活、文本和学习习惯等紧密相连。作为现时代的小语教师,切不可对识字教学有所小觑,而且需更加重视并不断发扬。

第14篇:我的语文教学观

我心目中理想的小学语文课堂

平南县平南镇中心小学 李燕

学号:XY-2-033

去年11月份,我参加了园丁工程二期二批小学语文骨干教师集中培训学习,聆听专家精彩讲座,感受了名师风采,与学友交流心得体会„„这一切都使我获益匪浅,但也促使我深思了怎样的语文课堂才是充满生机、探索的课堂,才是促进学生发展的课堂,才是有效的课堂?课改专家、华东师大崔允郭博士曾说:“教学有没有效率,并不是指教师有没有教完内容或教得认真不认真,而是指学生有没有学到什么或学生学得好不好。如果学生不想学或者学习没有收获,即使教师教得很辛苦也是无效教学。同样,如果学生学得很辛苦,但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也是无效或低效教学。”

那么理想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是怎样的呢?关于这一点,可谓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有倡简、务本、求实、有度;有真实、朴实、扎实;有诗意、智慧、灵动„„。但在我心目中理想的小学语文课堂应是这样的:

一、“工具性”和“人文性”的水乳交融。

《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性质与地位”的说明中指出:“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在阅读教学中如何把工具性与人文性有机地统一在一起,既不要把语文课上成思想品德教育课,也不要把语文课上成单纯的语言文字训练课,这真的需要我们语文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好好把握了。

一位教师执教《东方之珠》一文,先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一个段落阅读,接着逐个出示关于浅水湾、海洋公园、铜锣湾的多媒体课件。忽而是海豚精彩表演的视频,忽而出现铜锣湾热闹的街景,忽而又是香港回归时分的视频。最后老师又让学生以自己喜爱的方式表达对香港的赞美之情。于是,学生有的吟诗赞颂,有的唱歌展示„„整堂课热热闹闹,好一派情趣盎然。

这是一堂典型的没有语文的“语文”课,外在的、空泛的“人文性”大红大紫,而“工具性”却备受冷落,造成文本的丢失、语文的失落。这样的课堂在我们现在的教学中并不少见,教师盲目地追求教学情境的变换、学习

1 形式的变化;媒体手段的泛滥、高耗低效的使用;刻意地追求多学科的整合、拓展开放,却忽视了语文最重要的东西,那就是——引领学生体味文本语言,感悟精妙表达,学积累、习方法。这样的语文课虚张声势,完全失去了语文味。

语文学习,需要给予学生人文关怀,但不是通过这种花哨的形式来实现,而应渗透在语言文字的体悟过程中。著名特级教师王崧舟执教的《小珊迪》一课就淋漓尽致地实现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和谐统一。例如:王老师在教学中抓住重点词“乞求”进行品读,要求读出“乞求”的语气、语调,既“以读悟语”,又“以读悟情”;设计“忘不了”的完形填空,让学生根据自己对小珊迪的感受和体会,写几句最想说的话。这样的训练既是句子的扩展变说,又是对故事主人公小珊迪高尚品质认识上的升华;采用先写后说的形式与中国留德博士生的“对话”,更是工具性与人文性有机结合的经典教例。通过理解与体验,变说与对话,使学生的语文素养在学习中获得质的提升,从而夯实了学生语言文化的根基。

所以,在我们的语文课堂中,教师需要引领学生经历一个认识由浅入深、体验逐渐丰富的真实的学习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扎扎实实地品味语言,实实在在地训练语言。在此基础上,再引领学生凭借自身的知识、阅历去体味、感悟文本,多角度、多层面地理解、鉴赏文本,产生对文本的情感美、语言美的认同和赞赏,从而培养学生的语感和美感,在丰厚学生文学底蕴的同时丰富其精神世界,真正使工具性与人文性水乳交融、语言与精神协同发展。

二、教师与学生角色的重新定位。

新一轮课程改革很重要的是改变学生的学习状态,强调树立以人为本的学生观,把学生看作学习的主体,教学的一切活动都必须以调动学生的主体性、积极性为出发点,引导学生主动探索、积极思维、生动活泼地发展。教师必须从纯粹的知识传递者向学生学习和探究的启发者、合作者、促进者和参与者转变。有人曾把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地位比作“婚姻介绍人”,这是个非常形象的比喻。教师只是把教材介绍给学生,让学生与文本直接对话交流。学生通过读、思、议,自由发挥、自由伸展,不必循规蹈矩、亦步亦趋,凡事都得符合或趋近教师的解答,统一到标准答案上去,学生可以标新立异,大胆假设,只要自圆其说,言之有理就行,从中学会感受、体会、体验、揣

2 摩。教师不可牵着学生的鼻子走,而是参与学生的学习活动中,在学生读中相机指导,或矫正目标、或提出要求、或纠正错误、或进行激励、或梳理归纳。让学生自读自悟,学生在读中悟到的方法往往更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提出的问题往往是文章的重点、难点,结合问题加以疏导,就水到渠成。

如特级教师薛法根执教的《我应该感到自豪才对》一课的一个片段:

师:沙漠旅行结束后,小骆驼又到小溪边照镜子,又碰到了小红马,你猜猜看,小红马又会说什么?

生:你真难看,还来照镜子。

师:这时候小骆驼会怎么说?

生:我的驼峰、眼毛、脚掌在沙漠里有很大的用处,你别小看我。

师:你可以编故事,也可以两个小朋友合作,一个演小红马,一个演小骆驼,把它们两个的对话演出来。

生:(各自练习,教师指名讲故事、表演,适当点评。

师:小骆驼值得骄傲的不仅是它的驼峰、眼毛和脚掌,它还有很多值得骄傲的地方。(出示补充阅读“沙漠之舟”)读一读,看看小骆驼值得骄傲的地方还有哪些?把它划下来。

生:(各自读、划。)

师:现在请你说一句话:“我感到自豪的是——。”这个“我”就是课文中的小骆驼。用一句话介绍骆驼的一个特点,一个值得骄傲的地方,用上补充阅读中的内容说。

生:我感到自豪的是我的寿命可达35—40岁。

生:我感到自豪的是我有惊人的耐力。

生:„„

师:骆驼有它感到自豪的地方,你有没有感到自豪的地方?想一想自己身上哪一点最令你感到自豪,请你写一句话:“我感到自豪的是。”

生:(各自练写。)

生:我感到自豪的是生活在美丽的祖国。

生:我感到自豪的是我的知识很丰富。

生:„„

师:同学们猜一猜老师感到自豪的是什么?

3 生:老师感到自豪的是您的知识很渊博。

生:老师感到自豪的是您的学生考上了好的学校。

生:„„

师:每个人都应为自己感到自豪,为别人的成功感到自豪。

这是薛老师根据课文特点,善于挖掘说话素材,把说话训练贯穿于阅读教学的各个环节中,通过编故事表演、补充阅读材料、“我感到自豪的是 ”层层深入地说话训练,让学生充分地读,畅快地说,在读中内化,在说中运用。在教师富有智慧、层层深入地引导下,学生不断跟文本“亲密接触”。与此同时,生生之间的碰撞、师生之间的交流,有力地推动着认识的不断深入。学生在教师的有效引导下,智慧获得了开发,认识获得了提升,语言获得了发展,情感获得了陶冶。

由此可知,虽然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体,但教师依然是语文学习的组织者、点拨者,是平等对话中的首席:对于精彩句段,教师应引导学生细细品味,体悟作者遣词造句、布局谋篇的精妙;当学生学有疑惑时,教师要适时点拨,让其茅塞顿开;对于学生没有或无法深入研读的地方,老师要及时引导,让学生的学习、思维活动向纵深延展;当学生发表精彩见解时,教师要及时到位地作精辟评述,让学生的认识得以升华„„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教师引导和学生主体的统一。

三、课前预设和精彩生成的有效结合。

课程专家余文森在谈及预设与生成时曾说过:“预设与生成是辩证的对立统一体,课堂教学既需要预设,也需要生成,预设与生成是课堂教学的两翼,缺一不可。预设体现对文本的尊重,生成体现对学生的尊重;预设体现教学的计划性和封闭性,生成体现教学的动态性和开放性,两者具有互补性„„”由此可知,预设和生成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我们应该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这两者的关系。

但在现实教学中,我们有些老师却误认为“预设”就是“牵引”,每谈“预设”色变;而有些老师又认为生成是师生的“即席创造”,它犹如天马行空,不期而至,是无法预约的。于是这些老师课前不作充分预设,课上又缺少对生成调控的意识和能力,学生讲到哪儿就是哪儿,把“自主学习”与“放任自流”混为一谈。另一些老师也重视预设,但在预设中更多关注的是

4 教学形式多样化、多媒体运用、学科整合、拓展延伸等非语文的东西,反而不重视对文本的深入钻研,忽视了语文本位的东西,导致语文课堂上教学形式花样不断翻新,而语文的本体地位却在逐渐淡化甚至失落。这些都是因为没有处理好预设与生成的关系惹的祸。

《新课标》告诉我们,只有以预设为基础,才能提高生成的质量和水平;只有以生成为导向,才能提高预设的针对性和开放性;也只有这样,课堂才会收获“一地不可预约的精彩”。

如一位教师在《夜宿山寺》的课堂教学中,先让学生初读、再读、三读课文后,请学生说说诗句中写了哪些事物,并说说自己的理解,有兴趣的可以进行小组交流。但教师很快发现许多学生并没有参加小组交流,而是饶有兴趣地在画画,并发现其中一幅有问题的画,那是一张画有星星、月亮和一座倾斜的厉害的高楼。教师默许并支持了这一学习方式,并请学生对那幅画作出评价,学生很快纠正了错误,从而让学生正确地掌握了诗句中“危”字的正确解释不是“危险”而是“高”。

在这个教学片段中,教师不再死抱“预设”,而是及时关注到了课堂的“生成”,灵活地变“节外生枝”为“点睛之笔”,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与学习方法,并在过程与方法中融入新知识的学习指导,使课堂闪烁智慧、富有灵性,让课堂真正因为教师对生成的及时、有效调控而活起来了。看似随意、无心,但如果教师不是有备而来,课堂上怎能这样游刃有余地顺势而导?怎能有这真正的“生成”?只有教师的这种弹性“预设”越充分,动态生成才越有可能,越有效果。可以说,预设就是对生成的丰富、拓展、延伸、超越,没有高质量的预设,就不可能有精彩的生成。

四、经典在语文课堂中淀放异彩。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指出:语文教学要使学生“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取民族文化智慧”。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运用现代化的教育理念,将中华经典诗文融入其中,设计生动的诵读课堂,切实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文化底蕴和语文能力。根据这一指导思想,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我们可以以开放为理念,以学生为主体,以多媒体为手段,充分开发和利用中华经典诗文,为学生提供更广阔的学习空间,为小学语文教学注入新的活力。如在学完《二月映泉》,我们领略到了月光照水,水波映月的美好景象,

5 于是学生对天上的月亮产生了美好的印象,在此基础上,老师让学生想想有关月亮的诗句,,学生兴致盎然,个个脸上洋溢这喜悦的表情,“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月落乌蹄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娥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等优美诗句从学生口中吟出,孩子们在欢笑声中享受到经典诗文带来的乐趣。

又如青年特级教师吉春亚在教学《荷花》中,在理解了诗意,感悟了诗的意境后,引导学生去诵读赞扬荷花的诗《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渔家傲》,拓展了学生的知识视野,也激发了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使语言积累落到实处。这样的拓展,瞄准了衔接的“靶”,也留住了语文的“根”。

总之,小学语文的课堂教学应是真实、艺术、轻松、实在的,是充满生机、探索的课堂,是促进学生发展的课堂。在我往后的教学生涯中,我将以教学理论作指导,在课改大潮中勇于实践,不断反思,勤于总结,努力实现我心中理想的课堂。

第15篇:我的音乐教学观

我的音乐教学观

福安市范坑中心小学陈安铃

每个人的观点不同,每个教师的师德观也不尽相同,但教师的“教”永远要为学生的“学”服务却是必须共同遵守的原则。我的音乐教学观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拿来”用于我的教学

“拿”字在字典中有多种解释,这个“拿”字在这里应解释为“得到”比较确切。教学中要“拿”的东西很多,有新课改教育理念;有专家完美的教学理论;有名师精湛的教学艺术;有名课精彩的教学设计;有一线教师生动的课堂案例等优秀东西。过去我们在学习运用时,只是信手拈来,随手就用,结果导致失败。

记得2005年参加全区音乐艺术教育学科年会,听了市音乐学科带头人王晓颖老师一节《班级演唱组合》观摩课受益匪浅。回到学校后我主动向教研组请战上一节汇报课,心想,这节课我要让所有的音乐老师来个惊喜。因此,我不折不扣地把王老师的教学模式搬进课堂,结果我的学生不吃这一套,很多环节上出了问题。就拿学生展示演唱组合这个环节来说,亲眼目睹王老师班级的学生纷纷将网上查到的、电视里看到的、日常生活中听到的、课外自己创作的,即“BOBO、SHE、A眼豆豆、八只眼、520”等演唱组合展示给大家。课堂活跃、秩序井然,学生乐于参与,而我的课堂学生却别别扭扭、乱成一团,最后以失败而告终。

课后在老师们的评点声中,我终于找到了自己失败的原因。

1、名课中的好东西,要虚心学习、借鉴,但要因地制宜、而人而异,从教学实际出发,不能被名课所“圈住”,仅仅停留在模仿和移植上,要知道别人的精彩在你的课堂上并不一定会发光。

2、虽说“它山之后,可以攻玉”,但在本课上,我忽略了城乡学生间 1

的差异性,犯了“拿来主义”的毛病,认为名课的东西是经典的,不能改动。

3、丢失了自我,生搬硬套别人东西,没有把别人的经验融化到自己的思考中,只是照葫芦画瓢,只能形似而神离。

教学实践表明,没有学生的实际,就没有为学生而教,唯有学生学得好,才是最重要的。因此,“拿”到这样的“美食”,只有品尝、消化,才能为自己所用。

二、“引来”激发学生兴趣

音乐知识、技能的学习,离不开音乐学习兴趣的支撑,否则,学生的学习如同嚼蜡,索然无味,效率低下。引发学生学习的兴趣的“源点”很多,但许多教师仅着眼于迎合学生的喜好,将引来的案例通过情境设计、媒体使用、活动组织、物质激励等外在手段达成目标。这种案例的引用有一定的教学效果,但会随着时间的推移渐渐消失,是短暂、肤浅的。

案例在教学活动仅是一种辅助材料。在引用案例过程中,要像有经验丰富的果农学习,懂得取舍。“果树开花之前他们总是要把旁枝剪掉一些,以保证剩余枝条有充足的营养;果实结得过多,他们总是要用棍棒打掉一些,以防压断树枝。”因此,我们要像果农那样灵活地把好案例选用关,在拓展的同时要注意删除不适合本地、本校、本班学生开展活动的内容,对已有的或共享的案例资源要做到灵活使用,不可过于依赖案例,防止出现照本宣科,用案例“教”或“讲”的现象。只有懂得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有效的取舍,才能走出一条适合自己的教学之路。

如,在教会《声音的强弱》时,我从教学参考书中引来了这样一个案例——鼓面弹粉笔头。教师把粉笔头放在鼓面上,敲一敲鼓面,鼓声强粉笔头跳得高;鼓声弱粉笔头跳得低,让学生感受声音的强弱特征。

在运用这个案例时,我从教学特点和学生实际出发,指名1人当鼓手,

1人当旗手,当旗手举起标有“f”的小红旗,鼓手重敲鼓面,学生跳得高;旗手举起标有“p”的小红旗,鼓手轻敲鼓面,学生跳得低。通过变换了活动方式,改变了教师指手划脚的演示,让学生耳目一新,乐此不疲,不但亲自动手、用肢体参与音的强弱体验,还学会了强(f),弱(p)符号。把原本枯燥无味的乐理知识,变成有趣的东西,提升音乐兴趣的深刻性,促进学生主动学习。

三、“学来”提升业务素养

教师要想提升自身的素养,离不开终身学习,离不开知识的积累,离不开教学实践。教师只有勤于学习,广采博取,才能不断丰富自己,让自己的“一桶水”变成“奔流不息的活水”,在教学上游仞有余,精彩纷呈。

同事问我,近年来你的业务水平提高的这么快,我却坦诚地告诉他们,教学这条路很广阔,需要“百家争鸣、百花齐放”。

1、向书中学。书给人们知识;书给人们力量;书是人们智慧的源泉。作为一名音乐教师,对音乐教育专业的书籍更要多读。从事音乐教学20多年,曾经反反复复订阅过许多有关音乐教育书刊,唯有《儿童音乐》伴随我走到今天。每当我拿到它时都会认真阅读,细细品味,精心收藏。一次次把刊物上一些专家、学者和一线教师的有关教育教学方面的理论阐述和经验总结,引为己用,并结合自己实际教学情况进行融合、创新,然后将它运用到课堂教学中,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2、向名师学。学习名师,不能只关注名师一堂精彩的课,关注的不是名师们的“技法”,而要多关注课堂上的精彩究竟从何而来,应该关注他们“技法”背后的“理念”精神、人格和境界。只要科学,有效地学习名师,从中就能提升自己的经验和素质,提高自己的教学技巧,提升自己的教育智慧。

3、向同事学。同事近在咫尺,他们的课虽然平淡,但很平实。有位

教育专家这样说道:“最好的、最适合教师的教育方法,不是哪个专家讲出来的,而是一线教师在认真研究后,在不断的反思自己的课堂后,在和同事交流后总结出来的。”因此,要向一线教师学习那着眼于面向生活实际,着力于学生的真实需求,去浮华、留真淳的宝贵经验。

教师的学习除了源于书本,向名师、同事学习外,还要向年轻人,后起之秀们学习,向学生学习,有时候学生独特的视角也能让我们突破常规,产生新的知识。只有辗转不断地学习,加强自己的功底,才能使自己教学闪现出智慧的火花。

四、“用来”全面服务学生

1、“曾经有教育前辈将世上的教师概括为四种:第一种是讲课能深入浅出,很深奥的道理,他能讲得浅显易懂,很受学生的欢迎;第二种是深入深出,这样的老师很有学问,但缺乏好的教学方法,不能把深奥的学问讲得浅显易懂,学生学习起来就费点劲;第三种是浅入浅出,这样的老师本身学问不深,但却实事求是的,把自己懂得的东西讲出来;第四种老师浅入深出,本身无太多大学问,却装腔作势,把本来很浅显的道理讲得玄而又玄,让人听不懂。”

看了上面描述的四种类型的老师,心理一直在默默地告诫自己,切不可做第四种老师。既然踏上为师这个门槛,选择音乐教育专业,就必须树立高尚的师德风范和良好的师表形象,树立“以人为本”的音乐教育观,做一名深入浅出的音乐老师。

深与浅之间的关系是辩证的。对我而言,“深入”的功夫体现在“拿来、引来、学来”上,表现的是学科专业知识;“浅出”的功夫体现在“用来”上,表现的是教学艺术。只有“用来”能全面服务学生,才能体现“拿来、引来、学来”的价值。因此,教师的水平主要不是体现在如何“教”上,而是主要体现在如何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合适服务。

一切教育都是为学生全面发展服务的,每一门学科都要面向每一个学生,面向学生的每一个方面。教师在选择教学形式、教学方法、教学进度时,应根据全体学生的基本情况来考虑,衡量教学效果应以全体学生掌握的知识、技能的程度为标准,多鼓励和赞扬没有音乐基础的学生。在音乐课外活动中,要以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来适应众多学生不同音乐能力不同兴趣的需要。就我所在班级,学生团结向上、兴趣广泛,我就因势利导地根据学生兴趣、爱好、特长组成多个兴趣小组。如,把嗓音条件好的学生编入演唱队;把活泼好动、善于表现的学生编入舞蹈队,把弹、拉、吹、奏擅长乐器的学生编入器乐队;对音乐有兴趣却无特长的学生编入锣鼓队等。积极为每个学生创造自我表现的机会,想方设法帮助每个学生获得不同程度上的成功,使每个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生动、活泼、自主的发展。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告诉我们:“一个人用什么样的观点、方法去观察世界,也就会用什么样的观点、方法去观察人生。”在当今充满挑战的艺术教育领域中,作为一名音乐教师,必须树立正确的人生观,要以严谨、科学的态度,刻苦钻研教育教学业务,向书本学习、向同行学习,向实践学习,锐意进取,永不满足,努力使自己掌握教育教学新动态、新技术、新成果,做学生欢迎、家长尊敬、社会公认的合格教师。

第16篇:我的语文教学观

我的语文教学观

-----语文教学贵在“四重”

润城小学 赵伟平语文是什么?语文是动人的诗篇、精美的文章;语文是悦耳的吟诵、激情的演讲;语文是得体的表达,通畅的交流;语文是思接千载,视通万里。从教近十年来,语文走进了我的生活世界,走进了我的精神家园,因此,我在不断地为自己挚爱的语文事业反思与实践着。

当前,语文教学的费时低效积弊重重,众所周知。我依托教材,经过数年教学实践,重新思考语文课的教学,总结出语文教学贵在“四重”。

一、学习语文,重教给学生学习基础知识的方法。

课标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作为交际工具,就要掌握构成这个工具的“字、词、句、段、篇”的基本知识,掌握使用工具的“听、读、说、写、书”的基本能力。要让学生掌握大量的语文基础知识,教给方法就成了学生通往成功的一条捷径。因此,在阅读教学的过程中,我注重教给学生各种学习方法。比如,学习每课的生字时,不一一讲解,而让学生畅所欲言,这课中你觉得最重要的字是什么,最容易写错的是哪个,最容易记忆的又是谁,应该怎么记。这样,不仅体现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而且学生学习的兴趣高涨,当然识字的效果不亚于教师的逐一分析。随着学生学习自觉性的提高,我们也应不断提高他们的自学能力,比如,自己归纳本课易错的读音有几个,本课易错的字是哪几个,本课的形声字有几个,本课中哪些字是形近字,容易混淆。日久天长,学生学习生字的能力不仅提高了,而且经过学生的亲自实践,效果要比老师反复强调深刻得多。然而,尽管我们想的很细致,但是学生第一次写错的字,在以后的书写中仍然会屡屡亮起红灯,针对这种现象,可以让学生每人准备一个错字专项纪录本,经常翻看,时时提醒。 1

如果觉的错字本不好保存,就让学生记在生字表中,这样更容易翻看,每次写字,只要写写这些出错率高的字就可以了,这样不但减轻了学生的学业负担,而且效果甚佳。对于词语教学,我引导学生总结出的方法是:换词法,拆词法,查阅工具书,联系上下文理解,联系生活实际等。对于篇的教学,我也引导学生总结了概括课文内容的方法:如叙事文,找出时间,地点,主要人物,事件,然后用通顺的话连起来。说明文,课文写了相关事物几个方面,然后把这几个内容连起来就可以了。几年的教学经验告诉我,时时有方法,事事有方法,学生的语文能力水到渠成,学生的学习效率功到自然成。

二、学习语文,重教会学生学会积累。

语文新课标十分倡导古诗词的背诵和积累,小学阶段是孩子记忆的黄金期,小时候背得滚瓜烂熟的诗文到老都不会忘。老舍的儿子舒乙先生曾经说:“等到自己年纪大了。孩提时代在课本上学过的很多东西都忘记了,但唯独背诵过的一些古诗词耳熟能详,由此内化成自身的思想、性格与修养,更是如影随形般地跟随人的一生。”因而,有计划、有步骤地大量诵读经典是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

(一)天天诵读

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采用录音跟读、游戏唱读、个性领读、竞赛比读等多种形式,辅之以故事激趣、激励表彰、家校协同等措施,让学生沉浸其中,乐此不疲,保持持久的诵读积极性。

1.精选内容。诵读经典是一项系统的工程,从一年级到六年级延续时间长,值得诵读的诗文浩翰如烟,需好中选优。另外根据学生的年龄,身心发展等因素需循序渐进,积少成多。

2.抓住时机。诵读贵在坚持。学生在校时间非常宝贵,我每天抓住三个时段的时间坚持诵读:一是每天早上到校还未上课前的几分钟,每天轮流由语文小组长将背诵的内容事先抄在小黑板上,早上学生一到校即可诵读。学生神清气爽,摇头晃脑地背上一段,自然事半功倍。第

二是每节语文课上课前的

三、五分钟,由科代表带领大家齐读数遍。第三是每天晚上挤10-20分钟将当天诵读的内容加以巩固复习,读至会背。时间长了习惯成自然,以后不用老师提醒,小干部们会把每天的诵读安排得井井有条。除了每天诵读之外,每周还有专门一节经典诵读课,对一周来诵读的内容加以整理复习。

3.不求甚解。“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在诵读经典时同样见效。著名学者傅璇宗曾说:“我小的时候,也曾在父亲和老师的强迫下背诵了一些还不能理解的古文,虽然当时不解其意,不得要领,但随着年龄和阅历的增长,却发现那些东西已渐渐内化为自身的修养,成为思想的精髓。”经典诗文本身就意蕴丰厚,许多古诗词意境优美,只可意会不可描述;许多典籍古文言简意丰,详细讲解反显深奥,不如不讲,让学生自读自悟。许多事实证明,随着时间的推移,人生的历练,学生会在某一天对经典幡然醒悟,感触于心。

(二)大量阅读

除了诵读经典诗文外,我还引导学生大量阅读名篇。

1.自由阅读。每学期教师推荐书目,学生自己确定本学期的应读书目。如一二年级以带拼音的辅助读物为主,内容以童话、寓言故事为主。如《新编儿歌365夜》、《格林童话》、《一千零一夜》等。三四年级引导学生阅读不带拼音的读物,内容以历史故事,神话传说,科幻小说为主,如《老人与海》、《鲁滨逊漂流记》、《爱的教育》等。五六年级引导学生阅读经典小说、科普文章、人物传记等,如《假如给我三天光明》、《三国演义》、《中华上下五千年》等。自由阅读以学生利用课外时间为主,引导学生建立阅读记录本,记录好词佳句,概述主要内容、抒写感想体会,评点作品人物等,学生自由记录。时间一长,学生的阅读记录本就“硕果累累”了,我又通过多元评价、定期展览等让学生见证阅读足迹,分享阅读成果。

2.“主题”阅读。具体做法是 “主题阅读”和教材内容相结合。如学习了《牛郎织女》、《嫦娥奔月》等课文,确定本周的阅读主题为“神话故事”;二是根据学校、班级,学生拥有的图书及其它活动确定主题,如结合母亲节活动开展“感悟亲情”的主题阅读,也可以以作者或某一部作品为主题展开阅读。

三、学习语文,重培养学生思维的发展。

语文课标中,把“发展思维”列入了学生要获得的基本的语文素养之一,这是非常正确的。因为我们要通过学习语文,使儿童聪明起来,书读得越多越聪明,而智慧是要通过发展学生的思维达到的。有人把数学称为思维的体操,这是因为数学中有大量思维的方法、技巧;那么语文应该是思维的全能运动,因为在语文学习过程中,思维经受着全方位的多层面的锤炼,字、词、句、段、篇与听、读、说、写、书的学习过程,无不同时包含着思维的过程。

1、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在平时的教学中,我还有意识的进行一些想象训练,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比如我在黑板上画了一条“﹋﹋”,然后让学生想象,这是什么?有的同学说这是一条蚯蚓,有的同学说这是水面的波纹,有的说这是一座座小山峰,有一个同学说,这是一条方便面,有一个学生最有意思,他说是妈妈头上的卷发……学生的思维得到了锻炼,想象的翅膀放飞了,我让学生从想一句到仿一篇,比如学了《秋天》这首诗歌,就让学生根据课文自己编一首小诗。为了防止学生有畏难情绪,我告诉学生,编的不好没关系,只要是自己的作品,那就是了不起的,伟大的,凡是著名作家都是从无名小卒成长起来的。不怕写不好,就怕你不敢。于是,学生个个摇头晃脑,一首首稚嫩的诗歌就在他们笔下诞生了。

2、培养学生的扩散性思维。比如一个很简单的例子,用表示先后顺序的词“先——再——然后——最后”说一句话,我是这样引导学生的,这个动作如果发生在教室里,你会怎么说?我们走出教室,来到校

园,你又会怎么说?迈出校门,来到广阔的社会,又会发生什么呢?这时学生的思维已经被激活,他们七嘴八舌“来到公园,我会——”“来到电影院,我会——”等。这样潜移默化,润物细无声地教给了学生扩散思维的方法。

另外,我认为还应该注意培养学生的顺序思维、完整思维能力。这样,不但让学生学得轻松,而且学得深刻。

四、学习语文,重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

课标指出,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因此,以人为本,语文教学也应德育先行。而每篇语文教材,文质兼美,篇篇都是精品,都从一个角度陶冶着学生的情操,启迪着学生的智慧,能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学生年龄小,有很强的可塑性,因此,我们要让他们空白的心灵丰富起来。21世纪的孩子环境优越,生活富足,但是心里却有很多的缺陷。思想是行为的动力,只有内因起了变化,学生身上无穷的潜力才能像火山一样爆发。

“四重”语文教学遵循了母语教学的规律,最终目的就是要达到提高全体学生的语文素养。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需要教师给学生授之以“渔”,又不能包办代替学生自己的语文学习与积累。我们语文教师的任务就是要通过我们的教学,让学生喜欢学语文,能自己学好语文。我在三尺教坛勤奋地耕耘着,努力去做一轮太阳,在照亮别人的同时也尽显自己的光彩。“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让我们揣着教育改革的热情,带着不断探究的心理,去放飞教育教学的新理念!让我们满怀成功的喜悦和胜利的信心,迎接教育改革带来的新曙光!

第17篇:我的地理教学观

我的地理教学观

地理学科是研究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地理环境,以及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关系的一门科学,地理教学要“以学生发展为本”,“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遵循这一理念,在地理教学中应重视地理教学意识的更新和教学技能的提高,这就需从地理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进行改革。

我国基础教育要求改变“应试教育”的偏向,强调着眼于提高公民素质,为基础地理教育提供了大好的发展前景。地理作为一门边缘学科,要实施素质教育,就必须根据地理学科自身的特点和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融感情、知识、能力于一体,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一、“情感”因素在地理教学中不可忽视

初中地理教学意识的更新和教学技能的提高,需从地理教师的主客观两方面进行加速改革。目前,在地理课堂教学中,地理教师往往拘泥于教材,强调地理事实的记忆和地理思维的严谨,缺乏生动活泼的地理情趣,也就是过多注重了知识目标而忽视了情感目标。但对于初中生而言,学习动机、学习目的性还不强烈,愉悦、兴趣是他们学习的一种驱动器,甚至对地理老师的好感也会成学习的驱动力。

二、“电化教学”、“互动教学”应用于课堂

电化教学是利用幻灯机、录像、电影等各种电教手段来帮助学生认识复杂的地理事物。地理内容广泛复杂,时间的长久性、空间的无限性及现象的抽象性、间接性的特点,决定了地理教学的综合性、复杂性、困难性。而电化教学正好能解决这些教学上的问题。

1、化虚为实。比如,在讲“中国的交通运输业和工业地区布局”这一章节时,笔者曾在两个班采用不同的尝试。甲班按步就班细讲课本中的每一个知识点。乙班只放了两段录像,一段是中国交通运输发展史及当今交通运输业发展成就,另一段是关于中国主要工业地区布局介绍。结果两个班的反响截然不同:甲班学生觉得枯燥乏味。而乙班学生因有“走马观花,身临其境”的体会,所以,除能掌握本节内容外,还对地理这门学科大感兴趣。

2、互动教学。它更应在地理教学中得到体现。时代进步了,学生的学习环境也变化了,特别是地理知识传播的渠道更广了,地理课已经不再是学生获取地理知识的唯一渠道。因此,地理教师应该转变教师角色,改变过去教师单向讲授为主的习惯教法,将师生互动教学引入地理课堂教学,坚持以学生活动为主,教师讲授为辅,学生活动在前,教师点拨评价在后的原则。由于初中生心理的特点,他们很乐于参与教学过程。可以把学生组织起来亲历这些过程。如进行学生地理新闻发布会和点评活动,地理角色扮演、课堂讨论等活动既活跃又深入。

三、改革教学方法,注意理论联系实际,提高教学质量

把漫画形式或者游戏课的设置溶入教学。现在中学地理教材中一个非常明显的特点是有丰富多彩的插图:地图、统计图表、图画、漫画等。其中漫画以其新颖别致的特点在教材中倍受学生的青睐,当然,对于一个初中学生来说,对漫画的理解能力并不是那么深刻,可能还只局限于表面现象。老师必须利用学生这种对漫画的好奇,正确地引导学生分析画面,剖析出漫画所表现的实质问题,真正把这种吸引力转化为学习的动力。如在讲授初一地理第六章第二节关于“人口增长所带来的问题”时,首先,让学生阅读 “苦难的母亲”漫画,要求学生阅读图中内容,提示学生既要注意图中的每一个细微内容,又要回顾前面所学习过的关于世界人口的发展问题。然后,让学生在课堂上各抒己见,畅所欲言,教师要及时地对一些同学认识上存在的问题进行纠正。最后,由老师作总结,在肯定同学们认识的同时,还补充一些相关的内容。经过这样的尝试,学生大多数能很好地掌握知识,反响也很好。可见,这种教学,重在强调学生在接受感性认识之后,再对知识进行理性化的教学,这样做有利于学生对新知的认识和积累。游戏课就是把课外活动与课堂教学有机地结合,寓地理知识的教学于游戏之中,通过生动活泼的方式激发学生兴趣并获得知识。

要促进教与学的双方“互动”面,在实践中促进地理课堂教学水平的大面积提高。在地理课堂教学中,通过互动的地理教学与生活密切的地理知识联系,传达地理思想,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和初步的能力,最终使学生从“认识地理”到“学会地理”走向“会学地理”的海阔天空。

第18篇:我的写作教学观

我的写作教学观

何洁明

【摘 要】写作教学本身就是一门活的艺术,同时,写作教学困难重重,有时候,写作教师全身心投入,却收入甚微。指导初中学生习作应更关注学生的内心需求,贴近他们的生活。在保护其鲜活的创造力和想象力的同时,给予学生适当的写作技能指导。为此,不得不努力探索出可行性强的教学之路。

【关键词】写作教学;阅读能力;激发欲望;批改方式

一、提高学生阅读能力,才做到有话可说

阅读是写作的基础与前提,写作是语文教学真正的最高境界,两者关系密切。语文学习必须摒弃急功近利,必须把阅读进行到底,积累写作素材。英国教育部长布朗奇说过“每当我们翻开书页就等于开启了一扇通往世界的窗,阅读是各种学习的基础,在我们所做的事情中,最能解放我们心灵的,莫过于学习阅读。”阅读在写作教学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我班大部分的学生知识积累薄弱,一到写文章就无话可说。我常和他们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因此,我要求我的学生要注重课内阅读和课外阅读。每周两节课内阅读课,我亲自指导学生读书,写读书笔记和心得体会。对于课外阅读,我则是有目的有计划让学生博览群书,让学生在不断的阅读、分析、鉴赏过程中,极大地丰富自己的感受力和想象力,同时自己去感悟写作中的规律知识,形成自己的写作技巧。

写作无非就是注重书本知识与实践知识的结合,让知识化为自己的能力,为自己享有,为自己服务。通过较长时间的努力,现在很多学生“下笔如有神”。

阅读一直是语文教学的重头戏,在语文教学中占有重要地位,也是提高学生能力和修养的重要过程。因此,作为语文教师,把阅读自始自终贯穿到写作教学过程中是毋庸置疑的。

二、激发学生习作的欲望

写作教学,必须想方设法激起学生的写作激情。我认为激发写作兴趣热情有以下几个方法:

(一)注重情感体验,激发写作热情。“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李白虽然是才高八斗,但没有酒的刺激,也是写不出诗歌来。教师在上作文课的时候,可以开展各种有趣的活动,激发孩子们的写作热情。语言文字是“硬件”,而情感激荡是“软件”。所以,单纯着力于语言文字的斟酌推敲而放弃了情感激荡在写作教学中的诱导和训练,将是一种作文教学的短视行为。许多时候,激起学生感情波澜,引起学生思维震荡只要几分钟,甚至于几句“挑逗”的话,或者一个大可发掘的题目即可。比如说,在作文课上,教师看着某一个写得比较快的学生的作文本自演自语:“啊!真了不起,怎么写得这么快啊!”单这一句话,就可能使在座的其他同学的写作速度和激情都提高到一个层次!因此,在作文教学中,应该有思维训练,情感诱导和语言文字创作三个组成部分,要把思、听、说、读、写、动六个方面糅合在一起,组织起一个全新的课堂教学模式。

(二)采用表扬激励,促进兴趣持续。

写作课是最枯燥无味的,作为教师多应该在课堂上对表现很不错的同学给予肯定的表扬。比如说,有一位同学在他的文章里引用名人名言,使得他的文章更有文采,更有说服力。我们要善于发掘这个学生的潜能,多点在班上赞扬此学生知识渊博,能学以致用。

(三)开展课外活动,积累写作素材

作文来源于生活,高于生活。没有生活的积累,即使把写作技巧背熟,也写不出好文章。俗话说:“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写作教师应该积极打开写作课堂,倡导学生参加各种各样的课外活动,体验生活,不断扩展和丰富自己的生活积累。教师还要鼓励学生把自己亲身经历的事情写下来,这便是真本事。有感而发,写出来的作文,一气呵成。

三、深化写作理论知识,指导写作实践

写作课程的终极目标是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古今中外的学士专家们研究、积累、总结出来的博大精深的写作理论知识实践发挥重要的指导作用。比如说,怎样把文章的开头写得更引人注目,怎样把文章的主题写得有血有肉,怎样把结尾写得耐人寻味,这都是有技巧的。没有理论指导的创作是不成熟的,没有生命力的,这样写出来的文章不堪入目。理论指导实践。所以,学生的写作要更有特色,还要有扎实的理论根底,课堂上还需要讲授写作理论,因为写作理论有助于实践的提高。

四、改进作文批改方式

老师对学生作文有一个正确、新颖的评价,直接影响着学生对写作的兴趣。老师在对学生的作文评语上下工夫,是当前提高学生写作兴趣的有效方法之一。传统的批改作文的方法就是教师全批全改,生怕有不尽心尽责之嫌。教师面对这么多的作文几乎是任务式去完成,改作文的评语用得最多的几个词语是“主题鲜明、主题突出、表达流畅、结构严谨”。学生对这评语早就麻木,接到本子一看分数就扔在一边,这样的批改很难对学生起到积极的指导作用。其实,教师全批全改有其优越之处,但是,要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学生互相批改作文、自我批改作文不失为一种好方法。

批改作文时,全班同学一起参与。我给他们分好组,每三名同学来批改同一篇作文,并给出具体的点评意见,这三名同学的点评也会给出点评等级,形成了点评与被点评的积极互动学习氛围,减轻了教师的批改负担,更加激发了学生的写作积极性,点燃了学生的写作激情,开拓了视野、愉悦了身心,使他们在一种轻松、活跃、和谐的氛围内交流感想,畅谈收获。

总而言之,教无定法,学无定法。我在这几年的探索中,寻求了这几条有效的教学方法,其实,学生的写作也没有一个固定的好方法。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我会一如既往探求更好的方法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参考文献:

①《历史学习》2010年 杜甫《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 曹雪芹《红楼梦》

第19篇:名师教育教学观心得体会

名师教育教学观心得体会

“心”好,一切都好

石苑学校

贾婷婷

前几天我听了教育局在镇政府5楼举办的名师教育教学观演讲活动。参加演讲的六位教师用朴实无华的语言讲了自己的亲生经历,谈了自己的教学观。我听了之后,感受颇深。现在我谈谈自己的心得体会。

一、更新教育观念——根本的改变

唯“分”是重的社会偏见像一只无形的手控制着教师的思想和行为。在这种狭隘的教育观念的影响下,在一种尺度的衡量下,学生是痛苦的,教师也是痛苦的。我们暂时不能改变这种现状,但能改变自己的教育观念。 “教育不应该仅仅培养学生成为生存与社会中的人,它要培养出全面发展的,获得自我实现的,具备能够缔造更美好人生和美好社会的人。”本着这样的教育观,教师的心态、行为都将随之改变。

二、保持良好的心态——思想的改变

培养心智健康的学生是每个教师的追求,只有心理健康的老师才能培养出心智健康的学生。

在工作中,我们常常承受压力;学生会给我们带来不快。这是我们不可避免的,也是无法改变的。但同一件事,同一个人,如果我们能换一种角度去看,呈现在我们面前的也许就是完全不同的新世界。

拥有怎样的心态,就会对学生实施怎样的教育。以积极心态面对学生,你的学生都是可爱的;以积极心态面对工作,你所从事的工作是有意义的。

三、聆听学生心声——行为的改变 在现实生活中,在电视中,我们越来越多地看到中小学生只因为老师、家长的一句话,就做出匪夷所思的行为,叫人心痛不已。我们不禁感叹:现代孩子的心灵为何如此脆弱?

在平时的工作中,我们也许会花大量的时间用来“教育”,用来“补差”,我们也许从来没有或很少关注学生的心理。有时,发现了学生心理上有问题,就把责任推给家长、医生,认为那不是我们的本职工作。殊不知,每个班主任都是心理健康教育者,要对每一个学生予以心灵的关怀,这就对我们每个班主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课堂上,我们要为学生营造一个自由安全的学习氛围,和学生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确保教学有序、高效的展开。课后,我们是学生的心理导师,无条件的积极的关注每一个学生,真诚地与他们交流,聆听他们的心声,帮助学生建立心理健康的正确观念,提高心理承受能力。

第20篇:观名师教学心得体会[全文]

观名师教学心得体会

魏凤华

前几天我到石家庄参加了小学语文全国名师教学艺术观摩展示活动,聆听了江苏的薛法根、北京的武琼、浙江的虞大明三位名师的讲座和他们执教的四节语文课,我们感受颇多。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是虞大明老师,虞老师讲了两节语文课,一节是五年级的《祖父的园子》,一节是四年级的《父亲的菜园》,这两篇都是略读课文,虞老师还有一个有关略读课文教学的讲座——《略读教学——让孩子擅读、好读》。通过对虞老师课堂教学活动的反思和对讲座的学习,我领略到虞老师这堂课的精妙所在,对略读课文教学也有了更深更高一个层次的认识与理解。下面我就结合《祖父的园子》一课谈谈我的收获:

一、多次浏览 渗透学法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在阅读教学中要加强阅读方法的指导,让学生逐步学会精读、略读与浏览。虞老师在课一开始就告诉学生这是一篇略读课文,又推荐给他们一种新的学习方法,那就是多遍读,反复浏览。课堂中精心设计了三次浏览。第一次浏览,让学生紧扣课题,这是一个怎样的园子?学生第一遍浏览,想到什么词了,就可以写在课题的旁边。第二次浏览,让学生把刚刚提练的词语变成问题,如“为什么说这是一个应有尽有、生机勃勃的园子?”等等,并强调将这些词语变回问题,并带着这样的问题去学习,就能使学习更深入。学生带着这几个问题第二遍浏览,找到相应的句子,把这个词语写在了这个句子的旁边,进行交流。第三次浏览,又让学生带着“为什么是自由快乐的”这个问题,用圈关键字的方法,想想萧红在园子里干了哪些事情?又以“这些事情中最重要的是哪件事?”来引领学生精读重点部分。看似简略的三遍读,实则一遍比一遍深刻。那么整堂课正如虞老师自己说的那样,“让学生学习略读与浏览的阅读方法,提高阅读能力这是是略读课文教学的重要逻辑起点。”而在此基础上重点部分采用精读,真正实现了略读课文的简约但不简单,教师教的简,但学生学的丰。整堂课上,教师引领学生用笔阅读——随时圈画,随时批注,让学生用笔记录阅读探究的成果,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

二、无痕引领,渗透写法

整堂课,虞老师在写法的渗透上是“无痕”的。如“为什么说铲地这件事情写得最具体?”,当学生说到(1)写了对话。老师马上引导,在平时写作中如果想写具体,可以加入人物的对话。这样的指导写作十分简单、有效。(2)写得比较多,用了好几个自然段。老师顺势引导,平时写作中多写几个自然段,你的文章一定会具体。(3)抓住了祖父的神态。老师马上引导到理解祖父的几个“笑”上去,同时强调写写人物的神态可以把事情写得很具体。虞老师就是这样引导学生自主发现文中作者把事例写具体的方法,并告诉学生在今后习作中进行运用;再如学生交流到“愿意”在文中重复运用时,虞老师就拿出了自己的一段写景的文字与文中段落进行比较,让学生在比照中获得启示:同样的事物用不同的写法就会体现不同的特点,表达了不同的写作目的。

三、两处设计最为巧妙

1、这节课结尾的设计

课的结尾虞老师播放了罗大佑的《童年》,在孩子们轻轻哼唱歌曲后,虞老师将自己的多个童年趣事的下水文片断呈现给学生,让学生阅读。老师自身的童年趣事通过文字的方式呈现给学生的时候,调动了学生阅读的兴趣,并在一件件趣事中感受到了老师童年的快乐,在欢乐的笑声中自然也调动起了自己对童年美好生活的回忆,触发自己用自己喜欢的方式留住童年的永恒的想法。最后屏幕上出现:“聪明的,你用什么方式让你的童年留下永恒呢?”这样的资源开发非常巧妙。

2、拓展延伸上

虞老师在拓展延伸上的做法值得我们学习。虞老师说到:萧红的童年时快乐的、自由的,所以她写下了《呼兰河传》,当学生说到《呼兰河传》里一定写下了萧红的快乐自由的生活时,虞老师出示了茅盾先生的评价这本书是“一串凄惋的歌谣”?太让人震撼了!为什么呢?愿意解开谜团吗?自己去读读一定会有新的发现。老师这样的设计有效地调动起了学生阅读这部作品的欲望与期待。

反思自己的教学,感觉过死、过窄,其实对于小学生我觉得我们不必挖得有多深,不必学得有多深,我们应让孩子读得广一些、远一些,应让孩子们懂得一篇文章学习的结束,应是孩子另一个崭新阅读活动的开始。

我想,只要我们也能在课堂上做学生的帮助者、促进者,做学生的伙伴、朋友,让学生真正成为阅读活动的实践者,我们的孩子也能做到擅读、好读!

刘仁增我语用教学观心得体会
《刘仁增我语用教学观心得体会.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