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初中文言文教学方法浅谈.doc123

发布时间:2020-03-01 20:20:19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解除束缚,让文言文“活”出精彩 ——初中文言文教学方法浅谈

随州市随县殷店镇东坡中学

邹兵

电话:13886860069

文言文教学是初中语文教学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起着传承民族优秀文化,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帮助学生认识古代社会以及更好的掌握现代汉语的作用。但绝大多数学生都怕学文言文,甚至讨厌文言文。我觉得这种现状的形成,好大程度上是由于教学的乏味造成。因此,结合中学生的特点,对于不同的文言文课文我采用了不同的教学方法。

一、综合分析法:

初中语文课文《陈涉世家》中,关于陈涉起义原因及发动过程的理解和分析,是初中学生在课文学习中的一个难点。为此,我在教学使用了“综合分析”的方法,来指导学生把握这部分内容。具体步骤如下:

(一)抓住关键词语(句)进行分析:

1、“失期,法皆斩”----戍卒们由于途中遇雨耽误了期限,按理情有可原,可是按秦朝的军法,都要杀头。这是陈涉起义的直接原因。

2、“天下苦秦久矣”----秦始皇在位期间建造了许多豪华的宫殿,当时的赋税很重,是前朝的二十倍;徭役兵役繁重,而且刑法严酷,全国百姓在秦王朝的残酷统治下,早已痛苦不堪。这是陈涉起义的根本原因。

(二)理清文段的脉络:

课文依次交代了起义的背景,分析了起义前的谋划,及起义前的“威众”之策。

1、背景:戍卒遇雨失期

2、谋划: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

3、威众之策:置书鱼腹、狐鸣而呼 (三)把握其主旨:

在这一段文字中,作者通过对起义原因及准备过程的记述,揭示了我国历史上的第一次农民起义----大泽乡起义的实质是一场反对暴力统治的伟大革命运动,刻画出陈涉这个农民革命运动领导者和组织者的最初形象,表现出他卓越的组织才干。

(四)再看看写作特点:

作者选材详略相间,重点写陈涉谋划起义,而其余如大泽乡遇雨、问卜等都写得简略,这样突出地表现出陈涉的非凡才略。

二、议读体验法:

在教师的引导下,让学生自读并相互讨论来感受美点。具体可用说、读、论、评等方法。如上《口技》,告诉学生描写的方式有直接描写和间接描写两种,引导学生初步体会对口技表演的精彩描写,由于文字浅显,完全可采用“说、读、论、评”方法。第一阶段:要求学生把自己认为精彩的文字找出来并把阅读的初步感受告诉同桌,然后同桌之间进行讨论交流;第二阶段:由每个讨论小组推荐一至二名学生上台陈述小组的审美体验结果;第三阶段:学生审美信息评述。由教师对学生的观点、看法进行讲评,或由学生进行评点。在这里,教师的评讲尤为重要。它对学生的审美起着重要的引导作用。也就是说,我们要让课堂是在教师引导下的学生的自主阅读、自主鉴赏、自主审美活动。

三、横向比较法:

有比较才能有鉴别。将几篇类似的文章放在一起比较,可更有效地理解每一篇文章的特点。比较的原则可“一言以蔽之”:在相同的基础上找不同处,或在不同的基础上找相同处。 (一)同一题材文章的比较 苏洵、苏辙两篇《六国论》,都取材于“六国破灭”的旧事,但两者的立意有很大不同。前文的论点是“弊在赂秦”,作者是借题发挥,劝戒当朝统治者要以史为鉴;后文则从韩、魏两国所处的战略地位出发,认为六国破灭的原因是:“当时之士虑患之疏,而见利之浅,且不知天下之势”,作者是就史论史,尽管作者不能认识到秦国统一中国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未能全面论述六国破灭的历史原因,但是,

加强团结以图生存的见解仍然值得人们深思。经过这么一比较,两文的特点已不说自明了。

《过秦论》和《阿房宫赋》也可进行比较。两文都讨论秦国由盛到亡的原因,写作意图也都讽喻当朝统治者吸取历史教训,但立意上有所不同。贾谊认为“仁义不施,攻守之势异也”,杜牧则认为“六国不能各爱其人,秦亦不能复爱六国之人”。在文体上,贾文是“论”,杜文为“赋”。

(二)同一作者文章的比较 屈原的《涉江》、《国殇》为同一作者,又都属楚辞,用词、结构等也有不少类似处。但《涉江》偏重抒发个人的悲愤心情;而《国殇》则热情歌颂为国捐躯的英勇将士。一个风格沉郁,一个风格激昂。从这比较中,可以更全面地了解屈原诗歌的全貌。

(三)同一时代文章的比较。 先秦诸子散文,如《论语》、《孟子》、《庄子》、《荀子》,放在一起比较后,可更清楚地感受到各家的风格。

《论语》质朴含蓄,有格言味;《孟子》气势充沛,长于论辩;《庄子》想象奇幻,行文恣肆;《荀子》朴实浑厚,严整精密;《韩非子》锋芒锐利,说理透辟。 四.利用成语、典故、名言警句、历史故事引入法。

以《出师表》为例,有关三国的故事、人物是家喻户晓的,让学生讲讲他们知道的三国故事,谈谈对人物形象的看法,促使这些经验自然介入教学过程。学生在把握历史背景及诸葛亮的人物故事后,对《出师表》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理解也会简单快捷得多,在学习背诵《出师表》时会感到亲切许多。又如“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金玉其外,败絮其中”、“一鼓作气”等,课前可询问学生是否知道这些成语的本意、引申意及出处,增强学习《醉翁亭记》及《曹刿论战》的兴趣。引导学生掌握文中的成语,如,温故知新、愚公移山、气象万千、水落石出、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三顾茅庐等,而正是这些有生命力的词语能有效地吸引学生求知的热情。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比如,世外桃源——《桃花源记》、温故知新——《(论语)十则》、刮目相看——《孙权劝学》、醉翁之意不在酒——《醉翁亭记》、出淤泥而不染——《爱莲说》、伯乐和千里马的故事——《马说》,等等。因为学生对这些词语和故事有所耳闻,因此会对它们的出处和相关文章比较感兴趣。

通过上述教学方法有利于引发学生的注意,提高学习效率,有利于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发挥其学习主体作用。

总之学习语文,就是为了让学生接触语文,走进语文,而学习文言文更需要我们教师引导学生与之对话,与之交流,尽可能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与空间,让学生领悟博大精深的古代文化。我们只有解除束缚,大胆创新,才能使文言文教学教得新、教得好、教出灵性,让文言文“活”出价值,“活”出精彩。

初中文言文教学方法浅谈

浅谈初中文言文教学方法

初中文言文教学方法浅谈

初中文言文教学方法例说(推荐)

文言文教学方法借鉴

初中文言文

初中文言文

中学文言文教学方法探讨

文言文教学方法浅谈1

论文 文言文教学方法初探

初中文言文教学方法浅谈.doc123
《初中文言文教学方法浅谈.doc123.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