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当代中国城市文化建设问题二

发布时间:2020-03-04 02:12:03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当代中国城市文化建设问题

(四):

中国城市文化行动

当代中国城市文化建设问题

(四):中国城市文化行动 陈宇飞 中央党校文史教研部教授

实际上这一讲是想就我们自己的城市文化发展的实践讲几个要点。因为我感觉个城市问题确实太复杂了,真的要讲全面了不可能,我想就选取几个点。

一、实施文化行动

第四讲,分这样几个点。第一,实施文化行动,就是在我们今天的城市发展到这样一个状态,这样的快速的城市化的推进,人们更多的关注城市发展质量的时候,适时提出以文化历程、以文化支撑城市发展与文化决定我们未来实施真正的文化行动确实是非常必要的,作为第一个本题我想讲“实施文化行动”。我们所说的城市文化的行动或者城市文化的战略,大概包括三个要素,第一个要素就是品质,也就是说你的文化战略要有一种真正的内在质量的保障,真正的支撑,第二个要素就是品性,也就是你这个城市文化战略它的特性也是一种保障,所谓品性在这个意义上里理解就是你跟别人不一样的特点在哪里,也就是特性;第三个要素就是品行要素,也就是文化战略的行为保障和行动保障,就是你对自己的内在的内容有没有很好的展示能力?对你的特性有没有很好的推荐能力和展示能力,这是一种行动能力的比较。

所以在我们的文化战略这个三要素它都有分别的不同的要求。我们看一个文化行动的案例之一,就是苏州。苏州可持续发展案例中,它为自己的定位首先就是历史文化名城,它有极其丰富的文化遗存和独特的城市风貌。所以这是它做文章的第一点,也就是严格保护古城风貌,它这个古城风貌的这套行动之一,这个内容就是一城两线三片的保护,保护范围。这些范围都有严格的保护方法和实施方案。在它第二个操作的点上,就是维护历史文化的生态,它知道自己历史文化的面貌不是某一个点上的事情,而是一个序列化的完整风貌,它有古典园林、古城建筑、名人故居、寺庙、道观、佛学书院等等,但是它也不是说我们就只注重古代的遗存,不注重当代人的生活。在市民生活这些基本要求上有很多很多新的内容,被巧妙、有机的融合到整个历史文化生态中来。 像咖啡店、创意小店这些都是非常自然的在这个体系中,成为体系中的一部分。它的第三个,这种文化行动的第三个内容,就是保护与更新有机的结合,保护传统并不是为了保护而保护,而是让古代的文化在今天继续生活下去,继续有生命力,在这里头也进行了很好的梳理。在今天苏州的城市文化风貌上,老城部分你也可以清晰的感受到它那种来自于历史文明自信一种完整性,而在它整个的新区还有它的新加坡工业园这两翼都是最现代化的设施。这个起飞起来以后,这个老城本身的那个味道反而更足。苏州城会感受到全系列的文化保护,包括苏州的刺绣,苏州各种各样的工艺品,这种烹饪工艺、手艺等等都是在这个文化形态的风貌中。

像新型的建设,苏州博物馆,这个够是既是苏州味道的,又是一种全新的感受,这确实是一个很好的实践。苏州博物馆是著名的美籍华裔建筑师贝聿铭先生设计的,他对家乡、故乡那种深厚的情感,让他自己有一种高度的文化责任感,但是它又是一座现代博物馆,所以这个尺寸,那种格局、那种内在细节的使用都是精心的,充满了艺术气息那样的环境,你感受到它是现代的,是艺术的,但是也是苏州的,这就是一种努力。

对于城市风貌的课题,确实是要有一种完整的定位,它如何保持原有的风貌,同时要更新、同时要发展,这对中国大量的有过很好的历史风貌的这些地区都有这个问题,都面临这个问题,还有丰富的课题,它生活和展示以及文化之间如果定位,为了旅游那要展示,但是它和生活是一种什么关系?它是不是很自然的表达一种生活追求?还有就是城市的营销,你的模式、你的方法和你的效果定位也要做一个很好的梳理和疏解。

二、推进以文化人的战略

在城市发展中,对人心灵的影响,对人精神面貌的改变是一个城市文化建设最基本、最核心的一个内容,如果不注重对人的影响,建物不建人,城市建设只有设施而没有对人的关照,这个实际上还没有实现真正的文化建设。城市文化建设以人为核心的建设,它的最核心的问题是如何提升人的精神气质,推进文化养成,培育文明素养,你说多了还可以有无数的,但是这就是最关键的。所以我们看几个行动方式,第一个行动方式就是怎么推进文明素养它的提升,如何实现文化包容?这是一个最关键的。我特别要提到中国的城市创城活动,也就是创建文明城市活动,这点也许在民间社会是有一些质疑的,就是说这是不是一个简单的形象工程,或者是一个政绩工程,人们是不是拿这个当成一种面子,或者应付领导检查?我想从这个创城活动它的初衷以及行动方案都是很好的,它让我们提升城市文明素养,有抓手、有用力点、有实实在在的可以考评的内容,这点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在很长的一段时期里,政府主动推进的文明素养养成和文化包容的实现是要有政府去促进引导去实现的。所以这个我想是非常重要的一项活动,不能低估它在很长的历史时期里头的作用,这是第一点。 第二个行动,就是通过环境意识的设置,改变城市的环境氛围,实现一种潜移默化的教化人心的作用,美化环境的作用,但是注意不要过分,不要用各种各样的塞满一个一个的空间,实际上要有一种点睛之笔,适可而止,艺术对位很准确的方法来让环境艺术既巧妙又自然,又有艺术效果。大的叙事可以是宏大的,像人民英雄纪念碑,它对中国近代以来历史的那种庄重的回顾是感动了无数的人,这是大叙事,可以完成的很好,如果有时间我们为了想达到一种正面宣传的效果,可是又缺少大投入,真正的艺术表达不到位的话,反而会影响很多应该有的效果。就是我们看到有一些艺术雕塑很粗糙,应付了事,实际上这是投入不到位的问题。

环境艺术是一个巧妙、精心的环境为好,我们说这就是一个很好的城市环境,它可以让我们在一个非常轻松的环境中感受到城市生活中的一个小小的片断。上海静安寺一组街头雕塑,这个地方是两个高楼之间,旁边黄色的就是静安寺,在这旁边就是静安寺的商场,这里也许风可能比较大,这两个轻松的雕塑把这个小小的环境特点给艺术化的表现出来了,这就是一个好的行动。

我们再看一个小姑娘的一个行动,给城市生活带来一种清新的一种气息和氛围感。石家庄的一个小姑娘叫王月,她在一次偶然的行动中给城市带来了一份惊喜,她就是看多树木上有很多树疤,她突然就动了一个念头,说这些树疤能不能画一画,给它美化一下,结果她的行动受到了很多人的追捧,居民对这个行动很认可,所以政府也就没有组织她这种行动,好像这不是简单的乱写乱画,当然她用的也是广告色,不想要了很快就可以洗掉,很方便也不伤害树。这个小姑娘的行动给了我们一个提示,我们自己对自己的环境有没有这份艺术之心,我们看了她画的那些树洞,就会被她感动的像山涧的小溪水、西天的落日、啄木鸟、小猫、小狗,还有小动物的很多画都很生动,非常美丽,当然这小姑娘是学艺术的,她画的画也很好看,乱写乱画的不好,“王二小赶快回家”乱七八糟的东西那个反而就不好。这是一个小小的个人行动,但他有一个很有意思的城市文化建设的一个启示。

第三个行动,在我们的城市生活中要坚持不懈的做好审美教化,特别是首先要提到国家大行动,要坚持品位至上,要注意培育审美,要用各种方法,让它的文化成果汇集大众。我们看像国家大剧院,它之所以有现在今天的品牌效应,就是坚持,就是坚持用艺术改变生活这套观念,始终贯彻在他们的行动中,培育听众群体,广招天下著名艺术家搭建,为他们服务,展示他们才华的舞台,培育了自己的节目,也培育了观众,这是国家大剧院做到很好的一个效果。还有就是国家博物馆,在**广场东侧的国家博物馆,它就是很好的承担起一个国家大馆的文化责任,展示了国家的文化形象,坚持就收到了效果。像刚刚结束的美国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在国家博物馆的展览,“道法自然”这样一个展览,在这个展览上纽约大都会博物馆拿来了大量的精品,确实是精品。像著名的美国画家比兹塔特画下的壮丽的想象中的山水,像法国著名的画家米勒画下来的干草垛,以及梵高临摹米勒的作品有一个非常动人的人生第一部这样的作品。这是我第一次面临梵高的,真的面对梵高的作品,它对你的打动力确实是很深刻,确实是一般的艺术家可能没有这种能量,他可以释放给你很多很多,你去细微体会它能体会到的信息。第四个行动就是“场所精神”,就是要有非常准确的场所内容的定位,然后通过场所很好的设计和良好的服务传递你最想传达的,这点我就不去多说了。

第五个方面的行动就是习俗养成,就是在我们整个的城市文化近来上,要注重培育人们在公共生活中的文明素养的养成,培育人们的相互关爱。比如说大家现在讨论比较多的一个事情就是在人家的神庙上刻字,但是我更关注,就是大家也注意到的问题就是在这个刻字事件之后出现的人肉搜索,实际上这是一个双向文明缺失的问题,刻字固然不对,但是那种过度搜索、过度的谴责,那种居高临下也同样不是有利于文化建设的内容,这是我们真的要在今天城市的公共生活中,学会和别人友好的相处,那这样的相互约定才有效。学会如何坐好电动扶梯这么一件小事情;学好在地铁上相互帮助,不要让那些不文明的行动有市场;学会爱护环境,不随手丢弃垃圾;这是一个在一夜之间,在这个沙滩上留下了几十吨垃圾触目惊心的事情;还有今天过马路问题,他同样给我们提出了一个公共生活中的相互约定、相互关爱的问题。很多城市都行动起来,提倡过好马路,学会过马路的文明习俗。北京就有一个斑马行动,就是这个目的,但是我们也要说,在城市很多的设施、建设上是没有完成一种方便人,有效的让人通过的一种设置,在很多的城市人行横道的设计上,本身就确实有不合理的地方,还有对真正不方便的群体更细致到位的关注,像很多城市的城市盲道、管理和意识都有很多需要提高的地方,还有文明习俗,真的要有一种意识,不要遮挡车牌,不要占用应急车道等等这些行动,都是一种新文明习俗,这是我们所说的文化行动,让行动改变我们的一切。

三、实现以文滋城

我们前面说到的改变人,那对我们的城市也要有一种文化的关照,可能是一个更好的关注我们城市它的文化气质、文化感染力等等方面的内容,这里首先要关注的一个问题就是城市的风貌问题。城市的风貌是传递文化信息和文化内容的一个第一信号,他给你的东西就是你一看,你就知道他可能是一种什么样的历史,什么样的文化追求。

所以在今天的城市发展过程中,特别注重强调这种城市文化的建设。这是有一个重要的国际文化研讨会,就是强调了这样一个内容,我想在以文滋城给城市增添气质这样的行动中,第一就是要培育一个城市的文化气质,这个文化气质是由人们的具体行动来造成的。我们说一个城市有文化气质,他是怎么来的?通过无数的努力来完成的,这个我又回到了刚才说到过的十大人文城市,我这里特别说一下排在第一名的台北,它是一座中国的城市中最有特色的一个,然后这些评委给它很有意思、很独特的评价,这个评价我就不念了。总之它注意到这座城市有独特的文化风貌、有文化气质,有一种特有的儒家味道,还有丰富的文化产品,让人流连忘返,它的城市风貌有中国城市温文尔雅那种味道,它的城市人有一种特有的文化气质,我们特别要说有一个著名的,你也不好说他是工艺品大师还是什么大师,这就是著名琉璃工房的创始人,原电影明星杨惠姗她用了10多年的努力去发掘琉璃工艺,终于把一个实际上已经流失了、已经淹没了工艺给发掘出来,重新整理出来,并把它发扬光大,她的产品给我们生活增添了无数的美,也给一座城市增添了气质。 还有我们说这个城市有书店,经营很好的书店,能够吸引多种多样读者群体的书店,这也是一个城市特有的气质。台北有一个24小时营业的书店,叫诚品书店,经营的非常好,有特别好的吸引力,不同的群体在这里都能找到读书的乐趣,台北最精致、最核心的一个文化品牌是台北故宫博物院,由原来北京的故宫博物院的文物在抗战期间,经过大转移,其中一部分精品,转到台北以后组成了台北故宫博物院的根底。那他由于藏品太多,他不会不定期的举办专题展,据说几十年才能展览一遍这些展品,这就是我们说文化的展示方法,内容是极其广阔的天地。

第二个行动就是形成风貌体系,刚才我们说给一个城市增添气质,提升气质。我们这里要特别强调一个风貌体系问题,在今天的城市发展中,大家已经更加强烈的感受到独有的风貌,真是一个非常独特的一个根,别人不一样的东西,这个价值是没法用金钱来衡量的,大家都在失去了自己的风貌体系以后,又在努力的寻找自己的风貌体系,除了保护传统的,就是重新建设,这个东西我后面可能还要提到一点。过去我们认为城市发展、经济建设和文化历史遗存是有矛盾的,但实际上可能没矛盾,可能他可以通过重新的精心的组织,他重新进入到我们的生活中来,这点是可以完成的。历史中有大量的现实就是我们历史文化遗产失去的太快,战争会大规模破坏,现代建设也会破坏,在我们记忆中有一位清华大学著名专家梁思成先生,他对城市发展的思路有过很好的思考。

梁思成先生思考就是在建设现代的城市的时候,如何面对历史文化遗存?他在1950年对北京城提出了一个建设新北京、保护旧北京的思路,这就被称作著名的“梁成方案”。其实这个思路在今天看说不现实,成本太高,今天仍然有些人说那只是一个想象,也是不可能完成。我想这点可能既不能离开当时的意识环境,也不能说好像这是我们吃后悔药的事情,不是这样的。它真的是一个很好的文化行动方案,北京城的那种历史完整性是非常珍贵的,是独一无二的。那把它保护下来确实是有很高的文化价值。当然他也有可操作性,不是说成本就一定付不起,这实际上在实际的建设过程中,会发现你不把它在旧城里建设新城,一样会有个成本发生的问题,而且这种叠加方案造成了旧城保护不好、新城展不开天地这么一个新问题,但是当时梁思成先生这套设计是没有完成的。

后来梁思成先生也设想过能不能保留城墙,因为北京的城墙是明代的遗存,它也很宝贵,也是很珍贵的历史遗存。而且各个城门楼都比较完整,但是就是这个退而求其次的设计也没有完成,梁先生采取了一个更退而求其次的设计,但是后来也广受批判,就是建设大屋顶那个楼房,像地安门两座部队用的两座营房楼就是大屋顶,他想我在老城里头,老城保不了,城墙也保不了,那能不能做点带有传统味道的建筑?这已经是求其次再求其次了,就是城墙的保护确实也没有完成,他也设想过能有这样一个让人们上去看看风光的城墙,但是也没有,在1965到1970间北京一圈的明代城墙也就拆除了。

这张图是北京西直门在拆除时候留下来的影象。西直门拆除有一个以外的发现,就是在明代的西直门城墙里面包着一个元代的和义门,这确实是一个以外的发现,这些资料我是借助新华社的王军先生的几个图片,这个和义门确实是很珍贵的留下遗存,但是当然也没有保护下来。所以我们特别说为什么关注特色?关注文化遗存?因为它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一个要素,城市风貌、城市风俗、风物、风情的这种独特性的价值,这个完整的序列确实是非同反响,有非同反响的价值。

我们再说第三个行动,就是从文物保护到文化保护的这样一个观念转变,过去我们可能比较多的是强调文物保护,但今天我们更注重文化保护,因为文化是完整的,是序列的,是日常加节日的,不是点上的保护,我们这里就讨论一个例子,就是怎样获取城市发展的更大动力。山西省的大同,它对古城的这套重建确实是有争议,但也确实是有价值,这个案例是有价值。就是大同的曾经的工业城市为新中国的成长做过大的很贡献,当这个能力慢慢失去了以后,它怎么能够维持更长久的发展动力,那就是一个非常值得讨论的事情。它的一任市长叫耿彦波,耿彦波是留给了人们很多讨论和关注的一位市长,但是他有热情、有想法、有行动力。他对大同城的三个不同点的选择形成了一个巨大的城市新的发展动力。

这三个思考大同城它有三个选择,要么就是保持现有的一切靠微循环,慢慢更新,那早着呢,第二个就是保护现有的文物,然后其余的进行彻底改造,风貌无所谓了,只留文物点,但是这恐怕是表达文化的不是一个真正的文化保护。所以第三个保护就是恢复整体风貌,形成文化特色,这才是一种文化动力。这个当然风险比较大,它需要你完的保留老城,然后形成一个整体风貌,而大同城新的发展要到新的东区去发展了。这个新路就是新旧两城,分开发展,反而各自展开手脚,这个努力它的思路是很清晰的,但是需要强大的经济支撑,它的东区是新的城市发展需要,而老城它首先要把整个城墙建设起来,在整个城墙建设中有大量的拆迁,这个城墙建起来以后的效果是非常明显的,而对这些真正文物的保存像大同的华严寺的保护,它采取了过渡式的方式,对于真正那种近代的文物一丝不苟的保护到,但是对他周边却要形成一个风貌过渡带,这就是一种很到位的文化发展方式,或者是一个非常有效的发展方式,但是这个思路能不能完整的贯彻下去,这需要在发展中再来重新定位。我们说真正的文化价值它是有一个排序的,最高价值的是原生的,第二个价值是重建的,第三个价值是仿建的。真正对待原生文化那是要一丝不苟的,所以这是有四个发展方式的,对原生就是要保护原来的东西,对于重建的,就是原来有过,你现在按照历史档案要重建的,这要坚持有一个精准的原则,谨慎的原则,重建要适度,要有一种完整的清晰的历史依据,像山东枣庄台儿庄的重建,像大同古城的重建,还有很多像西安对一些著名景点的重建,依据的是这个原则,就是激活历史元素,进行重建,他不是仿建,他是重建,那这个重建像台儿庄的重建,我觉得比较好。

我们说这就是一个仿建,仿建是最没有文化价值的。然后就是生长和拓展,生长和拓展是依照自己原来文化要素的内容去生长出来,它不一定是仿造的,也不一定是重建的,它是对自己文化元素很好的理解。像上海世博会中国的主馆,我这里不主要讨论它的造型,而重点讨论它对颜色的激活,中国红是一种特殊的色彩表达,他们完成的很好,这么大面积使用红,很难做到视觉效果很好,它会让人产生色差,但是他们在考察和对比了、汲取了故宫那种营养资质,那种滋养以后,他们知道故宫用的红,看上去是一体的,但它不是一种红,在不同的部位,在不同的光线下可能要用不同的红,这样他们还原出来的中国红,大面积的非常有中国味道,把一种中国原有的元素再次升华了。

四、学习与创新

这点一定要知道消化、转化是重要的,像国家大剧院为什么它跟周边环境有这样冲突?可能那种转化之工还没有完成。还有就是我们有时候仿建别人的,这件事情其实是最不好做的。奥地利有一座著名的小镇叫哈尔施塔特小村子,非常独特,有几百年的历史,它很美丽,生活非常宁静,但是你如果说简单的仿照它的外形,不但生硬而且没有文化,让人家也不舒服,人家说我们这么好的一个小村庄让你这么简单模仿确实是不好。

第四点培育优质的环境,这点我就不去展开说了。我们说环境是人设计的,但是注意关键点是为人的,它不仅仅是拿来看的,更重要的是拿来做的。比如我们说在城市发展今天的进程中,文化的关照要到位、表达要符合文化的规律,这样我们才可以造就一种更加可亲、可爱、可敬的,我们大家认同的一个有长久魅力的城市,这里我们要做到城市发展要做到:大局不迷失,细节不缺失,人文不流失。这样我们才能完成一个好的城市,文化发展。

所以第四讲我的小结是这样的,我们这里要学会全面梳理文化资源,要完成自己的文化发展定位。

城市文化建设面临的问题

当代中国和谐文化建设研究

城市文化建设

城市文化建设

关于当代中国文化建设的思考

我国国有企业文化建设问题探析(二)

当代中国的司法独立问题

当代中国社会发展问题研究

当代中国留守儿童问题

二三线城市的房产问题

当代中国城市文化建设问题二
《当代中国城市文化建设问题二.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