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论语》选读(完整)

发布时间:2020-03-02 11:47:19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论语》选读

1.子曰:‚弟(通‚悌‛)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馀力,则以学文。‛(《学而》)

孔子说:“为人弟为人子的人进家要孝顺父母,出外要顺从兄长,行为时常谨慎、守信,博爱大众,而亲近仁者。在上述几点全部做到之后,若有余力,则可研习六艺之文。”

2.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己。” (《学而》) 孔子说:“人格高尚、道德品行兼好的人,饮食(可以)不求饱足,居住不要求舒适,对工作勤劳敏捷,说话却小心谨慎, 与有道的人接近,(不断)修正自己身上的不足,这样可以说是好学了。”

3.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为政》)

孔子说:“《诗经》三百篇,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它,就是‘思想纯正’。”

4.子曰:‚君子不器。‛ (《为政》)

孔子说:人格高尚、道德品行兼好的人,不能囿于一技之长,不能只求学到一两门或多门手艺,不能只求职业发财致富,而当“志于道”,从万象纷呈的世界里边,去悟到那个众人以下所不能把握的冥冥天道,从而以不变应万变。

5.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为政》)

孔子说:君子以公正之心对待天下众人,不徇私护短,没有预定的成见及私心;小人则结党营私.。

6.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里仁》)

孔子说:“富裕和显贵是人人都想要得到的,但不用正当的方法得到它,就不会去享受的;贫穷与低贱是人人都厌恶的,但不用正当的方法去摆脱它,就不会摆脱的.君子如果离开了仁德,又怎么能叫君子呢?君子没有一顿饭的时间背离仁德的,就是在最紧迫的时刻也必须按照仁德办事,就是在颠沛流离的时候,也一定会按仁德去办事的。”

7.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 (《里仁》)

孔子说:“早晨得知了道,就是当天晚上死去也心甘。”

8.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里仁》)

孔子说:“人格高尚、道德品行兼好的人看重情谊,而小人看重自己的利益。”

9.子曰:‚德不孤,必有邻‛(《里仁》)

孔子说:“有道德的人是不会感到孤单的,一定会有志同道合的人来和他相伴。”

10.宰予昼寝.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于予与何诛?‛子曰:‚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于予与改是。‛(《公治长》)

宰予大白天睡觉。孔子说:“腐烂的木头不可以雕刻,用脏土垒砌的墙面不堪涂抹!对于宰予这样的人,还有什么好责备的呢?”又说:“起初我对于人,听了他说的话就相信他的行为;现在我对于人, 听了他说的话却还要观察他的行为。这是由于宰予的事而改变。”

11.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雍也》)

孔子说:“聪明人喜爱水,有仁德者喜爱山;聪明人活动,仁德者沉静;聪明人快乐,有仁德者长寿。”

12.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述而》)

孔子说:“默默地记住(所学的知识),学习不觉得厌烦,教人不知道疲倦,这对我能有什么因难呢?”

1 13.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述而》)

孔子说:“不到他努力想弄明白而不得的程度不要去开导他;不到他心里明白却不能完善表达出来的程度不要去启发他。如果他不能举一反三,就不要再反复地给他举例了。”

14.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 (《述而》)

孔子在齐国听到了《韶》乐,三个月尝不出肉的滋味,他说,“想不到《韶》乐的美达到了这样迷人的地步。”

15.叶(shè)公问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对.子曰:‚女奚不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述而》)

叶公向子路问孔子是个什么样的人,子路不答。孔子(对子路)说:“你为什么不敢说,他这个人,发愤用功,连吃饭都忘了,快乐得把一切忧虑都忘了,连自己快要老了都不知道,如此而已。”

16.子曰:‚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述而》)

孔子说:“君子心胸开朗,思想上坦率洁净,外貌动作也显得十分舒畅安定。小人心里欲念太多,心理负担很重,就常忧虑、担心,外貌、动作也显得忐忑不安,常是坐不定,站不稳的样子。”

17.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泰伯》)

孔子断绝了四种毛病,不瞎猜,不独断,不固执,不自以为是。

18.子欲居九夷。或曰:‚陋,如之何?‛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 (《泰伯》)

孔子想居住到中原以外偏远的地方。有人说:“物质条件太差了,怎么办呢?”孔子说:“有德行的人居住在那里,物质条件有什么差的呢?”

19.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泰伯》)(《论语·子罕第九》)

孔子说:“有智慧的人不会迷惑;有仁德的人不会忧愁;勇敢的人不会畏惧。”

20.席不正,不坐。(《乡党》)

坐席放得不端正,就不能坐。

21.‚厩焚,子退朝,曰:伤人乎? ‛不问马。(《乡党》)

马房烧了,孔子退朝回家,问道:“伤了人吗?”没有问马(的情况)。

22.颜渊死,子曰:‚噫!天丧予!天丧予!‛(《先进》)

颜渊死了,孔子说:“哎!老天要我的命啊!老天要我的命啊!” 23.子曰:\"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颜渊》)

孔子说:“君子通常成全他人的好事,不破坏别人的事;而小人却与之完全相反。” 24.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子路》)

孔子说:“当管理者自身端正,作出表率时,不用下命令,被管理者也就会跟着行动起来;相反,如果管理者自身不端正,而要求被管理者端正,那么,纵然三令五申,被管理者也不会服从的。”

25.子夏为莒父宰,问政。子曰:‚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子路》)

(有一年)子夏被派到莒父去做地方官,(临走之前他专门去拜望老师),向孔子请教怎样才能治理好一个地方呢?孔子说:“做事不要单纯追求速度,不要贪图小利。单纯追求速度,不讲效果,反而达不到目的;只顾眼前小利,不讲长远利益,那就什么大事也做不成。” 26.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子路》)

孔子说:“有道德的人在一起,讲求和谐而不同流合污,没道德的人在一起,只求完全一致,而不讲

2 求协调。”

27.子曰:‚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子路》)

孔子说:“君子平和大方而不骄恣,小人骄恣而不平和大方。”

28.或曰:‚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宪问》)

有人问孔子:“用感激来回报怨,怎么样?” 孔子回答:“怎么回报恩德?用正直报答怨,用恩惠报答德。”

29.子曰:‚莫我知也夫!‛子贡曰:‚何为其莫知子也?‛子曰:‚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知我者,其天乎!‛(《宪问》)

孔子说:“没有人了解我啊!”子贡说:“怎么能说没有人了解您呢?”孔子说:“我不埋怨天,也不责备人,下学礼乐而上达天命,了解我的只有天吧!”

30.子贡问‚为仁‛。子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居是邦也,事其大夫之贤者,友其士之仁者。‛(《卫灵公》)

子贡问怎样修养仁德。孔子说:“工匠要做好工作,必须先磨快工具。住在一个国家,要侍奉大夫中的贤人,与士人中的仁人交朋友。”

31.子曰:‚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卫灵公》)

孔子说,一个人没有长远的考虑,一定会有近在眼前的忧患。

32.子曰:‚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卫灵公》)

孔子说:具有君子品行的人,遇到困难首先想到的是要靠自己去解决,不到万不得已不去求助于别人。而不具备君子品行的人,遇事总是习惯于求助于别人,而不是靠自己的去解决。

33.子曰:‚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卫灵公》)

孔子说:“君子庄重拘谨与世无争,(虽然)聚集在一起但不结党营私。”

34.子曰:‚巧言乱德。小不忍,则乱大谋。‛(《卫灵公》)

孔子说:花言巧语惑乱道德。小事情上不能忍耐,就会打乱大的计谋。

35.子曰:‚过而不改,是谓过矣!‛(《卫灵公》)

孔子说:有过错却不加以改正,这才是真正的过错!

36.子曰:‚有教无类。‛(《卫灵公》)

解释一:不管什么人都可以受到教育。

解释二:人原本是“有类”的。比如有的智,有的愚;有的贤,有的不肖。但通过教育,却可以消除这些差别,“有教则无类”,可见“有教无类”是教育的结果,不是前提。

37.子曰:‚道不同,不相为谋。‛(《卫灵公》)

孔子说:“志向不同,不在一起谋划共事。”

38.孔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季氏》)

孔子说:“有益的朋友有三种,有害的朋友有三种;结交正直的朋友,诚信的朋友,知识广博的朋友,是有益的。结交谄媚逢迎的人,结交表面奉承而背后诽谤人的人,结交善于花言巧语的人,是有害的。”

39.孔子曰:‚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季氏》)

3 孔子说:“君子有三种戒忌:年少的时候,血气尚未稳定,要戒女色;到了壮年,血 气旺盛刚烈,要戒争斗;到了老年,血气 已经衰弱,要戒贪得无厌。”

40.孔子曰:‚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季氏》)

孔子说:“生来就知道的是最上等的;通过学习才知道的是次一等的;遇到困难才学习的又是次一等的;遇到困难仍然不学习的人是最下等的了?”

41.孔子曰:‚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季氏》)

孔子说:“君子有九种思虑:看的时候要想想看清楚了没有;听的时候要想想听明白了没有;侍人的脸色要想想是否温和;对人的态度要想想是否恭敬;说话要想想是否忠诚;做事要想想是否认真;有了疑问要想想怎样向人请教;遇事发恕时要想想后果;有利可得时要想想是否正当。”

42.陈亢问于伯鱼曰:‚子亦有异闻乎?‛对曰:‚未也。尝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诗乎?’对曰:‘未也。’‘不学诗,无以言!’鲤退而学诗。他日,又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礼乎?’对曰:‘未也。’‘不学礼,无以立!’鲤退而学礼。闻斯二者。‛陈亢退而喜曰:‚问一得三:闻诗,闻礼。又闻君子远其子也。‛(《季氏》)

陈亢问伯鱼说:“您也曾听过特别的教诲吗?”回答说:“没有.父亲曾独自站在那里,我快步走过庭院,说:‘学《诗》了吗?’回答说:‘没有.’‘不学诗,就不能言谈应对.’我退下来就学《诗》.另一天又看到父亲独自站着,我快步地走过庭院,父亲说:‘学礼了吗?’回答说:‘没有.’父亲说:‘不学礼,就没有立身的根本.’我就退下学习礼.听到过这两件(特别的事).”陈亢退下来高兴地说:“问了一件事得到了三件事,得知了诗,得知了礼,又得知君子不偏爱自己的孩子.”

43.子曰:‚道听而涂说,德之弃也!‛(《阳货》)

孔子说:“在路上听到传言就到处去传播,这是道德所唾弃的。” 44.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阳货》)

孔子说:“花言巧语,一副讨好人的脸色,这样的人是很少有仁德的。”

45.子曰:‚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近之则不孙(通‚逊‛),远之则怨。‛(《阳货》)

孔子说“唯(汝子)指子贡你这个人啊与(小人)指意识形态不合道德的人是很难共同相处的了,相近了你就会看不顺眼,即使走远了你还是有满腹怨言啊。”

《论语》选读 练习

《论语》选读 (新)

《〈论语〉选读》教案

《论语》选读读后感

论语选读为学

《论语》(选读)课型示例

论语选读(七年级选修教案设计)

《论语》选读教案(高一选修)

先秦诸子选读中《论语》翻译

《〈论语〉选读》之《周而不比》教学设计

《论语》选读(完整)
《《论语》选读(完整).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论语选读10篇 论语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