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高中历史评析比较类题目

发布时间:2020-03-03 16:26:34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观点论述题解题方法:

1、亮明观点。用词一定要确定。比如我认为„„正确、我认为„„错误等。正确、错误之后一定要用明确的语句把你的观点表述清楚。要对材料进行提练概括,尽量不要照抄材料原文。(关键词可以抄下来)

2、用史实来论证这个观点。史实要注意多角度分析。 思路一:政治、经济、文化、外交、社会生活。 思路二:外因、外因。

思路三:国际因素、国内因素。

思路四:与该事件有关联的多个主体(国家或组织)等。

不同的问题适用不同的思路,在审题时一定要先整出思路再写答案,千万不能想一句写一句。 史实与观点要紧密结合,要准确运用所学的知识,表述要准确,层次要清晰。

3、用理论来论证这个观点或写总结性语言。(这个结论一定要结合这道题目的内容写出,一般不要照搬政治课所学的原理,但要以政治课上所学原理为思路、为依据,用历史的语言来表达。)

以下是我整理的范文,如有不当之处敬请指教。

1、(2008年海南单科26题)(12分)根据材料与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天下已平,(汉)高祖乃令贾人不得衣丝乘车,重租税以困辱之。孝惠、高后时„„市井之子孙亦不得仕宦为吏。---- 《史记》

工商杂色之流,假令术逾侪类(同辈之人)„„止可厚给财物,必不可超授官秩,与朝贤君子比肩而立,同坐而食。---- 《旧唐书》

古者官民一家也,农商一事也„„商籍农而立,农赖商而行,求以相辅,而非求以相病,则良法美意,何尝一日不行于天下哉。---- (宋)陈亮:《龙川集》

士之子恒为士,商之子恒为商。严氏之先,则士商相杂,(严)舜工又一人而兼之者也。然吾为舜工计,宜专力于商,而戒子孙勿为士。盖今之世,士之贱也,甚矣!

---- (清)归玄恭:《归庄集》 评述中国古代商人社会地位的变迁。(12分) 范文:(答案仅供参考) 第一部分:分述地位变迁

汉朝,严格限制商人的经济地位和政治地位。 唐朝,商人经济地位有所提高,但政治地位低下。 宋朝,农商并举(并重),地位提高。

清朝,商人社会地位甚至超过士,社会重视商人。 第二部分:分述地位变迁的原因

汉初经济残破,为恢复发展农业。严格实行重农抑商政策。

唐朝商品经济发展繁荣,政府实行开明的政策(中唐以来,重农抑商政策有了某种松动) 宋朝商品经济进一步繁荣

清朝商品经济进一步发展,资本主义萌芽产生,拜金逐利的社会风气。 (注:以上两部分可以按朝代顺序逐条对应着写,条理更清楚,更不容易丢分。) 第三部分:总体评价

商人社会地位提高是生产力发展,商品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

重农抑商政策是违背经济发展客观规律,虽在封建社会初期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但是长远看不利于社会经济发展。所以农商并举、农工商并重,社会各阶层和谐共处,才最有利社会发展。

清朝商人地位高于士,也不是正常的社会现象。

2、(2011年全国新课程卷41题)(1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西方的崛起曾被视为世界历史中最引人入胜的历程之一。这一进程始于民主与哲学在古希腊和古罗马的出现,继之以中世纪欧洲的君主制和骑士制度,经过文艺复兴和大航海时代,结束于西欧和北美对全世界军事、经济和政治的控制。非洲、拉丁美洲和亚洲的人们只有在遭遇欧洲探险或被殖民时才会被提到,他们的历史也就是从欧洲的接触和征服才开始的。

1

然而,在过去的十多年中,一些历史学家对上述概括提出了颠覆性的认识。他们认为在1500年前后的经济、科学技术、航海、贸易以及探索开拓方面,亚洲与中东国家都是全世界的引领者,而那时欧洲刚走出中世纪进入文艺复兴时期。这些历史学家认为,当时的欧洲要远远落后于世界其他地方的许多文明,直到1800年才赶上并超过那些领先的亚洲国家。因此,西方崛起是比较晚近才突然发生的,这在很大程度上都要归功于其他文明的成就,而不仅仅取决于欧洲本土上发生的事情。

——摘编自杰克·戈德斯通《为什么是欧洲?—世界史视角下的西方崛起(1500~1850)》

评材料中关于西方崛起的观点。(12分)

(要求:围绕材料中的一种或两种观点展开评论;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范文一:(答案仅供参考)

观点:我认为西方崛起是西方历史发展的结果,非洲、拉美、亚洲是被西方文明征服的。 史实:

西方的崛起的开端是新航路开辟、资本主义兴起。思想:经过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资产阶级人文主义和理性主义成为思想核心,民主科学思想逐渐深入人心。政治:通过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运动,资本主义制度在世界范围内确立。经济:工业革命极大地提高了生产力水平,又通过殖民扩张(外交)促使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形成。所以西方的崛起是西方历史发展的结果。

当西方崛起的时候,亚非拉各国相对落后。比如中国明清时期是封建社会由盛转衰时期,资本主义萌芽虽然产生,但发展缓慢,受以下因素阻碍:政治上专制主义达到顶峰;经济上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占统治地位;外交上闭关锁国政策;思想上八股取士极大地束缚了人们的思想和创造力。所以亚非拉被殖民侵略,被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所以亚非拉是被西方文明征服的。

范文二:(答案仅供参考)

观点:我认为西方的崛起主要是西方历史发展的结果,但也受到其他文明成就的影响。 史实:

西方的崛起的开端是新航路开辟、资本主义兴起。经过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资产阶级人文主义和理性主义成为思想核心,民主科学思想逐渐深入人心。通过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运动,资本主义制度在世界范围内确立。工业革命极大地提高了生产力水平,又通过殖民扩张促使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形成。所以西方的崛起是西方历史发展的结果。

中国古代文明长期世界领先,对西方产生巨大影响。比如:

经济上:中国古代农耕经济发达,综合国力在清前期以前一直世界领先。

政治上: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影响到欧洲,尤其是科举选官制度影响近代西方文官制度。

科技上: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传到欧洲,对西方新航路的开辟、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为西方资产阶级战胜封建势力创造了条件,促进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和封建制度的衰落。

贸易上:中国古代陆上丝绸之路连接欧洲和中国,以及郑和下西洋,都促进对外贸易的发展。中国是世界贸易的中心,传播了中国先进的技术和文明。

(注:如果只答西方或只答中国,最多给一半分数。西方史实和中国史实至少要各有3个角度也就是6方面史实才可以得满分,如果少一个角度的史实就扣2分。如果只有一个观点加一个史实,只能得三等文)

3、(13分)传统经济社会结构的近代更生常常伴随着迷惘和阵痛。历史学家陈旭麓认为,在这一过程中,“除了旧生产方式逐步解体所产生的苦难之外,还应当有新生产方式破土而出的生机和朝气。如果忠实于历史唯物主义,就不能不承认:历史的主题应当是后者而不是前者。”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我们村里有一个老婆婆,年纪已经七十多了。她天天纺棉,每天纺成几两棉纱。她很少停手的时候。到了晚上,我们还听见她那纺车摇动的声音。有一回,她对我们说:“我年轻时候,纺纱织布,利息(收益)倒不少。到了现在,厂里出的纱和布,又细又好,价钱又便宜。还有外国运来的纱和布,大乡小镇都有得卖。我的利息就远不如从前了。”她一边说,一边仍旧摇动着她的纺车。

——叶圣陶等《开明国语课本》(1932年初版)

材料二

我的家乡余姚离宁波不远。„„老百姓现在已经能够适应新兴的行业,„„任何变革都像分

2

娩一样,总是有痛苦的,但是在分娩以后,产妇随即恢复正常,而且因为添了小宝宝而沾沾自喜。„„女人已经不再纺纱织布,因为洋布又好又便宜。她们已经没有多少事可以做,因此有些就与邻居吵架消磨光阴,有些则去念经拜菩萨。„„有些女孩则纺织发网和网线餐巾销售到美国去,出息不错。

——蒋梦麟《现代世界中的中国·民国初年》

材料三

旧时妇女织成布匹,经纬之纱,都出女手。自洋纱盛行,而轧花、弹花、纺纱等事,弃焉若忘。„„此又今昔不同之一端,而生活中又少一技能矣。„„女工本事纺织,今则洋纱、洋布盛行,土布因之减销,多有迁至沪地,入洋纱厂、洋布局为女工者。虽多一生机,而风俗不无堕落。

——方鸿铠等修,黄炎培等纂《川沙县志》(民国二十六年版)

(3)运用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论证陈旭麓先生提出的观点。(6分)

(要求:观点理解准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清楚;200字左右。)

范文:(答案仅供参考)

观点:我认为作者的观点正确。旧生产方式解体虽然产生了苦难,但历史的主题更主要的是新生产方式破土而出的生机和朝气。(2分,必须要两点论与重点论统一。)

史实:旧生产方式解体带来的苦难:中国自鸦片战争之后,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逐渐瓦解,农民和手工业者纷纷破产(收入减少),没有了谋生的手段,无所事事,世风日下,给中国人民带来深重的灾难。(任意两点就可以得2分)

新生产方式(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破土而出的生机和朝气:如洋务运动,标志着中国工业化的开端(机器生产)。自给自足自然经济的瓦解客观上有利于中华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产生。(生产力1分,生产关系1分)

4.董仲舒被历代称为“醇儒”,西汉后期著名学者刘歆称董仲舒为“群儒首”,东汉班固称董仲舒为“儒者宗”。但汉代《谶书》假孔子言:“董仲舒乱我书。”针对以上对董仲舒思想的评价谈谈你的看法。 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12分) 参考答案(一):逻辑1分

观点一:董仲舒是儒家思想重要代表人物,继承和发展了儒学。2分 史实:9分

1、董仲舒主张大一统思想出自《公羊春秋》和孔子的政治观。

2、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被汉武帝采纳确立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

3、他提出君王必须遵循天道,实行仁政,否则降灾异谴责和威慑,继承了孔孟“仁政”主张。

4、董仲舒主张君王施政以德为主,继承孔子为政以德主张,仁、义、礼、智、信五常为人伦道德标准,继承孔孟仁义主张。

参考答案(二):逻辑性1分,

观点:我认为董仲舒不是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他更多是吸收各家思想。 只是为巩固中央集权和大一统需要而主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2分 史实:9分

1、加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吸收法家韩非子的主张。

2、或假借阴阳五行家思想对儒学改造。天人感应,君权神授,天降灾异.

3、以刑辅德吸收法家,以法为纲,注重刑法作用,董仲舒思想实际体现为外儒内法。

4、依据公羊春秋,融合黄老之学、阴阳家等各家思想。 参考答案(三):逻辑性1分

观点三:我认为董仲舒是儒家的代表人物,但吸收了阴阳家,黄老之学以及法家思想而形成的思想体系。2分

史实:(观点一和观点二的结合)9分

5.有学者认为“就世界大势论,鸦片战争是不能避免的。”试用所学知识论证这一观点。(12分)

【解析】

工业革命后的英国资产阶级竭力在全世界拓展市场,抢占原料产地,在全球扩张。中国市场广阔,必然成为其经济侵略的对象。鸦片战争前正常的中英贸易中,英国处于入超地位,为了扭转对华贸易逆差,

3

英国对华走私鸦片,引发中国的禁烟运动。这成为导致鸦片战争的直接原因。因此,就世界大势论,鸦片战争是不能避免的。

答案:能围绕与问题相关性较强的核心知识进行回答

·19世纪是西方向全球进行殖民扩张的年代,殖民势力已经渗透到亚洲。在西方国家中,英国率先完成工业革命,成为头号资本主义强国,为了争夺原料产地和市场,亟需打开中国的大门。此时的中国,在经历了康乾盛世的繁荣之后逐渐走向衰落,统治者以“天朝上国”自居,实行闭关锁国的政策。西方主导的国际关系秩序与中国的朝贡体系产生了剧烈冲突。围绕着鸦片贸易,中英矛盾不断升级。可见,19世纪资本主义国家向中国及全球的扩张,体现了近代工业文明与传统农业文明的碰撞,在这样的大势下,鸦片战争无可避免地爆发了。

6.传统经济社会结构的近代更生常常伴随着迷惘和阵痛。历史学家陈旭麓认为,在这一过程中,“除了旧生产方式逐步解体所产生的苦难之外,还应当有新生产方式破土而出的生机和朝气。如果忠实于历史唯物主义,就不能不承认:历史的主题应当是后者而不是前者。” 运用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论证陈旭麓先生提出的观点。(6分)(要求:观点理解准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清楚;200字左右。)

陈旭麓先生认为传统经济结构的近代更生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并存,但以积极影响为主,我认为是科学的。因为,经济结构变动虽产生了诸如人们收益减少、传统谋生手段的消失、无所事事、百无聊赖、世风日下等负面现象,但经济结构的变动,更促进了中国的经济近代化,推动了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发展,进而推动社会政治体制,思想文化领域的变革,促使中国融入世界潮流,这是社会进步的重要表现。而且还出现妇女进入近代企业做工,部分女孩创新产品,出口美国,获取收益,也是有力的证明。 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综横双向发展说”是国内外史学界解释世界近代历史(1500~1900年)进程的一家之言。其主要观点是世界近代历史发展过程包括两个方面:纵向发展和横向发展,纵向发展是指西方资本主义上升、发展并向整个世界扩张的历史;横向发展是指世界历史由各地区间的相互闭塞到逐步开放,由彼此分散到逐步取得联系,终于发展成为整体的世界历史的过程;纵向发展制约着横向发展,纵向发展所达到的阶段和水平,制约着横向发展的规模和广度,横向发展又对纵向发展具有反作用,它们共同的基础和推动力量是物质生产的进步,从而把历史的纵向发展和横向发展结合成为一个统一的世界历史进程。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纵横双向发展说”。(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1)1500年~18世纪中后期:(纵向)15世纪前后,随着西欧商品经济的发展,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推动了新航路的开辟;新航路的开辟导致欧洲社会出现重大变革,加速了西欧封建制度的解体,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以英国为代表的欧美国家开始走上资本主义道路;(横向)新航路的开辟及其带来的早期殖民扩张,结束了世界各地相对孤立的状态,各地的文明开始会合交融,世界日益连成一个整体,从此,此西欧为中心的世界市场的雏形开始出现。 (2)18世纪中后期~19世纪中期:(纵向)18世纪60年代开始,随着以英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在英法美等国产生了第一次工业革命;工业革命促进了欧美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变革,进一步巩固了资产阶级的统治;(横向)伴随着殖民扩张和商品输出,工业革命进一步促进了世界的联系和交往,传播了先进了思想和生产方式,冲击了其他地区的落后的生产方式,一个以欧美资本主义国家为主导的世界市场基本形成。 (3)19世纪中后期~19世纪末20世纪初:(纵向)19世纪70年代开始,随着资本主义经济和科技的进一步发展,生产了第二次工业革命;第二次工业革命促进了欧美资本主义工业结构的巨大变化,生产力高度发展,生产的社会化趋势日趋加强,垄断很快渗入资本主义社会的许多方面,成为这一时期资本主义的一个重要特征,资本主义统治日益巩固;(横向)同时,在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推动下,世界市场进一步发展,国际分工日益明显,以欧美资本主义为主导的世界体系最终建立起来。 8.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撒切尔主义是指撒切尔夫人上台后(20世纪80年代)在保守党内出现的一股占统治地位的“新右派”势力的意识形态,是当代西方“新自由主义”与“保守主义”的混血儿。它一方面坚持新自由主义的自由市场经济理论;另一方面却又主张新保守主义的文化右翼纲领政策。它反对建立在凯恩斯经济学和对福利

4

国家的支持之上的“共识政治”,是更为广泛的,从某种程度上说是国际性的反对平等主义和集体主义倾向的一部分。在对待平等问题上,……,提出“社会不平等天然就是错误的或有害的”这一观点,是“天真的和不合情理的”,平等主义的政策(特别是苏共所遵循的)只能创造出一个单一的社会,而且这些政策只能借助专制力量来推行。

在撒切尔主义的主宰下,英国成功地降低了通货膨胀率,并为经济增长注入活力。当然英国也付出了贫富差距迅速扩大以及社区分裂等代价,以至于几年前英国一家电视台在做“你最痛恨的100个最坏英国人”的民意调查时,撒切尔夫人以高票荣膺探花。

请你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简要评价撒切尔主义对于英国的功过。(12分)

1、撒切尔主义对于英国功大于过。

20世纪70年代初,英国等欧美国家出现“滞涨”现象,一方面经济增长停滞或下降,另一方面,通货膨胀严重,这标志着欧美国家信奉的凯恩斯主义对经济调节的失灵。

20世纪80年代,撒切尔夫人上台后,在经济上减少国家的干预,增加市场调节,并在不同程度上减少政府的公共开支,缩小“福利国家”的规模;在政治上奉行新保守主义的文化右翼纲领政策。在撒切尔主义的主宰下,尽管英国付出了贫富差距迅速扩大以及社区分裂等代价,但英国经济形势开始好转。 或

2、撒切尔主义对于英国过大于功。

撒切尔主义尽管缓解了20世纪70年代以来的经济“滞涨”现象,使英国经济形势开始好转,但是从长远看,它却种下一系列恶果。

因为撒切尔主义是站在右翼资产阶级敌视人民的立场,在政治上奉行新保守主义的文化右翼纲领政策,而且还不惜缩小“福利国家”的规模,无视社会的不平等,最终使英国付出了贫富差距迅速扩大以及社区分裂等代价。

9.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著名学者朱学勤说:“改革一旦发生,万万不能停顿。„„验之于辛亥革命前,清末改革不可谓无诚意,不可谓不‘俯允民情’,最后却是被核心深处的那把老算盘绊倒:1909年推出‘皇族内阁’,名单一公布,舆论大哗,这才逼反了立宪党人,这才有1912年清室逊位。改革既已发生,从此就意味着与革命赛跑。不能改革到一半,摸到一块最大石头搂在怀里不动弹,那就只能让后面的革命赶上来扑倒„„”

请结合19世纪后半期至20世纪初期晚清政府推进近代化进程的相关史实,评述材料中的相关观点。(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10.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从法理意义上讲,1789年8月,封建秩序及其特权在法国已经被铲除,而数年以后,欧洲最老

5

且看似最有权势的君主国消失了,同时天主教会也坚定地服从于世俗国家。在短短几年里,法国大革命将法律平等和个人权利的自由观转变为政治现实,同时也表明了这种转变是如何发生的——以长期被排斥在政治之外的大众为基础的人民革命。大革命使国家自由和个人自由成为欧洲乃至世界政治中真正且核心的问题。这一场决定性的胜利,为十九世纪自由主义取得的巨大成就开辟了道路,产生了世界性的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当然也有人指出:当革命的风暴横扫整个法国的时候,英国正好在进行一场比较平静,但是威力并不因此就显得缺乏力量的变革。蒸汽和新的工具把工场手工业变成现代的大工业,从而把资产阶级社会的整个基础革命化了。随着工业革命的发展,各国的经济和政治结构不断发生变化,资产阶级最终在各个领域确立了自己的统治地位。——摘自刘宗绪《世界近代史》 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评述材料中的观点。(要求:围绕材料中的某一种观点展开评述,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观点一:法国大革命对欧洲乃至世界的影响更深远。(2分)

评述:法国大革命推翻封建统治,初步建立了资本主义制度,确立了资本主义社会若干基本原则; 法国大革命是群众革命成功模式,为世界的革命运动树立典范;刺激民族主义的兴盛;所揭示之“自由”“平等”“博爱”迄今为世人追求的至高价值。(评述部分每点2分,满分8分,言之成理亦可酌情给分)

结论:法国大革命是从政治的角度开始改变人们的生活状态和生存方式,是思想洗礼和社会的革命,影响深远。(2分,总结性的语言,对观点进行呼应,对评述进行归纳,言之成理即可) 观点二:工业革命对欧洲乃至世界的影响更深远。(2分)

评述:工业革命极大的提高了英国的生产力水平,并促进了英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奠定了英国在世界称霸的基础;工业革命推动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建立;确立了资产阶级对世界的统治;传播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生产方式,冲击着旧思想和旧制度,最终推动世界各国迈向近代化。(评述部分每点2分,满分8分,言之成理亦可酌情给分)

结论:英国工业革命是从经济领域开始改变人们的生活状态和生存方式,是渐进式的经济变革,影响深远。(2分,总结性的语言,对观点进行呼应,对评述进行归纳,言之成理即可) 1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1894年甲午战败后,张之洞给清政府上了一道后来被称为其新政总纲的《吁请修备储才折》,提出九个方面的主张:即编练陆军、重建海军、修筑铁路、分设枪炮厂、广开学堂、速讲商务、讲求工政、派员出国考察等。张之洞以卢汉铁路的修筑为契机,“图自强,御外侮;挽利权,存中学”,兴实业、办教育、练新军、应商战、劝农桑、兴城市,大力推行“湖北新政”。张之洞在湖北设置各类新机构36个,其中25%是按清政府的指示而设,75%是按张之洞的意旨而设。

清末新政在近代中国历史上具有十分突出的地位:新政期间中国的民族资本主义经济有了明显发展,政权机构和军队发生了较大变化,政治思想异常活跃,科举废止,留学热和办学热兴起,从某种意义上讲,清末新政促进了革命的爆发。

张之洞在《劝学篇》中指出,“西学之中,西艺非要,西政最要”,“政尤急于艺”。后来孙中山先生誉张之洞为“不言革命之大革命家”。

——摘编自《从张之洞新政看湖北崛起》等

(1)根据上述材料,概述张之洞湖北“新政”的主要思想和实践效果。(6分)

(2)如何理解孙中山称张之洞为“不言革命之大革命家”。(9分) (15分)【答案】⑴政治改革优先,再推广到农、工、商、学、军各界,维护清朝统治,(3分),张之洞的“新政”主张,与后来的清政府推行的“新政”的具体措施相似,具有时代的进步性。湖北“新政”实践效果明显,推动了湖北的近代化进程。(3分)

⑵张之洞提出了政治改革的主张,其思想认识高于一般洋务派;张之洞等推动的清末“新政”,使旧体制遭到巨大破坏,为民主革命的爆发提供了一定的社会环境;他在湖北进行的军事改革,客观上位武昌起义的爆发准备了条件。从根本上看,改革适应了中国历史发展的趋势,起到了革命的作用。(9分) 1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孔子深情地缅怀那已逝的盛世,其提出的办法是“复礼”,孔子把“礼坏乐崩”的根源归为人们在道德上的沦丧,故“复礼”的前提是“克己”,“克己复礼”也就是“为仁”。这样,孔子就把恢复理想政治的基础建立在了个人的道德心理之上,把外在规范的强制约束转化为人心的内在自觉要求,从而使伦理规范与心理欲求融为一体。

——摘自《孔子与苏格拉底的哲学思想》

材料二

色诺芬在《回忆录》中指出,在苏格拉底看来,有资格成为王者和统治者的,“不是有王笏的

6

人,不是偶然入选的人,不是占有财富的人,不是使用强权或骗术的人,而是有统治知识的人”。苏格拉底还把知识作为改造城邦每一个公民的根本手段。他断言,美德即知识,“一切别的事物都系于灵魂,而善是灵魂本身的东西。”

(1)根据材料一概括孔子的治国思想,并指出这一思想对中国古代社会的影响。(6分) (2)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概述孔子和苏格拉底两人思想主张的相同点和不同点。(9分) 【答案】(1)政治主张:德治(或为政以德、以德治民)。(2分,回答恢复传统的礼乐制度以维护社会秩序或提倡人道主义思想可得1分)

这一思想成为古代中国社会正统思想;成为中华民族的民族性格的主要来源;对中国古代文化造成深远影响。(4分,回答2点即可)

(2)相同点:都强调道德在国家治理中的作用;都主张建立良好的社会秩序;都提倡人道主义和人性。(4分,回答其中2点即可)

不同点:孔子停留在具体的操作层面上和方法上,即“克己”;(2分)苏格拉底主张对人的本性作深刻的反思。(3分)

比较类型题目

设问类型基本上有三种:

(1)相同点(或相似点)比较类:其呈现形式有“比较在……上的相同点(或相似点)”,“指出……和……在……上的相似之处(或相同点)”,“比较……和……的共同点”等。

(2)不同点(或相异处)比较类:其呈现形式有“概括……和……的不同特点”,“指…和……在……上的不同点”,“ ……和……相比,在……方面发生的新变化”等。

(3)异同类比较:其呈现形式主要有“比较……和……的异同点”,“对………进行比较”等。

答题模板

该类设问的解答基本上分为三个步骤:

第一步,明确比较对象。首先明确要比较的是哪几项历史事物,然后明确要比较的是相同点还是不同点,或者是异同点。

第二步,确立比较角度,即找准比较点,这是关键。题目已设置了比较点的按要求比较即可;题目没有设置比较点的,要根据题意确定比较点。比较点一般从背景、性质、方式、特点、结果、影响等方面思考。

第三步,组织答案。解答时要注意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并关联所学知识。组织共同点的答案时,首先要写出比较点的提示语,例如:“特点:”“方式:”等,然后行文上为“都……”。对于共同点的回答要注意从宏观上把握所有要比较的历史事物。组织不同点的答案时,也要首先写出比较点的提示语,然后行文上为 “A……;B……;C……”,对所有要比较的历史事物逐项作答。

1.幸福是人类不断追求的理想,什么是幸福?达到幸福的途径是什么?中西方思想家众说纷纭,形成了不同幸福观,反映了中西方不同的生活心理和生活方式。阅读材料, 回答问题。

材料一

古代中西方的幸福观

中国古代传统伦理非常重视对义利、理欲、苦乐、荣辱等幸福观的探讨。孟子主张: “杀身成仁”、“舍生取义”;荀子认为:“荣辱之来,必象其德。„„故言有召福也,行有召辱也,”主张以修养德性来“召福”:宋明理学主张“存天理,灭人欲”,要求人们放弃私利。其中,“多子多福”和家族“香火”旺盛成为个人幸福观的显著标志和重要体现。

在西方.以苏格拉底和亚里士多德为代表的思想家的幸福观与中国儒家的幸福观更为接近,他们认为人生幸福具备三个条件:身体、财富和德行,而德行最根本。一个人如果没有理性和美德,就决不会有幸福,幸福在于善行。

材料二

近代中西方的幸福观

在近代,中国人的幸福观日趋多样化,有人把国家的独立富强当做终身幸福而奋斗,从太平天国运动到辛亥革命,再到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一些思想家以批判三纲、提倡自由、平等为前提,逐步形成了注重利群且倾向合理利己的求乐免苦幸福观。

7

19世纪的西方,享乐幸福论流行,主张物质需要的满足高于一切。在欧洲,功利主义流行.“为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成为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形式上所接纳和欢迎的幸福观..在功利主义者看来,个人利益是人类一切行为的依据和社会发展的动力.快乐和幸福的重要内容就是获得和占有财产.在这种原则的驱使下,欧洲载着利炮的坚船驶向各个大洋,在大肆劫掠别人财富的同时,在世界各地升起了自己的旗帜。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古代中西方的幸福观有何共同之处?(2分)材料一表明古代中国人的幸福观呈现出重义利、理欲、苦乐、荣辱和突出家族观念等特点,你认为形成这些特点的原因是什么?(3分) (2)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洪秀全领导的太平天国运动和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在践行“求乐免苦幸福观”和实现民生幸福方面,各提出了什么构想?(2分)这些构想并没有真正实现民生幸福,根本原因是什么?(1分) (3)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试概括近代中国和近代西方幸福观改变的原因是什么?(6分) 答案:(1)共同之处:注重精神满足;重视道德修养。(2分) 原因:是由小农经济决定的:儒家思想的影响;宗法制度和观念的制约。(3分) (2)构想:洪秀全:颁布《天朝田亩制度》,建立人人平等和绝对平均的理想天国(或颁布具有资本主义色彩的施政方案《资政新篇》);(1分)孙中山:提出民生主义,主张平均地权,节制资本。(1分) 根本原因:是由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决定。(1分) (3)原因: 中国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使国家和个人都陷人生存的危机(或民族危机严重)。自然经济逐步瓦解;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西方民主思想(启蒙思想)的传播,更多人要求个性解放。(3分) 西方随着资产阶级革命的开展和工业革命的开展。带来经济的巨大发展。文艺复兴、启蒙运动、宗教改革解放人们的思想;享乐思想流行。(3分) 2.思想家眼中的君民关系

在中外政治发展中,君与民的关系曾是东西方思想家们共同探索的课题。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4分)

材料一:孟子认为君权的获得依赖于天命和民心两方面;董仲舒主张“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 材料二:洛克(1632-1704)认为,“人类天生都是自由、平等和独立的”,因此人们缔结契约,组建国家,将政治权力分为立法、行政和对外权。人民推选代表组成拥有最高权力的立法机关,并选定国家的形式;其他两种权力由君主掌握。法律一经制定,任何人也不能凭借自己的权威逃避法律的制裁。

材料三:康有为在一份代拟奏折中说:东西各国之强,皆以立宪法开国会之故。国会者,君与国民共议一国之政法也。仁君与千百万之国民合为一体,国安得不强?吾国行专制政体,一君与大臣数人共治其国,国安得强?盖千百万之胜于数人者,自然之数矣。他在《日本变政记》按语中又说:吾今于此,尚非其时也。

(1)材料一中两位思想家的观点有何异同?(2分) (2)概括材料二中洛克的思想(不得照抄原文),其与孟德斯鸠主张主要差异是什么?(5分) (3)英国在走向近代民主国家过程中是如何体现洛克的基本思想的?(2分) (4)材料三中奏折的主旨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尚非其时”的社会原因。(3分)

(5)概括说明康有为的思想与材料一所反映的中国传统思想、材料二所反映的西方近代思想的关系。(2分) 答案:(1)同:神化君权;(1分)异:孟子在神化君权同时强调民本。(1分) (2)自由平等,分权思想,法治思想(或议会政治)。(每点1分)洛克提出了分权说,(1分)孟德斯鸠明确提出立法、司法和行政三权分立的原则。(1分) (3)1689年通过了《权利法案》,(1分)初步确立了君主立宪制。(1分) (4)实行君主立宪是强国之路。(1分)长期的君主专制统治,民主思想影响有限;(1分)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维新派力量单薄。(1分) (5)批判了封建君主专制思想,(1分)(或继承和改造了中国传统的民本思想);借鉴了西方启蒙思想。(1分)

思辨类题目

化学类题目

调查报告类题目

比较选择类作文

英语作文比较类

劝学类比较阅读

高中历史原因类答题技巧

高中历史主观题诗歌类集锦

比较教育学毕业论文题目

高中历史小论文参考题目

高中历史评析比较类题目
《高中历史评析比较类题目.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