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走进温州民族乡村

发布时间:2020-03-03 09:31:28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走进温州民族乡村

时值十月之交,落叶缤纷。2008年开始的温州市少数民族低收入群众增收帮扶行动已按照规划实施了两年。在此时走访各帮扶民族村,将有利于解决帮扶工作中出现的问题,提升帮扶工作成效,同时也能进一步配合省委统战部做好帮扶实施绩效的总结评估和其他工作。

天时

牵一发而动全身——

扎实推进民族地区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是解决民族问题的关键所在。 在2008年6月3号出台的《中共省委统战部关于少数民族低收入群众增收帮扶行动计划的实施意见》中,提出了按照一个重点、两个阶段、五年完成工作目标的规划蓝图。紧接着,温州市委统战部也拟出《温州市少数民族低收入群众增收帮扶行动计划》,并印发至各县(市、区)委统战部、市级统战系统各单位,组织实施了一系列帮扶项目,并给出了具体的实施阶段和步骤。

第一阶段:2008年。低收入村调查、帮扶村确定;宣传发动、资源整合。 第二阶段:2009年。民族村帮扶项目申报,帮扶项目对接、实施。

第三阶段:2010年至2011年上半年。帮扶工作指导、督导,帮扶项目评估。 第四阶段:2011年下半年。效果反馈、总结评估。 温州的少数民族帮扶工作迎来了新的契机。 “凤凰”的翅膀——

畲族是一个勤劳淳朴、风俗独特又富有文化内涵的民族。全国现有人口80余万,主要分布在福建、浙江两省的丘陵地带。

对温州而言,畲族也是温州少数民族迁入最早、人口最多、分布最广的一个民族。隋唐之前畲族先民已居住在粤、闽、赣三省交界的凤凰山区,并把广东潮州凤凰山作为其民族的发祥地。畲族大量迁入温州,当在明清之际的万历至乾隆年间200余年里,共159支。其中明代38支,清代121支。迁徙路线由广东经闽东北罗源、霞浦、福鼎、福安等地迁入,迁徙形式是一家一户或几个支族结伴同行。随后,又从温州各地迁往本省景宁、桐庐等20来个县及福建福鼎、霞浦,安徽宁国,江苏宜兴等地。

历经数百年繁衍变迁,畲族遍及温州山山水水。从雁荡山麓到瓯江、鳌江、飞云江畔,与汉族人民杂居共处,共同致力于地方建设,进一步加强了民族共同感。 丝绸之路的回音——

温州的回族大多在元朝时期,通过海上丝绸之路从福建泉州登陆,后辗转移居至瑞安和洞头等地定居。

寮顶回族村是洞头唯一的少数民族村,归属东屏镇,地接东南大龙山尾,与岱仔、后寮村相接。全村由3个自然村组成,总人口1005人,其中回族人口350人,占总人口34.9%,全村面积0.76平方公里,村民大多在外从事铝合金安装行业,留守的以海水养殖业为主。 瑞安市马屿镇后姜村式一个典型的回族聚居村。后姜村地处飞云江南岸,交通便捷,56省道从村北贯穿而过。全村村民268户,共1029人,其中丁姓回民占总人口的73.7%,村里至今仍保留着过节回福建祭祖的习惯。1993年7月后姜村集资建立“回族乐馆”,后经不断扩建和修缮,至今面积已达280平方米,内设图书室、娱乐室、健身室等,其中图书室内的报刊、书籍等藏书已达千余册。村民通过在馆中的娱乐互动增强了族群之间的凝聚力,促进了回汉两族百姓的交流。 如今,回、汉两族人民和谐共处。正是这种民族之间的团结融洽,才能凝聚群众的智慧和力量,为少数民族的各项建设群策群力、共谋发展。

地利

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各少数民族村在帮扶期间充分利用帮扶机遇,在巩固原有农业的基础上,大力发展特色养殖、经济作物,旅游等多种特色产业,各地纷纷涌现出不少生动的先进例子。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平阳县青街畲族乡九岱村是温州最大的纯畲族村,属于亚热带海洋气候区,全年季节较明显,雨水阳光充沛。常年有鲜嫩的天然坡地绿草,具备生态养殖牛羊的有利条件。

雷顺迎早年当过代课教师,后曾外出经商。拥有中专学历且在外打拼多年的他看起来颇具沧桑感。在对九岱村的地理环境、气候、历往养殖物种进行细致的研究后,雷顺迎于2008年冬天大胆的引进原产山东的优良种牛——鲁西黄牛,放养到九岱村的山头上,并在同年冬天购进了一批亚洲黄羊,这些外来物种对九岱村的气候环境表现出了很强的适应力,雷顺迎试养首获成功。

2009年在乡镇府的帮助下,雷顺迎共投资50万元,以股份合作的形式,以1000元每股的低入股门槛吸纳8户低收入农户,成立牛、羊养殖专业合作社,扩大经营规模,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

尽管养殖基地尚处于起步阶段,但雷顺迎对未来充满信心。他规划着把养殖基地进一步扩大,并增加养殖的种类,如毛兔、油茶等。目前存栏改良生态亚洲黄羊150只、鲁西黄牛30头,对九岱村的农户脱贫致富起到了关键的作用。 永不言弃,有志者事竟成——

提到平阳畲族民族企业,荣获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的雷金翠是怎么也绕不开的一位企业家。她所创建的平阳县兴顺畜禽养殖场不仅带动了村民致富,还为帮扶项目提供了新的模式。

种鸽养殖最初是政府决定的帮扶项目之一。1999年,顺溪村合作社向每户农户提供50对种鸽进行养殖。在度过两年的蜜月期后,2003年的种鸽收购市场大幅下滑,收购价格比2002年同期下降了百分之七十五。这种颓势一直持续了两年,不少刚开始与雷金翠一样怀着致富憧憬的农户开始动摇,纷纷退出种鸽养殖市场,另谋他路。

压力即是机遇。雷金翠大胆的逆市而上,投入五万扩充厂房,并购空置鸽舍,前后筹资三十万对种鸽养殖技术进行了现代化改造。机遇总是提供给随时准备着的人,种鸽市场在2005年下半年全面回暖,收购价格比往年的鼎盛时期还高出百分之二十。到2009年中期,雷金翠的种鸽养殖基地占地面积达到10700平方米,建筑面积8700平方米,内建有种蛋鸽场合养鱼池,成为集种鸽繁育推广、蛋鸽生产、观赏鸽经营、淡水鱼养殖为一体的农业龙头企业,年产值达到748.6万元。

饮水不忘掘井人。雷金翠推广“鸽场+基地+农户”模式,带动顺溪山区1000多农户发展养鸽生产,使800多农户走上致富奔小康道路。在雷金翠的带动下,蛋鸽养殖业目前已成为顺溪山区畲族广大村民的一条重要致富门路,雷金翠自己也成为了带领群众致富的领头雁。

实践出真知,创新出效益——

碑排乡苏北村的猕猴桃标准化生产基地在当地广为人知,特色产品“毛花”和“红阳”以出色的口感和较高的药用价值占领着猕猴桃市场的一席之地。

据村支书彭尚进介绍,苏北村的猕猴桃养殖可回溯至1986年。早期的猕猴桃养殖以村民的自发行为为主,市场行情最好时价格能达到10元一斤。力量分散和抗灾害性低下导致产品难以获得更进一步的发展。为了能摆脱困局,带领全村人民走上致富之路,彭尚进开始了漫长的探索。

1994年彭尚进从嫁接技术中得到启发。在查询药书的过程中得知山上的一种野生水果“毛发”具有和猕猴桃相似的药用价值,于是萌发了把猕猴桃与该野生水果嫁接的点子。在经过一系列不懈的试验努力之后,成功的研制出了一种全新的猕猴桃品种,“毛花”应运而生。

“毛花”的绿色基因迅速得到了市场的广泛认可,不仅内销,还外销至新西兰等国家。苏北村为此特意开辟了五十亩的“外销产区”,同时另设五十亩进行旅游采摘活动。到2009年底,苏北村新增猕猴桃基地220亩,集体投资经营50亩,其余170亩采用农户投资投劳为主的方式分户经营,涉及少数民族农户68户,其中低收入农户35户,项目投资50多万元,在提高经济效益的同时兼顾了社会效益。 兼收并蓄,有容乃大——

2005年,得益于市场对保健油的需求增大,小源村组织325户,共937人成立了“苍南县山野茶油专业合作社”,对原有的油茶进行了低产林改造,建成了苍南首个10000多亩连片的茶油核心基地。

苍南籍在外温商林允华和李悌仲也闻讯加入了油茶树“复活”队伍。2005年7月,在吉林开办仲兴食品有限公司的李悌仲,回到苍南桥墩镇小源村对2000多亩低产林进行改造,2007年果子收成达到1万斤。华州集团总裁、华州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林允华也到小源村投资1000万元,用于开发油茶产品。

经过各方努力,小源村的油茶基地通过了“国家有机食品基地”认证,实现了以深加工(榨油)为主,苗圃出口为辅的产业链,荣膺省级定点良种基地。合作社规模也相应的进一步扩大,并作出十年规划,力争一年增收一万公斤。

到2009年底,基地收成油茶干果20多万公斤,加工纯茶油6万多公斤,并投资280万建成油茶加工厂一座,产能可达每年加工油茶籽1000吨,产油250吨。在油茶产业的带动下,实现年产值600多万元,增加了群众收入,壮大了村级集体经济。 以我美景,惠尔嘉宾——

我不在西坑,就在去西坑的路上。

西坑位于文成县西北部,是国家级风景名胜旅游景区刘基故里、铜铃山峡、百丈飞瀑和龙麒源四大旅游景区的中心枢纽。西坑民族风情浓郁,民族文化源远流长,蕴藏着畲族语言、畲族山歌、畲族舞蹈、畲族婚俗、畲族药膳等民族传统文化。便利的交通、丰富的旅游资源为西坑提供了发展绿色旅游经济的绝好条件。

2009年,西坑畲族镇党委以“打造生态旅游强镇”为战略目标,以“生态立镇、文化兴镇、旅游强镇”为发展思路,以“农业产业化、旅游主导化、集镇精品化、文化特色化、社会协调化”为工作重点,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把特色文化旅游作为西坑的主要产业进行扶持。

2010年4月25日上午,第二届“三月三”畲乡风情节暨“印象西坑、美丽畲乡”大型画展在龙麒源景区拉开帷幕。西坑把这次风情节作为展示畲族文化魅力,对外宣传的一个契机。著名画家陈冰心教授历时一年创作的《印象西坑》组画用国画形式全景展示了畲乡山水之美、人文之美及“和谐”之美,秀美豪放、气势磅礴,成为了西坑发展文化特色旅游业的一张金名片。

西坑镇经济在2008年突破亿元大关后继续高歌猛进,在确立特色文化旅游后农民人均收入更是在4930元基础上以每年14.2%的速度递增,年度综合考核一跃从文成县第28位上升到第6位。

人和

一方扶持,八方支援——

在帮扶行动开始后,温州全市的统战系统,包括市、县(市、区)各级统战部、民宗局、各民主党派、工商联、侨联、侨办、台办、世界温州人联谊总会、海外联谊会、无党派人士联谊会、少数民族联谊会、市宗教团体等纷纷对口帮扶对象,从帮扶民族村的实际情况出发,出谋划策,提出新兴项目。

广大统一战线成员充分发挥智力财力优势,积极向民族同胞奉献一己之力。他们或出资建设,或引进新产业,帮助低收入村民进行创收,更派出技术人员,全程提供养殖、维护方面的援助工作。

除了结对援助,村民自发组织的合作社、募股集资等方式也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在新项目的实施过程中,村委会大多实行村民合股与外来扶持资金相结合的方式,这样就大大提高了农户生产的积极性,使扶持工作达到预期效果。 路与水,光与影的合奏曲——

由于历史原因,畲族同胞从平原居住地往山上搬迁,山区恶劣的生存环境,落后的居住条件,严重制约了畲族同胞的生产发展。

要富庶,先修路。苍南县霞关村全村200多户、888人村民生产以海上作业为主。2009年在温州市侨联的帮助下修建了小码头,方便了村民的出行和养殖生产。同样,洞头的寮顶回族村原本也是一个基础设施薄弱、生活环境面貌较差的村。为了提升村庄品质,从2008年至2009年在外界的帮助下寮顶村前后共投入200多万元,建成硬化路面1.5万平方米,绿化美化面积达2500平方米,村容村貌焕然一新。

水是生命之源。洁净的用水是人体健康的基本保证。在本次帮扶行动中,对基本的民生工程改造被提到了一个重要的层面。

鹿城区委统战部工商联与罗阳镇白溪村结对,200

9、2010年共落实帮扶资金14万元,其中政府对村民每户补贴8000元。罗阳镇的四个自然村通过下山脱贫和危房改造,改进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和饮用水工程等。其中完成危房改造25户,修建防洪堤730米,蓄水池1个。

文成县周山畲族乡周垟村的饮水问题一直以来都悬而未决,其中有一个100多人口的自然村,村民共用一条小塑料管道直接引用山泉水来作为该自然村村民饮用水,缺乏起码的澄清、消毒等措施,给全村的生产、生活造成了诸多不便。在本次帮扶行动中,太平寺慈善功德会与该村结对帮扶,改建全村饮水工程。该工程由输水管网、配水管网及水池等几部分组成,其中水池由净水池、澄清池、过滤池组成,总投资达到了37.76万元。该工程建成后,及时解决了当地村民饮水难的问题,改善村民的饮水质量,从而提高当地村民的身体素质,减少疾病的发生,加快了当地山区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的步伐。

除了对道路和饮水工程的改造,本次帮扶行动同样在对未成年人教育方面给予了足够的重视和实施力量。

孩子是国家的希望,关注下一代就是关注民族的未来。鹿城区委统战部民宗局与泰顺县仙稔乡民族村结对,200

9、2010年共落实帮扶资金12万元,用于毛竹低改、饮用水改造、学生补助、困难慰问等。其中用于学生补助、困难慰问资金1.5万元。

苍南县桥墩镇小沿村在温州农工民主党的鼎力支持下,对村基础设施进行了翻新改造,并积极引入新产业,很大程度上解决了剩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同时救助郑许修一家3盲人。郑许修父子在做了复明手术后,父亲已经能正常生产,但是儿子郑瑞树仍然因为先天性白内障而需要进一步治疗,温州农工民主党准备继续对郑瑞树的眼睛健康状况保持关注,并通过持续医疗来根治眼疾。 畲歌畲语入学堂——

在民族融合的过程中,弱势的一方将渐渐被同化。畲族和回族独有的民俗文化在一代一代的无声流逝。各民族村的领导人无不忧虑的表示,新生代的畲族人大部分已经不会讲畲语,畲族文化正面临着断层的危险。

为了挽救日渐消亡的民族文化,各县市纷纷建立民族学校。其中苍南县民族中学和文成县富岱乡培头民族小学最具特色。

苍南县民族中学创办于1986年8月,是一所正在茁壮成长且蕴含民族特色的初级中学,2008年该校被命名为“温州市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训练基地”。 目前,学校已经摸索出一条适合本校校情特色发展之路,在开发挖掘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项目上已取得了一定的成绩。2001年成立的校蹴球队在省内外各项大赛上屡创佳绩,同时学校也非常注重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剪纸的传承和发扬。

苍南县民族中学开展剪纸艺术特色教育活动已有十年之久,苍南点色剪纸已成为该校颇具地方特色和品牌效应的校本课程。学校不仅成立了剪纸兴趣小组,还创建了剪纸主题网站,对濒临灭绝的点色剪纸工艺进行保护、挖掘、推广和普及。在历经数年的努力下,剪纸教育已成为学校特色办学的重要品牌,剪纸工作室也成为该校的展示窗口。2009年上半年,苍南县点色剪纸被列入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9年3月,苍南县民族中学被评为温州市艺术教育特色学校。

在语言教学方面,富岱乡培头民族小学首创特色双语教学。学校从在校学生70%为畲族学生的实际出发,开设畲语课程,采用学校自编的校本课程。

由于在畲族聚居区以奢语为主要交际工具,学生进入学校后,用的是全新的汉语言授课,学生在接受一种强势语言的同时有可能会对母语产生疏离。自从富岱乡培头村开始学校教育以来,学校针对生源的特殊性,在畲族聚居区小学低年级教学用语都采用“双语言”辅助教学,让畲歌和畲语继续在下一代身上流传下去,这就是在畲族聚居区开展“双语言”辅助教学的优势所在。实践证明,“双语言”辅助教学在发展畲族地区教育事业中具有帮助畲族儿童巩固母语,提高教学质量,弘扬民族文化,增进民族团结等方面具有较强的优越性。

走进乡村(演讲稿)

走进民族村主持稿

走进乡村教案1

走进田园 热爱乡村

走进乡村教学反思

走进乡村教学反思

走进民族大家庭教学设计

《走进民族大家庭》教学设计

市文艺家走进美丽乡村

走进田园 热爱乡村教案设计

走进温州民族乡村
《走进温州民族乡村.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温州民族 温州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