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初中语文有的人教案

发布时间:2020-03-03 22:22:17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全国中小学“教学中的互联网搜索”优秀教学案例评选

教案设计

一、教案背景

1,面向学生: 中学

2,学科:语文 2,课时:1 3,课前知识积累: 【百度搜索】:http://www.daodoc.com/

全诗共七节,可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节):是全诗的总起,摆出现实生活中的两种人,并以鲜明的对比就其生命状态作出截然相反的评价。

第二部分(第2至4节):是对第一部分所提出的问题的具体阐发,从不同侧面写这两种人对人民群众截然相反的态度。热情颂扬了鲁迅先生战斗而伟大的一生。

第三部分(第5至7节):是全诗的收尾,写人民对这两种人的不同态度。从人民对两种人的不同态度的对比中,抒发了作者及人民永远怀念鲁迅的深厚感情。

2.学习诗歌第一部分。

【学生活动】:“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思考这两句诗中两个“活”字和两个“死”字有什么不同的含义?

【明确】:“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指的是骑在人民头上作威作福的人,只是躯壳活着,徒具形骸,虽生犹死,生命毫无价值。而“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指的是一生为人民,甘愿作人民的牛马的人,这种人虽然生命不复存在了,但他们的思想、精神永远流芳人间。

“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此句中,“活”字充满了作者的鄙夷和轻蔑;“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此句中,“死”宇却表达了作者的惋惜的怀念之情;“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此句中的“死”字,充满了作者的痛恨和咒骂;“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此句中的“活”字是作者对鲁迅伟大一生的充分肯定和赞美。

【板书】:

(一)人生价值 活着——死了 (虽生犹死) 死了——活着 (精神永存) 3.学习诗歌第二部分。

【学生活动】:(1)思考:这一部分运用的主要修辞方法是对比,这一部分是从哪个角度将两种人进行对比的? 是从对待人民群众的态度来进行对比的。

(2)这部分是如何进行对比的?

【明确】:每一节的前两句都写反动统治者对待人民群众的态度:①骑在人民头上,作威作福;②不知羞耻地为自己歌功颂德,妄想“流芳百世”;③残害人民,养肥自己。

每一节的后两句都写像鲁迅这样的人对待人民群众的态度:①“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②“情愿作野草,等着地下的火烧”,意思是愿把自己的一切贡献给革命事业。③他活着为了多数人更好地活。

(3)赏析“有的人/骑在人民头上:„呵,我多伟大!‟/有的人/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 一个“骑”字,深刻地揭露了反动统治者骄横的形象,凶暴的本质;“呵,我多伟大!”一句,生动形象地刻画了反动统治者的外强中干、自我吹嘘的丑态,这是对反动派进行有力的讽刺;对于鲁迅先生,则用“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俯下身子”一句把鲁迅精神表达得多么充分,把鲁迅的形象写得多么崇高,多么感人,多么形象。 (4)赏析“有的人/把名字刻入石头,想„不朽‟;/有的人/情愿作野草,等着地下的火烧。” “把名字刻入石头”的“刻入”一词,真是入木三分。反动统治者硬想留名“不朽”,认为“刻入石头”是万全之法,但事实上,他的名字比尸首“烂”得更早。这里的一个“烂”字,既道出了反动派恶贯满盈,又显示了人民的心愿和力量。“青青的野草”则给人以无限生机、无限活力、无限希望的感受和联想。“抬举得很高,很高”,表现了广大人民群众对鲁迅先生无限崇拜、无比爱戴的深厚感情。

(5)【学生思考】:如果将这一部分中的第一节改为“有的人/欺压老百姓;/有的人/为人民服务”,行不行? 【明确】:这是不行的。这样改,两种对立的人生观,两种对人民截然不同的态度表达得就不够形象。“骑在人民头上”这典型的动作,加上“我多伟大”这典型的语言,二者连接起来,非常形象地揭露了反动统治者的残暴无耻。“俯下身子”这典型的动作,加上“给人民当牛马”这贴切的比喻,准确、生动地刻画了鲁迅先生鞠躬尽瘁为人民的形象。“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这句诗实际上就是指鲁迅先生的诗“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板书】:

(二) 1.对人民的态度 “骑在人民头上”,作威作福 俯身“当牛马”,恭恭敬敬

2.不同表现

人生目的

影响

为自己,

“想不朽”

他活着,别人不能活 为革命,

愿牺牲社会

他活着,别人更好活 4.学习诗歌第三部分。 【学生活动】:(1)这一部分同样运用了对比的手法,请注意,这一部分又是从哪个角度进行对比的?

【明确】:是从人民群众对这两种人的不同态度进行对比的。

(2)赏析“骑在人民头上的/人民把他摔垮;/给人民作牛马的/人民永远记住他!” “骑”、“摔”、“ 垮”字分别说明什么?

【明确】:“骑”生动地表现了反动派欺压人民,作威作福的神态。而人民要推翻他们,打倒他们,便把仇恨和力量凝聚在一个“摔”字上,“垮”作为结果又形象地表现了反动派的可耻而又必然的下场。

(3)这部分的内容是如何进行对比的? 【明确】:每一节的前两句都写人民群众对反动统治者的态度:①“把他摔垮”,即打倒、推翻之意。②“名字比尸首烂得更早”,即被人民忘记,被人民唾弃。③“他们的下场可以看到”,即身败名裂、遗臭万年。

每一节的后两句都写人民群众对鲁迅这样的人的称颂:①“永远记住他”。②“到处是青青的野草”,即鲁迅精神到处被传颂,被延续。③“把他抬举得很高,很高”,表现了广大人民群众对鲁迅先生无比崇拜,无限爱戴的深厚感情。

(4)思考:为什么说“把名字刻入石头的/名字比尸首烂得更早”?“只要春风吹到的地方到处是青青的野草”,这两句诗又该如何理解? “春风”,“野草”各指什么?

【明确】:把名字刻入石头的人,是想流芳百世,实际上这种人活在世界上,灵魂早已死去,名字早已遗臭万年。

“熔岩一旦喷出,将烧尽一切野草,以及乔木,于是并且无可朽腐”,鲁迅以野草自比,为了荡涤旧社会的黑暗、腐朽,宁可牺牲自己的一切,一旦革命蓬勃发展起来,野草就会萌生,到处是一片碧绿。“刻入”和“烂”是讥讽、嘲笑,是对一心想流芳百世的反动派的鞭挞、讨伐;鲁迅以野草自比,“春风”、“到处”、“青青”这些感情色彩鲜明的词语,是作者为了荡涤旧社会的黑暗、腐朽,宁可牺牲自己的一切,并坚信,一旦革命蓬勃发展起来,野草就会萌生,到处是一片青绿。甘愿为革命献身的先驱者将会后继有人。这是对为人民奋斗一生的革命战士蓬勃生命力和精神不朽的热烈歌颂。

【板书】:

(三)不同结果

1.人民把他摔垮

2.名字“烂得更早”

3.“下场可以看到” 人民永远记住他

“到处是青青的野草”

“抬举得很高很高” 5.合作探究,品位佳品及对比手法。 (1)“有的人”究竟指哪些人呢?

每节诗的前两句都指反动统治者,他们虽然“活着”,却如行尸走肉,他们欺压百姓,下场可耻。每节诗的后两句都是指鲁迅以及像鲁迅这样的人,他们虽死犹生,永远活在人民心中,赢得人民的尊敬和歌颂。诗作的侧重点是歌颂鲁迅及像鲁迅一样的人。

(2)总结诗歌对比手法的运用。

对比是这首诗歌的主要写法。鲁迅先生的一生始终站在文化斗争的前列,他的伟大精神正是在这光明与黑暗的搏斗中形成的。采用对比的写法来赞颂他,非常符合斗争现实,同时也有较强的生活真实。诗的每一小节都用对比手法来写,每一节都是先反后正,这样使正反两方面的形象更加鲜明,使主题更加突出。

这种写作手法有什么作用?

这首诗的每一节一反一正对比,使正反面人物对立得更为鲜明,从而达到突出主题的作用: ①生死价值的对比。

在第l小节中,前一个“活着”指人还在社会上生活,“死了”是指其精神已死。后一个“死了”是指人已离开人世,“活着”是指其精神不死。反动统治者“活着”,不过是行尸走肉,毫无价值;革命者“死了”,却虽死犹生,精神永存。

②对待人民群众态度的对比。

第2~4小节的前两句都写反动统治者对待人民群众的态度:

A.骑在人民头上,作威作福;

B.不知羞耻地为自己歌功颂德,妄想“流芳万世”; C.残害人民,养肥自己。

诗的后两句都写像鲁迅这样的人对待人民群众的态度:

A.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

B.“情愿作野草,等着地下的火烧”,意思是愿把自己的一切贡献给革命事业;C.他活着为了多数人更好地活。

③人民群众对两种人态度的对比。

第5~7小节的前两句都写人民群众对反动统治者的态度: A.“把他摔垮”,即打倒、推翻之;

B.“名字比尸首烂得更早”,即被人民忘记,被人民唾弃; C.“他们的下场可以看到”,即身败名裂、遗臭万年。 诗的后两句都写人民群众对鲁迅这样人的称颂: A.“永远记住他”;

B“到处是青青的野草”,即鲁迅精神到处被传颂,被延续;

C.“把他抬举得很高,很高”,表现了广大人民群众对鲁迅先生无比崇拜,无限爱戴的深厚感情。

通过以上三种对比,反映了两个对立阶级不同的人生观,显示了人民群众强烈的爱与憎,从而很好地突出了诗的主题。

从以上分析中,我们能够看出,第一部分是全诗的总纲,

二、三部分就第一部分提出的感触最深的两点分别进行解说和深入开掘,形成了以赞颂鲁迅鞠躬尽瘁为人民的伟大精神的抒情主线。

(3)本诗的议论有何特点?

这首诗纪念鲁迅,主要不是介绍鲁迅的生平,追记鲁迅的业绩并作评价,而是对比讨论两种不同的人生意义和价值,特别提出如何对待人民群众的问题,从而提炼出深刻的哲理,启示读者,议论用语形象生动。

6.探讨本诗所蕴含的哲理。

这首诗之所以产生震撼人心的艺术力量,在人民群众中有广泛的影响,在于它包含着深刻的哲理。想一想,这一深刻的哲理是什么?

一切危害人民的人,必将被人民所唾弃;而做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则会得到人民永久的崇敬和怀念。

7.这首诗是为纪念鲁迅而作的,为什么以“有的人”为题?

因为诗人是“借着纪念鲁迅这样一个机会,用诗作为出口,抒发心中的积愤”(臧克家语)。诗中不仅歌颂了伟大的战士鲁迅,而且热情地赞颂了以鲁迅为代表的千千万万向着恶势力冲锋陷阵的革命战士的崇高精神。同时,也无情地揭露和批判了鲁迅的对立面——官僚地主阶级和一切骑在人民头上作威作福的反动派。诗中写的两种人,代表了两个阶级的斗争,从而深切地表达了人民群众对恶势力的无比憎恨,对以鲁迅为代表的革命先驱的崇敬和热爱。

8.主题思想。

这首诗热情赞颂了鲁迅先生甘愿“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情愿作野草,等着地下的火烧”的伟大精神;有力鞭笞了“骑在人民头上”,“他活着别人就不能活”的人;深刻地揭示了为了人民的人在人民中永生,与人民为敌的人必然灭亡的道理。

9.课后作业 (1)、你认为人应该怎样活着? (2)、搜集身边让你受感动的人和事,写一篇小作文。

六、教学反思

《有的人》这篇课文是1949年为纪念鲁迅逝世13周年而写的,因此副标题是“纪念鲁迅有感”。但是这首诗不只是单纯写对鲁迅的怀念,而是通过与鲁迅截然相反的“有的人”的对比,批判了那些骑在人民头上的统治者和压迫者,热情歌颂了鲁迅先生为人民无私奉献的可贵精神,号召人们做真正的有价值的人。本课的教学目标是:1.能有感情地朗诵诗歌,培养鲜明的爱憎感情,懂得为人民的人将获得永生,与人民为敌的人必然灭亡的道理。2.了解本文运用的对比手法,体会这种手法运用的好处。

教学之前我有些疑虑,如何让学生领悟到课文的深刻内涵,感情受到触动。最后我决定通过对比朗读去让学生感受两种完全不同的人的行为以及他们的不同的结果,从而进一步去感受鲁迅先生的爱憎和人生理想。最后引导孩子们联系实际说说什么样的人才是为人民的人,对于学生来说该如何去做。

教学中,简单的教学程序很快帮学生突破了难点,他们懂得了为了人民的人将永生,与人民为敌必然灭亡。他们进行了对比朗读,注重了朗读技巧。

语文学科,作为德育材料同样是丰富而生动的;因此我在教学活动中,决定充分发挥语文教材优势,适时的进行德育渗透。于是,有感情诵读了课文之后,我引导孩子们讨论:怎样做才叫为了人民?孩子们讨论得很热烈,最后举了不少例子加以说明。不可避免的,我们也遭遇了“中国式的道德尴尬”,他们用他们幼稚的眼睛发现了诸多的社会问题,谈到了当今社会一些为官不为民做主的事情,但是,这些当官的依然飞黄腾达。此时我不知道该如何向孩子们解释,也许是我过于孤陋寡闻,能说出的为民做主的官太少太少。最后我告诉孩子们,对别人要宽容,对自己要严厉。 语文课堂上也要进行德育渗透,如春风化雨,润物无声,比品德课上一味地道德传授的效果要好。如果语文课堂上只传授知识而忽视了德育,或者丢掉了教育最佳时机而盲目地空洞说教,则显得苍白而无力。教师就应该为孩子们的健康成长进行必要的引导,因此,教师应该时时关注孩子而设计教学。

七、教师个人介绍

省份:山东省

学校: 青州市庙子初级中学

姓名:刘兴红

职称:

二级教师

电话:

0536—3781047

电子邮件:qzmzlxh@163com 通讯地址:山东省青州市庙子初级中学

刘兴红

二级教师 大学本科学历。2000年参加工作,一直担任班主任工作。在工作中,教学态度认真,教风扎实,严格遵守学校的规章制度.每一节课都做到“有备而来”,每堂课都在课前做好充分的准备先后获教学能手、优秀教师称号。

教育工作,是一份常做常新、永无止境的工作。 一份春华,一份秋实,在教书育人的道路上我付出的是辛勤的汗水和真挚的泪水,但同时我也收获了充实与快乐。在以后的工作中我将一如既往用心去教诲我的学生,相信今日含苞欲放的花蕾,明日一定能盛开绚丽的花朵。

初中语文教案

初中语文教案

初中语文教案

初中语文教案

初中语文教案

初中语文教案

初中语文教案

初中语文教案

初中语文教案

有人说

初中语文有的人教案
《初中语文有的人教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