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经济学案例3

发布时间:2020-03-01 18:34:40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案例3

行政成本高出世界水平25% 委员疾呼“精官简政”

“我们的民官比已经高达26:1,令人担忧”,在分析其中原因时,任玉岭委员说:“一是干部提拔过快、过宽造成的。二是各级领导干部换得太快。我曾工作的某城市,5年换了5个书记、4个市长,新的书记上任后,便更换一批新领导。新官上来了,老的官又不能退休。精官方能简政,简政必须精官。”姜笑琴委员认为:“我国的行政成本不但远高于欧美发达国家,而且高出世界平均水平25%。居高不下的行政成本,不仅加大了财政负担,而且挤占了教科文卫、社会保障等公共服务资金,损害了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

“现有体制下,干部提拔的驱动力非常强,而约束力不足。有的干部为了提拔,不惜花公款买学历、制造虚假政绩。在这种能上不能下、能进不能出的体制下,机关中沉淀了一批‘只谋官,不谋事’的庸员。更为严重的是,庸官误事,加大了发展成本。”姜笑琴委员说。

讨论题目:

1.分析我国行政成本过高的原因。

2.如何改革我国的行政成本?

3.对于精官简政,你有什么高招?

4.你认为结构臃肿和膨胀的原因有哪些?

5.从财政的角度,分析我国官民比背后存在的问题。

答案:

1、我国行政成本偏高的原因分析,无论是与我国以前相比,还是与其它国家相比,我国行

政成本都偏高,我认为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1)行政价值观不正确。很多的行政人员“执政为民”的公仆意识淡化,首先考虑的不是人民的利益而是本地方、本部门和个人的利益,以权谋私、玩忽职守、循私舞弊、行贿受贿、铺张浪费等现象时有发生。据报道仅公款吃喝、公款出国、公车消费等三大6项每年就达到9000亿元。关于会议浪费、公务接待浪费、豪华办公楼等的事件媒体和杂志披露报道的很多,“26个老百姓养一个官员”、“公款吃喝一年吃掉一个三峡工程”等说法都反映了我国行政成本过高的现状。(2)我国行政机构设置不合理。主要表现为机构庞大、人员臃肿、政企不分、政社不分、部门职能交叉重复、人浮于事。由于机构设置过多,部门分工过细,造成职能交叉、互相扯皮、政出多门、关卡过多、工作效率低下的状况。政府管了许多不该管、也管不了的事情,耗费了大量的精力和资源,增加了管理成本。有的地方几个机关同时抓一项工作或主管同一个部门,彼此互不通气,各自为战。一些单位站在本位主义的立场上,既不主动理事,又想越权、揽权,权力向下扩张、延伸。仍有一些单位因人设事,设法成立“临时机构”,很多领导的家属亲戚等“吃空饷”,导致精减-膨胀-再精减-再膨胀的恶性循环,人员膨胀的结果导致行政管理成本增大。(3)人事制度存在缺陷。我国政府对行政官员的绩效考核是一个包括德能勤绩、素质能力、群众组织关系在内的综合性范畴,行政成本只是一个次要要素。并且在经济增长目标的驱使下,现行干部人事制度对地方官员绩效的评估往往主要看GDP和地方财政的增长率,至于付出多少成本,尤其是支付了多少公共财政资金,则缺乏考量,这样一种责任机制、评估机制,必然会在某种程度上淡化对行政低成本的诉求。(4)行政决策的科学化不够。行政决策的科学性不高,透明度不够,从而造成一些地方盲目发展。一届领导换一种发展思路,不切实际地摒弃“老班子”的做法,盲目地上“新”项目,做“新”文章,求“新”发展,大搞“政绩工程”,结果什么也没有改变,只是增加了财政开支,增加了群众的负担。有些地方为了招商引资,斥巨资搞各种文化节,但却得不到多大的成效。决策失误导致了财政的巨额损失,造成了行政成本的过度浪费。(5)行政管理手段落后,没有充分利用资源。很多行政单位的现代化办公设施比较齐全先进,但没有很好地利用网络资源,网络大部分时间不是用来办公,而是用作娱乐,比如上班期间上网打游戏、聊天等,比较散漫,造成行政效率低下,从而增加了行政成本。(6)财务预算体制存在不足。预算与编制处于一种颠倒状态,不是编制服从预算,而是预算服从编制,预算编制方法不科学,缺乏依据,尤其是财政支出项目未形成一个科学合理的标准,弹性空间较大乃至全国政府机关连接在一起,使政务信息、政务文件、规章制度、自然信息、动态要闻、管理制度等各种资源真正地实现共享,提高信息资源的利用率。电子政务实施以后,由于行政系统办公自动化技术的普遍应用,使大量以往必须由手工作业的工作,可以在一种全新的网络状态下进行,从而可以有效降低行政管理成本。(6)增强预算刚性约束,限制外留资金分配。首先,要对公共财政经费的支出范围作出明确的界定,对财政预算的数额要作出刚性的规定。对变更预算增加财政支出的项目应进入法定程序进行审批,坚决纠正手中握有资金权力的人随意批拨财政资金的现象。其次要加强对预算外资金的监督。加强对预算资金和预算外资金的管理,需严格执行《预算法》及其他财政法规,充分发挥预算的刚性作用,减少分配的随意性,增强预算的约束力。特别要严禁预算盘子之外留出大笔资金暗箱操作随意支配。再次是要完善我国的政府采购制度,降低采购成本,节约财政支出,强化财政监督,提高资金的利用效益,从而控制和降低行政成本。

2、问题的关键不在于要不要精简,而在于怎样精简。要彻底摆脱“精简-膨胀”循环怪圈,必须清楚地认识到机构改革不仅仅是撤消、合并,增减行政机构和工作人员以控制行政机关规模,它更是一种着眼于实现行政权力结构合理化、科学分配机关内部各层次、各部门之间权力的“质”性改革。只有认识到这一点,才能真正实现改革的根本目的。 3.完善人力资源管理体制,制定严格的用人制度 有了优化、稳定、廉洁、高素质的行政人员队伍,才能更好地行使行政权力,提高行政效率,履行国家的管理职能。政府组织要具有高素质的人才和合理人才结构,应以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理论和技术为指导,建立灵活高效的人力资源

管理体系,实施标准化管理并严格按照人力资源规划合理配置人员,建立完善的选拔机制、培训机制、激励机制、考核机制等,按需设岗,以事定职,以职定人,以责定薪,做到人尽其才;害怕职位竞争而录用平庸之辈是导致效率低下的主要原因。因此,选拔人才要建立在公正、合理、科学的基础上,做到能者上、庸者下,不拘一格选拔人才。 4.建立完善的法律机制和监督体系 我国已经逐步由人治的方式转变到法治的方式,依法行政已经成为治国之道。然而,我国历来存在着讲人情、讲关系,法律出现空白点,无法可依、执法软化的现象得不到根本的改观,这就为帕金森现象提供了发生作用的催化剂。我国要完全实现法治还需要走很长一段路。目前,在我国某些地方,官员以权力压制百姓或者以金钱利诱,强迫其在民主选举中弄虚作假,从而严重破坏了我国民主选举,腐败官员更为猖獗。因此,一定要加快完善法律制度;要加强监督制度体系的建设,特别要加强民主监督,缺乏监督就会出现滥用权力的现象;加强教育以提高人民的政治觉悟,使其能够自觉抵制违反民意的现象,把人民满意、能够体现民意的干部选拔出来,代表人民意志行使国家权力。帕金森定律揭示了机构庞杂、冗员增多、效率低下的症结所在,是行政效率增长的对抗性力量,但是,它并不可怕。要使帕金森定律在我国社会发展过程中失灵,我们必须结合我国现实情况,以法律保障为基础,转变观念,积极推进机构改革,理顺中央和地方、政府内部的各种职权关系;优化沟通渠道,使信息传递更加准确、迅速;提高行政人员素质与觉悟,真正做到“在其位谋其职”;提高行政效率的观念,如建立服务型政府等。我们相信,有了能力信心及行动,就能走出帕金森定律的怪圈,建立一个高效、廉洁的政府。

3、我国的一些组织机关机构臃肿,冗员过多,正是“帕金森现象”的反映。全国政协委员、国务院参事任玉岭指出:“目前,全国吃财政饭的总人数已高达4000多万人,另外,还有500万人依赖于政府的权力实行自收自支。我们的民官比已经高达26:1,与清末的911:1相比,高出35倍。即使是同改革开放初期的67:1和10年前的40:1相比,吃皇粮者占总人口的比例攀升之快,令人堪忧!” 据报载,一位现任温州市苍南县龙港镇的领导十年前在龙港镇工作过,到县政府机关转了一圈后,又来到这里。他搞不明白的是,十年前的那些办、所今天全部变成了分局,现在局下面有科,科下面还有股,股下面才是办事员。开会的时候“一屋子的局长”,办事的时候却根本指挥不动。这就是管理体制上存在的问题,其结果是出现了许多异状。还以我国乡镇为例,乡镇是中国最低一级的行政权力机构。但普遍出现了乡镇内机构林立、人满为患的状况。不仅如此,许多乡镇近年来耗费大量资金进行办公设施建设,有的还修起了大广场或豪华的办公楼。从1998年开始,中国开展了乡镇撤并、精简机构工作。截至目前,全国已有25个省份基本完成乡镇撤并工作,乡镇总数由撤并前的46400多个减少到3900多个。如此臃肿的机构和人员,配置不合理,人力资源浪费严重,使得我们国家的管理体制长期以来政企不分,责权不明,谁都负责而最终是谁都不负责,而下属机构、企业便往往在这种责权不明的互相推诿中贻误商机,成为市场竞争中最大的受害者。

4、由于过去长期实行计划经济体制,行政管理者很少去计算投入产出比,更没去考虑资源配置的合理性,总体和各部门之间的资源配置也不尽合理,缺乏总体协调、总体筹划。因此,学历层次不高,专业结构不合理,适用性人才不足,人才素质不高,紧缺人才难找等经典的“帕金森定律”现象仍然屡见不鲜。“帕金森现象”蔓延成一种社会病,一种严重的官僚主义。公共机构膨胀,一些庸才充斥着一些部门或单位,而那些德才兼备、扎根基层、埋头苦干者的干部得不到重用。同时,曲意奉承、唯官唯上的歪风愈益泛滥,毒化社会风气,使那些吹捧能手、送礼巧手左右逢源、备受青睐,最终挫伤了干部群众的积极性。另外也会导致机构改革一波三折,出现“膨胀失调——紧缩调整——再膨胀失调——再紧缩调整”的反复。这都是追求部门利益化过程中必然出现的机构膨胀。人员、职位及机构的不断增加,使分工愈加繁复,职能交叉不清,办事环节增多,新增的人员机构还要揽权争利,反过来又促进机

构膨胀,形成恶性循环,致使行政工作效率持续降低。 从直觉上,给人造成“官多为患”印象的,还有很多现实的原因。其一,政府部门的布局不合理,东一个、西一个,窗口单位不集中,似乎到处是政府机构;其二,政府的公共服务质量不高,不仅群众亲身感到政府“门难进,脸难看”,官员太多、人浮于事的新闻报道也时常见诸大众传媒;其三,政府特权太盛,官车到处都是,三公消费惊人,楼堂会所遍地开花,也给群众造成了“官多”的印象。

5、相对于中国大陆13亿多人口的社会管理,无论是绝对数量的近700万公务员,还是5000万左右的财政供养人员,放到世界范围内,或许还能算“官”之最。但是,我国的政府规模确实存在结构性与功能性的问题。在结构性方面,做经济工作的官员、政工及党群干部和用于后勤的自我服务官员,多了一点;从事社会保障和社会服务的官员、从事公共治安的官员,少了一点。在功能性方面,坚持“官本位”、强调“权利归属”的领导和副职官员多了一点;坚持“民本位”,科学规范环节程序的服务型、真正当“兵”干事的人少了一点。

因此,面对“官多为患”的指责,仅仅拿出绝对数量,说服力还是不够的。尤其是,在目前改革的氛围中,解决“官多为患”,精兵简政更有必要,但首要的是解决“公权自肥”、“公权自我消费”的问题,“减员”虽说也应尽快提上日程,但官权太重、转换职能、合理配置、提高效率等问题相对更紧迫一些。

旅游经济学 3

发展经济学3

经济学读书笔记 3

政府经济学案例

公共经济学案例

西方经济学复习资料。3

西方经济学复习资料3

公共经济学案例分析

宏观经济学案例分析

技术经济学案例答案

经济学案例3
《经济学案例3.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