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2《劳动经济学》案例分析题

发布时间:2020-03-04 00:41:37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劳动经济学》案例分析题

1、材料:美国联邦最低工资立法的影响P1-2

相关问题:最低工资标准立法要考虑的问题

参考答案:

答:

一、最低工资就是工人维持生存和延续后代所必须的生活费用的价格。其构成主要包括三个部分:1)维持工人自身生存所必须的生活资料费用;2)延续工人后代所必须的生活费用;3)一定的教育和训练费用。

二、用命令或法律来规定工资和福利的高低,“最低工资法”是世界上最典型的法定福利。最低工资法普遍得到了各国政府的青睐,但是从美国联邦最低工资立法后,南部地区无缝针织行业发生的变化我们可以看到,在最低工资标准立法的时候要考虑到如下问题:

(1)统一的最低工资标准会对劳动力密集的地区产生较深刻影响,使得劳动力资源在不平衡的地区间重新分配。例如,美国北部的工资比较高,而且劳动力不密集,所以提高最低工资对成本的影响小;但南部劳动力密集,确定了法定最低工资,使得成本大增,企业竞争力削弱。南部地区的企业就会想方设法降低劳动力成本,在最低工资法实施的头两年,南部的就业量降低了5.5%。

(2)工资是由劳动力的需求决定的,法定的最低工资要适应市场,及时作出调整。当人为规定的最低工资高于劳动力市场上的均衡工资,可能就会减少对劳动力的需求,结果是失业人数反而增加。

(3)可能鼓励资本替代劳动,企业会更有积极性采用节省劳动力的新技术。从案例看出,在最低工资法生效的头两年,更先进的生产设备——变频移印图案编织机器逐步代替旧的手工移印图案编织机器,全自动的机器使用增长了10%。

(4)最低工资法可能带来熟练劳动力替代非熟练劳动力,并导致就业中的种族歧视或性别歧视,使得非熟练劳动力处于更艰难的就业状况。

(5)可能有许多事实上拿最低工资的工人如学徒工、临时工、兼职工人、家庭仆人等未被包括在最低工资法内,最低工资法就无法保障到这部分人的利益。

(6)企业是否真正执行最低工资法也是个实践中的难题。

三、在我国,最低工资是指“劳动者在法定工作时间内提供了正常劳动义务的前提下,其所在企业应支付的最低工资报酬。”最低工资的确定实行政府、工会、企业三方代表民主协商的原则。在国务院劳动行政部门指导下,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劳动行政部门会同工会、企业家协会研究确定,并向当地工商业联合会、财政、民政、统计等部咨询。

从2004年3月1日起,我国新的《最低工资规定》开始实施。该《规定》适用范围不仅包括企业,还包括民办非企业单位、有雇工的个体工商户和与之形成劳动关系的劳动者,以及国家机关、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与之建立劳动合同关系的劳动者。《规定》指出,劳动者在依法享受带薪年休假、探亲假等国家法定的休假期间视为提供了正常劳动,用人单位必须依法应支付的不得低于最低工资标准的劳动报酬。新的《规定》一方面强调了要在全国范围内制定并执行最低工资标准,另外也体现出了灵活性,如各地的最低工资标准可以因地而异,最低工资标准至少每两年调整一次。对于违反规定的,劳动保障部门将责令用人单位按所欠工资的最高5倍支付劳动者赔偿金。最低工资标准还分为月最低工资标准和小时最低工资标准两种形式,以适应不同的就业人群。 如果由发达国家倡导,制定全球统一的劳动力标准,将对包括中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带来极大的负面影响。现在,中国积极推进《最低工资标准》和其他劳动保障措施,就可以防止我们在没有任何准备的情况下突然被拖入所谓的国际惯例之中。

**测算最低工资标准的方法有8种:1)比重法;2)恩格尔系数法;3)累加法;4)超必需品剔除法;5)平均数法;6)生活状况分析法;7)分类综合计算法;8)经济计量分析法。

2、材料:中国城市女性就业历程P 7—8

相关问题:妇女就业率上升的原因

参考答案:

答:

一、女性就业率问题,实际上也属于劳动力参与率的问题,劳动力参与率是指经济活动人口数占(劳动力资源总数)的比例。

影响劳动力参与率的因素错综复杂,各因素对劳动力参与率的影响程度、影响方向也不一样,即使是同样的 1

因素,对不同的劳动力供给决策主体,其发挥作用的 程度和方向也不一致。一般来说,影响劳动力参与率的因素包括以下几方面:

1)教育制度与教育供给规模;

2)工资政策及工资关系;

3)工资水平;

4)个人非劳动收入;

5)居民家庭生产率的变化;

6)社会保障制度;

7)宏观经济状况;

8)其他因素。

二、根据影响劳动参与率的因素可分析到,我国城市女性就业率上升的原因有:

1)政府重视宣传教育,使全社会认识妇女就业的重要性。国家政府针对就业妇女自身的观念差异,家庭的阻力,社会的偏见等问题不断深入进行宣传教育,宣传男女平等观念,宣传妇女就业与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有必然联系的观念,从而促进妇女的就业提高。

2)不断完善就业管理机制,为妇女就业大开方便之门。政府职能部门要根据妇女的特点,采取多层次分流和多元化安臵,积极发展第三产业,扩大妇女就业的渠道。健全职业介绍所,为妇女就业牵线搭桥、提供信息,同时也鼓励和引导妇女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求,走自主就业,竞争就业的路子

3)经济的迅速发展和发展中的市场经济为妇女就业提供大量岗位和施展才干的机会。

3)受教育机会增大、受教育层次提高,以及各类职业培训使妇女就业提高竞争能力。

三、在经济结构调整后,妇女就业很关键的一点从过去一味追求“铁饭碗”、“终身制”的观念中解放出来,转变过去那种“等、靠、要”的观念。要面对现实,积极想办法,找门路,把需要和可能结合起来,寻找适合自己的岗位和工作,要乐于到外资企业、私营企业去工作。同时也要摒弃相互攀比思想,不要认为自己和别人同时参加工作,人家有一份比较体面的工作,自己没有更好的工作就不去上班,在择业上一定要根据自身的条件和现实情况,。只有这样不断转变就业观念,城市女性在产业结构调整后,才能重新转向新的工作岗位再就业。

3、材料:民工荒:中国经济结构性改革的契机P9-15

相关问题:劳动力流动率的问题

参考答案:?

答:

一、一向被认为廉价劳动力接近于“无限供给”的中国,却令人意外地发生大范围“民工荒”,这是中国经济目前面临的深刻的结构性问题。“民工荒”的出现反映普通劳动力的短缺 :

1)“民工荒”反映的是整体短缺而非仅熟练工短缺,是全面而非局部地区和行业的现象 。

2)“民工荒”反映各地对外出务工农民的需求持续增加。

3)“民工荒”反映外出务工农民供给出现瓶颈 。

二、从案例分析得出,出现“民工荒”主要有如下原因:

1)工资待遇长期徘徊,缺乏吸引力。

2)用工不规范,劳动条件差,劳工权益缺乏保障。

3)企业用工迅速扩张,如深圳对外来劳动力的需求近3年来,每年增长10%。

4)经济增长模式面临变革是企业用工短缺的深层原因。长期以来,部分沿海地区主要依靠技术含量低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实现经济高速增长,企业只赚一点“人工钱”,靠压低工资、减少改善劳动条件的必要投入实现低成本,企业利润空间狭小,无力提高工资。

5)政府对农业加大政策扶持和农产品价格上涨刺激了农民返乡种粮的积极性。

三、根据劳动经济学的原理分析,“民工荒”反映出劳动力流动率的影响因素。

劳动力流动率是指

劳动力流动率的影响因素有:

四、因此,要想缓解“民工荒”,本人认为可行的办法有:

1)提高民工待遇,尊重民工价值,保障劳工基本的权益和福利。

2)加强农民工的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劳动生产率。

3)劳动密集型产业要引进技术要素,政府要起引导作用。

4)切实改善劳动力市场环境,保证劳动力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我国要实行集约型的经济发展战略,必须提高劳动者素质。高素质劳动力意味着高工资、高福利、高产出,意味着劳动力资源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材料:大学毕业生与高中毕业生之间的工资差距与大学入学率的变化 P19-21

相关问题:就业与就学决策影响了劳动参与决策

疑问:( 1)教育与就业参与率关系;2)教育的投资与收益的关系?

参考答案:

一、在生命周期中,人们首先面对的重要选择是就学还是就业。随着社会、经济与教育的发展,在人们对教育的支付能力(包括直接支付与机会成本)提高的同时,教育能够吸纳更多的求学者,再加上人们对教育、知识、人力资本投资收益等方面认识的发展,选择就业的年龄出现了抽后推移的倾向。这种倾向可以通过不同年龄组劳动力参与率的变化和大学入学率的变化显示出来。就业年龄向后推移是有条件的:1)这种推移是有极限的。2)学历教育的发展要受到社会、经济发展的制约。

二、人们对于教育进行投资,有助于经济发展,甚至是长期经济增长的关键。西方的人力资本理论认为,研究经济增长问题,既要考虑传统的有形的物质资本,也要考虑人力资本,人力资本是指人们花费在教育、健康、训练、移民、和信息取得开支所成的资本。西方经济发展的实践已经证明,人力资本投资的收益率要高于物质资本的收益率。因为人力资本是人格化的知识和技术,经济发展依赖于技术和科学知识的进步,所以经济发展依赖于人力资本的积累。教育是人力资本中的一种主要形式,所以教育投资,即在教育上花钱,即被认为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助动器。

三、正是由于国家的提倡,人们在经济生活水平提高的同时又看到对高等教育投资,能极大地提高一个人的收入,家长对子女成才的期望不断提升等非经济因素推动大学入学率上升。另一方面,把大学教育当作消费看待时,与其他消费需要相同,家庭收入和相对价格的变化会对人们参与大学教育的愿望造成影响。入学率的提高是在大学教育从免费到收费,并且收费逐渐达到较高水平的环境下形成的。

四、教育发展是劳动参与率的一个重要的影响因素。从理论上来说,增加一个受教育劳动年龄人口,就等量地减少一个劳动供给。随着知识和技能的发展在一国经济中越来越重要,劳动年龄人口中的受教育者的比例会越来越升高,这也是经济发展水平提高的一个重要表现。在我国的城镇受教育者的比例升高表现在两方面:一是青年人接受高等教育的人数和比例进一步提高;二是接受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的人也越来越多。高等教育的发展以及对青年人低技能劳动者和失业者的教育和职业培训,既能够提高劳动者的素质又能够有效地降低劳动参与率从而缓解就业压力。

4、材料:湖南:隐性失业现象不容忽视P23-24

相关问题:什么是隐性失业?

参考答案:

失业是隐性还是显性的,是从失业表现形式的角度对失业类型所做的划分。所谓隐性失业,是指经济部门中丰承着边际生产率等于或小于零的现象。尽管这种失业不以社会上存在失业人口的形式表现出来,但这种失业实质已存在社会上却看不到,应有的失业人口被隐藏到企业内或土地上去了。

隐性失业的特征:1)表面上就业。从表面上年过些劳动者并没有与生产资料相分离,但实际上是生产中的富余人员。从经营者的角度说,他们是冗员。2)无法准确识别。这类失业人员只能从对就业人口总体状态所进行的考察中确定它的存在,测量出它的程度,而不能从个别劳动者的状态中考察出来。

5、材料:中国的人口流动现状P24-25

相关问题:劳动力流动的条件

参考答案:

劳动力要流动,必须依赖一下几个条件:

1)、劳动力的个人所有权。劳动力能够自主决定或自由支配自己的劳动,不受政策等非经济方面因素的限制,比如城市居住权或人事制度和政策方面的限制。如果劳动力的选择有许多制度或政策上的限制,那么劳动力的自

由选择和流动就不可能或非常困难。

2)、导致劳动力流动方面的原因很多,但最主要的是经济上的原因。不同区域和工作之间存在着诸如就业机会、就业条件以及收入报酬等方面所构成的经济福利方面的差异,这种差异是导致劳动力流动的主要原因。

3)、社会对劳动者就业给予充分的自主权。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和企业只是给劳动者提供就业机会,劳动者必须通过竞争才能真正获得工作职位,这就对劳动力形成一种压力,使其在某一特定劳动力市场求职时,或因竞争失败,或因不满现状,从而产生了一种强烈的流动愿望。

4)、社会分工所造成的劳动技巧和工作能力的专门化。市场经济条件下,劳动力和生产资料相分离,劳动分工和专业化,劳动者不能独立自主地决定做什么、如何去做和做到什么程度。这就使劳动者失去对自身劳动的控制,从而成为迫使劳动力流动的社会强制因素。

7、单位夫妻不能离职,如此防止人才流失不高明P25-26

相关问题:影响劳动力流动的主要因素

参考答案:

影响劳动力流动的因素很多,有社会历史因素,也有文化因素,但是对劳动力市场中劳动力的流动影响最大的因素还是经济因素。经济因素是通过以下各种因素发挥作用的。经济因素是通过以下各种因素发挥作用的。

1) 年龄:研究表明,年龄是劳动力流动的一个主要影响因素。在其他和要件相同的情况下,年龄越大,

流动行为越少。之所以如此,可能是出于以下几方面的考虑。①年龄越大者收回投资的年限越短;

②年龄较大的人往往拥有较多的人力资本;年龄较大者流动成本高于年轻人。

2) 家庭:劳动力流动成本会随家庭规模的扩大而成倍增加。许多经验研究发现:①未婚比已婚更易流

动;②妻子就业阻碍着流动;③妻子就业时间越长,家庭越不易流动;④有学龄儿童的家庭不易流

动。

3) 教育:教育是同一年龄群体内部影响流动性大小的重要因素。统计结果发现,受过大学及以上教育

的劳动力市场可能是地区性的或是全国性的。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学历越高,越有可能流动。

4) 流动的距离:劳动力流动的可能性与流动的距离成反方向变动。统计结果表明,随着流动成本的上

升,流动的劳动力数量会随之下降。①距离越远,可能流动的劳动力获得工作的机会的信息越有限;

②流动的实际距离越远,流动费用及流动后的探望亲友和家属的交通费用、流动的心理成本都会越

多。

5) 失业率:根据人力资本原理,失业率高的地区,通过劳动者向外地流动,将使流动者的净收益增加。

①有失业者存在的家庭比其他家庭更有可能流动;②地区的失业率与劳动力流出成正相关关系。不

过,在年龄较大、学历较浅或失业补贴和其他转移性收入相对较高的情况下,这种流出并不如想象

的那样多。

6) 职业许可制度:有些职业要有职业许可证才能开业,而许可程度由地方政府及有关专门机构控制,

这也对这些职业的劳动力在地区间和职业间的流动有一些限制。

7) 国家和地方政策将影响劳动力的流动:①高个人所得税将阻止劳动力的流动;②政府花费在服务上

的人均费用状况将促进流动;③政府吸引新行业的政策会导致特定地区劳动力的较大里流动。

8) 国际环境:流入地的语言、政治压迫和战争常常是导致国际间劳动力流动的主要因素。

9) 工会:由于能够代表工人呼吁改善工作条件,所以工会将减少劳动力的自愿流出,从而影响劳动力

的流动。

10) 流入地的环境质量和气象状况:流入地环境质量优良、气象状况好将促进劳动力的流入。

以上各项因素虽各不相同,但都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即它们都通过影响劳动力流动的预期收益或预期成本,最终影响流动的净现值。

8、国农村劳动力转移途径的再思考P26-32

相关问题:

参考答案:

任何国家在工业化、城镇化、现代化的过程中都不可避免地要经历农村劳动力的转移过程。中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农业劳动力的转移,是在国家经济体制改革的大背景下进行的。 中国农村劳动力转移不仅是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而且关系到现代化的重大问题,形成了自己的特色。1)阶段性鲜明。从改革开放到20世纪80年代末,中国农村劳动力的转移途径主要是“离土不离乡”,农民充分利用原有农村生活设施,进镇从事工商业活动,即首先在本地寻找非农就业机会。因此这一时期乡镇企业得到了长足的发展。20世纪90年代初,“离土又离乡”的转移途径占了主流。一方面是乡镇企业发展趋于规范化,吸纳劳动力能减弱;另一方面,城市就业引入竞争机制,劳动力市场允许农村劳动力参与竞争,困扰农民进城的制度障碍日益弱化。2)速度快。照1978-2000年农业的转移速度,中国农业劳动力再过45年将降到10%左右。到那时中国将实现农业现代化。

9、上大学合算的吗?P34-41

相关问题:

1、教育投资的成本和收益有哪些?

2、教育投资、收益的特点?

参考答案:

教育投资可分为宏观和微观两种,宏观教育投资是指一个国家的政府和其他部门、团体、组织花费在国民教育上的支出;微观教育投资是指家庭或个人花费在教育上的支出。一下从微观方面进行讨论。

(1)教育投资的成本:大学教育人力资本投资费用包括直接成本与间接成本两大部分:1)直接成本:又称现时的成本,它包括支付学杂费、书本费即其他一些费用,但不应包括全部的住宿和伙食等费用,原因是即使不上大学或不在学校登记注册也会发生这些费用,但直接成本中应包括那些任何超出不上大学的生活费用。2)间接成本:又称有机成本,是指高中毕业就参加工作所获得的、大学生如果不上大学而直接参加工作也同样能够获得的收入。

(2)教育投资的收益:教育投资收益是一种未来的收益,在微观上表现为家庭或个人的货币收入增加、福利状况和工作条件的改善、生活质量的提高。此外,还有一些非货币性收益,如社会地位或声誉的提高、拥有较大的职业机动性以及精神生活更加充实等。

教育投资的特点:(教育投资属于人力资本投资):1)投资收益的广泛性;2)投资收益取得的迟效性与长期性;3)投资收益的多方面性。

10、材料:我国劳动力市场存在歧视现象吗?P43-50

相关问题:劳动力市场存在歧视现象的概念、类型

参考答案:

概念:歧视是一个带有明显贬义的词汇,它意味着对待个人或由个人组成的某个团体不仅是不公正的而且是不公平的。劳动力市场上歧视是指那些具有相同能力、教育。培训和经历并最终表现出相同的劳动力生产率的劳动者,由于一些非经济的个人特征引起的在就业、职业选择、晋升、工资水平、接受培训等方面受到的不公平待遇。这里所指的非经济个人特征,主要是指种族、性别、肤色、年龄、家庭背景、民族传统、宗教、身体素质和原有国籍等。

类型:

1) 工资收入的歧视:指从事相同工作的员工,一部分人由于非经济个人特征而导致所获得工资收入低

于另一部分人。

2) 就业歧视:指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甚至部分劳动力供给者具有更好的劳动力供给条件,但是

由于这部分劳动力个人的非经济特征而遭到雇主的拒绝,因而承受着不适应的失业比重。

3) 职业歧视:指劳动力市场上,某些劳动力即使完全有胜任能力,却因非经济的个人特征而导致被限

制或禁止进入某些职业,或者被排挤到同一职业中的过低档次的位臵上。

4) 人力资本投资歧视:指某些劳动力因非经济个人特征导致较少获得能够提高劳动生产率的正规教育、

在职培训以及较好的健康照顾等的机会。

前三者因为是人们进入劳动力市场以后遇到的歧视而被称为后市场歧视,或当前市场歧视和直接市场歧视。最后一种出现在人们求职之前,被称为前市场歧视,或称过去市场歧视或间接市场歧视。

11、材料:最低工资方面的新发现P52-

53相关问题:最低工资的相关问题

参考答案:

1、最低工资的概念:最低工资是国家为保证维持劳动力再生产的最低需要,以一定的立法程序规定的,用

人单位对在正常时间内从事劳动的劳动者的必须支付的最低限度的劳动报酬,支付给劳动者的工资不得低于规定的标准。最低工资标准一般以法律或法规的形式颁布。

2、最低工资标准的确定:最低工资标准又称最低工资率,是指国家依法规定的单位劳动时间的最低工资数

额。

1970年第54届国际劳工大会通过的第131号公约《特别参照发展中国家情况确定最低工资建议书》列举了在决定最低工资水平时要考虑的因素有:1)工人及其家庭的必须品,需要考虑该国的一般工资水平、生活费、社会保障津贴以及该社会阶层的相应生活标准;2)经济因素,包括经济发展的要求、生产率水平、获得和维持高水平就业的需要。

我国《劳动法》第49条规定,确定和调整最低工资标准时,应当综合参考下列因素:1)劳动者本人及平均瞻养人口的最低生活费用;2)社会平均工资水平;3)劳动生产率;4)就业状况;5)地区之间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

12、材料:广东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厅P54-61

相关问题:

1、劳动关系利益冲突与协调?

2、最低劳动标准控制?

参考答案:

1、利益冲突型与利益一体型的劳动关系

按照政治经济学的研究方法观察劳动关系,依据劳动关系赖以生存的基础和所体现的生产关系的

性质的不同而对劳动关系所做的系统分析和概括。其主导观点为阶级斗争的观点,并将劳动关系划分为两种类型,分别为利益冲突型的劳动关系和利益一体型的劳动关系。

1) 利益冲突型劳动关系:是一种传统型的劳动关系,劳动关系双方存在着根本的利益冲突,一方为雇

佣劳动者,一方是资本的所有者,劳动关系在冲突、斗争、妥协中维持和发展。劳动关系双方利益调整的途径分别为:①通过社会革命的形式彻底改变劳动关系的性质;②建立一种灵活控制结构,如“科学管理”方式,用“胡萝卜加大棒”的方法及各种形式的“责任自治”的方法以保障资本的利益。

2) 利益一体型的劳动关系:其基本精神是劳动关系双方的利益一体论,其理论基础是生产资料的公有

制。由于生产资料公有制的建立,劳动者个人的利益、企业的利益包含在国家的利益之中,劳动者的利益由国家赖代表。劳动关系双方利益的调整和处理由国家各项劳动行政管理制度的实施来保障。这种劳动关系是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存在的劳动关系的主要形态。

2、利益一体化的劳动关系

这种劳动关系类型划分的基础在于生产要素的合作论。劳动关系存在于企业组织内部,企业虽然由不同的人组成,存在雇员与雇主之分,但他们都是生产要素的供给者,有着共同的价值观、利益和目标,企业是一个整体。利益一体化的劳动关系实际上体现了两个内涵:其一是对企业内部矛盾的态度,企业内的矛盾是一种摩擦,而不是实质性的利益冲突。其二是对工会组织的态度,企业雇主可以接受工会在劳动力市场存在的事实,但在企业内部行使管理经营决策权的时候,则是在排斥工会的影响。

利益一体化的劳动关系主要存在于亚洲一些国家,如日本、韩国等。

3、利益协调劳动关系

利益协调劳动关系是基于多元化观点对劳动关系运行和利益调整的理论概括。多元化的观点认为,在企业组织内部,存在着相对离散的权利和权威,存在着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从而在企业内部存在着种种矛盾;矛盾的存在是合理的,同时也是可以协调的,协调的途径是集体协商或集体交涉,从而达成双方共同遵守的规则。而工会的存在根本不会造成企业内部的矛盾,工会只是有组织地、持续地并且是负责地反映雇员的利益,即使没有工会组织,这些利益矛盾也会存在于企业之中。

利益协调型劳动关系的运行同时也是现代劳动法原则的具体体现,是基于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契约自由、财产神圣不可侵犯的原则为基础构建的。

案例分析题2

劳动合同法案例分析题

劳动保障案例分析题

安徽自考00164劳动经济学近年案例分析题汇总

劳动合同法案例分析题(推荐)

公开选拔考试案例分析题2

劳动和社会保障法案例分析题

案例分析题 6劳动关系管理

案例分析题

案例分析题

2《劳动经济学》案例分析题
《2《劳动经济学》案例分析题.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