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有效的历史教学

发布时间:2020-03-03 15:36:32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有效的历史教学-----2013年暑期历史培训心得体会

“什么才是有效的历史教学?实现有效的历史教学,应该首先关注哪方面的问题?”这个话题曾在2007年的国家级刊物《中学历史教学参考》上进行过广泛的征文,本人在从事教学工作的实践中,也不断地在探讨、摸索。下面就借着本次学习所提供的机会谈一谈本人的鄙陋之见。

有位教育家说过;“教学的艺术全在于如何恰当地提出问题和如何引导学生思考表述。”历史课堂教学中艺术化的提问,正好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发展学生的思维,获得能力,发展智力,培养良好的品德和健全的人格,所以设计艺术化的提问是符合新课程基本理念的一种教学方法。同时,新课程标准的颁布,对传统的历史课堂提问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一) 要有针对性地设置问题

新课程的理念告诉我们,教材并非是学生一定要掌握的知识,教材的根本特征已经是“范例性”,即把教材看作是引导学生认知发展、生活学习、人格建构的一种范例,教材只是学生发展的“文化中介”,是师生进行对话的“话题”,教师课堂提问的目的不是为了记住“话题”本身,而是为了通过以话题为中介进行交往,促进学生认识、分析、理解事物并进行反思、批判、建构。 例如关于隋朝大运河的作用,传统的问法是隋朝大运河的建成有何重要意义?这种教学提问总是把提问的针对性集中在课本知识上。这样的提问确立了教材和教师的绝对权威性,限制了学生自己对事物的反思批判。这种远离生活情境“学科中心”或“学术中心”的提问观与新课程的教育观相差甚远。如果这个问题换成这样的问:“隋朝大运河的修建对后来的社会发展究竟是好事还是坏事呢?”这种提问方法体现了教材只是“范例性”的新观念,所针对的并不仅仅是知识的本身,而是针对学生认识、分析、理解事物的思维过程,针对的不是结果,而是过程。教学提问不只是传授知识,而是通过师生之间直接性的对话,取得心灵的沟通,实现双方主体性的建构与发展。

(二)问题的设置要有启发性

学生新课程标准强调一定要克服重知识、轻能力的弊端。因为历史教育的关键并不仅仅在于让学生了解多少知识,更重要的是通过历史的学习,使学生养成正确的历史思维习惯,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从而为学生人格、个性的健康发展和学习能力的挖掘提供了坚实的基础。所以,提问一定要能启发学生的思维。那么如何培养学生高层次的思维能力呢?

第一,多角度提问,培养发散性思维能力。新课程标准要求历史老师要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观察和思考历史问题,以利于学生的探究式学习,锻炼学生发散性思维。如在学习明清经济发展时,我没有直接问明清时社会经济状况如何,而是从另一个角度设计了一个问题:明朝末年,广东学子从广州出发沿内河赴京赶考,沿途经过哪些地方?会看到明末社会的哪些情况?要求展开合理想象,讲述旅途见闻。这个问题使学生的思维情绪明显高涨,学会积极思维所学过的内容,从秦始皇的灵渠到隋朝的大运河等等。最后会得出结论:经过路线是沿珠江经漓江,过灵渠,入湘水,进洞庭,至武昌,再沿长江而下到南京,最后由大运河北上到北京。沿途会看到江浙的蚕桑等繁荣的商品经济,南方的水稻、北方的玉米,棉花、甘蔗已推广到全国,手工作坊发达,有许多宦官在进行特务活动,随意逮捕百姓等。这样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得到了有效的锻炼。

第二,比较性提问,培养比较思维能力。比较是历史思维的一种重要方式,比较可分为求同和求异两种形式。求同是找出历史发展的普遍性,求异是找出历史发展的特殊性。这两种形式的比较都能使学生的思维得到训练。例如在教学宋元时期的科技成就时,我曾经设计了一个比较型的问题:鲁迅在《电的利弊》中说:“外国用火药制造子弹御敌,中国却用它制爆竹敬神;外国用罗盘针航海,中国却用它看风水;外国用鸦片医病,中国却拿来当饭吃。”请你谈谈宋元时期的三大发明在东西方的不同遭遇说明了什么?请你从经济、政治、思想、社会环境加以比较说明。这样学生会根据所学知识,经过独立思考,同伴合作,还可以回去查阅资料等方式去解决这个问题。这样比较不但使学生对中西方差别有更深刻的体会,更重要的是使学生比较思维得到训练。 第三,综合性提问,培养聚合思维能力。综合水平的提问,不仅需要学生的记忆力,还需要分析、对比、归纳和概括的能力,所以这类提问最能培养学生的聚合思维能力。如在学生学习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我曾经设计了一个综合性的问题:清代史学家赵翼曾说:“开元之治,几乎家给人足,而一杨贵妃足以败之。”假如有一天杨贵妃突然醒来,得知后世对她的评价后,她感到委屈。她感到唐朝由盛转衰不是她一个人的责任。如果她今天在这时,会怎么诉说委屈呢?这个思考题课本上没有现成答案,但这个有趣的情景一出现时,促进了学生积极的情感体验和深层次的认知参与,学生在置疑的活跃状态中,自己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综合学生观点,认为唐朝衰退的原因主要是:(1)唐玄宗暮气沉沉,不理朝政,一心只想纵欲享乐;(2)唐玄宗重用奸唐人奸诈的李林甫、杨国忠,使唐朝政治更加腐败与黑暗;(3)唐朝中期以后,租庸调制和府兵制逐渐被破坏,为了加强边境防卫而设置的边镇节度使势力不断发展,终于形成藩镇割据之势,最终酿成了安史之乱;(4)天宝年间,贪官污吏肆意搜刮,租税十分繁重,阶级矛盾尖锐。当然杨贵妃也有一定的过错:因为对她的宠爱,使唐玄宗更加昏庸。因她引起的裙带关系使杨国忠踏上仕途等,但这些绝对不是主要原因。教师在课堂教学时应经常设计一些没有现成答案的综合性问题,只要创设好历史情境,引起学生求知的兴趣,这样能提高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思维得到了训练。

(三)问题的设置要有时代性

新课程标准还有一个重要特点,是体现时代性。新教材所选择的是对现实社会具有一定影响或借鉴意义,并有利于历史与现实紧密联系的历史知识,加强教科书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的联系。要站在时代的高度对历史问题赋予新领悟和阐释,使学生面对现实社会和生活问题时能够以史为鉴,通过历史更好地认识现实,通过现实加深对历史的理解。形成正确历史意识和历史感。

所以历史课堂提问也要有时代特点,能很好地为现实社会服务。例如,我在上《隋朝的大运河》一课时,提出了这样一个思考题:隋朝以前长安城为什么长期成为中国的政治中心,而在唐之后,几乎不再作为政治中心?从中给今天的经济建设有什么启示?这个问题很有时代性,原来长安城的兴衰与关中地区的生态环境的变迁有着密切的关系。我国在发展经济的同时,一定要协调好人口、资源、环境之间的关系,注意可持续发展。想到北京的沙尘暴和唐朝时的长安有惊人的历史相似之处。如果不加强环境综合治理,北京有可能会和长安一样,丧失作为国都的条件。历史敲响了警钟。所以历史提问一定要有时代性,把握现实世界中人类面临的最主要问题,在对历史的解释中让学生预见社会和个人的未来任务,使学生在历史学习中懂得各种可能性和应承担的责任。

(四)问题的设置要有趣味性 新课程标准特别强调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习惯的重要前提之一,没有兴趣就没有真正的学习,因此新课程标准要求历史课程无论是在知识的呈现方式,内容的选择,学生独立思考并做出结论、问题的设置、教学活动建议、课型选择等方面,最大限度地促进学生思维的活跃,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培养学生对知识的渴求与兴趣。提问,作为历史教学中一种重要的方法,也需要具有趣味性,维持学生浓厚的兴趣。

首先,教师可采用形象语言创设新情境,增加提问的趣味性。如在学习明清时期的经济发展时,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题目:在某个朝代的一个冬天晚上,北方的一个家庭里,一家人正围着煤炉烤火。其中一个老人正在抽烟,一个孩子烤番薯吃,一个中年人正在吃大米饭,三人身上都穿着新棉袄。请问这种生活情景最早出现在什么朝代?你的根据是什么?对这样的提问学生颇有兴趣。如果这样问:原产美洲的烟草、番薯在什么朝代传入中国?这样的提问对学生来说是索然无味。

其次,教师用趣味性的知识提问,学生也会以愉悦心情去积极思考。例如在学习明清经济发展时,传统的导入提问是:“清朝时期最强盛是在哪一段时间?这时经济发展体现在哪里?”而我引用了法国启蒙思想家伏尔泰的一句话:“中国是举世最美、最古老、最广大、人口最多而治理得最好的国家,请问伏尔泰所说的中国是指哪一个历史时期?(康乾盛世时代),这个时期经济发展确实能体现中国是世界上最好的国家?可见,同样一个问题,用不同的方式提问,所达到的效果是不一样的。所以历史教师一定要改进提问的方法,为学生营造一个兴趣盎然的良好环境,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历史有效教学心得体会

历史课堂有效教学案例

有效历史教学的体会

历史有效课堂教学

历史有效教学的理论学习心得体会

有效德育渗透升华历史教学

有效的问题式历史教学

历史有效教学的行动策略

历史学科“有效教学”课题实施方案

一种有效的历史教学活动

有效的历史教学
《有效的历史教学.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