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其他范文

设计有效教学(精选多篇)

发布时间:2020-06-06 08:37:09 来源:其他范文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推荐第1篇:有效教学教学设计

教 案

审核人签字: 学校名称:糜杆桥西河小学 课程名称:语 文 内容主题:《尊敬普通人》 教材版本:北师大版 教师姓名:王亚杰

内容简介

本文以一个世纪老人的百年乐理,感悟到一个极其简单但又不易做到的做人道理,应当尊敬普通人。

我的思路是课前让学生阅读课文五步法:读—划—写——记——练让学生养成学会读书的习惯。在读中发现不懂的问题。然后课 篇二:如何进行有效的教学设计?

“我们教师的专业发展是什么?如何构建有效的教学设计?所谓教学设计,简单地说,就是指教育实践工作者(主要指教师)为达成一定的教学目标,对教学活动进行的系统规划、安排与决策。具体说来,教学设计是指教师以现代教学理论为基础,依据教学对象的特点和教师自己的教学观念、经验、风格,运用系统的观点与方法,分析教学中的问题和需要,确定教学目标,建立解决问题的步骤,合理组合和安排各种教学要素,为优化教学效果而制定实施方案的系统的计划过程。”这一番精辟的教学理论出自上海市特级教师,优秀的小学语文教研员高永娟老师精彩纷呈的《教师的专业发展与有效教学》讲座,我有幸聆听,受益匪浅。基础教育改革的实施,使我们教师的教学生活发生了根本变化,其中一个重要变化就是要求教师做到学科素养高,研究能力强,敬业精神佳的科研型教师人才。结合自己平日的教学实践如何做好课前教学设计?作为一名在一线教学的小学语文老师,我也想谈谈我的科研领域里对小学语文教学设计的一些浅见。

一、教学设计应具备新的教学观念:

1、要树立让学生乐学的观念。乐学的效果是非常明显的。有人说乐学可以常使精神力量有余,有人创造的“乐学法”可提高学习效率5倍。乐学靠教师的“激励、唤醒、鼓舞”,靠教师巧妙的教学设计,这些设计包括教学过程中学生主体地位的设计,融洽合作的师生关系的设计,课堂教学情境的设计,尤其应该重视语文活动设计。

2、要树立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观念。具体的说,基本的语文素养应该包括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交际能力、使用工具书的能力、学习能力,以及文化修养、品德情操等方面。语文教学的设计要在提高学生的基本语文素养上下工夫。

3、要树立大语文观。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语文教学必须与生活相联系。要努力使学生体验到学习语文与自己的生活息息相通,激发他们学习语文的积极性。

4、要树立“教是为了指导学生学”,指导学生发现、探究的观念。语文学习的过程是学生自学、自求、自悟、自得的过程,这个过程就是学生主动学的过

程。没有学生自己的主动性,学生最终将什么也学不到。课堂教学的着眼点应该是“指导学生学”,这样学生才会学。那么,教师要不要讲?当然要讲,但一般要少讲,按照叶圣陶先生的说法,教师的讲,是讲学生读不懂或领会不深的地方,是指点路径,是引导。

5、要树立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的观念,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语文学习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需求。学生是否主动、是否探究,主要表现在是否思考,是否思考主要表现在是否能提出问题或是否有自己的看法。在合作学习中,我们要十分关注学生与学生之间是否互相依靠;是否面对面的学习交往;是否具有一定的交往能力和自我管理能力。教学设计应有助于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的形成。

二、教学设计的基本流程

1、教材的研读。新课程中教材是知识的载体,对它的价值和内涵的发掘,是进行教学设计的前提。教材研读的过程也是教师与教材对话的过程,只有把教材把握好了(包括朗读课文)才能和学生交流。教师对教材的研读,主要包括以下内容:了解作者写作意图,正确理解文本的主旨;把握准训练点,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拓展和延伸,形成富有个性化教学设计。特级教师钱梦龙谈他备课的方法时说:“每次备课,我总要把课文一遍遍地读,反反复复地想。有的课文语言优美,声情并茂;有的课文说理严密,逻辑性强。我就采取不同的读法来评析、鉴赏、品味,直到确实品出了味儿,读出了心得,才进一步考虑教什么和怎么教。由于这些心得都来自亲身的阅读体会,课文也早已烂熟于心,因此教学中常有得心应手、左右逢源的快感,还不时带点激情。”可见,教师只有与教材拉近距离,与之亲和,与其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接近,产生共振共鸣,才能进行富有创意的教学设计。

2、学情的分析。奥苏伯尔在《教育心理学:认知观》的扉页上写道:“影响学习的惟一最重要的因素,就是学习者已经知道了什么,要探明这一点,并应据此进行教学。”一个班级的学生学习状态、纪律、思维、参与程度情况是不同的,学生已有经验和现有水平也不相同,我们要找出大部分学生已有知识、生活经验与课程目标的差异,来制定我们的预期的教学策略。就几个班里的学情而言,也是不可能相同的,有的班级活跃,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有的班级学习纪律差一些。我们都要制定出各班的预期教学策略。我们在面向全体的同时,也要关注学

生个性化学习。给一些学生个性创造的机会。新课程要求教师充分发掘自己的知识与教材与学生的最佳结合,找到“授人以渔”的最佳方式。

3、目标的制定。教学目标是预期的学生学习结果,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完成的任务。在以前我们一些教师为了省事或许不太写,习惯于抄教学参考书上的,在新课程里就不行了。教材只是一个载体,《新课程标准》才是依据。对《新课程标准》要求的一定要贯彻好,而且是教学设计的要点、重点。对《新课程标准》要求以外的,教师就可以根据教学设计的需要,增补或删节,重组教材,进行创造性教学。制定教学目标要注意五点:一是目标适应学生特点、已有经验和发展需求;二是符合学与教的原理,并体现一定层次性;三是以学生的兴趣要求为指导,而非教师的要求;四是应涉及各个学习领域,尽可能培养学生的思维水平与技能;五是要反映学生学习结果。

4、情境的设置。语文教学中的情境设置,是指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将生活情境与教学情境进行链接,从而创设一种能调动学生生活积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课堂情境。这就要求教师设定现实的情境,汲取学生切身的生活体验,与学生展开直接的、面对面的对话,这样,学生才会习得富于真情实感的、能动的、有活力的知识,学生的人格才会真正得到陶冶。

5、活动的设计。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地指出:“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评价方式的设计,都应有助于这种学习方式的形成。”由此可见,活动设计要站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高度,以生为本,以学定教,自主、合作、探究式的语文学习活动是活动设计的重点。叶圣陶先生说过:“教师当然需要,却尤其宜致于导。导者,多方设法,使学生能自求得之。”教师何时指导,何时参与,如何小结,学生如何分组学习,怎样讨论,学习汇报采用什么形式等,都应该作出具体设计,充分体现为学生的学习服务的原则。

6、作业的设计。新课程标准提出:“教师要精心设计作业,要有启发性,分量要适当,不要让学生机械抄写,以利于减轻学生负担。”因此,教师在进行作业设计时,要转变观念,不再将作业窄化为检验学生语文知识掌握情况的惟一手段,而应该细思量巧设计,探究内容的开放和整合,强调过程的合作和实践,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注重形式的创新和趣味,更加贴近学生生活和社会实际。

作业设计也要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自主应当成为小学生语文作业设计的重要原则。作业的设计和布置也可一改以往的命令式、强制式,给学生留有自主选择的空间,发挥学生学习语文的主动性。学生可以自主选择作业的数量和完成方法,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使不同层次、不同水平的学生都能体会到成功的乐趣。

三、教学设计应注意的问题

1、正确处理主导与主体的关系。从某种意义上说教师与学生都是课堂教学的主体,而教师应该是主体的“首席”,那么“首席”的作用在于“主导”。主导表现在教材内容的选择、教学目标制定、教学流程的安排、教学过程的点拨、突发事件的处理等。学生的主体表现在对问题的探究、对方法的讨论、对知识的积累、对情感的表达等。在教学过程中,没有了教师的主导,也体现不了学生的主体。那种“以学生为主体”的放任自流的课堂要不得。因此教学设计不可忽视教师的主导作用。

2、正确处理课内与拓展的关系。所谓“课内”指的是教材所呈现的教学内容,学生在解读教材时,仅凭教材的内容,有的不能很好的理解,这就需要借助课外知识加以弥补。另外教材中有价值的问题,也应该向课外延伸拓展。正所谓“课内打基础,课外求发展”。但是拓展不能远离教学目标,拓展内容应该是有利对课内问题的解决和语文素养的形成。那种偏离了语文学习,而把拓展放在与语文学习无关的其他方面都是不合适的。

总之,完成小学语文教学设计,是教师不断总结和积累教学经验的过程,也是教师提高文化科学知识和语文能力的过程。如通过钻研小学语文教学大纲和熟悉语文教材,确定教学目标,理清教学思路的过程,会转化为教师教学活动的指导思想及必要的知识;通过研究教学目标的落实,教学内容的重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适合学生接受能力,促进学生发展,实现教学目标的途径和方法,从而会提高教师本身的思想水平、知识水平和教学能力。这些让我潜心教育,为成为一名研究型教师,我努力着,践行着??篇三:如何进行有效的课堂教学设计

如何进行有效的课堂教学设计? 传统课堂教学模式过分注重知识的机械传授,教师是“布道者”,而新的课堂教学模式必须是一个让学生获得知识与培养技能同步进行的过程,教师最重要的使命将不再是传授知识,而是创设来自生活的教学情境,并相信学生的学习能力,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营造一个民主、和谐、宽容的课堂氛围。

1、在教学目标设计上:严格依据课程标准,认真研究教材和学生情况,全面整合和落实“三维目标”。

教师在具体制定三维目标时,这三维目标可以分别制定,但在具体运用实现过程中却是互相交融渗透、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当然,三维目标在具体课中分布和地位也是不同的,有的课知识性强些,有的课教育性比较强,但不管什么课,教师教学设计时对“能力”方面一定要切实关注和重视,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则尽可能挖掘和升华。

2、在教学内容设计上:教学内容设计包括教学内容的选择、组织、呈现方式,重难点的确定及处理,知识的构建,课内外练习材料的选择等。

(1)教学内容的选择

①要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对象选择教学内容。

②要注意选择“策略性知识”,即关于如何学习的知识、探究性的知识,以便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使学生学会,而且会学。

③所选取的教学内容应体现科学性、基础性、发展性、可接受性、时代性、多功能性

(2)教学内容的组织、呈现方式

(3)重难点突破

要在对教学内容完整准确理清、把握的基础上,把重难点设计成一

个个可以解决的问题,使教学重点和难点问题化,即通过问题来解决重点和难点。当然,在设计教学问题时,一定注意科学性、挑战性、开放性、思考性、层次性、引导性。

(4)知识的构建。知识构建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每一框题的知识内容都是相对独立的,当然框题之间的知识是有联系的。可以通过画树状图,也可以通过列提纲等方法对知识进行总结,在不违背科学性、逻辑性的前提下,可以鼓励学生大胆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去构建。

(5)训练题的精选。经典训练是对课堂教学知识的巩固。选题必须是精细准确,现在的参考资料、各种的测试题漫天飞,良莠不齐,教师要精挑细选,选择质量高有代表性的题型,题型多样。必须依照知识、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来选题,必须覆盖本框的重点和难点。

3、在教学形式设计上: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教师教学方式科学化、合理化、多样化

在新课程教学中,我们在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时,主要采取了“情境问题探究”教学模式来达成新课标 “三维统一”的要求,该模式旨在借助情境,围绕主题,层层设问,促进师生相互交流意见,突出学习过程的互动性和探究性的特点,让学生在既定环境下将自身投入到一定的环境中去,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培养学生自主获得知识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4、在教学总结上:理性思考,善于反思

教学反思,就是指教师对自己已完成的教学实践活动有目的地进行审视,做出理性思考,并用以指导日后的教学。教学反思之所以必要,是因为任何教学设计,都有“纸上谈兵”、“理论脱离实际”之嫌。教学设计和“原生态课堂”往往是不能完全统

一、甚至是大相径庭的。因为课堂是动态的。这就需要我们在课后从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教学行 为、学习有效性等方面,全面地总结和反思教与学的得与失。因此可以说,在新课程改革的潮流中,没有反思的教学设计是不完整、不科学、不合理的设计,从此层意义上讲,反思教学也是课堂教学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加以重视。 篇四:有效教学设计

遵义市小学数学教师骨干教师培训讲稿

有效教学设计

遵义市丰乐小学 张建国

一、什么是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是指教育实践工作者以各种学习和教学理论为基础,依据教学对象的特点和自己的教学理念、风格、运用系统的观点和方法,遵循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对教学活动进行的系统规划、安排与决策。

一位优秀教师曾经对教学设计的过程做出了形象的描述:你希望你的学生去哪里(教学目标),你的学生现在在哪里(教学起点),怎么到达(教学过程),是否到达了(目标达成评价)。

一般认为,教学设计的基本内容包括:教学内容分析、学生情况分析、教学目标制定、教学活动设计、教学评价设计。其中,确定教学目标是教学设计的核心,而教学内容分析、学生情况分析则是制定教学目标的基本依据。

设定教学目标时要关注远期目标和近期目标的结合——放眼长远,站得高些方能看得远。有很多老师在教学设计时很关注每节课的教学目标,对远期目标重视不足。在教学中放眼长远,学生会获得更“高”的发展。关注近期目标的同时,关注远期目标可以使数学课更为厚重。

教学内容分析要关注数学本质,整体把握数学内容——将数学学通透些,数学才会更简单。

教学活动的设计——给学生多一些空间,学生才会施展数学能力。 教师的教学设计既包括对一节课的设计,也包括综合性教学活动的设计。教师的教学设计在关注教学目标的同时,要关注有利于引发学生的观察、思考、探究,有利于启迪学生的智慧。

二、教学设计的意义

课堂教学是实现教育目的、提高学生素质的最基本的途径,有效地教学设计是教学成功的基础条件。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发展,课堂教学已经取得了很多明显的成绩,教师普遍认为学生思维更活跃了。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在关注教学目标、关注学生参与、关注课堂效益和质量上,做了许多创造性的劳动。但仍然还存在一些问题,比如: ? 现在的学生与过去的学生有很多不同,面对学生的变化,教学中的变化不足以跟进; ? 一些教师的教学目标全面而空泛,在教学中过程与方法游离,使得教学目标落实不够; ? 一些教师热心新课程下多种教学方法的使用但经常会流于形式,有形式无实质; ? 教学评价不能有效地导向与激励学生的数学学习; ? 教师不能对教学积极地改进与调控; ? 数学的本质是根,教师在关注教学手段、形式的同时,有时会忽视数学的本质。

而教师也希望通过教学设计的交流,解决自己的一些疑惑, 比如: ? 教学有度,不易把握,通过教学研究者或骨干教师对教学设计的评价,可以使教师更有底气地把握教学之度,基本形成大家的共识; ? 不同的教师有不同的教学设计习惯,这些习惯是否可行,通过交流可以发现教师教学习惯中的长与短,利于教师扬长避短; ? 有时教师对自己的教学设计不太满意,要改进教学设计,就可以通过借鉴他人的教学设计,改进自己的教学设计; ? 教师在教学中经常会遇到学生学习不顺畅,出现问题的局面,教师不明其中原委,通过他人对教学设计的评价,可以帮助设计者解疑释惑。

因此,更加科学地进行教学设计可以对更好地开展数学教学提供一定帮助。

三、教学设计与教案

教案是教育科学领域的一个基本概念,又叫课时计划,是以课时为单元设计的具体教学方案,是教学中的重要环节。教案的基本组成部分是教学进程,内含教学理念、教学活动安排,教学方法的具体应用和各种组成部分的时间分配等。

教案是“课堂、教师、教材”为中心的教学思想的体现,它的核心目的就是教师怎样讲好教学内容。教案的编写很重视对学生进行封闭式的知识传授和技能训练,强调教师的主导地位,却常常忽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这样的后果是便于学生的知识增长,而不利于他们的能力培养。

教学设计则是“运用现代学习与教学心理学、传播学、教学媒体论等相关的理论与技术,来分析教学中的问题和需要、设计解决方法、试行解决方法,评价试行结果,并在评价基础上改进设计的一个系统工程”。也就是说,教学设计是教师在一定的教学理论指导下,充分利用现有的条件,创造性地安排教学程序,选择和确定教学措施,高质量高效益地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标的具体的教学实施方案。

教学设计不仅重视教师的教,更重视学生的学,怎样使学生学得更好,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是教学设计的指导思想,所以对学习者进行特征分析是教学设计不可缺少的步骤,体现了现代教学理论的鲜明性。它强调教师地位和学生主体地位的辨证统一,注重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教学设计非常重视对现有媒体的设计和充分利用,以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和学习效果,少数教师围绕媒体而展开课堂教学的设计活动。教学设计也非常重视教学目的和教学评价的设计,因而从传播学的角度上看,制定教学目标和实施

评价教学系统分别具有前瞻和反馈的作用,是教学信息传播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以上分析比较.不难看出教案作为经验科学的产物仍需进一步理论化,特别是现代教育思想和现代教育媒体的日渐介入,对教案的编写工作产生巨大的冲击力。教学设计虽然有了自己的理论框架,但还需要在教育实践中充实和完善。由于二者既有相同点又有明显区别,而且二者都要在教育实践中得以发展,所以很可能在不久的教育实践中会走上相互融合的道路,完全有理由相信拥有现代教学设计思想的教案会有着更加令人满意的教学效果。

四、新课程下的教学设计理念

(1)数学化设计理念

什么是数学化?什么是数学化设计理念? 人们运用数学的方法观察现实世界,分析研究各种具体现象,并加以组织整理,发现其规律,这个过程就是数学化。数学的产生与发展本身就是一个数学化的过程,人们从手指或石块的集合形成数的概念,从测量、绘画形成图形的概念,这也是数学化。

我们在进行教学设计的时候,要将现实的以及在现实之上抽象出来的各种层次的“数学现实”世界,进行数学地处理,用数学化的意识去进行教学的设计,这种设计理念就是数学化设计理念。

新课程标准强调的数学学习的基本理念之一是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要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这种数学大众化的教育思想,要求我们在教学设计的时候要力求做到“生活问题数学化”。

好的教师,善于选用学生身边的人、学生身边的事、学生熟悉的物来进行数学化设计。 [案例1]“分数应用题的整理复习” 片段

师:谁能告诉老师,我们班男生、女生各有多少? 生:我们班有男生35人,女生30人。

师:根据这两条信息,你们想到什么,

生:男生人数是女生的7/6。

生:女生人数是男生的6/7。

师:根据以上四条信息,你们能不能选取其中两条,提出一个问题?组合成一道分数应用题呢?试试看。

教师利用学生熟悉的班级男生与女生人数,引导学生去提问,去组合条件编写题目,从而将生活中的问题不知不觉地数学化了,这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与积极情感,也培养了学生数学应用与数学化的意识。 [案例2]“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乘法”(四年级上册49页) 原题的内容是“李叔叔从某城市乘火车去北京用了12小时,火车1小时行145千米。该城市到北京有多少千米?” 与学生的生活太远,可能觉

得枯燥无味。于是,我们学校有位教师上公开课这样改了题目,上课伊始,就让学生猜测教室里桶装矿泉水有多少千克水?(生:19千克)接着问:如果我们班一天喝一桶水,一年(365)天要喝多少千克水? 虽说都是“三位数乘两位数”的应用题,但是由于学生们对来源于生活的素材感兴趣,所以他们感觉不难而且有趣,同时体现了课程综合化要求,使学生受到了节约用水的教育。这样,把教材中缺少生活气息的题材改编成了学生感兴趣的、活生生的题目,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生活中,让学生发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从而提高了学生用数学思想来看待实际问题的能力。 [案例3]三年级上册“有余数的除法”教学后

教师设计了这样一道延伸练习题“联欢会上,小明按照3个红气球、2个黄气球、1个绿气球的顺序把气球串起来装饰教室。你知道第16个气球是什么颜色的吗?”题目一出有的同学就开始画的画、算的算??然后教师再把数字改大,让画的学生不易操作,从而达到知识的内化提升。通过开联欢会,能与数学联系起来,与数学的除法、余数等联系起来,这是谁能事前想到的呢?也正是通过这种现实生活的活动,通过活动与数学的巧妙联系,让学生感受并体验到数学化,体验到生活中处处充满数学,生活需要数学。 (2)问题化设计理念

在教学设计的时候,如果始终将数学的教与学置于各种奇妙的富于思考的问题情境之中,这种设计就是很好地贯穿了问题化设计理念。提出问题是思维活动的出发点,对于数学知识的学习,如果教师能善于把课堂教学设计成一个又一个生动有趣却又富于思考的问题,那么学生就会真正地处于一种积极的思考状态。按照建构主义的观点,学习不是由教师把知识简单地传递给学生,而是由学生自己建构的过程,数学知识的获得,只有经过学生自己的思考之后,才能内化到自己的知识结构系统之中。因此,传统的教学,只把知识介绍给学生,把学生当成仓库,教师代替学生的思考,教师把思考过后的东西展示给学生,这是现代教学设计过程中都不允许的。我们的教学设计,要处处体现问题化理念,问题化理念的根本目的,就是让学生用脑想数学,用脑积极地思考数学或与之有关的问题。 [案例4]六年级上册教学完“圆的周长”后。 怎样围面积最大

张大伯家院子里有一个长4米、宽2米用栅栏围成的长方形羊圈。他买来20只羊,可是羊圈嫌小,因为每只羊占地面积大约是1平方米。怎么办呢?你能帮张大伯出个主意吗? 生:去买些栅栏。

师:是个主意,要买多少呢? 学生动笔算起来。片刻?? 生1:2x10=20(平方米),(2+10)x2=20(米)就可以了。

生2:不对,4x5=20(平方米),(4+5)x2-(4+2)x2=6(米)。所以,再买6米栅栏就可以了。

生3:只要围成的长方形面积是20平方米就行,用新长方形周长减去原来

长方形周长就是要买栅栏的米数。(我在一旁微笑着点点头。学生更来劲了) 生4:还要考虑成本呢! 当然是买的栅栏越少越好。

生5:不一定围成长方形。说不定不买栅栏也可以。

师:是个大胆的猜测。不买栅栏又怎么办呢?(学生独立思考,一会儿挥笔演算,一会儿握笔沉思。)再有学生要发言时,我让他们先后在小组内交流,后大组汇报。

生1:我们组认为不买栅栏就不能把20只羊全赶进去。现在长方形的面积是8平方米,因为周长相等的长方形和正方形,正方形面积大。栅栏长(4+2)x 2=12(米),设计成正方形面积就是(12÷4)×(12÷4)=9(平方米),离20平方米差得远呢!( 下面应和的声音不少。)

生2:我们组也认为不行,周长相等的情况下,围成圆形的面积最大。我们设计圆形,比正方形还大一些呢! 先求出半径是12÷3.14÷2≈ 1.9(米),不过面积也只有11.3(平方米),而20只羊至少要设计出20平方米的羊圈才行。

生3:我突然想到了,张大伯家不是有院子吗?可以靠墙围。我家的鸡场就是这样的。说着,这位学生跑到黑板前面画了一张示意图,这一建议得到全班同学的赞同。

师:是个好主意!能把我们的数学学习与实际的生活联系起来想,真不简单!那大家想用他的方法试试吗? 各小组埋头讨论,分头演算起来,

大约7-8分钟后,各小组举子汇报交流。

生1:我们想,周长相等,圆面积最大。现在借助一面墙,可以设计长方形形和半圆等,应该是半圆面积最大。所以我们计算出了半圆约是22.65平方米,羊都能赶进去了。

师:根据你们的推理、计算,羊的确都能赶进去了,羊圈的问题终于解决了。

(3)活动化设计理念 在进行小学数学教学设计时,如果我们能将静态的教学内容,通过我们的创造,将其设计成动态的过程;将传统的“老师讲,学生听”设计成老师与学生的互动;将传统意义上的“学生除了做题还是做题”的“纸笔方式”创造性地设计成学生动手操作方式。凡是形如以上的以及其他的更多的将教学设计成“动脑思考与动手操作并用、学生与老师互动”的设计思想,我们认为这就是贯穿了活动化的教学设计理念。 现今,在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中,“技能”、“探究”、“合作”、“交流”、“体验”、“创造”、“经历过程”等词语几乎处处可见,这些词语的出现,给了我们强烈的信息就是,我们的数学教学再不能是老师讲学生听的这种传统方式了。 我们的数学教学应该更多地让学生“动”起来,并且尽可能地让学生多“动”起来,因此我们在教学设计时,要将数学教学设计成让“学生尽可能地要动,尽可能性地要多动”。

推荐第2篇:有效教学设计

结合《虎门销烟》案例,谈谈语文课堂教学环节的有效设计

.

近来对于“有效教学”的研究论文热切多的多了起来。“有效教学”是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的有效教学。关于有效教学,仁者互见,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 的学习质量,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全过程,让每一位学生的潜能在有限的40分钟课堂教学时间里得到最大限度地开发,最大容量的获 取真正理解的有效知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从而提升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一、善用教材,采取因材施教的教学方法

教材只是为教师提供一个思路、一个模式.新课程倡导教师对教材进行创造性的处理,运用教学机智进行反思性教学,提升教学情境的适应性和教学实践的合理性.如《虎门销烟》的有效精心设计 (

一、)初读课文,了解内容

1、导语:同学们,在一百七十多年前,发生了一件长中国人民志气,灭洋人威风的历史事件,那就是——虎门销烟。(板书课题)

2、通过预习课文,你知道了什么?(回答可能是一些点位上的答案,如百姓十分兴奋,对销烟很拥护;销烟的步骤;销烟的意义等。)

3、再让学生将这些点位上的知识和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连起来说说文章的主要内容。

(课文记叙了1839年6月3日林则徐在虎门海滩,将收缴的近两万箱鸦片当众销毁的壮观场面,虎门销烟这一壮举大长了中国人民的志气,大灭了外国侵略者的威风。)

(二)、直奔主题,提纲挈领

1、课文对虎门销烟这一历史事件是怎么评价的呢?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找到这句话,并勾画出来。

2、生快速浏览课文,思考,勾画。

3、生读,出示“这一壮举,长了中国人民的志气,灭了外国侵略者的威风。

4、质疑:同学们真会读书!针对这句话,你有什么问题吗?(为什么称这是“壮举”?为什么说“长了中国人民的志气,灭了外国侵略者的威风”?)

过渡:问题提得真好!这个问题就是本课的重点。 因此,教师在备课时,一定要准确把握教材的科学体系和逻辑结构,把握教材的重点内容和非重点内容,把握教材的难点和疑点.然后对教学内容进行教学重组和整合,选取更好的内容对教材进行深加工,结合教材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求新求奇.在我们的课堂教学中,教学的方式要尽量多一些,活一些.讲述、读书、讨论等形式交替进行,千方百计地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到有新意.有新意才能让学生兴奋起来,才会让学生感觉到学习过程的美妙,就好像步入百花盛开的花园到处能够闻到鲜花的清香.教师要想方设法使每一堂课充满新意.比如:讲童话故事时,可以让学生演一演;讲到诗歌,可以在教室开展诗歌朗诵会;泛读课文时,可以夹杂着录音及录像等.这种教学方法会让学生产生无穷的乐趣,从而引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二、重视学习过程,,提倡讨论交流的学习方式 细读品味,探究问题

你从哪些地方体会到这是“壮举”?

1、请孩子们带着问题读课文,在文中去勾画语句,寻找问题答案。(学习小组内交流)。

2、自读自悟,小组交流

3、汇报交流。

刚才孩子们读得认真,说得精彩。为什么说虎门销烟这一事件是“壮举”呢?你从哪些地方体会到这是“壮举”?我们来交流大家的学习成果。要求:生先读相关语句,再谈体会。

①虎门销烟是谁亲自督战的?(出示林则徐像)谁能来给我们介绍一下林则徐?(根据收集的资料或预习谈)

②让我们亲自去感受林则徐督战的销烟场面。请同学们看插图,你看到了些什么?说说你眼中的销烟场面。(注意引导学生言之有物、言之有序。如:人们光着膀子干得热火朝天,有的正扛着装鸦片的箱子走向池边;有的正将箱子里的鸦片往池子里倒;有的手持长竿使劲将鸦片往下按……白色的烟雾四处弥漫,他们个个脸上都是笑意盈盈,销毁了鸦片,他们心里多高兴啊!)

你能用一个词来概括这一场面吗?

(热火朝天、兴高采烈、挥汗如雨、群情振奋、烟雾缭绕、惊心动魄等) 大家自由读课文第五自然段。勾画你从哪些词句中感受到了销烟场面的壮观?

过渡:这样销毁鸦片仅仅是一天吗?(不是,销毁了二十三天)二十三天销毁了多少箱鸦片?(近两万箱)是啊,二十三天!这收缴来的近两万箱黑色的鸦片在池子里翻来滚去,那一团团白色的烟雾蒸腾、弥漫虎门滩整整二十三天!老百姓欢呼雀跃整整二十三天!近两万箱销毁的鸦片全部被卷入咆哮的大海!

孩子们,这销毁的仅仅是鸦片吗?(不是)那是什么?(是外国侵略者的威风)你从哪里知道的?

②看到如此大快人心的壮观场面,那些贩卖鸦片的外国商人是如何表现的? 学生抓住“震惊”、“恭恭敬敬”、“摘下帽子”、“躬身弯腰’、‘垂手恭听”、“连声称是”,演示外国商人惧怕和垂头丧气的样子

③林则徐在说些什么呢?找到林则徐说的话多读几次。读书威严的气势。 抽生读(读出强硬的语气) 男生读(读出中国人神圣不可侵犯的气势

①小组讨论。

②汇报交流。(这次销烟数量之多,近两万箱,规模之大,人山人海的围观群众,以及官兵洋人,时间之长,经过23天才全部销毁。再通过鸦片对国人的危害之深,从而体现出此次消炎的功劳巨大)

③反复诵读,提升感悟:男生读——女生读——齐读。 提升感悟,达到有效教学。 升华情感,拓展训练

1、林则徐为了销毁鸦片,倡导禁烟运动,内有昏庸的反对派,外有横行霸道的外国侵略者,历经了重重困难。请看补充资料。

2、可以说这是一场战争,在这场战争中林则徐曾说过“若鸦片一日未绝,本大臣一日不回。”现在,面对着端坐在我们面前的这位伟大民族英雄的塑像,此时此刻,你们想说什么呢?(出示林则徐像)

3、抽生交流。

4、小结全课。

虎门销烟是中国人民禁烟斗争的伟大胜利,显示了中华民族反对外国侵略的坚强意志,领导这场斗争取得胜利的林则徐,不愧为中华民族的民族英雄!让我们记住这伟大的名字——林则徐,记住这伟大的一天——1839年6月3日!虎门销烟! 提倡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小组合作学习在课改中已凸显出多方面的优越性,然而我发现在教学中,有的语文教师把小组合作学习当作是“活跃课堂”的一种方式.课堂上热热闹闹的,可在热闹之后一些问题凸显出来了:诸如”滥而不精“、”学而无效“等方面.那么如何让小组合作真正有效,让学生真正合作学习呢?首先要对教材进行深入的、整体的研究,去除那些繁琐杂乱的或者易懂的无必要的合作,其次我们在明确合作探究目标的基础上,小组分工要明确.教师必须先分配好小组的成员,小组长,小组组员的分工,要让每一个学生在小组学习中都有事可做:发材料,做实验、记录、发言、总结、汇报等等分别由不同的学生承担,让每个人在小组学习中都有表现自己的机会,让人人都成为小组学习的主任.然后建立合作机制.教师必须有意识的强化“学习小组”的集体荣誉感,让每个成员感到自己的行为会影响整组的学习效果,引导学生学会倾听别人的述说,尊重别人的意见,从而使组内出现“互动、互助、互勉、互进”的局面.最后还要教师适时引导.由于在合作过程中学生活动相对分散,干扰因素相对增多,教师要成为学习小组的一员,参与学习活动,并通过提示、点拨等形式,保证合作成为提高课堂效率服务.

三、精准评价,教师善待学生的每一个闪光点。

在学习的过程中,我们着重是通过对某一问题的研究,让学生了解研究问题的方法,培养研究问题的意识.由此探究性学习的评价是一种形成性的评价,并能够如实地反映学生的成长发展历程.它突破了长期来,在各种教学中重结果、轻过程的不良现象,促使语文教师全面的、多层次的看待学生,积极采用多维、多极的评价方式,适应不同个性和能力的学习情况,并以鼓励、表扬等积极评价手段,从正面加以引导,使每个学生在自己原有的基础上都有所发展.在课堂上我常用的评价方式有:

1、口头语言、体态语言评价.及时的语言评价具有针对性、激励性、情境性、发展性的特点,应因人而异,因时而异,因课而异.对于学生的回答,不论正确与否,老师都能及时做出评价,一个赞赏的眼神,一个表扬的手势,一句鼓励的话,都能使学生心潮澎湃,甚至对他们的一生都有影响.

2、物质奖励.通过评选“积极发言者”、“爱动脑之星”等活动使学生感到光荣,未得到者有所向往,有所期待,从而更加踊跃地参与到教学中来.

3、也可采用简单易操作的明细量化表评价.评价可以对学生的某一方面或几方面进行量化评价,评价应贴近学生的生活,这样才能反映出学生的实际,做出客观的评价.无论采取什么样的评价,都应有利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建立促进每个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机制,将评价贯穿于语文教学的全过程,灵活运用.

总之,提高语文教学的有效性是深化课程改革的关键和根本要求,是语文教师教学中需要面对的一个长久的、棘手的又必须要关注、要解决的问题.这需要我们广大语文教师在不断的实践总结中不断地完善,让我们在整体把握教材的基础上,活用教材,关注学生的活动过程,做好合理适时的评价,让语文教学真正做到有效.学生学习成绩提高真正有效,教学工作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推荐第3篇:有效教学设计

“我们教师的专业发展是什么?如何构建有效的教学设计?所谓教学设计,简单地说,就是指教育实践工作者(主要指教师)为达成一定的教学目标,对教学活动进行的系统规划、安排与决策。具体说来,教学设计是指教师以现代教学理论为基础,依据教学对象的特点和教师自己的教学观念、经验、风格,运用系统的观点与方法,分析教学中的问题和需要,确定教学目标,建立解决问题的步骤,合理组合和安排各种教学要素,为优化教学效果而制定实施方案的系统的计划过程。”这一番精辟的教学理论出自上海市特级教师,优秀的小学语文教研员高永娟老师精彩纷呈的《教师的专业发展与有效教学》讲座,我有幸聆听,受益匪浅。基础教育改革的实施,使我们教师的教学生活发生了根本变化,其中一个重要变化就是要求教师做到学科素养高,研究能力强,敬业精神佳的科研型教师人才。结合自己平日的教学实践如何做好课前教学设计?作为一名在一线教学的小学语文老师,我也想谈谈我的科研领域里对小学语文教学设计的一些浅见。

一、教学设计应具备新的教学观念:

1、要树立让学生乐学的观念。乐学的效果是非常明显的。有人说乐学可以常使精神力量有余,有人创造的“乐学法”可提高学习效率5倍。乐学靠教师的“激励、唤醒、鼓舞”,靠教师巧妙的教学设计,这些设计包括教学过程中学生主体地位的设计,融洽合作的师生关系的设计,课堂教学情境的设计,尤其应该重视语文活动设计。

2、要树立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观念。具体的说,基本的语文素养应该包括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交际能力、使用工具书的能力、学习能力,以及文化修养、品德情操等方面。语文教学的设计要在提高学生的基本语文素养上下工夫。

3、要树立大语文观。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语文教学必须与生活相联系。要努力使学生体验到学习语文与自己的生活息息相通,激发他们学习语文的积极性。

4、要树立“教是为了指导学生学”,指导学生发现、探究的观念。语文学习的过程是学生自学、自求、自悟、自得的过程,这个过程就是学生主动学的过

程。没有学生自己的主动性,学生最终将什么也学不到。课堂教学的着眼点应该是“指导学生学”,这样学生才会学。那么,教师要不要讲?当然要讲,但一般要少讲,按照叶圣陶先生的说法,教师的讲,是讲学生读不懂或领会不深的地方,是指点路径,是引导。

5、要树立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的观念,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语文学习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需求。学生是否主动、是否探究,主要表现在是否思考,是否思考主要表现在是否能提出问题或是否有自己的看法。在合作学习中,我们要十分关注学生与学生之间是否互相依靠;是否面对面的学习交往;是否具有一定的交往能力和自我管理能力。教学设计应有助于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的形成。

二、教学设计的基本流程

2、学情的分析。奥苏伯尔在《教育心理学:认知观》的扉页上写道:“影响学习的惟一最重要的因素,就是学习者已经知道了什么,要探明这一点,并应据此进行教学。”一个班级的学生学习状态、纪律、思维、参与程度情况是不同的,学生已有经验和现有水平也不相同,我们要找出大部分学生已有知识、生活经验与课程目标的差异,来制定我们的预期的教学策略。就几个班里的学情而言,也是不可能相同的,有的班级活跃,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有的班级学习纪律差一些。我们都要制定出各班的预期教学策略。我们在面向全体的同时,也要关注学 生个性化学习。给一些学生个性创造的机会。新课程要求教师充分发掘自己的知识与教材与学生的最佳结合,找到“授人以渔”的最佳方式。

3、目标的制定。教学目标是预期的学生学习结果,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完成的任务。在以前我们一些教师为了省事或许不太写,习惯于抄教学参考书上的,在新课程里就不行了。教材只是一个载体,《新课程标准》才是依据。对《新课程标准》要求的一定要贯彻好,而且是教学设计的要点、重点。对《新课程标准》要求以外的,教师就可以根据教学设计的需要,增补或删节,重组教材,进行创造性教学。制定教学目标要注意五点:一是目标适应学生特点、已有经验和发展需求;二是符合学与教的原理,并体现一定层次性;三是以学生的兴趣要求为指导,而非教师的要求;四是应涉及各个学习领域,尽可能培养学生的思维水平与技能;五是要反映学生学习结果。

4、情境的设置。语文教学中的情境设置,是指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将生活情境与教学情境进行链接,从而创设一种能调动学生生活积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课堂情境。这就要求教师设定现实的情境,汲取学生切身的生活体验,与学生展开直接的、面对面的对话,这样,学生才会习得富于真情实感的、能动的、有活力的知识,学生的人格才会真正得到陶冶。

5、活动的设计。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地指出:“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评价方式的设计,都应有助于这种学习方式的形成。”由此可见,活动设计要站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高度,以生为本,以学定教,自主、合作、探究式的语文学习活动是活动设计的重点。叶圣陶先生说过:“教师当然需要,却尤其宜致于导。导者,多方设法,使学生能自求得之。”教师何时指导,何时参与,如何小结,学生如何分组学习,怎样讨论,学习汇报采用什么形式等,都应该作出具体设计,充分体现为学生的学习服务的原则。

6、作业的设计。新课程标准提出:“教师要精心设计作业,要有启发性,分量要适当,不要让学生机械抄写,以利于减轻学生负担。”因此,教师在进行作业设计时,要转变观念,不再将作业窄化为检验学生语文知识掌握情况的惟一手段,而应该细思量巧设计,探究内容的开放和整合,强调过程的合作和实践,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注重形式的创新和趣味,更加贴近学生生活和社会实际。 作业设计也要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自主应当成为小学生语文作业设计的重要原则。作业的设计和布置也可一改以往的命令式、强制式,给学生留有自主选择的空间,发挥学生学习语文的主动性。学生可以自主选择作业的数量和完成方法,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使不同层次、不同水平的学生都能体会到成功的乐趣。

三、教学设计应注意的问题

1、正确处理主导与主体的关系。从某种意义上说教师与学生都是课堂教学的主体,而教师应该是主体的“首席”,那么“首席”的作用在于“主导”。主导表现在教材内容的选择、教学目标制定、教学流程的安排、教学过程的点拨、突发事件的处理等。学生的主体表现在对问题的探究、对方法的讨论、对知识的积累、对情感的表达等。在教学过程中,没有了教师的主导,也体现不了学生的主体。那种“以学生为主体”的放任自流的课堂要不得。因此教学设计不可忽视教师的主导作用。

2、正确处理课内与拓展的关系。所谓“课内”指的是教材所呈现的教学内容,学生在解读教材时,仅凭教材的内容,有的不能很好的理解,这就需要借助课外知识加以弥补。另外教材中有价值的问题,也应该向课外延伸拓展。正所谓“课内打基础,课外求发展”。但是拓展不能远离教学目标,拓展内容应该是有利对课内问题的解决和语文素养的形成。那种偏离了语文学习,而把拓展放在与语文学习无关的其他方面都是不合适的。

总之,完成小学语文教学设计,是教师不断总结和积累教学经验的过程,也是教师提高文化科学知识和语文能力的过程。如通过钻研小学语文教学大纲和熟悉语文教材,确定教学目标,理清教学思路的过程,会转化为教师教学活动的指导思想及必要的知识;通过研究教学目标的落实,教学内容的重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适合学生接受能力,促进学生发展,实现教学目标的途径和方法,从而会提高教师本身的思想水平、知识水平和教学能力。这些让我潜心教育,为成为一名研究型教师,我努力着,践行着??篇2:如何进行有效的课堂教学设计

如何进行有效的课堂教学设计? 传统课堂教学模式过分注重知识的机械传授,教师是“布道者”,而新的课堂教学模式必须是一个让学生获得知识与培养技能同步进行的过程,教师最重要的使命将不再是传授知识,而是创设来自生活的教学情境,并相信学生的学习能力,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营造一个民主、和谐、宽容的课堂氛围。

1、在教学目标设计上:严格依据课程标准,认真研究教材和学生情况,全面整合和落实“三维目标”。

教师在具体制定三维目标时,这三维目标可以分别制定,但在具体运用实现过程中却是互相交融渗透、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当然,三维目标在具体课中分布和地位也是不同的,有的课知识性强些,有的课教育性比较强,但不管什么课,教师教学设计时对“能力”方面一定要切实关注和重视,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则尽可能挖掘和升华。

2、在教学内容设计上:教学内容设计包括教学内容的选择、组织、呈现方式,重难点的确定及处理,知识的构建,课内外练习材料的选择等。

(1)教学内容的选择

①要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对象选择教学内容。

②要注意选择“策略性知识”,即关于如何学习的知识、探究性的知识,以便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使学生学会,而且会学。

③所选取的教学内容应体现科学性、基础性、发展性、可接受性、时代性、多功能性

(2)教学内容的组织、呈现方式

(3)重难点突破

要在对教学内容完整准确理清、把握的基础上,把重难点设计成一

个个可以解决的问题,使教学重点和难点问题化,即通过问题来解决重点和难点。当然,在设计教学问题时,一定注意科学性、挑战性、开放性、思考性、层次性、引导性。

(4)知识的构建。知识构建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每一框题的知识内容都是相对独立的,当然框题之间的知识是有联系的。可以通过画树状图,也可以通过列提纲等方法对知识进行总结,在不违背科学性、逻辑性的前提下,可以鼓励学生大胆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去构建。

(5)训练题的精选。经典训练是对课堂教学知识的巩固。选题必须是精细准确,现在的参考资料、各种的测试题漫天飞,良莠不齐,教师要精挑细选,选择质量高有代表性的题型,题型多样。必须依照知识、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来选题,必须覆盖本框的重点和难点。

3、在教学形式设计上: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教师教学方式科学化、合理化、多样化

在新课程教学中,我们在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时,主要采取了“情境问题探究”教学模式来达成新课标 “三维统一”的要求,该模式旨在借助情境,围绕主题,层层设问,促进师生相互交流意见,突出学习过程的互动性和探究性的特点,让学生在既定环境下将自身投入到一定的环境中去,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培养学生自主获得知识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4、在教学总结上:理性思考,善于反思

教学反思,就是指教师对自己已完成的教学实践活动有目的地进行审视,做出理性思考,并用以指导日后的教学。教学反思之所以必要,是因为任何教学设计,都有“纸上谈兵”、“理论脱离实际”之嫌。教学设计和“原生态课堂”往往是不能完全统

一、甚至是大相径庭的。因为课堂是动态的。这就需要我们在课后从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教学行 为、学习有效性等方面,全面地总结和反思教与学的得与失。因此可以说,在新课程改革的潮流中,没有反思的教学设计是不完整、不科学、不合理的设计,从此层意义上讲,反思教学也是课堂教学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加以重视。 篇3:一个有效教学设计的基本要素

教学设计是我们上好一节课的重要保障,是我们课堂授课的蓝

本,是我们教学过程的预设,因此一个好的教学设计关系到我们能否上一节优质、高效的课。

(一)我认为一个高效的教学设计应具备以下的基本要素:

1、必须体现课程标准和理念

2、必须呈现教材的内容。

3、教学思路必须清晰,教学流程舒畅。

4、教学目标设计要合理,既要呈现知识,又要促进能力的发展,

最重要的是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5、设置合理的教学情境。

6、要以学生的成长和发展为出发点和归宿。

7、要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

8、恰当合理的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活泼多样的呈现教学内容、

情境等。

9、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兴趣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10、板书要简洁明了、一目了然。

11、导入合理,善于吸引学生,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我认为设计出一个好的教学设计要经过以下过程:

1、教学目标分析;

如:四年级下册《三角形三边的关系》教学设计中把教学目标

确定为:

(1)让学生通过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发现三角形任

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2)能判断给定长度的三条线段是否围成三角形,能运用三角

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这一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的实际问题,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3)通过学习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使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激

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2、学习者特征分析;

在学习本课之前,学生在生活中已经积累了很多关于三角形三边

关系的感性经验,学生已经学习了角,初步认识了三角形,知道三角形有3条边、3个顶点、3个角,以及三角形的稳定性等知识,为进一步研究三角形的新的特性——“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做好了知识上的准备。学生虽然知道了三角形是由3条线段围成的封闭图形,,但是对于“任意的3条线段不一定都能围成三角形”这一知识却没有任何经验。学生对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的规律只是

停留在生活经验的基础上,从实际抽象成图形,还是有一定的难度。

3、教学策略的选择与设计;

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就是基于学生以上的认知起点展开的。教学中

留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让他们通过动手操作,用小棒摆三角形(有的学生摆不成),使学生产生强烈的认知冲突,然后通过合理的猜想、积极的验证,归纳出“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最后让学生用发现的规律解释身边的一些生活现象,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

单问题,既巩固了新学知识,又体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学好这部分内容,不仅可以帮助学生从形的方面加深对周围事物的理解,还可以在探索实验和应用数学等方面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同时还为后续的几何图形知识的学习奠定基础。

4、学习情境设计;

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设计了一个学生熟知的生活情境: (出示课件)同学们看,图上这些地方你们都熟悉吗?

(学校、商场还有学校后门的建设银行。)

如果把学校大门到建行看成一条直路的话,把这三个地方连接起来,就成什么图形? 老师从学校大门口到建行去取钱,有几条路可走?猜一猜我会走哪条路呢?为什么?

老师在银行取了钱后,现在要去商场购物,又有几条路可走?我会走哪条路? 老师现在要回学校,我又有几条路可走?我又会选择哪条路呢? 同学们你们为什么认为在三角形的线路中走其中一条边的线路比走另外两条边组成的线路近呢?把你的想法在小组里交流一下。

大多数的同学都是从生活经验中发现走两条边的线路比走另一条边的线路远。那么,有没有别的办法证明我们的这种判断是正确的呢?

5、在教学过程中作形成性评价并根据评价反馈对内容与策略进行调整。 如:根据学生的学习过程及时进行评价反馈和教学策略调整。 同桌分工合作,一个同学围三角形,然后读出小棒上标出的长度;另一个同学作记录。

(单位:厘米)

如果学生能根据表中的实验数据得出“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的结论,那教师总结即可。如果学生不能得出结论,教师就要重新调整教学策略,选出一些长度比较特别的小棒,带领学生一起拼摆,最终引导得出结论。

以上就是我对一个有效教学设计的基本要素是什么?设计出一个好的教学设计要经过哪些过程。这些问题的看法。篇4:一个有效教学设计的基本要素

一个有效教学设计的基本要素

作者:刘春鸣

来源:《新课程·小学》2013年第12期

摘 要:论述了有效教学设计的条件及方式。

关键词:教学设计;目标;教学过程

一个有效的教学设计是课堂教学达到高效的前提。一位数学教师如果有了有效的教学设计,那么他的课堂一定是有序、有法、深入浅出的,这样的课堂是学生乐于接受的,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便不是空谈了。因此,一个有效的教学设计应是我们教师的课前必修,这是让学生乐学、会学、学会的有效保障。

一、有效教学设计的条件

1.必须体现数学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内容应详略结合,有个人特色。 2.各个教学环节要完备。如何导入、如何教与学、如何反馈、如何巩固,这些在教学设计中都要明确且具有可操作性。导入合理,善于吸引学生,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必须呈现教材的重点内容,呈现方式要科学、分层、有针对性。呈现形式要深入浅出,有逻辑性。设置合理的教学情境,要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 4.教学思路必须清晰、流畅,符合小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知水平。恰当合理地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活泼多样地呈现教学内容、情境等。

二、如何设计出有效的教学设计 1.抓准目标 (1)深入学习新课程标准,初步设置教学目标。如,设计《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一课,教师首先要熟悉新课程标准的总目标和各学段目标,这是教学设计目标的指导。从知识技能、教学思考、问题解决、情感态度四个方面综合设计教学目标。因此,这一节课的教学目标可设置为:①经历观察、实验、操作,理解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由来。②掌握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运用,并尝试解决有关的实际问题。 (2)深入了解学生,适当调整教学目标。教学目标的设计还应根据自己的教学对象、认知水平的不同做适当的调整。不同的学生认知层次不一样,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有效认知方式,只有充分了解学生,才能找准学生的难点,才能照顾到所有学生。情感态度和数学思考方面的目标也需根据学生的不同而调整。 (3)深入钻研教材,科学确立教学目标。教材是教学的指导,是学生展开学习活动的“路线图”,因此,教师要认真分析教材中每一个内容编排的意图及其蕴涵的数学思想、前后逻辑。 2.科学设计教学过程 “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充分发展”是新课程的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这就要求我们要把关注点移向学生学习的方法与过程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上;把关注的焦点放在学生、特别是那些学困生身上,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到活跃的学习活动中。因此,备课中既要考虑教师围绕教学目标如何教,又要考虑学生如何学,既要关注知识的传授,又要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推荐第4篇:高中地理有效教学设计

高中地理有效教学设计

查字典地理网小编为大家整理了高中地理有效教学设计,以下就是全部预览,欢迎大家阅读学习。

新课程背景下高中地理有效教学设计与教学实施的研究

一、问题的提出

地理课堂教学是实施高中新课程的主渠道,高中地理课堂教学能否落实新课程理念,达到预期的目标和结果,决不是某种教学方法或教学技术的辞旧迎新,它需要在“教学理念”或“教学信念”的支持下展开教学设计,取决于教师如何进行课堂教学设计及其教学实施。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学设计越来越受到教育家及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关注,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人们逐步摆脱传统的教学设计理念,受系统科学、传播学、学习论、教学论等理论的启发,不断探索现代教学设计的新理论、新方法、新模式,现代教学设计的研究成为地理教育工作者关注的焦点。

摒弃无效教学,改善低效教学,进行有效教学,保证新课程目标的实现,是教育实践问题的挑战,也是国际教育比较的启示,是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教育发展的必然取向,有效性教学理念已深入人心,有效性教学成为当前地理课程改革的热点。

二、对有效教学的初步认识 (一)国外对有效教学的界定主要有两种。一种是描述式定义,即为能够产生有效学习的教学。以美国默塞尔为代表,他提出以学生为中心,以教学结果为判定依据,认为教学的结果能持久、学生能自由、有伸缩性与咨询、能在生活中运用,这样的教学才是有效教学。另一种是流程式界定,用流程图的方式分析教学有效性的各个环节及它们之间的关系等,从背景、过程、产出的角度来考虑教学的有效性。如ChrisKyryacon提出的“背景变量(教师、学生、班级、学科、学校、社区、时机)→过程变量(教师观念、学生观念、学习的任务与活动的特点)→产出变量(认知或情感方面的短期结果或长期结果)”。

(二)国内对有效教学标准的定义。目前,国内典型的研究是把课堂的有效教学分为基础性与发展性两个纬度。

1、基础性:①是否能把握教学内容的定位;②是否注重个别差异;③教师的表述是否清晰,包括言语概念式表述、案例领悟式表述和图式结构式表述;④是否有效地使用教育资源。

2、发展性:①是否能灵活运用、选择和编制教学计划;②是否运用启发式使学生积极投入到课堂教学(如开放性提问,适当的幽默,鼓励冒险精神等);③课堂教学能否体现互动和开发的要求,老师能否尊重学生,唤起学生的自律意识,能否容许学生个体专长的课外开放;④是否具有科学思维和创造性。

这两个纬度的缺点是:①把研究过多地囿于课堂教学范畴,就课堂教学谈课堂教学,看不到教学与其他外界系统(如政策、管理乃至社会)的联系。②标准过于宽泛,缺乏可操作性与指导性。

(三)有效教学的理论:

M·希尔伯曼--有效教学的量化理论:M·希尔伯曼的一项教育心理学研究发现,不同的教学方式产生的教学效果是大不相同的,学生对所教内容的平均回忆率为:

教师讲授:5%学生阅读:10%视听并用:20% 教师演示:30%学生讨论:50%学生实践:70% 学生教别人:90% 为什么我们讲课的效率那么低?由“教师讲授:5%”可窥一斑。

为什么洋思中学的“兵教兵”方法效果比较好?由“学生教别人:90%”深受启示。

虽然人类已经进入了现代化社会,无论教育多么快速的发展,中国古代教育的宝贵思想还是不能少。

希望通过有效教学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达到能够唤醒沉睡的潜能,激活封存的记忆,开启幽闭的心智,放飞囚禁的情愫,从而实现提高课堂效率的光辉使命。 (三)对有效教学的认识

所谓“有效”,主要是指通过教师在一段时间的教学之后,学生所获得的具体的进步或发展。也就是说,学生有无进步或发展是教学有没有效益的唯一指标。教学有没有效益,并不是指教师有没有教完内容或教得认真不认真,而是指学生有没有学到什么或学生学得好不好。如果学生不想学或者学了没有收获,即使教师教得很辛苦也是无效教学。同样,如果学生学得很辛苦,但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也是无效或低效教学。

所谓“教学”,是指教师引起、维持或促进学生学习的所有行为。它的逻辑必要条件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引起学生学习的意向,即教师首先需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教学是在学生“想学”的心理基础上展开的;二是指明学生所要达到的目标和所学的内容,即教师要让学生知道学到什么程度以及学什么,学生只有知道了自己学什么或学到什么程度,才会有意识地主动参与;三是采用易于学生理解的方式,即教学语言有自己的独特性──让学生听清楚、听明白,因此,需要借助一些技巧,如重复、深入浅出、抑扬顿挫等。如果教师在讲课时不具备这些条件,那么即使教师教得十分辛苦,也不能称之为真正的教学。

从广义上讲,有效教学是指能够有效地促进学生发展,有效地实现预期的教学结果的教学活动。从狭义上来理解,有效教学指的是为了提高教师的工作效益、强化过程评价和目标管理的一种现代教学理念,既是一种观念,又是一种行动。对学校教育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实践与研究,所积累的经验,逐渐形成关于“有效教学”的体系,称之为“有效教学论”。如何提高教学的效率和效益是“有效教学论”关心的主题,也是有效教学追求的目标。

三、对高中地理有效教学设计的认识

现在对教学设计还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但对于教学设计这一概念却能够达成以下一些共识:⑴教学过程是一个系统,这一系统包括了教师、学生、资源、学习方法、条件、情境等诸要素。教学设计就是要创设这样一个系统,并运用系统科学方法去解决教学中的问题。⑵教学设计以学习者的学习目标为出发点,确定学习者的需求和教学活动中需要解决的问题并提出满足学习者需求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步骤。⑶教学设计需要以现代教学理论和学习理论为依据,转变传统的备课观,体现教育主体和学习主体的相互作用。研究教学设计,有利于增强课程改革的科学性,也有利于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

在地理新课程背景下,知识和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成为地理教学的三维目标,成为地理教师必须直面的问题。在“有效教学理论”的引领下,我几年来积极在高中地理有效教学方面进行研究和实践。 有效教学是指能够有效的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有效地实现预期的教学结果的教学活动。有效教学从提出至今历经“有效教学规模”、“有效教学模式”、“有效教学设计”三大阶段,不同的阶段有不同的有效教学研究的重点,相同的是,任何一种方式和模式的有效教学都必须强化“有效备课”、“有效指导”和“有效激励”这三大环节。

我所进行的有效教学的研究和实践,是立足于“有效教学设计”方面的研究和实践,着力于课前、课中、课后以及备课、指导、激励方面的设计,并通过有效的教学设计达到构建高中地理有效教学目的的思考和实践。

四、高中地理有效教学设计与教学实施的一般策略

(一)深入浅出——把复杂的问题变简单,让简单丰富起来

高中地理的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和区域地理,都属于高度综合性学科,涉及数学、天文、物理、化学、生物等自然科学的大量知识和技能,同时也涉及政治、历史、哲学等社会科学的知识和方法论。综合性和区域性是地理学的两大特征,解决地理学的问题要通过数学、天文、物理、化学、生物等自然科学的大量知识和技能,和政治、历史、哲学等社会科学的知识和方法论来实现。但是,这些学科的相关知识、技能和方法论在高中的开设相对地理学科而言,相对滞后,所以,一开始就让学生对地理学科产生高难度的体验,可能对地理学产生畏惧感,也让学生对地理学的兴趣可能泯灭在学科难度的体验中。

“深入浅出”——把复杂的问题变简单,让简单丰富起来,成为完成教学任务,进行有效教学的关键。做法是:(1)提炼核心问题、层层剖析;(2)运用“几何地图”教学法和“WHAT?WHERE?HOW?WHY?MORE?”的探究模式。例如在《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中,在众多难点的课时体系里,紧紧抓住“四季变化的原因是什么?怎样描述季节?”两个核心问题;在《自然界的水循环》中,在多和杂的知识点中,紧紧抓住了“地球上有哪些水体?地球上的水如何存在?”两个核心问题。让学生学习有针对性、让学生学习有方法、有可能、并有“完成”和“成功”的体验。运用“几何地图”把复杂的区域问题展现在简单的几何地图上,在用几何地图构建起区域知识的基本构架后,再通过“WHAT?WHERE?HOW?WHY?MORE?”即“这块土地是什么?这块土地在哪里?这块土地怎么样?这块土地为什么这样?在这块土地上过去发生什么、现在发生什么、将来会怎样?”的探究模式,用几何地图把区域知识丰富起来。

(二)追寻地理美学——引领地理学习的思想和行为

“成功的真正秘诀是兴趣”,诺贝尔物理奖获得者杨振宁如是说。因此,兴趣是学习的最好导师,也是学习的原动力。作为一名学科教师,向学生介绍学科知识的体系,让他们了解学科的优势,也让他们洞悉学科的缺陷甚至弊病;但是,作为一名学科教师,更懂得要使我们的学生进入知识的殿堂,必须先激发其求知的原动力——兴趣。所以,作为一名地理学的教师,我深知地理学很美,而美孕育着兴趣,因而在地理美学的追寻与体验中,着力的不仅仅是科学的正确性,而首先是十分有趣;在地理美学的追寻和体验中,我不能强求体系的完备无缺,却也努力在各方面多做追寻探求,在哲学中、在逻辑学中、在自然科学角度、在人文科学角度、在几何图形中等,最大的目的是恢复兴趣在学科建设中的“导师”地位,从而使读者进而产生一窥其知识领域的强烈愿望,并在以后一旦进入体系后,不仅能较容易地掌握它,而且能够重新审视它!对地理美学的追寻和体验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始:

⑴实用的、与学生学科学习和生活体验紧密相关的哲学观点

⑵实用的、与学生学科学习和生活体验紧密相关的方法论

⑶实用的、与学生学科学习和生活体验紧密相关的其他美学要点

例如在高一年级,学生没有正式地接触过哲学,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哲学观点还远离学生的知识体系和学习生活体验。但是高中地理必修1要描述和探究的是“自然地理”,直接面对的是对学生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的培养。在这样的学生认知水平和知识、课程背景下,清晰地并且不做深入要求地提出“世界是由物质组成的、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的哲学观点,并提示学生要认真记录,日后必是大有用处──当学生学习了《地球运动》时,老师重新提出这个哲学观点时,学生便有所警觉;当学生学习《大气运动》时,便对这个哲学观点进行有所讨论;当学生学习《水的运动》时,学生已经恍然大悟;当学生学习《地壳运动》时,学生已经对“世界是由物质组成的、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的哲学观点深信不疑。在地理教学中,让学生领会并树立正确的世界观是重要的教学目标,同时,更可贵的是,学生在树立正确的世界观的同时,运用了哲学观点,把“自然地理”的行星地球本身和大气圈、水圈、岩石圈、生物圈这地球的四大圈层的知识体系通过这个哲学观点有机地串成了一条主线,成功构建了完整的“自然地理”知识体系、方法体系和世界观体系。

在高一年级,学生也没有正式地接触过方法论,而在教学正式进入“自然地理”体系之前,首先引导学生在回顾和总结相关生活学习经验的基础上,在“认识事物的一般过程”这个专题上给学生提出“整体──局部──整体”的方法论,并强化学生必须把这个方法论作为“自然地理”学习的主干线索,并且在学习的过程中要时刻明确当时所进行到主干线索的哪一个环节。当学生完成了《行星地球》──整体、《大气圈》-《水圈》-《岩石圈》──局部、《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整体,学生便完整地掌握了“整体-局部-整体”的方法论,同时也深刻地掌握了自然地理的学习线索,成功构建了完整的“自然地理”知识体系和方法体系。

例如在讲述“中国地貌”时,在中国广袤的国土上,高原、平原、山地、盆地、丘陵多种多样,强化记忆不是最好的办法,也不能更好地完成高层次的课标要求——为祖国秀美河山而自豪。但是,地理美学,地理的几何美就能很好的解决基本的知识体系要求和高层次的过程方法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问题——中国地貌中,高原、平原、山地、盆地、丘陵构成了一个网格平面,网格平面的线条就是山脉、网格平面的每个小格不是高原就是平原、盆地、丘陵;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京津唐地区也能展现着美妙的地理几何美学。

(三)强化地理细节——落实地理学习的知识和技能

强化地理细节——落实地理学习的知识和技能,主要是通过“学案”的设计和使用来落实,强调以下主要环节:

⑴学习思路(或本课时要面对和解决的核心问题) ⑵知识准备

⑶学习过程(解决第一个问题、解决第二个问题、解决第三个问题……)

⑷课后疑问(“我的疑问”、“我想更多掌握的问题”……) 通过学案,落实地理学习的思路、核心问题、准备、过程、练习巩固和疑问等细节的知识和技能,并在双基落实上基本达到“节节清”的预期要求。

(四)把生活经验应用到地理教学中,让地理知识形象化

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奥苏贝尔说过:“如果我不得不把全部教育心理学还原为一条原理的话,我将会说,影响学习最重要因素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根据学生原有的知识状况进行教育。”因此,学习有用的地理知识,必须充分重视学生原有的生活经验。例如在讲“地球和地图”时,利用学生切西瓜的经验,在学生中展开一次“经纬线和经纬度”讨论,经过讨论,学生切西瓜的方式大致归纳为两种切法:一种是先把瓜从中间切为两半;另一种是先用刀把瓜从瓜头向瓜尾切成两半。教师分析第一种切法:平行中间切面,再切无数刀,可以切出无数个圆,每个圆代表地球上一条纬线圈,中间切面代表赤道,地球表面就有无数条纬线。给每个纬线圈上标上度数,就可以用不同的纬度表示不同的纬线。纬度实质是线面关系,即从每条纬线圈上任一点向中间切面(赤道面)圆心连线,所连线与中间切面(赤道面)的夹角就是该纬线圈的纬度,纬度最大是90度。按第二种切法,并且每刀都切到瓜头和瓜尾也可以切出无数刀,每刀切出的曲线就代表一条经线,给经线标上度数就是经度。经度实质是面面关系,即两个切面的夹角,最大只能是180度。这样利用学生生活实际为课堂注入了新鲜的生活内容,把地理知识移植到生活中去,使学生在娱乐中学到了有用的地理,自然地开启了学生形象思维的大门,并使学生学习兴趣得到培养。

(五)把游戏活动应用到地理教学中,使抽象规律具体化

地理学科的基本原理和基本规律是学生学习和掌握的重要内容。在地理教学中就要通过各种手段使抽象内容具体化,让学生真正理解掌握地理学科的基础知识。比如在讲“地球公转过程中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移动”这一规律时,让学生分组进行游戏活动,每组选出两位学生,一位代表地球,一位代表太阳,在代表地球的同学腰间系一条有颜色细带子表示赤道,在代表太阳的同学相同高度的腰间绑一只发光的小手电简,表示太阳光。让代表地球的同学侧着身体(模仿地球在宇宙空间的倾斜姿态),在事先画好的椭圆轨道上慢慢移动,让代表太阳的同学站在椭圆的一个焦点上,缓慢转动身体使手电光始终照到代表地球同学身上。这样其他同学就非常清楚的看到,代表地球的同学在椭圆轨道上移动一周回到原来的位置,手电光在表示赤道的细带两侧也移动了一个来回又回到了原来的位置。另外,让代表地球的同学不要倾斜身体在同样的椭圆上再移动一周,这样同学们就会发现手电光始终照在代表赤道的细带上。这样通过游戏模拟活动,使学生清楚的认识到地球上太阳直射点移动的原因及规律,进一步认识到黄赤交角的重要性。 (六)把小实验引入课堂教学中,增强学生探究兴趣

新课程三维目标中“知识与技能”是很重要的一个目标,也是每节课的重点和难点。在教学中如果设计合理,也是最能引起学生探究兴趣的内容。

再比如讲热力环流这一规律时,我在课堂上做了这样一个小实验,讲到这部分内容正好是秋末,上课时把门开了一条小缝,让学生把备好的火机打着,分别放到门的上沿和下沿观察火苗的方向,大家清楚的看到把打着的火机放到门的上沿时火苗向外,当放到门的下沿时火苗向内,接着让学生探讨原因并绘出简图,这一节的难点也就很容易的突破了。总之,学生通过亲自动手或亲自观察实验现象所得到的认识具体、深刻,设计一定的实验情景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究欲望。

(七)让学生充分交流表达,活跃课堂气氛

地理学科学习中,文字表达能力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否能用地理学专业术语来表示、描述、解释地理现象及过程。另一方面描述的文字是否符合逻辑,前后是否一致等。把学生的生活观察应用到课堂,可以使学生的表达能力得到很好的锻炼。比如在讲到我国气候和水资源的分布时,设计了一道讨论题,让学生观察老师事先准备好的图片,谈南北方的房屋结构差异,这时学生都主动发表自己的观点,课堂气氛异常活跃。最后让各组派代表分别从屋顶的形状、房屋的材料、房子的结构和功能等方面进行陈述,把各组的意见归纳总结,得出了这样的结论:南方的房屋特点体现了通风避雨;北方的房屋特点体现了透光保暖。让学生在这一结论基础上进一步推测南北方的气候和水资源的特点,这时学生很容易得出南方高温多雨而北方寒冷少雨。

贴近生活进行地理教学,优化了教学过程,给学生以生活的启迪,使新课标的理念真正落到实处,促进了学生的发展。

(八)经营有序课堂,构建有效教学

有序课堂是构建有效教学的基本保障,有效教学反过来更能促进有序课堂的建设和经营。在构建有序课堂方面,主要特别注重以下环节:

⑴认真对待每个班级的每一节地理课,负责任地上课,给学生传递积极的职业态度

⑵认真设计好每一节课,用心上课,给学生传递学科教学和学科教师魅力

⑶因材施教、因人施教,让学生体验学习任务可完成的感觉和成功感觉

⑷真诚热情地和学生沟通交流,让学生了解你的正直、严肃、公平、真诚和热情

⑸不放任每一个必须干涉、纠正和教育的环节

推荐第5篇:有效教学《通分》教学设计

有效教学——《通分》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通分

教材分析

《通分》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分数的意义和性质》的第五小节,属于“数与代数”领域的学习内容。本单元主要内容有:分数的意义、分数与除法的关系,真分数与假分数,分数的基本性质,最大公因数与约分,最小公倍数与通分以及分数与小数的互化。本节教材由最小公倍数与通分两部分组成,共编排4个例题。例1是引入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的概念,例2是教学求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的方法,例3是讨论同分母和同分子分数大小的比较,例4通过异分母分数大小的比较引出通分的方法。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教材第9

3、94的例

3、例4及相应的练习。教材以分数的大小比较为线索,在特殊到一般解决分数大小比较问题的同时教学通分。它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分数的基本性质和求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分数基本性质的直接应用,在分数加减法中常常用到。因此通分是分数四则运算的重要基础,是比较异分母分数大小和计算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重要步骤,所以必须使学生切实掌握好这部分内容。

设计思路

鼓励学生热爱生活,热爱数学,把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让大家感悟到数学在我们的生活身边,并学会用所学到的数学知识去解决社会生活中的问题,激发起“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倡导探究学习,引导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体会所学知识的必要性”是新课程改革的新理念。因此本节课我采用问题教学法,通过创设问题情境“比较哪一种食物中蛋白质的含量高”,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和学习“通分”的必要性,培养学生归纳、概括能力及与人合作的意识,增强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通过探究异分母分数大小的比较,理解通分的意义,掌握通分的方法,能运用通分比较异分母分数的大小。

2、过程与方法:经历分数大小比较和通分的过程,渗透转化的数学思想,体验迁移类推的学习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解决实际问题中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意识,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理解通分的意义,掌握通分的方法。

教学难点:通分在解决实际问题时的应用。

教学方法:问题教学法

教具: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情境一)

1、屏幕出示第93页例3“世界地图”

2、师谈话导入:这是一幅世界地图,你知道地球上的陆地多还是海洋多?

学生回答可能有:

①没有数据无法判断

②从图上可以估计,海洋面积比陆地面积大

师对学生回答予以鼓励性评价,相机出示相关信息,“陆地面积约占地球面积的3/10 而海洋面积约占地球总面积的7/10

引导学生比较3/10和7/10的大小,并说说自己的理由。

学生的理由可能有

①如果把地球面积平均分成10份,陆地占3份,海洋占7份,海洋面积大。

②3/10是3 个1/10,7/10是7个1/10,7/10比3/10大。

(设计意图:从学生感兴趣的“地球上的陆地多,还是海洋多”这一话题引入,一方面拓宽了学生的视野,凸显了数学的人文价值,另一方面,让学生在具体生活情境中比较两个分数的大小,体会数学知识无处不在,处处有数学,处处用数学。)

2、出示

3/13 ○ 4/132/7 ○ 4/75/9 ○ 2/9

3/8○ 3/115/6 ○ 5/812/17 ○ 12/19

师:你能比较它们的大小吗?选择其中的两题(同分母、同分子类型)让学生说说理由

如3/8○ 3/11

师:观察这六组分数,你发现什么?

学生小组内互相说一说,全班交流,明确以下几点:

①比较同分母分数的大小,分子大的分数较大

②比较同分子分数的大小,分母小的分数较大

(设计意图:给学生一个机会,他就会还你一个惊喜。学生在尝试借助图形,根据分数的意义,比较分数单位的多少等多种方法比较分数的大小时,教师可为学生提供素材和充分的思考空间,让学生经历探索规律,形成结论的过程。)

(情境二)

1、出示“营养午餐”,教师指出:蛋白质是人体不可缺少的一种营养素,豆类食品含有较高的蛋白质和脂肪。现在让我们一起来了解食物中蛋白质的含量问题。

2、出示“部分豆类蛋白质含量图及相关信息”(黄豆的蛋白质含量是2/5;蚕豆的蛋白质含量是1/4)师:怎样比较哪种食物的蛋白质含量高?同桌两人讨论,并将比较的式子列在练习本上。

(设计意图:从学生比较熟悉的“营养问题”入手,使学生体会问题的呈现更具现实意义。)

二、自主建构,解决问题

(1)分析数据

(2)提出问题:黄豆和蚕豆哪个的蛋白质含量比较高?

(3)自己探索,解决问题

师:要比较谁的蛋白质含量高,就应该比较2/5和1/4,看这两个分数谁大谁小?说一说,你准备怎么比较?

学生交流自己想法,可能有

①根据分数与除法的关系:2/5=2÷5=0.4

1/4 = 1÷4=0.25所以 2/5大

②根据分数的基本性质1/4=2/8所以2/5大

③根据分数的基本性质 1/4=5/20, 2/5=8/20 ,所以2/5大。

④1-2/5=3/5,1-1/4=3/4,3/5小于3/4,所以2/5比1/4大。

⑤画图比较。

(设计意图:我们要承认学生个体的差异性,因此,对于探究性比较强的问题我们可以给学生留有充分的思考及交流的时间,使学生的探究更有效,同时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及合作交流的能力,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

4、)抽象概括,揭示通分概念。

1、师:你喜欢哪一种方法?说说你的理由。

引导学生在交流辨析中明白:人们在比较分数的大小时,一般把异分母分数化成同分母分数进行比较,这样比较方便。

2、师指方法三:像这样,把异分母分数分别化成和原来分数相等的同分母分数,叫做通分。(板书“通分”概念)

联系1/4=5/20 , 2/5=8/20引导学生理解,通分时要注意什么?(①和原来分数相等②同分母分数)(教师在这两点下面画线)

师:在通分中,把异分母分数分别化成和原来分数相等的同分母分数,这个相同的分母就是这两个异分母分数的公倍数。

3、梳理通分方法。

组织学生讨论:我们是怎样通分的呢?

在交流中明确 :

①先确定公分母(两个分母的公倍数,一般用最小公倍数比较简便)

②再根据分数的基本性质化成同分母分数。

(设计意图:通过方法的梳理,帮助学生把所学知识更好地组织起来,便于掌握通分的方法。)

三、巩固内化,拓展应用

1、完成第94页的“做一做”

学生独立完成 ,教师巡视,指名板书“5/6和7/8”的通分情况。

引导学生观察,讨论:用什么做公分母最简便?

2、第95页第

2、3题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设计意图:学生独立思考,完成练习,交流发现,形成共识,给每个学生提供了展示才华的机会和空间,同时也是对前面学习内容的检查与反馈。教师的指导和矫正提高了课堂的针对性和时效性。另外,在通分练习中,教师指名板演,抓住时机,引导学生在具体的情景中体会“用最小公倍数做公分母”这一最优方法,使学生对通分的认识不断深化。)

四、全课总结:说说你这节课在数学知识和学习方法上有什么收获?

(设计意图:掌握学习方法比掌握知识更重要。学生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策略,才能在面对问题时做出灵活的选择和应用。因此,每一节课结束后我们要引导学生及时梳理学习方法,做到“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教学反思:

现代数学教学理论认为:数学教学是数学思维活动的教学,数学教学本身,就是数学思维活动的过程以及这个过程的分析。通分的方法其实不难,关键是让学生理解为什么要通分,一般采用什么方法?所以这节课的设计,我注重给孩子创设课堂情境,提出问题,让学生大胆猜测,大胆设想,在交流合作过程中,引导学生进行比较归纳,这样的教学真正发挥了教学的民主性,效果很好。所以我想:如果我们在数学课堂教学中经常注视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当学生的思维受阻时,教师适时点拨,当学生的思维遇卡时,教师巧妙催化,这样会使学生在题中数量间自由地顺逆回环,导致学生发散思维能力的形成,以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这节课我通过引导学生运用提出问题、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积极思考等方式在获得问题答案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观察讨论解决问题的各种方法,学生们通过比较、分析、综合、概括、反思等方式获得了对通分意义的理解和方法的掌握。运用这种教学方式,最大收益不亚于问题解决本身,而在于发现了隐含于问题背后的各种关系和科学知识,形成了对某些侧面的更深理解,以及发展了学生的个性化思维水平,提高了自学习的能力。

七、板书设计:

通分

224837==分数的基本性质< 5542010101155==异分母分数44520

5 >1

(找公分母)与原分数相等

推荐第6篇:有效教学设计策略

有效教学设计策略

一、有效教学设计的基本特征

1.发展性

所谓发展,简单地说,就是指学生经过学习产生的变化、取得的进步和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就是每节课都让学生有实实在在的收获。这种收获表现为从不懂到懂、从少知到多知、从不会到会、从不能到能、从不想学到想学、从想学到学好的变化上,特别是学习方法的掌握和学习能力的提升上。有效教学设计体现在学生个体身上,还应充分考虑个体的差异,不硬性规定“步子”大小,不强求全班同步行进,允许学生根据各自的学习需求、学习方法和学习能力,选择各自的发展目标和目标达成的先后。有效教学设计要体现适合于不同学生个性化学习的“异步运行”的学习环节。

2.开放性

有效教学设计立足于课堂是一个开放的生态系统。教学内容以教材为范例,从单一的书本知识向学生的生活、生产和社会等方面拓展,将学生的个体知识、直接经验以及学习环境看做是重要的课程资源;教学方法从以教师为中心向以学生为中心转变,提倡以“自主、探究、合作”为特征的研究性学习;教学过程注重师生的交流互动与心灵对话,让学生多一些感悟、体验的机会,多一份参与的激情和动力;问题解决从答案唯

一、解法唯一向条件、问题、解法和结果的适度开放转变。最大限度地促进学生有效学习,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发展学习能力。

3.生成性

有效教学把预设看做是生成的前提,没有充分的预设,就不可能有预期的生成。对于处理好预设外的情况,传统课堂看成是一种意外收获,有效教学则当成一种价值追求;传统课堂看成一种教学机智,有效教学则当成彰显课堂生命活力的常态要求。因此,有效教学设计是一个动态、发展的概念,要多一些弹性灵活的成分,以便根据教学过程中学生涌现的各种信息,及时修正原有的教学设计,灵活机智地选择教学策略,帮助学生有效达成预期的学习目标。

4.反思性

教学设计是一个连续的、不断改进和提高的过程,构思于课前,展开于课堂,调整于过程,完善于课后,环环相扣,动态发展。反思是修正、完善教学设计的前提,是提高后续教学设计有效性的必要环节。教学设计只有适合的,才是有效的。

二、有效教学设计的基本策略

1.教学目标明确化

教学目标是预期的学习结果,是课程目标的进一步细化,对教学过程具有指导和定向作用,并为教学评价提供标准和依据。有效教学要求制定明确的教学目标,并将目标导入作为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这样,既有利于激发学生对学习内容的期待和达成学习目标的欲望,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又有利于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活动和学习结果有效地评价,对自己的教学行为及时反思与校正,从而为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奠定基础。

2.知识呈现情境化

情境对于教学的作用论述颇多。其中,德国一位学者的比喻,十分精辟。如果将几克盐放在你面前,你无论如何难以下咽。但是,当将这几克盐加在一碗美味可口的汤中,你就在享用佳肴时,将盐全部吸收了。情境之于知识,犹如汤之于盐。盐需要溶入汤中,才能被吸收;知识需要融人情境之中,才能显示出生机活力,才能被学生理解和掌握。

3.学习方式多样化

有效教学设计改变了原有单

一、被动的学习方式,倡导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多样化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突显学习过程中的发现、探究等认识活动,使学习过程更多地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

例如,学习《化学·必修2》“苯分子的结构”时,可按“创设情境一自主学习一活动探究一教师点拨一得出结论”的方式展开。

通过提供相关的背景资料,让学生在一定的情境之中,亲身体验科学家当年研究的困惑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对于苯分子结构的理解和课堂教学目标的达成具有积极的作用。

4.解题训练建模化

解题是提升学习能力必不可少的环节,也足检验学习结果的一种常态形式。有效教学设计重视建模在习题教学中的应用,通过建模帮助学生形成解题的基本思路,掌握解题的基本方法。并通过一题多变、多题一解的训练,体现建模优势,掌握建模方法,提高解题效率,起到“以不变应万变”的作用。建模在化学教学中的应用非常广泛,一个概念、一条规律、一种反应类型甚至一个虚拟体系都可以成为一种思想模型。

5.课堂小结图示化

课堂小结的作用不言而喻,方法灵活多样。但课堂小结毕竟已接近课堂教学的尾声,有些同学把它当成下课前的序曲,注意力开始分散。因此,课堂小结要组织学生共同参与,要围绕学习目标用“关系图”把构建的知识体系、学习的重点难点、解题的思想方法和基本模式等勾画出来,引起学生的注意。使课堂小结具有归纳引导、简洁明了、形象直观的特点,发挥画龙点睛、强化目标、点拔校正的作用。

有效教学设计要处理好预设与生成的关系,没有预设就没有教学。我们反对以教师教为本位的过度预设,需要以学生学为重心的精心预设。这种预设要遵循学生的认识规律,体现学生的学习特点,反映学生从旧知到新知、从已知到未知、从生活到科学、从经验到理论的有意义学习过程。要研究学生是否已经具备了学习新知识所必需的知识和技能以及相应的生活经验背景;哪些内容学生能够自己学习和掌握,不需要教师详细讲解;哪些知识是重点、难点,需要教师在课堂上点拨、引导和讲解;哪些内容会引发学生的兴趣和思维,成为课堂教学的兴奋点。惟其如此,才能使预设具有针对性、生成性,才能通过教师有效的教促进学生有效的学,实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新课程理念。

推荐第7篇:有效教学设计浅谈

谈有效教学设计应具备的要素和注意事项

最近参加了教师远程培训,在培训中观看了专家的讲座和名师的授课视频,收益很多,下面也谈谈自己对有效的教学设计的认识。

1、必须体现课程标准和理念

2、教学思路必须清晰,教学流程舒畅

3、教学目标设计要合理,既要呈现知识,又要促进能力的发展,最重要的是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明确在社会生活中,不同行为会产生不同的结果,会产生不同的影响,因而指导学生要规范和约束自己在社会生活中的行为。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在学习生活中明辨是非善恶、分析社会问题的能力,约束自己行为的能力。

4、导入合理,要善于吸引学生。

5、设置合理的教学情境

6、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兴趣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7、板书要起到纲要信号的作用。总之有效的教学设计概括为以下几点: 脉络要“准”——是教学设计的“出发点”; 目标要“明”——是教学设计的“方向”; 立意要“新”——是教学设计的“灵魂”; 构思要“巧”——是教学设计的“翅膀”; 方法要“活”——是教学设计的“表现形式”; 练习要“精”——是教学设计的“综结点”

有效教学设计要经过的过程如下:

学习需要分析:根据国家课程标准、社会等对学习者的要求,分析学习者的现有水平与所应当达到的目标水平之间的差距,从而为确定学习目标等提供依据。一般认为,这一环节是教学设计的首要的基本环节,并将影响后续各环节。

学习内容分析:即分析学生该学习什么和怎么学,通常可以根据学习内容中各知识点的关系,分别采用归类分析、层级分析、图示分析等分析方法,也可以从学习者的认知过程出发,采用信息加工分析方法,将学生在完成教学目标时对信息进行加工的所有的心理操作过程揭示出来。学生的心理操作过程,其实就是学生在学习的时候需要进行的全部思维过程,这种操作过程及其所涉及的能力构成学习内容。有效分析学习内容,可以为教学序列的安排提供更多的指导。

学习者分析:不同年龄阶段、不同性别的学习者常常会在认知风格等方面表现出较大差异。随着年龄的增长,学习者的逻辑思维能力会越来越强,并逐渐达到稳定,如果在低年级阶段就要求学习者具备较高的决策和问题解决水平,不仅违背了人的正常认知发展规律,同时也容易使学习者对学习产生畏惧。

学习环境分析:在教学设计过程中,应当考虑到学习环境的差异,保证设计出的方案能够施行。

确定学习目标:在教学设计过程中,应当强调以目标为中心,各环节的安排需要围绕目标来进行,学习目标也是评价学习效果的基本依据。根据我国新课程标准,目标的编写需要

考虑三个维度:即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强调从过去的重视知识到重视能力,从重视结果到重视过程,从重视认知到重视情感。在目标编制过程中,我们应当尽量考虑这三个维度。

设计教学策略:在确定了具体的目标和学习内容后,还需要考虑如何帮助学习者快速掌握这些内容,达成学习目标,这就需要运用巧妙地运用教学策略,确定是教师授导为主,还是学习者探究为主。

选择教学媒体或资源:在教学过程中,媒体与资源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选择教学媒体或资源,需要充分依据学习目标、学习内容、环境条件和学习者的认知水平等,应当符合学习者的认知规律。媒体资源的使用不应简单地追求形式,而要关注其对教学效果的优化。

学习效果评价:评价学习效果,不应仅仅看学习活动的最终结果,还需要考虑学习者的学习过程,但又要避免滑向只重视过程而忽视结果的另一个极端。

下面是我设计的一个教学设计及我设计的意图,请各位老师点评。

《“认识钟表”》教学设计与分析

【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一年级上册第91~92页。

【教材简析】

钟表的认识是第一册新增的学习内容,本节课是第一课时,要求学生认识钟面,会看整时,并初步建立时间观念。在课前的了解中,我发现有好多孩子都骄傲地捋开袖子向我展示他漂亮的手表,有的是有分针和时针的,也有的是电子表。虽然一部分学生不能迅速准确地看时间,但都了解钟面内容,认识整时。因此,本节课除了让学生用自己的已有经验来理解知识外,主要学习任务定位在:1.贴近生活,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2.重视动手操作,在主动探究中获取新知识。

【教学目标】

1.知道钟面上有时针、分针、12个数,并结合生活经验会看整时。2.培养学生遵守时间、珍惜时间的良好习惯。

3.活动过程中培养观察能力、归纳表达能力及合作交流意识。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初识钟表

(一)听音乐《在钟表店里》 师:你听到了什么声音? 生:好像是敲钟的声音。

生:是寺庙里和尚敲钟的声音。 „„

师:我们听到的是钟表店里的声音,这节课我们就来和钟表兄弟们交朋友。 板书:认识钟表。

[抓住学生的年龄特征,以听一段美妙的音乐为切入点,引发学生的亲切感,在听、猜、议中营造积极、活跃、民主的学习氛围,利于孩子们投入到学习活动中]。

(二)看主题图,感受生活中的知识应用 师:听完了音乐,我们去小红家看看。

(课件展示:时针和分针走到7点整,小女孩起床了。) 师:你看到了什么?

生:我看见小女孩起床了。

生:我发现墙上的钟滴答滴答到7点时,小女孩就起床了。 生:早上7点时,爸爸就催小红起来上学了。

师:小红每天早上都在7时准时起床,在数学里,我们通常把7点说成7时,我们也要学习小红,遵守时间,按时起床、上学。

二、认识钟面

(一)看钟面

(以小组形式观察、讨论,每组一个实物闹钟。)

师:刚才小朋友通过看钟,知道小红是7时起床,那我们今天要认识的钟表兄弟的脸上到底有些什么呢,请组长拿出闹钟,我们一起来观察钟面。

(二)说钟面

生:我们看到有三根针在工作,我们还知道它们叫时针、分针和秒针。 (请这一组到投影仪下指出三根针)

师:那谁能告诉大家三根针分别是怎样的?

生:短短胖胖的是时针,再长一点的是分针,最长的走得最快的是秒针。 师:哦,今天我们得委屈一下秒针弟弟,我们暂时不去理他,先来和时针和分针交朋友,好吗?

生:我还看到钟面上有12位数字宝宝。

生:老师,我们组发现钟上有一格格的东西。 „„

归纳小结:钟面上有12个数,长长的针叫分针,短短的叫时针。 (课件画面钟的12个数,时针、分针闪动。)

三、认识整时

(一)会看整时

1.教师在钟上拨一个时刻5时。

师:你知道这是几时吗?你是怎么看的? 生:5时,我看到时针在5上嘛。

生:他讲得不好。先要看分针指在12上,然后我发现时针指着5,就说明是5时。

师归纳:很多小朋友都会看,真能干! 当长长的分针指12,时针指5,就是5时。 (教师贴上5时的钟面,板书:5时)

2.巩固:教师拨2时、12时,分别问学生表示几时。

(二)会拨整时

1.师:我们每天在上午10时开始上第三节课,请你在自己的学具钟上拨出10时。

(反馈:投影下展示操作结果。) 师:你是怎么拨的?

生:我先把分针拨到12上,再拨时针指着10。

2.师:请同桌两个小朋友一个拨,另一个说出是几时;也可以一个小朋友说自己喜欢的时刻,让另一个小朋友拨一下。 反馈,抽2对同学展示活动过程。 [基于知识点的浅显,在教学中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再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达怎样看、拨整时,由感性到理性,自然流畅,不仅突出了学生的主位地位,而且培养了观察和语言表达能力。]

(三)会认电子表 1.创设生活情境。 师:今天早上老师要在7∶00上班,到校门口时看了一下手机(课件显示手机“7∶00”闪动),你知道老师有没有迟到?你是怎么想的? 生:没有迟到,刚刚好。

生:没有。手机上说现在就是7时。 师:你是怎么看的?

生:中间两个小圆点,后面有两个0,说明是刚刚好,没有多出来,前面是7,就是7时。

师:你的意思是说小圆点后面两个0,是表示整时,对吗? 生:是的。

师:这位小朋友知道的知识可真多,对的。我们在看手机上这样的时刻时,中间有两个小圆点,如果后面是“00”,那么前面写着几就是几时。 板书:7∶00 7时

(课件显示电子表 11∶00 1∶00) 师:你知道这表示几时? 2.联系生活。

师:你还在哪里看到过这样表示时间的? 生:我的电子表上。 生:我爸爸的电脑上也有。 生:我们家的dvd上也有。

生:我发现公交车上也有这样的钟。

师:老师在生活中也发现了许多这样表示时间的。

(投影展示一些票据如船票、超市收银单、银行结账单等)

[让数学走近生活实际,让生活走进数学课堂如“老师有没有迟到?”“你还在哪里见过?”促使学生联想,在生活经验中搜集信息,体验到数学存在于生活之中,感悟数学的作用,体验数学的乐趣。]

(四)游戏:找朋友 用录音机放音乐:《找朋友》

师:请每一小组内表示同一时刻的小朋友走到一块儿握手。 内容:

抽一小组,和他们一样的小组骄傲地拍两下手。

[游戏虽简单,但有音乐情境,有思考选择,有活动体验,同样也被孩子们乐于接受。三种形式的时刻表示方法也得到了巩固强化。]

四、快乐数学大转盘,联系生活中的一天 转盘制作:

师:老师看到冬冬的一篇日记,记着一天里他干了些什么,请你们小组合作又分工,看看日记,然后根据画面拨出钟上的时刻,最后把日记写完整。 小组看、拨、转、写,忙得不亦乐乎。抽一小组反馈结果。 师:你觉得你们组这样做怎么样?

五、初步了解时针一天转两圈

师:星期天,明明和英英发生了一件很有意思的事,让我们先来听一个电话。

师:猜一猜,两人会不会按时见面?为什么? 小组讨论:

生:我想会的。他们说好时间又说好在什么地方。 生:我想不会。有可能明明迟到了。 师:那实际情况又是怎样的呢?让我们再来听一个电话。

师:从刚才这件事中,你知道了什么?

生:下次和别人约会时,要说清楚是什么时候。 生:8点钟有上午的,也有晚上的。

生:一天中有两个8时。 课件显示时针走一圈。

师归纳:一天里时针要走两圈,有上午的8时,然后到了中午、下午、傍晚,又有了晚上的8时。想想,冬冬的日记上还应该补充一些什么?在下课后把它完成。 [录音中新奇的故事情节一下子吸引了学生,“会”与“不会”两种意见争论不休时,再听结局,通过这一扣人心弦的生活中熟悉、具体的误会,使学生明白地感受到“时针一天走两圈”。]

六、总结,实践应用

(一)知识梳理

师:今天你有什么收获吗?

钟表兄弟在嘀嗒嘀嗒地跑步,时间就这样一秒一秒地过去了,再也不回来了,我们从小要珍惜时间,多做一些有意义的事。

(二)学以致用

师:用今天新学的知识,为自己设计一个快乐星期天。

[让学生运用已学的知识做一件有意义的事,既激发了学数学、用数学的兴趣,又培养了用数学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设计说明】

本节课主要是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学会看整时,初步认识钟面。教材注意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由于时间和时刻都是比较抽象的概念,因此,根据学习内容的自身特点,根据课标精神,我在设计教学时力求体现动手实践,自主探索;联系生活;合作交流,人人参与。具体的有以下几个特点。

1.精心设计情境,促使学生主动参与。

教学实践表明:教师只有精心创设教学情境,诱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为学生学习作好充分的心理准备,他们才能主动探索,进而获取知识。

(1)看手机,学会看电子表:孩子们在生活中经常接触到手机、电脑、电视,对 “∶00”这样表示时间的电子表很熟悉。因此我想到了一个“看手机判断老师是否迟到”的活动。一来贴近生活,学生在生活中碰到过,学习后能为生活服务,二来通过具体事件丰富学生对时间的感性认识。

(2)看冬冬的日记,玩数学大转盘:新理念下,大胆而创造性地处理教材,甚至是重组或改编教材,是教师的业务权利。我对92页“生活中的一天”进行了加工,再创造,把整个内容科学、周密地设计成一个转盘。看日记决定画面→拨钟→看钟→补充日记,整个活动呈现科学性、有趣性、多样性。在这个游戏情境中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活动,兴趣盎然地进行了多个知识点的训练。 (3)明明和英英的约会故事:“能不能按时见面?为什么?”让学生在具体熟悉的生活情境中通过具有挑战性问题的思考、讨论,自然而然地了解一天中时针转两圈,有上午几时和下午几时之分。我想,这两个生动的电话,学生可能一下子忘不了吧,我的教学难点之一就迎刃而解了。 2.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人人参与。

教学改革的重点之一是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的全面、持续发展。建构主义学习观认为,学习者是以自己的经验为基础,以自己的方式来理解事物。 如“认钟面”这一环节中,小组内观察闹钟的钟面上有些什么,人人都参与观察、表达、交流,感性地接触到钟面,然后在反馈中自由地说,尽情地说,再从小朋友自己的语言中拉出所要学习的中心内容。

再如:92页教材结合小朋友一天的生活来巩固对整时的认识,我想到了“转盘”和“日记”,利用小组合作优势,强调人工协作,有不同意见商量磨合,每个学生都是主人,用自己的思维方式去探究,去发现,去再创造。 3.重视动手操作实践。

“儿童的智慧在他的手指尖上。”课标倡导的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之一是动手实践,根据学习知识的性质特点,结合大量的操作活动来学习。如摸一摸钟面观察;在人手一个的学具钟上操作;同桌两人互拨互说;转动画面拨时刻;练习书写时刻。在这些活动中,我放手让学生自己“做数学”,及时反馈交流,让操作与思维联系起来,让操作成为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源泉。

推荐第8篇:《设计有效教学》简介

《设计有效教学》简介

内容简介

本书介绍了成功进行教学设计的理论基础和实践技能,是目前最优秀的关于教学设计的经典教材,全书系统立秋了当前最实用,最具影响力的一种教学设计模式。

本书的三位作者都是美国著名的教学设计研究专家,都有丰富的教学设计培训经验,他们在书中力求做到理论与实践应用的平衡,因此,在介绍有关理论的基础上,详细阐述了每一个教学设计阶段的具体任务和实践策略,并提供了许多实际的教学设计案例供读者参考。

书中的教学设计模式适用于各类学校、企业、军事、医学和政府机构等,具有较广的应用范围。 作者简介

加里·R.莫里森。1977年在印第安纳大学获得教学系统技术专业博士学位。自那以后,他

先后供职于中美大学(Universitv of Mid.America)、康明斯电力公司(Solar Turbines Intemational)、通用电气的咨询分公司,以及田纳科石油公司(TenneeoOil Company),担任其教学设计专家,并曾在孟菲斯大学作教授。目前,作为韦恩州立大学的教授,他主讲教学设计课程。莫里森教授的学术声望来自于他发表的专业论文、多媒体项目,以及超过30小时的教学录像节目,其中一个分为5部分的系列节目由PBS附属的电视台在全美播放。他参与的项目涉及农业中的虫害治理、小企业管理、气体涡轮机故障处理、电器工程师系统工程、游梁抽油机工作分析、压力容器设计、电脑销售和维修等。 目录

第一章 教学设计过程介绍 引言

为什么要考察教学过程 课程的定义 从理论到计划 学习理论

教学设计的作用

影响教学设计过程的主要因素 完整的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过程的前提 使用教学设计过程的益处 从学习理论到教学理论

在学校教学和项目培训中使用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者的角色定位 教学设计和绩效技术 问题讨论

问题问题问题 小结

教学设计过程 应用

解决方案 参考书目

第二章 教学需求分析 引言

教学是问题的答案吗 需求评估

实施需求评估 目标分析 绩效评估 小结

教学设计过程 应用

解决方案 质量管理

设计规划样本 参考书目

第三章 学习者和学习情境分析 引言

学习者特征分类一 学术资料

个人及社会特征 非传统学习者特征

情境分析 小结

教学设计过程 应用

解决方案 质量管理

设计规划样本 参考书目

第四章 任务分析

引言

任务分析 主题分析

程序分析

关键动因法 ……

第五章 教学目标

第六章 设计教学:排序 第七章 设计教学:策略 第八章 设计教学信息 第九章 开发教学材料 第十章 评价面面观 第十一章 建立评估体系

第十二章 应用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巩固教学 第十三章 教学设计者的角色 第十四章 计划和项目管理 第十五章 教育实施的计划 附录A 教学设计的规划的实例 附录B 教学设计单元的实例 术语表

推荐第9篇:有效学习设计教学

有效学习设计教学

摘要:兴趣是小学生学习英语的主要动力,要培养学生的各种兴趣,必须通过各种途径创设良好的课堂气氛,营造轻松愉快的学习气氛,让孩子们在学中玩,玩中学,逐渐培养他们学习英语的浓厚兴趣,使他们觉得学习英语不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享受,从而达到英语的良好效果。 关键词:学习兴趣 求知欲 课堂气氛 游戏

所谓兴趣,就是指一个人力求认识和趋向某种客体的积极态度的个性倾向。纵观世界上著名科学家的传记就不难发现,进化论创使人达尔文对大自然有着浓厚的兴趣;物理学巨人牛顿整天心里只装着他的实验室;大发明家爱迪生从小就爱做实验,虽然屡次受挫却矢志不移;相对论创立者爱因斯坦曾经被一只只小小的罗盘迷住……总之,兴趣就是这些科学巨人得以在人类科学文明史上树立起一座座不朽丰碑的重要动力之一。由此可见,无论做什么事情,首先要培养自己对其浓厚的兴趣,然后再运用正确有效的方法,才有可能获得成功。

教学心理学表明,兴趣是学习的动力。利用各种手段和方法,在课堂上创造一个轻松,和谐,愉快的气氛,可以有效地消除学生因害怕,沮丧,反感而产生的心理障碍,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学习时能集中注意力,更好地感知,记忆,思维和想象,从而获得较多,较牢固的知识,并使他们觉得,学习不是一件苦差事,表现出喜悦和求知的欲望,加强对知识的探索力量,激起克服困难的意愿。因此,如何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是我们应该不断控索和实践的重要课题。

第一、把握小学生的特点是培养和激发兴趣的基本前提

小学生年龄小,心理和生理处于发展的过程,准确和适度地把握学生的特点,充分发挥他们的潜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是搞好英语教学的前提。我认为小学生的特点集中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好奇:对什么事情都有一种好奇心,尤其是对自己没有接触过的东西,好奇心更大。因而在每一节课的开始不要把讲的内容平铺起码叙的讲出来,故意设点伏笔,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他们的上课兴趣。结束时再埋下伏笔,为下节课准备。

2、好动:好动是小学生的本能,他们在学习和生活中,总是喜欢亲眼看一看,亲耳听一听,亲自摸一摸,亲自试一试。因此可以在教学中多设几个场景,让孩子们在身临其境中体会学习英语的乐趣。

3、好问:对不明白的东西,大多数小学生会打破砂锅问到底。我注意在教学中自己问同学几个为什么,启发学生问老师几个为什么,要求学生之间问几个为什么,这样可以活跃课堂教学气氛,又可以让学生对所学的知识加深印象。

4、好说:对于小学生来说,更好地表现为敢说,较少学生有怕错的心理障碍,我得用学生的这个特点,加强课堂中的口语练习,多用英语进行教学,营造良好的语言环境,使课堂成为生动活泼的语言交际场所。这样的氛围也感染了有心理障碍的同学,促使他们也敢于发言,教师对这样的孩子更需要鼓励。

5、好唱:多数小学生好唱爱跳,根据这个特点,在教学中多引入教唱英语歌曲的内容,往往是一个字母,一个单词,一个短句,念几遍都记不住,而唱几遍就会长久不忘。这样,不公使用权学生掌握了所学的知识,而且活跃了教学气氛,提高了学生兴趣。

6、好玩:好玩是小学生的天性,许多知识都是在玩中掌握和巩固的。在教学中,把游戏带进课堂,如变样读单词为同学之间猜单词的游戏,使学生倍感兴趣,使之在玩中强化了语言实践,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好胜:小学生争强好胜的欲望很强,好表现自己,希望自己能处在领先的地位。在教学中,正确引导,把竞赛式的教学方式引到课堂中,进行分组或者单个的竞赛,看谁的英语念得准,谁的发音最好听,谁的对话编的好,在相互竞争中,学生格外注意对手们的表现,取长补短,努力使自己表现得更出色。正是在这种竞争中,同学之间加强了交流,口语水平得到了提高。 第

二、师生情感的沟通是培养和激发兴趣味的重要条件

情感是人们的心理机制的中心,是一种很强的内动和,爱是学生的基本心理需要。美国教育家布鲁姆说:“学生的兴趣,动机,态度,好奇心以及情感在促进学生智力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这些方面要靠教师对学生的热爱和教师本身的感染,熏陶,是其它任何教学手段都代替不了的。”因此在教师与学生之间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是十分重要的。和谐的师生关系,有助于构建宽松的学习环境。要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首先要摆正自己的位置,让学生们感到老师不仅是长辈和师长,也是知音和朋友;不仅有师长的尊严,也有朋友间的亲近。要通过各种方法,拉近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距离,通过一起学习,一起游戏,增进师生间的情感交流和相互了解。这样学生的内心就会产生一种愉快,积极的情绪,就会以饱满的热情,百倍的自信投入到紧张的学习中去。其实,要讲究教学方法,俗语说:教子十过,不如奖子一功。教师要经常运用表扬,鼓励的方法,充分新生学生的人格,充分相信每个学生的内在潜质,给学生自我表现的机会,这种同信任产生的爱,可以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学习自觉性和主动性,透过教与学的交融贯通产生良好的学习效应。

在我所教的班里有一个孩子是多动症儿童,听同学说,他上别的课经常下座位、说话、撕书、传纸条、上厕所等等。可以说上课时嘴没有一刻是合拢的,时常发出怪声,所以同学们都讨厌他。在一次英语课上,我惊奇地发现这个孩子的眼睛一动不动地盯着我看,嘴也在动,模仿我的发音。我想,不管是怎样的孩子都渴望知识与温暖。在我教完单词请同学起来朗读时,我发现他举手了,我抓住机会,让他回答。起初他不会,我又教了他一遍,他终于读对了这个单词。全班齐声对他说:Good Good Very good!他甜甜地笑了,也许这是他第一次体验成功的喜悦。之后,他经常来问我问题,我也很有耐心地向他讲解。在各课上,老师都反应他有了很大的进步,英语课则成了他最喜欢的课了。 第

三、培养兴趣的具体措施:

1.要创立民主和谐的课堂气氛。

民主和谐的课堂气氛对学生的学习动机和自我形象都会产生积极影响。因为教学过程不仅仅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也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感情和思想的交流。教师只有将师爱融于教学中,密切师生关系,形成轻松,愉快的课堂气氛,才能有效的帮助学生消除心理障碍,让他们克服开口说英语的紧张心理。在平时教学中,教师应该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各种语言活动,为他们创造表现自我的机会,并想方设法帮助各层次的学生获得不同程度的成功。因为“成功的快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它能使学生产生好好学习的强烈欲望”。苏霍姆林斯基提醒教师,“无论如何,不要使这种力量消失,缺少这种力量,教育上的任何巧妙的措施都是无济于事的。”:因此教师应公正,平等,和蔼,信任地对每一位学生,鼓励学生与自己的过去相比,只要有所进步,教师就给予鼓励和表扬,使每一位学生都能获得成功的体验,形成良好的心理倾向。用“Great!/Well done!/Very good!/Good job!”,“You are clever!/Clever Boy!/” “Don not be nervous./I am sure you will do better-----“这些充满挚爱,信任与期望的语言,以及翘手指,拍手,摸头和拍肩等体态语言来表达对学生成功的肯定,从而使他们始终保持积极向上的乐观情绪和再获成功的强烈欲望。

2.要创造活泼生动的课堂气氛。

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上英语课不能单调的读和背,而是通过很多活动来调动他们的积极性,让他们玩中学,学中玩,不知不觉中学会英语。因此,我们可以采取游戏的形式。如传话(Goip)又称“葡萄藤”。学生分成四排,老师给每排的第一位学生耳语同一个单词或句子,其余的学生将这个单词或者句子传下去,不能让第三个人听到,否则犯规。传得又快又准确的队获胜。这个游戏可以考察学生的听力,反应能力,口语的准确性。为了做好这个游戏,学生势必会更努力的学习英语。通过这个游戏既可以调动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又能促使他们更认真的学习英语,提高学习的效率和准确性。

就拿我开课的那次来说,我所教的是3A Thank you.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我选择了实物教学。在课前准备了:蛋糕、鸡蛋、牛奶等。更加地贴近学生日常生活中所能接触到的。在教学过程中,我通过让学生闻其味、辨其形、观其色来判别某一事物。在游戏。再去教授新的内容。课堂气氛相当活跃。在确定学生对新授词有一定掌握,然后我请了任意4个学生(各组排头)进行传话游戏,学生们一个传一个,十分认真,取得的效果也很不错,这节公开课有了学生很好的配合,学校对此评价也不错。 3.要创设多样化课堂。 教师可以设计丰富多彩的英语活动,满足学生发挥创造,享受愉快报的心理需要。爱动是小学生的天性,小学生往往是通过自身的活动去认识世界,体验生活,学会本领,所以,在教学将语言材料设计成一个个有趣的活动是必要的。让学生在学中动,动中学,充满乐趣的学习语言会产生良好的学习效果。例如教eye, ear, nose, face等身体部位时,可用快速发口令:“Touch your-----”这种方式,既训练了学生的听力,学生也不觉得记单词枯燥了,而且学得快,记得牢。一堂课刚开始,我们可以先做一热身运动,把学生带入英语的氛围里,如唱一首英语歌,说一段韵文,表演一个短剧,讲一个英语故事,或由一位学生来讲一段话等等。然后可以做一些游戏来复习一下已学的内容,这样既达到了复习的目的,又调动了课堂气氛。在学习新内容时,刚可以通过形象生动的图片或幻灯片,老师的活泼有趣的肢体语言,幽默夸张的语言语调来展现,使学生哈哈大笑,并很乐意来模仿。模仿活动是最受小学生欢迎的一种教学方法。模仿FISH摆尾,模仿驾驶CAR,模仿ROOSTER鸣叫时,学生不仅有趣,形式多样的,全员参与,主题突出的教学活动贯穿于教学始终,活化教材语言,充分发挥学生的大脑及身体各部分器官的功能,使他们在喜爱的学习活动里感受到探索的乐趣,满足其享受愉快教育的心理需要。

4.寓表演于课堂。

小学生活泼好动爱表现,英语课中表演往往是学生最爱。表演需要孩子耳,口,脚参与,表演时又有小伙伴的合作而减少孤立感,就能在一定程度上克服性属上的弱点,发挥良好水平,穿插跳,唱,说等多样形式,非常符合獐受玩爱动的心理。对于一些性恪内向,自卑的学生来说,童话所营造出来的轻松恰愉快的气氛会在不同程度上舒缓他们的紧张感,使他们觉得“只是玩玩”,而且他们可以根据自己的英语水平对角色进行选择。当然,表演也对老师提出了新的要求。首先,教师必须具有一定的表演,导演才能。因为低年级的学生缺乏角色表演基础,他们只能先从模仿开始,这就需要教师进行表演示范。、

5.将竞争带入课堂。

利用小学生好胜心强的特点,可在课堂教学中引入竞争机制,设计有竞争性强的游戏或者活动。例如在学习新的课文和单词时,可以进行男女同学或者小组比赛。在模仿课文内容进行表演时,要让学生比一比谁是最佳模仿者和最佳模仿搭档。教师应该随时记下比赛结果,对学生的成绩和获奖次数进行评比,设最佳奖,如对获奖达六次的学生可免去口试。这样既调动了学生开口说英语的积极性,又能促使学生经常利用课余时间主动练习口语,争做“最佳模仿者”。在这种竞争下,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提高很快。毋庸置疑,成就感是英语学习中非常重要的情感体验。在教学中,教师要努力营造一种宽松和谐,公平竞争的教学氛围,不断为学生创造获取成功心理体验的机会,满足他们获取了成功的心理需要。

好胜心强这一特点,在我所教的班级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只是简单地分为四组进行比赛,学生的课堂气氛立即高涨了起来,人人争当第一,举手的学生争先恐后,就怕自己的组的成绩落后于其他组。班里有个学生,以前她总是不出声,甚至很多人都以为她是个哑巴,可在这小小的竞争中,为了组的荣誉。她每个问题都回答地非常好,虽然声音很低,但我们鼓励她,她有了信心,得到了我们的关怀。让她明白,英语只要你肯开口说,不要怕说错,是没有人学不好的道理。

总之,要想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教师就应该根据学生的特点彩多种教法,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促进师生间的情感交流,营造轻松愉快的教学氛围,推动学生主动投入到各种活动中去。只有满足了学生的心理需求,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赋予英语教学以生命力,英语教学才能更上一层楼。

推荐第10篇:幼儿园有效教学设计作业

西湖区短期培训(古荡)“幼儿园有效教学设计”作业一

幼儿园

教师

结合沈颖洁老师的专家讲座写不少于800字的心得体会。

西湖区短期培训(古荡)“幼儿园有效教学设计”作业二

幼儿园

教师

围绕一个教学观摩活动,分析其教学有效性(字数写不少于800字)

西湖区短期培训(古荡)“幼儿园有效教学设计”作业三

幼儿园

教师

阅读由虞莉莉老师主编,浙江教育出版社的《幼儿园优秀教学活动设计100例》,撰写不少于800字的读书笔记。

第11篇:31课 回声 教学设计(有效教学)

31、回声 教学设计

——滕艳丽

一、学情分析:

低年级的孩子活泼好动,注意力很难长时间集中,必须想方设法解决这一问题。我们都知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本课的教学中,依然要以多种方式“读”为主线,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放手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读书,引导学生在读中体验,让学生自己加工处理课文的符号信息,与课文对话交流,进而感悟,理解课文内容。

二、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初步了解回声形成的原因。

2、感受语言的美,培养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重点:

理解第5自然段中青蛙妈妈对小青蛙说的话,能根据句子展开想象,懂得回声形成的原因。

四、教学准备:生字词卡片。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激发兴趣

同学们,你们听到过回声吗?回声是什么声音?在哪儿能听到回声?今天我们学习一篇课文,看看课文是怎么讲的。

(二)、初读课文,粗知课文内容

初读课文。 要求:

1、借助拼音读准字音。

2、标出课文共有几个自然段。

3、找出图文对应的段落。

(三)、再读课文,思考问题

1、小青蛙在什么地方发现有一只小青蛙在学它说话?

2、小青蛙问妈妈,妈妈是怎么做的?又是怎样说的?

(四)、检查初读效果

1、检查生字词的读音。

2、指名学生分段读课文。

(五)细读课文,理解内容

1、指名读第一自然段

(1)这一段有几句话:讲的是什么?

(2)“倒影”是什么意思?(结合图的理解)

(3)课文中把什么比作大月亮?(把半圆的桥洞和水里的倒影连成的圆形比作大月亮)

(4)指导朗读描写美丽景色的第二句话,注意句间停顿。

(5)齐读第一段。

2、小青蛙在什么地方发现有一只小青蛙在学它说话?指名学生读第二自然段,并引导学生划出与问题有关的词语。(桥洞底下)

提问:

(1)小青蛙看到周围美丽的景色,高兴得叫起来。“周围”指什么地方?“美丽的的景色”指什么?结合图(一),联系课文第一段说明。

(2)小青蛙“呱呱呱”地叫起来,这时,它听到什么?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话回答,训练学生口头表达能力。

(3)齐读第二段。

3、默读第三自然段,思考回答

小青蛙为什么很奇怪?它是怎么问妈妈的?

(1)指导朗读第三自然段,要用适当的语气朗读小青蛙和青蛙妈妈的话。

(2)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一段写的是什么。

(六)图文对照。理解第

四、五自然段

1、默读第

四、五自然段,观察第二幅插图,思考:青蛙妈妈带小青蛙跳到岸上以后做了什么,说了什么?

2、图文对照,引导学生理解小青蛙问妈妈,妈妈是怎样做,怎样说的?课文是怎样具体描写的?(引导学生从课文中画出有关的句子) 3、借助图(二)理解画出的句子。

4、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第

四、五自然段。5、分角色朗读

四、五自然段。6、填空练习

⑴ 青蛙妈妈捡起一颗石子,()进河里,河水激起一圈圈(),()碰到河岸,又一圈一圈地()回来。

⑵ 青蛙叫的声音的(),碰到桥洞的( ),也要()回来。 7、引导学生说一说: ⑴ 结合课文内容讲讲“荡”和“返”的意思。

⑵ 什么是“回声”?你曾在什么地方听见过回声?(用自己的话说)

(七)齐读最后一段

理解“小青蛙又游回桥洞里,呱呱地叫个不停”这句话的意思。

第二课时

(一)、练习朗读全文

1、指导读好句子末尾的助词,如:啊、吧、哩、啦等。

2、采用多种形式练习有感情地朗读。

3、揭示学生注意小青蛙的思想感情的变化:先是看到美景很高兴,要用赞美的语调读得稍慢些;再是听到回声很奇怪,要用问话的语气读;听了妈妈的话,恍然大悟,非常高兴,读的节奏要稍快些。

青蛙妈妈的话要读出耐心、亲切的语气。

(二)、识记生字字形

1、读生字词卡片。

2、分析、记忆字形。

重点指导“游”和“影”。“游”:右边不是“攵”,“影”:的三撇写在右侧。

(三)、指导正确书写

(四)、练习用生字口头组词,加深对字义的理解

(五)、填上合适的词语

半圆的( ) 欢快地( )

美丽的( ) 高兴得( ) 课后反思:学生对本课的理解很好,能明白回声形成的原因。本文成功之处是我运用了多种读文方式,使学生很快就明白了青蛙妈妈的话,也就是回声形成的原因,对重点句子的指导很到位。

第12篇:如何有效设计教学目标

如何有效设计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教师设计和开展教学活动的依据,是教与学的方向,它确定教师教什么,学生学什么,是课堂教学的归宿。又是是衡量、评价教学效益的标准,更使课程标准的要求通过每节课的教学目标得以落实、体现。目标是人们行为的内在动因,目标越明确具体,越能激发人们实现目标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明确教学目标是高效率、高质量完成学习任务的前提。然而在我们看到的教学设计中,目标设计存在很多问题,如:照搬教参内容;脱离课标内容标准;目标表述空泛,可测性不强;行为动词缺失,主体错位;对三维目标的认识不到位,重视一维,忽视

二、三维。我们该如何设计教学目标呢?

一、依据课标、学情、教材确定合理的课堂教学目标。

课堂教学目标是课标的分解、细化,要做到适合学生水平(起点),尽量做到“跳起来能摘到的果子”;要有有学科味,知识技能目标(结果性目标)应具体可测,多维兼顾;教学与目标要相呼应,达到教学围绕课堂目标展开,结课时检查目标的达成情况。

二、规范的教学目标应具备五要素。

1、行为主体,是学习者不是教师。教学目标强调陈述的主体是学生,这意味着要从学生的角度描述结果,只有当学生的行为发生了与教学目标的预期相应的变化,才算完成了教学任务。

2、学习内容,包括知识技能、方法、以及学习过程中形成的情意、态度、价值观。

3、行为动词,要具有可观察、可测量的具体行为。陈述教学目标是为了把握准教什么和怎么教,学生明确学什么以及怎么学,因此教学目标的陈述所用行为动词不应该是抽象的、模糊的,必须是可观察可检测的。如:

1 结果性目标的“知识”中:

“了解”可用说出、背诵、辨认、列举、复述等来表述;

“理解”可用“解释、说明、归纳、概述、推断、整理”等来表述; “应用”可用“设计、辩护、撰写、检验、计划、推广”等来表述。 结果性目标的“技能”中:

“模仿”可用“模拟、再现、例证、临摹、扩(缩)写”等来表述; “独立操作” 可用“完成、制定、解决、绘制、尝试”等来表述; “迁移” 可用“联系、转换、灵活运用、举一反三”等来表述。 体验性目标中:

“经历(感受)”可用“参与、寻找、交流、分享、访问、考察”等来表述; “反映(认同)”可用“遵守、接受、欣赏、关注、拒绝、摈弃”等来表述; “领悟(内化)”可用“形成、具有、树立、热爱、坚持、追求”等来表述。

4、行为条件,是影响学习结果的特定限制或范围等。主要有辅助手段或工具、提供信息或提示、时间的限制、完成行为的情景。如“不借助计算器能计算出”、“通过查阅辞典”、“根据组图,能写出300字的短文”、“在10 分钟内,能„„”、“通过两课时的学习能记住„„”、“在课堂讨论时,能叙述要点” 等。

5、行为程度,是学生达到目标的最低表现水准。用以评量学习表现或学习结果所达到的程度。可从准确性、速度(时间)和质量确定。如:“至少写出三种解题方案,80%学生都能”;

在确定了教学目标的基础上,我们再选择有效的教学方法、教学媒体、设计有效的课堂教学结构,最终实现有效的课堂教学。

2

第13篇:高中历史新课程有效教学设计

高中历史新课程有效教学设计

(六)

浏览量:527 发表日期: 2010-9-23 来自: 赵庆东历史名师工作室

【字体:大 中 小】

第六章 历史教学有效教学行为设计(上)

温州第二高级中学 魏飞 第一节 历史教学有效提问设计

众多研究表明,教师在课堂上激励学生互动的有效方法是使用提问。课堂教学中,提问促成了沟通与交流的智慧闪亮、心灵共振。无论教师或学生,每一次提问都是一个生命向另一个生命敞开,每一次提问都是“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雅斯贝尔斯语)。新课程实施后,在提倡课堂互动和激励课堂讨论的环境下,提问在高中历史课堂上的使用一直有增无减。但毋庸讳言,课堂提问还存在很多问题,影响了其有效性。

一、课堂提问缺失问题研究

1966年,莫尔分析2500个问题后指出,自然科教师所问问题很少能够激发学生批判性思考,属于“What”类的问题占46%,属“Why”与“How”类的问题共占46%,山田认为过于机械式的提问,容易造成学生思维慵懒,或作粗浅、不合逻辑的反应;而且教师提问过于频繁,上课时间约有三分之二用于教师问、学生答的语言行为。他认为快速与过多的提问,反而阻遏学生酌情度理、慎思明辨的能力的发展,并剥夺学生应需的辅导。米勒观察分析100名实习教师的提问技巧后指出,在班级教学中,思考性问题在问与答之间转速过快,恐怕只有百分之一的高智学生才能回答,但大部分教师却期望在问后十秒钟内获得满意回答,否则便显出不耐烦——或重述问题,或做无意义的赘语,或另外指名回答,或径由自己代答,殊不知学生需要时间思考并组织其适切的答案,而后才能有效反应。[1]

全莉娟等通过课堂提问的观察分析指出,当前教师的课堂提问没有真正发挥启发诱导的作用,时常流于形式;在教师的课堂教学中,教师的问题多属“低水平”认知的问题,而缺少高水平认知,尤其是创造性思维的问题。教师平均每节课提问50次左右,其中90%属于封闭性问题,而只有大约10%的问题属于开放性问题。课堂教学中教师对于课堂提问的环节并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教师注意的中心,则是他所要的答案是否被“启发”出来了。教师在提问之后对学习水平高的学生(高成就的学生)与水平低的学生(低成就学生)是有区别的,学习水平高的学生(高成就学生)参与课堂交流机会多,水平低的学生(低成就学生)参与机会少。频繁、费时而又明显缺乏思维价值的提问,其后果必然是降低学生的思维品质,限制主动性的发展。[2]

另有研究者对课堂提问中的一些问题进行了分析,认为教师的心理负担是阻碍教师鼓励学生提问的因素。教师的心理负担有三种:一是怕“误事”。有的教师觉得,让学生自己提问题,太浪费时间,影响教学进度。二是怕“冷场”。教师担心让学生提问题,时间多花在学生读书、思考上,气氛上不来,课堂就显得沉闷。三是怕“难堪”。有的教师课堂上不积极鼓励学生大胆发问,怕的是有些来自学生的问题一时回答不上,在学生面前下不来台,显得“难堪”。[3]

二、不当提问的原因分析

(一)问题设计不当 1.问题目的不明

课堂提问的设计是通向教学目标的,课堂教学的核心问题或主问题就是教学目标的“问题化”。在设计问题时如果不考虑教学的目标,而仅在所谓的趣味性、开放性方面下功夫,常常会使问题偏离教学方向。问题不明还表现在课堂的随口问和随口答上。教师不加思考地随意而问,实际上激发了学生信口而答。

2.问题难易失度

问题难易失度表现在:一是与所学内容没有实质性关联,思维跨度太大。课堂上,有时教师冷不丁抛出一个问题让学生不知所云,无从思考,因问题失去思维平台和知识背景而难以进行实质性的应对;二是问题的内涵或太易或太难,太易不能启动思维,学生有回答而无思考,貌似脱口而出,实则“有口无心”;太难则压垮思维,学生即使想积极应答,也不知从何答起,心中没有把握或把握不大,欲语而嗫嚅,欲答亦犹疑。

3.问题聚焦不准

问点散乱或问域过宽,常常会看似问题很多,但杂乱无章,没有逻辑序列,在这种情况下的问答或交流类似漫谈,有时反而越问越乱,越扯越远,导致不可能进行深入探讨。这些杂乱的问题的提出,源自教师提问的过于笼统,没有聚焦,更没有方法。

(二)问答过程失控

从问对过程来考察提问,我们能够较为清晰地观测到两种提问取向:即问答取向和对话取向。问答取向的提问,就是寻求正确答案。如果学生回答正确,则教师喜不自禁,赞赏有加,一旦学生回答不对路子或不正确,其处理方式也无非是:另请他人代答,提示答案或干脆越俎代庖。这些“十八般武艺”的运用无非是尽快获得答案。对话取向的提问,则是意在激起学生深入的思考和言路的敞开,师生追求的是共识和理解,以及对对方理解的理解,而不是某一方唯一的答案。

在对话取向的提问中,问题是激发对话的起步,回答是对话的一个环节,答案不是对话的终结而是新一轮对话的起点。从对话取向来看课堂提问,学生立即给出一个正确答案,未必就比给出一个错误答案更有教学价值;对答如流也未必比问答龃龉更有思维价值,对于开放性的问题则更是如此。

(三)言语方式错位

提问语是对话语的一种,如果运用独白的言语方式无疑是错位。传统教学中,教师作为“真理代言人”,长期独白式的言说造就了教师独断、自以为是的言说方式,这种言说方式成为其言说的习惯,同时溶注在教师的思维习惯中。独白式的言说下的提问,学生的回答只能是对教师的迎合,而教师对“误解”和“误答”的引导也都是努力把学生的思维镶嵌到自己的思维框架中,因而,貌似提问频繁,问答如流,但在本质上仍然是单方主宰,个人独断。

威索尔通过研究注意到,可以通过教师在课堂上所使用的语言,来分析教师的课堂控制方式。当教师倾向于以学生为中心时,大都会使用以下语言:(1)鼓励、赞许学生或支持学生;(2)引导学生发现问题的关键,帮助学生共同解决问题;(3)了解学生的疑问。当教师倾向于以教师为中心时,大都会使用以下语言:(1)使学生接受意见或劝告,如纠正学生不良行为所用的言词或质问;(2)批评学生的过失,否定或讽刺学生的错误;(3)教师为维护自己的立场,贯彻自己的主张所用的语言。威索尔经观察还发现,当教师倾向于以教师为中心、并使用相应的语言时,课堂处于防卫的气氛,班级成员消极被动,心神不定,萎靡不振,教学效果较差。[4]

(四)提问对象偏失

由教师提问所构成的互动是教师选择性的互动,这种选择性较为清晰地呈现出教师与学生个体互动对象的差异。从互动对象的职务上看,教师与学生干部的互动明显多于与非学生干部的交往;从互动对象的地位上看,班级中地位较高的学生与教师交往的机会要比地位低的学生多得多;从互动对象的成绩上看,教师显然更愿意与成绩好的学生交往。

教师与学生互动的差异,不仅体现在对象的选择上,而且也体现在互动的具体内容和方式上。例如,对于不同成就水平的学生,教师往往采取不同的互动方式。在与成就水平比较高的学生互动时,教师更倾向于采取民主的、肯定的、充分考虑学生个性的方式,并且表现出很大的耐心;在与成就水平比较低的学生互动时,教师更倾向于采取专制的、否定的、控制的方式,并且较少给这些学生充分的思考时间和充分表达的机会。

教师的问题分配也有差异,大多把重要的、挑战智慧的问题交由他喜欢的、学习成绩好的学生来回答,而把那些碎小的、无关紧要的低水平问题交给学习成绩较差的学生来回答,甚至把提问作为惩罚学生、为难学生的一种手段。客观地说,这样的问题分配有利于教学进程的顺利展开,但是这样的问题分配方式一旦在学生心目形成对教师提问的基本看法,其提问的教育性和教学性就会变味,由此展开的对话也在精神实质上是反对话的。

三、有效提问的策略 有效提问除尽量避免上面所列的缺失问题外,还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明确问题的类型——封闭性问题和开放性问题

思维学家大多把问题分为两种类型:一类为垂钓问题(就像把诱饵放在鱼钩上,并不清楚什么东西会上钩);一类为射击问题(像瞄准一只鸟射击,要么打中,要么没打中)。实际上,这就是开放性问题和封闭性问题。

1.封闭性问题及其在课堂中的作用

如前所述,将回答限定在一个或少数几个确定性答案之内的问题叫封闭性问题。封闭性提问对应的认知目标往往具有表达清晰确定、易于理解和把握的特点,如“能回忆”、“能确认”等。对于封闭性问题的回答,回答者一般能够从已经学过的知识中直接找到答案,常常只需要回忆、复述和再现。

封闭性的问题无论是在传统的课堂上还是在当代的课堂上都被大量地使用,有它特殊且重要的教学价值:

其一,封闭性的问题比较而言思维障碍较小,易于回答,因而有助于形成师生之间的言语交流,有利于调节课堂师生之间的心理环境,进而形成轻松活泼的教学气氛。

其二,封闭性的问题具有明确的答案指向,便于教师对教学的调控。

其三,封闭性的问题大多能够从已学或已知的答案中提取或复现,因而便于教师检测学生对以前所学内容的掌握程度,便于教师了解学生现有的学习水平,确立教学的起点。

总之,用好封闭性的问题可以发挥提问的检测、鼓励、调节、组织的功能。但是,仅有封闭性的问题远远不够,因为它没有启动学生思维,达成师生、生生之间的思想交流、情感沟通和智慧撞接。质言之,它没有赋予问答双方的思维空间。

2.开放性问题及其在课堂中的作用

与封闭性问题相对而言的是开放性问题。开放性问题没有唯一正确的答案,它难以从已经学过的知识中直接复现,需要经过一定的重组和再创而形成答案。比较而言,封闭性问题要求智力水平较低,因而有时被称之为低水平问题,或简单问题,开放性问题要求有较为复杂的智力过程,因而有时被称之为高水平问题,或复杂问题。

在学科教学中的课堂提问中,所谓开放性问题有三个特征:一是结论开放性,即不要求并且常常没有唯一的标准的答案;二是认知复杂性,即它的回答不是简单的记忆复现,要经过一定复杂性的思维操作;三是策略多样性,即可以通过多种认知方式和途径来探求答案。

一般来说,开放性问题容易生成对话,有助于激发学生兴趣和培养思维的深度广度。但由于开放性问题对思维的不可控性和对评价的不可控性,学生生成的答案也常常会异彩纷呈,五花八门。但就其个体来看,不同的答案之间差异很大,有些回答未必都是有思维质量的答案。应答者有可能对问题进行实质性的转换或者偷换,答案可能异想天开、十分有趣,但实质是答非所问。学生面对一个需要经过分析、综合、比较等思维过程才能求得的答案,也有可能信口开河给出一个结论。

绝大多数教师面对学生天花乱坠的回答最喜欢说“你真棒!”但是问题恰恰就在这里。天花乱坠的想象并不困难,难的是这些想象有它的内在依据,有思维的内涵,有思考(想象)的质量。在这些开放性的问题中,我们看到答案的链条太短,大多都是萤光一闪,而不是思维火炬的接力与长时燃烧。

加里·D.鲍里奇提醒我们,同一个问题在一种情况下是封闭性的,而在另一种情况下又可能是开放性的。例如对于美国八年级的学生来说,“你对裁军是怎么看的”这个问题需要判断能力,而对于十二年级的学生来说,可能只需要回忆一些知识点,因为他们刚刚背过《限制战略武器条约》的条款。[5]

(二)注意提问的策略和艺术 1.国外相关研究

美国学者威伦为教师的有效提问提供了九种策略:(1)设计提示课文结构和指导的关键问题;(2)问题的措词必须清晰、明确;(3)提出的问题要符合学生的能力水平;(4)要有逻辑地、连续地提问题;(5)设计的问题要有水平区分度;(6)问题要紧追学生的反馈;(7)回答问题时,要给学生充分的思考时间;(8)提出能调动更多学生参与积极性的问题;(9)鼓励学生提问。[6]

克拉克等人认为,课堂提问要能发挥积极的作用必须满足三个条件:

(1)良好的问题。一个好的问题应该是用明确和直接的语言表达的、能被学生理解的问题,它必须与课堂教学的目标相一致。含糊而又考虑不周的问题不仅不能促使学生认真思考当前的问题,反而容易将他们的思维引向模糊的枝节的问题上。提问的一个主要目的是促进学习,好的问题能调动学生的心智,因此好的问题一定能够引起学生的思维活动,而那种只需要重复一遍书本知识便可以回答的问题是永远不会像思考题那样进行思维的。好的问题一定是探究疑难并发人深思。另外,好的问题必须与回答问题的学生的年龄、能力和兴趣相适应;好的问题必须与提问的目的相适应。

(2)良好提问的先决条件。教师在准备关键问题时应考虑这样几个方面的问题:①教学的目的;②提问的目的;③哪些类型的问题最适合于实现这些目的;④是否应该提那些属于情感领域的问题;⑤通过提问能在多大范围内实现目的。

(3)良好的提问技术。教师提问不应象宗教法庭庭长那样给不听话的学生出难题,应该把提问看成是了解班级存在着什么问题并试图加以解决,不是对学生掌握了多少知识的检查。平时个别提问时应不拘泥形式。教师应以愉快、友好、从容、谈话式的态度来提问。提问在班级中应比较平均地分配问题,这有利于保持学生思维的活跃。[7]

20世纪80年代日本教育界曾用两年时间专门开展“什么是好的提问”的讨论。讨论的结果认为,好的提问应该具备以下特点:(1)表现教师对教材的深入研究;(2)与学生的智力和知识发展水平相适应;(3)能激发学习的欲望;(4)能有助于实现教学过程中的各项具体目标;(5)富有启发性,并能使学生自省。[8] 加里· 鲍里奇在其《有效教学方法》论著里提醒教师:“你为什么问这个问题?”在提问中,最严重的错误也许是,你不能肯定为什么要问这样的问题。记住,问题是支持教授过程和学习过程的工具。在使用问题时,你要做的第一个决定应该是你这一课要教的是事实、规则、动作序列,还是概念、模式、抽象理论。如果你的目标是前者,那么,你问的应该是识记、理解和应用层次的封闭性问题;如果你的目标是后者,那么,你应该提出分析、综合和评价层次的开放性问题。因此,事先决定你的问题策略是什么以及你的问题目标是什么,进而选择合适的问题和行为的认知复杂性,这是至关重要的。最重要的是,记住你的课堂的终极目标是什么,然后选择最佳的问题组合来达到你的目标。[9]

2.提问序列的策略和艺术

(1)提问序列按照问题结构的内在逻辑来展开

根据课堂教学的思维特征,我们可以将提问的“问题”分为纵向逻辑结构的问题和横向辐射结构的问题以及纵横交叉结构的问题。

①纵向逻辑结构

在纵向逻辑结构的问题中,提问的问题结构是以链状结构环环相扣的,解决前一个问题是解决后一个问题的基础或前提。问题的链状展开,有的是缘于问题既有的逻辑关系,有时是为了让学生便于理解一个难度较大的问题而作的精心设计,将问题分解,设计成一系列由浅入深、从易到难的疏导性、铺垫性的小问题,为思维搭建阶梯。

纵向展开的逻辑结构的问题设计,有时是先提问一个较为潜隐的深层问题,然后设置一个个小问题如剥笋抽丝般一步步进入问题的内核,达到深入理解的目的;有时,从某一表层的、细小的问题提问,然后穷“问”不舍、步步进逼,直到挖出一般性问题背后的、深层的意蕴,经历、体验曲径通幽、柳暗花明的思维旅程。

案例一: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这一问题的设计

1、为什么要“罢黜”百家?(设计意图:理解背景)

2、为什么独尊的是“儒术”?(设计意图:理解儒家学说能够被统治者认同的原因)

3、怎么“独尊”?(理解汉武帝提高儒家学说地位的措施) ②横向辐射的问题结构

在横向辐射的问题结构中,有一个中心问题,这个中心问题向四周散射出若干个小问题,理解、解决了若干个小问题也就可以理解、解决中心问题。与纵向逻辑结构不同的是,各小问题之间是并列展开的,它们或起点或终点都直接指向中心问题,仿佛车轮的轴与辐的关系。

问题的“多维度理解”从思维方法和思维向度上说,所展开的问题是横向辐射结构。对学科问题加以多侧面理解,即对某一个问题我们可以从多种角度加以剖析,以获得对问题的透彻、全面的认识。开辟一种认识视角就会有新颖独特的发现,综合多种视角就会对问题获得更为全面的认识。 案例二:“明末清初思想活跃局面出现的原因”问题设计 引导学生分析思想观点产生的影响因素会有如下几个方面:

1、政治(君主专制加强并逐渐走向反动,成为社会发展的障碍)

2、经济(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产生)

3、思想(程朱理学成为统治思想,逐渐丧失活力;理学空谈)

4、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个人经历(明朝灭亡,抗清斗争失败,隐居山林,反思) ③教学中的树状结构问题

所谓“树状结构问题”就是纵向结构问题与横向结构问题的组合。事实上,纵向的链状问题结构和横向的辐射问题结构经常在教学中综合使用。对纵向链状结构问题的某一环节进行拓展、分解,就成为横向辐射结构问题,反之亦然。纵横展开的问题我们可称为“树状结构问题”。即,总体上,问题向纵深延伸,但在某一问题环节分开枝丫、分门别类探究便构成了树状问题结构模型。

(2)提问的序列按照对问题认识的规律来展开

人类认知事物大体遵循从具体到概括、从直观到抽象、从形式到实质、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路径,这体现了人们认识事物的总体特点。所以教学提问序列可以遵照这一逻辑次序来展开,即先设计相对容易、浅显、直观的问题然后推向复杂、深奥、抽象的问题。

(3)提问的序列顺应学习者的情智特点来展开

人类天生具有好奇心和审美性向,教学提问可以充分利用人类这一优良的禀赋来发展情感和思维。这种提问序列充分考虑到学生好奇心、智慧的紧张与节奏和审美愉悦感受。顺应学习者的情智特点的提问设计常常以故事(情境、悬念、激疑、情节)的形式来设计问题,因而它最能体现教学的魅力。

3.对回答问题的有效性、深入性的探查与判别

“我们曾经观察过数以百计的教学对话,涉及从幼儿园到大学各个阶段、各个学科的众多教学互动。„„我们观察到的许多课堂教学互动中存在的问题和特点:只要学生找到了问题的正确答案,教师通常就忘记了要针对学生的思考过程提出质疑、查明内容是否对学生有意义。而且,教师常常都是在听答案,而不是在关注正在给出这个答案的学生。”[10]

确实如此,而且问题更为严重的是,面对不求唯一答案的开放性问题,学生只要给出一个回答就很容易博得教师的赞赏甚至带领学生鼓掌。

关注点在哪里?如果是一个不追求唯一答案的开放性问题,就应该把关注点放在思维过程、思维方法、思维质量及其复杂性上,如果任其“大家随便都说说”是没有什么实际价值的。但当前许多课堂热衷于这样的提问和应答,因为它流畅、活跃、热闹、好看。另一方面,对于一个开放性问题的回答,尽管答案可能没有绝对的对错之分,但有优劣、层级之分,有难易之别,因此,对于开放性问题的回答的评价,必须引导到思维操作方法的有效性上来,引导到对思维质量(准确性、严密性、充分性、深刻性)追求上来。这是形成课堂深入对话的基石和动力。

通过一个开放性问题而真正调动学生思维深度参与,建议使用以下策略:

(1)重新聚焦问题:为了查明学生对问题所作的思考和理解,教师首先需要关心的是学生是否回答了提出的问题?如果学生回答了所提问题,那么,教师应该继续考虑其清晰性、精确性、确切性、原创性和复杂性等;如果没有,那么,教师就必须特别关注应该如何帮助学生重新聚焦问题的焦点。在对话教学中值得关注的是,如果教师接受甚至赞赏一个答非所问的回答,那么,教学对话将会长时间漫无目的地游荡。当前的问题是,这种漫无目的的散乱的对话常常被作为学生积极参与或思维活跃的表征,作为“教学创生”而津津乐道。事实上,思维有受到规约,就不可能有深度和效果。当学生的回答在内容或过程中偏离了问题的中心,教师要能够富有策略地让学生的思考回到问题的核心部位,通常的做法是,再次叙述学生的回答,告诉(或暗示)学生这个回答的哪些方面不合适,然后再重新陈述原始问题。例如:

◆你是说 吗?而我的问题是(再一次提问你的原始问题)。

◆在你的回答里,你陈述了 ,我还无法确定那是如何的?因此,让我们重新考虑你的答案,注意结合这个问题,(再次提问原始问题的关键处)

◆在你的回答里,你说 。我在 方面还是有点困惑,你的答案是怎么与这个问题建立联系的?

(2)提出解释性问题:解释性问题可以用来帮助学生运用自己的语言来解释他们对某个事物的理解,促进学生对如何运用词语阐明个人见解或对搅乱概念内涵的问题保持高度的警觉性。解释性的问题的例子有:

你想用 表达什么意思? 你可以使用其他措辞陈述那一点吗? 你怎么定义 呢?

我们可以用其他什么词语来描述 呢?

(3)提出验证性问题:验证性问题有助于增进学生思考的精确性与原创性。教师提出验证性问题意味着要求学生举例、叙述个人经历、引用证据等。向学生提出验证性问题要求回答,学生就可以把正在学习的与已经知道的联系起来,就能更好地领会主要问题的概念内涵。验证性的提问有:

◆你怎么知道 ?

◆你能举出什么例子证明 ? ◆你在哪儿发现那条信息的?

◆你以前什么时候、在哪儿经历过这件事儿? ◆你知道谁会支持你的观点?用什么来支持你的观点? ◆ 在哪些方面与 相似? (4)提出限定性问题:如果学生谈论的主题信息涉及面过于广泛,或者没有注意到概念的关键特征的特殊含义,那么,教师就有必要启发学生思考特定的概念属性。设计限定性问题,就是为了帮助学生运用核心问题所指定的、适当的思维操作来思考、理解教学内容的特殊问题。例如:

◆关于(学生回答应该涉及却未涉及的特定内容和关键之处),你(学生的思维行为)? (5)提出支持性问题:支持性问题用来帮助或促进学生为自己的观点找到合适的证据,让学生为他们的判断陈述理由。良好的支持性问题应该给回答问题提供一个问题的框架,简单地问一个“为什么”、“怎么样”并没有为建构一个回答设置对应的边界线。支持性问题框架可以这样体现:

◆关于 ,有什么让你认为 ? ◆你怎么确定 是一个 ? ◆你依据什么判断 ?

◆ 以什么方式暗示 ?

(6)提出探询性问题:探询性问题是为了让学生之间展开更多的互动。它是促进学生生成和引发观点更加多样化的一种方式。为了引出学生更为丰富多彩的对话,探询性问题可以以任何问题的形式出现。问题对话的后期,教师应经常提出探询性问题,从更多的学生身上探寻出多种回答。探询性问题有:

◆还有谁(关于你的问题)持有不同意见或新的见解? ◆还有其他什么(关于你的问题的某一点)?

◆我们还可以通过其他什么方式考虑(再问一次你的问题)?

◆关于(你的问题某个关键点或困惑处),你还有其他什么资料(根据、想法)供我们分享? (7)变式地追加提问:为了进一步探查学生是否真正地理解和体验,可以变换地采用以下方式进行提问:

(1)描述、猜想提问 (2)假设、联想提问 (3)比较、对比提问 (4)并列、递进提问 (5)具体、概括提问 (6)推理、归纳提问 (7)举例、设例提问 (8)分类、归类提问 (9)反例、特例提问 (10)仿拟、譬喻提问 (11)换位、移位提问 (12)换元、限定提问

分开可以获得24种提问形式,重新组合可以获得万千种提问方式。 案例三:开放性问题中的“追问策略”[11]

高中历史课上,穆尔老师为了让学生深刻地理解林肯总统战前犹豫不决,甚至还有些软弱,为了进入当时的情境及这位总统的内心世界,首先朗读了维切尔·林德赛的《亚伯拉罕·林肯午夜徘徊》这首诗的第一节:

国家即将处于灾难之中, 在我家乡的小镇,

午夜有个悲伤的人正在徘徊, 在政府旧楼附近走来走去„„

接着,穆尔向学生提出的问题是:为什么林肯总统在午夜徘徊?他的感觉如何? 下面是穆尔老师与学生的对话---- 穆尔:我想那些都是充分的背景材料。①你认为林肯总统为何会在午夜独自徘徊? 雪莉:他很生气。

穆尔:雪莉,你为何认为他很生气呢?

雪莉:因为林肯总统被他的国务卿和其他亲信欺骗了。在处理这一危机时他们用自己的观点代替了林肯总统的观点,而这些观点会促成他们所想要的行动。

安妮:我想林肯总统应该有一种众叛亲离的感觉。 穆尔:你为何会认为他会有这种感觉呢?

安妮:因为他觉得他不能相信别人了。记得他曾经说过:“如果连你自己的国务卿都不能相信,你还能相信谁?”

本:回到雪莉刚才所说的,我认为他不会感到生气,我觉得他应该是犹豫不决,感到有些无能为力。 穆尔:为何你会觉得他犹豫不决、无能为力而不是生气呢?

本:如果你生气你通常会采取行为;如果你犹豫不决,你才会徘徊。还记得吗?《纽约时报》(New York Times)曾经称他为“犹豫不决”的代名词。如果他会生气,国务卿和其它人也就会对他多一些害怕,少一些反对。

特德:他们的意思是因为他软弱,所以他才犹豫不决。我想他的犹豫不决并不是由他的软弱造成的。 穆尔:特德,你能解释一下你的意思吗? 特德:再给我一点时间让我好好考虑一下吧。

穆尔:没问题。同时你还要考虑这些:林肯总统表面上的犹豫不决是由软弱引起的,还是由军事力量或是其它因素引起的?(沉默) 特德:一个软弱的人或许会与一个直言不讳的人相处得很好,会为福特·森特知道那意味着战争一事辩护。这就需要花费勇气去等待事实的真相。林肯总统的犹豫不决源于他的智慧和感觉,而不是因为他感到害怕。他明白南方已经结成一心,他也明白这个新政权不可能从分离中幸存,他还明白战争的可怕。但他对阻止这些却感到无能为力,也无法让头脑发热的人们冷静下来。

简:是的,他让人送给福特·森特的消息很好地支持了特德所说的话。他努力给南方联盟一个挽回面子的机会。

穆尔:简,你为何这样认为呢?

简:他说过,他只会送粮食给边防要塞,而不是提供枪支弹药。他所做的是维护现状,而不是去侵略。 杰里:我认为林肯总统会有以下感觉:生气、一过、受挫、犹豫不决、无能为力、众叛亲离、恐惧等。他被这些冲突的情感折磨得睡不着觉,于是他只好徘徊不断。

【案例解析】穆尔老师向学生提出的是一个开放性问题,对于这样的一个开放性问题,学生各有自己的理解,这样问题很容易处理成“你说说、他说说、我说说”的漫谈式的对话,或者变成转转身子、换换位子的讨论讨论。但是,这里的教学不是追求这种貌似对话的形式,对于学生的回答穆尔老师不是轻易地给予肯定或否定,而是不断地追问――“你为何„„呢?”是穆尔老师用得最多的语句,而难度较大的问题穆尔老师则给予提醒(“同时你还要考虑这些„„),这是提供一个思考的基点和方向。总之,在开放性问题的问答中,要想富有成效地进入思考,达成对话,一个有效的策略就是:通过追问以探查思维过程,从而厘清思维并引向深入。简言之,就是“追问策略”。通过“追问”可以把高水平思维的回答和低水平思维的回答分辨出来。

案例四:关于设问与发问在对话教学中的运用的两个课例。[12] 例1:“对照”的示范课设计

目的:让学习者有机会对照美国20世纪空间探索与15世纪环球探险的特征。

效果:学生会识别、解释和验证有关区分美国20世纪空间的探索与15世纪环球探险的信息。 依据:区分探索原因和不同时期的开拓技术,或者练习对照性思维操作

:领土扩张的原因;追求产品;对未知领域的探索;游船和旅行器材的变化;人类的阶段性特殊需求、哲学观和兴趣等。

资源:图书馆数据和15世纪探险家的笔记;图书馆数据和20世纪空间计划的记录;纸、铅笔、投影仪等。 核心问题:

对照——通过阅读,你发现今日的空间探索与15世纪的新世界探险有什么不同? 可能出现的学生回答

我们的技术先进,能够操纵宇宙飞船,而他们只有做工拙劣的工具。 他们(15世纪探险者)不了解自己的目的地。 一种是在太空,一种是在海洋。 处理“对照”核心问题的主线

重新聚焦关于“对照”的核心问题:你刚才说15世纪的探险家不了解自己的目的地。这与今天的探索怎么不同呢?

精细的语言表述:

你说的“做工拙劣的工具”是什么意思?

当你提到“他们不了解自己的目的地”的时候,是想说明什么? 验证细节:

你怎么知道那些工具技术含量低? 你在哪儿发现了 信息?

你怎么知道15世纪的探险家不了解他们的目的地? 限定关键特征:

请多介绍一些美国20世纪空间探索的先进技术,以及这些先进技术与15世纪的技术之间的差异。 让更多学生参与:

还有谁了解人们渴望探索未知世界的数据? 关于两个探险时期的差异,你还发现了其它什么信息?

例2:“比较”的示范课设计

目的:让学生有机会比较美国20世纪空间探索与15世纪环球探险的特征。

:学生发现20世纪空间探索与15世纪环球探险之间的相似性,会解释和验证相似信息的准确性。

依据:充分发挥学生对人类探索新世界的性质、故事和动机的理解。

性:人类的好奇心、领土的扩张、对未知领域的探索、旅行设备器材的使用、探险动机、哲学观和工具等。 :图书馆数据和15世纪探险家的笔记;图书馆数据和20世纪空间计划的记录;纸、铅笔、投影仪。

核心问题:

比较——通过阅读,你发现美国20世纪的空间探索与15世纪的新世界探险有什么相似之处? 可能出现的学生的回答:

他们都试图发现未知疆土。 都以船为旅行工具。 都勇于冒险。

15世纪的探险家为君主国而航行。 处理“比较”问题的主线

重新限定关于“比较”的核心问题:你刚才说15世纪的探险家为他们的国家而航行。这与美国20世纪的空间探索有什么相似之处?

问题表述的多样化、精致化: 你说的勇于冒险是什么意思?

当你说“未知疆土”时,你想说明什么? 验证细节:

你怎么知道两组探索都很冒险? 你在哪儿发现了 信息?

你怎么知道两组旅行都是以自己的名义组织的? 限定关键特征

请多介绍一些这两个时期的科技及其相似点 让更多学生参与

还有谁了解人们渴望探索未知世界的数据?

关于两个探险时期的相似点,你还发现了其它什么信息?

【案例解析】以上两个课例,核心问题是,通过对照和比较,发现美国20世纪的空间探索与15世纪的新世界探险有什么差异和相似之处。围绕核心问题,教师设想了学生可能出现的回答,并由此展开可能的对话,使课堂教学对话成为“课题式对话”――这正是课堂教学对话的突出的本质特性。为使“课题式对话”得以深入,设计者从“重新限定关于比较(或对照)的核心问题”——“问题表述的多样化、精细化”——“验证细节”——“让更多学生参与”四个步骤来“发问”,以加深对核心问题的理解,这四个步骤通常是先后有序的,但根据学生回答问题的实际情况可以重组和调整,关键是如何形成实质性的思维操作,并通过教师的提问来逐步精细化、深入化。

在教师帮助学生认识和运用“比较”和“对照”这两种思维操作时,一旦学生回答似是而非或答非所问,教师则重新聚焦;一旦回答切中要领,立即进行随机的发问,追问补充性、加工性问题,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他们自己叙述的相似性与差异性。这些问题虽说是教师因应学生回答而随机的提问,但都确保了对话的深入性和方向性,探查出并防止了学生对开放性问题的缺乏认真深入思考的泛泛而答。

课堂教学的对话并不是问题越多越好,而是问题越深入越好,越能促进思考越好。上例中后续性的发问很好地保障了学生对设计的主问题的深入理解。

第二节 历史教学有效讨论设计

课堂讨论是中小学教学中经常采用的一种教学形式,常常同启发式教学或发现学习相联系。在大力提倡新课程的今天,讨论在课堂教学出现的频率非常高。但是,在教学实践中,并非所有的讨论都能达到预期的效果,也并非所有的讨论都有助于学生发现学习,在运用讨论法教学时带有盲目性,以至陷入一些误区。

一、当前课堂讨论存在的问题

(一)讨论前准备不充分,随意而仓促,讨论时间短暂。

很多教师认为进入讨论才是最关键的一部分,往往会在没有保证学生对该问题的相关知识或资料了解充分和向学生交代清楚讨论基本程序和规则的情况下,匆忙让学生展开讨论。讨论小组由教师指定,大多由同桌两人或前后位置四人组成,较少考虑到小组成员的学习风格和个性特征等的差异性。这种情况造成部分学生在讨论时要么只是为了迎合当时的热烈气氛而滥竽充数地参与到讨论中,要么拒绝讨论,使得讨论的有效进行事倍功半。教师提供给学生的讨论时间往往是衡量讨论是否真正开展的一个很重要的指标。形式化讨论的外在表征之一就是教学过程中教师留给学生用于讨论的时间非常短促。

(二) 讨论任务和职责的模糊,师生各自角色把握不好

学生不清楚自己在小组讨论中应完成怎样的任务,或者说应完成什么职责。教师往往将讨论的主题或内容布置完后,就让学生自己讨论,但怎样讨论,怎样在讨论中完成自己的学习,以怎样的态度投入到讨论中,个体在小组讨论中应完成的具体学习任务是什么,等等,学生都非常模糊,这样使得讨论成为一种形式。

讨论要达到它的预期目的,最基本的应该是在开放的、民主的氛围中展开的。而在现实的讨论中,部分教师经常低估了自己学生的智慧,在学生的讨论中不免处于权威者的角色,无形地控制着学生的思维历程,使学生变得很被动,往往得出教师预先设想的结论。另外,很多教师注重追求讨论气氛表面的热烈,而对于小组内各成员的细节表现关注不够。小组内的各成员间由于存在知识、经验、性格特征等多方面差异,讨论很多时候被各方面表现活跃的学生所控制,话语权被他们牢牢掌握,而其他学生则插话很少,不自信的、内向的同学则可能保持沉默,造成学生的发言机会失衡。以上这些情况都会阻碍讨论的有效、持续进行,影响小组内每个成员的个体发展。

(三)讨论结果的预设性和统一化

在多数运用小组讨论的教学组织过程中,教师对于小组讨论的结果往往存在着一定的预设性。也就是说,教师之所以在某一教学时段中安排小组讨论,是想通过小组讨论获得某种结论,而这种结论往往在教材中已出现。

(四)小组汇报交流的个体化

小组间的交流和汇报往往是小组讨论后必须开展的一项活动。而许多讨论后的汇报往往是个别学生的个体观点和看法的陈述,学生往往会说“我认为„„”、“我的想法是„„”,教师往往忽视学生所发表的意见是小组的讨论结果还是个别学生的个体思维的结果。即使有些学生称“我们认为„„”,但事实上他所说的并不是小组讨论的结果。这样,使得小组讨论后的交流和汇报成为学生个体的学习行为,小组讨论倡导合作、注重发展合作能力和意识的价值也就无法得到实现。

(五)教师对讨论的评价重视不够,内容模糊、形式单一 很多教师评估学生在讨论中的发言时,多数教师喜欢以学生在讨论中的发言多少或好坏来衡量学生的参与热情,对于发言学生的回应,采取的都是表扬、鼓励态度,运用最多的便是“很好”、“不错”等模糊措辞,缺少实际、具体内容,多形成以教师为中心的评价标准。

二、讨论的形式和一般要求

根据讨论题目的难易和时间的要求,讨论可以分为全班讨论和分组讨论两种基本形式。 1.全班讨论

若时间有限,且只需讨论一个题目,可以采取全班讨论的形式。在讨论过程中,教师要充当调节者(而不是领导者),既要使讨论紧紧围绕主题进行,又要防止直接把讨论引导到具体结论上。提问的对象要面向全体学生。平衡学生的发言。对于爱抢话的学生,可以这样调节:“某某已经谈了他的看法,现在我想听听其他人的想法。”对于好胜心强,攻击或轻视他人的学生,可以这样调节:“对自己的观点坚信不移是好的,但是,这只是一次讨论而不是辩论赛,也应该倾听他人的观点。”

2.分组讨论

若题目复杂且时间允许,可采取分组讨论形式。一般认为4~8人左右一组较为适宜,人少达不到交流思想的目的,人多则不能保证每人都能及时发表见解。分组讨论首先要选出小组长和记录员,小组长的任务是使讨论不离题,确保每个人都有发言的机会;记录员的作用是记录小组成员一致认为重要的中心观点。其次写出讨论提纲,这是基于认知风格的不同而提出的。因为对于冲动型思维的人,讨论法是很适合的,他们喜欢对问题迅速做出反应。相反,沉思型思维的人却不能,并且会因此感到灰心丧气。写出讨论提纲,既可使沉思型思维的人有时间组织他们的思想,也可以防止冲动型思维的人未经细致思考而发表见解。此法既可用于全班讨论之前,也可用于小组讨论之前。

研究表明,面对面的讨论最可能成功。因此,常规教学分组时要照顾到学生座位的就近原则,当然也可以重组。

对于小组讨论,加里·D.鲍里奇认为教师有三个任务:(1)将能在一起共事的人组成小组,(2)根据不同学习需要在组间分配学生,(3)作为调节者在组间巡视。间隔性地打断学生,或将某组的重要发现通知全班,或者在组间应用调节功能,将有助于各组的紧密合作和保证你的控制和权威。[13]

三、有效讨论的策略

(一)讨论内容的选择

课堂讨论是通过教师命题来引导学生认识、探索和解决问题,启发学生思考、发展思维能力的,因此,命题的质量直接关系到讨论的质量和效果。题目出的好,能激发学生研究问题的兴趣,收到举一反三的效果,反之会劳而无功。

首先要依据历史知识体系、学习能力体系的要求和学生最近发展区来进行。历史知识体系反映了历史教材的核心内容,它构成学生讨论的知识基础;学习能力体系包括认知能力、历史思维能力等,,它构成学生讨论以历史思维为主的能力系统;而学生现有的知识基础、理论基础、能力基础现状构成学生最近发展区的基础。讨论题的设计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就是学生即从学生现有的水平出发,实现学生的发展。任何教学方法都离不开学生的客观实际。因此拟定题目时要了解学生对历史问题的认识程度、认识方法、依据的思想观点等,把握学生最近发展区,在教师的指导帮助下,使学生能够在知识、理论、技能诸方面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简单地说,讨论题应属于学生跳一跳就能摘下的问题,既不太浅,也不太深。

其次,拟定讨论题的切入点。要选择那些对历史进程产生重大影响的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历史人物,且有一定争议的问题,或者是与此相关的当前形势、与社会发展联系密切的热点问题。

再次,讨论的题目要具有开放性和启发性的特点。开放性问题没有唯一正确的答案,它难以从已经学过的知识中直接复现,需要经过一定的重组和再创而形成答案。所谓启发性即题目要能引起学生的思考和兴趣。例如,问题包含许多疑点和悬念,值得深思,一经提出就能激发学生探求的兴趣,学生必须在多章节中联想,并通过搜集、研读补充材料,经过思索才能将结论整理出来,而且会出现几种结论的可能性。

应该注意的是,避免讨论那些与教学内容无关的问题;避免选择那些只有新奇性,却没有启发价值的问题;当讨论那些背景错综复杂的、有争议的问题时,要提醒学生回归历史现场,同情理解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防止以偏概全,以现代的价值标准强加于古人。

(二)如何促使每位学生做好积极参与讨论的准备

1.讨论式教学让每个学生都进行发言,显然是不现实的,但如果一节课所有的发言都被几个很健谈或能力强的学生所把持显然也是不成功的。因此在讨论开始前就要求每个讨论小组选好每节课的一位主发言人(由小组成员轮流担任),而其他成员在讨论中可做辅助发言,以保证每个学生都有发言的机会。

2.使学生了解基本的“史料”常识。如什么是一手材料?什么是二手材料?如何分辨材料的有效性、可靠性?什么是事实本身?什么是事实描述?什么是对事实的解释?等等。

3.使每位学生都去认真查找资料为参加讨论做准备,从理论讲是可能的,但我们必须注意到学生的学习生活并不是简单到可以把这件事放到至高无上的地位,他们可能有更紧要的事情要做,再加上学校条件(如图书馆建设)、家庭条件、个人能力及历史学科的学科地位现状,都制约着学生做准备的热情。如何处理?首先要有相对充裕的准备时间,至少一周以上。其次各讨论小组可采取分工协作的方法共同进行准备。如资料的收集等,然后利用课外时间共同讨论写出发言稿。这样一方面可减轻学生的负担,另一方面增强凝聚力并且使每个学生都能参与讨论的准备,有利于讨论的开展。其三引导学生根据已经学习过的基本史实和搜集的资料,提炼论点,列举论据,编写发言提纲。使学生对自己所持的观点更加明确;对支持自己观点的论据更加条理化;并形成比较完整、简明的发言提纲。再次采取一些激励措施使学生认识到参与讨论教学也是评价学业成绩的一个依据。

(二)讨论期间,教师承担的任务

加里·D.鲍里奇认为,在讨论期间,教师是协调者,承担如下任务: 1.使学生集中对主题进行讨论。“我们今天将讨论一下国家决定是否应该战争的情形。具体而言,我们将讨论历史上出现的侵略的概念的含义。在国与国之间战争的内容里,你的任务就是要在讨论的结尾达到一种概括,它能帮助总统判断是否已经出现了侵略行为足以导致战争。”

2.在需要处理提供新的或者更精确的信息。“认为第二次世界大战始于珍珠港爆炸是不准确的。此前在欧洲大陆的某些国家发生的事件被认为是侵略行为。”

3.复习、总结,将各种观点和事实结合成一个含义丰富的关系。“鲍比、玛丽和比利,你们似乎认为一个国家强迫进入另一个的领土就构成侵略,然而其他同学似乎认为破坏别国经济也构成侵略。”

4.调整信息和观点点的流向,使之朝向最富成果的方向实现本课目标。“迈克,你似乎已经把我们关于侵略的定义扩展到通过政治手段干涉别国内政,如短波广播,联合国里的发言,等等。但那更适合于有关冷战的思想,而我们现在正试图研究某些可能导致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侵略事件。”

5.结合各种观点、促进相互妥协,达到恰当的一致意见。“我们似乎有两种关于侵略的定义,一种与以武力侵犯他国领土有关,另一种与破坏他国经济有关。我们能否综合这两种观点,即威胁一国人民的安全或者这个国家的繁荣,或两者都威胁,都可被认为是侵略行为?”[14]

除此以外,讨论式教学的过程往往具有不可预测性,教师要做好应对教学中出现问题的心理准备。 1.当讨论出现沉默时

这种情况时常会出现,属正常情况,此时教师先别急于打破这种沉默,因为有可能是学生正在思考。沉默最好由学生打破,如果总是由教师打破,学生就会形成一种依赖感,万不得以时才由教师打破。

2.当讨论脱离中心时

此时教师要提醒学生把讨论拉回正题上来,不要让讨论扯到一些毫无意义的问题上来,要把讨论限制在与论题有关的一些重要事实上,如果不限定讨论的范围,谁也不可能期望达到对一个论题的深入探讨。

3.当学生在某一问题细节上争论不休时

尤其是刚开始参与讨论的学生,很容易努力维护自己的观点,把辩论的技巧本身当作讨论的唯一目的。当教师发现学生在某一问题上纠缠不休时,要及时的制止,但制止要讲策略:通常让他们各自保留意见,如果一方观点有明显错误要及时指出。另外在讨论过程中,受主要发言人或课本结论性论断的影响,学生的注意力很容易集中在某一问题或某一方面上,这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变换思考的角度,也可以从知识内在的联系上启发学生全面看待问题。例如在评价辛亥革命时,为证明辛亥革命是否反帝,学生在孙中山的《告各友邦书》做法对错上纠缠不休,教师就应及时制止。

4.多使用一些引导性的语言

教师参与讨论,主要是为引导学生,应使用引导性的语言,如以下几类:第一“你确认的事实是从哪些历史资料中得出的?”“你是否考虑过这些资料的可靠性和有效性?”“你是否看到过不利于自己观点的资料?”“对这些资料你怎么理解和解释?”第二“你不同意的观点在对事实的认定上那些是对的?那些还有问题?或不够全面,或缺乏客观性?你能简要地说明以下吗?”第三,“你的评价标准呢?能不能用比较明确的话向大家介绍?能否解释以下这个标准为何是正确的?你觉的对方的评价标准如何?请说明你的判断?”第四“当我们对事实进行了确认,对评价标准作了统一,为什么还有分歧?想一想各自的推理逻辑是否有问题?如果用发展的观点或从不同的角度看问题,能否合二为一?想一想,我们曾经作过许多这样的评价”第五,“其实,不够正确或不全面的评价也有合理和可理解之处,通过对这些评价的再认识,再评价,会有助于我们认识更正确、更全面,你们说是吗?”

(三)关于小结评价

小结评价是讨论式教学模式中不可缺少的环节。它主要由教师来完成。它的原则是以肯定、鼓励学生为主。评价的内容包括:

一、学生在讨论中的表现,但一般以讨论小组整体表现为主。如发言是否踊跃、观点是否清晰且有新意、表达是否顺畅等。

二、对学生的观点进行总结。但并非一定要形成一致的看法。因为许多讨论题一般具有开放性的特点,没有唯一的结论。

三、指出学生观点、思维方法的优缺点,指导学生掌握或注意一些历史思维方法。如对历史事件或人物的评价,要求史论统一;要注意到古今的评价标准;要具有辨证、全面的思维习惯等。

四、要求每个讨论小组课后对本节讨论进行总结并作为一项作业来完成。总结的内容包括:自己小组的表现、对论题总看法及对下次讨论教学的建议等。

特别需要注意的是,从方法上看,我们必须明白“历史有效教学的原动力不在教育学和心理学,而在历史学。以往凡是把历史讲得不熟不透的教师,都是因为学科功底不好的缘故。”[15]而现实中许多中学历史课堂,过多地受教育学心理学的影响,表面上热闹非凡,实际上缺乏历史学科的特点,一堂课下来,学生收获寥寥。即使有所收获,也可能是为他人作嫁衣。这样的奉献也未尝不可偶尔为之,只是长此以往,历史的教学所不可替代的作用也就付之阙如。实际上老师们应该明白“基于历史学科原动力的有效教学,无论是教师教的功夫还是学生学的功夫,一定都不是从历史以外去借的” 。

[1]转引自黄伟:《对话语域下的课堂提问研究》,上海师范大学2008年博士论文。 [2]全莉娟、邾强:《中学教师课堂提问的现状与分析》,《现代中小学教育》,2002年第10期。

[3]王坤:《鼓励学生自己提问题》,《学科教育》,1998年第7期。

[4] Withall,J.,Development of the Climate Index,Journal of education Research, Vol.45,No.2,pp.19-28, 1951.转引自黄伟:《对话语域下的课堂提问研究》,上海师范大学2008年博士论文,第180页。

[5]参见加里·D.鲍里奇著:《有效教学方法》,易东平译,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第211 -212页。

[6] Wilen,W.W.(1987).Effective questions and questioning:Aclaroom application.In w.w.wilen(Ed.,Questions,questioning techniques,and effective teaching.Washington,DC:National Education Aociation.P.11.转引自黄伟:《对话语域下的课堂提问研究》,上海师范大学2008年博士论文

[7] [美]L.H.克拉克和I.S.斯塔尔著:《中学教学法(下)》,赵宝恒,蔡俊年等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5年,P58-61。

[8] 朱作仁著:《小学语文教学法原理》,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8年版,第179-180页。

[9]加里·D.鲍里奇著:《有效教学方法》,易东平译,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10] [美]丹东尼奥等著:《课堂提问的艺术――发展教师的有效提问技能》,宋玲译,北京:中国轻工

业出版社,2006年版,第185页。

[11]玛丽·艾丽斯·冈特等著:《教学模式》(第四版),尹艳秋等译,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6年

版,第205-206页。

[12] 课例来源:[美]丹东尼奥等著:《课堂提问的艺术――发展教师的有效提问技能》,宋玲译,北京: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6年版,第105-108页。

[13]加里·D.鲍里奇著:《有效教学方法》,易东平译,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第200页。

[14]加里·D.鲍里奇著:《有效教学方法》,易东平译,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第199页。

[15]赵亚夫:《找准历史有效教学的原动力》,《中国教育报》,2007年3月23日。

第14篇:《有效管理情绪》教学设计

《有效管理情绪》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针对现如今学生的情绪表达与控制的不足开展情绪有效控制的专题教育。

学情分析:

感情上:独生子女下的孩子往往性格张扬、爱表达却不善于表达,二胎政策后的孩子面临着疑似“家庭地位的丧失”,想表达却不能正确地表达。家庭的情绪会带到学校,影响更多的人。

教学目标:

根据以上突出问题制订如下三维目标:

1.意识到合理表达情绪的重要性,学会得当地表达。2.掌握不良情绪调节的方法,学会适当地宣泄与放松。

3.能合理表达自己的感受,能为他人的不良情绪提供合理的帮助。

4.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理解他人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重点:认识情绪调节的必要性,掌握情绪调节的方法。 难点:

掌握情绪调节的方法,合理地宣泄与放松。

教学方法:

谈话法、讨论法、自主探究法。

教学准备:

师:PPT、音频、视频资料、情绪花、情绪树。 生:彩铅、白纸、情绪相关的故事等。

教学过程:

一、视频导入

1、由钉钉子的视频导入,引起思考:你从中有什么感受?

2、引出课题:有效管理情绪。

二、学习新知

(一)环节一——认识情绪调节的必要性

1、图示,请同学读后思考二人的对错,从而引出情绪调节的必要性。

2、从“踢猫效应”认识情绪失调的严重性,调节情绪的必要性。

(二)环节二——绽放的情绪花

1、由师出示自己的情绪花,并对每一花瓣做出说明,引导生画出属于自己的情绪花。

2、出示画情绪花的要求。

3、请生展示自己的情绪花。

(三)环节三——情绪调节的方法

1、老奶奶及两个女儿的故事引出:我们的多种不良情绪足可以控制。

2、思考:有哪些方法?

3、小组讨论,生汇报。

4、师总结。

5、强调情绪调节,合理宣泄,需把握好度。

三、新知操练

放松训练,尝试放空,调节好自己的心情。

四、情感升华 情绪树:

请生写出本节课带给你的感受,有序张贴在情绪树上。

五、作业布置(任选一项)

1、选取过去一件情绪失控的事,思考现在学了这节课后,你有什么更恰当的处理方式?

2、假如你身边的人面临某一种情绪难以调控的难题,你准备如何帮助他?

板书设计:

有效管理情绪

做情绪的主人,不做情绪的奴隶!

教学反思:

这是一节不同与文化课的心理健康教育课,课堂内容与普通文化课多有不同,形式也更不相同。 课堂中,我采取以学生为主的学习形式,将教师的引领作用充分发挥,将课堂的主导大大交还与学生。从自主观看视频谈感受,到在老师的引领下画出自己的情绪花,合理表达出自我近期的情绪状态,认识到自己情绪的平衡与失衡点。再通过小组合作探讨的方式自我尝试总结情绪调节的方法,培养自主、合作、探究精神。我随即引导合理的情绪宣泄方法,让孩子们有章可循、有法可依。在拓展升华环节,能真实合理地表达出自己情绪的感受,能在以后的学习和生活中学以致用,当然,这也是本节课中作业设置的侧重点——将课堂知识应用到生活中。

第15篇:动手做做有效教学设计

《动手做做看》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会认15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

2、技能目标: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感受故事的趣味性,并从故事中受到启发。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并且让学生知道:科学家的话也不一定是对的,要动手做做看。唤起学生不迷信权威、不轻信盲从、勇于实践的意识。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问题导入

老师想请教大家一个问题:这有两个铁球,想想如果我从高处让他们同时落下,你认为哪个先着地?(学生畅所欲言)到底谁说的对呢?我想学习了今天的这篇课文你会知道该怎么做的。(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识记生字

1、首先,老师想请小朋友分段朗读课文,其余同学认真听,听完之后用自己的话说说这篇课文讲了谁的什么事。(学生交流)

2、请同学们大声朗读课文,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识记生字,读完之后划出你不认识的字,多读几遍,注意读准字音,识记字形。

3、老师把生字朋友请到了大屏幕上,你还认识吗?(采用各种方式识记生字)说说你是用什么好的方法记住他们的。

三、细读课文,整体感悟

1、孩子们,在课文中找一找,奇怪的问题是什么?奇怪在哪里?\"满\"与\"漫\"一样吗?有什么不同?按他所说,放进一条金鱼,结果是什么?这个问题是谁提出来的?在你的心目中什么样的人才能称之为科学家?(学生自由发言)

2、当科学家提出这个问题之后,小朋友们各有什么反映?(课件出示)

3、他们都相信了吗?他们为什么相信?(崇拜)你认为他们说的对吗?你们的想法和伊琳娜是一样,她也认为不对,但是却想不出什么道理,有了疑惑。孩子们当你们对一个问题有了疑惑的时候你们是怎么做的?那课文中的伊琳娜呢?

4、对,她去问了妈妈,那她的妈妈是怎么告诉她的?\"光想\"是什么意思?\"光\"能换成别的词吗?听了妈妈的话,伊琳娜是怎么做的呢?

四、分析实验,验证说法

1、孩子们,你们相信他的实验吗?那你想怎么办?

2、伊琳娜看到了什么?你想说点什么?科学家一开始在我们的心目中是那样的伟大,小朋友是那么的崇拜他,但是他却告诉小朋友们一个错误的答案,伊琳娜也是越想越生气。

那你从哪些地方看出她生气了?你生气的时候会怎么说?试着读读课文。

五、总结课文,升华课文

1、科学家真的是在骗我们小朋友吗?(不是)那他为什么要这么做呢?他的目的是什么?

2、孩子们,想想当伊琳娜去质问他的时候,科学家为什么哈哈大笑?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3、听了他的话,伊琳娜还会生气吗?为什么笑了?可能说什么?

4、用你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读课文,看看你还有什么不懂的地方。

5、老师这里有一些这样的句子,你们想知道吗?

6、课前的问题你知道怎么做了吗?

第16篇:有效教学设计的基本要素

一个有效教学设计的基本要素是什么?结合教学案例谈设计出一个好的教学设计要经过哪些过程。

教学设计是我们上好一节课的重要保障,是我们课堂授课的蓝本,是我们教学过程的预设,因此一个好的教学设计关系到我们能否上一节优质、高效的课。

(一)我认为一个高效的教学设计应具备以下的基本要素:

1、必须体现课程标准和理念。

2、必须呈现教材的内容。

3、教学思路必须清晰,教学流程舒畅。

4、教学目标设计要合理,既要呈现知识,又要促进能力的发展,最重要的是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5、设置合理的教学情境。

6、要以学生的成长和发展为出发点和归宿。

7、要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

8、恰当合理的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活泼多样的呈现教学内容、情境等。

9、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兴趣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10、板书要简洁明了、一目了然。

11、导入合理,善于吸引学生,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我认为设计出一个好的教学设计要经过以下过程:

1、教学目标分析;

如: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笔算乘法(不进位乘)教学设计中把教学目标确定为:

(1)、通过操作小棒,让学生经历多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过程,学会竖式计算。

(2)、在自主探究交流中体验算法多样化,并优化出最佳计算方法.(3)、在练习中感受数学的魅力。

2、学习者特征分析;

在学习本课之前,学生在前面已经学过了整十整百乘以一位数和乘法的估算

3、教学策略的选择与设计;

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就是基于学生以上的认知起点展开的。3个12 学生很快就能列出算式12×3,基于前面刚学的很快就能明白答案是30多一些。通过让学生摆小棒12枝彩笔用1捆和2根小棒表示,这样拿3堆。通过观察学生很快就能得出算法3х10=30,2х3=6,30+6=36虽然加法也能得出,但这种明显快些。通过提问,还有没有更简便的方法呢?数学王国的小朋友们给我们带来了一种新的计算方法----笔算乘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自学书本74页并通过交流讨论,小结,加强学生对乘法竖式计算的算理的理解。最后,通过练习那个学生感受数学的魅力。

以上就是我对“一个有效教学设计的基本要素是什么?设计出一 个好的教学设计要经过哪些过程”一些的看法。

第17篇:一次有效的教学设计

一次有效的教学设计

英语组:邢曾曲

MODULE 5 Unit 1 Do you want some rice?

设计理念:小学生普遍对食物类词汇比较感兴趣,因为食物是他们每天都离不开的,所以学生会对此类知识投入很大的热情。大部分学生能够较正确地说出食品名称,但如果让学生认出每种食品所对应的单词,可能就差强人意了,更不要说是听写单词了。因此,我将单词放在本单元教学的首位。 教学目标

1、识记单词rice,noodles,fast food,want,some,make等。

2、能初步运用句型Do you want some rice?和 Have you got...?及相应回答。

3、能运用重点句型进行简单对话练习。

4、感觉中西饮食文化差异,培养学生跨文化意识。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

1、能够听读,听写词汇rice,noodles,fast food,want,some,make等。

2、学习句型Do you want some rice?和Have you got....?及相应回答。 难点:能运用句型Do you want some rice?Have you got....?进行简单的对话。 教学过程:

Step 1.Warming up.

1、师生问好。

2、唱前一节课学过的歌曲Row A Boat.Step 2.Presentation.活动一:买了什么?

1、老师准备活动3的图片,老师说昨天到超市去买了一些东西,让学生猜猜都买了什么。

2、老师根据学生的猜测公布答案。并读相对应的单词。

3、如长时间猜不出某张图片,或是新单词的图片,老师可露出一半让学生讲。Step 3.New Leon.活动二:找伙伴。

1、老师向全班学生出示与图片相应的单词卡片,请学生齐声读。当出现新单词时老师进行教读。

2、老师将单词卡片贴在黑板上,请学生一一进行认读。当出现学生不太熟悉的单词时,老师应多教读。最后,学生将图片一一张贴在黑板上。

3、老师用点名的方式请学生上讲台,即老师任意说出一张卡片上的单词,手持与该单词相应的图片的学生以最快速度起立,并跑上讲台从黑板上摘下该单词卡片。

4、如果点到后反应太慢,则将图片转交,由其他学生来完成任务。

5、直到学生摘下最后一张,则游戏完成任务。活动三:你想要吗?

6、老师询问学生是否想要黑板上张贴的这些食物,引出句型:Do you want some rice?要求学生写出单词,如果写得出就说Yes,please.如果写不出来就说No,thank you.

7、学生完成所有的单词书写后,老师板书问句Do you want some rice?进行教读,并让学生进行问答练习。

8、听录音。(课文内容) Step 4.Summary.

1、对话练习。

2、请一组学生上来抽一张卡片向对方询问对话。板书设计(需要一直留在黑板上主板书)

Do you want some rice? rice Do you want some rice? noodles Yes,please. milk No,thank you. fish 学生学习活动评价设计:

1、由小组评价。互相用Good/Very Good.

2、老师给表现好的同学贴贴。

教学反思:

1、本课需要用到大量的食物类词汇,而此类词汇里包含的既有可数名词又有不可数名词,这一概念对四年级学生而言显得太抽象,颇有点难度。因此学生不太易理解。

2、活动中,大部分学生参与积极。少部分学生词汇很少,怕说错,不敢参与,而我没有做到应多鼓励这类学生。

3、老师没有下台进行适当指导。

第18篇:有效教学教学设计与反思

教学设计与反思

课题:平移和旋转

科目: 小学数学 提供者:朱有志

一、教学内容分析

平移和旋转是常见的、也是比较简单的运动方式,教学平移与旋转的知识,引导学生从数学的角度观察、描述物体的运动,从而促进空间观念的发展。首次教学平移与旋转,对它们的认识只能是初步的,只要求结合实例认识,不进行抽象的描述,更不下定义。在方格纸上平移的图形应该是直线图形,而且是比较简单的图形。只要求平移一次,或是水平地左、右平移,或是 竖直的上、下平移。全单元内容分成三部分编排。

教学对象:三年级 课时: 一课时

单位: 宁国市青龙中心小学

二、教学目标

课程目标:结合生活实例,让学生初步感知平移和旋转现象,并能正确判断平移和旋转现象。 知识与技能:能正确判断方格纸上图形平移的方向和距离,并能在方格纸上按要求画出简单平面图形平移后的图形,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过程与方法:在观察、举例、展示、评价的过程中发展学生的初步认识,培养学生的观察、操作、判断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学习数学的价值。初步渗透变换的数学思想方法,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三、学习者特征分析

平移和旋转都是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经常看到的现象,是两种基本的图形变换。教材都是从现实生活实例入手,抽象出数学概念,最后,是学生通过动手操作,深入理解概念,体现了知识形成的完整过程。

四、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

学习这些内容有利于学生从运动变化的角度加深对平面图形的认识,增强学生对学习数学的好奇心。本课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为学生提供了生活中丰富的例子,引导学生观察、比较、体会,初步认识平移和旋转现象。 并通过画一画、说一说等活动让学生体会图形平移的特点,掌握图形平移 的步骤。结合二年级学生的身心特点,通过营造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充分借助直观以及多媒体的动态演示,让学生充分地自主探索,动手实践与 合作交流,帮助学生建立空间观念。

五、教学重点及难点

教学重点:

1、让学生在感知平移与旋转现象的基础上会区别这两种现象。

2、能正确判断方格纸上图形平移的方向和距离,并能在方格纸上 按要求画出简单平面图形平移后的图形。

教学难点:能正确判断方格纸上图形平移的方向和距离。

六、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创设情境,引入新课:游乐园都有哪些有趣的游乐项目?运动方式的不同,

学生活动

回答问题

设计意图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将它们分类。总结含义。

通过学生的亲身体会,做一做:老师用肢体语言做平移和旋转的动作。

学生用书向不同方向做平移动作。

更能深刻的体会平移和旋转的含义,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探究新知:通过讲解蚂蚁搬家,引导学生理解以点带面,通过找出关键一点移动的距离来判断一个物体移动的距离。

借助多媒体的直观演

观察蚂蚁被搬家的过程,间接理解点带面的含义。

示,使抽象的空间思维变得 形象直观,是学生逐步形成空间观念。 通过学生独立观察、思

1、独立完成,小组交流;

2、提问上讲台完成;

3、独立完成汇报。

考、交流,让学生进一步悟明道理,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使教学难点层层突破。 让学生觉得数学就在身拓展和总结:放短片并讲解、做最后的总结。

生听并回答问题,有什么感想?

边,拉进学生与数学的距离,懂得学习数学的重要性。 巩固练习:给学生做评价和简单的讲解

七、教学评价设计

1、确定变化的始点和终点,对于学生学习对应点有好处,一个图形有几个关键点,应该是教师有效讲解的重点。

2、评议移动方向单一,应多方位的移动,要有方向变化。让学生从不同的方向移动中有更广泛的了解。

3、缺乏互动性,学生动手太少,缺乏实际动手操作方面的感知。

4、要抓住重点词语讲解特点。学生生活经验方面的信息可能是肤浅的、表象的信息,教师要适时的提炼、加工,这就对教师的语言的精确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5、最好能让学生做出平移后的图形,学生学习的方式应该多样,不仅仅是听和说的过程。

八、板书设计

板书设计:平移和旋转

平移:物体沿着一条直线有规律的运动叫做平移运动。

特点:形状、大小不变,位置发生变化

旋转:物体围绕一个中心有规律的运动叫做旋转运动

特点:围绕同一个点,到中心的距离不变

九.教学反思

平移和旋转都是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经常看到的现象。从数学的意义上讲,平移和旋转是两种基本的图形变换。图形的平移和旋转对于帮助学生建立空间观念,掌握变换的数学思想方法有很大作用。教材在介绍这两种现象时,注意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使学生初步感知平移和旋转,体会它们的不同特点。 在教学中我运用情境教学法,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操作实验、归纳,辨别什么是平移,什么是旋转的现象。具体做了如下几点:

1、让学生在生活情境中学习

新《课程标准》强调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是“现实的”,“重视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空间与图形的知识与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提供日常生活中的实例,创设具体的生活情景十分重要。本课的设计从儿童喜爱的游乐场的各种玩具的运动引出课题,再让学生到日常生活中找一找平移和旋转的现象,如升旗、拧开关、转盘等。学生的学习背景是生动的生活实例,学生从中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数学就在自己的生活中,从而学会用数学的眼光看问题和关心、解决问题。

2、引导学生在操作体验中学习。

数学教学应是活动教学,要尽可能地创设机会让学生“做”数学。本节课设计一系列活动,让学生通过看一看、找一找、做一做、移一移、画一画等方法进行操作、探索,通过具体实践操作,认识平移和旋转,并能按要求作出简单平面图形平移后的图形,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3、问题情境化 体验猜想验证的过程

在教学平移距离时,从建构主义观看,学生很难想到要数一个图形平移的格数,只要去数某个点移动的格数。因此,我注意将问题情境化、童趣化,很自然地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向点的移动。当学生面对一些数学现象或一个需要解决的数学问题时,都会产生猜想,在这里我让学生说出自己的猜测,并引导其进行验证,学生经历“猜想——验证”的学习过程,在学会数学知识的同时,也学会数学探索的方法。

第19篇:走向“教学设计”的有效教学

解读――走向“教学设计”的有效教学

随着对教学模式有效性的不断追求,人们开始认识到一种教学模式再优越,也不能作为唯一有效的教学模式来取代其他具体情境中的教学模式。不可能找到一种“普遍”的教学模式适用于所有的课堂和所有的学生。教师将不再幻想开发出一个能够一劳永逸和机械套用的教学模式。因此以“教学模式”为主题的第二阶段的有效教学逐渐转向第三阶段的基于“教学设计”的有效教学研究与实践。人们开始期望在教学中寻找某种理念的支持,以此来展开教学设计。在某种理念支持下展开的教学设计必然具有该理念的“依附性”。

一、科学主义取向

该取向以“教育心理学”的思路为基础。由赫尔巴特最早提出教学应该建立在心理科学的基础之上,并形成了教学过程阶段论。

20世纪60年代以前,心理学研究的代表人物是桑代克和斯金纳,他们认为学习就是建立条件反射和不断强化的过程,由此形成了50年代风行一时的机器教学和程序教学在学校教学中的直接应用。

20世纪60年代开始,心理学期待以科学的研究方式研究人的“认知”。1963年奥苏伯尔提出的《有意义言语学习心理学》成为一个标志性事件。他认为学习规律不同于机械联想和条件反射,他提出用“同化论”来解释有意义的学习。当时以科学主义思路的教学设计思想中最为著名的代表人物是罗伯特·加涅 [Robert Mills Gagné 1916.08.21-2002.04.28],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加涅试图从两方面对教学论作出解释:

第一、对教学目标或学习结果精确分类。

在这之前对教学目标的陈述是含糊性的,而绝大多数教育心理学家都反对使用含糊的教学目标。

加涅的教育目标分类体系是从学习结果角度出发的,包括认知、动作技能和态度三方面,认知又包括言语信息、智慧技能、认知策略。

第二、对教学行为作出科学分析,使教学成为一门科学。

在加涅看来,由于人类的内部心理加工过程(即信息加工过程)是相对稳定的,所以作为促进内部心理加工过程的外部条件即教学事件也应是

1 相对不变的。由此观点出发,他根据学习过程中包含有多个内部心理加工环节,从而推断出相应教学过程应由九个教学事件构成:

1、引起注意

2、告知目标

3、提示原有回忆

4、呈现教材

5、提供学习指导

6、引出作业

7、提供反馈

8、评估作业

9、促进保持和迁移。加涅特别指出,以上九个教学事件的展开是可能性最大、最合乎逻辑的顺序,但也并非机械刻板、一成不变的,也就是说,并非在每一堂课中都要提供全部教学事件。

加涅认为把学习结果作为教育目标,有利于确定达到目标所需要的学习条件。而且,从学习条件中还可以派生出教学事件,告诉教师应注意些什么。因此他认为人类个体的学习和众多个体组成的课堂教学如此复杂的问题都是可以清清楚楚的和条分缕析的。只要通过对学习结果的分析,便可为教学设计提供可靠的依据,从而为达到教学目标铺平道路,难以把握、难以琢磨、无法说清楚的“教无定法”是不应该存在的。

但是,加涅等人的理想在至今为止的教学实践中几乎从来没有完整地实现过。教学是一种很个性化地艺术,甚至是一种不断留下遗憾的艺术,教师的个人风采、临场即席创作、学生的突发奇想,并不一定都能用“科学方法”来分析和计划。

二、建构主义取向

建构主义(constructivism)也译作结构主义,其最早提出者可追溯至瑞士的让·皮亚杰(Jean Piaget,1896—1980),瑞士心理学家,发生认识论创始人。他是认知发展领域最有影响的一位心理学家,他所创立的关于儿童认知发展的学派被人们称为日内瓦学派。皮亚杰的理论充满唯物辩证法,他坚持从内因和外因相互作用的观点来研究儿童的认知发展。他认为,儿童是在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逐步建构起关于外部世界的知识,从而使自身认知结构得到发展。儿童与环境的相互作用涉及两个基本过程:“同化”与“顺应”。同化是指把外部环境中的有关信息吸收进来并结合到儿童已有的认知结构(也称“图式”)中,即个体把外界刺激所提供的信息整合到自己原有认知结构内的过程;顺应是指外部环境发生变化,而原有认知结构无法同化新环境提供的信息时所引起的儿童认知结构发生重组与改造的过程,即个体的认知结构因外部刺激的影响而发生改变的过程。可见,同化

2 是认知结构数量的扩充(图式扩充),而顺应则是认知结构性质的改变(图式改变)。认知个体(儿童)就是通过同化与顺应这两种形式来达到与周围环境的平衡;当儿童能用现有图式去同化新信息时,他是处于一种平衡的认知状态;而当现有图式不能同化新信息时,平衡即被破坏,而修改或创造新图式(即顺应)的过程就是寻找新的平衡的过程。儿童的认知结构就是通过同化与顺应过程逐步建构起来,这就是皮亚杰关于建构主义的基本观点。即由平衡--不平衡--新的平衡

如上所述,建构主义本来是源自关于儿童认知发展的理论,由于个体的认知发展与学习过程密切相关,因此利用建构主义可以比较好地说明人类学习过程的认知规律,即能较好地说明学习如何发生、意义如何建构、概念如何形成,以及理想的学习环境应包含哪些主要因素等等。总之,在建构主义思想指导下可以形成一套新的比较有效的认知学习理论,并在此基础上实现较理想的建构主义学习环境。

关于学习的含义学习是获取知识的过程。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由于学习是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的帮助即通过人际问的协作活动而实现的意义建构过程,因此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是学习环境中的四大要素或四大属性。由此得出在整个教学设计过程中需注意以下几点:

(1)强调以学生为中心

明确“以学生为中心”,这一点对于教学设计有至关重要的指导意义,因为从“以学生为中心”出发还是从“以教师为中心”出发将得出两种全然不同的设计结果。至于如何体现以学生为中心,建构主义认为可以从三个方面努力:

要在学习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要能体现出学生的首创精神;

要让学生有多种机会在不同的情境下去应用他们所学的知识(将知识“外化”);

要让学生能根据自身行动的反馈信息来形成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案(实现自我反馈)。

以上三点,即发挥首创精神、将知识外化和实现自我反馈可以说是体现以学生为中心的三个要素。

(2)强调“情境”对意义建构的重要作用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总是与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即“情境”相联系的,在实际情境下进行学习,可以使学习者能利用自己原有认知结构中的有关经验去同化和索引当前学习到的新知识,从而赋予新知识以某种意义;如果原有经验不能同化新知识,则要引起“顺应”过程,即对原有认知结构进行改造与重组。总之,通过“同化”与“顺应”才能达到对新知识意义的建构。在传统的课堂讲授中,由于不能提供实际情境所具有的生动性、丰富性,因而将使学习者对知识的意义建构发生困难。

(3)强调“协作学习”对意义建构的关键作用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者与周围环境的交互作用,对于学习内容的理解(即对知识意义的建构)起着关键性的作用。这是建构主义的核心概念之一。学生们在教师的组织和引导下一起讨论和交流,共同建立起学习群体并成为其中的一员。在这样的群体中,共同批判地考察各种理论、观点、信仰和假说;进行协商和辩论,先内部协商(即和自身争辩到底哪一种观点正确),然后再相互协商(即对当前问题摆出各自的看法、论据及有关材料并对别人的观点作出分析和评论)。通过这样的协作学习环境,学习者群体(包括教师和每位学生)的思维与智慧就可以被整个群体所共享,即整个学习群体共同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而不是其中的某一位或某几位学生完成意义建构。

(4)强调对学习环境(而非教学环境)的设计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环境是学习者可以在其中进行自由探索和自主学习的场所。在此环境中学生可以利用各种工具和信息资源(如文字材料、书籍、音像资料、CAI与多媒体课件以及Internet上的信息等)来达到自己的学习目标。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不仅能得到教师的帮助与支持,而且学生之间也可以相互协作和支持。学习应当被促进和支持而不应受到严格的控制

4 与支配;学习环境则是一个支持和促进学习的场所。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指导下的教学设计应是针对学习环境的设计而非教学环境的设计。因为,教学意味着更多的控制与支配,而学习则意味着更多的主动与自由。

(5)强调利用各种信息资源来支持“学”(而非支持“教”)

为了支持学习者的主动探索和完成意义建构,在学习过程中要为学习者提供各种信息资源(包括各种类型的教学媒体和教学资料)。这里利用这些媒体和资料并非用于辅助教师的讲解和演示,而是用于支持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协作式探索。对于信息资源应如何获取、从哪里获取,以及如何有效地加以利用等问题,是主动探索过程中迫切需要教师提供帮助的内容。

(6)强调学习过程的最终目的是完成意义建构(而非完成教学目标) 在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中,强调学生是认知主体、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所以是把学生对知识的意义建构作为整个学习过程的最终目的。教学设计通常不是从分析教学目标开始,而是从如何创设有利于学生意义建构的情境开始,整个教学设计过程紧紧围绕“意义建构”这个中心而展开,不论是学生的独立探索、协作学习还是教师辅导,总之,学习过程中的一切活动都要从属于这一中心,都要有利于完成和深化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

三、多元智能取向

(一)多元智能理论介绍

多元智能理论自1983年由哈佛大学发展心理学家霍华德•加德纳(Howard Gardner)教授提出以来,迄今已有近20多年的历史,已经逐渐引起世界广泛关注,并成为90年代以来许多西方国家教育改革的指导思想之一。

不仅加德纳本人的有关著作被译成20多种语言,其他专门研究多元智能理论的著作和论文在美国等西方国家有关心理和教育的研究成果中也占到了非常可观的比重。

加德纳认为过去对智力的定义过于狭窄,未能正确反映一个人的真实能力。他认为,人的智力应该是一个量度他的解题能力(ability to solve problems)的指标。根据这个定义,他在《心智的架构》这本书里提出,人类的智能至少可以分成七个范畴(后来增加至八个):

1.语言 2.逻辑 3.空间4.肢体运作 5.音乐 6.人际 7.内省 8.自然探索

另外,有其它学者从内省智能分拆出“灵性智能”。

这八个范畴的内容如下:

语言智能

这种智能主要是指有效地运用口头语言及文字的能力,即指听说读写能力,表现为个人能够顺利而高效地利用语言描述事件、表达思想并与人交流的能力。这种智能在作家、演说家、记者、编辑、节目主持人、播音员、律师等职业上有更加突出的表现。

逻辑数学智能

指运算和推理的能力,表现为对事物间各种关系如类比、对比、因果和逻辑等关系的敏感以及通过数理运算和逻辑推理等进行思维的能力。从事与数字有关工作的人特别需要这种有效运用数字和推理的智能。他们学习时靠推理来进行思考,喜欢提出问题并执行实验以寻求答案,寻找事物的规律及逻辑顺序,对科学的新发展有兴趣。

空间智能

指感受、辨别、记忆和改变物体的空间关系并借此表达思想和感情的能力,表现为对线条、形状、结构、色彩和空间关系的敏感以及通过平面图形和立体造型将它们表现出来的能力。能准确地感觉视觉空间,并把所知觉到的表现出来。这类人在学习时是用意象及图像来思考的。

空间智能可以划分为形象的空间智能和抽象的空间智能两种能力。 形象的空间智能为画家的特长。抽象的空间智能为几何学家特长。建筑学家形象和抽象的空间智能都擅长。

肢体运作智能

指运用四肢和躯干的能力,表现为能够较好地控制自己的身体、善于运用整个身体来表达想法和感觉,以及运用双手灵巧地生产或改造事物的能力。这类人很难长时间坐着不动,喜欢动手建造东西,喜欢户外活动,与人谈话时常用手势或其它肢体语言。他们学习时是透过身体感觉来思考。运动员、舞蹈家、外科医生、手艺人都有这种智能优势。

音乐智能

6 指感受、辨别、记忆、改变和表达音乐的能力,表现为个人对音乐包括节奏、音调、音色和旋律的敏感以及通过作曲、演奏和歌唱等表达音乐的能力。这种智能在作曲家、指挥家、歌唱家、乐师、乐器制作者、音乐评论家等人员那里都有出色的表现。

人际智能

指与人相处和交往的能力,表现为觉察、体验他人情绪、情感和意图并据此做出适宜反应的能力。

内省智能

指认识、洞察和反省自身的能力,表现为能够正确地意识和评价自身的情绪、动机、欲望、个性、意志,并在正确的自我意识和自我评价的基础上形成自尊、自律和自制的能力。会从各种回馈管道中了解自己的优劣,常静思以规划自己的人生目标,爱独处,以深入自我的方式来思考。喜欢独立工作,有自我选择的空间。这种智能优秀的政治家、哲学家、心理学家、教师等人员那里都有出色的表现。

自然探索智能

能认识植物、动物和其它自然环境(如云和石头)的能力。自然智能强的人,在打猎、耕作、生物科学上的表现较为突出。

自然探索智能应当进一步归结为探索智能。包括对于社会的探索和对于自然的探索两个方面。

其它类型智能

人的智能还可以从其它角度进行分类。

(二)多元智能理论与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是影响教学效果和质量的重要因素,它作为教师选择教学模式、方法、手段的依据,贯穿于教学活动的始终,直接影响着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过程。传统的教学基本上以“教师讲,学生听”为主要形式,辅之以枯燥乏味的“题海战术”,在教学设计中学生的智能差异几乎被忽略了,不利于学生潜能的开发和个人发展,而多元智能理论认为,每个人都不同程度地拥有相对独立的八种智力,而且每种智力有其独特的认知发展过程和符号系统,因此,教学方法和手段就应该根据教学对象和教学内容而灵活

7 多样,因材施教。多元智能理论为教学设计提供了新的思路和理论依据,使教学过程更有利于促进学生潜能的开发和全面发展。

1、教学设计过程的一般模式

学习需求分析、学习内容及学习特征分析、目标的阐明、策略的制定、媒体的选择和运用、成果的评价这七个组成部分够成了教学设计过程的一般模式,在此基础上我们可以抽取出教学设计最基本的四个环节:分析教学对象、制定教学目标、选择教学策略、开展教学评价。下面我们就从多元智能理论的角度来分析一下这四个教学设计的环节。

2、多元智能理论下教学设计环节分析 (1)学习对象分析

传统的教学设计我们假定所有的学生具有相同的心理智能,在此基础上对教学进行统一的设计,学生通过相同的学习材料,学习相同的学习内容。在多元智能理论指导下,对学习者的分析,教师要以多元的观点观察学生,全面了解学生,把握学生的智能特点和学习类型。不是关注哪个学生“智能高”而是去了解学生的智能类型,确定其优势智能。从而有助于教师制定出有助于发展学生多元智能

8 的教学方法和策略,为学习者设计个性化的学习内容和学习环境,提供个性化的学习资源,促进他们优势智能的发展。

(2)学习目标确定

加德纳认为,每个人都或多或少具有八种智力,只是其组合和发挥的程度不同。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优势智力领域,有自己的学习类型和方法,因此在目标的确定上对教师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在开展教学活动之前,教师要充分考虑到不同的学习者在认知、策略和情感上的不同特点,在保证完成教学目标的前提下有针对性的制定出适合于不同学习者的个别化的目标。根据学习者的智能强项来选择学习结果的表现方式。但有一点需要注意的是教学目标要制定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内,过高的目标,往往会使学生因无法完成而失去学习的信心,过低的目标往往又会使学生产生厌烦情绪,不利于学生的学习。

(3)教学策略的选择

制定正确的教学策略首先要对教学内容进行合理的选择。多元智能理论把开发人的多元智能作为自己的宗旨,人的智能上的差异,要求所学习的知识应该多元化,所以教学内容可以不局限于课本上的内容,只要有助于发挥学生强势智能的内容我们都可以选择。其次,选择正确的内容传递方式。由于个体智能的差异和智力发展的不平衡,我们要以多元的方式传递信息,提供多元的传递渠道。多媒体、网络技术的高速发展为实现信息的多元传递提供了现实的可能。此外,加德纳关于智能的定义中强调智能是在“特定的文化背景下或社会中”表现出来, 也就是说智能离不开自身所处的文化和社会环境,因此多元智能理论下的教学的设计不仅应当重视学习者智能结构的不同特点,还要营造丰富的有利于学习者与他人、与环境交互作用的学习环境。在教学中,针对实际的问题为学生提供可选择的实践情景,在特定的情景中,使学生将所学的知识运用到解决实际的问题中去,提高学习者的实践和创新能力。

(4)教学结果的评价

9 在传统的教学中,一般都采用标准化测试作为教学结果的评价方式,这种评价方式没有考虑学习者的智能差异,由于学生的智能是多元的,学习方式是多元的,这就要求对学生的评价方式也应该多元化。多元智能理论从多元化和情境化的角度来指导教学评价,注重以学生的强势智能发展为基础评价,使得每个学习者都能通过适合其智能特点的途径展现自己的能力。基于多元智能理论的评价,不仅要求我们对学生的基本语言能力和逻辑能力有所评价,也要对学生的观察、音乐,运动、自我反省、人际交往等智力方面有所评价,这就意味着学生的多种智能在不同的情境中的运用能力得到了评价。此外我们还要认识到对学生进行多元评价的目的不是为了“优胜劣汰”而是为了学生个人智能的发展,以便学生更好的为自己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和发展方向。教学设计是我国教育改革的重点,合理的教学设计是促进教学不断生长的动力。在我国传统的教学设计中,由于受到传统的、单一的课堂媒体的限制,在教育实践中并不能针对每个学习者的学习特点和需求来设计教学。多元智能理论下的教学设计关注到每一个学习者的需要,以学生的“优势”智能作为教学的起点,促进学生“弱势”发展,最终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但就我国目前的教育现状来看,一个班的学生通常较多,要将多元智能理论中体现的教学思想切实的应用于实际的教学中仍是一个十分艰巨的任务,需要广大教育工作者的不断探索和努力。

由此看来,无论取科学主义的态度,还是选择建构主义知识观或者多元智能的假设,有效教学一旦走出具体的“教学模式”而进入“教学设计”的道路,有效教学实践和研究将打开一个窗口。透过这个窗口,有效教学将变得更加关注“学生”,更加关注教学中的“人的问题”。

第20篇:有效管理情绪教学设计

有效管理情绪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让学生懂得不良情绪是可以调控的。

2、掌握一些调控情绪的有效方法,培养自我调适、自我控制的能力,能够较理智地调控自己的情绪。

3、使学生充分认识到调控好自己的情绪对于个人行为和生活的重要性。

二、重点难点

重点:有效管理情绪的方法。 难点:宣泄情绪需要注意的问题。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课件出示图片。

师:同学们,请看大屏幕,说说他们的心情是怎样的?

生:喜,怒,哀,惧

师:喜、怒、哀、惧等是最普通的情绪,也有一些细腻微妙的情绪如嫉妒、惭愧、羞耻、自豪等。

2、课件出示喜、恐、爱、嫉妒、惭愧、羞耻、自豪

师:同学们,想一想,这些情绪哪些是积极情绪,哪些是消极情绪?

师:当你处在恐惧、惭愧等消极状态下,对你的学习和生活产生怎样的影响?

师:消极情绪给我们的学习和生活带来负面影响。怎样克服不良情绪,保持良好的情绪状态呢?这节课,我们就学习有效管理情绪。 导入新课,板书课题。

(二)运用教学情景剧,讨论如何调控情绪

我们的同龄人小强,一周有7天,他有3天就很烦恼,为什么呢?请同学们阅读故事小强的烦恼,回答说一说的两个问题。

1、烦躁的星期一(多媒体展示相关图片)

画面一:小强愁眉哭脸,因为明天就要期末考试了。 画面二:妈妈因为小强贪玩不学习而训斥他。 画面三:小强大喊“烦死了”。

说一说:小强可能会产生哪些不良情绪?你有哪些好办法能帮助小强调控情绪,摆脱目前的困境?(学生答略)

过渡:在同学们的点拨下,小强的心情平静了许多。第二天他骑上自行车匆匆赶往学校,接下来他又遭遇到了什么?

2、倒霉的星期二(多媒体展示相关图片) 画面:小强骑车与别人相撞

说一说:小强此时可能产生哪些不良情绪?他应如何调节和控制自己的不良情绪?(学生答略)

过渡:小强听取了大家的意见,控制住不良的情绪,匆匆奔向学校,可是考试已经开始了。小强顿觉手心直冒冷汗,心“怦怦”直跳,接下来小强又遭遇到了什么呢? 画面:考场上小强眉头紧皱,不知所措。(课件展示相关图片)

说一说:小强此时可能产生哪些不良情绪?你能帮他调控情绪吗?(学生答略)

过渡:小强接受了大家的意见,镇定自若考完了试。考试结果怎样呢?

3、伤心的星期三(多媒体展示相关图片)

画面:小强面对满是错号的试卷伤心极了,同学在旁边冷嘲热讽。

说一说:小强此时可能产生哪些不良情绪?伤心、悔恨、愤怒种种不良情绪让小强痛苦不堪,他该怎么做?(学生答略)

师:在大家的帮助下,小强不仅克服了消极情绪,还发现了自己的问题,决定好好学习。

大家真是调控情绪的高手。老师是高手中的高手,因为调控情绪,老师有方法。接下来,我们学习管理情绪的方法。

(三)有效管理情绪的方法

1、注意力转移法

师:请同学们判断老师管理情绪的方法是什么?老师在写教案,可是绞尽脑汁都不知道怎么导入新课,于是我先批改作业,再写教案。

生:注意力转移法。

师:大家回答得非常正确。注意力转移法:

1、改变注意焦点

2、做自己感兴趣的事。如:美美的睡一觉、玩玩电脑、翩翩起舞、挥笔作画(课件出示相关图片)。

2、适度宣泄法 课件出示图片

师:请同学们观察图片,他们在干什么呢? 生:宣泄情绪

师:有情绪,可以宣泄出来,这就是我们要讲的第二种方法:适度宣泄法。

师:这些方式都行吗?请学生判断。哭、运动、唱歌、大喊大叫、喝酒、打架、吃东西、睡觉、找人倾诉(课件出示相关图片)。

师:发泄情绪可以,但要讲究方式。课件出示表格,发泄有方,请全体男生齐读恰当的方式,全体女生齐读不恰当的方式,我说中性的方式。

3、理智控制法

师:对于某些事情和现象还来不及思考或想不通时,要学会克制自己的情绪(自我暗示,不能感情用事,不冲动)。为什么呢?

生:冲动是魔鬼。

4、认知调节法

请学生阅读案例,回答问题,得出换一种角度看问题,忧愁也能变欢乐。

从前有一位老奶奶有两个儿子,大儿子开了家雨伞店,小儿子开了家洗衣店.天一下雨, 老奶奶就发愁:“小儿子的衣服上哪晒,顾客该找麻烦了……”天晴了,太阳出来了,老奶奶又担心:“这大晴天,谁买我儿子的雨伞呀”哎…这下可完了, 老奶奶一天到晚愁眉不展,吃不下饭,睡不着觉。邻居见她一天到晚哭个不停,便对她说:“老奶奶,你好幸福啊!一到下雨天,你大儿子的雨伞生意可好了;天晴了,你小儿子的店就顾客盈门,真让人羡慕啊!”哭奶奶一想,对呀!我原来怎么没想呢?从此以后,哭奶奶不再发愁了,他吃得香,睡得甜,每天笑脸盈盈的,大家都说她像变了一个人。

想一想:哭奶奶是如何变成笑奶奶的?

(1)当初老奶奶看到下雨或晴天,她的心情是怎样的? (2)后来老奶奶的心情发生什么变化,为什么? (3)老奶奶心情的转变说明什么道理? 师:大家产生不良情绪,会调控了吗? 生:会了。

师:老师来考考大家。

(四)学以致用,走进生活

一、选择题

1、2015年12月27日,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八次会议表决通过了关于修改《人口与计划生育法的决定》,标志着“全面两孩”时代来临,小明妈妈对他说:“我给你生个妹妹吧!”小明听了妈妈的话之后,情绪过与激动离家出走,小明的做法(

A.正确,情绪是能自己调控的,想怎样就怎样 B.错误,我们应该控制自己的情绪,学会在合适的场合,用合理的方式表达情绪

C.正确,人的情绪是无法控制的

D.错误,情绪是一种外在体验,不需要有意调节

2、有些同学进入小学高段后,觉得学习压力明显加重,总担心考不好,焦虑不安。面对这种情绪,我们应该主动调节。你认为以下调节方法可取的是(

A.张晓每晚玩网络游戏到深夜 B.李明上课时看小说解压 C.王鹏整夜唱歌排除焦虑 D.朱军每天抽时间到运动场跑跑步

二、下面是同学们生活中可能会遇到的不良情况,请你们试着用以上方法去调节:

(1)我考试考得不好,有位同学对我说:“你是个笨蛋!” (2)我很努力,但是总考不好,也找不到好的方法,愁死我了。 (3)我花了很长时间写了一篇很好的作文,但语文老师说我这 篇文章是抄袭的,我很委屈。

(4)回家后,老妈老是唠叨个没完,我都快烦死了。

(五)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大家这节课表现得真棒,为了奖励大家,送给大家一个管理情绪的口诀。 倾诉能使痛苦少, 宣泄转移是高招, 换个角度想一想, 宽容礼让少烦恼, 常把幽默放心上, 自信大度乐逍遥。

希望大家能做情绪的主人,快乐每一天!

设计有效教学
《设计有效教学.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