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真情实感写作文——新课程写作教学浅谈

发布时间:2020-03-03 04:07:08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真情实感写作文 ——新课程写作教学浅谈

各位老师:

今天,我和大家一起要探讨的问题是如何走进新课改中的作文教学。作文教学,自有学校的教育以来,对语文教师而言,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是一块烫手的山芋。如今,有关作文教学的流派也不少而本人的教学观点既没有入流,更不能妄称什么派。不过,今天能有幸和诸位一起来探讨新课程写作教学的问题,我已经是受宠若惊了,所说有不妥之处,万望海涵,并恳求指教。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头戏,借用古语“成也萧何,败也萧何”来形容作文教学在语文教学中的地位,我认为是十分恰当的。《梁山伯与祝英台》这出戏,曾被周恩来同志称之为东方的《罗密欧与朱丽叶》,剧中有一段唱词——“梁兄送我出学堂,学堂前面粉壁墙,粉壁墙上画麒麟,麒麟头上顶凤凰,凤凰口吐七个字,状元、榜眼、探花郎,梁兄哥,待到朝中开科考,三篇文章作得好,一顶乌纱戴头上。”

这唱词中的“三篇文章作得好,一顶乌纱戴头上”就是对古时候的作文教学在语文教学中的地位的最好的佐证。社会发展到今天,虽说作文教学的地位已由旧时代学校教育的峰颠退居次要地位,但就语文学科而言,它仍然处在举足轻重的位置。因为要衡量一个人的语文水平的高低如何,只要看看他的写作水平就基本上能将其分出伯仲来。

前几年,全社会就语文教学的成败所进行的一场大讨论,其热烈程度可以说是前所未有,其言辞之尖锐也可以说是盛况空前——报刊杂志、广播电台、电视台等各种宣传机器几乎是异口一声:什么大学毕业生不会写自荐信,什么研究生不会写请假条,什么博士生尽读错别字等非难;什么“少慢差废的教学是语文”、什么“误尽天下苍生是语文”之类的恶语铺天盖地而来,让我们中小学语文教师惊惶失措,欲哭无泪。

诚然,在前几年关于学生语文水平之低的原因的探求过程中,各界人士不约而同地将责罚的八十大板都打在语文教师的身上,这对于我们语文教师来讲,是极不公平的。因为造成语文水平走低,其原因多得很:自有“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这一口号后,我们语文的地位就一落千丈了。时至今日,随着社会信息化和开放性的发展,计算机和外语成为最热门专业。母语水平高低,至少在表面上还不是能否成为热门专业人才的决定因素。专业发展的导向自然影响到对学科的重视程度和学习时间的分配。再说,随着电视的普及,伴着打电游、上网的走俏,中小学生们的业余时间,也差不多全被这些现代化的信息与娱乐所占有,留给学生看书的时间已是微乎其微了。虽说从大语文观这一角度看问题,看电视、玩电游、上网也可以学语文,但这与直接读书所能获得的信息相比,是不能相提并论的。 不过,话也得说回来,学生语文水平差,虽说个中原因不少,可人们不怪语文教师又怪谁呢?难道我们语文教师就一点责任也没有吗?答案肯定是否定的。就目前学生的作文情况分析,也确实令人痛心疾首。

由于不良学风、文风的影响,作文说假话早已成风。1998年某省的高考作文试卷,据抽样调查,竟然有不少作文都出现在“父母双亡”的“考验”之下“战胜脆弱”的假话,以至引起全社会的震惊和批评。其实,作文说假话,自古就有。我国古代训练写八股文,就要求不说自己的话,而是要“代圣人立言”。这种八股文是“假、大、空”的鼻祖。封建社会的这种作文训练,所培养的只是“学舌很巧妙的‘人形鹦鹉’”,“或大或小的官吏”以及“教读为生的儒学生员”。面现在,如果对作文说假话的现象熟视无睹,那么我们将会重蹈封建八股文教育之覆辙,不仅使学生养成假话连篇的不良文风,而且造成学生“作文是一套,内心是另一套”的双重人格,这与培养具有高尚品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人才的目标,岂不是南辕北辙?因此,我们必须要强调学生作文写真情实感,这样,就有利于克服学生普遍存在的作文“假、大空”的毛病。

说得重一点,这种毛病并非是一个简单的作文问题,而实质上是对青少年人格的扭曲,对其个性的健康的发展是极其有害的。

当然,这不等于说,学生在作文中所说的话,只要是真话就行,不需要正确的引导了。记得在1984年,我让学生写一篇题为“21世纪的我”的作文,有一个学生的文章的开头是这样的:“21世纪某一天清早,机器人把我从床上抱起来,帮我洗完脸,漱完口、喂好饭后,把我抱上小汽车„„”无独有偶,据报载,前年某县初一学生作文统考,题目是“20年后的我”。近两千人中,除了少数学生选择当教师等职业外,绝大多数学生选择的是当县长、市长以及经理、老板,为的是“自己拥有高档小轿车、住高级别墅,把父母接到城里好好享受,把兄弟姐妹的工作安排好„„”这些学生的确是说了里话,这些话过去是人们所羞于启齿的,现在他们公然堂而皇之地说出来了。但这样的“心里话”,能不注意正确引导行吗?这些例子生动地告诫我们,要密切关注学生作文的价值取向问题,对此万万不可掉以轻心。有人过于强调写作要完全按照事物的本来面目,作如实的反映,却忽视了“情动于中”方能“形于言”,没有个人的主观感受就谈不上写作的个性化;也有人片面地强调写作就是自我表现,事实上切断了自我与生活的联系,这两种倾向都有其片面性。

如何才能有效地克服上述两种片面性呢?新课程《语文标准》已给我们指明了方向。 〈语文标准〉关于写作的总目标是:“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述自己的意思。能根据日常生活需要,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写作。”在阶段目标部分。 第一学段称为“写话”,其要求是:

1、对写话有兴趣,写自己想说的话,写想象中的事物,写出自己对周围事物的认识和感想。

2、在写话中乐于运用阅读和生活中学到的词语。

3、根据表达的需要,学习使用逗号、句号、问号、感叹号。 第二学段称之为“习作”,其要求是:

1、留心周围事物,乐于书面表达,增强习作的自信心。

2、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见闻、感受和想象,注意表现自己觉得新奇的趣的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

3、愿意将自己的习作读给人听,与他人分享习作快乐。

4、能用简短的书信便条进行书面交际。

5、尝试在习作中运用自己平时积累的语言材料,特别是有新鲜感的词句。

6、根据表达的需要,使用冒号、引号。

7、学习修改习作中有明显错误的词句。

8、课内习作每学年16次左右。 第三学段仍称为“习作”,其要求是:

1、懂得写作是为了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

2、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积累习作素材。

3、能写简单的记实作文和想象作文,内容具体,感情真实。能根据习作内容表达的需要,分段表述。

4、写读书笔记和常见应用文。

5、能根据表达的需要,使用常用的标点符号。

6、修改自己的习作,并主动与他人交换修改,做到语句通顺,行款正确,书写规范、整洁。

7、内习作每学年16次左右。四十分钟能完成不少于400字和习作。 第四学段才称为“写作”,其要求是:

1、写作出了时考虑不同的目的和对象。

2、写作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

3、多角度地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捕捉事物的特征,力求有创意地表达。

4、根据表达的中心,选恰当的表达方式。合理安排内容的先后和详略,条理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意思。运用联想和想象,丰富表达的内容。

5、写记叙文,做到内容具体:写简单的说明文,做到明白清楚;写得意的议论文,努力做到有理有据;根据生活需要,写日常应用文。

6、能文章中提取主要信息,进行缩写;能根据文章的内在联系和自己的命题想象,进行扩写、续写;能变换文章的文体或表达方式等,进行改写。

7、独立完成写作的意识,注重写作过程中搜集素材、构思立意、列纲起草、修改加工等环节。

8、养成修改自己作文的习惯,修改时能借助语感和语法和修辞常识,做到文从字顺。能与他人交流写作心得,互相评改作文,以分享感受,沟通见解。

9、能正确使用常用的标点符号。

10、作文每学年一般不少于14次,其他练笔不少于1万字。45分钟能完成不少于500字的习作。

我们初中阶段属于第四学段。《语文标准》对这一学段的要求是“写作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这相对于过去大纲仅“能把自己的见闻、感受和想象写出来”,“感情真实,内容具体,中心明确”等笼统提法,其重在从学生的生活视野和感性经验中取题材立意、引发真情实感,以求得写作的个性化和独特性的导向更为鲜明突出。

《语文标准》还特别重视鼓励自由表达,放开种种束缚,在写作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语文标准》关于写作的基本理念是:“写作是运用书面语言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过去的各个大纲关于写作教学,提出了选择表达方式、安排详略、条理清楚等技术性要求,在初学写作时过多强调这些写作规范,反而冲淡了有创意的表达这一根本性要求。本着“我手写我口”的精神,《语文标准》在第一学段的目标中提出“写自己想说的话”,第二学段提出“能不拘形式写下见闻、感受和想象”,就隐含着自由表达的意思。需要指出的是,有创意不等于胡思乱想,其前提是生活本身的丰富性,以及观察的多角度,所以第

三、第四学段分别作了这样的表述:“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多角度地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捕捉事物的特征,力求有创意的表达”。

我们所接手的学生,已进入了第四学段,不过,毋庸置疑,他们目前的写作能力是没有达到《语文标准》所要求的标准的。他们由于受传统的教学模式的影响,不少人往往是一提作文就头痛,认为没有东西可写。这就要求我们语文教师为其补火。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多角度地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捕捉事物的特征,力求有创意的表达”。

一、引导学生回忆生活

大家知道,我们要学生作文无非是让学生把学生过去的所见所闻所感写出来。学生虽然年纪小,但是他们见到的,听到的,亲身经历过的生活还是不少的,特别是从间接获得的生活是极为丰富的。这些埋在记忆底层的生活能不能翻转过来,有的让它们由死生活变为活材料,有的则让它们把模糊的色泽变得鲜艳起来,这就是语文教师的功夫了。

过去的事,对于学生来说,虽然相隔不远,但学生回忆起来,往往无从下手。例如“童年趣事”这个题目吧,恐怕是地不分南北东西,人不分男女,人人都写过的。有一位老师在要学生作文之前,就作了这样一些提示:他把童年的事归纳成20个小问题:

1、家在哪个村,村里有什么最有趣的事。

2、家里的成员中,各有什么特点。这些特点是如何表现出来的(要求一件事反映一个特点 )。

3、记忆中最早而且印象最清晰的事。

4、挨过打吗?是怎么被挨打的?

5、撒过谎吗?在什么情况下撒谎的。

6、最喜欢到什么地方玩?那里什么吸引了你——或人或物或景。

7、欺侮过别人吗?为什么事欺侮人?

8、平时贪吃过什么东西?贪吃的经过怎样?

9、受过别人的夸奖吗?是为什么事?

10、受过委屈吗?又是什么事?

11、第一天上学(幼儿园)的情景还留有什么样的记忆。

12、得到过老师的批评或表扬吗?是为了一件什么事?在什么场合?

13、还记得小时候玩游戏的情景吗?

14、有无最讨厌或最喜欢的同桌,让你最讨厌或最喜欢原因是什么?

15、栽树、种花、饲养小动物的事干过吗?

16、见过奇异的景象吗?你当时的心情如何?还别的人在场吗?

17、考试考得最好(或最糟)一次的情况还记得吗?

18、参加过社会活动吗?选一次活动谈谈当时的感爱。

19、参加过学校以外的劳动吗?选一次感受最深的说一说。 20、你上课有无严重开小差的现象?导致开小差的原因是什么?

二、引导学生提炼生活

上述20个小问题,用一个新潮流一点的话来说:就是要引导学生挖掘“写作的信息源”。学生找到了信息源,并将其挖掘出来,诉之于笔端,书写于纸上。当然学生由找到信息源到将其书写于纸上,其间还有一个筛选信息的过程,不是绝对的想到什么就写什么。如果说找寻信息源的过程是再现生活的过程,那么筛选信息的过程就是提炼生活的过程。我这里介绍七种帮助学生提炼生活的方法,以供参考:

1、提问题

a我最想探讨的是什么? b我摊牌思考的是什么? c我百思不得其解的是什么?

d我曾千方百计寻找答案的是什么?

2、举现象

a突然给你启迪的现象。 b引起你长久思考的现象。 c使你大胆猜测的现象。

d使你产生发明创造设想的现象。

3、描述情境

a催人泪下的情境。 b引人奋发的情境。 c叫人心碎的情境。 d令人心烦的情境。

4、采掘强烈印象 a一个人的强烈印象。 b一件事的强烈印象。 c一件物的强烈印象。

d一段生活经历的强烈印象。

5、搜求奇思

a一事引出的突发想象。 b一事引出诡异想象。 c一景引出的突发想象。 d一景引出的诡异想象。

6、大胆推测

a解开一种世界未解之迷的假想。 b解开一道难题的几种预想。

c对一些同学未来发展的几种推测。 d对一地的未来发展的几种预想。

7、提炼见解

a曾掠过心头的积极一闪念。 b生活或学习中豁然开朗的实例。 c事物对比中引出的想法。

d一篇文章突然开启我心中之窗。

三、指导审题

众所周知,作文教学是一个系统工程,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解决的问题。要让学生达到“多角度地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捕捉事物的特征,力求有创意的表达”这一目标,也就不能操之过急,还需语文教师不厌其烦地诱导。所谓诱导,就是要在教学过程中,把你的方法渗透进去,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受益。如今的学生见多识广,自我表现意识强。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了解学生这一特点,变以往教学中“要你学(写)变成我要学(写)”例如有一个教师在教《松鼠》一文时,根据教学要求,应该让学生摹仿课文写一段描写小动物的小文章。他在第一个班授课时是这么说的:“同学们,这篇课文我们已学完了,下面请大家摹仿课文写一篇描写小动物的小文章。”其结果是动笔者寥寥无几。在第二个班授课时,这位教师变上一堂课的命令式讲话为商量式的谈话——“同学们,我们已学完了《松鼠》这篇课文,大家一定觉得松鼠这种小动物很可爱。不知同学们是否也养过小动物?如果自己没有养,我想你的左邻右舍,亲朋戚友家里总有养小动物的。你所养的或所见的小动物有没有趣?能否给大家介绍介绍呢?”这么一说,全体同学兴趣就来了,不到两分钟的准备时间,要求介绍的人几乎占了一半。到了下课时间,都不肯下课,要求向同学们介绍。这一事例,就是“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语的例证。由此可见,要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关键还是要激发学生的兴趣。

当然,要激发学生的兴趣,不是说激发就能激发的,教师要因时因地因人采取合适措施,方能达到目的。这就是我们平时备课所要注意的。

说起作文的备课,这也是令我们语文老师十分头痛的问题。以往我们常常用两节课的时间来写作文,第一课时我们主要进行作文指导,第二节才让学生作文。我们有的教师生怕学生写不好作文,作文备课是十分认真,如何指导学生审题构思,布局谋篇,如何遣词造句,都一一予以详细地指导,而结果是学生写出来的文章是全班五十多人同一个腔调。批阅者读一篇两篇,还可以,读多了就泛味。这种作文指导,就是束缚学生思维的指导。有的老师可能会说,我这么详细地指导,还有不少学生一节课写不出几个字来,不作详细指导,恐怕这类学生连一个字也写不出来了。这种担忧,本人也曾有过。其实,这是对学生思维潜能的不信任。新课改的《语文标准》关于写作教学的指导正是考虑到这一点。将其分为四个阶段,这四个阶段既有相对的独立性,又有先后一致的联贯性,可操作性比较强,可我们将要接手教的学生不是一级阶梯,一级阶梯登上来的。就我所教学生的情况来说吧,一个班50多人,作文水平参差不齐,有少数人还像个小学毕业生写出来的文章,可有不少人写出来的文章就只有三四年级的水平,更有甚者,班上总有那么两三个人的写作水平还停留在小学二三年级的水平上。这就给我们的教学带来了极大的麻烦。如何解决这个棘手的问题呢?下面我就将我这十来年的做法向大家介绍一下,以便和各位一起来探讨。

《语文标准》要求学生“45分钟能完成不少于500字的习作。”这就与我们以往的教学要求——两个课时写完一篇作文的要求大不相同了。我从92年上学期起,就规定学生必须在45分钟内写完一篇作文——初一上期是500字以上,初一二期是550字以上,初二一期是600字左右,初二下期是600字以上。以前我们称之为快速作文,现在看来,不能这么说了,因为《语文标准》就是这么要求的。

我的指导方法是先实后虚。所谓的先实后虚,就是上作文课时,把传统的教师指导后学生写作文改为学生写完后再评议。传统的作文教学模式是“指导——写作——阅卷——讲评”,这样的作文教学模式,一般是两节课完成一篇作文,第一节课是老师指导,占去一节课的一半时间,这种方法最大的弊端就是束缚了学生的思想扼杀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而我则是先让学生作文,然后再作具体指导。我每次要学生作文时,就不作具体指导,但平时上课是不忘作文指导的。就拿审题指导来说吧:我归纳出一条审题原则,那就是要求学生运用添加因素的审题方法,使文章的标题能够概括出文章的主要内容。下面以《我的故乡》为例吧。学生写作前,老师可作简要的审题提示:“我的故乡怎么样?是美丽的故乡?是富饶的故乡?还贫穷落后的故乡?故乡的山水、故乡的人怎么样?有什么特点?学生经教师这么一提示,他就会朝着自己确定的写作对象去思考。再如《静夜》这个题目,如果就标题论标题,就不怎么好写,若从另一个角度——“静夜不静”来考虑,情况就会大不一样了。在那万籁俱寂的夜晚,其实一点也不平静:上夜班的工人不正在车间里忙得不亦乐乎吗?商店里的营业员不还在店里为顾客们服务吗?学校的老师不还在静夜中忙着批改学生的作业吗?野外的猫头鹰、黄鼠狼等动物不正在忙着捕捉田鼠吗?炎天六月的夜晚,那些为人母亲或为人祖母者不正于院子里坐在小儿子或小孙子旁边摇着扇子替他们解热驱蚊或讲述着神奇的故事吗?另有那打麻将娱乐者,赌博者,更有那些小人之辈,借夜色干着见不得人的勾当„„你能说这夜晚是平静的吗?

这样的提示,与《语文标准》“多角度地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捕捉事物的特征”的要求是一致的。当然,要让学生能较好地按“多角度地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捕捉事物的特征”,还必须在平时多注意培养学生观察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哲学家们在论述事物是发展变化的这一问题时,曾有一个

“一个一生不可能两次涉过一条河流”的典型案例。为什么一人一生不可能两次涉过一条河流呢?„„6月23号的文萃报的12版刊登了这么一篇题为《“不可能”与“有可能”》的小文章:

下面这几道题,做过的人无一不说是不可能得出这样的答案的。你不妨也来试试。请看题: 1+1=1 2+1=1 3+4=1 4+9=1 5+7=1 6+18=1 怎么会这样呢?其实,我们只要给这些数字加上适当的量词,其结果就可以成立,完全正确。 1(里)+1(里)=1(公里) 2(月)+1(月)=1(季度) 3(天)+4(天)=1(周) 4(点)+9(点)=下午1(点) 5(月)+7(月)=1(年) 6(小时)+18(小时)=1(天) [点评]简单的数字游戏告诉我们:面对生活里那些不可思议的东西,只要调整一下思维方式,换一个思考角度,跳出习惯的思想圈,就会得到异乎寻常的答案,使不可能变为有可能。 指导学生审题,要扩展学生的思维。同时,也要提醒学生“写作时考虑不同的目的和对象”。那么这些内容在什么时候介绍比较合适呢?我平时是在上课时介绍的。假如我要上《风筝》这一课,我就会问学生:“假如要你来写‘风筝’这篇文章,你打算怎么写?以‘风筝’为题一般可写出几种类型的文章来?课文又是写什么?”这样既有利于学生整体把握课文,又能让学生掌握审题方法。再如《小巷深处》一文吧,这个标题只不过是交代了故事发生的地点。学生读完课文后,可让他们试着用简练的话扩展课文标题,使标题能够概括出文章的主要内容——“小巷深处深爱着‘我’的母亲、小巷深处伟大的母爱、小巷深处相依为命的母女的故事。”假如你要学生写一篇小动物的文章。那么你可以以某一动物为例,作简要的提示:你所写的动物是漂亮、乖巧、顺良的小动物吗?你所写的动物是既通人性又凶猛的动物吗?你所写的动物到底有什么特点,你要在你的文章中反映出来。这样的提示,我认为有助于学生“多角度地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捕捉事物的特征,力求有创意的表达。”至于文章的布局谋篇,就初中学生写记叙文和事物说明文而言,用得最多的是按照时间或空间顺序和“总——分、分——总、总——分——总”来安排。而议论文和事理说明文一般离不开逻辑顺序。其指导也应放在平时为妙。而表达方式,修辞手法的运用指导就更应该放在平时的阅读教学中了。上述做法,我一般只在初一进行,到了初二,难度一般的作文题目事前不作提示。

也许有的老师还是不放心,你一句的指导也没有,学生能在一课时内写完一篇500字以上作文吗?根据我的实践情况,我认为学生是可以的。学生的思维潜能之大,不是我们所能想象的,大家不要以为“七步吟诗”“倚马可待”的写作是天才人物的专利,常人经过训练,也是能够做到的。美国著名心理学家詹姆斯说:“我们目前只运用了脑力和体力的一小部分。”著名心理学家和教育家佛斯坦也认为,不同能力水平的青少年都具有不同程度的未被开发的潜能,他们多数人具有可变性优势,通过强化训练,可以把未被开发的潜能最大限度地开掘出来。

大家知道,每次考试作文,写不完作文的没有几人。为什么考试时能写完作文,而平时又不行了呢?其间的原因不外乎两点:一是考试作文题一般好写,二是学生注意力高度集中。这也许就是我们常说的“急中生智”吧。既然考试时能行,平时肯定也能行。基于这一点,我编了一首快速作文歌诀:

身子坐正深呼吸

目视黑板无杂念

平心静气思文题 一气呵成再回视

这首歌诀的头两句旨在让学生集中精力。记得我读小学时,我们上课之前都要假寐的,其作用无非是要学生收拢玩心,好集中注意力上课。后两句是行文时应注意的事项,以往学生作文之所以慢,大都是写一段又回过头来读一遍,写一段回过头来读一遍,如此反复,又怎么能把文章写快呢?所以写文章要强调一气呵成。可能有的教师又会疑惑起来——遇到写不下去的情况怎么办?我地做法是要学生跳过去。凡是写不下去的一般是不合思维顺序,即使是硬着头被写出来了,到修改时,往往也是要被删去的。

四、指导学生互评 作文写完后,就是修改评改的问题。《语文标准》要求学生:“养成修改自己作文的习惯,修改时能借助语感和语法修辞常识,做到文从字顺。能交流写作心得,互相评改作文,以分享感受,沟通见解。”

而学生的实际情况又是怎么样呢?据我所了解情况来讲,学生是最不喜欢修改自己的文章的。如何才能让他们主动修改自己的习作呢?自92年到现在,我的办法是通过让学生互相评改作文,达到逼学生上梁山的目的——先自己修改自己的作文。

让学生互评作文,如何能逼学生自己先修改自己的作文呢?这就得从学生的心理特点上来认识了。前面我就分析了如今的学生好胜心比较强,生怕别人尤其是同学说自己不行;而又有较强的表现欲,你要他挑别人的文章的毛病,他从头到脚都是劲。就我这11年的指导学生互评作文的情况分析,几乎是所有的同学都具有比较准确的发现别人的作文的毛病的能力,即使是自己作文成绩一塌糊涂的人也不例外,这就是所谓的旁观者清吧。学生为了不让同学少挑或挑不出自己作文的毛病来,除了极少数懒汉外,一般写完作文后,会将自己的文章修改一两遍的。这不就是逼他们上梁山——自己修改自己的作文了吗?

其实,学生互评作文,就是一个互相学习,取长补短的过程,大凡在教学上有成就的老师,无一不是充分发挥小老师的作用的。说到这里,我想起了我曾经听说过的一则故事——《状元先生》。这则故事说的是古时候,在四川某地,有一位名叫鸿儒的先生,他饱读诗书,„„他有一个弟弟,叫鸿慧,没读什么书„

这则故事告诉我们,充分发挥学生互教互学作用,效果是不能用时间来计算的,著名的教育家魏书生老师就是这方面的专家。

那么如何才能有效地指导学生互评作文呢?我做法是:

(一)确定评分标准。一般说来,字数满了500字,不论写得怎么样差,就可给70分;所写内容没有外题,就可给80分,文章中有那么一两句精彩的话,就可打85分,„„语句通顺、结构严谨、详略得当、思想健康,就可以打95分以上了。每次作文均有不同的评分标准,这就要依据你该次习作训练的侧重点来定(我这个评分标准就是学了钱梦龙老师的)。

(二)讲明评改作文的步骤:

1、读第一遍,整体把握同学作文情况。

2、读第二遍,找出同学文章中的错别字与病句。病句能修改的则修改,不好改的打上眉批。

3、读第三遍,找出文章中精彩的语句语段来,加上波浪线,打好眉批。

4、

读第四遍,对全文予以评价——打分并写尾批。尾批要先写出优点,然后指出不足,最好是能够提出修改意见。最后交给作者。作者可以与评改者交换意见,还可就评改者的打分或评语进行讨价还价(这样一来,相互争论的过程又成为了一次新的写作过程„„)

(三)集体评改三到四篇学生的作文,以作样板。作为样板作文,不一定是写得最好的作文,我平时的做法是让交卷早的前三到五名同学抽,抽到谁就评谁的作文。被抽中的同学称为幸运作者,就上台来宣读作文,读之前,要简要地说说自己的审题构思过程。只要读得比较流利,声音比较大,就可给予30分的奖励。如果有同学认为自己的作文写得好,可以主动提出来宣读,让同学们评改,则加50分。这样做的好处是既促使个别不认真的同学认真对待每一次作文。因为你乱写一通,一旦被抽中,就会大丢其脸。又能调动作文优秀者的积极性。

(四)学生互评作文。(互评时,对学生的眉批

写作文要有真情实感

写作怎样写出真情实感

引导学生表达真情实感的写作教学

创新随笔写作 写出真情实感

续写作文写作指导

续写作文写作之我见

记叙文写作训练之真情实感作文

新课程写作教学有何良策

真情实感作文

真情实感教案

真情实感写作文——新课程写作教学浅谈
《真情实感写作文——新课程写作教学浅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