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基层工作的困惑和我们改进的方法

发布时间:2020-03-03 19:47:14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基层工作的困惑和我们改进的方法

——何逢阳同志在市委党校2016年春季主体班专题报告会上的讲话 (2016年4月6日,根据录音整理)

关于讲课的内容:第一,不是心灵鸡汤,不是给大家讲做人做事的道理;第二,不是业务培训,从工作出发,但不是以纯业务的视角来讲;第三,不是坐而论道,不是发牢骚,不是讲大道理。出发点是立足基层工作实际,有对当前工作的检讨和反思,也有对大家工作的总结和提炼,以及我对个人成长经历的梳理和思考。

关于讲课的主题:通过工作调研以及与同志们共同研究解决问题,看到了困惑中的基层干部。对于市委、市政府最近的工作安排,很多同志感觉无所适从,觉得和以前要求不一样了。市委全委会、市人代会确定2016年是“落实推进年”,目前,一季度已经结束,各项工作普遍存在的突出问题是,落实得太慢、落实的效果不好、落实的质量不高。我们也一直在反思抓落实难的原因。一是工作机制问题。2015年,市委、市政府的工作定位是“打基础、促规范、建机制”,通过一年多的努力,目前,市委、市政府以及绝大多数部门决策、执行、监督的机制已经初步建立。二是工作作风问题。最近几年,界首干部作风总体是比较好的,城乡环境综合整治、秸秆禁烧、违法建设防控、三轮车整治、征地拆迁以及脱贫攻坚等很多工作,任务量都很大,要求也很高,但安排下去以后,大部分干部都能想办法去落实。三是工作能力和工作方法问题。客观上,工作任务量明显加大。以前搞项目投资,一年几个亿,现在动辄几十亿、上百亿;以前抓点,示范带动,现在抓面,整体推进;以前习惯于自身的纵向比较,现在要“皖北居先进、全省进一流、重振界首雄风”。现在的项目,无论是在动议、设计阶段,还是在组织施工、建设阶段,目标和要求都不大一样。主观上,与之相对应的干部能力素质没有提升,抓基层工作的方法没有改进。这里面大有文章。这是我今天要讲的重点。

通过讲座希望大家思考的问题:一是如何科学决策,提升决策力。即基层领导干部如何做决策。二是如何系统思考,提升工作品质。现在,我们的很多工作仅仅就是完成一项业务任务,没有品质的概念。但是工作任务不能仅仅满足于完成了就行。最近我鼓励大家多出去看看,看看人家的美丽乡村、特色集镇,包括城市是怎么建设的?以前我们栽树就是栽树,没有园林景观的观念,最近实施的几个项目,包括植物园、街头游园等,普遍反映还不错。但我们还是反复强调,不要做得太满,是不是真的好,老百姓说了算。老百姓的眼光和对城市建设的要求,会随着建设水平的提高而提高,要为未来改进留足空间。对于目前的工作,如果站在界首、或者阜阳看,大家感觉可能还不错,但是我们应该往东看,跟江浙等发达地区同类型的县去比。这就需要系统思考。三是如何抓好落实,提升执行力。我在工业经济和园区建设大会上讲过全力以赴的故事,这就是我们要反思的问题。100多年前,有一篇名为《致加西亚的信》的文章,被翻译成多国文字,被各级管理学院视为很好的教材。故事很短,但反映了一种态度和执行力。现在,我们的很多工作,遇到困难就停,或者也想解决,但是方法不对,硬往前推,造成问题越积越多,导致最后无法解决。还有很多同志不敢正视问题,就想着糊弄过去。所以说,对于基层来说,有效的执行力是非常重要的。

本人来阜阳7年,来界首3年,对待工作的基本态度:一是把发现分析问题看作深化理论学习的机会。从学术学习上说,从问题出发去学习,针对性更强。大家可能有体会,一本书20年前看和现在看,感悟是不一样的,关键是思考问题的视角不同了。张五常写《蜜蜂的寓言》一书的起因,就是在一次闲聊中得知,有一个人把蜜蜂箱租给苹果园,张五常敏锐地发觉到这里面存在合约问题,于是跑到苹果园呆了三个月,从问题里搞研究,写了这本书,在经济学领域反响非常好。学术研究如此,基层工作亦是如此。二是把解决矛盾问题看作提升工作能力的机会。我刚到阜阳开发区工作时,遇到了不少需要解决的棘手的遗留问题。但我们的心态非常好,对任何一个难题,都在分析怎么通过解决矛盾问题来提升自己的能力。通过一个一个问题的解决,业务能力得到提升,驾驭复杂局面的能力得到提升,领导能力、沟通协调能力也得到提升。三是把工作岗位调整看作丰富人生履历的机会。人这一辈子干不了多少事,岗位也没有好坏之分。2004年以前,我在合肥市蜀山区工作,后来调到省政府发展研究中心工作,再后来到蚌埠、阜阳、界首工作。要说哪里好,当然是省里面好,家在那,也不像基层工作压力这么大。但是我十分珍惜每一个岗位,尤其基层岗位工作的机会。人生的履历应该丰富。四是把组织关心培养看作致力于干事创业的机会。这就涉及到如何看待组织关心培养的态度问题,你到底是想要当官还是干事?机关工作与基层工作,运用的资源不同,真正的干事创业还是在基层。我们很多同志,包括很多并非单位负责人的一线工作同志,手里都有一些资源,都能干一些事。组织上把我们放到任何岗位上,都是要我们致力于干事创业,所以这次培训会我要求组织部门把新提拔重用的,尤其是乡镇新提拔重用的年轻同志请过来共同交流学习。大家不要总盯着职位高低,当然可以立志走到更重要的岗位,但是首先要脚踏实地把心思放在干事创业上。

今天的讲课从基层工作的困惑和改进的方法两个方面来讲。

一、基层工作的困惑

(一)学习的困惑。为什么和大家谈学习?最近和很多基层同志交流时发现,很多基层同志有学习的愿望,但是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科学的学习方法。一是感到书本上学的知识无用武之地。基层工作的特点决定了其对实践知识的需求多于对理论知识的需求,由此引发了很多基层干部的本领恐慌。有些同志明显感到从书本上学习到的东西没有用处,特别是科干班和青干班里在乡镇工作的大学生同志应该体会得更深刻,就是从书本上学习到的东西很难找到与日常工作的契合点。二是对新的理念和知识感到无所适从。我们现在处于知识和信息爆炸的年代,新的理论和新的观点层出不穷,有时候想跟上潮流,但往往显得力不从心。特别是有些40岁以上的同志,明显有这种感觉,原来熟悉的工作正在减少,不熟悉的工作在迅速增加。有时我和涉农部门的同志交流,我们现在研究农业工作,谁敢说熟悉农业农村工作?原来的农业农村工作做好收种管就行,现在不行了,发展、建设、改革都要做,项目工作、规划建设管理、脱贫攻坚、现代农业、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等方方面面都要学习,而这些工作内容和要求都是新的,很多同志都不熟悉。三是繁杂琐碎的业务知识逐渐消磨了大家深度学习的热情。我们很多基层干部天天看文件、材料都看不过来的,很多工作都是按照原来的经验和习惯来的。有的同志天天看文件,以为看懂了,但是对新的业务知识没有深入。我去部门调研,发现很多同志讲的基本上都是老一套,新知识他们接受得很慢。

(二)体制的困惑。我们大家都在体制内,但是不熟悉体制建构的内在逻辑。我们经常说中央是顶层设计,我们就是基层,是体制的执行者,而因为被体制包裹着,我们往往“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对一些政策,我们往往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对体制不熟悉,因而掌握不了主动权,就容易被别人牵着鼻子走,疲于应付。就像打仗,叫往那里冲就往哪里冲,但不知道为什么打、打什么、怎么打。现在有很多同志觉得很累很辛苦,跟这有关系;也有的同志因为驾驭不住,不想当公务员。作为基层的同志会感觉:一是官小事多。我们层级低,无法左右上级的决策,叫干什么就干什么。最近,去调研发现很多部门和乡镇为落实而落实、为考核而考核、为开会而开会的现象还是普遍存在的。有很多市直部门同志汇报工作,想强调部门工作的重要性,就想要求乡镇明确专人负责,这是我比较反对的。市直单位100多个,而大的乡镇的公务员才30多个,怎么够分的?二是责大权小。讲的难听一些就是什么工作都要杀要剐。一岗双责、一票否决,就像一把把利剑高悬于基层头顶,随时都可能掉下来。这两年我们要求对乡镇重心下移、权力下放、财力下沉,但是真的放下去的过程中还是有阻力的。我们都说依法行政,但是越到基层越发现有的政策法规和老百姓的诉求之间还不是完全契合的。三是事多钱少。现在大家都有体会,资金分配的实际权力都在上面,我们国家专项资金比较多,都是戴帽子下达的,这些钱实际不好花。我们要求乡镇的同志要有市场化的观念,到市场上找钱,用市场化的手段解决财力不足的问题,但是我们基层的同志还需要相当长的时间去熟悉、理解这方面的业务知识。

(三)方法的困惑。我们基层的干部身在基层,直面问题,但是绝大部分的干部都没有接受系统性的工作方法训练。这与很多领导都强调只看结果不看过程有关。最近,习近平总书记要求大家学习毛泽东《党委会的工作方法》,希望大家回去好好学习,每一条都要认真学习。毛主席对工作方法的研究非常到位,而且他也非常重视,在《党委会的工作方法》之前,他还写过《关心群众生活,注意工作方法》、《关于领导方法的若干问题》、《关于健全党委制》等文章,建国以后他还专门起草了《工作方法六十条》,这些论述和实践至今仍有重要的启示和指导作用。我们基层同志直面群众、直面问题,大部分面对的都是一些琐碎无趣、鸡毛蒜皮的事情,导致我们的干部身心疲惫,很多干部就一个字:“混”。最突出的几个表现:一是对问题无能为力。有些基层干部发现问题也解决不了。有的感到接到的任务和群众的需求是脱节的,所以就像老鼠钻风箱——两头受气。二是对任务机械执行。基层干部没有受过系统的训练,所以导致接到任务以后叫干什么就干什么,遇到问题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大家对此最直观的体会可能就是年终写总结的时候写不出来。为什么?因为上面叫你干什么你就干什么,没有自己的思考,只能机械地罗列。三是对自身能力提升有限。我们干部有时候很困惑,想走出体制,但是很难。在基层工作这么多年,在体制里面一次次碰壁,把我们的棱角、锐气都磨平了,到了

四、五十岁的时候想出去了,发现自己没有能力了,我们很多干部离开这个体制后就活不了。

(四)动力的困惑。前一段时间市委中心组学习上,会东书记引用了一句比较诗意的话,讲给我们基层的干部是很到位的。他说,很多同志走的太远,忘了为什么出发。我们当初选择进机关当公务员,走上工作岗位的时候,多少是有些志向的,是想为社会作些贡献的。但是年复一年、日复一日的付出与我们的收获不成正比,工作的酸甜苦辣,每个人都能讲上几天几夜。普遍感觉:一是上升的空间小。尤其是县这一级,天花板是最容易触碰的,一般到科级,到县处级很少,能走出去到地厅级以上的那是凤毛麟角。我们绝大部分基层干部驾驭复杂局面的能力、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化解尖锐矛盾的能力都是比较强的,但是因为有天花板限制,上升的空间很小。二是经济待遇低。阜阳的干部这么多年是比较吃亏的,工资低,福利待遇也比较低。我们一般的干部一个月也就

二、三千块钱,如果家里两个人都是公务员,上有老下有小的,经济压力确实很大,再加上“五加二”“白加黑”的经常加班,尤其是乡镇干部,到了秸秆禁烧,可能一个月都回不了家,付出确实多,待遇确实低。三是心里落差大。绝大部分的基层干部手中是没有太大权力的。以前当干部可以解决个子女就业问题,现在不行了。以前可能还能喝个两杯,八项规定后,喝两杯的机会也少了。尤其是越往基层越有这种感受,我们听说过,有的乡镇班子成员到市直部门办事,遇到素质差的科长、股长,被呼来喝去,心里肯定不好受。为什么很多乡镇干部想回城呢?还不是因为在机关里面感觉好一点。基层干部跟别人比起来还是底气不足,心里是有落差的。

二、改进基层工作方法提升基层干部工作能力的方法

(一)关于学习方法

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干部学习工作。市委出台了关于在全市建立学习型组织的意见,市委中心组、市政府党组中心组建立了常态化的学习制度,最近又在开展“党性党责党风党规党纪”专题教育年活动。同时,市委、市政府单列培训经费近千万元,通过请进来、走出去以及百名主职上讲堂等方式,开展了形式多样的学习培训活动,目的就是提升干部的整体素质和能力。希望大家真正重视起来。

1.学习方法的误区。我们对学习赋予了太多的功利色彩,这可能是应试教育的后遗症,一看到书就想到考试。参加工作以后不需要考试了,就考虑学习对我有什么用。

(1)淡漠学习。一说学习,大家都是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工作忙、没空学;年龄大、不需要学;基础差、无法学;感觉好、不必学。对于学习,没有多少人是真正高度重视的。

(2)零碎学习。想到什么、学什么;拿到什么、读什么;碰到什么问题、就去翻翻书。学习没有计划性、系统性、针对性,导致一知半解,含糊不清。读书看报不叫学习,上网浏览也不叫学习。脑子长在机器上,能叫学习吗?没有思考能力,不叫学习。

(3)应付学习。把学习当作上级布置的一项任务,搞形式主义。学用、知行、说做不一致。组织学习的同志,自己都没有搞清楚,以其昏昏,使人昭昭。

(4)肤浅学习。学什么东西浅尝辄止不深入。很多同志汇报工作,你多问三句他就搞不清楚,他就懂一点点,你叫他学他也学了,一项工作有十几个方面,他只看了一两个方面,就说我学会了。有的干部知识面窄,组织上调整工作岗位,他要有很长的适应期。学习的方法不行,表面上看起来业务还挺熟,但是再深入要求高一点,他就不会了。

2.改进学习的方法。

(1)坚持系统学习。为什么系统学习?在信息爆炸的年代,东拼西凑是学不到东西的。我们很多同志喜欢上微信,这是不是学习?你指望在微信上学到东西,那你就是天才。这种学习是典型的碎片化学习,而学习最怕的就是碎片化。碎片化的学习容易让人产生错觉,提出的观点感觉很新颖,觉得自己很厉害。有的观点为什么新颖,因为它突兀。有的同志错把突兀当新颖。实际上,如果你真正系统性的学习了,你不会说这种话。网上有很多所谓的学者,本身水平不高,但他敢说,人家就认为他水平高。其实这是一个认识的误区。关于系统性的学习,我体会较深。现在一说读书,大家经常给自己定目标,一年要读五到十本书。我们在攻读博士学位的时候,老师要求一个礼拜精读2本书,泛读不下10本书。算算这要读多少书?撰写博士论文,读专著少于200本、论文少于2000篇,连开题报告都做不好。不系统学习,你无法整体把握,这是关于学术学习。对于我们基层干部来说,同样要系统学习,不要有畏难情绪。

(2)带着问题学习。很多同志的学习是没有目的的,没有目的的学习是没有效率的。大家看书,看了很多,就是记不住,为什么呢?因为你没有带着一个核心的问题去思考。十几年前读过吴思的《潜规则》。吴思上大学的时候读过不少史书,但因被乱七八糟的人名和事件淹没了,总觉昏昏欲睡,后来心里存了个“潜规则”的念头,再读起历史来居然津津有味,满目混沌忽然眉目清楚,一发而不可收拾。我们基层工作的同志,带着问题去学习,效果肯定也是不一样的。我们工作中遇到困难和问题,带着问题去找方法,学习的深度和效果自然不一样。

(3)在实践中学习。《党委会的工作方法》第四条,不懂的不了解的东西要问下级。我给很多的负责同志讲过,任何一个领导,他的知识面都不会是宽到什么都懂。所以在你做决策之前,要带着分管的部门和同志,把这些业务知识搞懂。这种学习不是纯粹的理论学习,而是在实践中学习,在一项一项要决策的事项相互交流的过程中学习。我们学习的对象是很多的,要经常到一线,多跟一线的同志交流。我们的各级干部都要有这样的心态,解决到底以谁为师的问题。越到基层,干部越具备实践性知识,而不是理论性知识。为什么很多搞社会科学研究的学者愿意到基层跟大家交流?因为他们很多的学术论文用的都是基层的语言。我们基层的同志不能妄自菲薄,要掌握在实践中学习的方法,要有学以致用的意识。

(4)学与思结合。《论语》里面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习是基础,思考是延伸。学习是一个让我们由无知到有知的过程,思考是让我们把知识内化为智慧的过程。看书有很多种,但是真正的学习要带有自己的思考。要有写读书笔记的习惯,有思考的习惯,有写批注的习惯。毛主席读书,他就喜欢在书边上写,那是他的思考。这也是为什么很多的典故,他能够信手拈来的重要原因。平时不思考,等到用的时候再去找,是找不到的。

(二)关于体制建构的内在逻辑

1.项目制。什么是项目?怎么谋划项目?怎么争取项目?怎么推进项目?之前一直跟大家讲,可大家对项目还不是很理解,现在项目工作仍存在很多问题,例如,项目谋划质量不高、项目工作推进不快等,有必要换个视角与大家交流项目的问题。

(1)怎么看待项目?大家不懂项目制,可能就把项目工作单纯地理解为业务工作,认为项目工作是业务部门的事。实际上,项目是国家治理的基本方式,要从这个角度来认识项目,才能理解我们为什么要重视项目。计划经济时代,国家资源配置、资金配置的很重要的方式就是通过单位。那时候只要有单位,就有资源和资金。现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我们靠什么来争取资源、争取资金?就是靠项目。分税制到现在,中央财力越来越强,但是中央花不了那么多钱,所以就要把钱往下分,怎么分?一是一般转移支付,二是税收返还,三是以项目为载体的专项转移支付。刚开始专项转移支付很少,百分之十几,后来越搞越多,到2012年,就达到百分之四十多,实际上还不止这些。由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政府资源管理方式发生了变化,从原来的单位制到项目制,实质就是资源配置方式发生了变化。

(2)如何深化对项目的认识?首先要深化对项目特性的认识。一是项目有不确定性,有随机性。国家的钱要花,起个名字放下来,你的项目名字要和他对得上。对项目的谋划要深入,要灵活,要和政策对接。二是项目都是有配套激励的。所有的项目下来,都是希望你认真干。干得越快,给你的钱下来得就越快。其次要深化对项目运作过程的认识。无外乎三大块:一是中央“发包”。都是中央各部委打包,他们打包的意图就是吸引地方上赶紧要,要过之后赶紧实施。二是地方政府通过整合各种资源“抓包”。建一栋楼,挖一条沟是不是项目?作为市一级这样理解项目是错误的,无法跟上级项目对接。准确“抓包”需要有大项目的概念,就像我们工程对外打捆招投标一样。三是项目实施单位“抓包”。我们为什么成立那么多平台公司,鼓励企业争取项目资金,因为他们要做具体操作方面的事。我们研究项目,基础工作一定要扎实。我最近调度了几次项目工作,项目谋划质量不高,还是大量的上百万、千把万的小项目,理解上还是有严重的偏差,还是不知道项目这套机制是怎么来的。谋划项目的目的就是要实施项目。如果还沿袭原来的思路,就对接不上。

(3)如何提高项目工作质量?一要更新观念。项目工作的思路理念要跟政策、国家的项目机制对接好。一定要包装好,至少要像个项目。二要大胆谋划。我们要求在“十三五”期间要谋划3000亿的项目,实施2000亿的项目,完成投资1000亿。不少同志有疑虑,走出界首、走出阜阳、走出安徽,你们去看看其他地方,就不会觉得不可能。如果“十三五”都完不成1000亿的投资,未来界首在的区域竞争当中是没有任何机会的!地区发展的差距在“十三五”的强刺激之后只会越来越大,不会越来越小。作为干部来说,我们对项目的理解程度,决定我们未来地方发展的水平。我们现在对项目缺乏的是想象力,对大的项目不敢想!三要全力争取。一定不要幻想,国家会平均分配项目,这是项目工作的机制决定的。因为项目机制的核心就是竞争,你就得去争取。我最近经常给大家说,只要大家去跑项目,只要能够争取来,配套都不是问题。所以这次我们美丽乡村建设整市推进,到省里去答辩,整个阜阳市批了16个,我们13个。我们在工业、科技等领域里面跑项目也是比较多。各乡镇、各部门对照一下,你们在整个阜阳市争取上级资金的份额是多少?现在我们重点调度财政支出,因为只有真金白银投在界首,才能真正带动界首发展。争取政策也包括政策性银行“政策包”里的项目,像国开行、农发行的项目,一个项目都是十几个亿、几十个亿,界首多少年才能弄到这么多钱?我们现在好多单位弄到这么多钱后,还揉来揉去的。有的去跑得也不积极,像棚户区改造,国开行的贷款时间又长,利息又低,现在错过这个机会就没有机会了。界首的城市建设,如果再不去跑,棚户区再不改造,未来国家下一轮经济周期到什么时候?最起码20年以后,20年以后我们这个破烂不堪的城市,还有人住吗?还适合人居住吗?一定要全力去争取项目,不要怕项目大、不要怕项目多,也不要怕地方配套。四要快速实施。我们现在的这种速度是不行的,所以一定要快。最近研究“三推三保”、四大班子领导包联项目等工作机制,连同之前的业主代表24小时吃住在工地、一线工作法等,目的就是加快项目建设进度。

2.政策。政策是国家治理的基本渠道,而文件和会议是政策的主要表现方式。

(1)关于学习政策。一要系统学习。学习文件、学习会议,要学习关联政策,很多干部看不懂文件,就是因为不知道前后文,孤立地看某一个文件,越看越迷糊。二要作深度解读。要看懂政策的话外之音。主要看政策的含金量以及所宣示的政策趋势。十八届五中全会以后,中央派宣讲组下来宣讲,为什么要让部长搞宣讲,而不是学者?因为部长们参与了政策的制定,知道政策是怎么回事,能够深入解读,能够准确地把中央的意图转达到地方。三要结合实际,为我所用。阜阳市委提出要“四找”。上级文件下发以后,各个主管部门要学透,要搞清楚。你们向市委常委会、市政府常务会汇报要出台的文件,我始终要问:上级怎么说的?我们有什么问题?结合实际做了什么?如果跟上级一样,说一些原则性的话,或者不知道出台这个文件对我们有什么好处,就不要出台文件,我们要的是具体干什么、怎么干。

(2)关于制定政策。主要包括制定文件和筹备会议。

其一,政策制定依据。要吃透上级政策,同时要摸清我们的真实情况。上级要求和工作需要相结合,这就是我们政策制定的依据。1961年,毛主席在广州中央工作会议上说:“今后不要搞那么多文件,要适当压缩,不要想在一个文件里什么问题都讲。为了全面,什么都讲,结果就是不解决问题。”最近,市委、市政府也是这么要求的,每次开会,筹办单位一定要弄清楚,要解决什么问题;以市委、市政府名义出台文件,一定要问你调研清楚没有,问题找准没有,想干什么讲明白没有,不解决问题,就不要发这个文件。要强调:一是不是所有的上级文件都要转发。有的部门出台文件就把上级文件换个名字,把阜阳市改成界首市,就发下去了。没有工作需要的,参照执行就可以了,有需要才出台文件。二是不是所有的工作开展都需要制定政策。不要干什么事都先问有没有文件,有些工作开展是不需要文件的。比如,2014年开始实施城乡环境整治的时候,也没有发实施方案,就是发了个明传,推进一段时间以后,才进行总结提炼。大家要干的业务性工作不需要发文件,这个也是解决文山会海的方法。

其二,政策制定过程。政策本身和政策制定过程是有区别的。政策制定要么签发,要么上会,签发或者上会前,要弄清楚几个问题:一是问题找准没有?为什么制定这个政策?要解决那些突出问题?二是对上级政策和本级情况有没有进行系统梳理?有没有明确清晰的思路?三是有没有坚持集体决策?政策制定过程一定要贯彻民主集中制。不仅在班子内充分发扬民主,而且要广泛征求意见,在系统内征求意见,到相关部门征求意见,到基层征求意见。要把政策制定过程变成统一思想、凝聚共识的过程,否则,政策写得再漂亮也没用。政策制定成功与否的关键是过程中的充分酝酿和制定后的顺利执行。市委、市政府的决策,在政策周期内不要随意更改,要维护市委、市政府决策的权威。一定要修订,谁负责起草这个文件,谁承担责任。

其三,政策实施评估。我讲不能随意改变市委、市政府的决策,但不代表所有的决策都是一成不变的。千万不能让我们的政策变成工作开展的束缚和绊脚石。最近,我们制定政策就吸取了这方面教训。比如,征地拆迁方案,要求各指挥部先拿初步方案,经职能部门把关后,到群众中宣传、摸底,该修改的都修改完了,再由市委、市政府研究、批复。这样执行,就不会再有违背政策的问题出现了。所以有些工作的开展,最后出文件是为了对前期工作的巩固,是为了整个工作的提升。一是政策应该成为基层经验的提炼。每项政策实施完以后,要对基层创新进行摸排,对好的做法进一步提炼,从而更好地指导促进工作,这样的政策都是自下而上的。二是政策应该成为攻坚克难的依据。就是要用政策做保障,让基层一线攻坚克难的同志没有后顾之忧。三是政策应该成为群众利益的保障。评估政策好不好,关键是看能不能给老百姓带来利益。《党委会的工作方法》里面反复强调两个“结合”的问题,其中一个就是领导和群众相结合的问题。马克思说过,思想一旦离开“利益”,就一定会使自己出丑。我们的政策如果不能给老百姓带来利益,最后出丑的一定是我们自己。所以,最近市委、市政府强调,城市规划建设管理一定要以群众为核心,园区建设发展一定要以企业为中心,就是这个道理。

3.规划和预算。规划和预算是国家治理的基本制度。每年人代会,政府法定的三个报告就是政府工作报告、计划报告和财政报告。反复跟大家强调的原因是因为这是基本知识,如果不懂,基层工作是无法有效开展的。规划问题大家在去年编制“十三五”规划的时候有一些理解,这里重点讲预算。

(1)预算为什么必须规范?预算不单单是财政的业务工作,而是一项综合性工作。未来的预算发展,更可理解为一种政治行为。最近安排政府的分管领导,对各领域预算资金使用进行全面调度,因为如果政府连自己手里的钱怎么花都搞不清楚,我们的治理水平和质量就不可能提高。我们的预算执行做得也不是很好,财政支出总做不大。部门的钱都固定了、固化了,不知道变通,低水平、年复一年地运转。今年预算编制的时候,打破了部门的界限,有6个多亿的资金从部门预算调到非部门预算,就是要打破这种格局,让大家认识到预算到底是什么,怎么通过预算编制来促进工作开展,促进项目谋划、争取和实施。

(2)如何推进预算意识深入人心?2014年以前,我们的预算基本是会计对会计,哪个部门做预算,会计就做做报表,报到财政局。财政局相应的会计简单收集汇总,就结束了,简单做到收支平衡。2015年度的预算编制,基本做到了局长对局长,各部门的预算必须要有班子研究,再到财政局进行统筹。而今年的预算编制是全方位参与,从市人大的参与、政府分管领导的介入到部门相互之间整合和交流,打破了部门界限。最近国务院要求整合涉农资金,这与我们目前预算编制的思路基本是一致的。把预算资金拎起来,是为了更好地放下去。通过这种方式的调整,各部门对预算认识上都有了提升。

(3)如何提高财政和预算工作水平?要坚持先有工作计划,再有预算;先有项目谋划,再有预算;定期调整预算,形成工作的倒逼机制。今年7月份,我们将对各部门预算进行调整,钱花不掉就直接收回,谁花得快就给谁花。政府理财方式跟家庭花钱是有本质区别的,关键是有效地按序时进度把钱花掉,做到收支平衡,而中国家庭理财理念还是勤俭持家,想多存点。

(三)关于基层工作方法

1.坚持问题导向。这是基层工作的出发点。

(1)什么是问题?没有解决不了的问题,只有发现不了的问题。2013年,于勇书记专门写过《问题意识是密切联系群众的金钥匙》,在《半月谈》上发表,推荐大家回去认真学习。很多同志在汇报工作的时候也讲问题导向,但是他看到的不是问题,而是各种现象,他们把很多现象罗列起来,说你看怎么解决?毛主席在《反对党八股》中指出:“什么叫问题?问题就是事物的矛盾”。问题就是跟常理不一样的地方。但是大家说的很多问题,只是在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并没有进行分析。

(2)到哪里找问题?在办公室、在文件里是找不到问题的。有很多单位和部门文件不能用,很大一部分原因是他找的问题是从其他文件上抄的,或者是坐在办公室里想的。一要到基层一线找问题。制度是人设计的,只要是人设计的东西都有漏洞。只有到基层一线才能看到我们的制度设计和现实之间的差异。二要到群众中找问题。我们工作和老百姓的要求之间是有差别的,不要有一点点工作成绩就骄傲自满,群众的要求是无止境的。不同的发展阶段有不同的要求,所以我们要找问题就要到群众中,这是不会错的。三要到关联领域找问题。本位主义和系统思维是有差别的,我们很多单位绕来绕去就是绕不开业务工作,跳不出业务范围。实际上跳出业务,问题就很好解决。突出强调一条,自下而上反映的问题才是最真实的。

(3)如何找问题?找问题不是简单听听记录、汇总一下,就能找到的。一要掌握大量第一手资料。搞访谈,搞座谈,就是一定要认真记录整理。我写博士论文的时候,成稿就十几万字,但是仅访谈的录音整理就有30多万字,还不包括收集的其他文献资料。不掌握大量的第一手资料,就无法进行分析。二要熟悉政策工具。比如市政办到教育系统调研,去之前调研组成员肯定要学习熟悉教育方面的法律法规和相关的文件,否则人家讲的东西是听不懂的,遇到东西也不知道怎么分析。熟悉政策工具之后,在人家发言的时候,你就能敏锐地找到问题,提炼问题是需要灵感的。三要善于分析提炼。就是毛主席讲的抓主要矛盾,抓矛盾的主要方面。1958年,在中央军委扩大会议上,毛主席说:“打了抗美援朝战争以后,我就把军队工作推给彭德怀同志了。我做工作就是单打一,搞那么一件事就钻进去了。有本书叫《香山记》,头两句叫作„不唱天来不唱地,只唱一出《香山记》‟”。毛主席看问题就是这样的。很多问题,掌握大量的资料、综合起来以后,要找到它的核心问题,不可能眉毛胡子一把抓。就像去年的农业农村工作,核心一条,就是城乡环境综合整治。当时美丽乡村建设、“三线三边”治理、植树造林工作开展都不理想,但是结合起来统筹抓,真正一年抓下来就有效果了。

2.系统思维。这是基层工作的关键点。

(1)基层工作为什么要运用系统思维?因为基层工作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不统筹、不系统思考,就无法解决基层工作疲于应付的局面。最近我们改变了开会的方式,要求召集乡镇主要负责同志开会,必须先由分管领导带领部门系统梳理以后,方可召开,原则上不开单项的业务部署会,会议就少多了。还有的部门觉得不如不开会,发个要点,这也很好。乡镇看到要点就知道,除了抓好日常工作,还有这几项工作是市委、市政府比较关心的,乡镇就知道怎么抓了。

(2)基层工作如何运用系统思维?实际上,我们最近一年多的工作就是按照这个思路开展的。像城乡环境综合整治、农业农村工作、城市规划建设管理等工作,都是在运用系统思维。比如城市规划建设管理,以前大家都觉得这么多工作怎么抓呢?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搞不清楚。明确推进“六项行动”,开展“四城”同创的思路后,只要围绕“四城”同创、“六项行动”的工作都是要干的,所以没什么杂音,全市规划建设管理的整体思路也就不会乱。否则大家就会问为什么修这条路不修那条路?为什么不在这建游园要在那建游园?为什么高速出口要整治?三轮车要整治?违法建设要整治?再如今年的农业农村工作,给大家讲得很清楚,发展、建设、改革六个字,再加一个脱贫攻坚统领,围绕这个战略就不会错,这就是系统思维。去年上半年政府全体会上讲过的大局意识、全局观念、战略思维,也围绕这个来展开,希望大家再认真思考。

(3)如何养成运用系统思维的良好习惯?市委、市政府研究工作,为什么要求逐系统汇报?通过一个个系统研究,我们发现原来的工作有不少问题,关键就是没有系统思考。比如,最近大家都要求乡镇设置专职副书记,都设的话要有多少专职副书记啊?政府部门的负责同志,要有系统思维的习惯,要主动给基层干部减负,同时,也要有更有效地推进工作的方法和想法。省委王学军书记在上次省委党校培训的时候就说过,今年省委要改变原来的考核方式,搞综合考评,经济发展、党建工作,各100分,不像原来那么多部门都考核,我们下一步也要搞这种模式。浙江很多县,基层干部待遇跟考评分挂钩,比较差的乡镇,干部工资大概一年有12—13万元,好的可以达到20—30万元,他们的干部都愿意下乡镇,因为乡镇的工资要比县直单位高出5—8万元左右,高的达到十几万元,我们要去学习一下。乡镇的同志工作压力大,更要学会系统思维,就像毛主席讲的“弹钢琴”,你要会弹。

3.一线工作法。这是基层工作的落脚点。

(1)一线在哪?大家都讲一线工作法,就像打仗一样,都说冲冲冲,但是不知道往哪里冲,冲过去干什么。项目工地、拆迁现场、脱贫攻坚一线、企业的生产车间,这些都是常规意义上的一线,但关键是每个人都要有自己明确的位置。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工作性质,一线的定位也不同。所谓一线:一是企业需要服务的地方。经济部门的同志到企业走一趟,不解决问题,不叫到一线,企业需要服务的地方才是一线。二是项目需要服务的地方。现在很多项目在推进过程中,总是在办公室里开协调会,这样没有用。要到项目现场,哪个环节有问题,就从哪个环节解决。三是群众需要服务的地方。哪里群众有需要,哪里就是一线。四是基层需要服务的地方。最近反复强调市直单位班子成员一定要下基层,其实基层一些问题也很简单,我们下去看看就会明白了,只要你协调好就没有问题了。

(2)到一线去干什么?不同的人到一线的职责和作用不同,比如,在建筑工地,建筑工人的定位就是搬砖砌墙,项目经理、业主代表、监理、主管部门又分别是什么定位,分管领导是什么定位,主要领导又是什么定位?具体到每个同志,我们到一线去干什么,大家都要思考。一要突出解决问题。到一线不解决问题就不算一线工作。我们要去解决什么问题都要进行思考,不能乱去,特别要突出攻坚克难的勇气。二要突出落实责任。很多同志对自己的本职工作定位不清晰,一说这个事情有问题,就觉得好多问题,但是自己该干什么都没有搞清楚。一线就是落实我们责任的地方。三要突出担当精神。谁愿意天天往工地上跑呢?都知道坐在办公室里喝茶看报纸舒服。我们要到一线去完成组织上交代的任务,就是要有这种敬业奉献的精神,有这种担当的精神。

(3)如何评估“一线”工作法成效。这也是落实“三个倾斜”导向的问题。一是实。工作内容要实、作风要实,不要走马观花,要下马看花。二是效。效能要高,总强调要到一线去解决问题,就是有感于我们的工作效率问题;效果要好,去了要能解决问题,以促进工作开展。

(四)关于我们的事业和基层干部的终极关怀

1.资源观。政府与企业的共同之处在于运用资源,企业运用资源发展企业,政府运用资源实现地方发展,但二者都存在一个运用资源的观念问题。开放的,还是封闭的资源观念主导下,结果大相径庭。基层干部既要有开阔的视野,对各种资源,只要有利界首发展,通过各种方式能用则用;又要有开放的胸襟,无论政府自己使用还是帮助企业,均能积极争取。一言以蔽之,要努力争取更多的资源服务界首发展。

2.事业观。我们把工作当职业看,还是当事业看?我们的人生态度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这个问题很关键。希望大家要把组织上交待的任务认认真真地干好。作为基层干部,这一辈子干不了多大的事业,也干不了多少事,现在市委、市政府为广大干部干事创业提供的平台是不错的,关键是看我们怎么干,能不能干好。在城建调度会上说过,我们搞的这么多公建项目,每个项目都要立个碑,刻上名字。如果这个项目你没有做好,这个项目就是你的耻辱柱;如果项目做得非常好,得到大家的认可,这个项目就是你的丰碑。

3.基层干部的终极关怀。这是一个哲学命题,源于人之存在的有限性和人对生命存在无限性的企盼。人都希望流芳百世,追求无限,达到一个更高的永恒境界,这就是终极关怀。基层干部的终极关怀是获得自己通过努力做到而别人又拿不走的好事业,如群众的口碑、自我实现的价值等。作为基层干部,最大的悲哀应是当他回首往事,碌碌无为,一事无成,懒政怠政,一地鸡毛,更有甚者胡作非为,锒铛入狱,家破人亡,遗臭万年。所以,人都要有精神追求,有精神寄托,不要总是和别人比,我的钱有没有别人多,位子有没有别人高,而应该与别人比做贡献的大小多少。

最后一句话,前进的路上要不忘初心,给界首人民建一座美丽家园,给我们自己留一段无悔人生。

基层工作绩效考核暂行方法

改进和完善团的基层组织建设和基层工作

如何改进课堂教学方式和方法

高中生物新课程教学面临的困惑和教学策略改进

小学语文作文训练中的教学困惑与改进方法

内控控制的缺陷和改进方法

教学中的不足和改进方法

加强和改进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方法

基层工作

汉语拼音改进的方法

基层工作的困惑和我们改进的方法
《基层工作的困惑和我们改进的方法.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