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关于农村金融为农服务的调查

发布时间:2020-03-03 14:17:30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关于农村金融为农服务的调查

近年来,随着农村经济的不断发展进步,特别是“一免两补”政策的实施使农民生产积极性空前高涨,很多农民不再满足于“年吃年用”的现状,他们更希望通过增加投入,扩大生产,多种经营,达到增收致富的目的。但随之而来的一些问题,特别是农村融资体系与农村快速发展需求不相适应的问题,愈显突出,虽然近几年农村金融改革尽了很大努力,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但总的来说资金推动农村经济发展的能量还没有充分释放,还需要各级政府与金融部门做大量的工作和努力。就日前我对我县一些农村居民金融服务需求的调查显示:随着经济的发展以及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农村居民对金融服务的需求日益强烈,然而农村金融服务业的发展现状已远远不能满足广大农村居民的需求。

1.农民非常需要金融机构能够为其提供方便、快捷的金融服务。调查显示,78%的农户知道银行存贷款利率的多少和如何办理银行贷款手续,25%的农民一个月至少与银行、信用社接触一次,29%的农民一个季度至少接触一次,33%的农民一年至少接触一次,只有13%的农民一年内不与银行接触。有85%的农民选择将钱存入银行、信用社或邮局;而对买保险、买债券、买股票、基金、信托、外汇等新兴金融服务项目(相对于传统贷款、存储、资金汇兑而言)则基本拒绝。传统的金融服务项目已不能满足农民的需求。

2.近年来,国有商业银行机构网点纷纷退出农村市场,县以下金融机构网点萎缩。农业受自然规律和市场风险的双重影响,是一项周期长、1

风险高、回报慢的产业,而商业银行的追求利益最大化的商业本质决定了商业银行从农村全线淡出。据相关资料显示,除邮政储蓄外,其他银行类金融机构网点数2005年较2001年减少了21.6%。有些金融机构农民几乎很难接触到,农村信用社发挥了农村金融服务主力军的作用。调查显示,66%的农民在有金融需求时选择农村信用社;选择工商银行、中国银行、建设银行的占14%;选择邮政储蓄的占11%;而与农业发展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和城市商业银行的接触则几乎为零。

3.农村信用社支农的重要业务是开展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尽管农村信 用社放宽贷款条件,开办了农户小额信用贷款,但由于贷款授信额度( 最高为8000元)的限制,使现有的农户授信额度不能满足大多数农村种养大户和农业产业化发展的信贷资金需求,很多农民无法实现大额贷款和短期周转性贷款。不过在调查中我也得知农信社已开展了农户联保的新型贷款种类,贷款额可达5万元 ,这对于我县广大有需求的农民来说无疑算是一件好事.

目前大多数农村金融机构为降低经营风险在严格贷款条件的同时,普遍实行了贷款第一责任制和贷款责任终身追究制,层层建立清收不良贷款责任制和新增贷款风险考核责任追究制等,这种刚性的信贷管理措施,使大部分信贷员认为“多贷多风险、少贷少风险、不贷无风险”,在一定程度上也制约着农村信贷资金的有效投入。现在要新建立农村小额信贷机构,需要考虑到国家和我县政策方面的现实情况。要妥善解决农村信贷难的问题,仍需要多方面的合力协作,监管、法规等层面均需着力。同时调整贷款战略,实现农业贷款结构的优化。如针对农村住房、教育等消费需求,增加农村消费信贷的投入。通过发放住房消费贷款,以拉动农村建材等相关行业的发展和改善农民居住条件;通过发放耐用

消费品的贷款,满足农民现阶段生活的需要;通过发放助学贷款,解决贫困子女上学难的问题。

1.信用社应突出以政策为保障,强化服务性。农村信用社一方面担负着政策任务,一方面还面临着提高经济效益、增强生存能力的问题,在“利”与“益”上不能简单地取舍,而应把注意力和兴奋点集中到提高服务能力和服务创新上,用服务推进政策落实,用服务提高利润水平,增强发展能力。在改进贷款管理方式、放宽贷款条件、丰富信贷品种、拓展业务新领域上下功夫,使其真正成为“农村融资的主力军”。当前,农信社应重点制定适合 “三农”经济发展要求的激励与约束相对称的信贷营销激励机制,以规范引导信贷部门和人员的信贷行为,在有效控制风险的基础上,最大可能地加大支农信贷投入,为“三农”经济发展营造公平、合理的信贷支持平台。

2.同时随着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出现农业生产分工多元化,农民收入的层次化等现象,也使农村融资需求日趋多样化,这就要求我们政府在统筹农村金融发展的工作中,必须坚持以农民融资需求为导向,进一步整合各类金融资源,建立一个由商业金融、政策性金融和合作金融等多样化金融机构组成的、既互相竞争又各有特色、具有内在互补功能的农村金融体系,以满足农民不同的金融需求。

在调查中我也同时发现与信贷相对应的还有银行卡的问题。农民工是改革开放和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中涌现的新型劳动大军,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如何有效地为农民工提供便捷的金融服务,成为当前农村金融工作的重要内容。为了解农民工资金流动情况和农民工对金融服务的需求和满足状况是怎样的,我对此也进行了调查,调查结果显示,农民工在务工地消费很少,收入多汇回家乡,一般用于建房、子

女教育和医疗支出。农民工汇款主要通过邮政汇款和邮政绿卡汇款,使用银行卡汇款的比例较低。

据调查,我县农民工人均持卡量仅为0.32张,是城镇居民人均持卡量的30%。农民工使用银行卡有以下特点:一是用卡效率低,调查显示:农民工利用银行卡汇款到家的比例仅为11% 左右,更多人选择通过邮政汇款与邮政绿卡汇款(两项合计占51% )。二是使用银行卡办理异地存取款业务的多( 占比达95% ),办理消费、转账等业务的少。三是高收入、高学历、青壮年务工群体利用银行卡多,低收入、低学历、中老年人务工群体利用银行卡少。

根据调查我认为,当前制约农民工银行卡发展的因素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农村金融机构网点少。农民居住分散,不利于集中金融服务和形成规模经济,金融服务单位成本相对较高。近年来国有商业银行撤离农村金融市场,而农村信用社结算手段和渠道还比较单一,广大的县以下农村地区所享受的金融服务只有邮政部门的存款和取款。调查显示,17%的农民工认为农村金融机构网点少是目前农村金融服务水平不高的主要原因。二是金融产品创新乏力、服务手续费偏高。农民工所享受的金融服务主要是存取款和汇款,其他品种很少。22%的农民工认为银行手续费较高。

据了解,从2005年12月29日起,中国人民银行开始在贵州开展了农民工银行卡特色服务试点,农民工在打工地利用“银行卡”存入现金后就可在家乡就近的农信社柜台提取现金。从试点情况看,此项业务进展顺利。农民工银行卡特色服务业务是中国人民银行为改善农村支付结算环境、拓展银行卡服务体系、丰富农民工汇款手段、提升农村金融服务整体水平的重要步骤。以发展农民工银行卡为切入点,可以加快结算通道

建设,改善农村支付结算环境,推动通存通兑等业务发展,丰富农信社的支付结算品种和农民工汇款手段,从而提升农村金融服务功能。

通过这次对农村金融为农服务的调查,我觉得当前农村金融部门应在以下几个方面认真优化环境,打造服务平台。一是服务硬件。农业银行在农村的网点和农村的农村信用社要统筹安排,合理布局,加大服务设施建设的力度,全部实现电脑化操作。同时,应在经济发达的集镇设臵自动取款机,开通网上银行业务,扩大农村金融服务。二是建立农村贷款担保组织。针对农村贷款难的实际,应建立由乡财政、村委等部门参加的农村贷款担保中心,多方筹集担保基金,从根本上解决农民“贷款难”问题。只要是信誉度可行、有一定经济实力的农户贷款,都可由担保中心向农业银行和农村信用社提供担保,担保中心可收取一定比例的担保费用。三是涉农的金融部门联手服务,共担支农重担,形成支农合力。目前,农业银行不宜再压缩基层服务机构;农业发展银行亦应考虑由县城向乡镇延伸服务或由农业银行、农村信用社代理服务等。

对于作为“主力军”的信用社来说则可以从以下3点来发展:一是认真总结试点经验,加大工作力度,加快农村信用社改革步伐,要把农村信用社办成自主经营、自我发展、自我约束、自担风险的社区性地方金融机构,增强为“三农”服务的功能。要防止出现地方对信用社业务的过多干预或信用社脱离农村的倾向。二是加大对信用社的支持力度,消化历史包袱,降低信用社支农业务的成本和风险。根据农民的承受能力,适当增强农村信用社存贷款利率的灵活性,提高信用社吸收存款的能力,降低经营成本。可以考虑减免农村信用社的营业税和所得税。对农村信用社的历史包袱应采取有效的财政政策和金融政策逐步消化。特别是对粮食主产区,支持的力度应该更大一些。三是针对存在的问题,完善农

户小额信贷的配套扶持政策,进一步扩大其覆盖面从而让更多的人从农村金融的多品种服务中受益。

关于农村金融为农服务的调查

关于农村金融为农服务的调查报告

农村金融服务调查问卷

为农服务

为进一步改善农村金融服务工作

为农服务工作总结

为农服务工作总结()

农村金融服务体系调查

农村金融服务答记者问

档案为“三农”服务

关于农村金融为农服务的调查
《关于农村金融为农服务的调查.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