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亮点材料

发布时间:2020-03-02 02:54:45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紫阳县深化医药卫生体制相关工作材料

紫阳县卫生局

二〇一一年十二月

前 言

当历史的车轮驶向二十一世纪的今天,和祖国脉搏一同跳动的紫阳县,沐浴着医改的阳光雨露,在搞好医疗卫生事业的进程中,不断创新,真抓实干,用大卫生的视角,科学发展的理念,为百姓服好务,向社会负好责,替政府履好职,以实际行动谱写了一曲人民卫生为人民的壮丽篇章。

结合新医改“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的总体要求,从强化基础、管理、人才队伍建设、提升综合服务着手,按照“规范村级、提升镇级、建强县级”的思路,全面提高全县医药卫生综合服务能力。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经过几年的不懈努力,改革创新和探索实践,紫阳县的县镇村医疗卫生机构诊疗水平得到大幅提高,群众的满意度普遍增强,医患关系更加融洽,基本实现了农民群众“小病不出村,常见病不出镇,大病不出县”的愿望。目前,紫阳县卫生事业在医改春风的吹拂下更加根深叶茂,前进的道路越走越宽。

新农合实现广覆盖和农民应保尽保

为有效解决农民患病后医药费用负担过重问题,我县大胆探索,一是提高门诊统筹补助标准,设立门诊补助基金,以家庭为单位统筹使用。二是扩大特殊慢性病报销范围,在原定10种门诊慢性病种以及肺结核患者辅助用药补助的基础上新增6种“特殊慢病”。三是降低起付线即乡镇级医疗机构80元,二级医疗机构200元、县级中医院起付线为100元,市级三级医疗机构起付线为500元。四是提高报销比例。报销比例调整为:一级医疗机构为80%,市属二级及县属二级医疗机构为70%,市内三级医疗机构为50%。五是提高封顶线,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大病统筹基金补助封顶线调整为以家庭为单位每人每年5万元(最高限额包括住院补助和门诊慢性病补助累计金额)。六是实施特大病补偿、二次补偿、专项补偿、癌症拯救计划等一系列政策措施。多层次、全方位扩大参合农民覆盖面和受益面,实现应保尽保。

2011年全县参合农民数263885人,参合率97.02%,筹资总额为6061万元。全县新农合累计补偿253256人次,总受益率达96%。其中门诊统筹233858人次;特殊慢性病补偿1744人次;住院累计补偿17654人次元,平均报销比例达到73%,住院受益率6.69%,资金使用率达93%。让参合农民得到更多实惠。

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得到切实有效执行

走进紫阳县乡镇卫生院,门诊或等候大厅的电子屏幕上24小时滚动播放着药品价格公告,格外引人注目。自2010年11月实行药品零差率销售以后,药品的生产厂家、规格、原售价与当前进价都清楚明白地展示给当地患者,让百姓们与医改真正做到了“零距离”的接触。

镇村医疗机构全部执行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和药品零差率销售政策。截止今年11月底,镇村两级医疗机构已配送“三统一”药品498个品种1034个品规,价值1255.62万元,基本药物配送率99%,使用率100%,落实镇村两级药品零差率销售补偿资金205万元(其中:村卫生室148.4万元),群众减少药品支出188.34万元。县级医疗机构药品采购全部统一到省级挂网招标采购药品目录范围内。村卫生室按照每年1万元的补助标准,经考核后予以发放。

药品“三统一”实施后,实际销售价格同比下降23.5%;门急诊次均费用同比下降16.8%;住院次均费用同比下降14.3%;门急诊人次同比上升3%,基本药物零差率政策,有效缓解了老百姓“看病贵”问题。老百姓真正享受到了基本药物零差率销售带来的好处。

卫生服务体系建设进一步健全

近几年来,紫阳县乘东风,抓机遇,迈大步,着力健全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该县积极争取中、省、市、县共投

入资金1.15亿元,全县医疗卫生机构的基础设施建设实现了从旧到新、由弱到强,从小到大的历史性转变,形成了以县医院为中心,乡镇卫生院为枢纽,村卫生室为网底的三级基本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全县医疗卫生综合服务能力得到全面提升。

一是强力推进县人民医院综合住院楼项目建设。该项目属于国家扩大内需加快卫生服务体系建设项目,是建强全国5000个县级综合医院之一,建设规模12059平方米,总投资3120万元,其中中央投资2100万元,省市县配套1020万元,设置病床350张。2011年8月初全面进入主体工程建设阶段。截止11月底完成了1100万元投资,提前完成年度1000万元的投资任务。

二是县妇幼保健门诊楼改扩建项目已全面竣工;利用灾后恢复重建项目建设的住院楼项目建设10月底全面竣工。

三是县中医院综合门诊楼竣工投入使用。

四是21所乡镇卫生院灾后恢复重建项目和扩大内需建设项目全部竣工投入使用。

五是建成示范化乡镇卫生院13所,建成“安心工程”并投入使用13所,建成率均达到52﹪。

六是212个村卫生室全部达到规范化标准,规范化村卫生室巩固和管理率达到100﹪。14个标准化村卫生室项目已全部竣工投入使用。

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项目规范有序实施 根据项目实施要求,按照动态管理,健全有效的原则,各项工作稳步向前推进。建立居民健康档案、健康教育、预防接种、传染病防治、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管理、重性精神疾病管理、儿童保健、孕产妇保健、老年人保健、卫生监督协管等项目已超额完成省市下达我县2011年度任务,其中:居民健康档案、高血压、糖尿病、重性精神疾病管理超额完成市上下达指标任务;孕产妇系统管理率、住院分娩率、疫苗接种率均超过省定指标,孕产妇死亡率(无孕产妇死亡)、婴儿死亡率均控制的国家指标范围内。公共卫生服务经费累计拨付达到应拨付总额的80﹪。

建立健全人才培养长效机制

把加强卫生人才队伍建设做为促进卫生事业发展的战略性任务来抓。卫生事业要实现健康可持续发展,人才队伍建设是核心。三年以来,继续加强卫生专业技术人员在岗和离职培训,网络继续医学教育,努力破解制约发展难题。

一是强化“双卫”“华医”继续医学教育远程网络培训,截至9月底累计培训 1599人次。建立卫生技术人员培训机制,规范开展继续教育工作,组织实施全员轮训。 二是积极招聘和引进卫生技术人才,近三年来,累计招录专业技术人员121名,进一步改善了卫生专业技术人才队

伍结构。

三是选派县、镇两级医疗机构外科、妇产科、儿科、急诊急救等学科带头人和青年业务技术骨干人员参加省市培训,截止2011年9月参加省市培训350人次,全科医师培训45人,学科带头人10人,提高了卫生专业技术人员整体素质和业务能力。

四是免费订单委托西安医学院、延安学院和陕西中医学院免费订单培养临床医学和中医专业五年制本科人员8人。

五是建立人才引进激励机制,对医学高等院校临床医学或相关专业本科毕业生均面试直接进入县级医疗单位工作,2011年县人民医院、县中医院共招录15名医学类本科毕业生,为逐步建立学科带头人等合理人才梯队奠定坚实的人才基础。

六是认真开展县级医院对口支援乡镇卫生院工作和国家“万名医师支援农村工程”,采取“走下去帮教”、“请上来培训”、“全天侯指导”的互动模式进行人力和技术支援。促进了县级医院和乡镇卫生院整体服务能力的提高。

全县乡镇卫生院实行“院财局管”制度

为进一步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强力推进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加强乡(镇)卫生院财务管理和监督,提高卫生院资金的使用效益,实现乡(镇)卫生院可持续发展,促进基

本公共卫生逐步均等化,确保人民群众能够得到廉价优质的医疗服务,从2011年9月1日起开始在全县乡镇卫生院启动实行“院财局管”管理制度。

实施乡镇卫生院“院财县管”是贯彻落实新医改政策的关键所在。“院财县管”,就是在坚持预算管理权不变、资金所有权和使用权不变、财务审批权不变的原则下,将全县25个乡镇卫生院财务进行统一管理。

具体做法是:成立乡镇卫生院财务核算中心,在人事权不变的原则下,抽调乡镇卫生院专业财务人员,具体负责乡镇卫生院的财务核算工作。乡镇卫生院财务统一管理主要包括以下方面:统一编制预算、统一设置账户、统一报账制度、统一收付方式、统一办理采购资金划拨、统一收费票据管理、统一会计电算化、统一档案管理。各乡镇卫生院所有现金收入必须在规定期限内存入核算管理中心指定账户内,由核算中心统一管理,现金支付采取定额备用金形式,严禁坐收坐支。

实行乡镇卫生院“财务县管”后,将进一步规范乡镇卫生院财务行为,做好药品三统一集中支付,逐步建立预算式全额管理的财务保障机制,探索医务人员收入分配的新机制,与新的医改方案接轨,努力把乡镇卫生院真正办成全心全意为农村群众健康服务的公益性服务机构,解决农村居民“看病难、看病贵”问题。

全面推行乡镇卫生院长聘任和任期目标

责任制管理制度

为进一步深化乡镇卫生院人事分配制度改革,激发内部活力,充分调动卫生系统广大干部职工工作积极性,紫阳县按照全市医改工作的总体安排,从人事制度改革先行入手,按照“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原则,经民主测评、推荐、征求当地党委政府意见、考核考察、拟任前公示等环节,对全县25个乡镇卫生院院长进行了择优聘任。

乡镇卫生院院长聘任任期为三年,同时,对乡镇院长实行任期目标责任制,县卫生局与受聘乡镇卫生院院长签订任期目标责任书,明确了院长的职责、权利和义务,按照责任书对院长进行目标管理和年度考核,严格考核与考评,把考核、考评结果作为院长奖惩、续聘、解聘的主要依据。县乡医疗机构全部实施绩效工资分配制度,全面建立聘用制度和岗位管理制度,专业技术人员实行全员聘用、按需设岗、按岗聘用、竞争上岗、合同管理,由身份管理向岗位管理、由固定用人向合同用人转变的人事管理制度。对乡镇卫生院人员编制进行了重新核定、申报和待批。以绩效考核为主的评价体系和分配制度建立健全,县政府确定了核定收支、确定任务、绩效考核、综合补偿、差额全部的乡镇卫生院财政供养体制,公共卫生机构全额供养,县级医疗单位综合补偿达到30﹪,县政府2011年总投入达3260万元,镇村两级实现

公益性,保证公共卫生安全性,县级医疗单位突出服务性的医疗卫生的格局形成得到了有力保障,充分调动了卫生专业技术人员得工作积极性。

中医药服务能力得到全面提升

近年来,以等级医院评审为抓手,县中医院通过“二级乙等中医院”评审命名,同时加大对中医药事业发展的投入,实现了中医药事业跨越发展。全县已形成了县、镇、村三级中医医疗、预防、保健服务网络,基本满足了全县广大人民群众不同层次的中医药需求。2010年,紫阳县顺利通过全省创建农村中医工作达标县验收并命名。

2011年,大力实施了“优势、特色专科、名医”工程,中医药服务能力得到提升,中医药特色和优势进一步显现。为弘扬祖国医学,促进我县中医药事业健康和谐发展,提高紫阳县中医药工作水平,成立了紫阳县中医药学会,该学会的成立是紫阳县中医药事业发展史上一个重要里程碑,学会旨在促进中医药工作建设与发展,加强各级医疗卫生机构联系与交流,对促进紫阳县中医药工作发展具有重大意义,它将成为医疗卫生机构间交流信息、获取知识、共享成果、共同发展的良好平台。

县镇村一体化工作管理格局试点基本完成并将全面推开 按照县镇村卫生服务一体化管理工作的要求,根据《紫阳县县镇村卫生服务一体化管理实施方案(试行)》实施步

骤,一是通过采取规范布局、整合资源、改革体制,积极推进县镇村一体化改革试点,将县人民医院与向阳镇中心卫生院作为试点,按照双向转诊、对口支援、技术力量捆绑整合等方式,探索建立公立医院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分工协作机制,充分发挥县级单位在技术、管理上的优势,促使镇卫生院服务水平的提升,不断改善基层群众就医环境。二是镇村一体化管理试点确定由向阳、双桥、双安、东木托管芭蕉、苗河、燎原、金川卫生院。三是全县212个行政村卫生室全部实行了镇村一体化管理,乡镇卫生院有效履行对村卫生室的监管职能,村卫生室实现“两独立、两制度、五进、六有、七统一”的目标,创建了优质、安全、经济、便捷的村级卫生服务体系,发挥了村卫生室应有的社会效益,强化了农村卫生服务的“网底”建设,镇村一体化管理全面、持续、深入推行。医务人员的医疗行为进一步规范,医务人员服务能力进一步提升,医德医风建设进一步加强。取得了县镇一体化“亮”、镇乡一体化“实”、镇村一体化“全”的效果。

强化医改政策再动员和业务再培训

在巩固两年医改成果的基础上,按照“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的工作思路,2011年,紫阳县卫生局组织召开了四次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培训会议和卫生系统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推进会,认真履行了卫生系统在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中的职责。举办医疗卫生单位负责人、医改专兼职人

员新医改政策培训班3期,累计培训人数270人。培训妇幼专干69人,培训疾病预防控制人员66人。对212个行政村212名村医执行基本药物制度,实施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项目培训,举办中医药适宜技术及医疗质量管理综合培训290人次。进一步强化村级卫生室的公共卫生职能,推行村级卫生室100%使用国家基本药物目录内药品,实施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项目。组织开展了一轮国家基本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和处方集培训,提高乡镇卫生院院长及医护人员的执行力。主动接受使用基本药物,真正让老百姓享受到这项惠民政策。

亮点

政府工作报告亮点

特色亮点

十一月亮点

教育工作亮点

学校亮点

亮点工作

农业亮点

亮点工作总结

婚礼亮点

亮点材料
《亮点材料.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打造特色亮点 亮点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