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第八册语文第一单元教案(推荐)

发布时间:2020-03-02 08:00:11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第一单元 1古诗词三首

教学目标:

1.认识2个生字,会写5个生字。能正确读写“洞庭、江南”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三首古诗,默写《独坐敬亭山》《望洞庭》。

3.学习通过看注释,边读边想象画面等方法,感知诗词大意,用自己的话说说诗词的意思。

4.感受江南山水的自然美,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重点:

1.品味诗句,指导背诵,积累语言

2.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体会江南山水的特点,激发爱美的情感。 教学难点:

理解诗句句意

教学准备:师生收集与课文相关资料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独坐敬亭山

教学目的:

1.认识2个生字,会写5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习《独坐敬亭山》

3.学习通过看注释,边读边想象画面等方法,感知诗词大意,用自己的话说说诗词的意思。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祖国的千山万水是那么多姿多彩,那奔流不息的江河,那连绵起伏的丘陵,那直插蓝天的雪峰,那辽阔的草原„„真是江山如画。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游览祖国的大好河山。 2.首先让我们到安徽省宣州市郊去游览“敬亭山”

二、学习课文

(1)全班齐读古诗,正音

(2)复习学习古诗方法:

解诗题,知作者

抓字眼,明诗意

多诵读,悟诗情

(3)解诗题,知作者

1.独:独自一人 独自一人坐着看敬亭山 2.作者:李白(701-762),字太白,后人称为诗仙,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他写了大量歌颂祖国河山、揭露社会黑暗和蔑视权贵的诗歌。他的诗对后人有深远的影响。

(4)抓字眼,明诗意 1.四人小组合作学习古诗

①读诗,找出不理解的词语

②结合上下诗句理解词语意思

③自己弄不懂的地方和四人小组交流讨论 2.检查合作学习情况

①指名读

②汇报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众鸟:鸟儿们;高飞尽:都飞远了(孤帆远影碧空尽)

孤云:孤独的白云(孤帆远影碧空尽);独去闲:独自飘来飘去悠闲自在

③师小结:从这两句诗句中,你感受到了什么?(李白很孤单、孤独)

④介绍背景:这首诗是李白被迫离开长安后,经过了长达十年的飘泊生活,来到宣城时所写。在长期的飘泊生活中,他饱尝了世态炎凉的滋味,增添了孤独寂寞之感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相看:对看;厌:满足 只有“我”和敬亭山对看总不感到满足

⑤指名完整叙述古诗概意:天上几只鸟儿向远处飞去,直到看不见影子;天上的那片云也悠闲地飘向远方。此时此刻,只有敬亭山和我互相看着,怎么看也不觉得满足。

⑥师小结:其实,这首试诗不只是表达了李白孤独的感情,同时还表达了他对生活的坚定和乐观。为什么呢?(当世界上的一切都远离李白的时候,他不是颓废痛苦地生活,而是乐观、坚定地和敬亭山悠闲地“相看”。) (5)多诵读,悟诗情

①过渡:学了这首诗歌,让我们进行下一个步骤:多诵读,悟诗情

②复习朗读方式:表演读、轮读、叠诵、唱诵、小组读、配乐读„„

③自己带着感情读

④四人小组读古诗

⑤汇报:指名读、小组自选方式读

⑥全班再齐读古诗

第二课时 《望洞庭》《忆江南》

教学目标:

1.认识2个生字,会写5个生字。能正确读写“洞庭、江南”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三首古诗,默写《忆江南》《望洞庭》。

3.学习通过看注释,边读边想象画面等方法,感知诗词大意,用自己的话说说诗词的意思。

4.感受江南山水的自然美,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难点:感知诗的意境,把握作者当时的感受.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同学们,我们伟大的祖国山河秀丽,风景如画。昨天大家游了一回敬亭山,感受颇深。今天,想带大家去洞庭湖走一走,领略一下洞庭的美景——《望洞庭》(板书)

二、学习古诗《望洞庭》

1.指名读古诗,正音,然后全班齐 2.复习学习古诗方法:

解诗题,知作者

抓字眼,明诗意

多诵读,悟诗情 3.解诗题,知作者

①望洞庭:望着洞庭山水。洞庭湖:位于湖南省北部,是我国第二大淡水湖。

②刘禹锡:字梦得,唐代文学家、哲学家。与白居易并称“刘白”。 4.抓字眼,明诗意

(1)四人小组合作学习古诗

①读诗,找出不理解的词语 ②结合上下诗句理解词语意思

③自己弄不懂的地方和四人小组交流讨论

(2)检查合作学习情况

①指名读 ②汇报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和:和谐,这里指水色和月色融为一体

秋月:点明时间——秋天

洞庭湖水色和秋天的月色融为一体

潭面:湖面

湖面上没有一点风吹过,就像一面还没有磨过的镜子(运用比喻,我们还学过什么古诗中也有比喻手法?)

师强调“潭”字笔画 ③指名小结: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两句诗的意思?

洞庭湖水色和秋天的月色融为一体,湖面上没有一点风吹过,就像一面还没有磨过的镜子

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遥望:远远地看;翠:苍翠

青螺:这里形容洞庭湖中的君山,也用上了比喻的手法

远远地看去,洞庭湖山水苍翠,就像银盘子里放着一只青青的田螺。

④同桌互相用自己的话解释整首古诗的意思

⑤指名复述:

洞庭湖水色和秋天的月色融为一体,湖面上没有一点风吹过,就像一面还没有磨过的镜子。远远地看去,洞庭湖山水苍翠,就像银盘子里放着一只青青的田螺。

⑥师小结:诗人以奇特的想象,准确的比喻,生动地描绘出了洞庭湖那美妙的秋月风光。你们说,作者此时的心情会是怎么样的呢?(轻松、自然)

⑦朗读想象诗歌画面

全班齐读古诗,边读边想象诗歌画面

你们想用自己手中的彩笔把它画出来吗?

⑧把优秀图画展示在黑板上 5.多诵读,悟诗情

①师:现在黑板上有好几张洞庭湖月夜图,让我们看着这些图,自己美美地读一读《望洞庭》好不好?(全班自读古诗)

②师:谁想当一回大诗人,上来吟诵这首古诗?(指名读)

③师:有很多同学还想上来读,但是时间不够了,你们在四人小组里读给其他组员听。

三、学习《忆江南》

(一)背诵自己喜欢的古诗,大家欣赏。说说古诗的特点:有五言诗、七言诗。 诗的字数很整齐

(二)初步理解词与诗的区别

1、自读“预习”。读后明白了什么?还有什么问题。

2、谁能找到诗与词的区别?

(三)自读词,提出疑问。

(四)细读《忆江南》理解词意

1、《忆江南》的作者是谁?哪个朝代的人?

2、自学、对照注解或字典理解带点字的意思。

江南好 旧曾谙 红胜火 忆江南

好:美好 旧:以前、过去 曾:曾经 谙:熟悉 胜:胜过、强过 忆:想念、想起

3、理解全首词的意思。

如诗如画的江南,风景还是以前熟悉的那样。太阳光下,江边的鲜花比火还要红艳。春光里,江水碧绿如蓝。如此美丽的江南,教人怎能不想起它!

四、总结升华

1、读《忆江南》(边读边想江南美景的画面)

2、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江南美景 大自然) 板书设计

1、古诗词三首

《独坐敬亭山》 《望洞庭》 《忆江南》

山 湖、山 花、江

孤寂、满足 赞美 回忆

课后反思:

2桂林山水

教学目标:

1.认识8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能正确读写“玩赏、无瑕、攀登”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全文。

3.感受桂林山水的美好,培养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4.了解作者的语言表达特点,模仿课文例段,学习用相同的段式写一段话。 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体会漓江水“静、清、绿”和桂林山“奇、秀、险”的特点。感受桂林山水之美,热爱祖国大好河山。

2通过品味词句,反复诵读积累语言,从中学习作者的表达方法。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8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能正确读写“玩赏、无瑕、攀登”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桂林山水的美好,培养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教学过程:

一、启发谈话

二、板题,读题。想想,你从课题知道这篇文章主要写什么的?(先写水,再写山,山水相融。)

三、初学课文。出示自学提纲:

1.自由读全文,边读边在不理解的词上作“?”记号,在重要的词上标作“△”。 2.看看课文怎样围绕题目来写,再用一个句子说出每个小段的大意。 3.提出你不明白的地方。

四、汇报自学情况。全文有四段:第一段写乘着船观赏桂林的山水。第二段写了漓江的水。第三段写了桂林的水。第四段写了桂林的山和水。

五、师生讨论后小结:

1.初读完全文,你感到题目和课文内容有什么关系?(课文内容紧紧围绕题目的桂林中的“山”和“水”来写)

2.这篇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写呢?先总写什么?再分别写了什么?最后又写什么?全文的记叙顺序是“先——(先总起)再——(再分述)后——(后总结)”

六、质疑:提出你不明白的地方。(别人提出不明白的地方,你也不明白,请在文中作上“——”和“?”记号。)

七、理解第一段,随文入景。

1.课文的作者为什么去桂林游玩呢?课文的第一小段告诉了我们。请找出来。——人们都说,桂林山水甲天下„„

2.先理解“甲天下”是什么意思?(天下第一),再理解这个句子,用自己的话说说?(人们都这么说,桂林的山水风景是天下第一美的,我也禁不住来观赏观赏。) 3.再读第一段。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理解、体会漓江水“静、清、绿”和桂林山“奇、秀、险”的特点。感受桂林山水之美,热爱祖国大好河山。

2、通过品味词句,反复诵读积累语言,从中学习作者的表达方法。 教学难点:

通过品味词句,反复诵读积累语言,从中学习作者的表达方法。 教学过程:

一、学习第二段,依图学文。

1.桂林的山水天下闻名,看了下面的几幅图景,你觉得这里的景色如何?

2.桂林的山水这么美,就让我们划着船桨去观赏这里的美景吧!

3.我们和作者一同乘坐在木船上,首先,最吸引我们的是什么景色?(是眼前的“水”把作者吸引住了。

4.先看图,再读第二段,看看漓江的水怎样美,主要的特点是什么?

(大家读书时要学会抓住主要的意思,用“△”画出桂林“水”特点的词语) 5.学生汇报:找出漓江水的三个特点:静、清、绿。

6.老师出示带点的几个词进行比较,说说哪个词让人感到漓江的水是那么美,作者是赞不绝口,禁不住脱口而出的?

(1)漓江的水真静啊!(2)漓江的水好静啊! (3)漓江的水很静啊!

以上几句中的“真”“好”“很”哪个好?“真”程度更深。“真”字还可以怎样说——非常非常,多么。

7.读好“真”,应读重点,声调要稍提高。反复品读:漓江的水真静啊!作者看到这么清静的水,赞不绝口,接着,描写出漓江的水静得如何。我们把作者用的这种方法叫做“赞赏——描述”。

二、进一步体会重点词句,朗读指导,读出你在游玩时所见美景的喜悦心情。

1.读,体会重点词句:真静啊,是说的水怎么样——还可以怎样说出这层意思,这层感受?(漓江的水很静很静,漓江的水是多么地静啊„„)

2.让学生仿照词语重叠的方法说出对赞美漓江水的感受:真静啊,真清啊„„ 3.老师朗读示范,学生试读: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念轻声,稍拖长声音,然后把声音压平;“清”字先向上扬一点,再轻轻拖一下;绿,是很美的,同学们试着念出美的意思来。

4.师生或男女学生互为引读,读出很惊喜的感情。如:师——漓江的水真静啊!生——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

三、进行创造性联想的训练。这么美的景色,你怎样“观赏”呢?

1.出示“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读后理出“赞赏——描述”。

2.谈话创设情景:你看到漓江的水这么“静”这么“清”这么“绿”,你站在木船上,停下手中木桨,你想干什么?(启发:望着这清凌凌的碧绿的江水,我真想——(用双手掬成一个勺子;跳下水中;用双手掬水洗一洗脸)你会有怎样的感觉呢? 3.讨论:作者既然是写漓江水,为什么开始写大海和西湖?这样写能让你产生什么感觉?(这些美景虽美,但都无法与漓江水相媲美,显示出漓江水是多么迷人)

四、进一步朗读体会漓江水的特点。

五、先小结上文的学习方法,再理解第三段,体会桂林的山的特点。

1.想一想,刚才我们是怎样玩赏漓江的水的美景的?(先看图,进入佳景;读文句,品味佳景;后想象,玩赏佳景。小结后老师板书。) 2.准备怎样游玩桂林的山水?

3.老师出示描绘桂林山的图景。再用一个句子赞一赞图描绘的桂林的山。

4.将桂林的山的三个特点画出,老师出示描写桂林山的三个特点的词语:真奇啊,真秀啊,真险啊。还可以怎样说,说出这种感受。仿照刚才读“静”“清”“绿”的方法,怎样读,读出很“奇”、很“秀”、很“险”的感受来。(奇,先把声调提稍高,随后读得轻而平;秀,可读得平稳一点,重音停顿稍久一点;险,先要提高声调读得稍短促。) 5.按“赞赏——描述”引读。采用多种形式,读出你对桂林山的喜爱之情。

六、学习第四段。

1.个别读,想一想,在第四段中,哪句是总结桂林山水美景的。为什么说这段是总结段呢?

2.出示图,理解:“这样的山围绕着这样的水,这样的水倒影着这样的山”这样的山,指什么样的山,这样的水是怎么样的水?回忆上面的内容。

3.再进一步启发:不但是那么“奇”、“秀”“险”的山,你再仔细看看,山中还有什么——云雾迷茫、绿树红花,江面上呢——竹筏小舟。想想吧,这里不是好象进入仙境吗?

4.齐读:这真是“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 5.通过图来指导朗读,并熟读成诵。

七、总结全文。

1.人们说“桂林山水甲天下”你和作者游玩了感觉如何?

2.课文先由所闻桂林山水甲天下,便亲自乘舟游玩桂林山水,感受其“甲天下”的美誉。先玩赏漓江的水,再玩赏桂林的山,最后,从山水合起来欣赏,的确好象进入仙境一般。

3.小组、个人欣赏朗读后质疑问难。

八、指导背诵。 板书设计:

2桂林山水 水:静、清、绿 (甲天下) 山:奇、秀、险

课后反思:

3 记金华的双龙洞

教学目标

1.认识6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正确读写“浙江、拥挤、仰卧”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能复述“双龙洞”的景象,感受大自然的壮观。

3.领悟按游览顺序进行叙述的写作方法,积累语言。 教学重点难点

感受溶洞的奇观,学习按游览顺序的记叙方式和运用恰当的词句描绘事物和表达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

1.认识6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正确读写“浙江、拥挤、仰卧”等词语。 2.朗读课文,了解作者游览路线,学习1-3自然段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同学们,我们的祖国以她那壮美的河山、神奇的风光吸引了人们的目光,留下了人们的赞叹。《记金华的双龙洞》就是作家叶圣陶游览之后写下的一篇游记。我们就沿着他的足迹去观赏这一神奇的溶洞。

二、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找出作者的游览顺序。

1.教师范读课文。学生边听边认真看课文,进一步加强对生字、新词的记忆与理解。 2.学生默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找出作者的游览顺序。

(1)学生边默读课文边画出游览双龙洞的路线。教师巡视,对有困难的学生帮助指导。

(2)课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作者记叙了他游金华双龙洞的经过)

作者从金华出发,是按怎样的顺序游览的?

(作者从金华出发,行五公里左右到罗店,由罗店进山到洞口,进入外洞,从孔隙进入内洞,然后出洞)

学生总结游览顺序时,有不少学生会忽略由外洞进入内洞的过程,对此教师可设计提问:作者是由外洞直接进入内洞的吗?以引导学生注意从孔隙进入内洞的过程。

教师根据学生描述的游览顺序边板书边画一幅简单的示意图。

(3)教师:作者是按照“路上→外洞→孔隙→内洞→出洞”的顺序游览双龙洞的。

三、细读课文,探究解疑

1.齐读第1自然段,思考:这段交待了什么?(游览的时间和目的地。)

2.探究

2、3自然段。

(l)教师:作者在从金华去双龙洞的路上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让我们和作者一起去欣赏,去感受那里的美景。

(2)学生默读、思考、勾画。

(3)小组讨论、交流。

(4)全班交流。

①交流第2自然段中沿途看到的美景。

a.教师引导学生先找出沿途看到的景物,再说这些景物有什么特点,最后说说作者看到这些景物后有什么感受。学生边答教师边板书:

理解“或浓或淡的新绿”,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颜色?“明艳”什么意思,作者为什么感到眼前一片明艳?

(“明艳”,指色彩明亮鲜艳。“新绿”,指春天新长出的草和树叶的绿色。春天正是植物生长的旺盛时期,不断地有新芽、嫩叶冒出来。刚长出时的颜色是淡绿的,长出时间稍长,颜色就变深、变浓了。作者说“或浓或淡的新绿”,准确地描绘了春天绿色的特点。因为有“粉红色的山,各色的映山红,再加上或浓或淡的新绿”,所以作者感到“眼前一片明艳”。)

b.出示电脑课件,将沿途看到的山、花、树出现在电视屏幕上,使学生感受到沿途美景就像一幅明艳的彩色画卷。

c.指导感情朗读第2自然段。

②交流对第3自然段的理解。

a.教师:沿途不仅有有特色的山、花、树,还有水,让我们和作者一起去看看山中的溪流,听听溪水的歌唱。

b.讨论交流:溪流为什么会时而宽,时而窄,时而缓,时而急,溪流声也时时变换调子?

(溪流的样子和声音时时在变化,都是“随着山势”的变化而产生的。听,溪流的声音多好听,有时发出哗哗的声音,有时发出淙淙的声音,有时发出潺潺的声音,多像一首动听的歌啊。)

C.指导感情朗读第3自然段。

(5)小结:第

2、3自然段写了路上的见闻,写得有声有色,充满了对沿途景物的爱,使我们也仿佛亲眼目睹了沿途那迷人的景色。

四、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

2.生字词

3.交流搜集到的有关金华观龙洞的资料。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能复述“双龙洞”的景象,感受大自然的壮观。

2.领悟按游览顺序进行叙述的写作方法,积累语言。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说说课文的第

1、

2、3自然段主要讲了什么?

2.过渡:去双龙洞的沿途景色就如此迷人,那洞中景物一定更值得一看,让我们和作者一道去玩赏、去领略吧!

二、继续探究课文内容,领略金华双龙洞的神奇美景

1.自学4-7自然段。

(1)默读思考:作者在外洞、孔隙、内洞都看到了哪些景象,有何感受?

(2)在不懂的地方做上标记。

2.小组讨论交流。

3.汇报交流自学成果,教师相机引导、点拨。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引导他们把握如下要点:

(引导学生体会作者是怎样把从外洞到内洞的经过说清楚的,再说说作者是怎样具体描写船的“小”,由外洞到内洞的“窄”,注意学习这种细致描写的方法。)

教师:课文中写道:“虽说是孔隙,可也容得下一只小船进出。”孔隙指小洞、裂缝,应该说是小的;但又能容小船进出,那就该说是大的,那孔隙到底该说它小,还是该说它大呢?(让学生各谈自己的理解,最后经过讨论得出结论,说它“大”或“小”,要跟它相连的外洞与内洞的大小比较,才能做出判断。外洞能聚集一千人或是八百人开会,当然很大,而内洞更有十来进房子那么大。这就显出这一处的洞或裂缝很小,因而称之为“孔隙”。至于这个“洞”或“裂缝”本身并不小。)

有感情地朗读第5自然段。

①出示电脑课件,欣赏内洞的神奇美景。

②感情朗读

6、7自然段。

③质疑问难,合作解疑。

a.作者看到洞顶的双龙说“有点像”,到底像不像?

(学生可能有的说“像”,有的说“不太像”。经过争论可逐步得出结论:此处本已有颜色,用上“蜿蜒”形容,又可见其形态,再加上灯光摇曳,产生一种“像”的感觉;但由于它是石钟乳自然形成,没有经过人工雕刻,不可能十分“像”。所以作者说“有点像”,可见其用词严谨。)

b.课文中写“其次是石钟乳和石笋,这是什么,那是什么,大都依据形状想象成神仙、动物以及宫室、器用,名目有四十多。”那么,究竟可以想象成什么器用、什么宫室、什么神仙和动物呢?(可让学生张开想象的翅膀,尽情地发挥。)

C.“泉水靠着右边缓缓地流,声音轻轻的。上源在深黑的石洞里。”照应上文“泉水”。

4.齐读第8自然段,思考:这段讲什么?

(乘船出洞)

三、总结全文

1.出示电脑课件,按游览顺序播放全文景象,体会双龙洞一游的种种美的感受。 2.指名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3.总结:双龙洞一游,路上景色美丽迷人,外洞高大宽敞,内洞梦幻般神奇,再加上过孔隙时那新奇的快感,使作者有种美的感受。作者按照游览的顺序,把游洞的过程和泉水流经的路线结合起来写,使我们读了也仿佛身临其境。

四、拓展延伸

根据课文的描述,展开合理想象,分小组设计“外洞”“内洞”及“两洞连接”处的解说词,轮流担当导游。选出说得好的同学在班上说一说。

五、指导写字,巩固字音,记忆字形,读写词语

1.小组内说一说是怎样记忆生字的。

2.指导书写,重点指导“簇、臀、擦、蜿”等字。

3.读写词语。 板书设计:

记金华的双龙洞

路上

洞口

外洞

内洞

出洞

映山红

突兀、森郁

窄 漆黑

油桐花

宽、大 挤压 双龙、石钟乳、石笋

比外洞大

溪流

泉水

泉水

泉水

(变换调子)(靠洞右边)(孔隙流出)(缓缓、源头)

课后反思:

4*七月的天山

教学目标:

1、认识8个生字。能借助字典和联系上下文,读懂词句的意思,积累佳句。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说出天山景物的特点。

3、能从作者的字里行间感受天山的美景,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重点:

通过对美文的诵读,感受天山之夏的美景,从中受到美的熏陶。同时积累文章优美语句。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指名读课文前面的过渡语

二、带着过渡语提示的问题,初读课文,读准生字,新词

1学生自读课文

2说说作者笔下的天山之夏是怎样一种景象 3提出不理解的问题

三、文章似乎是个向导,带着你游览,能找出游览的线路吗?(学生找出有关方位变化的句子,弄清游览的顺序和地点的转换)

四、指名读各个自然,根据自己的理解,有感情地朗读。

五、默读、批画

你觉得哪些词句、段落写得好?他们好在哪里?画在书上,然后在四人小组中交流,说出感受

六、汇报交流

1作者在第2自然段中写了哪些景物?给你留些什么样的印象?

(写了雪峰,雪水和雪水汇成的溪水。读了这段我仿佛见到了寂静的天山,又是充满生机的天山)

2是啊,作者笔下的天山之夏及其景物,是那么独特,那么令人神往。他是如何具体、形象地描绘这一景物的呢?

(1) 丰富的想象 (2) 确切的比喻

3你们觉得哪些想象和比喻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学生读句子,说出自己的感受) 4用同样的方法学习

3、4自然段

七、积累语言,摘抄好词佳句 课后反思:

语文园地一

教学目标:

1、能就春游活动讲清楚自己的计划,并参与商讨,培养学生的自主合作参与意识。

2、能具体明白的描写生活中观察到的景物或者由此引发的联想。

3、感性认识排比句的特点及其表达作用。

4、积累描写景物的古诗词,激发课外阅读兴趣。

5、学习浏览,获取需要的信息,并交流感受。 教学重点难点:

1、能就春游活动讲清楚自己的计划,并参与商讨,培养学生的自主合作参与意识。

2、认识排比句的特点及其表达作用。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能就春游活动讲清楚自己的计划,并参与商讨,培养学生的自主合作参与意识。 2能具体明白的描写生活中观察到的景物或者由此引发的联想。 口语交际

一、导语:

不知不觉春天已经来到我们身边。看窗外,春光多美好。我知道,同学们最想去春游了,记得往年我们去了哪里?今年我们还要去,不过需要由大家自己来安排。

二、准备计划

先读读课文里的这段话,想想需要考虑哪些问题,准备笔纸,稍作记录。

比如:去的时间、地点、怎们去,需要用到什么交通工具、搞些什么活动,带什么器具等。

三、分组讨论

恐怕一个人拿不定主意,咱们分小组进行。看哪一组计划的周密、妥当,咱们就听从他们的意见。(学生在小组内谈自己的计划,每组推选一人做好交流准备)

四、汇报交流

各组派代表发言,师生评议。最后综合大家意见,制定出一个春游方案。

第二三课时习作

教学目标:

1.合理安排作文的间架结构 2.商讨作文怎样写 3.完成作文

春天的校园

一、渗透科研思想,激发学生写作兴趣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点工作,同时也是一个难点。很多学生不喜欢写作文,是因为觉得没有的可写或者是不知道如何写具体。针对学生的这些情况,我制定了“通过填写观察表格,激发学生写作兴趣”的科研课题,以求教给学生一些写作方法,从而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观察表格的其它两项内容分别是:填写观察内容、体会和教师点评学生的创新点。设计这两项内容的目的是教给学生在作文过程中要融入自己的感受、要标新立异。因为只有这样,学生的作文才会生动起来。

在这节作文指导课上,我将学生填写的观察表格的情况当堂进行反馈,目的是使学生明确怎样抓住重点内容进行观察,从而将本次作文的内容写具体。

二、指导学生将文章过程写具体

在进行作文指导课前,我先带全班学生到学校操场进行观察(观察顺序:校门口---操场---教学楼前)。在观察的过程中对学生进行指导。观察内容明确了,接下来的问题就是如何将文章内容表达清楚了。在指导时,我力求抓住学生回答问题时提到的“形容词”来进行指导。我将学生所说的形容词板书到黑板上,让大家一起体会这些词的作用,然后将这些词融入到自己的作文之中。

如果一篇文章只有干巴巴的叙述,会让读者感到枯燥无味,甚至于让人感到是在就事论事。如果在行文过程中融入了自己的感受,适时地发表一些看法,会给文章增色不少。

首先告诉学生什么叫做“感受”——即:自己对某种事物的看法或者亲身体验。在具体指导时,我首先做到及时捕捉学生发言中描写自己感受的句子,让学生体会描表达“感受”并不是一件十分困难的事情。在教给学生写文章结尾时,我给学生提供了一些作家表达自己在春天时感受的句子,让学生进行仿写。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同学们,下面我请大家看一组图片。 师:怎么样,看了以后有什么感受呀?

师:春天是美好的,那绿树红花、那莺歌燕语、那蓝天白云,怎能不叫人陶醉呢?春天的校园到处充满了欢歌笑语, 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描述校园春天的美景吧!

(二)指导作文:

1、回忆观察顺序:

提问:哪位同学还记得我们课前是按照怎样的顺序来观察校园的春色的? 生:校门口——操场——教学楼

2、培养观察能力:

提问:(1)、想一想,我们在校园的各个地方都看到了哪些景物? 以小组为单位,将所观察到的景物名称帖在黑板上。

(2)、它们各自又有什么特点?(以校门口为例进行指导,按学生说的内容出示校园图片)

师:看到爬山虎你有什么感受?

柏树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迎春花的叶子有什么特点?

生:校门口:爬山虎已经长出了嫩叶,嫩绿嫩绿的,一阵风拂过,一墙的叶子就漾起波纹,好看得很;柏树的颜色由冬天的墨绿变成了翠绿,而且在尖端长出了嫩绿的新芽,在枝叶之间还夹杂着一些白色的小毛球;迎春花已经长出了茂密的叶子,翠绿翠绿的。那叶子就像一朵朵美丽的小花。 师:你怎样将这三种景物连在一起说? 教师提示:想一想这三种景物的位置。 (板书:在锅炉房墙上、往前走、柏树下面) 教师板书:嫩绿嫩绿、墨绿、小白毛球、翠绿、茂密

教师引导:你们看看,老师黑板上写的都是什么词呀?板书:形容词 师: 文章或句子里加上这些形容词有什么好处呢?

刚才,同学们在介绍爬山虎时说:“一阵风拂过,一墙的叶子就漾起波纹,好看得很。”其实,这就是在谈自己的感受。在行文过程中,如果能够融入自己的感受将会使读者觉得十分亲切。

师:请同学们在老师事先发的表格上照样子将“操场、教学楼前”的提纲写好。 师:请你们按照自己写的提纲将这两部分说一说。

生:左侧操场:体育器材旁边的大杨树的树干十分粗壮,桃形的叶子长得又大又密;大叶黄杨的叶子周围生长着“小锯齿”。

教师板书:嫩绿、大、桃形、又大又密、“小锯齿”

右侧操场:升旗区后方的三棵柏树高大挺拔,浓密茂盛;花池里的桐树生长得十分高大,叶子非常茂密;月季花已经开放、颜色十分鲜艳。 教师板书:高大挺拔、浓密茂盛、颜色鲜艳

教学楼前:满墙的爬山虎长得十分茂盛,抬眼望去,满是绿色;花池中的几棵柏树和升旗区的一样高大挺拔,浓密茂盛;柏树脚下的一排小叶黄杨枝叶茂盛,叶子水分充足,绿得发亮。

教师板书:茂盛、满是绿色、高大挺拔,浓密茂盛、水分充足、绿得发亮

3、指导写结尾: 师:一篇完整的作文不仅要写清过程,开头和结尾同样重要。在写结尾时,我们可以发表出自己的感受。老师这里有一些句子是作家们用来表达自己在春天时的感受的,你能也学着他们的写法说一说自己的感受吗? (学生自由发言)

4、练习口头作文:

(1)自己小声练习口头作文。 (2)指名在全班说,大家评议。

(三)小结:

师:我们共同回忆一下,在这节课我们学会怎样才能将文章写具体呢? 教师板书:

1、抓特点,细致描写。

2、恰当运用形容词。

3、写出自己感受。

师:作文是一个积累的过程,需要我们经常性的积累材料、收集好词佳句,只有这样,我们的作文水平才会有所提高。

除此之外,在写作文时还要注意语句通顺、内容具体,写完作文后进行检查。 我相信,经过同学们的不懈努力,我们的作文一定会越写越好。

第四课时

教学目标:

1.积累描写景物的古诗词,激发课外阅读兴趣。 2.学习浏览,获取需要的信息,并交流感受。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检查词语盘点中的词语,听写部分词语

二、我的发现

1、分角色读读对话。说说小林和小东发现了什么?

2、读句子,回到课文中去找这些句子,再读一读,说说用这样的句子有什么好处?交流后进行摘抄。

三、日积月累

自己朗读诗句。说说读懂意思的诗句,提出难以理解的内容。师生共同释疑,比一比,看谁背得多,背得快。

四、宽带网

1、看图读文,说说从中了解的知识。

2、小组交流:介绍自己了解的五岳和五湖

3、拓展知识:搜集资料,遨游祖国的山山水水 课后反思:

小学语文第八册七八单元教案

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八册第一单元教学建议

六年制小学语文第八册第一单元质量评价

小学语文第八册教案

语文S版第八册教案(第15单元)

二年级语文第一单元教案

语文 四上 第一单元教案

二上第一单元语文教案

12册语文教案第一单元

第九册语文第一单元教案

第八册语文第一单元教案(推荐)
《第八册语文第一单元教案(推荐).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