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兵车行 教案

发布时间:2020-03-02 11:03:18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兵车行 教案

一、导入新课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这是杜甫在安史之乱后写的《石壕吏》中的诗句。杜甫一生写过不少以战争为题材的诗。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他为人民呼喊的杰作《兵车行》。

二、回顾作者

我们先一起来回顾一下作者。杜甫,字子美,生于河南巩县,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并称“李杜”,曾居住在长安城难少陵以西,自称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因任检校工部员外郎,后世称为杜工部。有《杜少陵集》。后世称其人“诗圣”,称其诗“诗史”。诗歌风格沉郁顿挫。终其一生分四个时期:

(1)读书游历时期:35岁以前,代表作《望岳》,创作的准备期

(2)困守长安时期:35-44岁,代表作《兵车行》、《丽人行》、《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 (3)陷贼与为官时期:45-48岁,代表作《月夜》、《春望》、“三吏”、“三别”等,创作的现实主义高峰期

(4)漂泊西南时期:49岁以后,代表作《登高》、《蜀相》、《春夜喜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三、课件展示学习目标

1、分析文章的思想内容

2、赏析文章的艺术特色

四、课件展示写作背景

唐玄宗天宝年间,朝廷对边疆少数民族频繁发动战争,不仅给边疆少数民族带来沉重灾难,也给广大中原地区的人民带来不幸。朝廷打了败仗,就大举征兵。百姓没有肯应征的,朝廷就到处抓兵,类似现在电影里的抓壮丁。于是就出现了百姓生死离别的情景。本文记叙的就是作者途中的所见所闻。

五、赏析课文

歌行体的诗歌长于叙事,本文主要记叙了亲人送别征夫和征夫对诗人的倾诉。

1、学生自读第一部分,用自己的语言描绘送别场景。 车马声:兵车隆隆,战马嘶鸣,诉诸听觉

弓箭在腰:从视觉角度,说明队伍整装待发,就要被押送前线。

“爷娘妻子走相送”,他们送的是什么人?青壮年劳力,家里的顶梁柱。一个家庭支柱、主要劳动力被抓走了,剩下来的都是些老弱妇幼,对一个家庭来说不异于塌天大祸,所以都扶老携幼,奔走相送。我们可以想象征夫的爷娘妻孩乱纷纷地在队伍中呼喊寻找自己亲人的情景。类似电视剧《情深深雨蒙蒙》日寇进攻闸北,百姓纷纷逃难,陆振华和何书桓去接依萍母女的情形。

“走”字用的形象(诗歌鉴赏注意动词、形容词、数词、副词),亲人被突然抓兵,又被急促押送前线,所以家人们追奔呼号,去做那一刹那的生死离别,寄寓了诗人浓厚的感情。

多少人被抓兵,多少人追赶送别,诗人没有明说,一句“尘埃不见咸阳桥”就形象地概括了。车马扬起的尘土,遮天蔽日,连咸阳西北横跨渭水的大桥都遮没了,不难想象当时的人有多少。不仅出征的人多,送行的人也多。

送行时“牵衣顿足拦道哭”,这一句动词用得好,连用四个动作。大家想想,这些动作是谁发出的?“牵”是小孩,孩子不懂事,牵着即将离开的父亲的衣服,哭叫着舍不得分开。父母妻子不忍心亲人离开,但又不得不让亲人离开,又怕亲人一旦离开就成永别。一连串的动作最后落到一个“哭”上,勾勒了一幅撕心裂肺的送别画面,把送行者那种眷恋、悲怆、愤恨、绝望、无奈的动作神态刻画得细腻入

1 微。

千万人的哭声直冲云天,震耳欲聋。尘土飞扬、哭声震天都说明受害家庭多,这真是一个社会悲剧。 (学生背诵这一部分)

2、在诗人笔下,车轮滚滚,战马嘶鸣,尘土飞扬,哭声冲天、妻离子散的人间悲剧令人触目惊心。 那这出人间悲剧的制造者是谁?——最高统治者,皇上。作者通过行人之口说出“行人但云点行频”,这句话一针见血地点出了造成百姓妻离子散的社会根源。 证据何在?学生读第二部分。

“边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武皇”是汉武帝吗?暗喻唐明皇,即唐玄宗。以汉喻唐,是唐代诗人惯用的手法。如白居易《长恨歌》写的是唐明皇和杨贵妃的事,却以“汉皇重色思倾国”做开头。杜甫在这里虽用暗喻,但矛头直接指向最高统治者,他就不怕脑袋搬家吗?如果是他的好兄弟李白看到这种不平之事,他会高喊“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老子我不干了,用辞职跳槽来发泄不满。而诗圣不怕杀头为百姓说话这一点,有点类似现在敢于揭露事实真相的《焦点访谈》节目。

下面我们就跟随杜甫用事实来揭露统治者的罪恶。

“或从十五北防河,便至四十西营田”,数词用得好。“十五”、“四十”说明服役时间长。“去时里正与裹头”,古代新兵入伍须装束整齐,用头巾裹头,象征行成人之礼,而古代男子20岁行冠礼才表示成人自立。15岁还未成年,这是出征前提前行成人之礼。我们现在服兵役一般几年?三四年。退役后说不定还要安排工作,比如保安、门卫。而征夫们“归来头白还戍边”,“还”,副词用得好,人过四十,头发渐白,刚从前线回来,不料又被派去戍边。这两句还是说征夫无限期地超期服役。天宝年间,明皇昏庸,战事不断,士兵一批批被押赴前线送死,尚未成年的孩子和头发班白的老人都被征发服役,统治者真是穷兵黩武,劳民——伤财。

伤财具体体现在哪里?诗人用“君不闻”三字领起,以谈话的口气提醒读者,把视线从流血成海的边庭转移到广阔的内地,诗中“汉家”也影射唐朝。“汉家山东二百州,千村万落生荆杞,纵有健妇把犁锄,禾生陇亩无东西。”可以想象,连年征战,男丁都上战场了,没有劳动力,千村万落人烟稀少,土地荒芜,生产凋敝。

“况复秦兵耐苦战,被驱不异犬与鸡”,士兵称自己为犬与鸡,在哪种情况下,人会把自己不当人看?重压之下。臧克家的诗《老马》写的就是重压下的农民就是一匹忍辱负重敢怒而不敢言的老马。 从“长者虽有问”起,诗人又推进一层,“役夫敢伸恨”,暴露出百姓长期受到统治者的精神桎梏,敢怒而不敢言,之后又终于说出来。

“且如今年冬,未休关西卒”,关西卒未休,大量的壮丁被征发,正是由于上文“武皇开边意未已”造成的。

“县官急索租,租税从何出”,照应着前面的“千村万落生荆杞……禾生陇亩无东西”。所以这首诗在艺术上的一个特色就是前后照应。

这四句话,通过当事人的口述,从抓兵和逼租两个方面。揭露了统治者的穷兵黩武给百姓带来了双重灾难。

诗圣把自己的不满、愤恨倾泻在高高在上的皇帝身上,是最恰当不过的。玄宗不顾人们死活,一心只想满足自己扩张领土的愿望,正因此,才有前面妻离子散、哭声震天的悲惨场面。诗人高适有两句诗“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一方寻欢作乐,一方浴血沙场。李约《观祈雨》“桑条无叶土生烟,箫管迎龙水庙前。朱门几处看歌舞,犹恐春阴咽管弦”,一方求雨,一方却担心阴天影响了乐器。杜甫也有名句“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2 其实,战争的结果比战争本身更可怕:土地荒芜、生产凋敝,疾病、死亡,甚至带给人心灵上的创伤。找出由于战乱,人们心理反常的句子。

“信知生男恶,反是生女好。生女犹得嫁比邻,生男埋没随百草。”封建社会,哪怕现在有些地方,重男轻女的现象还很严重,就是找工作,男同志也比女同志占优势。而诗人却感叹:如今是生男不如生女好,女孩子还能嫁给近邻,男孩子却只能命丧沙场 。东汉末年陈琳也有诗“生男慎莫举,生女哺用脯”表现人们的心理与此相同。由于连年战争,导致男子大量死亡,在这一条件下,人们一反常态,而不是重男轻女的观念变了。这样的心理变化也是对统治者穷兵黩武政策的有力控诉。 是不是真的生女儿好呢?诗人没有说,也不必说。因为如果都生女儿,就无可嫁之“比邻”;即使“犹可嫁比邻”,那比邻之男何处寻呢?由此可见,生男生女都无法摆脱悲惨的命运。诗人留给读者的思考是深刻的。

诗歌结尾,诗人用“君不见”领起,以谈话的口气描绘了青海古战场的情景。(找同学描绘。) “青海边的古战场上,白骨遍野,阴风惨惨,鬼哭凄凄,这种阴森的情景,令人不寒而栗。“新鬼烦冤旧鬼哭”——互文。白居易《琵琶行》“主人下马客在船”。曹操《蒿里行》“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

结尾阴森的鬼哭和开头惊天动地的人哭形成鲜明的对照,这都是皇帝开边未已造成的恶果。人们的思绪从咸阳桥头带到了青海战场,我们可以想象:昨天在青海战场战死的“新鬼”,正是前日咸阳桥头出征的行人;今天咸阳桥头出征的行人,明天又将是青海战场的“新鬼”。

至此,诗人为百姓呼喊的激情得到了充分发挥,唐王朝穷兵黩武的罪恶也被揭露得淋漓尽致。

六、艺术特色

1、寓情于叙事之中

2、叙述中前后照应

3、生动的场景描写:开头的送别场面渲染了极其凄惨的气氛,借此表达人民对无休止的开边战争的怨愤;结尾青海战场的景象,好象是用摄影机拍下的一个全景镜头,用意仍在揭露开边政策的罪恶。

七、结束语

诗圣杜甫的《兵车行》,伴随着隆隆兵车,嘶嘶战马,驶过了十几个世纪,永远定格在历史的画廊上,矛头直指穷兵黩武的最高统治者,这是对历史最透彻的拷问。

八、课堂练习陇西行 陈陶

誓扫匈奴不顾身,五千貂锦丧胡尘。 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

(1)这首诗是怎样描写战争的?结合诗句具体说明(2分)

落笔战前和战后,虚化战斗过程。部队精良却“丧胡尘”,战死者达五千之众,足见战斗之激烈和伤亡之惨重。

(2)唐代写战争给人民带来痛苦和灾难的诗歌很多,这首诗“用意工妙”,说你的理解。(2分) 诗人没有直接描写战争带来的悲惨景象,也没有渲染家人的悲伤情绪,而是把“河边骨”“春闺梦”联系起来,写闺中妻子不知征人战死,仍然在梦中想见已成白骨的丈夫,使全诗产生震撼人心的悲剧力量。虚实相对,造成强烈的艺术效果。 (3)全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 凝聚了诗人对战死者及其家人的无限同情

兵车行教案

兵车行教案

《兵车行》教案

兵车行教案

《兵车行》教案

兵车行教案

兵车行教案

《兵车行》教案

《兵车行》教案

兵车行教案9.

兵车行 教案
《兵车行 教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