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阅读经典体会

发布时间:2020-03-03 19:39:44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春风化雨诵经典 我与经典同行

诵读经典活动启动仪式讲话

老师们,同学们:

今天,我们在这里隆重集会,举行诵读经典动员大会这标志着我们的读书活动又向前迈进了一步,其目的在于通过诵读经典,帮助同学们提高记忆力,增加识字量,提高阅读和写作能力,更重要的在于塑造和培养大家的人格,让大家学会做人。希望大家从今天开始,认真诵读,珍惜今后的美好时光。

经典是一个民族、一个时代最有意义最有价值的著作,而且,它的意义和价值还是永久性的。什么叫“经”?经就是恒常,叫经常。什么叫“典”?典就是模范,叫典范。换句话说,经典就是“恒久的模范”,这样的书不读,读什么?

经典是传统的具有权威性的著作,是直探人性本源的东西,从小背诵经典就好比是站在巨人的肩上,读后心情会更宽广,眼界会更深远。像我们今天推荐给大家的《三字经》、《弟子规》、《增广贤文》、《朱子家训》还有《论语》、《老子》、《孟子》等经典书籍都是教你如何做人,它提出了做人的道理,做人的要求,做人的方法,让人从中得到做人的乐趣,让你不断的提升自己的精神境界。经典既有宇宙深层的道理,又有人生的理想,既有政治的智慧,又有历史的教训,还有审美的情趣。

下面我举几个简单的例子:

像三字经里面有这样几句“子不学,非所宜,幼不学,老何为?”从小不好好学习,是不应当的,年轻时学习不努力,到老了有何作为?还有“头悬梁,锥刺股”,讲了晋代孙敬读书时为防瞌睡把头发吊在房梁上,战国人苏秦困倦时用针锥刺自己的大腿来提神。还有“如囊萤,如映雪,家虽贫,学不辍”,古人没有条件,抓萤火虫装入纱袋,

冬天黑夜借院中的雪反光来读书。这对我们的学习提出了要求,树立了榜样。听说“十一”来,有好些学生因没完成假期作业而请家长,你们应多读读经典,学学古人是怎样学习的。像《弟子规》里面有这样一句话“用人物,须明求,傥不问,即为偷。”借用别人东西,当面向人请求,不事先告诉人家,就是偷东西了。“借人物,及时还,人借物,有勿悭”。借东西及时归还,别人借自己的东西,有的话就痛快的借给别人,不要小气。这是做人的基本要求。经典里每字每句都告诉了我们如何做人,做什么样的人。由于时间关系,我不再多举例子。

可能,有老师和同学对阅读经典有很多困惑:像现在学习时间紧,压力大,经典诵读会不会增加学生的额外负担?都去读经典,难道数学等其他科目就不学了?经典那么难读,大人都有困难,小孩子会不会觉得难? 针对这些问题,大家不要担心,我们所提倡的经典诵读,只是诸多学习中的一项,每天只花二十或三十分钟即可,一般生活当然照常,学校功课当然照常。在学校利用课前、饭后、课外活动,在家里,每晚八点钟利用二十分钟,是不会影响其它学习的。经典难读,事物的难易事相对的,大人觉得难读,小孩子不一定感到难,因为据专家分析,你们儿童首先发展的是记忆力、直觉力,而不是理解力,背诵是儿童的天性。用记忆力和直觉力去诵读经典,不强求你们去理解,你们会觉得轻松得很。老师们,同学们,“读经典一部,胜杂书万卷”,读书是变化气质的,假如每个人的气质变化了,一代人的气质变化了,就影响社会风气,社会风气就会慢慢的好一些。快快行动吧,十二月份我们将举办本学期诵读经典汇报会,我期待着你们能够在那时给我讲讲读经典的好处。谢谢大家!

读好书做好人,读那些不能引导自己进步的书,你就永远不可能积极向上。常言道:“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孔子已经是两千五百多年的老人了,他的话称得上地地道道的老人言。像韩国、日本、新加坡等国家的小朋友都在背诵我们的《论语》、《庄子》、《老子》、《三字经》„„这些书都是人类历史上出类拔萃的“老人”们留给我们的经典文论,是永远经得起推敲的“老人言”。“四海之内,皆兄弟

也”这句从《论语》中摘录的经典名言就高高地悬挂在联合国总部里。可见,这些杰出的“老人言”,不仅教育着中国人,也在教育着世界人民。前国家主席江泽民爷爷在中国唐宋名篇音乐朗诵会上曾说:“中国的古典诗词博大精深,有很多传世佳作。它们内涵深刻,意存高远,也包含很多哲理。学一点古诗词有利于陶冶情操,加强修养、丰富思想。有助于人们加深对古典诗文的了解,弘扬祖国的优秀文化传统,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这是江爷爷对我们的期望。现在,在台湾、大陆,两岸六地掀起了诵读中华经典诗文的热潮。从今天开始,老师就带着大家一起来读读、记记、背背中华经典诗文。我们的口号是:读经典美文,养诗性品格,做少年君子。请同学们和我说一次,我先说,你们跟着说,声音要响亮有力。

我国经典诗文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精髓,是中华民族人文精神的结晶,融汇在古诗文中的智慧、风骨、胸怀和操守,是中国优秀人文精神的基因,将成为新一代中国人重建人生信念的重要资源。但是,现在的一些孩子吃的是麦当劳、肯德基,穿的是“迪士尼”名牌,看的是日本动画,过的是洋节,出现了了解西方文化多于传统文化的现象。此期节目将邀请不同身份和不同年龄的人,和参与了“经典诵读”的少年儿童一起去理解和诠释经典诗文对自己的影响,从而传达出少年儿童爱国情感的培养和人文精神的建立,并不只是有形的山川景物,而且包括无形而又无处不在的经典诗文中。少年习经,终身受益,古诗文诵读必将影响一代中华少年,给民族的未来播撒希望的种子。

1、诵读千古美文,了解中华优秀历史遗产,开阔视野,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2、诵读经典诗文,接受名家名篇的熏陶,对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3、经典诗文对于发展学生的人文素养,丰厚学生的文化底蕴打下坚实的基础。

“经典浸润人生,诵读伴我成长”。

最是书香能致远,书香校园是学校文化的集中显现,是教育发展的内在动力,是个体成长的精神阶梯。施列彬老师最后总结说:希望大家爱上读书、爱上朗诵、让自己在别人的生命中经历一次生命,让自己的生命厚重起来。生活因读书而精彩,未来因读书而闪亮!

我的读书名言,一等奖获得者的名言。

郎雨薇:在文学中寻找智慧,在智慧中寻找未来。

许文韬:包容万物的是宇宙,包容宇宙的是思想,包容思想的是知识,包容知识的是书本。

史蕾:好书,是人间的一方净土,一方寄放灵魂的乐园。

品经典古文 悟人生哲理 ——谈谈读书的几点体会

读书是一件快乐的事。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莎士比亚)。读一本好书,可以让身

心得到愉悦,灵魂得到超脱,精神得到鼓舞。读书是一件幸福的事。一篇好的作品,可以影响人的一生;一段名言警句,可以激励人干出一番事业。读一本好书,总有一种力量让我们激动;读一本好书,总有一种精神让我们感动。读书可以充实生活,培根说:“阅读使人充实,会谈使人敏捷,写作与笔记使人精确”;读书可以提升素质,笛卡尔说:“读一本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读书可以历练修为,雨果说:“各种蠢事,在每天阅读好书的影响下,仿佛烤在火上一样,渐渐熔化”。古今来许多世家,无非积德;天地间第一人品,还是读书。看来,读书是件好事,是件趣事,是件有意义的事。下面,我就用故事说话,用事实说理,来谈谈读书的体会。

第一点体会:品读古文如同进行一次灵魂洗涤,她告诉我们要认识自我、永远自信,要勤奋学习、执着追求,要懂得选择、学会放弃 一要做一个认识自我、永远自信的人。先听两个故事:一个是中国版,一个是外国版。清朝雍正皇帝有三个儿子:三阿哥弘时、四阿哥弘历、五阿哥弘昼,三位阿哥中要数弘昼最聪慧,小时候兄弟三人在一起读书,弘昼最不用功,而每次背书只有弘昼背得最快、最熟练,但三位阿哥中也数弘昼最软弱、最不自信。有一次,雍正皇帝下令要三位阿哥去抄八王爷、九王爷、十王爷的家,弘昼当时就借算命先生说他有血光之灾为名,请了一批和尚道士在家办法事。其实,办法事是假,不去抄家是真。弘昼为什么要这样做?从表面上看,他是明哲保身,但从深层次看,他是典型的不自信。历史总是和我们在开着玩笑:论

聪明才智,弘历不及弘昼,但正是由于弘昼的不自信,才成就了弘历,让他成了大清王朝的皇帝,他就是乾隆。在国外,像这样不自信版本也有一个。尼克松是我们极为熟悉的美国总统,但就是这样一个大人物,却因为一个缺乏自信的错误而毁掉了自己的政治前程。1972年,尼克松竞选连任。由于他在第一任期内政绩斐然,所以大多数政治评论家都预测尼克松将以绝对优势获得胜利。然而,尼克松本人却很不自信,他走不出过去几次失败的心理阴影,极度担心再次出现失败。在这种潜意识的驱使下,他鬼使神差地干出了后悔终生的蠢事。他指派手下的人潜入竞选对手总部的水门饭店,在对手的办公室里安装了窃听器。事发之后,他又连连阻止调查,推卸责任,在选举胜利后不久便被迫辞职。本来稳操胜券的尼克松,因缺乏自信而导致惨败。“自信人生两百年,会当击水三千里”(毛泽东),确实,在人生的舞台上,每一个人都是自己的主角,只有自己找回了自信,把自己的人生演绎好,人生才会精彩。提起自信,有两句话我们不得不提。一句是唐朝诗人李白《将进酒》中的“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诗人用乐观好强的口吻肯定人生,肯定自我:天生我材必有用,这句话写得多好啊!“有用”的前面还加了一个“必”字,这是何等的自信!简直是人的价值宣言,充分表现出诗人怀才不遇而又渴望用世的积极心态。另一句是春秋战国时期老子《道德经》中的“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意思是能战胜别人,是有力量的人;能战胜自己,才是真正的强者。我把它理解成胜人先胜己。《雍正王朝》中有一段说佛的话讲得特别好。一个求佛

的人问观音菩萨:“别人都拜菩萨,不知您拜不拜菩萨?”菩萨说:“拜呀。”这个人又问:“您拜的是什么菩萨?”菩萨说:“我拜的是我自己。”这个人一时茫然,想不明白。观音菩萨最后告诉他:求人不如求自己。我始终认为,在生活中,别人能给你的只是些许力量,但真正摆脱困境、实现目标的还是我们自己。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年轻的时候,有一次晚饭后跟家人一起玩牌,一连几次他都抓了很臭的牌,于是就变得很不高兴,老是抱怨。他妈妈正色地对他说:“如果你要玩,就必须用你手中的牌玩下去,不管那些牌怎么样。人生也是如此,发牌的是上帝,努力的是自己,不管怎样的牌你都必须拿着,你能做的就是尽你全力,求得最好的结果。”艾森豪威尔一直牢记这话,最终成为美国历史上第34任总统。现代社会充满竞争,同时也常有机遇,尝试成了现代人相当时髦的人生信条。拥有自信是成功的最重要因素之一。因此,在工作中,我们要经常对自己说好,要时刻保持昂扬的信心,去驱散自卑的阴影,为生活增添亮丽的色彩。 二要做一个勤奋学习、执着追求的人。古代人一般都特别爱学习,苏轼就是其中的一个。他下放到儋州(今海南岛)时已60岁,在这个病无药、食无肉的寒冬深夜里,他做梦都还在读书。“夜梦嬉游童子如,父师检责惊走书。计功当毕《春秋》余,今乃始及桓庄初”。可见读书对于苏轼来说是多么的刻骨铭心啊!像这样激励后人勤奋学习、执着追求的故事也很多。有一群青蛙在河边玩耍,河边有一个塔,突然其中的一只提议:到塔顶去玩去。于是所有青蛙一齐向塔顶爬去。爬了一会儿,突然其中的一只说,太难了,何必自己折磨自己呢?听

到叹息声,大家又停了下来。惟独一只小青蛙没停,仍坚持一步一步往上爬,最后到达了塔顶。下来后,所有的青蛙都很羡慕,问它靠什么力量爬上去的。它没有回答,大家这才知道原来它是聋子。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成功的人往往是有信仰,执着追求而又不太聪明的人。宋朝朱熹在《观书有感》中写道“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意思是一个人心灵要澄明,就得认真读书,要时时补充新知,不断充实自己。宋朝大诗人陆游在《游山西村》中写道“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意思是山路在曲折后出现开朗,让人从中悟到:锲而不舍就会产生希望,出现新的境界。陆游不但自己爱学习,而且还要求后代要勤奋学习,他在逝世的头一年,曾以诗“示儿”,诗的全文是“诗为六义一,岂用次狡狯。汝果欲学诗,功夫在诗外”。诗的大意是:他初做诗时,只知道在辞藻、技巧、形式上下功夫,到中年才领悟这种做法不对,诗应该注重内容、意境,应该反映人民的要求和喜怒哀乐。到今天,这句“功夫在诗外”含义得到了拓展,即在平常要多学习、多积累。如“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说的就是这个意思。其实,“功夫在诗外”还阐释了一个深刻的哲学道理:即量的充分积累才能实现质的飞跃。用一个成语来概括,那就是“厚积薄发”。从哲学上来分析,它体现了两个辨证哲学思想:

1、它是必然性与偶然性的统一。写材料的同志有一个感受,一篇好的文章一般是灵感一来,一挥而就,即古人说的“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但在日常的工作学习过程中,我们经常就写好一篇文章,做好一件事在留心、在收集、在积累,有时还有所思、有所感、有所悟,一旦时

机成熟就文思泉涌,所以说这也是必然。

2、它是普通性与特殊性的统一。我们写文章,咏梅也好、咏雪也好、咏山也好,这都是个体,具有特殊性。但在日常工作生活中,我们一方面要对所咏的对象作深入的了解、透彻的分析,另一方面要学习诗词格律,通晓作诗技巧。所以说,只有亲身体验,广泛学习,我们下笔才有神,做事才有底气。结合我们县里这几年开展的创建学习型社会、学习型机关等活动,我看,这是在提高我们办事的本领,促进我们成长。

三要做一个懂得选择、学会放弃的人。北师大于丹教授有句话说的特别好,现代人为什么有那么多的烦恼,其原因是他们的选择太多。快乐的秘诀是学会放弃,去寻找心灵的宁静。如何寻找心灵的宁静?我的看法是记住该记住的,忘记该忘记的,改变可以改变的,接受不能改变的。大哲学家柏拉图曾带着他的七个徒弟来到一块麦田前,对他的徒弟们说:“你们现在从这块田地里走过去,在田里捡一穗最大的麦穗,前提是你们只能拾一支且谁也不准回头,如果谁捡到了,这块田地就归谁。”“这还不简单!”徒弟们听了,很高兴地说。“好,我就在对面等你们。”柏拉图在田地的对面等待结果。于是那七个徒弟就从田地里走到对面,最后他们却都失败了。原因很简单,那就是“花里选花,越选越差”,他们都以为最大的麦穗在前头,所以一路匆匆,结果到了尽头才知道其实最大的麦穗自己已经错过——追求最大却失去最大。我们都知道果农每年都要给果树剪枝,从生物学的观点来解释,是为了更好地通风采光,提高产量;但从哲学的角度来解释,是有舍才有得。还是老子说得好,有所为有所不为。蝴蝶只有放

弃茧房才会有芬芳中的飞翔,花儿只有放弃温室才有阳光下的尽情绽放,大海中航行只有放弃海市蜃楼的迷惑才能顺利抵达目的地,漫漫征程只有放弃沉重的行囊才能爬得越高、走得越远。其实,在人的一生只需完成两道计算题,一个加法,一个减法。三十岁以前用加法,什么知识、荣誉、金钱等等全都统统收入囊中,多多益善;三十岁以后用减法,什么功名、利禄、物质全都抛之脑后。就好象一所新房,开始的时候,彩电、冰箱、家具全部买进来放到房中,等有一天,房子占满了,走路的通道没有了,我们就把东西一件一件地往外抛。这就是有舍方有得,有舍必有得。电影《新龙门客栈》中有一道有趣的数字题,一位老者问一位正在大碗喝酒的人,有一坛酒共15斤,第一次喝一半,第二次又喝余下的一半,第

三、第四次都是同样,刚好喝完,问怎样喝?喝酒的人想了一会儿,把自己的一斤酒倒入酒坛中,刚好16斤,分四次后15斤酒刚好分完,而自己的酒又在。这告诉我们:你要是舍不得把自己手中的酒拿出来,你就永远不可能解开这道题。解题如此,人生又何尝不是如此。放弃和得到永远是辨证统一的。然后,现实生活中许多人却执着于“得”,常常忘却了 “放弃”才是至高无上的人生境界。要知道,什么都想得到的人,最终可能会为物所累,为情所困,一无所获。

第二点体会:品读古文如同享受一顿文化盛宴,她告诉我们心态决定命运,思路决定出路,细节决定成败

第一、心态决定命运。人的一生都在追求快乐,寻找幸福。其实,快乐与幸福就藏在每个人的心中。有什么样的心态,就有什么样的人生。有一则故事对心态决定命运作了最好的诠释,说一个少妇去投河自杀,被正在河中划船的老艄公救上了船。艄公问,你年纪轻轻的,为何寻短见?少妇哭着说,我结婚两年,丈夫就遗弃了我,接着孩子又不幸病死。你说,我活说还有什么意义?艄公又问,两年前你是怎么过的?少妇说,那时候我自由自在,无忧无虑。那时候你有丈夫和孩子吗?没有。那么,你不过是被命运之船送回到了两年前,现在你又自由自在,无忧无虑了。少妇听了艄公的话,心里顿时敞亮了,便告别艄公,高高兴兴地上岸了。这告诉我们:永远不要抱怨命运的不公,造物主有一千个理由给你遗憾,生活就有一万个理由让你美丽。每个人都是被上帝咬了一口的苹果,完美和缺陷总是并存,这是谁都无法改变的自然逻辑,重要的是你是怀着怎样的一颗心去面对。也就是说一个人有什么样的心态,就有什么样的命运。一个人如果心态积极、乐观地面对人生,乐观地接受挑战和应付麻烦事,那他就成功了一半。还有一个故事,大家可能听说过,讲一位秀才第三次进京赶考,住在一个经常住的店里。考试前两天他做了三个梦,第一个梦是梦到自己在墙上种白菜,第二个梦是下雨天,他戴了斗笠打把伞,第三个梦是梦见自己和脱光了衣服的姨妹子睡在一起,但背靠着背。第二天,秀才赶紧找到算命的解梦。算命的一听,连拍大腿说:你还是回家吧,你想想,高墙上种菜不是根底太浅吗?戴斗笠打伞不是多此一举吗?跟姨妹子睡在一起不是痴心妄想吗?秀才一听,心灰意冷,回店收拾

包袱准备回家。店老板非常奇怪地问:不是明天考试么,今天你怎么回家?秀才把做梦一事说了一番,店老板乐了:哟,你快去参加考试,你想想,墙上种菜不是皇榜高中吗?戴斗笠打伞不是有备无患吗?与姨妹子睡在一起不是翻身就上吗?秀才一听,更有道理,于是振奋精神参加考试,居然中了个探花。这虽然只是一个我们茶余饭后的聊侃故事,但它说明了一个道理:积极的人,像太阳,照到哪里哪里亮;消极的人,象月亮,初一十五不一样。

第二、思路决定出路。首先,先让我们来回顾一首诗,元丰七年(1084)四月下旬,苏轼(当时48岁)从湖北黄州调河南汝州的赴任途中,漫游了庐山。庙里主持早就仰慕苏东坡的大名,想请苏轼写一首诗。苏轼在西林寺壁前观摩很久,见壁上有前朝诗人的题咏甚多,妙语如珠,自己实在不愿动笔。在主持的一再要求下,他写下了: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主持屏气看他写完最后一个字,连声称赞:好诗好诗。这首诗好在哪里?好就好在它揭示了一个带有普遍意义的生活哲理:局外人有时比局中人更能看到事物的真相。其中,“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这一句说明同一种事物,从各个不同的角度看,会出现不同的结果。有这样一个故事,甲乙丙三个推销员到庙里卖梳子。甲推销员到庙里一看,都是光头的和尚谁也用不着梳头,只好无功而返。乙推销员到庙里对和尚们说,用梳子刮头皮可以促进血液循环,健脑益智,对研习佛法可收到强记博览的功效,于是,他卖掉了十几把梳子。丙推销员到了庙里,对主持说,善男信女们磕头之后头发都乱了,如果每个

香案上都摆上几把梳子,让他们磕头之后能够梳理好头发,既体现了和尚的关心,又使善男信女们不会蓬头垢面,以免对佛不敬,于是他卖掉了上百把梳子。任何成功最初就是一个思路,任何失败最初也是一个思路。上面故事中,甲乙丙三人去做的是同样一件事情,但为什么会得到截然不同的结果,就是因为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思路。陆仁集团经营“三便宝”是“思路打开出路,思路决定出路”的成功典范。1999年内蒙古6位个体老板获悉河南商丘福源集团保健食品厂创制出新产品“三便宝”。当时产品销量不大、包装不起眼,而品质优异、市场潜力大、前景可观。于是6位老板决定与福源集团联合经营销售“三便宝”,注册陆仁公司。他们以年薪百万元的气魄聘请哈佛研究生做经营指导,并花几千万元做广告,短短几个月时间,“三便宝”就在全国各大城市叫响,产生轰动效应,迅速形成了近亿元的无形资产。这说明一个道理:先知先觉是机会者,后知后觉是行业者,不知不觉是消费者。换一种想法,会换一种心情;多一个思路,会多一个出路。在激烈的竞争中要争到更多的市场份额,就必须出新思路。“思路”是指一个人做事情的思维和发展的眼光,它决定了个人成就的大小。所以,思路决定出路,创新推动发展。在逆境和困境中,有思路就有出路;在顺境和坦途中,有思路才有更大的发展。

第三、细节决定成败。老子说: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意思是天下难事一定要从易处着手;天下大事一定要从小处努力。老子用辨证的观点,讲透了难易、大小变化的规律。世界上,想做大事的人很多,愿意把小事做细的人很少。我们不缺少雄韬伟略

的战略家,缺少的是精益求精的执行者;不缺少各类管理规章制度,缺少的是对规章条款不折不扣的执行。无数事实证明,小事牵连大事,细节关系全局。把每一件简单的事做好就不简单,把每一件平凡的事做好就不平凡。肯德基是美国著名的快餐连锁企业,它1987年进入中国市场后迅速发展。当时,上海的荣华鸡与之叫板,有一段时间,在一些地段,荣华鸡的生意的确超过了肯德基。但随着时光的推移,荣华鸡在与肯德基的竞争中逐渐落入下风,到2000年,荣华鸡最后败走京城。为什么在实际竞争中“土鸡”干不过“洋鸡”呢?究其原因,众说纷纭,最后创立荣华鸡的新亚集团领导在进行一番反思后,认为其根本原因在于细节。肯德基的真正优势在于有一套十分严格的管理制度,它有十分详尽、操作性极强的细节,如佐料配置、卫生标准等等,正是由于把标准化的东西融入到了每个细节中,保证肯德基地世界各地每一处餐厅都能严格执行统一规范的操作,从而保证了它的质量。成也细节,败也细节。像这样注意细节而成功的例子还有很多。2002年,世界零售业巨头沃尔玛以2198亿美元跃居世界同行业第一把交椅,人们不禁惊叹:一个靠卖廉价衬衫和鱼竿的摊贩竟成为了美国最有实力的企业。原因其实很简单,那就是坚持抓好“降低成本,为领导省钱”这个细节。柏拉图说过:没有小石头,大石头也不会永远矗立着。狄更斯在他的作品《一年到头》中写道:天才是什么?天才是注意细节的人。在工作中,我们都是每一件事情的具体的执行者和落实者,需要的是求真务实的精神,需要的是踏踏实实把细节做好做透的态度,需要的是在细节上的精益求精。

第三点体会:品读古文如同啜饮一碗心灵鲜汤,她告诉我们做人要诚信,办事要智慧,为官要谨慎

1、诚信。诚信是立身之本,交友之基。孔子说:“人而无信,不知其可”;《雅南子》中说“人先信而后求能”,意思是说一个人有才能而少信用,难有作为;一个人才能平平而信用十足,却有可能成大器。你说刘邦高尚吧,他原来是地痞泼皮;你说刘备刚强吧,他讲义气、人懦弱;你说朱元璋开明吧,他疑心重、诛杀忠良,等等这些人,学问并不高,也没有过人的智慧,却能成就丰功伟业。一些商界巨贾,比如胡雪岩、松下幸之助、王永庆这些人,读书并不多,也没有什么背景,却能富甲天下,一个重要原因是,他们具有很雄厚的信用资本。在当今社会,诚信是做人的基本准则。诚信应该成为一个人的习惯。如果不诚实守信,就会被别人唾弃、被时代抛弃。德国某著名大学一位高材生毕业后,到一家大公司应聘,主管看了他的材料都很满意,但一打开电脑查询他的信用记录,马上表示“很遗憾,我们不能用您”。此后,他一连找了几家公司,都没录用。看到在校期间比自己成绩还差的同学都找到了工作,他不服气,再次来到一家公司应聘,主管又拒绝了他。他十分不理解。主管最后告诉他:你知道吗?在大学期间,你经常坐车“逃票”,还多次被稽查员记下了证件号码,我们公司不能录用一个不守信用的人。在当今社会,诚信是一个企业的生存之道。古今中外,风起云涌的商界中,某些靠欺诈起家一时得势的企业商家,最终无可避免的崩溃于瞬息之间,摆脱不了昙花一现的命运。但同样,一些老企业凭借诚信,获得顾客的信任,永立不败之

地。百事可乐的总裁卡尔威勒欧普到科罗拉多大学演讲的时候,有一名商人通过演讲会的主办者约卡尔见面谈一谈。卡尔答应了。当他兴致勃勃地为大学生们演讲时,不知不觉中时间已超过了与商人约定的见面时间,正当卡尔继续兴致很高地演讲时,他发现一个人从礼堂外推门,径直走到他的面前,一言不发放下一张名片后转身离去。卡尔拿起名片一看,背面写着:“您和杰夫在下午两点半有约在先。”。他猛然省悟,对大学生们说完谦意后,快步走出礼堂,他在外面找到了正在等他的商人,向他致了歉意后,又滔滔不绝地告诉了商人他所想要知道的一切。后来,商人把这一段经历告诉他的朋友。他的朋友们都对百事可乐产生了信任并决定经销和宣传百事可乐。这告诉我们:不论我们的目标多么伟大,或者有多么伟大的事业等着我们去做,我们一定要遵守自己的承诺,并去努力做好它。因为经商和做人的成功秘诀中最不能缺少的两个字是——诚信。

2、智慧。古希腊物理学家阿基米德说过:“给我一个支点,我可以撬起整个地球”。这个支点就是我们办事的方法和技巧。如何办好事?我的理解的是,要靠智慧,办事的智慧说到底就是要有悟性。什么是悟性?下面,我就以裴矩与和珅为例谈一下悟性。和珅大家都非常熟悉,是乾隆皇帝的宠臣。裴矩(547—627),经历北齐(任司州兵曹从事)、北周(记室)、隋(任民部侍郎)、唐(任民部尚书)四个朝代,卒于任上,实在是无愧为 “政坛不倒翁”。从他们身上,办事的智慧和对事物的悟性得到了最佳佐证。所谓悟性,它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对领导意图的领会。随炀帝声色犬马,爱好刺激,好大

喜功,并且有扩展版图、“吞并夷狄”的野心。因此,裴矩深入西域,广为搜集,撰写了《西域图记》三卷呈上,这不但对研究可域风土人情却也有极高的学术价值,更重要的是他的做法令隋炀帝龙心大悦,称裴矩“至诚”,为他进一步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和珅是吹牛拍马、阿谀奉承的高手,撇开他的贪脏枉法不说,我认为他是我国古代最大的玩家,做人办事的艺术到了极至,他长于揣摩,有时能够完全钻到乾隆的大脑里去,准确猜出乾隆的想法。清人笔记中有一则和珅猜中皇帝命题的故事:按照惯例,顺天(指北京)乡试《四书》考题,例由皇上钦命,由内阁先期呈进《四书》一部,命题完毕,书归内阁。一次皇帝命题后,内监捧着《四书》送还内阁。恰巧和珅值班,便问起皇上命题的情况,内监不敢多言,只说皇上手批《论语》第一本,将尽批完时,始欣然微笑。和珅沉思片刻,遂猜想皇上批字为“乙醯”一章。因为乙醯两字包含“乙酉”二字,而那年乡试就是在乾隆乙酉年举行。和珅以此通知他的弟子们,结果正如和珅所料,那年的乡试考题果然是“乙醯”一章。虽然后人对此故事有争议,却足以看出和珅“以帝心为心”,功夫非同寻常!二是对工作规律的认识。打铁看火候,穿衣看气候。对于上奏,裴矩可以说是高手,裴矩每次上奏前,都先要摸清皇帝的最新思想动向,说出皇帝想说而没说的话,做了皇帝想做还未做的事,所以他上奏往往一奏一个准。三是对事情趋势的预见。裴矩历经四个朝代,政治风云变幻。在这种背景下,掌握适者生存的丛林法则,尽快预见趋势,转换角色,适应环境是非常重要的。隋炀帝被宇文化及所杀,裴矩做了宇文化及

的尚书右仆射;宇文化及被窦建德打败,裴矩又做了窦建德的尚书右仆射,真是“人皆可役”。我们在工作中,办任何事情应有先知先觉,要对所办的事情作深入细致的调研,掌握其本质规律,并按规律办事,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3、谨慎。有句话说得好:二十岁的人靠勇气活着,三十岁的人靠错误活着,四十岁的人靠经验活着,五十岁的人靠智慧活着。我们在座的有相当一部分人在三十左右,是容易犯错误的年龄。《大学》中说:“君子慎其独。”意思是君子在独处、无人注意的时候,也要小心谨慎,严格要求自己,不做违背道德的事。《道德经》中说:“夫唯不盈,故能敞而新成。”意思是正因为不自满,方能在旧的基础上有新的成就。我的理解是,人生不欲满。太满了,就会溢出来;太满了,就会出问题。最近,我读了老子的《道德经》,发现他对有道者的描述十分入理。他说,那些修养极好的得道之士,神情畏畏缩缩,像冬天涉水过河似的;行事谨小慎微,像四周遍布强敌似的;言语谦逊礼貌,像在人家做客似的;表情慵散脆弱,像春冰将融似的;处世敦厚朴实,像未经斧凿的树木似的;心地宽广通达,像洋洋江海似的;外表糊涂混沌,像泥流水似的。“诸葛一生惟谨慎,吕端大事不糊涂”(毛泽东),正是诸葛亮一生十分谨慎,才成就他千秋大业。老子对有道之士的描述,在我们看来,好像并不值得羡慕,做人做到这等地步,没劲!但是,为官者就非这样做不可,否则会有凶险。先听一个故事:古时有个叫正考父的人,当小官时,走路总是低着头,见了人就礼貌地让在一边;升大官后,走路时头低得更厉害;当上宰相后,

走路就像在地上爬似的,靠墙而行,尽量不走路中间。这个正考父为什么官越大反而胆越小呢?打个比方就明白了:人生好比攀登高峰,当我们站在平地上时,低头而行也可以,昂首阔步也行。不小心绊住石头,摔一跟头,伤损不大。若是走在独木桥上,昂首阔步就不妥当;若是站在悬崖边上,能趴在地上走几步就已经很幸运了。官当到很大后,就像站在悬崖边上,胆小是自然的。在我国古代,谨慎是一条重要的为政之道:“当官之法,惟有三事:曰清、曰慎、曰勤。”对我们今天公务员来说,谨慎更具有丰富的内涵:它是一种责任心,为民执政,责任重大,必须小心翼翼,如履薄冰;它是一种作风,敏于事而慎于言,多做少说,先做后说,处事勤慎;它是一种能力,见微知著,防微杜渐,防患于未然;它是一种品格,慎权慎独,自警自励,努力做到兢兢业业,克己奉公。保持谨慎,决不是因循守旧,亦步亦趋,而是要求在事业发展顺利时保持头脑清醒,谨严细致,慎终如始,扎扎实实地推进工作。

最后,我用一个故事作为今天的结束语。有一位国王,为了三个终极哲学问题而郁郁寡欢,一个是什么人最重要,二是什么事最重要,什么时候做事最重要。有一天,他到郊外散心,晚上借宿一农夫家。到了深夜,一阵急促的敲门声把他吵醒,他爬起来一看,只见农夫把一位浑身鲜血的人藏了起来,一会儿,追兵赶上来了,问农夫看见没有,农夫装着不知道。等追兵走后,农夫把受伤的那个人叫出来,帮他擦干血迹,然后才让他离去。第二天早上,国王问农夫为什么要帮那个人。农夫说,这个浑身鲜血正被追杀的人,不是我们最重要的人吗?

一个需要别人帮助而又十分紧急的事不是我们最重要的事吗?我们唯一可做的就是马上执行,立即行动。国王恍然大悟,这不就是我要找的答案吗?我们做事、学习又何尝不是如此。(写于2006年)

阅读体会

阅读体会

阅读体会

阅读的体会

西游记阅读体会

红岩阅读体会

亲子阅读体会

落叶阅读体会

《伤寒论》阅读体会 评语

中国近代文学阅读体会

阅读经典体会
《阅读经典体会.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