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德慧智教育经典诵读的方法

发布时间:2020-03-03 16:29:39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德慧智教育经典诵读的方法

1,中华德慧智经典诵读教育核心读本

《德道经》,《周易》,《大学》,《中庸》,《论语》,《黄帝内经》,《七小经合壁》,德慧智,就是中华德慧智经典诵读—德育教育核心体系。

通过经典诵读潜移默化地滋养道德心灵(以《老子·德道经》为主),同时注意开启智慧头脑(以《周易》为主),以及入世做人的准则(以《大学》《中庸》《论语》为主,及《七小经合璧》等经典),可以使学生顺利完成中小学阶段的成长.

2,志向高远是高尚的道德品格培养形成的基础

用道德的真信让我们的青少年树大志,立大愿,使孟子“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的学习风气在我们的课堂中涌现;使范仲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周恩来“为中华崛起而读书”的胸怀气节在我们的青少年身上出现 。诵读复兴道德心愿词也有此作用。

3, 德慧智经典诵读的基本要求是:

(一)听诵、跟诵到背诵:

德慧智经典诵读,不要贪多,比如诵读《老子·德道经》,首先要抓住双一章(德篇第一章和道篇第一章)进行诵读,熟记,这是根本。在此基础上再去诵读和熟记其他章节。最基本的要求就是听诵、跟诵再过渡到背诵。

因为,双一章(德篇第一章和道篇第一章)是全篇文章的纲领,起着统领全篇的作用,整篇文章的精髓浓缩在了里面,先从双一章入手,从简到繁地诵读,作用也是非常明显的。而且字数不多,好记好背,不用占用很多的时间,就可以达到预期效果。

如果能够尽心尽力,每天两次各抽15分钟时间把这两篇诵诵,那么《老子·德道经》的能量,她对你人生智慧的启迪,对于生命身内五德能量的补充,就会启动起来,达到调节心、调节身和心灵幸福的结果。无论是什么时候,遇到挫折也好,不论是在考试的时候难以过关也好,不论是失意还是失败的时候,都别忘了有一部《老子·德道经》,可以解决你的困惑!充满信心地去念诵她,坚持早晚15分钟的诵读,一定能够解决我们大量的心理问题!

有条件的先跟诵,跟诵的过程是先使自己的声和录音的声的频率要合起来,然后使自己的音与录音的音的频率相合起来,进而过渡到使自己的心音与录音的心音相合起来,也就是说跟诵的过程,就是要使自己声音的频率、心音的频率与录音的频率合拍,与录音的这种场的频率合拍,所以要跟诵一个阶段,不要贪多,抓住双一章。最后逐渐过渡到背诵、默诵、心诵这个过程,当然这个过程只有你诵读得相当熟了,才能达到默诵、心诵和背诵的程度。

(二)恭诵熟读:

德慧智经典诵读的要求就是五个字:即传统经典诵读方法论中的“恭、熟、忘、合、灵”五字诀。

在经典诵读的过程当中,首先要掌握的是一个恭字。恭”, 甲骨文和金文的“恭”字,上部是龍的形狀,下部是抱拳拱起的兩只手形,整個字表示拱手拜龍的意思。小篆則中間是雙手形下面是心形,變成形聲字,形意爲真心忠信地恭敬。本义:肃敬;恭敬,恭顺而谦逊有礼。恭字常組詞而用,例如:恭和,謙恭溫和之意;恭默,謙恭沈靜不語之意;恭素,恭謹而純樸;恭承,處下尊上而敬奉;恭恪,心存恭敬而態度謹慎。包含着诚信恭顺的礼德和信德,

《老子·德道经》口袋书的开头有个复兴道德的心愿词,诵读这个心愿词,也是恭敬心的调整。当我们诵道篇第45章观妙,第46章观徼时,是否体悟到其中所讲的哪个徼妙之境。

这个恭敬状态的调整,就象我们听收音机,看电视,这个频道都没有连通的话,频率没有调整好,就无法很好的接收有关的信息,所以调整好心态与状态是很重要的,与经典内容中的无形能量,精神营养,灵感的源泉相呼应,接近和同频于其中的精神能量,从而相互和谐并且谐振,产生共鸣。这一点对于直觉和灵感都不足、不强的人而言尤其重要。在“恭”基础上的诵读后,人的心也容易静下来。可以更好的提高自己学习和做事的效率。

第二个字,是“熟”。经典诵读一定要读熟、念熟、诵熟、背熟。我们德慧智教育的熟,要求“经典熟而心灵育,背诵熟而慧智足。”通过读熟、背熟,烂熟于心中身中,以经典实现上善治水,治理生命中百分之

七、八十以上的水,而养育道德心灵,开慧益智,起心动念不离道德,时刻与圣人同在。汉字和汉语的特点中,经典本身的特点中,都是需要通过精熟的诵读才能掌握和运用,只有读熟、背熟,滚瓜烂熟,熟记于胸终生不忘才会产生良好的作用。

诵读的方法是最重要的部分,如要想使我们诵读产生应有的效用,就一定要很好的掌握方法,比如,“诵”可以有吟唱的特点。诵读时放松,体会在自己的心中听自己诵读的声音,音声相和。

所以,前两个字“恭和熟”是关键的关键,只有这两个字的要求达到了,才能谈其它的三个字。最初的诵读,可以结合"恭"字所包含的礼德与信德等,讲解有关的诵读要求,教育孩子们明白有关的道理,并可结合课堂纪律情况讲解有关恭敬心与提高听课效果的关系,讲解纪律与恭敬心的关系,恭敬心与提高注意力的关系,恭敬心与尊师重道,恭敬心和感恩心,恭敬心与礼德等同时加入。老师们可以针对学生的情况,结合具体的事例或故事来展开讲,总之要使学生明白,恭字他所包含的内容,并落实到学生的诵读态度和平时的学习与言行上。也可以加入《弟子规》、三字经》的内容配合讲解。根据实际情况,把握机会讲个几分钟,以促进诵读的良好效果。

建议引导诵读者,同步地教育孩子们学会感恩心,在此基础上再来带领学生进行诵读,我们在德慧智教育中,注意对学生品格的培养,什么样的品格,载什么样的能量。调整校正品格,是接受正向能量的前提。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每次带领诵读之前,那怕只一二分钟的正确引导,也能使经典的能量直达深层,滋养阳我,这也就是其中的生理秘密。

在学生们确实明白了恭字所包含的礼德与信德之后,再向下诵读,就可以学生自己的解读为主了,因为老子德道经是一部内含很深的经典,老师的理解是一方面,而学生在他的哪个角度看的和理解又是一方面。如果让学生自己讲解,就可以让学生们在诵读中自己教育自己,使读经典与学做人,修养道德有机的结合在一起。老师再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和诵读章节内容做下引导。这样无形的思想工作,师生关系,学生与家庭、学校的和谐关系,就都会在长期的诵读中体现出来。具体的运做是每周安排一个学生提前准备,每周一章的向下讲解,可以是自己举手自荐,或推荐,总之要使所有同学都有轮换到的机会,从已有的经验看,学生们很愿意参与,并从中得到锻炼和培养了自信心。

(三)经典诵读的效应。

每天开口进行诵读,持之以恒,以获得充足的道德能量营养心身。培补滋养人们由于先天德性能量的不足而引起的禀性缺失,矫正由于后天环境和各种影响所形成的不良习性,从而培养其道德心灵和德性品格,滋养慧性和智识,形成慧智双运的科学头脑。集体颂念可以将群体效应充分发挥出来,这种群体效应发挥出来可以开发学生的智慧。很多进行经典诵读的老师都感到,诵读后,学生好带多了,课堂上发言的孩子非常可爱,非常自在纯真。

在集体颂经当中,由于每个人的声都打开了,言于心声,首先把这个声规范到经的要求之中、内涵能量之中,再反馈到心里,对每个人的心都会起到调节的作用,使每个人的后天处在一种校正的状态,校正到正确的状态,校正到符合道德的状态。这种潜移默化的作用力,是通过这个“音”的震荡,音“波”的频率产生的,一起带到每个人的大脑之中。同时经文里面的能量也通过这种出声的颂,通过音声的震荡结合在一起释放出来,反馈到每个人的心灵之中,起到一种妙不可言的启迪作用,改善、修改作用。可以说很多的人都应用这一方法,那的确真能产生一种巨大的变化。因为我们的诵读,通过打开大脑深层来体现,所以能够使经典中的德性的品格和能量触动读者的心灵,打动心灵,而能很好的体现到实际中,从而进入身体内。 我们可以用一句“鹈鹕灌顶”的成语来说明这个道理。此成语是比喻以智慧灌输于人,使人得到启发而彻底醒悟.

熊春锦先生讲到:“在开声诵的时候,产生的音震荡的是周围,更重要的是震荡每个诵读人的颅脑腔、胸腔和腹腔。因为颅脑腔、胸腔它们都是有空腔存在着的,空里面有了这个音在回荡的时候,它的细胞组织就能够有序化,它的能量的激活就能够达到一个新的理想状态,胸腔在震荡的时候,心就容易宁静、平静;脑腔在震荡的时候,智慧就容易同步;腹腔里同步振荡的时候,体质健康就会获得明显改善。”所以说,开口大声的诵读很重要。

德慧智经典诵读教育理念,始终以培育道德心灵、培养德性品格、开发科学头脑、慧智双运的教育为主。大脑逐步发育的过程,既是智识逐步丰富和形成的最佳时期,也是极易损伤孩子的慧识的时期。如果单纯只关注智识的丰富与提升,则必然导致“智升慧隐”的弊端。”没有道德的聪明是愚智,是狡黠的伎俩,不能称之为智慧;丢弃“德慧智“的整体开发,抛弃德性培育、慧识的保护与扩大,一头陷入愚智的开发,是古今中外神童培养最终失败的根本原因。

(四)诵读经典对心身的调节作用

无论是学生还是成人,可以说很多人都面临很多的压力和困惑,所有的困惑,可以说都是来自心灵的困惑,是一个自我封闭的困惑。每个人都希望保持一个内心的平和与和谐,那么他才会感到舒适,否则人就可能感觉不舒适,就可能会有些身体或心理的问题,特别是一些长期处于忙碌和精神紧张状态的人,比如现在地震灾区需要心理安慰,需要精神上的疗养。我就想,经典诵读也是一种非常好的心理调节方法,如果能把经典诵读介绍到那里去,让他们开口诵读,就会将他们内心的许多压抑释放出来。

还有一些对自己要求比较高的人,也可能就会产生一个精神疲劳。此时,如果我们能与经典相合一的诵读,时时的与老子的大智慧的思想相交流,就能得到老子的指点,自然就知道该如何高效率的去做,如何有的放矢的去做。就会帮助我们放松身心,缓解疲劳。

第46章观徼,所讲到的,“有无之相生也,难易之相成也,长短之相形也,高下之相盈也,意盛之相和也,先后之相随恒也。。。。。。。”就会在我们的诵读中去体现。

为什么诵读会有这些好的效果?

1)强化呼吸,增加氧气吸入

由于呼吸是诵读经典的基础,长期进行诵读锻炼,特别是开口诵读,最基本的效果,就是能让呼吸变得深长有力,由此加大肺活量与氧气吸收,促进生命活动进行。

2)情感宣泄,释放心身压力

心情好的时候,和心情不好的时候,都可以诵读,当自己心情不好的时候,诵读经典。诵读产生的声波,是一种波性能量。诵读的发声方式,既具有能量释放特性,可以诱导内心情感的宣泄,由此释放内心压力,就像人在烦恼痛苦状态,会不自觉地喊叫一样,长期开口诵读,可以有效缓解心身的紧张状态。更不用说经典内容所含有的大智慧对人身心的调整作用。“上士闻道谨能行之,” 是说我们真的意识到诵读经典这个宝物时,就会设法创造各种条件去努力的行持。而不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的,若存若亡。

3、声波振动,消除循环障碍

诵读所产生的波性能量,具有穿透性,能够有效渗入事物的内部,对事物造成特定的影响。熊春锦先生在讲到诵读的原理时,曾经用敲击大钟的震荡来做比喻。有效运用声波的震荡作用,不仅能广泛激活细胞的生化功能,同时也能冲击与消除人体循环障碍,改善人体的气血循环。这种声波的震荡冲击作用,与现代医学的超声治疗,原理上是相同的。

4、意识调控,降低能量消耗

现代生理学研究揭示,在人体的能量消耗中,意识活动造成的能量消耗比例达70%以上。这种消耗,主要是由人的心理造作与紧张作用造成的。大家可能没有意识到平时我们会有很多无谓的消耗大脑能量的思想和意念,或许只有当自己静下来时才发现。

在诵读过程中,由于声波的震荡作用,能够让人的心身得到放松,由此终止不良意识的造作行为,并相应降低人体的能量消耗,使人的精力更加充沛和集中。

5、经典的良性引导,创造良性心态

人是社会化的高级动物,人类的声波中具有极为丰富的精神的信息内涵,尤其是诵读经典时,一些能够与人体本身具有的良性信息产生共鸣的发声,以及具有特定节奏、旋律、与音量、音调变化的诵读,其信息含量,往往能够直接影响人的心身状态,产生极为深刻的调节效果。特别是一些大智慧的经典对人生的启迪,良性的引导,其影响力可以同时深入心身两个方面,这种调节效果,是一般调节方法不能比拟的。

6、中脉共鸣,达成心身和谐 在熊春锦先生讲课中,曾经有个图,是一个小人,中脉上有一束光,从头顶贯通中脉。象唱歌需要共鸣一样,在诵读中,也需要中脉共鸣发声,西方宗教的唱诗也有这种倾向性。由于人体的圆筒结构,以及体内气血的不断循环,人体的中脉,就像各种气流的漩涡中心,具有和谐与空灵的自然特性。因此,诵读中,注意中脉共鸣,其所产生的声波极为和谐,具有极强的穿透性。通过这种震荡,可以有效控制紊乱的气脉循环,帮助心身进入有序和谐之状态。

7、体内共振感应

古印度瑜伽与传统中医学的研究发现,人的肌体对一定的声音具有相干共振现象。尤其是一些本能性的发声,往往能够在人体的特定部位形成强烈的震荡,并且迅速建立相应的和谐感觉。人体之所以能够产生这种声音调节现象,其关键就是人体中本来具有这种声音共振的潜能。许多人哼小调时的自然发音,以及唱“摇篮曲”时有意识的发音,与人体的潜在感应相应,会使人迅速进入平和安乐状态。为什么我们听一些伤感音乐会伤感,听另一些快乐音乐时,会高兴,快乐等。所以诵读大智慧的经典会对我们的身心产生良好的共振效果。

8、开发听觉,打破感觉障碍

在人的眼、耳、鼻、舌、身、意六种感知系统中,唯有听觉的感知,具有超越方向、空间及意识障碍的特性,并且能够深入到无形之中。在念诵过程中,由于声音的激发与诱导,人的意识自然与听觉结合,由此逐渐可以形成以听觉为本位的感知习惯。这种以听觉为本位的感知方式,可有效地引导自心意识突破原有的感觉障碍,由此获得大觉大悟,从感觉的自在进入心身的自在。

在集体颂经当中,由于每个人的声都打开了,言于心声,首先把这个声规范到经的要求之中、内涵能量之中,再反馈到心里,对每个人的心都会起到调节的作用,使每个人的后天处在一种校正的状态,校正到正确的状态,校正到符合道德的状态。这种潜移默化的作用力,是通过这个“音”的震荡,音“波”的频率产生的,是作为一种功境一起带到每个人的大脑之中。同时经文里面的能量也通过这种出声的颂,通过音声的震荡结合在一起释放出来,反馈到每个人的心灵之中,起到一种妙不可言的启迪作用,改善、修改作用。如果说很多的人都应用这一方法,那的确真能产生一种巨大的变化。

(五)道德实践,知行合一:

德慧智经典诵读注重在实践中诵读,在诵读中实践,提倡知行合一。在经典诵读教育中,诵读指导教师要善于设计经典的语言环境,交代时代背景,引征历史典故,贯穿时代生活,尽量让学生身临其境,准确解读经典思想,领会圣贤教诲。并且鼓励学生在写作中运用经典,在生活中品味经典,在学习劳动中实践经典。注重道德实践与中小学生日常行为守则紧密结合。

读经与做人,与人生的感悟结合起来才有好的作用。要让学生能建立正觉正悟,能够自我调节自己的心理和正确解决自己遇到的事情,特别是能通过诵读作到自我心态的稳定性的调节,对每一个人来说都是个长治久安的事情。而现在学生们的课业确实很重,单独的背经当然不会引起兴趣了。所以要将时间和有关的辅导、引导安排好。让他们确实能体会到其中的好处。要和学生们实际问题的解决结合在一起,而不能只是诵读,要运用德慧智经典诵读及时地使幼儿时期的先天思识状态在少年时期尽量延长,从而使后天形成的意识逐渐养成辅助先天思识的习惯,为慧智双运的思维习惯奠定坚实的基础。就能帮助他们能建立起起码的道德修养的规范。能帮助他们通过诵读静心学习提高学习效率。

(1)孔子学习琴艺的故事的启发(故事略)

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的法宝,全在于这个诵读经典,通过诵读达到自己的身心与圣人“相谋”、“近似”或“相印”的作用。通过诵读才能启动和调用经典内蕴藏的能量,用经典内丰富的上善能量调治、升华身中之水。

孔子对于治学曾提出:“诵诗读书,与古人居;读书诵诗,与古人谋”的著名论断。《史记》中孔子学习琴艺的故事,给我们建立了一个十分明晰的学习方法的流程图,那就是:迅速掌握→反复练习→提升技法→领会意蕴→感悟作者,实现心心相印,感而遂通,达到与古人居的境界。这就是中华民族传统学习方法中最为完整的学习方法之一;这就是孔圣人所传授的宝贵治学精神,也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教与学的方法论,也是经典诵读的方法论。(详见熊春锦著《国学道德经典导读》中央编译出版社2006)

达到此要求的诵读,就可以利用经典的能量很好的调节自己的身心状态,让大智慧的老子帮助和指导自己的一切,从而使自己不仅具有道德的心灵,还具有聪慧的头脑,提高自己各方面的能力,使自己的一切更和谐。

( 2 ) 学会反躬自省

儒学的“坐忘反思”,“吾日三省吾身”,道家的“悔过迁善”,道医的“反躬自省”,其实都具有深刻的生理健康意义,儿童少年应当尽早学会这种方法,这类方法既有益于道德品格的形成,而且有益于开发稳定的慧识和提高智识。

反躬自省,自我批评,悔过迁善,可以理顺大脑神经系统中智识库储,使大脑皮层的储存有序化、条理化,使人的思维反应更为迅速、更为快捷,条理明晰而准确。这种方法,可以及时清除错误言行在大脑中的不良记忆,避免积习成性;同时又能整理出大量的智识记忆空间,以利于储存更多健康的知识。反躬自省,有利于增强“人性本善”的先天无为生理状态,使人性中善良的本性更加稳固和不易被污染。反躬自省,能够不断地巩固和加强孩子们的道德信念和道德信仰。反躬自省,还具有解除疲劳、安神定志、清心宁神、提高睡眠质量的生理作用。

德慧智教育中,从幼儿期开始,最好就早期适时地教育孩子自己学会反躬自省,自我批评,悔过迁善,并且长期坚持应用。还应当指导他们用日记的方式进行反躬自省。先进行回忆,然后及时记录成文,养成良好的习惯,就会更加有益于终身。

五 读经教育效果报告

诵读可以产生的效应,可以说学生人人都有感受,把他们写来的体会归纳了以下,有这些效果:诵读可以提高记忆力,可以改变坏脾气,可以让人心情愉悦,可以提高习作水平,可以增强自信心,可以让自己变的坚强,可以让人上课注意力集中,可以让自己认识到品德的重要,可以让人性格开朗,可以了解古人,向古人学习,理解自然,懂得了珍惜时间,可以提高学习效率,可以理性的去选择和对待每一个事物;还有的同学写到:老子写《德道经》的目的,就是让子孙后代,明白大道理,好好做人。还有学生说:做事也为别人考虑了,如果不读这个德道经,还真的会遗憾终身的。还有学生说:人都要身心健康,我们都身体健康,但是心理并不健康,通过这么长时间的诵读,我拥有了健康的心理,不再胡思乱想了,学习成绩也有所提高,能遇事心平气和的处理了。还有的同学写到以前上课总觉得累,但是现在每次诵读后,大脑不在疲劳了。学习效率高了。

因为诵读,舌开窍于心,心脑相通,舌动窍开,心自然明,因为靠运动来通过文字启迪了他们的慧心和智识。

1998年6月至1999年6月期间,香港国际文教基金会与华东师范大学教育与技术学院合作,进行了「儿童诵读中国常规文化经典与潜能开发」效绩相关实验研究。实验的基本的结论:诵读经典是儿童开发潜能的有效方式。读经教育已经开展多年,有让孩子坚持诵读一段时间的家长和老师总结出以下几点读经的效果:

(一) 儿童读经可以明显、快速地增加识字量,提早具有自我阅读能力,语言能力强。

由于“读经”时接触大量文字,“识字量”迅猛增加,小一小二开始读经者,两年内识完六年字量(3000个常用汉字);由于识字量增加,读经的小朋友可提早阅读,养成自学的能力。教师与家长皆可感受出自学能力有相当明显的提升,乃至于渐渐不须教学,即可自学古文,并博览群书,为终生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孩子背诵优美的文化经典,这些范文烙印脑中,自然提高语文表达能力。写作、发言时出口成章,引经据典;生活中也颇有深度,常有令人赞叹的顿悟之语浮现。在口语对谈、美术创作、游艺活动、数理理解等方面表现出明显提升创造能力。对其他科目的学业成绩,也因语言文字理解能力、记忆力的提升而提高。

(二) 儿童读经使儿童在记忆的广度和理解、记忆方面有显著性的提高

读经三年下来的小朋友能背八至十部经典——论语、孟子、大学、中庸、老子、庄子内七篇、唐诗三百首、易经、诗经等篇章的全文。记忆力大大的提高,对孩子学业成绩的提高可想而知,毕竟当今教育还在考记忆。背诵诗文量无论任何年级开始,平均每天背诵一百字,一年以二百五十天计,一年内可背诵二万五千字(超过教育部所建议的小学六年一百五十篇诗文总量)。自一年级读经者,至六年级,背诵量达十五万字以上。(注,但在德慧智教育中提倡自然的熟记,也就是由熟到自然的背诵。)

(三) 经典诵读有助于提高儿童的专注力、注意力

每天陆续花

二、三十分钟时间读经,并听赏经典美乐,孩子便能心平气和地学习。在背诵大段大段的文章同时,孩子的静定能力也得到提升。

(四) 诵读经典有助于儿童人格的成长

读经的孩子心中深置圣贤之道,自然容易在成人讲道理时回应、共鸣。加上长期经过经典音乐、美术等审美教育的熏陶,孩子的品位、内涵自然提升,身心自然健康。人格教化是经典教育最大的收获。

读经运动的一项意外收获是,许多多动症、感觉统合失调,甚至自闭症的孩童,读经异端时日后,竟大为改善。“文化治疗”让小朋友性情开朗,自信乐观;品格有相当明显的内化深化现象,同学之间、师生之间、及家庭之间的人际关系明显改善;儿童学习态度改善,学习日渐轻松愉快,乐意学习。

(五)促进亲子关系,亲子相长

读经活动尽可能都是亲子共读,尤其幼儿需要成人在旁指着字让他朗读,如此促进识字能力。实践证明,读经家庭亲子和乐,亲子相长:亲子同在一个课室里,共同朗读同一种课文,吸收共同的人类最高智慧——这是难有的景况。很多连经典都不敢碰的父母,在陪孩子读经几年下来,至少也啃下了几部经典,岂能不受益?

杏小德慧智经典诵读教育教学计划(初稿)

李家山中学德慧智经典诵读教育实施方案

德慧智阳光爱心经典诵读课

德慧智品格教育示范课教案

班主任德慧智中国传统文化经典诵读心得体会

德慧智经典诵读讲义 系列六道德知音

智 慧

婴儿德慧智教育中的五根教育概述

毕节四小德慧智教育特色课程简介

上善治水的德慧智理念

德慧智教育经典诵读的方法
《德慧智教育经典诵读的方法.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