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城市化与地域空间的关系论文

发布时间:2020-03-02 19:07:32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城市化与地域空间的关系

摘要:城市化也有的学者称之为城镇化、都市化,是由农业为主的传统乡村社会向以工业和服务业为主的现代城市社会逐渐转变的历史过程,具体包括人口职业的转变、产业结构的转变、土地及地域空间的变化。在城市化进程中,城市地域空间结构的研究,有助于人类较为深入的认识城市发展规律,对城市未来发展方向和城市地域空间的可持续利用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指导意义。本文通过对城市化过程中城市化机制的发展和城市化类型的日益复杂研究,结合城市化近域推进从而解释城市化与地域空间形成的独特关系。

关键词:城市化、城市化地域空间过程、城市化近域推进、城市化类型 正文:

在当前社会形式的发展情况下,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强,城市化已经成为当今社会民生的热点问题。从城市规划专业方向所定义的城市化是指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由乡村型向城市型转化的历史过程,表现为乡村人口向城市人口转化以及城市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其包含实体上的即人口性质、劳动方式、景观设置等方面的转化和抽象的精神上的即生活方式及态度、价值取向等方面的吸收和转变。所以城市化是既有实体又有虚体的一个发展过程。而此发展过程势必会影响到城市的地域空间组成和城市类型的丰富性。

城市的基本特征主要有四点(1)城市的概念是相对存在的;(2)城市是以要素聚集为基本特征的;(3)城市的发展是动态变化和多样的;(4)城市具有系统性。在各方面的条件不同,城市与乡村形成了一些差异包括:(1)集聚规模的差异;(2)生产效率的差异;(3)生产力结构的差异;(4)职能差异;(5)物质形态差异;(6)文化观念差异。虽然城市与乡村存在着巨大的差异,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在当今要在城市和乡村之间划出一条具有严格意义的界限绝非易事。城市与乡村总是相对存在的却又互相联系的,其界限是模糊不定的,并且随着城市化和全球化进程的加剧不断变化的。城乡由一体到分离再由分离到一体是社会化的必然趋势。

城市化过程中地域空间产生了一系列的演变,其构成类型主要分为三种:第一种是正统的城市化类型,即既有人口和非农业活动的地域集中,城市型景观的地域推进,又有城市文化的地域扩散,它们之间协调发展。第二种是只有人口和非农业活动的地域集中,城市型景观的地域推进,而没有或很少有城市文化的地

域扩散,也就是说,可能在城市中居住着大批没有城市化的人,这种情况被称之为假城市化,如非洲一些国家。另外有些发展中国家,如拉丁美洲的一些国家,人口地域集中和城市型景观地域推进的速度很快,超过经济发展速度,却缺少城市文化的地域扩散,叫做过度城市化。第三种是只有城市文化的地域扩散,而没有或很少有人口和非农业活动的地域集中。这又可以分为两种情况:在一些发达国家,一方面由于厌恶城市环境,追求较宽裕的活动空间、新鲜空气,另一方面由于交通信息发达,因此人口和工业、商业事务等活动纷纷迁往郊区,出现了郊区城市化、逆城市化。在这一过程中,伴随出现城市型景观的地域推进。在我国经济较发达的农村,大批农业剩余劳动力开始转向非农业活动。由于职业变化,经济改变,加强了与现有城市的联系,接受了城市文化的地域扩散。因而,他们的生活方式已开始向城市型转化,其中相当一部分人逐渐向农村中的小城镇集聚,加速农村原有小城镇发展,形成许多新的小城镇,这种现象可称之为乡村城镇化。

在城市化作用下的地域扩张,规模经济和聚集经济产生巨大的向心力,是生产向城市集中以节约成本。但是集中到一定程度也会产生集聚的不经济。不经济主要来自市中心更高的土地使用费、交通的拥堵和环境品质的下降,由此产生城市发展中的离心力,推动人口和经济要素向城市周边地域的扩散,这种现象被称为城市化的近域推进。城市化的近域推进使地域空间得到一定程度的扩张,在其演变中有时也会出现郊区化的现象主要表现为:中心城区人口的绝对下降和郊区人口的增长。但是城市郊区化不代表城市化进程的失败,只是城市的扩张方式产生了变化,以分散化或低密度蔓延为特点,是城市化总进程中的一个阶段。

城市化近域推进被归纳为城市演变模型包含六个阶段:流失中的集中、绝对集中、相对集中、相对分散、绝对分散、流失中的分散。这六个阶段反映了城市演化过程和地域空间扩张步骤。

城市内部空间结构是在一定的经济、社会背景和基本发展动力下,综合了人口变化、经济职能分布变化以及社会空间类型等要素而形成的复合性城市地域型式,是地理学和城市规划研究的重要课题。通过城市化的推进,城市内部结构出现重组,形成多种形式的城市化类型。其中包括:一.向心型城市化与离心型城市化。城市中的商业服务设施及政府部门、企事业公司的总部、银行、报社等信

息部门或知识机构不断向城市中心聚集,就是向心型城市化类型,也称集中型城市化。这些部门或者需要与服务对象进行直接交流(如文化、体育等),或者需要以稠密的人流作为经营对象(如商店、宾馆等)。它们的职能特点要求向城市中心聚焦。当城市的设施和部门向城市中心外缘方向移动扩散时,这种倾向就称这为离心型城市化,也称扩散型城市化。离心型城市化导致城市外围农村地域城镇化,使得城市空间向外延伸和拓展。二.外延型城市化与飞地型城市化。城市离心扩散形式还可分出外延型和飞地型城市化。如果城市的离心扩展,一直与建成区保持接壤,连续渐次地向外推进,这种扩展方式称之为外延型城市化。外延型城市化是最为常见的一种城市化类型,在各级城市的边缘地带都可以看到这种现象。而在外延型城市化进行过程中,它的边缘地带就被称之为城乡结合部。在城市化推进过程中,出现空间上与建成区断开,职能上与中心城市保持联系的城市扩展方式,称之为飞地型城市化。飞地型城市化一般要在大城市才会出现,因为大城市的人口多,用地规模已十分庞大,各类城市问题较多,所以,必须跨出中心城市边界,到条件适宜的地区发展,用以分散中心城市的压力。三.景观型城市化和职能型城市化。传统的城市化进程造成人口和土地利用高度密集的城市景观,使得人们习惯上认为,人口只有住进了这样的城市才算城市化。景观型城市化 是传统的城市化表现形式,是指城市性用地逐渐覆盖地域空间的过程。这种城市化直接创造市区,因而又称直接城市化。职能型城市化是传统的城市化表现形式,指的是现代城市功能在地域系列中发挥的效用的过程。这种城市化表现了地域进化的潜在意识,不从外观上直接创造密集的市区景观,因而又称间接城市化。四:积极型城市化和消极型城市化。积极型城市化是一种经济发展与城市化同步的城市化方式。普遍认为,这是一种比较良好的城市化方式。消极型城市化是指当地经济发展水平落后于城市化水平。五:自上而下型城市化和自下而上城市化。所谓自上而下城市化是指国家投资于城市经济部门,随着经济发展产生的劳动力需求而引起的城市化,具体的表现为原有城市发展和新兴工矿业城市产生量个方面。所谓自下而上城市化是指农村地区通过自筹资金发展以乡镇企业为主体的非农业生产活动,首先实现农村人口职业化,进而发展小城镇实现人口居住地的空间转化。

自上而下型的城市化和自下而上型的城市化会引起城市改造,这是针对其经

济发展社会城市化加剧所出现的相应性措施,它有利于缓解城市压力,平衡供需关系,使城市保持健康和谐发展。城市改造界定为有广义与狭义两种。广义的城市改造既包括宏观性城市问题的解决,也包括微观性城市问题的解决,通常要求采取全面、系统的措施来使城市发展与经济和社会发展重新走向协调;狭义的城市改造主要是指旧城改造,在西方对这种城市改造一般称之为“城市更新”。通常,城市改造对于城市统筹管理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也对城市历史文化保留有着至关的作用。

城市化过程中从实体和精神上的扩张,推动了城市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其发展的态势使地域保持变化的形态,达到空间地域的更新和演变,从而推动社会长足进步!

参考文献:《城市地理学》

《西方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研究及其启示》

城市化与环境保护关系

城市规模城市化率与碳排放关系论文

工业化与城市化的关系

城市化论文

论文 城市化

城市化论文

城市化与工业化的关系浅析

土地财政与城市用地规模关系地域差异研究论文

地域文化论文

《城市化与工业化的关系》教学设计

城市化与地域空间的关系论文
《城市化与地域空间的关系论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