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读《资本论》有感

发布时间:2020-03-04 01:22:01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资本家掩饰剥削的方式小议

——选读《资本论》有感

在资本社会中,存在着这样一种现象,资本家雇用工人为其劳动,工人为他创造的价值,远远超出了他支付给工人的工资。马克思把工人创造的超过他的工资的这部分价值,称之为剩余价值,把资本家占有剩余价值的这种现象称之为“剥削”。

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劳动过程和价值增值过程的统一。资本家追求的是剩余价值,所以,生产过程是价值形成过程更是价值增值过程。必要劳动是工人在必要劳动时间内付出的劳动。剩余劳动是工人在剩余劳动时间内付出的劳动。剩余价值是工人在剩余劳动时间内创造的、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价值。可以分为两类:绝对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指工人必要劳动时间不变的条件下,工作日的绝对延长而产生的剩余价值。相对剩余价值指在工作日长度不变的条件下,由于缩短必要劳动时间,相对延长剩余劳动时间而生产的剩余价值。

马克思认为资本家对利润的占有是剥削,其理由是:第一,工人为资本家创造的价值,扣除工资以外,还会有一个余额,这个余额被资本家所占有。这个余额是工人创造的,本来是归工人所有的,但是,却为资本家占有了,资本家占有了工人的劳动。第二,资本家支付给工人的是工资,但是,工人在劳动过程中创造的价值,已经补偿了这部分价值,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是工人为资本家创造的没有支付任何报酬的劳动,所以,资本家对剩余价值的占有,是无偿占有。“商品价值中由剩余价值构成的部分,无所费于资本家,因为它所费的,只是劳动者的没有报酬的劳动”(《资本论》第三卷第6页)。据此,马克思把资本家对剩余价值的占有称之为“剥削”。

从根本上说,对剩余价值的无条件占领是资本家剥削的本质。在资本主义发展的过程中,从这一本质上派生出了许多不同的具体的剥削方式,一方面他们掩饰了剥削的实质,另一方面也的确从很大程度上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下面列举三例分而论述之。 一

计时工资

是指以工人(劳动者)的劳动时间为单位而支付的工资,例如:月工资,周工资,日工资,小时工资等,它是工人(劳动者)的劳动的月价值,周价值,小时价值等转化形式。

计时工资直接表现为劳动的月价值,日价值等的转化形式,因此,它会造成一种假象:似乎全部劳动都表现为有酬劳动,消灭了工作日分为必要劳动和剩余劳动,同时也分裂有酬劳动和无酬劳动的不同性,从而掩盖了资本主义的本质和资本主义的剥削关系。但是,我门在考察资本主义计时工资的状况时,如果不仅仅看计时工资额,而是要把工资额同工作日的长度,劳动强度,劳动价格,工作环境等等联系起来加以考察,就不难发现其本质。

在计时工资的条件下,资本家最常用的一种加强剥削的方法,是延长劳动日的长度和加强工人的劳动强度,这实际上就是降低工人的劳动价格。除此之外,小时工资制,也是资本家对工人加强剥削的一种方式。它只规定工人每小时的工资额,工人在一天内劳动几小时就给几小时的工资。这种办法,表面上似乎“公平合理”,但实际上却给资本家根据自己的需要,随意延长和缩短工人劳动日大开方便之门。当经济繁荣、商品销售顺利时,资本家便让工人拼命加班加点;而当经济衰退、商品销售困难时,资本家便尽量缩短劳动日,使工人陷入半失业状态。这种情况,正如马克思所指出的,资本家“可以破坏就业上的一切规律,而完全按照自己的便利,专擅和眼前利益,使最惊人的过度劳动,和相对的或全部的失业交替发生作用。”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明确看出,计时工资的一般规律是:如果劳动量(一日的、一周的、一月的)是已定的,计时工资额是取决于劳动价格;反之,如果劳动价格是已定的,计时工资额就取决于劳动量的大小。 计时工资的这个规律的作用必然给工人阶级导致如下的后果:一方面,劳动价格愈低,工人为了维持一家老小的起码生活,便必须干活,多延长劳动时间。另一方面,劳动时间愈长,就又会引起劳动价格新的下降。所以,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工人劳动得愈多,得到的反而愈少;得到的愈少,又迫使他们劳动得愈多。总之,工资的性质决定了工人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必然是在一种不断地恶性循环中生活。

计件工资

计件工资是按工人所生产的产品件数或完成的作业量支付的工资。它是资本主义工资的基本形式之一。从表面来看,在实行计件工资时,工人生产的产品愈多,得到的工资也愈多,因而好象工人出卖的不是他的劳动力,而是已经物化在产品中的劳动;似乎工资的多少,是由生产者的工作效力决定的。

但是,实际上,计件工资同计时工资并没有本质的区别,它仍是以计时工资为基础的。举例来说,假定在实行计时工资时,工人每天劳动10小时,创造4元新价值,其中2元为工人所得的工资,2元为资本家无偿占有的剩余价值。在这种条件下,剩余价值率即剥削率为100%。又假定现在改行计件工资,资本家把原来工人在10小时中生产的10件产品,去除原来的计时工资额2元,则每件产品的计件工资单价便是2角。这样,工人每完成一件产品得2角工资,如果他一天中仍完成10件产品,那么他所得的全部工资仍为2元。在这种条件下,资本家从工人一天劳动中榨取到的剩余价值也是2元,剩余价值率仍然是100%。

可见,计件工资不过是计时工资的一种转化形式,或者说,是变相的计时工资。计件工资与计时工资的本质完全相同,它也是劳动力价值和价格的转化形态。马克思指出:“工资支付上的形式差异,决不会影响工资的本质,虽然其中一种形式可以比别一种形式更有利于资本主义生产的发展。”

计件工资既然更加隐蔽和歪曲了工资的本质,因而它比计时工资对工人更富于欺骗性,更有利于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和统治。首先,在实行计件工资时,工人所得的工资额由于和他完成的产品数量直接联系起来,因此,工人为了多得一点工资,便不得不更加紧张地劳动,自动加班加点,提高劳动强度。工人给资本家创造的剩余价值是大大增加了,但由于每当工人的劳动生产率普遍提高时,资本家就会进一步降低计件工资单价,因而他们实际上并不能得到更多的工资。其次,计件工资还为资本家监督工人劳动提供了极其便利的条件。计件工资本身对工人的劳动(质量和数量)就是一种很好的的监督,这对资本家节省开支,降低产品成本等等都有很大好处。再次,实行计件工资还必然会突出工人的个别利益,增加他们收入上的差别,加强工人内部的竞争,因而不利于工人之间的团结。这对资本家当然也是有利的。 三 福利制度

福利制度是战后西方国家以税收的形式把一部分国民收入集中起来,而后用于社会上收入不高的居民,以部分改善他们在初次分配中收入过低状况的一种制度。福利制度最本质的东西是为维持资本利润的增长创造一个安定的社会环境,福利制度最为盛行的时候也就是资本家利润大幅度增长的时候。1996年,世界排名前20位的大公司中有18家利润的增长少则10-20%,多则在40-60%,其中微软公司高达57%。而这些大公司工人工资的增长幅度要小得多。这就是说,工人所创造的价值更大部分落入了大资本家的手中。这说明实行福利制度并不能从根本上消除由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所决定的国民收入初次分配中的两极分化,更不能铲除社会矛盾和阶级矛盾的经济根源。

读资本论有感

读《资本论》有感

读《资本论》有感

读资本论有感

读资本论有感

读《资本论》有感

读《资本论》有感

读资本论有感

读资本论有感

读资本论有感

读《资本论》有感
《读《资本论》有感.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