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

发布时间:2020-03-03 04:32:58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浅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

富兴小学:孔琴

尊敬的各位老师:

大家好!

8月13日至15日,我有幸参加了县教体局举办的骨干教师培训活动,聆听了教育专家的精彩报告,领略了教学名师的课堂风采和她们的教学经验讲座,让我饱食了一顿丰盛的精神大餐。虽然只有短短的3天,但它给予我的启发和经验对我来说却是一笔永久的财富。这次培训活动中,无论是教学名师的课堂教学,还是经验讲座都充分体现了“阅读”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下面我就浅谈一下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说的不当之处,敬请各位老师批评指正。

阅读是收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取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而小学生阅读兴趣、方法与习惯的培养,仅限于语文科阅读教学范围之内是远远不够的。必须“课内打基础,课外求发展”,“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也就是说,需要借助大量的课外阅读实践。因此,《语文课程标准》在各学年的教学目标中,都将阅读课外书籍报刊、收集处理信息列为重要要求,并明确规定了各学段的课外阅读量,整个小学阶段必须阅读145万字,其中低年级5万字,中年级40万字,高年级100万字。这表明小学语文教学必须将小学生课外阅读的组织与指导纳入教学计划之中,并成为语文教师必须完成的义不容辞的任务。今天我们主要从三方面阐述。(课件出示提纲)

一、语文课要充满“语文味”

(一)、什么是“语文味”呢?

从语文教学论看,“语文味”是语文素养的客观要求。 语文素养包括的内容很丰富,既包括语言能力即听、说、读、写的能力,还包括语文学习习惯和方法,包括知识视野、情感态度、思维品质、文化品味、人文精神,等等。

语文课程的人文性、学生认识的多元性、语文学习的实践性、语言文字的独特性决定了语文教学的个性特点,决定了语文教学应该具有自己独特的“语文味”,也决定了语文教学的复杂性。有“语文味”的课不只是展示语言现象,而需要经历一个对语言的理解、感悟、品味、应用和拓展的复杂过程。

(二)、“语文味”的课堂是怎样的?

一看到“语文味”三个字,我们仿佛会闻到了淡淡的墨香,会听到富有韵味的朗读,会感受到孩子们正浸润在语言的海洋中,尽情地遨游时的那种快乐幸福„„

我认为,具有“语文味”的语文课堂应该有朗朗的读书声,应该有浓浓的情感体验,应该有扎实的语言文字训练,应该有学习方法的习得和学习习惯的自然渗透,应该有自然和谐的师生互动场景.。

(三)、怎样才能上出具有“语文味”的语文课呢?

1、深入研读文本。

《朱子读书法》对阅读过程有一段经典的描述:读书,始读未知有疑,其次则渐渐无疑,中则节节有疑。多了这一番,疑渐渐解,以至融会贯通,都可无疑,方始是学。

朱熹将读书过程揭示得十分清楚,教师研读文本大概也要经历这样的过程:从“有疑”到“无疑”,再到“节节有疑”,以至“融会贯通”。这个过程大致要经过三轮的研读。

第一轮:以读者的身份初读,达到从“有疑”到“无疑”方可。

文本对于教师来说首先是一篇文章,因而我们首先会以一般读者的身份去阅读,“始读未知有疑”,当我们初读时也许会遇到读音障碍,也许会遇到词语理解的困难,但是我们会运用以往的旧知或经验,通过猜测、查证等方法去弄懂。解决了词句理解障碍后,自然会透过语言符号组成的文章表面去揣摩作者所要表达的主要意思是什么,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又是什么。也就是说,我们作为一般读者,在初读时要解决词句理解的障碍,要整体把握文章内容和思想感情,要懂文章的意思,即达到从“有疑”到“无疑”的程度。

第二轮:以作者的身份去体察研读,达到从“无疑”到“有疑”再到“有悟”的程度。

进入教材的文章成为文本,文本不同于一般意义的文章,因而我们教师不能够满足于一般读者身份的阅读,而要站在作者的角度,去设身处地地进入事件的情境,深入人物的内心,体察角色的情怀。在体察研读的过程中多问几个“为什么”,往往可能会激发几许感动,产生某些感想,获得特定的感悟,即达到从“无疑”到“有疑”再到“有悟”之境界。

第三轮:以学生的身份去研读,达到从“有悟”到“有用”。 我们对文本的研读,使文本藏于胸,融于心,化于情,这对于教

学的意义十分重大。我们知道,教学不是简单地将教师感悟到的统统倒给学生就行了,而应该有所选择。因此,教师研读文本还要多一份耐心,再次转换角度,以学生的身份,设“生”处“地”地阅读,从而有效地选择有用的训练点,即要从“有悟”到“有用”——对学生有用,对教学有用。

2、巧妙处理师生关系,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

在良好的课堂氛围中,气氛既热烈紧张、又轻松团结,师生之间关系融洽、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畅所欲言,教师可以更好地了解并掌握学生的基本状况,使教学更有针对性,从而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此外,良好的课堂氛围还可以激发师生的教学积极性。总之,在良好的课堂氛围中,教师的最佳心理状态和学生的最佳心理状态相吻合,激发了师生各自充分发挥潜能,高质量地完成教学任务,最大限度地实现教学目标。

相反,消极的或对抗的课堂氛围会使师生态度消极、关系疏远或对抗,使学生情绪低落、思维反应迟钝、注意力转移、甚至会出现学生破坏纪律或制造混乱的行为。这些必然严重制约师生教与学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正常的教学任务难以完成,教学效果差。

所以说精彩的生成来源于精心的预设、和谐的课堂氛围以及教师的教学机智!

3、精心预设教学环节,力求做到:心中有“标”,心中有“本”,心中有“生”,心中有“法”。 即教师要做到:

(1)准确定位教学目标。明确目标是有效教学的根本。教师在

确定目标时一要依据“课程总目标”,《语文课程标准》中的第二部分“课程目标”中已经为我们语文教学确定了课程“总目标”和“阶段目标”。二要依据“三维目标” 即(“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让学生达到学会、会学、乐学的目的。三要依据“文本特点”,即要做到五点“语言训练点,情感体验点,方法渗透点,能力提高点。”四要依据“学情特点”。

(2)、优化处理教学环节。教师要从一下环节入手: a、寻找教学线索

“写文章情动而辞发,读文章是披文以入情。”入选小学语文的教材很多都是情感很浓的文章,如热爱大自然之情,如热爱祖国之情,如亲情,如友情,这样的文章很能够打动人心。所以,教学中教师应该紧紧把握 “情”感线索,引导学生入情入境去体会感悟。

b、找准教学突破口

预设过程中,我们要考虑教学的突破口(切入点),切入点其实也是教学点,教学点很多,从哪个点切入可以带动一串,辐射上下文,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四两拨千斤”的作用呢?这就是我们要在预设过程中努力寻找的。可能是一段话,可能是一句话,也可能是一个词。

如《地震中的父与子》一课中在教学父亲的“了不起”这个部分时,我们可以从“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是血迹。”作为教学的突破口。因为,这个部分的描写凸显了父亲的形

象,令人震撼。且这个部分承接了上文:“他挖了多长时间?为什么没人再来阻挡他?之前人们如何劝阻他?他为什么不接受他人的劝告?为什么他会成为现在的这副模样?36小时中他都经历了怎样的艰难?„„”一系列的问题都围绕着这段话展开,起到了“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

每节课有突破口,每个环节也有切入口。找准切入口会避免教学的零乱、零散,往往能够起到提纲挈领的作用,可以承接上文,开启下文。教学会更具整体性,更容易形成教学板块。课堂教学更具有整体感。

c、形成板块,力求变化

“板块式”教学结构其实就是我们过程中的一个环节。每个环节为一个板块。各板块之间是相互独立相互依赖,相互渗透又层层递进。我对“板块式”教学结构情有独钟,是因为它以其特有的“板快情节”为教学的丰富性和不确定性提供了“天高任鸟飞”的广阔空间。

同时,根据学生的好动、持续性差的心理特点,我们能够通过板块之间的这种变化多样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减轻学生上课的疲劳,最大限度地发挥四十分钟所带来的教学效果。

如四年级的课文《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写的是一个中国孩子写给联合国秘书长加利先生的一封感人肺腑的信,他的父亲为了世界的和平献出了宝贵的生命,字里行间流露出他失去父亲的伤痛,充分表达了他对和平的渴望和向往。

对于生活在和平年代的四年级孩子来说,战争对于他们过于遥

远,他们很难体会理解战争给人类所带来的痛苦,难以体会雷利心中的痛楚和呐喊。所以,对于“呼声”的理解就成了教学的难点,但同时又是重点,因为这篇文章就是透过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来表达对和平的渴望。因而教学时可以分为三个板块进行。

板块1:通过雷利一家人离别前后的强烈对比,引导学生体会雷利父亲的伟大,感受雷利失去父亲的痛楚。

板块2:体会战争给人类带来的灾难。

板块3:理解“呼声”,并转化为全班同学的呼声。

我们通过“你想对雷利先生说什么?”“你又想对雷利先生说什么?”不断的扣问,使得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很自然地转化为全班孩子的呼声,孩子已经完全融入到文本的情感中,和作者的心贴和在一起了,使学生的情感得以升华,真正幻化成了孩子心底的呼声,真正体现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d、精心设计板书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许多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已经走入课堂,但是板书在教学中仍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板书是教学精华的浓缩,板书艺术则是教学艺术的有机组成部分。苏联著名教育家加里宁有一句话“教育事业不仅是科学事业,而且是艺术事业。”成功的教学是高度的科学性和精湛的艺术性的有机结合的结果。所以坚持教学原则,采用艺术手法,浇灌学生心田,努力使教学过程审美化,是我们教师的追求。在培训活动中城关小学的王小畅老师讲的《师恩难忘》一课的板书就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成为她这节课的亮点之一,为她

的课堂增色不少。

(3)、灵活运用教学方法。要注意三点:一是品读感悟,二是渗透学法,三是拓展延伸。在这里我重点说一下品读感悟。

语文教学的本质是语言性,包括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的学习、积累、训练、感悟和提升。所以,阅读教学首先要从语言入手,关注语言,让学生感受到语言的魅力,感悟到语言表达的精妙,以达到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激发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目的。而学生学习的文本正是学生学习语言的很好的范本。因此,要上出有“语文味”的语文课,我认为首先要引领孩子好好读文,在读文中细细品味揣摩文中的精妙的语言,并积累内化为自身的语言,学以致用,要在品读中实现“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那么工具性与人文性又是什么关系呢?

如果把文本比作生命的话,人文性好比生命的精神,语言文字好比生命的肌体,精神脱离了肌体无法生存;肌体脱离了精神也就没有了价值和意义。只有二者有机融合,文本才具有生命的力量。

人文性在每一篇语文课文中,在课文的每一段文字,每一句话乃至每一个字词中。只要把学生引进课文情境中,咀嚼文字,品味语言,体验情感,人文教育也自然而然渗透其中了。

崔峦老师说:语文基本功能就是学习语言,培养理解、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阅读教学要让学生感受到语言的魅力,感悟到表达的精妙、在培养语感、整体把握的能力、领悟读法写法上下工夫,特别是在用字上下工夫。这些抓好了,人文性必能很好的体现。

语文教学一定要突出语言学习、语言训练,要“咬住语言不放松,主根源在素养中,千方百计学语文,任尔东西南北风”。

哪些语言需要我们带领孩子细细品味呢?

精妙的语言很多,教学中切忌面面俱到,平均使用力气,应该根据文本的特点,有所侧重,有所选择,力求做到让学生课课有所得。这样,细水长流,积少成多,我们就不愁学生语言干巴无味,学生写起文章,语言自然会生动起来。(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语言,有看似平常却能直抵文本内涵的语言,有能够引发学生想象,有能够拓展迁移,有利于学生积累内化的语言 „„),找准了语言训练点,我们就必须花时间引导学生读好、读透、读深,不仅要让学生知道句子表达的意思,还要知道作者怎样表达,为什么这样表达,这样表达有什么好处。也就是要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

如何引导学生进行品读呢? 在联系中品读

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或句子的意思,是我们在教学中常用的方法。它往往是由一个词或一句话作为切入点,引导学生通过联系上下文的内容,加深对语句的理解和品味。这样教学,往往能够起到“一个词句拎起一串的问题”的作用,既承接上文,又开启下文,令教学具有整体性。

在想象中品读

想象是人们在认识客观事物的过程中对已感知的事物进行加工创造,在大脑记忆表象基础上创造新形象的一种心理活动,它是创造

力的翅膀。法国诗人波得莱尔指出:“没有想象力,一切功能,无论多么健康敏锐,都等于乌有。”

阅读教学中,想象是沟通学生与文本作者心灵的桥梁。它不仅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还有利于学生去体会蕴含于文章的深层意义,使文字在学生头脑中留下清晰的印象,从而使学生走进文本,走进作者,面对面地与作者、与文本对话,进而达到心灵上的沟通和感悟。同时,想象后的语言表达更加丰富,是我们对学生进行语言训练极好的契机。

在这里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个教学片段,在《大瀑布的葬礼》一文中有这样一句话“它在群山中无奈地垂下了头,像生命垂危的老人,形容枯槁,奄奄一息。” 有位老师是这样讲的:

师:然而,如今的塞特凯达斯瀑布又是怎样的?请大家找出有

关的句子读一读。

师:“形容枯槁、奄奄一息”什么意思?

师:为什么作者将塞特凯达斯瀑布比作形容枯槁、奄奄一息的

老人?

师:你能够想象出此时塞特凯达斯瀑布的样子吗?(出示图片配上音乐)

师:读到这里,你的心情怎样?(震惊、难过、愤怒„„) 师:请说说产生这种心情的原因。(为什么震惊?为什么难过?为什么愤怒?„„)带着不同的情感朗读这个句子。

师:如果你就是这奄奄一息的瀑布,如果瀑布会思考,会说话,

他会想什么?会说什么呢?

师:人们听到了大瀑布的心声了吗?

这个片段的设计的最大亮点是教师能够根据文本的特点(采用拟人、比喻的方法描写塞特凯达斯瀑布),通过想象、演示、音乐渲染,将学生带进塞特凯达斯瀑布的内心,仿佛是面对着一位生命垂危的老人,与之对话,产生共鸣,激起学生地对塞特凯达斯瀑布的同情、惋惜、难过之情,以及对人们的行为产生愤怒之情。阅读过程中学生的情感是复杂的,感悟是多样的,表达也各不相同。“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教学中,教师就是要善于激发学生的阅读情感,鼓励学生放飞想象的翅膀,尽情表达自己不同的阅读感悟。

在创设情境中品读

在课堂教学中,情境的创设一般指模拟情境,教师可以通过实物演示,图画再现,音乐渲染,表演体会,语言描述等方式来创设。

创设情境目的在于让学生在真实鲜活的情境中丰富头脑中的表象,调动各种感官,激发学习兴趣,迅速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品味语言。

在比较中阅读

人们常说:“不比不知道,一比吓一跳。”不管是不同词语的比较,还是相同词语的比较,它都有助于引导学生深入地咀嚼词语,学会如何准确用词。在培训过程中城关小学何梅芳老师在讲解《清平乐村居》一诗中溪头卧剥莲蓬的“剥”字时,老师没有直接讲解意思,而是问学生:如果我们要把花生皮去掉该怎么说?学生回答剥花生。那要去

掉橘子皮或香蕉皮呢?学生回答还是用剥。那要去掉苹果皮呢?学生回答削苹果,从而引出了“削”,接着老师又提出一连串用削的词组,如削梨子、削土豆皮等,最后老师问:“剥”和“削”的区别是什么谁能回答?一个学生的回答是:剥和削都是把实物的皮去掉,而剥直接用手就能去掉,削必须借助器物才行。回答的多么到位呀,老师又问:这两个字分别读“bāo”和“xiāo”,如果把它两放一块该怎么读呢?从而又引出了这两个字的另外一种读音“bō xūe”。你看,简单的比较不用讲、不用查字典就把两个字的意思以及在不同情况下的读音区别的淋漓精致,着实让人佩服。这就是扎实的语言训练。

在发现、表演中品读 :

小学语文面对的是“儿童”,对于“儿童”来说,好奇心总是最强的,他们喜欢发现,喜欢模仿,喜欢表演,他们自己发现的东西往往是最令他们兴奋自豪的。

在引导学生品读文本的过程中,教师要针对孩子好动、好胜的特点,努力变换各种不同的方法去吸引孩子的注意力,激发孩子的学习欲望。有时可能需要教师的步步引导,有时可以放手让学生自由品味,主动汲取语言的精华,让学生感受品味语言文字的快乐。

五年级课文《盘古开天地》一文中的第四自然段:“盘古倒下后,他的身体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他呼出的气息,变成了四季的风和飘动的云;他发出的声音,化作了隆隆的雷声。他的双眼变成了太阳和月亮;他的四肢,变成了大地上的东、西、南、北四极;他的肌肤,变成了辽阔的大地;他的血液,变成了奔流不息的江河;他的汗毛,变

成了茂盛的花草树木;他的汗水,变成了滋润万物的雨露„„” 我们来看一下有位老师的讲解片段:

师:天和地终于成形了,盘古却——累得倒了下去,倒下后,盘古的身体发生了——

巨大的变化!(板书:变)同学们,请你们轻声自由读第四自然段,多读几遍,一边读、一边想,相信你们会有不少发现的!开始吧! 师巡视,指导读书姿势。 师:有什么发现?

生:我发现这一自然段都是围绕第一句话写的。 师:是吗?围绕哪一句写的?你读一读。

生:盘古倒下后,他的身体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师:真棒!还有别的发现吗?

生:我发现第四自然段写的都是盘古的什么部位变成了什么。 师:哦!都是用„„变成了„„来写的,连句式特点都发现了! 生:还有!我发现盘古为了创造这个宇宙牺牲了自己(师:你的发现很有价值);我发现盘古发生变化的东西,很象最后变成的东西。(师引:你举个例子。也就是说这些变化想象得很合理,是吗?);我发现这里有个省略号,表示盘古身体发生的变化还有很多!(师:你们发现了吗?都发现了?你们的发现很重要!板书:„„) 师:还有吗?

生:我还发现这个自然段有许多XX的XX,比如:隆隆的雷声„„ 师(纠正):应该怎么读?隆隆的雷声。对了,继续说吧!

生:还有比如:茂盛的花草树木、滋润万物的雨露„„这些词语都很美!

师:你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 生:„„

师:读书就应该像同学们这样,一边读、一边想,还要善于发现!

这个案例中,教师教得很轻松,简简单单的“读完课文,你有什么发现?”的问题一提出,学生便兴致勃勃地阅读文本,迫不及待地想发现些什么。此时孩子的学习是积极主动的。他们寻找到了许多值得学习积累的语言,如“„„变成了„„”的句式,如“XX的XX”这样的偏正词组,如围绕一句话展开叙述„„这些语言信息不是教师灌输给学生的,而是学生自己发现的。

当学生有所发现后,他们便会迫不及待地想与他人分享自己的发现,你一言,我一语。此时的课堂呈现出了积极活跃的气氛,这样的学习状态是一种主动的积极的状态,也是很有效果的。

就这样,读中找“发现”,读后说“发现”。在读一读、找一找、说一说中,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他们的思维处在积极活跃的状态之中。他们不知不觉走进了文本,感受到了盘古的神奇变化,领略了语言文字的表情达意的精妙。在发现中学生不仅积累了这些精妙的语言,还养成了读书就要这样一边读一边发现的良好的学习习惯。可以说是一举多得呀!

在模仿迁移中品读

孩子的模仿能力很强。而教材提供给学生的又是一个个很好的范

本,拓展模仿,学以致用,对学生的语言发展是很有帮助的。

把目标锁定在学生的语言发展上,在语言学习、内化、积累与运用上下工夫。这应当成为语文课堂教学的“硬道理”。

真正的语文课就必须做语文自家的事,以“语文的方式”走“语文的路”,这才是有“语文味”的语文课堂。

《月光启蒙》一文中有这样一句话:“她用甜甜的嗓音深情地为我吟唱,轻轻的,像三月的和风,像小溪的流水,小院立刻飘满了她那芳香的音韵。”老师是这样讲的:

师:自由读句子

师:“三月的和风”是什么样子的? 生:轻轻的,柔柔的,吹在脸上很舒服。

师:“小溪的流水”见过吗?在哪里见过?它又是什么样子的? 生:轻轻的流,会发出“丁冬丁冬”的响声,好象在唱歌一样。溪水很清澈,手深进去凉凉的,很舒服。

师:妈妈的嗓音就像“三月的和风”“小溪的流水”,会给人怎样的感受?

生:甜甜的、轻轻的,好听极了。

师:那你能不能用甜甜的、轻轻的声音来读这两首童谣呢?(生读童谣,教师指导。)

师:多美的童谣呀,难怪作者都入迷了,难怪作者感到整个小院都飘满了芳香的音韵。奇怪,音韵怎么会香呢? 生:因为音韵太好听了,感觉都有香味了。

师:像什么?

生:像茉莉的清香,像淡淡的菊花香,像幽幽的青草香„„ 师:同学们的想象力真丰富呀!

从这个案例可以看出,教师很巧妙地引导学生通过联系生活实际感悟语言,很自然地进行模仿迁移,变抽象的“感知”为生动形象的深入浅出的感悟和品味。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很忌讳深入深出、浅入深出的教学,我们不能自己给自己套上枷锁,更不能够给学生套上枷锁。我们应该想办法让学生快乐地学习,轻松地感悟、理解、积累和运用。

课标中指出:“语文课程应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

我们应该根据文本的特点进行不同方法的品读指导,将这些方法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引导学生品味语言,品出我们祖国语言的味道,品出语言文字背后所蕴涵的人文精神,让学生真切感受祖国语言的魅力所在,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爱上我们祖国的语言文字,使他们能够喜欢开口有滋有味地朗读课文,善于积累并能够运用优美的语言说话写文章。紧紧抓住语言文字展开教学,在品味、赏析、朗读中,语文课必然会焕发出自己最具独特的魅力——“语文味”十足。

二、教是为了不需要教!

教师的任务不仅仅只是教会孩子学会什么,更多的应该是教会孩子会学,掌握学习方法,拥有学习的金钥匙。那么我们要教会学生哪

些学习方法呢?

1、学会预习。

教师要重视预习,让学生在充分自学的前提下走进课堂。教师要引导学生对文本的不同特点进行预习。课堂上要舍得拿出时间让学生充分进行预习交流。

2、学会质疑。

“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者,觉醒之机也,一番觉悟,一番长进。”质疑是学生进行探究学习的内驱力。质疑能使学生带着问题走进课堂,学会有目的阅读,提高学习效率。教师在教学时要留给学生质疑的时间,让他们养成课前质疑、课中质疑、课后质疑的好习惯,提高学生质疑的能力,交给方法。

3、学会不动笔墨不读书。课堂上教师要留给学生动笔写字的时间,让学生学会批注,学会做课堂笔记。

4、学会使用工具书。让学生养成遇到问题查找字典的习惯,学会使用网络搜索工具。学会整理使用查找到的相关资料。

5、学会倾听。

倾听也是很重要的学习方法。良好的倾听习惯与学生的成绩一定是成正比的。如何才能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倾听习惯呢?

首先,教师要有很强的意识,时刻关注学生的倾听。

第二,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倾听,通过提出明确的要求:认真听,听听他是从哪几个方面来谈自己的想法的?教师还要及时对学生的倾听情况进行评价:这位同学听得非常认真,复述得非常准确。

6、学会想象

教学中我们应该努力找寻想象训练点,如文章中那些言虽尽而意未尽的地方、课文的空白处、语言浓缩处、细节描写处、续编故事等等,都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

7、学会做读书笔记。

读书不做读书笔记,就好像雨点落入大海,无影无综。做读书笔记,不仅可以帮助我们领会文章内涵,培养我们独立思考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还能够帮助我们及时积累文章的精妙的语言,这对于我们提高写作水平也会有很大的帮助。

8、学会反思

要让学生学会在反思中归纳总结,在反思中学会学习,在反思中提高能力。

三、得法于课堂,得益于课外!

阅读教学应该根植于课内,花开于课外,书本的知识是有限的,就要求教师要引导学生向课外汲取更多的营养。光靠几本语文书是不可能提高语文能力的。因而教师要抓好拓展延伸,促进学生能力的提高:

1、运用资源的能力。

2、综合实践的能力。

3、课外阅读的能力。

提高语文阅读教学的实效性任重道远,希望老师们多读读书,多看看新闻,多上上网,在报纸杂志上遨游,与经典名著为伍,与浩瀚

书籍为伴。提高自身的语文素养,提高自身解读文本的能力,丰富自身的文化底蕴。做一个“博闻强记、文章锦绣、情感丰富、国学深厚,多才多艺”的语文老师,努力探索提高语文教学实效性的途径和方法,相信我们每一位语文教师的课堂都会充满浓浓的语文味!

谈小学语文开放性阅读教学详解

何山川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

小学语文网络阅读教学例谈

语文深度阅读教学简谈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

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
《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