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近代史读后感

发布时间:2020-03-03 23:55:10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蒋廷黻:《中国近代史》读后感

读史,从来不是简单的了解一段过去而已,而是为了更好的放眼未来。过去过不去,未来如何来。对于中华民族来说更是如此。中国的近代史,完全称得上是一部血泪成长史:先饱受屈辱,后觉醒做主。读蒋廷黻的《中国近代史》两次,第一次读只当是看个新鲜读读故事,而最近第二次读,却有了更深的一层体会。从来都说民族命运与个人命运息息相关,二者关系千丝万缕。其实不仅因为民族和个人是一个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关系,除此之外,个人的成长是与一个民族的成长多么相似:在无知的襁褓中成长,没见过真狼的犀利,还觉得自己养的哈士奇挺霸气。未经过枪火血肉模糊的洗礼,还以为刀枪武功依旧天下无敌。经历过成长带来血肉模糊的残酷撕扯,疼痛中爬起来发现,原来拼爹靠妈和所谓有好往来的朋友都不能成为靠山,自己才是自己坚实的后盾,最后不再天真的强大起来。 先给这本书一个大体上的评价:蒋老所撰写的中国近代史客观公正,笔墨简明、叙述直接,非常明了的阐述了中国近代史。绝大部分地方专注于主干,学术思想跟我们平时接触的历史教科书完全不一样,侧重于探讨中国人不断探索的过程,最后归结为三民主义解救中国。可能由于范老留洋的背景,所以对外国列强的侵华事件则着墨较少,因而感情上也不够充沛。但理性和感性之和其实是守恒的,理性多点感性便少点。牺牲了情感共鸣,却也换得了陈述历史最重要的一点——客观公正。

这部书把“中国近代化的历史”作为“中国近代史”的界定,讨论中国能否近代化以及如何近代化,便成为本书论述的主线。全书又由此主线分散成两条叙事线索:帝国主义列强侵略中国是第一条,近代中华民族各阶层御国自救是第二条线索。

近代化对于当时的中国是一个非常迫切的课题,但发展不如意之事十有八九,中国近代历史的进程中却又是一个缓慢和曲折的历程。蒋廷黻想找出为何如此缓慢和曲折的社会根源,但他似乎也无法得出答案,但他依旧看到了许多重要的东西,比如我们民族的惰性。他说:“鸦片战争的军事失败还不是民族致命伤,失败以后还不明了失败的理由,那才是民族的致命伤。”正中下怀,命中要害。为什么中国人不能在鸦片战争的当初便立马走上维新亦或是大刀阔斧的革命之路。所以作者研究了不同时期的不同救国方案,他十分看重“对每一个方案成败的程度和原因”,范着眼于剖析它们成败的原因、得失和可取之处,从汲取的教训中,反思国家前途命运,未来的大体走向。正如文章开篇所说,读史,从来不简单的只为了了解一段过去,而是为了更好的摸清未来。

- 1 -

恭亲王奕欣及曾国藩、李鸿章等人领导的自强运动即洋务运动,是第一个近代化方案。 作为一个在天津读书的学生,尤其是天大的学子,洋务运动的历史是不可不知的。好比没吃过猪肉,至少见过猪跑,没见过猪跑,好歹听过猪叫,身处历史某个转折点的发源地,总得略知一二,能说出个三四。第一个方案里,我最感兴趣的人莫过于曾国藩。曾国藩的洋务成就在于全力助李鸿章在上海创办了江南机器制造局。该厂是近代中国规模最大的机器厂。

而对于曾国藩,除了这些硬成就以外,他的待人处事之道更吸引人。例如天津教案,洋教在中国由接受到排斥的过程,实为中西国力此消彼长的变化,也是东方儒家文化与西方神权文化根本冲突的反映。这是曾国藩处理天津教案的历史背景。曾国藩在处理天津教案的过程中,宁愿得罪自家人,也不敢侵犯法国人。其中的思想是什么呢?是避战求和,委曲求全。曾国藩的外交思想来源于中国儒家和为贵的传统智慧。他沿用汉唐时期礼遇外邦的手法去面对工业化的欧美列强。但十分显然的是,他没有完全看清世界的大势,他陈旧的手法瞬间失去了表现力。

在彼强我弱的世界形势下,曾国藩反对朝廷清流们杀之而后快的书生之见,在津门论道中他也明确表示不支援李鸿章在外交上的痞子手段。他认为只有以和为贵,暂保大局,暗自谋求自强。

作为中国人,谁不想争当民族英雄。为争当民族英雄,坏大局,导致更严重的主权损害,这样的民族英雄也只是逞匹夫之勇涂有其光环而已。一个家庭里的男人最尴尬的便是婆媳关系的两难。曾国藩便是遭遇了历史不待见的两难尴尬,外国人不讲理,中国人不明势。

总之,师夷长技以制夷的第一个方案并不成功。治标不治本,注定失败。

之后还有康有为等人领导的变法运动即百日维新为第二个近代方案,以义和团运动或曰“拳匪运动”的第三个近代方案等等,但无一例外的都失败。所以引出了范的观点:“近代化国防不但需要近代的交通、教育、经济,并又需要近代化的政治和国民,半新半旧是不中用的。换句话说,我国到了近代要图生存,非全盘接受西洋文化不可。”全盘西化,在当今看来的确欠合理,但以当时的视角来看,何尝不是一种充满勇气的突破性尝试?

对历史的重组和对一些传统人物从全新的正反结合角度进行了平息。例如义和团、太平天国,在历史课本上几乎都以正面形象出现。范对他们先提出了正面性评说:以民心抵抗洋枪洋炮;义和团兴起还包含有愚昧的起因:“说教士来中国的目的,不外挖取中国人的心眼以炼丹药;说教士窃取婴孩脑髓,室女红九。”还“拿着他们的引魂幡、混天大旗、雷火扇、阴阳瓶、九连环、如意钩、火牌、飞剑及其他法宝,与洋人作战。

对于传统人物,例如林则徐,丁汝昌,同样从辩证的角度进行了分析。甲午中日战争的丁汝昌,历史课本里将他定性这次海战中的英雄。但蒋对这次战争的前因后果进行了分析后发现并非如此,引用原话说:“当时我方原定舰队排“人”字阵势,由定远、镇远两铁甲船居先,称战斗之主力。刘下令把“人”字阵完全倒置,定远、镇远两铁甲船居后,两翼的弱小船只反居先。刘实胆怯,倒置的原故想图自全。这样一来阵线乱了,小船的人员都心慌了,而且日本得乘机先攻我们的弱点了。定远船上丁不懂英文,泰乐尔不懂中文,两人只好比手势交谈。不久炮手即开火,而第一炮就误中自己的望台, 丁受重伤,全战不再指挥,泰乐尔亦受轻伤。历史从来都不只是简单寥寥几句便可陈述的。

让我更感兴趣的是范对林则徐的评说,这位1840年最早的鸦片战争英雄:虎门销烟,师夷长技,“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虽然林则徐进行了虎门硝烟,买了大炮,做了一些外国刊物的翻译,但范肯定之后却从另一角度进行了颠覆评说:“国家日趋衰弱,而不肯牺牲自己的名誉去与时人奋斗,以为自己的名誉比国事重要,因为他当时觉悟到中国较之与西洋的落后而不敢公开提倡”。也就是在范看来,林更重自己日后万古流芳的名誉,而非真正充满大无畏的去救国救民。因而功过参半。

这本更多充斥着理性的历史读本,更符合我对历史探寻的胃口,并且相对于百家讲坛里的说说故事,我更喜欢蒋先生对历史引申到对未来的探寻。正如蒋廷黻先生自己认为的,历史不是材料的堆砌和史实的客观描述,而是要努力探求历史变迁的内在联系。

曲折的道路,必然是走了弯路。

现代化,近代化是什么?现代的人未必都能明白,不是有了高科技工厂,有了这这那那就是现代化了。现代化的社会,意味着现代化思想的人合现代化的制度,这些是树根,而工厂,汽车,飞机等等,这些是结果。中国的革命历程,就是一部在外敌的压迫下,社会通过血腥竞争淘汰,不断进步的过程。

理性分析历史来龙去脉,不逃避,不抗拒,看时代来袭。总有弯路走,总有血要流。人,民族,国家,世界的成长,都需要经历伤痛。读史学史分析历史,过去过得去,未来才会来,而且,会是个更好的未来。

近代史读后感

近代史读后感

近代史读后感

近代史读后感

近代史读后感

近代史读后感

近代史读后感

近代史读后感

近代史读后感

《近代史》读后感

近代史读后感
《近代史读后感.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