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审视中国新闻事业

发布时间:2020-03-03 09:54:37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审视中国新闻事业

——《畸变的媒体》读后感

新闻1102班李静媛

自从上次阅读过李希光教授的《找故事的艺术》后,顿时觉得受益匪浅,于是对李希光教授的书开始感兴趣,觉得有必要再去借一本相关的书来看看,就在图书馆上找到了《畸变的媒体》,它也是一本让我有很大收获的书。

看完全书,个人认为题目——畸变的媒体,或许可以理解为“激变的媒体”。其实它的题目可以理解为以下两个意思:一是指媒体的变化速度之快之激烈,随着世界经济的不断发展,信息时代的到来,受众的需求不断增加,媒体无法避免地迅速变化着;二是指媒体的被动性,媒体虽然是言论自由的象征,无论是商业还是政治利益都限制了自由,甚至是刺激其发生了畸变。

《畸变的媒体》是一本集世界观和方法论以一身的书籍。李希光教授在书中不仅阐述了他的“媒体世界观”,而且同时教给我们很多实用的方法,比如:新闻采写的技巧,如何成为一个现代媒体人才,新闻评论的方法与技巧……不过,全书让人最有收获的是从书中能够充分感受到媒体的力量,并且认识到媒体力量的双刃性。

书中第二章——新闻不是另一个星球上的故事。它在里面提及到:记者是与事实,而不是与观点打交道,它还列举了两会期间报纸上的报道,提出了在中国媒体上最让公众不满的是越重要的新闻,中国媒体越是模板化,脸谱化和程序化。僵硬的宣传模板,枯燥的官话,直接引语过少,记者个人见解出现在新闻报道中,还有令人麻木窒息的宣传语言,与新闻主题无关的铺垫太多,遣词造句过于花俏……这些文风一旦经常出现在报纸报道中,就会让读者觉得罗嗦,没必要,光会修饰不真实,让人产生距离感。其实写新闻的基本准则就是尽量少加入与事实无关的字句,多运用一些直接引语,这反而能使新闻更加具有戏剧化色彩,能使读者直接聆听到新闻人物“说话“,这样能够增加新闻的真实性和减少距离感。报纸的读者主要是广大的人民,如何能让一条新闻可以让读者感到与自己有关,就好像发生在自己身边一样,这一点是非常重要的。新闻不是宣传,它是在讲故事,是贴近读者的故事,不是发生在另外一个星球上的故事。

作为一个新闻学专业的学生,虽然还没有正式地去接触社会上的媒体,但是大学等于是半个社会,在里面还是能感受得到缺乏自由的情况。李希光教授在书中有提及到新闻自由,他说道:新闻自由最难做到的是记者编辑能从自己的偏见中获得自由,能从经济压力中获得自由,能从报纸,电台,电视台的老板那里获得自由和解放。其实个人挺同意这个观点的。

在大学校园里有很多的校园媒体,就拿海大的来说,每一份报刊需要出版要过的第一关就是老师,或许可以说是上级领导。只有通过了,才能拿到足够的资金去发行,如果不可以,就只能一改再改,知道通过为止,那时候的报纸已经失去了时效性和趣味性了。在校有很过非新闻专业或者没有在校园媒体工作过得同学都很不理解,为什么校园的报纸会有那么多的官话,其实并不是做报纸的学生想写,是压在上面的“石头“太重了,过不了。所以,在缺乏言论自由的情况下,我们只能尽量去做到写作上的改变,去考虑更多的形式去吸引读者。从校园媒体反观中国的媒体也是如此。他们在报纸上大篇幅地放上言论专家的言论,虽然不乏精

彩的作品,但是记者应该准确客观地报道真相,他不可以要求读者跟着他的情绪对事情产生判断,民众自己会有自己的思考,不需要记者来代替他们思考。

从书中,我还了解到了一个中国媒体的可悲之处。他们对于国际事件的报道竟然都是从美国的媒体中获取的,没有自己独立的立场和观点。中国媒体极少甚至不会派往记者到国际事件发生地去采访,在一个国际事件中甚至很少看到中国记者的态度,想问,照搬改写的新闻还会有价值吗?

总的来说,《畸变的媒体》这书审视了中国的新闻事业,让人不断地质疑着市场是否应该继续分享着媒体的控制权,媒体是否会更加的趋向政治化,尤其是中国媒体,会否会完全成为政府的宣传工具。

中国新闻事业改革

中国新闻事业发展史

中国新闻事业史

中国新闻事业史 讲义

中国新闻事业史复习题

《中国新闻事业史》知识点

中国新闻事业发展报告

中国新闻事业史教案

中国新闻事业史 复习资料

《中国新闻事业史》知识点

审视中国新闻事业
《审视中国新闻事业.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