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中国新闻事业发展史

发布时间:2020-03-01 23:32:19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名词解释

41.“开元杂报”是唐代开元年间的朝廷公报抄件。

1、定本制度:宋真宗咸平二年(公元999年),宋王朝制定“定本制度”,所谓“定本”,指进奏院要将编好的官报样本送相关部门审查,即审查通过的样本为“定本”。

2、《时务报》:1896年8月在上海创刊,是维新派的著名报刊。梁启超主编,发表了许多维新变法的主张,著名的有《变法通议》,1898年8月停刊。

4、北京大学新闻学研究会是我国第一个新闻研究团体,1918年10月成立,该会以研究新闻原理、增长新闻经验,以谋新闻专业只发展为宗旨。

1、《察世俗每月统记传》:1815年8月在马六甲创刊,英国传教士所办,以传播宗教内容为主、注意满足中国读者(华人)的心理需要,1822年停刊。

2、时务文体:维新派利用报刊宣传变法,议论时政,一种新的文体应运而生。由于这类文章多以“时务”为内容,且以梁启超在《时务报》上所刊文章为代表,故称时务文体,时务文体的特点:a、写作上无拘无束? b、文章浅显易懂? c、笔端常带感情

3、邵飘萍:著名新闻工作者。办通讯社、办报纸,新闻采编写经验丰富。为人正直、揭露军阀罪行、1926年6月被军阀杀害。

4、《向导》周报:1922年9月13日在上海创刊。中共中央第一个机关报。由蔡和森等主编。《向导》周报集中宣传了打倒帝国主义、打倒军阀、建立各革命阶级的统一战线主张。

苏报案:1903年

五、六月间《苏报》推介邹容的《革命军》,发表章太炎的《康有为与觉罗之关系》等遭到清朝政府和上海租界当局的联合镇压。7月7日报馆被查封,相关人员被捕。

13、苏报案--1903年《苏报》聘请章士钊为笔,接连发表,章太炎等人,鼓吹民主革命,抨击帝制的文章,清朝政府勾结上海租界当局查封报馆,逮捕章太炎等8人。经过租界审判,章太炎、邹容2人被判监禁,其余释放,《苏报》永远停刊。章邹2人利用法庭宣传革命思想,清政府则在这场审判中丢尽了脸,想要杀害章邹的阴谋未得逞。

“时务文体”?是资产阶级维新派在维新变法宣传中形成的一种新的报章文体。因其多谈救亡图存的“时务”和以梁启超在《时务报》上发表的文章为代表而得名。 “时务文体”写作上有如下特点:①“纵笔所至,略不检束”;②“务为平易畅达,时杂以俚语、韵语及外国语法”;③“条理明晰,笔锋常带感情”。 “时务文体”在戊戌变法前后风靡一时,对辛亥革命时期的报刊、文体有很大的影响。

5、王韬--我国历史上第一位报刊政论家,参加过《六合众谈》编辑工作,1874年在香港创办了我国近代史上著名的《循环日报》、撰写大量政论文章,鼓吹变法自强,主要著作有《遁叟谰言》、《弓叟园文录》、《 园文录外编》等。

7、邹韬奋--1922年主编《教

育与职业》月刊,1926年接任《生活》周刊主编,1935年11月在上海创办《大众生活》周刊,1936年6月在香港创办《生活日报》,1937年8月在上海创办《抗战》三日刊,1938年7月担任《全民抗战》主编,他是一名卓越的政论家、出版家著名的新闻记者。

11、郑贯公--清末杰出的革命报刊活动家,曾任《清议报》助理编辑,1901年终孙中山介绍任《中国日报》记者,1903年与人合创《世界公益报》于香港,后又创办了《广东日报》、《有所谓报》、表面对国家兴之采取无所谓态度,实际采用文艺形式宣传民主革命。

18、四大副刊--北京的《晨报》副刊(第七版)晨报副镌。北京的《京报》副刊《京报副刊》,上海的《民国日报》副刊《觉悟》。上海的《时务新报》副刊《学灯》。它们突破先前我国报纸副刊的低级、消闲格调,成为传播新文化新思潮的园地。

23、万国公报--1869年9月创刊于上海,由林乐知和李提摩创办主编,主要内容原为宗教,后增加政治性内容,是旧中国出版时间最长,发行最广影响最大的教会报刊。

30、每周评论--是陈独秀和李大钊等于1918年12月22日创刊于北京,是一份政治性很强的报刊,第25期前,由陈独秀和李大钊主编,第26期起由胡适主编,它与《新青年》相互补充成为五四运动时期重要的报刊之一。

东西洋考每月统纪传,第一个在中国境内出版的中文杂志。1833年8月1日在广州由德国传教士郭实腊创刊。1837年迁移到新加坡。已知最后一期出版于1838年。马礼逊的儿子马儒翰等也参加编辑工作。

简答题

2、试分析邹韬奋的主要新闻活动和事迹

邹韬奋是我国新民主主义时期的杰出新闻记者和出版家。一生主持以《生活》为代表的六刊一报。他对新闻工作非常认真负责,对读者负责,《生活》深受读者喜欢,发行量达到15万份。“九·一八”后邹韬奋的思想发生很大转变,关注国家前途命运,积极投身到抗日宣传工作。1944年病逝。中共中央追任其为中共党员。

邹韬奋的报刊活动与贡献。(96)

答:(1)邹韬奋,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杰出的新闻记者、政论家和出版家。

(2)其报刊活动:①1926-10接任《生活》周刊主编,从此开始毕生从事新闻出版工作;②1932-1-9,他宣布《生活》周刊已成为新闻评述性质的周报;③ 1932-7建立生活书店,与生活周刊分开,以保存实力;④1933-7至1935-8游历欧美,写了30多万字的国外通讯发表在《生活》周刊和《新生》周刊,后汇集成《萍踪寄语》。 “新生事件”后返回上海,1935-11-16创办

《大众生活》;⑤1936-3-7生活

书店创办《永生》周刊作为《大众生活》的继续;⑥1936年3月被迫出走香港。1936-6-7主办《生活日报》,是他一生中主编的唯一一份日报。同时创刊的有《生活日报星期赠刊》;⑦1936-8-23在上海创刊《生活星期刊》。“七君子事件”当事人之一

(3)贡献:首先,邹韬奋毕生从事新闻出版工作,主办过7个报刊,还提出了很多卓有见地的办报主张,构成了一套较完整的报刊思想:①报刊是人民的耳目喉舌,应该成为实现民族解放大众解放大目标的工具②密切联系读者,热忱为读者服务③办报要有创造精神,造就报刊的个性④文风要“明显畅快”⑤重视经营管理和社会信用,处理好商业性新闻与广告的关系⑥新闻工作者应有“视事业如生命”的精神、高尚的人格和真才实学。理想编辑的四个条件:大公无私;敏锐的观察和卓越的识见;文字畅达;至少精通一种外语。其次,邹韬奋从事新闻出版工作长达二十多年,他主编《生活》系列报刊的丰富经验、办报思想和优良的工作作风,体现了我国人民新闻工作的优秀传统。

这主要表现在:(1)坚持正确的办报方向。韬奋主持《生活》周刊,“以读者的利益为中心,以社会的改造为目的”(2)发扬为读者服务的精神(3)倡导创造的精神,办出报刊的鲜明个性和独特风格(4)推崇“视事业如生命”的精神。

7、谈谈邵飘萍的新闻活动及贡献。(97)

答:(1)邵飘萍,中国新闻记者,报刊活动家,新闻教育家、新闻学者。曾用名镜清、振青,笔名飘萍、素昧。1926年4月26日,被奉系军阀以“勾结赤俄,宣传赤化”的罪名杀害于北京。(2)1911年赴杭州办《汉民日报》。因反对袁世凯,3次被捕入狱。1914年赴日留学,课余创办东京通信社,向国内报纸发稿。1916年回国,任上海《申报》驻北京特派员,先后写200多篇“北京特别通信”,深受读者欢迎。1916年7月在北京创办新闻编译社,向国内各报及外国驻京记者发稿。1918年10月在北京创办《京报》,任社长。同年与蔡元培、徐宝璜创立北京大学新闻学研究会,被聘为导师,主讲新闻采访和新闻学理论,揭开中国新闻学研究和新闻教育的序幕。1919年《京报》因刊载指责段琪瑞政府的新闻和评论被查封,他再次逃亡日本,任大阪《朝日新闻》中国问题顾问。旅日期间撰写《综合研究各国社会思潮》和《新俄国之研究》两书,介绍马克思主义学说,赞扬俄国十月革命。1920年秋回北京,复刊《京报》。1923年后在北京平民大学、国立法政大

学任教,讲授新闻采访课,撰写新闻学著作《实际应用新闻学》和《新闻学总论》。1925年秘密加入中国共产党。他以《京报》为讲坛,积极支持孙中山领导的国民革命和“五卅”、“三·一八”反帝爱国运动。(3)邵飘萍是北洋军阀统治时期为反帝国主义、反对封建军阀和宣传马克思主义而献身的新闻界代表人物,在新闻采访、评论和通讯写作以及新闻学研究等方面,都有贡献,是中国新闻史上有影响的新闻工作者。

13、试论刘少奇同志《对华北记者团的讲话》主要内容及其指导意义。(99)

答:(1)1948年秋天,中共中央在河北平山县西柏坡村,召集华北人民日报社和新华社华北总分社的部分记者进行学习。10月2日刘少奇到华北记者团学习班做了长篇讲话,即《对华北记者团的谈话》。

(2)谈话提出了新闻工作必须具备的四个条件:①要有正确的态度,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②必须独立地做相当艰苦的工作,思想上要艰苦,独立地做理论的、系统的工作,要独立思考,在分析之后加以正确的判断;③要有马列主义理论修养,要学习唯物史观、认识论,学习阶级分析的方法;④要熟悉党的路线和政策,还要懂得两条战线的斗争,善于用两条战线斗争的方法来办报,坚定地执行党的正确路线,既批评“左”的倾向,又批评右的倾向。

(3)意义:①刘少奇的谈话是中国新闻史上的重要文献,表达了党中央对新闻工作的重视和希望;②为新闻工作者适应新形势,完成新任务提出了明确的努力方向;③为当时的新闻业务学习与研究提供了纲领性文件,为迎接新中国新闻事业的到来做了准备;④对今天广大新闻工作者搞好新闻工作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

宋代的邸报改革:

(1)加强了中央集权。宋太宗把诸道进奏院合并成一个总的都进奏院,后来直接称为进奏院。中央政府直接控制了进奏院和官方新闻的发布权,所有公开发布的政府文告都要经过进奏院。变成了中央报纸。

(2)内容上:抄报内容只是朝政简报,明发上谕和大臣奏章,而没有进奏官自行采写的消息。这种官文书的手抄件便是邸报,又称进奏院状或进奏院报状。中央发布更具有权威性,传播速度也快。

(3)管理上:在宋代

还形成了一套相当完整的邸报审稿制度。“定本”制度,是

我国最早的新闻检查制度,也是为中央集权服务的。

试述《解放日报》的创办及其整风改革

答《解放日报》改版及整风改革:

1942年开始,中国共产党在全党范围内进行了整风运动。抗日根据地当时新闻事业的整风改革是全党整风改革的一个组成部分。

《解放日报》在整风改革中走在了新闻界改革的最前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1942年4月1日,《解放日报》改版。它登载了中共中央宣传部《为改造党报的通知》。使《解放日报》能够成为真正战斗的党的机关报。改版前,《解放日报》过量的刊登国际新闻,严重脱离了延安解放区的实际和群众生活的实际。改版后,第一版主要是反映各抗日民主根据地的要闻版,第二版是陕甘宁边区版,第三版是国际版,第四版是副刊和各种专论。改革后的版面,把抗日民主根据地新闻报道提到了首位。

通过改版,《解放日报》摆脱了王明错误路线的影响;克服了国内外资产阶级办报思想和做法对他们的影响。

经过1942年开始的整风改革,《解放日报》的工作有了显著的改进,积累了宝贵的经验,而且为马列主义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的中国无产阶级新闻理论作出了重要贡献。该报的工作人员不为名,不为利,艰苦奋斗,全心全意为人民工作,大大发扬了中国共产党新闻工作的优良传统和作风。

解放日报》改版的意义与收获

意义:《解放日报》在宣传党的中心工作,在联系群众,联系实际方面向前迈进了一步,从而大大克服了主观主义和党八股,加强了报纸的党性和群众性。

收获或成就:改版后的《解放日报》在实际工作中发挥了宣传鼓动和组织作用,表现在,

①重点报道了党的中心工作; ②加强了大生产运动的宣传和军事宣传;

③加强对敌对思想的批判,成功地反击了反共舆论。

中国新闻事业改革

审视中国新闻事业

中国新闻事业史

中国新闻事业史 讲义

中国新闻事业史复习题

《中国新闻事业史》知识点

中国新闻事业发展报告

中国新闻事业史教案

中国新闻事业史 复习资料

《中国新闻事业史》知识点

中国新闻事业发展史
《中国新闻事业发展史.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