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中国当代文学史名词解释

发布时间:2020-03-02 01:44:06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1、中国当代文学:指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发生发展于中国大陆的以社会主义思想为核心的社会主义文学。(时间、地域、性质)

2、文学思潮:指一定历史时期和一定地域内形成的﹐与社会的经济变革和人们的精神需求相适应的﹐具有广泛影响的文学思想和文学创作的潮流

3、“双百”方针:指“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是毛泽东在1956年5月2日的最高国务会议上正式提出的方针。其基本内涵是在文艺创作上,允许不同风格、不同流派、不同题材、不同手法的作品存在;在学术理论上,提倡不同学派、不同观点互相争鸣,自由讨论。 “双百”方针是发展科学和文化事业的重要方针。

4、新民歌运动:新民歌运动是在“大跃进”背景下,由毛泽东亲自倡导,各级党委政府组织、发动的一场群众性民歌收集与创作的运动。它是大跃进“左”倾思潮的产物。 “官方钦定本”:《红旗歌谣》(郭沫若、周扬选编)

5、《纪要》:为了推行文化专制主义,1966年2 月,林彪授意江青在上海召开部队文艺工作座谈会,会后拟定了《林彪同志委托江青同志召开的部队文艺工作座谈会纪要》。简称《纪要》。中心内容是:破“资产阶级文艺黑线”,“立”无产阶级文艺样板。

6、革命样板戏:最早为60年代初京剧现代戏创作、演出活动中涌现出来的优秀成果,后在江青的直接干预与改造下成为“*”时代的文艺样板,包括京剧现代戏《沙家浜》、《红灯记》、《智取威虎山》、《海港》、《奇袭白虎团》和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白毛女》和交响音乐《沙家浜》等八个作品。它们成为“*”时代精神生活的象征。

7、三突出原则:“在所有人物中突出正面人物,在正面人物中突出英雄人物,在英雄人物中突出中心人物。

8、三陪衬原则:“在正面人物与反面人物之间,反面人物要反衬正面人物;在所有正面人物之中,一般人物要烘托、陪衬英雄人物;在所有英雄人物之中,非主要人物要烘托、陪衬主要英雄人物。”

9、**诗歌运动:是指1976年4月5日,人民借清明节之机,在**广场自发集会,用诗歌和鲜花为武器,悼念周总理、声讨“四人帮”的一次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群众性诗歌运动。这是中国人民又一次思想解放运动的开端,为新时期文学拉开了序幕。

10、春秋笔法:寓褒贬于曲折的文笔之中,不直接表明自己的态度。

11、山药蛋派:50年代中后期,围绕赵树理的创作,在山西形成了一个文学流派,又称“山西派”或“火花派”。这一流派多取材山西当代农村生活,写作的多是问题小说;擅长塑造在各项运动中采取犹豫观望态度的中间人物;形式上通俗、幽默、易懂,故事性强,为群众所喜闻乐见。主要成员有马烽、西戎、孙谦、束为、胡正。

12、“红色经典”:1980年代被用来指称“*”中出现的样板戏;1990年代以后被怀旧情绪驱使着的人们,泛化推广到用它指称在毛泽东《讲话》精神指导下创作的反映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社会政治运动和普通工农兵生活的典范性作品。在认识结构、知识水平、世界观、价值观等形成了一定的系统,并且普遍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 。

13、“三红一创,山青保林”:《红岩》《红日》《红旗谱》《创业史》《山乡巨变》《青春之歌》《保卫延安》《林海雪原》

14、荷花淀派:五十年代形成的以孙犁为代表包括刘绍棠、从维熙、韩映山、房树民等在内的作家群。因孙犁的代表作《荷花淀》而得名。作品反映的多是冀中(包括京郊)农民的生活,注重挖掘生活中的新生的力量与美的因素。作品一般都充满浪漫主义气息和乐观精神,有诗体小说之称。

15、戏剧文学:通常指戏剧剧本。戏剧人物的个性化、戏剧冲突的尖锐性、戏剧场面的集中性、台词的口语化和动作性构成了戏剧文学的四大审美特征。

16、戏剧冲突:是指在剧情中展开的矛盾、纠葛和斗争。包括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以及人物内心中多种观念、愿望、情绪的冲突。

17、戏剧动作:是戏剧人物性格的精炼的、自然的外化,同时,又包蕴着戏剧冲突的鲜明趋向。它包括有形体的、语言的、心理种种动作。

18、戏剧情景:能激起观众情绪反映的人物处境,一般表现在比较集中的戏剧场面里。包含人、事、境、情等因素。

19、台词:戏剧文学最基本的语汇,要求具有高度个性化和动作性。潜台词是表现人物的灵魂。

20、第四次文代会(中国文学艺术工作者第四次代表大会):1979年10月30日至11月16日在北京召开。邓小平向大会致祝辞,他在祝辞中充分肯定了建国十七年文艺工作的成绩,明确提出了新时期文艺工作的任务。这次文代会有着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意义,标志着我国文学艺术进入一个崭新的历史时期。

21、伤痕小说:七十年代末至八十年代初盛行的一股文学创作潮流。以揭露 “*”给人民带来的身心创伤,批判“*”非人化现实,肯定人的价值、维护人的尊严为主旨。开启了新时期文学现实主义复归的潮流。代表作有刘心武的《班主任》、卢新华的《伤痕》、周克芹《许茂和他的女儿们》等。

22、反思小说:1979年出现的对建国以来中国社会历史进程进行回顾和反省的小说。它揭露极“左”思潮给中国社会和人民带来的巨大危害,并探讨极“左”思潮得以横行的政治、经济、文化与人性根源。它的出现标志着现实主义文学的进一步深化。代表作有茹志鹃的《剪辑错了的故事》、王蒙的《蝴蝶》、谌容的《人到中年》、古华的《芙蓉镇》、李存葆的《高山下的花环》等。

23、先锋小说(实验小说):受西方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文学思潮的影响,1980年代中后期中国文坛出现了在叙事革命、语言实验、生存状态等方面进行前卫实验的小说创作潮流。主要作家有刘索拉,徐星,马原,莫言,残雪,苏童,洪峰,格非,孙甘露,余华,叶兆言,扎西达娃,北村,吕新。

24、改革小说:指20世纪70年代末兴起的反映中国改革开放年代从体制变革到普通人的生活与情感、思想与心理变革的文学。改革文学标志着现实主义传统的深化。代表作家作品有蒋子龙的《乔厂长上任记》、张洁的《沉重的翅膀》、路遥的《人生》、高晓声的《陈奂生上城》等。

25、文化寻根小说:指1985年前后出现的一股注重挖掘传统意识与民族文化心理,以求构建中国当代小说民族品格的一股创作潮流。韩少功的《文学的“根”》等被视为寻根文学的理论纲领;阿城的《棋王》、王安忆的《小鲍庄》、韩少功的《爸爸爸》等被视为寻根文学的代表作。

26、新写实小说: 八十年代中后期继寻根小说和先锋小说后兴起的一股小说潮流。特征是作家冷静客观地还原现实生活的原生状态,描写普通人的生存困境,体现了强烈的生存意识。方方的《风景》,池莉的《烦恼人生》,刘震云的《单位》、《一地鸡毛》等是代表作

27、新现实主义小说(现实主义冲击波):与新现实小说相比,仍然有着对人的生存本相的勘探和对个体生存困境的表现,但当下性和情感性得到加强,有着浓郁的时代情感和对当下生活气息的敏锐捕捉,成功塑造了一批世纪末中国社会中下层官员的形象,具有明显的主旋律特征。以河北的“三驾马车”—谈歌、何申、关仁山的崛起为标志。

28、历史小说:90年代历史小说呈蓬勃发展势头,出现了一批颇具文学与史学价值的优秀作品。由于作家主体性的强化和新的历史观、文化观和文学观的注入,90年代历史小说的史诗性与文学性增强,人性与人情的因素渗透其中二月河《康熙大帝》、《雍正大帝》、《乾隆皇帝》、唐浩明《曾国藩》、刘思奋《白门柳》、凌力《少年天子》

29、女性小说:90年代的女性小说明显走向集体性成熟。女性作家顺应着女性主义思潮,自觉以女性身份观察生活,质疑和批判男权文化,表现出鲜明的女性意识和强烈的话语自觉。 30、新生代小说:鲁羊、韩东、朱文、陈染、林白、徐坤、海男、述平、张旻、东西、毕飞宇等一批作家以其独特的存在活跃于90年代文坛,被称为新生代作家。他们的风格可分为四类:(1)哲学型,以鲁羊、东西、刘剑波为代表,注重对深度主题的表达,对技术的实验(2)写实型,以朱文、韩东、邱华栋、述平为代表,注重对都市欲望的书写,对困惑、迷惘、以及无所依托的虚妄的描写。朱文:《我爱美元》、邱华栋:《手上的星光》(3)诗意型,以毕飞宇、李洱为代表,追求诗意在现实生活中的跳跃和播撒,尊崇个人体验和自由想象的无限灵动性和语言的张力。(4)以陈染《私人生活》、林白《一个人的战争》、海男《女人传》为代表的私语型。

31、“归来诗人”(P474):粉碎“四人帮”后,一批在新中国诗坛上一度被冤屈而被迫辍笔的诗人重返诗坛,唱起了“归来”的歌,他们被称为“归来的诗人”。包括“七月派”诗人、“右派分子”诗人和“九叶派”诗人等。

32、“七月派”诗人:胡风、鲁藜、绿原、牛汉、曾卓、冀汸、彭燕郊、罗洛、胡征等。

33、“右派”诗人:艾青、公木、苏金伞、吕剑、公刘、邵燕祥、白桦、高平、流沙河、周良沛、孙静轩、孔孚、胡昭、梁南、昌耀、林希、赵恺、王辽生。

34、“九叶派”诗人:穆旦、杜运燮、郑敏、袁可嘉、陈敬容、辛笛、唐祈、唐湜、曹辛之。

35、朦胧诗: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兴起的一股新异诗潮。旨在重建已经失落的人的本体和诗的本体,思想内容上抗拒人的异化,反抗世界的荒谬,强调表现自我;艺术上大量运用隐喻、幻觉、变形、整体象征等现代诗歌艺术技巧,抒发个人内心体验,追求诗意的朦胧多义。代表作有北岛的《回答》、舒婷的《双桅船》、顾城的《一代人》等。最有影响力的五位诗人:北岛、舒婷、顾城、江河、杨炼“朦胧诗”。诗潮中的“双桅”:北岛、舒婷。

36、第三代诗人:是继朦胧诗人后掀起更猛烈的诗歌革新运动的一批年轻诗人的总称。这个诗人群体名目杂多,流派林立,包括于坚、丁当等人组成的“他们文学社”、周伦佑、蓝马等人组成的“非非主义”、万夏、李亚伟等人组成的“莽汉主义”、孟浪、郁郁等人组成的“海上诗群”、宋琳、孙晓刚等人组成的城市诗以及“撒娇派”、车前子、周亚平等人组成的“语言诗”等。

37、挽悼散文:新时期首个散文浪潮,主要特点:

1、悼念亡灵,抒发哀思。

2、缅怀与批判、反思与展望结合相结合,明辨是非、善恶、美丑,伸张正义,阐扬真理,激励人们前进。

3、文风“高亢苍凉的旋律,悲壮深沉的色彩和朴素无华的风格。

38、反思散文:反思包括“*”在内的中国当代历史,探索悲剧原因。主要作品:巴金:《随想录》(五卷)、孙犁:《老苔集》《晚华集》《秀露集》、杨绛:《干校六记》《将饮茶》、丁玲:《牛棚小品》、萧乾:《“*”杂记》、王西彦:《炼狱中的圣火》陈白尘:《云断梦忆》、梅志:《往事如烟》。90年代的反思散文:韦君宜:《思痛录》、季羡林:《牛棚杂记》、李锐:《“大跃进”亲历记》

39、学者散文(文化散文):指八九十年代的散文热潮中,由一批中青年学者创作的以对历史文化的反思和对人类生命本体意义的求索为主要内容的散文新品种。显示了知识分子关注现实问题和参与文化交流的新趋向。代表作家作品有余秋雨的《文化苦旅》、张中行的《负喧琐话》等。

40、思想性散文:20世纪90年代出现的面对社会转型期世俗生活对精神生活的冲击,着重于表达思想性和精神性追求的一股散文创作潮流。代表作家作品有史铁生的《我与地坛》、张承志的《荒芜英雄路》、周涛的《游牧长城》、刘小枫的《我们这一代人的怕与爱》、王小波的《我的精神家园》等。

41、女性散文:20世纪90年代社会转型期出现的一股女性散文写作热潮,或是从女性个体生命经验角度重新审视社会、历史,批判以神圣名义剥夺女性权利的男权思想;或是从女性个体生命经验角度书写自身的日常生活。代表性作家作品有李南央《我有这样一位母亲》、筱敏的《成年礼》、马莉的《夕阳下的小女人》、黄爱东西的《大都市小女人》、素素的《就做一个红粉知己》等等。

42、社会问题报告文学(全景式报告文学):80年代中期出现的一种新型报告文学。它关注社会问题,强调信息量、思辨性和学术性,融入多个学科的多种思维方式,渗透着历史意识、忧患意识、批判意识等诸多观念。代表作家作品有麦天枢《爱河横流》陈冠柏《黑色的七月》涵逸《中国的“小皇帝”》等。

43、探索剧:八十年代出现的具有艺术探索性的话剧。这些剧作打破传统表现手法,大量借鉴姊妹艺术和西方现代派戏剧的表现手法,人物内向化,主题表现为多义性、不确定性,诉诸情绪化或生活化,引导观众参与创造。代表的作家作品有高行健、刘会远的《绝对信号》,刘树纲的《一个死者对生者的访问》等。

中国当代文学史名词解释

中国当代文学史

中国当代文学史

中国当代文学史

中国当代文学史

第四章中国当代文学史

中国当代文学史梗概

中国当代文学史试题

中国当代文学史复习资料

中国当代文学史复习资料

中国当代文学史名词解释
《中国当代文学史名词解释.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