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泰顺导游词(三稿)_56210

发布时间:2020-03-04 08:25:30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泰顺旅游系列丛书之二

(2007’泰顺乡村导游实训班培训资料)

泰顺导游词

泰顺风景旅游管理局 编

欢迎词„„„„„„„„„„„„„„„„„ „„„„5 泰顺概况„„„„„„„„„„„„„„„„ „„„„5

一、氡泉风景区„„„„„„„„„„„„„ „„„„„„6

二、中国(泰顺)廊桥文化旅游区„„„„„„„„ „„„12

三、飞云湖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白鹤山庄景区„„„„„„20

四、乌岩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26

五、九峰省级风景名胜区•红军路„„„„„„„„„„„„31

六、仕水碇步(琴桥)„„„„„„„„„„„„„„„„„36

七、胡氏大院„„„„„„„„„„„„„„„„„„„„„38

八、三魁西洋洲岭片区景点„„„„„„„„„„„„„„„40

九、筱村新山片区景点„„„„„„„„„„„„„„„„„43

十、岭北魅力乡村„„„„„„„„„„„„„„„„„„„50

二、县城周边景点„„„„„„„„„„„„„„„„„„52 欢送词„„„„„„„„„„„„„„„„„„ „„„57 主编:高立竹

策划:谢健敏

文字:陈圣格

【欢迎词】

各位团友,大家好!一路辛苦了! 首先,请允许我代表++旅行社的全体员工,对各位嘉宾前来泰顺观光旅游表示热忱的欢迎!我姓+,是++旅行社的导游,我们的司机姓+,是++汽车公司的司机。今天,很荣幸由我们陪同各位一行旅行,我们将竭尽全力,让大家行得安全,玩得高兴,吃得满意,住得舒适,使泰顺之行成为大家难忘的旅程。在今后的导游中,如果有什么地方我讲得不清楚,欢迎女士先生们提出来,我将努力讲清楚。在这次旅游活动中如果有什么事情需要帮忙,也请大家找我。谢谢您的合作与支持,并预祝本次旅行圆满成功!

【泰顺概况】

泰顺是浙南山区县,面积1761平方公里,辖36个乡镇,全县人口35万,常年外出务商人员占三分之一。泰顺于明景泰三年(1452年)立县,至今已有555年的历史。立县之前,浙南一带因银矿开采而发生了一次规模较大的农民暴动,朝廷平息暴动后,从平阳、瑞安两县各分析出一个偏远的乡,组设泰顺县。因此泰顺这地名包含有国泰民安的愿望。泰顺周边还有景宁县、庆元县和福建的寿宁县,四县简称“景泰庆寿”,于是有人就认为,这四个县就是当年景泰皇帝为庆祝自己60大寿而设立的。我们不去考证当年景泰皇帝的年龄,根据史料记载,这四个县的立县年代不尽相同,景宁与泰顺的立县时间相同,寿宁立县时间是景泰六年,迟泰顺和景宁三年,而庆元的立县时间比上面三个县都要早。

唐代大诗人顾况在写到温州人入山伐木的情景时,用“群山万道,不可寻省”八个字形描绘当年泰顺一带的地理环境,非常精准。泰顺是浙南最南端的的边界小县,处于洞宫山脉和南雁荡山脉的交叉地带,境内山峦连绵,溪流纵横,“九山半水半分田”是泰顺地形地貌的最好概括。

作为山区小县,泰顺受大山的围困,自古以来就一直较为封闭,山外北方的农耕文明随着移民的迁入,进入了山区,并与山区的东瓯土著文化相融合,形成了其独特的乡土文化。大山相对地隔绝了交通,客观上使这种乡土文化很少受到外界的影响,加上当地人因相对封闭的地理环境而产生的一种念旧、保守的情结,使得泰顺这种独特的乡土文化得以流传至今,仍保有其本来的面目。“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巅。”陶渊明描绘的诗一般的意境,在泰顺可以说是随处可见。正因为如此,泰顺被誉为“中国十大最纯净的美丽风景线”、“浙南的净土”、“自助旅游的天堂”。此外,泰顺还是国家首批生态示范区、中国茶叶之乡、中国廊桥之乡和革命老区县。

泰顺不但拥有乌岩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拥有飞云湖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拥有九峰省级风景名胜区及红军路,还拥有世界上罕见的含氡温泉,自然景观独

特而秀美。泰顺古代山民们为求生存,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经过千百年的艰辛探索、锤炼,创造了独具特色的古廊桥文化。泰顺廊桥造型古朴别致、典雅大方,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艺术价值和科学价值。目前境内保存完好的木结构古廊桥30座,古石拱桥200多座,古石平桥100多座、碇步200条,被誉 “浙南桥梁博物馆”,其中,以泗溪姐妹桥为代表的十多座廊桥和仕水碇步还被评为国家重点保护文物单位。与古廊桥相得益彰的是泰顺的古民居。那些依山建筑在溪谷深处、山腰之间、河滩之上的村落,映照出泰顺先民恬淡自然的山水情怀和耕读文化,其古拙而自然的造型、粗野而细腻的风格、实用而完善的结构及其营造模式折射出泰顺先民的审美气质、生存观念和风水理论。

泰顺的历史不算悠久,也缺少名震环宇的名人,但一方水土养一方人,除了具有独特的乡土人文景观外,还具有独特的民俗文化。提线木偶、药发木偶、百家宴、斗牛、舞龙等非物质文化遗产,正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此外,泰顺还有一样非常特殊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那就是种类繁多的方言。中国有八大方言,而泰顺一个小县就有四大方言,即吴方言、闽北方言、闽南方言和客家方言。近几年,泰顺全县的通村公路建设业已完成,境内路况大为改善,而新58省道的开通和52省道的胜利改造,以及各乡村农家乐的兴起,为外地前来泰顺的团队旅游和自驾旅游插上了有力的翅膀。目前,泰顺有星级宾馆5,旅行社3家,社会旅馆100多家,上规模餐饮单位几十家,迪吧、茶楼、桑拿、保健等休闲娱乐场所设备齐全,功能完善,可以满足不同规格和不同层次旅行团队的需求。

泰顺民风纯朴,泰顺人民热情好客。 预祝大家本次旅行圆满成功!

一、氡泉风景区

【导游内容】

氡泉及峡谷风光——梅林宾馆、香溢度假村——宝林寺——百福岩古村——塔头底古村——瀑布群

【氡泉及峡谷风光】

各位团友,我们现在前往氡泉景区。氡泉景区位于雅阳镇境内。雅阳镇是泰顺南部的重镇,为泰顺县城的次中心,浙江省120个中心镇之一,温州市现代化建设示范试点镇和浙江省旅游城镇。镇域面积为近70平方公里,管辖23个行政村,总人口1800多人,其中城镇人口7000人。氡泉景区的大部分景点位于氡泉省级自然保护区内,主要景点有泉眼奇观、峡谷风光、莲头三折瀑、白巢瀑布、宝林寺、白福岩古村和塔头底古村。2006年3月,泰顺氡泉景区被纳入九峰省级风景名胜区,成为九峰省级风景名胜区的重要组成部分。

氡泉位于氡泉大峡谷会甲溪中(古名火热溪),古称“汤泉”,又名温州大温

泉,是温州四大王牌景点之一。提起温泉,大家可能没有马上想到泰顺的氡泉,而直接想到武义县溪里温泉。其实我们比较一下两个温泉,就很快知道孰劣孰优了。论水质,泰顺氡泉水来自5000米地壳深处,含有40多种微量元素;武义温泉取自地下300米深处,仅有20多种微量元素,用一位专家的话说,像氡泉这样的温泉,不要说是在中国,就是在世界上罕有的;论环境,泰顺氡泉坐落在华东第一大峡谷口,自然环境十分优美,而武义温泉处在普通的山泥地里,自然环境与泰顺不可同日而语;论距离,泰顺氡泉距离市区92公里,车程约80分钟;武义溪里温泉距离市区195公里,约需2个多小时。这样看来,泰顺氡泉的优势是十分明显的了,但是目前的状况是,武义温泉呼声大大超过了泰顺氡泉,真可谓是重量级拳王敌不过轻量级拳击手。个中原因,令人深思。不过,随着氡泉的进一步开发,我们相信,泰顺氡泉一定能走出温州,走向全国。

大家可能对“氡泉”心存疑虑。氡是镭在衰变过程中产生的弱放射性气体,能溶解于水中,当地下水流经含镭的岩石时,水中就会含有氡气,此泉即为氡泉。氡泉的治疗作用是利用氡在衰变时产生的阿尔法粒子的强电离作用,当含氡的矿泉水被吸入体内后通过血液分布到各组织中,其作用为促进内分泌,加快细胞的代谢,分解血液中多余的胆固醇和毒性物质,并排出体外,促进血液循环。

经科学测定,氡泉水从地下5000米深处,经过38年的循环,从火热溪泉眼喷涌而出,除含有微量氡外,还含有氟、硅等40多种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经国土资源部、卫生部专家鉴定,为国家级浴用医疗热矿泉水。沐浴氡泉对高血压、糖尿病、内分泌失调、神经衰弱、风湿病、皮肤病等多种疾病有疗效,尤其对美容、美肤有显著作用,素有“天下第一氡”之美誉。

氡泉泉眼位于浙闽两省的交界点上,泉眼及上游为泰顺地盘,下游为福鼎地盘。自古以来,氡泉因地处偏僻而不被外人所知。最早研究汤泉是在1973年,那时浙江省水文地质大队对汤泉进行水文地质调查,检测出来泉水中含有氡的成分,出水量500吨以上,水温高达62℃,始命名为氡泉。此后,随着氡泉名声雀起,1997年氡泉被评为省级自然保护区, 2001年5月被列入国家级浴用医疗矿泉水名单。

有这么一个有趣的事情:因为氡泉位处浙江泰顺县和福建福鼎县的交界区,氡泉出名后,泰顺和福鼎为氡泉的归属问题,展开了一场有趣的争夺战,当时双方都拿出有关山地证据证明氡泉是归属自己的,但是最后双方的证据都被证明是无效的。在相持不下的情况下,一部史书成了判官。这部史书就是泰顺清朝私家编纂的县志《分疆录》。《分疆录》里面有这样一段记载:“汤泉,在雅阳水口溪旁,俗谓之火热溪,泉水从涧边小石池中涌起,四时沸如汤。”这样,氡泉的归属就有了明确的答案了。据说,后来福鼎方面在离泉眼一百多米的下游溪流中挖孔试探,但是始终不见有汤水涌出。

关于氡泉,有这么一个传说:

庐山圣母800岁的时候,玉皇大帝将一块玉石作为生日礼物送给她。这块玉

石是神奇的宝石,一遇到水,水就滚烫,用这宝石浸泡过的神水洗浴能使人青春焕发,延年益寿。庐山山脚有一个黑心和尚,身上长满脓疮,奇痒难耐,于是到庐山向庐山圣母讨要神水治病。和尚用过圣水后,通体舒泰,满身的脓疮不见了。黑心和尚看到这神水如此神奇,便起了歪心,趁九月九庐山圣母举办蟠桃会大宴群仙之际,潜入圣母卧室,偷得宝石,并连夜下山,往东南方向逃窜。黑心和尚整整逃了七七四十九天,才逃到泰顺和福鼎交界的大峡谷中,隐名改姓,修建庙宇躲藏起来。从此以后,这位黑心和尚借手中宝石敲诈勒索,欺压百姓,无恶不作。后来,玉皇大帝了解了事情的真相,便派天兵天前来大峡谷捉拿黑心和尚。和尚看到天兵天将前来捉拿,慌忙中拿起玉石和身边的袈裟、木鱼就逃,但是刚一出门就遇上了天兵天将。打斗中,黑心和尚的身上携带的那块宝石、木鱼、袈裟都掉了下来。黑心和尚被抓走了,但掉下的木鱼变成了木鱼墩,这木鱼墩就位于雅阳至承天的公路边,袈裟变成了袈裟潭,就在小电站的旁边,那块宝石却滚落到了大峡谷的底部。在宝石落水的那个地方,一年四季烫水翻滚,这就是现在氡泉泉眼的所在。

各位团友,我们现在正前往氡泉泉眼的所在地——氡泉大峡谷。氡泉大峡谷属于断层谷地,东西走向,长有10公里,高度多为300米之上,最高的地方可达500余米,形成典型“V”、“U”型谷,有专家称这是“华东第一大峡谷”。大峡谷纵深切入,急滩长流,造就了氡泉景区独特的景观。在春天多雨季节,两岸小溪谷集水汇流,顺着崖壁而下,形成“百瀑归川”的壮观景象;春雾弥漫时,又会形成“雾锁峡谷”的奇特景观。

从香溢大酒店到峡谷底部,原来是一条陡峭的石砌古道。古道淹没在丛林之中,很幽静。古道旁相隔数百米有两个古村,只有两三户畲族人家,黑瓦泥墙的,与山间的丛林融为一体。还是在几十年前,氡泉大峡谷水边生活着一种稀有的鳗鱼,叫芦鳗。芦鳗白天在溪流深处生活,夜里上岸吃一种叫做芦竹的植物。于是,白天的时候,当地渔夫就在芦鳗必经的丛林里插满锋利的竹刀,夜里芦鳗上岸后爬经丛林,剖腹开肠而死,渔夫次日早晨即可收获。可惜的是,如今再也见不到这种稀有的鳗鱼,这是不是跟这种残酷的杀戮有关呢?

各位团友,我们就要下到谷底了,前面是一个石牌门,上面书写“天下第一氡”五个字。氡泉被誉为“天下第一氡”完全是名副其实的,因为在世界范围内,要再找出第二个像这样自然环境优美,出水温度高,出水量大,并含有几十种矿物质的氡泉,是非常困难的事。前面就是望泉亭,亭柱子上有一幅对联:“江南独一氡

华东无双峡”,它所表达的意思跟“天下第一氡”是差不多的。前面溪边是一条索桥,岸边有一个亭子叫浮岚阁,里边也有两幅对联,分别是“稀世氡泉承天赐,气效神水涤君烦”,“聊借静地观山月,却把名泉涤俗尘”。在这样幽静的峡谷里面,将平时工作的各种压力放在一边,尽情地享受大自然赐给我们的美景,这是一件多么快乐的事啊!

各位团友,我们现在已经到达大峡谷谷底了。抬头仰望,只见两岸峭壁高耸

入云,狭天一溜,放眼上下,溪流潺潺,巨石交叠。氡泉眼就在溪流当中,被半个网球场大小的水泥盒罩着,附近水域时不时冒出铜钱大小的气泡。好多人来到这里,还下水游泳哩。目前峡谷得到了初步开发,在泉眼的南岸溪边建起了足浴馆,你可以一边欣赏大峡谷的美景,一边在温烫的氡泉水中消去旅途的疲惫。

【梅林宾馆】

各位团友,前方马上到达我们今天入住的宾馆——温州氡泉宾馆。

温州氡泉宾馆属于欧式风格的别墅式度假酒店,设有标准及豪华客房150套,国家级浴用矿泉水引入每个房间供您使用。整个度假区坐落于氡泉大峡谷的谷口上,在这里,你可以俯瞰峡谷,欣赏到山溪蜿蜒、峰峦叠翠的自然景观。假如你是个摄影爱好者,建议您明天起个大早,那时您将欣赏并拍摄到氡泉大峡谷的壮观的云海了。

最近,宾馆推出了氡泉SPA新项目。SPA一词源于拉丁文,是健康、通过、水三个词语的缩写,所以SPA的意思就是通过水达到健康的目的。SPA除了基本的清洁皮肤和身体的按摩之外,更强调人与周遭环境的互动与契合,真正的SPA主要涵盖的四大精神就是:营养、运动、心灵的解放、脸部与全身的保养与调理。

目前,氡泉宾馆共修建了7个室外氡泉池,其中2个氡泉池还特别引入了当今在上海、海南等城市流行的“鱼疗SPA”。池中有上万条小鱼,这种特别的小鱼名“恩鱼”,身长2厘米左右。这种鱼和人一起泡澡,会啄食人体老化皮质和一些用肉眼看不到的细菌,起到清洁皮肤的作用。十二年前,三亚凤凰镇水的村民在当地发现了一眼氡泉,温泉开发初期,泉眼附近的鱼类全部死了,不过这些恩鱼就奇迹般的生存了下来,而且会主动围在人体周围,啄食人体皮质、细菌,有延年益寿的神奇功效。现在大家都形象的叫它们“亲亲鱼”。池中的水温超过40度,人只要站在水里,不要动,小鱼就会主动围上来,感觉痒痒的。

【香溢假日酒店】

各位团友,前方马上到达我们今天入住的宾馆——香溢假日大酒店。 香溢假日酒店位于氡泉峡谷半山腰的一片缓坡上,离氡泉泉眼的直线距离只有两百来米。香溢大酒店的前身是建于八十年代的泰顺氡泉招待所,本世纪初由烟草专卖局接手,改造成现代化的大酒店,2006年大酒店又归属于县政府管理。大酒店总占地面积105亩,建筑面积2万平方米,是集多功能为一体的四星级旅游度假型酒店。分为综合楼、南客房、北客房、会展楼、戏水宫、康乐楼等十几幢豪华别墅,拥有种类客房147间/套。

扩展景点之一【宝林寺】

宝林寺位于雅阳镇东3公里外的白巢村,故又名白巢寺,是泰顺四大古刹之一,雅阳至香溢酒店的中途有分路可到达。宝林寺始建于宋绍兴二年(1132),明代和清代曾多次扩建复修,占地6000多平方米。寺周翠竹环抱,古松参天,绿荫浓郁。院内分建大雄宝殿、罗汉殿、天王殿、观音阁四个殿堂,重檐翘角,气势恢宏。左右两厢,斋房、稗房、客房井井有条,大雄殿前为天井池塘,池内有座雕琢精细小石塔,相传都出自宋代艺人之手。

扩展景点之二【百福岩古村】

百福岩古村离雅阳镇只有3公里的路程。村子最早称“白腐岩”,后讹为“白虎岩”,最后村人改了一个吉利的名即“百福岩”。百福岩是一个多姓共居的古村落,有周、李、林、叶等姓氏。周姓是百福岩村生齿最盛的姓氏,二百多年来逐渐形成一个聚族而居的家族区域,如今村落中依然完好保留的古代民居建筑均系周氏所建。

百福岩古民居主要集中在村落的上游部分,坐北朝南,呈倒“T”型分布。山脚自东到西横向有五座古建筑,依次为周氏祠堂、花通底厝(长尾厝)、旗杆底厝、中央厝、下石门楼,老房子通过厢房边门互为相通,这样就形成了各成一体而互为相通的民居群落格局。在花通底厝之上,沿小山谷纵向还分布着两座古民居,依次为上石门楼、顶头厝。如果站在对面民居高楼上远看古村落,可见瓦檐层层叠叠,颇为壮观。

周氏宗祠建造于清咸丰年间。正堂梁木上挂一牌匾,上书“克昌厥后”,意为保佑后世子孙繁荣昌盛。神龛上也悬有一金字匾额,上书“忠厚传家”四个大字,是当年浙江省学政状元公吴钟骏为百福岩周姓始祖周启昌题写的。

祠堂的西侧就是花通底厝。沿花通底厝边侧小路,可到上石门楼厝。上石门楼厝为“—”字形民居建筑,正房九开间,气势恢宏。

紧挨着花通底厝的就是旗杆底厝。旗杆底厝为三进三合院式,正房七开间,厢房五开间。再往西,就是中央厝。

中央厝为三合院式民居,门额是白地黑字书有“视履考祥”四个字。“视履考祥”,语出《易经》。 “履”为鞋子,引申为自己走过的路,亦指人生之路。“祥”为外界所呈现出的吉凶之兆,引申为即将应对的前程。“视履考祥”,意思是说,处于人生艰难跋涉之途的君子,应该经常检视自己所走过的道路,并考察前途可能出现的新情况。

最西边的就是下石门楼,也是百福岩古民居中最有特色的建筑。下石门楼的门楼高二层,重檐,主体框架有条石砌成,墙身饰有泥塑和彩绘。门框上方题额为“绿绕青来”,背面则为“道南旧主”。据说这“道南旧主”四个字出自一位十二岁孩童之手。下石门楼厢房的门楼显得小而精致,外题额为“花草精神”,内题额为“鸢飞鱼跃”。厢房的精致之处表现在牛腿那精细的雕刻上,木刻明显带

有闽北民居的特色,主题人物有关公、牧童、仙人、仕女等。

扩展景点之三【塔头底古村】

塔头底位于雅阳镇东面,离镇中心不到一公里地,为季姓的聚居地。塔头底季氏始祖原居今景宁县梅岐乡,于明朝正德年间迁至今雅中,清康年间其重孙移居此地。季氏迁居塔头底后,依靠适宜的生存环境,子裔迅速繁衍,与此同时,季氏广修宅第,于清中叶时已形成了一个完整的村落。

古村落坐东朝西,背为丘陵缓坡,坡上茂林修竹,郁郁葱葱。村落前面本来是一大片水域,远处为高低起伏的丘陵山湾。村落的规划非常符合古代阳宅“风水术”中所谓“左青龙、右白虎、前朱雀、后玄武”的理想格局。村落前面本来是一大片水田,近些年田地荒芜了,就堵住水口,形成了一个大鱼塘,一则养鱼抓收入,二则田野变成风水学上所谓的“明堂”,对将来子孙的发达会更为有利。

从村口进入,四座古民居一字型同一水平地排山脚,从南到北依次是旗杆底厝、中央厝、古厝和尾座厝。四座老房子的门楼各异,但其格局基本相同,都是二层四合院式,正房为七开间或九开间,左右厢房为四开间或六开间。因为开间大,所以天井显得特别宽敞和大气。四座建于清代不同时期的房子的檐廊基本处在同一条直线上,所以假如打开各座房子的檐廊边门,在天气晴朗的情况下,从最南边的旗杆底厝可看到百米开外尾座厝的楼梯,四座房子的檐廊连为一体,有如一个幽深的洞穴。

塔头底最古老的房子是下厝,位于四座老房子的前方,地势稍低。这座名为下厝的老房子其实是季氏在塔头底建造的第一座住宅,与其他四座老房子不同的是,此座民居门楼并不正对正房,而是设在左厢房尽头,是典型的“歪门正厅”法式。进入木构门楼后,一条块石铺设的大路拐向天井,通往正房。下厝建于清康熙年间,但明显具有明代民居的建筑风格。由于年代久远,正房明显往左倾斜,木质磉子依旧比较硬朗。下厝的屋架格局较之于另外四座,显得较矮小,梁柱之间的缺少雕刻,显得朴实无华。下厝厅堂上方悬挂着三枚牌匾,分别为“玉质金章”、“志厚义章”和“维国重琛”,题字人皆为当时的高官名流,几百年来承载着季氏的家族荣誉与价值取向。

扩展景点之三【瀑布群】

莲头三折瀑位于氡泉峡谷会甲溪上游支流莲头溪涧中。莲头村至峡谷底部落差近300米,雨季溪涧流经峡谷北面山体时,因落差大而形成三级瀑布。第一级位于莲头村下方,高约50米;第二级瀑布位于山腰,凌空而下,高40多米;第三级接近山脚,最为壮观,高达60米。

白巢瀑布又名下村瀑布,距宝林寺约300米。瀑布分三级,上瀑高16米,二级瀑布39米,下级瀑布高21米,谷底有一石墩形似乌龟,正面朝着三级瀑,

故白巢瀑布又名神龟探瀑。

二、中国(泰顺)廊桥文化旅游区

【导游内容】

北涧桥——溪东桥——临水殿——包氏宗祠——张十一故居——凤洋云海

各位团友,现在我们正前往中国廊桥文化旅游区——泗溪镇。泰顺有“廊桥之乡”的美誉,境内廊桥数量较多,结构类型多样,有木拱廊桥、木平廊桥、石拱木平廊桥、石墩伸臂木平廊桥和八字撑木平廊桥等。其中的木拱桥,当地人又称作“蜈蚣桥”。早年经著名桥梁专家茅以升先生考证确认,这些留存于浙南山区的木拱廊桥,就是北宋时期盛行的“虹桥”结构的变体。张择端在《清明上河图》卷中描绘了虹桥横跨汴水的优美形状:以梁木穿插别压形成拱桥,形似彩虹,故以虹桥闻名。这种特殊而巧妙的结构形式,在中国桥梁史中具有很高的地位,虽然早已在中原地区消失,却在浙南的泰顺及闽东山区意外而又完好的保存下来。

已被人们称为活化石的木拱廊桥,是中国传统木构桥梁中技术含量最高的一种。桥梁权威专家唐寰澄教授在所著的《中国科学技术史·桥梁卷》中称廊桥“可以说是世界桥梁史上绝无仅有的一个品类”,“在世界桥梁史上唯中国有之”。著名乡土建筑专家、清华大学陈志华教授认为,木拱廊桥有几百年的历史,独特的结构,作为世界文化遗产应该是没有问题的。1996年夏天,古建筑专家、同济大学建筑系路秉杰教授到泰顺考察,当他第一次见到木拱廊桥时,竟喜极而泣,立即跳入溪水亲近廊桥。后来,陆秉杰教授在日本东京大学讲学时,用筷子搭出一个拱桥的模型,引起轰动,日本报刊称之为“中国一绝”。2005年,第一届中国廊桥国际学术研讨会在泰顺召开,中外学者、专家云集,进一步确定了泰顺及其周边县市的廊桥的学术地位。2006年泰顺县的“泰顺廊桥”入选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昔日藏于深山的明珠,终于开始在世人眼里重焕光彩。

泰顺一带的木拱廊桥属于编梁木拱桥,其拱架部分由二组拱骨相贯而成。第一组用三节拱骨对接,称“三节苗”,各节并排九根拱骨,榫接在两根节点即称为“大牛头”的横梁上,使第一系统架成“八”字形;第二组用五节拱骨相接,称“五节苗”,各节并列用八根拱骨,榫接在四根“小牛头”上,这样形成的“五节苗”与“三节苗”之间相互挤压咬合而作用统一的结构体系,是木拱桥的主体结构。为了解决横向受力问题,以免产生侧移现象,在上两个系统之上,还加上了“剪刀苗系统”。两头入口处的天门柱(将军柱)至与“三节苗牛头”之间交叉架起两根圆木,其型像剪刀,故称“剪刀苗”。之外,在“剪刀苗”之上即桥的两侧天门柱至“三节苗牛头”之间,各有一对纵向横梁,其作用除传送纵向压力外,还是桥板人行道的受力依托。

木拱廊桥其独特的结构具有良好的受压性能,只要两个端部固定,桥身就能

很好地承受向下的荷载。但是由于结构的特殊,桥身受到向上的反弹力,就很容易失稳遭受破坏,因此木拱廊桥都采用了在桥面上建造廊屋,以增加重量来加强桥身的稳定性。每当山洪爆发时,当地居民还将家中最重的物体或大石头搬到桥上来增加桥的稳定性。

泗溪镇境内的北涧桥和溪东桥相距数百米,人称姐妹桥,被誉为世界上最美丽的廊桥。泗溪镇的自然环境十分优美。境内溪流众多,南溪、东溪、北溪和西溪四条溪流相继在泗溪下桥一代汇聚,然后往西南奔向东溪峡谷。四溪合流,人称“泗水洄澜”,这也是泗溪得名的原因。

泗溪境内地势较平坦,水源充足,自古以来耕读风气甚浓。林姓是泗溪镇最大的姓氏。后唐同光三年(925),时任唐内阁长史的林建,从福建莆田迁居今筱村,六年后携同第六个儿子迁居今泗溪下桥,成为泗溪一带林氏始祖。林建父子迁居泗溪后,世代务农,到了第五世孙林韶辈时,开始在本地开设学馆,招收族人及四方之弟子从学,从此林氏家族科甲蝉联,在宋代成为远近闻名的家族,泗溪一带在宋代也成为浙南地区著名的文化中心。

据查,唐五代两宋时期,泗溪一带林氏家族共考中文武进士22位,被诸科录取的有20位,其中有堂兄弟同榜进士的,甚至有父子同榜进士的,有三代同是进士的。宋绍定五年(1234年),林应辰长子林梦发携儿子林萼同中进士榜。当年林萼20岁,父亲林梦发40岁左右,祖父林应辰应该还健在吧?三世皆为进士,实属罕见。由此推之,宋代泗溪林氏家族的学风是何等之盛!

泗溪一带至今还流传着“十八学士”的传说。

宋朝年间,泗溪下桥花园有户人家,兄弟十八人,个个在朝廷当大官,人称“十八学士”。一日,十八学士上早朝来到午阳门外,见一个老人担着一担桔子叫卖。有个学士上前买来一个桔子,剥开一看,不多不少正好十八瓣。十八个兄弟觉得今日这事实在奇巧,一边吃桔,一边会意微笑。哪晓得,这一笑招来了杀身大祸。朝中有个手操大权的奸臣,早就存心要陷害十八学士,只困抓不到一丝把柄,迟迟无法下毒手。今日早朝,他来到午阳门外,见十八学士如此开心,就起了坏心,上朝时向皇帝奏本说: “万岁,早朝前,十八学士在午阳门外交头接耳,非常诡秘,看来他们兄弟是想谋害皇上啊。”皇帝是个昏君,听信奸臣谗言,不管三七二十一,下了下道圣,将十八学士绑到牛门外斩首。 眨眼功夫,刽子手一连斩了十七个,剩下最后一个学士,他见十七个兄弟做了无头冤鬼,就大喊冤枉。皇帝听到禀奏,传令松绑,问他怎样冤枉。最后的学士就把在午阳门外买桔的事,从头到尾说了。皇帝不相信,派人将卖桔老人抓来对证,才晓得错斩了。这最后一个学士心想:十八个兄弟已死了十七个,如今留下我一人还有何用,也当场碰死了。皇帝为了弥补自己的过失,下了一道圣旨,赐给十八学士金头银项连尸,厚礼埋葬,又派御林军把十八学士尸体偷偷运回泗溪埋葬。皇帝怕走漏风声,十八个金头银项被人偷去,最后将送尸的御林军全部赔葬。

泗溪镇保存至今的珍贵乡土十分丰富。这里除了姐妹桥外,有浙南最大的宗祠——包氏宗祠,有泰顺最大的陈十四祭祀宫——临水殿,有保存完好的清代民居——张十一故居,等等。

【北涧桥】

各位团友,我们现在到了北涧桥。北涧桥俗称下桥,位于北溪溪口,与上桥距离约200米。上、下二桥合称姊妹桥,是浙南闽北众多廊桥中造型和气势皆出众的两条,号称世界上最美丽的廊桥。

先给各位介绍一下北涧桥的自然环境:眼前的这一片水域叫“放生池”,等一会你还会在桥头看到有关放生池的碑文。放生池下游远方,左边是三将军山,右边就是西山,溪水就是穿过两山之间的峡谷流向雪溪、仕阳的。

你看,桥头下方的水边有两株古树,你知道他们分别是什么树吗?一株是樟树,四季常青,其宽大的华盖犹如巨手,将北涧桥轻轻拂拢,其粗大的虬根深扎溪沿;另一株是乌桕树,春天长出暗红的嫩叶,夏天化成一片绿荫,秋天幻为一团红云,冬天留下苍劲的枝条和花白的果实。据说这两棵古树的树龄都在千年以上了。关于这两株古树,有一个美丽的传说:

一千多年来,樟树和乌桕树已修炼成精。一年,樟树、乌桕分别变成章姓和乌姓两个眉清目秀而无家可归的后生,到平阳水头游玩,并被被当地一户人家的姐妹俩招去做了新郎。姐妹俩与章、乌二人成亲后,每日早上起来梳头洗面时总会看见镜子里、面盘里有两棵大树隐约闪现。就在姐妹两人有了身孕之后,章、乌二人没有了踪影。姐妹两人在家望穿秋水,也没有丈夫的半点音讯。姐妹非常伤心,终日哭哭啼啼。一天晚上,姐妹俩在哭泣中困着了,恍惚中见到各自的丈夫站在床沿对她们说:“将来你姐妹两人生下孩子,不管是男是女,一定要用章、乌二姓取名,夫妻要相会请到泰顺下桥来。姐妹俩醒来后,将梦里的事一说,都觉得非常蹊跷。次日,她们早早起身前往泗溪下桥,想把这件事弄个明白。姐妹俩来到了泗溪下桥,好心的老人对她们说:“下桥的有姓林、姓陈还有姓汤的,但没有姓章姓乌的人,不过北涧桥桥头那里有两棵千年古树,一棵是樟树,一棵是乌桕树。”姐妹俩听说后,想起树影一事,就叫老人带她们去看看。来到溪边一看,樟树和乌树的形状与她们在镜子、脸盆和水井里所看见的树影一模一样。到此为止,她们终于知道这两棵古树就是她们各自的丈夫,于是姐妹俩各抱一株树哭成了一团。姐妹俩回家后不久都生了个男孩,一姓章,一姓乌,成了平阳水头章姓和乌姓的始祖。

(沿着卵石路拾级而上,不一会就到达北涧桥东桥头) 桥头有一横石板凳,当作石板凳靠背用的是一排紧挨着的石碑,石碑有四块,

从左到右依次是随缘乐助福有攸归碑、北涧桥碑、乐助名单碑和放生池碑。 大家看到了,石碑背后是一长溜古代商业式古民居。五十年代之前,北涧桥是当地的交通要道,是前往县城、筱村、东溪、仕阳的必经之路,每天来往之人熙熙攘攘,桥头也就很自然成了一片繁荣的商业区,附近村落的农民都喜欢到这里选购布匹、烟草、红糖、海货、红枣等。如今在这一片商业区的房子还是先前的房子,偶尔来游廊桥的画家将这一片古民居当作绝佳的写生素材。

现在我们来到了廊屋的正中。侧身廊屋开放式的屋台前,你很容易就能看到底下绿树掩映下的溪水和远方一抹如黛的青山。廊屋有三间,南侧每一间设一个神龛,神龛里没有供奉的神像,只有在年节里才摆上。神龛上头匾额还在,从左到右的依次是“威肃乾坤”、“广济众生”、“气洽太初”,笔力圆润大气。

与上桥一样,在明代或者更早之前,在北涧桥上游50多米的地方有过一座木平梁桥,桥堍至今尚存。至于这座廊桥是怎么毁掉的,有这么一个传说。

某年某日,有两个云游仙翁路过泗溪北涧桥,看见这里山清水秀,就在桥上摆下棋盘,一边赏景、一边走棋。这时一个老太太带着一个名叫知州的孩子过桥,她对两位仙翁说: “请两位客人行个方便,让我和知州过桥吧!” 二仙听说那七八岁的孩子叫知州,觉得好笑,放下棋子站起身来。其中一个仙翁顺口念了一首诗:“八十婆婆不知羞,小小孩童做知州,此孩若有知州做,北涧桥上水漂流。”俗话说“欺老莫欺小”,十多年过后,那个名叫知州的孩子当真做了知州。就在他当知州的那年夏天,泗溪一带做了一场百年南遇的洪水,把北涧桥冲得无影无踪。

我们现在看到的北涧桥建于清前期。首事是陈汝昌、林友卿和明灯和尚,因为造桥有功,当时县太爷对首事进行了嘉奖,各赐一块牌匾,分别是“功著济川”、“善世津梁”、“崇善可嘉”。

【溪东桥】

各位团友,这就是有名的溪东桥,俗称上桥,位于东溪与南溪合并的河段上,离镇中心只有一百多米。明代之前,人们过溪靠的是狭窄的碇步,雨季来临时,两岸百姓望洋兴叹。明隆庆四年(1570),当地人在白粉墙和溪东两村之间首建木平桥梁,后被洪水冲毁。到了清乾隆十年(1745)年,白粉墙村先贤林正绪和王佐两个人捐出巨资,以林正绪为首事,聘请名匠资重建溪东桥。

非常奇怪的是,溪东桥建成之后,林正绪却不得不离开他热爱的故土,搬迁到百里之外的异乡生活,这是为什么呢?有这么一则故事:

当年九月初,廊桥修建完工,就等“圆桥”最后一道程序了。这一天,阴阳先生悄悄对林正续说:“初八日是良辰吉日,日子最好。但是,假如在这一天圆

桥的话,首事和师傅中的有一方会受损,不损首事,就损师傅,二者何从,请你定夺。”林略加思索说:“先生,保师傅吧。”于是林正绪按阴阳先生的吩咐,于园桥吉日之前一日,携带长子定居于今罗阳镇江渡村。

溪东桥是重檐屋顶,两个楼层12个角翼高高翘起,在远处青山的映衬下,显得异常的灵动。与其他木拱廊桥一样,溪东桥整座桥不用一个丁铆,并且桥正中的压力越大,桥身就越牢固,所以古代师傅在建桥的时候都尽量加重桥的重量。溪东桥上建有廊屋15间,当中三间向上突起为楼阁式,设有神龛,绘有壁画,天花板及四角雕有花卉和蝙蝠图案,工艺精细,栩栩如生。南北桥头各挂着书法大家林剑丹所书的横匾:“虹桥凌云”、“影摇波月”。桥的东西两侧钉有挡风板,板面漆色赭红,有些剥落,与靠近北桥头的那座陈十四娘娘宫相得益彰。从远处看,群山之中,飞红一抹,溪东桥像是一位隔绝尘世的仙子。

扩展景点之一【临水殿】

紧挨溪东桥桥头的是泰顺最大的古代神宫临水殿,始建于明万历37年(1610),清道光年间重修。临水宫为四合院式建筑,共三进,一进为门楼,二进为大殿(下殿),三进为临水殿(上殿)。临水殿内,雕梁画栋,工艺精细,古朴优雅,是难得的古代建筑。临水殿供奉的是佛姨妈陈十四娘娘。陈十四娘娘深受农村妇女们的崇拜,农历正月十五是她诞辰之日,各地要举行盛大的请神祭祀活动。平日求子的善男信女也常常到设有娘娘神像的庙宇内焚香虔祷,妇女怀孕或生产前,会供夫人像于室中,以求平安。到小儿满月、周岁时,还要供奉陈娘娘神像进行祭拜,以求一年四季合家平安。

邻水殿有一个奇怪的现象,就是一年四季从来不结蜘蛛网,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

扩展景点之二【包氏宗祠】

泗溪镇东北3公里外有一个远隔尘嚣,叫做玉岩的包姓血缘村落,四周青山拱秀,绿水环绕。在青山绿水之间,矗立着一座浙南最大的明代风格的祠堂。

包氏宗祠始建于明成化年间(1465~1487)万历年间,一百多年后,家族规模不断扩大,原先狭小的祠堂已不能满足现有的需要,又于清道光丁未年(1847)重建,至咸丰丁己(1857)才全面告竣,前后历时整十年,形成今天我们所看到的宏大规模。包氏大宗祠主体部分有2000多平方米,由外台门、半月池、正门、享堂、寝殿等部分组成,此外还包括50多米外的牌楼。

祠堂坐北朝南,但50多米外的牌楼却是坐东朝西。进入牌楼后,拾级而上,就到了通往祠堂台门的双心路。关于双心路,当地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

包氏先祖有两个儿子,都是知书达理之人,二人极讲孝道,而且相敬如宾。在祭祖拜宗之日,兄弟两人互相谦让先行,谦让的结果总是并排而行。包氏后人为了彰显祖先的谦让的美德,就在从牌楼通往祠堂的林荫路上用鹅卵石铺上有两个路心的大道。

沿双心路绕一个弯,就到了宗祠的外台门。台门主体为砖石构作,重檐覆顶,檐角微翘。门楼墙体大部分装饰成粉墙,上部分彩绘一些具有象征意义的图案。入口处呈圆形,圆门之上的匾额为写有“派衍竹楼”四个大字,告诉来人:包氏源出平阳竹楼。

进门后迎面的就是半月池。要是春夏时节,池内荷花相继绽放,荷香幽幽,沁人心脾!就祠堂来讲,半月池不是作为一个供观赏之用的荷花池,而是一个“荫地脉,养真气”的所在,堪舆学称为明堂。从半月池两侧登上数级石台阶,来到了为头门前的草坪。草坪东西两侧各有一排神龛模样的精致建筑,是祭祖时烧香纸用的。

草坪以北是祠堂的主体部分,祠堂正门就设在墙的正中,形制与牌楼相仿,只是规模小了些。正门两边十米远的地方各设有一扇随墙门,据说称为“鬼门”。正门虽常设而不开,通常要经由鬼门入内。进入鬼门,跨上三级台阶就到了享堂。享堂的横梁上分别挂有三块牌匾,太师壁上方是“钥祀欣尝”,屋檐下的是“明德永祀”,当中那块黑底金字的牌匾最引人注目,上书“不践清土”四个苍劲有力的大字,右边是一些题款的小字。这块“不践清土”的牌匾是清初邑侯王公赠给包世昌的。

包世昌,玉岩人,是明朝一个普通的廪生。包世昌性格刚直,善于诗词写作。清灭明后,包世昌坚持穿明朝旧衣冠,终日危坐于小楼之上,足不履地十余年。堂弟包君玉不幸去世后,包世昌坚守诺言不下楼,取而代之的是在小楼上为堂弟写了一首悼诗,诗中有“咫尺危楼独泪涟,仰吾谁戴俯谁履”之句,意思是说,我坐在窄小的破楼里独自流泪,你仰头和低头看看,我身上和脚下穿戴的是谁的衣装谁的鞋子(指明朝)啊!

有个好事者将包世昌隐居小楼的事告诉了邑侯王公。王公听后,肃然起敬,独自前往拜访。王公到了包家,家人称患病不能下楼,最后王公屈尊上楼。包世昌见县官大人情意真切,勉强起身还礼,但默无一语,不胜悲咽。王公恻然,大为感动,手书“胜国典型,岁寒松柏”相赠。几天后,邑侯叫手下给包昌送来了一块匾额,上书“不践清土”四字。

享堂的太师壁上还立有“时思堂格言”,内容多为为人处事之金科玉律。享堂后面是摆放祖宗灵位的寝殿。寝殿的形制与享堂相近,但较寝殿小,其引人注目的是头顶一根巨大的横梁,横梁朝地的一面精工细雕有凤戏牡丹图案,正中刻八卦图,八卦图外侧边缘逆时针方向刻祠堂重修的年月。

扩展景点之三【张十一故居】

(前往张十一故居的路上)

泗溪往东8公里,有个村子叫前坪,清代出了个叫张十一的传奇人物。张十一是泰顺境内阿凡提式的人物,有关张十一的故事很多,也流传很广。

故事一:有一次,张十一路经一个村庄,看见一老大伯挑一担大粪,正准备过一条碇步。张十一便叫住大伯说:“大伯且慢,此行危险,我来帮你抬过去。”大伯遇上热心人,喜上眉梢,欣然同意。当第一桶粪顺着碇步被抬到对岸后,张十一说:“老大伯你慢慢来,我要急着赶路哩!”说完,便唱着曲儿,大步流星开溜了。大伯看着远去的张十一,又看看还在对岸的另外一桶大粪,气得浑身发抖。

故事二:一天,张十一在一条山路上遇见一位提篮子卖鸡蛋的妇人。张十一对妇人说:“大嫂,我要买几斤鸡蛋。”妇人见有人买鸡蛋,便很高兴地跟着张十一来到一面崖壁的斜坡上。“大嫂,我要挑选一下鸡蛋,”张十一诡异地对妇人说,“这样好不好,我将鸡蛋摆放在这斜坡上,你张开双臂拦住,好让我挑选。”当妇人篮中鸡蛋尽数被摆到斜坡上后,张十一便说:“大嫂,你家的鸡蛋不新鲜啊!”说完便笑呵呵地走人了,急得妇人连叫皇天……

故事三:有段时期,泰顺民间食盐非常紧张,张十一便到桐山(福鼎)偷运私盐。张十一到桐山后,首先买了一具棺材,将盐装到棺材中后,便谎称母亲死于外地,并雇佣民夫穿着孝服抬棺材,自己嚎啕着“扶柩归乡”。这样,张十一瞒过重重关卡,将私盐成功偷运到泰顺。偷运私盐成功后,张十一听说桐山的官员门贪赃枉法,鱼肉百姓,便心生一计,叫人到桐山大街上到处张扬:张十一以母亲死在外地,扶柩归乡为由,偷运私盐。

在桐山满城人都知道了张十一偷运私盐的事之后,张十一便在桐山大街上旧戏重演,穿起孝服,抬着棺材返回泰顺。其实这回棺内是一个刚死的乞丐婆。官府不知其情,认为张十一又是在运私盐,遂拦下抬至府中。官问棺内何物,张答刚死的老母亲。官怒:“你有几个母亲,上回不是刚死了一个吗?”于是官府要开官验证,张要官府写下字据,如果棺内是其母便如何,不是其母又如何。官府答应了张十一的要求,并立字据。输赢结果可想而知。最后,官府只好在棺材里装上很多银子让张十一抬回泰顺。

故事四:有一次,张十一乘船从上海返回温州,在船舱中遇见带着婴儿的一对平阳籍夫妻。平阳人问:“你是哪的?”张回答说是泰顺的。泰顺哪的呢?平阳人又问。张答是说是泗溪的。平阳人说,听说泗溪有个张十一,非常刁钻厉害,你认识吗?张十一当即心生怒气,决定整治一下平阳人,于是说:“我听说过,但

不熟。”这时平阳人小儿子啼哭,妻子便喂婴儿吃奶,张十一见妇人乳下有一粒红痣,便心生一计。上岸后,张十一抱起小儿,拉着妇人就走。平阳人大怒,于是两人在码头上争夺起这对妻儿来。后来事情闹到了县官那儿,县官问:“为何闹事?”张十一说:“平阳人拐我妻儿。”平阳人也如此这般地说。最后县官问张十一:“你有什么可以证明那妇人是你妻?”张说:“我妻乳下有血痣”。县官叫人验之,果然不假,于是让左右打了平阳人三十大板。平阳人走出官府后,张十一将妻儿还给了他,并对平阳人说:“我就是泗溪张十一。”

张十一故居张氏大院至今还保存得比较好。

张氏大院结构轴对称,呈“曰”字形,三进五厅,近6000平方米,显得四平八稳而雍容大度。张十一是前坪张氏的第六世孙。始祖张应贞原籍福建柘荣,于康熙元年(1662)迁居泗溪前坪村,当时生活十分艰难。到了三世祖张肇士辈时,家族开始发达,并于乾隆八年选现址建造新屋并初具规模。张十一祖父张日华为国学生,善操家政,广置田产,成为泰顺首富。乾隆末年,张日华在现有规模的基础上,继续扩建,于嘉庆三年(1798)全面竣工。上梁时,泰顺第一才子董正扬赠匾,曰:“鸾停鹄峙” (比喻子孙贤俊)。我们目前所见的张十一故居即张日华手所建,整体院落10座楼房,44间,360根柱,天井5个,鱼池、花圃、仓库、酒坊、马厩一应俱全,可谓规模宏大而富丽堂皇。

跨过大门楼,便来到一片空旷的方形大天井,地面以古代方砖砌成,显得古朴而端庄。天井的两侧是隔院墙,中间位置各设一个简易的小门楼,通往两边的横楼,右边的横楼是“苏州楼”,可惜几年前毁于大火,如今只是一片萋萋芳草。左边的横楼就是张十一真正的故居。

张十一父名张鸿,娶了三个妻子,共育有15子4女,儿女成群,十分壮观。张十一原名楠青,因在兄弟中排行十一,世人便称其张十一。厅堂上有匾额,上书“金山玉海”。该牌匾是清道光五年(1825)张十一祖父六十大寿时,状元公工部侍郎王以衔赠送的。此外,横楼的立柱上还有许多的对联,都是当时高官显赫赠送,可见张氏家族在当年确实风光一时。

回到大天井,继续往里走,便到了第二重门楼。该门楼是主房与次房的分界线,因此门楼上方的装饰比较讲究,题额——“星聚奎文”。门楼的两侧是两面巨大的蜈蚣砖墙,将外面的天井及左右横楼相隔。

门楼里边是一个小天井,正前方是九榴正房,两侧是厢房。正房厅堂上方一匾额为“熙朝人瑞”,显出主人曾经拥有的显赫地位。走廊的横梁特别高,据说是为了当年是为让轿子从容经过而特意设计的,为别处所没有。

穿过正房厅堂,到了后院,是供水及洗漱的中心区,左边是黝黑石块砌成的水井,井水清澈而冰凉。这样的水井大院共有5个,按序分给各房子孙饮用。 张十一聪明绝顶,幽默快乐,人称“泰顺阿凡提”。有关他的传说在浙闽边广为传播,其中确实有很多是他不畏强暴“吃官铜”的故事,多少有点“为民解恨”的成分,但其中也有为数不少的恶作剧事迹。

扩展景点之四【凤洋云海】

泰顺境内溪壑纵横,早晚温差较大,很多地方都能欣赏到奇异的云海。乌岩岭和氡泉大峡谷的云海不必说,近几年发现的凤洋云海就享誉省内外,吸引了许多摄影爱好者前来观光创作。原省摄影家协会主席徐邦在他的个人摄影专集里,收录了5幅有关泰顺自然风光照片,其中凤洋云海就占了3幅。徐邦的凤洋云海摄影作品问世后,引起了摄影界的震动。人们都在惊叹:泰顺竟然也有这么美丽的云海!一位上海摄影家看了凤洋云海的照片后怦然心动,竟在两年多的时间里不间断地往泰顺跑,只为了能拍摄一幅令自己满意的凤洋云海。

凤洋乡位于泗溪至筱村的公路线上,离泗溪镇只有不到四公里的路程。泗溪前往凤洋中途的一座山岗,是观赏凤洋云海的最佳位置。在天气晴好的清早,当初升太阳一缕缕光芒穿透过山腰上瘦小的小松树时,便与周围的云雾一起形成了千姿百态的云海奇观。

凤洋除了这独具魅力的云海景观,周围还有众多未被人们发现的旅游资源,包括芳坑古寺、凤洋古道、梨搝洋古民居及泗溪头瀑布群等,这些景点有待后人进一步开发。

三、飞云湖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白鹤山庄景区

【导游内容】

飞云湖概况——白鹤山庄人文地理——中国最长的人行铁索桥——三插溪漂流——白鹤峡——百丈湖——周公岛——莒江湖——白鹤渡林业休闲旅游观光园——红岩瀑布——香枫古道

【飞云湖及司前畲族镇概况】

各位团友,我们正前往飞云湖白鹤山庄,估计需要半小时到达目的地。请允许我介绍一下飞云湖及白鹤山庄所在地司前畲族镇的有关情况。

珊溪水库蓄水后,在原来飞云江中、上游水系区域,即从文成县珊溪镇至泰顺县司前镇长达40公里的峡谷内,形成了一个巨大的高峡平湖。飞云湖面积近36平方公里,是浙江省除千岛湖外最大的人工湖,也是浙江南部最大的湖泊,其中泰顺县大约占有飞云湖水域面积的三分之二,另外三分之一水域在文成县境内。飞云湖湖水向四面八方的溪谷纵深积聚,形成许多狭长的湖泊,主要包括珊溪湖、云湖、莒江湖、百丈湖和白鹤峡等五大湖区。飞云湖因周边及上游的自然生态环境及水质未遭破坏和污染,自然景色呈原始生态,周边风景如画,湖水清绿似玉。2004年,飞云湖晋升为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这标志着飞云湖成为温州市继雁荡山、楠溪江之后的第三个国家级风景名胜区。

司前畲族镇自古以来就是泰顺北部的重镇,是县内畲族人口最多的一个镇,面积118平方公里,总人口1.2万,辖10个行政村。明朝曾在此设立巡检司,司前地名由此而来。

司前一带自然风光优美,东北面是飞云湖国家级重点风景区,湖光山色非常宜人;西北面是是乌岩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动植物资源十分丰富。司前一带人文积淀也十分丰厚,考古部门在溪边高地上发现了多个新石器时代遗址,说明在三四千年前,司前水边一带是东越原始土著生活的地方。值得一提的是,北宋温州历史上第一位状元徐奭和南宋与秦桧作对的志士徐履就出生在司前溪口村。早在唐代司前一带就建有无相寺,宋代建有崇寿寺。崇寿寺又名龙头寺,现在我们白鹤山庄对面还可以看到仅存的一个土质门楼。此外,附近还有里光古村和圆州古村,都比较完好地保存了很多清代古民居。

抗日战争时期,司前镇还是一个闻名遐迩的文化中心。1943年3月,在战火中不断迁徙的浙江省国立英士大学的师生们,在校长杜佐周的带领下,迁至泰顺司前。当时师生多达800余人,分属工、农、医三个学院。由于司前容不下这么大的规模,又将医学院搬迁到距司前五公里外的里光村。抗战胜利后,英士大学迁至永嘉,后移到金华,于1949年解散。

说起司前,我们不由地想起发生在二战时期的一次坠机事件。1944年,第二次世界大战进入转折关头,同盟国开辟太平洋战区,中国是主战场之一。当年4月4日,盟军在沪杭一带和日寇激战,两架盟军飞机战后返航福建长汀机场,其中一架因受伤而中途坠毁在司前镇左溪村附近。美国飞行员奎英隶弃机跳伞,降落在一棵4米多高的大树上。飞行员奎英隶获救后,在司前与英士大学师生们共同生活了三天,之后被当局成功护送到文成国民党总部。据说,当年这架坠毁飞机的大部分残骸被当局收回,而小部分碎片被当地老百姓捡到后拿回家收藏。

【白鹤山庄人文地理】

白鹤山庄位于飞云湖畔,“十里画廊白鹤峡”峡口金钟卜地半岛之上,一面傍山,三面环水,自然景色十分优美。在珊溪水库没有蓄水之前,白鹤山庄一带叫作白鹤渡,是泰顺北部的交通枢纽。

传说,上古时期洪水泛滥,浊浪排空,生灵涂炭。当时太白金星乘白鹤周游世界,一日来到了飞云江源头一带,只见白茫茫一片,连飞禽走兽都鲜有立足之地。飞禽走兽们看到太白金星后,就聚集过来,围绕着太白金星乘坐的白鹤作圆周飞翔,祈望仙翁帮忙。仙翁见状,动了恻隐之心,将情况上奏给玉帝。玉帝听罢,令四海龙王将水褪去九十九丈九尺,使各地山川江河田园重现,万物复苏。由于飞云江水源丰富,白鹤仙翁游过的源头两溪即三插溪和司前溪交汇处仍十分开阔,人们为了交通方便,遂在此处设一渡口,称白鹤仙渡,简称白鹤渡。又有传说,渡船是由当时白鹤仙翁随手从银豆树上摘下的银豆壳抛入江中化成的。如

今,白鹤渡永远沉浸在飞云湖底了。

山庄一带,偶有发现商周时期石器和陶器,说明在三四千年前,这一片水边高地曾经是古老的东越人居住和生活的场所。山庄对面的湖底原来有一个村落叫溪口村,温州历史上第一位北宋时期的状元徐奭就出生在那里。徐奭少年时曾跟父亲游历今闽北建瓯一带,他从建瓯出发前往京城,考取了状元,所以如今很多人不知道,这位值得温州人骄傲的状元的老家就在白鹤山庄一带。

徐氏是最早定居泰顺的姓氏之一,其始祖徐相,于唐宝历元年(825)隐居于司前溪口村,溪口村也成为泰顺一带徐姓的始祖地。徐奭是泰顺徐姓始祖徐相十世孙,少时在木棉村及仙居村居住,后来跟父亲游历今闽北建瓯一带,并从建瓯出发前往省城参加科举考试,并考取第一名。徐奭省试夺魁后,于真宗大中祥符五年(1012)参加殿始,一举夺得状元,当时年龄44岁。徐奭当年的殿试论题是《铸鼎象物赋》,其中有为时人所推重的名句:“足惟下正,罔闻公餗之猗倾;铉乃上居,实取王臣之威重。”其意为:鼎足平正,没有听说鼎中之美食倾斜倒掉的;王朝永固,取决于君王大臣的威严重信。

徐奭取状元后,首任兴化知府,大中祥符八年(1015)升任直隶侍郎,任开封府发解试考官。在任试考官期间,因偷拆试卷事发,被贬官洪州。宋仁宗即位(1023)后,升任徐奭为两浙转运使,协助淮南、江浙、荆湖制置发运使赵贺治理河道。由于兴修水利有功,徐奭得到朝廷褒奖,升迁礼部郎中,但因过于热衷功名,引起同僚嫉妒,久不得升迁。天圣八年(1030),封徐奭为翰林学士,权知开封府,不久竟暴病死于任上,坟葬故里(今仙居岭下村)。《玉壶清话》记载这样一件事:

北宋开宝五年(972),有一位少年名艾颖,赴考途中遇到一位学者模样的老者。老者回头对艾颖说:“你此次应考必登状元。”艾颖感到十分奇怪,说:“我平时少有师友,加之家中缺少典籍,凭着我现在学疏才寡的情形,最多只是看看热闹罢了,怎么敢奢望高中状元啊!”老者说:“吾有一卷书要送给你,你在此等候,明日奉上。”次日老者果然送书来,竟是《左传》第十卷。老者对艾颖说:“凭此卷书不但能取富贵,四十年后亦有人因此书登甲科,然而寿命和官禄都比不上你,切记。”艾颇感诧异,遵照老者吩咐时时讽诵《左传》第十卷。后来会试时的论题是《铸鼎象物赋》,艾颖因为熟诵《左传》第十卷,事在卷中,一挥而就,结果深受皇帝喜爱,擢甲科第一,高中状元。后四十年即大中祥符五年,御前放进士亦试此题,徐奭为状元。艾颖夺魁后,几经改朝换代,最高官职为户部侍郎,78岁卒,而徐奭最高官职为开封知府,63岁卒,正应验了那位老者“龄禄俱不及君”的话。

除了徐奭外,溪口一带还培养了一位南宋时期著名的志士,名叫徐履。徐履是一个传奇性的人物。

绍兴十年(1140年),徐履经温州府考核后被选入京城的太学。第二年,秦桧以“莫须有”的罪名杀害了抗金英雄岳飞。绍兴十八年(1148),27岁的徐履中会试第一,誉满京城。当时秦桧不但独揽军政大权,同时也在幕后操纵着殿试的大权。在徐履考进士那年,秦桧有意要在众多进士中,挑选一位才貌双全而且有望成为状元的人作女婿。听说徐履才貌出众,尚未娶妻,就特意召见他,并当面许婚。徐履久恨秦桧专权卖国,残害忠良,当场拒绝了秦桧的“美意”。秦桧赞誉难堪,决心报复徐履。

按古代考进士的流程,接下来是殿试。殿试那天,宋高宗亲自主持殿试。在殿试过程中,徐履,对答如流,高宗频频点头。在策对时事时。这时徐履借题发挥,就边防利害问题严厉地指责了当权者。徐履言辞尖刻而切中要害,当时满朝文武无不惊讶。策对完毕,秦桧上前奏道:“徐履一介书生,焉懂国事?今其冒犯皇上,其罪万死!”

高宗久闻徐履的才华和人品,不忍抛弃这一难得的人才,就将他置于榜末(第五甲第142名,与后为南宋道学始者的朱熹同榜)。这样,本届的状元就落在绍兴王佑的身上。消息传开,朝廷内外议论纷纷,对徐履的不畏强暴和勇敢直谏的精神赞不绝口,同时也对徐履的遭遇深感同情。尤其是徐履的同科考生,深为他未能中状元而惋惜。徐履却不以为然,作诗一首以抒其志:

千里名驹伯乐贤,赤壁周郎显才能。 若使皇榜颠倒挂,徐履依旧是状元。

白鹤山庄山庄修建于2001年,占地面积310亩,总投资1000万元,是集旅游、餐饮、住宿、娱乐、会务功能于一体是休闲型度假山庄, 山庄目前有六大王牌项目:中国第一长的人行钢索桥、三插溪漂流、十里画廊竹筏观光、音乐篝火烤全羊、50米高空速降、越野沙滩车。

【中国最长的人行铁索桥】

白鹤山庄钢索桥由上海同济大学桥梁系高级工程师林长川教授所设计,桥身由十七条规格不等的钢索和若干钢丝网、角铁、螺丝帽构成,两端用桥塔固定,总长358米,桥面1.4米,离水面高48米,为中国之最。桥平面拉力530吨,承压力87吨,桥身自重41.6吨,正常气候条件下可容纳100人同时通行。因桥面采用钢丝网,可以直观桥底,走在其上迈出的每一步感觉都是空的,令人有飞一般的感觉!

【三插溪漂流】

三插溪是飞云江的主源头,水质达国家一类标准,两岸高山耸立,河道有缓有急,是漂流的好地方。三插溪漂流河段总长4.5公里,漂程时间1至2小时,全程由白鹤山庄救生员陪同,既安全又惊险刺激,在漂流过程中不仅能体验波涛汹涌的惊险,而且还能欣赏到两岸秀丽的风光。

【白鹤峡】

白鹤峡号称“十里画廊”。从白鹤山庄租船,往南就进入了飞云湖最为狭长也最为美丽的湖区——白鹤峡。白鹤峡从白鹤山庄至百丈,全长8公里,两岸皆高山,高山多悬崖。青山倒影在纯净安详的湖面上,形成片片迷朦的山水画,并且随着角度的变化,呈现出不同的姿态。游船在平静的湖面上剪出一条白线,寂静暂时被打破,白鹭受惊,掠向溪谷的深处。一会儿,前方左岸变得开阔起来,山腰的一片悬崖发出熠熠的红光,这就是白鹤峡著名的景点——飞云赤壁了。

飞云赤壁是一面巨大的绝壁,长近200米,高约100米,从远处看,像是安插在高山中的一幅巨大的红色屏风。绝壁通体呈暗红色,中间夹杂许多垂直走向的白斑,于是当地人叫白岩。而史书上却称之为蜂墙石,估计是由于绝壁表面斑斑点点,看似蜂窝的缘故吧。有一首古歌谣这样描述蜂墙石:“蜂墙不见蜂来采,船纲何曾打得开。馒头石面清如镜,不是樵歌切莫来。”歌谣中提到的船纲石,就是赤壁下方的巨石,传说是当年洪水泛滥时代系船用的。当地老人说,绝壁的底下有一片沙滩,附近还有一个系船用的牛鼻子,老人的前辈还曾经在那里拣到过烂索头。还说,两百多年前,有一陈姓两兄弟在斜坡的右下生活过一段时间,由于生存环境恶劣,几十年后就搬离了此地。

【百丈湖】

当年百丈镇处于司前溪和洪口溪交汇处的峡谷之中,是古代温州方向进入泰顺的水路捷径,也是清中后期泰顺著名的水路商埠,浙闽交界四县的物资吞吐口岸。当年泰顺的木炭、茶叶、陶瓷、土纸,闽东的红糖,庆元和景宁的山货等等,通过百丈埠头装船外运,然后再从这里将食盐、水产品、副食品及工业品等等输入深山腹地。如今的百丈也同莒江一样,往昔的繁荣已成遥远的烟云。

【周公岛】

位于莒江湖湖口,岛屿有半个足球场那么大,水库蓄水前是江口村的牛头山的头部,如今牛颈淹在水下,唯独这小山峰的头部露出水面。山顶上有一殿堂,名周九公殿,殿前一片荒芜。周九公是保佑江口村百姓安全和兴隆的地主爷,供奉其偶像的殿堂原先位于村中,淹没前搬到了山顶。如今村民各奔他方,祭祀的香火霎时熄灭,这位被百姓宠贯了的地主爷就此孤零零住在荒岛上。

21

【莒江湖】

游船大幅度地拐了个湾,湖面渐渐地大了起来,我们现在进入了莒江湖的中心区域。莒江村原来是泰顺最大的一个自然村,是夏姓的血缘村落,其始祖夏仁骏于唐中和元年(881)隐居该地,至今已有1200年的历史了。如今,当年路头屋后的杏树和桑树再也难觅踪影,贯穿莒江上村和下村的那条卵石街巷,连同1200年的历史一起沉沦。但是湖边留着一小片自然生长而经百年精心保护的阔叶林,还有掩映于老树之中的灵芝寺,似乎惟有这两样东西才能勾起人们对湖底某些零碎的记忆。继续往深处探入,湖面变得狭窄起来,两岸垂钓者三三两两,两岸古道依旧可见,道旁的香枫红叶将平静的湖光山色点缀成一片热闹的画面。前面是两座高山,高山的后面就是库村和筱村。

【白鹤渡林业休闲旅游观光园】

位于泰顺县司前镇境内,与白鹤山庄隔湖相望,距中国最长的人行铁索桥的桥头500米,离飞云湖客运码头400米。观光园区于2001年开始筹建,于2004年9月开始对外营业。现已开发雷竹基地1042亩;建成水域面积约100亩、蓄水2.5万立方米的水库1座,并投放鲤鱼、鲫鱼、草鱼、鲢鱼、鳟鱼等3万余条;栽种桔柑、四季柚等水果50亩;建有餐饮用房150平方米,并建有停车场等基础设施。内设垂钓区、竹笋区、果园区、野炊区、餐饮区等5个功能区。目前己建成一个集垂钓、掘笋、采果、野炊、漂流、森林探险、吃农家饭为一体的休闲基地。为温州市农家乐休闲旅游示范点。

扩展景点【红岩瀑布】

红岩瀑布位于红岩隧道东北洞口,距县城10公里。上游两条溪涧在瀑布头并行,跃下高约60米的悬崖,形成的“双龙”瀑布。水大时,下半部分瀑布合二为一,猛烈冲击底下的巨石,非常壮观。

扩展景点【香枫古道】

该古道两旁多为香枫古树而得名。广义的香枫古道包括从罗阳金北斗至三滩村的百步峋古道,三滩村至洋坑头村的百丈坑古道以及洋坑头村至司前筱条村对面的洋坑头古道,全长近20公里;狭义的红岩古道专指三滩村至洋坑头一段,长5公里。

这三段古道的前两段与司前叶山寮古道相连,是从前温州大道的主要部分。清中叶之后,由于百丈口水路运输的兴起,该古道成为县内最为繁忙的交通线路,是县城前往温州和温州前往泰顺县城的陆路主干道。六七十年代,58省道修建

22

后,该古道只承担百丈至县城的交通任务,七十年代末,随着百丈至县城公路的开通,该古道彻底完成了历史使命,成为一种见证历史的实物。百步峋古道,沿悬崖而建,路面较宽阔,途中多古枫和古松,有两个古茶亭。百丈坑古道主体部分沿山腰修建,路面较狭窄,途中有数百棵高大的古枫,深秋时节,枫叶经霜而红,远望犹如一条红飘带。

四、乌岩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导游内容】

乌岩岭概况——黄腹角雉——动植物标本——小龙瀑——三折瀑——龙井潭——攀登白云尖——竹里、黄桥山里人家自驾游——圆州古村

各位团友,我们现在前往乌岩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很早以前,泰顺西北角有一片杳无人烟的原始森林,林中溪涧密布,涧中巨石色呈乌黑,人们将这片原始森林叫做“乌岩林”。“乌岩林”又称“万里林”、“百丈林”。大跃进大炼钢铁时期,乌岩岭成了一个巨大的炭窑,1700个砍伐工人将每天砍伐来的原始生态林木,供给200多座炭窑烧制木炭,如此大规模砍伐进行了两年零四个月,3万多立方米的硬木变成了10万担优质的木炭。目前乌岩岭遗留的原始森林位于西部人迹罕至的地方,听说是当时觉得太偏远运输不便,最终放弃砍伐才有幸留下来的,这最后一块仅存的原始森林成为了众多珍稀动植物的“诺亚方舟”。

【乌岩岭概况】

乌岩岭是我国濒临东海最近的森林生态与野生动物类型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飞云江和珊溪水库的源头,总面积近2万公顷。保护区地处亚热带、温带分界线上,是南北植物汇流区,植物资源十分丰富。那里生长着维管束植物2000多种,占浙江省植物种数的50%以上。自古以来,乌岩林丰厚植物资源环境为动物提供了良好的栖息和觅食的条件,在这片原始或次原始森林里面,生活着陆脊椎动物300多种,昆虫1000多种。因此,乌岩岭有天然“生物基因库”和绿色“生态博物馆”的美誉。乌岩岭更是世界濒危鸟类,中国珍禽黄腹角雉的唯一保种基地、原产地和人工繁殖基地。

乌岩岭也是著名的旅游休闲胜地。进入乌岩岭,展现在眼前的是一幅气象变幻、林海莽莽、飞瀑碧潭、鸟语花香的森林画卷。保护区内有完整的大面积原生性常绿阔叶林,是我国东部地区保存最好的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之一。掩映于原始森林之中的三折瀑、白云瀑、小龙潭、龙井潭等潭瀑,是保护区风景点睛之笔。白云尖海拔1611米,是温州市第一高峰,浙江省第十高峰,常年白云缭绕,胜似人间仙境。保护区内有200多种林木分别在一年四季开花,有亭亭玉立的乳源

23

木莲,有芳香扑鼻的黄山木兰和深山含笑,有酷似樱花的成片木本水仙,有品种多样色彩不一的杜鹃花。乌岩岭杜鹃花的品种非常多,开花的日期也不一致,猴头杜鹃是最常见的,五月开花;云锦杜鹃长的很高大,六月上旬才开花。

【黄腹角雉】

乌岩岭自然保护区生活着一种值得骄傲的鸟——黄腹角雉。黄腹角雉又称“角鸡”,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与大熊猫具有同等价值,属国世界最濒危物种之一。鸟分雄雌,雄鸟的羽毛十分华丽,在它的冠羽下隐藏着的一对翠蓝色的肉角。肉角在平时很短小,被冠羽掩盖着,但一到发情的时候,会突然充血膨胀,直竖着伸出来,有10厘米长。雌鸟通体棕褐色,羽色朴实。黄腹角雉栖息于海拔600至2000米的亚热带针阔混交林内,以蕨类及植物的根、茎、叶、花、果为食,又因为数量少,因此较难寻觅得到她们的影子。二十多年前,研究人员终于在深山老林里捕得一雄一雌,管理处专门设计了一个大铁丝笼,作为她们的家。

【动植物标本室】

动植物标本室在管理处的二楼,面积近500平方米,陈列着1400多种植物和1200多种动物标本。左边是鸟类展厅,摆设着众多省一级、二级保护鸟的标本,在这里,也能看到黄腹角雉的标本。右边是蝴蝶及部分植物的展厅,摆设着上百种大小和色泽不一的蝴蝶标本, 其中就有堪称“国宝”的黑大紫蛱蝶。昆虫展厅里,密密麻麻地摆设着大如芋卵小似针眼般大小的各类昆虫标本,这类在野外被人们不屑一顾的小动物,在这里有了一席之地,真叫人大开眼界。

标本室留给脊椎动物较大的空间,在这里,你可以近距离接触豺狼、金钱豹、猕猴、短尾猴、狐狸、松鼠、穿山甲、山羊等珍贵动物。蛇类厅总是最吸引人,瓶瓶罐罐中有各种各样的蛇的标本。乌岩岭的蛇类资源十分丰富,毒蛇种类占了全国的五分之一,有专业教授来乌岩岭作蛇类考察,没几天就采集了31种蛇标本,其中有毒蛇8种。乌岩岭毒蛇中头号杀手是眼睛王蛇,其次是五步蛇和青竹蛇。

【小龙瀑】

乌岩岭的水,经过原始森林深厚的枯叶黑泥的过滤后,非常纯净、透彻,试验结果表明,其水质超过国家一级标准。倾盆大雨过后,山涧的水不会暴涨,其水色不但没有丝毫浑浊的迹象,反而泛着幽蓝,更加透亮了。这水,顺山涧而下,跃悬崖而为漈,触礁石而成潭,清清爽爽,无牵无挂。炎热的夏天,荡足其中,

24

其感觉岂是一个爽字!

要彻底领略乌岩岭水的灵性,最好去看看那里的各种各式的潭和瀑。先带大家走走位于管理处右边白云涧往里1公里的小龙潭吧,潭上有一高6余米的斜崖,水流如白龙倾泻,堆雪铺银,周围垂潭树枝随瀑风摇戈。潭到底有多深?目前无人知晓。

【三折瀑】

小龙潭右上方500米的地方就是著名的三折瀑,瀑分上、中、下三折,高程分别是5至20米不等,下折瀑瀑床岩体裸露,二折之水凌空直入岩潭,非常壮观。

【龙井潭】

其实乌岩岭最好看的潭是龙井潭。龙井潭位于管理处1公里外的悬崖下,分上下两口潭,上潭滚圆,面积20余平方米,白云涧之水从五米多高的崖壁上泻入上潭,发出巨大的响声,回荡在峡谷之中。据管理处人员介绍,几年前修建芳香坪公路时,洒落的巨石将上潭填得满满的,但一个夏天的大水就将积石冲得干干净净。上潭到底有多深,也无人知晓。上潭潭水溢出后,注入下潭,落差近10米,即为二级瀑布。下潭比上潭要大,但形状稍次之。要是在春天绿树发新芽的时节,站在远处看龙潭,周边是万木葱茏的森林,二瀑二潭掩映其中,宛如世外幽谷。

【登顶白云尖】

白云尖是乌岩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主峰,海拔1611米,为温州市第一高峰,浙江省第十高峰。

攀登白云尖的最佳月份是五六月份和十及十一月份,五六月多数花卉开放,山间成了花的海洋;十和十一月份,秋高气爽,极目远眺,自是另一番情趣。中秋过后,天高雨稀,正是攀登白云尖的好季节。

沿着招待所路口的游步道进山,不一会而就听到潺潺的流水声。这条小溪涧是白云涧的主源,也是飞云江的主源之一。这时游步道结束,取而代之的是一条原始山道。山道两侧老木横斜,遮天蔽日,脚下是厚厚的枯叶。就在你陶醉之际,从前方左侧传来一阵轰鸣声,透过黝暗的丛林,一条瀑布从30多米高的悬崖跌落,直捣下方水潭,气势迫人。这就是乌岩岭著名的白云瀑。

经过一个多小时艰难的攀登,到达几座紫石砌造的房子前,这就是先前乌岩岭林场职工住的房子,现在只有一对老夫妻在坚守阵地,守护山林,过着与世无争很悠闲的生活。继续往上,山路越显陡峭,不一会小溪涧消失在左方的密林里,

25

头顶也渐渐亮了起来,原来的原始丛林也变成一片茂密的雪松林。穿过雪松林,很快就到达泰顺与景宁交界的大山垭。大山垭的正对方是一条下山的路,通往景宁方向的飞云源;左边那条陡峭的防火道就是通往白云尖的通道。

防火道共有三叠,一叠最长也最陡峭和凶险,等上一叠后,白云尖就依稀在望了。这时你不要急着登顶,你可以在防火道旁坐下来,将眼睛移向山谷,任思绪随着梭来梭去的白云荡秋千。由于水气充分,地表与空气温差较大,因此乌岩岭的云雾很厚,上升和穿梭的速度极快,刚刚还是一座高山,霎时就变成了一个小岛。沿着防火道,登上二叠、三叠,就到了白云尖的顶峰。

乌岩岭200多种林木分别在一年四季开花,有亭亭玉立的乳源木莲,有芳香扑鼻的黄山木兰和深山含笑,有酷似樱花的成片木本水仙,有品种多样色彩不一的杜鹃花。乌岩岭杜鹃花的品种非常多,开花的日期也不一致。粉红色的鹿角杜鹃躲在道旁的灌木丛中,显得有点羞涩,在淡淡的白云里,青青的山林中,犹如片片瑰丽的彩云;怒放时灿若云霞的云锦杜鹃长的很高大,一般生长在山的侧面上,六月上旬才开花,五月份在枝头上只能看到一个形如橄榄的花苞;猴头杜鹃是最常见的,防火道两旁的俗称映山红的就是。

扩展线路【黄桥、竹里山里人家自驾游】

黄桥、竹里山里人家自驾游是新近推出的一种全新的旅游线路,线路为:司前——竹里畲乡——石角坑古村——小燕古村——黄桥——三插溪水库——三插溪峡谷——大住古村——白鹤山庄——司前,全程近60公里,需要翻过两座高山,最高一处海拔870多米,沿途可以观赏到古村落、畲族风情、竹海、山涧、峡谷、瀑布、云海、高山梯田、高山湖泊、森林景观等。

从司前出发,沿52省2公里后,右边转入乡道,1公里后到达竹里乡。竹里原名竹洋,因与龙泉一畲族乡同名,改为竹里。竹里畲乡政府所在地竹里村海拔169米,距县城20公里,52省道擦边而过。全乡共辖竹里、茶坪、何宅洋3个行政村,56个自然村,计1100户,3300余人,其中畲族人口1100人,占总人口的33%。竹里畲族乡盛产毛竹,乡境内四面环山,周边地势高山绵延,沟壑纵横,溪流密布,自然环境一流。畲族拥有自己独特的民族文化和生活习惯,具有浓郁的民族风情,常见的舞蹈式活动有八宝灯、龙凤狮子舞、泰福马灯、兰花灯等,农历三月三对歌是传统的节日,农历二月十

五、七月十五和八月十五是祭祖日,另外驯牛、婚嫁、祝寿等方面都有浓郁的民族色彩。

过竹里村,开始沿盘山公路攀登第一座大山,过后坑、五叶莲花、火烧座等村落后,到达石角坑村。石角坑村位于两座千米高山之间的峡谷深处,形如牛角,中多石头,下有小坑(溪涧),故名。石角坑是罗姓血缘村落,村呈长条形,老房子沿山涧两岸排列,周边是万亩竹海,自然环境非常清幽,水质非常纯净。 过石角坑,穿越幽深的竹海,继续沿着蜿蜒的盘山公路上行,到达第二座高山山顶。这里是竹里乡和黄桥乡的交界处。之后下行1公里,来到一个开阔的地带,四面竹木葱茏,中间田野阡陌,几十户人家聚集在田头,宛如世外桃源,这

26

就是黄桥乡漂亮的古村落——小燕村。小燕村是叶姓血缘村落,人口不多,但鸡鸭成群,生活气息浓郁。民居也相当朴素,虽没有泰顺南部地区古宅的豪华之气,却显得自然而清纯,跟周边的环境融为一体。村子正中有一座似乎是当年财主的二层房子,柱子很大,可惜因多年失修,柱头已长出青草。村尾有两株古树高耸入云,根连根地生长在一起。左边的是青檀,树龄510岁,右边是南方红豆杉,树龄也是510岁。这两株古树像是一对异族通婚的老夫妻,五百年间不舍不弃,令人感动。

从小燕村继续下行,从茂密的林间远望,在山间你会发现一湖碧绿的水,这就是三插溪水库。三插溪水库于1993年12月动工兴建,1998年8月完工后投入运行。水库控制集雨面积近3005平方公里,总库容4600多万立方米,调节库容3026万立方米,属中型水库。

黄桥乡政府所在叫园桥村,地位于水库的上方,由于地盘比较狭窄,人口不多,民居散布在一块缓坡上。从村子徒步到湖边渡口是一段古道,中部古树数棵,有几十股硕大的古藤缠绕,是黄桥的一大奇观。

过了园桥村,下行到了三插溪水库大坝,经石街村继续下行,就是著名的三插溪峡谷。所谓“三插”,即为三座大山突兀伸出,迫使溪流在几公里的流域内形成三个巨大的“U”形河道。自古以来,三插溪地区一直是人迹罕至的高山峡谷,保持着原始的生态特征,是华南虎、云豹、猕猴、香鱼、溪鳗等珍奇物种的天然乐园。但是十多年前,三插溪水库的建成彻底地打碎了这片古老土地千百年来的平静,许多美好的生灵不复存在。在三插溪水库没有修建之前,黄桥的竹木资源完全靠三插溪水路运抵白鹤渡,再沿大溪运到百丈和瑞安一带。现在我们现在行走着这条公路取代了三插溪的运输功能。

过坑口桥,沿溪流边公路前行,不远处就是有名的风景点——大崖壁。大崖壁高百米,宽亦百米,如刀削般矗立溪边。继续前行,就到了大住村。大住这地名很有意思,说是古代有一支农民军撤退路过此地,见山青水美,地理闭塞,便驻扎修正了一段较长的时间,于是后人将这里叫做“大住”。大住村临溪而建,远看像是一个山寨,村子人很少,非常安静。

继续前行。这时溪流渐渐宽敞起来,最后变成一片巨大的湖面,这就是著名的飞云湖的一角了。拐一个大湾,就可以看到全国最长的人行铁索桥。对面就是白鹤山庄。几公里后到达司前镇,从起点到终点,我们在泰顺北部山区画了一个扁扁的圆,全程60公里。

扩展景点【圆洲古村】

圆洲古村位于司前镇潭边村溪对面的山脚,距离镇所在地只有2公里的路程。

明朝末年的一天,一位绅士模样的外省人携带随从来到今司前潭边村,站在紫花潭边西望,只见对岸高山耸天,山脚茂林修竹,前方滩野莽莽,溪水回环,

27

恰为一圆形之州,顿有所觉,于是涉溪过潭,隐居于此。这地方后来的地名就叫圆州,这位绅士模样的人就是最早定居圆州的黄氏始祖黄博十。到了乾隆年间,家住罗阳的吴岳也看中圆州,迁居于此,成为圆州吴氏始祖。从此,黄、吴两姓在这虎狼出没之地相依相存,共同将圆州开发成为一个美丽富饶的家园。

岁月荏苒,三百多年过去了,由于远离交通要道,加上人丁繁衍而山高田少,圆州逐渐式微,人去楼空,显得很孤寂。

经过过紫花潭上方摇摇荡荡的蔑索桥,远远的就看见蛰伏于山脚的四座大屋:洋头厝、老厝、第三份、外厝,这四座大屋在总体建筑风格上非常接近,均为三合院二重门楼式,第一重门楼为砖石牌楼,上有精妙的彩绘,位于正房的左方,与雪溪胡氏大院的“歪门邪道”的作法是一样的。进入第一重门后向左行便是民居的第二重门楼,除外厝外均为圆形,与圆形门楼相接的院墙成了一道自然的照壁,起到遮挡外来视线的作用。

进入圆门,便是石砌的天井大院,洋头厝和第三份均用大鹅卵石铺地,显得很粗犷,而老厝采用细小圆溜的小鹅卵石铺地。天井大院的左右各有一面花墙,将大院的一部分隔为两侧厢房的小院,这种形制也与门楼外的一致,是泰顺古民居的一大特色。廊檐较高,梁架构件和门窗上都有精美的木雕装饰。

四座大屋前前后后参差排列,交通其间的是一些幽静的鹅卵石小道。大屋的山墙也由就地取材的鹅卵石建造,上面爬满了青青的墙络,其形其色与周边的环境融为一体,好像本来就是山水的一个部分。

五、九峰省级风景名胜区•红军路

【导游内容】

红军山洞医院——小南山——断肠草故事——赤岩石室——古洞坑——灵家山(狮子岩)——白柯湾——九里潭

各位团友,现在我带领大家重走一回红军路。九峰省级风景名胜区地处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闽浙边境革命活动的中心地带,包括 “红军路”、小九曲景区、九里溪景区、秀涧景区、峰文峡谷景区等,其中“红军路”为该风景名胜区的核心。如今,一条连接峰文大战遗址、双溪口红军山洞医院、浙南特委成立旧址小南山、浙闽边临时省委成立旧址白柯湾及红军挺进师纪念馆的公路,贯通九峰、松洋和峰文三个乡,成了一条著名的“红军路”。沿着“红军路”,你随时可以寻找到刘英、粟裕、叶飞等老一辈革命家的战斗身影。由于山高地远,自然环境保护比较完好,景区景色十分宜人,著名的景点还有狮子岩、赤岩石室等景点。

1935年1月,方志敏领导的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在江西怀玉山遭到国民党军重创。突出重围的余部组成红军挺进师,粟裕任师长,刘英任政委。之后红军挺进师转战浙南,开展游击战争。1935年10月,红军挺进师与叶飞领导的闽东独立师胜利会合,同年11月7日,在泰顺九峰乡白柯湾的小宫庙召开联席会

28

议,正式宣布成立闽浙边临时省委和省军区。临时省委成立后,红军挺进师在闽浙边地区与国民党军队展开了一系列的战斗,取得了很大的战绩,红军挺进师队伍迅速扩大。于是在1937年1月下旬,红军挺进师在峰文村的祠堂里进行了部队整编,准备重建红十九军。整编活动暴露了红军挺进师的实力,并引起了敌人的恐慌。于是在1937年2月,敌人趁红军还未整编就绪就派了三个团约3000多人的兵力,想打红军个措手不及。红军挺进师在刘英、粟裕的领导下,利用峰文山高谷深的地理优势和群众基础,与装备精良的敌人主力展开了激烈的战斗,史称“峰文大战”。峰文大战后,红军进一步暴露了实力,于是国民党便派遣大部队,欲将红军消灭在泰顺一带。为了保存实力,红军不得不分散转战浙南和闽东一带,而将在峰文大战中受伤的30多名战士留在峰文和九峰一带,委托当地地下党和群众保护和治疗,这就有了后来的红军山洞医院。抗日战争爆发后,国共合作,这30多名伤员战士加入了挺进师大部队,赶赴苏北参加抗日。

各位团友,我们到达了红军路的第一站:水边洞。在公路未修建之前,水边洞一带三山夹峙,道路闭塞,环境僻幽,是“小九曲”的第一大曲。水边洞是红军山洞医院重要的洞穴,位于靠近“曲”尾的岸边,当年红军伤病员选择这里作为临时医院或避难所,首先是从地理上考虑到这里的封闭性。

(水边洞北上几百米地方的岸边有一面悬崖)

现在我们看到一片怪石林立的山峰,当地人称鸡公山,是当年小南山战斗旧址。1936年3月,浙南特委成立后,粟裕率领红军挺进师的主力部队离开了泰顺,刘英仅带一个特务班在泰顺、福鼎、苍南一带活动。4月12,从闽东回来的挺进师战士70余人,进驻小南山村,吃过午饭后即在一座大房子中就地休息。就在挺进师战士休息的当儿,国民党泰顺保安团一个连的兵力悄悄包围小南山村,并占领了高处有利地形。战斗打响后,保安团将挺进师战士被逼向悬崖,20多名战士被避跳崖阵亡。

(公鸡山往北拐个小湾,就到了汇源村,石厝洞位于村西的山腰上) 现在,我们来到了另外一个著名的红军山洞医院——石厝洞。石厝洞是古代开采石英遗留的矿洞,圆筒形,一人多高,深4米多,阴冷而潮湿。峰文大战后,刘英、粟裕决定突破敌人的封锁线,实行战略转移。在行动前夕,刘英交给双溪口党支部书记黄明星100块银元、3把剪刀、1把钳子和一只旧药箱,此外就是不能参与突围行动的30多名重伤员。那时,6公里外的彭溪和4公里外的峰文村分别是国民党的据点。黄明星接受任务后,为了确保安全,就将这30多位红军重伤员安排到双溪口附近的水边洞、石厝洞等多个人迹罕至的洞穴里。

(登上石厝洞左侧陡峭石级,可以到达著名的小南山村)

这就是著名的小南山村,浙南特委成立的旧址。1936年3月,中共闽浙边

29

省委委员阮英平在龙跃的护送下,来到小南山村与刘英会合,召集挺进师的主要干部召开会议,讨论通过了成立中共浙南特委决定。

(站在小南山浙南特委纪念碑前东望,最高的那座山峰就是寿桃尖)

团友们请看,那就是这一带最高峰,山峰的形状像一个桃子,因此名为寿桃尖。寿桃尖可不是一般的山峰,因为1937年2月5日至7日,红军挺进师与国民党武装部队在寿桃尖一带进行了一次激烈的战斗,这次战斗是红军挺进师在浙南与敌作战中规模最大的一次,历史上称为峰文战斗。当时红军挺进师和新编红十九师参战兵力1100人,围攻红军的国民党有三个团3000多人。战斗在董家坪村十二盘岭打响,从早上八时到下午三时半仍无战果,刘英、粟裕命令红军主动撤出战斗。2月7日,因敌援兵逼近我军再次主动撤离。由于通讯员迷路,埋伏在寿桃尖高峰部队没有接到撤退命令。国民党兵从不同方向向山顶发起攻击。危急之际,山上突起大雾。红军乘机顺着谷底溪涧冲出包围圈。浓雾中,国民党的两个团都将对方当作红军,展开火力对峙,死伤惨重。当年苏联《红军报》曾报导过峰方战斗的消息。

(从小南山西行穿行5公里长的山谷,到达一个三岔路口,由此南下是去秀涧大路,继续往西是去古铜坑和灵家山的公路,著名的百步峻刘大娘故居就位于岔路口上,只有一座老式二层民居)

各位团友,这座房子就是上世纪40年代中共地下党的交通站,在这里,发生了一个令人扼腕的故事——断肠草的故事。故事的主人公是刘大娘,她是交通站的秘密联络员,她丈夫何自佃是一名地下党员,他们惟一的儿子叫周尔和。这个革命故事跟一种毒草有关系,这种毒草名断肠草。

断肠草俗称雷公腾,生于山地林缘阴湿的地方,是一种根、茎、叶都有剧毒的植物,同时也是农村医治风湿的一道良药。传说古代有一妇女怀念自已心上人,但总不能见面,经常在一堵墙下哭泣,于是在洒泪之处长出一株藤草,花姿妩媚动人,花色像妇人苍白的脸,名曰:“断肠草”。

刘大娘一家三口就住在这座泥屋里, 那时这座独屋也是闽浙边鼎平泰三县的总交通站,也是闽浙边区共产党组织领导人的立脚点。1946年夏天,周尔和经不住国民党保警队金钱和美女的诱惑,出卖了亲生父亲何自佃,何自佃逮捕后死于狱中。当刘大娘得知是她的亲生儿子出卖了自己的丈夫时,立即要求党组织处决她儿子。考虑到她儿子是周家的独苗,地下党领导没有答应刘大娘的要求。当晚,刘大娘杀了一只兔子,用断肠草煎汤炖熟后,将香喷喷的兔肉端上桌,然后推醒熟睡的儿子,说:“囝啊,你这几天辛苦了,先吃点兔肉滋补滋补身体。明天一早我们俩一起到保警队报告去,领回更多的赏金,好将罗阳城最漂亮的姑娘——潘家女儿娶回家啊。”时值深夜,儿子嗅到了兔肉香味,起床将一大碗兔肉连汤吃个精光……为了阻止儿子继续向国民党告密,刘大娘终于狠下心来,亲

30

自处死自己的心肝宝贝。

(古铜坑离刘大娘故居只有1公里多的路程,有应变会议纪念碑) 各位团友,我们现在来到的小村子叫古洞坑,这小村子在革命年代算得上是一个有纪念意义的地点。1944年1月,原中共青景丽县委书记赵传彬投敌叛变,边区党组织完全暴露。4月,中共浙闽边区委员会书记郑丹甫在古洞坑召集边区干部召开应变会议,贯彻了“隐蔽精干”政策,有效地保存了边区党的革命力量。应变会议纪念碑就立在两棵粗壮横斜的米楠树的下方,背后是一片青翠的竹林。

(从古洞坑到另外一个红军路著名村落灵家山村也要经过一条狭长的山谷,左边是大轿岩,右边是高山。大轿岩是九峰风景区一个比较养眼的景点,由三座山峰组成,北往南望去,恰似一幅大轿子。灵家山村在大轿岩的西面,站在灵家山往西南眺望,狮子岩一览无遗。)

各位团友,我们现在是站在灵家山村前面的一块高地上。这块高地是当年红军操练的场所。大家请看对面那座山,它就是红军路上著名的景点——狮子岩。中国有数不清的狮子岩,大概是因为狮子是一种能给人带来幸运的吉祥动物吧,爱乡情切和想象力丰富的人们总一厢情愿地将村头路尾有点形状的岩石或山峰誉为狮子岩。你看,眼前的这座大山像不像一头青筋胞涨、蹲而欲出的猛狮啊?狮子岩海拔1041米,首尾逶迤达6里,落差近500米,狮头朝向西南,略微上抬,两只耳朵警惕地竖起,遒劲的颈峰向东下降,山峰东折,缓缓下降,变成狮子的脊梁,而由“脊梁”依次分支出来伸向东北溪谷的小山岗,就是栩栩如生的肋骨或筋脉,最后“脊梁”向东南方向逐渐回落,消失在秀涧的村头。

假如我们在南溪乡远眺狮子岩,看到的只能是一堆突兀的巨石,丝毫没有狮子的形状。而在此地(灵家山)方向观看狮子岩,会发现“狮子”的左耳略比右耳小,且有破损痕迹,而狮头左下方有一块似是从母体分离出来石块,若是粘在左耳的破损处,刚好与右耳一样大小。关于这个,当地有一个很有趣的传说:

很久以前,在秀涧和南溪之间蹲坐着一头威猛的狮子。狮子白天卧眠,夜间活动,俄了便到南溪去吃庄稼,渴了就到泗溪饮水,吃饱河饱之后便把尿屎拉在秀涧的田野里,因此秀涧是年年丰岁,而南溪却岁岁饥年。后来南溪人听按照阴阳先生的话,在雄狮沉睡时,用土炮轰掉了狮子的一只耳朵。从那以后,雄狮就安份多了,夜里也知道往南溪方向吐吐口水,南溪一带从此也不闹饥荒了。

(从灵家山往西北穿行5公里,就到了红军路最著名的小山村——白柯湾) 各位团友,我们现在到达了红军路最重要的也是最后一个景点——白柯湾。1935年10月5日,由刘英、粟裕率领的中国工农红军挺进师在福建寿宁县的郑家坑,与叶飞率领的闽东独立师一部会合,并双方举行联席会议,决定成立闽浙边临时省委。同年11月7日深夜,在这座小宫庙里召开第二次联席会议,正式

31

宣布成立闽浙边临时省委。

这座不起眼的小宫庙就是当年刘英、粟裕和叶飞等红军领导人召开会议商议大事的地方。当年,红军挺进师和闽东独立团的领导们,就是坐在这里作出了成立闽浙边临时省委的重大决定。小宫庙旁边的这几株大树叫白柯,该村由此得名。

村中那座一字型八榴古民居就是当年刘英和粟裕等人生活起居的地方,七十年过去了,房子老了许多,这些当年的红军领导人的生活足迹也渐渐离我们远去。不过,不用担心,老房子对面的田野里已经建起一座现代化的红军挺进师纪念馆,等一会讲解员会给我们讲述红军挺进师在泰顺的生活和战斗的经历。

扩展景点之一【赤岩石室】 赤岩位于秀涧上村境内,狮子岩南麓,因景点多暗红色的巨石和悬崖,故称。上有飞瀑,很像雁荡山的小龙湫。瀑布下方左侧有石洞,即赤岩石室,相传说为抗元英雄林逢龙、林廷龙兄弟读书的地方。

据史料记载,林逢龙、林廷龙兄弟是泗溪南溪人,两兄弟少年时候就能写一手好文章,志向很高,后来进入郡一级的学校求学,最后凭借祖上荫功成为太学生。太学期间,元兵日逼南下。咸淳二年(1266年),林逢龙兄弟上书直言,触怒当时右相贾似道,被斥责并被送回家乡“思过”。咸淳八年(1272年)逢龙兄弟再次上书,再次触怒贾似道。贾似道削去林逢龙兄弟太学生的学籍,并押送回乡。还乡后,林逢龙兄弟就隐居在赤岩山中,在这个幽暗的山东里著书立说。德佑二年(1276年),元兵到达温州。元兵将领素闻林逢龙的大名,想林逢龙兄弟出山辅助元朝,于是派兵在赤岩山中将搜获,并押回温州。元将多次劝林逢龙兄弟降元,林逢龙每每挥臂怒骂。元兵以刀威胁,逢龙将腹部向刀口用力一挺,壮烈牺牲。同一天,弟弟林廷龙也不屈而死。

扩展景点之二【九里潭】

九里潭位于白柯湾西面峡谷九峰溪上,从泗溪经玉岩村、石门村到达赤水溪村后,沿溪溯行2公里即可到达。九里潭有多个深潭,潭潭相连,曲折回环。溪流深处悬崖落差大,瀑布非常壮观。关于九里潭,有一个非常美丽的传说:

很早以前,泗溪玉岩天竹坪村住着一位老大娘和她的儿子。儿子名九里,自小就不曾开口说话,只知道一天到暗在家用剪纸人、纸马、纸刀、纸枪。到了十八岁那年的冬天的,九里在厅堂塑了一只泥公鸡,又做了一副弓箭挂在床边。一天晚上,九里突然开口说话。他对娘说:“娘啊,明天早上厅堂那只泥公鸡若是啼鸣了,您一定要叫醒我。”

九里娘见儿子能说话了,整夜未眠,次日清晨朦胧中听到家公鸡啼鸣,急忙

32

将九里叫醒。九里听到娘的叫唤,随即起床,取下弓箭,向北射了一箭。射完箭之后,九里回到房间打开箱笼,欲将十多年制作好的纸人、纸马、纸刀、纸枪放出来,谁知那些纸人、纸马个个东倒西歪,难以站立,纸刀、纸枪也无法使用。九里见后大惊失色,明白厅堂的泥公鸡并未啼鸣,是娘坏了他的大事。九里娘忙问缘故,九里说,泥公鸡鸣叫的时候正式京城皇帝登龙位的时辰,那一箭能射到金銮殿将皇帝射死,那些纸人、纸马、纸刀、纸枪就会变成真人、真马、真刀和真枪,他将带领这些兵马打天下,做皇帝。

皇帝了解事情的真相后,立即派出三千御林均前来捉拿九里。九里见大事不妙,便背起娘沿一条小溪向深山逃跑。九里和他娘逃啊逃啊,逃过石门,逃过七里溪,再逃到八里滩,最后逃到小溪深处的一个两边都是悬崖绝壁的地方。九里叹道:“天要灭我,我命该绝。”说完与娘一起跳入溪中。就在这时,突然闪电雷鸣,山崩地陷,溪水作浪,在九里和他娘跳水入溪的地方形成了一个深不见底的圆潭。后来人们为了纪念九里,将这深潭叫做九里潭。

六、仕水碇步(琴桥)

【导游内容】 仕水碇步

(前往仕水碇步途中) 各位团友,我们现在正前往仕水碇步的途中,先让我介绍一下有关碇步的背景知识。世界上各种各样的桥梁很多,木拱廊桥就是历史比较悠久的一种桥梁。但是历史最悠久的桥梁并不是廊桥,而是一种被当地人叫做碇步的原始桥梁。这种原始桥梁学术上称为堤梁桥,因其形酷似钢琴的键盘,故又名为“琴桥”。目前,泰顺全县共有碇步200多条,短的10多齿,长的200多齿,以三都湾水系(东溪至仕阳河段)为多,自东溪至仕阳,10公里就有10条,皆长达百齿以上,其中以仕水碇步的造型最为美观。

据考证,在宋元时代,仕阳的生活中心还在仕水碇步西面一个叫夏沙港的地方,当时夏沙港村居住着几百户夏姓的人。大概是到了夏沙港最为繁荣的时期,夏氏在村落与北岸之间溪流平缓的区域内,修建了一条的弯弯曲曲长达360齿的石碇步,供行人在枯水期行走。夏沙港毁于洪水后,360齿的碇步也深埋溪底。关于夏沙港的毁灭,仕阳一带流传着这样一个凄惨的故事;

明洪武间,在今天仕阳碇步下游的一块突出的溪洲中,有一个拥有百户人家的村落,叫夏沙港。村中有一位在当地很有名望的老人名夏仁,他所居住的地方叫积善堂。50岁左右的时候,夏公首次喜得贵子。第二年,孩子周岁,夏公想大办宴席,好好地庆祝一下。但是当时所备的都是一些山珍,缺乏的水中珍馐。

33

正在发愁的时候,有一个好事者告诉夏公说:“近几天天旱水浅,鱼虾正肥,为什么不下河抓一些鱼来呢?”于是,夏公吩咐手下备好鱼网和鱼药,打算在第二天早上撒药捕鱼。正在这时,积善堂来了一位秃头和尚。夏公很高兴,吩咐厨师烧了一碗野菇木耳面给那位和尚吃。秃头和尚吃完面后,指着鱼网问:“你备这个干什么用?”夏公将药鱼的事情如实告诉秃头和尚。秃头和尚又问道:“那么你将在哪个地方下药呢”夏公说:“北溪水太深了,不容易药倒鱼,而南溪水浅,便于下药。”和尚听后,合掌告别而去。

到了第二天早晨,管家领着众人前往南溪。管家对众人说:“今天带来的药很多,在北溪下药,可得大鱼,何乐而不为?”众人听从了管家的话,将所携带的鱼药全部倒入北溪。不一会儿,北溪无数鱼虾反白毙命,而南溪清静如初。抓完鱼,众人来到积善堂。夏公喜逐颜开,马上下令厨师烹煮。这时,有人在鱼篓中发现了一尾大红鲤鱼,肚胀如鼓。剖开后,发现肚里有野菇、木耳及面条等物。夏公及众人非常惊恐,急忙招来一位阴阳先生咨询。阴阳先生闭目掐指,突然脸上现出惊惶神色,说:“你们药死大溪里的鱼王了!”众人惊恐万分,到现在才知道那位秃头和尚就是鱼王的变身!

当初,鱼王知夏公药鱼之事情后,马上化为秃顶和尚前往探究。了解到夏公会在北溪下药后,马上回到大溪中,带领子孙逃到南溪避难,哪里会料到管家中途会改变下药的地点呢?鱼王虽然被药死,但是凭借它千年的修行,它的冤魂马上升天,在玉帝那儿告了一状。玉帝听后大怒,立即将一枚法签扔到东海。东海龙王得到玉帝的命令后,马上兴起一次罕见的台风,在夏沙港上空连续下了三天三夜的大雨,将夏沙港冲得一干二净。

(到达仕水碇步)

各位团友,我们现在已经到达仕水碇步。

在古代,仕阳是本地及雪溪、东溪、三魁一带南下柘荣、霞浦、福安的必经之路。明清时期,随着人口的不断增加和市井的繁荣,仕阳成为浙闽边界重要的中转站,在古代浙闽陆路交通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但是,溪宽一百多米的仕水严重地阻碍了行人的脚步。

到了明朝万历年间,官府在南北两岸设立渡口,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交通问题。但是过渡的人多,船只窄小,溪面广阔,往返摆渡时间长,每遇大水,驾驭十分困难。当地人想起夏沙港那条弯弯曲曲的长碇步,于是就在两岸的渡口间建起了一条直线形碇步。不幸的是,这条碇步在清乾隆年间毁于一次大洪水。在这之后的几十年间,这条溪面上曾多次修建碇步,但都一次又一次毁于洪水。多次失败后,人们总结经验,认为碇齿不坚固的原因在于基础的松散,加固碇齿的关键在于全面加固河滩。于是,嘉庆二十四年(1819)深秋,一场规模最大的重修仕水碇步的工程正式动工。

工程由当地著名的能工巧匠汤正现担任总设计师,其修复工程的重点放在上下游河滩的基础加固工作上。在碇步上下河滩整理工作的基础上,以碇步为中心,

34

在南北(碇步走向)长约140米,东西长达40米的河滩地带,自西至东,由北到南,每隔六七米埋下一排“井”字型松木架子,并用巨石压固。这样,在碇步的上下游,形成了一张面积达5000多平方米的河滩加固网络。松木遇水不烂,将无数巨石牢牢捆绑在一起,其作用性能如同混凝土中的钢筋,而这一张硕大的加固网络为碇步屹立百年而不倒提供了保障。仕水碇步于嘉庆二十五年(1820)三月全面竣工。由于设计精巧,基础扎实,仕水碇步重修历经180多年,经历无数洪水而安然无恙,这不能不为之肃然起敬。

我们现在看到的这条碇步就是当年修建的,全长133米,共221齿,每一齿宽近2米,由高低两块片石砌成,高者为主行道,石质为白色花岗岩;低者为次行道,石质为青石。这种色彩搭配和错落有致的外形非常美观,也可使夜行者借着星月的微光而行走无碍。

仕水碇步的规模和气势在国内当属罕见,具有很高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因此被载人《中国桥梁史话》,1989年还被列为浙江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被列为国家文保单位。

七、胡氏大院

【导游内容】 胡氏大院

(前往胡氏大院途中)

各位团友,我们刚刚看了仕水碇步,这确实是一项伟大的设计。而设计这项工程的是当地有名的石匠,名叫汤正现。现在让我介绍这位名叫汤正现的石匠奇人。

汤正现,又名张刚,仕阳人,生卒不详,著名石匠,号称“石精”。其一生主建了许多重要工程,也留下不少传奇式的奇闻逸事。一次在砌筑仕阳水尾官石墙时,首事人嫌他出工拖沓,把他换下改用别人砌建,不久山洪暴发,别人砌的墙段尽被冲毁,唯独汤氏砌的部分安然无恙。清嘉庆年间重修仕水碇步,由他担任主砌工匠,当工程进入只待一石之加时,他派人到五里外的马槽坑溪中扛来一块石头,无须尺量线度,也不用凿敲,安在煞口处,恰好吻合无缝,众人交口称绝。在他主持胡氏大院砌院墙工程期间,每天都贪睡迟起,东家很不乐意,在言语和款待上颇有失敬之处,他就故意把院墙砌成倾斜欲倒之势,东家门其原因,他笑道:“我每天午休没睡够,人想睡,砌出来的墙也就歪了。”但他又劝东家不必愁,此墙保证不会倒塌。果然,该墙迄今200余年,尚保持原样未变。现在就让我们前往胡氏大院,顺便看看这位号称“石精”的奇人设计建造的院墙吧。

泰顺的廊桥闻名中外,其实泰顺的古民居一样具有很高的艺术和研究价值。

35

泰顺的古民居显得通透而亲切,不同于福建的泥墙民居;其建造工艺也高于楠溪江古民居,显得大气而沉稳。那些依山建筑在溪谷深处、山腰之间、河滩之上的村落,映照出泰顺先民恬淡自然的山水情怀和耕读文化,其古拙而自然的造型、粗野而细腻的风格、实用而完善的结构及其营造模式折射出泰顺先民的审美气质、生存观念和风水理论。现在,我们马上就要到达泰顺古民居的经典之作——胡氏大院了。

(到达胡氏大院)

各位团友,眼前就是泰顺著名的古民居胡氏大院。据《胡氏家谱》记载,明朝天顺年间(1457年~1464年),胡氏始祖胡道严从庆元迁居于此,传至胡东伟一代时,家业日盛,于是开始大规模的建造住屋。胡东伟从道光十二年(1832)起至同治甲戌年(1874),历时40余年,才建成我们现在所看到的胡氏大院。

胡氏大院整体坐西朝东,主体建筑由前堂、下堂和上堂构成,有一条东西走向的中轴线,将大院分成两半。大院共有三个出入口,一是临溪的正门,其余两个为边侧旁门,我们现在站的地方是正门。

大院正门由三块条石构成朴实大方的主体框架,两侧皆为石筑围墙,所以胡氏大院又名石门楼。但是我们现在看到的正门却往北偏离了中轴线,据说原来正门处在中轴线上,后来胡氏分支之间闹矛盾,搬离大院的分支族人故意将停尸厝建在大院正门的正对面,为避讳,居住在大院里的族人便将大门往北移了三四米。现在正门正对河对岸的笔架山,朝向比原来的更好,可谓因祸得福。进入石门楼,是一个长方形的内院,左行即为大院的第二座门楼,面阔五间,进深三间,胡氏族人称前堂。前堂明间梁架为抬梁式与穿斗式混合结构,木构中的柱头镜、月梁、牛头和斗拱等构件均有精细的雕刻。

穿过前堂就到了同属一个平面的下堂。下堂的空间面积很大,被中间一条近二十米长的甬道分为东、西两半。甬道地面用块石铺成,两边是隔离墙,靠近前堂的东半头是一般的实砌花墙,靠近上堂的西半头则是具有福建建筑风格的高大观音墙。甬道宽有4米,是对外人显示其气派的中心部位,逢年过节,大红灯笼高挂,庭院幽深回环。两边实砌花墙的中间各设一个精致的小门楼,进入小门楼,就到了两侧的三合院。下堂南北两侧的三合院面阔七开间,厢房三开间。

上堂比下堂高出一米多,以甬道西端青石台阶上方的门楼为界。上堂门楼的主体框架用条石构建,顶部是一个漂亮的门帽,门帽下方的东西两面各有一匾,上书“日拥祥云”、“山辉川媚”,其意境恰恰是周边环境的真是写照。上堂庭院以块石铺地,略微粗糙。正房七开间,左右厢房四开间,其形制与泰顺一般古民居没有什么大的区别。

(从上堂回到正门) 大院的正门前面的建筑是胡氏小宗祠,是大院胡氏的分支所建。小宗祠坐南朝北,两进两各院落,单层结构。前堂的高大太师壁将后堂视线隔离,只能从两侧步入后堂的柱廊然后到达后堂的享堂。六七十年代,小宗祠被当作小学校的校

36

舍,如今你还很容易就能在太师壁上看到烙上时代特征的学习口号。如今小学校早就搬离了小宗祠,恢复了传统的祭祀和娱乐功能,后堂宽阔的享堂也成了村民闲来博彩和观看木偶戏的场所。

小宗祠和大院之间是一条弯弯曲曲的麻石巷道,一眼看不到尽头,地面路心是被岁月抚摸光溜溜的卵石,左右两侧是高达的鹅卵石高墙,行路其中,仿佛闻到了戴望舒《雨巷》中淡淡忧愁。

八、三魁西洋洲岭片区景点

【导游内容】

永庆桥——卢梨寺——薛宅桥——刘宅桥——百丈漈——三条桥——毓文桥——老鹰岩景区

各位团友,现在我们前往三魁镇、西洋镇及洲岭乡一带。

三魁镇是泰顺中部的大镇,是境内重要的交通要津。自古以来,三魁镇等地则是流行一种叫做“元宵福”的独特而古老的习俗,其活动内容包括“百家宴庆”、“舞狮舞龙”和“请陈十四圣人”等活动,“百家宴庆”是其中的重头戏。每年正月十五中午,三魁镇张宅村人及附近村落的张氏族人便携家带口,云集张宅张氏祠堂,参加一年一度的宴庆活动。宴庆活动体现尊老、好客、和谐和祝福这一主题,族中有一定名望的老人、远方的客人或前来送福的外姓人被安排到祠堂内厅,其余的按事先认定的桌子就座于大院里或大路上。

近几年三魁张宅的百家宴庆闻名省内,宴庆的规模也越办越大,桌数往往超过300桌甚至到达500桌,除在祠堂大院摆放桌子外,镇政府大道上也摆满了桌子。多各路记者和摄影爱好者云集,将祠堂大院二楼的走廊挤的水泄不通。随着唢呐声的响起,宴庆拉开了帷幕。整个宴庆过程洋溢着节日的非常气氛,孩童们你推我拥,喜气洋洋;年轻人穿红戴绿,西装革履;老人家脸露微笑,豪情四溢。除了三魁外,附近的西洋镇的百家宴的规模也不小,甚至有超过三魁的趋势。各位团友,假如你有兴趣,就来三魁和西洋一带度过这美妙的元宵节吧!

三魁、西洋、洋溪、洲岭一带是张氏、薛氏、刘氏、蔡氏、苏氏、吴氏等大姓聚居的地方,也是廊桥相对集中的区域。几条著名的廊桥,永庆桥、薛宅桥、薛宅桥、三条桥、毓文桥就位于这条线路上。此外,该线路的自然风光也十分优美,卢梨寺、百丈漈和老鹰岩等景点都会给你留下深刻的印象。

【永庆桥】 各位团友,我们现在到了泰顺木平廊桥中最漂亮的一座——永庆桥。

永庆桥桥全长33米,宽4.5米,桥面离水8米,中间是巨大的由青石叠砌的桥墩,桥墩之上向两边逐级伸出三叠木梁,像是巨人张开的两臂,将桥身的大

37

部分重量传到桥墩上,因此学术上将这种桥梁叫作伸臂梁平桥,加上廊屋,称伸臂梁木平廊桥。桥面有廊屋12间,显得非常的宽敞,是村民农闲休息博彩的好去处。桥中间为二层重檐楼阁,西侧有木楼梯可上到二楼楼阁。楼阁是为旅人准备的,古代泰顺山区没有专门的旅社,来往于乡村的旅人又很多,对于哪些因耽搁而回不了家的旅人来说,这不太宽敞的楼阁可是临时温暖的家。

【卢梨寺】

卢梨寺又名崇教寺,位于三魁镇卢梨村,俗称卢梨寺,始建于北宋政和元年(1111),初为小庵堂,南宋时期扩大为寺,名崇教寺,至明代,因战乱和宗教纠纷,曾屡毁屡建,清咸丰七年(1857)、宣统元年(1909)先后重修。由于该寺地处偏僻的深山峡谷中,解放后寺院一度冷落。1966年*期间,雅阳宝林寺僧侣为保全罗阳三峰寺的《三臧经典》免遭劫难,冒着生命危险将其转移到崇教寺保存。

【薛宅桥】

各位团友,我们现在所看到的是泰顺斜面最大的木拱廊桥——薛宅桥。薛宅桥是比较典型的贯木拱廊桥,因桥梁结构和外形似蜈蚣而被当地人称为蜈蚣桥。步上二十多级石阶,迈上陡峭的木板桥面,来到桥的正中,倚窗北往,风景历历。 西边桥头一带叫营岗店,几十年前还是三魁惟一的商业街,也是泰顺历史上著名的“三条半”商业街中的那个“半条”。那时营岗店还是的窄窄的卵石街道,两旁一律是木构古民居。但是十几年过去了,古老的商业街不复存在。

薛宅桥东西是两个血缘村落:薛宅和张宅。后梁龙德间(921~923),薛氏始祖为避黄巢之乱隐居今薛宅,一百年之后,张氏始祖看中这里的山水,也迁居于薛宅的斜对面,即现在的张宅。薛氏居西岸,张氏居下游的东岸,古代来往两岸的交通工具就是眼前的薛宅桥。

【刘宅桥】

各位团友,现在我们来到了三魁镇另外一座木平廊桥——刘宅桥。 刘宅桥是古代泰顺人南下桐山(福鼎)、福州的经由之地。刘宅桥本名仙洞虹桥,是泰顺众多屋式木平桥中造型最为别致的一座。远远看去,刘宅桥掩映在树林和民居身旁,看起来倒像是一座厚重的祠堂。刘宅桥始建于明永乐三年(1405),乾隆五年(1740)按明代模样重建,所以眼前的刘宅桥明显带有明代那种朴实敦庄的风格。

刘宅桥二层重檐,全长25米,共8间,初看起来有点臃肿的感觉。但是,刘宅桥的别致恰恰表现在这里,两头檐角高高翘起,生动灵现,错落有致。

38

据族谱记载,刘宅桥,也就是仙洞虹桥,有四种功能,一是维护本境的风水,一是为来往提供交通便利,一是为经商过客提供休息之所,一是为秋天迎福祭祀之用。

沿着桥头右侧的木梯探身上去,钻进了二楼黝暗的楼阁。这阁楼就是所说的是为秋天迎福祭祀的场所,里面还摆放着十几尊叫不出名儿的佛像。

刘宅桥南面的小山叫隘门山,在古代也是个军事要塞。南宋景定年间,雪溪人蔡起辛、蔡遇壬两兄弟同中进士时皇帝赐建的“双桂坊”遗址就在附近。蔡起辛后来武科殿试第一,是泰顺历史上惟一一名武状元,据说武状元死后就葬在隘门山下,但其坟墓至今还是个迷。

【百丈漈】

百丈漈位于刘宅桥溪涧上。“漈”是闽语方言词,瀑布的意思。百丈漈遇大水瀑布十分壮观,大水沿着高30多米宽30多米的崖壁上铺泻而下,下方是一个圆形碧潭,周围巨石林立。从瀑布头溯流10多米的水流之中有一直径三米多的圆形深井,口小下大,深不可测。

【三条桥】

三条桥位于洋溪和周岭的交界溪上,是远近闻名的自然环境最好的一座廊桥。廊桥两头有三条古道,东南桥头的一条通往洋溪,西北桥头两条,左边一条通往洲岭,右边一条通往南院,三条古道由一条廊桥连在了一起,有人说三条桥就是以此得名的。但是又有人说,很早以前先民用三条主梁架设为桥,这才是三条桥得名的真正原因。如今三条桥上游十米远的崖壁上有三个石孔,据说这三个石空就是当年为架设三条横梁而挖凿的。

根据县志记载,该桥是县内甚至是浙南闽北廊桥中最古老的,道光年当地人苏某出资重建三条桥,在拆旧瓦的时候,发现了写有贞观年号的瓦片。据泰顺县文物部门考证,三条桥“始建于唐贞观年间,宋绍兴七年(1137)九月十三日重建,现桥清道光廿三年(1843)建。”汴水虹桥已经消失九百多年了,三条桥却依然独立在一条无名溪涧上。

在廊屋的内侧桥裙上,有一段依稀可辨的文字:“常忆五月,与君依依解笑趣。山青水碧,人面何处去?人自多情,吟吟水边立。千万缕,溪水难寄,任是东流去。”这首词是谁写的呢?写于哪个年代?到现在为止还是一个迷。

【毓文桥】

洲岭古称石邦。据家谱记载,最早入迁此地的是周姓人,所以石邦后来就被称为周边。后来又因为村中多火灾,当时人们便以五行相生相克之理,将“周边”

39

改为“洲滨”,“洲岭”是洲滨与近邻村落瑞岭的合称。

洲岭村为多姓杂居地,其中以吴、范最为茂盛。范姓在泰顺是个小姓,但在洲岭却为大姓,清康熙五十六年,宋代大文豪范仲淹第十六代孙范义迁居于此,成了洲滨肇基始祖。洲岭是与福建省交界的几个乡镇之一,离福建寿宁县犀溪乡的也只有不到十公里的路,自古以来是泰顺中部去往福建的必经之路,自然也便成了浙闽边一个“商贾往来络绎”的集市。但是三年河东三年河西,省道公路修建后,洲岭商业一落千里,繁荣了几百年的古商业街已是门可罗雀,见不到商业的气息。但作为有着千年历史的古镇,还是留下了许多保存较好的古建筑,值得一看的有周湾古村落、吴氏宗祠、范氏宗祠、庄氏戏台等等。

毓文桥位于洲岭乡所在地行政村溪尾,是石拱木平廊桥典型而精致的代表,共有三层楼阁,北侧设扶梯,二楼为文昌阁。文昌阁原有文昌帝塑像,*时被毁。毓文桥于清道光十九年(1839)竣工,至今有160多年的历史。

毓文桥位于水尾的位置,两山高耸对峙,古树参天。紧挨西桥头的是太阴宫,是洲岭百姓祭祀神祉的场所。桥下有深潭,有一个好听的名字,叫蝴蝶潭。关于蝴蝶潭,流传着这样一个传说。

很久以前,洲岭水尾的龟山和蛇山里住着两个山神,二山白天分开,夜里合拢,保护着一方百姓幸福的生活。一天江西阴阳先生路过此地,决意要破此风水,于是告诉人们说:“水尾妖气甚重,请准备一碗鸡血和一碗狗血,我替你们除妖。”鸡血和狗血准备好之后,阴阳先生将鸡血倒进了山脚的山洞里。一会儿洞中飞出两只受伤的蝴蝶,阴阳先生接着将碗中的狗血泼向蝴蝶,于是两只蝴蝶落到了溪里,但正在这时,蝴蝶落水的地方突然变成了一个蝴蝶形状的深潭。等人们醒悟过来时,已不见了阴阳先生的影子。人们为了纪念蝴蝶山神,就在蝴蝶潭上方建了一座桥,就是现在的毓文桥。

【老鹰岩风景区】

位于西旸镇西北,面积达20多平方公里,最高海拔1159米,因有怪石形似老鹰而得名。风景区怪石磷峋,山峦叠嶂,竹林苍翠,景色优美。明山寺为泰顺四大古刹之一,为该景区独特的人文景点。景区气候怡人,炎炎夏日却“六月如春秋”,早起如春,夜眠如秋,是消夏避暑不可多得的一块宝地。该景区分明山寺、老鹰岩、竹底双狮山、王家山洋石林群、小龙溪瀑布群、峡屿溪等小景区,由西向东,自上而下,一字排开。

明山寺又名明三堂,位于西洋镇王家山洋村。始建于元朝,毁于明代,清末重建。原有建筑布局呈品宇形,除大雄宝殿、观音阁外,有连云集堂、光觉堂、同堂院,三堂建筑规整,故俗称“明三堂”。该寺院曾一度被林场占用。1979年,县人民政府拨款重修门楼,增建两边厢房,整修天井、鱼池、外加围墙,构成四合院式建筑。明山寺是泰顺四大古刹之一,山门题额“三个字”为前佛教协会主

40

席赵朴初题写。寺院周边茂林修竹,环境非常清幽。

九、筱村新山片区景点

【导游内容】

徐岙底古村——文重桥——门楼外古民居——文兴桥——库村——南浦溪风景区

各位团友,现在我们就要到达筱村镇。

古代玉溪的两岸盛产一种名为“筱”的箭竹,其叶大杆小,坚挺韧实,是制作箭矢的上佳材料,“筱村”地名即由此而来。唐末著名诗人罗隐到过筱村一带,他在游记《罗江东外记》里将筱村一带描述成“田桑茂密,人烟鸡犬,风景别致”世外桃源。

后唐时期,唐内阁长史林建为避乱从福建莆田携带六个儿子定居于今筱村新楼村。成为筱村林氏的始祖。北宋初年,库村吴畦玄孙吴承褚于由库村分居今筱村枫林村,之后,吴畦子孙有陆续搬迁到筱村居住。这样就形成了林姓居上游、吴姓居中游的开发局面。千百年来,在玉溪两岸,林建、吴畦的子孙后裔在繁衍发展过程中创造了灿烂的乡土文化。

【徐岙底古村】

各位团友,我们现在达到泰顺境内保存最完整的一个古村落——徐岙底。2005年秋冬之际,八一电影制片厂和电影频道节目中心联合摄制组,全程在泰顺拍摄了抗战影片《儿子同志》,该片的大部分镜头是在这个古村落拍摄的。

徐岙一直以来就是吴姓的血缘村落,名为徐岙实在有点难以理解。其实徐岙这村名与北宋抗击方腊英雄徐震有关。北宋宣和年间,睦州方腊*殃及东瓯,仙居徐震率义兵前往吹台山御敌,因众寡不敌,力战而死。传说徐震战死后,战友扶柩还乡,在经过筱村徐岙村口时显灵,天降甘霖,解了当地旱灾,于是当地百姓就地建宫祭祀。现在徐岙村口一棵参天古树下的小宫庙就是当年祭祀徐震的徐三翁庙,九百年来,祭祀的烟火从未断绝。吴氏始祖吴莱羡搬迁徐岙后,并没有将徐岙改名为吴岙,看来是想借用英雄的灵气来泽披后世吧!心诚则灵,这是一种信仰,更是一个家族勇于开拓、继往开来的精神支柱,正如眼前徐三翁庙前的一幅对联:“拜佛拜心心拜佛,修行修性性修行。”

经过徐三翁庙,前面是一条卵石铺设的双心主道,两侧是石砌院墙,古民居就散落在主道的两旁和尽头。徐岙规模较大的古民居有四座,依次是门前厝、举人府、文元院和顶头厝。

门前厝和举人府皆处于主道右面,依次顺卵石道一拐就到。门前厝属于一般的清中叶民居,与之相比,举人府则多了一种气派和一点文化味。举人府的门楼

41

有点破败,但掩盖不了它的高大气派。举人府的主人是吴永枫,他参加清乾隆庚寅(1770)恩科乡试,得全省第三十七名,成为武科举人。这座巨宅就是吴永枫在考取武举人后建造的,整体格局为四合院式,四周建筑物围着一个很大的天井,天井用粗细均匀的鹅卵石铺地,正中用长条青石隔出一条两米多宽的甬道,通往正堂。厅堂里面原来立着一把大刀,有一百二十多斤重,吴举人当年练武用的,可惜这把价值不菲的大刀三年前被人偷走了。

文元院位于主道的尽头,其格局与举人府相近,不同的是天井稍小,是块石铺地。文元院的主人是吴存经,在吴永枫考取武举人的那年被录取为附贡生。吴存经成为准举人后也兴建豪宅,并在门楼檐下悬着一块红底黄字的“文元”匾,这样这个小小的村落便“文武双全”了。两座古宅上百根合抱大小的柱子,皆为栎木制作。栎木是一种非常坚硬的树种,生长在高山日照充足的山脊上,因生长期缓慢而纹理细密,树型以弯曲为多,取材较难。

大家请看,文元院的厅堂板壁上挂满了照片,这些照片就是当时摄制《儿子同志》时采集的拍摄花絮。

【文兴桥】

文兴桥是泰顺廊桥里最独特的一座,西高东低,远看是一副耸肩弄眉的滑稽模样,又像是一条自东而西弓身爬行的多节虫。文兴桥这独特之处,满足了无数游人的好奇心。

据传,当年建造文兴桥时请了二位师傅,一位是本地师傅,一位是外来师傅,两位师傅分别在西、东两面同时开工。本地师傅对外人抢生意的行为很不满意,暗地里把桥基抬高了若干米,并且日夜赶工,企图造成既成事实,让外地的师傅无法合龙。想不到外地师傅技高一筹,竟将这一高一低的苗架给搭上了。

各位团友,您有什么高见呢? 从科学的角度看,文兴桥独特的造型可能与上游来水的方向有关。因为文兴桥正好处在河道的拐弯处,洪水季节上游河水自南而北经流桥址时,桥西岸承受了河流的主要压力,并且大水冲击西岸所泛起的巨浪高过相对平静的东岸,所以在建桥之初,有意抬高桥西贯木架子的倾斜度。除此之外,就是当初的测量设计有误,将顶部节苗设计过短,待到合龙时才发现这一要命的误差,但骑马难下,只好临时将东边节苗的倾斜度放低,于是造成现在这幅怪模样。

西桥头有一排石碑,大都是记载当年建桥及后来修桥时捐资人的姓名和数额。正当中那块石碑名《重修文兴桥并桥头屋了捐助安全》,字迹肤浅,需靠近才能看清,碑文简单记载了首事王光奕“砸锅卖铁”建造文兴桥的事迹。

为了建桥,王光奕变卖了所有家产。桥建成后,王光奕已身无分文,只好乞

42

讨糊口,筱村王家山同宗族人得知后,凑起三担米粮送给他,但王光奕还没吃完一斗米就过世了。王光奕共有八个儿子,家产变卖后,家中已无田可种。兄弟八人只好到景宁谋生,在山头上开些田园种蕃薯养家糊口,兄弟八人都无力娶亲……

据村民说,文兴桥当时为股份合作修建,共有24股(户),各股舍出水田,作为文兴桥的固定资产。24户轮流守桥,一年一户,其田租收入既是守桥的工资,也算作是一种“投资分红”。

文兴桥每年有固定的守桥人,这是别的廊桥所没有的。20年前,一位80多岁的守桥老人过世之后,一位30多岁名叫蓝振城的青年接替了老人的职业,将石碑背后窄小的泥屋当作了自己的家。二十年过去了,没有哪家姑娘愿意嫁给家徒四壁的蓝振城。年复一年,蓝振城渐渐成了一个54岁的小老头。8年前,一个偶然的机会兰振城收养了一个弃婴,于是老母亲也搬到桥头的泥屋住下来,精心照顾她的小孙女。

文兴桥上设神龛,香炉常年香烟缭绕,祭祀三尊神,分别是山民敬畏的大帝爷、朝内爷和大地爷。

扩展景点【文重桥】

文重桥因位于东洋村村口,故俗名东洋桥,建于民国十年,是一座年轻的的木平廊桥,为一墩两孔式廊桥,桥屋面阔11开间。桥身横跨玉溪,东桥头搭在一座小山腰上,西桥头面临田野,架在蛮石堆砌的桥墩之上,南折的石阶缓缓延伸到防洪堤坝。文重桥远离村落,周边环境清幽,是一个寻闲寄情的好去处。廊屋是半遮半开的,南侧桥裙之上敞开,而北侧齐身封闭。

廊屋北面正中的三大块板壁之上书有《文重桥序》和当年知县黄丽中及建桥首事林晴霁的一首五言排律,书法端庄遒劲,墨迹仿佛新干。这三篇文章,记载了文重桥建桥的前前后后。

清雍正年间,林晴霁的九世祖林应赐最初在现桥上游几十米的西岸垒起一座石礅,架桥以交通两岸,因为年长月久而毁于水。到了咸丰年间,林应赐的五世孙林桂山重建木桥,不久毁圯,之后重建又于光绪年间连同桥墩漂毁于洪水。其六世孙林井东重建,四年后一次来势汹汹的洪水又将木桥连同桥墩漂毁。之后的十多年间,每逢春夏之交溪涨水溢之际,两岸行人只能望洋兴叹。林晴霁是东洋村的文化人,多次考虑重建木桥,但苦于囊中羞涩而无头绪。到了民国八年的夏天,由于樟脑油使用普及而使樟树价值高升,林晴霁便将玉溪上游曾祖父种植的樟树林砍伐出卖,得三百两银子。有了这笔钱,加上林宗祠的拨助,林晴霁便相度地势,于旧址下游建造此桥,一年后木桥竣工。

文重桥竣工后,林晴霁人生快意,赋诗一首于桥上。

43

扩展景点【门楼外古民居】

门楼外古民居位于东洋村门楼外。门楼外村位于溪谷盆地的东边,地域宽广而平坦,在溪边未建水泥房之前,站在村前能看到溪对面远处案山优美的笔架峰。

门楼外林氏始祖林豳迁居门楼外后,大兴土木,建造居所。到了第8世时,林氏四兄弟光宗、光祖、光祥、光业更是努力经营,奠定了现在如此规模的民居群落。门楼外民居的一个突出特色是它的二重门结构,一进门楼为砖石作,突出了防御功用,二进门楼为木架结构,显得温和而实用。两个门楼之间深4米,是一个防御的缓冲地带,进入第二个门楼,便是天井,地面全不用鹅卵石铺成。

门楼外民居地铺以中央两座(南宅和北宅)最为漂亮。两座宅院各近200平方米的天井地面上,非常整齐而又有创造性地铺满了大小均匀洁白如润的鹅卵石,其中还用瓦片或深色石勾勒出鹿、鹤、蝙蝠、花瓶、花篮、鲤鱼等图案,令人叹为观止,当为中国卵石地铺之绝唱。

【库村】

各位团友,我们现在起身前往库村。 库村为新山乡政府所在地,是一个颇具特色的古村落,有记载的开村历史已有1200多年。在库村生活的家族可能很多,但包氏和吴氏无疑是最有影响的,这两个大族在库村创造了空前的耕读风气,为泰顺地区宋代特别是南宋时期的教育文化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唐代以前,今泰顺境内还是莽莽苍苍的深山老林,只有少数古越遗民及先期人山避隐者散居其中,过着鸡犬相闻而不相往来的生活。唐著名诗人顾况在《仙游记》里就生动地描绘了这样的景象:

唐朝大历六年(771)的时候,有一个叫李庭的温州人,带领一批人到深山老林里伐木取材,由于山林密集而迷了路。他们慌乱之中到处寻找出口,突然看见远处有一条瀑布,瀑布旁边还有淡淡的炊烟,并隐隐传来鸡鸣狗叫的声音。于是李庭他们循着声音,渡过溪水,来到一个约有三百余户人家的村落。村落四面环山,中间一条清澈的小溪蜿蜒流过,崇山倒影如墨,舍前屋后是种着庄稼的田野,田里种着许多水果和药材。有一个族长模样的老人,容貌很温和,看到李庭一行后深感惊异,问他们从何而来,袁晁之乱是否已经平定(袁晁农民起义发生在762,次年被平定,至这位老者问话的时候已经过去8年),现在国家形势如何,等等。李庭据实回答。接着,老人把他们带回家中,设宴招待。之后李庭返回温州,并在一路上作上记号。不久,李庭再次入山,欲欲再次拜访老人,但群山万壑,再也寻找不着上一次到过的村落。

根据多方面考察,文中所描绘的地方应当在飞云江上游今泰顺的某个地方,

44

更有人确认,那地方就是今天库村一带。

唐元和七年(812)包全从会稽山迁居泰顺今库村。唐乾宁四年(896),谏议大夫吴畦也隐居于此。包全和吴畦相继归隐白云山下后,开泰顺耕读文化之先河,一千多年来子孙昌盛,以白云山下的库村为中心,周围十里形成许多包姓或吴姓的血缘村落。在漫长的家族发展过程中,两姓子孙发扬广大,先后创建三个书院,将耕读当作传家至宝,代代延传。据县志记载,唐五代两宋时期本境考中文武进士共有82位,而单单库村的吴氏后裔,在两宋就占了19位。

各位团友,库村的古村落布局沿袭唐宋时期的特色,其别具一格的鹅卵石地面和山墙会给您留下深刻的印象。

我们现在来到了世英门。库村以世英门为界,分为两个小村,东为吴宅,西为包宅。世英门又名石门楼,该门楼全部用石头建造。门前有上马石、下马石、坐凳等石质附件,古代的行政区划制度中,有二十五家为一闾的划定,世英门其实相当于闾门。

世英门前是贯穿吴宅和包宅的卵石大道,东侧路边立着一棵古柏,村人说是当年始祖吴畦亲手种下,应该有一千多年的历史了吧。前方拐弯后,就进入了鹅卵石的世界,整个村落仿佛就是一座鹅卵石堆砌成的城堡。

村中纵横交错的道路一律是用鹅卵石铺设的,鹅卵石路的两侧,也是一律的卵石墙。因为要承受很大的压力,因此墙脚做得比墙顶要宽得多,卵石的个儿也是下大上小。有的卵石墙因为常年雨淋,表面呈色黑色,但大部分还能保持原色,不过历经几百年的风霜雪月,略有剥落,更显些许沧桑。

库村的四合院很少有厢房,被高高的鹅卵石墙取代了,因此大院显得十分的宽敞。有的主人嫌院子太大,就在高大的石墙根一带辟出一小溜一小溜园地,其功能大致与上面所说的花台相同。这里的民居用素木搭建,没有讲究的木雕,一切都显得自然而实用。

现在我们到了清阴井。清阴井的井口用四块条石砌成一个正方形,井口很大,可同时供两人个打水。挡土墙的下方阴刻三个字“清阴井”,字迹沉稳有利。村民说,这井是吴畦亲手挖制的,这字也是吴畦亲笔写的。

从世英门往东,就到了包宅的地界。包宅古民居有十几座,其中有五座四合院最具代表。与吴宅民居不同的是,包宅这几座典型的明清古民居都有一个堂号,比如食德堂、恒得堂、衣德堂、桂德堂、树德堂等等。不难看出,古代包氏先祖对道德修养十分重视,并要求族人以德立堂,以德立族。实事也证明,千百年来包氏子孙确实在这种“讲德”的氛围成就了他们的事业,并成为泰顺境内的旺族。

各位团友,我们现在到达食德堂。食德堂有一个别称叫“外翰第”,其地位在现存的几座民居里面算是老大。至于为什么又叫“外翰第”,主人告诉我,他的高祖包涵是清同治年间的岁贡,曾当过寿昌县的训导,是清朝外放的翰林,故名。木质门框的额枋之上,斜撑着一块木牌子,横书“外翰第”三个金字。

额枋之上顶椽之下还悬挂一面红底白字的牌子,竖写“钦旌节孝”四字。主人说,这面牌子旌扬对象是高祖包涵的母亲,她二十一岁嫁到包家,三个月后丧

45

夫,不思改嫁,立志守节。后来朝廷敕封“钦旌节孝”,并立节孝坊。*期间节孝坊被毁,家人根据石牌坊匾额的形制用木质材料复制了一个,就挂在门楼上纪念。还有一个纪念物就是门楼边那个青石质圣旨牌。圣旨牌原先应该是放置在牌坊的顶部中央,牌坊毁后,只留下这个圣旨牌,算是家族最后的荣耀。

【南浦溪风景区】

各位团友,我们现在前往南浦溪风景区,体会一下南浦溪异样的风光。 南浦溪是飞云江上游的一条支流,发源于1120米的翁山天开尖。溪流从近千米高山沿纵深断裂的山体步步跃下,形成了众多的飞瀑和碧潭,其自然景观堪称一绝。溪流在完成跳跃动作之后,温顺而曲折地蜿蜒北上,在不到10里的水路上,每一个转身都留下一个碧绿的深潭,深潭的侧岸会息憩着一个几十户人家的玲珑小村,相邻的小村隔水向望,有精致古朴的碇步相通。如今,这些村落因为珊溪水库的蓄水而人去楼毁,但是一些碧潭和碇步还在,原先村屋前村后的石锣、石鼓、金鸡寨、炊天饭甑等自然天成的景物还在,伴随它们的当然还有当年人们津津乐道的传说。

各位团友,我们现在看到的是双龙瀑布。当地人称瀑布为“漈”,漈水之上为“漈头”,是库村及附近村落的统称;漈水之下为“漈下”,是南浦溪沿岸所有村落的总称。眼前这片开阔的水域就是潘洋湖,飞云湖的一小部分,大桥以外的水域就是莒江湖。

潘洋湖在水库蓄水之前是一片广阔的溪滩和田园,如今湖水注满将这一片小盆地,形成了一个圆形的湖。初冬时节的清晨,湖面水气氤氲,湖滨红枫如火,是各路摄影家云集的地方。假如是枯水期,从潘洋湖向南溯溪,原先一个个仿佛遗世的小村落遗址和长长短短的碇步会露出面目来,当然不会是当初那幅模样了。

各位团友,我们现在到达著名的景点——石锣石鼓金鸡寨。所谓石锣,其实是一面巨大而光溜的石壁,它边上立着一条圆墩墩的大石柱,活象只大皮鼓。与石锣、石鼓遥遥呼应的是金鸡寨,金鸡寨由10多块方石分四级自然堆砌而成,形似鸡窝,故称。金鸡寨上游百米的地方即两溪交汇处有炊天饭甑奇观。

所谓炊天饭甑,其实是山体由于受北上的周坑源和东来的下漈源两条溪流的长期侵蚀,而形成的一个中流砥柱的圆筒状的岩墩。岩墩高10余米,四周为绝壁,形如农家饭甑,顶上几棵松树,酷似袅袅蒸汽。靠近炊天饭甑的山体还有三座形似饭甑的岩体。关于炊天饭甑,有这样一个传说:

很久以前的一天,突然天昏地暗,石鼓石锣震天动地,金鸡跃上屋顶,昂首振翅放声啼鸣,附近村落家家户户碗篮里叮叮当当响着,库岭脚下,一座座圆墩墩的饭甑冒着腾腾热气,徐徐外移。这一奇妙的景象为对面山的儿童发现,他惊喜地喊道: “饭甑移出来了!”话音未落,天地恢复了平静。第一个饭甑成了岩

46

墩,第

二、第

三、第四个只有粗略的形状!饭甑上空那腾腾的蒸气变成了袅袅如烟的小松树,听说永远也不会长高,也不会枯死。

从炊天饭甑沿周坑源小溪南行,过柏坪村、朱岙村,山渐渐高,路渐渐窄,周边环境呈现出原始的情趣来。朱岙村上游几百米的地方有一个小山村,乌黑的瓦房掩映在茂密的丛林之中,溪边有好几个碧绿的水潭,潭与潭之间相隔不远,像是串子上的糖葫芦。小山村的名字叫陈谷烂,一个非常怪怪的名儿。

相传古时,该村一位祖宗因好德感动了上苍,上苍于是降福该村,每年只要种植一小丘田的水稻,谷仓就会爆满,吃都吃不完,只好变为陈谷而烂掉,村子因此得名。

继续顺着溪谷上行,不久即到达南浦溪最著名的景点——三重漈。三重漈之水来自翁山的流水,从海拔800多米的骤降至海拔200米,形成三条瀑布。一漈位于新田村溪坪底上方1公里处,二折瀑布相连,垂直而下,总高近百米。瀑下是一个大圆形碧潭即金钟潭,三面石壁环拱,形如缺了口的大钟。雨季时,激流冲击深潭,发出巨响,声如宏钟,所以古时也称雷鸣瀑。金钟潭两侧各有一个石室,南侧的石室外有一块石直立宛若石门,游人称之为天然更衣室。北室内可容200多人,于室中可尽赏瀑韵之妙。二漈位于一漈上方一公里处,是景点最集中的地方。两边绝壁直上云霄,有山神望月、锦屏峰、天门关、双笋峰、石将军等景点。三漈位于二漈的上方,其形亦有独到之处。

十、岭北魅力乡村

【导游内容】

千年古道——同乐桥——魅力乡村村尾村——上洋古村——山间徒步

各位团友,我们现在前往温州市十大魅力乡村岭北乡。

岭北乡以地处天关山之北而得名,位于县城西北,距离县城18公里。境内西北高,东南低,四周群峰连绵不绝,溪涧纵横。主溪流先自北而南,穿过上洋古村,在板场村东折,过村尾村后,进入仙居岭北峡谷,然后流经仙居,并入飞云湖。

岭北乡溪谷平缓而开阔,民居沿溪而建;两边多缓坡,翠竹成海,小村庄点缀其间,犹如世外桃源。2006年底,村尾村被列为市级农家乐休闲旅游特色村,2007年1月被评为“温州市十大魅力乡村”。自古以来,千年古道是岭北乡前往县城的惟一通道,如今也只有一条准四级公路与外界联系,因此自然环境和人文景观基本上保持原状,这也是吸引大家前往观光的重要原因。岭北乡的主要景点有:千年古道、同乐桥、千年苦槠、山野乡村、山间梯田等等。

47

【千年古道】

千年古道又称岭北古道或天关山古道,是在岭北公路未通公路前,县城通往岭北乡的惟一道路,起点是罗阳白溪亭,翻过天关山,到达岭北乡溪尾村,全长8公里,路面宽 2米多,用石块砌成。自白溪亭往北,走过一片田野,然后沿山涧溯溪北上至岭头庵,为古道的南段;从岭头庵西折,沿山涧顺流至岭北村尾,为古道的北段。南段古道的多枫树,北段古道有各种名木古树,尤为珍贵。

天关山是县城西面的天然屏障,是古代麋鹿聚集的地方,动植物资源十分丰富。天关山海拔1270米,与县城相对高度近800米,山中拥有良好的森林生态环境和优美的自然风光,自古以来吸引了许多的隐士和文人闲客。据载,历史上有很多名人隐居天关山,其中以徐履最有影响。徐履生活在南宋年代,是泰顺历史上的一名“准状元”,辞官归乡后,隐居天关山,再也没有出来做官。

据家谱记载,宋崇宁三年(1104),原籍平阳的张义存徙居岭北村尾,成为岭北一带张氏的始祖。张氏在领北开基至今已有900年,即使不考虑张氏之前其他家族的在岭北的“首期开发”,岭北的人文史也有近千年的时光,那么将这条古道誉为“千年古道”是顺理成章的事了。目前,岭北古道凭借它的完整性、原始性及其独俱的自然和人文景观,被旅游部门列为四级旅游单体。

【同乐桥】

各位团友,现在我们来到了同乐桥。

岭北溪自西向东,流向被当地人称为“锁匙头”的狭窄水口。同乐桥就位于怪石嶙峋的“锁匙头”上,一来可以与南边的千年古道连为一体,二来利用桥梁“拦锁风水”的功能,将岭北的风水牢牢“锁住”而不外流。

由当地著名廊桥老工匠董直机主墨督造。少年时董师傅曾目睹过杨梅洲桥修建的全过程,暗中发誓要亲自设计和建造一座木拱廊桥,但是除了年轻时候主绳建造了上洋村的泰福桥(石拱木平廊桥),之后就一直与廊桥无缘。如今五六十年过去了,热衷于斯的媒体和村民们终于将80岁的董师傅推到“风口浪尖”上,给了董师傅完成夙愿的机会。同乐桥于2004年9月开始动工兴建,次年竣工。同乐桥长34米,跨度23米,桥身高8米,宽5.2米,廊屋分三层。整个建桥过程中不用一根铁钉,全用木榫结构,是泰顺县建国以来运用传统工艺建造的规模最大、最精美的编梁木拱廊桥。

桥的北岸水边有一块圆柱形的巨石耸立在那里,中间有石缝,石缝上生长着一株老树。巨石对岸并排立着四棵高耸入云的古松,松鳞累累,如巨龙冲天。古松的南面也是一片古木丛林,掩映于丛林中道路就是天关山千年古道,村民们称之为“县岭”,是古代岭北通往县城的惟一道路。

48

【魅力乡村——村尾村】

位于千年古道起点,乡政府所在地。2006年底,村尾村被列为市级农家乐休闲旅游特色村,2007年1月被评为“温州市十大魅力乡村”。村尾村现有1470人,耕地448多亩,林地1.2万多亩。村里有千年古道、古廊桥、古树木、滩林、竹海等景点,其中溪中滩林独具一格,是户外宿营的好地方。村中有两棵千年苦槠,位于小学后山山脚的竹林中,。其中一棵树龄800多年,树冠冲天,长势良好;另一棵树龄在一千年以上,躯干中空而横斜,上可站立十多人。从这里出发,沿古道向上步行,风景非常优美,山上有一个古老的小山村,叫关漈后村,村里完好保存了几幢典雅的古民居。

【上洋古村】

从坂场村沿公路往北,五公里至上洋古村,村口有泰福桥,是董直机于上个世纪四十年代主绳建造的,为石拱木平廊桥。泰福桥的一大特色是,砌造拱桥用的石料自溪中的鹅卵石,很少有加工的痕迹,建造工艺特别,是研究石拱桥的重要实例。上洋村新建民房都集中在公路两侧,古民居群在背后的山腰,非常的淡雅朴素。从上洋村继续溯溪,几百米后到达山脚,有一古老石拱桥,周边有瀑布群,有古道通往福建寿宁坑地乡,环境非常清幽。再往里而入,风景越加别致。

【乡间徒步】

岭北古老的小村落很多,分布在溪流两侧的缓坡上,与周围的梯田、竹林及丛林构成一幅幅原始而淳朴的画卷,是放飞心灵的好地方。山间徒步行走(也可沿乡间公路自驾)的第一条线路:村尾村千年苦槠始发,至关漈后村,至北峰村,回到村尾村;第二条线路:坂场村始发,至下家店村,至西山村,至上洋村,回村尾村。其实,在岭北乡间行走,不必拘泥于线路,想怎么走就怎么走,找个路口进去就行,村与村自会有古道相通,不想走了,下山就行,不会迷失道路。

十一、县城周边景点

【导游内容】

县城概况——龙井坑——仙居桥——大自然古廊桥生态园——三仙坪——上交阳古村——红军桥——罗阳桃花园农家乐

【县城概况】

各位团友,我们马上就要到达泰顺县城罗阳镇。

泰顺清代著名诗人董正扬有两句诗,是这样描述县城罗阳的:“迢迢罗阳,

49

如在天上。”这两句诗的意思是,罗阳是一个非常遥远的地方,好像就在天上一般,这当然是夸张的说法。其实县城罗阳镇的海拔并不高,592米,但是相对温州或杭州等近海城市来说,又是十分高远的山区了。古代温州前往泰顺县城的主道是:温州至瑞安,再乘帆船到百丈口,然后沿古道徒步抵达罗阳,时间需要三至四天。如今,新58省道开通后,温州至泰顺县城只需短短两个小时。假如古人有知,不知要发怎样的感叹啊!

罗阳镇地处洞宫山余脉,是山间的一个小盆地,夏鲜酷暑,冬少严寒,有“浙南春城的美誉”,常住人口近6万人,为泰顺县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中心。自明景泰三年(1452)建县以来,罗阳基本上是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中心。泰顺县城与福建省寿宁县边界只有一步之遥。有关泰顺和寿宁两个县的边界纠纷问题,这里有一个似假非假的故事:

泰顺县和寿宁县在明朝景泰年间先后建县,之后,县界却长期未有划定,直至到了百年后的嘉靖年间,两县的知县商定,某日某时从各自的县城出发,走到哪儿碰面,县界就划到哪里。寿宁知县聪明勤快,当日三更时分便动身上路,天亮时分就越过双溪港。再说泰顺知县是个好睡的懒猪,等他起床,天已大亮,未走几里,就在今天罗阳镇毛竹下村碰上寿宁知县。根据事先协议,县界从此划分,毛竹下村以北归泰顺管辖,以南归寿宁管辖,并在毛竹下村水尾的地方树立“寿宁县界”的界碑,以告后人。

如今,这块字迹模糊的石碑还立在毛竹下村,假如您有兴趣,可以去看一看哦。

划界之后的几百年间,由于寿宁县对靠近罗阳镇几个村落的管理鞭及莫长,使该地带成了聚众赌博、私宰耕牛和违法乱纪的黑地。到了民国廿七年(1938),寿宁和泰顺两县的县长决心改革该弊端,为顾全大局双方商定:联合呈请上级将两县分界改以双港大溪即寿泰溪为界,将大溪北面原来属于寿宁县管辖的五六个村落改归泰顺县管辖。当年十一月,民国政府批文准予备案。这样,毛竹下及以南的几个村落就归泰顺县管辖了。

泰顺县城周边的风景点比较多,城西是天关山森林公园,主要景区有龙井景区和千年古道;县城北面有仙居古村和仙居桥;城东有泰顺规模最大的寺院——三峰寺,还有省级文化保护区——上交阳古村;城南有文祥古塔和登云桥;离城南面6公里的寿泰溪上有著名的木拱廊桥——红军桥

希望各位团友在县城玩得开心。

【龙井坑】

龙井坑是新近开发的一个景点,是天关山森林公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从山脚白溪游泳池出发,沿着山谷左侧新修的长达2千米长的游步道,可以很轻松

50

三稿

三仙山导游词

《泰顺商会》期刊策划

泰顺民间谜语小记

演讲稿三稿

三辩稿

调查报告(三稿)

毕业论文 三稿

工作总结_三稿

大庆市旅游导游词(三)

泰顺导游词(三稿)_56210
《泰顺导游词(三稿)_56210.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