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送教下乡心得体会

发布时间:2020-03-01 17:40:38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送教下乡听评课心得体会

红安县永河小学

蓝叶枫林

2016年12月13日,在学期将尽之际,我有幸到红安县虎门小学参加了由县继教中心、县教研室主办的“|国培计划——红安县送教下乡第二阶段培训” 。上午我们观摩了县实验小学张慧娟老师的《乘法的初步认识》、虎门小学李老师的《解方程》和虎门小学杨老师的《圆的认识》这三节课,下午聆听了各位老师及教研室专家的点评,使我深刻地感受到了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生活化、艺术化。我认为他们的讲课都很精彩,后面的评课更精彩。下面我就跟大家交流一下我个人听课的一点肤浅的看法。

现代教学提倡学生自主学习,由过去以教师为中心向以学生为中心进行转变。这就要求我们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就要做到收放自如。比如张老师的《乘法的初步认识》这一课,在出示教材的主题情景图之后,便问学生,这里面有哪些游乐项目,你能从中得到那些数学信息?在这里老师没有直接提出数学问题,而是有意识的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当然正如教研室姚主任评课时所说,学生的回答是零散的或者不着边际的,不要指望学生能说得那么全面,那么专业,这个时候就要老师来引导学生学会用数学的语言来描述,比如小火车上共有4节车厢,每节车厢坐6人。过山车上有7排座位,每排坐2人,每架飞机坐3人,一共有5架飞机。然后老师将这些有用的信息板书在黑板上。又问学生“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学生马上就会问,小飞机里共有多少人?过山车里共有多少人?小火车里有多少人?小飞机和小火车里一共有多少人?等等。这样就达到了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如果老师不敢放手,直接将问题提出来让学生解答,可能学生的学习兴趣就没有这么浓厚,效果也就没有这样好了。当然老师一定要引导学生提取有用的信息,从而做到收放自如。

张老师在课堂教学中自始至终都在渗透乘法的意义,在导入部分就有意识的让学生两个两个,五个五个的数数,为后面加数相同做好铺垫。精心设计导入为我们后面的教学做准备,这样可以使得教学效率更高。

在学生提出问题后,张老师每次都要求学生用加法算式表示,如2+2+2+2+2+2+2=14,3+3+3+3+3=15,6+6+6+6=24,并且每次都要学生说一说这里的的每个2,每个3 ,每个6,表示什么意思?这个算式表示什么意思?反复的让学生说,让他们认识同数连加的特征,不断渗透乘法的意义,从而突破重难点,学生在充分理解了乘法意义的基础上,再学习后面的乘法就容易理解多了。

在引入的乘法的时候,老师也是逐步深入,将问题抛给学生,逼着学生自己去想办法。老师问假如过山车有16排座位,每排座位有2人,一共有多少人?请同学们比赛用加法算式表示。然后学生就会发现用加法表示很麻烦,很复杂,要写很多。老师又问假如有197排座位,用加法怎么写?学生都不动笔了,在老师有没有简便写法的追问下,学生纷纷回答可以用乘法算式来表示,自然而然的过度到了乘法的学习。在这里老师是一步步将学生引入乘法的,而不是直接告诉学生这可以用乘法来表示,从而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有时候我们宁愿绕一些弯,也不要直接告诉学生答案,培养学生自己获取知识的能力更重要。我想“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说的就是这个意思吧。

总之,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就是要引导学生理解数学内涵,学会用数学眼光观察生活,发现生活中数学信息,用数学符号描述现象,进行数学建模。学生在这个过程中不是单纯地获取知识,而是探究数学知识的同时感受体验数学思想和方法。当然预设的课堂和生成的课堂肯定存在一些不一样的地方,这就要求我们老师去灵活把握,机智的处理,课堂上有意外不一定是坏事,有时候也是一种生成的资源,只要用得好也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以上就是我对此次送教下乡活动的一些感悟,教学就是一门艺术,值得我们永远去追求!

送教下乡心得体会

送教下乡心得体会

送教下乡心得体会

送教下乡心得体会

送教下乡心得体会

送教下乡心得体会

送教下乡心得体会

送教下乡心得体会

送教下乡心得体会

送教下乡心得体会

送教下乡心得体会
《送教下乡心得体会.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