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新时期再贷款管理面临的三大挑战

发布时间:2020-03-02 22:58:37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再贷款是指中央银行为实现货币政策目标而对金融机构发放的贷款。目前我国的再贷款有两种含义,狭义的再贷款是指中央银行对金融机构贷款的总称;广义的再贷款是指再融资的概念,包含票据再贴现。但再贴现作为货币政策工具传统的三大法宝之一,应排除在再贷款的范畴外。因此,本文所称再贷款为狭义的再贷款。长期以来,再贷款作为一项重要的货币政策工具,在调节货币供应总量方面的作用功不可没。日新月异的社会进步使我国的金融领域正发生着巨大的变化,传统的货币政策工具受到冲击。本文拟从再贷款所经历的发展阶段人手,着重剖析再贷款在新时期所面临的严峻挑战,并提出近期的操作目标。

一、人民银行再贷款的发展历程及作用评价

我国再贷款的起源与发展是与中央银行制度的建立密不可分的。1979—1983年期间,当时的中国人民银行肩负了运动员与裁判员的双重身份,实行“分级管理、差额包干”的信贷资金管理办法,通过核定专业银行和人民银行分行的存贷差来实现对全社会货币供应总量的控制,因此,这期间对存贷差计划的控制可以看作是我国再贷款工具运用的萌芽阶段。1984年中国人民银行专门行使中央银行职能后,实行了“统一计划、划分资金、实贷实存、相互融通”的信贷资金管理体制,在原借差计划的体制下,中国人民银行对各专业银行核定了借款基数,由此奠定了中央银行通过再贷款调控基础货币的基础。在此后的十年间(1984—1993),再贷款成为中央银行吞吐基础货币最重要的渠道,占基础货币供应总量的70%—90%.在这一阶段中,再贷款主要由人民银行各分支行根据总行的计划对当地商业银行发放。1993年,全国金融工作会议决定改革信贷资金与规模的分配体制,收回人民银行分行供应和调剂再贷款规模的权利,再贷款供应渠道发生重大变化,分支行再贷款管理的主要任务成为发放短期资金用于解决商业银行头寸不足。1998年,中国人民银行取消了对商业银行贷款规模的指令性计划,标志着金融宏观调控方式由直接向间接转变,再贷款开始成为真正的间接调控工具。再贷款不仅继续发挥投放基础货币,影响商业银行信贷扩张能力的作用,而且开始承担化解金融风险,维护经济金融稳定的重任。

有人指出,再贷款是一种带有较强计划性的数量型货币政策工具,具有行政性和被动性。但是应该指出,借鉴发达国家的金融发展经验,任何一种单一的、独立的货币政策工具都不可能完成全部的宏观调控,而必须根据不同时期的货币政策目标,选择合适的工具进行配合和协调。从中国人民银行运用再贷款进行宏观调控的实践,结合中国货币政策工具的使用环境,可以肯定,再贷款是我国体制转型过程中一项有效的间接调控手段,在调节基础货币总量,调整优化信贷结构,支持金融体制改革和维护国家信誉方面发挥了其他货币政策工具所不可替代的作用。主要体现在:

1.调节货币供应量。1984年—1993年经济高速增长时期,再贷款始终是中央银行吞吐基础货币的重要渠道,再贷款的投放对于弥补重点资金缺口、调整产业结构、调整地区或部门间资金余缺,对推动经济的高速增长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新时期税收面临的挑战

兼职创业面临的三大挑战

管理会计面临挑战

国内CDN市场发展面临三大挑战

新时期非营利组织面临的挑战及对策

新时期思想政治工作方法面临五大挑战与突破

新时期企业财务管理面临的变革及挑战

新时期国企党建工作面临的挑战探讨

中国周边安全形势评估:“一带一路”面临三大挑战

新时期中职学校德育面临的挑战与对策研究

新时期再贷款管理面临的三大挑战
《新时期再贷款管理面临的三大挑战.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