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儿科护理学(二)》名词解释

发布时间:2020-03-03 05:48:00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儿科护理学:是一门研究小儿生长发育规律,儿童保健,疾病预防和护理,以促进儿童身心健康的护理科学。

生长:指小儿各器官、系统的长大和形态变化,可测出其量的变化。

发育::指细胞、组织、器官的分化完善和功能上的成熟,为质的改变。

体重:为各器官、组织及体液的总重量。是小儿裸体的重量。

身长:从头顶到足底的全身长度。

上部量:从头顶到耻骨联合上缘。

下部量:从耻骨联合上缘到足底。

头围:经眉弓上方、枕后结节绕头一周的长度,与脑的发育密切相关。

胸围:沿乳头下缘水平绕胸一周的长度。

腹围:平脐水平绕腹一周的长度。

前囟:顶骨和额骨边缘形成的菱形间隙。

后囟:顶骨和枕骨边缘形成的三角形间隙。

感知:是通过各种感觉器官从环境中选择性的获取信息的能力。

注意:人对某以部分或某一方面的选择性警觉,或对某一刺激的选择性反应为注意力。

记忆:是将所获得的信息储存和“读出“的神经活动过程,包括识记、保持和回忆。

思维:是人应用理解、记忆和综合分析能力来认识事物的本质和掌握其发展规律的一种精神活动,是心理活动的高级形式。

低体重:小儿体重低于同年龄、同性别正常儿童体重平均数减2个标准差。

消瘦:小儿体重低于同性别、同身高正常儿童体重平均数减2个标准差。

矮身材:小儿身高(长)低于同年龄正常儿童身高平均数减2个标准差。

体重过重:小儿体重超过同年龄、同性别正常儿童体重平均数加2个标准差。

屏气发作:为呼吸运动暂停的一种异常行为,常在情绪急剧变化时出现。

遗尿症:正常小儿自2~3岁起已能控制膀胱排尿,如5岁后仍发生不随意排尿即为~

学习困难:亦称学习障碍,指在获得和运用听、说、读、写、计算、推理等特殊技能上有明显困难,并表现出相应的多种障碍综合征。

儿童保健:是通过研究儿童生长发育规律及影响因素,依据促进健康、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原则,对儿童群体或个体采取干预措施,提高儿童生命质量,保证和促进儿童身心健康的综合性防治医学。

计划免疫:是根据传染病的疫情监测,人群免疫状况及小儿免疫特点的分析,按照免疫学原理制定免疫程序,有计划的使用生物制品进行人群预防接种,以提高人群的免疫水平,达到控制乃至最终消灭相应传染病的目的。

主动免疫:指给易感者接种特异性抗原,刺激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抗体,从而产生主动免疫力。

被动免疫:是指在接触传染病后,给予未接受主动免疫的易感者相应的抗体,使其立即获得免疫力。 不显性失水:由皮肤和肺蒸发的水分,是调节人体体温一项重要措施。

等渗性脱水:水和电解质成比例丢失,血清钠为130~150mmol/l,血浆渗透压在正常范围。

低渗性脱水:电解质的丢失多于水的丢失,血清钠为

高渗性脱水:水的丢失多于电解质的丢失,血清钠为>150mmol/l,血浆渗透压高于正常范围。

家庭结构评估:指家庭的组成以及影响儿童及其家庭成员身心健康的有关家庭的社会、文化、宗教、和经济特点。

ORS::是治疗急性腹泻合并脱水的一种溶液,由氯化钠3.5g,碳酸氢钠2.5g,枸橼酸钾1.5g,葡萄糖20g,加水至1000ml配制而成。

混合喂养:因母乳不足或其他原因不能全部易母乳喂养,而部分用牛、羊乳或其他乳品喂养。

人工喂养:完全用牛、羊乳或其他代乳品喂养婴儿。

初乳:产后最初4天内分泌的乳汁。

过度乳:产后5~10天内分泌的乳汁。

成熟乳:产后第11天~9个月内分泌的乳汁。

晚乳:产后10个月以后分泌的乳汁。

补授法:指每次哺母乳后再适当补充牛乳或其它代乳品的方法。

代授法:指每日喂哺几次母乳(不少于3次),另几次以其它乳品代替的方法。

全脂奶粉:鲜牛乳经灭菌、浓缩、干燥而成的干粉。

儿童营养状况评价:是指对小儿每日平均所摄取的营养素与其生理需要之间是否相称的判断。

事物特殊动力作用:指事物消化、吸收及转化过程中所需的热能。

围生期:胎龄满28周(体重>1000克)至出生后7天,此期包括了胎儿晚期、分娩过程和新生儿期,是小儿经历巨大变化和生命遭到最大危险的时期,死亡率最高。

新生儿期:指从出生脐带结扎到生后满28天这一时期。

适于胎龄儿:指出生体重在同胎龄平均体重第10~90百分位的新生儿。

高危儿:指已发生或可能发生危重疾病而需要特殊监护的新生儿。

正常足月儿:指胎龄满37~42周出生,体重再2500g以上,无任何畸形和疾病的活产婴儿。

新生儿窒息:指胎儿缺氧、宫内窘迫以致出生后呼吸抑制、严重时呼吸功能障碍,导致血氧浓度降低,二氧化碳滞留并引起脑血流减少或血流暂停而导致胎儿和新生儿脑损伤,称缺氧缺血性脑病。

新生儿肺透明膜病:指新生儿出生后不久即出现进行性呼吸困难、紫绀及呼吸衰竭等症状,多见于早产儿。 新生儿黄疸:指新生儿时期由于血中胆红素浓度升高,造成皮肤及粘膜黄染,病因复杂,可分为生理性黄疸及病理性黄疸两大类。

生理性黄疸:新生儿出生后2~3天出现,4~5天达高峰,14天消退(早产儿可延至生后3~4周)。除皮肤黄染外无临床症状,肝功正常,血中未结合胆红素增加,但总胆红素

新生儿溶血病:指母婴血型不合所引起的新生儿同种免疫性溶血病。

新生儿败血症:指新生儿期病原菌侵入血循环并在血液中生长、繁殖、产生毒素、造成全身感染。

新生儿硬肿症:指新生儿时期由多种原因引起皮肤和皮下组织水肿、变硬、同时伴有低体温及多器官功能受损,也称新生儿寒冷损失综合征(新生儿冷伤)

新生儿破伤风:是由破伤风杆菌经脐部感染引起的急性感染性疾病。

新生儿颅内出血:是新生儿时期最常见的由缺氧或产伤引起的脑损伤,临床上以中枢神经兴奋和(或)抑制症状及呼吸障碍为主要特征。

新生儿低钙血症:指新生儿血清中总钙

肋膈沟:佝偻病患儿因肋骨软化,隔肌附着部位的肋骨长期受膈肌牵拉而内陷,形成一条沿肋骨走向的横沟。

佝偻病串珠:维生素D缺乏佝偻病患儿的肋骨与肋软骨交界处骨样组织呈钝园形隆起,上下排列如串珠状。 营养不良:指因缺乏热能和(或)蛋白质所引起的一种营养缺乏症。

肥胖症:是由于长期能量摄入超过消耗,导致体内脂肪蓄积过多,体重超过一定范围的营养障碍性疾病,主要表现为体态肥胖。行动不便。

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简称佝偻病。是由于维生素D缺乏致使钙、磷代谢失常的一种慢性营养性疾病。主要见于3岁以下的婴幼儿。

佝偻病手(足)镯:维生素D缺乏佝偻病6个月以上小儿腕、踝部肥厚的骨形成钝园形环状隆起,称佝偻病手镯或脚镯。

毕脱斑:维生素A缺乏病小儿眼结膜弹性减低,在近角膜旁有泡沫状小白斑,不易擦去,称~

生理性流涎:小儿生后3~4个月时,唾液腺发育较完全,而吞咽功能尚不健全,不会及时吞咽所分泌的全

部唾液,出现的流涎称~

小儿腹泻:也称腹泻病,是由多种病原、多因素引起的以腹泻和电解质紊乱为主的一组临床综合征。 肠套叠:是指某部分肠管及其肠系膜套入邻近肠腔内造成的一种绞窄性肠梗阻,为婴幼儿时期常见的急腹症,以4~10个月最为多见。

哮喘性支气管炎:指婴幼儿时期以喘息为突出表现的支气管炎。

肺炎:指不同病原体或其它因素所致的肺部炎症。以发热、咳嗽、气促、呼吸困难和肺部固定湿罗音为共同表现

支气管哮喘:简称哮喘,是由嗜酸粒细胞、肥大细胞和T淋巴细胞等多种炎性细胞参与的气道慢性炎症,使易感者对各种激发因子具有气道高反应性,并可引起气道缩窄,临床表现为反复发作性咳嗽和带有哮鸣音的呼气性呼吸困难。

哮喘持续状态:若哮喘急剧严重发作,经合理应用拟交感神经药物仍不能在24小时内缓解,称作~ 法洛四联症:具有肺动脉狭窄、室间隔缺损、主动脉骑跨、右心室肥厚的紫绀型先天性心脏病。

艾森门格综合征:房间隔缺损、室间隔缺损、动脉导管未闭等左向右分流型先天性心脏病晚期,形成梗阻性肺动脉高压而出现双向或反向分流,临床上呈现持续性紫绀现象者称~

充血性心力衰竭:指心脏在充足的回心血量的前提下,不能泵出足够的血液,因而出现静脉回流受阻,体内水分潴流、脏器淤血等表现。

急性肾小球肾炎:简称急性肾炎,是儿科的一种常见病,临床上以水肿、血尿及高血压、肾小球滤过减少为特点,绝大多数见于链球菌感染后。

急性肾功能衰竭:简称急性肾衰,是指由于肾本身或肾外因素引起肾功能急性进行性减退,出现氮质血症等改变的一组临床综合征。

肾病综合征:是肾小球基膜通透性增高引起的综合征,临床特征为不同程度的水肿、大量蛋白尿、低蛋白血症、高脂血症。

泌尿道感染:是肾盂肾炎(上尿路感染)、膀胱炎和尿道炎(下尿路感染)的总称,为小儿常见病。 贫血:是指末梢血中单位容积内红细胞数或血红蛋白量低于正常。

缺铁性贫血:(IDA)是由于体内铁缺乏致使血红蛋白合成减少而引起的一种小细胞低色素的贫血。 白血病:是造血干细胞增殖分化异常而引起的恶性增殖性疾病。

化脓性脑膜炎:是小儿时期较严重的中枢神经系统急性感染性疾病,由化脓性细菌引起,以婴幼儿发病居多。以发热、呕吐、头痛及精神分÷改变等症状,脑膜刺激征和脑脊液改变为特征。

脑膜刺激征:颈项强直、Kerning(克氏)征、与Brudzinski(布氏)征阳性。

脑性瘫痪:是一组在小儿时期即发病的非进行性综合征,表现为中枢性运动障碍和姿势异常,并可同时伴有癫痫、智力低下、语言和视觉障碍。

先天性甲状腺功能减退症:是由于甲状腺激素合成或分泌不足所引起的,以往称为呆小病或克汀病,是小儿最常见的内分泌疾病。

生长激素缺乏症:又称垂体侏儒症,是由于垂体前叶分泌的生长激素不足所引起的生长发育障碍,致使小儿身高低于同年龄、同性别正常健康儿童两个标准差或在同年龄、同性别正常健康儿童生长曲线第三百分位数以下。

尿崩症:是由于缺乏抗利尿激素(ADH)或肾脏对ADH不反应而排出大量未浓缩的低相对密度尿的一种疾病,临床表现以多饮、多尿为特征。

免疫缺陷病:指免疫系统的器官、细胞、分子等构成成分存在缺陷,免疫应答发生障碍,导致一种或多种免疫功能缺损的病症。临床特征为抗感染功能低下,容易发生反复而严重的感染,同时伴有自身稳定和免疫监视功能的异常。

原发性免疫缺陷病:是因免疫系统先天发育不全而引起的免疫功能低下的一组疾病,多为遗传性,婴幼儿多见。

风湿热:是一种累及多系统的炎症性疾病,与A组乙型溶血性链球菌感染密切相关。临床表现为发热、关

节炎、心脏炎、环形红斑、皮下结节或舞蹈病,发病年龄为5~15岁多见。

舞蹈病:以8~14岁女孩多见,系风湿病变累及锥体外系所致,其特征为四肢及面部为主的轻重程度不同、不规则的、不自主的快速运动,呈现皱眉、挤眼、伸舌等奇异面容和颜面肌肉抽动、耸肩等动作。

儿童类风湿病:是一种全身性结缔组织病,主要表现为长期不规则发热、皮疹、淋巴结肿大,并迟早出现关节症状,如反复发作,日久可致关节畸形和功能丧失。

过敏性紫癜:又称舒——亨综合征,是以毛细血管炎为主要病变的变态反应性疾病,主要症状为皮肤紫癜、常伴有关节肿痛、腹痛、便血、肾脏损害等。

川崎病:又称皮肤粘膜淋巴结综合征,是一种以变态反应性全身小血管炎为主要病理改变的结缔组织病。临床特点为急性发热、皮肤粘膜病损和零部件肿大,可发生心脏并发症,心肌梗塞是主要的死亡原因。 遗传:是指子代与亲代之间在形态结构、生理、生化、免疫功能等方面的相似而言。

产前诊断:是对可能生育遗传性疾病患儿的妇女在妊娠16周后进行羊水穿刺,将羊水细胞作染色体检查或生化测定,若有异常则可终止妊娠。

遗传咨询:是医学遗传工作者向遗传病患儿或可疑的遗传病患者及其家属讲解疾病的诊断、遗传方式、预防、治疗和预后等知识,以取得配合,利于遗传性疾病的防治。

唐氏综合征:(又称21-三体综合征、先天愚型)属常染色体畸变,是小儿染色体病中最常见的一种,特征是身体和智力发育差,严重者表现为白痴。

苯丙酮尿症(PKU)是由于苯丙氨酸代谢过程中酶缺陷所致的遗传性代谢缺陷病,因患儿尿液中排出大量苯丙酮酸等代谢产物而得名,属常染色体隐性遗传。

麻疹粘膜斑:在发疹前24~48小时出现,为直径0.5~1mm大小的白色斑点,周围有红晕,开始仅见于对着下磨牙的颊粘膜上,1~2天可累及整个颊粘膜,口腔麻疹粘膜斑在皮疹出现后即逐渐消失,可留有暗红色小点。

原发性肺结核:为结核杆菌初次侵入肺部后发生的原发感染,是小儿肺结核的主要类型。

蛔虫感染:是肠道内有蛔虫感染但无明显症状者。

蛔虫性嗜酸细胞肺炎:嗜蛔虫的幼虫进入肺脏时引起的蛔蚴性肺炎。

急性中毒:凡具有毒性作用的物质通过不同途径进入人体后,在短期内引起组织和器官功能性和器质性损害,出现一系列中毒症状和体征,甚至危及生命,称为~

惊厥:是全身或局部骨骼肌群突然发生不自主的收缩,常伴意识障碍。这种暂时性的神经系统功能紊乱,大多由于过量的中枢神经性冲动引起。

急性颅内压增高:是多种原因引起的脑实质及其液体量增加所致的一种严重临床综合征。

急性呼吸衰竭:指累及呼吸中枢及(或)呼吸器官的各种疾病,导致肺通气和换气功能障碍,出现低氧血症或伴有高碳酸血症,并由此引起一系列生理功能和代谢紊乱。

感染性休克:是由于严重感染所致微循环血流障碍,造成毛细血管血流灌注不足,组织器官缺血缺氧,导致重要生命器官功能不全的综合征。

胆红素脑病:是指血中游离胆红素通过血脑屏障引起脑组织的病理损害。

头围:经眉弓上方、枕后结节绕头一周的长度。

马牙:在新生儿上腭中线和齿龈部位有散在黄白色、米粒大小的隆起,系上皮细胞堆积或黏液腺分泌物蓄积所致,生后数周或数月消失,属正常现象。

儿科护理学考名词解释

儿科护理学

儿科护理学

儿科护理学

儿科护理学

儿科护理学

儿科护理学题库

儿科护理学复习题

儿科护理学复习题

儿科护理学试题

《儿科护理学(二)》名词解释
《《儿科护理学(二)》名词解释.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